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50 KB
- 1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龙源期刊网.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赵晓莉《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6期摘要: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这就相应的要求学生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高中时期不仅是促使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更是科学素养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目标之一,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下面就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浅谈几点策略。一、运用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并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以发展。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是:1.问题性“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所有的探究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
而进行的,这就像教师所设计的探究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除了由教师设计,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2.过程性探究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定要重视探究学习的过程,不可盲目地让学生模仿、照搬,而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3.开放性开放性是探究学习最基本的特征,开放的探究问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表现。二、改革试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二)浅谈生物学科科学素养的培养浅谈生物学科科学素养的培养常州市八中蒋霞秋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生物学科的科学素养,详细阐述了生物学科的科学素养的概念和生物学科科学素养的培养。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教学、培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一、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1、科学素养的概念:科学素养也称科学素质,是近年来在发达国家采用的一个新名词。
国内现在大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2、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对事物所做出的各种解释的能力和相关决策的能力等。3、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二、生物学科科学素养的培养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具备生物科学知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结构,根据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脱离知识,只有将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才能形成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复习过程中,要将相关内容串联起来,按照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情况,形成知识网络,并对其进行扩展,联系有关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特别要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例如,复习《细胞》知识内容,就可建立“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细胞工程”六部分构成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并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2、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旧的教学过程强调灌输、叙述、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则为在情景中亲身体验感受、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获取式学习。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才能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植物的矿质营养”这一节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介绍“无土栽培”知识,再出示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法培育的“试管苗”实物或彩图,以此创设情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阶梯性问题:⑴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有何作用?⑵为什么可以无土栽培植物?⑶“试管苗”的培育必需要有14种矿质元素,为什么?⑷如何验证某种矿质离子为植物所需的必需矿质元素?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创设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路开放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重视,提高了能力。其次,让探究活动走进生活,探究活动不只是在课堂实验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可探究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如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专家学者,开展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3、大力开展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生物学科是实验性很强的自然学科,生物学知识是在实验过程中总结提炼的,也是在实验中发展和完善的。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是生物学十分重要的任务,有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可将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实验,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第三,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让学生在自然中观察生物,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生物学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4、生物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综和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的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指导学生寻求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任务还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生物教学中也应将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我在生物教学中注重从两个方面渗透研究性学习。一个方面在学生初开始学习生物学时,可以开展生物科技知识讲座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生物学最新成果及发展前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探究欲望,在学习“植物代谢”时,组织学生参观蔬菜大棚基地。在学习“遗传变异”时,组织学生收集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有关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玉米有性杂交实验,理解育种原理及意义;在学习“生态”知识时,组织学生考察化工厂、水泥厂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情况,并指导学生对运河水质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设计试验方案,总结研究结论。如,在研究酶在催化作用中所需条件时:(一)提出问题:胃蛋白酶在胃内能将蛋白质分解,在体外给蛋清中加入胃蛋白酶却不发生任何变化,为什么?【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学生讨论后认为,酶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二)学生设计实验找出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和PH值。学生最容易获得的酶是唾液淀粉酶,因此通过实验找出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条件。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学会沟通与交流,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只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其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总之,科学素养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本课程的价值是要让学生在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同时,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面对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要达成这样的课程目标,就要高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历。“重实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既要让学生参与动手活动,又要让学生积极地融入涉及动脑的环节;通过探究类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要适当地将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入实践活动,特别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STEM)整合到实践活动中,以适应在教学中对超越学科本身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要在教学中将生物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和经济活动等内容适度结合,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生物学,进而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4.学业评价促发展本课程的设计和实践者要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研读学业质量标准,把握本课程的宏观教育目标,明确评价的教学和育人价值,实现从内容本位、学科本位向素养本位、学生发展本位为目标的评价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要处理好评价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好评价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通过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并从中得到启示,使评价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后天习得的终身受益成果,是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其内涵和表现如下。1.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格和能力。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3.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4.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认识到生物学在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树立生命观念,能够运用这些观念认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证据和逻辑对生物学议题进行思考或展开论证;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合作精神,善于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或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具有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时,能主动宣传生物学知识,愿意承担抵制毒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的社会责任,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必要的基础。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生物必修与选修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高中生物学课程开设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生物学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共同基础;选修Ⅰ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学习的课程;选修Ⅱ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2.旨在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构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在本课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抓手。基于学生在“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应有的表现,选取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设计各模块的教学目标及学业要求。据此,构建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两个必修模块和《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三个选修Ⅰ模块,以便全面落实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3.基于科学教育成果和生物学教改经验,设计操作性强的课程
