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00 KB
- 3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宁波市地源热泵系统建筑应用技术导则(试行)2009甬SS-11宁波市建设委员会2009宁波
宁波市地源热泵系统建筑应用技术导则(试行)2009甬SS-11主编单位:宁波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宁波市建设委员会试行日期:2009年7月1日
关于发布《宁波市地源热泵建筑应用技术导则》的通知甬建发[2009]115号各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属相关单位,各开发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监等单位:为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推进我市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并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宁波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2008年建设科研项目“宁波市地源热泵建筑应用指南”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宁波市地源热泵建筑应用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技术导则”)。该“技术导则”经市建委组织专家评审,现予以批准与发布,其编号为2009甬SS-11,自2009年7月1日起试行。本“技术导则”由宁波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编制单位负责具体内容解释。宁波市建设委员会二○○九年六月二日
前言为使地源热泵技术在宁波市建筑节能工作中发挥作用,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宁波市建委委托宁波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导则,旨在规范地源热泵技术推广应用,并为该技术相关技术、安装和使用提供指导。本导则编制组先期进行了“宁波市地源热泵建筑应用指南”的研究编写,对已运行及在建的地源热泵工程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取得了宁波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施工、运行和检验的第一手资料,为制定本导则奠定了良好基础。本导则共8章、3个附录。主要内容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引用标准、地埋管系统设计、施工和验收。本导则在执行过程中,将根据工程技术的发展将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如有相关意见或建议,请与宁波市城市科学研究会联系。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槐树路77号,邮编:联系电话:0574-宁波市建设委员会二○○九年六月
目录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54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64.1工程勘察64.2负荷计算与机组容量74.3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95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125.1基本要求125.2管材与传热介质125.3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136地源热泵系统的检验、调试与验收186.1基本要求186.2检验186.3调试与验收207地表水换热系统227.1一般规定227.2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228运行管理248.1基本规定24附录A本导则用词说明25附录B宁波市区浅层非扰动土壤的热物性指标26附录C地埋管压力损失计算27
1总则1.0.1本导则旨在规范宁波市地源热泵供热空调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等各环节,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实现浅层地热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1.0.2本导则仅适用于宁波市以地下岩土体(或地表水)为冷/热源,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地下循环介质,利用电驱动机械压缩式热泵技术进行民用建筑空调或提供生活热水的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0.3凡在宁波市范围内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除应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符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的规定。4
