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 MB
  • 143页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毕业论文

  • 1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EngineeringMasterDegreeDissertationofChongqingUniversityTheHazardsidentificationandcontrolofProductionSafetyinConstructionMasterDegreeCandidate:SunJunweiSupervisor:Prof.YanWeiPluralisticSupervisor:Prof.SeniorEng.YangZaifuMajor:ConstructionandCivilEngineering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of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China.October2007 摘要安全生产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建筑业从业人数众多,建设工程规模巨大。搞好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关系着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十七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具体体现。本文将围绕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管理展开系统研究。从施工环境、作业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技术和工艺、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去研究,辨识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危险源,把握其特点,寻找其规律,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辨别,划分危险等级,确定危险源的控制范围并对危险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首先,本文从项目的特点和项目施工的特点分析了施工项目的系统危险性特点,指出了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固有性、脆弱性和时效性及多维度特征,要求在管理过程中把握全面、动态和预先分析的思路。其次,论文对不同阶段的危险源管理技术展开讨论,施工项目安全规划阶段的本质安全化危险源管理技术、危险源初始辨识技术、施工日常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危险源自辨识、动态辨识及事故发生和紧急状态下的应急管理技术。从而将危险源纳入事前预控、过程监控和紧急状况下的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全方位预防控制中。再次,本文在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源管理方法技术研究中,注重了危险源辨识技术和危险源分类方法上的创新:①危险源辨识技术上的创新。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危险源管理思想有机融合,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明确危险源管理的工作系统范围,实践的角度对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既保证系统性和全面性,又保证重点突出。②危险源分类方法上的创新。从系统的角度来审视工程项目危险源,充分发挥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对危险源的不同侧重点的把握。将危险源分为全局性危险源和局部性危险源,对不同类型的危险源,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危险等级划分。③安全网络计划技术创新。将网络计划技术运用到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中,一方面为应用项目管理技术进行危险源管理拓展了思路;另一方面,为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有效进行动态控制和PDCA循环提供了技术手段。最后,论文还探索了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应急管理方法和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两个方面内容。提出了施工项目应急管理分级标准、构思了施工项目应急危险源I 应急管理框架。同时,衔接国家最新的紧急事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积极倡导施工项目应急能力建设,提出了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国家级和企业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框架和基于该系统平台的核心危险源动态辨识系统和系统危险性评价系统等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框架。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控制II AbstractTheproductionsafetyisanimportantsymbolofcivilizationanddevelopmentofthesociety,theimportantguaranteeofthestabilizationrunningofthecountryeconomy,thenecessityrequiresandpreconditionofharmoniousdevelopmentofhumanbeingsandnature.Thequantityofpeopleinconstructionenterprisesisnumerous.Andtheengineeringscaleisverymagnitude.Sotheproductionsafety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isrelatedtothesafetyofhundredsofthousandsofpeopleandtheirproperties.Anditistheconcreteembodyof“threedelegate”andaffluentsociety,andalsotheessentialof“the17’thconvention”whichintroducedthesciencedevelopingviewpoint.Thepaperwillcenteronthehazardmanagement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tomakeasystematicresearch.Itisstudyonthehazaeds’characteristicinconstructionprojectbysyetenmatic,fromconstructionenvironment,operatingpersonnel,buildingmaterial,constructionmachineryequipment,constructiontechnology,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soon,tomakeahazardsidentificationandcontrolbygraspinghazards’characteristicandmakingsuretherangethehazardscontrol.Firstly,thisstudyhasanalysedthethecharacteristicofthehazadsincongstructionprojectfroomthecharacteristicoftheprojectanditsconstruction.Andthenpointedoutthecharacteristicofintrinsic,weakly,timelyandmultidimensionalofthehazardsinconstructionproject,andrequiredanoverall,dynamicandadvancedanalysisintheprocessofthemanagement.Secondly,thispaperhasinvestigatedthetechnologyofhazardsmanagementinthedifferentstage,includingthetechnologyofnaturalsafetyandinitialidentifyingofhazardinthestageofplanningsafety,andtheself-identification,dynamicidentification,merfencymanagementinthestageofnaturallysafetyamangementofconstructionproject.Lastly,thispaperhasmadeanimportantstudyontheinnovationofhazadsidentificationandtheclassificationofhazards:①Theinnovationonthehazardidentification.Combinedthethoughtofprojectmanagementandhazardsmanagement,adoptedatechnologyofsafetynetworkplanning,anddefinitiontheextentofthehazardmanagement,toidentificationthehazardspractically,whichassuredboththesystematicandthestandoutofthekeyIII points.②Theinnovationonthemethodofhazardclassification.Weshouldsurveythehazardfromtheviewoftheentiresystem.Sowemaytakeadvantageofalllevelsoftheenterprisesandprojecttocatchthekeypointofthehazard.Thehazardscanbedividedintooverallhazardandpartialhazard.Andtakedifferentmeasurestoclassificatethedifferenthazard.③Theinnovationsonthesafetynetworkplanning.Weappliedthetechnologyofsafenetworkplanningtothechazardmanagementofonstructionproject.Itcouldopenupthethinkingoftheprojectmanagementofthehazard;ontheotherhand,itprovidesonemeasuretodynamiccontrolandusePDCAcirclesysteminthehazardmanagementoftheconstructionproject.Finally,thepaperhasalsosurveyedthemeasuresandtheinformationsystemofemergemcymanagementofhazardintheconstructionproject,ithaspointedouttheclassificationstandardandthemanagementframeworkoftheemergencymanagement.Anditmetthenewrequirementsofthecountryconstructionemergencymanagementsystem.ItshowsthehazardinformationsystemplatformofacountrylevelandenterpriselevelbaseingoncomputerITandnetworktechnology,andaechnologyframeworkofhazardsdynamicidentificationanddangerousevaluationwhichisexpertdecisided.KeyWords:Construction,ProductionSafety,HazardsIdentification,HazardsControl,EmergencyManagementIV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1概述............................................................11.1相关背景资料...................................................11.1.1建筑业安全生产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11.1.2我国建筑业施工安全现状.....................................11.1.3建筑业存在问题及易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31.1.4施工项目事故多发类别和部位.................................51.2研究范围和对象.................................................71.2.1研究范围的界定.............................................71.2.2施工项目系统的危险性特点及管理思路.........................71.3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01.3.1论文探索的侧重面..........................................111.3.2研究内容和框架............................................131.3.3论文的研究手段和方法......................................141.4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意义........................................151.4.1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51.4.2论文的研究意义............................................162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及实践综述.......................................192.1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研究..........................................19V 2.1.1早期事故致因理论..........................................192.1.2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202.1.3现代系统安全理论和观点....................................222.2国内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232.2.1美国的OSHAct..............................................242.2.2英国的安全生产法规........................................252.2.3其他国家的安全生产法规....................................272.2.4中国的安全生产法规........................................292.2.5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302.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322.3.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产生、基础和结构....................322.3.2建筑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实践............................372.4本章小结......................................................403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系统辨识.........................................413.1施工项目危险源的构成与分类....................................413.1.1危险源的构成要素..........................................413.1.2危险源的理论分类..........................................423.1.3危险源引发机理实践........................................453.1.4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界定......................................473.2危险源辨识的系统方法..........................................483.2.1施工项目工作系统的分解结构................................483.2.2工作系统危险源辨识过程....................................51VI 3.2.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543.3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初始辨识......................................553.3.1初始辨识的目的和作用......................................563.3.2施工项目整体环境的危险源初始辨识..........................573.3.3工作单元危险源的初始辨识..................................633.4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动态辨识......................................653.4.1施工项目危险源自辨识......................................653.4.2安全网络计划模型的构建....................................703.4.3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动态辨识和评价..........................713.5本章小结......................................................734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754.1危险源控制的原则、方法和手段..................................754.1.1危险源控制的原则..........................................754.1.2危险源控制方式分类........................................784.1.3危险源控制的方法..........................................794.2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过程........................................824.2.1危险源控制过程描述........................................824.2.2实施控制过程的方法........................................834.3基于本质安全化的危险源控制....................................864.3.1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本质安全化................................864.3.2施工作业人员本质安全化....................................904.3.3施工中的人——机配合本质安全化............................94VII 4.3.4施工环境无害化处理........................................994.4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应急控制.....................................1014.4.1施工项目危险源应急管理特征...............................1014.4.2施工项目应急管理分级.....................................1034.4.3施工项目应急晌应.........................................1064.4.4施工现场常见的应急事故和应急处置方式.....................1104.5工程实例.....................................................1124.5.1事故经过及原因分析.......................................1124.5.2井架提升机存在的危险源及控制措施.........................1124.6本章小结.....................................................1155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的信息系统支持................................1175.1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的作用和意义.............................1175.1.1信息技术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1175.1.2构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体系前提.....................1195.2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框架.......................................1205.3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信息支持系统构架...........................1215.3.1内业管理平台.............................................1235.3.2项目管理平台.............................................1235.3.3安全监控和应急预警平台...................................1245.4施工项目危险源决策支持系统...................................1245.4.1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系统...................................1245.4.2施工项目危险源评价系统...................................126VIII 5.5本章小结.....................................................1276研究结论与展望..................................................1296.1研究的主要结论...............................................1296.2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29致谢..........................................................131参考文献.......................................................133附录..........................................................137A.发表论文......................................................137B.参与编写的著作................................................137IX 1概述1.1相关背景资料1.1.1建筑业安全生产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工程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工业、民用、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遍布城乡,申奥、申博的成功,更为建筑业带来了发展机遇。1998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6%以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居第四位,仅次于工业、农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据国家统计局快报,2003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有67336家,从业人数3893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5.2%,建筑业总产值2186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7%,完成竣工产值14988亿元,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6.35亿平方米,全国建筑业企业单位工程施工个数为984490个。建筑业规模的扩大,不仅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缓解了就业压力,为吸纳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对于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促进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1。因此,从保障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水平出发,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思路和理念,研究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中的规律。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良性快速发展目标创造条件。本章从分析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社会环境、管理手段和技术特征着手,根据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找出导致事故多发的根本原因,拟定论文框架,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1.1.2我国建筑业施工安全现状①建筑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我国3800多万的建筑工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行业劳动群体,但是他们的劳动环境和安全状况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所有工业部门中仅次于采矿业的最危险的行业。近年来,全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状况有所好转,但安全生产的整体形势还是比较严峻。1995—1996年,安全事故发生和死亡人数较多。1995年,发生伤亡事故1719起,死亡1869人,其中三级以上事故50起,死亡226人;1996年,发生伤亡事故1544起,死亡1788人,其中三级以上事故59起,死亡270人;到2000年,发生伤亡事故934起,死亡986人,其中三级以上事故30起,死亡121人;2001年,发生伤亡事故1004起,死亡1045人,其中,三级以上事故30起,死亡149人;2002年,1 发生伤亡事故1208起,死亡1292人,其中,三级以上事故5l起,死亡178人;2003年,全国建筑施工发生事故1278起,死亡1512人,建筑施工每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为6.92。②建筑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总体上来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法律法规方面:建设工程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需要进一步细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投入也需要法律法规予以保证。现行的许多规范和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建筑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2)政府监管方面:建筑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更注重突击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日常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重视不够。监管体系不够完善,资金不落实,监管力度不够,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3)安全文化方面:我国施工企业安全水平低下、事故频发,与企业安全文化极度落后有直接关系。改善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状况,是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企业的安全文化对其安全生产水平有重要影响。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中对人的价值认识不够,建筑行业形象差,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法制观念不强,社会对建筑安全的重视程度较低。4)安全教育方面:建筑业的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执行较差,工人受到的安全培训非常少,缺乏安全防护、救护等基本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层次、重点不区分,针对性差,培训方式也单调;对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未严格执行;各类建设安全生产培训教材比较欠缺,已有的教材在趣味性、通俗性和针对性上都需要改进。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高等教育中与建筑安全有关的技术教育和安全系统工程专业学科仍是空白。5)安全科技方面:建筑业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很多企业安全的设施和措施不能满足有关规范的基本要求。建筑安全科学研究严重缺乏和滞后,在制定有关政策和规范时不能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6)企业安全管理方面: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大部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落后,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没有真正从本质上给予足够的重视,表现为:建筑业的个人安全防护装备落后,质量低劣,配备严重不足;违背客观规律,一味强调施工进度,轻视安全生产,蛮干、乱干,抢工期,在侥幸中求安全等问题。7)急救和应急救援:工地急救设施落后,急救人员培训不足。没有建立必要2 的急救和应急救援预案,大部分工地没有预先建立与当地医院的急救协议,事故发生后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和处理。8)市场机制方面:目前我国建筑业的“诚信制度”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建设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企业安全生产信誉与市场进入清出脱节,意外伤害保险开展缓慢,已纳入保险的工程项目比较很低,不适应建立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定额造价的计划经济色彩浓厚,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导致了安全生产设施费在工程定额造价中所占的比例极不合理,大大影响了安全生产的投入,合法利润和安全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1.1.3建筑业存在问题及易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①工作环境1)施工流动性大,施工环境变化频繁一般的流水施工使得班组需要经常更换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包含着危险源,而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往往是同步于甚至落后于施工过程(结构施工中)。而且,由于环境变化频繁,导致施工作业人员容易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受到环境中的不利条件影响,使得危险概率增大。2)施工项目存在临时性和一次性的特征,施工项目中的建筑物、设备、机械、机具、材料乃至人员,都表现出很强的临时性,建筑物很难按照同一图纸、同一施工工艺、同一生产设备进行重复生产,导致我们无法彻底辨识和了解施工中的全部危险源,展开系统地防范和控制。而且,建筑施工中的许多施工过程都是在临时设施上进行的,如脚手架、模板以及室内装修时用的梯子、架子等,施工的危险性大大提高了。3)建筑施工的高能耗、施工作业的高强度。施工现场的噪音、热量、有害气体和尘土等,以及工人长时间高强度的作业等,都是工人面对的不利工作环境和负荷。4)施工作业中露天作业量大,时间长,其间受气候条件影响大。据统计,建筑物施工作业中,露天作业量约占总量的70%,且易受风、雨和雷电等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施工危险性增大。5)施工项目工序多,变化大,环境影响因素突出。建筑施工项目从基础施工、主体工程到装修各阶段,工程内容迥异,工序和施工方法也各一不相同同时,作业环境也随时改变,其中隐藏的危险源众多,原因各异,导致危险源的辨识困难,危险隐患增加。6)施工项目高处作业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高处作业约占90%,同时受到恶劣自然环境影响,在防护不当时,极易发生高处坠落等安全事故建筑施工过程中通常存在。3 7)施工作业面狭窄,交叉作业多等危险隐患。由于进度需要和实际施工条件制约,经常需要多工种、多班组在同一作业面内展开施工作业,在有限的场地集中大量的工人、建筑材料、机械设备进行立体交叉作业,导致危险源在有限时空内高度集中,容易导致事故发生。8)劳动对象体积、规模大,施工作业者劳动强度高,手工劳动多,作业人员易产生工作疲劳、注意力分散,从而出现误操作和事故发生。9)作业人员的操作过程复杂程度高。现代施工项目工艺繁多,施工条件复杂。作业人员在进行施工作业时,还需密切注意周围环境变化,随时进行施工协调,导致劳动复杂性程度增大,一旦发生疏忽容易造成事故。10)人机混合作业,容易产生机械伤害。施工机械设备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普遍使用,但从使用条件来看,许多施工机械设备和人员混合作业,导致事故隐患集中,危险性增大。②组织结构1)项目与公司的分离。承包商往往同时向多个项目竞标,而且通常总公司与项目所在地分离。虽然不同承包商对项目的控制力度不同,但都会造成公司与项目的分离。这种分离使得现场安全管理的责任,或者说能够有效进行安全管理的角色,更多的由项目来承担。而由于项目的临时性和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压力的增大,公司的安全措施并不能在项目得到充分的落实。2)分包(专业化)。由于建筑业多级分包体制的存在,承包商安全管理的力度会随着管理层级的增加而衰减。具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由于调动资源的权限不同,很难及时得到解决。③管理方式1)目标(结果)导向。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质和量)和资源限制(时间、成本),这些往往对承包商形成压力,再加上分包的出现,建筑施工中的管理主要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管理,只要结果(产量)不求过程(安全),而安全管理恰恰是在过程中的管理。2)施工作业的非标准化。工人散布工地从事多个工位和任务的工作,施工现场劳动对象和劳动条件千变万化,很难一一规范所有操作行为。同时,建筑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工人与雇主间的短期雇佣关系,造成雇主对工人培训严重不足,也会造成工人施工操作的非标准化。这其中就蕴涵着不安全行为。而管理和控制只能更多的依赖监督、依赖经验。④人的因素影响1)工人工作的自主性强。工作环境的变化、管理的目标导向以及作业的非标准化,使得建筑业工人在工作中相比于其他行业的劳动者有更大的自主性,即事4 故预防更多地依赖对工人的管理和安全培训。然而,由于工人与雇主问的短期雇佣关系,使雇主对从工人培训获得安全效益缺乏信心,使工人培训被忽视或压缩,加大工伤事故率。2)工人的素质相对较低。在建筑业中,大多数的工人来自农村,受到的教育培训较少,相对素质较低,安全意识较差,安全观念淡薄,从而使得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项目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下,且自身作业活动多样、施工条件多变,导致系统整体包含的危险源集中,危险性特点多样。1.1.4施工项目事故多发类别和部位以云南省发生建筑施工事故为例:①年度发生事故比较(见图1.1,1.2)2006年,我省共发生建筑施工事故33起2,死亡40人,与2005年相比,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6.5%和25.9%。(见图1.1,1.2)10502005年事故起数2006年事故起数123456789101112月份图1.12005年、2006年建筑施工事故起数比较Fig.1.1thenumberofconstructionaccidentsin2005and200610502005年死亡人数2006年死亡人数123456789101112月份图1.22005年、2006年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比较Fig.1.2thedeathsofconstructionaccidentsin2005and2006②易发事故类型分析2006年,我省建筑施工事故类别主要是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触电、5事故起数死亡人数 机械伤害等,各类型事故的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45%、22.5%、15%、10%、5%。