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42 KB
- 3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高中生物竞赛教程第4章植物的呼吸作用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教学时数计划教学时数7学时。其中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3学时。二、教学大纲基本要求1.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2.了解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3.熟悉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戊糖磷酸循环等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4.熟悉呼吸链的概念、组成、电子传递多条途径和末端氧化系统的多样性;5.了解氧化磷酸化、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代谢和呼吸代谢的调控;6.了解呼吸作用的生理指标及其影响因素;7.掌握测定呼吸速率的基本方法;8.了解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器官的呼吸特点和这些器官贮藏保鲜的关系,9.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有氧和无氧两大呼吸类型的特点、反应式、生理意义和异同点;2.主要呼吸途径的生化历程:糖酵解、酒精发酵、乳酸发酵、三羧酸循环和戊糖磷酸途径等;
3.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代谢;4.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温度、氧气、二氧化碳、水分;5.种子的安全贮藏与呼吸作用、果实的呼吸作用。(二)难点1.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2.氧化磷酸化机理;3.呼吸代谢的调节。本章内容提要呼吸作用是高等植物的重要生理功能。呼吸作用的停止,就意味生物体的死亡。呼吸作用将植物体内的物质不断分解,提供了植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合成重要有机物质的原料,还可增强植物的抗病力。呼吸作用是植物体内代谢的中心。呼吸作用按照其需氧状况,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大类型。在正常情况下,有氧呼吸是高等植物进行呼吸的主要形式,但至今仍保留着无氧呼吸的能力。呼吸代谢通过多条途径控制其他生理过程的运转,同时又受基因和激素、环境等-1-通过影响酶活性所控制。呼吸代谢的多样性是植物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一种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EMP-TCAC是植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分解的主要途径,而PPP、GAC途径和抗氰呼吸在植物呼吸代谢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呼吸底物的彻底氧化,包括CO2的释放与H2O的产生,同时将底物
中的能量转换成ATP形式的活跃化学能。EMP-TCAC只有CO2的形成,没有H2O的形成,绝大部分能量还贮存在NADH和UQH2中。这些物质经过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将部分能量贮存于高能键中,ATP中的高能磷酸键是最重要的能量贮存形式,因而,呼吸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呼吸代谢与植物体内氨基酸、蛋白质、脂肪、激素、次生物质的合成、转化有密切关系。植物呼吸代谢各条途径都可通过中间产物,辅酶、无机离子及能荷加以反馈调节。植物呼吸代谢受着内、外多种因素(主要是生理状态、温度、O2、CO2)的影响。呼吸作用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全局,因而与农作物栽培、育种和种子、果蔬、块根块茎的贮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根据人类的需要和呼吸作用自身的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节、利用。植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新陈代谢(metabolism)进行物质与能量的转变,新陈代谢包括许多物质与能量的同化(assimilation)与异化(disassimilation)过程。植物呼吸代谢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为一体,是植物生长发育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源泉,是代谢的中心枢纽,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因此,了解呼吸作用的规律,对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1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2.1.1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respiration
)是生物界非常普通的现象,是一切生物细胞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成简单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然而,呼吸作用并不一定伴随着氧的吸收和CO2的释放。依据呼吸过程中是否有氧参与,可将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大类型。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的。有氧呼吸(aerobicrespiration):是指生活细胞利用分子氧(O2),将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释放CO2,同时将O2还原为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些有机物称为呼吸底物(respiratorysubstrate),碳水化合物、有机酸、蛋白质、脂肪等均可以作为呼吸底物。在正常情况下,有氧呼吸是高等植物进行呼吸的主要形式,然而,在某些条件下,植物也被迫进行无氧呼吸。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6O2→6CO2+6H2O+能量⊿G'=-2870kJ/mol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指生活细胞在无氧条件下,把某些有机物分-2-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乳酸等),同时释放出部分能量的过程。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统称为发酵(fermentation),如酵母菌的发酵产物为酒精,称为酒精发酵。如酒精发酵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2ATP⊿G'=-226kJ/mol如乳酸发酵反应式为:C6H12O6→2CH3CHOHCOOH+2ATP⊿G'=-197kJ/mol
