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6.87 KB
- 3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710.1—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Technicalguidelinesforbiodiversitymonitoring—terrestrialvascularplants(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4-10-31发布2015-01-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前言...............................................................................................................................................ii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观测原则.......................................................................................................................................25观测方法.......................................................................................................................................26观测内容和指标.........................................................................................................................127观测时间和频次.........................................................................................................................128数据处理和分析.........................................................................................................................129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1210观测报告编制...........................................................................................................................13附录A(资料性附录)观测样地(样方)测量记录表.............................................................14附录B(资料性附录)观测样地概况信息调查表.....................................................................15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壤剖面特征调查表.............................................................................16附录D(资料性附录)森林样地胸径等于或大于1cm乔木和灌木植物记录表...................17附录E(资料性附录)森林样地胸径等于或大于1cm乔木和灌木重复(动态)观测记录表........................................................................................................................................................18附录F(资料性附录)森林样地胸径小于1cm乔木和灌木观测记录表................................20附录G(资料性附录)森林样地胸径小于1cm乔木和灌木重复(动态)观测记录表........21附录H(资料性附录)矮小灌丛群落灌木植物观测记录表.....................................................22附录I(资料性附录)矮小灌丛群落灌木植物重复(动态)观测记录表................................23附录J(资料性附录)草本植物种类组成调查记录表................................................................24附录K(资料性附录)地貌类型.................................................................................................25附录L(资料性附录)样地坡度计算方法.................................................................................26附录M(资料性附录)物候期表示方法....................................................................................27附录N(资料性附录)德氏(Drude)多度级...........................................................................28附录O(资料性附录)人为干扰活动分类表...............................................................................29附录P(资料性附录)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30附录Q(资料性附录)维管植物观测报告编写格式.................................................................32i
