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 MB
- 7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主编单位:上海市建筑工程局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备案 实行日期:1984年5月1日 关于批准颁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 (83)城科字第760号 我部组织进行了国家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7—66)的重新修订工作。修订稿业经会审通过,现批准颁发,并报国家计委备案,自一九八四年五月一日起实施,编号为GBJ202—83。 这本规范的具体修订工作,是在上海市建委主持下,由上海市建工局主编,会同铁道部、水电部、河南、广东、陕西省建工局,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所属设计、施工、科研单位进行的。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和意见,希函告上海市建工局,以便解释和修正。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九日 修订说明 根据原国家建委(79)建发施字第168号文件通知,在上海市建委主持下,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任主编,会同铁道部,水电部,河南、广东、陕西省建工局,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所属设计、施工、科研单位,共同对原国家建委颁发的《地基和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7—66(修订本)进行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全国各地有关单位意见,根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原则,保留了原规范适用的条文,删除、修改了不适用的条文,增加了已通过鉴定并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经两次全国性会议讨论审定后修改定稿。修订后的内容,除保留原规范的地基、桩基础、沉井和沉箱等章外,增订和调整了井点降低地下水位、地下连续墙、强夯、预压、土和灰土挤密桩、振冲、旋喷以及桩基础中的静力压桩、硫磺胶泥锚接桩、钢管桩和各类灌注桩等章节,取消了工民建中不常用的“土的人工冻结”和“管柱基础”等章节。 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的问题,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上海市建筑工程局,以便修订时参考。 上海市建筑工程局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第一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主编单位:上海市建筑工程局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备案 实行日期:1984年5月1日 关于批准颁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 (83)城科字第760号 我部组织进行了国家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7—66)的重新修订工作。修订稿业经会审通过,现批准颁发,并报国家计委备案,自一九八四年五月一日起实施,编号为GBJ202—83。 这本规范的具体修订工作,是在上海市建委主持下,由上海市建工局主编,会同铁道部、水电部、河南、广东、陕西省建工局,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所属设计、施工、科研单位进行的。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和意见,希函告上海市建工局,以便解释和修正。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九日 修订说明 根据原国家建委(79)建发施字第168号文件通知,在上海市建委主持下,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任主编,会同铁道部,水电部,河南、广东、陕西省建工局,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所属设计、施工、科研单位,共同对原国家建委颁发的《地基和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7—66(修订本)进行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全国各地有关单位意见,根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原则,保留了原规范适用的条文,删除、修改了不适用的条文,增加了已通过鉴定并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经两次全国性会议讨论审定后修改定稿。修订后的内容,除保留原规范的地基、桩基础、沉井和沉箱等章外,增订和调整了井点降低地下水位、地下连续墙、强夯、预压、土和灰土挤密桩、振冲、旋喷以及桩基础中的静力压桩、硫磺胶泥锚接桩、钢管桩和各类灌注桩等章节,取消了工民建中不常用的“土的人工冻结”和“管柱基础”等章节。 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的问题,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上海市建筑工程局,以便修订时参考。 上海市建筑工程局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第一章
总则 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地基与基础工程中有关土石方、砖砌体、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工程,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按国家标准《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3—83)和《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4—83)的规定执行。 铁路、公路、水工建筑和矿井巷道工程等有特殊要求的地基与基础工程,应按有关的各专门规定执行。 第1.0.2条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前,必须具备下列资料: 一、施工区域内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二、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图纸,并应附有原有地下管线和其他障碍物的资料; 三、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四、必要的试验资料。 注:施工时如发现实际情况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不符时,应通知有关单位处理。 第1.0.3条在邻近原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施工前,必须了解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原有结构及基础等详细情况; 二、地基与基础施工,如影响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和安全时,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第1.0.4条地基与基础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制品等的品种、规格、标号和浓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1.0.5条地基与基础工程,必须在完成准备工作及所需施工机械设备和管线安装妥善,并经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施工。 第1.0.6条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的轴线定位点和水准基点,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并经常复测。 第1.0.7条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对隐蔽工程应进行中间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完工后,应按本规范的规定进行验收。 第1.0.8条地基与基础工程在冬期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现场道路和施工地点的冰雪,必须清除; 二、影响施工的冻土应挖除并采取防冻措施; 三、冻结的材料,不得使用。 第1.0.9条
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参照本规范“附录三”执行。 第1.0.10条采用本规范时,有关岩石与土的分类及鉴定,应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J21—77)有关规定执行。 第1.0.11条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古迹遗址或化石等,应立即报请有关部门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第1.0.12条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时,对安全、劳动保护、防水、防火、爆破作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井点降低地下水位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井点降低地下水位(简称降水,下同)的方法和设备选择,可根据土层的渗透系数、要求降低水位的深度及工程特点,作技术 经济和节能比较后确定,各类井点的适用范围可按照表2.1.1选用。 各类井点的适用范围 表2.1.1项 次井 点 类 别土层渗透系数(米燉昼夜)降低水位深度(米)123456单层轻型井点多层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0.1~500.1~500.1~2<0.120~20010~2503~66~12(由井点层数而定)8~20根据选用的井点确定3~5>15 第2.1.2条降水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降水地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采用的土层渗透系数必须可靠,必要时应作现场抽水试验确定; 二、井点管的构造、长度和数量,抽水机械的型号和数量(包括泵和电动机的备用量)。必要时应设双电源。滤管和砂滤料的规格和数量 ; 三、井点降水系统的平、剖面布置图和安装图。井点管沉设方法,排水沟管的埋设及排水地点选择。防止地面水、雨水流入基坑(槽)的 措施。井点管路与施工道路交叉处的保护措施; 四、喷射井点降水应附高压水泵、循环水池(箱)的位置及排水管(槽)的安装详图; 五、电渗井点降水应附阴、阳极和直流电路的布置详图; 六、深井井点的井孔施工方法及机械设备要求; 七、降水范围内的水位观测孔位置和数量。 第2.1.3条复杂土层应按降水要求作补充勘察,查明相对含水层和不透水层、地下水的补给关系、主要含水层和下卧层等的情况。 第2.1.4条降水施工前应复验基坑(槽)位置。 第2.1.5条
井点滤管在运输、装卸和堆放时应防止滤网损坏,下入井点孔前,必须对滤管逐根检查,保证滤网完好。 第2.1.6条降水设备的管道、部件和附件等在组装前,必须检查和清洗,并妥善保管。 第2.1.7条井点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井孔应垂直,深度应符合要求,孔径宜上下一致; 二、滤管位置应按要求埋设,如井孔淤塞,严禁将滤管插入土中;如要降低成层土中的地下水位时,宜将滤管设在透水性较好的含水土层 中,必要时可采取扩大井点滤层等辅助措施; 三、灌填砂滤料前应把孔内泥浆适当稀释,井点管应居中,灌填高度应符合要求,灌填量不得少于计算值的95%; 四、井点管口应有保护措施,防止杂物掉入管内; 五、井点施工时应参照附表5.1做好记录。 第2.1.8条在降水过程中,应加强井点降水系统的维护和检查,保证不断抽水。 第2.1.9条抽出的地下水中含泥量应符合规定,如发现水质浑浊,应分析原因及时处理,防止泥砂流失引起地面沉陷。 第2.1.10条降水前,应考虑到水位降低区域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可能产生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必要时应做好沉降观测和采取防护措施。 第2.1.11条降水完毕后,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和土方回填进度,陆续关闭及逐根拔除井点管。土中所留的孔,应立即用砂土填实,如果 地基有抗渗等特殊要求时,孔口应按有关要求填塞。 第2.1.12条拆除多层井点应自底层开始逐层向上进行,在下层井点拆除期间,上部各层井点应继续抽水。 第2.1.13条冬期施工应对水泵机组和管路系统采取防冻措施,停泵后必须立即把内部积水放净。 第2.1.14条土洞发育地区如进行井点降水,必须注意和防止可能引起邻近地面塌陷。 第二节轻型井点 第2.2.1条轻型井点施工宜按下列顺序: 一、挖井点沟槽,敷设集水总管; 二、冲孔,沉设井点管,灌填砂滤料,将井点管同集水总管连接; 三、安装抽水机组,连接集水总管; 四、试抽。 第2.2.2条
集水总管、滤管和泵的位置和标高应正确。 井点系统各部件均应安装严密,防止漏气。连接集水总管与井点管的弯联管中的短管宜采用软管。 第2.2.3条按封闭方式布置单套井点设备时,集水总管宜在抽水机组的对面断开;采用多套井点设备时,各套井点设备的集水总管之间宜 装设阀门隔开。 第2.2.4条井点管的沉设可按现场条件及土层情况选用下列方法: 一、直接利用井点管水冲下沉; 二、用冲水管冲孔(亦可同时用压缩空气或使用加重钻杆协助冲孔)后,沉设井点管; 三、套管式冲枪水冲法或振动水冲法成孔后,沉设井点管。 第2.2.5条冲孔孔径不应小于300毫米,深度应比滤管底深0.5米以上,管距一般为0.8~1.6米。 第2.2.6条每根井点管沉设后应检验渗水性能:井点管与孔壁之间填砂滤料时,管口应有泥浆水冒出,或向管内灌水时,能很快下渗,方 为合格。 第2.2.7条井点系统安装完毕,必须及时试抽,并全面检查管路接头质量、井点出水状况和抽水机械运转情况等,如发现漏气和“死井” 应立即处理。检查合格后,井点孔口到地面下0.5~1.0米的深度范围内应用粘性土填塞。第2.2.8条轻型井点按抽水机组类型分为干式真空泵井点、射流泵井点和隔膜泵井点。 干式真空泵井点,可根据含水层渗透系数大小选用相应型号的真空泵和水泵。 射流泵井点和隔膜泵井点,适用于粉砂、轻亚粘土等渗透系数较小的土层中降水。 第2.2.9条干式真空泵井点的水泵与排水管连接处,宜装置逆止阀。 气水分离箱与总管连接的管口,应高于水泵的叶轮轴线。 第2.2.10条射流泵使用前应进行检查,确保其喷嘴和混合室完好和光洁,并采取防止杂物堵塞的措施。 第2.2.11条隔膜泵底座应平整稳固。出水的接管应平接,不得上弯。皮碗应安装准确和对称,使工作时受力均衡。 第2.2.12条每套隔膜泵井点需装设两台泵,也可和射流泵组成混合机组,以保证连续抽水。 第2.2.13条在降水过程中,应按时观测流量、真空度和观测孔内水位,并参照附表5.2做好记录。观测孔孔口标高应在抽水前测量一次, 以后定期观测,以计算实际降深。 第三节喷射井点 第2.3.1条