2.1.2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以ATP、NAD(P)H等形式储存,当ATP等分解时,将其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2)为重要有机物质提供合成原料。呼吸过程中产生一系列中间产物,其中有一些中间产物化学性质十分活跃,如丙酮酸、α-酮戊二酸、苹果酸等,它们是进一步合成植物体内各种重要化合物(核酸、氨基酸、蛋白质、脂肪、有机酸等)的原料。(3)为代谢活动提供还原力。呼吸过程中形成的NAD(P)H,UQH2等可为一些还原过程提供还原力。(4)增强植物抗病免疫能力。植物受伤或受到病菌浸染时,呼吸速率升高,加速木质化或木栓化,促进伤口愈合,以减少病菌的浸染。呼吸作用加强可促进具有杀菌作用的绿原酸、咖啡酸等物质的合成,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高等植物呼吸代谢的特点,一是复杂性,呼吸作用的整个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二是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中心,它的中间产物又是合成多种重要有机物的原料,起到物质代谢的枢纽作用;三是呼吸代谢的多样性,表现在呼吸途径的多样性。如植物呼吸代谢并不只有一种途径,不同的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或组织在不同的生育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呼吸底物的氧化降解可以走不同的途径。此外,表现在电子传递系统的多样性和末端氧化酶的多样性。2.2.1糖酵解在无氧条件下酶将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为纪念在研究糖酵解途径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三位德国生物化学家Embden,Meyerhof和Parnas,又把糖酵解途径称为Embden-Meyerhof-Parnas途径(EMPPathway)。糖酵解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所有细胞中,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虽然糖酵解的部分反应可以在质体或叶绿体中进行,但不能完成全过程。糖酵解过程中糖分-3-子的氧化分解是没有氧分子的参与下进行的,其氧化作用所需的的氧是来自水分子和被氧化的糖分子,故又称为分子内氧化。以葡萄糖为例,糖酵解的反应式如下:C6H12O6+2NAD+2ADP+2Pi→2C3H4O3+2NADH+2H+2ATP+2H2O糖酵解具有多种功能。(1)糖酵解的一些中间产物(如甘油醛-3-磷酸等)是合成其他有机物质的重要原料,其终产物丙酮酸在生化上十分活跃,可通过各种代谢途径,产生不同物质。(2)糖酵解中生成的ATP和NADH,可使生物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部分能量和还原力。(3)糖酵解普遍存在生物体中,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经历的共同途径。(4)糖酵解有三个不可逆反应,但其它反应均是可逆的,它为糖异生作用提供基本途径。糖酵解的调控。糖酵解过程中有3个不可逆反应,分别由已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磷酸果糖激酶(PFK):ADP和AMP为它的别构激活剂,ATP
为抑制剂。该酶的活性中心对ATP有低的Km,别构中心对ATP有高的Km。当ATP浓度高时,与别构中心结合引起构象变化而抑制酶的活性。受柠檬酸、NADH、脂肪酸的别构抑制.EMP过快时TCA途径生成的柠檬酸过多抑制PFK活性,使EMP减缓.此外,还受到F-2,6-BP的调节及氢离子的抑制。丙酮酸激酶:受高浓度ATP,Ala,乙酰辅酶A等的反馈抑制。已糖激酶:G6P为其别构抑制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被NAD激活.过快的EMP使NAD浓度降低,脱氢作用减速,限制EMP。2.2.2无氧呼吸生活细胞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戊糖磷酸途径、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糖酵解实际上是丙酮酸的无氧降解,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高等植物无氧呼吸,包括了从己糖经糖酵解形成丙酮酸,随后进一步产生乙醇或乳酸的全过程。植物在无氧条件下通常是发生酒精发酵(alcoholfermentation)。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酒精发酵或乳酸发酵,实现了NAD的再生,这就使糖酵解得以继续进行。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子的大部分能量仍保存在丙酮酸、乳酸或乙醇分子中。可见,发酵作用的能量利用效率是很低的,有机物质耗损大,而且发酵产物酒精和乳酸的累积,对细胞原生质有毒害作用。因此,长期进行无氧呼吸的植物会受到伤害,甚至会死亡。参与发酵作用的酶都存在于细胞质中,所以发酵作用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2.2.3三羧酸循环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进入线粒体,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循环而逐步氧化分解,最终形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简称TCA或TCAC)。这个循环首先由英国生物化学家HansKrebs发现的,所以又称Krebs环(Krebscycle)。三羧酸循环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细+++++-4-胞中,整个反应都在细胞线粒体衬质(matrix)中进行。