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1.1.5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A型题】1.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是活菌释放至菌体外的一种蛋白质B.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C.性质稳定,耐热D.毒性强,引起特殊病变E.抗原性强2.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严重的症状称为()A.毒血症B菌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病毒血症3.免疫系统包括()A.胸腺、骨髓B.免疫器官、免疫分子C.免疫器官、免疫细胞D.T细胞、B细胞E免疫组织、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4.关于“流脑”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主要致病因素为内毒素B.主要通过飞沫传播C.人为唯一的传染源D.暴发型以儿童罹患为主E.95%以上由B群脑膜炎球菌引起5.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属于()A.I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免疫耐受6.被狂犬咬伤的伤口最好采用()A.弱酸冲洗B.20%肥皂水冲洗C.过氧化氢溶液冲洗D.食醋冲洗E.90~,6乙醇冲洗7.新生儿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A.IgGB.IgMC.IgAD.IgDE.IgE8.担负细胞免疫功能的细胞是()A.T细胞B.K细胞C.B细胞D.NK细胞E.巨噬细胞【X型题】9.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包括、()A.发病与进食有关B.发病有群体性C.从呕吐物、粪便及剩余食物中分离出同一病原体D.发病人数超过进食人数的50%E.有急性胃肠炎症状10.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有()A.肺炎支原体B.SARS冠状病毒C.肺炎双球菌D.肺炎衣原体E.结核分枝杆菌11.病毒灭活的概念包括()A.失去感染性B.保留抗原性C.保留血凝特性D.保留细胞融合特性E.保留遗传特性12.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有()A.消化道传播B.呼吸道传播C母婴传播D.性接触传播E.血行传播13.引起性病的病原体有()A.淋病奈瑟菌B.梅毒螺旋体C.衣原体D.HIV
E.HAV14.免疫三大标记技术是()A.免疫荧光技术B.酶免疫测定C.放射免疫测定D.协同凝集E.免疫电泳15.下列哪些病原体可引起食物中毒()A.霍乱弧菌B.肉毒杆菌C蜡样芽胞杆菌D.黄曲霉毒素E.产气荚膜梭菌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细菌特殊结构是菌毛,细菌繁殖的方式为,对热抵抗力最强的病毒为。2.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3.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包括、、、、。4.我国卫生标准规定,每1000mL饮用水中不得超过个大肠菌群数。5.病毒传播方式有和两种。6.培养病毒常用的方法有、、。7.免疫的基本功能是、、。8.人工自动免疫进入人体的物质是。9.OT试验阳性说明人体对有免疫力。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在括号内标“+”,错误的标“一”)1.毒血症是指病原菌以及它产生的毒素均进入血液。()2.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的作用,它能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3.免疫应答分为3个阶段,即识别阶段,淋巴细胞活化、分化增殖阶段以及效应阶段。()4.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的发生机制属II型变态反应。()5.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均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菌群失调症2.荚膜3.干扰素4.迟发感染5.超敏反应五、问答题(每题2分,共30分)1.何谓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种类?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医学意义?3。试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4.何谓噬菌体?在医学上有何应用?5.病原性球菌可致哪些疾病?6.大肠埃希菌在医学上有何意义?7.使人致病的沙门菌有哪些?可致哪些疾病?8.何谓厌氧菌?试述其主要特点。9.何谓衣原体?可致哪些疾病?10.何谓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11.孕妇感染哪些微生物可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其表现如何?12.什么是免疫?它有哪些基本功能?
