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00 KB
  • 26页

上海高中生物第二册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上海高中生物第二册篇一:上海教材高中生命科学第二册知识点整理【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一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单细胞动物以整个细胞感受光、热、电和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人和高等动物则通过自身特定的感受器获取这些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神经传递到脑,在脑中产生感觉。根据外界刺激物的类型,通常可将感受器分为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一、动物体对物理信息的获取1、皮肤感受器人和高等动物皮肤中有许多神经末梢,当受到压力、温度、针刺等刺激时,便会将各种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从神经末梢传递到神经中枢,这些神经末梢统称为皮肤感受器。2、光感受器※折光装置均无色透明,具有折光和聚焦的作用。视杆细胞:感受光亮视细胞视锥细胞:感受色彩26 视细胞将光能转换为电信号(神经冲动),必须由视神经传到脑的视觉中枢后才能形成视觉。3、声波感受器①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②外耳收集声波,通过外耳道向内传递,声波可以引起外耳道底部的鼓膜振动。③鼓膜内侧为中耳,内有3块听小骨,听小骨将声音传递到内耳。④内耳由耳膜和前庭器组成,耳蜗是声折光装置音感受器,将声波转化成神经冲动,由听神经传到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前庭器由3个半规管和前庭组成,是感受身体平衡的器官。4二、动物体对化学信息的获取1、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化学感受器主要分布于鼻腔的嗅黏膜和口腔的舌上。①分布于嗅黏膜上的嗅细胞可感受溶解在嗅黏膜表面液体中的有气味的化学分子。②味蕾顶端有一个小孔,味细胞顶端的微绒毛分布于此,溶解在水中的化学分子经微绒毛由味细胞传换成神经冲动,最终传递给脑产生味觉。26 2、昆虫的味觉毛分布于足的末端和口器,而感受气味的毛多分布于触角。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12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3、反射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4、反射弧及其功能:一、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12集中在脑和脊髓里。②树突通常较短,具有许多树枝样分支,是神经元接受信息的部分。③轴突较长,分支少,是神经元传出信息部分。3、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称为神经纤维。生物第二册第1页4、神经冲动传导:①在神经细胞质膜的内外两侧之间存在电位差,称为膜电位。②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K),膜外为正(Na)。③受到刺激时,局部区域(兴奋区)Na流入细胞内,电位反转为内正外负,即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兴奋区域此时与周邻部位之间有电位差,这就会引起周邻部分产生兴奋,兴奋沿神经纤维推进,此过程即为神经冲动传导。④信息在神经元上是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的。5、突触传递:①神经元以轴突末端膨大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两个神经元相接触部分的细胞膜合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②突触小泡内所含有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③26 信息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二、脊髓的调节功能1、人和高等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2、人和高等植物的脊髓呈长管状,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的延髓相连接。34、脊髓的中央是灰质,它是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部位,呈灰色蝴蝶型,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在灰质里。5、脊髓通过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来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如排便反射、排尿反射。6、脊髓的反射活动总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三、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12、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表面覆盖着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分为许多功能区,它们都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3活过程中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称为条件反射。4、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5、条件反射实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形成的。26 6、人类不但能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应,而且还能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发生反应,建立条件反射。四、自主神经对内脏的活动的调节1、由于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受脑控制,但不受意志支配,故称为自主神经,也叫植物性神经。2、人体的自主神经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他们支配共同的内脏器官,而作用的结果却是互相拮抗的。3、当人体从事重体力活动或出于神经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增高、血糖上升、胃肠蠕动减慢等;当身体处于安静状态或睡眠时,则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呼吸减慢、代谢降低、胃肠蠕动加快。第三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一、人体内分泌腺1、肾上腺:①位于肾脏顶部,左右各一个,每个腺体都由表层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构成。②皮质分泌多种激素,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调节血液中水分和无机盐的代谢以及机体糖代谢。③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使人的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浓度增加等。