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 MB
  • 80页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 毕业设计计算书

  • 8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目录摘要1Abstract2绪论4第1章设计资料51.1工程概况51.2结构设计资料5第2章建筑设计82.1建筑平面设计82.1.1主要使用房间设计82.1.2辅助使用房间设计92.1.3交通联系部分设计92.1.4建筑平面组合设计92.2建筑立面设计92.3建筑剖面设计102.4防火设计112.5建筑细部设计112.5.1墙体112.5.2地面工程112.5.3屋面工程112.5.4门窗工程112.5.5楼梯工程122.5.6油漆工程12第3章结构设计概述123.1设计依据123.2本工程有关等级要求1377 3.3框架承重方案133.4框架结构计算简图133.5结构计算13第4章结构设计计算144.1.结构设计资料144.2.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144.3重力荷载计算164.3.1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164.3.2屋面及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174.3.3梁、柱、墙、窗、门重力荷载计算184.3.4重力荷载代表值194.4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204.5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234.5.1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234.5.2横向风荷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324.6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374.6.1计算单元384.6.2荷载计算384.6.3内力计算414.7横向框架内力组合464.7.1框架梁的内力组合464.7.2框架柱的内力组合494.8截面设计554.8.1框架梁554.8.2框架柱58第5章构件设计625.1板的配筋计算6277 5.1.1荷载计算625.1.2计算简图635.1.3弯矩设计值635.1.4正截面承载力计算645.2楼梯设计645.2.1设计参数645.2.2梯段板设计645.2.3平台板设计655.2.4平台梁设计66第6章基础设计686.1确定C柱的基底尺寸686.2设计C柱基础696.3基础配筋计算71设计心得73参考文献75鸣谢7677 摘要本次毕业设计的内容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建筑面积约为5000,拟建建筑物共六层,分为建筑和结构两部分。建筑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使用功能、施工、材料、建筑设备、建筑艺术及经济等。着重解决建筑布置与各种细部构造,最终确定设计方案,画出建筑施工图。结构设计是在建筑物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确定结构方案;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布置,并初步估算,确定结构构件尺寸,进行结构计算。结构计算包荷载计算、变形验算、内力分析及截面设计。在完成结构部分的计算之后,依据建筑方案和结构设计计算结果完成结构部分的施工图设计。本方案为一栋行政楼,主体为六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合海口的实际情况,本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结构设计中主要是框架设计阶段,首先必须满足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侧移验算的要求,在进行地震水平力作用计算时采用了底部剪力法,并运用弯矩二次分配法对框架进行内力计算。基础部分的设计,根据提供的地质资料,基础形式采用预制桩,并进行了承台、桩身的设计及验算。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桩基础。77 AbstractThedesignofthegraduation-productcontenttohavereinforcedconcreteframebuilding,Theconstructareaisabout5000㎡.Thebuildingdrawinguptosetupistotal6floorshigh.constructionandstructureisdividedintotwoparts.Architecturaldesignisthepremiseoftheoverallplan,accordingtothedesigntask,consideringthefunctionaluse,construction,materials,constructionequipment,architecturalartandeconomy.Addressthelayoutandarchitecturaldetailsofvariousstructures,andthefinaldesign,constructionpaintedmap.Structuraldesignispreliminarydesignofthebuildingsidentifiedonthebasisofthestructureoftheprogram;Choosingarationalstructureofthesystem;thestructurallayout,andapreliminaryestimate,todeterminestructuralcomponentsize,structurecalculation.Structuralloadcalculationpackages,checkingdeformation,stressanalysisanddesignsection.Thecompletionofthestructureofthecalculation,basedontheconstructionprogramandstructuraldesigniscompletestructureoftheconstructiondesign.Theprogramforabuilding,themainpartofthesix-storeyreinforcedconcreteframestructure,theactualsituationofHaikou,Thebasicseismicintensityvenuesfortheeight,thebasicdesignoftheearthquakeacceleration0.20g/kg/d.Designfeaturescycle0.35s,aseismicdesignforthefirstteamandtheconstructionsitefortheClassIIcategory.StructuralDesignisthemainframeworkforthedesignstage,wemustfirstmeetthehorizontalseismicforcesundertheframeworkofthelateralchecked,conductingseismiccalculationofthelevelofforceusedinthebaseshear,andtheuseofsecondarydistributionmethodmomentrightframeworkforcalculatinginternalforces.Partofthedesignbasis,accordingtothegeologicaldata,thebasisfortheuseofprecastformpile,andacap,Pilethedesignandcalculation.77 keyWords:Reinforcedconcreteframe;Thelotuscarry;Insidethedintcombine;GotogetherwithJi77 绪论框架结构的特点框架结构是通过梁、柱组成的结构体系作为建筑的竖向承重结构,并同时承受水平荷载,它适用于多层及高度不大的高层建筑。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能形成较大的空间。通常梁、柱截面尺寸都不能太大,否则影响使用面积。因此,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水平位移较大,这是他的主要缺点。通过合理设计,框架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较好,能承受较大的变形,但是,变形大了容易引起非结构构件出现裂缝及破坏,这些破坏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威胁人身安全。