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范我国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附录A、B、C、D、E、F、G、H、I、J、K、L、M、N、O、P、Q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10月31日批准。本标准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ii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的观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17296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HJ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628生物遗传资源采集技术规范(试行)NY/T87土壤全钾测定NY/T88土壤全磷测定NY/T1121.4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NY/T1121.6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Y/T1121.24土壤检测第24部分:土壤全氮的测定自动定氮仪法NY/T1377土壤pH值的测定LY/T1223森林土壤坚实度的测定3术语和定义3.1维管植物vascularplant指具有维管组织的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2乔木tree指具有独立的主干,主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的高大的木本植物,一般成熟个体高度达5m以上。3.3灌木shrub指不具明显独立的主干,并在出土后即行分枝,或丛生地上的比较矮小的木本植物,一般成熟个体高度小于5m。3.4灌丛shrubland指以灌木为主形成的植物群落类型。3.5草本herb指木质部不甚发达,茎为草质或肉质的植物。3.6种群population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3.7优势种dominantspecies指在群落中地位最重要,对群落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通常个体数量多或生物量高。1
3.8物候期phenologicalperiod指维管植物随着季节性气候变化作出相适应的植物器官的形态变化时期。3.9多度abundance指某一植物物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通常采用直接计数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测定。3.10盖度coverage指植物枝叶所覆盖土地的垂直投影面积,一般用百分率表示。3.11频度frequency指某种植物在群落全部调查样方中出现的百分率。3.12密度density指单位面积上某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3.13物种多样性speciesdiversity指群落内或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本标准指维管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物种的数量和物种的均匀程度两个方面,有多种测度指数。3.14坡度slope指观测样地坡面的斜度,即坡面法线与水平面的夹角。3.15坡向aspect指坡面法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向,用该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表示。4观测原则4.1科学性原则观测样地和观测对象应具有代表性,能反映观测区域维管植物(简称“植物”)多样性的整体状况;观测方法应统一、标准化。4.2可操作性原则观测方案应考虑观测区域的自然条件,所拥有的人力、财力和后勤保障等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技术力量、资料和成果,使观测方案高效、可行。4.3持续性原则观测工作应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起到指导及预警作用。观测对象、方法、时间和频次一经确定,应长期保持不变。4.4保护性原则观测方案、技术和活动坚持保护性原则,不应对生物个体、群落组成和结构及生境造成影响或改变。4.5安全性原则观测活动具有一定的野外工作特点。观测者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采取安全防护措施。5观测方法5.1观测准备2
5.1.1方案制定准备观测区域植被类型图、1:10000地形图、气候资料、动植物区系等资料,对观测区域进行野外踏查,根据观测目的制定科学合理的观测方案。5.1.2人力准备根据观测目的、任务和进度要求,组织足够的观测力量,明确人员的责任,组织观测方法、技术、质量控制和管理、安全、急救、野外生存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保证观测任务的顺利完成。5.1.3工具准备根据观测方案,准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工具,包括:森林罗盘仪、经纬仪(全站仪)、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仪、50m卷尺、5m卷尺、胸径尺、锤子、记录夹、记录纸、记录笔、油漆刷、铅笔、橡皮、标本夹、测高杆、便携式激光测距仪等。5.1.4材料准备根据观测任务,准备相应的材料和防护用品,包括:样方顶点的固定标记物如水泥桩,标记植物个体的标牌,分割样方的绳子如简易塑料绳,标记植物个体用不锈钢钉及韧性好、易操作、抗风化的材料如细铝丝、钢丝等,红油漆,松香油,PVC管,手套等。5.1.5后勤补给就近选择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联络畅通的场所建立后勤补给点,为观测任务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5.2观测对象的选择根据观测目的和任务,在观测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群落,对群落中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观测。森林群落观测对象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灌丛群落观测对象为灌木和草本植物。草地群落观测对象为草本植物。5.3观测样地设置5.3.1观测样地选择原则5.3.1.1样地代表性样地应具有代表性,为观测区域内充分满足观测目的和任务的典型群落。5.3.1.2样地位置样地位置应易于观测工作展开,离后勤补给点不宜太远,避开悬崖、陡坡等危险区域。5.3.1.3样地选择样地应利于长期观测和样地维护,避开、排除与观测目的无关因素的干扰。5.3.1.4样地形状样地形状应以正方形为宜。5.3.1.5样地大小样地大小应能够反映集合群落的组成和结构。5.3.2观测样地面积与样方数量5.3.2.1森林观测样地的面积以≥1公顷(100m×100m)为宜,本标准“面积”均指“垂直投影面积”。5.3.2.2灌丛3
