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 MB
  • 108页

xx干流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 10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资质证书水保方案乙陕字第号总编号SLsb-0023年编号13-Sb-003*******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编制单位:2013年10月 目录1综合说明-1-1.1方案编制缘由-1-1.2项目及项目区概况-2-1.3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6-1.4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7-1.5水土流失预测结果-7-1.6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8-1.7水土保持监测-8-1.8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8-1.9结论及建议-9-2方案编制总则-12-2.1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12-2.2编制依据-12-2.3水土流失防治的执行标准-15-2.4指导思想-17-2.5.编制原则-17-2.6设计深度和方案设计水平年-18-3项目概况-19-3.1项目地理位置及交通-19-3.2项目规模及特性-19-3.3项目组成及布局-20-3.4工程占地-25-3.5土石方平衡及流向-25-3.6施工导流-27- 3.7临时道路-28-3.8施工组织及材料供应-28-3.9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及投资-31-3.10拆迁与移民安置-32-4项目区概况-33-4.1自然概况-33-4.2社会经济概况-37-4.3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38-5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42-5.1主体工程方案比选及制约性因素分析与评价-42-5.2主体工程占地的分析与评价-46-5.3土石方平衡分析-47-5.4施工组织设计的分析与评价-48-5.5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分析与评价-48-5.6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50-5.7结论性意见-51-6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分区-52-6.1防治责任范围-52-6.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54-7水土流失预测-56-7.1水土流失预测的目的-56-7.2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及时段划分-56-7.3预测内容及方法-57-7.4预测结果-61-7.5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与评价-64- 7.6预测结论及指导性意见-65-8防治目标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67-8.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67-8.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68-8.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69-8.4水土流失分区防治措施设计-71-8.5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75-8.6方案实施进度-76-9水土保持监测-78-9.1监测目的和意义-78-9.2监测原则-79-9.3监测基本要求-79-9.4监测范围、监测单元和重点监测区域划分-81-9.5监测程序、内容与方法-81-9.6监测时段、频次-86-9.7监测点位布设-87-9.8监测设施设备及费用-87-9.9监测成果-88-9.10监测机构与监测制度-89-10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91-10.1编制原则、依据-91-10.2基础单价编制-91-10.3工程单价编制-92-10.4水土保持工程估算编制-92-10.5预备费-93-10.6水土流失补偿费-93- 10.7投资估算-93-10.8效益分析-94-10.9防治效果分析-95-11实施方案的保证措施-96-11.1组织领导措施-96-11.2后续设计-96-11.3水土保持工程招标、投标-96-11.4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97-11.5水土保持监测-97-11.6施工管理-97-11.7监督管理措施-98-11.8竣工验收-98-11.9水土保持资金来源和管理-98-11.10公众参与-98-12结论和建议-99-12.1结论-99-12.2建议-100-附件:附件一:投资估算附表附件二:附图 白水县狄家河水电站工程地理位置图项目区地形项目区植被 1综合说明1.1方案编制缘由2010年全国发生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主要江河都发生了洪水,而中小河流灾害尤为严重,国务院高度重视,召开常务会议下决心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以防洪薄弱地区为重点,决定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防洪减灾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贯彻国务院精神,水利部、省水利厅相继召开重要支流治理等专项规划编制安排工作会议,启动新一轮重要支流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是长江二级支流,我市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流域也是***市主要经济区,尤其是“商(州)丹(凤)盆地”段更是区域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商丹一体化”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逐步推进,***防洪体系的建设将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市委、政府对***干流防洪工程建设十分重视,曾经做过大量前期工作。2011年2月,***市水务局主持编制了《***省***市2013~2015年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规划对***干流沿岸20处重点段进行防洪治理,建设堤防148.91km,估算投资5.71亿元。后根据中省相关精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了《***省***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在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前期工作成果,按轻重缓急、分期治理的原则,筛选了13处重点段进行先期治理,拟治理***干流河段59.400km,设计新修堤防59.014km。目前,该工程可研报告已通过相关部门审查。同年8月,我站承担了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任务,根据此可研报告,我站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区进行了详细的踏勘和调查,充分了解了工程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及工程区影响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状况, 并根据《可研报告》中对主体工程的设计要素进行了认真分析,搜集了大量资料,对该工程建设有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充分预测,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市重点支流******段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方案》(送审稿)。本方案在搞清项目区环境状况及水土保持现状的基础上,预测项目实施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及危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特点,结合主体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各项建议,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逐步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同时也为下阶段水土保持设计提供依据,以确保水土保持措施和主体工程的同步实施,使新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1.2项目及项目区概况1.2.1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省***干流防洪工程项目性质:新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本工程涉及***区、***县、***县以及三县区沿江共8个重点河段堤防工程。共设计修建堤防12处,其中岸坡防护工程12.583km,其中新建墙式护岸6.744km,坡式护岸5.839km;堤防工程30.00km,其中新建29.20km,加固0.80km;河道防冲刷工程14座,其中加固橡胶坝3座,新建锁坝8座,河道已建成完好橡胶坝3座;排涝穿堤建筑物9座。根据***干流河道实际情况,堤防建筑物形式采用:***县城区以上河段各工程点采用砂砾石填筑,浆砌块石护坡形式;***县城区以下河段各工程点采用砂砾石填筑,浆砌块石挡墙形式。堤防超高:3级堤防不小于1.2m,4级堤防不小于1.0m。***县城以上河段采用迎水坡1:1.65浆砌块石护坡,***县城以下河段采用迎水坡1:1.0浆砌块石挡土墙。堤防背水坡统一采用1:2.0。堤防建筑物形式在下阶段设计时须进一步论证、设计。拟成立“***市***堤防建设处”做为建设法人,下辖三县区***堤防管理站,负责项目建设施工的组织安排。 项目建设拟采取公开招标确定有相应资质的监理、施工单位。项目建设过程的质量监督委托“***地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工程等级:***区城区段、城区东龙山段、城区工业园区段、城区沙河子段堤防为50年一遇洪水设防,主要建筑物为2级建筑物;***县县城段按30年一遇洪水设防,主要建筑物为3级建筑物;***区张村段、***区白杨店段、***县棣花段、***县商镇段为沿江集镇段,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设防,主要建筑物为4级建筑物;***县梁家湾段、***县太吉河段、***县柳树湾段为10年一遇洪水设防,主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项目计划总工期为20个月,四个工区同时开工,分段作业,于2013年10月1日~2014年4月30日完成围堰修筑、基础开挖、浆砌石砌筑及堤防填筑碾压,拆除河道围堰及碍洪建筑物,5月~9月底为主讯期,停止施工,2014年10月1日~2015年3月30日完成上部护坡砌筑及路面工程、绿化扫尾验收工作。枯水期施工,汛期停工。工程估算总投资24996.87万元,静态估算总投资24996.87万元。1.2.2项目区概况***是汉江最大一级支流,发源于***省***市秦岭南麓。***上游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左岸有会峪河、老君河、武关河、清油河、县河等6条较大支流,右岸有南秦河、银花河等2条。二龙山水库以上属***河源区,主河道长约43km;二龙山水库至***县月日滩为商丹盆地,河道长73km;***县月日滩至银花河口段属低石山区,河道长38km;银花河口至***县县河口属土石低山区,河道长48km。***流域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3.8℃,风速3.0m/s,最大冻土深0.16m。多年平均降水量779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6%。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径流6~10月为丰水期,12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泥沙与径流具有同样的规律,***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232×104t,多年平均总输沙量为301.6×104 t,多年平均含沙量4.92kg/m3。项目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重力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1000~1500t/km2.a,属轻度流失区。水土流失容许值为500t/km2·a。1.2.3设计深度、设计水平年及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本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为可行性研究阶段深度。本项目属建设类工程,设计水平年应为工程完工后第一年,因此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平年定为工程完工正式投入运行后第一年,即2015年。根据《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2006年第2号)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陕政发[1999]6号)文,项目区处于国家确定的重点治理区(***口水源保护区)、***省确定的秦巴山区重点治理区,因此确定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项目一级防治标准。根据工程所在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特点和主体工程建设特点,提出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为:1)扰动土地治理率要求达到95%以上;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应达到96%;3)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0;4)拦渣率应达95%以上;5)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8%以上;6)林草覆盖率达到26%以上。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属土石山区,水力侵蚀I1区类型,其水土流失容许值为500t/km2·a。1.2.4主体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主体可研于2012年10月编制完成后,随即同步编制了本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针对项目建设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相应的措施设计。本工程建设地点无居民,不存在移民搬迁问题。1.3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1)通过对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可知,本项目不存在水土保持制约因素,选址可行。 (2)主体工程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尽可能利用自然地形,力争挖填平衡,以减少土石方开挖,减少水土流失,布局合理。(3)主体工程土建设计、施工工艺合理,符合水土保持及环保相关要求。(4)主体工程施工组织合理,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5)主体工程中存在问题:本项目处于河道岸坡,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应为项目建设期的主体工程及导流围堰区。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本项目虽然采取了有利于减少挖填方量、防止水土流失的开发方案,但要达到控制施工期水土流失的目的,水土保持措施仍有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主体工程未考虑弃渣堆放场地和防治措施,本方案需进行补充。②堤防背水坡未设计覆土绿化,需完善。③主体工程忽略了表土剥离收集措施,需补充。④主体工程缺乏施工临时措施。⑤主体工程缺乏绿化等植被恢复措施,本方案将予以补充。上述措施在工程建设施工中,需严格按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进行,且要求考虑林草措施的滞后性,施工中应采取增设临时拦护、临时排水、临时覆盖等必要的临时防护措施,防止施工场地雨水冲刷和废土、废渣的流失,做到预防为主,防止“先破坏,后治理”现象发生。1.4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面积之和,该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86.51hm2,直接影响区面积31.79hm2,则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118.30hm2。1.5水土流失预测结果(1)项目建设扰动原地貌、破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为86.51hm2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4.04hm2。(2)预测时段内工程建设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总量为8131t,其中工程建设期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5840t,植被恢复期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2291t,扣除水土流失背景值,新增水土流失量为4486t。作为水土流失重点时段,应将项目建设期作为水土流失防治与监测的重点时段。(3)工程建设期间将产生10.88万m3的弃渣,弃渣主要为***区段及***柳树湾段工程建设的弃渣,由于本工程为线型工程,弃渣在本项目范围内调配利用运距大,成本高,因此本方案设计就近选择了弃渣场进行统一堆放防护,应注意其水土流失防治与监测。(4)建设期堤防工程区为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应尽量减少扰动和损坏地貌植被面积,并做好开挖土(石)的临时防护措施。1.6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根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对各水土流失防治区拟布设的治理措施进行分析论证,推荐各防治区应采取的治理方案,使其尽可能科学、合理、经济,且具有可操作性,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防治针对堤防工程、临时道路、施工生产区、管理站房五部分分别从工程措施、临时措施、植物措施等方面提出防治措施。1.7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监测采取定位监测与实地调查、巡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地面定位监测,施工建设期内实行定时监测,从施工开工开始至工程竣工,监测时段主要在汛期6月~9月,每月1~2次,暴雨结束后应补测一次,非汛期每月1次。植被恢复期监测频次在植被恢复期间每年进行2次,但林木栽植后的1 个月后,应进行重点监测,主要监测植被恢复情况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防护效果。对于调查监测的内容,一般在施工前、施工中期和完工后应全面调查一次,运行期每年一次,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以巡查为主,监测时段为不定期,且贯穿整个监测过程。1.8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工程估算执行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2003,67号文);材料价格与主体工程一致,采用工程所在地2012年第三季度价格水平。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总投资299.98万元,其中含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2.02万元。方案实施后,分析计算6项防治目标的实现情况为:扰动土地治理率达到99%,造成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度达到98%,拦渣率为98%,土壤流失控制比1.0,林草植被恢复率为100%,林草覆盖率27%,均达到预定目标。1.9结论及建议结论:综上所述,本工程在水土保持方面无重大制约因素。虽然本项目的建设会在短时间内造成水土流失的加剧,但通过实施本方案报告书中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真正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所产生的影响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并能为环境所接受。同时,随着林草植物的逐年生长,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将不断提高,植物根系也逐渐发达,对项目区水土保持也将带来有益的影响。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而言,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建议:为确保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有效实施,结合同类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特提出以下建议:1)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为了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满足工程建设设计指标的前提下,工程建设尽量避开项目区主汛期,以最大减轻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工程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为减少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面积,施工时要严格控制作业范围,开挖土方集中堆放,及时处理,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同时便于植树种草。