(见图1.3)机械伤害其他物体打击5%3%15%高处坠落44%触电坍塌23%10%图1.32006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比例Fig.1.3theratioofdeathsofvariousaccdentsin2006③易发事故部位分析2006年,井字架、龙门架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2.5%;塔吊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0%;洞口和临边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7.5%;施工机具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2.5%;墙板结构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0%;脚手架、其他部位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各占总死亡人数的5%;土石方工程、外电线路、现场临时用电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各占总死亡人数的2.5%。(见图1.4)现场临时用电线路墙板结构10%其他土石方工程5%洞口和临边17%3%施工机具13%塔吊19%脚手架外电线路3%井字架与龙门架22%5%图1.42006年各类型事故发生部位死亡人数比例图Fig.1.4theratioofdeathsofvarioussitesin2006据建设部建设系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快报系统数据统计的情况来看,建筑施63% 工伤亡事故的主要类型也基本集中在高处坠落事故、施工坍塌事故、物体打击事故、触电事故和机具伤害事故五大类别之中,它们所造成的伤亡人数比例约为42~45%、15~20%、10%和5%。在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研究中,从事故易发部位展开来考察施工伤亡事故牵扯因素较多,条件较为复杂,没有按照伤亡事故的类型分类来得清晰明了。1.2研究范围和对象由于现阶段的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加之施工项目危险源众多,并不乏有重大危险源出现的现实。要求我们从施工环境、作业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技术和工艺、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去研究,辨识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危险源,把握其特点,对危险源进行危险性评价,划分危险等级,确定危险源的控制范围并对危险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本文将围绕施工项目中的危险源管理展开系统研究。1.2.1研究范围的界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现代施工已经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生产活动。一个大型施工项目,需要有专业建筑工人和各类建筑机械、设备的投入需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建筑材料、制品和构配件的生产、运输、储存和供应工作同时还存在施工中的临时供水、供电、供热,以及各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临时建筑物等。本文所指的施工项目范围包括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等的安装工程3。同时,施工项目必须落实到安装施工企业去完成,施工企业根据承包合同或协议,组织施工,同时对项目全面负责4。根据施工项目特点和企业情况,进行施工机械和适当的施工方法选择、合理确定项目施工开展的顺序和施工进度、计算项目及施工所需要的各种劳动力、建筑机械设备、材料、制品等的需要量和供应办法以及合理布局工地上所有机具设备、仓库、道路、水电管网和各种为施工服务的临时设施。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研究和探索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系统管理和协调技术,来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纵向和横向的协调一致问题,使得建筑施工安装活动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管理和受控状态,达到管理所需的工期要求、质量要求、费用要求和安全要求。论文将围绕施工项目,分析其中的危险源产生机理,寻找危险源辨识方法,通过正确的危险性评价手段,起到预防和控制危险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1.2.2施工项目系统的危险性特点及管理思路施工项目的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特殊且复杂,决定了其危险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危险源存在形式多种多样,致使有些危险源难以辨识,危险源的状态在不同7 条件下经常发生变化,对其发展趋势不好把握。但从本质上讲,施工项目中的危险性来自于系统中客观存在的各种能量,当能量的约束、限制条件失效或遭到破坏时,系统就处于危险状态,并具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施工项目危险性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处于一个不断产生和消亡的动态过程,施工项目的开展过程就是系统从有序(施工初始阶段)——无序度增加(施工进行中)——有序(施工结束后)的过程。如果缺乏有效的施工管理,则系统的无序(混乱)度将不断增大(嫡值不断增加),即系统的危险性增加,发生事故的概率增大。因此,施工过程中的规范管理就在于维持或增进施工过程中的有序度,减少系统危险源数量,降低系统危险性,避免由于嫡值的不断增加而导致事故产生。总体而言,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①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固有性及管理思路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来源于施工项目所必需的资源和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包括人员、材料、机械设备和施工环境。这一属性即为施工项目的固有危险属性——系统危险性与项目系统共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永远存在。他随着项目的开始而产生,随着项目的结束而消亡,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不断发展。1)施工项目系统危险固有属性施工项目系统危险固有属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施工项目的生命周期特性5使得施工项目危险性具有与项目协调一致的生命周期曲线和发展演化规律。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开端和结束。因此,施工项目危险性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对施工项目危险性进行研究,控制的时候,要关注项目的进度和项目施工阶段特性,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管理;b.施工项目的资源驱动性6。项目的展开离不开各种资源的使用,而资源不当使用是引起危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活动,不能仅仅要考虑传统的成本、进度、质量等项目要素,同时也要考虑在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危险性控制;c.施工项目的时间约束性7。时间进度是项目施工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时甚至是评价项目是否成功开展的条件。紧迫的施工时间往往导致系统危险性增加同样,滞后的施工进度也反映出施工管理的不善,而管理失误则是增加系统危险性的本质原因。2)管理思路综上所述,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应当在进行传统的质量、进度、费用管理同时,对系统的危险性进行严格控制。a.把系统危险性管理与施工项目的进度管理结合起来。在项目的进度管理中考8 虑危险性管理,根据进度计划所确定的时间来确定危险性管理的对象和目标,从而实现危险性管理目标与进度计划同步、协调实施;b.危险性管理成本和施工项目费用之间的关系。危险性管理成本是一种安全投入,是项目间接费用的组成部分。注重安全管理的投入,会有良好的安全业绩,增加施工项目中的实际赢利能力;c.危险性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企业对系统危险性管理好,表现在施工项目中就是施工操作要求严格、规范工序流程科学、合理各种交叉作业井然有序等。这样,工程质量自然就有保障;d.项目的危险属性也告诉我们,危险性不可能彻底消除。要求我们在项目危险性管理中要抓主要矛盾,对不同的危险源导致的危险性进行危险等级划分,只有超过容许范围的危险性,才是我们研究和控制的重点。项目的危险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项目管理的目标系统。在这个管理体系中,危险性管理对施工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②危险系统的脆弱性和时效性特征及管理思路脆弱性和时效性是复杂危险系统的一个基本属性,始终伴随着复杂系统存在,并不会因为系统的进化或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消失。施工项目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系统也具有有脆弱性和时效性特征。1)施工项目系统的脆弱性和时效性施工项目系统的脆弱性是指当危险系统所处的时空环境对系统稍作影响,系统即偏离平衡态,使得系统的危险性急速增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加。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除了达到项目基本的质量目标之外,还要追求项目的时间和经济性目标。这种多目标系统会导致系统复杂性增加而稳定性降低。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干扰,就会使得系统在薄弱环节发生混乱而导致无序,一旦这种无序不能够得到有效遏制,就会快速蔓延开来,使得原来的有序状态破坏,进入无序状态,从而导致施工系统崩溃8,发生事故。施工项目危险系统的时效性则指干扰导致的系统无序扩大的速度、扩大的强度和波及范围在一定时间内增加,这个速度会非常快,使得管理改进无法及时跟上或常态的管理模式无法企及,这将导致事故爆发时间短于应急反应时间,导致常态安全区域,安全保护、安全措施被摧毁,人的安全状态演变成为不安全状态。2)管理思路施工项目危险系统的脆弱性和时效性特征要求我们在危险性管理中首先明确区分可控性危险和非可控性危险、普通危险和应急危险。对两者的正确区分才能界定哪些是可以通过常规的安全生产措施来解决,哪些是需要通过应急管理手段9 来解决的。③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多维度特性及管理思路通过对上述两个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仅用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发生概率、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导致的事故损失两个方面来对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进行综合特性描述,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客观规律。为了更加全面地研究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我们需要从更多的方面来观察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进行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多维度特性描述。1)系统危险性的多维度特性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多维度特性是指除了考虑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发生概率和导致事故损失个要素之外,还要从施工项目系统脆弱性和时效性出发考虑其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这些内容在一些文献9中有所涉及,但是目前还没有人提出系统、完善的理论和方法。很显然,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与工程事故的产生,以及对其的评价、响应、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将它们纳入到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分析和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管理程序中来,会使得分析人员和管理决策者对其有更全面系统的认识。由此,我们确定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多维度特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a.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损失—指该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事件发生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b.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概率—指该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概率表示;c.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可预测性—指根据经验或历史纪录,对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发生规律的认识状况,能否对其可能引发事故的特性值进行事先的长期或短期预测预测内容可以包括事故发生的可能时间、可能地点、可能作用对象、持续时间的长短等;d.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可控制性—指根据经验或历史纪录,当事故发生前后或过程中,能否采取一定的技术或管理措施,对其所发生的概率和己发生的损失进行控制,降低其发生的概率或减少其所造成的损失。2)管理思路从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多维度特性出发研究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实际上是把原来的静态研究思想转化为动态的研究思想同时提出在对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管理过程中要着重预测,进行预先控制。这也为论文的研究进行了理论铺垫。1.3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系统安全认为,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系统之所以具有危险性、可能发10 生事故,是由于系统中危险源的存在。防止或减少系统中事故的发生,可以从消除系统中危险源或降低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入手。所以,施工项目中的危险性管理实际上在围绕着危险源管理而展开。危险源管理是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核心,它贯穿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在安全规划阶段,施工中的事故检测阶段、事故中的应急处置阶段以及事故后的恢复重建阶段,都将围绕危险源管理的系统规划,危险源的辨识、评估和控制来展开10。1.3.1论文探索的侧重面危险源管理贯穿整个施工项目的全过程,通过对施工项目的各个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起到对施工项目生产过程的整体安全性保障。在不同的阶段,其管理技术并不相同,论文将分别展开讨论。①施工项目安全规划阶段在施工项目规划阶段,危险源管理技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研究在安全生产法律、标准、规范建设中,如何通过对安全生产法律、标准、规范的制定、修订和评价,突出危险源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研究在拟订和应用标准、规范、条例过程中,如何突出本质安全、人——机可靠性等内容及其在施工方案设计中的应用要求。②施工中的日常危险源管理阶段在施工过程中,应从5个方面展开进行危险源管理技术的研究1)潜在危险预测和模拟。研究施工中各种危险模式、原因和机理的定量预测来判据、界定施工中的重大危险源和过程仿真;2)危险源的辨识和检测。研究危险源的系统辨识施工项目危险源萌生和扩展的机理及控制技术;3)危险源实时诊断和监控。研究实时系统危险参数诊断和危险临界值确定、现场实时监控装置和现场安全监控人员的可靠性;4)危险性评价和危险等级评定。研究施工项目整体危险系统和子系统的层次分解结构模式,在多因素条件下的危险性评价以及施工项目危险源的风险评估理论和危险源评价技术11;5)事故隐患的补救和整治。研究复杂施工、交叉作业中事故隐患整治技术和安全资源整合、安全防护措施和危险触发因素工序错时避免技术。③事故发生后的紧急救援和恢复生产阶段事故发生后的阶段主要可从方面展开进行危险源管理技术的研究1)紧急救援和应急处置。对紧急救援事故类型的分析和评价研究应急救援行动、应急计划、应急组织和应急资源的确定、实施和改善研究以及应急疏散、医疗救援和综合减灾等方面的研究;11 2)危险产生原因分析和危险反馈机理。研究复杂性系统的事故突变原理事故管理系统和反馈系统、循环构建事故的时效性和紧急性模式、原因和机理;3)专家支持系统及应用技术。研究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系统,开发信息传输系统、实时预警系统危险源动态辨识系统和系统危险性预测和预防系统等功能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研究开发各类危险源管理数据库、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等。就以上内容,我们总结列出了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研究全过程中的各阶段关键技术(见表1.1)表1.1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全过程的阶段、环节和关键技术12Table1.1thekeytechnologiesintheprocessofhazardsmanagement针对施工项目的过程特点,在对国内外现状和相关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展开施工项目危险源系统方法研究,从以下方面着重展开探讨:1)探索能够被普遍接受的适合于施工项目的危险源管理的方法和模式;2)探索施工项目各个阶段的危险源初始辨识、自辨识和动态辨识方法,给出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定性分析;3)探索施工项目危险源的本质化安全技术、动态控制技术和应急管理技术,12阶段施工前安全规划阶段事故前(施工中)事故后(紧急救援和恢复施工)环节施工组织设计,标准、规范、条例应用潜在危险预测和模拟危险源的辨识和检测实时诊断和监控危险性评价和危险等级评定事故隐患的补救和整治紧急救援和应急处置危险产生原因分析和反馈专家支持系统及应用关键技术1.本质安全提高人、机可靠性施工方案设计;2.安全生产规范的制定、修订和评价1.施工中各种危险模式、原因和机理的定量预测判断;2.重大施工危险源过程仿真1.危险源的系统辨识;2.危险源萌生和扩展的机理及控制技术1.实时系统危险参数诊断和临界量确定;2.施工现场实时监控装置和安全管理人员1.以项目整体.分项工程和工序分层次多因素条件进行危险性评价;2.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1.复杂施工.交作业事故隐患整治技术;2.安全资源整合.安全防护和危险触发因素工序错时补救技术1.紧急救援事故类型分析和评价;2.应急计划,应急组织和应急资源;3.应急疏散医疗救援和综合减灾1.复杂性系统事故突变原理;2.事故科学管理和反馈系统;3.事故的时效性和紧急性模式,原因和机理1.实时预警系统;2.危险源动态识别系统;3.系统危险性预测和预防系统 将危险源纳入事前预控、过程监控和紧急状况下的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全方位预防控制中,尽量降低事故发生可能、避免事故扩大化和产生二次事故;4)探索施工项目危险源中的应急管理特征,构思施工项目危险源应急管理框架,倡导施工项目应急能力建设,衔接国家最新的紧急事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要求;5)提出国家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和企业级危险源管理信息支持系统框架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专家支持系统,研究通过信息化的支持来增强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实时性。1.3.2研究内容和框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以下方面①国内外比较研究通过对英国、美国等先进国家的安全法规发展历程和我国在安全生产法律、标准、规范建设中的优劣比较,提出在安全生产法律、标准、规范的制定、修订和评价中需要突出的项目,明确了危险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本质化安全、人——机配合安全本质化和环境无害化等方面的本质安全化要求以及在拟订和应用标准、规范、条例过程中,如何突出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重要作用。②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类型和产生机理研究通过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学习研究,借鉴世界各国对危险源的分类标准,对施工项目中存在的各种可能的危险模式作了研究总结。分析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根据实践经验作了施工中的重大危险源界定。③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辨识和检测研究从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特点出发,整理出一套基于初始辨识、自辨识和动态辨识方法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提出对不同层次的危险源,不同类型的危险源,需要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作为辨识的辅助手段。④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萌生机理应用研究通过对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萌生机理研究,阐述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的本质安全化技术,达到从源头杜绝或者减少危险源数量的目的同时,对工程紧急事态下的危险源或易于导致事故对诱因的脆弱性的危险源控制做了应急管理研究。⑤危险源动态诊断研究在施工阶段的日常危险源管理阶段,构建了基于安全网络计划技术的危险源实时诊断模型。它以空间范围和时间阶段划分为依据,对特定系统内的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和控制。⑥施工项目危险源应急管理研究研究分析了施工项目紧急和突发性危险源的类型、事故特征,分析了应急评13 价和应急计划制定,应急组织和应急资源的确定、实施和运作模式。⑦危险源管理信息支持系统提出了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国家级和企业级危险源管理信息支持系统平台框架提出危险源管理信息支持系统平台的核心危险源动态辨识系统和系统危险性评价系统等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框架。本论文研究总体思路框架结构如图1.5所示国内外危险源管理现状研究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技术研究1.施工项目危险源概念、分析研究2.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技术研究3.危险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体系框架1.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的思想和目标2.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的总体框架3.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实践4.危险源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研究5.危险源实时和应急控制技术研究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危险源辨识1.危险源辨识系统2.危险源初始辨识3.危险源自辨识4.危险源动态辨识危险源评价1.施工环境危险性评价2.工作单元危险性评价3.作业人员危险性评价4.危险源动态评价和分级危险源控制1.本质安全化控制2.安全网络计划技术3.危险源过程控制4.危险源应急控制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管理系统和信息技术支持1.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2.企业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3.危险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图1.5本论文框架Fig.1.5theframeworkofthepaper1.3.3论文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在论文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本着深入调查、辩证求实、科学分析的指导思14 想,首先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搜索阅读,了解我国和先进国家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领域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各国专家学者研究的侧重点和薄弱之处,明确本论文研究内容是以“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与控制”为主题展开分析研究而成。其次,通过与诸多前辈、同门、专家、学者、相关政府部门人士及工程建设业内人士的交流,确立研究的学科理论基础是基于安全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复杂系统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等框架之下,吸取其中的核心思想,进行适当创新,通过系统的、动态的角度看待施工项目中的危险源发生、发展和消亡,根据对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针对性的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控制方法。借鉴其他行业领域的最新危险源研究成果,参与工程实践,广泛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施工项目实际案例,获取第一手的资料,提出规范化、系统化并具可操作性的危险源辨识和控制方法体系。论文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如下①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来指导论文框架结构,确定研究对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内涵,保证全文体系结构严谨。②比较研究。对比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国内外安全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提供方法和思路。③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论文以系统科学、安全管理学、项目管理学等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我国施工项目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方法研究及控制方法研究同时,笔者于去年编制了《云南省建设工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2004年参加了建设部“安全小康社会建筑业发展战略及目标”研究工作,2005年参加了建设部“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简称三类人员)安全生产考核教材”等的编制工作,通过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获得了危险源管理方面的珍贵经验和数据,这些都为论文研究和撰写打下良好基础。1.4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意义1.4.1论文的主要创新点虽然危险源管理在其他领域中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有一些方法己经在实际中得到较好的应用。但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方法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论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细致总结和研究,结合项目施工实践,借鉴矿山安全管理、化工安全管理和灾害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展开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和方法研究。在本论文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点①基于施工项目危险源特点的辨识方法体系构建按照项目管理的工作分解结构方法,对施工项目划清系统危险源辨识层次。15 从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特点出发,整理出一套基于初始辨识、自辨识和动态辨识方法的系统危险源辨识方法:首先针对不同层次进行系统危险源初始辨识,获得危险源初始辨识清单;其次以危险源初始辨识清单为基础,借鉴相互作用矩阵分析法的结构化思想,对系统内危险源作进一步的自辨识,将辨识结果增加入辨识清单中最后通过安全网络计划模型,对系统危险源实施跟踪和动态辨识。施工组织通过这套方法的完整应用,可以做到全面细致,实时动态地辨识施工项目危险源,获得全面准确的危险源辨识清单,为危险源评价和控制奠定基础。②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体系创新首先,本论文中的施工项目危险源有机整合了项目内部危险源和项目外部危险源,如自然条件危险源、项目周边环境危险源等进行统一管理,避免由于两者的割裂导致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和实践应用中的不准确。其次,充分考虑部分施工项目危险系统所具有的时效性和脆弱性特征,将应急管理有机融入到系统危险源管理中,通过应急管理方法控制危险源产生的后果,避免突发事故和二次事故,降低危险源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1.4.2论文的研究意义进行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为大型工程和环境复杂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规划提供依据随着宏观灾害防控体系的完善和安全研究领域的深入展开,我们己经意识到,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具有现实的混沌性和复杂性,各种危险源之间相互联接扭绕13。这要求我们对施工项目,特别是日益增多的整体规划类项目和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从工程实际状况出发,站在一个更高、更新、更广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划分施工项目危险源14(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破传统施工项目的危险源管理模式,在项目建设前期和整体规划阶段,率先全面考察项目危险源的类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的影响范围和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并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避免由于危险隐患失控和发生事故的“多米诺”效应而使事故后果升级。②为制定施工项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供依据由于施工项目中存在着众多的危险源,因此,事故的发生就不可能完全避免。一旦发生事故,为了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避免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通过对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研究,可以为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提供依据。③为施工项目危险源分级管理提供依据施工项目危险源类型多,涉及面广泛。如何对众多的施工项目危险源进行有16 效管理,需要了解它们的状况,包括危险源类型、可能导致的事故、事故的影响范围、事故造成的后果、对危险源的约束和控制措施、危险源的危险程度等方面的内容,并根据这些情况对施工项目危险源实行分级管理。通过本论文的系统研究,提供可以帮助管理者系统全面实施施工项目危险源分级管理的决策依据。④为制定合理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对于狭义施工项目危险源中的火灾、爆炸和人员误操作、机械伤害等危险源管理15,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以达到对危险源进行约束和控制的目的,使危险源不至于进一步发展而导致事故。通过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可以找出在约束和控制过程中的潜在危险源和危险特性,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17 18 2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及实践综述在自然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缺乏认识,往往把危险和灾害看作是总会发生、无法违抗的“天意”或“命中注定”,只能祈求或默默承受16。综观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安全管理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较快发展。现代安全管理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到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故分析与隐患管理,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过去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卫生的综合效果,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为现代、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现代安全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引入,是人类安全历史进程中一场重大变革,必将给人类安全带来新的曙光。但是,应该看到,目前人类对于安全科学的认识仅仅是起步阶段,安全管理理论中某个局部或其中某个细节可能己相当成熟,但总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2.1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研究早期的安全科学起源于人们对事故即违背人的意志而发生的意外事件的防止。人们在与各种伤害事故的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伤亡事故发生及预防规律,提出了事故为什么会发生,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这些理论即是事故致因理论。它是指导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一切事故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这些原因就是潜在的危险源。现代科学将这些危险源归纳为来自人的行为和管理缺陷、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这些危险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相互作用导致系统的隐患、偏差、故障、失效以至发生事故17。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形式的变化,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使新的事故致因理论相继出现。概括地讲,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分别经历了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事故致因理论和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等阶段。2.1.1早期事故致因理论①人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对许多工厂里伤亡事故的发生次数按不同分布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1939年法19 默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是事故频发倾向者。因此,人员选择就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测逐步优化企业人员结构,解雇那些事故频发倾向者。事实上,这是将人作为一种潜在的危险源看待,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危险和预防事故的一种早期理论,他的不完善之处在于它并未系统地指出所有危险源的种类,而是仅仅把它局限到一部分人身上。②工业安全公理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预防》中提出了工业安全理论18。他认为人员伤亡通常处于一系列因果连锁的末端,是结果,而导致这种结果的起因通常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和)机械、物质(统称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大多数工业事故产生的原因。