框架结构的发展筑物的高度也在不断的升高,当建筑物高度增加时,水平荷载对结构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普通的砌体结构已经不能满足高度要求,因此,框架结构就出现了,框架结构的材料主要是钢筋和混凝土,通过把钢筋和混凝土粘接在一起,形成承重的框架结构。解放前,我国高层建筑很少,解放后,在50和6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提高,居住环境不断的改变,建年代陆续建造了一些,如1959年建成的北京民族饭店,12层,高47.4m;1964年建成的北京民航大厦,15层,高60.8m等。70年代初期,我国几个大城市开始加速建造高层建筑,目前,在许多中等城市及一些小城市也都已建造了高层建筑。在我国,高层建筑以采用钢筋混凝土为主,近年来,不仅建造高度在增长,建筑体型和结构体系也愈益多样化,而且在50层左右的建筑中,已开始采用钢结构,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建造高层建筑的技术水平有了的发展和提高。本文研究的内容77 本文通过对一榀框架的设计,充分了解了荷载的传力过程、框架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整个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本设计虽然简单,但包括的内容很全面,除框架只计算了一榀以外,其余的设计均很全面,包括屋面板、楼面板、以及基础和楼梯,通过对这些结构的设计,已经可以充分了解整个建筑结构,以及对整个结构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把我们学习的内容全部贯穿到一起,为我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77 第1章 设计资料1.1工程概况本设计为办公楼为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建筑面积约为5000m2左右。建筑物平面为一字行,受场地限制,宽度≤18.6m,长度≤50m。框架梁、柱、板均采用现浇混凝土。1.2结构设计资料(一)地质资料1、场地概况:拟建建筑场地已经人工填土平整,地形平坦,地面高程为4.6m。2、地层构成:勘察揭露地层,自上而下除第①层为近期人工填土外,其余均为第四全新世海陆交互相陈积。勘察深度范围内所揭露的地层,厚度变化不大,分布较均匀,其各层概况为:①杂填土:以粘土为主,含大量的垃圾和有机质,不宜作为天然地基,平均厚度2.5m。②淤泥质粉质粘土:深灰色,流塑状态。平均厚度7.1m。③细砂:以细砂为主,少量砂粉,含粘粒,饱和,松散稍密状。平均厚度为2.4m。④中砂:以中粗砂为主,饱和,属密实状态,承载力特征值为220kPa,工程地质性良好,可作为桩尖持力层。本层为揭穿。3、地下水情况:场地地下水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分上下两个含水层,第一含水层存于第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中,属上层孔隙滞水,水位高程约为4.2m;第二含水层主要存在于第③细砂层中,属孔隙潜水,具有一定的水压力。经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判断该地下水混凝土无侵蚀性。4工程地质评价(1)场地土类型与场地类别:经过计算,本场地15m深度以内土层平均剪切波速(按各层厚度加权平均)Vsm=140~160m/s,即场地覆盖层厚度Dov为60m77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划分该场地类别为Ⅱ类土。(2)场地地基液化判别:第③层细砂为液化土层,IIE=11.3,属中等液化。(3)地基持力层选择与评价:第①层杂填土不宜作为天然地基;第②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为软弱下卧层;第③层细砂层为中等液化土层未经处理不可作为地基持力层;第④层中砂物理力学性质教好,可作为桩尖持力层。有关桩的设计和要求,详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各层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及桩设计参见下表.层序土层名称平均厚度(m)实际标贯击数/临界标贯击数承载力特征值沉管灌注桩预制桩桩侧阻力特征值桩端端阻力特征值桩侧阻力特征值桩端端阻力特征值fak(kPa)qsia(kPa)qpa(kPa)qsia(kPa)qpa(kPa)杂填土2.5②淤泥质粘土7.1602024③细砂2.40.601502938④中砂未揭穿23042160047210077 5.地基方案根据拟建建筑物的特点及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基础形式可选用桩基础。建议采用④层中砂作为桩尖持力层,桩型可考虑灌注桩或预制桩。(二)地震资料根据国家地震局审批的《XX地震区划图及其说明》,本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三)气象条件基本风压0.75KN/m2,基本雪压0。第2章建筑设计一幢建筑物是由若干单体空间有机地组合起来的整体空间,任何空间都具有三度性[1]。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主要从平面、立面、剖面来综合分析建筑物的各种特性,并通过相应的图示来表达设计意图。2.1建筑平面设计根据设计任务书中对建筑总面积、层数及房间数量及使用面积的要求,初步确定每层及各房间的面积、形状与尺寸,根据功能分区进行平面组合设计。2.1.1主要使用房间设计主要使用房间是建筑物的核心,由于它们的使用要求不同,分为不同的房间,如办公楼中的办公室、会议室等。为了获得较大的办公场所,本设计采用7.8m和77 7.2m两种大开间和6m的大进深,房间形状和具体尺寸见平面图。2.1.2辅助使用房间设计辅助使用房间是为保证建筑物的主要使用要求而设置的,与主要使用房间相比,则属于建筑物的次要部分,如值班室、厕所等。为满足使用需求,卫生间每楼层设男、女卫生间各两个,并设有洗漱设备,采用窗通风,自然采光与灯光结合。2.1.3交通联系部分设计交通联系部分是建筑物中各房间之间、楼层之间和室内与室外之间联系的空间,如门厅,楼梯间及电梯间。要求交通路线明确联系方便,紧急疏散时迅速安全,满足通风和采光要求,本设计设两部消防楼梯和一部电梯,具体见图纸中的建筑平面图。2.1.4建筑平面组合设计为了使办公室有直接的天然采光和通风,同时为了使结构变得简单和方便施工,本设计采用走道式的平面组合形式。这样办公室与交通联系部分明确分开,各房间沿走道一侧并列布置,房间门直接开向走道,通过走道相互联系,各房间基本上不被交通穿越,能较好的保持相互的独立性。楼梯和电梯及厕所布置在中间,这样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2.2建筑立面设计建筑的美观主要是通过内部空间及外部造型的艺术处理来体现,同时也涉及到建筑的群体空间布局,而其中建筑物的外观形象对人的精神感受上产生的影响犹为深刻。77 体型和立面设计着重研究建筑物的体量大小、体型组合、立面及细部处理等。在满足使用功能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形式、装饰细部、构造手法等创造出预想的意境,从而不同程度地给人以不同的印象。因此建筑物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部体型和立面反映内部空间的特征,但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体型和立面设计只是内部空间的最后加工,是建筑设计完成之后的最后处理,而应与平、剖面设计同时进行,并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本设计中窗的材料采用透明玻璃,窗框采用塑钢材料,避免反光造成城市污染。在立面设计时应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注意合理确定窗子与墙面上其它构件间的比例和组合关系,整个立面上形成有规律的重复和有组织的变化。本工程的出入口能突出立面的造型,雨蓬采用预制悬挑构件。立面上外墙采用瓷砖,在给人以现代科技成就的力量感的同时,也给人一种亲切和谐感。2.3建筑剖面设计剖面设计确定建筑物各部分高度,建筑层数,建筑空间的组合利用,以及建筑剖面中的结构、构造关系等。它与平面设计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反映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关系。平面设计着重解决内部空间的水平方向上的问题,而剖面设计则主要研究竖向空间的处理,两个方面同样都涉及到建筑的使用功能、技术经济条件、周围环境等问题。