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4页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的实物或模型;始祖鸟化石复原模型  2.纸板、彩笔、剪刀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时一:  导入:展示收集到的三叶虫化石、菊石和三趾马腿骨化石模型等观察、讨论这些化石和今天的生物的相同和不同处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化石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1、地层埋藏顺序;2、过渡类型化石阅读课本资料,分析讨论,将上述化石按照地质年代排列,分析始祖鸟具备哪些过渡类型特征提供视频、图片和模型资料,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分子生物学研究细胞色素C的差异,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分析数据,解释表中生物的亲缘关系提供数据,简单讲解细胞色素C的相关知识其他学科为生物进化研究提供的证据。观看视频、图片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提供资料,简单讲解,帮助学生总结课时二:  生物进化的历程: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将教师提供的各种化石图片按照地质年代排列,分析排序中存在的规律,并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提供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帮助学生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见解制作生物进化历程拼图在纸板上绘制进化树,并剪成十片,制作成拼图提供图例拼图比赛学生交换拼图进行比赛裁判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上节课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在大家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  学生:很小,球形的,只有一个细胞……  教师:大家的推断很有道理。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为大家的推断提供了证据。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物界,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这么美丽的生物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  学生:进化来的。  教师:它们是怎么进化来的?  学生:先是单细胞生物,然后是多细胞生物,然后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从书上知道的。  教师:书上的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什么证据吗?  学生:有化石!  教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展示化石挖掘的场景的图片和典型化石图片、地质年代表   教师:我国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这些图片都是我国出土的各种生物化石,并且标明了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将这些化石标注到课本插图中。  学生:讨论、标注、公布答案。  教师:根据这些化石排列的顺序,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越古老的地层化石越简单。  教师:由此可推论出:这些古老地层形成的年代里,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复杂的生物,可见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最近我国辽西的化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有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辽西发现了中华龙鸟……(有的同学可能说出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可以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纠正)  教师:比较中华龙鸟和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图,再比较它和今天的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中华龙鸟没有翅膀没,身上的羽毛也很细,嘴(喙)比始祖鸟尖……  教师: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教师: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比如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展示图片)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请阅读课本54页资料,和黑板上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吗?  学生:黑猩猩与人关系进,向日葵和螺旋菌与人的关系比较远。  教师: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都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法。还有很多研究中都使用了比较的方法,有时还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这门比较解剖学。(展示同源器官的比较解剖图)你能看出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他们的骨头顺序其实都是相同的。  教师:对。这些证据都说明了生物是存在进化现象的。那么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又上什么样的呢?很多同学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下节可我们用拼图比赛来测验一下。  教学反思  在教学里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对教材讲述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有的则很陌生,有的则完全不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一般的情况下,对知识比较渊博的部分学生,邀请他们发言可以使这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关注。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因为学生的很多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他虽然知道,但讲不明白甚至有错误,反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于是我尽量把同样的知识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如本节课讲“化石年代顺序”时用的标图比赛的方式。通过同学的动手活动,使已经具有这部分知识的同学积极参加竞赛,对这部分知识比较陌生的同学可以通过观摩来学习知识。我也经常会精心引进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如本节课的“同源器官比较”、艾滋病教学中的“不回的艾滋病的人”等内容),既保持了新鲜感,又达到了同样的教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效果。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目标  1.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准备  1.彩色气球、彩色衬纸   2.视频、图片材料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时一:  导入:生物进化的历程十分漫长,但英国的科学家却真正目睹了桦尺蛾百年的进化历程演出课本剧,其他学生分析桦尺蛾进化的原因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引导学生分析模拟保护色的形成按照课本指导进行探究实验,并总结数据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课时二:  分析保护色形成模拟实验分析保护色形成模拟实验的要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实验要点归纳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根据长颈鹿的例子,系统地总结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总结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的现象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拟态、抗药性等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一  教师: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录像认识了勇敢的总鳍鱼祖先是如何从水生生活艰难地登陆的。1938年人们在南非又捕获了这种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鱼类。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对这种鱼的研究,重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吗?  学生:不能。要几百万年的时间。  教师:很多进化现象由于需要历经漫长的时间而没有办法被人类观察到,可是也有些进化现象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英国曼彻斯特的桦尺蛾就是这样的例子。  学生表演:学生扮演爷爷和孙子上场。孙子将自己捕捉的昆虫标本拿给爷爷看,爷爷奇怪怎么找不到浅色的桦尺蛾,并拿出祖爷爷的研究笔记证明:1850年曼彻斯特的桦尺蛾是浅色占多数。孙子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找到的桦尺蛾都是黑的呢?  教师:大家能不能帮助他找找原因?  学生:因为环境污染,树皮都熏黑了,浅色的虫子容易被天敌发现,就减少了,黑色的不容易被发现,就存活了下来。  教师:是这样吗?我们通过一个模拟探究活动来检验一下你们的推测。  (指导学生讨论课本上模拟探究活动的步骤,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记录数据,书写活动报告。  课时二  学生:发布探究活动结果。  教师:从上述实验中我们能够的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和环境颜色一样的生物容易生存下来。  教师:在人们对桦尺蛾的观察中也证明了这一点。(阅读课本58页)桦尺蛾从浅色品种变成深色品种,也是一种进化。这种进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教师: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直接引发的吗?由于煤烟,一只浅色的桦尺蛾会被熏黑,变成深色的桦尺蛾吗?  学生:不是,桦尺蛾本来就有深色和浅色两种。   教师:我们把同一种生物,有不同颜色(性状)的现象叫做什么?  学生:变异。(教师板书)  教师:不同颜色的桦尺蛾在天敌面前,存活的机会是不同的。我们把桦尺蛾和天敌的斗争叫做生存斗争(板书);而天敌对桦尺蛾的选择就是一种自然选择(板书)。  最早提出自然选择的学说的是达尔文。对于达尔文,同学们有什么了解吗?  学生:达尔文环球旅行,提出了生物的进化;达尔文从小热爱生物,曾经因为抓稀有的甲虫,把甲虫放在嘴里,最后甲虫都跑了;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  教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它分析了很多生物现象,雄辩地辨析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就让我们看看达尔文是怎么解释长颈鹿的进化的吧。  学生:阅读课本62页。  教师:你能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吗?  学生:必须有生存斗争;必须能繁殖;要有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不利变异才能别淘汰……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全面。那么,自然选择和我们通常讲“用进废退”的学说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存在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但“用进废退”认为生物原来都是一样的。  自然选择可以解释保护色和拟态现象,可竹节虫怎么用自己的身体才能像竹节呢?  ……  教师:那些生存斗争的胜者是不是一定是“强者”呢?请看63页第3题。  学生:海岛上常有大风,所以翅膀残缺的不会飞,反而不会被风吹走,是有利变异。  教师:可见,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教学反思  在社会上正存在着一种“儿童要不要‘读经’”的争论,我对这个争论并不了解。但是从课堂实践中我却发现,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隽永文字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深沉的情感,让我们欣赏到生物学与文学共同的美感。第一次尝试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课程中,我从网上下载了《西雅图酋长的信》推荐给学生朗读。那一课,即使是纪律最散漫的班级也一片沉静,那些最不喜欢背诵的学生也纷纷向我索要文章的资料,把它抄在笔记本上、贴在板报上……以后,我多次在课堂中引入经典作品的片断:《变异》一课中讲述“一龙生九子”的神话、《生命起源》一课中节选了《风俗考》中女娲造人的传说、本课则用《物种起源》里的原文做例子让同学们模仿达尔文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样的实践总能带来课堂的小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