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3.00 KB
  • 66页

清水河县三岔河项目区对九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 6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清水河县三岔河项目区对九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内蒙古豁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二00八年六月3 项目名称: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内蒙古清水河县三岔河项目区对九沟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设计单位:内蒙古豁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批准:徐海源审定:张庆琼校核:朱智宏张钰参加人员:陆增利肖庆丰冯雪峰路建国3 目录前言11基本情况41.1自然条件41.1.3.3土地利用现状81.2社会经济状况111.3水土流失状况和治理现状122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152.1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152.2建设规模162.3工程总体布局172.3.1经济发展方向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73工程设计223.1基本农田设计223.2水土保持造林设计283.3封育措施设计373.4沟道治理工程设计443.5其他工程设计444施工组织设计和分年度实施计划454.1施工组织设计453 4.2年度实施计划465投资概算475.1工程概况475.2编制依据475.3工程总投资505.4资金筹措方案及分年度投资516效益分析526.1经济效益526.2蓄水保土效益526.3社会效益536.4生态效益547项目组织管理557.1组织管理机构557.2组织管理措施557.3技术保障措施577.4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办法593 3 前言对九沟小流域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清水河县三岔河项目区小流域之一,设计单位技术人员组成项目设计组,经过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分析论证了该小流域的治理目标与措施规模,编制完成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清水河县对九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水平,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同时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树立了初步,起到示范作用。本次设计本着“农田下川,林草上山”的建设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措施布设上,坚持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协调发展,在生态建设中,注重发挥整体效益,并同本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以当地受益群众为主体,结合专业队共同完成,力争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达到既定目标。该流域总面积32.62km2,水土流失面积31.58km2,水土流失面积占96.8%。本设计建设期为2年(2011—2012年),水保综合治理面积1719hm2,其中:水地40hm2,饲草料基地50hm2,营造水土保持乔木林120hm2,水土保持灌木林拧条600hm2,经济林30hm2,封育879hm2;兴建淤地坝1座;新打机井18眼,主要用于水地灌溉。通过2年治理,使流域的治理度由19.63%增加到74.07%;林草覆盖度由15.70%增加到65.63%;年保水达到61 47.96万m3,年保土达到12.79万t。工程总投资为506.48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340.88万元,林草工程费91.44万元,设备费33.84万元,独立费用40.32万元。按照项目要求,需国家投资168.83万元;地方配套资金84.41万元,群众投劳折资253.24万元,国家投资、地方投资、群众投劳折资的投入比例为1:0.5:1.5。根据进度安排,项目建设分2年实施,即2011年~2012年。其中2011年投资320.53万元,2012年投资185.95万元。主要工程量:土方13.78万m3,石方329m3;主要材料用量:苗木41.52万株,柠条籽22.4t;水泥26.94t,投工24.17万工时。设计依据的有关规范和文件:1、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暂行规定》;2、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4、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5、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5—1995);6、61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内蒙古自治区2008-2012年建设规划》。本次初步设计成果有:1、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对九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2、对九沟小流域位置图;3、清水河县土壤侵蚀图;4、对九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现状图;5、对九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规划图。61 1基本情况1.1自然条件1.1.1流域概况对九沟小流域地处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韭菜庄乡东部,位于黄河二级支流清水河上游南岸。地理座标为东经111°59′03″—112°04′20″,北纬39°56′07″—40°00′32″,海拔在1445—1735m,相对高差290m。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流域总面积32.62km2,水土流失面积31.58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96.8%。1.1.2地形地貌小流域呈西低东高地形,东西长6.9km,南北宽8.2km,主沟长7.73km,沟底平均比降1/72,沟壑密度3.16km/km2。(1)坡度:地面坡度组成分别为:<5°的面积为303.37hm2,占总面积的9.3%;5°—15°的面积为991.65hm2,占总面积的30.4%;15°—25°的面积为805.71hm2,占总面积的24.7%;25°—35°的面积为920.90hm2,占总面积的22.1%;大于35°的面积为440.37hm2,占总面积的13.5%。坡耕地坡度组成:<5°的面积为79.18hm2,占总面积的12.2%;5°—15°的面积为362.14hm2,占总面积的55.8%;15°—25°的面积为207.68hm2,占总面积的32.0%。详见表1-1-1。(2)沟道情况:该小流域除主沟外,,切割深度5-40m左右,平均深27m左右,多数呈“V”型沟道,沟道在流域内呈树枝状分布,详见表1-1-2。61 表1-1-1小流域坡面情况统计表项目区土地其中耕地坡面情况<5°面积(hm2)303.3779.18占总面积(%)9.312.25-15°面积(hm2)991.65362.14占总面积(%)30.455.815-25°面积(hm2)805.71207.68占总面积(%)24.73225°—35°面积(hm2)720.900.00占总面积(%)22.10>35°面积(hm2)440.37 占总面积(%)13.5 合计(hm2)3262649表1-1-2沟道情况统计表项目数量流域面积(km2)32.62沟道情况沟壑面积(km2)4.76占总面积(%)14.6沟道长度(km)大于3km沟道2主要支沟26平均比降大于3km沟道1/76主要支沟1/40~1/60沟底平均宽度(m)大于3km沟道78主要支沟16沟谷坡度(0)大于3km沟道25-70支沟40-801.1.3土地、土壤1.1.3.1土壤类型及理化指标小流域内主要土壤有栗钙土、栗褐土、灰褐土类,梁峁顶及梁峁坡分布着栗褐土,该土类腐殖层较薄。坡麓地带及中低山带分布着灰褐土。小流域土层厚度<10m的占6%,分布于流域东61 部梁峁坡顶,>10m的占94%,总体上土壤属沙壤土。在山地阴坡,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3—2%,据清水河县农业区划提供的土壤普查资料,土壤全氮含量在0.18—0.15%,全磷含量0.1—0.3%,全钾含量2.5—3.7%,PH值为7—8。详见表1-1-3。表1-1-3小流域土壤分布及部分理化特性类型特性对九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区黄土丘陵沟壑区0.21—0.05mm细砂含量(%)70%<0.005mm粘粒含量(%)30%中粒粒径0.30土壤质地砂壤土容重(g/cm3)1.4土壤结构微团粒结构直径<0.25mm有机质含量(%)1.3—2.0K含量(ppm)2.5-3.7P含量(ppm)0.1—0.3N含量(%)0.2—0.1孔隙度45-55%PH值7—81.1.3.2土地资源评价(1)土地适宜性评价:经实地调查,对地形、地貌、土壤特征、侵蚀程度等指标分析,按照《水土保持规划通则》(GB/T15772-1995),根据各类土地的可利用程度,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结合流域内各土地类型的生产能力,本着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地尽其用,确定土地等级和对各业用地的适宜性,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利用途径,提高经济效益,土地适宜性评价61 详见表1-1-4。