剖面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房间的剖面形状、尺寸及比例关系;(2)确定房屋的层数和各部分的标高,如层高、室内外地面标高等;(3)解决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面排水及选择结构承重方案;(4)选择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方案;(5)进行房屋竖向空间的组合,研究建筑空间的利用;剖面设计的目的主要是确定内部空间的使用高度,以确保建筑空间的满足使用要求,要求有各种设备高度及主梁的高度等。所以确定层高为4.6m,经估算,净高符合要求。77 为了防止室外的雨水流入室内和防止墙身受潮,一般民用建筑常把室内地坪适当提高,以使建筑物内外地面形成一定的高差,室外标高设为-0.600m。2.4防火设计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的要求来进行防火设计,合理设置防火分区,并设有防火门,合理设置消防通道与消防设施。本设计中,管道穿过隔墙,楼板时,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将其周围的空隙紧紧填塞。管道井等竖向管的井壁应为耐火等级限不应低于1.00小时的非燃体。用于疏散楼梯间的乙级防火门,应采用单向弹簧门,并应向疏散放向开启。2.5建筑细部设计2.5.1墙体填充墙体为厚矿渣空心砖砌筑,外墙面贴瓷砖(),内墙面为厚抹灰,砌筑质量等级为二级。电梯间均采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2.5.2地面工程卫生间周围地面防水采用SBS复合卷材防水,管道穿楼板及地漏,坐便器处防水构造。2.5.3屋面工程考虑汇水面积及建筑立面的美观,屋面排水采用有组织内排水,屋面防水等级为三级。2.5.4门窗工程(1)本工程采用同种材质门窗,详见门窗表;77 (2)门窗上的玻璃的厚度根据分隔尺寸及办公楼所处位置由厂家确定;(3)窗采用塑钢窗,窗台板采用花岗岩。2.5.5楼梯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式楼梯,全部设计为双跑,梯段板宽1.6m,楼梯井宽度为160mm。首层为不等跑楼梯,第一跑高度为2.3m,第二跑高度为2.3m,其他层楼梯均为等跑楼梯,单跑高度为2.3m。楼梯间设有乙级防火门。2.5.6油漆工程木质门刷底漆一遍,棕色油两遍。其他突出的钢构件涂银白色防腐漆。第3章结构设计概述3.1设计依据设计的依据主要有:建筑安全等级二级,抗震等级三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相关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77 3.2本工程有关等级要求1.本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2.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3.建筑物抗震等级:三级;4.本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二级;3.3框架承重方案根据楼盖的平面布置及竖向荷载的传递路径,框架的承重方案可分为横向、纵向及纵横向框架承重三种方案。在实际工程中,一般采用横向框架承重方案。因房屋横向较短,柱数量少,当采用横向承重方案时,横向框架梁的截面高度大,可增加框架的横向侧移刚度。本设计采用了横向框架承重方案。3.4框架结构计算简图计算简图用梁柱的轴线表示:梁柱轴线取各自的形心线;对于钢筋混凝土楼盖整体浇注的框架梁,可取楼板底面处作为梁轴线。底层的下柱取至基础顶面。当上下柱截面尺寸不同且形心线不重合时,取顶层柱的形心线作为柱子的轴线。必须注意,按此计算简图算出的内力是计算简图轴线上的内力,由于此轴线不一定是各截面的形心线,故在截面配筋计算时,应将计算简图轴线上的内力转化为柱截面形心处的内力,即计入上、下柱截面形心间的偏心距对截面弯矩的影响[3]。3.5结构计算本办公楼设计分别进行了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侧移及内力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框架梁、柱内力组合,然后进行梁、柱截面设计及配筋计算以及各构件的计算。构件的计算其中包括楼板配筋计算、楼梯计算、基础设计等。77 第4章结构设计计算4.1.结构设计资料拟建房屋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基本雪压S0=0.00KN/m2,基本风压W0=0.75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常年地下水位位于地表下4.2m,水质对混凝土无侵蚀性。土的重度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20KN/m2。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4.2.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根据该房屋的使用功能及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了建筑结构布置,结构布置平面示意图见图4-1。主体结构共6层,层高均为4.6m。图4-1结构布置示意图(单位:mm)填充墙体为厚的矿渣空心砖砌筑。外墙面贴瓷砖(),内墙面为厚抹灰。楼盖及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厚度按高跨比条件取>。77 次梁截面高度==,取,截面宽度取。主梁截面高度==,取,截面宽度取。由此估算梁截面尺寸见下表4-1,表中还给出了各层梁、柱和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其设计强度C35。表4-1梁截面尺寸(mm)及各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层次混凝土强度等级横梁()纵梁()AC、DF跨CD跨3~7C353507003506003006001~2C35350700350600300600柱截面尺寸可根据式(4-1)和(4-2)(4-1)(4-2)估算,为了计算方便,边柱与中柱取同样的截面尺寸。抗震等级为三级,轴压比限值=0.9。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近似取。首层中柱;2~7层中柱=;如取柱截面为正方形,则首层柱截面尺寸取,2~7层柱的截面尺寸取。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基础埋深2.0m,基础顶面至室外地坪高度为0.5m。取顶层柱的形心线作为框架柱的轴线;梁轴线取至板底,2~7层柱高度即为层高,取4.6m;底层层高为4.6m,柱高度从基础顶面取至首层板底,即h1=4.6+0.6+0.5-0.12=5.22m,取5.3m。框架结构计算简图如图4-2所示。77 图4-2②轴框架结构计算简图(单位:mm)4.3重力荷载计算4.3.1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1.屋面(上人):找平层:15厚水泥砂浆防水层(刚性)40厚细石混凝土防水防水层(柔性)三毡四油铺小石子找平层:15厚水泥砂浆找坡层:40厚水泥石灰焦渣砂浆3%找坡保温层:80厚矿渣水泥77 结构层: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V型轻钢龙骨吊顶2.5kN/m2合计:6.97kN/m22.各层走廊楼面:水磨石地面:10mm面层20mm水泥砂浆打底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道小计:0.65结构层: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V型轻钢龙骨吊顶2.5kN/m2合计:3.903.标准层楼面:大理石面层,水泥砂浆接缝30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面上撒2厚素水泥水泥浆结合层一道小计:结构层: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V型轻钢龙骨吊顶2.5kN/m2合计:4.414.3.2屋面及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上人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屋面雪荷载标准值Sk=×S0=1.0×0=0kN/㎡式中:为屋面积雪分布系数,取77 4.3.3梁、柱、墙、窗、门重力荷载计算梁、柱可根据截面尺寸、材料容重及粉刷等计算出单位长度上的重力荷载;对墙、门、窗等可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重力荷载。具体计算过程从略,计算结果见表4-2。1.梁自重结构自重:抹灰层:10厚混合砂浆合计:结构自重:抹灰层:10厚混合砂浆合计:结构自重:抹灰层:10厚混合砂浆合计:2.柱自重结构自重:抹灰层:10厚混合砂浆合计:结构自重:抹灰层:10厚混合砂浆合计:77 外墙为厚的矿渣空心砖砌筑,外面贴瓷砖(0.5kN/m),内墙面为厚抹灰,则外墙单位墙面重力荷载为内墙为厚的矿渣空心砖砌筑,两侧均为厚抹灰,则内墙单位面积重力荷载为木门单位面积重力荷载为;塑钢窗单位面积重力荷载取。