喷射井点施工宜按下列顺序: 一、安装水泵设备(包括循环水池或水箱)及泵的进出水管路; 二、敷设进水总管和回水总管; 三、沉设井点管,灌填砂滤料,接通进水总管后及时单根试抽; 四、全部井点管在沉设完毕后,接通回水总管,全面试抽。 第2.3.2条井点管组装前,应检验喷嘴混合室、支座环和滤网等。组装后,每根井点管应在地面作泵水试验和真空度测定。地面测定真空 度不宜小于700毫米汞柱。 第2.3.3条进水总管与滤管的位置和标高应正确,井点管路应安装严密。各根井点管的连接管必须安装阀门。 第2.3.4条高压水泵的出水管必须装有压力表和调压回水管路,以控制水压力。 第2.3.5条井点管的沉设方法和检验应按第2.2.4、2.2.6和2.2.7条的规定执行。当直接利用井点管水冲下沉法时,应先沉设外管,待下 沉结束后再安装内管。 第2.3.6条沉设井点管前,应先挖井点坑和排泥沟,坑的直径应大于冲孔直径,坑内不得有石子等硬物。 第2.3.7条冲孔孔径不应小于400毫米,深度应比滤管底深1米以上,管距一般为2~3米。 第2.3.8条每根井点试抽时排出的浑浊水,不得回入循环管路系统。试抽时间的长短,应根据井点出水由浊变清程度而定。 第2.3.9条井点的内管与外管底座接触处,必须安装严密,内、外管顶端接头处,应用油封装置连接。抽水时,如发现井点管周围有翻砂 冒水现象,应立即关闭此井点,及时检查处理。 第2.3.10条工作水应保持清洁。全面试抽两天后应用清水更换。在降水过程中应视水质浑浊程度定期更换。 第2.3.11条每套喷射井点宜控制在30根左右,并配相应水泵。各套进水总管均应用阀门隔开,各套回水总管应分开。 第2.3.12条在降水过程中,应按时观测工作水压力、地下水的流量、井点的真空度和观测孔水位,并参照附表5.3做好记录。发现异常现 象,应采取措施进行调节。观测孔孔口标高应在抽水前测量一次,以后定期观测,以计算实际降深。 第四节电渗井点 第2.4.1条电渗井点阴、阳极的制作与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一、阴极可用原有的井点管,阳极可用直径25毫米以上的钢筋或其他金属材料制成,并应考虑电蚀量; 二、阴、阳极的数量宜相等,必要时阳极数量可多于阴极数量。阳极的设置深度宜较井点管深约500毫米
,露出地面为200~400毫米; 三、阴、阳极应分别用电线或钢筋连接成电路,并接至直流电源的相应极上; 四、阳极埋设应垂直,严禁与相邻阴极相碰; 五、在不需要通电流的范围内(如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的阳极表面可涂绝缘材料。 第2.4.2条电渗降水施工前宜通过必要试验,确定合理的电压梯度和电极布置,井点设于基坑四周时,阳极应布置在井点圈内侧,与阴极 并列或交错。阴、阳极的一般距离:采用轻型井点时,为0.8~1.0米;采用喷射井点时,为1.2~1.5米。工作电压不宜大于 60伏特,土中通电时的电流密度宜为0.5~1.0安培燉平方米。 第2.4.3条在阴、阳极间的地面上,应清除掉无关的金属和其他导电物。 第2.4.4条降水应经试验后选择连续或间歇通电方式。通电时间应根据施工的不同阶段和具体情况而定。 第2.4.5条降水过程中,应按时观测电压、电流密度、耗电量及观测孔水位等,并参照附表5.4做好记录。 第五节管井井点 第2.5.1条滤水井管的埋设,可采用钻孔法成孔。孔径应较井管直径大200毫米以上。井管下沉前应清孔,并保持滤网的畅通。井管与土 壁之间应做过滤层。 第2.5.2条井管宜用直径为200毫米以上的钢管或其他管子制作。过滤部分可采用钢筋焊接骨架,外缠镀锌铁丝,并包滤网。 第2.5.3条吸水管底端应装逆止阀,设于管井内抽水时的最低水位以下。 第2.5.4条降水过程中应对抽水设备进行检查。按时观测管井内水位和流量等,并参照附表55做好记录。 第六节深井井点 第2.6.1条深井钻孔方法可根据土层条件和孔深要求,选用冲击钻孔、回转钻孔或水冲法施工。 第2.6.2条孔径应较井管直径大300毫米以上。深度应考虑抽水期间内沉淀物可能沉积的高度适当加深。孔深、孔径和垂直度必须符合要 求。 第2.6.3条钻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孔位附近不得大量抽水; 二、孔口设置护筒; 三、设置泥浆坑,防止泥浆水漫流; 四、应取土样,核对含水层的范围和土的颗粒组成。 第2.6.4条根据钻孔时的土层情况和设计要求配齐所用管材,并按照沉放先后顺序堆放在孔位附近。 第2.6.5条
深井井管沉放前应清孔,需要疏干的含水层均应设置滤管。在周围填砂滤料后,应按规定及时洗井和单井试抽。 第2.6.6条降水井内装置深井泵时,电动机的机座应平稳牢固,转向正确,严禁逆转(可装阻逆装置),防止传动轴解体。装置潜水深井 泵时,潜水电机、电缆及接头的绝缘必须安全可靠,并配置保护开关控制。 第2.6.7条安装水泵或调换水泵前,均应量测井深和井底沉淀物厚度,必要时清洗水井,冲除沉渣。第2.6.8条各管段、轴件的连接,必须紧密、牢固,使用前必须检验,不得漏水。 第2.6.9条排水管路的连接、埋深、走向和坡度均应按规定施工。排水口应设在降水影响范围以外。 第2.6.10条降水过程中应根据施工要求,确定启动和暂不抽水井点的数量。按时观测水位下降情况和流量等,并参照附表5.6做好记录。 第三章地基 第一节灰土地基 第3.1.1条灰土的土料,宜采用就地基槽中挖出的土,但不得含有有机杂质,使用前应过筛,其粒径不得大于15毫米。 第3.1.2条用作灰土的熟石灰应过筛,其粒径不得大于5毫米。熟石灰中不得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块,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 第3.1.3条灰土的配合比(体积比)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一般为2:8或3:7 第3.1.4条基坑(槽)在铺打灰土前必须先行验槽。如发现坑(槽)内有局部软弱土层或孔穴,应挖除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填实,或通知 设计单位确定处理办法。 第3.1.5条灰土施工时,应适当控制含水量。工地检验方法,是用手将灰土紧握成团,两指轻捏即碎为宜,如土料水分过多或不足时,应 晾干或洒水润湿。 第3.1.6条灰土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拌好后及时铺好夯实,不得隔日夯打。 第3.1.7条灰土的铺设厚度,可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按照表3.1.7选用。各层厚度都应预先在基坑(槽)侧壁插定标志。每层灰土的夯打 遍数,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容重在现场试验确定。 灰土最大虚铺厚度 表3.1.7项次夯实机具的种类重量(千克)厚度(毫米)备注123石夯、木夯轻型夯实机械压路机40~80-机重6~10吨200~250200~250200~300人力送夯、落高400~500毫米,一夯压夯蛙式打夯机、柴油打夯机双轮 第3.1.8条灰土分段施工时,不得在墙角、柱基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上下两层灰土的接缝距离不得小于500毫米。 第3.1.9条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基坑(槽)内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措施。夯实后的灰土,在三天内不得受水浸泡。 第3.1.10条
灰土地基打完后,应及时修建基础和回填基坑(槽),或作临时遮盖,防止日晒雨淋。 第3.1.11条雨天施工时,应采取防雨及排水措施。 刚打完毕或尚未夯实的灰土,如遭受雨淋浸泡,则应将积水及松软灰土除去并补填夯实;受浸湿的灰土,应在晾干后再夯打 密实。 第3.1.12条灰土的质量检查,宜用环刀取样,测定其干容重。质量标准可按压实系数dy鉴定,一般为0.93~0.95;也可按照表3.1.12规 定执行。 用贯入仪检查灰土质量时,应先进行现场试验以确定贯入度的具体要求。 注:①dy为土在施工时实际达到的干容重γd与其最大干容重γdmax之比,即 ②质量检验数量,按《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J301—74)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灰土质量标准 表3.1.12项 次土料种类灰土最小干容重(克燉立方厘米)123轻亚粘土亚粘土粘土1.551.501.45 第二节砂和砂石地基 第3.2.1条砂和砂石地基所用的材料,宜采用中砂、粗砂、砾砂、碎(卵)石、石屑或其他工业废粒料。在缺少中、粗砂和砾砂的地区, 可采用细砂,但宜同时掺入一定数量的碎石或卵石,其掺入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注:如采用其他工业废粒料作为地基材料,应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3.2.2条砂和砂石材料,不得含有草根垃圾等有机杂物。 用作排水固结地基的材料除应符合上列要求外,含泥量不宜超过3%。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毫米。 第3.2.3条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面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基坑(槽)保持无积水状态。 注:如用水撼法或插入振动法施工时,应有控制地注水和排水。 第3.2.4条铺筑前,应先行验槽。浮土应清除,边坡必须稳定,防止塌土。基坑(槽)两侧附近如有低于地基的孔洞、沟、井、墓穴 等,应在未做地基前,加以填实。 地基范围内不应留有孔洞。完工后,如无技术措施,不得在影响其稳定的区域内进行挖掘工程。 第3.2.5条砂和砂石地基底面宜铺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时,基土面应挖成踏步或斜坡搭接。搭接处应注意捣实,施工应按先深后 浅的顺序进行。 第3.2.6条
人工级配的砂石地基,应将砂石拌和均匀后,再行铺填捣实。 第3.2.7条分段施工时,接头处应作成斜坡,每层错开0.5~1米,并应充分捣实。 第3.2.8条砂和砂石地基的捣实,视不同条件,可选用振实、夯实或压实等方法。施工时应分层进行,在下层密实度经检验合格后,方可 进行上层施工。每层铺筑厚度不宜超过表3.2.8规定的数值。分层厚度可用样桩控制。 砂和砂石地基每层铺筑厚度及最佳含水量 表3.2.8项次捣实方法每层铺筑厚度(毫米)施工时的最佳含水量(%)施工说明备注1平振法200~25015~20用平板式振捣器往复振捣不宜使用于细砂或含泥量较大的砂所铺筑的砂地基2插振法振捣器插入深度饱和1.用插入式振捣器2.插入间距可根据机械振幅大小决定3.不应插至下卧粘性土层4.插入振捣完毕后,所留的孔洞,应用砂填实不宜使用于细砂或含泥量较大的砂所铺筑的砂地基3水撼法250饱和1.注水高度应超过每次铺筑面层2.用钢叉摇撼捣实插入点间距为100毫米3.钢叉分四齿,齿的间距80毫米,长300毫米,木柄长90毫米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地区不得使用4夯实法150~2008~121.用木夯式机械夯2.木夯重40千克,落距400~500毫米3.一夯压半夯全面夯实 5辗压法250~3508~126~10吨压路机往复辗压1.适用于大面积砂地基2.不宜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地基 注: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基其最下层的铺筑厚度可比上表增加50毫米。 第3.2.9条砂和砂石地基的质量检查,应按下列方法进行: 一、环刀取样法 在捣实后的砂地基中用容积不小于200立方厘米的环刀取样,测定其干容重,以不小于该砂料在中密状态时的干容重数值为合格。 砂石地基的质量检查,可在地基中设置纯砂检查点,在同样的施工条件下,按上述方法检验;或用灌砂法进行检查; 二、贯入测定法 用贯入仪、钢筋或钢叉等以贯入度大小检查砂地基的质量时,以不大于通过试验所确定的贯入度为合格。 注:①中砂在中密状态的干容重,一般为1.55~1.60克
燉立方厘米。 ②钢筋贯入测定法:用直径为20毫米,长1250毫米的平头钢筋,举离砂层面700毫米自由下落,插入深度应根据该砂的控制干容重确 定; 钢叉贯入测定法:用水撼法使用的钢叉,举离砂层面500毫米自由下落,插入深度亦应根据该砂的控制干容重确定。 ③质量检查数量,按本规范第3.1.12条注②的规定执行。 第三节碎砖三合土地基 第3.3.1条碎砖三合土的配合比(体积比),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一般采用1:2:4或1:3:6(消石灰∶砂或粘性土∶碎砖)。 第3.3.2条三合土所用的碎砖,其粒径应为20~60毫米,不得夹有杂物。 砂或粘性土(沙泥)中不得有草根、贝壳等有机杂物。 第3.3.3条基坑(槽)在铺设碎砖三合土前,必须进行验槽。坑(槽)有积水时,应采取措施排水和清除泥浆。 第3.3.4条铺设前应在坑(槽)壁分层标出样桩,并预拌好灰浆。碎砖应与灰浆拌合均匀后,再铺入基坑(槽)内。铺设厚度,第一 层为220毫米,其余各层为200毫米,每层应分别夯实至150毫米。 第3.3.5条碎砖三合土,可采用人力夯或机械夯,夯打应密实,表面平整,如发现三合土太干,应补浇灰浆,并随浇随打。 第3.3.6条碎砖三合土分层铺设至设计标高后,在最后一遍夯打时,宜浇浓灰浆。待表面灰浆略为晾干后,上铺一层薄砂土或炉渣再 整平夯实。表面平整度的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0毫米。 第3.3.7条夯打完的碎砖三合土,如因雨水冲淋或积水破坏表层灰浆时,可在排除积水后,重新浇浆夯打坚实。 第四节重锤夯实地基 第3.4.1条重锤夯实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稍湿的粘性土、砂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分层填土的施工。 第3.4.2条当夯击振动对邻近的建筑物、设备以及施工中的砌筑工程和浇筑混凝土等产生有害影响时,不得采用重锤夯实。 第3.4.3条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试夯,选定夯锤重量、底面直径和落距,以确定最后下沉量及相应的最少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 最后下沉量一般可采取下列数值: 粘性土及湿陷性黄土10~20毫米 砂土5~10毫米 注:最后下沉量系指重锤最后2击平均每击土面的沉落值 第3.4.4条重锤夯实所用的起重设备,直接用钢索悬吊夯锤时,起重能力应大于夯锤重量的3倍;采用脱钩夯锤时,起重能力应大于夯锤 重量的1.5倍。 第3.4.5条夯锤重量宜采用1.5~3.0吨,落距一般采用2.5~4.5米
