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12页

特殊教育多方合作探索实践研究项目报告-上海静安区南阳学校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特殊教育多方合作探索实践研究项目报告南阳学校张勤一、研究背景特殊教育多方合作指的是为了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以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教育目的,特殊教育机构必须与家庭、普通教育机构、社区、残联、医疗机构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合作。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发展大趋势、上海市“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的特殊教育发展方针,与静安区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发展方向,是我们开展特殊教育多方合作探索的重要背景。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隔离教育阶段、一体化教育阶段和融合教育阶段。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发表了著名的《牙萨拉曼卡宣言》,这个“宣言”是特殊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走向融合是21世纪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宣言”明确提出“融合(全纳)教育”的思想: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满足其特殊需要的儿童中心教育思想接纳他们……。融合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们走向一种全纳的社会,在这种全纳的社会集体中,人人参与,大家合作。融合教育主张普通学校接纳所有的学生,但由于学生各自需求不同,因此更需要依靠集体合作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都应该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共创一种全纳的氛围。近年来,上海特殊教育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医教结合为理念,整合教育、医学专业资源,为特殊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2009年,上海全面启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2010年,“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12 成为特殊教育领域唯一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上海市召开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上海特殊教育发展目标和医教结合的重点任务;2013年,上海特殊教育医教结合项目成为首个结题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目前,上海正在深化医教结合,提升特殊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推进医教结合,同样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医疗机构等多方力量的相互协作。走向个性化,是静安教育在“十二五”选择的主攻方向,坚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要让所有学生在不同学校中都获得公平而卓越的教育,并且实现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促进社会化的高位优质。而区域教育方针的落实同样需要多方合作。区域教育走向个性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元素的结合,各个方面的协同,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满足残障学生融入社会的内在需要和普通学校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是开展特殊教育多方合作探索的现实意义和客观价值。尽管回归主流、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从我国特殊教育当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残障学生仍然是隔离在专门学校接受教育(聋哑学生在聋校、盲生在盲校、智障学生在辅读学校),他们和普通同龄儿童接触的机会很少,残障学生融入社会的渠道和社会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但是,残障学生有融入社会的内在需求。他们有像普通人一样的分享社会文明、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他们应该像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就业,甚至建立自己的家庭。我们开展特殊教育多方合作第一大目的是,通过与普通学校合作,为残障学生提供融入社会、与普通同龄人交往的渠道,满足一部分残障学生融入社会的内在需求。普通学校存在少数但不可忽视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这些学生存在的缺陷多样化:有的智力正常,但有阅读障碍、注意力困难或者人际交往问题;有的学生智力边缘,学科学习明显跟不上班集体授课进度。问题的多样化导致需求的多样化,对于存在不同缺陷的学生,我们必须根据他们的特殊需要,提供相适应的特殊教育。因此,我们开展特殊教育多方合作的第二大目的是,借助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特殊学校或者社会机构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为普校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的特殊教育。二、研究内容1.区域内特殊学生教育需求调查由于区域内的特殊学校(南阳学校)学生接受专门的特殊教育,在入学评估过程中,学生们的教育需求都经过全面评估,因此不再重复此项工作。这里的特殊学生,主要指分散在普通中小学内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14年年初,区特教指导中心设计《静安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下发给区内所有中小学,调查区内可能存在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12 通过这一调查,共有16名学生被筛查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区内6所小学,绝大部分为男生,主要分布在小学1—3年级。