表4-2梁柱重力荷载标准值层次构件b/mh/mn7边横梁0.350.71.055.348.100254中横梁0.350.61.054.433.6466.98次梁0.30.61.053.817.800纵梁0.30.61.053.817.86187.22柱0.550.551.107.934.68251.222-6边横梁0.350.71.055.348.1125451894中横梁0.350.61.054.433.66100.47次梁0.30.61.053.817.820624.08纵梁0.30.61.053.817.820624.08柱0.550.551.107.934.624753.671边横梁0.350.71.055.348.1125451894中横梁0.350.61.054.433.66100.47次梁0.30.61.053.817.820624.08纵梁0.30.61.053.817.820624.08柱0.70.71.1012.734.6241411.54.3.4重力荷载代表值集中于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为计算单元范围内各层楼面上重力荷载代表值及上下各半层的墙、柱等重量。计算时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取0.5。77 简单的计算过程如下:顶层:屋面恒载、50%屋面活载、纵横梁的自重、半层柱的自重、半层墙的自重,女儿墙自重,门窗自重的一半,电梯自重。其它层:楼面恒荷载、50%楼面均布荷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上、下各半层的柱及纵横墙自重,门窗自重,楼梯自重。现以第六层为例,其余层计算过程相同,此处从略,计算结果见图4-3。=++1894+++++++=;=1467.1;=8457.48=;=9215.56;=9973.63;=10302.55;图4-3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长度单位:mm)4.4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梁的线刚度,其中为混凝土弹性模量,l为梁的计算跨度,为梁截面惯性矩。柱的线刚度,其中为柱截面惯性矩,h为框架柱的计算高度。横梁线刚度计算过程见表4-3,柱线刚度计算过程见表4-4。77 表4-3横梁线刚度计算表类别层次mm×mm边梁1~7350×7008100中梁1~7350×6003600注:表4-4柱线刚度计算表层次mm(N/mm)mm×mmmm15300700×7002~73600550×550柱的侧移刚度按式(4-3)(4-3)式中—柱的侧移刚度修正系数计算,根据梁柱线刚度比的不同,图中的柱可分为中框架中柱和边柱、边框架中柱和边柱以及楼电、梯间柱等。底层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一般层的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为梁、柱线刚度比。现以第2层C-2柱的侧移刚度计算为例,说明计算过程,其余柱的计算过程从略,计算结果分别见表4-5、4-6、4-7。第2层C-2柱及与其相连的梁的相对线刚度如图4-5所示,图中数据取自表4-3、4-4。由表4-3、4-4可得梁柱线刚度77 图4-5C-2柱及与其相连梁的相对线刚度=N/mmN/mm表4-5中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N/mm)层次边柱(8根)2~61.1660.3682273718189610.6540.43522101176808表4-6边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N/mm)层次2~60.8740.304187837513210.4910.398202218088477 表4-7楼、电梯间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N/mm)层次2~61.70.46284222.410.546337352.1140.5143175839024011.00.49249961.350.55280451.190.5326876328104将上述不同情况下同层框架柱侧移刚度相加,即得框架各层层间侧移刚度,见表4-8。表4-8横向框架层间侧移刚度(N/mm)层次123456585796647268647268647268647268647268由表可见,,故该框架为规则框架。4.5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4.5.1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1.横向自振周期计算按式将折算到主体结构的顶层,即==1804.53。结构顶点的假想侧移由式(4-4)~(4-6)(4-4)(4-5)77 (4-6)计算。式中—集中在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把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式为水平荷载而得第层的层间剪力;—第层的层间侧移刚度;(、分别为第、层的层间侧移;—同层内框架的总数。计算过程见表4-9,其中第6层的为与之和。对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其基本自振周期[6]可按式(4-7)计算:(4-7)式中—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框架结构取0.6~0.7;—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用的结构顶点假想位移。其中的量纲为m,取,则。表4-9结构顶点的假想侧移计算77 层次611367.9611367.9664726817.6321.758457.4819825.4464726830.6304.148457.4828282.9264726843.7273.539215.5637498.4864726857.9229.829215.5647472.1164726873.3171.9110302.5557774.6658579698.698.62.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本例中结构高度不超过,质量和侧移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变形以剪切型为主,故可用底部剪力法[7]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按式计算,即=0.85(10302.55+9973.63+9215.56+8457.482+9563.43+1467.1)=48821.65地震作用按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类场地第一组,则设计地震动参数,。=0.03348821.65=1611.11式中—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相应于结构基本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8];—结构等效重力荷载。因,所以应考虑顶部附加的水平地震作用。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按下式计算。,77 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按下式(4-8)计算,(4-8)将上述和代入可得式中—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剪力;、—集中于质点i,j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质点的计算高度;—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具体过程见下表4-10,各楼层地震剪力按下式(4-9)计算(4-9)式中—作用在k层楼面处的水平荷载。表4-10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77 层次mkNkNkN26.91467.1039464.990.04867.867.8623.39563.43222827.920.271382.7450.5519.78457.48166612.360.202285.2735.7416.18457.48136165.430.165232.9968.6312.59215.56115494.500.139196.31164.928.99973.6388765.310.108152.51317.415.310302.5554603.520.06794.61412.0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见图4-6,楼层地震剪力沿房屋高度的分布见图4-7图4-6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图4-7楼层地震剪力沿房屋高度的分布3.