3)严格水土保持工程施工顺序,工程竣工后对建设场地应及时平整及植被绿化,防止水土流失。4)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高度重视建设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严格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做好实施工作。5)项目建设涉及当地的水土保持机构,应积极配合方案的实施工作,且与本地区水土保持规划有机的结合,保证项目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6)水土保持方案在主体工程初步设计及施工设计阶段,应同时开展相应深度的水土保持设计工作。7)工程施工阶段,建设主管部门应重视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切实作好工程监督管理。建设单位应加强与当地水保部门勾通,定期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执行情况,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搞好水保监督工作。 ***省重点支流治理项目***干流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项目名称***干流防洪工程流域管理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涉及省区***省涉及地市或个数***市涉及县或个数***、***、***/3项目规模治理***干流河段55.20km,设计堤防30.00km。总投资(万元)24996.87土建投资(万元)23497.18动工时间2013.10月完工时间2015.4方案设计水平年2015年项目组成建设区域长度/面积(m/hm2)挖方量(万m3)填方量(万m3)堤防工程42583/53.27188.78177.90临时施工道路10780/25.9310.3710.37施工生产区/3.820.690.69管理站房/0.160.240.24弃渣场/3.338.47国家或省级重点防治区类型国家级、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地貌类型秦巴土石山区土壤类型黄棕壤、棕壤气候类型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植被类型落叶阔叶林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t/(km2.a)]1350防治责任范围面积(hm2)118.30土壤容许流失量t/(km2.a)]500项目建设区(hm2)86.51扰动地表面积(hm2)86.51直接影响区(hm2)31.79损坏水保设施面积(hm2)4.04建设期水土流失预测总量(t)8131新增水土流失量(t)4486新增水土流失主要区域堤防工程区防治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 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6土壤流失控制比 1.0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8林草覆盖率(%)26防治措施分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 临时措施堤防工程区背坡覆土背坡绿化表土收集防护、临时排水临时道路区地面平整植被恢复绿化临时排水施工生产区场地清理、平整植被恢复绿化临时排水沟管理站房区场地平整、排水系统周边绿化美化临时排水(结合永久排水)弃渣场区渣面覆土渣面平整绿化表土收集临时拦护投资(万元)46.0821.99118.29水土保持总投资(万元)299.98独立费用89.83水土保持监理费(万元)15.00监测费(万元)26.00补偿费(万元)2.02方案编制单位***市水土保持工作站建设单位***、***、***水务局法定代表人及电话董贵青法定代表人及电话地址***市北新街134号 地址***区、***县、***县邮编726000邮编联系人及电话陶刚/0914-2389162联系人及电话电子信箱466565391@qq.com电子信箱 2方案编制总则2.1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2.1.1方案编制目的在搞清项目区环境状况及水土保持现状的基础上,预测项目实施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及危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特点,结合主体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各项建议,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逐步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同时也为下阶段水土保持设计提供依据,以确保水土保持措施和主体工程的同步实施,使新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2.1.2方案编制的意义(1)落实法律规定的防治义务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落实建设单位应承担的水土流失防治范围和责任,为水土保持监督部门实施监督提供科学依据。(2)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建设程序水土保持措施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和年度计划中,都应有水土保持措施的安排,以达到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3)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论证和技术保证。(4)有利于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实施监督。2.2编制依据2.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12月25日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8月29日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年12月26日通过);(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10月28日通过)(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8月29日修订);(6)《***省水土保持条例》(***省人大常委会,2013年7月16日)。2.2.2部委规章(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第5号,1995年5月31日,2005年7月8日修订);(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第12号,2000年1月31日颁布);(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第16号,2002年12月1日实行,2005年7月8日修订);(4)《水利部关于修改部分水利行政许可规章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第24号,2005年7月8日实行);2.2.3规范性文件(1)《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务院[1993]第5号文);(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第38号文);(3)《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水利部司局函保监[2001]第15号文);(4)《关于印发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要点的通知》(水保监[2008]8号);(5)《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03]第89号文); (6)《关于规范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工作的意见》(水利部办公厅文件办水保[2005]121号);(7)《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2004—2015);(8)《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水利部保监[2005]22号);(9)《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2006年第2号公告);(10)《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07]184号);(11)《关于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家土地管理局、水利部国土规字[1998]第89号文)。(12)《***省水土流失补偿费、防治费计征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省物价局、财政厅、水利厅,1994年12月7日发布);(13)《***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陕政发[1996]6号)。(14)《***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2008〕75号)。(15)《关于取消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取水许可证费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财综[2008]78号)2.2.4技术规范及标准(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3.1—1645.6—2008);(5)《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 (7)《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8)《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9)《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2.2.5引用的技术资料(1)《***省水土保持区划图集》(***省水土保持局,1986年10月);(2)《***省县级水土保持简要区划汇编》,***省水土保持局,***省农业区划办公室,1988年6月;(3)《***省***重点段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4)《***干流防洪工程项目建议书》(6)《***干流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7)《***干流防洪工程初步设计》(8)《***省***市2013~2015年中小河流治理规划》2.3水土流失防治的执行标准根据《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2006年第2号)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陕政发[1999]6号)文,项目区处于***口水源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因此确定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项目一级防治标准。水土流失“三区”划分情况详见***省水土流失“三区”划分图。 2.4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针对项目工程建设特点,在分析评价本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基础上,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的角度出发,编制本水土保持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在防治工程建设引起水土流失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长展。2.5.编制原则1)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水土保持方案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有关配套法律法规对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符合***省水土保持的有关规定,并体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通过外业调查、勘测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合理确定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2)坚持与主体工程相衔接的原则。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首先将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纳入到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中,以做到不重不漏,系统全面。水土保持工程进度与主体工程进度相衔接,保证水土保持效益的正常发挥。3)坚持“三同时”的原则。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合理安排水土保持措施施工进度,按照水土保持“先拦后弃”的防治原则,水土保持拦挡工程首先实施,临时挡护工程及其它水土保持工程随着主体工程进度而逐步安排。植物措施工程进度随工程措施进度之后分步完成。4)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工程建设及运行中,按照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将突出对道路工程区和建筑工程区进行重点防护。5)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水土保持工程设置中,以防治水土流失和增加生态效益为目的,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以植物措施为主,尽可能改善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循环和植物类型的变化,恢复自然植被。6)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按照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合理布置水土流失防护措施,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永久性防治措施和临时性防治措施相结合,将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纳入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中,形成一个完整、科学、严密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7)坚持经济可行的原则。在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及设计中,从实际出发,在有效防治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经济合理,对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纳入方案措施体系中,避免重复投资,以较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2.6设计深度和方案设计水平年2.6.1设计深度本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同步,为可行性研究阶段深度。2.6.2方案设计水平年本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总工期为12个月,拟于2015年4月完工。本项目属建设类工程,设计水平年应为工程完工后第一年,即2015年。 3项目概况3.1项目地理位置及交通主体工程涉及河流——***为汉江一级支流,发源于***省***市境内的秦岭山脉凤凰山南麓流经***、***和***3县(区),于***县月亮湾出省界,经河南、湖北于***口市汇入汉江,全长443km,总流域面积16812km2。***是汉江最大的一级支流,也是***市最大河流。***沿线是***市主要经济区。尤其是***干流的“商(州)丹(凤)盆地”段,更是区域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商丹一体化”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逐步推进,***防洪体系的建设将显得更加重要。本工程项目范围涉及***区、***县、***县以及三县区沿江6镇(沙河子、白杨店镇、棣花镇、商镇、梁家湾镇)等8个重点河段堤防工程。主体工程可研结合其它前期工作成果,按轻重缓急、分期治理的原则筛选了12处重点段进行先期治理,设计新修堤防51.81km。近十年来,***市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宁西铁路、G40沪陕高速公路、G312国道公路贯穿***、***、***三县(区),地方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国家电网以330kV输电线路供电,电力网络已覆盖整个***市区域。项目区的交通、通讯极为便利。3.2项目规模及特性工程性质:新建项目建设期:2012年~2014年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本工程涉及***区、***县、***县以及三县区沿江共8个重点河段堤防工程。共设计修建堤防12处, 其中岸坡防护工程12.583km,其中新建墙式护岸6.744km,坡式护岸5.839km;堤防工程30.00km,其中新建29.20km,加固0.80km;河道防冲刷工程14座,其中加固橡胶坝3座,新建锁坝8座,河道已建成完好橡胶坝3座;排涝穿堤建筑物9座。3.3项目组成及布局根据***市***防洪工程各阶段前期工作和***省水利厅的有关意见,经***市水务局会商沿***3县区政府部门,***市***重点段防洪工程共布置12处,其中***“商丹盆地”段内为9处,竹林关至过风楼“串珠状”河谷川道段内为3处。治理河道防洪工程总长42.583km。岸坡防护工程12.583km,其中新建墙式护岸6.744km,坡式护岸5.839km;堤防工程30.00km,其中新建堤防29.20km,加固堤防0.80km;河道防冲刷工程14座,其中***区加固橡胶坝3座,新建锁坝8座,河道已建成完好橡胶坝3座;排涝穿堤建筑物9座。本次设计堤距依据工程规划保护范围,采用两种方法,即阿尔图宁公式和由水流阻力公式、水流连续方程及河相关系式连立求解计算,并结合已有防洪工程及已有设计的成果进行计算核定。***干流规划堤距统计表序号项目名称计算堤距设计采用堤距(m)备注公式1公式21***区城区加固段101.5298.351002***区城区段101.5298.351003***区城区工业园区段101.5298.351004***区城区沙河子段115.65111.62100~1705***区张村段113.56108.65100~1156***区白杨店段118.62113.50100~1257***县棣花段132.31122.32100~1858***县商镇段116.78108.64105~1109***县城(龙驹镇)段137.63124.55120~15010***县梁家湾段175.21152.32120~20011***县太吉河段154.23146.20125~20012***县柳树湾段186.54165.28135~200 根据各河段所确定的设计洪峰流量,结合现有堤防以及调查取证确定行洪宽度,并根据本河段的实际地形条件,对局部不合理堤段做适当微调,为了确保河道的行洪安全,对现状堤距较窄段必须扩大,但扩大堤距又受到丢失耕地、不能较多的利用现有堤防、增大防洪工程量等问题的制约,并汲取以往治理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堤线布设并确定其最小堤距。本次可研报告,遵循“长江委”、***省水利厅等机构审查意见,依据前期工作成果,本次设计堤距与《***省***干流防洪工程初步设计》(2005年5月)成果基本一致。各段控制堤距为:二龙山至南秦河口不小于60m,南秦河口~老君河口不小于100m,老君河口以下不小于120m,竹林关以下不小于140m。工程平面布置主要涉及***干流沿岸***区城区、城区工业园区段、城区沙河子段、张村段、白杨店段,***县棣花段、商镇段、龙驹寨段、***县梁家湾段、太吉河段、柳树湾等段,共计12个重点工程段,其中***“商丹盆地”段内为9处,竹林关至过风楼“串珠状”河谷川道段内为3处。共治理河道长度55.20km,岸坡防护工程12.583km,其中新建墙式护岸6.744km,坡式护岸5.839km;堤防工程30.00km,其中新建堤防29.20km,加固堤防0.80km;河道防冲刷工程14座,其中加固橡胶坝3座,新建锁坝8座,河道已建成完好橡胶坝3座;排涝穿堤建筑物9座。根据防洪需要,本次新修岸坡防护工程12.583km。其中***县棣花段为5839m,***县梁家湾段为1756m,***县太吉河段为2098m,***县柳树湾段为2890m。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新建墙式护岸6.744km,坡式护岸5.839km;***县棣花段采用M7.5浆砌石坡式护岸,长5839m;其余工程段的护岸均为M7.5浆砌石墙式护岸。根据防洪需要,本次堤防工程长30.00km,其中新建堤防29.20km,加固堤防0.80km。具体统计如表1—6。 表1—6***市***干流防洪工程统计表序号项目名称起止位置河段长度(km)长度(m)备注左岸右岸小计1***区城区加固段8+286~9+1360.9800加固98新建898堤防2***区城区东龙山段9+250~9+9730.7668—668堤防3***区城区工业园段9+065~16+1817.2—43224322堤防4***区城区沙河子段11+890~17+1935.5517213056477堤防城区合计14.367375627123645***区张村段19+350~23+6354.329142914堤防6***区白杨店段22+963~27+2604.542904290堤防***区合计8.87204072047***县棣花段44+900~53+6006.05839—5839护岸8***县商镇段52+500~58+5005.9—58735873堤防9***县龙驹镇段57+800~62+3003.53258—3258堤防***县合计16.1909758731497010***县梁家湾段116+300~119+4404.017561756护岸11***县太吉河段121+525~124+4003.025508483398护岸2098m12***县柳树湾段143+000~146+8053.8—28902890护岸***县合计16255054948044总计55.20255891699442583河道防冲刷工程14座,其中加固橡胶坝3座,新建锁坝8座,河道已建成完好橡胶坝3座,统计情况如表1—7。