这些学生中有三位接受过医学方面的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他们存在注意力、学习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异常,其他家长均表示,没有带孩子去医院接受过相应评估。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和部分小学(主要是名牌小学)没有上报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部分普校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这一概念理解有偏差。有些教师认为,“有特教需求的学生”就是随班就读生,有的学校上报的是已经登记在册随班就读生。有的教师认为,他们必须是经过医学鉴定存在某种明确障碍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他们判断学生可能存在特殊需求,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师没有获得明确的诊断依据,因此没有上报此类学生。有些学校没有上报,并不是他们学校没有这类学生,而是他们本身具备较好的资源,他们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已经在系统地帮助这些有特殊需求学生。例如一师附小,华东师大心理学院的徐光兴教授曾在该校任职,其专业团队一直是该校帮助特殊需求学生坚实的专业支持。在汇总了各校上报的材料以后,特教中心采取课堂观察、听取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意见、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逐一走访。为了更加全面、细致、客观地了解这些学生,我们请班主任老师填写“学生行为评估表”。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发育迟缓、注意力缺失、多动、阅读障碍、言语障碍、听力异常、视力不佳、阿斯伯格症倾向等。因此他们的学业表现普遍较差,需要特殊的教育干预。有50%的家长不能客观面对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回避检查,没有送孩子接受针对性训练或治疗干预的意愿,对老师的担忧表现出不以为然,且大多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对孩子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家长消极面对问题的态度和不良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些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增加了额外的负担。根据调查获得的信息,特教中心针对这部分学生,开展了以下后续工作:①培训相关普校教师。邀请华东师大特教系专家开展系列培训,向相关普校教师介绍基本的特教知识,并提供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方法,提高普校教师应对特殊学生的能力,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②深入特殊学生家庭,主动向家长提供相关资源。给家长普及各类障碍方面的知识,让家长客观认识孩子12 学业落后的原因(不是不努力,而是不能)。向有意愿的家长,介绍可靠的医学资源,引导他们做好评估鉴定工作。对已经带孩子接受过鉴定的家长,提供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指导中心、康复训练机构等组织资源,促使他们尽快为孩子提供接受康复训练或干预矫治的机会。③对于难以适应普校学习的学生,提供进入南阳学校试读的机会,让家长全面、深入的了解特殊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以做出更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教育安置选择。根据我们获得的反馈,通过这些努力,部分学生的学业表现有了明显提高。例如,西三小学的一名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其老师反映,在中心走访听课、对家长教师指导以后,老师调整了教育教学策略,家长调整了教育心态,并积极送孩子到社会康复机构接收训练。由此可见,我们的重视、关注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发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环境做出积极调整,从而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创造合适的教育条件,帮助他们取得学业进步。这将激励特教中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追踪这些学生,及时向其家长、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普校学习生活。2.普特联动普特联动指的是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合作,为特殊学生提供符合其需要的、个性化的教育。有两种合作方式:一种是把普通学校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送进特殊学校,由特教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另一种就是把特殊学校的“特殊学生”送进普通学校,由普通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实施相应的教育。特殊学校的“特殊学生”指的是特殊学校中具备融入普校学习生活基本条件的学生。他们障碍程度较轻,学习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较好,无语言交流障碍,有与同龄同伴正常交往的内在动机。在我们研究期间,先后有3名普通学校学生进入南阳学校学习,3名南阳学校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学生小俞(男),就读于万航渡路小学,智力水平属于临界状态,存在多动症倾向、感觉统合失调等问题,普校学习适应困难,并由此引发激烈的家校矛盾。特教中心获悉,迅速响应,召开专门教育讨论会。会议召集了家长、万小相关教师、南阳学校的领导与相关教师和华师大王和平教授。通过多方研讨,我们做出了这样的教育处置:小俞12 每周二下午进入南阳学校学习,由南阳学校的心理教师对其开展注意力训练;节假日由家长送至王和平教授处,接受系统的感觉统合训练;万小教师根据该生的特点,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并调整教育手段。