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和顶点位移分别按公式(4-10)和公式(4-11)计算(4-10)(4-11)77 计算过程表见4-11,表中还计算了各层的层间弹性位移角。由表4-11可知,最大层间弹性位移角发生在第2层,其值为满足式的要求,其中[。表4-11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层次kN()mmmmmm6450.56472680.709.5936001/51425735.76472681.148.8936001/31574968.66472681.507.7536001/240031164.96472681.806.2536001/200021317.46472682.044.4536001/176511412.05857962.412.4153001/21994.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以②轴线横向框架内力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其余框架内力计算从略。框架柱端剪力及弯矩分别按下式(4-12)~(4-14)计算。(4-12)77 (4-13)(4-14)(4-15)式中—i层j柱的侧移刚度;h—该层柱的计算高度;—柱上端的弯矩,单位为;—柱下端的弯矩,单位为;y—框架柱反弯点高度比;—框架柱的标准反弯点高度比;—上下层梁线刚度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上下层层高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其中由表查得。当为风荷载作用时,由均布水平荷载下各层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确定;当为水平地震作用时由倒三角形分布水平荷载下各层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确定,本设计中无需修正。具体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4-12。表4-12各层柱端弯矩及剪力计算表层次h/mkN(N/mm)中柱y63.6450.56472682273715.831.1660.3519.9537.0453.6735.76472682273725.841.1660.4541.8651.1643.6968.66472682273734.021.1660.4555.1167.3677 33.61164.96472682273740.921.1660.5073.6673.6623.61317.46472682273746.281.1660.5083.3083.3015.31412.05857962210153.270.6540.70197.6384.70续表4-12续表4-12各层柱端弯矩及剪力计算表层次h/mkN(N/mm)边柱y63.6450.56472683373523.482.4050.4538.0446.4953.6735.76472683373538.342.4050.4764.8773.1543.6968.6647268337350.5090.8690.8677 50.482.40533.61164.964723373560.712.4050.50109.28109.2823.61317.46472683373568.662.4050.50123.59123.5915.31412.05857962804567.601.349064229.29128.98注:表中M量纲为,V量纲为kN。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分别按下式(4-16)~(4-19)计算。(4-16)(4-17)(4-18)(4-19)式中、—表示节点左、右梁的线刚度;、—分别表示节点左右梁的弯矩,单位为kNm;77 —为柱层的轴力,以受压为正,单位kN。计算结果见表4-13。表4-13梁端弯矩、剪力计算及柱轴力计算层次边梁柱轴力边柱637.0422.558.17.36-7.36571.1153.938.115.44-22.84109.2275.538.122.81-45.613128.7797.078.127.88-73.492156.96112.948.133.32-106.811168.00122.508.135.86-142.67续表4-13梁端弯矩、剪力计算及柱轴力计算层次中间梁柱轴力中柱623.9423.943.613.30-5.94557.2657.263.631.81-22.31480.2080.203.644.56-44.063103.07103.073.657.26-73.442119.93119.933.666.63-106.751130.07130.073.672.26-143.15注:1)柱轴力中的负号表示拉力。当为左地震作用时,左侧两根柱为拉力,对应右侧两根柱为压力;2)表中M单位为,V单位为kN,N单位为kN,单位为m。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的弯矩图、梁端剪力图及柱轴力图如图4-8,图4-9所示。77 图4-8左地震作用下框架弯矩图图4-9左地震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轴力图注:图中M量纲为,V和N量纲为kN。4.5.2横向风荷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1.风荷标准值风荷标准值按下式4-20计算:(4-20)式中—基本风压,单位kN/;—风荷载体型系数,按荷载规范采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77 —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对本工程而言,基本风压,,风荷载体型系数由荷载规范查得,B类地区可查得风压高度系数在30m、20m、15m、10m和5m处依次为1.42、1.25、1.14、1和1。各层的集中荷载由下式计算:(4-21)式中A—相应高度范围的受荷面积。根据风压高度系数位置直接取值,即某楼层的取相应控制高点处的(22.2m处取用30m处,18.6m处取用20m处,15m和11.4m处取用15m处,7.8m和4.2m处取用10m处),则集中于各层楼(屋)面处的风荷载标准值如下图4-10。图4-10等效节点集中风荷载2.风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验算77 层间剪力由下式计算,然后根据框架侧移刚度D值表求出②轴线框架层间侧移刚度,再按式(4-10)和(4-11)计算各层的相对侧移和绝对侧移,计算过程见下表4-14。表4-14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层间剪力及侧移计算层次12345617.0414.6116.6516.6518.2510.3793.5776.5361.9245.2728.6210.37100292112944112944112944112944112944续表4-14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层间剪力及侧移计算层次1234560.930.680.550.400.250.090.931.612.162.562.812.901/56991/52941/65451/90001/144001/40000可见,风荷载下框架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5294远小于1/550,满足规范[9]要求。3.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计算过程与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相同。此处从略。各层柱端弯矩和剪力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4-15和4-16。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见表4-17及续表4-17。图4-1中②轴线的横向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弯矩、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见图4-11和4-12。77 表4-15各层边柱柱端弯矩及剪力计算层次m/kN(N/mm)边柱63.610.37112944227372.091.1660.352.634.8953.628.62112944227375.761.1660.48.2912.4443.645.27112944227379.111.1660.4514.7618.0433.661.921129442273712.471.1660.4520.2024.6923.676.531129442273715.411.1660.527.7427.7415.393.571002922210120.620.6540.776.5032.79表4-16各层中柱柱端弯矩及剪力计算层次m/kN(N/mm)中柱63.610.37112944337353.102.4050.424.696.4753.628.62112944337358.552.4050.4513.8516.9343.645.271129443373513.522.4050.4722.8825.8033.661.921129443373518.492.4050.533.2833.2823.676.531129443373522.862.4050.541.1541.1515.393.571002922804526.171.3490.6285.9952.71注:表中M量纲为,V量纲为kN。