TCA循环的总反应式:2CH3COCOOH+8NAD+2FAD+2ADT+2Pi+4H2O→6CO2+8NADH+8H+2FADH2+2ATP参与各反应的酶包括: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合成酶、顺乌头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脱羧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琥珀酸硫激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苹果酸脱氢酶。TCA是多步可逆,但柠檬酸的合成,α-酮戊二酸脱氢脱羧上不可逆的,故整个循环是单方向的。TCA循环可以通过产物调节和底物调节,调节的关键因素是:[NADH]/[NAD]、[ATP]/[TDP]、OAA和乙酰CoA浓度等代谢物的浓度。酶的调控主要在三个调控酶,包括:柠檬酸合成酶:关键限速酶,NAD为别构激活剂,NADH和ATP为别构抑制剂。OAA,乙酰CoA浓度高时可激活,琥珀酰CoA抑制此酶。异柠檬酸脱氢酶:NAD为别构激活剂,NADH和ATP为别构抑制剂。ADP激活,琥珀酰CoA抑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NAD为别构激活剂,NADH和ATP为别构抑制剂,受琥珀酰CoA抑制。TCA循环的生理意义:(1)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源的主要途径。丙酮酸经过TCA循环有5步氧化反应脱下5对氢,其中4对氢用于还原NAD,形成NADH+H,另一对从琥珀酸脱下的氢,是将膜可溶性的泛醌(UQ)还原为UQH2,它们再经过呼吸链将H和电子传给分子氧结合成水,同时发生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由琥珀酰CoA形成琥珀酸时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1molATP。这些ATP可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体内各类有机物相互转变的中心环节。TCA循环不仅是糖代谢的重要途径,也是脂肪、蛋白质和核酸代谢的最终氧化成CO2和H2O的重要途径。(3)发酵产物重新氧化的途径。如糖酵解中形成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可不转变为丙酮酸,而是在PEP羧化酶催化下形成草酰乙酸(OAA),草酰乙酸再被还原为苹果酸,苹果酸可经线粒体内膜上的二羧酸传递体与无机磷酸(Pi)进行交换进入线粒体衬质,可直接进入TCA循环;苹果酸在衬质中,也可在苹果酸酶的作用下脱羧形成丙酮酸,或在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再进入TCA循环,可起到补充草酰乙酸和丙酮酸的作用。实验证实,苹果酸比丙酮酸更容易进入线粒体,并参加TCA循环。(4)影响果实品质的形成。2.2.4磷酸戊糖途径
Racker(1954)、Gunsalus(1955)等人发现植物体内有氧呼吸代谢除EMP-TCA途径以外,还存在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phosphatepathway,PPP),又称已糖磷酸途径(hexosemonophosphatepathway,HMP)。磷酸戊糖途径的总反应式为:+++++++++-5-6G6P+12NADP+7H2O→6CO2+12NADPH+12H+5G6P+Pi这是个由葡萄糖-6-磷酸直接氧化的过程,经历了氧化阶段(不可逆)和非氧化阶段(可逆)。氧化阶段将6碳的6-磷酸葡萄糖(G6P)转变成5碳的5-磷酸核酮糖Ru5P,释放1分子CO2,产生2分子NADPH。非氧化阶段,也称为葡萄糖再生阶段,由Ru5P经一系列转化,形成6-磷酸果糖(F6P)和3-磷酸甘油醛(PGALd),再转变为6-磷酸果糖(F6P),最后又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G6P),重新循环。意义:(1)该途径是一个不需要通过糖酵解,而对葡萄糖进行直接氧化的过程,生成的NADPH也可能进入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生成ATP。(2)产生大量的NADPH,为细胞的各种合成反应提供主要的还原力。NADPH作为主要的供氢体,为脂肪酸、固醇、四氢叶酸等的合成,非光合细胞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还原以及氨的同化,由丙酮酸羧化还原成苹果酸等反应所必需。(3)为合成代谢提供原料。5-磷酸核糖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也是NAD、FAD、NADP等辅酶的组分,4-磷酸赤藓糖与PEP可合成莽草酸,
这个途径可分成木质素、生长素和抗病性有关的物质。植物在感病或受伤情况下该途径明显加强。在逆境条件下,即不良环境中,植物体内的PPP途径加强,如受伤和感病的组织,干旱的植物PPP途径都加强,因为PPP途径中的中间产物E-4-P可以合成莽草酸,莽草酸继续合成氯原酸,多酚类的氯原酸可以起到抗病和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4)PPP与光合作用的C3途径的大多数中间产物和酶相同,两者可联系起来并实现某些单糖间的互变。如该途径中的一些中间产物丙糖、丁糖、戊糖、已糖及庚糖的磷酸酯也是光合作用卡尔文循环的中间产物;因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可以联系起来,相互沟通。PPP的调节主要通过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调节:因为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PPP的限速酶。[NADPH]/[NADP+]调节该酶活性,NADPH+H竞争性抑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2.2.5乙醛酸循环油料种子萌发时,贮藏的脂肪会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经β-氧化分解为乙酰CoA,在乙醛酸体(glyoxysome)内生成琥珀酸、乙醛酸、苹果酸和草酰乙酸的酶促反应过程,称为乙醛酸循环(glyoxylicacidcycle,GAC)素有“脂肪呼吸”之称。该途径中产生的琥珀酸可转化为糖。在乙醛酸循环中,异柠檬酸裂解酶与苹果酸合成酶是GAC中两种特有的酶类。该途径每循环一次向线粒体输送1mol琥珀酸,并参与TCA循环的部分反应转变为延胡索酸、苹果酸,然后进入细胞质,被氧化为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arboxykinase)催化下脱羧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hosphenolpruvate,PEP),PEP再通过糖酵解的逆转而转变为葡萄糖6-磷酸并形成蔗糖。