2、甲状腺:①位于器官前端两侧,紧靠甲状软骨。②其分泌的甲状腺素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③26 甲状腺素是一类含碘的激素,缺碘或甲状腺疾病会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3、胰岛:①位于胰腺中的一些特殊的细胞团,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②胰岛中不同的细胞分泌不同的激素,常见的胰高血糖素由α细胞分泌,胰岛素由β细胞分泌。两种激素都参与血糖调节,但作用相互拮抗,前者使血糖浓度升高,后者使血糖浓度降低。4、生殖腺:①生殖腺不仅生成生殖细胞,也合成和分泌与生殖相关的性激素。②性激素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生殖腺的正常生理活动,促进生殖细胞的生成和第二性征的发育。③精巢主要分泌睾丸酮,卵巢分泌雌激素和黄体酮。生物第二册第2页+++5、垂体:①位于间脑腹面,背面与下丘脑相连。②分泌的激素有的能直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和发育,有些则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③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则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6、下丘脑二、激素的调节作用26 1、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递,与靶器官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起作用。23、由后一步反应影响和调整前一步或前几步反应速率的调节方式成为反馈调节。促进作用称为正反馈,抑制作用称为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第四节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脾脏和淋巴结。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粒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等。2、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生理功能的表现,其作用是识别和区分“自己”和“异己”物质,并对“异己”物质产生排斥。一、细胞识别1、细胞识别是指动物体细胞对“自己”和“异己”细胞以及物质的识别。23、所有被生物体细胞识别为“异己”物质并受免疫反应排斥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和脂类。4、抗原大多是外源性的,是生物体自身不存在的异种或异种物质,如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异种动物的血清、同种异体的组织细胞等。抗原也有内源性的,如机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突变后的细胞。26 5、生物体的免疫反应,根据其获得方式和作用特点,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二、非特异性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并通过遗传巩固下来的天然免疫功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特点:人生来就有,对各种病原生物都有一定程度的防御作用,没有特殊的针对性。3、人体的三道防线:①机体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构成了阻挡病原体和有毒物质进入体内的第一道防线。②吞噬作用构成了机体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③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主要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它们共同构成了机体的第三道防线。三、特异性免疫1、淋巴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是后天获得的,而且这类免疫反应必须在淋巴细胞与抗原相接触后才能发生。2、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清除作用具有特殊的选择性,每一种淋巴细胞只能识别和结合一种抗原,并引起免疫反应。3、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4、免疫示意图:生物第二册第3页26 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免疫反应,称为初次免疫反应。如果有相同的抗原第二次入侵,记忆B细胞能加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B细胞,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在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直接参与攻击抗原,或间接地释放淋巴因子起作用,所以T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被称为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抗体存在于体液里,所以B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被称为体液免疫。四、天然免疫与人工免疫1、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称为天然免疫。2、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即人工免疫。3、1796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世界上已经完全消灭了天花。4、疫苗使用细菌、病毒、肿瘤等制成的生物制品,如:牛痘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卡介苗(活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死疫苗)5、死疫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繁殖,对人体的刺激时间短。要获得强而持久的免疫力,需多次重复注射,而且每次注射用量较大。第五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一、植物生长素的探索史1、胚芽鞘尖端是感光的部位,而弯曲发生在尖端以下的部位;26 2、胚芽鞘尖端的细胞受光照后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作为化学信号从尖端传递到下部,影响下部细胞的生长,导致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的细胞生长不均匀。3、生长素是一种名为吲哚乙酸的小分子有机酸。二、植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调节1、植物的向光弯曲是不均衡生长的结果,与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2、生长素的化学名称为吲哚乙酸,主要是在小麦的胚芽鞘顶端以及其他植物体生长活跃的部位等处合成的。3、生长素最基本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从而使茎伸长。4、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中等浓度抑制生长,高浓度受害死亡。