表1-1-4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表评价指标评价等级一二三四五六地貌<3°3°-5°5°-15°15°-25°25°-35°>35°土壤侵蚀程度微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土壤质地轻壤-中壤轻壤-中壤轻壤-中壤中壤-重壤重壤、粗沙重粘土、粗沙风化母质有机质含量,%>0.10.8-1.00.5-0.80.3-0.50.1-0.3<0.1砾石含量,%<22-55-1515-3030-50>50PH值6.5-7.56.5-7.56.5-7.5>7.5<5.5>7.5<5.5>7.5<5.5有无灌溉条件有无无无无无适宜性宜农宜农果牧宜农、林、果、牧宜农、林、牧宜林、牧难利用地面积(hm2)140.92177.131069.94754.83652.73466.47占总面积比例%4.325.4332.823.1420.0114.3其中:一级地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地方,如水地、梯田、滩地,二级地分布在3°~5°的缓坡地,如部分梁峁顶,三级地分布在5°~15°的缓坡大块,五级地分布在陡坡小块和25°~35°的沟坡,六级为沟沿线以下沟坡及难利用地。从土地资源评价结果可看出,现有的缓坡地资源,对于发展林业和畜牧业有较大的潜力,所以在今后的治理中,将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重点,逐步实现农田下山,林草上山,调整畜群结构,推行舍饲养畜,提高土地利用率。(2)土地利用方向分析:对九沟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在粮食及饲料自给的基础上,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饲草料基地61 ,解决该地区草畜矛盾,荒坡地实施植树造林,对现有林地采用封育措施,恢复植被,适当发展经济林,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以达到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目的,满足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1.1.3.3土地利用现状小流域总土地面积32.62km2,现有农地656hm2,占总面积的20.11%;林地472hm2,占总面积的14.47%,全部为人工林地,人工种草40hm2,占总面积的1.23%,水域49hm2,占总面积的1.50%;荒地1867hm2,占总面积的57.22%;其它用地(工矿、居民点、道路等)74hm2,占总面积的2.27%,未利用地104hm2,占总面积的3.20%。详见表1-2-5。表1-1-5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表项目农地林地人工草地水域荒地其它用地未利用地合计坡耕地基本农田小计人工林天然林小计面积(hm2)54810865647247240491867741043262占流域面积比(%)16.803.3120.1114.4714.471.231.5057.222.273.20100人均量(hm2/人)0.470.090.570.410.410.031.1.3.4土地生产力现状(1)流域内农耕地总面积656hm2,其中:基本农田108hm261 ,占农耕地总面积的16.46%;坡耕地548hm2,占农耕地总面积的83.54%,坡耕地正常年份单产仅为750kg/hm2,流域人均土地2.82hm2/人,人均耕地0.57hm2/人。遇上干旱缺水年份基本绝收。基本农田为梯田和河滩地,由于土壤含水量较大,农作物产量较高,其梯田单产为3000kg/hm2,河滩地单产为6000kg/hm2。(2)现有林地主要为近年营造的人工林,其中:乔木林440hm2,灌木林32hm2,人工草地40hm2,天然荒地1867hm2,由于抚育管理存在的不足,部分苗木生长缓慢。1.1.3.5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现状土地利用率仅有35.81%,而荒地却占了57.22%,未能利用。(2)土地利用极不合理,农林牧和荒地用地比例失调,特别是林草面积比例较小。(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低,林草植被稀疏,饲草料基地建设不能满足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结合土地适应性评价,充分利用土地资源。1.1.4植物小流域地处中温带,植被类型属半干旱草原植被类型区,树种、草种主要以耐干旱、耐贫瘠的种类为主,主要植物中草本植物以小针茅、蒿类、羊草为主,牧荒地的植被盖度10%—30%,高度只有10—20cm,产量极低,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小流域人工林地主要有:61 杨树、油松、柠条、沙棘等,人工草地主要为紫花苜蓿、草木犀等,小流域天然林地植被覆盖率很低,人工林地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已逐渐成为疏林地或残林地。小流域内林草覆盖率为15.70%。1.1.5水文、气象(1)降水该流域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多年平均降水量400mm,降水变率大,呈极不稳定状态,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6~8三个月内,约为195mm—312mm,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且多暴雨,由此造成洪水大,历时短,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区内平均径流深48mm,多年平均24小时最大暴雨250.73mm,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暴雨为114.7mm,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暴雨为145.08mm。而春季干旱,多风少雨,不利于作物生长。特别是地表水常因降水少导致沟水断流。小流域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情况详见附表一。(2)温度与光热资源对九沟小流域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1℃,春季干旱多风沙,年大风日数平均在20日左右,最高年份大风日数可达40天(1978年),最少8天,大风出现的季节以春季(3~5月)最多,占全年大风总日数的67%,多以西北风为主,平均风速2.2m/秒,造成扬沙天气频繁,沙尘暴时有发生,特别是由于土壤含水量低和植被稀疏,使得干旱、风、沙互为诱因,灾害更为严重。年平均日照时数2899小时,总辐射量136.7千卡,无霜期一般140天左右,≥10°的积温2949℃。61 1.2社会经济状况1.2.1人口与劳力对九沟小流域属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韭菜庄乡所辖,涉及两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现有总人口1155人,均为农业人口,人口密度35.4人/km2,农业劳力总量385个。1.2.2农村各业生产(1)农村生产结构根据清水河县2007年度统计局资料计算:流域各业年总产值为615.2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07.51万元,占总产值的49.98%;林果业产值58.57万元,占总产值的9.52%;牧业产值136.84万元,占总产值的22.24%;副业年产值112.15万元,占总产值的18.26%。人均年产值5237元,人均年纯收入2438元。(2)农业生产小流域内现有耕地面积656hm2,其中基本农田108hm2,人均0.09hm2,均为粮田面积,主要农作物种类有土豆、玉米、黍子、谷子、油料等。粮田平均单产坡地750kg/hm2,梯田3000kg/hm2,滩地6000kg/hm2,水地7500kg/hm2,年粮食总产量939t,人均粮食813kg。(3)林业生产小流域现有林地面积472hm2,其中乔木林440hm2,灌木林32hm2,大多为近年来实施。面积少、管理粗放,小流域大面积的荒地给今后林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基础。(4)牧业生产小流域内牧业生产以养牛、羊为主,折合2645个羊单位。目前牲畜饲草料来源主要依靠农作物秸秆和灌木嫩枝条。在草场资源方面,61 由于缺少优质高产的牧草地,满足不了牲畜发展的需求,因此今后需对天然草地进行封育改良措施,同时增加饲草料基地建设的投入,以提高草地单产及总产,从而缓解草畜矛盾,改善牧业生产条件。(5)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副业生产、交通运输、市场贸易等方面的情况与问题。该小流域地处清水河县东部,交通较便利,副业收入中运输业收入、外出打工的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小流域现状各业生产详见附表五。1.3水土流失状况和治理现状1.3.1水土流失状况对九沟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1.58km2,占流域总面积的96.8%。受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并伴有风力侵蚀和沟岸的重力侵蚀。土壤侵蚀严重,多发生在梁峁坡面和沟道,分为面蚀和沟蚀。坡面中上部面蚀较为严重,坡面下部有侵蚀沟发育,侵蚀沟上部的沟头平均每年向前发展0.2-0.5m,中部沟岸扩张,沟底下切。