观测样地一般不少于5个10m×10m的样方,对大型或稀疏灌丛,样方面积扩大到20m×20m或更大。5.3.2.3草地观测样地一般不少于5个1m×1m样方,样方之间的间隔不小于250m,若观测区域草地群落分布呈斑块状、较为稀疏或草本植物高大,应将样方扩大至2m×2m。5.3.3观测样地的建立5.3.3.1森林5.3.3.1.1胸径(DBH)≥1cm乔木和灌木植物观测在选定建立观测样地的位置,用森林罗盘仪确定样地的方向(一般是正南北方向)和基线,然后用经纬仪(全站仪)将样地划分为20m×20m样方(图1、2);记录测量点之间的水平距、斜距和高差(图2,记录表参见附录A);对每个样方的顶点编号并永久标记;最后,用卷尺、测绳或便携式激光测距仪将每个20m×20m样方划分为5m×5m小样方(图1),样方顶点用临时PVC管标记,边界用塑料绳或其他材料临时标记,这些5m×5m样方作为胸径(DBH)≥1cm乔木和灌木的基本观测单元;观测任务完成后将这些临时标记全部移除,并作无害化处理。5.3.3.1.2草本植物及DBH<1cm乔木和灌木植物观测在每个20m×20m样方内随机或系统设置一个1m×1m样方,用于草本植物及DBH<1cm乔木和灌木植物观测;对1m×1m样方顶点编号并永久标记,边界用塑料绳临时标记。5.3.3.2灌丛5.3.3.2.1样地、样方设置在选定的位置,用森林罗盘仪、测绳、卷尺或便携式激光测距仪确定10m×10m样地的方向(一般是正南北方向)和基线,并将样地划分为5m×5m小样方,作为灌木植物观测的基本单元;对10m×10m样方的顶点编号并永久标记,对5m×5m小样方顶点和边界用塑料绳或其他材料临时标记。5.3.3.2.2一般灌丛草本植物观测样地、样方设置在5m×5m样方及10m×10m样方中心分别设置一个1m×1m样方,用于灌丛草本植物观测,并对1m×1m样方顶点编号并永久标记,边界用塑料绳或其他材料临时标记。5.3.3.2.3大型灌丛草本植物观测样地、样方设置大于10m×10m的灌丛观测样地、样方设置以5.3.3.2.2的方法标定样地和设置草本观测样方。5.3.3.3草地在选定的位置用卷尺或定制的模具设置1m×1m样方,对样方的顶点编号并永久标记,边界用塑料绳或其他材料临时标记。5.3.3.4样方永久标记用于永久标记的材料应坚固耐用、不易移动或丢失,通常采用嵌有编号铝牌的钢筋水泥桩为材料,铝牌的编号应清晰、醒目,耐腐蚀和抗风化(图1)。大于等于10m×10m样方顶点的标记物横截面直径(或边长)应等于或小于8cm,较小样方顶点的标记物横截面直径(或边长)应等于或小于4cm。标记较小样方时,不可开挖土坑固定标记物,以免对样地造成干扰,应以土钻或其他不开挖的方式固定标记物。5.4野外数据采集4
5.4.1观测样地生境概况5.4.1.1概况描述对样地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状况、植被状况、人类活动状况等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记录表参见附录B)。5.4.1.2地理位置用GPS定位仪确定观测样地的经纬度。对于森林,测定观测样地中心点的经纬度;对于灌丛和草地,测定每个观测样方中心点的经纬度。图1森林观测样地设置及个体定位示意图图2样地设置经纬仪(全站仪)应用示意图5
5.4.1.3地形地貌5.4.1.3.1海拔对于森林,用海拔仪测量样地中心点的海拔作为观测样地的海拔;对于灌丛和草地,测定每个观测样方中心的海拔作为观测样地的海拔。5.4.1.3.2地貌特征描述观测样地所在区域的地貌特征(记录表参见附录K)。5.4.1.3.3坡度、坡向用森林罗盘仪测定样地或样方所在坡面的平均坡度和坡向。对于森林样地,测量对象为整个样地;对于灌丛和草地群落,测量对象为每个样方。也可以从样地(样方)四个边界顶点的相对高差计算出观测样地平均坡度和坡向,计算方法参见附录L。5.4.1.3.4坡位观测样地在坡面的位置,分为六个等级:山脊、上坡、中坡、下坡、沟谷、平地。5.4.1.4气候条件观测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年最热月均温、年最冷月均温、无霜期、年积温等。5.4.1.5土壤状况5.4.1.5.1土壤剖面选择在观测样地附近选择群落结构、生境及干扰相似、有代表性的地点采集和描述土壤剖面(记录表参见附录C),并对剖面拍照、编号,作为数字化资料保存。5.4.1.5.2土壤剖面规格剖面一般长1.5m、宽0.8m,深度根据是否达到母质层或地下水层确定;剖面观察面面向阳光。5.4.1.5.3土壤剖面采集挖掘过程中将不同土层分开放置,剖面描述与样品采集结束后分土层回填;土壤剖面建立后,根据植物根系、土壤坚实度、土壤颜色、水分和盐酸(HCl)反应等因素划分土层;自下而上分层采集土壤样品,避免上层土壤采集对下层土壤样品的污染;用于描述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样品应保存于剖面盒中,保持原状,避免破碎和压实;用于分析土壤性质的样品,应在各层中部取样,避免影响样品的代表性。5.4.1.5.4土壤类型确定依据土壤剖面特征,按照GB/T17296的规定确定土壤类型。5.4.1.5.5母质类型依据土壤剖面,确定观测样地的土壤母质类型。5.4.1.5.6土壤样品测试指标测定土壤剖面各层土壤样品的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5.4.1.6植被状况描述观测样地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观测样地的群落类型、群落优势物种、群落的层次结构、各层次优势物种等,并对植被状况拍照,作为电子资料保存。5.4.1.7动物活动状况记录对观测样地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的鸟类、兽类及昆虫等类群的主要物种。6
5.4.1.8人类活动状况记录描述观测样地人类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包括活动的方式、强度及持续时间。5.4.2森林植物观测方法5.4.2.1对胸径(DBH)≥1cm乔木、灌木植物的观测5.4.2.1.1观测内容包括植物个体标记、定位,胸径、冠幅、枝下高测量,物候期、个体生长状态观测,以及物种鉴定等。5.4.2.1.2个体标记5.4.2.1.2.1对个体(乔木、灌木)进行挂牌标记,每一个体有惟一的编号,相应的标牌称为“主牌”;其分枝的编号从阿拉伯数字1开始依次编号,相应标牌称为“副牌”。主牌编号一般以“样地号+20m×20m样方号+样方内目标个体的顺序号”的方法进行。20m×20m样方一般沿纵轴方向顺序编号(图1)。标牌编号的位数根据样方内植物个体数量、群落演替阶段等情况确定,为长期观测新增个体保留足够的编号空间。标牌应坚固、耐用,编号应清楚、醒目、耐腐蚀和抗风化,标牌大小以1.5cm×4cm为宜,标牌窄边一侧有一个直径3mm的孔,用于标牌固定。5.4.2.1.2.2对于胸径≥10cm的个体主干或分枝,一般用直径2.5mm、长度≥5cm的不锈钢钉穿入标牌孔径,固定在胸径测量位置以上30cm处;钢钉斜向下与树干呈约70-80°夹角,钉入树干约1cm,标牌位于钉帽端(图3);或用其他耐腐蚀、抗风化、易操作的材料固定标牌。固定标牌的材料和方法原则上应耐用、不易丢失、易操作、对标定的植物个体、群落中其他生物及环境无伤害或污染。5.4.2.1.2.3对于胸径<10cm的个体主干或分枝,采用钢丝、铝丝或其他韧性强、易操作、耐腐蚀、不易风化的材料固定标牌。用钢丝或其他材料穿套标牌,并环绕个体主干或分枝将钢丝或其他材料环绕固定在枝杈处或以其他方式避免让圆环滑落地面;但不能将其缠绕在主干或分枝上,防止树干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受伤;圆环大小应适中,确保下次观测前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5.4.2.1.3胸径测量5.4.2.1.3.1枝干离地面1.3m处为胸径测量的标准位置。