5、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生长素的反应是不一样的。6、生长素超过合适的浓度,就抑制侧芽的生长,于是顶芽优先生长,这种现象称为顶端优势。7、在植物体内合成,从合成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物质,统称为植物激素。8、除了植物激素外,日照时间长短、水肥、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三、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获得无籽果实。2、可使植株的结果期一致,有利于管理和采摘。3、可促进其生根,有利于插条成活。【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第一节遗传信息一、DNA是遗传物质1、德国化学家孚尔根用染色法发现DNA位于细胞核中,特别是在染色质里。26 2、作为生物的遗传物质,不仅要储存数量巨大的遗传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精确地自我复制并遗传给后代。遗传物质的化学性质必须比较稳定。3、1944年美国科学家埃弗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用放射性同位素,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衣壳遗留在细菌细胞外,只有噬菌体DNA进入细菌细胞内。由此证明,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噬菌体DNA传递给后代的,DNA是遗传物质,6、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6、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但在不含DNA的某些病毒中,遗传物质是RNA。生物第二册第4页3532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1、DNA是一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2①DNA分子中的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所以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也有4种。26 3、脱氧核苷酸聚合成多核苷酸链,每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分别以磷酸与脱氧核糖相连接。4、DNA分子由两条互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组成,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相连接。5、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6、组成DNA分子的两条多核苷酸链是互补的,即一条链上的碱基序列可由另一条链上的碱基序列来确定。三、蕴藏在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1、虽然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只有4苷酸链上的排列方式又不受限制,这就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2、DNA分子的多样性从分子水平上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34、每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由成百上千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不同。5、基因具有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功能。基因所蕴含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并以一定方式反映到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上,就能使子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第二节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26 一、DNA复制1、DNA复制是指以DNA分子为模板,合成相同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2、DNA分子能够进行自我复制,这是保持生物遗传特性相对稳定的基础。二、遗传信息的转录1、基因在细胞核内,蛋白质合成发生在细胞质内,有一个使者把DNA上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从细胞核里传递到细胞质中去,这个使者就是RNA。2、RNA由4种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通常呈单链结构。3、核糖核苷酸分子中有核糖、磷酸和4种碱基,碱基分别为A、G、C、U(尿嘧啶)。4、细胞内存在三类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RNA,即5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这个过程发上在细胞核中。U与A配对,C与G配对。三、遗传信息的翻译1、按照细胞核中DNA上的遗传指令,通过mRNA的传递,在细胞质内的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这个过程称为翻译(即从”核酸的语言”翻译到“蛋白质的语言”)。2、mRNA分子内的碱基序列常被称为“遗传密码”密码”或称“密码子”。生物第二册第5页篇二:高中生物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高中生物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26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材组织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李照清为配合从“2003年起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的改革举措,2001年底,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进行了调整,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进行了修订。现结合现有教材、教学大纲和2003年高考生物学科考试说明,就有关高中生物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的有关删减、调整内容,谈谈高二生物教学内容的修改和建议。二、必修本第二册调整后的相关章节标题及内容选修本中的第六章人与生物圈内容经调整后,余下的实习2“学习测量空气中SO2污染的方法(选做)”、研究性课题“调查、分析和评价一个社区的生态系统”删除,并删除选修本第六章。三、关于教材组织及教学方面的几点建议(一)、对于必修本原第六、七章中被删除的内容,无论是生物选修班还是非选修班都不必要再作为教学内容。(二)、对必修本原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中被删除的第一节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内容,建议仍作为教学内容,因为本内容是现阶段初中教材内容,而现在的高二学生没有学过,且也为了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较为全面辩证认识。26 (三)、关于生物群落,教学大纲只列举其概念为知识点(B层次教学要求),但生物群落的结构仍应给学生介绍、学习。(四)、现第二册教材中,把原选修本中第六章的第二、三、四、五、六节及课外读内容调整到生态系统类型内容中,这些内容难度不大,但又有价值。