13.何谓抗原、完全抗原及半抗原?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哪些?14.简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机制及防治原则。’15.什么是免疫球蛋白?什么是抗体?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C3.E4.E5.A6.B7.B8.A9.ABCE10.ABD11.ABC12.CDE13.ABCD14.ABC15.BCDE二、填空题1.二分裂HBV2.蛋白质脂多糖3。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4.35.水平传播垂直传播6.动物接种鸡胚接种组织细胞培养7.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8.抗原9.结核分枝杆菌三、判断题1.一2.一3.+4.+5+四、名词解释1.菌群失调症: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滥用抗生素,机体某些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正常比例发生变化,称为茵群失调。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腹泻的病人,可使肠内正常的大肠埃希菌数目大量减少,而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引起假膜性肠炎,此类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为防止菌群失调症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2.荚膜:是某些细菌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黏液性物质,可帮助鉴定细菌。荚膜具有抗原性,可作为细菌分型的依据之一。荚膜还具有保护细菌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荚膜也能保护菌体避免或减少一些物质,如溶菌酶、补体、抗体和抗菌物质对细菌的损伤,因而增强了细菌的侵袭力,故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荚膜多糖还可使细菌彼此相连,黏附于组织细胞表面,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3.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它在控制病毒感染、阻止病毒在机体内扩散以及促进病毒性疾病的痊愈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干扰素也有调节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是抗病毒的主要生物试剂,在防治病毒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4.迟发感染:又称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一旦症状出现,多为亚急性、进行性,最后以死亡而告终。例如麻疹病毒感染后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5.超敏反应:某些抗原或半抗原物质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称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人们习惯上称为过敏反应。超敏反应根据其发生机制不同分为4型,即I型、Ⅱ型、Ⅲ型和Ⅳ型超敏反应。五、问答题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的种类繁多,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达数十万种以上。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具有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性。病毒属此类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浆内有多种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真菌属此类微生物。2.细菌除了基本结构外,某些细菌还具有一些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芽胞和菌毛,它们的医学意义如下:(1)荚膜:是某些细菌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黏液性物质,可帮助鉴定细菌。荚膜具有抗原性,可作为细菌分型的依据之一。荚膜还具有保护细菌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荚膜也能保护菌体避免或减少一些物质,如溶菌酶、补体、抗体和抗菌物质对细菌的损伤,因而增强了细菌的侵袭力,故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荚膜多糖还可使细菌彼此相连,黏附于组织细胞表面,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2)鞭毛:是附着于菌体表面上的细长而又弯曲的丝状物。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亦可黏附于细胞表面,故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不同细菌形成鞭毛的数目及部位不同,可以鉴定细菌。鞭毛还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对细菌的分类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3)芽胞:胞质浓缩脱水后在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称为芽胞。不同细菌形成芽胞的大小、位置不同,据此可以鉴定细菌。芽胞的抵抗力强,需高压蒸气灭菌才能杀死芽胞,因此,医学上常将杀死芽胞作为灭菌的指标。(4)菌毛:菌体表面细而短的微丝状物称为菌毛,按其功能不同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普通菌毛是细菌的黏附结构,它可黏附于多种细胞受体上进而侵入黏膜,因此它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性菌毛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故有性菌毛的细菌又称F+菌,参与F质粒的接合与传递。3.细菌在合成代谢过程中,除合成菌体自身成分外,还能合成一些其他代谢产物。(1)热原质:许多细菌能合成一种物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应,故称为热原质。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热原质耐高温,高压蒸气灭菌亦不被破坏.需在250℃高温下干烤才能被破坏。用吸附剂和特制石棉滤板可除去液体中的大部分热原质。(2)毒素和侵袭性酶:细菌产生的毒素有内毒素和外毒素两种。某些细菌还能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能损伤机体组织,如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等。(3)色素: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各种颜色的色素,不同细菌可有不同色素,在细菌鉴别上有一定意义。(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一些抗微生物的物质,称为抗生素。它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微生物和癌细胞。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5)细菌素: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与抗生素不同,细菌素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该种细菌素的细菌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才有抗菌作用。4.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它具有病毒的生物特性。噬菌体有两种,一种为毒性噬菌体,另一种为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导致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再感染其他细胞,建立一个溶菌性周期,这种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有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只是噬菌体的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该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形成溶原状态的噬菌体称为溶原性噬菌体或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裂解细菌具有特异性,因此可应用毒性噬菌体裂解细菌来鉴定菌种和菌型,这种分型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上,对追查细菌感染的传染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噬菌体作载体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手段,已广泛用于遗传工程等研究领域,在基因工程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5.病原性球菌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故又称化脓性球菌,各种球菌分别可致以下疾病。(1)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有侵袭性和毒素性两种。侵袭性疾病,主要引起局部或全身化脓性炎症。毒素性疾病,一般由外毒素引起,如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2)链球菌:A群链球菌引起的疾病占人类链球菌感染的90%。可引起化脓性感染,如淋巴结炎、蜂窝织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产褥热等。可引起中毒性疾病,如猩红热。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3)肺炎链球菌:主要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4)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病原菌,引起流脑。(5)淋病奈瑟菌:是淋病的病原菌,人类是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宿主。6.大肠埃希菌在医学上的意义如下:(1)大肠埃希菌在肠道为正常菌群,能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维持肠道正常