根据全国第二次遥感技术监测结果,该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分为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剧烈侵蚀,轻度侵蚀面积3.29km2,占总面积的10.2%;中度侵蚀面积5.94km2,占总面积的18.82%;强度侵蚀面积11.16km2,占总面积的35.33%;极强侵蚀面积8.79km2,占总面积的27.82%;剧烈侵蚀面积2.41km2,占总面积的7.62%,主要分布在侵蚀沟及沟坡,详情见表1-3-1。61 表1-3-1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侵蚀级别面积(km2)平均侵蚀模数(t/km2·a)轻度3.291000~2500中度5.942500~5000强度11.165000~8000极强8.798000~15000剧烈2.41>15000合计31.5880001.3.2水土流失的危害由于小流域自身的地形、降雨、地面物质组成及其结构、植被状况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小流域水土流失加剧,坡耕地未能及时退耕还林还草,草场超载现象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植被覆盖度低,致使地面表土大量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破坏土地资源。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水分、养分及有机质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二是河流含沙量增加,造成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给人民生产生活以及工程建设带来严重危害;其三,水土流失导致植被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植被覆盖率较低,灾害性天气频繁。因此,搞好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危害,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3水土保持现状(1)现状:该流域总面积32.62km2,水土流失面积31.58km2,近几年,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山治水,改善环境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截止目前,已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320hm2,其中基本农田108hm2,人工乔木林440hm2,人工灌木林32hm2,人工种草61 40hm2,治理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19.01%,占流失面积的19.63%,为今后小流域的治理奠定了基础。水土保持治理现状详见表1-3-2。(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虽然近几年对水土流失进行了治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缓慢,为了搞好今后的治理,必须总结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①荒坡地现在多数未利用,土地利用率低,需大面积实施林草措施。②现有林地多为疏林地,须进一步改造,对其采取封育措施。③侵蚀沟坡多数难以利用,只有少数较缓的沟坡、沟底可以造林,修筑谷坊。表1-3-2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及蓄排水工程现状表项目对九沟面积总面积(km2)32.62流失面积(km2)31.58基本农田(hm2)108乔木林(hm2)440灌木林(hm2)32经济林(hm2)0人工种草(hm2)40封禁治理(hm2)0治理面积合计hm2620Km26.2治理程度(%)占总面积19.01占流失面积19.6361 2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2.1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2.1.1建设指导思想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坚持治理与开发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粮食安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注重坡面措施,推动以人为本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山治水新思路,认真落实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治黄新理念,逐步实现区内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1.2建设目标(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在项目实施期内,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719hm2,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9.63%提高到74.07%,年均拦截径流达到47.96万m3,年均达到减沙量12.79万t,基本遏制流域内水土流失。(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750hm2,生态修复879hm2,林草面积累计达到2141hm2,林草覆盖率达到65.63%。地表植被的增加,将提高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减轻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危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3)发展农村经济目标通过6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将改善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年均总产值将由5327万元提高到6983万元,人均年收入由2438元提高到4126元。(4)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为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配套强有力的支持服务体系,一方面,推广农、林、牧、水利、水土保持等行业取得的科技成果、适用技术。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组织项目区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2.2建设规模根据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土地资源、水资源、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原则,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其建设规模进行分析论证,合理布局,建立山、水、田、林、路及拦蓄工程相配套的综合防治体系;同时按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林草措施选择耐干旱、耐瘠薄的草种树种,如:柠条、油松、山杏、沙棘等树种,以提高林草措施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项目建设期为2年,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面积1719hm2,综合治理度由治理前的19.63%提高到74.07%,其中:发展水地40hm2,营造水土保持乔木林120hm2、灌木林600hm2,经济林30hm261 ,生态修复面积879hm2,饲草料基地建设50hm2,新建淤地坝1座,机电井18眼。详见表2-2-1。表2-2-1对九沟小流域新增治理措施汇总表单位:hm2项目区总土地面积(km2)水土流失面积(km2)治理措施合计(hm2)基本农田(hm2)饲草料基地林草措施(hm2)小片水地455小计乔木林灌木林(沙棘)灌木林(柠条)经济林小计32.6231.5817194004050120060030720三岔河生态修复治理度(%)工程措施封禁面积(hm2)围栏(km)标志碑(块)标志牌(块)累计淤地坝(座)机井(眼)引水工程(处)土谷坊(座)水窖(眼)作业路(km)沟头防护(km)8791011074.07118000002.3工程总体布局2.3.1经济发展方向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经济发展方向根据对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保证粮食自给的情况下,大于25°陡坡发展人工造林;宜林荒地大力发展水保林和经济林,以增加地面植被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根据项目区现状,确定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增加基本农田面积,改善农业种植条件,提高粮食产量,以牧为辅,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为养殖业提供饲料保障。