以国内外科学教育的众多研究成果和我国十余年来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取得的经验和成就为依据,设计操作性强的课程。例如,根据生物学的大概念来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框架;选取更加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在必修课程的安排和选修Ⅰ课程的设计上,保持了新课程与原有课程的衔接,使得教师可以在实施新的教学任务时,最大程度地利用自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来所获得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以及实验室建设取得的成果,持续和顺畅地推进教学改革。4.满足学生多元需求,设计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和多元发展需求,设计出必修、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必修课程选择的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是后续学习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选修Ⅰ课程所选的内容是学生未来职业与专业发展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拓展生物学科技视野,提高实践和探究能力。选修Ⅱ课程包括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拓展课程以及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和当地资源开设的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兴趣和发展需要,以期为进一步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二)结构图1展示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结构。高中生物学课程分为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两个模块;选修Ⅰ部分有《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和《生物技术与工程》三个模块;选修Ⅱ部分涉及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及学业发展基础三个方向的多个拓展及校本课程模块。图1高中生物学课程结构图(三)学分与选课本课程的必修学分为4学分,每个必修模块为2学分,每个学分需18学时。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共72学时,每周2~4学时,建议从高一年级开设。学生在修满本课程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志向学习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修得更多的学分。每个选修Ⅰ模块为2
学分,每个选修Ⅱ模块为1~2学分。学生在完成了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可以直接学习选修Ⅰ或选修Ⅱ课程,也可以不再选择本学科课程。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可以同时开设供学生选择,对于选修Ⅱ课程中“学业发展基础”类模块,教师可以提出选课的顺序或条件。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必修课程所选内容是学习选修课程的基础。必修课程面向全体高中生,选择了最基本的生物学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模块1分子与细胞本模块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等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分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四)学科核心素养视角看美国高中生物主流教材 摘要以“免疫系统”为例,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分析美国高中生物主流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分别从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关键表现看美国教材,从而提出在“学科核心素养”时代下,美国教材对我国的教材编写和生物课堂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探究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
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生物学科,在教育部专家讨论稿中拟定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4个关键表现,或者理解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4个内容。 1以“免疫系统”为例对美国高中生物主流教材的简介 美国高中主流教材――科学发现者系列中《生物・生命的动力》(Biology・TheDynamicsofLife),此书由2004年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出版,并于2008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译为《生物・生命的动力》(简称“美国教材”)。“免疫系统”是美国教材第39章的内容,包括内容提要、学习本章的意义、第1节疾病(本节预览、折叠式学习卡、什么是传染病、疾病发生的原因、传染病的传播、引起疾病症状的原因、传染病的类型、传染病的治疗、本节复习题)、第2节免疫调节(本节预览、类比推理、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迷你实验、抗体免疫、细胞免疫、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艾滋病与免疫系统、本节复习题)、网络生物实验、生物与社会、第39章复习。 2以“免疫系统”为例,对美国生物教材培养生物核心素养的分析 2.1美国生物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所谓生命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生命的总的认识或看法,不仅包括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还包括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判定。学生的生命观念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会媒体,其次是自我学习和学校教育。生物学科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生命观念的主要学校教育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取向,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积极讨论生命,进而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找寻生活的真谛。通过教材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和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生命观念教育的主要方式。 美国教材中第39章“免疫系统”的内容,相对于我国现行教材(如浙教版“免疫系统”)增加了“疾病”一节。本节内容注重阐释传染病发生的原因、传播、症状、类型和治疗,关注人类的健康。用鲜活的图片――亮丽的橙汁(图39.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瘫痪的脊髓灰质炎病人被置于人工呼吸器中(图39.5)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第2节“免疫调节”
中安排了免疫系统、免疫器官等内容、推荐的儿童期预防疫苗(表39.2)和接种疫苗油画(图39.14)等,关注人对自身的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这些内容的选择和精心安排都体现了学习本章的意义,有助于学生了解身体是怎样对疾病进行防御和维持内环境稳态。美国生物教材非常重视对人类自身知识的学习和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激发了学生对与自身有关知识的浓厚兴趣。 2.2美国生物教材中的“理性思维” 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将理性看做基于逻辑的和推理的加工过程,即理性是逻辑指引下的思考。理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的认知加工方式,甚至比智力或其他认知能力更能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结果,包括学业成就、决策的满意度、心理健康,甚至违规或道德行为等。通过生物科学的学习,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是生物学科的基本任务。在教材中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在争论中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以逻辑为指引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理性思维”;在课后习题中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中在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 在美国教材“免疫体统”一章中,设置了“生物与社会”,讨论:消灭还是保存天花病毒?在访问网页的辅助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技能实验中,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确定疱疹病毒进入细胞的方式;解释、描述和分析实验现象。在图39.4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对于破伤风杆菌来说,战场有何适宜的条件?”在复习题有:“交叉感染有哪些可能途径?”“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为何能产生记忆细胞?”“归纳微生物如细菌在维持和打破内环境稳态方面的作用。”“对于一个感染患者,为什么注射同种疾病治愈者的血清会大有裨益?”“调查报告:研究在过去战争中所使用的生物武器。”这些讨论和问题都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形成自己的观点。 2.3美国教材中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高中教材中,教师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像科学家那样探究。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美国教材中,以“免疫系统”这章为例。它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
能力。实验类型包括迷你实验、技能实验、网络生物实验;实验内容包括检测疾病的传播、区分血细胞、疱疹病毒的传播过程、疫苗的作用、新兴疾病和再兴疾病;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假设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的能力、分析证据形成结论的能力、评价与反思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正文中也有相关的“科学探究”内容,如“用于鉴定传染病病原体的柯赫法则的操作步骤”,了解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再如,在习题中每一章后的“理性思维”都有很多训练项目,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能力。因此美国教材把“科学探究”作为基本理念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和中心环节。 2.4美国生物教材中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具体是指个人或组织对他人和社会应该承担的任务、职责和使命,是为了他人的幸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人或组织应尽的责任。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前提条件,教师应当在生物学科中,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实际,关心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在美国教材中,“免疫系统”这章中有关传染病的防治、抗生素及耐药性的产生、艾滋病的知识、天花病毒和生物武器等方面的介绍、调查与讨论,从而使学生形成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等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美国教材带给人们的启示 3.1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正如本书的书名《科学发现者》,这是一本以学生心理逻辑为主、学科知识体系为辅的教材,相对中国的现行教材更加生活化。它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实验的设置、实验类型多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它重视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以及与生活的联系,离学生的生活与兴趣甚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中,这些优点特别值得编写者吸收借鉴。 3.2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是时代的必然,但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因为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在于教材,更在于每一位教师,在于每一节课堂。这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变课堂教学为课堂教育,变知识传授为教书育人,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强化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让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在生物课堂教育中生根发芽,结“核心素养”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