表4-17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计算表层次边梁走道梁柱轴力77 边柱N中柱N64.893.148.113.333.333.61.85-1-0.85515.0710.498.13.1611.1311.133.66.18-4.16-3.87续表4-17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计算表层次边梁走道梁柱轴力边柱N中柱N426.3319.238.15.6220.4220.423.611.34-9.78-9.59339.4527.248.18.2328.9228.923.616.07-18.01-17.43247.9436.108.110.3838.3338.333.621.29-28.39-28.34160.5345.528.113.0948.3448.343.626.86-41.48-42.11注:1)柱轴力中的负号表示拉力。当为左风作用时,左侧梁两根柱为拉力,对应的右侧两根梁为压力;2)表中M的量纲为,的量纲为,的单位为,的单位为m。77 图4-11风荷载弯矩图(单位)图4-12风荷载剪力和轴力图(单位)4.6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取②轴线横向框架进行计算,计算单元宽度为7.8m,如图4-13所示。由于房间内部布置有次梁,计算单元范围内的楼面荷载则通过次梁和纵向框架梁以集中力的形式传给横向框架,作用于各节点上。由于纵向框架梁的中心线与柱的中心线不重合,因此在框架节点上还有集中力矩。77 4.6.1计算单元图4-13横向框架计算单元4.6.2荷载计算(1)恒荷计算在图4-13中,、代表横梁自重,为均布荷载形式。图4-14各层梁上作用的恒荷77 =5.34kN/m=4.43kN/m。纵向框架梁和次梁自重=3.81kN/m。代表纵向框架梁直接传给柱的荷载,代表次梁传给横向框架梁的集中荷载。本设计楼板按单向板设计,楼面荷载通过纵向框架梁和次梁以集中力的形式传给横向框架。由于框架节点上集中力矩相对于固端弯矩来说很小,为计算方便,弯矩二次分配时忽略集中力矩。即=0。对于第7层:,对于第6层:对于第3、4、5层:对于第1、2层:。(2)活荷载计算活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图4-15所示。77 图4-15各层梁上作用的活荷对于第7层:同理,在屋面雪荷载作用下:对于第6层:活荷载标准值取,则对于第1~5层:标准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取与走廊楼面活荷载标准值相同的值,这样取值给计算带来了方便,同时使结构有更高的安全富余度。则将以上结果汇总,见下表4-18和表4-19。77 表4-18横向框架恒载汇总表层次(kN)(kN)(kN)(kN)700063.236141.50190.94166.76227.253-5205.06131.04115.84246.161-2205.06131.04236.02246.16表4-19横向框架活载汇总表层次(kN)(kN)(kN)(kN)700014.04623.4046.8039.7844.461-529.2558.5049.7355.58注:因雪荷载相对于楼(屋)面活荷载而言很小,取较大值进行组合,故此处可以不计算雪荷载。4.6.3内力计算梁端、柱端弯矩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由于结构和荷载均对称,故计算时可用半框架。弯矩计算过程如图4-16,所得弯矩图如图4-17。梁端剪力可根据梁上竖向荷载引起的剪力和梁端弯矩引起的剪力相叠加而得,柱轴力可由梁端剪力和节点集中力相叠加得到,计算柱底轴力还需要考虑柱的自重,具体计算过程见表4-17和表4-18所列。查《毕业设计指导书》[4]第39页,根据相应的公式求得竖向荷载引起的梁固端弯矩和剪力。在竖向恒荷载作用下:以第6层为例,其余各层计算过程从略。第6层:77 第7层:第3、4、5层:第1、2层:在竖向活荷载作用下:第6层:77 ;;第1-5层:;;根据节点处各梁柱的转动刚度[5],确定各梁柱的弯矩分配系数。具体计算过程从略。弯矩传递过程中,柱的传递系数为,梁远端固端传递系数为。(a)恒载作用下(b)活载作用下图4-16横向框架弯矩的二次分配法(单位:)注:由于框架节点上集中力矩相对于固端弯矩来说很小,为计算方便,弯矩二次分配时忽略集中力矩。77 (a)恒载作用下(b)活载作用下图4-17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弯矩图(单位:)77 表4-20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单位:)层次荷载引起的剪力弯矩引起的剪力AC跨CD跨AC跨CD跨VAVCVC=VDVA=-VCVC=VD6181.22219.936.74-9.6205138.91158.8735.71-3.6904138.91158.8735.71-4.3203138.91158.8735.71-4.3902219.48291.0635.71-11.2101219.48291.0635.71-10.900注:V以向上为正。表4-21恒载作用下梁端总剪力及柱轴力(单位:)层次总剪力柱轴力AC跨CD跨A柱C柱VAVCVC=VDN顶N底N顶N底6171.6229.5236.74313.10341.65373.98402.535135.22162.5635.71681.93710.48846.96875.514134.59163.1935.711050.131078.681320.571349.123134.52163.2635.711418.261446.811794.251822.802208.27302.2735.711860.141888.692406.942435.491208.58301.9635.712302.332369.803019.323086.7977 表4-22活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单位:)层次荷载引起的剪力弯矩引起的剪力AC跨CD跨AC跨CD跨VAVCVC=VDVA=-VCVC=VD639.5248.400-0.850549.4060.490-1.070449.4060.490-1.070349.4060.490-1.070249.4060.490-1.070149.4060.490-1.070说明:V以向上为正。表4-23活载作用下梁端总剪力及柱轴力(单位:)层次总剪力柱轴力AC跨CD跨A柱C柱VAVCVC=VDN顶=N底N顶=N底638.6749.25062.07107.75548.3361.560139.65224.89448.3361.560217.23342.03348.3361.560294.81459.17248.3361.560372.39576.31148.3361.560449.97693.454.7横向框架内力组合4.7.1框架梁的内力组合本工程设计根据规范要求考虑了四种较典型的内力组合,即为、77 、和。又由于本工程设计中这种内力组合与考虑地震作用的组合相比一般较小,对结构设计不起控制作用,故不予考虑。各层梁的内力组合[14]结果见表4-24,表中、两列中的梁端弯矩为经过调幅后的弯矩(调幅系数取0.8)。求跨间最大正弯矩时,可根据梁端弯矩组合值及梁上荷载设计值,由平衡条件确定。由于跨间分布荷载特殊,不便用手算时,可采用结构力学求解器直接对跨间最大正弯矩进行求解。计算结果列于表4-24。下面以第一层AC跨为例,说明梁端剪力的调整。剪力计算:(第一层)AC净跨左震右震则:其它楼层的剪力调整同第一层AB跨,过程从略。77 77 4.7.2框架柱的内力组合取每层柱顶和柱底两个控制截面,按如下方法进行内力组合,组合结果见表4-24至4-28。77 柱端弯矩和轴力组合得设计值非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式中:、和为由恒载、楼面活载及风荷载在柱端截面产生的弯矩标准值;、和为由恒载、楼面活载及风荷载在柱端截面产生的轴力标准值;、、和为由重力荷载代表值及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在柱端截面产生的弯矩、轴力标准值。由于柱是轴心受力构件且一般采用对称配筋,故应从上述组合中求出下列最不利内力(1)及相应的(2)及相应的(3)及相应的对于抗震设计的组合或非抗震设计中考虑风荷载的组合,都从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中确定最不利内力,如下图4-18所示。图4-18柱内力组合77 77 77 77 77 4.8截面设计4.8.1框架梁这里仅以第一层AC跨梁为例,说明计算方法和过程,其它层梁的配筋计算77 过程与此相同,此处从略。1.