他总结出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1)不正确的态度2)缺乏知识或操作不熟练3)身体状况不佳4)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物理的不良环境。控制该类危险源则可以采取4种有效地方法(3E原则):1)工程技术方面的改进2)对人员的说服教育3)人员调整4)惩戒海因里希的理论被称为“工业安全公理”,进一步阐述了人与物的问题是危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他据此总结的危险源到目前还被认同和大量引用,尽管他的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工人的不注意等,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2.1.2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①轨迹交叉理论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对人和物两种导致事故的因素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也能够更为准确地区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两类危险源。约翰逊等许多学者甚至指出,物的不安全状态较人的不安全行为对事故后果的作用更大。同时,斯奇巴指出,只有当这两种因素同时出现时,才能发生事故19。这被称为轨迹交叉理论,它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需要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才能够导致事故,也就是说,只要避免掉其中一种不安全状态,就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据该理论,可以通过工20 种考核、安全教育、技术培训,进行科学地安全管理等方法,从生理、心理和操作管理等方面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也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设置有效的安全防护装置,根除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条件等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来避免事故产生。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情况下人与物互为因果,经常性的物的不安全状态诱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促进了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导致新的不安全状态出现。这个理论为我们的危险性评价提供了思路,要求我们辩证全面地看待危险源,既不能片面夸大某一个危险源在事故中的作用,又要看到这个危险源有可能诱发其他不安全因素(危险源)。②能量意外释放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及新产品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人的失误并不是唯一最重要的危险源,而机械、物质的危险性在事故致因中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1961年和1966年,吉布森和哈登提出的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把危险源看成是能够产生能量的所有物体,它们能量的不正常或不希望的释放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20。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不当行为只是导致危险发生的一种因素,而真正的危险来自能量体和能量的传播途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屏蔽措施来防止意外能量的释放和转移。另外,在社会活动范围内,几乎毫无例外地,过量能量或质的释放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是它们致使能量或危险物质失去控制,成为能量或危险物质释放的导火索。③因果连锁理论吉布森和哈登提出的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也使很多学者意识到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些危险源的深层原因是管理缺陷,通过恰当的危险源系统管理,是可以有效降低和防止由此造成的危害的。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现代事故因果连锁论。目前,这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因果连锁理论导出的模型,事实上着重指出了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管理失误。正是由于没有十全十美的管理系统,这种管理上的欠缺,使得能够导致事故的基本原因出现(基本原因指海因里希所总结),这些基本原因又导致了直接原因的出现(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这个理论被广泛接受,我国的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就是基于这种因果连锁模型制定的。在该模型中,导致事故的物的不安全状态被进一步划分为起因物和加害物,前者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后者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能量载体和危险物质。在人的因素方面,该模型强调了人的不安全行为。21 2.1.3现代系统安全理论和观点①系统安全理论本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设备、工艺及产品越来越复杂,这些复杂的系统往往由数以万千计的元素组成,元素之间的非常复杂的关系相联接,其中微小的差错就会导致灾难性的事故。大规模的复杂系统安全性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于是,出现了系统安全理论和方法21。人们在系统安全研究中,认为任何人类活动中都潜伏着危险源,并提出了危险源的概念,认为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就是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系统安全工程从危险源概念出发,提出了危险源辨识、危险性评价和危险源控制三个方面。人们在系统危险源的基础上,在系统安全的框架下提出了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要求在系统构思阶段就必须考虑安全性问题,直至系统报废为止。系统安全理论认为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源,不可能根除,因此,只能把危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低,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程度和较小范围。约翰逊等人创立的系统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注意到变化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变化作为一个危险源加以考虑,认为是人们由于不能适应变化而发生失误,进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在危险源辨识中,变化将被看作一种潜在的事故致因,被尽早地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变化包括:1)企业外的变化及企业内的变化;2)宏观的变化和微观的变化;3)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变化;4)实际的变化和潜在的或可能的变化;5)时间的变化;6)技术的变化;7)人员的变化;8)劳动组织的变化;9)操作规程的变化。②安全的复杂系统观点目前,更多的学者认为人、物、环境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系统。人是生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人的意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使得系统的行为状态具有多样性与动态复杂性。危险源导致事故的过程是一个混沌的过程,其未来行为具有对系统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将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未来行为,因而,系统本质上是22 无法长期精确预测的。另外,在系统演化的临界状态附近,系统条件的细微变化就有可能导致突变,极其普通的危险源可能酝酿成灾难22。本尼尔认为,生产活动过程包含一组自觉或不自觉指向某种预期的或不测结果的相继出现的事件,它包含生产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着的外界的影响。这种活动是在一种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中进行,是属于稳态的。但由于外界影响是经常变化的,可能偏离正常或预期的情况。这种外界变化称为扰动,当行为者能够适应不超过其承受能力的扰动时,生产活动可以维持动态平衡而不发生事故,而由于行为者不能适应“系统外界影响的变化”,使得系统动态平衡过程受到破坏,开始一个新的事件过程,即导致事故。2.2国内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为了有效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业发生的事故,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相继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建筑安全政策、法规及管理体系,对建筑业的安全生产依法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在法律框架下政府对建筑业的管理,有效地降低了伤害事故的发生率。例如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在世纪70年代相继对包括建筑安全在内的职业安全管理模式做了根本性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自从1970年通过《职业安全与健康法》(OSHAct)以来,通过现代的职业安全管理模式,使得全美各行业年死亡人数从14000人下降到了6000人,年受伤人数从2500万人次下降到了600万人次,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的安全科学起步较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发展更是建国以后的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国家把劳动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实施,安全技术作为劳动保护的一部分而得到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初步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成立了劳动部劳动保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发展了防暑降温、工业防尘技术,个体防护用品及安全检测技术等。该时期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重点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安全科学技术发展较快。在此期间,成立了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所、中心50余个,专业科技人员5000余名。部分大专院校相继开设了安全工程、卫生工程专业,安全科技队伍和科研体系初步形成。在这一时期,综合性的安全科学技术得到初步发展,我国的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等部门研究开发了适合本行业特点的安全评价方法或标准。现代管理科学的预测、决策科学和行为科学以及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力原理等理论逐步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安全科学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安全科学技术被列入国家一级学科,建立了安全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机构和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体系,提出了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形成了安全管理学、安23 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经济学等应用学科,安全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得到发展并初步形成。同样,纵观各个国家的安全生产科学和法律法规建设发展过程,也能找到这种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现根据美国和英国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上的发展历程作一描述,来系统看待和规划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发展和完善。2.2.1美国的OSHAct美国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中,由于法律(民法)忽视弱者的生存条件保护,规定了诸如:法律假定工人知道工作中存在的危险;事故发生的原因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工人的行为造成的;事故是由于其它工人而非雇主“导致”的,等条文。因此,产业工人必须对他们自己在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承担全部负责。使得雇主得以采用逃避和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安全事故。很少对工人的工伤负责。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这种个体承担安全责任的状态逐渐得以修正。工伤赔偿法的出台,意味着工伤事故的责任也开始由工人负责转变为由雇主负责,但由于许多雇主认为工伤事故是生产所必需的成本,因此,尽管有了工伤赔偿法,美国60年代的事故发生率仍然很高。在1970年以前,美国没有任何有关健康、安全方面的措施。在1970年,美国产业界健康、安全的状况是:共有1.4万人死于与工作有关的各种事件;工伤达到250万人次;工伤导致的工时损失是由于罢工导致工时损失的10倍。诸多的不安全因素消耗了许多社会以及个人的资源和财富。因此,立法保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并且节约社会资源迫在眉睫。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法规的核心是1970年制定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同时,美国联邦政府根据《职业安全与健康法》成立了职业安全与健康局。《职业安全与健康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雇主和雇员的责任与义务OSHAct规定雇主和雇员都有其安全责任。雇主的责任和英美法系的普通法相类似,雇主必须为每个雇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避免导致身体伤害的危险,另外,雇主必须遵守避免伤害的规范,保持与工作相关的伤害、疾病和死亡的记录。雇主有义务告知雇员法律的规定、雇主的义务和雇主对雇员采取的安全措施。雇员的责任则是遵守与其所从事活动相关的职业安全和健康法律、规定、规范和命令。但是,OSHAct明确规定,如果雇主违反以将遭到罚款,但雇员违反则不罚款。②OSHA检查为了保证OSHAct的有效实施,权力机构有权不经事先通知,对工作现场进行检查。如果遭到阻拦的话,可以向法庭申请命令强制进入。主管机构可以就任何24 他们认为必要的现场进行检查。通常而言,如果有现场发生了五个或以上的伤害的话,检查就是必须的。③违反OSHAct的情况及其处理措施OSHAct对违反法令的处理措施主要是罚款。罚款最高可达70000美元,而故意违反的最低罚金也是5000美元。OSHAct把违反行为按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和严重程度分为严重违反和非严重违反,又根据是否是重复行为,制定了各种不同的罚金标准,具体的可以参考OSHAct的详细条文。另外,OSHAct的罚款还有各种折扣,例如对雇员少于25个的雇主,罚款可以有60%的扣减;雇员为26~100个的,有40%的扣减;雇员为101~250个的,有20%的扣减;但对雇员超过250个的雇主,则没有任何扣减。④安全和健康记录的保持OSHAct要求雇主保持各种纷繁复杂的记录,如果违反的话,就要遭到罚款。按照该法美国劳工部成立了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根据OSHAct的要求,它履行以下职责;1)鼓励施工企业和雇员减少工作现场的不安全因素,贯彻现有的安全作业程序或者修订这些程序以提高安全水平;2)为提高安全水平进行相关研究;3)规定承包商和雇员享有在安全方面“分别的但相互依赖的责任和权利”;4)在工作中记录有关安全的问题和事件;5)制定培训计划以提高安全工作人员的能力;6)制定安全方面的强制执行标准,并且有效地贯彻执行;7)为联邦的安全的发展、分析和评价提供各种支持。鉴于建筑安全的重要性,美国于1996年在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下设立了建筑理事会,编制为29人,其中,负责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有3人,负责标准的制定和解释的有10人,负责咨询服务的有9人,另有7人是管理人员。职业安全局在全美各州设有10个区域分部,并在各州设有办事处。就建筑安全而言,美国还有一个建筑安全与健康建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独立于OSHA,是一个由15个成员构成的旨在为劳工部副部长提供建筑标准政策咨询和建议的委员会,该组织的会议对公众开放。此外,美国还有一个庞大的国家安全研究所,负责有关劳动安全方面的研究工作。2.2.2英国的安全生产法规建筑业是英国最大的行业,同时也是最危险的行业之一。英国在1999-2000年统计的建筑业从业人数为174万人,超过60万的建筑业从业人员属于自我雇用。在英国的所有行业中,有8%的男性从事建筑业。在过去的25年中,有超过2800人死25 于建筑安全事故23。与美国相比较,英国在安全管理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和安全管理成绩是卓越的。早在1802年英国就颁布了第一部行业安全健康法规《徒工健康与道德法令》。1833年颁布了《工厂法》后,开始实行向企业派遣安全监督员制度。1901年的《工厂与车间法》的颁布奠定了现行保护性健康与安全法规的基础,并授权国务大臣就各种相对危险的工业流程和操作制定具体规则。现代英国的健康与安全立法始于1937年的《工厂法》,它是现行1961年颁布的《工厂法》的前身,也为1974年出台《劳动安全健康法》起了促进作用。《劳动安全健康法》对雇主、雇员、雇主对雇员以外的人、实际占有人对其雇员以外的人和设计者,生产者,进口商和供应商等几种关系明确了相关安全健康法律责任,着重规定和保证了雇员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工作的雇主和实际占有人的义务24。1992年英国又颁布了《工作安全与健康管理条例》,这个条例基于《劳动安全健康法》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通过阐述雇主和工人应该怎样建立和完善充分适用的风险评价体系来满足《劳动安全健康法》的各个条款的要求,更详细、明确地提出了雇主所承担的具体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安全培训、防护设施、隐患举报、风险评估、事故处理等各项安全管理工作也做了明确规定(如:建筑业用于安全防护设施的开支要占工程造价的6%),使各项管理有法可依和依法办事。1994年颁布的《建筑(设计与管理)条例》(CDM)是针对《工作安全与健康管理条例》在建筑业方面有关雇主、计划总监、设计者和承包商的责任、义务进行的补充和完善。针对安全与健康,重新考虑雇主、计划总监、设计师和承包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影响项目的各个方面、从项目立项到交付使用的各个阶段,详细阐述了各方的具体责任和义务。该条例要求一个施工项目必须遵循以下6个步骤25:①业主须确认该工程是否适用于CDM条例;②业主须指定一名计划总监,此人可以以来自咨询业,也可来自业主或承包商;③业主须根据工程情况制定招标前的安全与健康计划书,该计划书除介绍工程要求外,还应详细描述有关安全与健康的风险,以便承包商在投标时考虑相关资源安排;④中标后安全与健康计划书是总承包商和计划总监进行安全控制的依据之一;⑤业主须确认总承包商已在开工前完善了安全计划书;⑥计划总监须确保计划的实施并撰写安全与健康文件。1996年英国颁布了《建筑(健康、安全和福利)条例》(CHSW96)。该条例旨26 在通过对雇主及所有影响工程施工各主体的法律约束,保护建筑工人和可能受工程影响的人员的安全。1999年英国又颁布了《工作安全与健康管理条例》(MHSW99),其中特别强调了两个以上雇主在同一个施工现场工作时,必须相互确认其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特别适用于建筑业多个承包商共同工作的特点,比如总包商很容易忽视其脚手架分包商的搭建和拆除工程的安全控制。英国在健康、安全预防和保护方面坚持以下原则:①在可能的情况下,用各种方法和物资完全避免风险;②工作的重点是从风险的根源出发,而不仅是与风险的各种表现“斗争”;③只要可能,就应当使工作适应每个人(而不是一定要人适应工作),特别是在工具和工作方法的选择上。因为这样能减少工作的单调性使雇员能更集中精力工作,降低风险;④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以使工作方法更安全、有效;⑤对那些不可能同时预防和避免的风险,应考虑实际的工作条件、组织因素、工作环境和社会因素结合各种预防措施使之协调运行,达到最佳的效果;⑥当一些预防措施在同时执行时可能产生冲突时,涉及对整体作业和全局因素的预防措施具有最高的优先权,因为它产生的效益也是最大的;⑦对安全与健康负责的雇主应当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职责;⑧负责实施项目的企业最高领导层应当形成积极的安全“文化”。从上述原则可以清晰看到,第2)原则将工作重点摆正到从危险源的根源出发来降低安全事故。第3)、4)原则充分说明技术手段减少危险源,降低风险的必要性;第5)、6)原则充分说明管理手段减少危险源,降低风险的必要性。2.2.3其他国家的安全生产法规在其他国家,也有着和其安全生产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①日本日本政府多年来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一系列的安全对策和措施,使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大幅下降,伤亡人数不断减少,成为世界上安全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日本的安全生产问题突显,工伤死亡人数剧增。1961年,日本在生产过程中因事故死亡人数曾达到6712人。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日本政府制定了《劳动安全卫生法》、《矿山安全法》、《劳动灾难防止团体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由于法律健全、措施得当、各方重视,日本的安全生产问题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2003年,日本工矿业在生产过程中死亡的人数只有307人。《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定,所有独立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建立27 劳动安全生产体制,任命或指定劳动安全卫生负责人,监督和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内的各个车间和班组还必须设置安全卫生管理员、作业主任等具体实施安全生产措施的人员。同时,有50名以上职工的企事业单位必须配备自己的医生,负责企业员工的健康和卫生,维护和管理作业环境,调查影响健康的原因和采取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等。日本设立了“中央劳动安全卫生委员会”,负责检查生产单位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指导和督促生产单位履行各项责任和义务。另外,日本还根据《劳动灾难防止团体法》设立了“中央劳动灾难防止协会”,提供安全卫生信息,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推动“零灾难”运动,组织安全生产技术交流,以及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等。同时,比制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安全监督队伍,以防患未然。监察人员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对安全业务、设施状况、应急机制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彻底解决。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监察机构十分重视安全的超前管理和过程管理。不是事故发生以后再去调查、追究责任,而是事先监督、落实各种防范措施,消灭事故隐患。②德国德国对于安全和健康保护有三个层次的法律法规:欧盟的框架法规、德国国内法、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制定的法规。在国家层面,德国的《劳动保护法》对雇主的安全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雇主有保证员工安全与健康的责任和义务。雇主在组织生产时,首先要考虑提供先进、安全可靠的技术措施来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要对各岗位的危险性进行安全评估、分析可能产生的事故隐患,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由于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有较大立法自主权,因此各州政府在国家基本法规基础上,又依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地特点的安全生产法律及规程,内容极其详细,便于贯彻执行。确保了工人能始终严格按规程操作,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同业公会为半官方的自治机构,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预防工伤事故、职业病和工作带来的健康危害,调查事故和危害原因,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以及减轻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由于法律健全,德国从上到下,都以法律为依据,依法维护国家、雇主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的国家。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使雇主加强自我约束,控制工伤事故与职业危害风险,达到保护员工安全健康的目的。德国工伤保险的首要任务是事故预防,其次是医疗康复,再次是赔偿。同业公会每年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出大约15%的资金用于事故预防工作;德国的工伤保险费率在不同行业之间相差很大,目对同一风险等级的企业,也差别对待,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安全能动性的提高。在同业公会对工伤保险进行管理的同时,28 德国联邦政府劳动和社会秩序部在工伤保险的立法和监督方面负有职责。由于坚持了预防为先、民主管理和低积累这三大原则,德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在建立之后基本没有改变。③澳大利亚、新西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政府对安全生产的管理主要在有关立法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上。由各州(领地)政府在执行联邦法律过程中,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对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制定各自的法律法规。澳大利亚、新西兰政府对应急救援工作高度重视,不仅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有专门的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专职人员和大量的志愿者参与此项工作。澳大利亚1972年制定了《紧急救援法》和《民间国防法》,并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国家紧急救援法案》;新西兰则制定了《民防应急管理法》。由于应急救援法律制度的确立,规范了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行为,明确了处置紧急情况的权力和责任,避免各自为政,有效控制和减少了各种危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建立了应急预案体系和完善的信息保障机制。2.2.4中国的安全生产法规我国早在建国初期,针对旧中国遗留的恶劣劳动条件和伤亡事故多发状况,先后颁布了一些劳动保护的单行规定,如《全国公私营厂矿职工伤亡报告办法》、《工厂卫生暂行条例》,特别是1954年由劳动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规定对新工人必须进行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才准独立操作。这是我国第一次通过法规的形式来明确要求通过教育降低人误危险源。1956年,国务院颁发了“三大规程”,即《工厂安全健康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三大规程”明确了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来达到控制危险源,安全生产的目的。《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针对建筑行业的危险源作了详细的技术控制措施要求,《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明确了安全管理以及报告制度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三大规程”的颁布,是我国建筑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年1958大跃进开始到年十年动乱结束期间,我国曾就安全技术规范在一年之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统编,共编制和颁布了16个设计、施工标准和规范。特别在1963年提出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几项规定》,对如电气、锅炉、压力容器等危险源打交道的特殊工种,要求进行专的安全操作技术训练,经考试合格,才能准许操作。提出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五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从安全教育制度上、组织管理上、考核和准入执业制度上进行特殊工作保障。此外,期间还颁布了《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规程》等多项技术规程。但在1966年以后,这些标准、规范和规29 定都被全盘否定。总体而言,这个期间安全立法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安全生产处于全面停滞和倒退状态。1979年以后,国家的安全立法工作重新转入正轨。原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在1980年颁布了《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针对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等事故提出了针对性的十项安全技术措施。建设部成立以来,又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强集体所有制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暂行规定》、《国营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条例》等规定办法。1986年,国家财政部将劳动安全监察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我国“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三结合”安全工作体制形成格局。但总体而言,这个时期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导致相应的国家安全监察力量没有及时跟上,安全工作失管、失控,企业和社会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安全投入,这导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安全事故多发。2002年6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正式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2.2.5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我国工程建设安全事故控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绩,在完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方面,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法律法规性文件以外,大量的是有关建筑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规范。我国的建筑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是一个由多个位阶法律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集合法群形态,其基本框架包括宪法的相关条文、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和行业标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地方技术标准、国际公约。具体而言,建筑法》和《安全生产法》是建筑安全生产法规体系的母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是主导行政法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是配套的部门规章,而大量的技术标准是技术性延伸各类地方性法规、规章、标准和国际公约则是完善和有益补充。建国以来,我国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建筑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和建筑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使建筑安全生产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从最早的《工厂安全健康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到改革开放以后对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法规的完善,建设部先后出台了《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龙门架及井字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门型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30《 架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模板工程安全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规范,初步形成了安全事故控制的法规体系。1998年颁布实施了《建筑法》,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被单独列为一章,奠定了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法规体系基础,把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引入建筑行业,使工程建设安全工作真正纳入到法制化轨道,实现了安全事故控制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的过渡。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的出台,使安全管理、事故控制工作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对各项危险源进行打分和综合评价,使事故控制更具可操作性。这个标准将十七个方面的安全技术与管理列为检查项目,采取评分的办法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与此同时,劳动部和一些省市都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方面的行业规范和条例,这些不但促进施工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有效的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也促进了安全技术的进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设部又颁布了《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现准备修订),1991年,建设部印发《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现准备修订)、《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现准备修订)等部门规章以及配套出台大量的技术标准规范,建立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加强了建筑安全生产行业管理,使事故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进入21世纪,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紧接着国务院又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安全生产工作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2004年2月1日,《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建设工程的行政法规,它确立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本制度。