2术语2.0.1地源热泵系统以岩土体、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及热水系统。2.0.2地埋管换热器供传热介质与岩土体换热用由埋设在地下的密闭循环管组成的换热器,又称土壤热交换器。2.0.3水平地埋管换热器换热管路埋置在水平管沟内的地埋管换热器。2.0.4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换热管路埋置在竖直钻孔内的地埋管换热器。2.0.5地埋管换热系统传热介质通过竖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又称土壤热交换系统。2.0.6传热介质地源热泵系统中,携带热量或冷量,并通过地埋管与土壤进行热交换的液体。一般为水或水与防冻液的混合物。2.0.7岩土体热物性岩土体的热物理学性质,包括土壤的导热系数、热4
扩散系数、比热容等。2.0.8恒温层地下温度多年内不变的地层称为恒温层,其深度同土壤(岩体)的种类和地表的年温度波动有关,一般离地表15~20米,它的上面是变温层,下面是增温层。2.0.9变温层地下温度明显受到地表大气温度变化影响的地层,即自恒温层向上至地表的地层。2.0.10埋管热负荷向建筑物供冷/供热时,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及系统,单位时间内释放到地下或从地下吸收的热量。2.0.11全年动态负荷(能量负荷)用来预测在一年内末端空调系统运行所需的能量,其计算方法与设计负荷相同,惟一不同的是以实际运行工况和典型年室外逐时气象参数取代设计负荷中的设计工况参数,结合逐时负荷进行累计能量的计算。2.0.12环路集管为使各并联环路流量相近或相等,用来连接各并联环路的管道。2.0.13钻孔回填4
在竖直地埋管工程中,热交换器管道在钻孔内就位后,用泥浆泵和注浆管将灌注材料从钻孔底部充填到钻孔孔口的施工程序。2.0.14管沟回填在水平地埋管工程中,热交换器管道在管沟内就位后,用细砂、土壤材料充填管沟的施工程序。 4
3基本规定3.0.1地源热泵系统的建设应基于对所实施项目的资源条件及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综合分析评价,确定采用该技术方式的适宜性后,再按照规范要求及《宁波市地源热泵建筑应用指南》和“宁波市地源热泵系统建筑应用设计软件”进行具体设计。3.0.2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应达到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其建设施工过程不应破坏生态环境。3.0.3对于地埋管换热系统,应确保地下水层不受污染,岩土和换热管之间须形成最佳的热接触。3.0.4宁波市区严禁采用地下水做水源热泵的热源热汇,其它县市采用地下水做水源热泵的热源热汇时应当做可行性研究并履行审批手续。30
4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4.1工程勘察4.1.1基本要求1在进行施工图设计之前,应由具有勘察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对工程现场的地质条件和地下管线情况进行勘察,出具详细的勘察报告。2勘察涉及区域应涵盖项目土地规划范围,勘查深度应大于预计埋管深度5米或达到岩层。3应根据勘察报告和工程具体情况,进行浅层地热资源的分析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可行性。4.1.2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场地勘察:1)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及坡度;2)场地内既有建筑和规划建筑的占地面积及分布;3)场地内树木、池塘、水井、排水沟及已有的或计划修建的架空输电线、电信电缆等线路、地下管路及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埋深。2岩土地质勘察:1)设计地埋管换热系统前,应对工程区域进行岩土地质勘察。对大于1万平方米的建筑应通过现场热响确定岩土体换热能力,预测浅层土壤的换热量,还应确定不同换热量对地温的影响。30
2)对建筑面积1000m2以下的地埋管换热系统,可参照设计建筑的地质资料;3)水文地质资料勘察可参照《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进行;4)应查明地层、岩性、咸水层底板埋深、地下水赋存状况(水平渗透系数、径流方向、速度等)等。4.1.3热响应测试应符合以下要求:1首先应在未加热工况下进行测试,获取地层初始温度。2现场测试时,应根据试验目的确定加热功率变化的次数,不得少于2次;同一加热功率下,至少应做2次不同流量的测试,且测试时间均不宜少于60h。3加热工况下,每次测试完成后,应做停止加热的地温恢复测试。4对岩土体换热效果的测定,应在测试埋管安装完毕一周后进行。5应在测试孔一侧每隔一米布置三个深15米的温度观测孔。4.2负荷计算与机组容量30
4.2.1基本要求1地源热泵系统的负荷计算应包括建筑物设计负荷和地埋管设计负荷。2建筑物设计负荷应按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4.2.2地埋管设计负荷计算1应根据建筑物制冷、供热和生活热水供应的设计负荷以及全年动态负荷(能量负荷)计算,结合技术经济分析,合理地确定埋管冷/热负荷。2地埋管设计负荷的计算应基于建筑物设计冷/热负荷,以地源热泵机组在制冷工况下的最大释热量和制热工况下的最大取热量为依据,并综合考虑当地初始地温、建筑类型、机组工况以及系统长期运行可能引起的地温变化对地埋管实际换热性能的影响。4.2.3确定机组容量1选择地源热泵系统的具体形式时,应在设计负荷的基础上,根据宁波市地下恒温层土壤温度为19.3℃的具体温度条件,以保证全年地下热平衡为前提,确定采用单一的地源热泵供冷/热或采用与其它冷/热源相结合的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使地源热泵机组以最佳工况运行。2采用单一的地源热泵供冷/热时,地源热泵机组容量应以冷、热负荷中的大者为依据,并综合考虑机组实际运行工况后确定。30