。锤重与底面积的关系,应符合锤重在底面上的单位静压力为0.15~ 0.2千克力燉平方厘米。 夯锤形状宜采用截头圆锥体,可用钢筋混凝土制作,其底部可填充废铁并设置钢底板,以使重心降低。 第3.4.6条试夯点(试坑)的数量应根据需夯实地基的土质条件决定。土质均匀时试夯可以在一处进行;土质不同时,应分别在各个不同 地段进行。 第3.4.7条采用重锤夯实分层填土地基时,每层的虚铺厚度,一般以相当于锤底直径,夯击遍数应由试夯确定。 试夯的层数不宜少于2层。 第3.4.8条试夯前应测定土的含水量,当低于最佳含水量2%以上时,应在天然湿度及加水至最佳含水量的基土上分别进行试夯。 土的最佳含水量可通过试验确定。 试夯后,应挖探井检查试坑内的夯实效果,测定坑底以下2.5米深度内,每隔0.25米深度处夯实土的密实度,与试坑外天然土 的密实度相比较。对于分层填土,应测定每层填土试夯后的最大、最小及平均密实度。 第3.4.9条土的试夯结果达不到设计的密实度和夯实深度要求时,应适当提高落距,增加夯击遍数,必要时可增加锤重,再行选点试夯。第3.4.10条试夯结束后应提出试夯报告,并附重锤夯实试夯记录,参照附表5.7重锤夯实施工应根据试夯结果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 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夯实面积、场地布置和施工顺序; 二、夯实设备的选定; 三、锤的落距、夯击遍数和夯击路线; 四、使土达到最佳含水量的措施; 五、地基夯实的最后下沉量和总下沉量; 六、设计要求的地基夯实深度和密实度。 第3.4.11条基坑(槽)的夯实范围应大于基础底面。开挖时,坑(槽)每边比设计宽度加宽不宜小于0.3米,以便于夯实工作的进行。 坑(槽)边坡应适当放缓。夯实前,坑(槽)底面应高出设计标高,预留土层的厚度可为试夯时的总下沉量加50~100毫米。 第3.4.12条夯实施工前,应检查基坑(槽)中土的含水量,并根据试夯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加水。坑(槽)加水,需待水全部渗入土中一 昼夜后方可夯击。如土的表层含水量过大,夯击成软塑状态时,可采取铺撒吸水材料(干土、碎砖、生石灰等)、换土或其 他有效措施处理。分层填土时,应取用含水量相当于最佳含水量的土料。如土料含水量太低.宜加水至最佳含水量。每层土铺 填后应及时夯实。 第3.2.13条在基坑(槽)周边应作好排水设施,防止向坑(槽)灌水。 第3.4.14条在大面积基坑(槽)内夯击时,宜一夯挨一夯顺序进行;在独立柱基基坑内夯击时,一般采用先周边后中间或先外后里的方 法进行。夯击遍数,应按试夯确定的最少遍数增加1~2遍,一般为8~12遍。 注:①同一夯位夯击一下为一遍。 ②
基坑(槽)底面的标高不同时,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逐层夯实。 第3.4.15条夯击时,按规定的落距,落锤应平稳,夯位准确。夯击分层填土时,必须控制每层铺土厚度。 第3.4.16条夯击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坑(槽)壁有无坍塌的可能,必要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第3.4.17条夯实完后,应将基坑(槽)表面拍实至设计标高。 第3.4.18条冬期施工时,必须在不冻的状态下进行夯击,一般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逐段开挖,逐段夯击,互相紧密衔接; 二、开挖时,适当增加预留土层厚度,临夯实前挖除增留土层; 三、在坑(槽)已冻结的情况下,有条件时,可采取地表加热解冻措施; 四、必须在坑(槽)内加水时,宜采用盐水,其浓度可按夯击期间的最低气温决定; 五、随时清除积雪,避免融化后渗入坑(槽)中。 第3.4.19条在夯击过程中,应参照附表5.8做好记录。 第3.4.20条重锤夯实地基的验收,应检查施工记录,除应符合试夯最后下沉量的规定外,并应检查基坑(槽)表面的总下沉量,以不小 于试夯总下沉量的90%为合格。也可采用在地基上选点夯击检查最后下沉量。 夯击检查点数,每一单独基础至少应有1点;基槽每30平方米应有1点;整片地基每100平方米不得少于2点。 检查后,如质量不合格,应进行补夯,直至合格为止。 第五节强夯地基 第3.5.1条强夯适用于碎石土、砂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及人工填土地基的施工。 注:淤泥与淤泥质土地基,经试验证明施工有效时,方可采用强夯。 第3.5.2条当地下水位距地表面2米以下且表层为非饱和土时,可直接进行夯击;当地下水位较高不利于施工或表层为饱和粘性土时,可 铺填0.5~2.0米厚的中(粗)砂、砂砾或片石等材料后进行夯击。 第3.5.3条强夯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夯击机械重量。施工前,必须清除所有障碍物及地下管线等。 第3.5.4条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现场周围已建或正在施工的建筑物及其他设施有影响时,不得采用强夯施工。必要时,应采取防震措 施。 第3.5.5条
强夯施工的主要机具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起重机 宜选用起重能力15吨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起重设备,但必须符合夯锤起吊和提升高度的要求,并均需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 臂杆后仰; 二、自动脱钩装置 应具有足够强度,且施工灵活; 三、夯锤 可用钢材制作,或用钢板为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筑混凝土制成。夯锤底面为方形或圆形。锤底面积一般取决于表层土质:砂土,一般 为3~4平方米;粘性土,不宜小于6平方米。夯锤中宜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 第3.5.6条强夯施工的技术参数: 一、锤重和落距:锤重不宜小于8吨,落距不宜小于6米; 二、夯击点布置,一般按正方形或梅花形网格排列。其间距可根据夯击坑的形状、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及建筑物基础结构特点确定,一般 为5~15米; 注:按上列形式和间距布置的夯击点,依次夯击完成为第一遍,第二次选用已夯点间隙,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在中间补点 ,最后一遍锤印应彼此搭接,表面平整。 三、确定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数时,应符合下列任一条件: 1.土的体积竖向压缩最大而侧向移动最小; 2.最后两击沉降量或最后两击沉降量之差小于试夯确定的数值。 一般为3~10击;四、夯击遍数一般为2~5遍。对于细颗粒多的土层、透水性弱的土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五、两遍之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一般为1~4周。地下水位较低和地质条件较好的场地,可采用连续夯击; 六、平均夯击能,在一般情况下,砂土可取50~100吨·米燉平方米;粘性土可取150~300吨·米燉平方米。 第3.5.7条强夯施工前,应试夯,并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在施工现场选取一个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平面尺寸不小于20×20米
。该试验区亦可选在需作地基 的土面上; 二、在试验区内进行详细的原位测试,取原状土样,测定有关数据; 三、选取合适的一组或多组强夯试验参数,并在试验区内进行试验性施工; 四、施工中应做好现场测试和记录。 测试内容和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及设计要求确定; 五、检验强夯效果,一般在最后一遍夯击完成1~4周以后进行,其方法可按本条第二款规定,予以对比检查; 六、当强夯效果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补夯或调整参数再进行试验; 七、做好强夯前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确定正式施工时采用的技术参数。 第3.5.8条强夯施工,必须按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以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数为施工控制数值,也可采用试夯后确定的沉降量控制。 第3.5.9条夯击时,落锤应保持平稳,夯位准确,如错位或坑底倾斜过大,宜用砂土将坑底整平,才能进行下一次夯击。 第3.5.10条每夯击一遍完成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然后用土将夯坑填平,方可进行下一遍夯击。最后一遍的场地平均下沉量,必 须符合要求。 第3.5.11条雨天施工,夯击坑内或夯击过的场地有积水时,必须及时排除。冬期施工,首先应将冻土击碎,然后再按各点规定的夯击数 施工。 第3.5.12条强夯施工应参照附表5.9和5.10做好记录。 第3.5.13条强夯施工的验收,应检查施工记录及各项技术参数,并应在夯击过的场地选点作检验。一般可采用标准贯入、静力触探或轻 便触探等测定。 检验点数:每个建筑物的地基不少于3处,检测深度和位置按设计要求确定。 第六节预压地基 (1)一般规定 第3.6.1条预压适用于软土和冲填土地基的施工。 第3.6.2条预压地基的施工,一般采用加载预压、砂井加载预压及砂井真空降水预压等方法进行。 第3.6.3条预压地基施工前,必须熟悉地质勘察资料,施工时做好控制性观测和预压效果的测试工作,以确保工程质量与正常施工。 第3.6.4条如采用井点降水预压地基时,其降水施工,应按本规范第二章有关规定执行。 (Ⅱ)排水砂井 第3.6.5条
砂井的成孔,可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和施工条件,选用适当的成孔工具或机械设备,亦可按本规范第四章第五节灌注桩的成孔机 具选用。 第3.6.6条制作砂井的砂,宜用中、粗砂,其含泥量不宜大于3%。 第3.6.7条砂井的灌砂量,应按井孔的体积和砂在中密状态时的干容重计算,其实际灌砂量(不包括水重)不得少于计算的95%。 第3.6.8条采用袋装砂井时,砂袋必须选用透水性和耐水性好以及韧性较强的麻布、再生布或聚丙烯编织布制作。 第3.6.9条灌入砂袋的砂,应捣固密实,袋口应扎紧,砂袋放入井内应高出井口500毫米,以便埋入砂地基中。铺设砂地基,应按本规范 第三章第二节的规定执行。 第3.6.10条砂井位置的允许偏差为该井的直径;垂直度的允许偏差为1.5%。 (Ⅲ)加载和卸载 第3.6.11条地基预压前,应设置垂直沉降观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桩、测斜仪以及孔隙水压力计。其设置数量、位置及测试方法,应符合 设计要求。加载应分期分级进行。对地基垂直沉降、水平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等应逐日观测并作好记录。加载速度应根据逐日 观测记录和现场实际情况控制。 第3.6.12条预压加载宜就地取材,可采用土、砂、石和水等材料。 第3.6.13条地基预压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分期分级卸载。但应继续观测地基沉降和回弹情况。 第七节砂桩 第3.7.1条砂桩适用于软土、人工填土和松散砂土的挤密加固地基。 第3.7.2条砂桩用砂,含泥量不宜大于5%;含水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饱和土中施工时,采用饱和状态; 二、在非饱和的并能形成直立的桩孔孔壁的土层中,用捣实法施工时,采用7~9%。 第3.7.3条砂桩成孔宜采用振动沉管及锤击沉管等方法。振动沉管时宜用活瓣式桩靴。 第3.7.4条砂桩施工应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其施工方法应按本规范第四章第五节套管成孔灌注桩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3.7.5条砂桩的灌砂量应按本章第3.6.7条规定核算。 第3.7.6条砂桩位置的允许偏差为该桩的直径;垂直度的允许偏差为1.5%。 第3.7.7条桩身及桩与桩之间挤密土的质量,均可采用标准贯入或轻便触探检验,亦可用锤击法检查其密实度和均匀性。第八节
土和灰土挤密桩 第3.8.1条土和灰土挤密桩一般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深度为5~10米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或杂填土的挤密加固地基。 第3.8.2条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成孔、夯填工艺和挤密效果试验。并确定分层填料的厚度、夯击次数和夯实后的干容重等要求。 第3.8.3条土和灰土桩的填料,一般采用素土或灰土。土和灰土的质量及配合化,应按本规范第3.1.1条和第3.1.2条的规定执行。 第3.8.4条土和灰土挤密桩的成孔,可选用下列方法: 一、沉管法:用锤击或振动沉桩机打、拔成孔; 二、爆扩法:用钻机或洛阳铲等打成小孔,然后装药,爆扩成孔; 三、冲击法:用定型或简易冲击机,冲击成孔。 第3.8.5条土和灰土挤密桩的施工,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平整场地,准确定出桩孔位置并编号; 二、成孔应先外排后里排,同排内应间隔1~2孔; 三、成孔达到要求深度后,应及时回填夯实。 第3.8.6条桩孔完成后,应立即检查,其质量应符合表3.8.6的规定,并参照附表5.11做好记录。 土和灰土挤密桩孔的允许偏差 表3.5.6成孔方法允 许 偏 差孔位(毫米)垂直度(%)桩径(毫米)深度(毫米)沉管法爆扩法冲击法5050501.51.51.5-20±50+100-50≤100≤300≤300 第3.8.7条回填桩孔用的夯锤宜采用倒置抛物线型锥体或尖锥形,锤重不宜小于100千克;最大直径应比桩孔直径小100~160毫米。 第3.8.8条桩孔填料前,应清底夯实,夯击次数一般不少于8次。然后根据确定的分层回填厚度和夯击次数逐次填料夯实。 第3.8.9条填料的含水量,如超出最佳值的±3%时,宜予晾干或洒水润湿。在暑期或雨天施工时,宜有防晒、防雨设施。 第3.8.10条每个桩孔填料的实际用量应参照附表5.12做好记录,并按施工图逐根对照检查,以免漏填。 第3.8.11条夯填的质量,应采用随机抽样检查。抽样检查的数量,应不小于桩孔数的2%,同时每台班至少应抽查1根。检查方法,有下列
几种: 一、用轻便触探检查“检定锤击数”,以不小于试夯时达到的数值为合格(见附录一); 二、用洛阳铲在桩孔中心挖土,然后用环刀取出夯击土样,测定其干容量;必要时,可通过开剖桩身,从基底开始沿桩孔深度每米取夯实 土样,测定干容重。测出的干容重,应按本规范第3.1.12条规定检验; 三、重要的大型工程应进行现场载荷试验或浸水载荷试验。 第九节振冲地基 第3.9.1条振冲适用于松散砂土的挤密加固地基。 注:对粘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经试验证明加固有效时,方可使用。 第3.9.2条振冲施工,应具备下列主要机具: 一、振冲器,宜采用带潜水电机的振冲器,其功率、振动力、振动频率等参数,可按加固孔径大小、密实度选用; 二、起重机械,起重能力和提升高度均应符合施工和安全要求,一般起重能力为8~15吨; 三、水泵及供水管道,供水压力宜大于5千克力燉平方厘米,供水量宜大于20立方米燉小时; 四、控制设备,控制电流操作台,附有150安培以上容量的电流表(或自动记录电流计)、500伏电压表等; 五、加料设备,其能力必须符合施工要求。 第3.9.3条振冲前,应按设计图定出冲孔中心位置并编好孔号。 第3.9.4条施工应先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下列施工参数:成孔施工合适的水压、水量、成孔速度、填料方法、达到土体密实度时振冲器电 机的电流控制值以及需要的加固时间等。 第3.9.5条振冲施工所用的填料,一般可用碎(卵)石、角(圆)砾、砾砂、粗(中)砂、矿渣或其他无侵蚀性和性能稳定的硬粒料。其 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毫米。填料的含泥量不宜大于10%,且不得含粘土块。 注:作为抗液化加固的排水桩,宜采用粒径5~50毫米级配合适的硬粒料。 第3.9.6条振冲施工可在原地面定位造孔,也可在基坑(槽)中定位造孔。孔位上部有硬层时,应先挖孔后振冲。 造孔时,水压一般保持3~8千克力燉平方厘米,振冲器贯入速度一般为1~2米燉分钟。每贯入0.5~1.0米,宜悬留振冲5~10 秒钟扩孔,待孔内泥浆溢出时再继续贯入。当造孔接近加固深度时,振冲器应在孔底适当停留并减小射水压力。第3.9.7条振冲填料时,宜保持小水量补给。采用边振边填,应对称均匀;如将振冲器提出孔口再加填料时,每次加料量以孔高0.5米为 宜。每根桩的填料总量应符合规定要求。填料的密实度,以振冲器工作电流达到规定值为控制标准。 第3.9.8条振冲造孔的方法可选用下列几种:
一、排孔法由一端开始,逐步造孔到另一端结束; 二、跳打法同一排孔隔一孔造一孔,反复进行; 三、围幕法先造外围2~3圈(排)孔,然后造内圈。采用隔一圈造一圈或依次向中心区造孔。 第3.9.9条施工时应复查孔位和编号,并参照附表5.13做好记录。完工后,应在距地面1米左右深度的桩身,加填碎石或采取其他措施, 以保证桩顶密实度。 第3.9.18条振冲施工的孔位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施工时振冲器尖端喷水中心与孔径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毫米; 二、振冲造孔后,成孔中心与设计定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100毫米; 三、完成后的桩顶中心与定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0.2D(D为桩孔直径)。 第3.9.11条冬期施工应将表层冻土破碎后造孔。每班施工完毕应将供水管和振冲器水管内积水排净,以免冻结影响施工。 第3.9.12条振冲地基的效果检验,应根据土的性质和完成时间确定:砂土宜在完成半个月后;粘性土宜在完成一个月后。检验方法,可 采用载荷试验、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及土工试验等方法。对于抗液化的地基,尚应进行现场孔隙水压力试验。 第十节旋喷地基 第3.10.1条旋喷适用于砂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及人工填土地基的加固。 第3.10.2条旋喷地基可根据工程情况和机具条件,采用下列方法: 一、单管法单独喷射水泥浆液; 二、二重管法同轴喷射水泥浆液和压缩空气; 三、三重管法同轴喷射高压水和压缩空气,并注入水泥浆。 注:单管法的桩径一般为0.3~0.8米;二重管法的桩径一般为1米左右;三重管法的桩径一般为1~2米。 第3.10.3条旋喷施工的主要机具和参数(喷嘴直径、提升速度、旋转速度、喷射压力、流量等)可按照表3.10.3选用或根据土质条件及 设计要求,由现场试验确定。 旋喷施工的主要机具和参数 表3.10.3项 目单管法二重管法三重管法参数喷嘴孔径(毫米)2~32~32~3喷嘴个数(个)21~21~2
旋转速度(转燉分)20105~15提升速度(毫米燉分)200~25010050~150机具性能高压泵压力(千克燉平方厘米)200~400200~400200~400流量(升燉分)(浆液)60~120(浆液)60~120(水)60~120空压机压力(千克力燉平方厘米)-77流量(立方米燉分)-1~31~3泥浆泵压力(千克力燉平方厘米)--30~50流量(升燉分)--100~150 第3.10.4条旋喷施工可用射水、锤击或振动等方法直接将旋喷管置入要求深度,亦可先用钻机钻成直径100~200毫米的孔,然后将旋喷 管插至孔底,由下而上进行旋喷。 第3.10.5条喷射的水泥浆,水灰比为1:1~1.5:1,并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减缓浆液沉淀、缓凝或速凝、防冻、防蚀等外加剂。 第3.10.6条旋喷管必须旋转灵活,拆装方便,并在高压作用下,密封性能良好。 第3.10.7条浆液的搅拌可采用机械叶片搅拌罐、污水泵自循环搅拌罐或水泥水力混合器,并宜在旋喷前一小时以内搅拌。 第3.10.8条旋喷施工前,应将钻机(管架)定位安放平稳,旋喷管的允许倾斜度不得大于1.5%。 第3.10.9条旋喷管进入预定深度后,应先进行试喷。中途发生故障,应立即停止提升和旋喷,并进行检查,排除故障后复喷。二重管或 三重管旋喷施工中,必须保持高压水泥浆、高压水及压缩空气各管路系统不堵、不漏、不串。施工完毕后,必须立即冲洗干 净。 第3.10.10条施工中应参照附表5.14、5.15、5.16做好记录。 第3.10.11条旋喷地基的质量检验,可采用钻机取样、标准贯入、平板载荷试验及开挖检查等方法。旋喷体深度、直径、抗压强度和透水 性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十一节硅化地基 第3.11.1条无压硅化、压力硅化和电动硅化加固地基的适用范围,可按下列规定选用: 一、渗透系数为0.1~80米/昼夜的砂土和粘性土宜采用压力双液硅化法; 二、渗透系数0.1米燉昼夜以下的各类土可采用电动双液硅化法;对渗透系数0.1~2.0米/昼夜的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可采用无压或 压力单液硅化法。注:①为避免地基在加固过程中产生大量附加沉陷,自重湿陷性黄土宜采用无压单液硅化法; ②
地下水位以下的黄土,采用硅化加固时应由试验确定。 第3.11.2条硅化加固不宜用于: 一、沥青、油脂和石油化合物所浸透的土; 二、地下水pH值大于9的土。 第3.11.3条施工前应通过现场试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应包括:注液管及电极管的布置图和打(或钻)入深度、化学溶液浓度和用 量、注液方法、灌注速度、灌注压力以及加固效果的要求等。采用电动硅化加固时,应提出合理的电压梯度、通电时间和方 法。 第3.11.4条硅化加固用的水玻璃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用于防渗加固的水玻璃模数不宜小于2.2,用于地基加固的水玻璃模数宜为2.5~3.3; 二、不溶于水的杂质含量不得超过2%。 第3.11.5条氯化钙溶液中的杂质在每一升溶液中不得超过60克,而悬浮颗粒不得超过1%,溶液中的pH值宜为5.5。 第3.11.6条硅化加固所需化学溶液的总用量,可参照下式计算: Q=K·V·n·1000 式中 Q——溶液总用量(升); V——硅化土的体积(立方米); n——土的孔隙率; K——经验系数。 软土、粘性土、细砂K=0.3~0.5 中砂、粗砂K=0.5~0.7 砾砂K=0.7~1.0 湿陷性黄土K=0.5~0.8 注:双液硅化法的两种溶液用量应相等。 第3.11.7条硅化用的化学溶液,应按照表3.11.7的规定选用。 硅化用的化学溶液 表3.11.7
施 工 方 法土的渗透系数(米燉昼夜)溶液的比重(t=18℃)水玻璃(模数2.5~3.3)氯化钙电动双液硅化≤0.11.13~1.211.07~1.11压力双液硅化0.1~1010~2020~801.35~1.381.38~1.411.41~1.441.26~1.28压力单液硅化(用于湿陷性黄土)0.1~21.13~1.25 第3.11.8条注液管宜采用钢管,其内径为20~38毫米。如用钢筋作为电极时,其直径不得小于22毫米。 第3.11.9条压力硅化用的泵或空气压缩机,应能在6千克力燉平方厘米(表压)的压力以内,向每个注液管供应5~10升燉分钟的溶液。 第3.11.10条管路系统的附件和设备,以及检验仪器(压力计)应符合规定的压力。 第3.11.11条设置注液管和电极棒宜采用打入法。如土层较深,宜事先钻孔至所需加固区域顶面以上2~3米,然后再采用打入法。钻孔的 孔径应小于注液管和电极棒的外径。 第3.11.12条需加固的土层之上,应有不小于1米厚度的土层,否则应采取措施防止溶液上冒。 第3.11.13条打(钻)入注液管及电极棒,应采用导向装置。注液管底端间距的偏差不得超过20%,超过时应打补充注液管或拔出重打。 第3.11.14条注液管打至设计标高并清理管中泥砂后,应及时向土中灌注溶液。 第3.11.15条硅化加固程序,应根据土的渗透性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加固渗透系数相同的土层,应自上而下进行; 二、如土的渗透系数随深度而增大,应自下而上进行; 三、如相邻土层的土质不同,应首先进行加固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当加固的土层不厚时,应采用有孔部分较短的注液管。 第3.11.16条采用压力及电动双液硅化法时,灌注溶液应根据地下水的流速按下列规定进行: 一、当地下水流速小于1米燉昼夜时,先自上而下的灌注水玻璃,然后自下而上的灌注氯化钙溶液; 二、当地下水流速为1~3米燉昼夜时,轮流将水玻璃和氯化钙溶液注入; 三、当地下水流速大于3米燉昼夜时,应先将水玻璃与氯化钙溶液同时注入,然后轮流将水玻璃与氯化溶液注入。 第3.11.17条
采用电动硅化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直流电源的电压梯度宜为0.5~0.75伏特燉厘米; 二、对不需加固土层的注液管段应涂沥青绝缘,加固地区的地表水,应予疏干; 三、通电由注液开始,延续到溶液灌完后电流曲线下降趋于平衡时为止。通电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 四、灌注溶液与通电工作须连续进行,不得中断; 五、灌注溶液的压力,一般不超过3千克力燉平方厘米(表压)。 第3.11.18条拔出注液管后,留下的孔洞,应用水泥砂浆或土料填塞。第3.11.19条硅化地基的验收,砂土和黄土应在施工完毕15天以后进行,粘性土应在60天以后进行。 第3.11.20条砂土硅化后的强度,应取试块作无侧限抗压试验,其值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90%。粘性土硅化后,应按加固前后沉降观测的 变化,或使用触探法探测加固前后土中阻力的变化,以确定其质量。黄土硅化后的质量,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上述两种方法 之一进行检验。地基硅化后的整体性和外形,均可采用触探法检验。 第3.11.21条用硅化法形成的防渗帷幕,应在帷幕本身上作压水试验检查不透水性,单位吸水率不得大于设计要求的25%。 第3.11.22条硅化地基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施工记录(参照附表5.17、5.18); 二、材料试验记录; 三、试块试验记录; 四、防渗帷幕的渗透观测和水位变化记录; 五、触探法测定阻力变化记录; 六、竣工剖面图和钻孔位置平面图。 第四章 桩基础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4.1.1条桩基和板桩的轴线应从基准线引出。在打桩地区附近设置的水准点,其位置应不受打桩影响,数量不得少于2个。 第4.1.2条桩基和板桩轴线位置的允许偏差,不得超过下列数值: 桩基和板桩 20毫米 单排桩 10毫米 第4.1.3条
桩基和板桩轴线的控制桩,应设在不受打桩影响的地点。施工过程中对桩基轴线应作系统检查,每10天不少于1次。控制桩应 妥加保护,移动时,应先检查其正确性,并作好记录。每根桩打入前,应检查样桩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第4.1.4条打桩前应处理高空和地下障碍物。打桩和运桩的场地应平整。桩机移动的范围内除应保证桩机垂直度的要求外,并应考虑地面 的承载力,施工场地及周围应保持排水沟畅通。 第4.1.5条桩基工程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必须按本规范第1.0.2及1.0.3条的规定提供,必要时尚需补充静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等原位测 试资料。在工程地质复杂地区应加密钻孔,有特殊要求时,每个基础位置均应有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 第4.1.6条打桩宜重锤低击,锤重的选择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的类型、结构、密集程度及施工条件参照附录四选用。 第4.1.7条打桩的控制原则: 一、桩尖位于坚硬、硬塑的粘性土、碎石土、中密以上的砂土或风化岩等土层时,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桩尖进入持力层深度或桩尖标高可 作参考; 二、贯入度已达到而桩尖标高未达到时,应继续锤击3阵,其每阵10击的平均贯入度不应大于规定的数值; 三、桩尖位于其它软土层时,以桩尖设计标高控制为主,贯入度可作参考; 四、打桩时,如控制指标已符合要求,而其他的指标与要求相差较大时,应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五、贯入度应通过试桩确定,或做打桩试验与有关单位确定。 第4.1.8条桩基工程施工前应作打桩或成孔试验,以检验设备和工艺是否符合要求,数量不得少于2根。 第4.1.9条打桩时如发现地质条件与提供的数据不符,应与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第4.1.10条邻近原有建筑物(构筑物)打桩时,应按本规范第1.0.3条规定执行,并应采取适当的隔振措施,如开挖防振沟、打隔离板桩 及砂井排水等。并宜采用预钻取土打桩或无振动的钻孔灌注桩施工。在邻近岸边或斜坡上打桩时,应观测对边坡的影响。 第4.1.11条在软土地基上打(压)较密集群桩时,为减少桩的变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砂井排水、井点降水、盲沟排水、预钻取土 及控制打桩速度等措施。 第4.1.12条打桩完毕后的基坑开挖,应制订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技术措施,防止桩的位移和倾斜。 第二节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Ⅰ)制作 第4.2.1条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简称预制桩,下同)的钢筋骨架的主筋连接宜采用对焊。主筋接头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数量,应符合下列 规定: 一、当采用闪光对焊和电孤焊时,不得超过50%; 二、同一根钢筋两个接头的距离应大于30d0,并不小于500毫米。 注:同一截面是指30d0(d0为主筋的直径)区域内,但不得小于500毫米。 第4.2.2条预制桩钢筋骨架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预制桩的钢筋骨架的允许偏差 表4.2.2项 次项 目允许偏差(毫米)1234567891011主筋间距桩尖中心线箍筋间距或螺旋筋的螺距吊环沿纵轴线方向吊环沿垂直于纵轴线方向吊环露出桩表面的高度主筋距桩顶距离桩顶钢筋网片多节桩锚固钢筋长度多节桩锚固钢筋位置多节桩预埋铁件±510±20±20±20-0~+10±10±10±105±3第4.2.3条确定单根桩或多节桩的单节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应根据桩架的有效高度、制作场地、运输和装卸能力; 二、多节桩如采用电焊或法兰接桩时,节点竖向位置应避开土层中的硬夹层。 第4.2.4条预制桩的混凝土,应由桩顶向桩尖连续浇筑,严禁中断。 第4.2.5条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在与桩身相同条件下养护的试块,每班不得少于1组。标准养护的试块留置组数应按《钢筋混凝土工程施 工及验收规范》(GBJ204—83)的规定执行。 第4.2.6条用于锤击的预制桩的粗骨料,应用碎石或碎卵石,粒径宜为5~40毫米。 第4.2.7条