通过多方努力,该生基本适应了普校的学习生活,开始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也开始积极愉快地参与到学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去做。家校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其母非常感激万小、南阳和王教授三方为孩子所做的各种努力。目前,这三方针对该生所开展特殊教育与训练还在继续,我们相信,这些努力改变的不仅仅是该生当下的学习状况,还将对其个性心理的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影响。学生小郑(男),原在常熟幼儿园特教班就读,由于家长希望孩子去普通学校学习,因此该生进入市西小学就读。但因智力水平低下无法适应普校学习生活,在特教中心的协调下进入南阳学校试读。在为期一周的试读过程中,家长认识到,辅读学校的教学环境更加适合自己孩子,因此提出转学的要求。小郑同学目前为南阳学校萌萌班的学生,早已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每天快快乐乐生活。学习上,学校根据其需要为他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家长对学校教育满意度很高,已经积极参与到家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学生小陈(男),原为静安小学学生,智力水平低下,出生时手指粘连。该生学习动机较强,非常爱学习,但是课堂上,听讲困难,总是听不懂。听不懂引发焦虑情绪,就经常不合时宜地发问,打断老师的正常讲课节奏。但由于他的问题太多,老师没有办法一一回应,有时为了班级进度不得不暂时忽视他。遭到忽视后,产生了一系列不良课堂行为(从座位上站起来、惹其他的同学、看窗外、趴在座位上等)。因此,难以适应普校学习生活。在特教中心的协调下进入南阳学校试读。经过试读,父母认为南阳学校更加适合孩子,但祖辈们不同意。家长后来又经过半年时间的考察,最终做出转入南阳的决定。该生将于15年9月进入南阳学校就读。南阳学校学生小秦(男)和小赵(女),均为中度智力障碍,无突出异常行为,生活适应能力较强,并具有绘画特长,多次在各种层次的绘画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在特教中心的协调下,万航渡路小学向他们敞开大门,开放该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两位学生每周二下午进入万小,和万小的学生一起上美术课。从14年2月至今,这种尝试已经进行了三个学期,我们从三个方面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得到了提高。他们在万小学习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高绘画技能,而在于与同龄12 人交往。在走读的过程中,他们也与万小的学生发生过冲突。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合适的方式去应对同伴之间的冲突;提高了家长对孩子适应未来生活的自信。智障学生常常生活在与正常同龄群体的隔离之中,这种隔离使家长对于孩子与同龄同伴交往极度不自信。在走读的过程中,两名学生得到了同龄同伴的接纳和包容,与他们愉快地相处,这是家长们之前不曾想到的。孩子与正常同龄同伴的融合让家长看到了融入社会的希望,也看到了孩子自身的可塑性,对孩子的未来生活更加自信;对于普校的师生来说,特殊学生的存在本身就是教育资源。人上一百,种种色色,学会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是每个人都应该修的人生学分。以友善、公平、正义的态度面对残障人士,更是文明社会公民应有的素质。与特殊学生打交道的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修好这一课。南阳学校学生小陆(男),中度智障,自闭症患儿。因早期干预较好,人际交往缺损不明显。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不错(还是学校的小主持人)、学习积极性很高。在特教中心的协调下,与14年9月开始进入陈鹤琴小学学习,参与他们周四下午的学习活动(英语课、、美术课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根据陈鹤琴小学老师们的反馈,只要不对他提出与普校学生同样高的学业要求,小陆同学可以较好地适应普校学习生活。3.医教结合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是近年来本市在特教领域开展的一项重要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根据盲、聋、弱智、脑瘫、自闭症等不同残疾类别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教育、医学等多种手段对残疾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康复服务,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在市区两级特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们区在以下方面,推进了医教结合工作。(1)特殊学生入学评估根据市里的有关规定,特殊学校(特教班)新生都要接受入学医学评估。区特教中心根据市里的统一安排,做好区内特殊新生入学评估组织协调工作。上海市儿童医院是我区特殊学生入学评估对口医院。在普校随班就读生评定过程中,我们也将医学鉴定作为评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学生提出随班就读申请以后,我们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上海市儿童医院接受智商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随班就读审批或转学的主要依据。(2)学生障碍类型与程度鉴定12 对于普校中可能存在残障的学生,或者特殊教育机构中残障类型不明确的学生做出明确的医学诊断。例如,市西小学一年级学生轩轩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老师怀疑其有多动症。但仅仅凭老师的课堂观察就认定他患有多动症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需要医生对他做出更加科学、专业评估和诊断。当医生做出明确诊断以后,教师才能根据诊断和轩轩的问题所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对于已有明确诊断的学生,我们也需要医学机构对其障碍程度进行更详细的鉴定。例如,15年5月份,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的4名医生对我区5名脑瘫儿童的障碍程度进行了鉴定。从医生们提供的评估报告可以看出:同样是患有脑瘫的学生,每个人学生的障碍程度和功能受损情况都各不相同,医生提出的康复建议也截然不同。(3)师资(家长)培训邀请医学专家,对区内特教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进行培训,是我们开展医教结合工作的另一个着力点。