3采用与其它冷/热源相结合的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时,辅助加热装置和辅助散热装置的选型应符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的要求。采用开式冷却塔时,宜增设板式换热器,以防污染埋管侧循环介质。4地源热泵系统在兼具供冷、供暖功能时,如建筑中有生活热水需求,应优先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制备(或预热)卫生热水,不足部分由其它热源提供。4.3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4.3.1基本要求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应按场地规划、埋管热负荷、预定地埋管深度和水力平衡及承压能力计算的步骤进行。4.3.2地埋管换热器设计1地埋管换热器设计时应明确埋管区域内各种地下管线的种类、位置、深度及埋管区域进出重型设备的车道位置和荷载,并为未来可能的管线施工预留空间。2地埋管换热器应避让室外排水设施,宜靠近机房或以机房为中心进行设计。3地埋管换热器的数量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取热量或释热量,当公共建筑全年累积取热量和释热量相差大于20%以上时,经技术经济分析确认合理后,在夏季应采用辅助设备平衡多余的应散热量30
,并保证地下岩土体温度在全年使用周期内得到有效恢复。4地埋管换热器在设定井深后井的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管材、岩土体平均导热系数及回填材料热物性的影响,按照“宁波市地源热泵系统建筑应用设计软件”设计计算。5设计地埋管换热器时,环路集管不应包括在地埋管换热器总长度内。但对于水平埋管较多的竖直埋管系统,水平埋管可折算成适量的地埋管换热器总长度。6地埋管换热器应根据可利用地面面积、岩土体地质勘察结果及挖掘成本等因素确定具体埋管方式,并基于岩土的热物性确定埋管深度与间距。7地埋管换热器最上层埋管的埋深应在地表层以下1.5m为宜。在赋存有地下咸水的区域,竖直地埋管底部与咸水层底板间距不宜小于10m并采取相应措施后应用。8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埋管深度应大于恒温层深度,宁波市平原地区宜取70m;水平连接管的深度宜在距地表1.5m以下;竖直地埋管间距应大于埋管的热作用半径,并应考虑系统连续运行或间歇运行的特点。宁波市土质以相邻钻孔中心间距4m为宜。环路集管的间距不应小于0.6m。9地埋管换热器内传热介质的流态应为紊流,最佳流速应在0.7~0.9m/s之间,适宜流速应在0.6~1.2m/s之间,水平干管的坡度应保证系统的排气要求。30
10大型项目中,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应进行分组连接,每组换热器数目宜相等,相差不应超过10%。各组换热器形成的地埋管环路两端应分别与供、回水环路集管连接,应采取同程式布置,并应在各环路的总接口处设置检查井。11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自动定压装置。12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根据水文地质特征确定回填材料,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应不低于周围岩土体的导热系数。对桩埋换热器,回填材料还应满足地基强度的要求。13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根据所选用的传热介质的水力特性进行水力计算,在此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14与地埋管换热器连接的水泵、阀门、管道附件等设计与选择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的要求。15地埋管换热系统应具有反冲洗功能,冲洗流量宜为工作流量的2倍。5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5.1基本要求30
5.1.1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前应具备以下资料:地埋管埋设区域的工程勘察报告、完备的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方案。5.1.2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时,严禁损坏其它地下管线,开挖沟槽遇有管道、电缆、地下构筑物或文物古迹时,应予保护。5.1.3地埋管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必须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施工工序。5.2管材与传热介质5.2.1地埋管管材应符合以下规定:1地埋管应采用导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热膨胀性及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的塑料管材及管件,宜采用PE100高密度聚乙烯管,应符合《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GB/T13663的要求。严禁采用金属管道、金属塑料复合管或聚氯乙烯(PVC)管及管件。2施工所用地埋管及管件应具有质量检验报告和生产厂家的合格证;埋管内外表面应清洁、光滑,不应有气泡、明显的划伤、凹陷、杂质、颜色不均等缺陷;管端头应切割平整,并与管轴线垂直。3地埋管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的各项规定,管材公称压力不低于1.6MPa,工作温度应在-20~40℃范围内。4地埋管应按设计长度要求成捆供应,中间不应有接头。5管材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6应根据压力及预期寿命选择管材厚度。30