通过以上措施,61 增加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改变小流域农牧业生产存在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草场超载,土地退化日趋严重的现实,必须首先调整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的利用土地是充分保护、科学利用水土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根据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土地利用及生产力现状,结合流域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向,作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确定农、林、牧等各业的土地使用量和布局,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如下:(1)现状农耕地面积已超出流域宜农地面积,并且主要以坡耕地为主,坡耕地占总农耕地面积的83.54%,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生产尚未摆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局面。所以根据流域人均耕地面积、土地生产力以及粮食需求等情况,通过项目实施,减少小流域坡耕地面积面积,在适宜地块发展基本农田,从而提高了粮食单产,保障粮食的生产安全。(2)现状林地面积为472hm2,占流域宜林地面积的26.09%,占总土地面积的14.47%。林地面积偏少,且分散,未能起到生态防护效益。所以根据项目区生态环境条件、地力分级以及土地生产能力等,通过项目实施,林地面积增加到2101hm2,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总之,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和其他各业用地比例61 得到合理的调整,有效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使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情况调整见表2-3-1。表2-3-1土地利用情况调整表单位:hm2项目对九沟小流域初步设计 现状规划规划后达到农地坡耕地548.0-121.0427.0基本农田108.040.0148.0饲草料基地 50.050.0小计656.0-31.0625.01林地人工乔木林440.0120.0560.0人工灌木林32.0600.0632.0经济林0.030.030.0小计472.0750.01222.0封育 879.0879.0人工种草40.0 40.0荒地1866.6 283.8其他用地74.0 74.0未利用地104.4 89.2水  域49.0 49.0合计3262.0 3262.02.3.2治理措施总体布局和配置(1)治理原则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面治理、治满治严、不留死角的原则,实现建一片、成一片、保一片。②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互配套,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科学配置,逐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农、林、牧、副协调发展。61 ③以预防为主、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在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寻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使广大群众能够真正得到实惠,调动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④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已有的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增加科技含量,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经验,以提高治理开发速度和质量。⑤坚持集中、连续治理的原则。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2)治理措施总体布局跟据小流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统筹、科学地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相结合,治坡和治沟相结合的措施布局和治理策略。并根据当地实际,对于自然植被条件相对比较好的水土流失区域,均采取适当的封禁保护及补植补播等生态修复措施,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生物措施采用乔灌草相结合,工程措施采用沟道拦蓄工程、水源灌溉工程相配套,立体配置、层层设防,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综合防护体系。①耕地治理措施流域滩地地下水丰富,利用机电井提水灌溉并实施低压管灌节水技术措施,发展小片水地。②荒地治理措施对于小流域坡度大于25°的破碎地形,实施61 鱼鳞坑整地营造灌木护坡林,树种选沙棘和柠条;对于15°~25°的荒坡地,通过鱼鳞坑整地,营造水保经济林和乔木林,拦蓄坡面降水、涵养水源,树种选油松、山杏等。同时对于自然植被条件相对比较好的水土流失区域,均采取适当的封禁保护及补植补播等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林草植被。③沟道治理措施在治坡的同时,结合沟道治理措施达到沟坡兼治,根据小流域水文及地形条件在主沟和大的支沟内修建淤地坝和谷坊工程,通过以上措施抬高侵蚀基准面,变荒沟为基本农田。为防止沟头向前侵蚀发展,在沟头布设沟头防护工程,营造沟头沟岸防护林。61 3工程设计3.1基本农田设计3.1.1小片水地设计3.1.1.1建设目的由于项目区基本农田较少,且大多为旱田,易受降雨气候的影响,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在水源条件满足的前提下,将项目区的部分滩川台地,改造配套成为水浇地。引导农民种植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由于耕作水浇地效益提高,农民将主动放弃坡耕地的种植,更有利于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经营水浇地,减少了劳动强度,农民有时间可以从事其他事务获得收入。按照项目区总体设计,该项目区发展水浇地40hm2。3.1.1.2工程设计1.基本情况小流域拟发展管灌的地块均位于黄河二级支流清水河沿岸,小流域盆地青至碓臼沟段,分布大量的川台地,由于有清水河径流经过,地下水以浅层潜水为主,地下水补给充足,发展灌溉农业条件较好。交通较为便利,有乡村公路通过,管灌地块附近有高压输电线路通过,可满足电力供应。2.项目建设总体设计61 (1)项目区现状拟发展灌溉的地块分布于清水河右侧,面积比较分散,虽然项目区地处水源丰富地区,但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一直为旱作地区,由于小流域土质以壤土或砂壤土为主,土壤的抗旱性极差,遭遇旱年往往欠收甚至绝收。农民不习惯于精耕细作,土地利用不合理,种植结构简单,品种单一,造成土地质量下降,产量逐年减少。(2)项目建设内容管灌工程项目包括:新打水源井18眼,建设泵房18座,配套抽水机组18套,铺设输水管网7.20km。(3)工程建设规模与方案工程设计总面积40.0hm2。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质、水源、土壤、土地分布等条件,科学合理的布设机井位置,干支输水管路的走向。设计方案通过在小流域灌溉区新打水源井,利用水泵抽水通过管路将水输送至田间,田间安装给水栓控制浇灌。灌溉地块位于沟道沿岸,井深较小,扬水高度相对较低,运行成本较低。3工程设计(1)设计原则①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综合考虑项目区内的影响因素,进行水、电、田、路、管的配套。②61 保证工程运行的可靠性和持久性。为使项目区的土地充分发挥效益,其可靠性、持久性首先考虑并贯彻于设计中。要求对项目区现有的水源条件,耕地、荒地进行认真的勘测、调查,对工程的实施方案布局进行优选,做到对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认真设计,确保整个项目区工程质量。③方便运行管理,设计充分考虑工程投入运行后的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问题。④力求投资省、效益高、设计系统考虑工程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取得整体和局部的最优设计方案,达到节省工程量、减少投资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效益的目的。(2)水源及泵房工程设计①水源设计该流域地表水丰富,地下水以浅层潜水为主,地下水补给充足,水量水质均满足灌溉要求,设计在靠近河槽的地方新打水源井18眼,单井涌水量35-50T/h。机井设计图见附图。②泵房设计为使水源不受污染,防止机泵及配电设备设施被盗、破坏、风雨蚀等影响,在水源井上方新建砖砼结构潜水泵房一座,建筑面积9m2。泵房结构见附图。(3)灌溉系统设计①总体说明根据设计方案,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的灌溉方式,管溉由于具有省水、省工、省地的优势,项目区总面积40.0hm261 ,按照项目区地形及地块和机井的分布,合理布设输水管网。②抽水系统设计根据设计确定的机井数量和浇灌面积,最大单井控制面积4.0hm2,灌区控制区最大高差12m,根据项目区种植面积、作物种类、土壤性质确定灌水定额和轮灌周期,并进行水泵型号的选取。a.灌水定额采用公式m=1000γsh(β1-β2)/ηm——灌水定额,m3/hm2;γs——土壤干容重,13.58kN/m3;h——土壤计划湿润层深,m,h=0.64m;β1,β2——土壤适宜含水量上下限,β1=20.9%,β2=14.3%;η——田间水利用系数,η=85%;m=675m3/hm2=45m3/亩,折算田面水层深68mm。b.设计灌水周期根据当地土质,种植大田作物种类,当地灌水保收经验取灌水周期T=8天。c.