- 208.50 KB
- 12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代码:120006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90学时理论学时:68学时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生物学一、概述(一)课程的性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临床医学、护理等医学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亦是预防医学的桥梁课,其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和医学寄生虫三部分。该课程主要介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好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相关课程,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在临床、护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高职的基础医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要突出“应用性”,与普通中专相比要突出“高等性”,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应对医护、药学的迅速发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知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在讲解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整体性。
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微生物免疫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三)课程设计思路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本地,依托行业,主动适应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性人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设置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临床医学、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社区医师、护师岗位的需求为前提,根据境内社区卫生院各科医师、护师、药师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以体现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理实一体、知识层面递进式培养,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传授给学生。采用课内实验、社会实践健康宣教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在第2学期开出,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8学时,实验教学22学时。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章课程内容学时理论实验第一章免疫学概述11第二章抗原22第三章免疫球蛋白22第四章补体系统2第五章免疫系统422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1第七章免疫应答33第八章抗感染免疫11第九章超敏反应33
第十章免疫学应用422第十一章微生物概述11第十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422第十三章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422第十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422第十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l1第十六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22第十七章化脓性球菌422第十八章消化道感染细菌422第十九章厌氧性细菌11第二十章分校杆菌属与放线菌属22第二十一章其他病原性细菌422第二十二章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2第二十三章真菌22第二十四章病毒的基本性状11第二十五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1第二十六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1第二十七章呼吸道病毒11第二十八章肠道病毒11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33第三十章虫媒病毒22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第三十二章逆转录病毒22第三十三章其他病毒及朊粒422第三十四章医学寄生虫概述22第三十五章医学蠕虫1082第三十六章医学原虫431第三十七章医学节肢动物211合计906822理论与实验比3:1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重要的免疫基本理论与知识,能正确理解临床常见超敏反应及免疫学诊断、预防及治疗。为从事临床及护理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为后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二)能力目标1.
应用微生物基本理论与技能,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在诊疗工作过程中防止医院内感染。具有初步卫生宣教、健康指导和预防保健能力。2.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相关知识,能及时正确地申请病原诊断、免疫诊断检测项目,以提高诊断率,对感染性疾病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3.建立必备的法制观念,提高规避医疗风险与医患纠纷的职业能力。4.掌握微生物免疫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常见病原生物的常用检测方法。5.具有微生物、免疫、寄生虫学的基本实验技能,能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三)素质目标1.具有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敬畏生命、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使其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水准和必备的人文关怀、法制观念及科学理念。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4.具有医院临床治疗、社区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必备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参加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学习临床相关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奠定基础。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认知能力了解理解掌握学会掌握熟练掌握第一篇免度学基础第一章免疫学概述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二、免疫学发展简史与现状三、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