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从表4-24中分别选出AC跨跨间及支座截面的最不利内力,并将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为支座边缘控制截面的弯矩进行配筋计算。支座弯矩跨中最大弯距当梁下部受拉时,按T形截面进行设计,当梁上部受拉时按矩形截面进行设计。翼缘计算宽度当按跨度考虑时,;按梁(肋)净距考虑时,;按翼缘高度考虑时,,,此时此种情况不起控制作用不予考虑。故取。梁内纵向钢筋选HRB400级钢筋(),,下部跨间截面按单筋T形截面计算。因为属于第一类截面(满足要求)77 实配钢筋:425()(满足要求)将下部跨间截面的边上225钢筋伸入支座,作为支座负弯矩作用下的受压钢筋(),中间225钢筋弯起使其兼承受支座负弯矩。再计算相应的受拉钢筋,即支座A上部。说明有富余,且达不到屈服。可近似取实配钢筋:422()(满足要求)又满足要求支座上部实配钢筋:422()(满足要求)又满足要求2.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跨=393.70kN<0.2=0.2×1.0×16.7×350×665=777.39kN故截面尺寸满足要求。梁端加密区箍筋取4肢8@100,箍筋用HPB235级钢筋(N/mm),则77 =0.42×1.57×350×665+1.25×210×=504.35kN>393.70kN加密区长度取1.05m,非加密区箍筋取4肢8@150,箍筋设置满足要求。跨梁:若梁端箍筋加密区取4肢8@100,则其承载力为0.42×1.57×350×565+1.25×210××565=428.50kN>136.04kN由于非加密区长度较小,故全跨均可按加密区配置。4.8.2框架柱1.剪跨比和轴压比验算下表4-29给出了框架柱各层剪跨比和轴压比计算结果,其中剪跨比也可取。注意,表中的和都不应考虑承载力抗震系数。由表可见,各柱的剪跨比和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表4-29柱的剪跨比和轴压比验算表柱号层次//////A柱655051016.7239.03143.76523.303.26>20.10<0.9355051016.7313.29151.872248.004.04>20.44<0.9170066016.7390.33130.963649.204.52>20.46<0.9C柱655051016.7291.03136.99651.174.17>20.13<0.9355051016.7356.60163.722919.954.27>20.57<0.9170066016.7409.79142.234.67>20.59<0.977 4860.622.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以第三层柱为例说明。根据柱的内力组合表,将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成支座边缘,并与组合弯矩的调整值进行比较后,选出最不利的内力,进行配筋计算。节点左、右梁端弯矩节点上、下柱端弯矩为满足强柱弱梁的原则,在节点处将按弹性弯矩分配各上、下柱端,即:取20mm和偏心方向截面尺寸的1/30两者中的较大者,即550/30=18.33mm,故取。柱的计算长度=1.253.6=4.5m,。因为,故应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取=1.0)(取=1.0)77 =1.16采用对称配筋属于大偏心受压情况再按及相应的一组计算。,节点上、下端弯矩分别为:此组内力是非地震组合情况,且无水平荷载效应,故不必进行调整,且取(系数1.25为考虑现浇楼盖时柱计算长度取值)因为,故应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取=1.0)77 故为小偏心受压。按上式计算时,应满足及,因为但故按构造配筋,且应满足,单侧配筋率应满足故:选420()总配筋率为:3.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以第一层柱为例进行计算,由前可知,上柱柱端弯矩设计值对三级抗震等级,柱底弯矩设计值则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满足要求)(取)77 其中取较大的柱下端值,而且、不应考虑。与相应的轴力故取故该层柱应按构造配置箍筋。柱端加密区的箍筋选4肢10@80。由表4-29可知一层柱底的轴压比,查《毕业设计指导》表2.17得,则最小体积配筋率取10,,则。根据构造要求,取加密区箍筋为410@80,加密区得长度按规范要求确定。非加密区还应满足,且柱箍筋非加密区的箍筋体积配筋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故箍筋取410@150。第5章构件设计5.1板的配筋计算5.1.1荷载计算由前面的计算可知道板的恒荷载标准值是;活荷载标准值是77 。恒荷载设计值活荷载设计值荷载总设计值5.1.2计算简图次梁截面为,取板在梁上的支承长度为150mm,按内力重分布计算板的计算跨度。;;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下:图4-19板的计算简图5.1.3弯矩设计值查《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中册表12-1可知板的弯矩系数分别为:端支座,边跨跨中,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中,中间支座,中间跨跨中。77 5.1.4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板厚120mm,。混凝土,,,HPB235钢筋,。板配筋计算的过程列于下表5-1。表5-1板的配筋计算截面1A2B3C4D弯矩设计值()-2.644.53-5.763.96-3.961.76-5.925.920.0190.0320.0400.0280.0280.0120.0410.0410.0190.0330.0410.0280.0280.0130.0420.042计算配筋127.2219.7279.9191.7191.784.16287.5287.5选配钢筋:截面1、C选配,A、B、3选配2、4、D选配5.2楼梯设计5.2.1设计参数层高4.6m,踏步尺寸150mm×300mm。采用C30混凝土,板采用HPB235钢筋、梁纵筋采用HRB335钢筋。楼梯上均布活荷载标准值kN/㎡。77 5.2.2梯段板设计取板厚=120mm,约为板斜长1/30。板倾斜角,。取1m宽板带计算。1.荷载计算梯段板的荷载计算列于表5-2。恒荷载分项系数;活荷载分项系数。总荷载设计值。表5-2梯段板的荷载荷载种类荷载标准值(kN/m)恒荷载水磨石面层+防滑条(0.3+0.15)×0.65/0.3=0.975三角形踏步0.5×0.3×0.15×25/0.3=1.875混凝土斜板0.12×25/0.894=3.356板底抹灰0.02×17/0.894=0.38小计6.586活荷载3.52.截面设计板水平计算跨度=3.3m,弯矩设计值。板的有效高度mm。,查表得,选配10@110,=714mm分布筋每级踏步1根8。77 5.2.3平台板设计设平台板厚=120mm,取1m宽板带计算。1.荷载计算平台板的荷载计算列于表5-3。总荷载设计值表5-3平台板的荷载荷载种类荷载标准值(kN/m)恒荷载水磨石面层0.65120mm厚混凝土板0.12×25=3板底抹灰0.02×17=0.34小计3.99活荷载3.52.截面设计平台板的计算跨度m。弯矩设计值.板的有效高度=100mm。,查表得,选配6@130,mm5.2.4平台梁设计设平台梁截面尺寸为200mm×350mm。1.荷载计算77 平台梁的荷载计算列于表5-4。总荷载设计值kN/m。表5-4平台梁的荷载荷载种类荷载标准值(kN/m)恒荷载梁自重0.2(0.35-0.12)×25=1.15梁侧粉刷0.2×(0.35-0.12)×2×17=0.156平台板传来3.99×2.09/2=4.17梯段板传来6.586×3.3/2=10.867小计16.343活荷载3.5×(3.3/2+2.09/2)=9.432.截面设计计算跨度m。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kN截面按倒L形计算,由于,故取和=200+(2250-200-120)/2=1165mm中的较小值,即取=588mm。梁的有效高度=350-35=315mm。属第一类T形截面,查表得=558,选配412,565mm77 配置6@200箍筋,则斜截面受剪承载力=N>55120N满足要求。第6章基础设计选择基础埋深[15]为2.0m,持力层为粘土层,地基承载力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查表得kN/m先不考虑基础宽度的修正6.1确定C柱的基底尺寸由前面的计算数据可知:=4860.62kN,=131.92竖向荷载标准值kN;,由于存在偏心距,基底按增大10﹪考虑。初选截面77 >12.32×1.1=13.55mm不需进行宽度修正。,2.8m冲切力kN抗冲切力77 ==1040.64kN>342.85kN(可以)6.3基础配筋计算C柱下基础配筋计算[17]基础长边方向:取1-1截面1953.752-2截面=984.613-3截面=287.43比较、和应按配筋,现于2.8m宽度范围内配筋。配1620。