明确了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义务、责任,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监管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2004年1月7日,随着《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颁布,建设部将《建筑法》第五章(共12条)内容更加具体化,建设部随后颁布建设部128号令《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于2004年7月5日公布施行。2001年,我国加入国际劳工组织《建筑业安全健康公约》第167号公约,标志着我国建筑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开始与国际接轨。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专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在最近的10年间,我国建筑安全技术标准规范也得以大量出台,《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等相继颁布。截至2006年,我国已经发布的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共有13本,其中2本国标,11本为建设部行业标准。目前,建设部正在组织编制中的标准还有9本,其中有2本国标,其余的7本为31 建设部行业标准26。这些标准见表2.1。表2.1建设部正编标准一栏览表Table2.1thenormsintheministryofconstruction2.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历史上安全生产管理经历了4个阶段,这4个阶段的事故发生率是由高到低排列的,第一阶段是自然阶段,第二阶段是政府强制阶段,第三阶段是自我约束阶段,第四阶段是人文阶段。企业只有步入第四阶段,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形成一种能够实现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才是减少事故发生率的根本所在27。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模式,也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推行的一种以实现安全文化为根本目标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法。2.3.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产生、基础和结构①产生的背景按照WTO/TBT的规定,国家强制干预的方面包括涉及安全、健康、环保、国家安全及防止欺诈行为等,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产品贸易、技术转让和企业合资(合作)或跨国独资经营时必须保证提供安全健康产品,保护清洁环境,同时附有“安全、健康、环保”技术文件,对“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消费品—废弃物(环境稳定性)—健康危险度评估”全过程实施严格的“安全、健康、环保”质量保证与管理,并将其纳入企业和市场标准化、国家和政府法制化和消费者社会监督管理体系。这些都必须制定相应的技术法规(包括法律、法规、规章管理规定等)。正是这32序号规范名称备注1建筑模板工程安全技术规范已审查2建筑施工木脚架安全技术规范已审查3工具式脚手架安全规范在编4竹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在编5起重吊装工程安全技术规范在编6建筑施工碗扣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在编7土石方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在编8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已审查(国标)9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在编(国标) 种需要,催生了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的产生。国外有相应完善的安全管理方面的标准体系,比如年英国颁布的BS88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南》,1996年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指导性文件,1997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出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草案,日本工业安全健康协会提出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挪威船级社制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己有20余个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1995年,ILO、WHO参加了ISO组织的OSH特别小组和相关工作。1997年9月在ISO决定暂缓涉足OSH领域后,ILO与国际职业卫生协会(IOHA)合作,对15个国家、地区和标准化组织制定的24个OSHMS标准、规程和导则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新的OSHMS标准草案框架。1998年,ILO开始组织制定OSHMS技术导则(草案),1999年,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13个组织共同参与制定了职业安全健康评价系列(OHSAS)标准,即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2《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AS18001实施指南》。2000年在国际范围广泛咨询和征求意见,2001年4月召开专家会议审定OHSAS技术导则(草案)。ILO决定以实施规程形式颁布技术导则。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的基础—BS8800在1996年英国提出了质量管理与安全健康—BS8800《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指南》。英国的BS88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南》于1996年由英国标准协会制定BSI。来自政府、雇主、雇员及保险界四方的38家机构参与了该标准的制定。制定该标准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OSH)管理体系以及将OSH纳入企业全面管理提供指导。该指南规定了实施有效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所必须的一切要素,己成为当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标准化的基础,是最具参考价值的标准。其目标是要通过指导如何将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整合到其他管理层面来改善企业的业绩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绩效。该指南以良好管理的通用原理为依据,并设计成能使职业安全健康(OSH)管理融入全面管理体系中。关于职业安全健康的管理有很多方法,BS8800里仅介绍了两种方法:1)以国家安全健康执行局(HSE)的指导性文件(成功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HS(G)65)为基础的模式2)环境管理体系BSENI14001模式。这两种方法的指导思想实质是相同的,惟一的差异在于提法的顺序上。而且任一方法皆可用于使OSH纳入全面管理体系中。因此,本文仅介绍职业安全健康33 管理(HS(G)65)对该思想进行说明。英国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HS(G)65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对国家和地区范围内对健康和安全进行管理—计划、组织、控制、设立目标、规定责任并确定方针政策;2)针对个别和具体地点对健康和安全绩效进行衡量;3)鼓励管理人员提高自己控制范围内的健康和安全标准。目前,健康和安全管理己经涉及到众多领域,但关键的方面主要体现在:1)监督健康与安全的程序和评估健康与安全执行状况的程序;2)可以实现的目标和可以衡量的标准的明确划分;3)用来加深个人对健康与安全问题、责任和义务的认识的方法;4)通过风险评估、工作安全体系的设计和操作及其他形式的危险控制来消除实际工作场所、设备和材料中的潜在的危险的程序。我们可以将其主要内容和体系可以概述为图2.1所示。政策组织政策开发组织开发审计计划和执行衡量绩效开发计划、衡量和审查方法审查绩效提高绩效的反馈环图2.1成功管理健康与安全的关键因素(HSE)Fig.2.1thekeyfactorsofHSE③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职业安全健康标准化管理体系,它表达了一种对企业职业安全健康进行管理的思想和规范,也给出了按照这种思想进行管理的一整套做法和程序。这种体系是科学的、有效的、可行的,而且与企业的其他活动及整体的管理是相容的。因此,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是一种科学化、规范化的从总体上对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进行控制的战略及方法。OSHMS这一管理体系为组织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提供了一套科学而完整的方案。它不局限于个别的隐患或职业危害,也不局限于单一的标准,而是从系34 统的、战略的、机制的角度,为组织建立起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机制、程序及组织,并且能够通过持续改进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建立OSHMS体系,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职业安全健康的状况而言,当前就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或者不出问题,而是说,严格地按照这一套办法工作,情况就会逐步改善28。该管理体系分为六大部分。分别为:1)总要求;2)职业安全健康方针;3)策划;4)实施与运行;5)检查与纠正措施;6)管理评审。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它强调系统化和程序性,将每一功能块中分解成若干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联系的它强调预防为主,主动辨识和评价组织活动中的危险,并积极控制强调全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理念,有针对性地改善组织的职业安全健康行为,以期达到对职业安全健康绩效的持续改善。它将各种制度和规定落实到具体的作业程序之中,使安全制度更加严密、具体。为组织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可促进安全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化。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的危险源管理思想系统安全理论认为,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系统之所以发生事故,是由于系统中危险源的存在。从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结构可以看出,系统危险源辨识是现代化安全管理的基础,既为系统危险控制提供依据,也为综合安全评价提供物的危险状况信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是危险源,要想控制事故的发生,必须首先辨识危险源,控制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所以危险源成为安全管理制度的管理核心。与传统的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相比,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具有显著特征以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为核心。这是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与传统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本质的区别。企业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策划的工作是初始职业安全健康状态评审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又是整个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的核心基础。1)危险源管理的持续改进思想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的运行模式是系统化管理的循环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四个阶段35 a.计划阶段(PLAN)。根据组织的政策和顾客的要求,制定方针和目标以及实现方针和目标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措施;b.实施阶段(DO)。根据计划,实施并有效地控制己经制定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措施;c.验证阶段(CHECK)。根据组织的政策目标和要求,监督和监视管理过程的运行和管理措施的落实,必要时采取补救和纠正措施;d.改进阶段(ACT)。定期评审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改进管理过程和管理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同时,OHSAS18001规定了一个重要的改进方式,就是定期的管理评审。管理评审就是由最高管理者定期召开专门评价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审会议。管理评审时,要针对所有己经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认真的自我评价,并针对己经评价出的有关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方面的问题进行分别修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文件,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管理评审中有要求对不符合项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纠正措施就是针对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此不符合项的再发生。预防措施则是针对潜在的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不符合项的发生。坚持对发现的不符合项和潜在的不符合项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就可以达到不断改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目的。从传统的“资料收集与分析—选择对策—实施对策—监测”工作方式,发展为建立在危险性预测、评价基础上的“计划—实施—检查—评审”的现代工作方式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强调企业高层领导人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面的责任,要求企业最高领导人制定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对建立和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和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做出承诺。2)危险源管理的动态发展思想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运行,是依据体系标准中的要素所规定的职业安全健康方针、计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及管理评审等环节实施,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人们职业安全健康意识的提高,自身会不断地改进、补充和完善并呈螺旋式上升。每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就需要制定新的职业安全健康目标和实施方案,调整相关要素的功能,使原有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达到一个新的运行状态,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其它损失的目的。3)危险源管理的风险评价思想36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的风险评价内涵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需要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价。风险评价就是为了评价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将危险源进行分级或分类,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通常来讲,风险评价也称危险评价或安全评价,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依据已有的专业经验,建立评价标准和准则,对系统发生危险性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程度进行系统分析,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风险级别,划分为若干等级,根据不同级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对风险评价的定义则为:“评价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也就是对某项活动和过程中识别出的所有危险源从其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两方面综合考虑,评价其危险程度大小,并与预定目标和准则对比,确定其是否在可容许的范围的过程。从前者来看,所谓的风险评价,究其实质,就是评价风险的危害程度等级。通过将危险源分为若干等级,针对高等级危险源提出科学合理及可行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措施,以消除或降低风险。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中的风险评价定义则重点在于确定风险“是否在可容许范围内”,将此作为策划风险管理措施的依据(图2.2)。评审改进危险源辨识已有控制措施检查纠正改进方案或控制措维持管理频率分析严重度分析风险评价是/否可容许风险图2.2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风险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Fig.2.2theriskassessmentandimprovementofOSHMS2.3.2建筑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实践1999年10月,国家经贸委颁布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同时下37 发了开展体系认证的通知,并于2000年7月组建了有各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参加的全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通过两年的努力,已对700多家企业、20000多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有200余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取得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数百家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正在建立或试运行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建筑企业。实践证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对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科学管理、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所倡导的“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己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国际劳工组织(ILO)对我国在推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方面取得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①我国建筑企业推行的基础OSHMS的基本内容在建筑行业中并不陌生,我国建筑企业多年来积累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与OSHMS的要求在原理上是基本一致的,并且采用的方法也十分相近。历年来,我国建筑企业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标准,实行目标责任制,岗位过程管理,通过风险评价(安全评价),确定企业安全健康水平,发现事故隐患和潜在职业危害,提出改善措施,以各种形式(如安全标准化作业和安全标准化班组活动)实行职工群众参与和监督等,都符合OSHMS的基本原则,并与发达国家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内容相似。但总体而言,我国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还未达到OSHMS标准所要求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通过对照、比较OSHMS标准的内容,需要不断调整、加强不足的方面,来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工作,把预防事故及预防职业危害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由独立的工作变成整体的工作。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求对组织进行整体的安全评估或者危险源的辨识,这样就可以把目前呈分散状态的特种设备安全检查、作业环境安全健康检查等,统一纳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内来开展。由此,还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改善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健康状况,加强安全培训质量,解决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安全技术知识匾乏、学历结构和专业构成不合理等被动局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29。②我国建筑企业应用的核心和特点《建筑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针对建筑行业具有的施工特点与风险的特征,为建筑企业使用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提供的指导性技术文件。该体系指南是在总结建筑工程施工特点及其危害和风险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体系架构,给建筑企业提供一种工具,指导建筑企业建立起一套适合行业特点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并能够持续改进职业安全健康绩效,不断消除、降低和控制安全健康危害和风险,确38 保人员安全健康30。根据工程特征,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施工项目危险源进行有效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是体系的核心所在。其基本特点概括如下。1)危险源的初始评审和策划在体系建立之初,要求进行初始评审和策划。主要是针对现有的或计划的建筑施工相关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确定现有措施或计划采取的措施是否能够消除危害或控制风险对现行组织机构、资源配备和职责分工等进行评价和策划。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中,要求是主动实施、合理分级,并根据如下优先顺序策划预防和控制措施。它们分别是消除危害——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或组织管理措施从源头来控制危害——制定安全作业制度——采用相应的个体保护用品或设施。运用系统方法来划分作业活动,辨识各类作业活动中的危害,特别强调对工作界面进行有效协调。在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中,需要在考虑常规活动的同时,注意辨识那些非常规的活动,如特殊季节施工及临时性作业等;在考虑作业人员活动中的危险性同时要考虑施工企业、供货商和访问者等相关方活动及外部服务提供所带来的危害和风险;还要考虑场内所有的物料、装置和设备造成的职业安全危害。最后对以常见作业活动分类为划分标准的主要危害和可能事故类型进行分析。2)动态管理和预防性控制措施31在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动态管理,注意根据客观状况的变化,及时评审,在变化前即采取措施进行适当的预防。由于施工现场变化频繁,规律性差,当客观状况发生变化,对现有辨识与评价有效性产生疑义时,应及时评审。这种变化包括新工程、新用工制度、新工艺、新操作程序、新采购合同等企业内部变化或国家、机构、规范等的调整。但是,指南并没有明确对于局部的工序调整所需要的危险评审,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变更等引起的交叉作业施工队伍的不一致,这个工作被认为有必要进行。在预防性控制措施中,强调采用本质化安全的方法作为危险控制的优选方法。按照工程特点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和单项安全技术措施方案,从设计、劳动组织和作业环境优化着手来对施工过程进行安全本质化处理。并针对一般项目整体的工程安全技术措施、单位工程安全技术措施和特殊性(如季节性)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等进行分别设计。通过教育培训、建立程序和规章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危险源的产生,特别是在不熟悉新工艺、新环境的状态下的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39 和管理尤为重要。在规范施工企业管理程序的同时,重点指出了避免施工企业由于交叉作业带来的各种危害,需要通过与施工企业各方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来实施,但同时指出,建筑企业有责任对承包商各方的安全生产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3)系统的全面危险源管理自然灾害作为施工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源,被纳入到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中。同时,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预警时间短等特性,体系中强调在应急状态下对人力、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的整合,应通过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的比较来评价上述资源的充分性。采用应急预案和应急资源装备来达到灾害预期损失的最小化。针对应急状态下的应急响应,指南指出主动评价企业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应急需求阐述了应急计划、应急资源的规划,应急救援队伍、紧急情况发生时施工现场使用或存放危险物料的应急处理措施、紧急情况发生时与外部应急机构的接口等问题。提出对于应急设备的需求要予以充分提供,要定期对应急设备进行检测与测试,确保始终处于完好和有效状态。2.4本章小结本章从事故致因理论出发,分析前人是如何从事故表象看问题逐步进展并认识到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不同认识阶段,世界各国对安全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其一般规律也是从消极地避免事故产生到积极地探索事故产生的根源,从而做到危险源管理的切实有效。本章特别分析了英国、美国的主要安全生产法规和发展历程,同时也分析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和我国建筑业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本章的另一个重点是研究了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的形成基础和核心内容。通过对体系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中的危险源管理思想,作为论文进行危险源管理系统方法研究的前提,主要包括危险源持续改进思想、动态发展思想、预防为主思想和风险评价思想等几个方面。本章最后系统总结了我国建筑企业在应用OSHMS中需要把握的三个核心内容。40 3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系统辨识3.1施工项目危险源的构成与分类施工项目中的危险源是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据此我们通过对危险源的定义、构成的详细剖析,参考各国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展开对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研究。3.1.1危险源的构成要素危险源(Hazard),英文释义为“asourceofdanger”,中文翻译为“危险的根源”。哈默钻定义危险源为“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根据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起因。在事故理论中,事故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有遭受破坏的对象——承受因素;②有引起破坏的能力——破坏因素;③两者相距很近,能相互影响。上述三个条件中,危险源具有破坏的能力是基本条件。这种能够产生破坏能力的危险源往往就是我们在施工作业中所必备的施工机械、操作人员和材料、制品等。例如施工机械,一旦被不恰当使用,其动能将被意外释放导致机械伤害。同时,作为危险源,它还应具有三个基本要素:①潜在危险性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②存在条件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包括储存条件,如:堆放方式、数量、通风、隔离等;理化性能,如:温度、压力、状态、闪点、燃点、爆炸极限、有毒、有害特性等;设备状态完好程度,缺陷、维护保养、使用年限等;防护条件如:防护措施、故障处理措施、安全装置及标志等;操作条件,如:操作技术水平、操作失误率等;管理条件,如: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计划等。③触发因素触发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如:不正确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经心、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管理因素,如:不正确管理、不正确的训练、指挥失误、判断决策失误、设计差错、错误组织安排等;自然因素,包括引起危险源转化的各种自然条件及其他变化,如:气温、气压、湿度、温度、风速、雷电、雨雪、振动、地41 震、滑坡等。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对于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3.1.2危险源的理论分类目前我国关于危险源的分类方法有按生产过程危险分类、有按照有害因素分类以及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等方法。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代码》(GB/T13816-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危害因素分为六大类、37个小类。它们分别是:①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②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③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④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⑤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⑥其他危险、危害因素。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6441-1986),按照导致事故的原因和伤害方式等区分,将危险源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等20个类别。实际上,由于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种类繁多、原因复杂,它们在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方面所起的作用很不相同。采用罗列的方法很难概括齐全。陈宝智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32。①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被定义为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其本身具有做功或干扰人新陈代谢的本领。在施工项目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出现:1)提供施工生产活动能量的装置、设备,正常情况下能量被控制而处于安全状态,一旦失控时发生能量不恰当转移,其结果可能导致大量能量的意外释放,例如临时电缆、空气压缩设备等;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例如高空作业环境、塔吊;3)拥有能量的人、物或场所,例如各类机械设备、挖开的基坑;4)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分为可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两类33。42 第二类危险源则是导致第一类危险源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危险源的统称,是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安全科学家札别塔基斯认为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它们是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发生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②重大危险源时和一般危险源将危险源区分为重大危险源和一般危险源,同时提出重大危险源的概念是在20世纪初叶工业高速发展的欧美国家。1974年6月英国卫生与安全委员会率先设立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ACMH)负责研究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技术和控制措施,1976年ACMH首次提出重大危险源标准。1982年欧共体以的工作为基础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82/501/EEC),1993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预防重大事故公约》。我国重大危险源控制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0年颁布《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可以简单定义为“工业活动中危险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量的设备、设施或场所”。国外对重大危险源的划分是以化学物质的毒性和商品目录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的。通常重大危险源可以划分为3类:1)存在明显的危险物质的设施;2)对公众有潜在伤害的设施或场所。某些场所或设施对人员和财产存在潜在的危害,这些危害不易被人们发现或不在重大危险源衡量指标之中,但这些设施和场所既有很大的危险隐患,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又处于临界状态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3)预防措施的危害。如:某个化学容器没有贮存化学物质、对公众也没伤害,根据标准就不能定义为重大危险源。然而操作者仍把它归为重大危险源。因此,对这种设备和这种场所的定义要根据系统的可靠性及具体情况分析。从上述解释来看,重大危险源属于物质形态的危险源。它是导致意外能量释放和危险物质承载的载体。因此,国际上也同样称之为“重大危险设施”。自1982年欧共体颁布《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以来,美国、加拿大、印度、泰国等也发布了相应的标准,1996年澳大利亚颁布了《重大危险源控制国家标准》。这些法规或标准中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都是物质的危险性及临界量。