5.4.2.1.3.2对直立生长于坡面的个体,胸径位置确定以个体根茎处的上坡面为基准(图4)。5.4.2.1.3.3对于在1.3m以下发生分枝的个体,测量胸径时应区分主干和分枝;一般以直立、健康、较大胸径的枝为主干,其余按胸径大小顺序作为分枝。对于直立的主干或分枝,距地面垂直距离1.3m处为胸径测量位置(图5中);对于倾斜分枝,应沿枝干测量离地面的实际距离,而非垂直高度(图5右)。5.4.2.1.3.4树干在胸径以下折断时,胸径测量以新萌生的枝干为测量对象(图6左);树干在胸径以上折断时,胸径测量仍以原树干为对象(图6中)。5.4.2.1.3.5对于倾斜或倒伏的树,从树干与地面较小夹角根茎处沿树干测量胸径位置(图6右)。5.4.2.1.3.6对于胸径测量标准位置处有瘤状突起或非正常膨大(如恰好在分枝发生位置)的个体,测量位置应下移或上移(视具体情况而定)至正常树干位置(图5左),并记录胸径测量的位置(附录D)。5.4.2.1.3.7为长期、准确观测个体生长,用红漆标记胸径测量位置。标记一般位于枝干上坡面;标记须垂直于树干,宽3cm、长1/3胸围,最长为30cm;标记须均匀、鲜明、边界清楚,一般以标记的下边界为胸径测量位置。5.4.2.1.3.8用胸径尺测量胸径。测量时,胸径尺必须紧贴并垂直于被测量枝干;胸径测量误差控制在1mm以内。5.4.2.1.4个体定位5.4.2.1.4.1确定个体定位的坐标系,一般以样地西南角为坐标原点,由南向北方向为纵轴(Y-轴),由西向东方向为横轴(X-轴)(图1)。以5m×5m样方为个体定位的基本作业单7
元,每个单元有与整个样地相同的独立坐标系;5m×5m样方沿纵轴方向顺序编号(图1)。20m×20m样方为观测的次级作业单元,样方沿纵轴方向顺序编号(图1)。胸径钢钉1.3m图3胸径位置、钢钉固定标牌示意图胸径1.3m图4坡面个体胸径位置示意图胸径胸径胸径1.3m1.3m1.3m1.3m图5分枝和瘤状突起个体胸径测量位置示意图8
胸径胸径胸径1.3m1.3m1.3m图6断头树和倾倒树胸径测量点示意图5.4.2.1.4.2在每个基本作业单元,测量个体基部的中心垂直于两个坐标轴的水平距离,确定个体的位置。个体在整个样地的位置,通过坐标转换实现。5.4.2.1.4.3多个根萌分枝的个体,其空间位置确定以个体主干为对象。个体定位的测量误差应<10cm。5.4.2.1.5冠幅测量分别测量乔木、灌木个体树冠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宽度。5.4.2.1.6重复(动态)观测5.4.2.1.6.1重复观测准备:1)检查20m×20m样方顶点永久标记物,并对受损标记物进行修复;2)野外踏查估计前一次观测后样地植物个体的变化情况,从而估计新增胸径大于或等于1cm植物个体的数量,估计重复观测所需新增标牌、铝丝、钢钉等材料的数量;3)准备包括前一次观测数据的重复观测表格(附录E);4)准备重复观测的工具和材料,包括卷尺、手持罗盘、标牌、不锈钢钉、铝丝、塑料绳、记录夹、铅笔等。5.4.2.1.6.2基本作业单元重建:用卷尺或便携式激光测距仪、手持罗盘、PVC管、塑料绳等,将20m×20m样方重新划分和临时标记为5m×5m基本作业单元;重复观测完成后将所有临时标记物移除,并作无害化处理。5.4.2.1.6.3新增胸径大于或等于1cm个体的观测:参照5.4.2.1.2~5.4.2.1.5的观测内容,个体定位参照最邻近个体原有坐标。5.4.2.1.6.4死亡个体或分枝的重复观测:a)观测生长状态和死亡原因,生长状态和死亡原因类别参见附录E;b)测量立枯和倒枯死亡个体或分枝的胸径,胸径测量参见5.4.2.1.3.8;c)核对物种名称;d)核对异常坐标;e)回收死亡个体或分枝的标牌、钢钉、铝丝或其他固定标牌的材料,主牌回收后封存,不再重复利用,副牌整理后可重复利用。5.4.2.1.6.5其他个体或分枝的重复观测:a)在原有胸径测量位置用红漆重新标记,严格按照原来标记进行,不得放大或缩小;b)严格在原有胸径测量的位置测量胸径(参见5.4.2.1.3.8);c)观测个体或分枝的生长状态;d)检视标牌标记情况,因树木生长,胸径大于10cm,用不锈钢钉替换铝丝环重新固定标牌;因个体或分枝生长迅速,钢钉大部分被枝干包入,需拔出钢钉,用钢钉重新固定标牌;e)枝干找到,但标牌丢失,需替补新的标牌,如果是主干,需在备注栏记录新的标牌9
号;f)主干死亡,分枝存活,将主牌移到最有活力的分枝上,并明确在备注栏记录;g)核对物种名称,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并记录;h)核对坐标,发现异常,将正确坐标记录在备注中。5.4.2.2对胸径(DBH)<1cm乔木、灌木植物的观测5.4.2.2.1观测内容在1m×1m样方中观测,内容包括植物个体标记、定位,基径、高度、冠幅测量,主干叶片数、根萌数、根萌叶片数的观测,生长状态观测,单个种盖度、样方总盖度的估计。5.4.2.2.2个体标记对1m×1m样方内所有高度大于10cm且胸径小于1cm的木本植物(乔木、灌木)进行编号,编号以阿拉伯数字1开始顺序排列,以保证每棵幼苗均有惟一的编号;将标有编号的标牌固定在个体的基部,标牌应耐用、易操作、不对植物幼小个体造成伤害,如印有激光打印数字的塑料胶圈;如果植物个体太小,用铝丝将标有编号的标牌固定在个体附近进行标记。5.4.2.2.3个体定位a)确定坐标系,一般以样方西南角为原点,以南-北边为纵轴(Y-轴),以西-东边为横轴(X-轴);b)用卷尺测量每个个体的坐标,精确到mm。5.4.2.2.4高度高度的测量,从着根处开始量至个体的顶点,精确到mm。5.4.2.2.5冠幅测量南-北、东-西两个方向个体树冠的宽度。5.4.2.2.6基径用游标卡尺测量植物个体地面根茎部的直径。5.4.2.2.7叶片数量直接计数植物个体叶片的数量,如果叶片数量大于50,则记录>50;如果个体另外有子叶,则分开记录为“子叶数量+真叶数量”。5.4.2.2.8首次观测目标首次观测,仅针对活的植物个体。5.4.2.2.9重复(动态)观测a)准备包括前一次观测资料的表格(参见附录F);b)对新增个体,按照5.4.2.2.1~5.4.2.2.7进行观测;c)对死亡个体,如个体仍存在,测量其基径、高度,记录其生长状态,如个体已消失,仅记录其生长状态(参见附录G);d)对高度超过1.3m,且胸径增长等于或大于1cm的个体,最后一次在1m×1m样方中观测,测量其胸径、高度和叶片数。5.4.2.3草本植物观测5.4.2.3.1观测内容在1m×1m样方中观测,观测内容包括物种名称、多度、平均高度和冠幅、物候、生活力、种盖度、样方总盖度等(附录J)。5.4.2.3.2多度观测10
采用目测估计法,采用德式(Drude)多度等级进行估计(附录N)。5.4.2.3.3盖度分别观测单个物种盖度,同时估计整个样方的总盖度。5.4.2.4林冠结构和盖度测量5.4.2.4.1林冠高度在5m×5m样方的四个角测量林冠高度。5.4.2.4.2测量点林冠低于15m若测量点上林冠低于15m,可用测高杆直接测量。测量时,两人一组,一人负责保持测高杆直立、伸缩测高杆和读取数据,一人负责观察测高杆顶端是否到达林冠并记录数据。5.4.2.4.3测量点林冠高于15m若测量点上林冠高于15m,用激光测距仪配合测量林冠高度。5.4.2.4.4测量点上无林冠覆盖如果测量点上无林冠覆盖,在此点的林冠高度记录为0。如果测量点被倒木覆盖但倒木依然存活,倒木叶子的覆盖高度依然可认为是此点的林冠高度。5.4.2.4.5林冠数据处理根据所有5m×5m观测点的林冠高度数据,利用地统计学中的Kriging插值法获得整个观测样地的林冠结构分布图。5.4.2.4.6群落(样地)的总盖度群落(样地)的总盖度为样地内所有植物覆盖地面投影面积的百分率,包括乔木、灌木、草本;通常沿样地对角线系统地选取10~20个点以目测法观测各点的总盖度,其平均值作为群落的总盖度。