重叠法制作预制桩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场地应平整、坚实,不得产生不均匀沉陷; 二、制桩的底模必须平整、坚实; 三、桩与邻桩、底模间的接触面不得粘结; 四、桩在拆模时不得损坏棱角; 五、上层桩或邻桩的浇筑,必须在下层桩或邻桩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30%以后,方可进行; 六、桩的重叠层数,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不宜超过4层。 第4.2.8条桩的制作偏差应符合表4.2.8的规定。 预制桩的允许偏差 表4.2.8项次项 目允 许 偏 差1钢筋混凝土预制桩:①横截面边长②桩顶对角线之差③保护层厚度④桩身弯曲矢高⑤桩尖中心线⑥桩顶平面对桩中心线的倾斜⑦锚筋预留孔深⑧浆锚预留孔位置⑨浆锚预留孔径⑩锚筋孔的垂直度±5毫米10毫米±5毫米不大于1‰桩长,且不大于20毫米10毫米≤3毫米-0~+20毫米5毫米±5毫米≤1%2钢筋混凝土管桩:①直径②管壁厚度③抽芯圆孔平面位置对桩中心线④桩尖中心线⑤下节或上节桩的法兰对中心线的倾斜⑥中节桩两个法兰对桩中心线倾斜之和±5毫米-5毫米5毫米10毫米2毫米3毫米 第4.2.9条桩的制作质量除应按表4.2.2和表4.2.8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桩的表面应平整、密实,掉角的深度不应超过10毫米,且局部蜂窝和掉角的缺损总面积不得超过该桩表面全部面积的0.5%,并不得过 分集中; 二、由于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深度不得大于20毫米,宽度不得大于0.25毫米;横向裂缝长度不得超过边长的一半(管桩或多角形桩不 得超过直径或对角线的1/2); 三、桩顶和桩尖处不得有蜂窝、麻面、裂缝和掉角。 第4.2.10条预制桩检查时,应参照附表5.20做好记录,桩上应标明编号、制作日期和吊点位置。 第4.2.11条验收应在制作地点进行,在检验前,不得修补蜂窝、裂缝、掉角及其它缺陷。用重叠法制桩时应结合浇筑顺序逐根检验。
验收时,应有下列资料: 一、桩的结构图; 二、材料检验记录; 三、钢筋隐蔽验收记录; 四、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 五、桩的检查记录; 六、养护方法等。 (Ⅱ)桩的起吊、搬运和堆放 第4.2.12条混凝土预制桩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方可起吊;达到100%才能运输和打桩。如提前吊运,必须采取措施并经过验算合格方可进 行。 第4.2.13条桩在起吊和搬运时,必须做到平稳并不得损坏。吊点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4.2.14条桩运到现场后(包括现场预制的桩),应提供质量合格证并按表4.2.8及第4.2.9条进行检查。 第4.2.15条桩的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地面处理应符合第4.2.7条一款的规定; 二、垫木与吊点的位置应相同,并应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三、各层垫木应上下对齐,最下层的垫木应适当加宽; 四、堆放层数可按照第4.2.7条六款执行。 (Ⅲ)打桩 第4.2.16条桩在打入前,应在桩的侧面或桩架上设置标尺,并参照附表5.2.1做好记录。 第4.2.17条打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桩帽或送桩帽与桩周围的间隙应为5~10毫米; 二、锤与桩帽、桩帽与桩之间应有相适应的弹性衬垫; 三、桩锤、桩帽(送桩)和桩身应在同一中心线上; 四、桩或桩管插入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 五、送桩留下的桩孔,应立即回填密实。 第4.2.18条
打桩顺序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根据桩的密集程度: 1.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进行; 2.自中间向四周进行; 3.由一侧向单一方向进行。 二、根据基础的设计标高,宜先深后浅; 三、根据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 第4.2.19条水冲法打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水冲法打桩适用于砂土和碎石土; 二、水冲至最后1~2米时,应停止水冲,并用锤击至规定标高,如有困难,可按第4.1.7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4.2.20条在冻土地区打桩有困难时,应先将冻土挖除或解冻后进行。如用电热解冻,应在切断电源后打桩。 第4.2.21条开始打桩时,落距应较小,入土一定深度待桩稳定后,再按要求的落距进行;用落锤或单动汽锤打桩时,最大落距不宜大于 1米;用柴油锤时应使锤跳动正常。 第4.2.22条遇到下列情况,应暂停打桩,并及时与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一、贯入度剧变; 二、桩身突然发生倾斜、移位或有严重回弹; 三、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或破碎。 第4.2.23条桩的最后贯入度应在下列条件下测量: 一、锤的落距符合规定; 二、桩帽和弹性垫层等正常; 三、锤击没有偏心; 四、桩顶没有破坏或破坏处已凿平。 (Ⅳ)静力压桩
第4.2.24条静力压桩适用于软弱土层。压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压桩机应配足额定的总重; 二、插桩偏差同第4.2.7条四款的规定; 三、桩帽、桩身和送桩的中心线应重合; 四、节点处理应符合第4.2.26~4.2.30条中的有关规定; 五、压同一根桩,各工序应连续施工,并参照附表5.22做好记录。 第4.2.25条遇到下列情况应暂停压桩,并及时与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一、初压时,桩身发生较大幅度移位、倾斜,压入过程中桩身突然下沉或倾斜; 二、桩顶混凝土破坏或压桩阻力剧变。 (Ⅴ)桩的节点处理 第4.2.26条各种接桩的适用范围如下:焊接接桩和法兰接桩适用于各类土层;硫磺胶泥锚接桩适用于软弱土层。 第4.2.27条接桩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焊接接桩:钢板宜用低碳钢,焊条宜用结422; 二、法兰接桩:钢板和螺栓宜用低碳钢; 三、硫磺胶泥锚接桩:硫磺胶泥配合比应按试验决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参照附录二执行。 第4.2.28条
桩的节点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焊接接桩: 1.预埋铁件表面应保持清洁; 2.上下节桩之间的间隙应用铁片填实焊牢; 3.焊接时,应采取措施,减少焊接变形;焊缝应连续饱满。 二、法兰接桩: 上下节桩之间宜用石棉或纸板衬垫,拧紧螺帽,经锤击数次后再拧紧一次,并焊死螺帽。 三、硫磺胶泥锚接桩: 1.锚筋应事先清刷干净和调直; 2.应预先检查锚筋长度、孔深和平面位置等; 3.锚筋孔内应有完好螺纹,无积水、杂物和油污; 4.接桩时节点的平面和锚筋孔内应灌满硫磺胶泥; 5.硫磺胶泥灌注时间不得超过两分钟; 6.灌注后需停歇的时间应符合表4.2.28的规定;硫磺胶泥灌注后需停歇的时间 表4.2.28项次项 目不同气温下的停歇时间(分钟)0~10℃11~20℃21~30℃31~40℃41~50℃打桩压桩打桩压桩打桩压桩打桩压桩打桩压桩123桩断面400×400毫米桩断面450×450毫米桩断面500×500毫米6101346-8121557-10141879-131721911-1721241214- 7.硫磺胶泥试块每班不得少于1组。 第4.2.29条硫磺胶泥的原料和制品在运输、储存和使用时不得混有杂质,并应防潮、防火和忌油。 第4.2.30条接桩时,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毫米,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1‰桩长。 第三节板桩 第4.3.1条板桩运至使用地点后,应进行检验,制作偏差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板桩制作的允许偏差 表4.3.1项 次项 目允 许 偏 差1钢筋混凝土板桩: ①横截面相对两边之差 ②凸榫或凹榫 ③保护层厚度 ④桩尖对桩轴线位移 ⑤桩身弯曲矢高5毫米±3毫米±5毫米10毫米0.1%桩长并不得大于10毫米2木板桩: ①厚度 ②
凸榫或凹榫 ③桩身弯曲矢高-10毫米±2毫米0.3%桩长 第4.3.2条木板桩的凹、凸榫应平整光滑,在打入前应试拼并编号。 第4.3.3条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桩(包括钢板桩)的始桩长度应较其它的桩加长2~3米。转角处应设置转角桩。始桩和转角桩的桩尖应制 成对称形。 第4.3.4条板桩施工应沿板桩两侧设置导向围囹,围囹应有足够强度和刚度。板桩应顺围囹打入,并应随时检验和校正。 第4.3.5条打板桩,宜凸榫套凹榫,并应参照附表5.23做好记录。 第4.3.6条开始打入的板桩或角桩应保持垂直,否则应采取措施处理。 第4.3.7条钢板桩打入前应检查锁口,并涂黄油或其它油脂。用于永久性工程的钢板桩,应按设计要求执行。 第4.3.8条打钢板桩宜分段和阶梯式进行,不宜单块打入。半封闭或全封闭的板桩,应根据板桩规格和封闭段的长度计算块数,便于合拢 。 第4.3.9条在板桩施工和基坑开挖期间应采取措施,确保板桩稳定,并做好观察记录。 第四节钢管桩 第4.4.1条制作钢管桩的材料应符合要求,并有合格证。 第4.4.2条钢管桩制作的偏差应符合表4.4.2的规定。 钢管桩制作的允许偏差 表4.4.2项次项 目允许偏差1外径管端部±0.5%外径,毫米管身部±1%外径,毫米2345 长度 矢高 管端平整度 管端平面与管身中心线的倾斜-0≤0.1%桩长≤2毫米≤2毫米 第4.4.3条钢管桩的分段长度应按照第4.2.3条确定,一般不宜大于15米。 第4.4.4条用于地下水有侵蚀性的地区的钢管桩,应按设计要求作防腐蚀处理。 第4.4.5条
接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钢管桩焊接前,应在焊缝上下30~50毫米范围内清除铁锈、油污,如有潮湿应先烘干; 二、上下节桩对口的间隙为2~4毫米; 三、焊接定位点和施焊应对称进行; 四、导向圈的焊缝质量应与钢管桩相同; 五、钢管桩应采用多层焊,焊完每层焊缝后,应及时清除焊渣,并作外观检查,每层焊缝的接头应错开; 六、气温在0℃以下焊接时,应将焊缝上下各10厘米处预热。当气温低于-10℃时,不宜焊接。第4.4.6条接桩焊缝外观的偏差应符合表4.4.6的规定。 接桩焊缝外观允许偏差 表4.4.6项次项目允许偏差(毫米)备注1234上下节桩错口: ①外径≥700 ②外径<700咬边深度加强层高度加强层宽度320.523 第4.4.7条打钢管桩除应符合第4.2.17条及第4.2.18条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插桩、打桩及接桩时,必须控制桩的垂直度,以防止桩管变形; 二、打桩过程中,应参照附表5.24做好记录,如发现桩顶有局部变形,应及时修复; 三、钢管桩打至设计标高后,桩顶管口应覆盖。 第五节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Ⅰ)一般规定 第4.5.1条泥浆护壁成孔、干作业成孔、套管成孔及爆扩成孔的工艺及适用范围,应按表4.5.1选用 灌注桩适用范围 表4.5.1项次项 目适 用 范 围1泥浆护壁成孔冲抓冲击回转钻碎石土、砂土、粘性土及风化岩潜水钻粘性土、淤泥、淤泥质土及砂土2干作业成孔螺旋钻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砂土及人工填土
钻孔扩底地下水位以上的坚硬、硬塑的粘性土及中密以上的砂土机动洛阳铲(人工)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黄土及人工填土3套管成孔锤击振动可塑、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稍密及松散的砂土4爆扩成孔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黄土、碎石土及风化岩 第4.5.2条灌注桩成孔的控制原则: 一、锤击套管成孔应按第4.1.7条执行; 二、泥浆护壁成孔、干作业成孔应达到设计规定深度,并应按第4.7.3条的规定,清理孔底沉渣。 第4.5.3条钢筋笼制作偏差应符合表4.5.3规定。 钢筋笼制作的允许偏差 表4.5.3项 次项 目允许偏差(毫米)1234主筋间距箍筋间距直径长度±10±20±10±100 第4.5.4条钢筋笼的直径除按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套管成孔的桩,应比套管内径小60~80毫米; 二、用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桩,应比导管连结处的外径大100毫米以上; 三、钢筋笼在制作、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变形,并应有保护层垫块(或垫管、垫板); 四、吊放入孔时,不得碰撞孔壁。灌注混凝土时,应采取措施固定钢筋笼位置。 第4.5.5条钢筋笼保护层的允许偏差: 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桩 ±20毫米; 非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桩 ±10毫米。 第4.5.6条
混凝土的粗骨料粒径(不包括爆扩桩):卵石不宜大于50毫米,碎石不宜大于40毫米,配筋的桩不宜大于30毫米,并不宜大于 钢筋间最小净距的1/3。坍落度:水下灌注的宜为16~22厘米,干作业成孔的宜为8~10厘米;套管成孔的宜为6~8厘米。 第4.5.7条灌注桩各工序应连续施工。钢筋笼放入泥浆后4小时内必须灌注混凝土,并参照附表5.25做好记录。 第4.5.8条浇筑后的桩顶应高出设计标高,并予保护,浮浆层应凿除。 第4.5.9条当气温低于0℃以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保温措施。浇筑时,混凝土的温度不得低于5℃。在桩顶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50% 以前不得受冻。当气温高于30℃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混凝土采取缓凝措施。 第4.5.10条灌注桩的实际浇筑混凝土量不得小于计算体积。套管成孔的灌注桩,应通过浮标观测,测出桩的任何一段平均直径与设计直 径之比不得小于1。 第4.5.11条浇筑混凝土时,同一配合比的试块,每班不得少于1组;泥浆护壁成孔的灌注桩每根不得少于1组。 (Ⅱ)泥浆护壁成孔的灌注桩 第4.5.12条护筒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护筒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用回转钻时,宜大100毫米;用冲击钻时,宜大200毫米;二、护筒位置应埋设正确和稳定,护筒与坑壁之间应用粘土填实,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50毫米; 三、护筒的埋设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1米,在砂土中不宜小于1.5米,并应保持孔内泥浆面高出地下水位1米以上。受江河水位影响 的工程,应严格控制护筒内外的水位差。 第4.5.13条采用泥浆护壁和排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粘土和亚粘土中成孔时,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浆护壁。排渣泥浆的比重应控制在1.1~1.2; 二、在砂土和较厚的夹砂层中成孔时,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1.3;在穿过砂夹卵石层或容易坍孔的土层中成孔时,泥浆比重应控制在 1.3~1.5; 三、泥浆可就地选择塑性指数Ip≥17的粘土调制; 四、施工中应经常测定泥浆比重,并定期测定粘度、含砂率和胶体率。 注:泥浆的控制指标:粘度18~22秒,含砂率不大于4~8%,胶体率不小于90%。 第4.5.14条