我国在《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定义重大危险源为:“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单元”。43 ※施工项目重大危险源迄今为止,对于非化学品品类的重大危险源尚未提出明确标准和定义,例如施工项目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对这类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目前是参考国家安监局发布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定》中三级重大危险源的判断标准。在施工项目中,依据其一旦导致事故发生所造成的严重程度来划分。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生产安全重大事故分为四级。a.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b.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c.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d.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因此,我们把一旦发生事故,将会导致一般事故及其以上的危险设备、危险设施和危险场所,称之为重大危险源。在施工项目中,只要导致事故损失或者预计事故损失小于上述规定的,称为一般危险源。主要是指轻伤事故和部分重伤事故。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轻伤是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个工作日的失能伤害。重伤事故指只有重伤无死亡的事故。重伤指损失的工作日等于或超过105个工作日的失能伤害。③危险源的其他分类1)固有型危险源和触发型危险源34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将建筑生产系统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划分为固有型危险源和触发型危险源两大类。固有型危险源是随着生产系统的存在而必然存在的各种能量的载体,它们的存在是造成系统危险或系统事故的本质原因或动力性原因。另一类是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能使固有型危险源的正常存在条件遭到破坏的各种硬件和软件,它们是系统从安全状态转向危险状态、从危险状态转向事故状态的条件,是造成系统事故的间接原因但由于它们的危险性主要是由固有型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在这里我们称之为触发型危险源。它通常是指哪些导致系统从安全变为危险,最终成为事故的各种触发事件的致因。固有型危险源及其由固有型危险源性质所决定的触发型危险源,这两类危险源构成了生产系统事故的危险源结构。44 2)本质型危险源和转化型危险源在矿业安全中,通常根据危险源存在的属性分类。可分为本质型危险源和转化型危险源两类。本质型危险源是生产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固有的,它们本质就是危险,不管采取何种对策,都无法改变它们的危险属性。例如在采区有坍塌、倾覆压埋危险的场所等。转化型危险源则是其原来不具危险性,因使用不当,管理不善,年久失修或者是人为因素影响,致使该场所设备潜伏产生出来的不安全性能。如超负荷运行的电动设备、不规范操作导致的路面障碍等。转化型危险源可以通过日常的安全检查予以消除。3)实体型危险源和虚体型危险源根据危险源的形态分类,可分为实体型危险源和虚体型危险源。实体型危第章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系统辨识险源是生产活动中,实体存在的危险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物质,是生产系统危险和事故的内因,是造成灾害事故的物质决定因素。虚体型危险源则包括人、机、环境方面的导致实体型危险源失控的各种因素,虚体型危险源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也是危险源监控管理的主要对象。另外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危险源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分类。但总体而言,都是把危险源区分为产生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能量载体的危险源和起到辅助协助和触发作用的危险源两个方面。3.1.3危险源引发机理实践事故致因理论是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施工项目中的安全事故也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和事故发生的轨迹交叉理论,都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①因果连锁理论在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研究中的实践根据我国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的因果连锁模型35。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管理失误这种根本性的原因,导致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又可以分为直接产生事故的物,即加害物,以及加害物的触发因素--起因物。不安全行为则主要针对人而言。由于人的各种违反安全规律的行为导致了最终受害。管不安全状态起因物加害物事故理失误不安全行为图3.1因果连锁理论模型Fig.3.1thecause-and-effectchain45行为人 在施工项目中,这些由于管理失误产生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是客观和普遍存在的,也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核心。②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在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研究中的实践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危险源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其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导致伤害。对于施工项目来说,施工项目危险源中的各种能量的载体,或者会导致能量载体在正常存在条件下遭受破坏的各类软件和硬件,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在施工现场,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可能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1)施工物料本身的物理化学危险性施工现场采用的材料中存在许多可燃性、爆炸性和有毒性、腐蚀性的材料。这些材料的化学能量可能在不恰当的储存、运输和使用中被意外释放导致伤害。有毒有害性的物料对人员产生伤害,同时有可能成为其他事故发生的诱因,如工人吸进有毒气体后的暂时眩晕导致其从脚手架上坠落,腐蚀性的物料对设备腐蚀导致设备结构受损,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施工系统中,系统内部的危险物质的数量大小,直接关系到危险程度的大小和事故发生的后果严重程度。所以对于危险物质积聚的场所,如危险品仓库,运输危险物品的车辆等更需要密切关注和进行重点分析控制。2)施工中势能积聚的危险性由于施工现场高空作业繁多,材料和构件本身体积庞大、沉重,极易造成势能集聚。一旦由于施工工艺不当或防护措施失利,会导致该能量意外释放导致事故。3)施工中电、火能量的危险性施工场地的动火点多,用电频繁。一旦电器受损或者明火遇到具有可燃、爆炸性的物料,就可能发生事故,其热辐射、爆炸波和爆炸产生的碎片将导致邻近范围内的人员伤亡施工机械和设备通常也在电或油气能量的作用下进行,一旦控制不当,会导致危害。4)施工工艺危险性危险源当处于不当的工艺生产过程中也会导致事故,既工艺危险性。工艺危险性主要包括工艺的具体操作形式、产品及原材料的运送方式、工艺操作流程中的温度、压力、加热和燃烧方式、腐蚀、是否需要在爆炸极限附近操作、以及工艺操作所在场所等。它主要作为能量意外释放的触发因素存在。③时空交叉理论在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研究中的实践46 危险源爆发必须在时间、空间吻合的情况下,才能够对对象造成伤害。时空交叉理论要求我们研究危险源和伤害对象之间的时空关系。因为只要时间上错开或者空间距离加大超过危险区域范围,即可以保证不发生事故。因此,如果我们可以将施工项目划分成独立的在时空范围内相互不影响的区域,就有利于进行危险源管理的研究。对施工现场及其周边环境的研究以及对施工中常见危险源的研究,告诉我们有可能通过合理划分施工区域、增加作业面积、通过调整作业工序等手段来避免危险源的时空交叉,降低事故发生可能。施工环节通常运用项目管理的手段来展开工作。编制施工项目进度计划、资源计划,进行时间、资源平衡是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如果我们掌握危险源引发事故的特征,能够量化得到一个系统范围内的危险源爆发所能够影响到的区域范围,就可以通过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系统内的危险源触发因素进行有效协调,从时间上精确避免能量载体危险源和触发因素危险源的相遇,或预知可能的危险,及时疏散人员或对现场作业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安全防护来降低危害。3.1.4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界定在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中,我们将前人的经验和危险原引发机理融入到工程实际中,对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研究核心做一个规范和界定。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将危险源根据是否属于直接致因原因还是约束、限制因素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将施工项目中的危险设施和危险场所,无论其是否实际处于危险状态,均作为危险源看待。通过对施工项目各级系统中的“人、机、料、法、环”进行危险辨识和分析36来确定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类别见表3.1。表3.1施工项目危险源类别表Table3.1thecategoriesofhazardsinconstruction47模式第一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状态说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员(班组)操作不当/监控不当/机具、设施/重大危险源设备缺陷/重大危险源设备缺陷材料/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施工技术管理方法技术(工艺)方法不当技术(工艺)方法不当管理失误管理失误环境恶劣环境恶劣环境恶劣环境恶劣环境 以表3.1为基础,我们进一步将施工项目的危险源研究区分为两个方面见图3.1。技术危险源施工技术缺陷施工项目整体危险源工作系统危险源人员、班级的不安全行为施工工艺缺陷防护技术缺陷管理危险源管理方法缺陷管理制度缺陷机具、设施和材料的不安全状态不良作业环境自然周边环境危险管理流程缺陷施工项目危险源研究系统图示源自然灾害危险源周边重大危险设施管线型危险源图3.1施工项目危险源研究系统图示Fig.3.1thedecompositionofconstructionhazards①施工项目开始之前的项目环境危险源整体辨识、评价,它主要集中研究施工项目所处的自然、周边环境是否适合工程开展施工企业的管理软环境是否能够适应工程的开展需要等方面内容。它为施工企业的施工投标和中标后施工前的施工总体部署进行危险源评价创造条件。②施工过程中的系统危险源研究,它将对施工现场工作的危险系统展开辨识,把“人、机、料、法、环”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3.2危险源辨识的系统方法施工项目中包含着大量各种类型的危险源,它们之间纷繁交错,互为因果,需要我们运用系统方法,对施工项目中的危险源加以考察分析。施工项目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内部的各类危险源在时空中耦合,相互作用,并受到外部因素影响。随着项目的开展,危险源表现的特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这些都要求我们进行动态管理,对系统作定期评审,不断补充和更新危险源信息37。3.2.1施工项目工作系统的分解结构由于施工项目中的危险源表现出动态性和外部易感性,使得我们很难掌握其内在的本质规律,视危险为猛虎洪水,却又束手无策。因此,有必要通过系统分48 解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系统逐级划分的原理,我们将施工项目逐级划分至适合研究的层面,这种研究系统危险源的适当单元,我们称之为工作系统。施工项目中的工作系统也不例外,它是由若干有机结合的危险源组成的集合。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系统内部的危险源进行逐一分析,从而认识工作系统的内在危险性规律,对安全施工进行驾驭。①施工项目工作系统的概念施工项目中的危险源在工作系统内部按照其属性不同,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当第一类危险源超过一定标准时,该工作系统被界定为重大危险源。工作系统内部的危险源可以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1)内部危险源涉及系统内的多项活动,这些活动相互之间可以有工艺联系、工作顺序制约,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操作过程;2)危险源涉及的系统活动之间必然属于搭接工序、并行施工或者立体交叉作业;3)系统内部的危险源可互为触发机制,以时空为纽带联系在一起;4)系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或者更深层次的系统,作为进一步分析所用;5)系统中存在若干危险源,为进一步分析需要,可将系统内危险源进行分类、合并,量化、集合等研究,对量化后的加和、乘积、并、与、交等运算。综上所述,所谓的工作系统是“若干在同一时间段、特定区域内相互影响,需要通过协调才能够保持其危险度等级工作有序性的活动的集合”。将工作系统作为危险源辨识单位进行系统研究是本论文的出发点。②施工项目工作系统分解施工项目的工作系统分解,既要考虑施工项目的项目特征、项目中涉及的技术要求和工艺要求及其社会经济性要求,又要充分考虑施工危险源的固有属性,并将两者予以结合。一般来讲,在工作系统分解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同时考虑项目的特点和项目危险源特点;2)同时考虑项目全局性危险源分布状况和局部性危险源存在情况;3)分解完成的工作系统要符合工作系统的概念及其特性。按照上述原则,我们可以将施工项目工作系统按照下列几种类型进行分解。1)以项目管理模式,对施工项目进行工作系统分解将施工项目整体看作一个工作系统以单位工程为单元,将施工项目分作若干个工作系统。如果一个施工项目就是一个单位工程,可以按照施工场所进行分类,如施工作业区、生活区、备料区等,对于施工作业区,可以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49 或者分部分项工程类别,如基础施工,进行工作系统分解。在上述分解的基础上,辨识全局性危险源和局部性危险源。所谓全局性危险源,即危险源一旦发生事故,将影响到整个工作系统,而局部性危险源则仅就其作用范围发生影响,一般不会涉及整个系统。分解方式一是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和安全管理危险源辨识原则对施工进行工作面分解,在此基础上,辨识每个工作面上的危险源,它们分别由全局性危险源和局部性危险源两类危险源组成见图3.2。项目(系统)工作单元1工作单元2工作单元i工作单元n全局性危险源局部性危险源全局性危险源局部性危险源全局性危险源局部性危险源图3.2施工项目工作系统分解方式一Fig.3.2thedecopositionmode1ofconstructionproject2)以危险源常见事故为标准进行工作系统分解施工项目具有其本身显著特征,其事故类型和事故发生部位都有其明确的特点。使得我们可以根据系统内所积聚的危险源数量,危害程度来判定该工作场所是否需要确定为重点安全监控区域。例如,工地危险品仓库、动火点、深基坑等都是常见的危险多发区域,我们可以据此将它视作工作系统。项目(系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临电系统其他危险源工作单元1工作单元2工作单元3工作单元1工作单元2工作单元3图3.3施工项目工作系统分解方式二Fig.3.3thedecopositionmode2ofconstructionproject50 分解方式二是按照工作系统分解原则进行,运用工作分解结构技术。首先对系统按照事故类型,如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机具伤害和触电等主要事故类型(它们占据了90%以上的事故总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再以工作面为依据进一步分解见图3.3。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分解工作系统时还必须考虑危险源管理和施工项目管理的可操作性,把它们和工作的内在本质联系起来进行分解,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本身所固有的作业活动规律和工艺特点、工序、作业步骤、作业要求等内容,不能机械割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按照传统的作业活动为依据进行分解,思考危险源的特性,整理出一套有效的工作系统分解方法。在系统分解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生产作业过程的相互搭接和空间位置的交叉作业影响,将工作系统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具有明确区域界限的系统界面。3.2.2工作系统危险源辨识过程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必须首先结合施工项目的生产工艺、设备、区域、部位的具体情况,认真进行危险源的初始辨识。危险源的初始辨识要求明确工作系统内部的危险源类型、数量,它们在什么条件下会导致何种危险,其后果及影响如何,采取怎样的措施防止、或降低危险性。这一系列的综合分析,实质上就是对危险状态或危险源的定性评价。危险源的初始辨识既给出了工作系统危险源的范围,为进一步的自辨识和动态辨识打下基础,同时,当危险源辨识的结果还不能满足安全评价要求时,危险源辨识的定性评价结果就成了定量评价的依据。我们可以通过危险源辨识找出需要进行定量评价的危险,再通过定量评价方法计算其产生事故的后果大小和发生概率,判定其是否处在可接受范围。因此,危险源初始辨识结果直接影响危险性评价结论的正确性,也最终影响到危险源的控制效果。在危险源辨识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通常会涉及到危险源漏项;危险源无中生有危险源张冠李戴和危险源笼统不具体等几方面内容。因此,危险源初始辨识重点应当首先确定辨识范围其次,在危险源辨识中掌握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主要包括:1.工程方面的资料。如施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各类验收文件、危险隐患整改方案及整改结果报告等;2.标准和法律法规文件。与施工项目有关的设计规范、规定,安全规程、规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管理规定与制度等;3.事故案例。与该施工项目及类似的项目发生过的事故资料。通过必要的资料文件、调研和综合分析,发挥专家作用,形成危险源自辨识的框架体系,使得现场工作人员能够在明确危险源辨识范围的基础上展开自辨识工作。①危险源辨识的途径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我们需要考察该工作系统过去的状况,当前的状况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这就是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提出的“在进行考51 虑各项作业活动有关的主要危害和可能的风险时要考虑现在、过去和将来三种时间状态。”同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还进一步明确了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要按照以下途径进行见图3.4。过去异常状态现在正常状态活动、设备、人员的全过程将来紧急状态机械电能化学热能放射生物因素人机工程能能能因素图3.4危险源辨识的途径Fig.3.4thewayofhazardsidentification1)考虑工作单元中的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性活动,进行分别对待;2)对所有工作单元内的人员,都要对其活动进行考察,进行危险源辨识;3)对工作单元内的所有材料、设备和设施进行考察。辨识其是否存在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及人机工程因素等七种能量和作用类型;4)在过程中辨识当前危险源处于何种状态,即正常状态、异常状态或紧急状态等三种状态类型。②危险源辨识的程序危险源辨识通常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辨识系统的确定——危险源辨识——危险区域界定——危险源存在条件分析——危险触发因素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危险源等级分解。1)辨识系统的确定危险源的辨识需要在特定的系统内进行。脱离一个具体的界限来分析危险源会导致不可知论。施工项目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他是研究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特定52 对象,也是本文研究危险源的总系统。为了全面辨识遍及整个系统内部的所有的活动,我们还需要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根据危险源的系统特征,把总系统逐级分解为子系统,以利于研究的开展。本论文把危险源辨识的最小系统称为工作单元。在工作单元中对人员、设备、材料、生产工艺、辅助设施、作业环境和管理程序等危险源进行辨识。2)危险源辨识在特定系统分解结构模式下,针对该系统进行危险源调查,即进行危险源初始辨识。通过系统危险源初始辨识明确系统危险源可以区分为哪些类别,引起系统主要危险性的危险源是哪一些。将危险源的研究范围界定到这些特定的类别中,有利于仔细深入地研究系统中的主要危险源,即进行危险源自辨识,突出全面性和重点性,并通过后续的存在条件分析和触发因素分析,找出引起危险的系统原因,为危险性评价,危险源控制奠定基础。3)危险区域的界定危险源一旦引发事故,它会有一个影响的范围,这个范围之内的人员和财产会遭受伤害和损失,我们把这个影响范围称为危险区域。不同的危险源,其危险特性并不相同,因此,其引发事故影响的范围也不同。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危险区域,可以在工作系统内部,例如机具伤害也可以产生在整个施工项目的系统范围内,例如触电、窒息等也有可能涵盖系统之外的环境,例如日渐增多的城市施工,市政施工,由于施工环境与周边环境紧密联接,甚至无法分离。因此,在危险区域界定时,要将周边影响范围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对于蔓延性和扩散性的危险源如火灾和爆炸事故等,要模拟事故发生当时的环境条件来确定。在必要的时候,某些施工项目中的应急危险源事故,需要城市乃至国家的应急救援力量介入,这些危险源将纳入到整个城市或国家的快速应急救援系统中来研究,确定危险区域38。4)存在条件的分析危险源存在条件分析主要是针对第一类危险源,由于第一类危险源是固有存在的,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这类危险源可能导致实际的伤害事故。因此,我们多从技术的角度,对第一类危险源进行本质安全化处理或者运用防护技术等提高危险源触发阀值,降低危险源爆发的可能性和爆发后的危险程度,增加系统整体安全性。5)触发因素的分析危险源只有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才会爆发产生事故。在海因里希的事故理论中300:29:1,明确了触发因素虽然经常存在并产生作用,但事故并不当场发生,但在积累一定程度后,事故必然爆发。因此,如果对危险源的触发因素加以研究,减少触发因素,就可以减少系统危险性。触发因素主要来自于第二类危险53 源,管理失误导致的人的失误是最大的触发因素。因此,进行触发因素的分析,对有效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人误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触发因素很有帮助。6)危险源等级划分在对危险源作了上述系统辨识和分析后,我们需要将可能带来实际伤害、或对此造成的损失无法承受的危险加以控制。事故理论告诉我们,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身处的状态足以让我们安心,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对危险源进行评价,按照可能造成事故的大小危害来进行等级划分,是控制主要危险源,抓重点环节控制的一种策略。不同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来对辨识得到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计算,才可以得到危险源等级划分。3.2.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危险源辨识有许多种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分析,认为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大致可分为直观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两大类。①直观经验法直观经验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险源辨识过程,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主要有对照分析法、经验法和类比推断法等。对照分析法和经验法就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专业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的方法。作为危险源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在施工项目的危险源辨识中,则常用类比推断兼顾专家评议的方法。通过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作业条件的经验和事故类型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害因素。对于施工作业,它们在事故类别、伤害方式、事故概率等方面极其相似,作业环境中所得到的监测数据也具有很好地相似性。并由于遵守相同的规律,因此,其危险源和导致的后果也可以类推,具有较高的置信度。我国和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加强安全统计数据资料的归纳整理,例如,我国建设部每年都将各个省市的一般(原三级)含)以上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汇集统计,对事故的产生类型和主要部位进行统计,这些数据为我们的危险源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是指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可以广泛适用于不同领域、阶段和场合。目前,该类分析方法多达几十种。根据归类划分,对于施工项目较为适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别。可以将这54 些方法在施工项目的各个不同的范围和层面、不同的阶段进行应用,以便很好地进行施工项目的系统危险源辨识。1)能量分析方法。从项目的不同层面来进行系统能量分析。包括宏观层面的系统整个施工项目自然环境因素分析,系统周边环境分析,寻找影响系统大环境的能量来源微观层面的系统使用全部资源分析,考察系统内资源的相互作用,分析可能造成伤害的能量流动。在施工组织设计的安全规划中,我们可以列出能量产生的项目,同时,时刻注意新的能量源产生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不断评审对危险源的辨识。2)子系统安全性分析方法。对于复杂的施工项目系统,需要逐一对系统进行分解辨识每一个子系统内部的危险源,这种系统分析的方法用途很广。利用子系统安全性分析的方法,可以较为全面地看清楚每个危险源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产生的影响和需要采取的措施39。3)作业安全分析方法。作为危险源分析最容易上手的一种分析方式,它也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安全分析方法。在施工作业安全分析阶段,将对各道工序,包括操作步骤、施工工艺、操作人员、使用机械设备、材料等逐个进行分析,辨识每个工序单元所具有的危险源。该类方法特别适用于操作变化固定,程序化的工作40。4)交接面分析方法。在一个系统中,找出各个工序、任务之间的交接面、交叉部位的各种配合的不恰当和不相容之处,分析它们在各种操作下会产生哪些相互作用的危险性及可能造成的事故。该交接面可以是工作班组之间、也可以是人——机械之间,乃至人——环境之间。5)意外事故分析方法。找出系统中最容易偶然发生的事故类型,研究紧急措施和防护设备,以便控制事故并避免人员和财物的损失。该方法根据事故的偶发特性、需要和可能,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个或一组分析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系统、子系统、任务内部和交接面等处。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安全检查表(SCL)、危险性预先分析(PRA)、危害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EMA)、事件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FTA)和因果分析等。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我们会选用多种方法一起使用。3.3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初始辨识通过系统危险源的初始辨识,我们可以对系统内部的危险源获得一个清晰的认识。为系统中的危险源类别划分,找出系统中的主要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同时,为危险源的进一步深入辨识和动态辨识创造条件。55 3.3.1初始辨识的目的和作用了解工程特点,分析和调查施工条件中的危险源,是进行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充分分析和评价危险源,对其进行必要的控制。由于施工项目类型众多,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建筑物,也会因为建造地点,施工企业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使得存在的具体危险源迥异。而危险源的初始辨识则是针对危险源的类型展开,在施工项目中,其类型有极大的规律性和相似性。一般情况下,施工项目危险源初始辨识主要分为两大内容,一是施工前的整体环境危险源初始辨识,另一方面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单元进行具体的危险源初始辨识。通过这两大类型的初始辨识,给出危险源初始辨识清单,为自辨识和动态辨识构建危险源的内容框架。①施工项目环境的危险源初始辨识施工项目环境危险源初始辨识旨在辨识拟建工程在拟建环境条件下的整体危险源,为施工企业是否参与施工竞标和中标后的施工安全规划方案提供依据。它从项目整体出发,对危险源所作的调查评价工作。通常我们可以从施工自然环境、项目周边环境和施工企业的管理软环境三个方面展开。②工作单元的危险源初始辨识工作单元的危险源初始辨识是对工作单元中涉及的所有危险源,如人员、材料、机械设备和工艺、施工工序、现场环境和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辨识对于某些特别重要、危险性大、施工工艺复杂或者缺乏施工经验的工作单元还要进行专门地针对性辨识。对可能构成工作单元重大危险隐患的危险源,重点危险施工区域要进行重点辨识。通过工作单元的危险源初始辨识,在充分考虑辨识危险源的基础上,规划好施工安全防范措施、调整施工工艺和顺序,拟定重点危险施工区域的安全施工方案,为危险源评价和控制创造条件。③施工项目危险源初始辨识的数据来源通常进行调查的数据信息可以分为经验信息数据和历史信息数据两大类。施工项目的经验信息数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来自施工企业。这是散布在企业机构中的关于过去项目的知识。信息可以是个人记忆、各种报告,极少情况下,也会是比较项目计划与结果的数据库;2)来自考察小组和个人。这是由特定考察小组及个人所拥有的经验的一个样本。通常这样的知识非常有用,尽管有局限性或者可能的偏差;3)来自外部渠道。许多从中可以获得有用经验教训的项目是在外部实施的。56 这样的外部知识数量少但非常有用,可以对目前的项目产生较大影响,典型的方法可以通过聘用咨询人员来获得。施工项目的历史信息数据则是在拥有描述过去项目的量化历史数据的情况下,统计分析可以为项目相关分析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基础。这样的分析需要有大量类似项目的活动及其最终结果的纪录。然后就可以通过统计获得各种活动计划和结果之间的偏差。这样的统计结果可以用来决定不同种类活动的“不确定性等级”。通过对以上的不同深度的项目范围从大到小的初始辨识,使得我们可以全面客观地获得一个施工项目的整体危险源概貌,为进一步进行危险源的深入细致辨识和评价、控制打下基础。在进行初始辨识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企业总部的作用和专家的意见作用,为后续的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自辨识和评价、控制打下基础。3.3.2施工项目整体环境的危险源初始辨识施工项目涉及面广、专业多、工程量大,影响因素复杂。因此,危险源辨识首先要对原始资料进行掌握,通过对原始资料的调查分析,勾勒出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轮廓。施工项目整体危险源初始辨识是施工企业有意参与施工项目竞标开始,就需要展开的危险源辨识,作为确定是否参与投标的重要依据,在施工竞标成功之后,将为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自辨识提供依据。①施工项目危险源初始辨识的范围主要包括:1)施工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中的危险源,即:施工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的气象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等因素导致的危险源;2)施工项目周边环境中的危险源,主要内容为施工场地周围存在的重大危险设施,如油库、核设施等,带高压电导线、地下燃气管道危险源及毗邻建筑物或构筑物等的危险源;3)施工企业自身管理缺陷。对于一个特定施工项目,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全面分析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力量和安全管理中的缺陷,是否将给项目带来危险。这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管理流程缺陷、管理方法缺陷、管理配置人员缺陷和安全管理制度缺陷等方面。②自然环境和周边环境危险源初始辨识在进行施工项目自然环境中的危险源调查时,需要向主体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收集有关设计任务书、工程选址报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地形测量图、工程设计文件等向当地气象台、站索取气象资料另外,还要向当地相关部门咨询类似工程的实践经验资料等。对缺少的资料应予以补充,对某些有疑点的资料应当特别搞清楚真实情况,进行实地勘察调查。57 同时,由于大量的施工项目位于城市之中,处于人们已经改造过的自然环境中,因此,会受到一些新的危险源影响,这要求我们在施工开始之前,还要详细调查施工项目周边有哪些危险源存在,这些危险源可能会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对施工项目产生危险隐患。表1.6举例说明了以自然环境危险源为主要辨识对象的初始辨识调查表形式。表3.2举例说明了对项目周边地下管线的调查表形式。从自然环境考察来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自然环境危险源可以归纳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雷电灾害、地震灾害、水文灾害、地下毒气危险源六个方面。通过初始辨识得到的危险源可以按照类型进行归纳总结,成为自然环境危险源下属的危险源类型,这为自辨识过程发现和更新危险源提供方便。例如,气象灾害包括大风、暴雨、高温和低温危险源等更为具体的危险源。表3.2自然环境危险源初始辨识调查表Table3.2theinitialidentificationofenvironmentalhazards58序号项目调查内容针对性内容危险源(一)气象1气温1.年平均.最高.最低.最冷.最热月的平均温度2.冬.夏委室外计算温度3.≤5摄氏度的天数,起止时间1.防暑降温2.冬季施工3.估计砼、灰浆强度增长气象灾害(高温灾害,低温灾害)2雨1.雨季起止时间2.全年降水量,一日最降水量1.雨季施工2.工地排水、防洪3.防雷暴雨灾害雷电灾害3风1.主导风向及频率(风玫瑰图)2.>8级风全年天数,时间1.布置临时设施2.高空作业及吊装措施飓风灾害(二)工程地形,地质1地形1.区域地形图2.工程位置地形图3.该区的城市规划1.选择施工用地2.布置施工总平面3.掌握障碍物及数量1.地质灾害(泥石流灾害、冻土灾害、土体稳定性灾害)2.毗邻建(筑构)筑物危险源2地质1.钻孔布置图2.地质剖面图,各层土类别,厚度3.地质的稳定性,滑坡,流砂,冲沟4.地基土强度的结论,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天然含水率、孔隙比、塑性指数5.最大冻结深度6.防空洞,钻井,土坑,古墓,洞穴7.地下构筑物1.土方施工方法的选择2.地基处理方法3.基础施工4.障碍物拆除方法5.复核地基基础设计3地震地震级别对地基影响、施工主意事项地震灾害 注:调查资料可从当地气象台站和设计原始资料中的勘测报告等处获取。通过表3.2的调查表类型,我们可以对周边环境进行危险源初始辨识,得到实际影响施工安全的危险源。通过总结,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管线型危险源。如周边地下水管、电管和煤气管线等(表3.3);2)毗邻结构危险源。如周围沟渠、涵洞、围墙、(地面、地下)建构筑物等;3)周围重大危险设施。如周围油库、危险品仓库、军事设施等;4)架空型危险源。如穿越施工现场的高压架空电线等。表3.3施工项目毗邻地下管线调查表Table3.3theconstructionprojectadjacenttotheundergroundpipeline③管理环境危险源初始辨识59管线名称管径mm埋深m离道路中心线距离m材质危险源电力管线220kv1.022N25.5钢筋砼沟体电自来水管4003.707N16.8球墨铸铁水自来水管16003.507N11.5钢管水电力管理110+35kv1.5N16.5砼管电电信管12孔2.314N13砼管无雨水管4003.7N11自应力砼管无污水管3004.2N1自应力砼管毒气污水管8002.742S10.8预应力砼管毒气通讯共同管16孔1.722S15多孔砼管无中压煤气管Φ5291.3S17.5钢管毒气电力管理110+35kv1.5S18砼管电低压煤气管Φ2191.3S18钢管毒气电力管10kv1.1S23砼管电序号项目调查内容针对性内容危险源(三)工程水文地质1地下水1.