5.4.3灌丛植物观测方法5.4.3.1对高大灌丛植物的观测当灌丛群落灌木植物高大、高度超过1.3m、胸径大于或等于1cm时,灌木、草本植物的观测参照森林群落的观测方法。5.4.3.2对低矮灌丛植物的观测5.4.3.2.1灌木植物观测5.4.3.2.1.1当灌木植物大部分高度小于1.3m或胸径小于1cm时,观测内容包括个体(丛)标记、定位,个体(丛)高度和冠幅,物候期、每个灌木种的盖度,样方灌木总盖度,及个体(丛)生长状态。5.4.3.2.1.2个体(丛)标记:每个个体(丛)有惟一的标牌编号,一般以“样方号+个体顺序号”进行编号,编号位数应为长期观测新增个体保留足够的编号空间;标牌的规格参见5.4.2.1.2.1;用耐腐蚀、抗分化、有韧性、易操作的材料,如细铝丝固定标牌,固定方法参见5.4.2.1.2.3。5.4.3.2.1.3个体(丛)定位:在5m×5m基本作业单元内进行,定位方法见5.4.2.1.4,个体(丛)的坐标指其基部的中心垂直于两个坐标轴的水平距离。5.4.3.2.1.4个体(丛)高度:测量从根茎地面到个体(丛)顶端的垂直距离。5.4.3.2.1.5个体(丛)冠幅:测量南-北、东-西两个方向个体(丛)树冠的宽度。5.4.3.2.1.6重复(动态)观测:a)准备包括前一次观测资料的表格(附录H);b)对新增个体(丛)按照5.4.3.2.1.1~5.4.3.2.1.5进行观测;c)对死亡个体(丛),只记录生长状态,标牌和固定材料取回;11
d)对其他个体(丛),测量高度、冠幅、种盖度,记录生长状态,并观测样方总盖度(记录表参见附录I)。5.4.3.2.2草本植物观测在1m×1m小样方进行,参见5.4.2.3。5.4.4草地植物观测方法在1m×1m小样方进行,参见5.4.2.3。5.4.5植物物种鉴定a)所有个体应鉴定到种水平;b)对观测现场不能鉴定或有疑问的种,须采集标本、拍照、记录植物个体编号,请分类专家鉴定,标本采集按照HJ628的规定执行;c)对疑难种,需多次野外采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包括花、果的标本,以准确鉴定物种,标本采集按照HJ628的规定执行;d)对采集的标本,特别是疑难物种的标本进行制作,做永久保存。6观测内容和指标6.1乔木:植物种类、种群大小、种群动态、胸径、枝下高、冠幅、分枝、物候期、生长状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人为干扰活动的类型和强度等。6.2灌木(丛):植物种类、种群大小、种群动态、胸径冠幅、盖度、物候期、生长状态、群落物种多样性、人为干扰活动的类型和强度等。6.3草本植物:植物种类、多度(丛)、平均高度、盖度、物候期、生活力、群落物种多样性、人为干扰活动的类型和强度等。7观测时间和频次7.1可在植物生长旺盛期进行植物观测,一般为夏季。7.2对于森林群落,胸径大于或等于1cm的乔木、灌木每5年观测一次;胸径小于1cm的乔木、灌木每年一次或两次;灌丛群落灌木植物每3年观测一次;草本植物每年观测一次。7.3观测时间一经确定,应保持长期不变,以利于对比年际间数据。7.4可因观测目的及科学研究的需要,在原有观测频率的基础上增加观测频次。8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参见附录P。9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9.1样地设置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本标准要求进行样地的选址、设置和采样设计,对样地选取依据与过程、样地本底调查等操作进行详细、如实地记录。9.2野外观测与采样环节的质量控制。观测者应掌握野外观测标准及相关知识,熟练掌握所承担观测项目的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观测标准要求在适当的采样时间,完成规定的采样点数、样方重复数。9.3数据记录、整理与存档环节的质量控制。规范填写观测数据,完好保存原始数据记录。原始数据不得涂改,若有错误需要改正时,可在原始数据上划一横线,再在其上方填写改正的数据,并签上数据记录者的姓名以示负责。原始记录、数据整理过程记录及过程数据都需要建档并存档。9.4数据备份。所有长期观测数据和文档需进行备份(光盘、硬盘),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每半年检查并更新、备份数据一次,防止由于储存介质问题引起数据丢失。12
10观测报告编制维管植物观测报告包括前言,观测区域概况,观测方法,观测区域维管植物的种类组成、区域分布、种群动态、面临的威胁,对策建议等。观测报告编写格式参见附录Q。13
附录A(资料性附录)观测样地(样方)测量记录表标准中观测样地(样方)测量记录表参见表A。表A观测样地(样方)测量记录表样地名称:样地(样方)号:观测者:记录者:录入者:观测日期:年月日起点架高终点架高水平距起点终点斜距(m)高差(m)备注(m)(m)(m)14
附录B(资料性附录)观测样地概况信息调查表标准中样地概况信息调查记录参见表B。表B观测样地概况信息调查表类目内容观测单位观测者观测日期观测样地名称观测样地代码观测样地类型森林()灌丛()草地()省(市、自治区)县乡(镇)村地理位置经度:纬度:观测样地建立时间样地面积和形状气候条件海拔地貌状况地形地貌坡度坡向坡位土壤类型土壤状况土壤母质土壤剖面特征区域植被类型群落类型植被状况群落层次结构及各层优势物种演替阶段动物活动状况人为干扰活动类型和强度填写说明:1)地貌状况描述参见附录K。2)人为干扰活动类型和强度参见附录O。15
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壤剖面特征调查表标准中土壤剖面特征调查记录参见表C。表C土壤剖面特征调查表观测样地名称:观测样地代码:剖面采集日期:剖面采集人:采集天气状况:项目层次层次代码层次名称层次深度明显程度向下过渡过渡形态颜色剖结构面坚实度描3容重(g/cm)述新生体侵入体根量D>2mm(%)机2mm≥D>0.02mm(%)械0.02mm≥D>0.002mm(%)组D≤0.002mm(%)成质地-1有机质(g.kg)-1化全氮(g.kg)-1学全磷(g.kg)性-1全钾(g.kg)状pH值-1碳酸钙(g.kg)土壤野外定名土壤最终定名采样记事注:颜色——土壤在自然状态的颜色,如果土壤由多个颜色混合而成,主要颜色放在后面,次要颜色放在前面。结构——将一大块土轻轻捏碎,根据碎块形状及大小,分为三种类型:横轴与纵轴大致相等,分为块状、团块状、核状及粒状等结构;横轴大于纵轴者,分为片状和板状结构;横轴小于纵轴者,分为柱状和棱柱状结构。坚实度——自然状态下土壤的坚实程度,用土壤坚实度仪按照LY/T1223的规定测量。新生体——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反映土壤形成的特点,在观察土壤剖面时,对其种类、形状及数量要详细记载,常见的新生体有铁锰结核、铁锰胶膜、二氧化硅粉末、锈纹锈斑、假菌丝、砂姜等。植物根系——土壤各层根系分布的多少,分为四级:少、中、多、很多。发生层次——根据土壤剖面的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及新生体的不同来划分层次,描述时要反映出其出现部位和厚度。包括枯枝落叶层(O):由枯枝落叶形成的、未分解或有不同程度分解的有机物层;2)淋溶层(A):受生物气候或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有机物积累和物质淋溶表层,有机质含量高,颜色较暗黑,该层常发生水溶性物质向下淋溶的作用;3)沉积层(B):硅酸盐粘粒、氧化铁、氧化铝、碳酸盐、其他盐类和腐殖质等物质聚集的淀积层;4)母质层(C):由岩石风化碎屑残积物或运积物构成,很少受生物作用影响,成土作用不明显,基本上保持母岩的特点;5)母岩层(R):土壤母质下未分化的岩石。D——土壤颗粒有效直径。质地——土壤的砂粘程度,采用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级标准。土壤容重、有机质、pH值分别按照NY/T1121.4、NY/T1121.6和NY/T1377的规定测定;土壤全氮按照NY/T1121.24的规定测定;土壤全磷、全钾分别按照NY/T88和NY/T87的规定测定;土壤定名按照GB/T17296的规定执行。16