表1—7河道防冲刷工程统计河道桩号名称备注1+560已建1#锁坝现状完整2+230已建2#橡胶坝现状完整3+618已建3#橡胶坝加固5+028已建4#橡胶坝现状完整6+021已建5#橡胶坝加固6+121拟建6#锁坝新建7+270已建7#橡胶坝加固7+370拟建8#锁坝新建8+874拟建9#锁坝新建9+910拟建10#锁坝新建12+000拟建11#锁坝新建13+735拟建12#锁坝新建15+780拟建13#锁坝新建 17+000拟建14#锁坝新建根据***干流河道实际情况,堤防建筑物形式采用:***县城区以上河段各工程点采用砂砾石填筑,浆砌块石护坡形式;***县城区以下河段各工程点采用砂砾石填筑,浆砌块石挡墙形式。堤防超高:3级堤防不小于1.2m,4级堤防不小于1.0m。***县城以上河段采用迎水坡1:1.65浆砌块石护坡,***县城以下河段采用迎水坡1:1.0浆砌块石挡土墙。堤防背水坡统一采用1:2.0。堤防建筑物形式在下阶段设计时须进一步论证、设计。工程布置如下:表4—7***市***干流防洪工程范围统计表序号项目名称长度(m)断面形式左岸右岸小计1***区城区加固段800加固98新建898堤防以补缺口为原则,形式与原有形式基本一致。2***区城区东龙山段668—668堤防根据城市规划要求,此段将建成公园,又由于地形的限制,故采用衡重式挡墙,在20年一遇洪水位高程设置平台。3***区城区工业园段—43224322堤防***区城区段两岸现基本上已经城镇化建设,两岸已陆续建成一系列标准化堤防,为了形态上与上下游顺接,综合考虑采用与已成堤防形式一致。4***区城区沙河子段517213056477堤防5***区张村段29142914堤防张村段与白杨店段右岸基本上为山体,左岸为村庄及经济农田,加之该地段用地十分紧张,征地等一系列问题,且解决问题难度很大,故采用仰斜式挡墙。6***区白杨店段42904290堤防7***县棣花段5839—5839坡式护岸现状为土质缓坡,坡比约1:1.5~1:2.0,为更好地维持原生态形式,并为了防止冲刷,同时减小对河道行洪的不利影响,综合考虑采用坡式护坡。8***县商镇段—58735873堤防现状为土质缓坡,坡比约1:1.5~1:2.0,采用坡比为1:2的仰斜式挡墙。9***县龙驹镇段3258—3258堤防两岸已陆续建成一系列标准化堤防,为了形态上与上下游顺接,综合考虑采用与已成堤防形式一致。10***县梁家湾段17561756墙式护岸 现状为土质高岸坎,坡比1:0.3~1:0.6左右,为了防止塌岸发生,同时减小对河道行洪的不利影响,综合考虑采用墙式护坡。11***县太吉河段25508483398墙式护岸2098m,堤防1300m12***县柳树湾段—28902890墙式护岸 3.4工程占地该项目共占地86.51hm2,其中:主体堤防工程建设征占土地53.27hm2,临时施工道路占地25.93hm2,施工生产区占地3.82hm2,管理站房占地0.16hm2,弃渣场占地3.33hm2。占用土地类型主要为滩涂和少量草地。具体占地详见表3-6工程征占地面积汇总表。表3-6工程征占地面积汇总表单位:hm2分区占地面积占地性质占地类型堤防工程区53.27永久占地滩涂临时道路25.93临时占地滩涂施工生产区3.82临时占地滩涂、草地管理站房区0.16永久占地草地弃渣场区3.33永久占地草地合计86.51  该工程施工用水取自***河道,不需修建供水设施;供电就近取自当地农电,输电距离较近,也无需架设专门输电线路。施工办公、生活区临时就近租借民房,不占地,不会对地表产生扰动。3.5土石方平衡及流向3.5.1工程建设期土石方测算本项目建设期土石方工程主要为堤防工程的基础开挖、堤身填筑等主体工程临时道路等临时工程。主体工程挖方总量为200.08万m3,填方总量为189.02万m3,经土石方平衡,该工程产生弃方10.88万m3,主要为堤防基础开挖剩余土方。施工临时道路、施工场地等土方挖填均达到平衡,导流围堰施工结束后就地回填在导流明渠,也可达平衡。本项工程土石方工程量及挖填平衡情况详见表3-7。 表3-7工程土石方平衡表单位:万m3分部名称挖方填方利用方调入方调出方借方弃方堤防工程市区段107.9799.599.5   8.47***段46.6345.4845.48   1.15***段34.1832.9232.92   1.26临时施工道路10.3710.3710.37    施工生产区0.690.690.69    管理站房0.240.240.24     合计200.08189.2189.200010.88注:表内数据全部折算为自然方。由上表可以看出,临时施工道路、施工生产区、管理站房区土石方量较小,都能做到挖填平衡,挖填方量较大区域为堤防工程区,其中***段因堤线北移,产生弃方较多,相对线性堤防工程而言,***、***段弃方分散,量较小。最终的土石方流向详见图3-1 3.5.2工程运行期土石方测算本工程运行期无地面扰动,也不产生土石方搬运。3.6施工导流根据主体工程设计,河道现状及地形条件,本工程采用枯水期分段施工导流,每段施工抽水基坑距离为100m~200m。经综合考虑确定此次可研涉及到的各个工程点的实际情况,施工期都不大于1年,以及对*** 河道枯水季节水流特点的研究,确定此次导流建筑物为临时建筑物,临时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典型堰体采用开挖河床砂砾石堆筑,堰体为梯形断面,迎水面人工码放砂袋,堰顶寛度不小于2.00m,堰高2.00m,临水侧边坡均为1:1,背水侧边坡1:1.8,在迎水面设置彩条布护坡、护脚,渗水用泵抽取排入河道。为保证各建筑物顺利施工,围堰形成后,需排除基坑积水及渗水,采用污水泵从基坑抽排水,初期排水时间每处12h。经常性排水采取设置排水沟、集水井,每处均采用2台排水设备。3.7临时道路项目区公路交通便利,***干流河道与G312国道及G40沪陕高速平行东西向延伸,G312国道与沿途乡级公里连接,沿岸村庄有村级水泥路连通,交通方便,下***河便道做为进场施工道路可完全满足要求,场内临时道路根据砂、石料堆放点顺河道布置。场内交通运输主要满足施工要求,为施工便道,左右岸将现有的道路做延展,通往河床,沿河道顺向布置,场内施工道路路宽4.5m,将现状地面整平,压路机碾压。3.8施工组织及材料供应3.8.1施工条件项目区公路交通便利,***干流河道与G312国道及G40沪陕高速平行东西向延伸,G312国道与沿途乡级公里连接,沿岸村庄有村级水泥路连通,交通方便,下***河便道做为进场施工道路可完全满足要求,场内临时道路根据砂、石料堆放点顺河道布置。竹林关至过风楼段***河道右岸为郭(家店)~山(阳)三级公路,也可满足施工道路条件。场内交通运输主要满足施工要求,为施工便道,左右岸将现有的道路做延展,通往河床,沿河道顺向布置,场内施工道路路宽4.5m,比降取0.3%,挖机挖取河床沙石填筑、整平,压路机碾压。项目区内各乡镇以及行政村均已开通程控电话,***沿程乡镇已开通无线电话,场内可配备对讲机,实现对内联系及向上汇报,沟通方便,施工通讯条件较好。项目区范围长,各河段平川宽阔平坦,临时占用耕地或沿***干流河道布设施工场地,可满足施工机械、设备、砂石料场以及其它临时设施布置需要。 3.8.2施工组织(1)施工布置施工前进行“三通一平”,机械首先进场,机械设备由专人负责管理,按照《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计划表》进场;工程施工现场为封闭式管理,为了便于机械施工运输以及安全,集中施工区设置临时密目网防护作围屏。按照建设规模,将整个施工区域划分为4个区,分别为堤防工程区,临时道路区,施工生产区;施工所需生产、生活区本着经济原则设在临近区域的民房内,不设置临时生产、生活区。(2)施工工序安排根据施工组织安排施工先后次序,施工前“三通一平”要求施工场地水、电、路先行畅通,其后才能开展主体工程建设。为了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临时施工道路除利用现有地方道路外,优先选择在滩涂、草地上修建,道路可较其它主体工程提前进行;其余部分按照正常工序开展。(3)施工用水、电供应本工程施工用水取自***河道,经现场勘察,水质及水量满足施工用水要求,施工用电采取就近临时拉线接入当地电网方式解决。(4)施工准备技术准备:1)施工技术人员应对施工中准备的材料逐一落实,做到心中有数。2)对设计或者建设单位提供的坐标点、水准点进行闭合复测。3)测设开挖边线桩、控制桩,均采取保护措施。4)放征地线、开挖线,做好定位线工作。5)合理安排机械设备及运输便道,运输方向和堆放预留土方。施工设施准备:1)主要施工机械: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自卸汽车等。2)测量设备:经纬仪、水准仪、塔尺、钢卷尺等。 3)后勤准备:租凭施工临时用房,确保施工人员、物料进库,饮食起居有保障。3.8.3材料供应根据主体工程设计,本项目建筑材料主要为石料、水泥、砂石等,可通过地方道路和临时道路运输至工地,堤身填筑料可就近在河床滩涂采取,利用基础开挖砂砾石做为填筑料,最大程度做到土石方的挖填平衡,减少土石方搬运、堆放,将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项目所需块石、砂料、水泥等,均需外购,工程区周边分布有多个砂石料场,***干流沿线所产砂料可满足工程需求,沿途山区也有多个石料场,其产量可满足工程需要,砂石料场属经营性企业,开采区的水土保持责任属砂石料场,本方案不涉及砂石料开采的水土保持工作。3.8.4施工工艺(1)新修堤防新修堤防基本上为梯形断面浆砌石挡土墙堤防结构,施工前先进行清除堤基表面的杂物,并堆放于指定场地,然后进行堤基开挖。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进行,开挖混合料沿基坑边缘就近堆筑。基面杂物采用推土机清除,人工予以辅助。基面整平后,碾压密实。堤防填筑料采用挖掘进挖土,自卸汽车运输,推土机平料,平碾碾压,铺料厚度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机械碾压不到的地方采用人工夯实。浆砌石砌筑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2)加固堤防堤防加固前,对原堤表面做好刨毛衔接等工作。原堤防表层的腐殖土、垃圾及草皮等杂物必须清除,如需拆除的,拆除后可利用的块石集中堆放,以备重新利用。待表面清理干净后,按顺序进行基础开挖、堤身砌筑、基础回填。堤身填筑采用挖掘机配自卸汽车,平碾压实。回填采用推土机进行。(3)护岸工程 基础采用反铲挖掘机开挖,开挖混合料沿基坑边缘就近堆筑。护岸砌筑前人工进行杂草清除及削坡,削坡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削坡后进行浆砌石护坡坡体的施工。(4)锁坝工程基础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进行,必要时候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抽水设施,基础开挖好后砌筑浆砌石至设计高程,绑扎钢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可采用商品混凝土也可以采用现场拌合。现场拌合混凝土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浆砌石砌筑与混凝土浇筑均应按照相应的规范执行。其在砌筑前应详细检查有关准备工作,如地基处理情况、模板、钢筋、基坑积水等。混凝土质量、施工缝处理、震捣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3.9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及投资3.9.1施工进度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及建设单位对工期的要求,为使各施工程序前后兼顾、合理衔接、干扰少、施工均衡。项目计划总工期为20个月,四个工区同时开工,分段作业,于2013年10月1日~2014年4月30日完成围堰修筑、基础开挖、浆砌石砌筑及堤防填筑碾压,拆除河道围堰及碍洪建筑物,5月~9月底为主讯期,停止施工,2014年10月1日~2015年3月30日完成上部护坡砌筑及路面工程、绿化扫尾验收工作。枯水期施工,汛期停工。控制工期的关键工序为基础浆砌石施工、堤身碾压填筑,本工程计划工期20个月,于2013年10月1日开工建设,2015年3月底竣工。工程筹建期:第一年10月以前完成筹建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资金筹措、工程设计、工程招标、土地征用等,做好施工队伍的组织,机械设备的调配和临时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施工准备期:2013年10月~11月15日前,修建临时施工道路,解决施工水电问题,完成施工导流工程。 主体工程施工期:2013年11月15日至2014年3月底,主要完成基础砂砾石开挖、基础换填处理、浆砌石基础砌筑、基础回填,堤身砂砾石回填,护坡浆砌石砌筑高于河床2米左右。2014年4月进入主汛期,拆除围堰,清理河道,停止施工。工程完成期:2014年9月底,主汛期基本结束,2014年10月~2015年3月完成剩余护坡砌筑、堤顶道路施工、施工踏压土地的复耕,弃土场地平整绿化,配套管理设施建设,竣工资料整编及验收。3.9.2主体工程投资主体工程估算总投资为24996.87万元,建设资金由国家投资和自筹共同解决。3.10拆迁与移民安置该项目建设占地区无人居住,不涉及移民问题。因此,本工程不涉及拆迁与安置的水土保持工作。 4项目区概况4.1自然概况4.1.1地形地貌******段地形地貌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有秦岭、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和郧岭六大山脉,绵延起伏。岭谷相间排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呈掌状分布。流域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从河源处的2000m下降到******出口段***县梳洗楼附近的215.4m左右,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及盆地,具有峡谷与盆地交替的特点。工程区位于***沿线,地处河漫滩区域,属河谷川地地貌,地势较为平坦,地表土层薄,植被差。4.1.2河流水系***为汉江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东段南坡,流经***市的***、***、***三县(区),于***县白浪镇月亮湾处出境,流经河南、湖北于***口汇入汉江,全长443km,总流域面积16812km2。***在***市境内流程264km,流域面积7478.3km2。***水系自西东注入的中小河流主要有大荆河、板桥河、麻街河、南秦河、会峪河、老君河、资峪河、银花河、武关河、清油河、***县河、湘河、滔河等。河流水系图如下: 通过对***上游9处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分析计算,主体工程计算所得的基本控制断面洪水成果见下表:表2—25基本控制断面设计洪水成果总表(单位:m3/s)断面名称控制面积(km2)P(%)23.3510程家坡965810670570南秦河口下1562136011701030811***27662300198017401330银花河口上32602670231020201550银花河口下43053870331028702140荆紫关706059205080442033304.1.3气候特征工程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39.8℃,极端最低气温-14.8℃。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15mm,每年7—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多连阴雨、暴雨,常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具有“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温暖多风,秋季潮湿多雨”的特点。日照 1860~2130多小时。无霜期为210天。山高,并不危岩耸天,水多,亦很少激浪泛滥。其风土人情,既兼北国之旷野,又融南国之灵秀。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主要的自然灾害为干旱、连阴雨、暴雨、冰雹、霜冻等。目前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的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4.1.4地层岩性项目区属秦岭地槽褶皱带。区内褶皱断裂构造错综复杂。区内性深大断裂较发育,主要有***断裂。构造线呈东西及北西向展布。出露基岩主要为片岩、板岩、千枚岩、片状灰岩、白云岩、砂岩、侵入岩、第四系松散碎石土广布。由于地质作用,岩体节理裂隙发育,风化破碎,力学强度低,在降雨和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影响下,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4.1.5地震从构造上看,具备地震活动条件,但地震较微。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4.1.6土壤和植被土壤以棕壤、黄棕壤为主,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1400米以下为黄棕壤;土层厚薄不一,一般台地、阶地和沟掌地带土层深厚,陡险坡面土层较薄。PH值5.5—6.5,呈中酸至微酸性反应。土质松软,肥力较高。 项目区植被以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林带为主,主要分布于海拔700米的河谷地带,主要树种有油桐、桂花、银杏、樟树等,落叶阔叶树有梧桐、泡桐、香椿、栓皮栎、桑树等。女贞、冬青等灌木可以长成小乔木。栓皮栎林带分布于海拔800—1500米间的山地,主要建群种是栓皮栎和油松,其它落叶阔叶乔木有杨、柳、榆、槐、楸、桑、柿子、板栗、泡桐、皂荚、椿树、黄连木、女贞、白蜡等,油松相当普遍,常形成松栎混交林。项目区沿***两岸主要树种为杨树、柳树等护堤树种和核桃、柿子等杂果经济树种,零星公布在工程区,植被覆盖度低,工程区所处河滩地土层较厚部分被群众自发耕种,其余部分主要生长杂草。4.1.7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为河谷川地地貌,土壤以棕壤、黄棕壤为主,土层薄厚不一,可耕性尚可,工程区土地以滩涂、草地为主,滩涂土层较厚部分被当地群众利用作耕地,土层较薄部分为天然草地。工程区沿岸土地利用情况表如下:工程区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表表4-4单位:hm2序号土地类型面积占总土地面积%人均面积备注1耕地561231.650.65多为河谷阶地2林地12657.130.15多为疏林地及四旁林带3园地245613.850.28多为核桃等园地4草地361320.380.42均为天然草地5宜林地2111.190.02 6居民点及工矿地356920.130.41 7交通运输用地2601.470.03 8水域用地6243.520.07 9未利用土地1210.680.01  合计 17731100  4.2社会经济概况***是汉江最大的一级支流,是***市境内的最大河流,也是***市主要经济区。***干流涉及***市的***、***、***3县(区),现有人口109.4万人,耕地面积110.19万亩。2010年粮食总产量26×104t,工农业总产值126.1亿元,占全市的46.9%,工业总产值82.6亿元,占全市的49.0%。近十年来,***市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宁西铁路、G40沪陕高速公路、G312国道公路贯穿***、***、***三县(区),地方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国家电网以330kV输电线路供电,电力网络已覆盖整个***市区域。尤其是***干流的“商(州)丹(凤)盆地”段,更是区域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商丹一体化”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逐步推进,***防洪体系的建设将显得更加重要。园区中心处于***干流的“商丹盆地”段,此范围是本项目布置的主要区域。***干流的竹林关至过风楼段,河谷川道较宽,是典型的“串珠状”河谷,沿河道有较多的居民点和较大范围连片耕地,也是***市比较重要的经济区。区段内山青水秀,G40高速公路沿线分布着竹林关古镇、桃花谷、金丝大峡谷等旅游景点,具有较大的生态旅游潜力。本项目工程区涉及***市区及***县城区,其中:***区市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24km2,现有工业企业150余个,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4亿元,保护区内人口达到16.2万人,固定资产达1600亿元。***县城位于龙驹寨镇,辖区面积12km2,是一个以矿冶加工、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自然生态、文化旅游为辅的商工贸县级城市。人口3.6万人,固定资产380亿元,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24亿元。其它沿江的***区的沙河子、张村、白杨店、夜村镇,***县的棣花、商镇、竹林关镇,以及*** 县的梁家湾、太吉河、过风楼镇等均为建制镇,是***沿线重点发展的卫星城镇,也是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聚居地,在“商丹一体化”中具有重要的连接结点作用。4.3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4.3.1水土流失现状本项目工程区地处***沿岸,河床切割严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沿线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干流河床为建设用砂的主要产地,河床下切严重,容易诱发崩塌、岸坡滑塌等重力侵蚀。工程区沿线两岸属切割严重的山区,山势陡峻,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兼有重力侵蚀。水蚀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形式主要有崩塌、泻溜、滑坡,崩塌常见于切沟和冲沟的陡壁,泻溜多发生于坡度35°以上的土坡和坡耕地下方。根据***市水土保持区划图,项目区属于轻度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在1000-2500t/km2·a之间。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属西南土石山区中秦岭大别山鄂西山地区),水力侵蚀I1区类型,其水土流失容许值为500t/km2·a。4.3.2水土流失治理现状近年来,项目区政府和群众通过采取治山治水、封山育林、造林种草、修地造田、封沟打卡,修库挖塘、打井建站、开渠引水、加固堤防、闸沟淤地等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大大加快了本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2007—2010年,***市实施了***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综合治理138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81km2。完成中央投资41856万元。工程于2011年底通过了省级竣工验收和国家审计署审计。2012年,又启动实施了“丹治” 二期工程,共下达治理流域30条,治理面积682km2,项目涉及全市7县区。2012年8月初省上下达“丹治”二期首批17条流域的投资计划,共下达项目投资128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240万元,省级配套788万元)。