最高,最低水位及时间2.流向,流速及流量3.水质分析4.抽水试验1.基础施工方案的选择2.降低地下水位3.判定侵蚀性质及施工注意事项水文灾害2地面水1.临近的江河湖泊及距离2.洪水,平水和枯水时期,其水位,流量和航道深度3.水质分析1.临时给水2.航运组织3.水工工程施工洪涝灾害 施工企业内部应当不断提高安全水平,营造安全文化。大量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以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为契机,不断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领导组织机构,编制安全管理网络,为施工项目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管理环境。但是,毋庸置疑,企业现存的施工管理环境必然存在缺陷,其中包括企业的管理流程缺陷、管理方法缺陷、管理配置人员缺陷和安全管理制度缺陷等,需要我们在工程开展之前进行危险源辨识,找出缺陷,以便改正。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缺陷类型的辨识来发现管理环境中的危险源。1)安全机构设置和安全人员配备缺陷考察企业是否已经落实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目标管理模式,将安全生产责任到岗是否配备有一定学历以上的和专业工作年限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可以进行施工现场每个专业的施工、每道施工工序的介入和监督,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指标要求,就认为存在缺陷。2)安全规划、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安全技术方案缺陷对施工项目中常见和事故多发位置,分部分项工程,如深基坑、脚手架、模板、垂直运输、起重吊装、临时用电、人工挖孔桩、拆除、爆破等危险性大的工作,是否明确规定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交底,是否明确单位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设计方案,需要经过审查、批准等流程,并最终将成为施工现场动态安全控制的依据。3)安全设施、防护用品和安全警识标志配备缺陷企业制定严格的场地设施平面布置规范,要求布置合理,符合安全施工的需要材料分门别类码放整齐,对每种材料都有明确的标识各种机电设备的安全装置和起重设备的限位装置、保险装置齐全有效。脚手架、井架(龙门架)、塔吊、施工电梯、模板和安全网等,均要求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施工现场必须正确使用“三宝”、“四口、五临边”及易燃易爆场所、变压器周围等设置围栏和安全警示标志,落实消防、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现场整体环境布置上,要求明确规定施工现场必须进行围挡封闭在作业班组进场之前做好施工场地、材料堆放、现场宿舍、环境卫生、消防治安、保健服务等工作部署工地大门口要求挂标准的五牌一图,即工程概况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消防保卫牌、安全生产牌、文明施工牌和施工现场平面图。4)施工设备的安全验收许可证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持证上岗缺陷企业实施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针对电工、焊工、架子工、搅拌工、起重司索工、塔吊工等特殊工种人员和现场十大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都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部门颁布的各项安全规程的规定,用工手续完备。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种设备、特殊场所和特殊施工工序,除安全管60 理部门的综合性检查外,应组织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性安全检查。5)施工作业任务的安全交底缺陷施工作业任务的安全交底目的使得操作人员充分理解方案的内容,安全交底的内容应当针对工程的特点作出不同的规定。安全交底人员要学习安全生产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安全操作规程认真落实各项专业安全技术交底减少失误,通过把方案的设计思想、内容与要求,向作业人员进行充分交底,加强对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力度,落实制度。明确规定工程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并结合现场实际,及时调整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在工序交接时,考虑增加安全施工交接一项。必要时工序交接也可邀请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在安全交底过程中要落实有针对性的各类专项防范措施。解决存在的薄弱环节,严防高处坠落,对于高支模、深基坑、大型机械设备、大负荷用电设施等部位,定期监测,专人负责对于高温、高湿、台风、易燃易爆等恶劣施工环境,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管理到位,落实到人。6)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缺陷安全教育培训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一项基础工作,施工企业安全部门应当有教育计划大纲,编制相应的安全知识考试,内容包括智能、技能、意识三个阶段的培训、教育和考试。新工人入场前应当完成三级安全教育,对安全知识、生产组织原则、生产环境、操作标准、纪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并进行安全考核,将教育情况记录在安全教育记录卡上。通过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起到提高职工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安全意识,激励操作者自觉实行安全技能,获得完善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企业通过制定完善的宣传教育制度,安全竞赛、安全大检查及专项安全检查制度,将安全生产意识贯彻到每个员工日常行为中。通过对上述管理中的常见危险源归类进行初始辨识,就可以获得所需的管理环境危险源初始辨识清单。④施工项目整体环境危险源初始辨识清单通过上述分析,根据危险源辨识的归类标准表3.4,总结出施工项目整体环境危险源初始辨识清单见表3.5。经过初始辨识得到的危险源可能不全面,但他为后续的自辨识和动态辨识奠定了基础,方便了增加和修改危险源。61 表3.4施工项目整体环境危险源归类标准Table3.4theclassificationstandardsofconstructionhazards表3.5危险源类型型危险源初始辨识清单Table3.5theinitialidentificationofhazards62危险源类型危险源辨识的归类标准自然环境危险源气象灾害雷电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水文灾害地下毒气危险源周边环境危险源架空型危险源重大危险设施毗邻结构危险源地下管线型危险源管理环境危险源安全机构设置和安全人员配备缺陷安全规划、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安全技术方案制定缺陷安全设施、防护用品配备缺陷施工设备的安全验收许可证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持证上岗缺陷施工作业任务的安全交底缺陷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缺陷危险源类型具体危险源自然环境危险源危险源X(1,1)危险源X(1,2)危险源X(1,i)危险源X(1,n)周边环境危险源危险源X(2,1)危险源X(2,i)危险源X(2,m)管理环境危险源危险源X(3,1)危险源X(3,i)危险源X(3,k) 3.3.3工作单元危险源的初始辨识在项目施工阶段,需要对施工项目中的危险源进行全面细致的辨识,首要工作也是进行初始辨识。施工项目作为一个系统,可以依次划分为建设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在施工阶段的危险源初始辨识中,我们可以将分部分项工程作为一个工作单元来展开危险源初始辨识。因为分部分项工程中的各道工序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同时,与其他分部分项工程之间又存在比较清晰可以分割的界限。另外,我国的工程造价和概预算体系所针对的研究对象也是分部分项工程,它对基于分部分项工程的作业人员、施工材料和施工作业机械和用具等局部性危险源进行工料分析,利用这一框架思路将为危险源的自辨识提供体系结构上的方便。在现场危险源初始辨识过程中,我们主要对全局性的施工项目危险源进行初始辨识,而局部性的施工项目危险源则主要作用到个体因素,通过安全网络计划技术,结合企业数据库我们可以精确获得局部性施工项目危险源数据。在施工项目中,我们通常将全局性危险源类别分为:①人的不安全行为。指工作单元内各个工作团队,操作人员的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产生的整体不安全行为;②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分为工作单元内的材料整体不安全状态和设备、机具和设施的整体不安全状态;③作业环境危险源;④工作单元中采用的施工技术或施工工艺危险源。这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施工技术缺陷、施工工艺方法上的缺陷、安全防护技术的缺陷等方面;⑤工作单元中存在的管理缺陷危险源。将局部性危险源类别分为三个方面:①作业人员个体不安全行为;②施工机具单体不安全状态;③施工材料和构件的单体不安全状态。对工作单元中的局部危险源,可以通过安全网络计划模型得到,其危险性评价数据则由施工企业按照一定系统方法进行,在某项目中进行具体应用时,只需要从企业危险源数据库中调用即可。对施工现场进行的初始辨识,我们可以根据危险源辨识的归类标准(表3.6),总结出施工项目工作单元全局性危险源初始辨识清单(表3.7)。63 表3.6危险源辨识的归类标准Table3.6theclassificationstandardsofhazardidentification64危险源类型危险源辨识的归类标准工作班组危险源班组内部人员配置不合理危害班组之间协同作业状况不佳危害各班组间整体安全性差异危害材料、构件危险源材料输送方式危害构配件、工厂预制件使用状况缺陷材料堆放的有序程度(是否违规堆放)危害不合格材料使用危害特殊材料存放使用缺陷机械、机具和设施危险源陈旧或带病机械和设备使用危害人机混合作业危害设施搭设和设备操作性缺陷机械、设施超负荷运行危害作业环境危险源特殊环境中施工(如缺氧、有毒气体、烟尘、噪声、振动)危害现场(夜间)照明不足或有影响视线的障碍物的危害作业面狭窄、无工作平台或施工作业现场安排不合理,无防护设施危害属于高空作业或者深基坑内作业危害恶劣自然环境下作业(如飓风、大雪、地下作业等)危害施工现场的不文明和混乱(现场不及时清理)危害危险环境中的特殊作业危害(高温、低温、易燃易爆危险品围绕)技术危险源特殊或危险作业、设备安全技术控制缺陷电力危害技术控制缺陷明火动力点技术控制缺陷作业施工工艺不当危害防护用品使用不当危害和防护工艺缺陷管理危险源危险作业策划、指挥、监控缺陷现场围护和监控、警示缺陷现场消防管理缺陷超负荷施工和加班控制缺陷标识、联络警示信号和沟通缺陷 表3.7工作单元全局性危险源初始辨识清单Table3.7theinitialhazardsidentificationofworkunits3.4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动态辨识施工项目的危险源管理是一个系列化的动态过程,随着工程进展和施工条件的变化,危险源及其潜在危险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危险源的存在及分布、危险程度等级都会随之变化。因此,我们仅有一次危险源初始辨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得到危险源初始辨识清单之后,我们将通过危险源自辨识来不断进行深化,通过周期性和不定期的评审技术,来确保施工项目危险源一直处于可控状态。3.4.1施工项目危险源自辨识通过上述的危险源初始辨识,我们大致清楚了施工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危险源,它会随着施工过程的开展消亡或者产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跟踪辨识。施工项目危险源自辨识就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由工地日常检查人员根据己有的初始辨识结果,对照初始辨识清单,根据经验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工作单元的危险源作进一步的细致全面辨识。同时,将改变了的和增加的危险源充实到危险源清单中。①危险源自辨识的结构化方法施工项目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很多,但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很多时候,事65危险源类型具体危险源工作班组危险源危险源Y(1,:)危险源Y(1,1)危险源Y(1,m)材料、构件危险源危险源Y(2,1)危险源Y(2,i)危险源Y(2,n)机构、机具和设施危险源危险源Y(3,1)危险源Y(3,i)危险源Y(3,1)作业环境危险源危险源Y(4,1)危险源Y(4,i)危险源Y(4,q)技术危险源危险源Y(5,1)危险源Y(5,i)危险源Y(5,r)管理危险源危险源Y(6,1)危险源Y(6,i)危险源Y(6,t) 故恰恰在我们意料之外发生更多时候,在事故发生之后,我们惊讶于为什么明显的危险隐患却没有被辨识出来。这些都极大制约了建筑业降低事故发生率的可能性。因此,在危险源自辨识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少地依赖于评价人员的主观认识和判断,通过结构化的辨识方式来实现危险源辨识过程中的严密性和完整性41。本文拟借鉴相互作用矩阵分析法42的结构化分析思想,列举评价工作单元内的所有组件(系统的组成部分),采用分类的方法简化分析过程,考虑各组件间的相互作用来辨识危险,试图归纳出一种新的危险源辨识方法。以工作单元危险源自辨识为例,我们对其中的人员、材料、机械设备和环境作进一步的全面危险源辨识。通过采用这种组织思路的辨识方法,可以发现潜在的事故序列、事故的起始事件以及相应控制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单元内的正常、非正常作业都可以使用该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分析。其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1)危险源自辨识的初始条件设置自辨识过程开始前,应根据初始辨识的结果,列出工作单元中的所有组件,建立初始条件的完整集合,也就确定了要分析的全部内容。a.明确系统危险源辨识中需要考察的内容。按照初始辨识结果得到人员、材料包括原材料、构件和半成品、机械、环境(施工作业环境)四种危险源类型之外,还需要重点考察重大危险源和特殊操作中存在的危险源。b.明确工作单元的独立操作阶段和操作步骤。在工作单元内,又可以划分为若干独立的工序,每道工序又可以划分为若干操作步骤。对每个步骤进行分析可以保证危险源辨识内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c.设置危险源自辨识初始清单。2)危险源自辨识过程a.罗列危险源。对辨识单元中的所有危险源按照人员、材料、机械、环境等大类分别罗列,形成基本清单(见表3.8)。表3.8系统元素基本清单格式Table3.8thelistofsystemelements66辩识内容工作单元人员材料设备环境工序步骤人员1材料1设备1环境1人员2材料2设备2环境2…………步骤2…工序步骤1步骤2… 在清单的罗列过程中,对划分不是很清楚的内容,也要列入,归类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关键是列全各类危险源。对于关键控制点或者重大危险点,可以单独列为一个步骤并作说明。在罗列过程中,可能会需要额外的分解,此时对清单进行补充即可。b.形成所有可能的界面。按照排列组合,我们可以归纳为10组界面,它们分别为①材料—材料②材料一设备③材料一人员④设备一设备⑤设备一人员⑥人员一人员⑦环境一材料⑧环境一设备⑨环境一人员⑩环境一环境。将清单内的每个组件相对应地进行一一配对,就形成了所有可能的界面。如图3.5所示。清材单料材料界面材料材料1材料2材料3材料1--------材料2材料1--------材料3材料2--------材料3清材料单设备材料界面设备材料1材料2设备1设备2材料1--------设备1材料1--------设备2材料2--------设备1材料2--------设备2图3.5清单界面的形成过程Fig.3.5theformationprocessoflistinterface在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实际不可能”的界面,可以将其排除。所谓“实际不可能”的界面是指对于此界面的存在必须修正预期的初始条件(如初始条件发生重大的变化)或者必须发生中间反应,则此界面就属于“实际不可能”的界面。将其剔除出清单。c.界面检查。对所有两两配对的界面进行检查。看某一个组件是否是对方的触发因素。采用人格语义的方法,将两者分别分配为“主角”和“配角”。询问“主角是否能引起配角状态的改变?”调换角色后再询问。如果答案均为否,则界面分析结束,如果答案有肯定的,则对照危险类别清单,列出该界面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67 导致的危险类型。如果这种危险类型并没有在危险类别清单中出现,则将该种危险类型添加到清单中去,进一步完善危险类别清单。通过上述步骤的操作,我们可以得到人员、材料、机械、环境四种危险源类型完整的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自辨识清单列表了。②危险源自辨识的经验方法通过结构化方法对施工项目危险源进行自辨识可以得到完整,全面的危险源清单列表,但不可否认,这个方法过于繁琐,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在数据库不完备的情况下,必须通过人的参与来完成各项检验,这对该方法的应用造成很大局限。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针对专门的施工类型、规模、位置或特征的工程进行总结,参考施工企业或者当地主管部门近几年的事故记录,来进行危险源的经验方法自辨识。通过仔细分析施工企业或当地主管部门的事故记录、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其他有价值的资料,包括施工项目在过去的安全会议上讨论过的违章行为、安全整改通知和相关记录等,对我们判断类似项目中的危险源提供很大帮助。在进行工作单元危险源自辨识时,对初始危险源清单进行核对。如果发现有比较典型的意外伤害事故危险源没有纳入的,可以将该类因素添加到辨识表中。下列问题常常作为危险源自辨识的补充考评依据。1)现场的各种施工设施,尤其是电缆,对员工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2)起重机和其他设备是否能够安全地进人工地?3)附近的交通是否有危险?4)建筑垃圾是否能合理地处置?5)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是否影响施工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6)工程的噪声是否可能导致失聪?7)工地上是否有足够的消防设备?8)现场照明是否充足?9)现场通风是否良好?10)员工是否经过适当的训练(在设备、消防和沟通危险信息等方面)?11)所有的现场人员是否都按照要求正确佩戴了个人安全装备?12)工地的现场布置是否存在安全隐患?13)工程中所使用的化学药品是否存在明显的安全问题?14)现场的道路是否有明显的安全标志?15)主要工作设备如起重机的安全问题是否经过认真检查?16)挖掘和掘进设备是否能够安全工作并备有安全装置?17)现场的气候条件是否会导致特别的安全问题?68 18)到材料堆放场地的道路是否安全?19)下雨是否会引起特别的安全问题?20)气候过热或者过冷是否会危及现场安全?21)工地上是否需要使用炸药?22)是否所有的电动工具和手工工具都经过检修?23)是否所有的重型设备都运行正常包括制动装置、防倾覆装置等?24)是否所有的紧急出口都有清晰的标志?25)工地上是否存在密闭空间?26)现场是否做过缺氧和有害气体的测试?27)现场是否有紧急救援计划和培训课程?③特殊操作中的危险源自辨识方法除了进行危险源的全面辨识之外,危险源分析的重点还应当在施工中采用的特殊操作上展开。在进行全面危险源辨识的过程中,可能己经考虑过一些特殊的操作或者施工问题,但毕竟是很有限的。因此,需要专门对施工过程中的特殊操作过程和施工步骤的危险情况进行集中、更详细地辨识分析。全面危险源辨识是对存在的危险源的一个总体框架的辨识,而特殊操作危险源辨识则是对施工过程不同施工操作的专题危险源分析。在特殊操作危险源自辨识中,要密切关注施工操作步骤,我们可以利用工程进度表来进行。例如,工程进度表可以显示出浇筑某一块楼板所需要的时间。另外,网络进度图则会划分出搭脚手架、支模板、绑扎钢筋、浇捣混凝土、拆模板、拆脚手架等操作步骤。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工地条件或者施工条件不正常的情况下与脚手架有关的危险。如用起重机在别的工区上方或者空中的电线附近吊装混凝土料斗,如果时间进度表能够很清楚地列出不同的施工操作,那么即使是浇筑一块楼板所必需的操作,也能很容易看到。特殊操作危险源分析也可以通过一些表格(见表3.9)来进行,在表格中,重点突出了危险源所在的任务范围,并要求给出原因和预防措施,以作重点防范用。表3.9特殊操作中危险源自辨识分析表Table3.9thehazardsself-identificationinspecialoperations工作编号:工程地点:69分析日期:制定者:任务/操作/范围危险源危险原因预防措施123…………………… 3.4.2安全网络计划模型的构建网络计划技术是网络技术在计划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网络计划是以网络图的形式完整而正确表示项目、系统,不仅反映组成项目和系统的各相对独立的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反映各活动时间上的制约关系44。网络计划技术在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中的应用就是通过统筹方法编制项目的生产计划和施工进度计划,绘制工程施工网络图,分析各个施工过程在网络图中的地位,按照一定的安全管理目标和评审周期,动态辨识施工中各个工作单元的危险源、进行危险性评价,找出某一时段危险性超过可容许范围的危险源所在的工作单元,为进行危险控制提供依据。安全网络计划模型可以发挥其便捷调整计划的优势,利于我们选择危险源优化控制方案,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实时有效监督45。如果把事故损失看作是一种成本支出,安全网络计划优化技术就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考虑安全技术要求、安全管理要求,通过合理调整施工顺序和安全资源配置,使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事故损失46。同时,通过安全网络计划模型所构建的工作单元和作业时间内的危险源建立起时空对应关系,有利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危险源管理。①安全网络计划模型表示安全网络计划模型就是按照工作系统分解方法,将施工项目分解成若干子系统,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活动,同时,明确各个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确定各活动参数。通过表列表说明的意义作为表示来进行网络图的绘制,枝线表示活动的逻辑关系利用时间参数给予量化节点代表了活动系统中最小的有机构成元素,当活动不能够说明系统元素时,可以进一步分解。表3.10安全网络计划模型的表示Table3.10thesecuritynetworkplan②全网络计划模型的参数设定安全网络计划模型需要确定各项活动的参数。活动参数为3个工作单元,危险源和时间,危险源包括六个方面:人员危险源、机械危险源、材料危险源、环境危险源、工艺危险源和管理危险源。70网络计划模型类型枝线(弧)节点流安全网络计划模型各项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系统的各项独立的活动完成各项活动所需的时间、危险源、工作面参数 因此,我们构建的网络计划模型参数:活动(工作单元),危险源,时间。其中:时间(活动时间,搭接时间,最早时间,最晚时间);危险源(人员危险源、机械危险源、材料危险源、环境危险源、工艺危险源、管理危险源);工作单元(A,T),设定如图3.7所示。其中时间段(T)是工作系统可以自组织和在系统管理协调范围内的时间,由管理者按照辨识、控制和评审的需要进行划分;工作单元的空间区域(A)是系统危险源相互影响的范围,由管理者按照危险源自辨识的经验数据和管理的需要进行划分。时间段活动顺序工作活动节点空间A图3.6施工项目工作单元示意图Fig.3.6theworkunitsofconstructionproject3.4.3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动态辨识和评价在应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对施工项目危险源进行辨识时,我们把工作单元作为危险源辨识的最小系统展开工作,继而扩展到整个施工项目。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动态辨识,即是以安全网络计划模型为框架,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演算,确定工作单元空间内活动开始、活动结束和浮动时间等时间参数同时,对工作单元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获得辨识时间段类的所有危险源。这为我们精确定位危险源、评价危险源及进行危险源控制奠定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71 ①安全网络计划模型危险源管理流程通过运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对所研究的危险系统的所有活动的描述,就能构建出施工项目全过程的安全网络计划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划分不同空间位置A在任一考察时段的工作单元。根据所建立的安全网络计划模型,对施工项目以工作单元为系统展开危险源辨识、评价、控制和优化活动。并在不同的时间段T中,可以重复开展这个工作,起到对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动态评审和管理的目的。其工作框架如图3.7所示。收集施工项目数据确定施工顺序、关键安全节点构建安全网络计划模型确定工作系统、参数设定安全网络计划计算计算结果评价安全计划评审安全网络优化图3.7安全网络计划危险源管理流程Fig.3.7themanegementframeworkofhazardsinsecyritynetworkplan②安全网络计划模型危险源管理方法在进行施工过程的危险源动态辨识中,我们既要根据危险源系统管理的要求,对系统内的危险源进行分类逐一辨识,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由于辨识数量具大,导致重复辨识和漏项,以及后续危险源评价工作量过大所带来困难。因此,我们利用施工定额和工料分析表来帮助我们确定人员、材料、机械设备等施工项目危险源的数量。通过采用这种简化的方法,既有利于我们遵循施工工艺程序来划分工作单元,也有利于数据的共同使用。1)确定危险源辨识的工作单元在遵循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工艺条件的前提下,以独立施工单元互不影响为72 原则来进行工作单元的划分,确定为危险源辨识单元。随着施工的进展辨识时间段的不同,工作单元将发生改变,需要我们定期评审予以调整。2)确定工作单元的辨识时间段在确定的辨识时间段内对工作单元空间范围内的各类危险源进行辨识考察。可以按照确定的时间周期来划分,作为日常工作程序执行,如以周为单位考察危险源,进行危险源辨识也可以按照施工的工艺特征来确定辨识时间段。当以固定的时间周期作为时间段划分,涉及两个工艺过程时,可以将该时间段根据工艺过程间断分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评价。3)对工作单元内的局部性危险源,通过安全网络计划模型,获得计算时间段内的人员危险源,材料危险源,机械设备危险源等的数量及它们各自的危险性数值和危险等级。4)对于工作单元内的全局性危险源,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得到各个危险源的危险性数值和危险等级。5)通过危险源的安全网络计划模型计算,得到工作单元的综合危险度、危险等级和整个施工项目的综合危险度、危险等级。6)通过安全网络计划模型,对综合危险性大的,或者危险等级超过容许范围的工作单元采取延长施工进度、增加安全资源、工前培训等措施予以控制,并重新计算危险度,进行危险等级划分,对施工项目危险源进行动态管理。3.5本章小结本章主要阐述了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从危险源的定义出发进行剖析,依据对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安全标准、规范的分析研究,对论文中的施工项目危险源进行了研究范围的界定,为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和后续研究奠定基础。②在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中,站在系统研究的高度,依据施工系统的项目属性,对施工项目作了科学的分解,有利于通过系统的方法来逐层展开来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研究,提供组织在不同阶段中对危险源了解的需要。③根据危险源作用范围的不同,对施工项目危险源进一步划分为全局性危险源和局部性危险源,有利于全面认识施工项目危险源,更加符合施工实际,同时也为更好地应用危险系统的评价方法打下基础。④在综合研究前人和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对危险源辨识分析过程、方法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系统辨识方法。通过初始辨识、自辨识,对施工项目危险源实行细致全面的辨识,通过安全网络计划技术,做到对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动态辨识,为PDCA和及时评审提供了技术支持。73 74 4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是组织获取和分析施工项目的有关危险源信息,按既定的安全目标和危险源控制标准对施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超过可容许风险的危险源时即采取正确的措施,降低个体危险源的危险性值或系统整体的危险等级,使施工活动按预定的计划进行。进行危险源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减少安全事故,使之与安全计划目标相一致,最终实现施工目标。危险源控制的主体可以是施工企业、项目班组,也可以是业主或各监督方及其所属的职能部门。控制主体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进行危险源控制的任务也不同。危险源控制的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横向包括人、机械、材料、施工工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纵向涉及施工项目系统的各个层次。从危险源控制的阶段看,包括施工前的危险源控制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施工过程的危险源监测、预报和定期评审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内容。由此可见,危险源控制是全面系统的控制。需要整体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有效控制危险源,降低危险性的目标。4.1危险源控制的原则、方法和手段危险源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源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源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项目,进行重点控制同时改进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努力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提高控制效果。要尽可能地采用危险源前馈控制方式和预防控制方式,使控制措施针对未来。由于危险源引发事故的不可预测性始终存在,为了提高危险源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增强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可以通过制定多种应对危险源爆发的方案和进行危险源管理资源的储备,采用系统方法来达到危险源控制目的。4.1.1危险源控制的原则①危险源控制的一般原则危险源控制的一般原则是:1)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2)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3)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测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75 危险源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源、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控制措施选择优先顺序如图4.1所示。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从图4.1中看出,只要工程技术可以控制的危险,就避免使用管理的方法控制。个体防护是在其它方法都不能实行的情况下,才采用的最后的危险控制措施。个体防护管理控制工程技术控制限制危害隔离人员或危害修改程序以减轻危害使用危害性较小的资源替代应用本质化安全,消除危害,或用无害物替代图4.1危险控制措施选择优先顺序图Fig.4.1theselectionorderofhazardscontrolmeasures②危险源控制的及时评审原则在实施危险源控制时,尚需评审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的有效性。危险源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随着施工进度的展开,危险源的存在及分布、危险等级都会随之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及时或定期地对危险源控制计划进行评审和修订,以确保危险源管理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实效性。通常,我们应当选择以下时机进行及时评审:1)新工程、新项目开工前;2)单位工程、单体工程开工前;3)特殊作业、危险作业开工前;4)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型机具设备使用前;5)现场组织机构、工程审计、现场布局等有重大变化时。在常规情况下,也应按计划进行定期评审。在危险源计划评审中,其主要内容包括76 1)危险源的辨识是否充分,是否有新的危险源产生;2)危险等级评价是否合理,是否有风险程度的变化;3)危险源控制措施是否适宜,实施是否有效;4)是否有进一步改进的需求。③危险源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他们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源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措施。在事故发生之前,我们应当采取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1)根除危险源;2)限制和减少危险源;3)隔离、屏蔽和连锁;4)故障安全措施;5)减少故障及失误;6)安全规程;7)矫正行动。建筑施工危险控制的预防措施及一般方法有:1)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职责;2)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3)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4)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5)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6)组织员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7)发现事故苗头、隐患,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一旦事故发生,以减少事故损失为目标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1)隔离危险源;2)薄弱环节防控;3)个体防护措施;4)避难和救生行为;5)救援行动。77 4.1.2危险源控制方式分类就不同的危险源特性和危险源所处的不同环境,需要我们对危险源的控制方式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的控制要求和措施。①按照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分类进行控制对施工项目中的第一类危险源进行控制,其控制措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有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2)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措施有隔离、个体防护、设置薄弱环节使能量或危险物质按人们的意图释放、避难与援救。对施工项目中的第二类危险源进行控制,其控制措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机械设备的人为故障发生,如增加机械操作安全系数、提高机械设备可靠性、设置安全监控系统;2)进行机械设备的本质安全设计,如采用故障——消极方案(即故障发生后,设备、系统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直到采取校正措施之前不能运转);故障——积极方案(即故障发生后,在没有采取校正措施之前使系统、设备处于安全的能量状态之下);故障——正常方案(即保证在采取校正行动之前,设备、系统正常发挥功能)等不同模式进行本质安全化设计。②按照事故发生前后不同危险源状态进行分类控制1)事前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实时控制和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控制危险源事前控制是指在一项施工活动正式开始前所进行的管理上的努力。危险源事前控制主要是对施工活动的最终安全成效的确定和对危险源管理资源投入的控制,其重点是防止危险源活动所使用的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实时控制是在施工活动或作业过程中实施的控制,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指导和监督,以保证施工活动按规定的政策、程序和方法进行。发生事故的应急控制是根据事先确定的应急控制标准和应急程序预案对实际发生事故的危险源进行控制,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和评价,为未来的危险源事前控制和实时控制打下基础。2)危险源预防性、纠正性控制危险源的预防性控制措施既包括技术方面的措施,也包括非技术方面的措施。前者是指那些针对危险源的危害威胁和危害产生潜在危险性而采取的施工上的技术和工艺预防性措施,后者包括安全立法活动、危险源管理规章、制度等的制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等非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方面措施。