5.2.2传热介质应以水为首选。5.2.3在可能发生冻结的情况下,经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后也在以水为主要成分的循环介质中添加防冻液。防冻剂水溶液的冰点宜比设计最低使用水温低3~5℃;同时应综合考虑其对管道的腐蚀性、安全性、经济性及换热性能的影响。5.3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5.3.1地埋管换热器系统施工前应根据工程勘察报告,明确埋置区域内已有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功能及其准确位置,并应进行地面清理,平整地面。5.3.2水平支管沟应在竖直钻孔钻完后开挖,并应设遮蔽物防止杂物进入钻孔。5.3.3在施工现场应对地埋管系统所用材料进行保护,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进入现场的管材、管件必须逐件进行外观检查。2管材和管件存放、搬运和运输过程中,应小心轻放,排列整齐,采用柔韧性好的皮带、吊带或吊绳进行装卸,不得随意抛摔和沿地拖拽。3夏季施工应预防管道受热发生热变形,未安装的管子应避光存放。5.3.4管道连接应符合以下规定:30
1所有埋地管道应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管道连接应符合《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导则》CJJ101的有关规定。2PE管道与金属管道连接宜采用法兰连接。3竖直地埋管换热器使用的管道,应整条放入,不得拼接。4U型管两管间应用专用管卡保持间距及采用长式地热头。5U型管的长度应满足插入钻孔后与环路集管的对接要求,组装好的U型管的两开口端部,应及时封堵。6地埋管系统水平集管与地埋管换热器的连接应采用热熔连接(热熔承插连接、热熔对焊连接),当管材外径dn≤63mm时,宜用便携式熔接工具热熔承插连接,管材外径dn≥63mm时,可采用台式熔接机热熔对焊连接。5.3.5地埋管系统施工时,水平管沟和钻孔应防止进入杂物。5.3.6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安装时,管道底部及周围应铺细砂。应防止重物撞击管身。管道不应有折断、扭结等问题,转弯处应光滑,并采取固定措施。5.3.7水平沟槽所用回填土应细小、松散、均匀且不含石块及土块等杂物。回填土应采用人工逐层均匀压实,每层厚度不宜大于0.3m。回填土应与管道外壁紧密接触,且不得损伤管道。5.3.8在本市具有地下咸、淡水分层地质的区域施工时,钻孔时应采取回填封闭措施,封闭带厚度宜大于10m30
,以防地下淡水受到污染。当钻孔孔壁不牢固或者存在孔洞、洞穴等导致成孔困难时,应设护壁套管或用钻孔泥浆护壁。5.3.9单U型管换热器钻井直径宜为130mm,双U型管换热器钻井直径宜为160mm。。5.3.10钻孔施工时应设排水沟和泥浆池等设施,以排除钻井时产生的水和储存钻孔浆液。5.3.11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安装应遵循以下要求:1对于U型换热管,在每钻一孔前,换热管必须组装好;应用水充满管道,打压合格后在有压状态下将换热管放入钻孔,以防孔内积水使换热管脱离孔底上浮,达不到预埋深度。2当钻孔成孔后,应立即下管;下管时应将灌浆管和U型管一起插入孔中,直至孔底。下管时,必须保证下管长度符合设计要求,管道不应受钻孔内积水浮力影响而产生位移。3灌浆管端头宜设防堵装置,且灌浆时应能够将其冲开。4下管完毕后U型管上端应高出地面,管端应作好封闭措施,防止进入杂物。5.3.12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完成后应在12小时内用灌浆材料回灌封孔。回填材料应使用注浆管从井的底部向顶部灌浆,灌浆应密实,无空腔。在灌浆之前应对埋管进行试压,确认无泄漏现象后方可进行灌浆。5.3.13宁波市区回填材料建议采用水:水泥:细沙比为15:25:60。30
5.3.14在以基岩地质为主的地区,垂直U型管深度根据地勘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后确定。5.3.15灌浆材料应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灌浆回填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竖直埋管周围回填物的沉降情况,必要时需采用多次灌浆回填,确认稳定后方可结束该工序。5.3.16安装前后应进行管道水冲洗。5.3.17地埋管换热器的安装应进行水压试验,要求如下:1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在下管前,及完成下管准备进行钻孔回填前均应做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且不应小于0.6MPa;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15min,观察其压力降,当压降不大于3%,且无泄漏现象,试验合格。2地埋换热器支管与环路集管连接完成后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30min,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且无泄漏现象,试验合格,进行装配。3管沟回填前,应对所有管道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1h,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确认地埋管无渗漏后回填,全部完成后方可拆除压力检验装置,条件允许则可保留以备随时检测。4地埋管换热系统全部安装完毕,且冲洗及回填全部完成后,应进行水压实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3h,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30