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治理任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0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137.18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182.8平方公里。在综合治理面积中完成坡改梯827.34公顷,坡耕地造生态林2581.31公顷,坡耕地造经济林2459.74公顷,荒山造生态林7089.40公顷,坡耕地种草135.61公顷。等高植物篱防护坡耕地面积614.65公顷。疏林补植1421.05万株,网围栏104.06km,省柴灶525口,沼气池313口。建蓄水池123口,沉砂池152口,谷坊156座。田间道路52.75公里,疏溪固堤4.6公里。共完成投资12800万元。2013年下达任务27条流域,治理面积362km2,下达投资计划14738万元(其中中央11790万元),目前正在开展招投标准备,争取年内动工。4.3.3水土保持治理经验(1)项目区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建国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国家及地方都将陕南地区列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项目区始终把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本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重要措施来抓,通过采取治山治水、封山育林、造林种草、修地造田、封沟打卡,修库挖塘、打井建站、开渠引水、加固堤防、闸沟淤地等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大大加快了本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2)当地同类项目水土保持经验近几年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项目区已成为丹治项目的重点项目区,在近年水土保持治理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可借鉴的经验,主要表现为:A、工程措施 近年来,***市区、***县城等***干流主要河段均实施了防洪工程建设,对堤防工程堤顶均采取了绿化措施,工程尽量做到挖填平衡,基本不需布设专门的弃渣场和取料场,产生的少量弃渣堆放在堤背水坡或堤后低洼地,施工导流围堰充分利用了基础开挖的土石,减少了大量土石方的移动。项目区对于沟道采取了疏溪固堤,修建谷坊等工程措施有效地防止了沟道下切;同时对铁路、公路等建设工程建设造成的不稳定边坡,采取了浆砌石挡墙、砼方格骨架等形式保持了坡面的稳定,有效地减少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B、植物措施在植物措施上,根据景观和绿化美化需要,近年来,绿化树种主要选择油松、广玉兰、红叶李、桂花、石楠、七叶树、垂柳、银杏、白玉兰、丁香、紫荆、迎春、芭蕉、竹子等。C、临时措施在临时防护措施上,工程建设区利用临时拦水埂、设置编织袋装土、彩条布临时排水渠进行排水;用彩条布遮挡收集的表层土防止水土流失。D、管理措施项目区水土保持部门在进行水土流失普查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坚持“科学布局,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逐步实施”的原则,对管辖区内的建设工程进行监督和指导,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采取了不同的防治措施。为贯彻“预防为主”的水保方针,当地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广泛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配备专兼职人员,组成了较完整的水保执法队伍,并举办了多期水保监督人员培训班,大大提高了监督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健全了法规体系,极大的宣传了水保,增强了区域水土保持的意识,使水保监督执法工作逐步深入,走向正规,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类似项目水土保持治理存在问题 此类项目一般地处河道,施工时水流对河床扰动部分有直接冲蚀,施工导流易造成水土流失;堤防建设开挖多为砂砾石,绿化用土较为稀缺,所以往往忽视工程的绿化美化设计。 5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5.1主体工程方案比选及制约性因素分析与评价本项目主体工程为防洪工程,可以起到保护沿线群众的生命财产和耕地安全的作用,工程本身可防止河道径流对岸坡土壤的冲刷,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主体工程堤线布置力求平顺,使水流顺畅,堤线走向与汛期洪水流向大致相同,并兼顾河水流向,各堤段平缓连接,弯曲段采取较大半径,避免急转弯和折线,并与河道上桥梁等交叉建筑物协调一致。工程尽量少占耕地,确保行洪安全的原则下,可以充分利用部分河滩地,避免河岸继续发生冲刷或淘刷,避免因河岸淘刷造成保护区内土地坍塌,为生产和城镇建设提供可利用的土地,保护项目区内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方案选择都比较科学合理,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项目区水热条件好,不属于生态脆弱区域,施工结束后,裸露地表恢复植被较容易。因此无论从项目建设本身造成的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或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难易度和工程量分析,本项目各建设项目的建设方案是比较合理的。项目区不存在滑坡、断裂、泥石流等有碍安全的地质问题。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本区域对外界影响较小,附近无大型居民点及其他公共设施,造成的水土流失较轻微,因此水土流失危害较小。从以上分析看出,本工程建设方案兼顾了水土保持要求,没有布设在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区等生态恶化区域,区内没有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观测点和水土保持监测、试验区,工程没有占用基本农田,不对居民点产生危害,工程建成后,对水土保持能发挥有利的作用,工程选址无水土保持制约因素。本工程的建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6年6月29日颁布,2010年12月25 日第十八次会议修订)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及《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保[2007]184号)相符性分析见表5-1、表5-2、表5-3。表5-1主体工程制约性因素与水保法对照分析表序号法规内容工程对照结论1第十七条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从事取土、挖砂、采石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项目区不属于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满足要求2第十八条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应当限制或者禁止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严格保护植物、沙壳、结皮、地衣等项目区不属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地区满足要求3第二十一条禁止毁林、毁草开垦和采集发菜。禁止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铲草皮、挖树兜或者滥挖虫草、甘草、麻黄等项目区属***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建设过程中压占少量原滩涂、草地等,施工结束后恢复原貌。基本满足要求4第二十四条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无法避让的,应当提高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项目区属***口水源保护区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无法避让,但项目为线性工程,主要占地为滩涂,执行建设类项目一级标准满足要求5第三十八条对生产建设活动所占用土地的地表土应当进行分层剥离、保存和利用,做到土石方挖填平衡,减少地表扰动范围;对废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存放地,应当采取拦挡、坡面防护、防洪排导等措施。生产建设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在取土场、开挖面和存放地的裸露土地上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对闭库的尾矿库进行复垦工程建设前进行表土剥离,集中堆放保存,施工结束后回覆。满足要求表5-2主体工程满足规范的评价 序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规定本工程实施情况是否满足1不得在江河、湖泊、建成水库及河道管理范围内设弃土场弃渣场设在河道管理范围以外满足2选址(线)必须兼顾水土保持要求,应避开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以及易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地区工程所在地址内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区,也不会带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满足3选址应避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不得占用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工程所在地址无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满足4选址宜避开国家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成果区项目区属***口库区水源保护区,无法避让,但工程对已有治理成果无损坏,执行建设类项目一级标准满足5弃土(石、渣)场选址不得影响周边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居民点等的安全弃渣场将被合理利用,不影响周边安全满足6禁止在对重要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行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布设弃土(石、渣)场弃渣场不影响周边设施安全满足7严禁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告的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内取土、挖砂、取石的开发建设项目项目区域内不涉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告的这类区域满足8施工进度与时序安排应考虑降水和风等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缩小裸露面积和减少裸露时间,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主体工程中已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与时序,工程均避开雨季施工,尽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满足9主体工程动工前,应剥离熟土层并集中堆放,施工结束后作为复垦耕地、林草地的覆土。施工前,本工程结合实际条件进行剥离熟土层并集中堆放,作为施工结束后的复耕、绿化覆土满足10施工迹地应及时进行土地整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其利用功能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并采取复耕、植树、播撒种草等措施满足表5-3水保【2007】184号文相符性分析表 序号184号文有关规定本项目的情况相符性分析1违反《水土保持法》第十四条,在25度以上陡坡地实施的农林开发项目本工程建设地点在河道范围不是农林开发项目,符合本法十四条要求2违反《水土保持法》第二十条,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告的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内取土、挖砂、取石的开发建设项目项目区域不属于公告的区域不属于县级人民政府公告的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符合本法第二十条规定要求3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十九条,不符合流域综合规划的水工程本工程符合***流域规划符合规定要求4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精神,国家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开展前期工作,但未能提供相应文件依据的开发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可研已批复符合规定要求5分期建设的开发建设项目,其前期工程存在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未落实和水土保持设施未按期验收的本项目不属于分期建设的开发建设项目符合规定要求6同一投资主体所属的开发建设项目,在建及生产运行的工程中存在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未落实和水土保持设施未按期验收的本工程为该建设单位的第一个开发建设项目符合规定要求7处于重要江河、湖泊以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其他江河、湖泊的水功能一级区的保护区和保留区内可能严重影响水质的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对水功能二级区的饮用水源区水质有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本项目属防洪工程对水质不产生影响本工程的建设对水功能区水质不产生影响,符合本条要求8在华北、西北等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未通过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开发建设项目本项目地处陕南水资源富足区域符合本条规定要求根据以上分析,按照主体建设方案通过对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调查,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和水保[2007]184号文对主体工程的约束性规定以及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和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的相关规定,本项目为防洪 工程,结合现场调查及查阅相关图件,选址不涉及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和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也不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和崩塌滑坡危险区,不涉及泥石流易发区和易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区,无自然保护区、水源地防护区和采矿采空区。本工程施工用沙、水泥等建筑材料从合法的生产厂商处外购(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由对方承担),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不存在料场选址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工程施工土石方力争内部倒运平衡,少量弃渣堆放在河道以外的低洼弃渣场,也不存在弃渣场选址水土保持限制性因素。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减少挖填量,做好土石方平衡;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与时序,避免在暴雨天气进行土建施工。综上所述,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6年6月29日颁布,2010年12月25日修订通过)、《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保[2007]184号文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对主体工程的制约性分析认为,该项目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不存在水土保持制约因素,项目具有建设可行性。5.2主体工程占地的分析与评价该项目共占地86.51hm2,其中:主体堤防工程建设征占土地53.27hm2,临时施工道路占地25.93hm2,施工生产区占地3.82hm2,管理站房占地0.16hm2,弃渣场占地3.33hm2。占用土地类型主要为滩涂和少量草地。具体占地详见表3-6工程征占地面积汇总表。表3-6工程征占地面积汇总表单位:hm2分区占地面积占地性质占地类型堤防工程区53.27永久占地滩涂临时道路25.93临时占地滩涂施工生产区3.82临时占地滩涂、草地管理站房区0.16永久占地草地弃渣场区3.33永久占地草地合计86.51   经现场查勘,本工程占用土地类型为滩涂及草地,未占用农耕地,施工期间会对原地貌及植被造成一定破坏,但通过采取临时性和永久性防护措施后,不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5.3土石方平衡分析 主体工程挖方总量为200.08万m3,填方总量为189.02万m3,经土石方平衡,该工程产生弃方10.88万m3。本项工程土石方工程量及挖填平衡情况详见表3-7。表3-7工程土石方平衡表单位:万m3分部名称挖方填方利用方调入方调出方借方弃方堤防工程市区段107.9799.599.5   8.47***段46.6345.4845.48   1.15***段34.1832.9232.92   1.26临时施工道路10.3710.3710.37    施工生产区0.690.690.69    管理站房0.240.240.24     合计200.08189.2189.200010.88注:表内数据全部折算为自然方。由上表可以看出,临时施工道路、施工生产区、管理站房区土石方量较小,都能做到挖填平衡,挖填方量较大区域为堤防工程区,其中***段因堤线北移,产生弃方较多,相对线性堤防工程而言,***、***段弃方分散,量较小。根据主体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中的堤身填筑料就地利用基础开挖的砂砾料,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土石方的挖运,达到相对平稳。堤防护坡所用石料均从合法料场外购,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5.4施工组织设计的分析与评价项目建设主要的水土流失发生在建设期堤防基础的土方开挖、回填和其它临时工程的土石方调配过程。本工程基本采取了 就地取材,就近利用的方式,堤身、基础、道路等土方填筑料均就近取用开挖的砂砾料,土石方尽量在内部平衡。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设计考虑了通过合理的挖填断面设计,基本做到了土石方内部消化,尽量不外借土方,不产生弃渣,这对水土保持非常有利;除此之外,在施工前应做好排水、拦挡等措施后方可进行,特别是对填方量大的区域,施工期间,应注重提高施工人员的水土保持意识,做到文明施工等。本工程施工选择在非汛期,降雨、径流相对较小,对扰动土石的冲刷不大;工程施工涉及河床导流明渠开挖、围堰堆筑和导流排水,非汛期水流较小,不会造成大量床质冲走,有利于防止大量人为水土流失发生。总体而言,主体工程的施工方式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主要的土石方施工应均避开雨季施工,同时注重“先挡、先排、后挖填”,防止水土流失。5.5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分析与评价5.5.1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主体工程设计中,既考虑了主体工程的防洪保安功能,也兼顾了其水土保持功能,具有水保功能的措施如下。(1)堤防工程a)迎水坡采用了浆砌块石护坡,保证了堤身不受洪水、雨水的冲刷,防护堤岸的同时也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具有水土保持功能。b)堤身压实及背水坡放缓主体工程堤身填筑采用了机械压实,既有利于堤防稳定,减少沉陷量,保证堤身稳固,同时背水坡坡比设计为较缓的1:2,有利于堤身的稳定,密实的填筑料抗冲力强,有利于水土保持。(2)施工导流 本工程施工导流施工导流设计时,在导流转堰临水侧先铺设了防水彩条布,然后利用编织袋装砂砾石防护,保证了围堰不受水流冲刷,也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3)其它工程其它临时道路、堆料场、拌和站、机械停放场和管理站房土石方扰动较小,设计时采取了挖高填低的方法,尽量做到了土石方的挖填平衡,不产生弃渣,也无取料场,避免了大面积的地表扰动,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本项目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但都是主体工程具有特定功能的一部分,不能界定为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5.5.2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的评价由前节可知,该项目属河道防洪工程,对地表的扰动较小,设计中也尽量做到土石方挖填平衡,尽量减少对地表的扰动,尽量少点耕地,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设计基本到位,具有比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主体工程迎水面虽然采取浆砌石护坡,在防止堤身被水冲蚀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但从水保角度分析,主体工程水土保持防治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需要进行补充设计:1)堤防工程总体挖填方趋于平衡,有少量弃方可做堤背坡覆土,但从各个堤段来看,挖填还不平衡,其中***段和***柳树湾段共计弃方10.88万m3,主体工程设计未交待其堆弃地点,本方案需进行补充。