油料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细胞中出现许多乙醛酸体,贮藏脂肪首先水解为甘油和脂+++-6-肪酸,然后脂肪酸在乙醛酸体氧化分解为乙酰CoA,并通过乙醛酸循环转化为糖类,淀粉种子萌发时不发生乙醛酸循环。可见,乙醛酸循环是富含脂肪的油料种子所特有的一种呼吸代谢途径。Mettler和Beevers等在研究蓖麻种子萌发时脂肪向糖类的转化过程中,对上述乙醛酸循环转化为蔗糖的途径做了重要修改。一是在乙醛酸体内乙醛酸与乙酰CoA结合所形成的苹果酸不发生脱氢,而是直接进入细胞质后再脱氢、逆着糖酵解途径转变为蔗糖。二是在乙醛酸体和线粒体之间有“苹果酸穿梭”发生。三是在线粒体中苹果酸脱氢变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与谷氨酸进行转氨基反应,生成天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并同时透膜进入乙醛酸体,再次发生转氨基反应,所产生的谷氨酸透膜返回线粒体,而草酰乙酸,可继续参与乙醛酸循环。通过“苹果酸穿梭”和转氨基反应解决了乙醛酸体内NAD的再生和不断补充OAA途径问题,这对保证GAC的正常运转是至关重要的。2.2.6乙醇酸氧化途径乙醇酸氧化途径(glycolicacidoxidatepathway,GAP)是水稻根系特有的糖降解途径。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关键酶—乙醇酸氧化酶(glycolateoxidase)。水稻一直生活在供氧不足的淹水条件下,当根际土壤存在某些还原性物质时,水稻根中的部分乙酰CoA不进入TCA循环,而是形成乙酸,然后,乙酸在乙醇酸氧化酶及多种酶类催化下依次形成乙醇酸、乙醛酸、草酸和甲酸及CO2,并且每次氧化均形成H2O2,而H2O2
又在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催化下分解释放氧,可氧化水稻根系周围的各种还原性物质(如H2S、Fe等),从而抑制土壤中还原性物质对水稻根的毒害,以保证根系旺盛的生理机能,使水稻能在还原条件下的水田中正常生长发育。2.2.7植物呼吸代谢途径具有多样性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多变环境的适应表现。然而,植物体内存在着的多条化学途径并不是同等运行的。随着不同的植物种类、不同的发育时期、不同的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的差异。在正常情况下以及在幼嫩的部位,生长旺盛的组织中均是TCA途径占主要地位。在缺氧条件下,植物体内丙酮酸有氧分解被抑制而积累,并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在衰老,感病、受旱、受伤的组织中,则戊糖磷酸途径加强。富含脂肪的油料种子在吸水萌发过程中,则会通过乙醛酸循环将脂肪酸转变为糖。水稻根系在淹水条件下则有乙醇酸氧化途径运行。2.3呼吸链电子传递途径的多样性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细胞将有机物(糖、脂、蛋白质等)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H2O和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它是发生在生物体细胞的线粒体内的一系列传递氢和电子的氧化还原反应,因而有别于体外的直接氧化。生物氧化合成ATP的方式有两种,既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2.3.1线粒体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2++-7-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ChainETC,electrontransportsystemETS),又称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
),是指按一定顺序排列互相衔接传递氢(H++e)或电子到分子氧的一系列呼吸传递体的总轨道。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上脱下的氢经过一系列的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的传递,最后传递给分子氧并生成水。真核细胞的电子传递链位于线粒体内膜,原核细胞的电子传递链则定位于质膜。2.3.2电子传递途径(1)电子传递主路既细胞色素系统途径。在生物界分布最广泛,为动物、植物、微生物所共有。主要特征:电子通过UQ及细胞色素系统到达O2。对鱼藤酮、抗霉素A、氰化物(KCN)、叠氮化物(NaN3)、CO都敏感。P/O比≤3。(2)交替途径(抗氰呼吸链)对氰化物不敏感,既在氰化物存在时,仍能进行呼吸。电子自NADH脱下后,传给FMN、Fe-S、UQ、不经细胞色素电子传递系统,而是经FP和交替氧化酶传给氧生成水,其P/O比为1。水杨氧肟酸是交替途径的专一性抑制剂。抗氰呼吸的生理意义如下:放热效应。其产生的热量对产热植物早春开花有保护作用,也有利于低温下种子的萌了;促进果实成熟。乙烯的形成与抗氰呼吸呈平行关系;增强抗病能力;代谢协同调控。当底物和还原力丰富或过剩时,细胞色素途径电子传递呈饱和状态,此时能量“溢流”。抗氰呼吸活跃可分流电子,将多余的底物和还原力消耗。当细胞色素氧化酶途径受阻时,抗氰呼吸产生或加强,可以保证EMP-TCA循环和PPP能正常进行,保证底物继续氧化,维持生命活动各方面的需要。(3)电子传递支路I脱氢酶辅基是一种黄素蛋白(FP2)。电子从NADH
脱下后经FP2直接传到UQ,不被鱼藤酮抑制,而对抗霉素A、氰化物敏感。P/O比为2或低于2。(4)电子传递支路II脱氢酶辅基是另一种黄素蛋白(FP3),其P/O比为2。其他与支路之一相同。(5)电子传递支路III脱氢酶辅基是另恢只扑氐鞍祝‵P4),电子从NADH脱下后经FP4和Cytb5直接传给Cytc,对鱼藤酮、抗霉素A敏感,可被氰化物所抑制,其P/O比为1。2.3.3与呼吸链有关的酶和电子载体(1)烟酰胺脱氢酶类:需NAD(EMP-TCA中的脱氢酶,将氢和电子传递给氧),NADP为辅酶.将电子和氢传递给需要电子的生物合成过程。(2)黄素蛋白类(黄酶):以FAD,FMN为辅基,常写为FP。如NADH脱氢酶:以FMN为辅基,琥珀酸脱氢酶以FAD为辅基。两者都含有不同数目的非血红素铁,与硫结合成铁硫蛋白。(3)铁-硫蛋白类(铁硫中心):是一族与蛋白质的四个Cys结合在一起的含铁,和对酸不稳定的硫原子的蛋白质,亦称非血红铁蛋白。铁-硫中心的铁原子能够以氧化态(Fe)或还原态(Fe)存在,其作用是通过Fe的价态变化而起到传递电子的作用。(4)辅酶Q(CoQ),也称泛醌:为电子传递链上唯一的非蛋白质成分,是脂溶性化合2+3+++-8-物。它是一个带有长的异戊二烯侧链的醌类化合物。不同辅酶Q的异戊二烯侧链数不同。辅酶Q通过醌/酚结构的互变传递电子。(5)细胞色素类:
细胞色素类是含铁的电子传递体。铁原子处于卟啉结构的中心,构成血红素。通过辅基中Fe、Cu离子价可逆变化进行电子传递。细胞色素类都以血红素为辅基,这类蛋白具有红色,在电子传递链中也依靠铁的化合价变化来传递电子。cytb→c1→c→aa3→O2Cytaa3以复合物形式存在,也称为细胞色素氧化酶,含有两个必需的铜离子,在cyta与cyta3间传递电子.唯有cytaa3的铁原子形成5个配位键,还留有一个配位位置,能与O2,CO,CN等结合,正常功能是与O2结合。Cytaa3的血红素A与cytb、c、c1中血红素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在第8位以一个甲酰基代替甲基,在第2位以一个长的疏水链代替乙烯基。(6)传递体组成(四个复合体,除CoQ和cytc外)复合物I(NADH脱氢酶或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25种不同蛋白质,包含FMN,Fe-S蛋白,催化电子从NADH到泛醌(UQ),将2H转移到膜间空间。复合物II(琥珀酸脱氢酶或琥珀酸-泛醌氧化还原酶):4-5种蛋白质,包含FAD为辅基的黄素蛋白,琥珀酸脱氢酶,3种Fe-S蛋白,cytb560,催化电子从琥珀酸到泛醌.将2H转移到UQ生成UQH2。复合物III(泛醌-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包含2个cytb,c1,Fe-S蛋白,催化电子从还原型泛醌到cytc,同时将2H转移到膜间空间。复合物IV(细胞色素氧化酶):至少有13种蛋白质,包含cyta和cyta3,含2Cu,催化电子从还原型cytc到O2,被激活的O2可与线粒体基质中的氢结合生成水。2.3.4电子传递抑制剂(1)鱼藤酮、安密妥(amytal,即5-乙基-5-异戊基巴比妥酸
barbitalacid)、杀粉蝶菌素A:可阻断电子从NADH到CoQ的传递。(2)抗霉素A:可阻断电子从cytb到cytc1的传递。(3)CN、H2S,、CO、N:可阻断电子从cytaa3到O2的传递。2.3.5氧化磷酸化作用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指电子从NADH或FADH2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分子氧生成水,并偶联ADP和Pi生成ATP的过程,它是需氧生物合成ATP的主要过程。底物磷酸化是指伴随着高能磷酸基团的转移或其它高能键的水解而直接偶联生成ATP的过程。(1)氧化磷酸化的偶联作用:电子传递中的能量变化△G=nF△E,△E=E电子受体-E电子供体电子从NADH到O2:△E=0.82-(-0.32)=1.14,△G=-2×23.063×1.140′0′0′0′0′0′0′-3--2+2+-9-=-52.6kcal/mol=-220.07kj/mol.FADH2呼吸链:△G=-43.4kcal/mol=-181.58kj/mol.(2)ATP的生成部位:形成一个高能磷酸键,至少需△G≥-30.5kJ/mol,△E≥0.158V电子链中:NADH与CoQ间,Cytb与c间,Cytaa3与O2间的电位差满足此要求,故在这三个部位可生成ATP.(3)P/O比:
呼吸作用中每利用一个氧原子,或每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给氧所产生的ATP分子数。最新测定表明:NADH呼吸链的P/O=2.5,FADH2呼吸链的P/O=1.5,EMP途径中3-PGAld脱氢生成的NADH+H,其P/O=1.5。(4)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P.Mitchell提出的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hypothesis)。线粒体衬质的NADH传递电子给O2同时,也3次将衬质的H由内膜内侧泵到内膜外侧。由于内膜不让泵出的H自由的返回衬质,因此膜外侧的H高于膜内侧而形成跨膜PH梯度(△PH)和膜电位差(△Ε),二者构成跨膜的电化学势梯度(△μH),于是使内膜外的H通过F0-F1(ATP酶)的H通道进入线粒体衬质时是释放的自由能,驱动ADP和Pi结合形成ATP氢传递体包括一些脱氢酶的辅助因子,主要有NAD、FMN(FAD)、UQ等。它们既传递电子,也传递质子;电子传递体包括细胞色素系统和某些黄素蛋白、铁硫蛋白。呼吸传递体除了UQ外,大多数组分与蛋白质结合以复合体形式嵌入膜内。(5)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解偶联剂(uncoupler):使电子传递和ATP生成过程分离,只抑制ATP的形成过程,不抑制电子传递过程,使电子传递产生的自由能以热的形式散失.对底物磷酸化没有影响。解除电子传递与磷酸化(ATP形成过程)偶联的作用称为解偶联作用。如2,4-二硝基苯酚(DNP):在酸性环境下DNP接受质子成为脂溶性物质,透过内膜,同时将质子H带入内膜,破坏了跨膜H++++++++++0′0′0
′梯度而引起解偶联现象。这类破坏跨膜质子梯度而导致解偶联的试剂称为质子载体。植物在不良环境如干旱、冷害、或缺钾等时也会导致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氧化磷酸化抑制剂:能抑制氧的吸收利用和阻止ATP生成.有别于电子传递的抑制剂.如寡霉素:与FoF1-ATP酶的Fo的一个组分蛋白结合,“堵塞”了其内的质子能道,阻止膜外的H回流到基质内.离子载体抑制剂:为脂溶性物质,能与某些离子结合并作为载体使这些离子能够穿过膜进入线粒体.这样就破坏了跨膜电位△Ψ,最终破坏氧化磷酸化过程.如缬氨霉素:与K结合,从而使K通过膜。短杆菌肽:可使K、Na及其它一价离子穿过膜.。2.4未端氧化系统的多样性2.4.1末端氧化酶(terminaloxidase)+++++-10-定义:指能将底物上脱下的电子最终传给O2,使其活化并形成H2O或H2O2的酶类。分布:存在于线粒体内,本身就是电子传递体;也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其它细胞器中。(1)细胞色素氧化酶主要的末端氧化酶。呼吸所耗O2的80%由它完成;包括cyta和cyta3,含有2个铁卟啉和2Cu,将电子从cyta3传给O2;与氧的亲和力高。受氰化物、CO的抑制。(2)交替氧化酶(AO)含Fe,将电子从UQ经FP传给O2;对氧的亲和力较高。易受水杨基氧肟酸(SHAM)所抑制。对氰化物不敏感。(3)线粒体外的氧化酶
参与的电子传递途径没有能量截留和利用。如:酚氧化酶:含Cu,分布于微粒体和质体中,分为单酚氧化酶(酪氨酸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儿茶酚氧化酶)。它与酚类底物分别被间隔在细胞的不同部位.与植物的木质化、木栓化、抗病性有关。受氰化物和CO的抑制。当马铃薯块茎、苹果果实受到伤害后出现褐色就是此酶将酚氧化为醌的结果。制红茶时要揉破细胞,通过酚氧化酶的作用将茶叶中的酚类(儿茶酚,即邻苯二酚)氧化并聚合红褐色的色素从而制红茶。制绿茶时先需马上杀青以破坏酚氧化酶。伤呼吸:植物组织受伤后呼吸增强的部分。它与酚氧化酶活性增加有关。抗坏血酸氧化酶:分布在细胞质中,含Cu,将维生素C(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与植物的受精作用、能量代谢、物质合成有密切关系;对氧的亲和力低,受氰化物抑制,对CO不敏感。乙醇酸氧化酶:为一种黄素蛋白,含FMN,不含金属;催化乙醇酸氧化为乙醛酸并产生H2O2,与甘氨酸和草酸的合成有关;与氧的亲和力极低,不受氰化物、CO的抑制。黄素氧化酶(黄酶):不含金属;存在于乙醛酸循环体,把脂肪氧化分解最后形成H2O2。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生物体内在逆境、衰老、物质氧化等时体内会产生过氧化物、H2O2和自由基(活性氧)。O2+e-→O2ˉ+2H→H2O2(SOD催化)SOD:Cu-Zn-SOD(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和细胞质),Mn-SOD(线粒体,细菌),