系统设计流量确定管灌系统设计流量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中式3.1.1进行。Q=amA/(ηTt)式中Q——灌溉系统设计流量,m3/h;61 a——控制性作物种植比例,取a=1.0;η——灌溉水利用系数,η=80%;m——设计灌水定额,m3/亩,取m=45m3/亩;A——灌溉系统设计灌溉面积,亩;A=4.0hm2=60亩T——灌水周期,取T=8天;t——日工作小时数,h,取t=13h;将以上参数代入公式计算Q=32.45m3/hd.管道水力计算管径选取,为了便于选取泵型,取水泵标准流量Q=32m3/s,根据经验公式d=13Q1/2选取经济管径,计算得,d=74mm,选标准管径,内径d=100mm管材。水力计算时,机井泵管为钢管,地下铺设为U-PVC给水管材,设计采用干支二级固定管道,支管管径d=100mm。管道沿程水头损失计算hf=fQmL/Db式中hf——沿程水头损失,m;f——摩阻系数;Q——系统设计流量,m3/h;L——管长m;D——管径mm;61 m——流量指数b——管径指数管材f,m,b值见下表:管材fmb硬塑管0.948×1051.774.77钢管6.25×1051.95.1局部水头损失hj取沿程水头损失的10%,灌溉系统水力计算按最不利点考虑。按照管路布设规划,测得泵管长36m,单井主管道340m,支管120m,进行水头损失计算。e.系统设计扬程H=h动+△Z+∑hf+∑hj式中h动——井中动水位(m)H——系统设计扬程,m;△Z——井口与最高地块高差,m;△Z=12m∑hf+∑hj——沿程与局部水头损失之和,m;f.型号选取管灌系统水泵采用潜水电泵,其流量32吨/小时,扬程20~50m。③灌区管网设计61 管网布置力求做到管线总长度短,控制面积大,管线平顺,减少拐弯起伏现象,达到投资少效益高的目的。低压管道采用二级管网输水,设计管材为U-PVC,主管管径d=100mm,支管管径d=100mm。主管道垂直于等高线布设,支管走向平行于作物种植方向并于地形坡度相适应。给水拴间距40m,单个给水栓设计控制面积3亩。管道埋深以不影响耕作并不被碾压破碎为标准,管道埋深80-100cm,在一些过沟或跨梯田的部位,采用浆砌石保护。由于管路处于冻层以上,需在低洼地带设置退水井,以防管路冻裂。根据地形高差及低压管道输水要求,选配工作压力0.4MPa的管材。4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1)水源井施工按照机电井或大口井施工规范要求的方法和要求进行。(2)管道施工管线的布置:按照规划设计要求进行管线布置。管道沟开挖:管道沟开挖统一采用开口0.8m,底宽0.4m,深度0.8-1.0m,管道顺直。考虑冻胀问题,冬季要排空管内存水,需设排水井和检查井,排水井和检查井内壁要用干砌石砌筑,要求底部内径1.5m,井口内径1.0m。管道安装及试水:埋管选用聚乙烯PVC管,管道安装方法采用承插法,管道安装先干管后支管,安装完毕后即进行抽水加压试验,试验各部分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回填时要求管道周围均匀、密实,不得有石块和杂草等。(3)其它建筑物和管件施工61 电力设施必须按照国家电力设施建设规范进行施工,抽水站的泵房及管道系统建筑物必须按照施工图纸要求进行施工,其它管件及设备安装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第七章“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的有关内容进行。3.1.2饲草料基地设计按照项目区确定的经济发展方向,要大力发展养殖业,由于在项目区内我县以实行禁牧措施,推广舍饲圈养,按照发展的养殖规模计算,饲草严重不足,根据项目区现有的牧草产出量,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计算饲草料基地建设规模,项目规划建设饲草料基地50hm2,以满足养殖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确定饲草料基地建设以种植青贮玉米为主,并配套移动式灌溉机组进行灌溉,设计只考虑青贮饲料的种植、抚育和灌溉措施。(1)立地条件选择在离村较近、立地条件较好的耕地上。(2)种植技术设计种植技术设计指标见表3-1-2表3-1-2青贮饲料设计技术指标表立地条件品种后备品种株距(m)行距(m)需种量(kg/hm2)等级种植方式耕地兴垦5号英国红0.20.6751级种条播(3)种植技术措施61 整地:全面整地,播种前进行深翻,深20cm,坡耕地沿等高线耕作,按条播行距作水平犁沟,有利保墒。底肥结合整地施入,深度10-15cm,每公顷施农家肥15t,化肥150kg。种子处理:播种前进行晒种,选用安全高效的多功能玉米种衣剂,按照种衣剂和种子比1:50的比例进行包衣,可有效控制青贮饲料苗期病虫害。播种:在土壤表层5-10cm地温稳定在8-10℃时播种,播种时间为4月下旬到5月上旬,覆土4-6cm为宜,播种后及时镇压。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玉米叶斑病,防治措施是加强田间管理,清除带病植株,田间病株达到10%时用药剂防治,用75%的百菌清500倍液、50%多菌灵或70%甲托500倍液连喷2-3次,间隔5-7天,防治效果良好。(1)灌溉方式饲草料基地大多选择在河道和流域主沟道两岸滩地或台地,灌溉方式选用移动泵站配合输水管道进行管灌。灌溉水源为河道径流,抽水机组选用柴油机配合小型离心泵,输水管道选用胶管或小白龙软管。根据基地种植作物确定灌水定额45m3/亩,灌水次数3次,按照当地土质,种植大田作物种类,灌水保收经验取灌水周期T=15天。饲草料基地灌溉需水量16.2万m3,而项目区沟道径流总量可达238.5万m3,由于上游植被恢复较好,通过近年来观察,沟道基本不存在断流,考虑苦水期径流减少,水量同样完全可以满足灌溉要求。61 3.2水土保持造林设计3.2.1设计原则及标准设计原则:以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为目标,遵循“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做好适生树种的选择,把好苗木质量关,尽量采用本地优良乡土树种,坚持乔灌草相结合,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设计标准:坡面造林整地防御标准按1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量设计;要求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达到70%以上。3.2.2水保林整地工程设计(1)设计依据及标准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坡面造林整地工程防御标准为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暴雨量。(2)水文计算查内蒙自治区《水文手册》得,多年平均24小时降雨量=60mm,年最大24小时雨量变差系数CV=0.63、CS=3.5CV,查附录查算表(9)得K10%=1.81则:24小时最大降雨量=1.81×60=108.6(mm)查内蒙自治区《水文手册》图十三得,暴雨递减指数n3=0.75,查暴雨递减指数折减值表4-3,△n310%=061 n310%=n3-△n310%=0.75查附录查算表(2)得短历时6~24小时暴雨K值查算表k=0.71则:6小时最大降雨量H610%=K=0.71×108.6=77.1(mm)(3)坡面来水量计算根据公式:WP=α×H610%×F式中:WP—来水量(m3/公顷)α—径流系数,取0.25H610%—6小时最大降雨量(m)F—面积(m2)则:1hm2来水量=0.25×77.1×10-3×104=192.8(m3)(5)鱼鳞坑整地设计在不完整的缓坡和较陡的坡面以及相对地块较小的坡面进行水土保持乔木和灌木林造林主要采用鱼鳞坑整地措施。鱼鳞坑沿等高线布设,整排鱼鳞坑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排列,坑内取土,下沿作弧状土埂,土埂与坑沿之间留有0.2m旱台,坑内回填土0.1m。①乔木鱼鳞坑设计鱼鳞坑尺寸为:长径1.0m,短径0.6m,深0.6m单位面积(1hm2)鱼鳞坑数量的确定:单个鱼鳞坑的容积V=0.5π×0.5×0.6×(0.6-0.1)=0.24(m3)则单位面积鱼鳞坑的数量=W/V=192.8/0.24=803(个)。鱼鳞坑的布设规格:61 鱼鳞坑的布设按“品”字形布设,坑间距为3.0m,行间距为4m,每hm2布设833个则:833个鱼鳞坑拦水量V=833×0.24=200(m3)>192.8(m3)鱼鳞坑断面尺寸见表3-2-1,鱼鳞坑整地设计图详见图3-2-1。表3-2-1乔木鱼鳞坑断面尺寸表名称长径短径深行距坑间距土方量(m3/个)数量个/hm2蓄水量(m3/hm2)规格(m)1.00.60.64.03.00.24833200图3-2-1鱼鳞坑整地工程设计图3.2.3乔木林造林设计(1)典型设计编号:01(2)立地条件61 在坡度15°~25°的梁峁坡或梁峁顶,土层较厚,土壤以栗钙土和栗褐土为主,质地为砂壤、轻壤,养分含量一般。实施面积为120hm2,造林设计小斑号:14~21。(3)造林设计根据立地条件,为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防护效果,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树种主要选用油松,造林主要设计指标如表3-2-2。表3-2-2造林设计技术指标表林种树种株距(m)行距(m)整地方式苗木规格需苗量年龄种类株/坑株/hm2乔木林油松34鱼鳞坑2实生3249934鱼鳞坑3容器1833(4)造林技术措施整地:根据坡面地形条件,雨季前鱼鳞坑整地,表土回填30cm。鱼鳞坑规格为长径1.0m,短径0.6m,深0.6m,左右坑距2.0m,上下坑距4m。栽植:春季人工植苗造林。栽前苗根用生根粉浸泡,栽时根系沾泥浆,苗木直立穴中,分层填土、踏实、提苗,保持根系舒展,栽植深至地径以上2~3cm,坐水栽植,待水渗后覆土保墒。抚育管理:除造林时浇水一次外,当年需再灌水一次,此后每年需灌水1至2次,并适时进行坑内人工除草、松土、做到清淤、正苗、培埂工作。要加强人工管护,注意防治病虫害。(5)造林设计图式见图3-2-261 油松种植典型设计1立地类型荒地2造林图式3种植密度及需苗量林种树种株距行距单位面积定植点数量苗龄及等级种植方法需苗量水土保持林针叶林34833株/hm2二年生二级植苗4种植技术措施项目时间方式规格与要求整地2011鱼鳞坑长径1.0m,短径0.6m,深0.6m。