2)堤防工程背水坡未进行覆土绿化主体工程背水坡对填筑料进行了碾压并按设计较缓的坡比进行了削坡,但未设计绿化措施,如遇降雨,就会对背水坡造成冲刷,引起水土流失,本方案需补充覆土绿化措施。3)主体工程忽视了表土剥离收集措施工程区地处河边滩涂或草地,土源较缺,主体工程对表层腐殖土未进行剥离暂存,造成宝贵的土源浪费,本方案补充了表土剥离及临时堆存防护措施。 4)缺乏施工场地临时设施施工场地临时排水设施是保障建设正常开展的场地基本所需,主体工程忽略临地排水沟设计;也缺乏施工道路的临时洒水等临时措施,本方案进行补充设计。5)缺乏植被恢复措施设计主体工程对于堤防背坡、临时道路、施工临时场地的绿化与植被恢复均未提出要求,需进行补充设计。上述措施在工程建设施工中,需严格按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进行,施工中应采取增设临时拦护、临时排水、临时覆盖等必要的临时防护措施,防止施工场地雨水冲刷和废土、废渣的流失,做到预防为主,防止“先破坏,后治理”现象发生。5.6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工程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使原地貌遭到破坏,影响生态;地表受到机械、车辆碾压,将使土壤下渗和涵养水分的能力降低,影响植物生长;同时扰动破坏后,地表径流会加剧水土流失;开挖扰动地表还有可能诱发河岸坍塌等,导致环境的恶化。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详见表5-1。表5-1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表序号项目名称产生水土流失的因素1堤防工程施工期:表土剥离,场地开挖、回填,扰动原地表,造成土地祼露。施工期间:表土剥离、临时堆放松散土石,场地开挖,填方、土地裸露。2临时道路3临时堆料场、拌和站、机械停放场4管理站房5弃渣场5.7结论性意见(1)通过对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可知,本项目不存在水土保持制约因素,选址可行。(2)主体工程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尽可能利用自然地形, 力争挖填平衡,以减少土石方开挖,减少水土流失,布局合理。(3)主体工程土建设计、施工工艺合理,符合水土保持及环保相关要求。(4)主体工程施工组织合理,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5)主体工程中存在问题:本项目处于河道岸坡,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应为项目建设期的主体工程及导流围堰区。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本项目虽然采取了有利于减少挖填方量、防止水土流失的开发方案,但要达到控制施工期水土流失的目的,水土保持措施仍有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主体工程未考虑弃渣堆放场地和防治措施,本方案需进行补充。②堤防背水坡未设计覆土绿化,需完善。③主体工程忽略了表土剥离收集措施,需补充。④主体工程缺乏施工临时措施。⑤主体工程缺乏绿化等植被恢复措施,本方案将予以补充。 6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分区6.1防治责任范围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项目建设区指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征用、占用、租用及管辖等的土地范围;直接影响区指项目建设区以外由于开发建设活动而造成水土流失或危害的范围。6.1.1项目建设区该项目共占地86.51hm2,其中:主体堤防工程建设征占土地53.27hm2,临时施工道路占地25.93hm2,施工生产区占地3.82hm2,管理站房占地0.16hm2,弃渣场占地3.33hm2。占用土地类型主要为滩涂和少量草地。具体占地详见表3-6工程征占地面积汇总表。表3-6工程征占地面积汇总表单位:hm2分区占地面积占地性质占地类型堤防工程53.27永久占地滩涂临时道路25.93临时占地滩涂施工生产区3.82临时占地滩涂、草地管理站房0.16永久占地草地弃渣场3.33永久占地草地合计86.51  6.1.2直接影响区直接影响区是由于工程建设活动对周边区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不属于征占地范围。根据对实地地形地貌的现场踏勘,依据工程建设施工工艺,参照同类地区同类工程的施工影响程度,按照尽可能少占耕地的原则估算直接影响区。(1)堤防工程区堤防工程为线型工程,参考同类工程 施工影响范围,确定直接影响区为堤防两侧各2.0m范围造成影响,估算堤防工程直接影响面积为17.03hm2。(2)临时道路区根据施工影响程度,确定临时道路周边影响范围为占地以外1.5.0m,由此算得施工道路影响区面积为12.75hm2。(3)施工场地区本工程临时占地包括堆料场、拌和站和机械临时停放场,直接影响区按临时占地外围2.0m确定,此算得直接影响区面积为1.30hm2。(4)管理站房管理站房按占地外围2m和施工踏压影响区确定,算得管理站房区直接影响面积为0.06hm2。(5)弃渣场区本方案共设计弃渣场3处,其直接影响区按占地外围3m确定,计算得直接影响区面积为0.65hm2。统计以上六部分,直接影响区面积合计为31.79hm2。影响区面积汇总详见表6-2。表6-2直接影响区面积计算汇总表项目部位面积(hm2)影响范围确定直接影响区堤防工程区17.03按堤防两侧2.0m范围确定临时道路12.75按临时道路两侧1.5m确定施工生产区1.30按占地范围外2.0m确定管理站房0.06按站房占地外围2m和施工踏压影响区确定弃渣场0.65按占地外围2.0m确定合计31.796.1.3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面积之和,该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86.51hm2,直接影响区面积31.79hm2 ,则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118.30hm2,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详见表6-3。表6-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表部位项目建设区面积(hm2)直接影响区面积(hm2)合计(hm2)堤防工程区53.2717.0370.30临时道路25.9312.7538.68施工生产区3.821.305.12管理站房区0.160.060.22弃渣场区3.330.653.98合计86.5131.79118.306.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6.2.1防治分区依据依据主体工程布局、施工扰动特点、建设时序、地形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等因素进行分区。6.2.2防治分区划分的原则本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同时兼顾工程建设特点和地貌特点,划分原则是:(1)区内地形地貌相似性;(2)区内扰动特点和扰动后的地表物质形成具有同一性;(3)区内建设特点和水土流失特点相似;(4)区内土地利用方向具有同一性。6.2.3防治分区结果依据上述原则,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五个区:即堤防工程区、临时道路区、施工场地区、管理站房区、弃渣场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详见表6-1。表6—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表 序号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分区特点责任区面积(hm2)1堤防工程区建设期开挖、回填扰动剧烈70.302临时道路区建设期车辆机械碾压破坏原地表植被;38.683施工生产区建设期会对地表造成碾压、踩踏扰动5.124管理站房区房屋建设造成地表扰动破坏0.225弃渣场区堆放弃渣,改变原地貌3.98合计118.30 7水土流失预测7.1水土流失预测的目的工程建设将扰动和破坏原地貌土壤及植被,造成新增水土流失,给建设区及周边生态带来影响和危害。水土流失预测将根据主体工程的总体布局、施工工艺和时序,特别是扰动地表形式、强度和面积等情况,在全面调查勘测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科学合理地对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合理布设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确定重点监测地段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依据。7.2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及时段划分7.2.1预测范围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要求,重点对项目建设区进行预测评价。依据项目设计资料和本方案确定的占地情况,本项目预测评价范围为各类型区内工程建设及扰动区域。7.2.2预测单元划分该项目属建设类项目,根据工程布局情况和施工过程对地貌植被破坏扰动的分析,预测单元划分与防治分区保持一致,划分为五个单元:堤防工程区、临时道路区、施工生产区、管理站房区、弃渣场区。7.2.3预测时段划分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开发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按施工准备期、建设期、自然恢复期三个时段进行预测。本水土保持方案重点预测建设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1)工程建设期从工程建设特点来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期,建设期扰动地表、损坏原地貌、土地和植被,使其原有水土保持功能丧失,加之开挖土石的 临时堆放,易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由此可见,工程基本建设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时段,所以应将基本建设期作为水土流失预测的重点时段,主体工程建设期限为2年,故建设期预测年限定为2年。(2)植被恢复期因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通过采取措施逐渐消失,植物措施的水土保持功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全面发挥作用,因此,以植被恢复期为依据,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植被措施估计2年后可基本发挥水土保持功能,因此植被恢复期预测时段为2年。各预测单元及时段划分详见表7-1。表7-1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分表序号项目名称工程建设期(年)植被恢复期(年)一堤防工程区22二临时道路区22三施工生产区22四管理站房区22五弃渣场区227.3预测内容及方法7.3.1预测内容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规定,本方案水土流失预测的主要内容为:(1)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2)损坏和占压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3)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包括项目区原地貌侵蚀量、施工扰动后土壤侵蚀量、植被恢复期的土壤侵蚀量;(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分析。7.3.2预测方法根据规范规定,水土流失预测基本包括五部分内容,由于预测内容的差异,其预测方法亦不尽相同。预测方法详见表7-2。 表7-2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预测方法表预测内容主要工作内容预测方法扰动原地貌及破坏植被1、工程永久及临时占地开挖扰动地表、占压土地和损坏林草地类型、面积;2、工程设施建设破坏原植被类型、面积。依据主体工程设计文件,以主体工程的征用、占地资料为准,结合现场调查结果确定。损毁水土保持设施对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植物及工程设施(主要有水土保持林草地、坡改梯、排水沟、水渠等)的损害情况。现场调查测量和利用地形图分析、统计。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工程施工活动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对该区同类工程类比分析、专家咨询、结合经验公式法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扰动前后土壤侵蚀模数调查值,采用经验公式法进行预测。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对工程、土地资源、下游河道的影响,及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等方面的影响,并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的可能性。现状调查及对水土流失量的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说明水土流失对工程、土地资源、周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1)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的预测方法工程建设期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面积的数量,根据主体工程可研报告中占地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本工程运行期将不会对地面形成扰动,故只对建设期进行预测。(2)损坏和占压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预测方法损坏和占压水土保持设施预测是在主体工程对项目区进行土地类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踏勘,确定工程建设损坏各类水土保持设施量。(3)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本工程水土流失量预测以资料调查法和经验公式法分析预测为主。根据本工程有关资料,掌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扰动情况,了解废弃物的组成、堆放位置和形式。对于本工程建设造成的新增侵蚀量,采用经验公式进行预测,公式的参数通过与本工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工程性质相似的工程项目通过类比分析取得。①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根据该项目 建设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地表植被盖度综合分析,项目区属水蚀轻度侵蚀区;参考《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工作报告(***)》、《***省土壤侵蚀分区图》、《***市水土保持区划》、《***省水土保持志》并咨询当地多年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地方专家,求得项目区当地土壤侵蚀模数在1000~2500t/km2·a;考虑项目区地处河川地带,地势较平坦,特别是当地近年来水土保持工程的大力投入,项目区水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综合考虑,并参照水利普查相关资料,最终确定本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为1350t/km2·a。②水土流失背景值水土流失背景值预测是根据区域原有水土流失情况,分析预测项目区在无工程扰动情况下水土流失量。计算公式如下:计算公式如下:—水土流失背景值流失量,单位为t;—预测区域的占地面积,单位为hm2;—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单位为t/km2·a;—预测区域的预测年限(含工程建设期、植被恢复期),单位为a;—不同的预测区域(1,2,3,……n)。③地表扰动后侵蚀模数的取值本工程施工建设,将不可避免地损坏原地貌及植被,降低土壤的抗蚀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施工建设破坏了原有地表植被,造成地表大面积的裸露,使土壤松动、侵蚀模数增加。根据本工程区域的地形、地貌、降雨量、土壤类型等水土流失因素及预测对象所受扰动情况,参考有关成果,本区域建设期扰动地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的加速侵蚀系数一般为1.5~2.5倍,参照当地同类工程加速侵蚀系数取值,最终确定本项目工程建设期的加速侵蚀系数为2.5,即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是3375t/km2.a; 自然恢复期的加速侵蚀系数为1.5~2.0,即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是2025~2700t/km2.a。④工程建设期、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预测通过对工程施工特点分析,在工程建设期,由于施工活动使区域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地原有的抗侵蚀能力下降,同时由于人为活动频繁,从而使土壤侵蚀强度增大。工程转入运行期后,随着人力、机械的退出,地表植被逐渐得到恢复,水土流失逐渐接近自然状态,土壤侵蚀强度降低。因此,在水土流失预测时必须分别计算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量、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计算公式为下:W2,3=(Fi×M2,3(i)×Ti)W2,3—分别代表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量、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单位为t;Fi—预测区域的占地面积,单位为hm2;M2,3(i)—分别代表工程建设期土壤侵蚀模数、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单位为t/km2·a;Ti—预测年限,单位为a;i—不同的预测区域(i=1,2,3……n)。(5)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预测方法根据工程特点,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预测,预测内容包括: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7.4预测结果7.4.1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根据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算,结合实地踏勘和地形图丈量,对各分区 造成的扰动原地貌、占压土地和破坏植被的面积分别进行测算。经统计分析,本工程各区域扰动地表总面积为86.51hm2。工程扰动原地貌情况详见表7-3。表7-3工程扰动原地貌面积表单位:hm2占地项目扰动面积占地类型滩涂草地小计堤防工程区53.2753.27 53.27临时道路25.9325.93 25.93施工生产区3.823.270.553.82管理站房区0.16 0.160.16弃渣场区3.33 3.333.33合计86.5182.474.0486.517.4.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本项目为防洪工程,建设地点为河道,建设用地主要为滩涂和天然草地,总面积共计86.51hm2,其中草地面积为4.04hm2,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省水土流失补偿费、防治费计征标准和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对水土保持设施的界定,确定项目建设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4.04hm2。7.4.3弃渣量根据土石方平衡分析结果,本项目建设期间挖方总量为200.08万m3,填方总量为189.20万m3,挖方利用方189.20万m3,产生弃方10.88万m3。本项目正式运行时,不对地表产生扰动,也不产生弃渣。7.4.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7.4.4.1工程损坏原地貌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1)水土流失背景值预测背景值预测是在综合考虑工程项目占地范围内流失情况进行计算的,预测时段包括建设期、自然恢复期及运行期。预测面积主要为工程建设及运行 期间扰动面积。经计算,水土流失背景值流失量为2335t,水土流失背景值预测详见表7-4。表7-4水土流失背景值预测表预测单元侵蚀模数占地预测时间水土流失量(W1)t/km2·ahm2at堤防工程区135053.2721438临时道路区135025.932700施工生产区13503.822103管理站房区13500.1624弃渣场区13503.33290合计 86.51 2335(2)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量预测项目区在工程建设期由于建筑物基础开挖、施工等对地面活动扰动剧烈,原地貌及地表植被遭到长期破坏,地表裸露丧失固土能力,水土流失加重。预测面积按工程扰动占地面积计算,则工程建设期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5840t,新增水土流失量3505t。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详见表7-5。表7-5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量预测表预测单元原始地貌侵蚀模数(t/km2·a)扰动后地貌侵蚀模数(t/km2·a)面积(hm2)预测年限水土流失背景值(W12)(t)水土流失量(W2)新增水土流失量(W2新)(a)(t) (t)堤防工程区1350337553.272143835962158临时道路1350337525.93270017501050 施工生产区135033753.822103258155管理站房区135033750.1624117弃渣场区135033753.33290225135合计  86.51 233558403505(3)植被恢复期水土流失量预测植被恢复期水土流失预测面积应扣除管理站房主体建筑物、堤防工程浆砌石占地面积,经计算,植被恢复期水土流失总量为2291t,新增水土流失981t。植被恢复期水土流失预测见表7-6、7-7。