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5.89 KB
  • 15页

神经生物学 考试习题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神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作用。2.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3.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4.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5.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神经纤维的全或无现象有两点内容: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幅度不依赖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②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不因传到距离增加而衰减。6.电压门控通道:指通道的开放或关闭与通道所在部位的膜两侧的跨膜电位改变有关,当膜电位改变时,当膜电位改变时,可引起通道蛋白构型发生改变,而使通道开放或关闭。二、单选填空1.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C)A、在静息状态下,Na+、K+通道处于关闭状态B、细胞接受刺激开始去极化时,就有Na+通道大量开放C、在动作电位去极相,K+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缓慢D、Na+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2.关于细胞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D)A、动作电位的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B、动作电位复极相主要又K+外流引起C、静息电位水平略低于K+平衡电位D、动作电位复极后,钠和钾顺电浓度梯度复原3.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E)A、具有许多突触B、具有转运代谢物质的作用C、具有支持作用D、没有轴突E、没有细胞分裂能力4.神经元主要的组成和功能部分分为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终末。5.蛋白质合成仅发生在胞体和树突,轴突的蛋白质主要在胞体和近端树突合成,再通过轴浆运输等途径运到末梢。6.轴突起始段膜的兴奋阈最低,是神经冲动的发起部位。7.通过快速轴浆运输将膜性细胞器顺向运输到神经终末,也可以使其逆行回到胞体。胞浆和细胞骨架蛋白质则以更慢的形式进行的顺向的慢速轴浆运输。8.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9.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高钾和膜外高钠是各种生物电现象产生的基础。10.河豚毒阻断Na+通道,四乙铵阻断K+通道。11.AP的传导是靠兴奋部位的膜与未兴奋部位的膜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实现的。三、简答论述1.树突和轴突的结构及代谢特点树突:树突一般多而短,从胞体发出时较粗,愈向外周愈细。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主要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局部兴奋,并向胞体扩布。轴突:一个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轴突一般细而长,直径均匀。轴突是由轴丘发出,起始部位称为始段,离开胞体一段时间后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纤维。主要功能:传出神经冲动,末梢可释放递质。1.神经胶质细胞有哪几类?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神经胶质细胞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四种。1)支持、绝缘、保护和修复作用。如星形胶质细胞填充在神经元间,它的长突起附在血管壁及软脑膜上,起着机械性的支架作用。施万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包饶轴突(或长树突)形成髓鞘,后者在神经纤维传导冲动时具有绝缘作用。小胶质细胞在正常动物脑中并不活跃,在炎症或变性过程中,能够迅速增殖,迁移至损伤地区,细胞成为活跃的吞噬细胞。2)营养和物质代谢作用。如在脑组织中的大部分毛细血管的表面,都有星形胶质细胞的脚板与之相贴,其间仅隔一层基膜。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屏障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转运某些代谢物质。3)对离子、递质的调节和免疫功能。在脑组织内,细胞外间隙很小,胶质细胞本身起着其他组织的细胞外间隙作用。如神经元兴奋时释放K+,这些离子马上被摄入胶质细胞内,使细胞外间隙的K+很快下降到原来的水平,为下一次兴奋作好准备。另外,小胶质细胞具有分化、增殖、吞噬、迁移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被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的免疫调节、组织修复及细胞损伤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区别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细胞结构胞体,轴突,树突也有突起但不分轴突树突细胞间联系突触(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普遍缝隙连接分裂能力终身不分裂终身具有分裂繁殖能力功能接受并传导兴奋1、支持作用(星形)2、修复和再生作用(小胶质细胞、星形)3、免疫应答作用(星形)4、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血管-星形-N)5、绝缘和屏障作用(少突-髓鞘,星形-血脑屏障)6、稳定细胞外K+浓度(星形-Na泵)7、参与某些递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星形-Glu,GABA摄取;合成分泌Ang、PG、IL、NF3.