第二章抗原一、抗原的概念与分类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二、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三章免疫球蛋白一、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二、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作用四、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四章补体系统一、补体系统的组成与性质二、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五章免疫系统一、免疫器官:中枢器官、周围器官二、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LAK细胞三、细胞因子:概念、种类、作用实验一免疫系统、补体系统1.胎儿胸腺、雏鸡腔上囊标本观察2.淋巴结组织学切片标本观察3.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现象标本片观察4.T细胞(E花环试验结果、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结果)标本片观察5.补体的溶细胞作用(操作)√√√√√√√√√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概念及基因组成二、HLA分子的分布与功能三、HLA在医学上的意义√√√第七章免疫应答一、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过程及特点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三、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附】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第八章抗感染免疫一、概述二、抗菌免疫三、抗病毒免疫√√√第九章超敏反应一、I型超敏反应二、Ⅱ型超敏反应三、Ⅲ型超敏反应√√√
四、Ⅳ型超敏反应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附】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第十章免疫学应用一、免疫学诊断二、免疫学预防三、免疫学治疗实验二抗原抗体反应及常用生物制品1.玻片凝集反应(操作)2.试管凝集反应(操作)3.间接凝集抑制试验4.琼脂单向扩散试验(示教)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气示教)6.斑点免疫层析试验(示教)7.常用生物制品示教8.豚鼠过敏反应气示教)√√√√√√√√√√√第二篇医学微生物第十一章微生物概述一、微生物的概念及种类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三、医学微生物学及其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第十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二、细菌的结构三、细菌的形态检查法实验三细菌形态、结构与形态检查方法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养2.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的标本片观察3.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示教)4.革兰染色法(操作)√√√√√√√第十三章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一、细菌的生长繁殖二、细菌的人工培养三、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第十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一、细菌的分布实验四细菌分布与细菌的人工培养1.培养基种类及基础培养基的制备(示教)2.细菌接种法(液体、斜面、平板、半固体培养基)操作:(严格操作规程,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奠定无菌操作技能)3.空气、水、土壤、皮肤、咽喉部的细菌检查(操作)4.细菌生长现象及代谢产物的观察(示教)二、消毒与灭菌√√√√√√
实验五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1.常用消毒灭菌器和滤菌器的介绍(示教)2.紫外线杀菌试验(操作)3.煮沸杀菌试验(操作)4.药物敏感试验(操作)5.皮肤消毒试验(操作)√√√√√第十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细菌的变异现象二、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四、细菌变异的医学应用【附】细菌的耐药性与防治√√√√√第十六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一、细菌的致病性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三、医院感染√√√第十七章化脓性球菌一、葡萄球菌属二、链球菌属三、奈瑟菌属实验六化脓性球菌1.化脓性球菌形态和培养物观察(示教)2.脓汁标本细菌学检查方法(操作)3.血浆凝固酶试验(操作)4.抗链球菌溶血素"0"试验(操作或示教)√√√√√√√第十八章消化道感染细菌一、埃希菌属二、志贺菌属三、沙门菌属四、霍乱弧菌五、其他菌属实验七肠道杆菌1.常见肠道杆菌形态观察(示教)2.常见肠道杆菌分离与鉴定(示教,树立无菌观念、训练元菌操作技能)3.常见细菌生化反应4.肥达反应(示教)√√√√√√√√√第十九章厌氧性细菌一、厌氧芽胞梭菌二、无芽胞厌氧菌√√第二十章分枝杆菌属与放线菌属一、结核分校杆菌二、麻风分校杆菌三、放线菌属【附】诺卡菌属√√√√
第二十一章其他病原性细菌一、动物源性细菌二、其他病原性杆菌实验八分校杆菌与其他细菌1.抗酸染色法(操作)2.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他病原菌形态镜下观察(示教)3.观察白喉棒状杆菌异染颗粒(示教)4.观察厌氧芽胞梭菌及炭瘟芽胞杆菌芽胞(示教)5.厌氧培养法√√√√√√√第二十二章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支原体二、立克次体三、衣原体四、螺旋体√√√√第二十三章真菌一、概述二、皮肤感染真菌三、机会致病性真菌√√√第二十四章病毒的基本性状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三、病毒的增殖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五、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六、病毒的变异√√√√√√第二十五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一、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二、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六章病毒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呼吸道病毒一、流行性感冒病毒二、其他呼吸道病毒√√第二十八章肠道病毒一、脊髓灰质炎病毒二、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三、轮状病毒√√√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一、甲型肝炎病毒二、乙型肝炎病毒三、其他肝炎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二、其他虫媒病毒√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一、单纯疱疹病毒二、水症-带状疱疹病毒三、EB病毒四、人巨细胞病毒√√√√第三十二章逆转录病毒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第三十三章其他病毒及朊粒一、狂犬病病毒二、出血热病毒三、人乳头瘤病毒四、朊粒实验九病毒及其他微生物1.病毒包涵体及其他微生物形态观察(示教)2.鸡胚接种(示教)及鸡胚接种各部位观察3.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示教)4.真菌培养物观察(示教)5.皮肤丝状菌的检查(操作)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示教)√√√√√√√√√√第三篇医学寄生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寄生虫概述一、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三、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四、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成就和现状√√√√第三十五章医学蠕虫一、概述二、消化道蠕虫实验十线虫1.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瓶装标本观察2.镜下观察两种钩虫口囊、交合伞、玻片染色标本(示教)3.镜下观察蛲虫头翼、食道球、玻片染色标本(示教)4.镜下观察两种微丝蚴、玻片染色标本(示教)5.镜下观察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鞭虫卵(操作)6.镜下观察旋毛虫囊包的玻片染色标本7.粪便直接涂片法(操作)8.粪便饱和盐水漂浮法(示教)三、血液和组织蠕虫四、其他蠕虫实验十一吸虫、绦虫√√√√√√√√√√√√√