附录D(资料性附录)森林样地胸径等于或大于1cm乔木和灌木植物记录表标准中森林样地胸径等于或大于1cm乔木和灌木植物观测记录参见表D。表D森林样地胸径等于或大于1cm乔木和灌木植物记录表样地名称:样地代码:样地大小:20m×20m样方号:总盖度:观测者:记录者:录入者:观测日期:年月日冠幅冠幅EW枝下高5m×5m胸径胸径位置X-坐标Y-坐标生长标牌号中文名学名枝干级别SN(m)(m)(m)物候期备注样方号(cm)(m)(m)(m)状态说明:1)枝干级别:表示枝干的级别类型,0–主干,1–第一分枝,2–第二分枝,依次类推。2)生长状态:表示主干或分枝生长的状态,包括如下类型:A–枝干存活、正常、无折断枯梢;L–主干存活、但倾斜;Q–枝干活、1.3m以上折断;X–枝干活、从1.3m以下折断;W–枝干活、1.3m以上枯梢;XW–枝干活、从1.3m以下干枯;S–立枯;C–倒枯;T–只找到树牌,树缺失;N–树牌和树均未找到;P–枝干活、找到原树、但树牌遗失;SP–立枯,找到原树、但树牌遗失;CP–倒枯,找到原树、但树牌遗失。3)枝下高即干高,是指树干上最大分枝处的高度,这一高度大致与树冠的下缘接近,干高的估测与树高相同。17
附录E(资料性附录)森林样地胸径等于或大于1cm乔木和灌木重复(动态)观测记录表标准中森林样地胸径等于或大于1cm乔木和灌木重复(动态)观测记录参见表E。表E森林样地胸径等于或大于1cm乔木和灌木第_____次重复(动态)观测记录表样地号:20m×20m样方号:观测者:记录者:录入者:冠幅冠幅5m×5mX-坐标Y-坐标枝干胸径0胸径1物候生长状生长状死亡原标牌号物种名称0物种名称1SNEW(m)日期备注样方号(m)(m)级别(cm)(cm)期态0态1因(m)填表说明:1)表格中出现后缀“1”的列及“冠幅SN”,“冠幅EW”,“物候期”,“死亡原因”、“日期”和“备注”为重复观测数据将要填写的列;出现后缀“0”的列及其他列为前一次观测数据,前一次观测数据直接在表格中打印出来。2)生长状态:表示主干或分枝的生长状态,包括如下类型:A–枝干存活、正常、无折断枯梢;L–主干存活、但倾斜;Q–枝干活、1.3m以上折断;X–枝干活、从1.3m以下折断;W–枝干活、1.3m以上枯梢;XW–枝干活、从1.3m以下干枯;S–立枯;C–倒枯;T–只找到树牌,树缺失;N–树牌和树均未找到;P–枝干活、找到原树、但树牌遗失;SP–立枯,找到原树、但树牌遗失;CP–倒枯,找到原树、但树牌遗失。3)死亡原因:根据枝干的状态、周围环境及重要的气候或干扰时间判断枝干死亡的原因,包括如下类型:D–干旱;FL–洪水;FR–林火;WR–因风连根拔起;WB–因风枝干折断;NR–18
树木风倒造成相邻树连根拔起;NB–树木风倒造成相邻树枝干折断;TS–雷击;CP–攀援植物压迫;ST–绞杀;CM–邻木竞争;PG–病原体或食草动物;SR–因雪灾、冻雨连根拔起;SB–因雪灾、冻雨枝干折断;SNR–树木因雪灾、冻雨压倒造成相邻树连根拔起;SNB–树木雪灾、冻雨压倒造成相邻树枝干折断;OT–其他。4)重复观测发现前一次物种鉴定有错误,将正确名称记录在“物种名称1”栏,否则“物种名称1”栏为空。5)前一次坐标测定有错误,将正确坐标记录在备注中。6)主干死亡,将主牌移到生长最好的分枝上,用箭头在备注中说明,比如主牌从主干移到分枝1上,记录为“0–>1”。7)新增胸径等于或大于1cm的主干或分枝,记录在没有前一次观测数据的空白表上;物种名称、胸径、冠幅、生长状态均记录在有后缀“1”的列上。19
附录F(资料性附录)森林样地胸径小于1cm乔木和灌木观测记录表标准中森林样地胸径小于1cm乔木和灌木观测记录参见表F。表F森林样地胸径小于1cm乔木和灌木观测记录表样地名称:样地代码:植物群落名称:样地大小:观测者:记录者:X-坐标Y-坐标基径高度冠幅SN冠幅EW主干叶根萌叶样方总生长状样方号标牌号中文名学名根萌数种盖度物候期日期备注(m)(m)(cm)(cm)(cm)(cm)片数片数盖度态填写说明:1)生长状态:指乔木、灌木的生长状态,包括如下类型:A–生长健康、枝干正常;W–枯梢;B–枝干折断。2)根萌:从植物个体根部萌蘖产生的枝条。3)根萌数:根萌枝条的个数。4)根萌叶片数:根萌枝条上叶片的数量。5)主干叶片数:植物个体主干所承载的叶片的数量。20
附录G(资料性附录)森林样地胸径小于1cm乔木和灌木重复(动态)观测记录表标准中森林样地胸径小于1cm乔木和灌木重复(动态)观测记录参见表G。表G森林样地胸径小于1cm乔木和灌木第_____次重复(动态)观测记录表观测样地名称:观测样地代码:植物群落名称:观测样地大小:观测者:记录者:冠幅冠幅样方总样方X-坐标Y-坐标基径0基径1高度0高度1主干叶根萌叶种盖度生长状生长状死亡原标牌号物种名称0物种名称1SNEW根萌数盖度物候期日期备注号(m)(m)(cm)(cm)(cm)(cm)片数片数(%)态0态1因(m)(m)(%)填写说明:1)表格中出现后缀“0”的列及“样方号”,“标牌号”,“X-坐标”,“Y-坐标”为前一次观测数据,这些数据直接在表格中打印出来;出现后缀“1”的列及其他列为重复观测数据将要填写的列。2)生长状态:表示乔、灌木的生长状态,包括如下类型:A–生长健康、枝干正常;W–枯梢;B–枝干折断;D–死亡;T–只找到树牌,树缺失;N–树牌和树均未找到。3)死亡原因:根据个体死亡状态、周围环境及干扰情况判断死亡原因,包括如下类型:D–干旱;FL–洪水;FR–林火;CM–竞争;P–病原体;G–动物啃食;SI–冻害;OT–其他。4)前一次物种鉴定有错误,将正确名称记录在“物种名称1”栏,否则“物种名称1”栏为空。5)前一次坐标测定有错误,将正确坐标记录在备注中。6)新增个体观测记录在空白表上;物种名称、基径、高度、生长状态均记录在有后缀“1”的列中。21
附录H(资料性附录)矮小灌丛群落灌木植物观测记录表标准中矮小灌丛群落灌木植物观测记录参见表H。表H矮小灌丛群落灌木植物观测记录表样地名称:样地代码:植物群落名称:10m×10m样方号:观测者:记录者:观测日期:年月日5m×5mX-坐标Y-坐标高度冠幅SN冠幅EW种盖度样方总盖度标牌号中文名学名物候期生长状态备注样方号(m)(m)(cm)(cm)(cm)(%)(%)填写说明:生长状态:矮小灌木的生长状态,包括如下类型:A–生长健康、枝干正常;W–枯梢;B–枝干折断。22