菌群的平衡,还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2)引起感染: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时,可引起感染。大肠埃希菌的某些血清型菌株致病性强,能直接导致肠道感染,称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3)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上常被作为饮水、食品等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我国的卫生标准规定,大肠埃希菌菌群数在每1000mL饮水中不得超过3个;每100mL瓶装汽水、果汁等中大肠埃希菌菌群数不得超过5个。(4)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实验研究中,大肠埃希菌是重要的实验材料和载体。7.使人致病的沙门菌常见的有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副伤寒沙门菌,此外还有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鸭沙门菌及猪霍乱沙门菌等。这些沙门菌所致疾病包括:(1)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肖氏副伤寒沙门菌引起。(2)食物中毒:由摄人被大量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而引起。(3)败血症:多见于儿童或原有慢性病病人,致病菌以猪霍乱沙门菌、丙型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等常见。8.只能在缺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称为厌氧菌。厌氧菌以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为最多,厌氧菌主要特点为:(1)分布:厌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人体中。例如肠道、皮肤、口腔、上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部位均存在厌氧菌。(2)感染特征:梭状芽胞杆菌属引起的感染是外源性感染,大多有特定的临床特征,如破伤风梭杆菌引起破伤风。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常致局部炎症、脓肿和组织坏死。(3)治疗特点:多数无芽胞厌氧菌对青霉素、氯霉素、头孢菌素敏感。但脆弱类杆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能破坏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在治疗时须注意选用氯霉素或林可霉素。此外,甲硝唑对厌氧菌也有很好的疗效。9.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有独特发育周期,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衣原体所致疾病有沙眼、包涵体结膜炎、生殖道感染、性病淋巴肉芽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10.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在其他微生物中极少见,但在病毒中多见,如乙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艾滋病病毒均可垂直传播,并可致早产、流产或先天性畸形,甚至胎儿死亡。11.孕妇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可经垂直传播感染胎儿而造成先天性畸形,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1)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俗称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流,并扩散至肝、脾、肾等内脏并大量繁殖,引起胎儿全身性感染,出生后这种先天性梅毒的婴幼儿呈现锯齿形牙、问质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聋等症状。(2)风疹病毒:孕妇在妊娠期4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可经胎盘引起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或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表现为先天性心脏病、耳聋、失明及智力低下等。(3)单纯疱疹病毒:妊娠妇女因单纯疱疹病毒原发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病毒被激活,
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影响胚胎细胞的有丝分裂,引起胎儿畸形及智力低下。(4)巨细胞病毒: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造血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出现小脑畸形、视神经萎缩等。(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均可通过胎盘或产道导致胎儿及新生儿先天性感染。HPV可引起尖锐湿疣或癌症;HIV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而引起人类免疫缺陷,最后伴发各种疾病或癌症而死亡。12.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异己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其作用是识别和(或)排除抗原性异物,以此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有害。免疫的基本功能有以下3个方面:(1)免疫防御:正常情况下,机体可以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或抑制它们在体内繁殖与扩散,或解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若反应过高,则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乏,则出现免疫缺陷病。(2)免疫稳定: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经常地清除体内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并进行免疫调节,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当自身稳定功能紊乱时,则易导致自身免疫病。(3)自身监视: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杀伤和清除体内的突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如果功能失调,则可导致肿瘤或持续感染的发生。13.(1)抗原:是一类能与相应克隆的淋巴细胞上独特的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具有两种性能:①免疫原性,即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②抗原性.即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2)完全抗原:具有以上两种性能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完全抗原。(3)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①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②动物血清;③异嗜性抗原:④同种异型抗原;⑤自身抗原;⑥肿瘤抗原。14.青霉素系半抗原,无变应原作用。因此大多数人用青霉素无不良反应。极少数人用青霉素后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其机制是属I型超敏反应的全身表现。为防止该现象的发生,首先应仔细询问是否有对青霉素过敏的病史;在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做皮试,皮试阳性者禁用。注射青霉素时还必须准备抗过敏性休克的药物肾上腺素及抢救设施,以防万一。个别人在皮试时亦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要做好各种抢救准备工作,以便及时抢救病人。
15.(1)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g),所以免疫球蛋白是一个结构化学的概念。(2)抗体:是功能与生物学概念,它是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虽然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