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静息电位是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机制:由于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但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钾离子通透,对其他的离子包括带负电的蛋白质相对不通透,因而钾离子顺浓度梯度有细胞膜内向膜外扩散,结果使膜外电位升高,膜内电位降低,当推动钾离子外移的动力浓度差与阻止钾离子外移的阻力电位差到底哦啊平衡时,钾离子净通量为零,此时的膜内负电位数值即为静息电位。相当于钾离子平衡电位。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1.以神经细胞为例,说明动作电位的概念、组成部分及其产生机制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逆性可扩步的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实际上就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的倒转和复原,即先出现膜的去极化而后又出现复极化。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前者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动作电位的标志,其波形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后者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峰电位上升支是由Na+通道内流形成的Na+电-化学平衡;而下降支则由K+外流形成的K+电化学平衡电位。负后电位亦为K+外流所致。而正后电位则是由于生电性NA+泵活动增强造成的。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及突触后成分构成。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4.长时程增强(LTP):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性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一种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突触后电位的增强。5.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发挥信息传递的一些化学物质。6.神经调质:由神经元产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调节突触信息传递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7.递质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功能。8.受体:是指能与内源性配基(递质、调质、激素等信息分子)或相应药物与毒物结合,并产生特定效应的细胞蛋白质。9.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被抑制,这种现象称为传入侧支性抑制。10.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二、单选填空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B)A、不受温度影响B、与直径成正比C、与刺激强度有关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2.下列对电突触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E)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A、突触间隙大约为2nmB、突触前后膜电阻抗较低C、突触前动作电位是突触传递的直接因素D、突触延搁时间短E、通常为单向传递1.在进行突触传递时,必需有哪种离子流入突触小体(A)A.Ca2+B.Na+C.K+D.Cl-2.突触传递的兴奋效应表现为(B)A.突触前膜去极化B.突触后膜去极化C.突触前膜超极化D.突触后膜超极化3.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性化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D)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总和D、兴奋节律不变E、易受内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4.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B)A、突触前膜超极化B、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E、通过轴突-树突突触结构的活动来实现5.对肾上腺素能纤维正确的描述是(A)A、其末梢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B、它包括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C、酚妥拉明能阻断其兴奋的全部效应D、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是肾上腺素能纤维6.条件反射(BCD)A、先天性本能行为B、增加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使机体具有预见性C、个体发育过程中后天获得的D、数量无限,易变性大7.中枢神经系统大部分神经递质是氨基酸类,兴奋性递质主要有谷氨酸和门冬氨酸,抑制性递质主要有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γ-GABA)8.反射中枢的神经元联系有单线式联系、辐散式联系、聚合式联系、锁链式联系和环式联系9.交互抑制的形成是由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10.脊髓闰昭细胞构成的抑制称为回返性抑制一、简答论述1.