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 KB
  • 3页

毛蚶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育苗技术的论文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毛蚶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育苗技术的论文摘要阐述了毛蚶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毛蚶人工育苗的技术要点,包括育苗用水的处理、微藻培养、亲蚶的选择和培育、人工催产与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基的投放和稚贝培育等生产环节,以为毛蚶人工育苗提供参考。  关键词毛蚶;生物学特性;人工育苗    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蚶目蚶科毛蚶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沿海池塘、滩涂、浅海养殖的一种重要经济贝类。然而,毛蚶养殖所用苗种多为采捕自然苗和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难以满足毛蚶养殖市场的需求。为探索毛蚶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育苗技术,笔者于2007~2009年在盘锦荣兴海水育苗厂进行毛蚶人工育苗技术的生产性试验研究,初步探索出毛蚶人工育苗的生产工艺,现将毛蚶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育苗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毛蚶的生物学特性  1.1外部形态  毛蚶贝壳中等大小,壳质坚厚,双壳膨凸,贝壳两端略呈棱角。两壳不等,左壳略大于右壳。壳顶突出并向内卷曲,壳面放射肋突出且较密,有30~34条放射肋,肋上有方形小结节,在左壳尤为明显。壳面白色,壳表面覆生一层褐色带绒毛表皮。铰合部直,齿密而小,约50枚[1]。  1.2生活习性  毛蚶生活于浅海水深20m以内的软泥或含砂的泥质海底,栖息于稍有淡水流入的内湾和较平静的浅海,适宜比重在1.016~1.022g/cm3之间。毛蚶对温度适应范围广泛,在水温2~30℃的条件下均能生存,生长适宜温度为18~28℃。  1.3繁殖习性  毛蚶大多为雌雄异体,个别为雌雄同体,繁殖方式为卵生型。.一般情况下,2龄性成熟,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性成熟稍提早一段时间。在繁殖季节,雌性生殖腺为橘红色,雄性为乳白色。繁殖期大多在每年的7~9月,渤海、黄海北部6月毛蚶性腺明显发育,到6月中旬,大部分个体能分辨雌雄。当水温达到22~24℃开始产卵,水温26.7℃左右进入繁殖盛期。毛蚶的生殖腺分批成熟、分批排放,第1次排放量最大,高峰间隔约15d,一般可排放3~4次。毛蚶的产卵量大,壳长4cm左右的雌蚶,一次可以产卵250~300万粒。  2毛蚶人工育苗技术  2.1育苗用水的处理   利用沉淀池对海水进行一级沉淀,再用砂滤池过滤,最后将砂滤池的海水经过双层滤袋过滤入亲蚶培育池和育苗池。  2.2微藻培养  毛蚶育苗处于高温期,饵料应选择耐高温的微藻种类,如湛江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扁藻、小球藻、塔胞藻等。一般800~1000m3的育苗水体,一级保种需要500ml和5000ml三角烧瓶各30个;二级培养使用50l的白色塑料桶;三级培养为5~8m3的水泥池,占育苗水体的1/3左右。  2.3亲蚶的选择  亲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幼体的成活率和变态率。亲蚶的选择标准:贝壳无损伤,个体肥壮,闭壳肌闭合有力,足外端颜色鲜红、鸡冠状褶皱明显;亲蚶年龄3龄以上,个体均匀,壳长规格4~5cm;性腺色泽鲜艳,雌性呈橘红色,雄性为乳白色。性腺饱满,遮盖整个内脏团,并延伸到足的基部。一般亲蚶用量为0.20~0.25kg/m3[2]。  2.4亲蚶培育  2.4.1培育方式及密度。采捕的亲蚶运至育苗厂后,应及时用海水清刷壳面浮泥和附着杂物,然后用20mg/l的高锰酸钾消毒5~10min,再用砂滤海水冲洗干净,将消毒后的亲蚶平铺在放在单层浮动网箱底面上暂养在室内水泥池,暂养密度为1~2kg/m3左右。海水比重1.020g/cm3,自然水温22~26℃,ph值7.8~8.5,暂养期间保持连续充气。  2.4.2饵料投喂。亲蚶培育期间,应根据饵料种类、水温情况、亲蚶摄食情况、水中残饵量等确定适宜的饵料密度,一般每天投喂混合饵料6~8次,每次3~4×104cells/ml,日投饵量20~30×104cells/ml。微藻不足时,可投喂螺旋藻粉、蛋黄、干酵母等代用饵料,使用300目筛绢网袋搓取后投喂。  2.4.3换水及病害防治。亲蚶换水采用倒池的方法,进行100%全量换水,一般每天倒池1~2次[3]。倒池的同时及时挑出死亡亲蚶,避免交叉感染。每次倒池后及时施用edta-na盐5~8g/m3、青霉素等抗菌素1~2g/m3。  2.5人工催产与孵化  2.5.1人工催产。采用阴干、流水和异性刺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人工诱导。将洗干净的亲蚶放到水泥池底阴干2~4h,流水刺激2~3h,再用解剖的雄性精液进行诱导,一般在晚上8~10时产卵[4]。雄蚶精液呈白色云雾状排出,雌蚶卵子呈雾状或颗粒状喷出,如果雄性个体过多应及时捡出部分雄蚶,避免精液过多造成受精卵畸形。   2.5.2孵化。当受精卵密度达到30~50个/ml后立即移出亲蚶,加入1~2g/m3的青霉素抑制细菌繁殖,并加大充气量,使多余的精液形成泡沫捞出,然后调小充气量,微波充气。每隔0.5~1.0h搅拌1次。受精卵在22~25℃条件下,经25~27h发育成d型幼虫。  2.6幼虫培育  2.6.1幼虫选育。95%的幼虫孵化成d型幼虫时,孵化池停止充气,用350目筛绢网收集d型幼虫进行培育。培育密度前期10~20个/ml,后期5~10个/ml[5]。  2.6.2水质调节。从选育后的第2天开始换水。前期日换水量1/3,每天早晚各换水1次;中期日换水量1/2,2次/d;后期每天换水3次,每次1/2;培育期间,每隔5~6d倒池1次。  2.6.3饵料投喂。从d型幼虫开始投喂饵料。开口饵料以金藻为主,以后增加角毛藻、小球藻、扁藻等种类[6]。每天投喂3~4次,日投饵量0.5~5.0×104cells/ml,随幼体的生长不断增加投饵量。  2.7附着基的投放  可以选用聚乙烯网片经拉毛、消毒处理后作为毛蚶幼虫的附着基。幼虫经18~19d的培育,壳长达270~280μm,开始出现眼点,由浮游逐渐转入匍匐爬行,进入变态期。此时,将眼点幼虫倒池到新的培育池,密度控制在5~6个/ml。当30%~50%幼虫出现眼点时,开始投放聚乙烯网片,投放量为4kg/m3。  2.8稚贝培育  幼虫变态附着后,换水方式为对流水,每次对流3~4h,2次/d,保证日流量为2个全量。投饵量增加至6~10×104cells/ml。当稚贝壳长达到500μm时开始出池,移入室外虾池进行中间培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