使用预防控制性措施要求对系统中的危险源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对重大危险源和系统的脆弱性特点有深刻的理解,能够预见问题。78 危险源纠正性控制是在出现危险隐患或事故正在酝酿过程时采取措施使危险行为或活动回到事先确定的或所希望的水平。3)危险源反馈、前馈控制危险源反馈控制就是从危险源活动进行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反馈中发现偏差,通过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偏差。由于危险源反馈控制存在着发现偏差到纠正偏差的时滞现象,所以简单的反馈控制并不能有效的解决一切危险源的控制问题。危险源前馈控制是通过对危险源状况的长期观察和对其规律的掌握、根据类似项目的危险源管理信息的分析,预计本项目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隐患,在其未发生前即采取措施加以防止。③危险源集中控制和分散、分层控制根据危险源的系统特性、发生事故时的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针对性地采取危险源集中控制或分散、分层控制方法。危险源集中控制是在危险源组织中建立一个控制中心,由它来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加工、处理、并由这一控制中心发出指令,操纵所有的危险源管理活动。控制中心对信息的取得、存储、加工效率及可靠性都很高,但有可能出现延长信息的传递时间,造成反馈时滞等现象。危险源分散控制对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易于实现。由于反馈环节少,有反应快、时滞短、控制效率高、应变能力强等优点,但分散控制可能会使各分散系统的相互协调发生困难,从而危及整体危险源活动的全面系统控制。危险源分层控制是一种把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结合起来的控制方式。它是在对施工项目危险源进行详细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综合危险源管理职能部门,对危险源展开集中控制和协调。通过安全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根据施工项目展开形式,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施工组织、作业班组,形成施工项目危险源分层管理体系。4.1.3危险源控制的方法危险源控制是利用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减少人误,从而起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防止危险源导致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过程。控制危险源的一个方面是通过技术措施来实现。危险源控制技术包括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减少或避免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前者在于约束、限制系统中的能量,防止发生意外的能量释放,后者在于避免或减轻意外释放的能量对人或物的作用。显然,在采取危险源控制措施时,应该着眼于前者,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也应做好充分准备,一旦发生事故时防止事故扩大或引起二次事故,把事故的损失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79 控制危险源的另一方面是管理,管理是危险源控制的重要方法。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危险源管理活动,有效地控制系统中的人、材料、机械和环境等危险源。再次,由于危险源导致事故通常和人行为的失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进行人的行为控制,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的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也是危险源控制的重要方面。人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误、指挥错误、不正确的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厌烦、懒散疲劳、紧张、疾痛或生理缺陷、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装置等。人的行为的控制首先是通过管理方法,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的本质安全化,其次通过技术方法,做到人员操作安全化。总体而言,技术方法、管理方法和人的行为控制方法,是目前进行危险源控制的三种根本方法。①技术控制方法采取技术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控制,主要采用的技术控制方法有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屏蔽危险源、坚固防护设施、消除薄弱环节、不接近靠近危险源、闭锁危险触发、取代操作、警告警示、冗余技术、个人防护等。施工现场应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存在状态,以及施工企业能够采用的技术、财力、人力、物力有选择地采用上述技术措施以达到消除、控制、防护、转移危险源的目的。危险源控制的技术措施有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源控制技术和安全设施2个方面。1)工艺过程的危险源控制技术是根据现有的工艺技术的安全要求和标准,一方面对施工过程中的第一类危险源,如机械设备、材料构建等的危险属性如温度、压力、强度等加以控制,避免一旦约束失效导致失控产生事故。另一方面,加强紧急情况下的控制装置执行能力,如紧急过电保护装置、机械突发事件紧急停车系统等。2)安全措施是指一些预防危险源发生事故的手段。如工地消防设施消防水、消防车、灭火器、其它灭火装置、消防通道等、危险源监控系统、检测报警系统和防静电设施等。只有当我们切实采取技术措施来进行危险源控制,才可能有效地规避管理失误导致的第一类危险源能量意外释放,避免事故产生。②管理控制方法危险源控制的管理方法是控制事故发生的关键。管理措施的失效将最终引发安全事故。这其中包括安全制度的完善及落实工作人员的安全态度、技术水平安全组织机构、企业内部的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等。鉴于此,我们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管理控制方法建立管理控制程序。1)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80 在对危险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源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接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2)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源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源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的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查等。3)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搞好安全值班、交接班、日常安全检查和按操作规程进行正确作业。所有活动均应认真做好记录,并处于受控状态之下。4)建立安全信息反馈制度抓好信息反馈工作,及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制定信息反馈制度。对检查所发现的问题,应根据其性质和严重程度,按规定实行各级信息反馈和整改,并作好整改一记录发现重大危险隐患,及时报告主管领导,组织紧急处置。5)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考核评价和奖惩对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各方面工作应制定考核标准,并力求量化。定期严格考核评价,给予奖励或处罚,逐年提高要求,促使企业和项目组织在危险源管理水平上的不断提高。③人的行为控制方法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作业人员的不正确行为对第一类危险源的触发作用。及时发现各种类型的人失误危险源。对能力和意识不相适应的人员要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做到岗位安全化和操作标准化。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源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源管理的意义;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危险源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源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应急事故处置等。2)岗位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源和工艺特征,制定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81 4.2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过程根据博德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论管理失误是触发危险隐患的深层次原因,而管理失误在项目管理中也可以表述为对资源的不当利用。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把资源协调到恰当时间、恰当位置使用的有效方法。因此,运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危险源管理是可行的。根据轨迹交叉理论,在能量失控状态下,人、物两大系统各自运动轨迹的交叉点构成事故的“时空”。网络计划技术很好地表述了各项活动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通过严密的逻辑方法,突出事物的主要矛盾,并有利于计划的优化调整和计算机应用。因此,我们通过系统安全网络模型的构建,分析各个施工过程中的活动在网络模型中的危险程度,找出关键危险点,选择最优方案。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不断监测和进行计划评审,对执行过程起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4.2.1危险源控制过程描述根据论文分析结果,在工作单元的危险源控制计划制定中,要求我们对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合理投入施工资源,确保工作单元的系统危险性最小。通过在规划阶段对施工项目进行危险源管理的WBS工作分解结构,经过施工项目综合环境危险性辨识和评价、项目工作单元的危险源初始辨识和评价,我们可以在本质安全化施工组织设计中,采用恰当的施工工艺和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流程和规划,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项目施工中的绝大部分危险源。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时为了加快进度,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赶工、加班,有时受到资源条件的约束,会由于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等的调整改变,增加劳动强度、人员密度、资源密度等,这些都可能增加工作单元系统危险性。这些危险源的增加、改变和危险性的变化,可以通过施工过程的工作单元自辨识和定期评审获得。在传统项目管理中,施工项目经常受到严格的时间约束,往往为了赶进度而牺牲安全前期准备工作时间和各道工序的危险预防措施工作时间,甚至部分工艺间歇时间,也为了赶工而缩短。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施工中的危险隐患。①过程控制的图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图4.2所示的情形。即在正常的施工组织设计规划下,所需的施工作业时间t2,己经超过了期望的工作时间,这时,需要采取措施缩短施工作业时间t1,与此同时,还需要调整和修正必要的施工工艺,更改材料、增加安全资源和防范措施投入等来控制系统危险性的增加。82 危害性1ⅡⅢⅠ0t1t2时间T(注)Ⅰ通常工艺正常速度Ⅱ通常工艺加快速度Ⅲ安全工艺加快速度图4.2施工进度、安全资源投入和系统危险性关系图Fig.4.2therelationsamongconstructionprogress,securityresourcesinputandsystemrisk②图示过程的数学解释在Ⅰ状态下,系统危险性值由于赶工引入的额外资源数量增加及施工时间缩短而使得工作单元的综合危险性增加。此时,为了调整系统的安全状态,我们对工作单元的安全网络计划模型进行优化分析,通过调整和修改施工工艺、更替更加安全的施工材料和增加作业安全防护措施等管理和技术手段,来降低人员、机械、材料、环境等的危险性值,从而起到将系统危险性值降低到设定的目标水平要求。③降低或控制工作单元系统危险性的途径在对工作单元的安全网络计划模型的优化过程中,其目标是降低工作单元的系统危险性。在系统潜在危险性评价中,我们对系统中的每个危险源的危险性作了量化计算,并综合成为工作班组综合危险;性材料、构件综合危险性;机械、设施综合危险性;作业环境危险性;技术工艺危险性;现场管理危险性等六大方面,这为我们分析系统危险性中的矛盾主要方面创造了条件。我们在运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对系统危险性进行控制时,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来达到降低系统危险性的目的。1)运用替代的工艺方法和材料;2)增加防止事故产生或者降低事故危险性的安全工序(例如安全检查);3)利用新的更加安全的工艺取代老的工艺等。4.2.2实施控制过程的方法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克服赶工引起的危险度增加问题。①通过管理改进,对工作班组综合危险性;材料、构件综合危险性;机械、83 设施综合危险性;作业环境危险性技术工艺危险性;现场管理危险性等进行综合管理。使得工作单元综合危险性降低,从而改善整体的安全条件。②通过技术和工艺改进,例如场外施工、改变材料的危险特性、使用不同的材料改用新型安全工艺和安全施工方法,采用安全性更高的机械设备和整体性、模数化构配件进行生产,起到降低材料、构件综合危险性和机械、设施综合危险性的目的。③减少人误触发因素,加强人员安全意识,达到本质安全化目标。由于在工作单元中各工种作业人员、及大量材料、构配件和机械设备等要在有限空间内进行进行立体交又作业。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必然将引起生产效率低下,危险隐患增加。同时,工作单元的综合危险性会随着作业时间的缩短而增大。因此,在安全网络计划编制过程中,要遵循统筹安排的原则,并要遵守工作之间的工艺顺序和组织顺序。所谓工艺顺序,就是工作与工作之间内在的先后关系。他是技术上的一种需要,而组织顺序则是指在劳动组织确定的条件下同一工作的开展顺序,由计划人员在研究施工方案的基础上作出的安排。他是管理上的一种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模型协调好多工种间的交叉互动所带来的危险隐患,并可以充分地利用以下几种方法来降低工作单元的综合危险性。①运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1)通过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模型计算工作单元中各个工序的浮动时间,通过浮动时间的调整来均衡协调单位时间内的各类资源数量,避免某些时间段内资源使用过于集中到之危险性值骤增,系统危险性加大;2)利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模型分析危险性值超过容许范围的工序,对这些工序引入专门的前导安全防护工序,或者对该工序进行拆分,突出工艺防护的部分作为前导工序,从而引入安全防护工序或通过增加安全防护资源,起到降低系统危险性值的目的;3)利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模型分析进行危险预警。然后通过技术措施或组织措施,对施工步骤和施工方法进行调整改进,从源头来控制风险,降低危险源的危险等级或消除危险源。②运用管理改进,降低和消除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危险性从管理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进行危险源的控制。1)制定安全作业制度。包括制定管理性的控制措施来消除危险源或削弱危险源的危险性,减少作业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率;2)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3)制定合理有效的施工步骤和工艺操作步骤、确定规范的施工流程控制规程。84 在整体上把握采用安全性高的材料和构配件替代传统的现场浇筑式施工,减少现场作业人员数量和作业强度、作业复杂程度采用工厂化生产,化集中施工为分散生产,变立体交叉混合作业为单位固定生产。从而有机扩大作业空间,改善作业人员劳动条件,降低资源的危险性值,从而有效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对上述方法不能奏效时,及时提供个体防护用品,并采取措施,确保其得到正确使用和维护,同时安全管理人员还必须进行跟踪检查。③运用工艺技术降低或消除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危险性运用恰当的工艺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或消除施工项目危险源。在施工项目中,工艺技术还体现在恰当的工艺组合和必要的组织间歇时间。工艺组合通常是指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结构形式,将某些在工艺上和组织上有紧密联系的施工过程,归并为一个有机的集合。这些集合内的几个施工过程在时间上、空间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搭接起来,自成一体,与其他工艺组合相对独立,一般是一个工艺组合中的大部分施工过程或全部施工过程完成之后,另一个工艺组合才能开始。同时,完成一个工艺组合通常需要交给一个有机搭配形成的专业工作队,甚至是专业施工企业来完成。对工作单元的确定,需要和工艺组合的分析和划分结合,特别是工作班组的综合危险性评价中,一个合理工艺组合及一个相匹配的专业施工班组将极大地降低工作单元的综合危险性。施工项目的资源自然特性和技术工艺特点决定了一些客观规律,要求我们认识这些规律并遵照执行,否则就会出现危险隐患。如基础混凝土浇捣以后,必须经过一定的养护时间,才能继续后道工序——墙基础的砌筑,门窗底漆涂刷后,必须经过一定的干燥时间,才能涂刷面漆等等,这些由工艺原因引起的等待时间,称为工艺间歇时间。这些工艺间歇时间的确定和改变,必须在完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对其进行任意的缩短或延长工艺间歇时间都有可能带来危险隐患,使得系统的危险性增加。组织间歇是指施工中由于考虑组织技术的因素,增加的必要时间间隔,以便施工人员对前道工序进行检查验收,并为后面工序作必要的施工准备。如基础混凝土浇捣并经养护以后,施工人员必须进行墙身位置的弹线,然后才能砌基础墙,回填土以前必须对埋设的地下管道检查验收等等。我们可以利用组织界限时间从管理监督方面来加强危险源控制,避免由于管理缺陷所造成的危险隐患最终酿成事故。工艺间歇和组织间歇在具体施工时,可以一起考虑,也可以分别考虑,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内容和作用也不一样。我们在施工中实施安全控制可以通过有效采用这些必要的间歇时间来进行。85 4.3基于本质安全化的危险源控制本质安全是20世纪60年代电气设计中提出的一种设计思想,指的是在正常情况或发生事故时,所产生的火花、电弧和高热都不至于引燃爆炸性气体。这种构造不是从系统外部采取附加的安全装置和设施,而是依靠系统自身的安全设计,进行本质方面的改善,即使得系统在发生故障或误操作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安全运行。这一思想为各行业工程师所接受,并作为设计各种产品的一种指标,也成为各种运作程序和管理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本质安全化为现代工业生产提供了预防事故,保证安全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方向。关于本质安全化的概念,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47。有的认为该叫做“安全本质化”。不过,习惯上人们还是都称之为“本质安全化”。目前,本质安全化己经将本质安全的内涵加以扩大,己不单纯是机械设备构造的本质安全设计,它还涉及生产中的“人、机、料、环、管理”等的本质安全水平。4.3.1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本质安全化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展开的纲领性文件。施工生产活动能否安全开展,正确选择和编制作业程序、确定施工工艺是关键。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我们要贯彻施工项目本质安全化的理念48。重点布置和安排好本质安全化的各个事项。首先,在施工组织的技术设计中,对危险作业和危险机械,配置本质安全化的控制设备和思考周密的防范措施,即使人为失误也不会导致事故发生;其次在施工人员安全行为模式上,通过企业文化,贯彻施工安全精神,培养施工人员自主安全意识,同时配备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让施工人员在工作之余有条件进行安全知识学习;最后在施工作业计划安排中,通过合理的施工工艺组合49和工作单元的有效划分,系统全面地认识施工项目危险源,并形成一套系统地危险源控制实践方法。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施工具体行动的纲领。其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方案是施工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危险源管理的关键内容之一。为强调在工程施工前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方案,在《建筑法》第三十八条具体规定为“建筑施工企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①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的编制在进行施工组织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的编制时,我们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确定项目的安全目标按照目标管理的方法对施工项目总体安全目标进行分解,从而确定每个岗位的安全目标,实现全员安全控制。2)编制项目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阶段的危险源,明确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加以消除和控制,86 这是进行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的指导。3)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落实通过执行一系列管理手段和方法,如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沟通和信息交流等使生产作业的安全状况处于受控状态。4)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验证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验证包括采用何种安全检查方法来纠正不符合情况,如何进行检查记录工作和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修改安全技术措施等。通过持续改进,直至完成工程施工项目的所有工作。具体可以表述为图4.3。确定项目安全目标项目安全技术措施方案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实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安全技术安全技术安全检查事故处置责任制度保证制度要点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验证要求与应急持续改进图4.3施工组织安全控制程序Fig.4.3theprocedureofsecuritycontrolinconstructionorganization②施工项目安全技术措施方案内容施工项目安全技术措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控制目标、控制程序、组织机构、职责权限、规章制度、资源配置、安全措施、检查评价、奖惩制度等。对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专业性较强的施工项目,除制定项目总体安全保证计划外,还必须制定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对高处作业、井下作业等专业性强的作业,电器、压力容器等特殊工种作业,应制定单项安全技术规程,并应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作业资格和身体状况进行合格检查。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包括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和安全预防措施,主要有防火、防毒、防爆、防洪、防尘、防雷击、防触电、防坍塌、防物体打击、防机械伤害、防起重设备滑落、防高空坠落、防交通事故、防寒、防暑、防疫、防环境污染等87培训 方面措施。根据《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的规定,专项安全施工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2)脚手架施工组织设计。包括落地式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吊篮式脚手架、附着式脚手架、门型脚手架和挂脚手架;3)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4)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5)物料提升机井字架、龙门架及人货两用电梯施工组织设计;6)塔吊安装拆卸施工组织设计;7)起重吊装施工组织设计;8)重点及大项目工程消防安全施工组织设计。③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方案实施的管理措施为了配合落实施工安全技术措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予以保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本质安全化施工生产。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实施的重要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指企业对项目经理部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各类人员所规定的在他们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安全生产应负责任的制度。2)进行作业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施工企业应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员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科学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自觉地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应把安全知识、安全技能、设备性能、操作规程、安全法规等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施工企业还要建立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考核制度。对于电工、电焊工、架子工、司炉工、爆破工、机操工,起重工、机械司机、机动车辆司机等特殊工种工人,除一般安全教育外,还要经过专业安全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后,方可独立操作。对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施工和调换工作岗位时,也要进行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员不得上岗操作。3)保证安全技术交底顺利规范实施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必须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纵向延伸到班组全体作业人员,应将工程概况、施工方法、施工程序、安全技术措施等向工长、班组长进行详细交底,定期向在同一工作区域两个以上作业队和多工种进行交叉施工88 的作业队伍进行书面交底,另外还要保持书面安全技术交底签字记录。4)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施工项目安全检查是消除隐患、防止事故、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安全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检查可以发现工程中的危险源,以便有计划地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施工项目的安全检查应由项目经理组织,定期进行。施工项目组、车间、科室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检查班组每周、每班次都应进行检查。针对特种作业、特种设备、特殊场所,如电焊、气焊、起重设备、运输车辆、锅炉压力容器、易燃易爆场所等应进行专业性检查。春季风大,要着重防火、防爆;夏季高温多雨雷电,要着重防暑、降温、防汛、防雷击、防触电;冬季着重防寒、防冻等。节假日前后要针对节假日期间容易产生麻痹思想的特点,节日前进行安全生产综合检查,节日后要进行遵章守纪的检查等。另外在工程或设备开工和停工前、检修中、工程或设备竣工及试运转时进行必要的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加强建筑施工安全控制,减少建筑事故的发生,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正常生产作业的前提和保证。通过以上对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对建筑施工企业和相关单位起到借鉴作用。5)采用标准化作业程序管理标准化作业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程序性强的作业(如冲压作业、起重作业、停送电作业等)中控制人为失误的重要手段。它是要求工人通过对有关作业程序的学习、反复训练,逐渐形成条件反射,达到操作准确无误、高效优质的良好效果。标准化作业程序一般包括操作顺序、有关工种作业要领、安全作业要点三方面内容,且具有作业各步骤有关工种间配合、联络关系明确、表达形式直观、简练等特点。因此,它是落实操作规程,克服不良作业习惯的有效技术措施,是对工人进行安全技术教育的教材,是企业生产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6)应急管理本质安全化通过应急能力培训有计划地提高各个单位和职能部门的应急能力。应急能力培训可以在施工企业内部进行,也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有关单位组织进行。通过企业级别和地区级别制定的应急预案为教材,组织与施工项目有关的人员定期进行应急知识培训及专业能力培训,有计划地提高施工企业、操作人员和社会相关部门的应急能力。通过对应急预案的定期演练及不通知演练,有计划地提高施工项目应急指挥员的指挥决策及协调各方面运作的能力,有计划地提高各类专业人员的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使现场人员不断熟悉应急预案的运行机制,一旦发现事故隐患或产生事故,就可以有效应用应急预案来进行现场应急处置。89 对应急设施、设备、器材作定期检查、保养、维修、更新对应急物资作定期检查、补充、更新对施工机械及设施的使用、改造及订货时不断提高对设施和机械设备自身应急性能的要求。普及应急文化和应急意识、知识、行为能力,要求施工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有安全意识、应急处置常识,在平常的施工作业中,随时随地发现危险隐患,预防事故发生,同时,在事故一旦发生时,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救、救援和降低危害程度。4.3.2施工作业人员本质安全化施工作业人员本质安全化,实际是利用本质安全化手段预防人的失误,或者说是预防组织潜在失效。由于人的失误或违规,预防控制措施失效,导致事故称为现行失效。而那些组织中己经存在的导致失误或违规的原因,导致防护措施失效的不恰当管理决策,称为潜在失效。现行失效指出了事故的表面原因,潜在失效则指出了如何和为什么发生事故。Reason的组织事故原因模型(见图4.4)指出“没有潜在失效的组织是不存在的”50。系统越复杂,越不透明,各种潜在失效就越多。但是,潜在失效只要没有操作行为错误或技术失效作为触发因素也就不会引发事故。一个健康的组织或者个人并非能超脱于潜在失效,而是能不断致力于找出潜在失效并随时消除它们。组织工作场所个人/团体防护措施后果管决和织程理策组过生产条件的错误和违规失误和违规事故现行失效途径潜在失效途径图4.4组织的事故原因模型Fig.4.4thecaseoftheaccidentinorganization人和组织的失误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因素,是制约施工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由于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会出现失误,所以基于组织的事故原因模型,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本质安全化措施来减少人的失误,控制人的失误发展成事故51。90 ①实施人员本质安全化的方法从事故预防角度出发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止人的失误:1)控制、减少可能引起人失误的各种原因因素,防止出现人失误;2)在一旦发生了人失误的场合,使失误不至于引起事故即使得人员失误无害化;3)在人失误引起了事故的情况下,限制事故的发展,减小事故损失。由于人失误的复杂性,对人因事故的防范与管理必须从技术和和管理措施两方面着手来设置安全防护系统,人的本质安全化即是技术手段与组织手段、文化手段相结合,从管理决策、组织、技术、事故分析、评审等过程和层面构建主动型人失误的安全防护系统。其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安全技术措施是防止和消除人的失误的必要手段。把人机工程学原理应用在所有新的设计和重要的人机界面的改造中,使施工机械设备、工作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从而使人员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工作效率高。技术措施并不能防止和消除组织所有的人的失误,因此,技术措施需要通过管理途径来支持补充,利用企业的文化氛围促使作业者在任何时候都能严格遵守规程和规定,否则,任何高质量的安全技术措施及规程都可能是无效的。2)倡导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的价值与生产价值的统一,安全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一致性。对施工项目而言,关键在于建设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用安全文化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安全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风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为施工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的家庭环境,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谐的行为环境。使得在这种安全文化氛围中的每一个人员,其行为自觉地规范在这种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通过包括职工的劳动纪律、安全意识,安全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来树立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态度。3)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体制。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是决定因素。因此,在各种管理活动中,应坚持人本原则,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实现从重点管物向重点管人的转变。组织各个级别的人员参加各种安全管理活动,鼓励一线操作人员提出安全建议,尽量满足操作工人的各种安全需要。合理安排工作任务,防止发生疲劳。实行标准化作业,改善工作环境。4)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教育与培训包括职工的岗位培训、岗前培训、班前安全教育,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召开事故分析会等,以及安全教育形式等。通过对施工和企业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可以提高施工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搞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安全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可以使广大职工掌握施工91 伤害事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安全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科学知识,提高安全技术操作水平,保护好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健康。②基于本质安全化的人员素质要求和教育培训的意义人员本质安全化的实质是使得人的安全生理素质、安全心理素质、安全文化素质及安全技术素质四个方面的素质与机具、环境系统的安全匹配。通过教育和培训是减少人为失误引发事故,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实现人员的本质安全化的唯一途径。1)本质安全化的人员生理素质要求人是处在人——机——环境系统中从事生产作业,人在操作机械时身体采取的姿势、肢体活动的范围以及手足的作用力是否适合,都直接影响着人在工作时的安全可靠性。因此,作业人员的身体首先必须能适应机器、环境的要求。