附录I(资料性附录)矮小灌丛群落灌木植物重复(动态)观测记录表标准中矮小灌丛群落灌木植物重复(动态)观测记录参见表I。表I矮小灌丛群落灌木植物第_____次重复(动态)观测记录表样地名称:样地代码:植物群落名称:10m×10m样方号:观测者:记录者:观测日期:年月日5m×5冠幅冠幅冠幅冠幅样方总X-坐标Y-坐标高度0高度1种盖度生长状生长状死亡m样方标牌号物种名称0物种名称1SN0SN1EW0EW1盖度物候期备注(m)(m)(cm)(cm)(%)态0态1原因号(cm)(cm)(cm)(cm)(%)填写说明:1)表格中出现后缀“0”的列及“样方号”,“标牌号”,“X-坐标”,“Y-坐标”为前一次观测数据,这些数据直接在表格中打印出来;出现后缀“1”的列及其他列为重复观测数据将要填写的列。2)生长状态:表示矮小灌木的生长状态,包括如下类型:A–生长健康、枝干正常;W–枯梢;B–枝干折断;D–死亡;T–只找到标牌,个体(丛)缺失;N–标牌和个体(丛)均未找到。3)死亡原因:根据个体死亡状态、周围环境及干扰情况判断死亡原因,包括如下类型:D–干旱;FL–洪水;FR–林火;CM–竞争;P–病原体;G–动物啃食;SI–冻害;OT–其他。4)前一次物种鉴定有错误,将正确名称记录在“物种名称1”栏,否则“物种名称1”栏为空。5)前一次坐标测定有错误,将正确坐标记录在备注中。6)新增个体观测记录在空白表上;物种名称、基径、高度、生长状态均记录在有后缀“1”的列中。23
附录J(资料性附录)草本植物种类组成调查记录表标准中草本植物种类组成调查记录参见表J。表J草本植物种类组成调查记录表样地名称:样地代码:1m×1m样方号:植物群落名称:观测者:记录者:观测日期:年月日平均平均冠平均冠样方总种盖度物候生活序号中文名学名多度高度幅SN幅EW盖度备注(%)期力(cm)(cm)(cm)(%)附录A-J填写说明:(1)维管植物的冠幅是指投影在地面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冠幅宽度的平均值,观测时测量东西方向冠幅宽度(冠幅EW)和南北方向冠幅宽度(冠幅SN)。(2)维管植物物候期的划分以及维管植物物候期的记录规范参见附录M。(3)维管植物生活力分为三个等级,判别依据主要根据观测者的实地目测:强:植物发育良好,枝干发达,叶子大小和色泽正常,能结实或有良好的营养繁殖。中:植物枝叶的发育和繁殖能力都不是很强,或者营养生长虽然较好但不能正常结实繁殖。弱:植物达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显然受到抑制,甚至不能结实。(4)维管植物盖度包括总盖度、层盖度、种群盖度和个体盖度,其中:1)总盖度是指一定样地面积内所有生长的植物覆盖地面的百分率,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各层植物。实际观测中,总盖度数据通常根据经验目测获得。2)层盖度指各分层的盖度,包括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木层盖度等。实际观测中,层盖度数据根据经验目测获得。3)种群盖度指群落各层中同种植物所有个体的覆盖地面的百分率。维管植物种群盖度一般用投影盖度表示,指同种植物植冠在—定地面所形成的垂直投影覆盖面积占地表水平(垂直投影)面积的比例,投影盖度按下式计算:CiC=×100cA式中:Cc——投影盖度,%;2Ci——样方内某种植物的植冠投影面积之和,m;2A——样方水平面积,m。24
附录K(资料性附录)地貌类型标准中地貌类型调查记录参见表K。表K地貌类型序号名称代码定义1高山001高山,海拔>3500m2中山002中山,海拔1000~3500m3低山003低山,海拔<1000m4岗地004岗地,海拔<100m,起伏度10~60m,坡度5~15°5洪积扇005干旱、半干旱地区间歇性洪流在沟口形成的扇状堆积体6高丘011高丘,起伏高度100~200m7低丘012低丘,起伏高度<100m8台地021台地,起伏高度一般>30m9冲积平031河流冲积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起伏度一般<30m原10湖积平032由湖泊堆积作用形成的平原,起伏度一般<30m原11海岸平033地势低平,向海缓缓倾斜的沿海地带,起伏度一般<30m原12三角洲034河流在入海或湖时,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扇形平原13河漫滩035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14高原041海拔一般>1000m,面积广大,外围较陡的高地或高平原15砂丘地051砂丘地16沼泽地052沼泽地25
附录L(资料性附录)样地坡度计算方法观测样地坡度为样地任意三个边界顶点组成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平均值。每个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算法如下:LCOS()θ=222Z+Z+L12式中:θ——任意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Z1、Z2——任意三个顶点中最低点与另外两顶点的高差;L——样方的水平投影边长。用森林罗盘仪测定,或根据观测样地四个边界顶点的海拔,计算样地的坡向,算法如下:°fx°fxAspect=180−arctan+90+θffyx式中:f——样地东-西(或东南-西北)方向顶点之间的高差;xf——样地南-北(或西南-东北)方向顶点之间的高差;yθ——样地西南-东北方向边线与正北方夹角,顺时针为正值,逆时针为负值;f=E3+E4-E1-E2;xf=E2+E3-E1-E4。yNE2θE3E1E426
附录M(资料性附录)物候期表示方法标准中物候期调查记录参见表M。表M物候期表示方法编号物候期代码1营养期—2花蕾期或抽穗期∧初花⊃3开花期盛花O末花⊂初果┴4结果期或结实期盛果+末果┬5落果期、落叶期或枯黄期#6休眠期或枯死期∨27
附录N(资料性附录)德氏(Drude)多度级标准中徳氏多度级记录参见表N。表N德氏(Drude)多度级多度等级描述符号7植物数量极多,植物密集,形成背景Sor6植物数量很多Cop35植物数量多Cop24植物数量尚多Cop13植物数量不多,散布Sp.2植物数量稀少,偶见Sol.1植物在样方里只有1或2株Un.28
附录O(资料性附录)人为干扰活动分类表标准中人为干扰活动分类记录参见表O。表O人为干扰活动分类表干扰类型干扰强度A.开发建设1.房地产开发;分为强、中、弱、无四个等级。2.公路建设;3.铁路建设;□强:生境受到严重干扰;植被基本消失;4.矿产资源开发(含采石、挖沙等);野生动物难以栖息繁衍。5.旅游开发;□中:生境受到干扰;植被部分消失,但干6.管线、风电、水电、火电、光伏发电、扰消失后,植被仍可恢复;野生动物栖息繁河道整治等开发建设活动。衍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仍然可以栖息繁衍。B.农牧渔业活动1.围湖造田;2.围湖造林;□弱:生境受到一定干扰;植被基本保持原3.填海造地;样;对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影响不大。4.草地围栏;5.毁草开垦;□无:生境没有受到干扰;植被保持原始状6.毁林开垦。态;对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没有影响。C.环境污染1.水污染;2.大气污染;3.土壤污染;4.固体废弃物排放;5.噪声污染。D.其他1.放牧(全年放牧、冷季放牧、暖季放牧、春秋放牧等);2.砍伐(皆伐、择伐、渐伐);3.采集;4.狩猎;5.火烧;6.道路交通等。29