试比较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的区别化学性突触电突触突触的两侧结构不对称突触的两侧结构对称开放型突触间隙(宽约15-30nm)闭锁型突触间隙(宽约2nm)突触前终末内有含递质的突触囊泡突触前终末无突触囊泡有递质量子释放,导致突触后电位无递质释放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结合导致膜通透性改变不存在突触前后膜易受化学因素的影响不存在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对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影响很小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是引起传递的因素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可导致递质的释放无递质释放传递是单向的多为双向传递传递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传递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2.试述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与产生原理。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在刺激引起反射发生的过程中,中枢若产生兴奋过程则传出冲动增加;若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是通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实现的;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即可带来中枢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如下: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相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钠离子的通透性(Na+内流),因钠离子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通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Na+、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增高(Cl-内流),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级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1.试比较轴突传递与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特征有何不同?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但兴奋通过突触传递时,只能沿着单一方向进行,即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向突触后神经元,而不能逆向传递,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时要比神经冲动长的多.3.突触传递具有总和现象,即在突触传递中,突触前膜兴奋时一次释放的递质质量所产生的EPSP很小,必须加以总和才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到阈电位变化水平.兴奋的总和包括时间总和和空间综合.4.突触传递中有兴奋节律的变化,兴奋在通过反射中枢时,由于突触后电位综合的特征,因而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频率与突触前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不同,.但神经纤维在传导神经冲动时,不管神经传导距离多么远,其冲动的大小,数目,速度始终不变5.突触传递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即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如缺少氧气,二氧化碳增多,麻醉剂等)而改变突触传递的能力。但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相对不容易疲劳。2.突触传递的可塑性有哪些类型?突触传递的可塑性是指突触的反复活动可引起突触传递效率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包括:1.强直性后增强:指突触前末梢接受一短串刺激时,虽然每次刺激都能引发递质释放产生突触后电位,但后来的刺激引发的突触后电位要比前面的刺激引发的大,引发的递质释放量也多。强直性后增强通常可持续数分钟。机制:前面刺激造成的Ca+内流未恢复至静息时的平衡状态,后面的刺激来临时,胞浆内的Ca+浓度基数比前次高。2.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LTP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的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EPSP增强,表现为潜伏期缩短、幅度增高、斜率加大。与强直后增强相比,LTP持续时间要长的多,且由突触后神经元胞质内Ca+增加,而非突触前末梢轴浆内Ca+增加而引起。与LTP相反,LTD是指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3.何谓胆碱能纤维与肾上腺素纤维?哪些神经属于这类纤维?凡是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包括:全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血管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躯体的运动神经纤维。凡是末梢能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成为肾上腺素纤维。包括:大部分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除汗腺和骨骼肌血管交感神经节后纤维)。4.简述N型和M型胆碱能受体的特点M型(G蛋白-偶联受体)N型(配体门控受体)分布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如汗腺,消化腺,骨骼肌血管平滑肌,N1,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和中枢神经系统N2,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终板膜上效应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受体激活后,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和汗腺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舒张少量ACh,骨骼肌收缩,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兴奋大量ACh,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激动剂ACh、毒蕈碱(毒蕈样作用)ACh、烟碱(烟碱样作用)拮抗剂阿托品N1:筒箭毒碱、六烃季铵N2:筒箭毒碱、十烃季铵灭活剂胆碱酯酶1.