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慎重对待。分析现阶段必修本和选修本中关于生态系统类型的内容可以发现,必修本中关于森林、草原、海洋、农业生态系统内容则重于这些生态系统的分布、组成及结构特点等方面;而必修本中侧重于这些生态系统的作用,利用和保护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材组织中、在备课中要将这两部分作有机融合处理。城市生态系统可作为单独一部分内容;湿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作为一部分内容。(五)、调整后的第八章人与生物圈第三节之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教学内容,除应包括必修本第六章第一节中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知识点外,建设把必修本中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内容作为本节教学内容。(六)、对教学中可能未到位或不准确之处,根据明年高二必修本教材作即时调整,并让学生明确必学或删减的内容。(七)、对由现选修本中调入必修本中的相关内容要印发给学生。26 以上是个人根据有关材料,对教学内容调整后的一些教学想法,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赐教。必修本第一册内容的删减与调整1、“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2、“将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的装片”与“观察细胞质流动”合并为“高倍镜的使用和叶绿体及细胞质流动的观察”3、“酶的概念和特性”改为“酶的性质”4、将“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删除“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内容。并改为“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调整到选修本第一章第二节人体的稳态(原第一节)三之后,为必做实验。5、“植物的水分代谢”改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6、“植物的矿质代谢”改为“植物的矿质营养”7、将第三章一节“内环境与稳态”调至选修本第一章第一节;8、“生物的呼吸作用”改为“细胞呼吸”关于选修本内容的删减与调整2003年3月15日调整后的章节标题、主要知识点及教学要求高中生物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篇三:高中生命科学(上海)第一,二,三册知识点整理生物第一册复习资料【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第一节26 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一、生命科学发展简史1、我国约在公元前5000年种植水稻,猪的饲养约始于公元前3000年。2、贾思勰《齐民要术》总结了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的科学原理和方法。34、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动植物进行广泛的观察。5、古罗马医师、自然科学家盖仑用牛、羊、狗和猴等动物为材料,进行了内部器官的解剖,并得出人体内部结构与这些动物相类似的推论。6、18。7、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两人提出了“细胞学说”。8、1859,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9、20世纪以来,微观领域,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了子模型。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二、展望生命科学新世纪1、20世纪重大研究课题:后基因组学、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生物多样性保护、脑科学。26 2、生命科学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它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并涉及到医学、农学、健康、环境等领域。第二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一、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结论?新的疑问【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一节生物体中的无机化合物※生物体与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在生物体内通常是以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一、水1、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水的含量是最多的。水约占体重的,每天至少补水2000毫升。2、水的作用:①绝大多数细胞须浸润于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②水是绝大多数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③水能帮助运送物质。④水对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有重要作用。3、生物体内的水:①自由水:水在生物体内绝大多数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②26 结合水:小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约占细胞全部水分的4.5%。二、无机盐1、生物体内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2、无机盐的作用:①参与组成生物体内的重要化合物。②有些无机离子参与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和调节内环境稳定。③使血液的酸碱度稳定。3、部分无机盐的作用:①Fe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②Ca是构成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③Mg是绿叶素分子必需的成分。④Zn的不足,将会造成生长发育不良、认知能力缺陷、精神发育迟缓、行为障碍等;长期补锌则可能引发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等。⑤碘的推荐量为0.15mg/d。第二节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糖类和脂质还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一、糖类1、糖类的化学通式:(CH2O)n,俗称碳水化合物。26 2、作用:①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②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3①单糖:是指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其中,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含6个碳原子的单糖(己糖),分子式都是C6H12O6。葡萄糖分子中5个C上都连有相同的化学基团——羟基(—OH)。