表7-6植被恢复期第一年(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表预测单元原始地貌侵蚀模数(t/km2·a)扰动后地貌侵蚀模数(t/km2·a)面积(hm2)预测年限水土流失背景值(W12)(t)水土流失量(W2)新增水土流失量(W2新)(a)(t)(t)堤防工程区1350270015.351207414207临时道路1350270025.931350700350施工生产区135027003.8215210351管理站房区135027000.081121弃渣场区135027003.331459045合计  48.51 6551309654表7-7植被恢复期第二年(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表预测单元原始地貌侵蚀模数(t/km2·a)扰动后地貌侵蚀模数(t/km2·a)面积(hm2)预测年限水土流失背景值(W12)(t)水土流失量(W2)新增水土流失量(W2新)(a)(t)(t)堤防工程区1350202515.351207311104临时道路1350202525.931350525175 施工生产区135020253.821527725管理站房区135020250.081121弃渣场区135020253.331456722合计  48.51 6559823277.4.4.2水土流失总量预测经计算,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3645t,其中工程建设期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2335t,植被恢复期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1310t。扣除原地貌水土流失背景值,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4486t。从计算表分析,堤防工程区流失量最大,实施时应对该部分进行重点防护及监测,工程建设期应该做为重点防护和监测时段。7.5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与评价从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分析,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因开挖、填筑、弃渣、工程占地等施工活动改变了项目区的地貌,破坏了原有植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地水土流失的发生,若不及时采取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为:(1)对土地资源的损坏和影响由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开挖土(石)方,使占地范围内地表土壤结构和肥力都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土地植被生长层土壤被挖损、剥离或压埋,造成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的迅速衰减或丧失,其诱发的加速侵蚀又使周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下降。(2)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区处于秦岭南部***河道附近,属轻度流失区,占地类型主要为草地。项目区地势相对较平坦,工程施工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使该区生态环境恶化,并对周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7.6预测结论及指导性意见7.6.1预测结论(1)项目建设扰动原地貌、破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为86.51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4.04hm2。(2)预测时段内工程建设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总量为8131t,其中工程建设期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5840t,植被恢复期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2291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4486t。作为水土流失重点时段,应将项目建设期作为水土流失防治与监测的重点时段。(3)工程建设期间将产生10.88万m3的弃渣,弃渣主要为***城区段工程建设的弃渣,由于本工程为线型工程,弃渣在本项目范围内调配利用运距大,成本高,因此本方案设计就近选择了弃渣场进行统一堆放防护,应注意其水土流失防治与监测。(4)建设期堤防工程区为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应尽量减少扰动和损坏地貌植被面积,并做好开挖土(石)的临时防护措施。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详见表7-8。表7-8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汇总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1扰动地貌损坏植被面积hm24.04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hm24.043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hm286.514水土流失总量t81315新增水土流失量t44867.6.2指导性意见(1)应将堤防工程区作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2)由于项目区位于河道沿岸,应做好周边排水工程、开挖边坡防护工程及绿化美化措施;建设完成后,应搞好恢复植被措施。 (3)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时段为施工期,重点区域为堤防工程区和弃渣场区,同时也是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应将堤防工程区作为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区域。(4)对于弃渣场防治区应重点监测施工结束后绿化美化措施的防治效果。(5)对于施工生产区和临时道路区,应重点监测场地平整度和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效果。 8防治目标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8.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项目区属划定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及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其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为I级,根据工程所在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特点和主体工程建设特点,提出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详见表8-1。表8-1设计水平年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分区防治目标施工建设期试运行期按降水量修正采用值1扰动土地治理率(%)9595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9596963土壤流失控制比0.70.81.04拦渣率(%)9595955植被恢复率(%)9798986林草覆盖率(%)252626注:项目区平均降雨量为715mm,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提高1;工程区属河谷川地地貌,以轻度流失为主,土壤流失控制比取1。1)扰动土地治理率(%)本方案对主体工程建设期间扰动的土地面积进行全面防治,其治理率要求达到95%以上。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本方案针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在扣除永久建筑物等面积的基础上,实施水土保持措施防治面积之后其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应达到96%,使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3)土壤流失控制比本方案中通过实施各类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其他措施之后,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控制比达到1.0。 4)拦渣率主体工程建设中产生的临时堆放和永久堆置的工程及弃渣,在实施拦挡防护措施之后,其拦渣率应达95%以上。5)植被恢复系数本方案植物措施实施之后防治责任范围内的绿化的面积,达到98%以上。6)林草覆盖率本方案实施的林草总面积和主体工程实施的绿化美化工程面积之和对应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其林草覆盖率达到26%。8.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结合工程区自然环境及工程施工建设、运行特点,水土保持方案措施布局采取永久和临时措施相结合、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防治,具体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合理原则。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应符合国家、地方水土保持的有关政策法规,遵循科学合理、面向实际、效果显著、便于实施的原则。(2)分区防治原则。因各项目建设布局、施工工艺和时序不同,在水土流失分区的基础上,确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和一般防治项目。(3)互补性原则。从水土保持要求出发,结合项目建设特点,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形成以工程保植物,以植物促工程的互补型防治形式,实现水土流失防治由被动控制到治理开发的转变。(4)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结合工程实际和水土流失现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总体设计、全面布局、科学配置的原则。(5)突出重点原则。对重点部位的措施布设方案、工程类型和形式进行比选,推荐优选方案和措施。 (6)生态优先原则。尽量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围绕生态立市的目标,为当地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便利条件,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8)协调和谐原则。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与周边景观相协调的原则。8.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在水土流失预测及分析评价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基础上,把堤防工程防治区做为防治的重点区域。针对工程施工活动引发水土流失的特点和造成危害程度,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永久性防护措施和临时性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并把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纳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之中,合理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总体布局,以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并以工程措施为先导,以植物措施为重点,临时措施和永久性措施相结合,尽快控制水土流失,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根据工程布置及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详见框架8-1。 图8-1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图堤防工程防治区迎水面浆砌石护破工程措施临时措施表土收集临时推放防护、平整场地、恢复原状植物措施种草绿化恢复植被绿化、美化恢复植被管理站房防治区施工生产防治区种草绿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临时措施植物措施背坡覆土、坡面平整平整场地、恢复原貌防治体系临时道路防治区主体已有新增措施新增措施新增措施新增措施新增措施新增措施新增措施背坡种草绿化新增措施场周排水系统新增措施临时措施路旁临时排水新增措施临时措施场周排水新增措施临时排水沟新增措施渣面绿化弃渣场防治区表土收集及临时遮盖防护工程措施临时措施植物措施新增措施新增措施渣面覆土新增措施场周平整新增措施 8.4水土流失分区防治措施设计根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对各水土流失防治区拟布设的治理措施进行分析论证,推荐各防治区应采取的治理方案,使其尽可能科学、合理、经济,且具有可操作性,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防治针对堤防工程、临时道路、施工生产区、管理站房、弃渣场五部分分别从工程措施、临时措施、植物措施等方面提出防治措施。8.4.1堤防工程区防治措施设计该项目为线型开发建设项目,堤防工程为本项目主体工程也是核心区域,主体工程共设计修建堤防42583m,防治措施根据总体布局分为工程措施、临时措施及植物措施三部分。8.4.1.1工程措施(1)背坡覆土主体工程完工后,将收集的表土资源覆盖在背水坡,覆土厚30cm,以备种草绿化之用,防止雨水冲刷,危及堤防安全,造成水土流失。初估该部分工程量为:堤防背坡覆土41710m3。8.4.1.2临时措施(1)表土收集及临时堆放防护表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绿色植物赖以生长的基础,表土形成要经过漫长时间。如果建设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表土,就会破坏表土资源,不利于植被繁衍和生态平衡。项目区土壤以棕壤、黄棕壤为主,对植物生态极为有利,特别在河道沿岸,表土资源十分珍贵。为减小工程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堤防基础开挖前应对表土进行收集,定点堆放,后期绿化时回填表土,以利于植被生长,加快生态系统恢复。根据工程区现场勘察,除*** 市城区段、工业园区、东龙山段无表土资源可收集,其余堤段均有表土资源,收集表土厚度平均为30cm,在施工前先将表层熟土(厚度30cm)进行剥离,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为防止其堆放期间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采取编织袋挡土墙进行临时挡护,顶部用彩条布进行遮盖,防止雨水冲刷。堆土边坡比为1:1,编织袋防护厚0.8m,防护高度1.5m。临时堆土周边应做好排水设施,修建临时排水沟,临时排水沟为土质梯形断面结构,底宽30cm,深30cm,边坡1:1,顶宽90cm;排水沟末端配备沉砂池,池深0.5m,长4.0m,宽1.5m。(详见水保附图-09)8.4.1.3植物措施对堤防背坡恢复植被,拟撒播草籽,以迅速保护地表土壤,种草采用当地适生草种紫花苜蓿,采用撒播方式种植,撒种密度25kg/hm2。该部分工程量为:撒播面积8.69hm2,需苜蓿籽217Kg。8.4.2临时道路防治区该项目临时道路防治区地处堤防沿线,本方案主要布置以下措施:8.4.2.1工程措施(1)平整场地,恢复原状施工结束后,对施工道路进行平整,恢复地貌原状。场地平整49250m2。8.4.2.2临时措施(1)路旁排水对临时道路一侧开挖临时排水渠,将水排至河道,防止雨水对道路造成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同时保证道路畅通,便于车辆运行。临时排水渠为土质梯形断面结构,底宽30cm,深30cm,边坡1:1,顶宽90cm。初估需建排水渠长8950m,排水渠土方开挖1611m3;排水沟未端设置沉砂池,宽 1.7m,长5.0m,深0.6m,池边坡为1:1。(详见水保附图-10。)8.4.2.3植物措施施工结束,临时道路恢复原貌后,对扰动的区域拟撒播草籽,以迅速保护地表土壤,种草采用当地适生草种黑麦草,采用撒播方式种植,撒种密度25kg/hm2。撒播面积4.93hm2,需黑麦草草籽123kg。8.4.3施工生产防治区措施施工生产区包括:临时堆料场、拌和站、临时机械停放场等,占地总面积为3.82hm2。8.4.3.1工程措施(1)场地平整,恢复地貌施工结束后,对占用场地进行平整,恢复原来地貌。场地平整38219m2。8.4.3.2临时措施施工期间场周要做好场地内排水工作,布置临时排水渠,将雨水引入河道。临时排水渠为土质梯形断面结构,底宽30cm,深30cm,边坡1:1,顶宽90cm。初估需建排水渠长2154m,土方开挖388m3,8.4.3.3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对场地平整恢复原地貌后,对扰动的区域拟撒播草籽,以迅速保护地表土壤,种草采用当地适生草种紫花苜蓿,采用撒播方式种植,撒种密度25kg/hm2。撒播面积3.82hm2。需苜蓿草籽95.5kg。8.4.4管理站房防治区措施本项目管理站房占地面积较小,仅0.16hm2,本方案设计的主要防护措施有:8.4.4.1工程措施(1)场地平整 管理站房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周边进行平整,恢复原地貌类型,保持环境整洁。场地平整300m2。(2)场周排水系统新增浆砌石排水渠314m,配套沉砂池1个。施工期间,排水池做为临时设施,工程建成后做为管理站房周边的排水系统组成部分。排水渠采用M7.5浆砌石,矩形断面宽0.3m,深0.3m,配套沉砂池长3.3m,宽1.1m,深1.0m。(详见水保附图-11)8.4.4.2临时措施施工期间,结合永久排水系统,做好施工场地周边的临时排水,该部分投资已经计入永久场周排水系统,因此不另行计算投资。8.4.4.3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场地平整后,对周边的扰动地表进行植被恢复,在站房周边栽植绿化树种进行美化,其余扰动部分拟撒播草籽,以迅速保护地表土壤,树种选择红叶李和樱花,树木栽植采用穴状整地。种草采用当地适生草种三叶草,采用撒播方式种植,撒种密度25kg/hm2。栽植红叶李42株,樱花12株,撒播面积0.03hm2g。临时场地设计图详见水保附图-11。8.4.5弃渣场区防治区措施本项目主体工程为线状工程,各工程段距离较远,土石方在不同工程段之间调运成本较高,经各段土石方平衡计算,共产生弃方10.88万m3,根据土石方平衡,***市区段产生弃渣量较大,共产生弃渣8.47万m3,***、***段仅产生少量弃渣,堤线总长32.21Km,仅产生2.41万m3,平均每米产生弃渣0.75m3,在施工中对弃渣不再收集,分散堆放在堤防背坡,由于量较小,也不会对主体工程造成影响,也不会产生更多的水土流失。本项目在***城区东龙山段选择3处低洼地做为弃渣场 ,渣场位于312国道沿线,已被规划为建设用地,暂未开发,现状为天然草地,地势低洼,需填筑,本方案设计将弃渣填筑后,该地段未开发之前进行覆土绿化,防止水土流失。设置3处弃渣场,占地总面积3.33hm2,共可堆放弃渣8.51万m3,可满足堆放弃渣需要,渣场详细情况见下表:弃渣场统计表项目占地类型占地面积(hm2)堆渣量(万m3)1#弃渣场草地0.721.82#弃渣场草地0.751.93#弃渣场草地1.854.8小计 3.338.518.4.6.1工程措施该项目弃渣场现状均为低洼需填筑地段,不需要设置拦挡措施,弃渣填筑后,原低洼地貌刚好被填平,渣场占地被规划为建设用地,目前闲置,周边道路有排水系统,也不需考虑排水。本方案工程措施对渣面进行平整覆土,覆土厚度30cm以备种草绿化。共需覆土15231m3。8.4.6.2临时措施对收集的表土进行临时堆放并防护,堆放土四周采用编织袋装土进行防护,并用彩条布进行遮盖,防止降雨造成表土流失。表土堆放高度为1.0m,编织袋防护厚度为0.8m,上部用彩条布进行遮盖。(详见设计图水保附图-07)8.4.6.3植物措施为防止渣场在未开发利用前产生水土流失,设计对渣场进行绿化,需绿化面积3.05hm2,设计种植紫光苜蓿。弃渣场表土临时防护和植物措施设计图详见水保附图-07。 8.5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是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一方面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建设期的水土流失量;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为恢复植被以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创造条件,因此施工过程遵循以下几点:(1)根据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的原则,根据主体工程设计进度,完成下阶段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参照工程施工进度,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进度与相应的工程进度衔接,同时保障重点又考虑点面结合。(2)在生态效益优先的基础上,考虑经济效益;年度投资平衡和工程量平衡综合考虑,合理安排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实施进度。(3)一般以工程措施为先,土地整治措施、植物措施随后。工程措施、土地整治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完工,植物措施总体上要求通过合理安排,抓住绿化种草时机,施工期力争土建工程完成后半年完成所有水土保持措施,运行期要求水土保持措施同步跟进。(4)在永久防治措施不能发挥效益前、充分利用临时防治措施,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控制。8.6方案实施进度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进度应遵循与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的原则,安排其进度。方案实施进度详见表8—7。 