神经肽和经典神经递质的区别经典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而神经肽的分子量相对较大。神经肽在脑内的含量比神经递质少。神经肽是由大分子的前体裂解而成,而神经递质可在胞体或神经末梢直接合成。神经肽释放后主要经酶降解而失活,神经递质则主要通过神经末梢重吸收反复利用。经典神经递质适宜于完成迅速而精确的神经调节,而神经肽多适宜于调节缓慢而持久的功能变化,但有的神经肽也具有神经递质的功能。2.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结构基础轴-轴突触轴-体突触、轴-树突触抑制产生部位突触前轴突末梢突触后膜起作用的神经递质GABA抑制性神经递质产生机制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EPSP降低(不产生IPSP)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作用全面调节感觉传入活动通过交互抑制作用和负反馈作用使中枢活动协调第四章一、名词解释1.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分化成多种功能的细胞。2.神经胚形成:位于脊索上方的预定神经外胚层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二、单选填空1.神经管畸形是一组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神经管闭合不全为主要表现的出生缺陷.主要包括无脑畸形、脊柱裂、脑疝2.三个原始脑泡:前脑、中脑和菱脑3.脑泡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四个弯曲:两个先出现凸向背侧的头曲和颈曲,两个后出现凸向腹侧的端脑曲和脑桥曲4.神经系统的形态发生主要包括细胞形态的变化细胞的迁移分化性增殖和分化性细胞死亡5.脊髓由神经管尾端分化发育而来。神经管腔演化为脊髓中央管,中间层分化为脊髓灰质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边缘层分化为白质。1.第三脑室主要位于间脑,中央管主要位于脊髓2.第五脑室为透明隔腔,但它既不和真正的脑室系统也不和外界相同一、简答论述1.以脊髓为例,试述胚胎中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答案参考卷子)2.试以图文的方式阐述脑泡的发育过程三脑泡五脑泡端脑左右大脑半球前脑侧脑室间脑:第三脑室背:四叠体中脑腹:大脑脚泡腔:导水管菱脑后脑:脑桥、小脑末脑:延髓、泡腔、第四脑室3.简述神经管(神经胚)的形成首先脊索上方的外胚层增厚,由于从前到后中线两侧的细胞增殖较快,使得神经外胚层形成板状形态,称之为神经板。随后神经板两侧继续上隆,形成神经褶。中央部分在两侧组织的挤压下,下凹形成钩状,称为神经沟。随后沟两侧上部进一步靠拢并愈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中空的管状形态。同时管的顶部细胞脱离外胚层,而两侧的外胚层细胞则又重新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外胚层。陷进外胚层和脊索中央的管道则称为神经管。这时的胚胎称为神经胚,因为神经系统由此而诞生。第五章一、名词解释1.感受野:指所有能影响感觉通路中的任一神经元活动的感受器所组成的空间范围2.视觉:通过视觉系统的外周感受器,接受外界环境中的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刺激,经特定中枢的编码加工和分析获得的主观感觉。3.简化眼: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出一中和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但更为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4.视力/视敏度: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5.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6.视后像:注视一个光源或较亮的物体,后闭上眼睛,这时可以感觉到一个光斑,其形状和大小均与该光源或物体相似,这种主观的视觉后效应7.近点: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称为近点。8.远点:人眼不做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物体的最远距离9.辐辏反射:当双眼注视一个向眼移近的物体时,两眼的视轴可反射性地向鼻侧中线会聚10.听阈: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1.迷路:前庭器官和耳蜗共同组成的极复杂的内耳结构。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2.眼震颤: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是躯体旋转运动时引起的眼球运动,称为眼震颤。3.特征频率:单一听神经纤维对某一特定频率的纯音只需很小的刺激强度便可发生兴奋,这个频率称为特征频率。特征频率决定于该纤维末梢在基底膜的分布位置。一、单选填空1.感受器的适应现象表现在持续刺激条件下(A)A、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变慢B、动作电位幅度减小C、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变慢,幅度变小D、动作电位潜伏期延长2.有关感觉系统中的感光物质,下述错误的是(C)A、视紫红质在光照时分解B、视黄醛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C、11-顺型视黄醛在暗处转变为全反型视黄醛D、视锥细胞所含感光色素分为三种E、视杆细胞的视色素是视紫红质3.与声波传导无关的结构是(D)A.鼓膜B.听小骨与卵圆窗C.内耳淋巴D.膜半规管4.关于内脏痛的特征,正确的是(AE)A、缓慢、持久、定位不清B.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强C.