1.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布氏姜片吸虫、日本血吸虫成虫瓶装标本观察(示教)2.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布氏姜片吸虫、日本血吸虫成虫玻片染色标本镜下观察吸盘、辜丸、子宫、肠支(示教)3.吸虫中间宿主及传播媒介观察螺蛳、鱼、虾、溪蟹、菱角、荸荠(示教)4.镜下观察华支睾吸虫卵、并殖吸虫卵、布氏姜片吸虫卵、日本血吸虫卵(示教)5.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日本血吸虫感染动物病理标本观察(示教)6.吸虫毛蚴、胞蚴、尾蚴、囊蚴镜下观察7.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法(示教)8.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大体标本、囊尾蚴感染动物病理标本(示教)9.镜下观察绦虫成虫头节、囊尾蚴头节、棘球蚴砂玻片染色标本(示教)10.镜下观察带绦虫卵、短膜壳绦虫卵(示教)√√√√√√√√√第三十六章医学原虫一、概述二、腔道原虫三、血液和组织原虫四、其他机会致病原虫√√√√第三十七章医学节肢动物一、概述二、常见医学节肢动物实验十二原虫、医学节肢动物1.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阴道毛滴虫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包囊玻片染色标本镜下观察(示教或操作)2.间日疟原虫的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及恶性疟原虫的环状体、配子体,刚地弓形虫滋养体玻片染色标本镜下观察(示教)3.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结肠阿米巴包囊、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腆液染色检查(示教)4.镜下观察蚊、蝇、蚤、虱、蜱、螨玻片标本(示教)√√√√√√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该课程开课时间,宜在学完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后开始。
2.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由于该课为医学基础课,又是传染病、寄生虫病、预防医学的桥梁课。传染病、寄生虫病有地方性特点,因此,部分内容(认知、能力)要求及教学内容(含实验课)的取舍,可因地制宜,因条件、生源而定(可作为选修课,在制定授课计划时,作为机动)。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基本知识、病毒概述、寄生虫概述及常见病原生物等必须严守标准。3.充分利用校内微生物免疫学实验室,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通过教学实验、实习,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运用微生物免疫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本课程由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及免疫学基础三部分组成,由于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内容(致病性、免疫性、诊断、防治等)均涉及到免疫学基础,有其内在的连贯性和衔接性,相互渗透,且有规律可循,故教学讲授顺序可拟定为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考虑到毕业生知识结构、文化层次、学习能力等条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以利教师教、学生学,在制定学期授课计划的顺序时亦可考虑为医学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免疫学基础或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各论、人体寄生虫。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易懂易学为原则。5.根据不同的生源可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发挥不同地区来源、类型学生的优势,并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以多媒体讲授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实物标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二)考核评价建议1.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建立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2.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学习情况、随堂练习、实验技能操作,进行综合评定。3.成绩评估应针对不同生源,采用多样形式,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练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学习态度、阶段测验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理论成绩占70%,实验技能占30%的比例得出该课程的总成绩。其中理论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占理论成绩的30%)和笔试成绩(占理论成绩的70%),实验技能成绩包括平时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占实验技能成绩的50%)和实验技能考试成绩(占实验技能成绩的50%)。(三)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1、推荐教材: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10.02第2版.供临床、护理、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药学、检验等专业使用.许正敏、杨朝晔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参考书: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2010.03第6版.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肖纯凌、赵富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3、实验教材:选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指导》.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1李晓红主编.(四)实验设备及器材配置建议微生物免疫实验基本配置:显微镜、显微图像显示仪、离心机、电泳设备、高压蒸汽灭菌锅、干热灭菌器、医用电冰箱、恒温培养箱、水浴箱等。(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建议1.建设院内微生物免疫精品课程网站,提供全套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学资源、教学录像、习题库等丰富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更新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网络资源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平台,不仅有利于了解国内外微生物免疫的新动态和新进展,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概念、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建议学院加快网络课堂建设尽快开通网络课堂。3.双师型师资本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基础教学、临床实践、微生物、免疫检验技术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精湛的专业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清晰的表达能力、为人师表的风范、精干果断的教师队伍,将对学生的成材成人起到直接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4.实验室建设《微生物免疫》是实验性学科并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应具备进行相关实验项目必需的仪器设备,加快微生物免疫显微互动、教学做一体实验室建设。制定:公共基础部微免遗传学教研室执笔人:王玉芹审定人:王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