附录P(资料性附录)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1重要值重要值是评价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按式(1)计算,分别对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评价;对于森林和灌丛群落,分别对胸径大于或等于1cm,及胸径小于1cm的乔木和灌木进行重要值评价。IV=RCO+RFE+RDE(1)式中:IV——重要值;RCO——相对盖度或相对胸高断面积,%;RFE——相对频度,%;RDE——相对密度,%;相对盖度按式(2)计算:CiRCO=×100(2)∑Ci相对频度按式(3)计算:FiRFE=×100(3)∑Fi相对密度按式(4)计算:DiRDE=×100(4)∑Di2式中:Ci——样方中第i种植物的盖度,%,或胸高断面积之和,m;2∑Ci——所有植物种盖度之和,%,或胸高断面积之和,m;Fi——第i种植物的频度,%;∑Fi——所有植物种的总频度,%;2Di——样方内第i种植物的密度,株/m;2∑Di——群落所有植物群落密度的总和,株/m。2α多样性的测度方法α多样性是指在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用以测度群落内的物种多样性。测度α多样性采用物种丰富度(物种数量)、辛普森(Simpson)指数、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指数和皮洛(Pielou)均匀度指数。2.1辛普森指数(D)按式(5)计算:2D=1−∑Pi(5)式中:Pi——物种i的个体数占样地内总个体数的比例,i=1,2,…,S。S——物种种类总数,个。2.2香农-维纳指数(H’)按式(6)计算:H’=−∑PilnPi(6)2.3均匀度指数按式(7)和(8)计算:皮洛均匀度指数1Jsw=−∑PPSiiln/ln(7)2皮洛均匀度指数2Jsi=(1−∑Pi)/(1−1/S)(8)3β多样性的测度方法β多样性是指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种替代的程度,用以测度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沿着环境梯度变化的速率或群落间的多样性,可用科迪(Cody)指数和种类相似性指数等表示。森林群落在30
20m×20m尺度上观测样方之间乔、灌木植物的β多样性,在1m×1m尺度上观测胸径小于1cm的乔、灌木植物及草本植物在1m×1m之间的β多样性;灌丛群落观测10m×10m样方内5m×5m小样方间及10m×10m样方之间的β多样性;草地群落观测1m×1m样方之间草本植物的β多样性。3.1科迪指数按式(9)计算:[g(H)+l(H)]β=(9)c2式中:β——科迪指数;cg(H)——沿生境梯度H增加的物种数目,个;l(H)——沿生境梯度H失去的物种数目,即在上一个梯度中存在而在下一个梯度中没有的物种数目,个。3.2种类相似性指数当A、B两个群落(或样地)的种类完全相同时,相似性为100%;反之,两个群落(或样地)不存在共有种,则相似性为零。索仁森(Sørensen)指数按公式(10)计算:2jC=(10)sa+b式中:C——索仁森指数,(%);sj——为两个群落或样地共有种数,个;a——样地A的物种数,个;b——样地B的物种数,个。31
附录Q(资料性附录)维管植物观测报告编写格式维管植物观测报告由封面、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组成。1.封面包括报告标题、观测单位、编写单位及编写时间等。2.报告目录一般列出二到三级目录。3.正文包括:(1)前言;(2)观测区域概况;(3)观测目标;(4)工作组织;(5)观测方法(生物多样性相关术语参见HJ623);(6)维管植物的种类组成、区域分布、种群动态、面临的威胁等;(7)对策建议。4.致谢5.参考文献按照GB/T7714的规定执行。3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hj 691-2014 环境空气 半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
- hj 740-2015 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试行)
- hj 710.13-2016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蜜蜂类
- hj 710.2-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地衣和苔藓
- hj 710.6-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两栖动物
- hj 710.3-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哺乳动物
- hj 771-2015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网站建设与维护技术导则
- hj 710.4-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
- hj 733-2014 泄漏和敞开液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导则
- hj 710.9-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蝴蝶
- hjt 131-2003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hjt 349-200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
- hyt 118-2010 海洋特别保护区功能分区和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 江苏省省学校、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附表
- 建筑自保温墙体热工性能技术导则
-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 jbt11647-2013火电厂无旁路湿法烟气脱硫装置设计技术导则
- GBT35978-2018再制造机械产品检验技术导则
相关文档
- 20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章节习题集答案.doc
- 环评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05-13真题及答案(整理打印).doc
- 环评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打印).doc
- GBT14909-2005能量系统用分析技术导则.pdf
- GBT15512-2009评价企业节约钢铁材料技术导则.pdf
- GBT18857-2008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pdf
- GBT22413-2008海水综合利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pdf
- GBT25738-2010核电厂电动机调试技术导则.pdf
- GBT25739-2010核电厂阀门调试技术导则.pdf
- GBT25875-2010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与监测技术导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