对切割、烧灼刺激敏感D.体表病变可引起内脏痛E.对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刺激较敏感5.与牵涉痛产生有关的是(ABCDE)A、患病内脏与产生牵涉痛的皮肤区的脊髓中枢位于同一区域B.内脏传入冲动提高邻近皮肤传入中枢的兴奋性,使痛觉过敏C.内脏与皮肤的感觉经同一上行纤维传入高位中枢D.意识上产生错觉E.以上均正确6.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晶状体曲度增大7.对三种视锥细胞特别敏感的颜色是红、绿、蓝视觉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共同完成8.明适应时间短,而暗适应时间相对长9.夜盲症是由于维生素A缺乏,而引起的视紫红质减少10.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11.听觉的感受器是.耳蜗螺旋器12.耳廓和外耳道的主要作用在于集音作用和共鸣作用听骨链的主要功能是增压效应13.听阈是指刚能引起听觉的某一频率的最小振动强度声波刺激引起耳蜗产生微音器电位,再由它引起听神经兴奋。14.前庭器官是指与维持姿势和平衡有关的内耳感受装置,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15.球囊和椭圆囊的适宜刺激是直线变速运动,半规管壶腹脊的适宜刺激是旋转变速运动二、简答论述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是: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为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感受器的适宜刺激。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是感受器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成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发生了能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起到了信息的转移作用。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的动作频率会逐渐降低。1.简述正常人看近物时眼的调节方式及其生理意义。晶状体调节:主要调节方式,晶状体变凸,增加折光能力(模糊的图像信息→视区皮层-皮层-中脑束(锥体束)→正中核(中脑)→副交感节前纤维(动眼神经核)→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睫状肌环行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折光能力增加瞳孔调节:瞳孔近反射(瞳孔调节反射):视近物时,可反射地引起两眼瞳孔缩小(视区皮层-皮层-中脑束(锥体束)-正中核(中脑)-副交感节前纤维(动眼神经核)-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睫状肌环行肌收缩-瞳孔缩小)双眼球会聚,辐辏反射:当双眼注视一个向眼移近的物体时,两眼的视轴可反射性地向鼻侧中线会聚(视区皮层-皮层-中脑束(锥体束)-正中核(中脑)-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内直肌收缩-双眼会聚)意义:2.简述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特点项目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分布(人)密集于视网膜中央凹主要在视网膜周边部神经元联系单线联系无专线联系,呈聚合式联系感光色素可分为三种:红绿蓝视紫红质作用条件强光时起作用大暗光时起作用大视觉明视觉暗视觉视敏度高低分辨率高低色觉有不完善3.昼光觉和晚光觉的异同在人体视网膜中存在两种感光还能系统即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视杆系统又称晚光觉或暗光觉系统,有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环境中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暗视觉但无色觉,对被视物细节的分辨能力较差。视锥系统又称昼光觉或明光觉系统,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辨别颜色,且对被视物细节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4.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视觉的形成需要有完整的视觉分析器,包括眼球和大脑皮层枕叶,以及两者之间的视路系统。由于光线的特性,人眼对光线的刺激可以产生相当复杂的反应,表现有多种功能。当人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经过瞳孔和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再根据人的经验、记忆、分析、判断、识别等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构成视觉,在大脑中形成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概念。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固定眼球)→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传导视觉信息)→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5.何谓听觉的行波学说?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行波学说认为,声波达卵圆窗后,基底膜的振动先从蜗底部开始,再以行波方式逐渐向蜗顶推进。频率越高的声波,基底膜最大振动部位越靠近蜗低;反之,则靠近蜗顶。基底膜振动幅度最大部位的毛细胞受刺激最强,其冲动沿听神经传导达听皮层相应区域,产生相应音调感觉。1.简述内脏痛的特点定位不准确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缓慢、持续,能使皮肤致痛的刺激,作用于内脏一般不产生疼痛中空内脏器官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敏感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的改变。2.什么是牵涉痛?产生机制。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之为牵涉痛。