5.3.17地埋管换热器安装竣工后,应在总平面图上标示出其具体位置,并在水平埋管上方30cm处做标识带。6地源热泵系统的检验、调试与验收6.1基本要求30
6.1.1地源热泵系统在室外系统及室内系统分项完成施工、调试和验收后应进行整体检验、调试和验收。主要内容有:1系统的压力、温度、流量等各项技术数据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的规定。2系统连续运行应达到正常平稳;水泵的压力和水泵电机的电流波动不应超出规定值。3各种自动计量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的工作应正常,满足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对被测定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的要求。4应保证控制、检测设备与系统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的信号传输,状态参数的正确显示,以及设备连锁、自动调节、自动保护机构的正确动作。6.1.2地源热泵机组及末端系统的整体调试和验收应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和《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98的规定。6.1.3对大型项目,在埋管深度范围有咸淡水分层的地质条件下,如果回填工艺不能确保淡水层的,应在竣工一年后对所在区域的地下淡水进行水质检验,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6.2检验6.2.130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和安装过程,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检验,检验内容应符合以下规定:1管材、管件等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2管材及管件连接应符合《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导则》CJJ101-2004的要求,连接部分内部熔化的材料不能造成管径缩小。3竖直埋管与水平埋管的钻孔与沟槽位置、深度、竖直度及埋管长度与规格均应符合设计要求。4回填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5水压试验和水冲洗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6.2.2管道试压与检漏应符合以下规定:1在地埋管安装、回填及水冲洗前后至少应进行5次水压试验。2水压试验过程中,局部管道的单独试压必须采用手动泵缓慢升压,升压过程中应随时观察与检查,不得有渗漏;不得以气压试验代替水压试验。6.2.3对回填过程的检验应与安装地埋管换热器同步进行。6.2.4机房内的地源热泵机组、配套设备及相关材料应符合以下规定:1所有设备的型号、数量、性能、运行工况及主要参数应满足设计要求。2所有设备质量均应符合要求,并应具有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验报告及产品说明书等文件,并有浙江省或宁波市产品推荐证书。30
6.2.5地源热泵系统的热泵机组、配套水泵、定压与水处理装置、集分水器等设备以及配电工程安装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要求。6.2.6地埋管换热系统管道、管件必须确保达到水冲洗、试压合格,且须满足设计要求的水量、水质、水温等。6.2.7空调末端水系统管道、管材、阀件及仪表必须确保达到水冲洗、试压合格,且须满足设计要求的水量、水质、水温等。6.2.8地源热泵机组各供、回水管道上应安装流量及温度检测装置;机房应配备热泵机组运行功率及系统耗电量检测设备。进入集、分水器的各供回水干管上宜设流量检测装置。6.3调试与验收6.3.1地源热泵系统运转调试之前,施工单位应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进行系统安装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运转和调试。6.3.2地源热泵系统调试前,施工单位应编制调试方案,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调试结束后,必须提供完整的调试资料和报告。6.3.3地源热泵系统调试过程中,应进行水力平衡调试,确定系统循环总流量、各分支流量及各末端设备流量均达到设计要求。各环路流量、压力应达到基本平衡,并应符合设计要求。6.3.4水力平衡调试完成后,应进行设备单体试运转。运转结果应符合相关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填写系统设备运转记录。30