Fe-SOD(细菌)。H2O2的清除:H2O2在过氧化氢酶(CAT)作用下生成水和O2;酚类、胺类等物质在过氧化物酶(POD)作用下被氧化,脱下的氢用于生成水。2.4.2未端氧化酶的多样性植物体内的末端氧化酶的多样性能使植物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各种外界环境。.+-11-细胞色素氧化酶对O2的亲和力大,所以在低氧浓度时仍能发挥作用。酚氧化酶、黄酶对氧的亲和力较低,故只能在高O2时起作用。在苹果果肉外以酚氧化酶和黄酶为主,而内部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温度最敏感,黄酶对温度不敏感,故低温、成熟时苹果以黄酶为主,未成熟成气温高时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2.5呼吸代谢的能量变化及调节2.5.1呼吸代谢能量的贮存呼吸代谢中伴随着物质的氧化分解,不断释放能量。除部分以热能散失外,其余能量以高能键形成贮存。植物体内的高能键主要是高能磷酸键ATP或GTP(动物TCA中a-酮戊二酸的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它在硫激酶作用下高能硫酯键中的能量转移到GTP,再传递给ATP),其次是硫酯键。其中以腺苷三磷酸(adenosinetriphosphate,ATP)中的高能磷酸键最重要。生成ATP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氧化磷酸化,二是底物水平的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
)。二者相比,前者为主,后者仅占一小部分。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和ATP合酶复合体中完成,需要O2参加。底物水平磷酸化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衬质中进行,没有O2参加,只需要代谢物脱氢(或脱水),其分子内部所含能量的重新分布,即可生成高能键,接着高能磷酸基转移到ADP上,生成ATP。真核细胞中1mol葡萄糖经EMP-TCA循环、呼吸链彻底氧化后共生成36(30)molATP。2.5.2呼吸代谢能量的利用率从呼吸作用的能量效率来看,真核细胞中每mol葡萄糖在pH7的标准条件下经EMP-TCA循环-呼吸链彻底氧化,标准自由能变化(ΔG)为2870kJ,而1molATP水解时,其末端高能磷酸键(~P)可释放能量为30.5kJ,36molATP释放的能量为30.5KJ×36=1098KJ,因此,高等植物和真菌中葡萄糖经EMP-TCA循环—呼吸链进行有氧呼吸时,能量利用效率为1098/2870×100%=38.25%,其余的61%以热的形式散失了。对原核生物来说,EMP中形成的2molNADH可直接经氧化磷酸化产生6molATP,因此1mol葡萄糖的彻底氧化共生成38molATP,其能量利用率为30.5×38/2870×100%=40.38%,比真核细胞要高一些。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运输、有机物合成和运输、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植物的生长、运动、开花、受精、结果等等都依赖于ATP分解所释放的能量。2.5.3呼吸代谢与物质转化
呼吸代谢在植物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及核酸等有机物代谢转化中起枢纽作用。植物体的构建所需的原料由呼吸代谢的中间物所提供。2.5.4呼吸作用的调节(1)EMP途径的调节0’-12-巴斯德效应:有氧条件下酒精发酵受抑制的现象。即O2可以降低糖类的分解代谢和减少EMP产物的积累。EMP两个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ATP、柠檬酸、PEP为主要负效应物,而K、Mg、Pi可提高酶活性。在有氧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生成ATP和柠檬酸抑制丙酮酸激酶,导致PEP、3-PGA量上升,进而对磷酸果糖激酶有反馈抑制作用;无氧时积累较多的Pi和ADP,有促进作用;有氧时细胞质中的NADH进入线粒体内膜的呼吸链,因缺乏NADH而丙酮酸不能被还原为酒精,因而发酵作用受抑制。(2)TCA循环的调节丙酮酸脱氢酶系:活性受CoA和NAD的促进,受乙酰CoA和NADH的抑制;ATP浓度高时该酶被磷酸化而失活;丙酮酸浓度高时则会降低该酶的磷酸化程度提高此酶的活性,促进TCA循环。其他:NADH和ATP对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等有抑制作用,NAD、高比例的NAD/NADH和ADP则为其激活剂;AMP对a-酮戊二酸脱氢酶有促进作用;反馈抑制:如a-酮戊二酸对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抑制,草酰乙酸对苹果酸脱氢酶的抑制。(3)PPP的调节受NADPH/NADP调节。G6P脱氢酶为PPP的关键酶,受NADPH抑制,
NADP促进其活性;NADPH抑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活性;降低NADPH/NADP可促进PPP进行。光照充分、供氧可促进NADPH被利用,促进PPP;植物受旱、受伤、衰老、种子成熟过程PPP加强。(4)电子传递途径的调节两条主要电子传递途径:细胞色素途径(CP)和交替氧化途径(AP)。内源水杨酸(SA)可诱导交替氧化途径的进行;缺磷时PPP增加,细胞色素途径减弱。(5)能荷(energycharge)能荷库:ATP,ADP,AMP.能荷:总的腺苷酸系统中所负荷的高能磷酸基数量,是细胞中高能磷酸状态一种数量上的衡量,体现着细胞中腺甘酸系统的能量状态。能荷的大小决定于ATP和ADP的多少。它的值可以从0~1,一般为0.75~0.95范围。当全部腺苷酸都转化成ATP时,能荷为1.0;全为ADP时EC=0.5;当全为AMP时EC=0。ATP的生成和消耗途径以及细胞内的反应是和细胞内能量载荷状态相呼应的。能荷高时,ATP生成过程受抑制,合成代谢增强从而促进ATP的利用。能荷低时,减少利用ATP,增加分解代谢从而增加产生ATP。如高浓度ATP,低水平AMP会降低柠檬酸合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使TCA活性降低。表明生物体内ATP的利用和形成有自我调节与控制的作用。-13-++++++2.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2.6.1呼吸作用的指标