泥浆护壁成孔的灌注桩的清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孔壁土质较好不易塌孔时,可用空气吸泥机清孔; 二、用原土造浆的孔,清孔后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左右; 三、孔壁土质较差时,宜用泥浆循环清孔。清孔后的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5~1.25; 四、清孔过程中,必须及时补给足够的泥浆,并保持浆面稳定; 五、浇筑混凝土前,孔底沉渣允许厚度应符合第4.7.3条的规定。 注:泥浆取样应选在距孔底20~50厘米处。 第4.5.15条泥浆护壁成孔时,发生斜孔、弯孔、缩孔和塌孔或沿护筒周围冒浆以及地面沉陷等情况,应停止钻进。经采取措施后,方可 继续施工。 第4.5.16条钻进速度,应根据土层情况、孔径、孔深、供水或供浆量的大小、钻机负荷以及成孔质量等具体情况确定。 第4.5.17条在各类土层中冲击成孔时,可按表4.5.17选用冲程和泥浆比重。 冲程和泥浆比重 表4.5.17项次项 目冲程(米)泥浆比重备注123456在护筒中及护筒脚下3米以内粘土砂土砂卵石风化岩塌孔回填重成孔0.9~1.11~21~31~31~4111.1~1.3清水1.3~1.51.3~1.51.2~1.41.3~1.5土层不好时宜提高泥浆比重,必要时加入小片石和粘土块或稀泥浆抛粘土块反复冲击,加粘土块及片石 第4.5.18条浇筑水下混凝土除按照本规范第6.2.33条执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导管的第一节底管长度应≥4米; 二、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必须保证导管底端能埋入混凝土中0.8~1.3米。 (Ⅲ)干作业成孔的灌注桩 第4.5.19条螺旋钻成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开始钻孔时,应保持钻杆垂直,位置正确,防止因钻杆晃动引起扩大孔径及增加孔底虚土; 二、钻进速度应根据电流值变化,及时调整; 三、钻进过程中,应随时清理孔口积土,遇到地下水、塌孔、缩孔等异常情况时,应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第4.5.20条成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孔口应予保护,按第4.7.3条规定验收,并参照附表26做好记录。 第4.5.21条浇筑混凝土前,应先放置钢筋笼并再次测量孔内虚土厚度。浇筑时,应随浇随振,每次浇筑高度不得大于1.5米。 第4.5.22条钻孔扩底桩的施工除直孔部分应按第4.5
.19~4.5.21条规定执行外,扩底部位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根据电流值或油压值,随时调节扩孔刀片切削土量,防止出现超负荷现象; 二、扩底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经清底扫膛,孔底的虚土厚度应符合第4.7.3条的规定。 第4.5.23条在扩底过程中,如遇地下水或塌孔等情况时,应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第4.5.24条浇筑混凝土时,第一次应浇到扩底部位的顶面,随即振捣密实。浇筑桩身部分的混凝土同第4.5.21条规定。 第4.5.25条采用机动洛阳铲成孔时,可按照第4.5.19和4.5.20条的规定执行。 (Ⅳ)套管成孔的灌注桩 第4.5.26条采用套管成孔的灌注桩,必须制订防止缩孔和断桩等措施。 第4.5.27条套管成孔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尖或活瓣桩尖。预制桩尖的混凝土标号不得低于300号。活瓣桩尖应有足够强度和刚度,活 瓣之间的缝隙应紧密。桩管下端与预制桩尖接触处,应垫置缓冲材料,桩尖中心应与桩管中心线重合。 第4.5.28条打(振)桩管时,如遇桩尖损坏或地下障碍物时,应及时将桩管拔出,待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第4.5.29条浇筑混凝土和拔管时应保证混凝土质量,在测得混凝土确已流出桩管后,方能继续拔管。桩管内应保持不少于2米高度的混凝 土。拔管速度:锤击沉管时应为0.8~1.2米燉分钟;振动沉管时,对用预制桩尖者,不宜大于4米燉分钟,用活瓣桩尖者,不 宜大于2.5米燉分钟。振动沉管灌注桩一般宜采用单打法,每次拔管高度应控制在50~100厘米;采用反插法时,反插深度不 宜大于活瓣桩尖长度的2/3。第4.5.30条锤击沉管扩大灌注桩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桩管每次打入时,中心线应重合; 二、第一次灌注的混凝土应接近自然地面标高; 三、复打前,应把桩管外壁的污泥清除; 四、必须在第一次灌注的混凝土初凝前完成复打工作。扩大桩以扩大一次为宜。 第4.5.31条套管成孔的灌注桩施工时,应参照附表5.27做好记录,并应随时观测桩顶和地面有无隆起及水平位移,必要时,应及时采取 措施处理。 (Ⅴ)爆扩成孔的灌注桩 第4.5.32条爆扩桩的成孔机具和方法,可根据土层情况,按表4.5.32选用。 爆扩桩成孔方法 表4.5.32项次项 目适 用 范 围备 注1人工成孔:洛阳铲或手摇钻粘性土用于缺乏电源及场地不平整地区
2机钻成孔:螺旋钻机等粘性土可作斜桩3打拔管成孔:打桩机各类土适用于大面积施工4爆扩成孔:用铲或钢钎打孔,放入炸药爆扩成孔没有地下水的粘性土可作斜桩 第4.5.33条桩孔的底部,应达到设计扩大头的中心标高。 第4.5.34条扩大头的爆扩,宜采用硝铵炸药和电雷管进行。同一工程中宜采用同一种类的炸药和雷管。 第4.5.35条药包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炸药用量应由现场试爆试验确定; 二、每个药包应放2个电雷管,用并联法与引爆线路连接; 三、引爆线路应采用绝缘及防潮性能良好的导线; 四、药包应制成近似球体,并能防水,一般可用塑料薄膜等包装。 第4.5.36条施工前,应在现场做爆扩成型试验,在每一种土层中试爆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通过试爆检验扩大头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试爆时用药量可按表4.5.36选用。施工时,应按试爆资料调整用药量。 爆扩桩用药量 表4.5.36项次项 目用药量(千克)1234567扩大头直径(米):0.60.70.80.91.01.11.20.30~0.450.45~0.600.60~0.750.75~0.900.90~1.101.10~1.301.30~1.50 注:①表内数值适用于地面以下深度3.5~9.0米的粘性土,土质松软时采用较小值,坚硬时采用较大值; ②在地面以下2~3米的土层中爆扩时,用药量应按表4.5.36减少20~30%; ③在砂土中爆扩时用药量应按表4.5.36增加10%。 第4.5.37条
桩距不宜小于扩大头直径的1.5倍,否则应同时引爆。桩距等于或大于1.5倍时,可逐个引爆。 第4.5.38条引爆时,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距爆扩桩位15米的范围内应做好危险警戒,不得有人员停留或穿行; 二、经专职人员发出装药信号后,爆破人员方可安装药包,药包应放置在桩孔底面中心,在药包上填砂和检验引爆线路完好后,再浇填混 凝土,其数量不宜超过估计扩大头的50%; 三、经专职人员检查现场安全无误后,方可发出引爆信号。 第47.5.39条对于瞎炮,应由专职人员检查,并设法诱爆,或采取措施破坏药包。 第4.5.40条因瞎炮未制成的桩,应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第4.5.41条爆扩桩的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150号,骨料粒径不宜大于25毫米。引爆前浇筑混凝土的坍落度:在粘性土中宜为10~12厘米; 在砂土中及人工填土中宜为12~14厘米,引爆后浇筑的混凝土宜为8~12厘米。 第4.5.42条从爆破前浇筑混凝土开始至引爆时的间隔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引爆后应连续浇筑混凝土。 第六节木桩 第47.6.1条木桩的材质应良好,其单面弯曲度不得大于0.1%。 第4.6.2条用于水质有侵蚀性地区的木桩,其木材品种和防腐处理方法,应按设计要求执行。 第4.6.3条木桩的顶部应垂直于桩中心线锯平,并按桩帽和桩箍加工。土层中有坚硬的夹杂物时,桩的下端应安装铁桩尖。第4.6.4条木桩制作的偏差,应符合表4.6.4的规定。 木桩制作的允许偏差 表4.6.4项次项 目允许偏差12木桩的梢径桩身弯曲的矢高-20毫米0.3%桩长 第4.6.5条接长木桩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桩打入后,桩的接头在地面下的深度不得小于2米; 二、相邻桩接头的高差,不得小于0.75米; 三、每根桩以一个接头为宜,接头处宜根径对根径。 注:接长的木桩,不得用振动打桩机下沉。 第七节
工程验收 第4.7.1条桩基工程的验收,除应按设计要求和本章有关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当桩顶设计标高与施工场地标高相同时,桩基工程的验收应待打桩完毕后进行; 二、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需送桩时,在每一根桩的桩顶打至场地标高(单根灌注桩施工完毕),应进行中间验收,待全部桩 打完,并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应再作检验。 第4.7.2条打桩完毕后的偏差,应符合表4.7.2的规定。 预制桩(钢管桩、木桩)位置的允许偏差 表4.7.2项 次项 目允许偏差1上面盖有基础梁的桩 (1)垂直基础梁的中心线 (2)沿基础梁的中心线100毫米150毫米2桩数为1~2根或单排桩基中的桩100毫米3桩数为3~20根桩基中的桩1/2桩径或边长4桩数大于20根桩基中的桩: (1)最外边的桩 (2)中间的桩1/2桩径或边长一个桩径或边长 注:由于地质、降水、基坑开挖和送桩深度超过2米等原因产生的位移,不包括在本表内。 第4.7.3条灌注桩的沉渣厚度、位置和垂直度的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当桩以摩擦力为主时,沉渣允许厚度不得大于300毫米;桩的端承力为主时不得大于100毫米。套管成孔的灌注桩不得有沉渣; 二、灌注桩的平面位置及垂直度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得超过表4.7.4的规定: 灌注桩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的允许偏差 表4.7.3项次项 目允 许 偏 差位 数1~2根、单排桩基垂直于中心线和群桩基础的边桩条形桩基沿顺中心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中间桩垂直度1护壁成孔灌注桩、干成孔灌注桩、爆扩成孔灌注桩1/6桩径1/4桩径1%2沉管成孔灌注桩:①桩数为1~2根或单排桩基中的桩②桩数为3~20根的桩基中的桩③7厘米1/2桩径1%
桩数为大于20根的桩基中的桩最外边的桩中间的桩1/2桩径一个桩径 第4.7.4条按标高控制的预制桩,桩顶的允许偏差:-50~+100毫米。 第4.7.5条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 注:倾斜角系指桩纵向中心线与铅垂线间的夹角。 第4.7.6条打入的板桩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的偏差应符合表4.7.6的规定: 板桩的位置和垂直度的允许偏差 表4.7.6项 次项 目允 许 偏 差位置垂直度12钢筋混凝土板桩陆上施工的钢板桩100毫米100毫米1%1% 注:钢筋混凝土板桩间的缝隙:用于防渗时,不得大于20毫米;用于挡土时,不得大于25毫米。 第4.7.7条桩基工程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桩位测量放线图: 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三、材料试验记录; 四、桩的制作和打入记录; 五、桩位的竣工平面图(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的桩位图); 六、桩的静载荷和动载荷试验的资料和确定桩贯入度的记录。第五章地下连续墙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5.1.1条本章适用于在粘性土、砂土以及冲填土等软土层中,采用抓斗式及回转钻头式挖槽机械成槽,以泥浆护壁的现浇混凝土或钢筋 混凝土地下连续墙(简称地下墙,下同)的施工及验收。 注:采用冲击钻法成槽的地下墙,可按《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SCJ82—79)执行。 第5.1.2条
地下墙的施工除必须符合本规范第1.0.2和1.0.3条规定外,尚应具有沿地下墙中心线设计深度范围内的地下障碍物资料,以及 槽段开挖时废浆处理的措施。 第二节墙体施工 (Ⅰ)导墙 第5.2.1条槽段开挖前,应沿地下墙墙面线两侧构筑导墙。导墙一般可采用现浇、预制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及其他材料构筑。 导墙深度一般为1~2米,顶面应高于施工地面。 第5.2.2条现浇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导墙宜筑于密实的粘性土地基上,遇有特殊情况必须妥善处理。导墙背侧需回填时,应用粘性土并 夯实,不得漏浆。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导墙安装时,必须保证接头连接质量。 第5.2.3条现浇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导墙,拆模后应立即在墙间加设支撑。混凝土养护期间,起重机等重型设备不应在导墙附近作业或 停置,以防导墙开裂和位移。 第5.2.4条导墙内墙面应垂直,内外导墙墙面间距应为地下墙设计厚度加施工余量,一般为40~60毫米。墙面与纵轴线距离的允许偏差为 ±10毫米,内外导墙间距允许偏差为±5毫米。导墙顶面应保持水平。 (Ⅱ)槽段开挖 第5.2.5条挖槽机械应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条件、施工环境、地下墙的结构尺寸及质量要求等选用。 第5.2.6条挖槽前,应预先将地下墙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槽段,其长度一般为4~6米。每个单元槽段可由若干个开挖段组成。 第5.2.7条地下墙挖槽的槽壁及接头均应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头处相邻两槽段的挖槽中心线,在任一深度的偏差值 ,不得大于墙厚的1/3。 第5.2.8条挖槽时应加强观测,如槽壁发生较严重局部塌落时,应及时回填并妥善处理。 第5.2.9条槽段开挖结束后,应检查槽位、槽深、槽宽及槽壁垂直度等,合格后方可进行清槽换浆。挖槽施工应参照附表5.28做好记录。 第5.2.10条清理槽底和置换泥浆结束1小时后,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槽底(设计标高)以上200毫米处的泥浆比重应不大于1.20; 二、沉淀物淤积厚度应不大于200毫米。 (Ⅲ)泥浆 第5.2.11条拌制泥浆,宜选用膨润土,使用前应取样进行泥浆配合比试验。如采用其他粘土时,应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和矿物鉴定,其 粘粒含量应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0、含砂量小于5%、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含量的比值宜为3~4。 第5.2.12条泥浆控制和使用时必须检验,不合格应及时处理。泥浆的性能指标应通过试验确定。在一般软土层成槽时,可按表5.2.12采 用。泥浆质量检查应参照附表5.29做好记录。 泥浆的性能指标 表5.2.12