表8-7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进度表序号年份项目2013年2014年2015年10111212341011121231施工准备期(完成三通一平等)2堤防工程防治区3临时道路防治区4施工生产防治区5管理站房防治区6弃渣场防治区7竣工验收注:表示主体工程表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表示水土保持临时措施表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9水土保持监测9.1监测目的和意义9.1.1监测的目的水土保持监测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时掌握工程施工期间各区域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及后果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二是经过实地监测,掌握项目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及防治效果,确定项目区不同时期水土保持主要指标值,综合分析水土流失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达到全面防治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三是通过全程监测,说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合理评价水土保持工程的防治效果以及项目建设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影响,并为项目竣工验收以及同类型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布设及防治措施主导因子分析提供基础依据。9.1.2监测的意义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土石方的开挖、地表被扰动后,地表植被被不同程度地破坏,极易引起新的水土流失,破坏当地局部的生态环境。因此,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监测非常必要。根据监测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标准及时补充、完善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使其发挥水土保持防护功能。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以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标,为规划设计和实施防治水土流失措施提供定性、定量依据的基础性工作。适时的监测有利于正确分析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效果,并依据监测结果和标准,及时补充和完善相应的水土保持设施,以达到方案要求的防治目标。因此,水土保持监测对于贯彻水土保持法规,防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9.2监测原则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要求,为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本项目监测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如下:(1)分时段监测原则根据项目建设特点,水土保持监测分施工期和运行期两个阶段进行,重点是施工期。(2)与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相结合原则紧密围绕监测不同时段的水土流失量、土壤侵蚀模数、扰动土地整治情况、拦渣率、林草植被的恢复情况等六项指标,做好监测成果记录,全面掌握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情况。(3)定期调查与动态观测相结合对于项目区地形地貌,扰动土地面积,林草覆盖度,沟道淤积及水土流失危害对周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因子采取定期调查监测,对较大的开挖扰动面、弃土弃渣堆积面侵蚀变化等根据需要实行动态观测。(4)重点监测与一般监测相结合全面调查监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状况和背景值,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对施工生产地展开巡查,记录和处理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事件与问题,重点观测水土流失量和水土保持设施数量、质量及其实施效果,观测因子包括降雨、径流、泥沙、水蚀量、水土保持工程进度与防治效果等。9.3监测基本要求9.3.1点位布设要求根据本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堤防工程区为最大的可能水土流失场,是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对象。建设期对原始地貌扰动较大的区域主要有堤防工程区,设计分别对施工区典型区段设 置监测点。运行期上述监测点继续监测水保措施防治效果,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监测点位置,以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实施。9.3.2监测因子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在施工过程中,作业面在不断发生变化,防治责任范围将随之发生变化,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是首要任务。2)扰动面积监测按开挖、回填工作面、堆土区、施工道路等类型、记录扰动面积及其水土流失状况。3)弃渣监测本项目弃渣较分散,主要针对弃渣堆填防护场地,监测弃量及渣料流失量。4)临时防护措施监测主要包括临时施工道路、临时占用场地等临时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及效果的监测。5)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动态监测主要包括各防治区实施工程措施之后的稳定性监测,实施植物措施之后,表面植被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状况及生态防护效益的监测。6)土壤流失(侵蚀模数)动态监测主要针对建设期各种扰动类型区、对可能产生流失量分期实时监测,从中分析计算水土流失量的变化,掌握其规律,为同类工程类比打下基础。7)水土流失危害的监测主要针对不同地质段的施工区进行监测,记录其对河道下游及周边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类型和程度。 9.4监测范围、监测单元和重点监测区域划分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范围主要以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准,并根据项目建设征占地范围,部分监测项目扩大至水土流失影响区域,其中项目建设监测面积为4.04hm2,影响区监测面积为98.10hm2。本项目监测单元主要包括:堤防工程区、临时道路区、施工生产区、管理站房区、弃渣场区等。重点监测区域分建设期和运行期,建设期重点区堤防工程区、临时道路区,重点监测项目为临时施工扰动地貌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及对周边的危害;运行期重点监测区段为弃渣场区,重点监测项目为工程区内实施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对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9.5监测程序、内容与方法9.5.1监测程序监测程序分为前期准备、监测实施及监测成果分析评价3个阶段。(1)前期准备阶段:组建监测工作组,收集项目区气象、水文、泥沙资料,有关工程设计资料和相关比例地形图。通过图件资料整理分析,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项目区自然、社会、经济情况,特别是工程建设概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详细监测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和野外调查监测工作细则。(2)监测实施阶段:依据制定的监测实施方案和野外调查监测工作细则,对项目区进行踏勘调查,通过踏勘调查,选定典型地块设立水土流失观测场,对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情况及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并按照拟定的工作计划,开展面上的调查、巡查监测,及时掌握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动态情况,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第一手的监测数据资料。 (3)监测成果分析评价阶段:整理分析监测资料,在分析项目区土壤侵蚀环境因子、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水土保持防治效果等基础上,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对该工程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情况作出客观评价,并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防治特点和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等进行归纳总结。9.5.2监测内容(1)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因子监测包括:A、影响土壤侵蚀的地形、土壤、植被、气象、水文等自然因子及工程建设对这些因子的影响;B、工程建设扰动地表面积、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C、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弃土量及堆放面积;D、项目区林草覆盖率。E、水土流失背景值监测。(2)水土流失动态状况及其危害监测包括:A、水土流失形式、面积变化情况;B、水土流失量变化情况;C、对上游和周边地区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危害情况等。(3)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林草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率;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各项防治措施的蓄水保土效果。同时通过监测,确定工程建设损坏水保设施面积、扰动地表面积、工程防治责任范围面积、工程建设区面积、直接影响区面积、水土保持措施防治面积、防治责任范围内可绿化面积、己采取的植物措施面积等。(4)水土流失六项防治目标监测 为了给项目水土保持验收提供技术依据,监测结果应计算出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植被恢复系数和植被覆盖率等6项防治目标的达到值。1)扰动土地治理率:根据实地调查及设计资料分析,按防治区统计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面积、永久建筑面积及扰动地表面积,分别计算各区域的扰动土地治理率。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根据实地调查及设计资料分析,按防治区统计造成水土流失面积,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面积,计算得出水土流失总治理程度。3)土壤流失控制比:根据定位监测的水土流失量分析计算各防治区的土壤侵蚀量,计算各区域的土壤流失控制比,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计算该工程项目的土壤流失控制比。4)拦渣率:根据调查、定点观测及统计分析,计算出弃渣堆放点的弃渣流失量,用弃渣量减去弃渣流失量即为拦渣量,算出该弃渣堆放点的拦渣率,同样采用加权平均法最后算得该项目的拦渣率。9.5.3监测方法9.5.3.1选择监测方法的原则水土保持监测采取定位监测与实地调查、巡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1)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和水土流失量的监测应采用地面监测法;(2)扰动面积、地表植被生长状况和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情况等项目的监测采取调查法和实测法;(3)施工过程中时空变化多、定位监测困难的项目可采用场地巡查法监测。9.5.3.2实地调查监测 调查以巡视为主,对地形、地貌、植被的变化情况、建设项目占用土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情况、工程挖方、填方数量、弃渣数量及堆放占地面积等项目的监测采用实地调查结合设计资料分析的方法进行;工程建设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的评价采用实地调查结合实地量测等方法进行;对防治措施的数量和质量、林草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等项目监测采用实地样方调查结合量测、计算的方法进行。9.5.3.3定点观测监测对水土流失量变化及水土流失程度变化采用定点观测监测点的方法进行。(1)水土流失量监测:本项目主体工程属线性工程,占地面积较大,地表扰动严重,雨季容易发生水蚀,边坡水蚀严重,其水蚀监测采用沉沙池与沟槽量测结合的方法。①沟槽(重量)法监测区对选择的重点监测地区边坡水蚀采用简易坡面沟槽法,量测坡面形成初期的坡度、坡长、地面组成物质、容重等,每次降雨或多次降雨后侵蚀沟的体积。具体是在监测重点地段对一定面积内(实测样方面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为100m2)的侵蚀沟数量、深度、宽度、长度进行量算,同时测量坡面的面蚀,通过边坡沟蚀量结合面蚀量,确定边坡的水土流失量。边坡土壤水蚀监测如表9—1。②沉沙池观测法:在扰动严重的沟道下游出口处采用沉沙池方法进行监测,沉沙池容积10m3。(2)植被监测:选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标准地,标准地的面积为投影面积,要求乔木林20m×20m、灌木林5.0m×5.0m、草地2.0m×2.0m。分别取标准地进行观测并计算林地郁闭度、草地覆盖度和类型区林草的植被覆盖度。 表9—1边坡土壤水蚀监测表样方编号监测数据1234样方面积斜面积(m×m)坡度(°)投影面积(m×m)细沟平均宽a(m)平均深B(m)平均长L(m)细沟数(n)浅沟上口平均宽a(m)底平均宽b(m)平均深h(m)平均沟长L(m)浅沟数(n)监测结果侵蚀量(t)侵蚀模数(t/km2.a)说明:侵蚀量=(细沟侵蚀量+浅沟侵蚀量)(1+30%)细沟侵蚀量=a×h×L×n×r;浅沟侵蚀量=(a+b)×h×L×n×r/2;侵蚀模数=侵蚀量-106/(侵蚀年限×投影面积);R——土壤容重,t/m3。其计算公式为:式中:—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覆盖度);—林(草)的植被覆盖度,%;—样方内树冠(草冠)的面积,hm2;—样方面积,m2; —林地(草地)的面积,hm2;—类型区总面积,hm2。纳入计算的林地和草地面积,其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覆盖度都应大于20%。关于标准地的灌丛、草本覆盖度调查,采用目测方法按国际通用分级标准进行。9.5.3.4地面监测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的监测,采用地面观测方法。以简易坡面量测法为主,同时采用自记雨量计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简易坡面量测法进行定点监测,其方法是:在上述各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处设置量测场地,面积应根据地形情况确定。测量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一类不同组成物质的坡面应至少保证有一个坡面测量场;监测过程中,量测坡面形成初的坡度、坡长、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土壤容重等,并记录造成侵蚀沟的次降雨。每次降雨或多次降雨后,量测侵蚀沟的体积,得出沟蚀量并通过沟蚀占水蚀的比例计算出流失量。简易坡面量测法通过调查实际出现的水土流失情况推算侵蚀强度。重点是确定侵蚀历时和外部干扰。必须及时了解工程进展和施工状况,通过照相、录像等方式记录、确认水土流失的实际发生过程。9.6监测时段、频次(1)监测时段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确定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时段为主体工程建设期和植被恢复期共2年,后续监测归并于运行期监测。运行期的监测费用在运行期的成本中列支。(2)监测频次对于地面定位监测,施工建设期内实行定时监测,从施工开工开始至工程竣工,监测时段主要在汛期6月~9月,每月1~2次,暴雨结束后应 补测一次,非汛期每月1次。植被恢复期监测频次在植被恢复期间每年进行2次,但林木栽植后的1个月后,应进行重点监测,主要监测植被恢复情况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防护效果。对于调查监测的内容,一般在施工前、施工中期和完工后应全面调查一次,运行期每年一次,对于临时堆渣场的弃渣情况、不良地质段应紧随施工期进行典型调查,对于水土保持效益的监测则应安排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实施之后,每3个月监测一次,第2年暴雨季节前后的6月和9月各监测一次;对于调查监测还可以适当增加相对固定的临时监测点作为6项防治目标计算的辅助资料,从而加强监测的可操作性。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以巡查为主,监测时段为不定期,且贯穿整个监测过程。9.7监测点位布设根据开发建设项目工程特点、扰动地表面积和特征、涉及的水土流失不同类型、扰动开挖和堆积形态、植被状况、水土保持设施及其布局等将项目区分为5个监测区,根据监测分区,在不同监测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或场地,布设监测点,监测点布设见附图监测点位布设图。本项目共布置定点监测点6个,具体为:***、***、***堤防工程区各1个,3个弃渣场各1个。监测点位布置图见水保附图。按上述划分的监测区域,依据主体工程建设特点、施工中易产生新增水土流失的区域及项目区原有的水土流失类型、强度等,确定本工程定位监测内容、方法及监测频次,详见表9-2。9.8监测设施设备及费用监测方法多样其监测设施种类也较多,监测的单位应根据监测工作中实际需要选择监测设备。主要监测设备见表9-3。观测设施初拟费用12.0万元,该部分按设备的5%折旧费计入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其他监测相应费用见工程投资估算。 表9-2定位监测内容、方法及频次表部位监测方法监测项目与内容主要监测指标监测时段与频次堤防工程区定点监测1.在开挖面设简易检测点;2.工程措施效果及植被恢复情况1.冲刷侵蚀厚度、冲沟蚀深度和水土流失量;2.林草成活率和植被覆盖度降雨季节加强监测。一般一个月测试一次;降雨量大于20mm加测一次。临时道路区调查监测水土流失及植被恢复地面恢复及植被生长情况施工后监测施工生产区调查监测地貌恢复效果及植被恢复情况1.场地原地貌植被损坏面积及水土流失量调查;2.植被生长情况施工过程中降雨前、中、后各监测1次,植被恢复期暴雨季节加强监测,一般一个月测试一次;降雨量大于20mm加测一次。管理站房区调查监测影响区水土流失及植被恢复1.原地貌植被损坏面积;2.植被生长情况降雨季节加强监测弃渣场区定点监测工程措施效果及植被恢复情况地面冲刷、植被生长植被恢复期暴雨季节加强监测,一般一个月测试一次表9-3水土保持监测设备一览表序号消耗性材料费监测设备费设备名称钢钎皮尺钢卷尺2m抽式标杆摄像机GPS数码照相机天平计算机单位个个个支部部部个台数量1833211122价格(元)2001503012050000440005000500200009.9监测成果监测成果应包括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监测表格及相关的监测图件。(1)水土保持监测报告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前言:概述建设项目概况,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意义、监测任务来源、监测任务组织实施、监测管理以及监测阶段报告等。2)项目及项目区概况:包括建设项目概况、项目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情况、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等。 3)水土保持监测:包括监测依据、原则、监测区域范围及其分区、监测内容以及监测的程序和方法等。4)监测结果分析:包括防治责任范围动态变化分析,项目区土壤侵蚀环境因子状况动态变化分析,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分析,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分析,水土保持防治效果分析等。5)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的经验和特点:包括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经验和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的特点等。6)项目综合评价及建议:包括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有关建议等。(2)水土保持监测表格监测表格作为监测成果报告的附表。(3)有关监测图件监测图件主要包括工程地理位置图、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图、工程建设前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图、工程竣工后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等,作为监测成果报告的附图。9.10监测机构与监测制度9.10.1监测机构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实施水土保持监测的单位必须具备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资质证书。该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部门完成。监测结果必须报送建设单位和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并做为监督检查和验收的依据之一。9.10.2监测制度(1)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监测单位要严格按照本方案制定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2)为使监测结果准确可靠,能够真正为工程建设和控制区域水土流失服务,要求每次监测前对监测仪器进行校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对每次监测结果要及时统计分析,认真对比,作出简要分析与评价,及时报送业主和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以便对工程建设和运行进行监督。