种植2012抚育图3-2-2油松种植典型设计图式61 3.2.4灌木林造林设计(1)典型设计编号:02(2)立地条件在坡度大于25°的地形破碎,养分条件较差,相对地块较小的坡面主要直播柠条。实施面积为600hm2,造林设计小斑号:22~42。(3)造林设计表3-2-3造林设计技术指标表林种树种株距(m)行距(m)整地方式苗木规格需苗及种子量年龄种类株、粒/坑株、kg/hm2灌木林柠条22撒播一级种子1030(4)造林技术措施种植:柠条在雨季播种,最佳时间为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即土壤含水率在10%以上、温度较高时,进行直播柠条。柠条人工直播,每公顷播种量控制在30kg。每公顷保证存活柠条2500丛。柠条播深2~3cm,播后及时镇压,以利抓苗。抚育管理:柠条播种后,3年内幼苗生长缓慢,易被牲畜毁坏,应管护好,让其充分生长。株高达50cm以上后,开始利用,控制其向上生长,促进分枝增加幼嫩枝叶,提高牲畜可食利用率。6~8年后可进行平茬复壮,以延长寿命,促进生长。平茬时间为立冬至翌年春解冻前。为不影响防风效益,可隔年、隔带轮换平茬,平茬后禁牧一段时间。病虫害防治:柠条最严重的虫害是61 种实害虫,常常遭到柠条豆象、柠条荚螟、柠条种子小蜂等病虫的危害。(5)造林设计图式见图3-2-3柠条种植典型设计1立地类型荒地2造林图式3种植密度及需苗量林种树种株距行距单位面积定植点数量苗龄及等级种植方法需苗量护坡林灌木林2230kg/hm2一级穴播4种植技术措施项目时间方式规格与要求整地无61 种植2011穴播抚育图3-2-3柠条种植典型设计图式3.2.5水土保持经济林设计(1)典型设计编号:03(2)立地条件在村庄附近、交通便利,坡度5°~15°的梁峁缓坡半阳坡上,土层较厚,水源条件较好,土壤以栗钙土和栗褐土为主,养分含量较高。实施面积为30hm2,造林设计小斑号:43~46。(3)造林设计根据立地条件,为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防护效果,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树种选用山杏,造林主要设计指标如表3-2-4。表3-2-4造林设计技术指标表林种树种株距(m)行距(m)整地方式苗木规格需苗量年龄种类株/坑株/hm2经济林山杏34鱼鳞坑1实生1833(4)造林技术措施整地:根据坡面地形条件,雨季前鱼鳞坑整地。鱼鳞坑规格为长径1.0m,短径0.6m,深0.6m,左右坑距2.0m,上下坑距4m。呈品子形排列,整地严格遵循生土作埂,熟土回坑20cm的要求,做到沟堰坚实,沟壁垂直。61 栽植:春季人工植苗造林。苗木直立穴中,分层填土、踏实、提苗,保持根系舒展,栽植深至地径以上2~3cm,栽后灌水,待水渗后覆土保墒。(5)造林设计图见图3-2-4山杏种植典型设计1立地类型荒地2造林图式3种植密度及需苗量林种树种株距行距单位面积定植点数量苗龄及等级种植方法需苗量经济林木本粮油树种34833株/hm2二年生二级植苗4种植技术措施61 项目时间方式规格与要求整地2011鱼鳞坑长径1.0m,短径0.6m,深0.6m。种植2012抚育图3-2-4山杏种植典型设计图式3.3封育措施设计从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任务繁重的实际出发,在推进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生态脆弱、水土流失较轻地区加大封育保护力度,大力推行禁牧,封山育林、育草,实现生态修复,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植被大幅度恢复和改善,防止水土流失的继续发生与发展,从而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修复选定在土壤侵蚀为中度和轻度的区域,必须采取必要的封禁抚育措施,通过减少人为干扰,限制人类活动,实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为保证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建设水源工程、基本农田、饲草料基地,推行舍饲养畜等配套措施,从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为大范围封育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创造条件。3.3.1封禁抚育措施生态修复区采用全封禁措施。主要采取设置网围栏加人工看护、抚育管理等措施。(1)封育治理区的四周,设立明显的标志或利用网围栏,明确封育范围,防止人畜任意进入。61 (2)成立护林护草组织,固定专人看管(包括其它治理措施的看护)。管护期5年,护林护草人员应选用责任心强,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的人。(3)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法规,制定乡规民约。严禁毁林、毁草。(4)乡规民约制定后,必须严格执行,纳入乡、村行政管理职责范围,维护乡规民约的权威性,真正起到护林护草作用。(5)结合封禁,在残林、疏林中进行平茬复壮,修枝收伐,择优选育。对整个封育区,定期检查植被生长情况,加强病鼠虫害防治。(6)选立地条件较好的缓坡荒草地和残林中,沿等高线补播柠条、沙棘、油松或一些有价值的、能适应当地水土条件的优良牧草,加快植被恢复,提高草地生产力,改善饲草质量。直播柠条株距2m,行距2m,播种量5kg/hm2。(7)待围栏内的草场植被恢复后(一般为3~5年以上)可开封利用,并实行轮封轮牧。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特点,开封时间一般安排在秋冬季牧草停止生长期。 (8)根据牲畜数量将轮封轮牧区分为几个小区,对植被再生力强的小区实施半年封、半年用。植被再生能力差的小区,按标准放牧强度利用。3.3.2网围栏设计61 在人畜活动较频繁的地段,为使治理区尽快恢复植被,防止人畜破坏,达到治理一片、成效一片的目的,进行围栏禁牧,以防出现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提高治理效益。(1)网围栏设计规格采用钢筋砼桩和七道钢丝网片组成围栏。每隔10m设1根钢筋砼桩,断面尺寸12×12cm,钢筋砼桩高2.0m,埋深0.5m。(2)围栏建设放线:网围栏放线时每一段必须成一条直线,长度不小于54m,坡度不得大于25°。用三点定线法在挖坑处作好标记,坑距10m,如直线坡度大于15°时可转角。挖坑:要求坑口尽量小,以放入水泥桩为限,坑深50cm,坑过大填土不易捣实,易发生斜桩或倒桩现象。栽桩:检查桩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然后栽桩.栽桩后再检查各个桩是否在一条直线上,使网片与桩面保持一个平面,以便紧线时不致斜桩,最后将桩坑踩实。直线距离大于150~200m时,在网片及刺丝受力方向加一根立柱或地锚拉桩。转角拉桩:在网围栏转角处的各个受力方向上,预先埋好角桩,角桩规格12×12×200cm,埋深度50cm,角度45°,用8号铅丝两股拉紧。出入门撑桩:在安装网围栏前将出入门留好,门的宽度为4m,门桩用内斜撑(顶柱)支持,立柱规格12×12×200cm,顶柱规格为12×12×200,角度45°。61 网片安装:网片挂桩后必须拉紧,不能下垂,要求横平竖直,每个竖线垂直于横线,每个竖、横线之间间距相等,7道横线必须由固定丝固定到围栏桩上,不能松动。(3)网围栏结构设计图图3-3-1网围栏结构设计3.3.3封育区标志牌设计(1)标志牌的作用标志牌是封育区所在地的醒目标志,把主要建设内容简明地写在上面,使群众对项目建设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警示人畜不得擅自进入治理区,同时促使群众有自觉保护和监督他人破坏的责任。(2)标志牌设置地的选择标志牌布设在进入封禁区的大路口、公路旁、分水岭或分界线处,即交通便利、人们常活动的醒目地段。(3)标志牌设计标志牌61 拟采用砖石结构,地基采用块石或卵石砌筑,上面砌成高1.26m、长1m、厚0.24m的砖墙,用水泥沙浆抹面,再用白色油漆粉刷,上写红色简介文字,标志牌正面书写:项目建设的标题,背面书写项目区简介,包括封育区面积、建设内容、封禁界线、封禁年限及产生效益的利用方式等。(4)标志牌设计见图3-3-2。3.3.4宣传碑设计(1)宣传碑的作用宣传碑主要介绍项目背景和目的,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来源、任务下达和项目管理部门、主要建设方式及投资构成、实施年限、实施项目的目的及重要意义等。(2)宣传碑设计宣传碑采用砖石结构。用大卵石铺底,其上砖砌基座,基座上砖砌一24墙弧型碑牌,水泥沙浆抹面。碑面用油漆粉涮成白色,上刻写红字正面书写项目名称;背面正上方刻水土保持图案,下方左半部介绍项目情况,右半部绘一项目简图。(3)宣传碑设计见图3-3-3。61 图3-3-2封育区标志牌平面图单位m图3-3-3封育区宣传碑平面图单位m3.4沟道治理工程设计3.4.1淤地坝设计小流域设计布设中型淤地坝一座,设计详见附件。61 4施工组织设计和分年度实施计划4.1施工组织设计4.1.1施工组织形式该工程项目由建设单位与项目所在乡签定分段实施合同,采用专业队治理与群众承包治理相结合,专业队常年治理;项目区群众通过民主决议投入劳动力在每年都要集中时间、集中劳力,统一规划,集中治理,每年分“春、夏、秋”三季施工,春、夏主要完成工程措施和造林、补植,秋季主要完成工程措施。施工前应先修路,在此基础上完成其他各项治理措施。4.1.2主要材料来源、质量造林所需的苗木项目办种苗基地供应,籽种由当地林业部门供应,苗木质量要求达到国家一、二级标准。为保证树苗、籽种质量,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即:检验证、检疫证和标签。种苗的包装运输、临时存放、保管,植苗等环节的要求见造林设计。其他建筑材料土料、石料均可就地取材,质量和储量均可满足工程需求;油料、水泥等可由县物资部门供应。4.1.3施工季节、劳动力基本农田建设在秋后和春耕之前进行,林草措施选择在农闲季节,尽量避开农村用工高峰,以利施工组织。小型蓄排工程春夏秋三季均可施工,冬季不宜施工。61 4.1.4项目施工条件项目区附近有国道通过,自然村之间都有简易道路,田间有农田作业路,只需在现有道路基础上进行维修即可满足工程实施的交通需求。项目区内所有自然村全部通电,施工用电可以满足;中国移动、联通、网通信号覆盖整个项目区,通讯极为方便。4.2年度实施计划(1)各项治理措施和年度工程进度安排根据项目区整体进度安排,结合小流域实际情况,确定小流域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2年,各项治理措施分年度实施计划见表4-1。