医学专家的培训,主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普及残障儿童相关知识,提高教师和家长对特殊儿童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残障儿童的各种表现,从而做出相适应的教育行为;向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些简单可行的操作方法,提高他们应对残障儿童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对于某些需要接受治疗的残障儿童,向其家长分享一些可获得的、可靠的医疗资源。我们已经开展的相关培训有: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章依文医生关于“儿童发育行为障碍”“儿童语言发展”;上海市精卫中心杜亚松关于“多动症”;区妇幼保健所医生关于“智障儿童青春期教育”等等。(4)学生康复治疗与训练医疗力量能直接参与到学生康复治疗与训练过程中,是医教结合追求的理想目标。医学专家培训产生的后续效应之一,是帮助家长选择可靠的医疗资源。例如,南阳的一位同学家长在听了章依文教授的讲座以后,直接带孩子去章教授的诊疗室接受治疗。接受了药物治疗以后,孩子过度兴奋状态有了明显的缓解,攻击性行为显著减少,因而能更加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由特教指导中心牵头协调的医生进学校开展康复治疗也已经有明确的计划和时间表。12 上海儿童医院康复科将在15学年第一学期派出医生进入学校,主要针对脑瘫儿童开展两周一次的康复训练,他们会分别到南阳学校、市西小学资源中心和常熟幼儿园,为已经进行过评估的学生一一制定康复计划,带领、指导学校教师对学生开展康复治疗,并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使家长能科学的对孩子在家庭中开展康复训练,增强训练的有效性。2015年1月,我们区召开了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推进会。该会议的召开,使我们的医教结合工作有了质的突破。在这个会议上,我们明确了静安区医教结合由区特教指导中心和区妇幼保健所作为牵头协调单位,组建了静安区医教结合指导医生小组,并对未来三年的医教结合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划。责任部门明确了,专业团队组建起来了,具体工作有方向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区的医教结合工作,定能落到实处。4.特教专家参与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的专家资源是我们在上海开展特殊教育的一个绝佳的地域优势,我们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好这一优势。(1)师资培训对于接受过特教专业训练的特教教师,他们的知识需要更新,需要了解特教领域最前沿、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术。对于没有接受过特教专业训练但目前需要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如随班就读学生指导教师,他们更需要补充基本的特教知识。华师大特教系的教授们是研究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的专家,更是培养特教师资的专业人士。因此,邀请他们来为我们做特教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再合适不过的了。2015年,我们主要开展的的针对普通学校教师的“特殊教育概论”的培训,由该书的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春玲和江琴娣两位教授主讲,采取授课、去特教学校观摩听课、案例研讨等形式,每两周一次,为期一年。其次我们还邀请华师大于素红、曾凡林等教授,对南阳学校和常熟幼儿园学前特教班的教师开展了围绕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制定与实施方面的专题讲座。(2)个别学生的评估与康复训练当教师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比较难处理的个案时,华师大特教专家是我们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例如华师大王和平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本研究项目开展期间,参与了我们两位学生(育才初级中学的小唐和万航渡路小学的小俞)评估与康复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王教授他们对小唐同学的评估非常全面详尽,包括心理评估、学校评估和家庭评估三大方面。根据评估,他们又从注意力训练、课业学习、家庭教育、学校配合、未来安置等方面给予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让学生家长和相关教师看了他们的评估报告,就如同掌握了如何教育小唐同学12 的锦囊妙计,不再焦虑迷茫。除了提供前期的综合评估,王教授的研究团队也参与到普特联动对象小俞同学的干预过程中。他们每个周末,为小俞提供感觉统合训练。正是在王教授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小俞同学成为我们普特联动中一个非常成功的个案。(3)教育科研邀请华师大特教系专家们指导特教科研,或者与他们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我们与特教专家们合作的另一种方式。例如,南阳学校开展“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研究课题,于素红、昝飞、刘春玲等特教专家就参与其中。于教授为我们的教师介绍个别化教育方案制定的理论知识,提供个别教育方案实例供老师们参考。昝教授和刘教授多次参与我们的课题讨论,对于研究的实践推进、研究的创新、研究成果的总结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15年1月,区特教资源中心在市西小学揭牌。在建立资源中心之前,市西小学就资源课堂建设、特殊学生评估等问题,与王和平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展了共同研究。正是他们共同开展的教育科研工作,为特教资源中心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社会康复机构近年来,有不少社会机构开始从事专门的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工作。为了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些机构往往注重发展他们的专长和特色:有的自闭症儿童干预做得好,有的脑瘫儿童训练做得比较专业,有的以注意力训练课程为其主要特色。在特教专业师资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借用社会康复机构的力量,也是我们满足区域内特殊儿童康复训练需求一个不错的途径。