发生牵涉痛时,疼痛往往发生在与患病内脏具有相同胚胎节段和皮节来源的体表部位。牵涉痛的产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有关,体表和内脏的痛觉纤维可在感觉传入的第二神经元发生会聚。体表痛觉纤维通常不激活脊髓后角的第二级神经元,但当来自内脏的伤害性刺激持续存在时,则可对体表传入产生易化作用,此时脊髓后角第二级神经元被激活。在这种情况下,中枢将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体表发生牵涉痛的部位,但由于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因而常将内脏痛判定为体表痛第六章一、名词解释1.脑电图(EEG):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2.皮层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二、单选填空1.对脑电波描述错误的是(A)A、觉醒状态可记录到脑电波,睡眠状态记录不到B、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α波C、脑电波由快波变为慢波时,提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D、睡眠过程中脑电既可有快波又可有慢波2.对皮层诱发电位,正确的叙述是(D)A、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的节律性改变所致。B、包括后反应与主发放C、包括αβδθ四种波形D、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区域引出的电变化。3.有关皮层诱发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A)A、它是由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产生的B、仅发生在颅脑表面的一定部位C、有固定的潜伏期D、有固定的波形4.正常脑电图包括α、β、θ和δ四种基本波形。、5.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脑电波的频率将加大,并出现α阻断,说明此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以β波为主。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1.关于脑电图,人体在兴奋状态下出现的是β波,在安静、清醒时出现α波,闭眼条件下α波更明显。在深睡时出现的是δ、θ波,昏迷状态下全部为δ波。2.按照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序,脑电波类型的顺序是β、α、θ、δ。3.人在紧张状态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是出现β波。4.人在正常闭目养神时脑电波主要是α。一、简答论述脑电波的正常波形各波的特点?(P160)第七章一、名词解释1.慢波睡眠:脑电图特征表现为同步化慢波的睡眠。2.异相睡眠:脑电图特征表现为去同步化慢波的睡眠。二、单选填空1.慢波睡眠的特点有(ABCD)A、是由清醒到入睡必经时相B、与快波睡眠交替出现C、脑电呈同步化慢波D、生长激素分泌增多,有利于恢复体力和促进机体生长2.异相睡眠的生物意义是(ABC)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B.促进记忆和幼儿神经系统成熟C.促进食欲和消化D.促进脑电图同步化3.关于睡眠状态(AC)A、快动眼睡眠期间,剧烈的肌肉活动被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而阻止B、睡眠时脑的氧耗量和血流量减少C、从快动眼睡眠到慢波睡眠时,脑电图波振幅增大D、睡眠状态是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周期性兴奋下降引起的。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1.两种睡眠时相均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态,但在觉醒状态下,一般只能进入慢波睡眠,不能直接进入异相睡眠。2.PGO锋电位在觉醒时和慢波睡眠时明显减少,而在异相睡眠时显著增加。一、简答论述1.简述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及生理意义一、SWS睡眠的特征(1)视、听、嗅、触等感觉功能暂时减退(2)骨骼肌反射及肌紧张减退(3)伴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且相当稳定。如心率↓,血压↓,呼吸↓,瞳孔缩小,体温↓,胃液分泌↑,唾液分泌↓等。表现为交感活动水平↓,而副交感活动相对↑(4)有些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如生长激素的分泌↑意义:有利于促进生长、消除疲劳和促进体力恢复二、REM睡眠的特征:(1)各种感觉功能的进一步减退,以致唤醒阈提高;(2)骨骼肌反射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3)交感神经活动进一步减弱,表现为心率↓↓、血压↓、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明显减退。(4)出现肢体远端的肌肉和面部表情肌短促的抽动、眼球快速运动及血压↑、心率↑、呼吸快而不规则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5)做梦意义:促进儿童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促进学习记忆;促进精力恢复与情绪稳定.2.简述睡眠的功能1.睡眠的保护性作用(1)适应生存的需要(2)消除疲劳、保存能量2.睡眠对激素分泌和脑的发育方面的作用(1)生长激素、催乳素和黄体生成素在睡眠中分泌增加(2)REM睡眠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成熟3.睡眠对记忆的影响REM睡眠对巩固记忆有作用(睡眠剥夺实验)第八章一、名词解释1.记忆:对所获取信息的保存和读出的过程。2.学习: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的神经过程3.非联合型学习:即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又称为简单学习,是人或动物收到一次或多次单刺激后形成的。4.习惯化:当一个不具有伤害性的温和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射反应逐渐降低或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1.