呼吸作用的强弱和性质,一般可以用呼吸速率和呼吸商两种生理指标来表示。(1)呼吸速率(respiratoryrate)又称呼吸强度,是最常用的生理指标。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鲜重或干重植物组织或原生质释放的CO22.4.1末端氧化酶(terminaloxidase)定义:指能将底物上脱下的电子最终传给O2,使其活化并形成H2O或H2O2的量(QCO2)或吸收O2的量(QO2)来表示。常用单位有:μmolCO2/g(FW或DW)/h,μmolO2/g(FW或DW)/h,μmolO2/mg(蛋白)/h,μlO2/g(DW)/h等。(2)呼吸商(respiratoryquotient,R.Q),又称呼吸系数(respiratorycoefficient),同一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所释放的CO2与所吸收的O2的量(体积或摩尔数)的比值。它表示呼吸底物的性质及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RQ=释放的CO2/吸收O2的量呼吸底物不同,RQ不同:糖彻底氧化时RQ=1;葡萄糖氧化时RQ=1;富含氢的脂肪、蛋白质为呼吸底物时吸收的氧多,RQ<1;棕榈酸(C16H32O2)转变为蔗糖时时RQ=0.36;富含氧的有机酸(氧含量高于糖)氧化时,RQ>1。苹果酸(C4H6O5)氧化时RQ=1.33。环境的氧供应对RQ影响很大。如糖在无氧时发生酒精发酵,只有CO2产生,无O2的吸收,则RQ远大于1。如不完全氧化吸收的氧保留在中间产物中放出的CO2量相对减少,RQ会小于1。2.6.2影响呼吸速率的内部因素(1)植物种类
生长快的植物呼吸速率高于生长慢的植物。(2)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呼吸速率有所不同。主要因代谢不同、非代谢组成成分的相对比重不同等影响。生长旺盛、细嫩部位呼吸速率高;生殖器官比营养器官呼吸速率高。雌蕊较高,雄蕊中以花粉为最强。(3)同一器官不同组织的呼吸速率不同。(4)同一器官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中呼吸速率也表现不同。(5)呼吸速率与植物年龄有关。(6)呼吸速率也表现出周期性变化,与外界环境、体内的代谢强度、酶活性、呼吸底物的供应情况等有关。(7)呼吸底物充足时呼吸强度高。(8)水分含量高时呼吸增强。粮食贮藏时要晒干。2.6.3影响呼吸速率的外部因素环境对呼吸作用的影响表现在: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呼吸速率;影响呼吸途径:-14-EMP-TCA、PPP、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抗氰呼吸;影响呼吸底物,RQ可表现出变化。(1)温度呼吸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呼吸增高,达到最大值后,继续升高时呼吸则下降。最适温度:指呼吸保持稳态的最高呼吸强度时的温度,一般为25~35℃(温带植物)。比同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高。
最低温度因植物种类、同一植物不同生理状态有很大差异。一般在0℃时呼吸就进行很慢。冬小麦在0~-7℃仍可进行呼吸。有些多年生越冬植物在-25℃仍呼吸,但在夏天温度低于-4~-5℃时就不能忍受低温而停止呼吸。呼吸作用最高温度一般为35~45℃间。最高温度在短时间内可使呼吸速率较最适温度时要高,但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呼吸迅速下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呼吸速率。温度升高10℃所引起的呼吸速率增加的倍数,称为温度系数(Temperaturecoefficient,Q10)。Q10=(t+10)℃时的呼吸速率/t℃时的呼吸速率。大部分植物器官,0~25℃温度范围内Q10为2~2.5,但温度进一步增加至30~35℃,呼吸速率虽仍增加,但Q10开始下降。可能原因是O2的扩散到细胞中去的速率限制了反应速率的加快,CO2或O2的扩散作用的Q10仅为1.1,温度对提高扩散速率作用不大。个体发育过程中,器官的Q10与该器官发育所需的自然温度相符合。北方冬小麦叶子在温度较低时呼吸作用的Q10比在高温下高,而在后期,气温较高时叶子在高温下的Q10比在低温下的高。种子的低温贮藏是利用低温下呼吸减弱以减少呼吸消耗,但不能太低到破坏植物组织的程度。早稻浸种时用温水淋冲翻堆是为了控制温度、通风以利于种子萌发。(2)氧气氧浓度影响着呼吸速率。当浓度低于20%时呼吸速率开始下降。
氧浓度影响着呼吸类型。在低氧浓度时逐渐增加氧,无氧呼吸会随之减弱,直至消失;无氧呼吸停止进行时的组织周围空气中最低氧含量称为无氧呼吸的消失点。水稻和小麦的消失点约为18%,苹果果实的消失点约为10%。在组织内部,由于细胞色素氧化酶对O2的亲和力极高,当内部氧浓度为大气氧浓度时的0.05%时有氧呼吸仍可进行。随着氧浓度的增高,有氧呼吸也增加,此时呼吸速率也增加,但氧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呼吸作用就没有促进作用。此氧浓度称为呼吸作用的氧饱和点。在常温下许多植物在大气氧浓度(21%)下即表现饱和。一般温度升高,氧饱和点也提高。氧浓度过高:对植物有害,这可能与活性氧代谢形成自由基有关。氧浓度低时,无氧呼吸增强,产生酒精中毒;过多在消耗体内营养,正常合成代谢-15-缺乏原料和能量;根系缺氧会抑制根系生长跋於钥笾视退值奈铡?Br>(3)CO2环境中CO2浓度增高时脱羧反应减慢,呼吸作用受抑制。当CO2浓度高于5%呼吸作用受明显抑制,达10%时可使植物死亡。因此可用高浓度CO2来贮藏果疏。(4)水分整体植物的呼吸速率一般是随着植物组织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干种子呼吸很微弱,当其吸水后呼吸迅速增加。当受干旱接近萎蔫时呼吸速率有所增加,而在萎蔫时间较长时呼吸速率则会下降。
(5)机械损伤机械损伤明显促进组织的呼吸作用。机械损伤破坏氧化酶与呼吸底物间的分隔使,如酚在受伤与酶接触而迅速被氧化;损伤使一些细胞脱分化为分生组织或愈伤组织;需更多的中间产物以形成新的细胞。(6)病原菌的侵染植物组织感病后呼吸增加。宿主受体细胞的线粒体增多;线粒体被激活,电子传递系统的某些酶活性增强;氧化酶活性增强,如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抗氰呼吸增强,PPP加强。2.7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2.7.1呼吸效率(生长效率)概念:1克葡萄糖氧化时所能生成的生物大分子或合成新组织的克数(=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克数/1g葡萄糖氧化×100%)。幼嫩、生长旺盛和生理活性高部位呼吸效率高。水稻营养生长时生长效率为60~65%。维持呼吸(maintenancerespiration):提供保持细胞活性所需能量的呼吸部分。维持呼吸的效率低。随植物种类、温度不同而表现出显著差异,水稻的Q10=2.2。模拟表明,马铃薯的维持呼吸消耗占光合作用的21%,而生长呼吸占20%。生长呼吸(growthrespiration):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能量和物质,包括结构大分子合成、离子吸收等。不同的植物种类、不同(水稻)品种的生长呼吸似乎变化不大,受温度影响不大。