6.3.5测量无负荷系统试运转系统的各种性能参数,调整到符合设计要求。并填写系统设备运转记录。6.3.6单机试运转和无负荷系统试运转正常后,整个空调系统应试运行24小时,观测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及相关参数,并调整到符合设计要求。6.3.7地源热泵系统整体验收前,应分别按供冷、供暖两种工况进行调试,并通过运行测试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实际性能进行评价。循环水流量及供水、回水温度和温差应符合设计要求,热泵机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源热泵机组》GB/T19409-2003的相关规定,且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参数的要求,方为合格。6.3.8调试完成后应编写调试报告并提交建设单位确认并存档。6.3.9地源热泵系统调试合格后应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共同进行,验收合格后应办理竣工验收手续。7地表水换热系统7.1一般规定7.1.1地表水换热系统的形式可分为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即地表水直接利用式)和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即地表水间接利用式)。30
7.1.2在宽度大于20米的河道宜采用开式地表水源热泵系统。7.1.3在系统设计前需要通过模拟的方法来预测排水温度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模拟时水系温度变化应小于0.5℃。7.2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7.2.1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宜选用固定式,一般包括进水口、导水管(或水平集水管)和集水井。7.2.2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取水口应远离回水口,并宜位于回水口上游。取水口应设置污物过滤装置。 7.2.3水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调节。7.2.4当地表水体为海水时,与海水接触的所有设备、部件及管道应具有防腐、防生物附着的能力;与海水连通的所有设备、部件及管道应具有过滤、清理的功能。7.2.5地表水开式系统适宜采用“河底取水、长取短排、深取浅排”的布置形式。7.2.6对排水系统,可采用喷泉降温、瀑布型排水口;对喷泉降温系统,在实际设计中,喷泉喷射压头不宜过大,单喷头流量在10m3/h~20m3/h之间,喷射压头一般取50kPa左右。7.2.7对中水回用系统,宜利用城市中水回用管线将水输送到用户集中处,采用中水水源热泵系统。7.2.8地表水换热系统施工和验收应符合《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6.3~6.4条的相关规定。30
8运行管理8.1基本规定8.1.1对建筑面积大于3000米2地源热泵系统,应连续实时监测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的变化,并绘制逐年累月温度变化曲线。在埋30
管布置平面中应均匀布置至少四个温度监测孔。8.1.2地源热泵工作过程中应连续实时监测地源侧供、回水温度的变化,并进行累计地下热交换量分析和进行系统性能分析。8.1.3对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应在排水口及下游50米处设置温度监测点,连续实时监测水温变化,并绘制逐年累月温度变化曲线。附录A本导则用词说明A.0.1为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30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A.0.2条文中指定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导则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或“应按……执行”。附录B宁波市区浅层非扰动土壤的热物性指标深度土层名称含水率%密度(KN/m3)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mm2/s)比热(MJ/m3K)-0.45杂填土:填料不均3017.60.5520.41371.334-3.35粘土(黄灰)3118.11.3790.5122.694-7.85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4217.61.3870.6212.240-11.35淤泥质粘土:灰色,流~软塑状态4617.21.3340.4263.14930
-16.25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含贝壳碎屑4417.51.1070.4642.384-20.95粘土:灰绿色、灰黄色、灰褐色3019.21.5970.4633.450-24.45粉质粘土:灰~浅灰色,夹贝壳碎屑3019.11.3200.4223.128-38.35粘土:灰绿色、灰黄色、灰褐色3019.31.6620.7262.298-45.25粉质粘土:灰~浅灰色,夹贝壳碎屑3019.11.3200.4223.128-51.65粉质粘土:浅灰色、灰色2719.71.1070.4642.384-57.55粉质粘土:灰色,厚层状构造2719.71.1070.4642.384-71.4粉质粘土:灰绿色、灰兰色2719.51.1070.4642.384注:导热系数单位w/(m·k),取样点:樱花公园CK2-Z26附录C地埋管压力损失计算C.0.1地埋管压力损失宜按以下方法进行计算。1确定流量(m3/h),公称直径和流体特性。2根据公称直径,确定管子的内径(m)。3计算管子的断面面积(m2):30