敏感化:当一个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作用后,人和动物对其它刺激的反应增强,这种现象称为敏感化。联合型学习: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联系的学习过程。2.陈述性记忆:指对事实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外显记忆或明晰性记忆。可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3.非陈述性记忆:是具有自主或反射性质的记忆,又称内隐性记忆或程序性记忆。4.优势半球: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所以称之为优势半球或主要半球,右侧半球为次要半球5.记忆痕迹:记忆的物质代表或记忆所在的部位。6.突触可塑性:是指在某种条件下突触传递效能的持续性变化,这种变化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突触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包括结构上的可变性和功能上的可修饰性,即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一、单选填空1.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条件刺激(CS)和非条件刺激(US)多次结合2.条件反射的分化是由于条件刺激给予强化非条件刺激不给予强化3.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再给予非条件刺激二、简答论述1.简述学习和记忆的分类学习: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的神经过程.分为:非联合型学习(刺激与反应之间不形成明确联系记忆),联合型学习(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联系)记忆:对所获取信息的保存和读出的过程。按持续时间分类:短时记忆;中时程记忆;长时记忆。按记忆的储存和回忆方式分类:陈述性记忆;非陈述性记忆。按记忆具体内容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2.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的区别陈述性记忆非陈述性记忆概念指对事实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无意识成分参与,只涉及刺激与顺序之间的相互关系,贮存各个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只有通过顺序性操作过程才能体现出来速度快慢,需要反复练习参与的脑结构大脑皮层及某些特异的脑区(内侧颞叶间脑)只激活与该项记忆有关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纹状体,杏仁核,小脑)突触水平机制突触前与突触后神经元同时兴奋的联合机制突触前神经元的易化机制;突触前神经元与有关的调制神经元的联合机制特点进入意识系统,比较具体,可以清楚描述具有自主或反射性质的记忆3.简述一下如何从细胞水平解释学习机制(1)非联合型学习记忆的机制1.习惯化的机制—突触效能减弱,如下刺激吸管或套膜→运动神经元EPSP↓→缩鳃反应↓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习惯化)感觉神经元突触前末梢释放神经递质↓↑Ca2+内流↓↑Ca2+通道失活可动员的突触囊泡数目↓2.敏感化的机制—突触前易化中间神经元释放5-HT→与5-HT受体结合通过cAMP-蛋白激酶A(PKA)途径→K+通道关闭→K+外流↓(阻止膜的复极化,延长动作电位的时程)→Ca2+内流↑→递质释放↑→EPSP↑→腮的收缩↑(2)联合型学习记忆机制时间特异的,活动依赖的突触前易化,机制如下:CS→突触后膜去极化→少量Ca2+内流→腺苷酸环化酶(AC)轻度活化→生成少量cAMP(第二信使)US→突触前膜释放5-HT→G蛋白活化→AC活化→生成较多cAMPCS+US→AC高度激活→生成大量cAMP1.简述与学习,记忆有关的基本结构和其功能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包括颞叶、海马和杏仁体,这些结构对于陈述性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1)颞叶的记忆作用:颞叶与视觉辨别学习有关,颞叶损坏后会患上部分的逆行型遗忘症,更为严重的会患上极度的顺行型遗忘症,但几乎不影响程序性记忆。(2)海马和杏仁体在记忆中的作用:他们都属于内侧叶的结构。海马参与陈述性记忆,海马内存在位置细胞,在空间位置记忆中有重要意义。海马切除会影响记忆的巩固,其在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中有重要的作用。杏仁体是把感觉体验转化为记忆的另一关键部位,其在记忆汇合的过程中作用突出,不仅参与情绪性记忆也参与一般记忆。2.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分子学机制以及NMDA受体在其中的作用。记忆是突触修饰,突触蛋白上的磷酸基团数目改变的结果。长时程增强(LTP)是陈述性记忆所必需的,而NMDA受体是LTP诱导环节上最为关键的一步。短期记忆的机制:NMDA受体是电压门控Ca2+通道,正常情况下被Mg2+阻塞,不能通透Ca2+。当在突触后膜处于去极化到一定程度时,其中的Mg2+被移开。若NMDA受体同时与谷氨酸递质结合,则通道打开,使Ca2+内流,激活蛋白激酶(PKC),使AMPA受体磷酸化并对谷氨酸递质的反应性提高,增强突触传递效能,诱导出记忆储存所必要的LTP(这里是早期LTP)。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的机制:a.神经元胞浆中蛋白激酶C(PKC)的持续活化。LTP诱导过程(学习过程)中,PKC的铰链被切断,催化结构域与调节结构域分离并漂流在神经元的胞浆中,持续地处于活化状态,维持AMPA受体的持续磷酸化。b.神经元核内基因转录的启动:通过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活动,神经通路上发生结构上的精细修饰,使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显著地增强。c.新蛋白质的合成和新突触的形成上述的IEGs激活后,启动新的突触蛋白的合成,使神经元原有的突触有更多的受体和离子通道,并使神经元装配新的突触,形成新的微神经回路,显著增强信息传递效率,使突触传递的暂时性变化转化为突触结构的持久性变化,形成长期记忆。14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