项次项 目性能指标检验方法123456789比重粘度含砂量胶体率失水量泥皮厚度 1分钟 静切力 10分钟稳定性pH值1.05~1.2518~25秒<4%>98%<30毫升/30分钟1~3毫米/30分钟20~30 毫克燉平方厘米50~100 ≤0.02克燉立方厘米7~9泥浆比重秤500cc/700cc漏斗法量杯法失水量仪失水量仪静切力计pH试纸 第5.2.13条在施工期间,槽内泥浆面必须高于地下水位0.5米以上,亦不应低于导墙顶面0.3米。施工场地应设置集水井和排水沟,防止 地表水流入槽内破坏泥浆性能。如地下水含盐或泥浆受到化学污染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泥浆质量。 第5.2.14条泥浆应存放24小时以上或加分散剂,使膨润土或粘土充分水化后方可使用。 第5.2.15条泥浆回收,可采用振动筛、旋流器、沉淀池或其他方法净化处理后重复使用。废弃泥浆应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5.2.16条在容易产生泥浆渗漏的土层施工时,应适当提高泥浆粘度和增加储备量,并备堵漏材料。如发生泥浆渗漏,应及时补浆和堵 漏,使槽内泥浆保持正常液面。 (Ⅳ)钢筋笼制作及安装 第5.2.17条钢筋笼的尺寸应根据单元槽段、接头形式及现场起重能力等确定,并应在制作台上成型和预留插放混凝土导管的位置。分节 制作的钢筋笼,应在制作台上预先进行试装配。接头处纵向钢筋的预留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5.2.18条为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笼在吊运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刚度,可采用保护层垫件、纵向钢筋桁架及主筋平面的斜向拉条 等措施。 第5.2.19条钢筋笼应在清槽换浆合格后立即安装,在运输及入槽过程中,不应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不得强行入槽。浇筑混凝土时,钢 筋笼不得上浮。钢筋笼的吊点设置、起吊及固定的方式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 (Ⅴ)混凝土浇筑和接缝处理 第5.2.20条混凝水的配合比应按设计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水灰比不应大于0.6;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70千克燉立方米;坍落度宜为18~ 20厘米;扩散度宜为34~38厘米。 第5.2.21条配制混凝土的骨料宜选用中、粗砂及粒径不大于40毫米的卵石或碎石。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并可 根据需要掺外加剂。 第5.2.22条接头管(箱)和钢筋笼就位后,应检查沉淀物厚度并在4小时以内浇筑混凝土,超过时应重新清底。浇筑混凝土应采用导管法 ,槽内混凝土面上升速度不应小于2米燉小时;导管埋入混凝土内的深度不得小于1.5米,亦不宜大于6米
。在浇筑过程中,应 采取防止污染泥浆的措施。 第5.2.23条在单元槽段内,同时使用两根以上导管浇筑时,其间距一般不应大于3米。导管距槽段端部不宜大于1.5米,各导管处的混凝 水表面的高差不宜大于0.3米。 第5.2.24条凿去浮浆层后的墙顶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浇筑混凝土时,顶面宜高于设计标高300~500毫米。 第5.2.25条各单元槽段之间所选用的接头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头管(箱)应能承受混凝土的压力,并应避免混凝土绕过接头管 (箱)进入另一个槽段。第5.2.26条清刷接头面,应在换浆前进行。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转动及提动接头管。拔管时,不得损坏接头处的混凝土。 第5.2.27条浇筑混凝土应参照附表5.30做好记录。 第三节工程验收 第5.3.1条地下墙工程应按下列项目进行中间(隐蔽工程)验收: 一、每一单元槽段的下列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检查并填写验收记录: 1.槽段开挖; 2.钢筋笼制作及安装; 3.清槽及换浆; 4.混凝土浇筑。 二、需要开挖一侧土方的地下墙,尚应在开挖后检查下列内容并填写验收记录: 1.墙面平整度和实测倾斜度; 2.混凝土质量; 3.槽段接缝质量(包括墙体夹泥和渗漏情况)。 第5.3.2条地下墙的质量要求: 一、墙面垂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二、墙顶中心线的允许偏差为±30毫米; 三、裸露墙面应平整,局部突起部分的允许值,由设计、施工单位研究确定,在均匀的粘性土层中不宜大于100毫米
; 四、混凝土的抗压、抗渗标号及弹性模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5.3.3条竣工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工程竣工图(包括开挖后墙面实际位置和形状图); 二、单元槽段中间验收记录; 三、设计变更及材料代用通知单; 四、混凝土试块的试验报告; 五、钢筋焊接接头的试验报告; 六、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资料等。 第六章 沉井和沉箱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6.1.1条沉井、沉箱工程的地质勘察资料,除应符合第1.0.2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的沉井、沉箱,不得少于一个钻孔; 二、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沉井、沉箱,应在四角(圆形为相互垂直两直径与圆周的交点)附近各取一个钻孔; 三、沉井、沉箱面积较大或地质条件复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增加钻孔数。每座沉井、沉箱至少应有一个钻孔提供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 ,其余钻孔应能鉴别土层变化情况。 第6.1.2条沉井、沉箱刃脚的形状和构造,应与下沉处的土质条件相适应。在软土层下沉的沉井,为防止突然下沉或减少突然下沉的幅度 ,其底部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沉井平面布置应分孔(格),圆形沉井亦应设置底梁予以分格。每孔(格)的净空面积可根据地质和施工条件确定; 二、隔墙及底梁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三、隔墙及底梁的底面,宜高于刃脚踏面0.5~1.0米; 四、刃脚踏面宜适当加宽,斜面水平倾角不宜大于60°。 第6.1.3条在沉井、沉箱周围土的破坏棱体范围内有永久性建筑物时,应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并采取确保安全和质量的措施后,方可施工。 第6.1.4条在原有建筑物附近下沉沉井、沉箱时,应经常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6.1.5条
在沉井、沉箱周围布置起重机、管路和其他重型设备时,应考虑地面的可能沉陷,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6.1.6条制作沉井、沉箱的场地应预先清理整平。土质松软或软硬不均匀的表面层,应予更换或加固处理。 第6.1.7条制作沉井、沉箱的施工场地和水中筑岛的地面标高,应比从制作至开始下沉期间内其周围水域最高水位(加浪高)高0.5米以 上。在基坑中制作时,基坑底面应比从制作至开始下沉期间内的最高地下水位高0.5米以上,并应防止积水。 第6.1.8条制作和下沉沉井、沉箱的水中筑岛四周应设有护道,其宽度,有围堰时不得小于1.5米;无围堰时不得小于2米。岛侧边坡应稳 定,并符合抗冲刷的要求。 第6.1.9条水中筑岛应采用透水性好和易于压实的砂或其他材料填筑,不得采用粘性土。冬期筑岛时,应清除冰冻层,不得用冻土填筑。 第6.1.10条采用无承垫木方法制作沉井时,应通过计算确定,如在均匀土层上,可采用铺筑一层与井壁宽度相适应的混凝土代替承垫木 和砂垫层,或采用土模以及其他方式制作沉井的刃脚部分。 第6.1.11条采用土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填筑土模宜用粘性土。如用砂填筑,应采取措施保证其坡面。如地下水位低、土质较好时,可开挖成型; 二、土模及土模下地基的承载力应符合要求; 三、应保证沉井的设计尺寸; 四、有良好的防水、排水措施; 五、浇水养护混凝土时,应防止土模产生不均匀沉陷。 第6.1.12条当采用承垫木方法制作沉井、沉箱时,砂垫层铺筑厚度应根据扩散沉井、沉箱重量的要求由计算确定,并应便于抽出承垫 木。 第6.1.13条沉井、沉箱刃脚下承垫木的数量、尺寸及间距应由计算确定。垫木之间,应用砂填实。 第6.1.14条分节下沉的沉井接高前,应进行稳定性计算。如不符合要求,可根据计算结果采取井内留土、灌水、填砂(土)等措施,确 保沉井稳定。第二节沉井 (Ⅰ)制作 第6.2.1条沉井制作应在场地和中轴线验收以后进行。 第6.2.2条沉井接高的各节竖向中心线应与前一节的中心线重合或平行。沉井外壁应平滑,如用砖砌筑,应在外壁表面抹一层水泥砂浆。 第6.2.3条沉井分节制作的高度,应保证其稳定性并能使其顺利下沉。如采用分节制作一次下沉的方法时,制作总高度不宜超过沉井短边 或直径的长度,亦不应超过12米
;总高度超过时,必须有可靠的计算依据和采取确保稳定的措施。 第6.2.4条分节制作的沉井,在第一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浇筑其上一节混凝土。 第6.2.5条沉井浇筑混凝土时,应对称和均匀地进行。如采用土模时必须按上述规定执行。 第6.2.6条沉井有抗渗要求时,在抽承垫木之前,应对封底及底板接缝部位凿毛处理。井体上的各类穿墙管件及固定模板的对穿螺栓等应 采取抗渗措施。 第6.2.7条冬期制作沉井时,第一节混凝土或砌筑砂浆未达到设计强度、其余各节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0%前,不应受冻。 (Ⅱ)浮运 第6.2.8条本节的浮运规定,适用于装有临时防水底板的沉井。 注:其它浮式沉井的浮运,可按铁路、公路有关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6.2.9条浮运前,必须对沉井的浮运、就位和落床时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并应根据现场条件采用滑道、起吊或自浮等方式,在混凝土达 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后下(入)水。 第6.2.10条浮运沉井所经水域应探明确无水下障碍(礁石、沉船等),并有足够的水深,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水流速度的影响,在 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方可浮运。 第6.2.11条沉井浮运前,应与航运、气象和水文等部门联系,确定浮运和沉放时间。沉放时,为避免船只和排筏等冲撞,应在沉放地点 的上游和周围设立明显标志或用驳船及其他漂浮设备防护,并应组织船只值班。 第6.2.12条沉放处应有能满足承载和稳定要求的水下基床。当基床坡度大于3%时,应预先整平,其范围应较沉井外壁尺寸放宽2米。 第6.2.13条浮运的沉井和防水围壁的实际重量与计算重量不符时,应在采取措施后浮运。防水围壁露出水面的高度,在浮运及沉放的任 何时间内,均不得小于1米。 第6.2.14条应保证浮运沉井临时底板的防水质量和易于拆除。浮运及定位过程中应备有2台以上的水泵,以便排水或灌水。 第6.2.15条浮运的沉井应以多方向缆绳、锚链或导向架控制沉放位置。布置锚碇、锚缆时,应考虑河流的通航要求。沉井初步定位时, 应偏向上游适当距离,以免水下基床或河床受到强烈冲刷。沉放至水下基床后,其平面位置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 要求时,不得超过250毫米。沉放至基(河)床后,应注意沉井上下游基(河)床冲刷情况,必要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沉井正 确位置。 第6.2.16条浮运的沉井沉放至水下基床后,其下沉和封底,应按陆上沉井的有关规定执行。 接高时,应根据其结构、土质、水文等条件验算稳定性,在达到确保稳定的入土深度后,方可进行。 (Ⅲ)下沉 第6.2.17条编制沉井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应进行分阶段下沉系数的计算,作为确定下沉施工方法和采取技术措施的依据。 第6.2.18条
抽出承垫木,应在井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以后,分区、依次、对称、同步地进行。每次抽去垫木后,刃脚下应立即用砂或 砾砂填实。定位支点处的垫木,应最后同时抽出。 第6.2.19条沉井第一节的混凝土或砌筑砂浆,达到设计强度以后,其余各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下沉。 第6.2.20条挖土下沉时,应分层、均匀、对称地进行,使其能均匀竖直下沉,不得有过大的倾斜。一般情况,不应从刃脚踏面下挖土。 如沉井的下沉系数较大时,应先挖锅底中间部分,沿沉井刃脚周围保留土堤,使沉井挤土下沉;如沉井的下沉系数较小时, 应采取其他措施,使沉井不断下沉,中间不应有较长时间的停歇,亦不得将锅底开挖过深。 第6.2.21条由数个井孔组成的沉井,为使其下沉均匀,挖土时各井孔土面高差不应超过1米。 第6.2.22条在软土层中以排水法下沉沉井,当沉至距设计标高2米时,对下沉与挖土情况应加强观测,如沉井尚不断自沉时,则应向井内 灌水,改用不排水法施工,或采取其他使沉井稳定的措施。 第6.2.23条当决定沉井由不排水改为排水施工或抽除井内的灌水时,必须经过核算后慎重进行。 第6.2.24条对于下沉系数小的沉井,可根据情况分别采用泥浆润滑套或其他减阻措施进行下沉。 注:采用空气幕法下沉时,可按铁路、公路有关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6.2.25条采用泥浆润滑套减阻下沉的沉井,应设置套井,顶面宜高出地面300~500毫米,其外围应回填粘土并分层夯实。沉井外壁应 设置台阶形泥浆槽,宽度宜为100~200毫米,距刃脚踏面的高度宜大于3米。 第6.2.26条为确保正常供应泥浆,输送管宜预埋在井壁内或安设在井内。 第6.2.27条沉井下沉时,槽内应充满泥浆,其液面应接近自然地面,并储备一定数量泥浆,以供下沉时及时补浆。 第6.2.28条采用泥浆润滑套的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后,泥浆套应按设计要求处理。 第6.2.29条泥浆的性能指标可按表5.2.12选用。 第6.2.30条沉井下沉过程中,每班至少测量两次,如有倾斜、位移应及时纠正,并参照附表5.31做好记录。 (Ⅳ)封底 第6.2.31条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应进行沉降观测,在8小时内下沉量不大于10毫米时,方可封底。 第6.2.32条