目前,我们与区域内的康复机构——上海静安越量儿童心智发展训练中心(以下简称“越量”)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普校特殊需求学生支持项目》。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由特教指导中心推荐,越量选取了静教院附校的小严同学开展教育支持,具体操作为:①入校对学生进行观察评估,对老师家长进行访谈,全面了解学生情况。②与家长商议确定学生的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③制定个别干预计划。④实施干预计划。⑤进行干预总结。此外,还借用他们掌握的专业资源,对普校随班就读教师开展系列培训:例如,邀请美国注册行为分析师吴航开展《自闭症儿童学习障碍》讲座、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杜英俊开展《教师心理减压沙龙》。这一项目的开展在满足普校特殊学生教育需求、促进随班就读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 三、研究结果1.建立特殊教育资源网络通过上述多方合作实践探索,我们初步建立起了区域的特殊教育资源网络(详见图1)。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区特教指导中心根据特殊学生的需要,调动七类机构(市区特教教研机构、市区学校心理健康发展中心、特殊学校、普通中小学、华师大特教系、医疗机构、社会康复训练机构)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个性化的教育与康复训练服务。核心工作者指的是来自于七类机构直接对特殊学生进行工作的人员。不管是与哪一类机构合作,我们都需要学生家庭的参与与合作。图1:区特殊教育资源网络图2.形成特殊教育多方合作长效机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下四种特殊教育多方合作长效机制。首先,充分利用市区特教、心理指导部门的资源。市区特教教研机构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他们本身具备为特殊学生服务的职能,但由于他们面向的群体过于庞大,无法主动、全面地针对潜在服务对象工作。因此,特教指导中心、直接与特殊学生打交道的教师、家长应主动向这些机构提出诉求,从而获得相应的支持。第二,教育机构资源共享。采用这种机制开展合作的主要是普特联动——普校与特殊学校资源共享。此外,与华师大特教系的合作有时候也属于一种资源共享。例如,华师大特教系教师或研究生开展特殊教育或特殊学生研究,把我们的特殊学生或特教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在研究过程中,对我们的教师提供指导或培训,对我们学生提供教育评估或干预训练等服务。第三,聘请特教、医疗专家。12 我们的区残疾学生入学鉴定委员会、区医教结合指导医生小组的建立,都是通过聘请特教、医疗专家的形式来完成。这种聘请属于长期性质的。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还会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专家的专长特点,临时聘请相应的专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第四,购买社会康训练机构的服务。我们与越量儿童心智发展中心的合作属于这一形式。四、研究反思在开展特殊教育多方合作研究过程中,以下四个问题,给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1.特教中心资源不足作为区特殊教育资源网络中的核心机构,特教教育多方合作实践中的中坚力量,区特教中心软硬件资源都严重缺乏。从软件上来讲,区特教中心目前只有一名工作人员,领导、协调、执行等工作职能,均需要一人之力来完成,不堪重负。从硬件上来说,区特教指导中心场地大小、设施设备配置均不足,与本市其他区县相比较,较为落后。2.特殊学生家庭角色被动在长期与特殊学生家庭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特殊性,有回避、掩饰的心态。有些学生明明去医院诊断过有多动症,但不愿意告诉老师。有的学生根据老师的观察,明显智力发育迟滞,但家长拒绝带孩子接受智力评估。有的学生明显不适应普校生活,但家长不同意转入特殊学校。这种不能正确面对现实的心态,让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处置中较为被动。特教指导中心关注到这些学生,大多来自教师的诉求,极少数是家长主动前来求助。有些学生得到特教中心的关心和支持以后,由于家长的不配合(拒绝送孩子就医或者拒绝送孩子接受康复训练),导致后续的工作推进困难。3.普校教师对特教、特殊学生的认识不足除了轻度智障的随班就读生以外,普校还存在不少其他各种类型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如智力偏低(IQ70~90),或者患有阿斯伯格症、阅读障碍、多动症、弱视弱听等。由于大多数普校教师缺乏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在遇到这类学生时,往往不知如何应对。有的老师要么非常排斥,认为这类学生就不该来普校(这种想法也导致他们与家长对立),因而对这些学生放任不管。有的老师把学生的学业不良错误归因为不努力,给学生增加了许多无法承受的压力。12 融合教育是未来特殊教育的必然趋势。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并不是相互孤立、隔绝的,而是紧密相融的。普校教师应该了解基本特殊教育常识,能够分辨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并且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处置方法。4.特殊教育多方合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尽管我们的特殊教育多方合作网络已经架构起来了,但就目前运作的具体情况来看,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目前,各类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主要依赖与特教中心的牵线搭桥,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直接联系较少。此外,由于是多方合作,如何明确各自的责权,平衡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得失,也是比较有挑战的。五、结语“特殊教育多方合作”在一学年的探索、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得到区教育局的大力指导和支持,区内各所学校、上海市儿童医院、区妇幼保健所、华师大等各方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因此我们开展的大量的工作,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我们将基于反思中的一些问题,进一步的去完善、调整,寻求突破,力求打造中心城区个性化的特殊教育!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