mm>4973mm基础短边方向:取4-4截面77 702.40同理5-5截面353.686-6截面98.80比较、和应按配筋,现于5.6m宽度范围内配筋。配2610。mm>1813mm。77 设计心得经过四年基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了我独立做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我成功地完成了这次的设计课题——某办公楼的框架结构设计。本设计完全根据新规范进行设计的,采用了当今最前沿的设计方法。严格把握住办公楼的设计方向。在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中采用了新工艺,新方法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达到“功能适用,经济合理,造型美观,环境相宜”的要求。结构设计考虑了便于施工,安全,经济合理等因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适用性及耐久性。设计出来的成果满足使用及相关规范要求。此课题设计历时约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我能根据设计进度的安排,紧密地和本组同学合作,按时按量的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在毕设前期,我温习了《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知识,并借阅了《抗震规范》、《混凝土规范》、《荷载规范》等规范。在毕设中期,我们通过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在毕设后期,主要进行设计手稿的电脑输入,并得到王导师的审批和指正。77 毕业设计是对四年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扩充和深化,也是对我们理论运用于实际设计的一次锻炼。通过毕业设计,我不仅温习了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同时我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学习和体会到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思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深深的认识到作为一个结构工程师,应该具备一种严谨的设计态度,本着建筑以人为本的思想,力求做到实用、经济、美观;在设计一幢建筑物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建筑规范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各个工种的协调和合作,特别是结构和建筑的交流,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协调。这就要求一个结构工程师应该具备灵活的一面,不仅要抓住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全面地考虑一些细节和局部的设计。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各种建筑规范和规定是建筑设计的灵魂,一定要好好把握。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对建筑规范的学习和体会,有了这个根本,我们就不会犯工程上的低级错误,同时我们在处理工程问题时就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我为能用上四年的学习成果而欣喜万分,同时我深深的感觉到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以前学习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结构抗震等专业课时,老是觉得所学的东西跟实践相差的太远,甚至觉得没什么用,这可能跟当时特别想学什么就马上能用有关。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使自己对一些专业课的学习有所放松,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感觉到那些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忽略了基础的夯实,对一门系统的科学,应该扎实的学习它的每一部分知识,充分利用各种实践环节,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同样,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也感觉到我们的课程设置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我们拥有相当一批非常优秀的结构和施工方面的老师,拥有一批相当勤奋的同学,在教和学的环节处理上,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但话有说回来,我们在一些课程的设置上是不甚合理的。在本次框架结构设计中,我觉得知识涉及面最广的莫过于建筑结构抗震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是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属于专业选修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钢筋混凝土课程的课时安排比较紧张,有很多东西只能通过自学。希望以后的课程能够设置得更加合理,这样我们运用起来可能会更加自如。大学毕业后,我将在新的学校开始自己新的学习和生活,但毕业设计这段时间是我四年的大学生活最充实得一段时间,我也初步掌握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在研究生阶段,我将更加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继续扎实的学习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结构工程师。在此再次感谢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支持和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我深深地知道,这次毕业设计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待改正,敬请老师和同学们给以指正!77 参考文献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6、《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8、《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2001)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10、《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94)11、《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第二册)中国建筑工出版社,2002年。12、《简明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手册》国振喜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3、混凝土结构计算图表中国建筑工出版社,2002年14、《工民建专业课程设计指南》贾韵琦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年。15、《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梁兴文史庆轩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16、《混凝土结构》(上下)张良成翟爱良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17、相关专业和专业基础课教材。鸣谢:经过这次毕业设计的历练,我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进步,这主要归功于王书法导师的精心指导,其他组的指导老师也给与了很多帮助,以及各位同学的热心帮助,在这令人难忘的设计过程中我得到了许许多多导师及同学的指导与帮助,饮水思源,我要感谢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此我对他们表示我衷心的感谢!!77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