植物放于暗中48小时后几乎消耗完了体内的底物,停止生长。此时的呼吸主要是维持呼吸。或植株成熟时维持呼吸是呼吸的主要部分。植株幼嫩生长活跃时生长呼吸是呼吸的主要部分。对植物生长而言,生长呼吸是必须的。而维持呼吸是否真正全部需要或是浪费光合产物尚不能肯定。-16-2.7.2呼吸作用与种子萌发呼吸作用影响种子的发芽、幼苗生长。如水稻的浸种、催芽、育苗是通过对呼吸作用的控制达到幼苗的生长健壮。经常换水和翻动,目的是为了补充O2,使有氧呼吸正常进行。否则无氧呼吸增加,酒精积累,温度升高,造成酒精中毒,或“烧苗”现象。早稻浸种时用温水淋冲以增加温度,保证呼吸作用所需温度条件。稻、大麦种子发芽时,EMP-TCA减弱,HMP增加。大豆种子发芽时由对氰敏感呼吸减弱,而抗氰呼吸增强。2.7.3呼吸作用与种子成熟种子形成过程中呼吸速率逐步升高,灌浆期速率达到最大。此后灌浆速率降低,呼吸速率也相应减弱。可能原因是由于种子内干物质积累增加,含水量下降,线粒体结构受破坏所致。种子成熟过程中,在初期以EMP-TCA为主,随着成熟,PPP加强。2.7.4呼吸作用与种子安全贮藏种子内部发生的呼吸作用强弱和所发生的物质变化,将直接影响种子的生活力和贮藏寿命。
呼吸快时,消耗多的有机物,放出水分,使湿度增加。湿度增加反过来促进呼吸作用。放出的热使温度升高,也促进呼吸和微生物活动,导致种子的霉变和变质。种子呼吸作用与种子的含水量有关。一般油料种子在安全含量8~9%,淀粉种子12~14%时,风干种子内的水都是束缚水,呼吸酶的活性降低到最低,呼吸微弱,可以安全贮藏。种子的含水量偏高时呼吸作用显著增加。因为含水量增加后,种子内出现自由水,酶活性增加。种子安全贮藏措施:种子要晒干;防治害虫;仓库要通风以散热散湿;低温;或密闭保藏;可适当增加CO2量和降低O2的含量。如脱氧保管法,充氮保管法。2.7.5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1)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可以调节作物群体呼吸作用。(2)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增加氧的供应,分解还原物质,使根系呼吸旺盛,生长良好,根系发达。如生产上作物生长过程中常常需中耕松土;地下水位较高时需挖深沟(埋暗管)以降低地下水位;水稻移栽后的露田和晒田。(3)调节温度:寒潮来临时及时灌水保温;早稻灌浆成熟期正处高温季节,可以灌“跑马水”降温,以减少呼吸消耗,有利于种子成熟。2.7.6呼吸作用与果实成熟和保藏呼吸跃变:有些果实在成熟时呼吸速率会突然增高,最后又突然下降,此时果实成熟。它与果实内乙烯释放有关;呼吸跃变可改善品质:酸度下降,变甜等。
果实保鲜:适当降低温度可以推迟呼吸跃变的出现,从而推迟成熟,以延长保鲜期。-17-不能干燥以促进鲜;降低氧浓度和贮藏温度,增加CO2浓度(但不能超过10%否则果实中毒变质)以减少呼吸作用;“自体保藏法”:果实、块根块茎自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可降低室内O2浓度增加CO2浓度,从而抑制呼吸作用。2.7.7呼吸作用与作物产量呼吸作用与产物的关系复杂,两者关系的报道都不尽相同。呼吸消耗有机物,特别是维持呼吸;在玉米、燕麦等作物中观察到降低叶呼吸作用时,其产物增加。但也观察到呼吸下降后产量也下降。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戊糖磷酸途径;乙醛酸循环;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抗氰呼吸;呼吸作用氧饱和点;无氧呼吸的消失点;未端氧化酶巴斯德效应呼吸速率;呼吸商;呼吸跃变;能荷;生物氧化。(二)写出下列缩写符号的中文名称,并简要说明其生理意义EMP;TCAC;PPP;GAC;ETS;PEP;Cyt;CoQ或UQ;P/O比;R.Q.;FP;SHAM;DNP。(三)问答题:1.植物呼吸代谢多条路线有何生物学意义?2.TCA循环的特点和意义如何?
3.抗氰呼吸的生理意义有哪些?4.油料种子呼吸作用有何特点?5.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为什么会使植物受到伤害?6.以化学渗透假说说明氧化磷酸化的机理。7.葡萄糖作为呼吸底物通过EMP-TCA循环、呼吸链彻底氧化,可以生成多少ATP?能量转换效率是多少?8.呼吸作用的反馈调节表现在哪些方面?9.呼吸作用与谷物种子、果蔬贮藏有何关系?10.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关系如何?参考文献1.王忠主编,植物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潘瑞炽、董愚得编著,植物生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曹仪植、宋占午主编,植物生理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4.吴显荣主编,基础生物化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5.白宝璋、田纪春、王清连主编,植物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18-6.植物生理学通讯编辑部主编,1987,植物生理学专题讲座,北京:科学出版社7.增田芳雄著,植物生理学(改订版),1988,东京:培风馆8.梁厚果,1982,马铃薯块茎切片伤诱导抗氰呼吸的研究。植物学报:1982,24
(4)334~3409.梁峥,植物线粒体抗氰电子传递链,植物生理学通讯,1985,(5):1~910.李合生等,甘薯品种对黑斑病菌的抗性与抗氰呼吸,植物保护学报,1991,18(4):311~31511.汤佩松,代谢途径的改变和控制及其与其它生理功能间的相互调节——高等植物呼吸“多条路线”观点。生物科学动态,1965,(3):1~312.LatiesGG.,Cyanide-Resistant,AlternativePathinHigherPlantRespiration,AnnRevPlantPhysiol.198213.Hopkins.WG.,Introductiontoplantphysiology(Sceondedition).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914.Taiz,L,Zeiger,E.,PlantPhysiology.MA:bySinauerAssociates,Inc.199815.SalisburyFB,RossCB.,PlantPhysiology(Fourthedition).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Belmount,California.19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