(4)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监测工作全部结合后,对监测结果做出综合评价与分析,编写水土保持监测报告,报送业主与上一级监测部门统一管理。 10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10.1编制原则、依据10.1.1编制原则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材料价格与主体工程一致,采用工程所在地2012年第三季度价格水平;工程施工工期与主体工程保持一致。10.1.2文件依据(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3]67号);(2)《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3)国家发展委、建设部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颁发的“国家发展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4)水利部司局函“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保监[2005]22号)。10.1.3定额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并扩大10%作为估算指标。10.2基础单价编制1、人工预算单价:经计算人工预算单价取4.44元/工时。2、苗木种子价格苗木、种子价格均为到场价格。3、施工用水、电价格水的预算价为1.0元/m3,电的预算价为0.8元/kwh。 10.3工程单价编制①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单价: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单价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组成,直接工程费包括直接费、其它直接费和现场经费。直接费指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三项。本工程的设计深度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因此工程单价乘以10%的扩大系数。②安装工程单价: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监测设备安装费按监测设备的10%计算。③其它直接费:按直接费的百分率计算,工程措施取3.0%,植物措施取2.0%。④现场经费:按直接费的百分率计算,均取4.0%。⑤间接费:按直接工程费的百分率计算,工程措施取4.0%,植物措施取3.0%。⑥企业利润:按直接工程费与间接费之和的百分率计算,工程措施取7.0%,植物措施取5.0%。⑦税金:按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与计划利润三项之和的3.22%计算。10.4水土保持工程估算编制①工程措施A、工程措施估算按设计工程量乘以工程单价进行计算。b、监测设备及安装工程按设备费及安装费分别计算,列入工程措施设备及安装费用中。②植物措施植物措施费由苗木和种子等材料费及种植费组成。材料费由苗木和种子的预算价格乘以数量进行编制;种植费按《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进行编制。③临时工程费 临时防护工程按设计工程量乘以单价编制,其他临时工程费按第一部分工程措施和第二部分植物措施投资的1.5%计取。④独立费用A、建设管理费:按第一至第三部分之和的2%计算;B、工程建设监理费:按人员配置及不同人员年薪计算;C、水保方案编制费:按计价格[2002]10号文件规定计算;D、水土流失监测费:监测人工费按每人每年6万元计算;E、工程质量监督费:根据现行标准不计此项费用;F、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按水利部司局函保监[2005]22号《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计算;G、水土保持技术文件技术咨询服务费:按水利部司局函保监[2005]22号《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计算。10.5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第一至第四部分之和的6%计算,因物价指数为零,不计算价差预备费。10.6水土流失补偿费依据《***省水土流失防治费、补偿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结合当地该类型地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本工程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均属破坏原地貌,工程区无林地和人工草地,补偿费按0.5元/m2计算,损坏原地貌植被面积为4.04hm2,算得水土流失补偿费2.02万元。10.7投资估算本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为299.98万元,价格水平年与主体工程一致。工程估算总投资中水土流失补偿费为2.02万元,预备费为20.27万元。具体投资详见投资估算表。 10.8效益分析项目建设期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以及临时措施的目的是控制工程建设早期的水土流失,防止扰动面的土壤大量流失,维护工程的安全运行,绿化、美化环境,恢复改善工程占地区因弃渣占压、工程挖损、扰动破坏的土地及植被资,其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10.8.1生态效益本方案实施后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方案共布设植物措施20.52hm2,植被恢复率达到98%;全部弃渣都得到拦挡,对临时用地采取土地整治、绿化措施后,可使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恢复和改善。具体表现在:(1)通过各项水保措施的综合治理,项目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植被得到有效恢复。(2)建立了以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为主的防护体系,对防止水土流失具有明显效能,使土壤侵蚀明显减少。(3)由于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的提高,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安全有了保障,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奠定了基础。10.8.2社会效益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利用率提高,为项目区群众广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工程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8.3经济效益本方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主要为维护工程项目建设安全和防止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而设置的,但水土保持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在短期内不甚明显,经济效益主要依托主体工程的效益,体现在由此而产生的间接的经济效益上。 10.9防治效果分析根据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和本方案的水保措施设计,本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治理面积如下:治理目标面积计算表单位:hm2防治区扰动面积整治面积主体工程措施面积主体工程绿化面积水保方案措施面积绿化面积林草面积堤防工程区53.2753.2744.582.758.6911.4411.44临时道路25.9325.9321.00 4.934.934.93施工生产区3.823.82  3.823.823.82管理站房区0.160.160.06 0.100.100.10弃渣场区3.333.05  3.053.053.05合计86.5186.2365.64 20.5923.3423.34通过分析,方案实施后目标值实现情况评估见表10-9。表10-9方案目标值实现情况评估评估指标目标值实现值评估预算评估结果扰动土地整治率(%)>9599扰动土地整治总面积(86.23hm2)可以实现扰动地表面积(86.51hm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698水保措施防治面积(20.59hm2)可以实现区域水土流失面积(20.87hm2)土壤流失控制比0.81项目区允许值(500t/km2.a)可以实现方案实现值(500t/km2.a)拦渣率(%)>9598排弃的土、石、渣均集中处理可以实现林草植被恢复率(%)>98100绿化总面积(23.34hm2)可以实现可绿化面积(23.34hm2)林草覆盖率(%)>2627林草总面积(23.34hm2)可以实现责任范围面积(86.51hm2) 11实施方案的保证措施为了使***干流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能得以顺利实施,项目业主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应该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精神,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整个工程建设之中,分年度安排,加强管理,保证按期完成治理任务。11.1组织领导措施应由项目建设单位组织实施,在本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业主应设立水土保持专门机构,配备一定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本水土保持方案的管理和组织实施,并配合当地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向施工单位及附近群众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以提高施工队伍和群众对水土保持的认识,增强其水土保持的法律意识,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和治理成果的防护,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11.2后续设计本方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应将批准的防治措施和投资估算纳入主体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概算中,单独成章,并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以便水土保持措施能按详细的设计要求顺利实施。11.3水土保持工程招标、投标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过程中应采取“三制”质量保证措施,即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和监理制,以保证水土保持方案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设计标准。建设单位在主体工程招标文件中,按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要求,把水土保持工程各项内容纳入招标文件的正式条款中,中标后承包商承担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义务和惩罚措施。工程建设中外购土石料,在购买合同中应明确料场的水土流失的责任。 中标单位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对设计内容如有变更,应按有关规定实施报批程序。11.4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应列入主体工程监理任务中,建设单位与水土保持生态监理公司签定合同,监理合同中应明确水土保持工程监理任务。工程完工后,监理公司应提供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报告。在水土保持工程施工中,必须实行监理制度,形成以项目法人、承包商、监理工程三方面相互制约,以监理工程师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以期达到降低造价、保证进度、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质量,把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降低到最低程度。11.5水土保持监测在项目建设期内,应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施工建设期和植被恢复期的水土流失量的动态变化、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等进行长期监测,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治效果,监督和指导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对需补充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相应的补充治理方案。业主应委托具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单位承担监测工作。监测单位要按方案中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方法、点位、时段和频次编制监测实施细则,按《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实施全过程监测。监测成果要定期向建设单位和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时,应提交水土保持监测专项报告,报告应说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11.6施工管理为了保证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实施和落实,本工程采取业主治理的方式,成立水土保持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管理和实施工作,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治理措施、进度安排、技术标准等,严格要求施工单位保质保量地完成水土保持各项措施。 11.7监督管理措施监督机制是方案真正落实到实处的有力保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规定,业主方应积极、主动接受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加强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在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扰动地面,把水土流失控制在最小限度,对竣工后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强管护,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并大力向广大职工群众宣传新《水土保持法》,以形成群众性的监督机制,使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11.8竣工验收根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要求,在主体工程验收时,应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待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验收前,按照水利部16号令的要求做做好验收前的准备工作,对没有达到验收要求的水土保持设施,应完建后,再向水土保持部门提出验收的申请。11.9水土保持资金来源和管理水土保持资金是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根本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本方案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水土保持投资应列入主体工程基本建设投资中。建设单位要做好资金使用与管理,专款专用,按施工进度和工期拨款。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就水土保持投资概算情况、分年度投资安排、资金到位情况和经费支出情况写出总结报告。11.10公众参与水土保持方案中的各项措施的实施和保持与当地群众是紧密联系的,工程建设单位应积极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协作,作好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和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发动群众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植树种草,带动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12结论和建议12.1结论1)***省重要支流治理项目***干流防洪工程地处秦巴土石山区,属***口水源保护区及***省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重点治理区,年侵蚀模数约为500-1500t/km2,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水土流失属轻度。2)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118.30hm2,其中项目建设区86.51hm2,直接影响区31.79hm2。3)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面积86.51hm2,其中滩涂82.47hm2,天然草地4.04hm2;工程因开挖造成的弃渣总量10.88万m3。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情况下,预测水土流失总量8131t,可能造成新增水土流失量为4486t。4)本方案针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了5个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分别为堤防工程防治区、临时道路防治区、施工生产防治区、管理站房防治区和弃渣场防治区。在水土保持方案总体布局中对各分区都分别制定了相应防治措施。5)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总投资299.98万元,其中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2.02万元。6)方案实施后,分析计算6项防治目标的实现情况为:扰动土地治理率达到99%,造成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度达到98%,拦渣率为98%,土壤流失控制比1.0,林草植被覆盖度为100%,林草覆盖率27%。综上所述,本工程在水土保持方面无重大制约因素。虽然本项目的建设会在短时间内造成水土流失的加剧,但通过实施本方案报告书中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真正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 制度,所产生的影响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并能为环境所接受。同时,随着林草植物的逐年生长,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将不断提高,植物根系也逐渐发达,对项目区水土保持也将带来有益的影响。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而言,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12.2建议为确保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有效实施,结合同类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特提出以下建议:1)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为了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满足工程建设设计指标的前提下,工程建设尽量避开项目区主汛期,以最大减轻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工程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2)为减少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面积,施工时要严格控制作业范围,开挖土方集中堆放,及时处理,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同时便于植树种草。3)严格水土保持工程施工顺序,工程竣工后对建设场地应及时平整及植被绿化,防止水土流失。4)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高度重视建设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严格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做好实施工作。5)项目建设涉及当地的水土保持机构,应积极配合方案的实施工作,且与本地区水土保持规划有机的结合,保证项目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6)水土保持方案在主体工程初步设计及技施设计阶段,应同时开展相应深度的水土保持设计工作。7)工程施工阶段,建设主管部门应重视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切实作好工程监督管理。建设单位应加强与当地水保部门勾通,定期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执行情况,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搞好水保监督工作。 附件一投资估算附表 附件二***省***市***干流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