小流域年度实施计划表表4-1单位:hm2对九沟治理措施合计基本农田饲草料基地林草措施封育工程措施小计水地坡式梯田小计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淤地坝(座)机井(眼)土谷坊水窖作业路沟头防护小计17194040 5075012060030879118   2011年10392020 509060 30879110   2012年680202000660606000008 (2)劳力分配情况根据以上工程进度安排,完成上述各项治理措施共需投入劳力61 3.02万个,其中2011年需投入劳力1.91万个,2012年需投入劳力1.11万个。小流域现有劳力385个,即使以100天计,年内可提供劳力3.85万工日,完全能够满足本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人工需要,地方政府可通过承包到户、到专业队,进行组织协调,等经济林在3—5年后产生效益时,部分项目成果可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分发到户,以满足工程的需要。61 5投资概算5.1工程概况5.1.1建设期限及规模项目建设总工期为2年。按治理措施划分为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封育治理措施三大类。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增措施1719hm2,其中:水地40hm2;乔木林120hm2;灌木林600hm2;经济林30hm2,封育879hm2,饲草料基地50hm2。新建淤地坝1座,机电井18眼。5.1.2工程量及主要材料用量项目建设主要工程量:土方13.78万m3,石方329m3;主要材料用量:苗木41.52万株,柠条籽22.4t;水泥26.94t,投工24.17万工时。5.2编制依据5.2.1价格水平年价格水平年为2008年一季度。5.2.2编制依据(1)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文《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修订本)。61 (3)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关于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4)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内蒙古自治区2008~2012年建设规划说明。(5)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水土保持行业有关规程、规范;5.2.3基础单价及工程单价(1)人工工资依据“鄂尔多斯2007年第季度造价信息”,建筑、水利、水保工程普工人工工资为57.00元/工日,折7.125元/工时。(2)主要材料工程所需主要材料由工程所在地的物资部门供货,材料原价采用2008年一季度当地市场价加运杂费和采购及保管费,运距按加全平均计算。采购及保管费率为2%。(3)施工机械台时费根据水总(2003)67号文《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附录中《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进行计算。(4)工程单价工程单价由直接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组成。直接费由基本直接费和其他直接费组成,其取费标准依据水总(2003)67号文编规有关规定计取。①其他直接费61 其他直接费费率见5-1。表5-1其他直接费费率表工程类别计算基础其他直接费费率%工程措施占基本直接费4林草措施占基本直接费1.5封育治理措施占基本直接费1注:工程措施中的梯田工程取基本直接费的2.0%,设备及安装工程和其他工程不再计取其他直接费。②间接费间接费费率见5-2。表5-2间接费费率表工程类别计算基础其他直接费费率%工程措施占直接费7林草措施占直接费5封育治理措施占直接费4注:工程措施中的梯田工程、机械固沙、谷坊、水窖工程取下限,治沟骨干工程、蓄水池工程、小型蓄排、引水工程取上限。设备及安装工程、其他工程及林草措施中的育苗棚、管护房、水井等均不再取直接费。③企业利润工程措施的企业利润按直接费与间接费之和的4%计算;林草、封育治理措施的企业利润按直接费与间接费之和的2%计算。④税金工程、林草和封育治理措施的税金按直接费、间接费与企业利润之和的3.22%计算;5.2.4投资估算编制工程的项目划分为第一部分工程措施;第二部分林草措施;第三部分封育治理措施;第四部分独立费用。(1)工程、林草、封育治理措施61 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按设计提供的项目和工程量、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施工方法、以工程量乘以单价进行计算。(2)独立费用1.建设管理费⑴项目经常费。按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之和的1.6%计算,⑵技术支持培训费。按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之和的0.8%计算。2.工程建设监理费按国家及建设工程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计算。3.科研勘测设计费⑴勘测设计费。取按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之和的3%计算。4.水土流失监测费按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之和的0.6%计算。5.工程质量监督费按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之和的0.15%计算。5.3工程总投资依据上述编制依据和方法进行编制,对九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为506.48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340.88万元,林草工程费91.44万元,设备费33.84万元,独立费用40.32万元。单位面积投资30万元/km2。详见概算表161 5.4资金筹措方案及分年度投资本工程总投资为506.48万元。其中:按照项目要求,需国家投资168.83万元;地方配套资金84.41万元,群众投劳折资253.24万元,国家投资、地方投资、群众投劳折资的投入比例为1:0.5:1.5,单位面积国家投资10万元/km2。根据进度安排,项目建设分2年实施,即2011年~2012年。其中2011年投资320.53万元,2012年投资185.95万元。分年度投资计划,详见概算表3。61 6效益分析主要包括经济效益、蓄水保土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6.1经济效益流域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将产生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促进流域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流域将新增治理措施平均每年可增产粮食180t,新增水保林枝条720t,果品24.96t,按现价计平均每年净收益80.63万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计算表见附表八。6.2蓄水保土效益按照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中水文法、水保法及主要措施的实际拦蓄能力计算各项措施各年的蓄水保土能力。该项目各项治理措施实施生效后,利用公式:①蓄水量=蓄水面积×径流模数×保水系数,②拦泥量=工程面积×侵蚀模数×拦泥系数,可求得各项植物措施的蓄水拦泥量,经计算,预期达到每年可拦蓄泥沙12.79万吨以上,蓄水、保水47.96万m3,将大量减少进入水库泥沙,减轻水库的淤积,对提高水库的防洪能力,保证下游安全,将发挥显著的防洪效益。蓄水保土效益计算表见附表九。61 6.3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林草植被覆盖率,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减轻自然灾害,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6.3.1减轻自然灾害效益分析(1)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项目实施后,通过各项措施的综合治理,将基本控制各流域沟蚀割切吞蚀土地和面蚀使土地“石化”“沙化”的现状。(2)减轻沟道、河流的洪水、泥沙危害。由于项目区暴雨集中植被覆盖度低,流域下游水库淤积严重,降低了水库的有效库容,因而降低了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项目实施后,各项治理措施的拦蓄功能开始发挥,大量减少入黄泥沙,在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的同时,恢复了水利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沟道、河道的洪水危害,使流域下游及周边地区的土地、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下游库坝减少淤积,延长下游工程的使用寿命,减轻对下游水利设施的危害。(3)减轻风蚀、风沙危害。项目实施后,将在项目区新增水土保持面积1719hm2,这些措施将基本遏制土地沙化现象。随着林草的生长,植被覆盖度的提高,防风固沙的效益将更加显著。6.3.2促进社会进步的效益分析(1)提高土地生产率。科学合理地大面积造林使各业土地的单位面积实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也提高了流域土地的生产率。