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需要不断接受机械和环境的各种变化着的信息,以便及时作出反应,通过动作调节来维持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因此要求作业人员的体能与感觉器官的感觉功能视觉功能、听觉功能、嗅觉功能等符合作业岗位安全要求。如发现在生理上不符合要求的,应禁止从事相应生产作业。安全生理素质的选择,包括身材的大小、视力、体力、身体过敏性、有否某种慢性病或禁忌症等。2)本质安全化的人员心理素质要求生产作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包括注意力、反应力和是否存在侥幸心理。注意力表现在是否高度集中,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发生时,能否当机立断采取果断措施,避免事态的发展。反应能力包括反应的正确性、准确性和反应速度,当出现异常情况时,操作者的快速反应对保证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性往往起到决定作用侥幸心理往往是事故产生的祸因,有些特种作业人员己经发现了不安全因素,但由于存在侥幸心理,不及时予以排除,使设备带病作业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外在影响因素是指影响作业人员在作业前、作业中的心境的因素,往往影响作业人员在整个作业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和行为安全性。因此,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能够使作业人员心境愉快,信心十足地去进行作业,否则作业中注意力不集中,不可能自我控制,极易引起事故。安全心理素质的内容,包括反应速度、操作准确性、注意分配能力、性格和个性心理等。3)本质安全化的人员安全文化素质要求安全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般由安全意识、安全技术和知识、安全法规等方面构成。安全文化除了要求严格地执行良好的工作方法之外,还要求工92 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实际的见解、丰富的知识、准确无误的判断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以此正确地履行其承担的安全职责。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信念、道德、理想、最高目标、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是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安全文化素质的内容,包括安全科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对事故隐患判断的能力、安全行为准则的认同程度。4)本质安全化的人员技术素质要求技术素质是影响作业人员安全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不仅能防止事故的发生,而且还可以提高效率,反之技术水平低,不仅不能保证正常作业,而且容易导致人误诱发事故。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包括对安全操作规程的熟悉程度、安全操作的技术水平、多工种安全操作的配合能力等方面。本质安全化要求中的人员素质,若未能完全符合系统安全匹配的要求,则需要经过培训来使之达到系统安全要求。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完善安全素质教育培训网络,以及建立安全教育培训管理标准及工作标准来达到系统所要求的安全目标。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企业中分管安全教育培训的主管领导应与项目部、班组形成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上下级工作人员之间应形成任务、信息及反馈的密切联系,做到责权明确、分级控制、分工具体、定期反馈、及时调整,以网状结构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见图4.5。在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要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培训方案体系,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通过管理标准来明确领导各级管理人员及教育培训网络的安全教育培训任务和职责,实现有机的分工与配合;通过工作标准的制定,包括安全思想(文化)教育标准、干部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标准、工人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标准(包括不安全行为动作控制标准和设备隐患辨识治理标准),使广大企业职工和项目操作人员在统一的标准下共同遵守教育培训规则,自觉学习规定掌握的各项知识、技能和动作标准。93 安全素质教育培训网络新员工安全培训特殊工种安全培训日常安全教育培临时务工人员教企业整体安项目经理部班组安全教电工、焊接工、起重工、登高架设工、司机、锅炉工等安全日活动班前会、开班后会、收岗位技术练事故三不放反事故演习和适应性教育临时安全教分包商安全实习参观人全教安全培工会工会习和过教应急育教培员安培教培比武育演经营活全教育动三级教育培训各有侧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思想、道德、厂规厂纪、生产特点、规章制度、专业知识、应急知识、现场规程及岗位技术教育、现场见习和跟班实习,严格考试合格后进入生产岗位除三级教育培训外,还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专业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后也能得特种作操作许可证后方可上岗定期进行操作技术和安全知识学习,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专题技术讲座和现场考问,事故教育及防范措施落实,作业前的危险点预控,安全对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改进后的流程进行交底包括图纸、现场及安全交底,并根据施工环境及特点进行针对工作特点和作业环境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安全交底齐全,安规考试成绩合格化、制度化安全教育图4.5安全教育培训的网络结构体系Fig.4.5thenetworkstructureofsafteeducation4.3.3施工中的人——机配合本质安全化由于施工现场环境特殊,工作空间狭小,机械设备和操作人员在一个混杂的空间工作,相互作用。同时,施工环境的照明、废弃物等又不同程度影响工操作和设备的完好。因此,就形成机器设备导致的事故与人的失误有关,而人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机器设备的人机工程学方面存在缺陷所致。人机工程学指出“好的人机工程条件可减少事故的可能性,增加生产能力”。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工人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必须操纵设备、控制机器,而控制的前提是首先要利用人的感觉系统从机器上的显示系统中获取机器运行状态信息,然后94 再根据人的判断,指挥人的操作系统去对机器的控制系统施加影响,机器受到其控制系统作用后产生响应并重新在显示系统中反映出状态信息。这便是一个典型的人机系统的交互作用过程52。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和应用是实现机器和工艺本质安全化的基础。①人——机特征分析和合理的工作分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劳动越来越多地被各种机器所代替。用机器代替人,既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有利于安全健康,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由于人具有机器无法比拟的优点,仍然是生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充分发挥人与机器各自的优点,让人和机器合理地分配工作任务,是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方面。表中列出了人与机器的主要能力种类的特征比较。从表4.1中可以看出,在进行人——机功能分配时,应当将人的准确度、体力、动作的速度及知觉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界限和机器的性能、维持能力、正常动作能力、判断能力及成本等方面的基本界限综合加以考虑。通过扬长避短,将作业人员安排从事要求智力、视力、听力、综合判断力、应变能力及反应能力的工作,而将功率大、速度快、重复性作业及持续单调作业任务通过机器设备来完成。表4.1人——机特征分析一览表Fig.1.1thecharacterizeanalysisofhuman——machine95能力种类人的特征机器的特征物理方面功率(能)10s内能输出1.5KW,以0.15KW的输出能连续工作一天,能作精细的调整能输出极大的和极小的功率,但不能作精细的调整计算能力计算速度慢,常出差错,但能巧妙地修正错误计算速度快,准确,但不会修正错误记忆容量可以大容量,长期的记忆,并能实现同时和几个对象联系能进行大容量的数据记忆和取出反应时间最小值为200MS可达微秒级通道单通道多通道监控难以监控偶然发生的事件监控能力很强操作内容超级精密重复操作易出错,可靠性较低能够连续进行超精密重复操作和按程序常规操作,可靠性较高手指能力能够进行非常细致而灵活快速的动作只能进行特定的工作预测能力对事物的发展能做出相应的预测预测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经验性能够从经验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能不能自动归纳经验 ②人——机配合本质安全化中的技术措施施工现场是一个特殊的作业环境,对使用的机器设备提出了更多的限制和要求,增加了人机工程学在施工现场中的应用难度,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施工现场中应用人机工程学的重要性。特别在施工机械本质安全化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人——机的配合度和可操作性53。1)机械设备提供给操作人员的视线和视角范围;2)机械设备提供非操作人员的工作空间;3)司机的保护设施;4)操作人员进、出机械设备的便利程度;5)控制装置和显示装置的位置是否得当;6)控制装置的设计和显示装置的设计是否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和人——机配96能力种类人的特征机器的特征够根据经验进行修正总结图形识别图形识别能力强图形识别能力弱创造能力具有创造能力,能够对各种问题具有全新的,完全不同的见解,具有发现特殊原理或关键措施的能力完全没有自发的创造能力,但可以在程序功能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的创造性的工作随机应变能力有无多样性能够通过直觉从许多目标中找出真正的目标只能发现特定的目标适应性能够处理完全出乎意外的事件只能处理既定的事件耐久性.可维护性和持续性需要适当的休息,休养,保健,娱乐很难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不适于从事刺激性小.重复.单调乏味的工作设计合理的机器对设定的作业有良好的耐久性需要适当的维修保养能可靠地完成单调的,重复的工作归纳能力具有归纳思维能力只能理解特定的事物学习能力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较低,灵活性差视觉视觉范围有一定限制能够在视觉范围以外用红外线和电磁波工作环境条件要求苛刻可耐恶劣环境成本除工资外,还需有福利和对家庭的照顾,万一发生事故,可能丧失生命购置费、运转费和保养费。机器万一不能使用,只失去机器的价值 合度;7)机械设备铭牌等的标示和说明是否恰当;8)司机等操作人员座位是否恰当;9)机器的照明是否满足施工需要;10)在恶劣地面上的机器稳定性;11)机械设备附带的警告系统是否齐全。当然,对于一个特定类型的机械设备,上述各要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但是,在施工生产的机械设备配置过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以下几点。1)注意操作人员的人体尺寸、人体力量幅度、人体活动幅度和人体对信息接受与传递的特点,这些是否能够和机械设备提供的条件相吻合;2)根据机械设备常用的工作场所环境,注意空间尺寸的测定、灰尘与气候条件、照明与色彩、噪声与振动和放射线剂量等因素对操作人员的影响;3)在设计机械设备的工作程序时,注意机械设备工作的任务范围中操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休息时间、劳动的单调程度以及人员年龄、个体素质等个体差异性特点。从技术上来看,人——机配合本质安全化主要应当在机械设备的设计和选用过程中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机械和设备的安全性能,例如在设备上装置防止漏电的保护系统,提高设备本质安全功能。2)提高设备的安全防护性能,例如在设备表面安装接地保护装置,当工人无意触及或者出现行为失误时,不会受到电器设备伤害。3)提高设备安全保护性能,例如普遍采用检漏继电器,对于过载的设备进行保护,及时纠正操作者的错误作业行为,使得整个安全保护系统保持原有的功能,而不至于引发电气设备事故。4)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例如使用双回路供电来提高设备的供电可靠性。在提高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众所周知,机器设备可靠性高,就会使人操作起来感到安全,减少失误,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和经济损失,相应地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就会提高。提高机器设备可靠性的方法可以从减少机器本身故障,延长使用寿命和提高使用安全性这两个方面考虑。减少机器故障的方法主要有利用可靠性高的元件,机器设备的可靠性取决于组成部件或零件的可靠性,因此必须加强原材料、部件及仪表等的质量控制,提高零部件的加工工艺水平和装配质量;利用备用系统,在一定质量条件下增加备用量,尤其是施工项目中的关键性设备,如挖掘机的刀刃、电源都应有备用系统采用平行的并联配置系统,当其中一个部件出现故障,机器设备仍能正常工作;97 对恶劣环境下的机器设备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如通过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控制来改善设备周围的条件,对有些机器设备采用防振、防浸蚀、防辐射、防尘等相应措施;降低系统的复杂程度,因为增加机器设备的复杂程度就意味着其可靠性降低,同时机器设备的复杂操作也容易引起人的失误,增加故障率;加强预防性维修,预防性检查和维修是排除事故隐患,消除机器设备潜在危险,提高机器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手段54。提高机器设备使用安全性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安全装置的设计,即在机器设备上配以适当的安全装置,尽量减少事故的损失,避免对人体的伤害。同时,一旦机器设备发生故障,可以起到终止事故,加强防护的作用。安全装置的种类很多,例如:设置防护网,增加联锁装置,加设示警装置和应急制动开关等,应根据机器设备的具体情况采用。③人——机配合本质安全化中的管理措施在人——机本质安全化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施工项目所处的不同时间段,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建设期间、项目完工等不同时段采取相应的本质化安全措施。1)初始与结束时的人——机本质安全化控制在施工任务开始前,要先对施工项目的地形、地质、环境、作业场所作详细的调查,依据任务和场地选配适合作业的机械设备和人员。对于同一种机械,会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其性能也存在较大的差别,要选配安全性能齐全的机械用于施工,如挖掘机须安装旋转警报装置、升降自动锁定装置、复合控制装置及作业指标灯等。在开工前,要将安全施工列入经常的议事日程,做好每一个作业项目的安全分析预知活动并讨论制定出严格的安全措施。对于施工机械操作人员,在施工作业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已经确立的安全施工流程,参加施工安全工作早会、安全检查会及各种事故预知活动,与协作人员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当施工任务完成时,机械的运输转移、解体分拆等工作须由有经验的单位和施工人员实施,并确保撤出过程的安全性。2)机械进场前的人——机本质安全化控制在施工机械进场前,机械持有人、自有作业单位、提供机械的租赁单位应对机械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必要的修复,严禁带有安全隐患的机械进驻施工现场。当施工机械进驻施工现场后,要填写详尽的登一记表,详细一记录机械的构造、性能、适用场地及操作人员的姓名、资质等。对专门的机械操作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具备规定的上岗资质,且身心健康、技术优秀、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该施工机械的工作性能,严格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操作技术规程。3)人——机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控制98 机械操作人员在操作使用机械设备时要严格遵守《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和《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中的各项规定。a.各种机械操作人员、车辆驾驶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b.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工作前的检查制度及工作后的检查保养制度;c.驾驶室(或操作室)应保持整洁,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驾驶员酒后操作,严禁机械带病运转或超负荷运转;d.机械设备在施工现场停放时,应选择安全的停放地点,有专人看管;e.用手柄起动的机械应防止手柄倒转伤人。向机械加油时,严禁附近有烟火火源;f.严禁对运转中的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调整等作业;g.指挥施工机械作业的人员须站在安全且易于了望的位置,并与操作人员设立明确的指挥联络信号;h.吊运机械牵引或起吊重物时,人员应离开钢丝绳一定的距离。严禁用手套或物品碰触钢丝绳;i.建立机械操作人员工作档案,并指派专人管理。4.3.4施工环境无害化处理施工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的施工作业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施工作业的政策法规环境,良好的政策法规和施工安全监督体系为施工安全营造了良好的宏观大环境,而微观施工作业环境则是指文明现场和文明施工,现场的合理布置和科学的施工组织活动。施工作业环境还可以分类为施工现场的物理环境(空间环境、时间环境等)、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三个方面,而化学环境和物理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行业标准规定执行。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的本质化安全可以推行“定置管理”方法,即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按照进度计划排定工序的先后顺序,同时将设备定位,将各个工种、各个岗位的人员定岗,将各个生产工艺需要的材料定置,将各个生产工艺衔接和搭接的时间进行定时地时空管理技术,把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有机科学的组织起来,做到科学组织,有序和本质安全化生产55。建设部早在1991年颁布了《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开展建筑安全生产的行业管理工作。目前全国大部份市县都成立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由此加大了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了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消除了大量的事故隐患,减少了施工伤亡事故的发生,使事故控制工作的成效进一步加强。从宏观上提高了施工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建设部针对多年来的施工现场安全达标率低的现状,颁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99 分标准》及各类施工安全技术规范,如《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龙门架、井字架等物料提升机规范》等安全技术标准,对施工现场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检查和考核。建设部文颁发《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云建建〔2005〕89号),明确了按照国家现行的建筑施工安全、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购置和更新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所需要的费用标准,充分营造了一个良好施工的宏观大环境。同时,建设部积极开展意外伤害保险工作,促进了建筑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尽快发展。按照《建筑法》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和“建筑工程一切险”的要求,借鉴国外保险制度的经验,从1998年开始,我国大部份地区都开展了这项工作,把意外伤害保险、建筑工程一切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激励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消除事故隐患,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促进了建筑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尽快发展。我省自从开展了此项工作后,不但保证了作业人员的权益,保险公司也充分参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来,体现出了保险的辅助管理功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微观施工作业环境建设上,推进安全文化,创建文明工地,把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推向新的水平,使事故发生的几率从根源上进一步得到控制。1991年建设部要求在全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开展安全达标活动,把工程建设安全事故控制的重点放在了施工现场,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安全监督管理。在此基础上,1996年建设部发布《关于学习和推广上海市文明工地建设经验的通知》,号召全国建设系统在深入开展施工现场安全达标的同时,学习上海市文明工地建设经验,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活动。在此基础上,建设部于去年开展了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的活动,使建筑安全生产工作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了昔日施工现场“脏、乱、差”的面貌,改善了现场作业人员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规定中的安全施工费由临边、洞口、交叉、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费,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措施费及其他费用组成。从物质上保障了安全管理的实施加强,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施工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从施工企业自身来看,我国建筑企业在施工现场安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它们善于在安全管理的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规律,在执行各项标准、规范的同时,努力探索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新问题,使标准、规范。创造性改进了危险点控制法、安全标准化管理等方法,和实际应用与发展紧密结合,在实际现场安全事故控制的应用中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促进安全事故控制的施工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水平不断提高。100 4.4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应急控制事故发生一般经历四个过程,存在事故隐患——出现危险征兆事故——临界状态——进入事故过程。在事故经历的四个过程中,对“存在事故隐患——出现危险征兆”这两个过程的安全管理属于事故预防管理阶段对“事故临界状态——进入事故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安全管理属于事故应急管理阶段。事故临界状态应急、降低隐患转化为事故的概率或降低事故损失的严重程度、事故过程应急仅能降低事故损失的严重程度。但是,在目前我们无法全面避免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无法避免且呈多发状态的现状条件下,事故应急毋庸置疑处于事故控制的重要地位。4.4.1施工项目危险源应急管理特征应急管理主要针对特殊危险源导致的重大事故,这些重大事故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有的还会产生持续危害。在施工项目中,这些特殊危险源引发的事故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瞬间或短时间内导致场地内外人员大量伤亡、财产巨大损失或环境严重破坏。例如:火灾爆炸;基坑、脚手架等的坍塌;起重设备、大型构件、建筑物或构筑物等的倾覆。①导致应急事故的施工危险源特征应急事故,又称为突发性事件、紧急事件。很多时候,它又与灾难性事故、危机事件、群体性死亡事故等相提并论。这都意味着应急事故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巨大。从危险源致灾理论角度来看,导致应急事故的危险源除了具有危险源的一般特性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性。1)突发性,预警时间短。带来突发事件的危险源从隐患到爆发的触发条件隐蔽或者具有较强的随机性,许多危险源之间具有因果连锁性,并共生于系统内部,从而使得较小的危险源触发重大危险源导致重大事故发生。同时,这个过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可预警的时间很短。2)高度不确定性。施工项目的项目特性,使得作为触发因素的第二类危险源的随机性(可以是人误因素,也可以由外部环境因素触发导致)和第一类危险源的动态性增强,预测难度加大。同时,由于施工系统和危险源的高度复杂性,也使得对各种危险源在施工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规律难以精确掌握,导致危险隐患产生的高度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很难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其后的发展和可能涉及的影响也很难用经验性知识加以指导。特别当事故产生,一旦处理不当,将造成损害后果的扩大或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3)致灾性。应急状态下的危险源导致的事件一般具有灾难性特征。灾难和普通事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大量人员伤亡、经济严重受损以及带来大的负面社会影响。101 4)连带性。即危险源的连锁反应。由于应急状态常常同时是时间短缺、信息缺乏的真空状态,使得应急指挥系统和事故当事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很难当即建立,急救人员、救援物资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来或者杜绝应急处置中产生不当行为,该类管理失误因素极有可能会成为其他现场危险源的触发因素,导致连锁事故产生。②施工现场常见的导致应急事故危险源在施工现场中,常见的应急事故通常由下列几种。1)火灾;2)爆炸;3)坍塌;4)倾覆;5)中毒;6)其他特殊施工作业中的危险源致灾核电站改扩建等。表4.2中列出了施工中常见的可能导致应急事故的危险源类型及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导致的后果。表4.2施工现场常见应急事故危险源特征分析表Fig.1.1thecharacterizeofemergencyaccidentinconstruction102类别表现形式或引起原因应急特征自然灾害雷电、地震、强风、强降雨、季风雪、泥石流、洪水等可能导致设备毁损和人员大面积伤亡,飓风导致设备倾翻和构件砸落损毁结构和导致人员伤亡,洪水暴雨导致基坑或沟坍塌,临设损毁,大型设备基础损毁等险情火灾事故由电气线路自燃、电火花、电氧焊火花、烟火、雷电以及场外邻域起火蔓延所引起当在施工工程、工棚、仓库和其他临时设施以及现场材料、设备起火燃烧并呈发展蔓延之势,不仅火灼、烟薰、缺氧、“封闭”等正在伤害或威胁着被困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还会出现坍塌、爆炸等更大的险情坍塌和倒塌事故深基坑边坡和沟边坡坍塌、墙体(围墙、挡土墙、临街围档等)坍塌,在施工、房屋、工棚、仓库和其他临时施工架子坍塌地下工程、隧道和管线工程沉陷和坍塌当发生各种坍塌和倒塌事故时,不仅造成在场人员随之坠落、被砸、被挤、被掩埋乃至失踪等危及人身安全的伤害,而且在清移坍塌堆集的土石方、结构件、损毁物品、建筑材料等废弃物和抢救人员时,存在着可能伤及待救人员和再次引发险情的然险。深基坑和地下工程坍塌事故甚至会引起毗邻建筑的更严重险情电气事故多人触电事故,破断高压线路和地下电缆事故,电动设备(电梯、当发生重大的电气事故叶,不仅造成在场人员触电、被困于电动设备(施)之中(上) 4.4.2施工项目应急管理分级①应急管理分级施工项目应急管理根据可能的事故后果的影响范围、地点及应急方式,在建立施工项目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时,可以参照吴宗之的提法,将事故处理等级分成个级别,不同的级别应对不同的危险源应急管理系统。1)Ⅰ级(施工单元级)。事故的有害影响一般仅局限在单位工程的范围之内,并且可以被现场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该区域内。这类事故可能需要投入整个单位的力量来控制,但其影响预期不会扩大到边界之外(公共区)。2)Ⅱ级(项目群级)。所涉及的事故及其影响可扩大到整个项目的区域,但可被该项目或项目所在的(区域如开发区统一设置专门的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物资中心)的力量所控制。3)Ⅲ级(城市级)。事故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涉及到项目群边界范围之外的城市安全。危险源产生的事故已经涉及项目范围之外的人员和财产,同时,事故应急救援需动用城市应急救援的力量。4)Ⅳ级(国家级)。对特殊施工项目,例如核电站项目,可能发生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造成广泛性污染、核辐射等事故,将会导致一种规模极大、影响范围极广、影响持续时间长久或的灾难事故同时不是一个城市或地区所拥有的技术、设备和力量进行处理所能够控制或者解决的的特殊灾难事故。这类意外事故需调用国家力量进行控制。对该类施工项目,应制定国家级应急预案。②应急管理职责和主要内容103类别表现形式或引起原因应急特征升降式施工设施等)因故障或断电导致中途停止事故等险情,而且事故因救抢救工作造成的停电,也会引发其他险情起重吊装和安装事故大型结构构件和设备吊装失控后发生掉落、碰撞、砸压和倾翻事故;结构和设备安装中失稳、失衡的坍塌事故当发生重大的吊装和安装事故时,不仅造成对作业人员和吊(安)装设备的伤害,而且常会造成对工程的危害,并造成各种险情机械和设备事故车辆、机械倾翻事故:塔式起重机倾倒事故;检修设备的爆炸事故;违章操作事故当发生重大的机构和设备事故时,不仅使机械和操作人员受到伤害,而且也常会伤及在场人员,造成相当严重的事态中毒和窒息事故食物中毒事故:一氧化碳(煤气)中毒事故;缺氧和有毒气体环境作业中毒(窒息)事故此类事故往往造成群伤,在有毒环境中进行救援工作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尽管对于不同等级的危险源需要采用不同级别的危险源应急管理系统,但是,施工项目应急管理系统有其基本的内容。他包括一定的构架及其职能,并分为施工现场的应急管理体系和社会公共配套应急管理体系两大部分配合进行。具体内容和职能可以参考表4.3和表4.4所列示内容。表4.3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Table4.3thehazardscontrolinconstruction表4.4施工项目应急管理职责框架Table4.4thedutiesofemergencyaccidentmanagementinconstruction104应急管理内容施工现场社会(公共)配套应急准备应急组织(职责)现场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信息中心实施企业制定的符合工地特点的应急预案应急资源工地自备的必要应急设备(人员、通讯设备、个人防护用品、交通运输设备、进出控制设备、预警设备、减灾消灾设备、清理设备)支持保障中心(库存资源、资源信息库、资源调配功能)医院、各类城市应急设施(避难所)、应急设施如通讯网络和地图系统:其他如社会治安等。应急处置应急疏散工地路线图、急救用品城市路线图:消防队医疗救援急救包、医护室医疗卫生、急救中心综合减灾工地特点的应急处置(工地范围内)城市应急处置(工地范围内和外)应急管理内容应急管理职能职能部门设置形态应急准备应急组织流程制定、信息采集传送、指挥、组织、协调(各机构)城市应急管理中心、企业应急管理中心、现场应急管理指挥部(临时)应急计划计划的制定、计划的整合(内外部协调),计划的动态更新城市和企业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实施应急资源资源准备组织、资源有效性评价、建立应急资源库、动态更新资源、定时检查资源有效性城市有专门的机构协调各方面(各相关企业、公共机构等)资源、工地现场成立专门小组配置管理资源 ③应急管理的准备工作在事故发生之前,需要制定应急计划,并准备应急预案,在通过有关部门审核后实施。其中的准备工作包括:1)应急危险源辨识应急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要将施工现场存在的可能导致应急事故的重大危险源辨识出来,作为下一步风险分析、危险源控制的对象。应急危险源辨识同样可以参照本论文第三章所述方法进行。对施工项目所在区域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施工对象、施工方法等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本地区、本企业以及建筑行业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故原因,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来辨识出可能的自然灾害和施工项目危险源。2)应急管理中的危险源危险性评价(本文暂不讨论)施工现场应急管理中的危险性评价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在上述灾害性危险源中筛选出需要进行重点管理的重大危险源。施工现场的应急危险性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可能性与损失的大小,来确定是否要进行相应的应急准备。危险性评价的结果有助于确定需要重点考虑的危险,提供划分预案编制优先级别的依据。在应急管理的危险性评价中要着重作系统脆弱性分析。系统脆弱性分析是确定一旦发生应急事故,系统的哪些区域最容易遭受破坏。其分析结果可以为我们提供下列决策信息:受事故或灾害严重影响的区域,以及该区域的所受到的主要重大危险源类型预计位于系统脆弱区域中的人员数量、工种以及可能波及的外部人员情况,如居民、职员,敏感区域人群医院、学校、疗养院、托儿所等可能遭受的破坏和损害,105应急管理内容应急管理职能职能部门设置形态应急处置应急疏散危险区划分、疏散范围、方式和路径确定:救援力量和救援方式、救援评估由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医疗救援急救路线、急救区域、急救设施和急救方案以及紧急救援急救部门设立相关机构综合减灾事故控制区域划分(事故发生区、危险区、缓冲区和安全区)危险源的消除和危害减小(避免事故扩大化处理,如紧急停车、切断或撤离能量装置)消除和减小危险源危害扩散到工地(或已危害区域)之外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和企业应急指挥部门共同完成 包括基础设施水、食物、供电、医疗和运输线路可能的环境影响。通过系统应急管理危险性评价,我们可以评价应急危险源可能造成的系统重大危害,并提供下列信息发生事故和环境异常的可能性,或同时发生多种紧急事故的可能性,对人员造成的伤害类型(急性、延时或慢性的)和相关的高危人群,对财产造成的破坏类型(暂时、可修复)或永久的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类型(可恢复或永久的)。3)应急能力评价依据应急管理的危险性评价结果,对已有的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进行评价,包括社会系统、施工企业及施工现场应急资源的评价,明确应急救援的需求和不足。应急资源包括人员、应急设施备、装备和物资等,应急能力包括人员的所具有的应急处置技术、经验和接受的相关培训等。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将直接影响应急行动的快速有效性。4.4.3施工项目应急晌应一旦事故发生,则进入应急响应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①施工项目应急晌应级别的确定根据发生事故的特点,在应急响应行动启动之前,应该确定应急响应的级别。在对应急响应的级别进行确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事故所造成的现实危害性;二是发生事故的现场其他第一类危险源能量所具有的潜在危险性。由于应急响应系统具有时间上的脆弱性,对持续时间长短相当敏感。在事故瞬间发生时,例如塔吊的倾覆事故,不同类型的事故所造成的瞬间影响范围和瞬间损失是不同的。当事故发生过程呈现一定的持续时间时,例如火灾的蔓延过程,将进一步造成危险的扩展,需要对事态进行检测,并需要尽可能首先控制事态发展。确定危险源潜在危险性的主要参数是危险源的影响范围。我们可以借用重大危险源死亡半径作为应急管理危险源分级标准。分级标准见表4.5所示。表4.5施工项目重大危险源应急响应区域分级Fig.1.1theregionalclassificationofsignificanthazards106重大危险源死亡半径R(m)重大危险源固有危险级别R>=200一级重大危险源100<=R<200二级重大危险源50<=R<100三级重大危险源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