葡萄糖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是含5个碳原子的单糖,也称戊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成分。②双糖:是指由两个单糖经脱水缩合连在一起的糖类。常见的双糖有蔗糖、乳糖和麦芽糖。③多糖:是指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经脱水缩合连在一起形成的结构复杂的糖类。植物中的淀粉、纤维素以及动物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都是多糖。淀粉也是人类主要的糖类来源,谷类、薯类等食物中的淀粉含量高达70%左右,豆类中的淀粉含量大约为50%。血糖低时,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液中的血糖;血糖高时,则合成糖原储存。脂,后者称为糖蛋白。二、脂质12、脂肪:①构成脂肪的基本成分:甘油和脂肪酸。②26 脂肪酸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长链。长链中的碳和碳之间都是以单键(C—C)相连,则为饱和脂肪酸;如果碳原子之间存在双键(C=C)连接,则为不饱和脂肪酸。③脂肪的作用:储能物质;减少身体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3、磷脂:①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结构大分子。②磷酸和含氮碱基一端为亲水的头部,两个脂肪酸一端为疏水(亲脂)尾部。4、胆固醇:①分布:脑及神经组织中,肝、肾、肠等内脏及皮肤脂肪内。②作用: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的重要生理功能。③胆固醇沉积会引起心肌梗死或中风。三、蛋白质12、氨基酸:①氨基酸的特点:在与羧基(—COOH)相连的C上都有一个氨基(—HN2)②氨基酸结构通式:(下左图)③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一分子水缩合形成肽键。(上右图)④26 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成肽链,每条肽链的一端有一个自由的氨基,另一端有一个自由的羧基。3个以上的氨基酸连成的肽链称为多肽。3、蛋白质的作用:①机体构造的主要成分。②形成酶、抗体、激素、血红蛋白等必需的原料。③作为能量供机体利用。四、核酸12、分类:①脱氧核糖核酸,DNA。②核糖核酸,RNA。3、组成:两类核酸都是由核苷酸分子组成。①脱氧核糖核酸的核苷酸组成:一个磷酸,一个五碳糖(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T—胸腺嘧啶,C—胞嘧啶,G—鸟嘌呤,A—腺嘌呤)②核糖核酸的核苷酸组成:一个磷酸,一个五碳糖(核糖),一个含氮碱基(U—尿嘧啶,C—胞嘧啶,G—鸟嘌呤,A—腺嘌呤)五、维生素1、维生素是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2维生素【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第一节26 细胞膜※细胞膜作用:1、保护细胞。2、完成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交换。3、信息交流。一、细胞膜的结构12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34。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2、胞吞:细胞膜凹陷,形成小囊,物质被包裹在小囊内,进入细胞内部。3、胞吐:与胞吞相反。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2四、细胞膜对信息的接受1、受体:细胞膜上各种各样的受体,可接受不同的信息。第二节细胞核和细胞器一、细胞核26 1到的结构,称为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①核膜由两层膜构成。核膜上有许多小孔,称为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②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③核基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酶、无机盐、水等营养物质。④细胞核内的丝状物质可被染上较深的颜色,称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二、细胞器1质里呈液态的部分是细胞质基质,可为细胞代谢提供各种原料和反应场所。与动物细胞相比,细胞壁、大型液泡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和细胞器。2、细胞器①溶酶体:由单层膜围成的小球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可消化进入细胞内的异物及衰老无用的细胞器碎片。②内质网:由彼此相通的网状膜系统(单层膜)组成,将细胞分成许多小空间,并与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脂质代谢有关。③细胞核:双层膜构成,细胞的代谢调控中心。④中心体:没有膜结构,由两个中心粒互相垂直排列而成,与细胞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分离密切相关。(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没有中心体)⑤高尔基体:由数层扁平囊和泡状结构组成(单层膜),常与内质网密切联系,起储存、加工和转运物质的作用,植物细胞分裂时与细胞壁形成有关;⑥26 线粒体:由双层膜包被,外膜光滑,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⑦叶绿体:由双层膜包被,内有基粒,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⑧细胞壁: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由纤维素、果胶等物质组成,对维持细胞的形状、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有重要作用。⑨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微小颗粒,没有膜结构,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三、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123物,例如: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动物和人。4DNA集中在细胞的中央,这个区域称为拟核。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例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藻、放线菌。第三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1、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很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2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病毒的衣壳。3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26 4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2HIV)”。HIV主要感染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并在其中繁殖。HIV患者的死因通常都是并发症。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