61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生产结构,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6.4生态效益6.4.1水圈生态效益各项治理措施依照规划逐年实施的同时,相应的保水能力逐年增大,地表的径流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降雨经过措施截流渗入地下,补给土壤,增加常流水量,形成水圈生态良性循环。6.4.2土圈生态效益随着各项治理措施的增加,保土能力将逐年增大,水分和土壤中的氮、磷、钾等有机质也免于流失,相对的土壤肥力增大,在水、气、热的作用下,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使土壤空隙率提高,加快有机质的熟化,增加植物的生长,形成土圈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土壤的理化性质将得到良好的改善。6.4.3气圈生态效益随着林草措施逐年增加,林区、林网附近的风力将会明显减弱,小气候形成,温度变幅减少,提高农业生产量,有利于经济林的生长。6.4.4生物圈生态效益随着项目的实施,人工林草和封育林草面积逐年扩大,生长量日益增加,地面覆盖度逐步提高,到规划期末,林草覆被率将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90%以上,地面植被的增加,为野生动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61 7项目组织管理7.1组织管理机构水土保持是一项长远的千秋伟业,为了确保项目按照建设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充分发挥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改善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县乡两级政府将该项工程项目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相应的水土保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物资、劳力协调和配套资金的筹措工作;县水务局作为项目主体责任单位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工程进展情况统计和效益监测等工作,定期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工作进展情况。7.2组织管理措施7.2.1明确项目法人、治理措施的管护责任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公示制和资金报帐支付制。(1)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国家水保工程建设实行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项目的责任主体为清水河县水务局,落实和完善项目领导责任制、组织负责制,对项目的组织管理全过程负责。(2)工程建设监理制聘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部门对实施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理,61 对项目的进度、投资、质量等进行控制,保证建设行为符合国家的技术规范、规程和法律等规定。促使建设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达到最优。(3)公示制工程建设实行公示制,在工程实施前和验收之前,要把拟建工程和完成工程的建设内容、中央补助规模、预期效益和所需群众投工数量等向受益区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4)资金报帐制为加强该工程项目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项目资金实行报帐制。依据项目建设投资计划,按完成进度分批报帐。(5)合同管理制7.2.2项目建设期管理办法(1)技术管理项目建设的设计、施工、验收是工程建设的基本环节。施工管理严格做到按设计工序进行施工。工程验收检查贯穿每一项施工的始终,验收工作在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分期抽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建立完备、快捷、反映建设成果的检查验收监测体系。(2)计划管理按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分年计划执行。(3)资金管理61 项目资金设立专门帐户和专职财务人员,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挪作它用。按项目年度实施的计划报财务计划,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及时报帐。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和财经纪律,制订严格的资金管理和财务制度,并接受上级管理机构及财政、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和检查。7.2.3保证措施坚持“谁治理、谁受益”,“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行户包治理责任制、允许继承转让,长期不变、优先技术服务和物资供应等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投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热情,提高治理效益,加快水土保持治理的建设步伐。走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水法》《水保法》《森林法》等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在现有行政执法机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加强水保预防与监督,采取以水保行政执法为主,相关执法部门联合执法的举措,对该项目区人为破坏水土保持现象和事件进行有效的监督预防与依法处理。7.3技术保障措施搞好现有水土保持人员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工作条件,加强水保队伍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把科学技术贯穿于水土保持建设的全工程,积极推行先进的实用技术,做到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提高水保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效益。在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需61 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动态、进度计划、质量控制、投资控制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监测。监测的主要内容:①水土流失防治区监测。主要监测重点治理区内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积、危害及土壤侵蚀的逐年变化情况;监测预防保护区内各类植被面积的增减状况、植被结构变化情况、植物群落演变方向等;监测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包括采矿、修路、兴建开发区等)的分布、影响面积、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等的动态变化。②水土流失成因监测。监测降水、风力、径流、泥沙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在不同的侵蚀类型区对水土流失的影响。③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动态监测。对各类治理措施的质量、数量、保存率等进行动态监测,并分析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保水保土效益。监测方法:①措施质量及进度监测根据不同措施的不同要求,进度监测分为阶段和定期两种形式,要采取逐地块和逐单项工程进行监测的方法。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监测典型农户监测。在项目区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户,进行跟踪监测,监测其产粮、产饲草料、经济收入、支出及纯收入,并进行对比分析和61 评价。典型农牧户的选定要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确定,每年填写收入支出情况明细表。典型地块监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不同粮食作物和不同经济作物产量、产值的监测,不同林、果、草等措施的产量和经济收入的监测。每年定期调查其投入和产出状况。7.4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办法项目建成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坚持水土保持工程责、权、利统一和治、管、用结合的原则,对新治理成果,与农民签订经营使用和受益合同,及时完成工程移交手续。大力推行村包流域,户包地块的管理方式,明确治理成果产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归农户所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投入管护,从而保证项目的长期效益和永续使用,走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