=(C.0.1-1)4计算流速(m/s):(C.0.1-2)5计算管子的雷诺数(),应该大于2300以确保紊流:(C.0.1-3)式中:-管内流体的雷诺数-管内流体的密度(kg/m3)-管内流体的动力黏度(Pa·s)6计算管段的沿程阻力损失(Pa/m)(C.0.1-4)(C.0.1-5)式中:-单位管长的摩擦阻力损失,Pa;-计算管段的长度,m。7计算管段的局部阻力损失(Pa):(C.0.1-6)式中:计算管段中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m。见表C.0.18计算管段的总阻力损失PZ(Pa):(C.0.1-7)C.0.2管件当量长度可按表C.0.1计算。表C管件当量长度表30
名义管径弯头的当量长度(m)T形三通的当量长度(m)90°标准型90°长半径型45°标准型180°标准型旁流三通直流三通直流三通后缩小1/4直流三通后缩小1/23/8"dn100.40.30.20.70.80.30.40.41/2"dn120.50.30.20.80.90.30.40.53/4"dn200.60.40.31.01.20.40.60.61"dn250.80.50.41.31.50.50.70.85/4"dn321.00.70.51.72.10.70.91.03/2"dn401.20.80.61.92.40.81.11.22"dn501.51.00.82.53.11.01.41.55/2"dn631.81.31.03.13.71.31.71.83"dn752.31.51.23.74.61.52.12.3dn902.71.81.44.65.51.82.42.730
7/2"4"dn1103.12.01.65.26.42.02.73.15"dn1254.02.52.06.47.62.53.74.06"dn1604.93.12.47.69.23.14.34.98"dn2006.14.03.110.112.24.05.56.1附录D垂直埋管深度温度变化曲线宁波大学井位四个测试井不同深度温度平均值30
注:三个副井10米与15米井深处平均温度19.7℃,主井10~80米平均温度21.3℃。3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01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条文说明
- 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技术导则2010
- 35kv~500kv交流输电线路装备技术导则
-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稿)
- 浙江省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导则(试行)
-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技术导则_试行_
-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
- 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导则
- 哈尔滨市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箱涵综合管廊技术导则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 gat 1267-2015 公安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技术导则
- gbz 24847-2009 1000kv交流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
- gbz 25841-2010 1000kv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导则
- gbz 25843-2010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技术导则
- gbz 28283-2012 热加工工艺仿真与模拟技术导则
- gbz 32519.1-2016 1000mw级水轮发电机 第1部分:技术导则
- gbz 32583-2016 1000mw级混流式水轮机技术导则
相关文档
- 20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章节习题集答案.doc
- 环评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05-13真题及答案(整理打印).doc
- 环评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打印).doc
- GBT14909-2005能量系统用分析技术导则.pdf
- GBT15512-2009评价企业节约钢铁材料技术导则.pdf
- GBT18857-2008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pdf
- GBT22413-2008海水综合利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pdf
- GBT25738-2010核电厂电动机调试技术导则.pdf
- GBT25739-2010核电厂阀门调试技术导则.pdf
- GBT25875-2010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与监测技术导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