干封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沉井基底土面应全部挖至设计标高; 二、井内积水应尽量排干; 三、混凝土凿毛处应洗刷干净; 四、浇筑时,应防止沉井不均匀下沉,在软土层中封底宜分格对称进行; 五、在封底和底板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以前,应从封底以下的集水井中不间断地抽水。停止抽水时,应考虑沉井的抗浮稳定性,并采取 相应的措施。第6.2.33条采用导管法进行水下混凝土封底,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基底为软土层时,应尽可能将井底浮泥清除干净,并铺碎石垫层; 二、基底为岩基时,岩面处沉积物及风化岩碎块等应尽量清除干净; 三、混凝土凿毛处应洗刷干净; 四、水下封底混凝土应在沉井全部底面积上连续浇筑。当井内有间隔墙、底梁或混凝土供应量受到限制时,应预先隔断分格浇筑; 五、导管应采用直径为200~300毫米的钢管制作,内壁表面应光滑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管段的接头应密封良好和便于装拆。每根导管 上端应装有数节1米的短管; 六、导管的数量由计算确定,布置时应使各导管的浇筑面积相互覆盖,导管的有效作用半径一般可取3~4米; 七、水下混凝土面平均上升速度不应小于0.25米/小时,坡度不应大于1:5; 八、浇筑前,导管中应设置球、塞等隔水;浇筑时,导管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宜小于1米; 九、水下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从井内抽水,如提前抽水,必须采取确保质量和安全的措施。 第6.2.34条配制水下封底用的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配合比应根据试验确定,在选择施工配合比时,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比设计强度提高10~15%; 二、水灰比不宜大于0.6; 三、有良好的和易性,在规定的浇筑期间内,坍落度应为16~22厘米;在灌筑初期,为使导管下端形成混凝土堆,坍落度宜为14~16厘米 ; 四、水泥用量一般为350~400千克燉立方米; 五、粗骨料可选用卵石或碎石,粒径以5~40毫米为宜; 六、细骨料宜采用中、粗砂,砂率一般为45~50%; 七、可根据需要掺用外加剂。 第三节
沉箱 第6.3.1条沉箱工程施工除应符合本节的规定外,尚应按沉井有关条文和气压沉箱安全技术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6.3.2条气闸、升降筒、贮气罐等承压设备应按有关规定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6.3.3条沉箱上部箱壁的模板和支撑系统,不得支撑在升降筒和气闸上。 第6.3.4条沉放到水下基床的沉箱,应校核中心线,其平面位置和压载经核算符合要求后,方可排出作业室内的水。 第6.3.5条沉箱施工应有备用电源。压缩空气站应有不少于工作台数1/3的备用空气压缩机,其供气量不应小于使用中最大一台的供气 量。 第6.3.6条沉箱开始下沉至填筑作业室完毕,应用两根或两根以上输气管不断地向沉箱作业室供给压缩空气,供气管路应装有逆止阀,以 保证安全和正常施工。 第6.3.7条沉箱下沉时,作业室内应设置枕木垛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在下沉过程中,作业室内土面距顶板的高度不得小于1.8米。 第6.3.8条如沉箱自重小于下沉阻力,采取降压强制下沉时,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强制下沉前,沉箱内所有人员均应出闸; 二、强制下沉时,沉箱内压力的降低值,不得超过其原有工作压力的50%,每次强制下沉量,不得超过0.5米。 第6.3.9条在沉箱内爆破时,炮孔位置、深度和药量应经过计算,不得破坏沉箱结构。在刃脚下爆破时,宜分段进行,并应先保留沉箱定 位支点下的岩层作支垫。 第6.3.10条爆破后,应开放排气阀,同时增大进气量,迅速排出有害气体。经检验当有害气体含量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可由专门人员进 入作业室检查爆破效果。如有瞎炮,须经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第6.3.11条沉箱下沉到设计标高后,应按要求填筑作业室,并采取压浆方法填实顶板与填筑物之间的缝隙。 第6.3.12条沉箱下沉过程中,应参照附表5.32做好记录。 第四节工程验收 第6.4.1条
对下列各分项工程,应进行中间验收并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一、沉井、沉箱的制作场地和筑岛; 二、浮运的沉井、沉箱水下基床; 三、沉井、沉箱(每节)应在下沉或浮运前进行中间验收; 四、沉井、沉箱下沉完毕后的位置、偏差和基底的验收应在封底前进行。用不排水法施工的沉井基底,可用触探及潜水检查,必要时可用 钻孔方法检查。沉井、沉箱下沉完毕应参照附表5.33做好记录。 第6.4.2条沉井、沉箱制作的允许偏差,不得超过表6.4.2的规定。 沉井、沉箱制作的允许偏差 表6.4.2项次项 目允 许 偏 差1平面尺寸 (1)长、宽 (2)曲线部分半径 (3)两对角线的差异±0.5%;并不得大于100毫米±0.5%;并不得大于50毫米1%对角线长2井、箱壁厚度钢筋混凝土、混凝土、毛石混凝土、砌砖±15毫米 第6.4.3条沉井、沉箱下沉完毕后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刃脚平均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偏差一般不得超过100毫米,在软土层其允许偏差值可根据使用条件和施工条件另行确定; 二、刃脚平面中心的水平位移,不得超过下沉总深度的1%;下沉总深度小于10米时,水平位移可为100毫米; 三、沉井、沉箱四角(圆形为相互垂直两直径与圆周的交点)中任何两角的刃脚底面高差,不得超过该两角间水平距离的1%,且最大不得 超过300毫米。如两角间水平距离小于10米时,其刃脚底面高差可为100毫米。 注:(1)上述三款的允许偏差可同时存在。浮运沉井、沉箱的平面位置偏差可与第6.2.15条规定的允许偏差同时存在; (2)下沉总深度,系指下沉前与下沉完毕后刃脚标高之差。 第6.4.4条沉井、沉箱工程竣工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工程竣工图; 二、测量记录; 三、中间验收记录; 四、设计变更及材料代用通知单; 五、混凝土试块的试验报告; 六、钢筋焊接接头的试验报告; 七、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资料等。 附录一轻便触探“检定锤击数”试验方法 一、打试验桩孔,孔深不宜小于2.4米
。 二、从孔底起每60~90厘米为一层,以三种不同的下料速度,逐层回填夯实。当夯实机的夯击频率和功能固定时,各层土的密实度随下料 速度的不同而各异。 三、通过桩孔内夯填土轻便触探试验,求得每30厘米的锤击数N10,一般同一层内的2~3个N10。值应相互接近,它们的平均值即为每层土 的平均N10值。 四、开剖试验桩孔时,沿夯填桩孔深度每隔10~15厘米取3~6个原状夯实土样,测定其干容重,并计算各层夯填土的平均干容重。 五、绘制夯填土的N10~γd关系曲线,其中夯填土设计要求干容重所对应的锤击数,即为施工中用于检验夯填质量的最少锤击数—— “检定锤击数”(如附图1.1)。 附图1.1 N10~γd关系曲线 六、夯填所用的填料、施工机械和工艺,应与施工时采用的相同。 附录二 硫磺胶泥的配合比和主要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一、硫磺胶泥的重量配合比硫磺∶水泥∶砂∶聚硫橡胶(44:11:44:1) 二、主要物理性能 1.热变性 硫磺胶泥的强度与温度的关系:在60℃以内强度无明显影响;120℃时变液态且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由稠变稀;到140~145℃时,密度 最大且和易性最好;170℃时开始沸腾;超过180℃开始焦化,且遇明火即燃烧。 2.容重:2.28~2.32克
燉立方厘米。 3.吸水率 硫磺胶泥的吸水率与胶泥制作质量、容重及试件表面的平整度有关,一般为0.12~0.24%。 4.弹性模量:5×105千克力燉平方厘米。 5.耐酸性 在常温下能耐盐酸、硫酸、磷酸、40%以下的硝酸、25%以下的铬酸、中等浓度乳酸和醋酸。 三、主要力学性能 1.抗拉强度:40千克力燉平方厘米。 2.抗压强度:400千克力燉平方厘米。 3.抗折强度:100千克力燉平方厘米。 4.握裹强度:与螺纹钢筋为110千克力燉平方厘米;与螺纹孔混凝土为40千克力燉平方厘米。 5.疲劳强度:参照混凝土的试验方法,当疲劳应力比值ρ为0.38时,疲劳强度修正系数γρ>0.8。附录三建筑物和构筑物沉降观测要点 一、建筑物和构筑物沉降观测的每一区域,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水准点,并不得少于两个。水准点应考虑永久使用,埋设坚固(不应埋设在 道路、仓库、河岸、新填土、将建设或堆料的地方,以及受震动影响的范围内),与被观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间距为30~50米。水 准点帽头宜用钢或不锈钢制成,如用普通钢代替,应注意防锈。水准点埋设须在基坑开挖前15天完成; 二、水准基点可按实际要求,采用深埋式(参见附图3.1)和浅埋式(参见附图3.2)两种,但每一观测区域内,至少应设置一个深埋式水 准点;
附图3.1 深埋式水准基点构造示意图 附图3.2 浅埋式水准基点 1—生铁盖或混涨土盖; 2—水准基点头部; 1—混凝土盖; 2—水准基点头部; 3—保护井的壁; 4—保护套管(铁管); 3—护壁; 4—水准基点支承管; 5—水准基点支承钢管; 6—木屑或干炉渣; 5—套管; 6—填土; 7—混凝土底板; 8—油毛毡二层; 7—混凝土 9—灌注混凝土桩 三、测定建筑物和构筑物下沉的观测点,可根据建筑物的特点采用各种不同的类型(参见附图3.3); 附图3.3 各种观测点类型示意图(单位:毫米) (a)预制式观测点; (b)现浇式观测点; (c)隐蔽式观测点(伸入墙内); (d)平面上观测点 1—墙壁; 2—螺纹; 3—观测点(金属螺丝); 4—保护盖 四、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能全面地查明建筑物和构筑物基础沉降的要求,由设计单位根据地基的工程地质资料及建筑结构的特点确定; 五、砖墙承重的各观测点,一般可沿墙的长度每隔8~12米设置一个,并应设置在建筑物的转角处、纵墙和横墙的交接处及纵墙和横墙的 中央,建筑物沉降缝的两侧也应设置观测点。当建筑物的宽度大于15米时,内墙也应在适当位置设观测点; 六、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应在每个柱基或部分柱基上安设观测点。具有浮筏基础或箱形基础的高层建筑,观测点应沿纵、横轴线和基础 (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周边设置。新建与原有建筑物的连接处两边,都应设置观测点。烟囱、水塔、油罐及其他类似构筑物的观 测点,应沿周边对称设置; 七、沉降观察宜采用精密水准仪及钢水准尺进行,在缺乏上述仪器时,也可采用精密的工程水准仪(带有符合水准器)和刻度精确的水准 尺进行。观察时应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人员宜固定。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同一观察点的 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毫米
; 八、水准测量应采用闭合法进行: 1.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应符合±0.4n毫米的要求; 2.采用三等水准测量应符合±1.0n毫米的要求; 注:n为水准测量过程中水准仪安设的次数。九、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应按设计要求,一般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民用建筑每加高一层应观测一次,工业建 筑应在不同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整个施工时间的观测不得少于4次。建筑物和构筑物全部竣工后的观测次数:第一年4次,第二年 2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至下沉稳定(由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为:砂土地基二年,粘性土地基五年,软 土地基十年。当建筑物和构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的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同时应对 裂缝进行观测; 十、建筑物的裂缝观测,应在裂缝上设置可靠的观测标志(如石膏条等),观测后应绘制详图,画出裂缝的位置、形状和尺寸,并注明日 期和编号。必要时应对裂缝照相; 十一、沉降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和妥善保存,作为该工程技术档案的一部分,并应附有下列各项资料: 1.根据水准点测量得出的每个观测点高程和其逐次沉降量(参照沉降观测结果表填列); 附图3.4 观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单位:毫米) 2.根据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平面图绘制的观测点的位置图(参见附图3.4),根据沉降观测结果绘制的沉降量、地基荷载与延续时间三者的 关系曲线图(参见附图3.5a)及沉降量分布曲线图(参见附图3.5b);
附图3.5 沉降观测结果综合示意图 (s)压力与沉降发展曲线图;(b)沉降量分布曲线示意图(单位:毫米)。S1—最小沉降量;S2—平均沉降量;S3—最大沉降量 3.计算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平均沉降量、相对弯曲和相对倾斜值; 4.水准点的平面布置图和构造图,测量沉降的全部原始资料; 5.施工时建筑物和构筑物标高的水准测量记录及晴雨气象资料; 6.根据上述内容编写的沉降观测分析报告(其中应附有工程地质和工程设计的简要说明)。 附录四 选择锤重参考表锤 型蒸汽锤(单动)(吨)3~4710锤型资料冲击部分重(吨)3~45.59锤总重(吨)3.5~4.56.711锤冲击力(吨)~230~300350~400常用冲程(米)0.6~0.880.5~0.70.4~0.6适用的桩规格预制方桩、管桩的边长或直径(厘米)35~4540~4540~50钢管桩直径(厘米) 粘性土一般进入深度(米)1~21.5~2.52~3
桩尖可达到静力角探ps平均值(千克力燉平方厘米)304050砂土一般进入深度(米)0.5~11~1.51.5~2桩尖可达到标准贯入击数N值15~2520~3030~40岩石(软质)桩尖可进入深度(米)强风化 0.50.5~1中等风化 表层的常用控制贯入度(厘米燉10击)3~5设计单桩极限承载力(吨)60~140150~300250~400 续表锤 型柴 油 锤(吨)1.82.53.247锤型资料冲击部分重(吨)1.82.53.24.67.2锤总重(吨)4.26.57.29.618锤冲击力(吨)~200180~200300~400400~500600~1000常用冲程(米)1.8~2.3适用的桩规格预制方桩,管桩的边长或直径(厘米)30~4035~4540~5045~5555~60钢管桩直径(厘米)406090粘性土一般进入深度(米)1~21.5~2.52~32.5~3.53~5桩尖可达到静力触探Ps平均值(千克力燉平方厘)304050>50>50砂土一般进入深度(米)0.5~10.5~11~21.5~2.52~3桩尖可达到标准贯入击数N值15~2520~3030~4040~4550岩石(软质)桩尖可进入深度(米)强风化 0.50.5~11~22~3中等风化 0.511~2锤的常用控制贯入度(厘米/10击)2~33~54~8设计单桩极限承载力(吨)40~12080~160200~160300~500500~1000 注: 1.适用于预制桩长度20~40米、钢管桩长度40~60米
,且桩尖进入硬土层一定深度。不适用于桩尖处于软土层的情况。 2.标准贯入击数N值为未修正的数值。 3.本表仅供选锤参考,不能作为设计确定贯入度和承载力的依据。 附录五 施工记录表 附表5.1 井点施工记录 附表5.2 轻型井点降水记录 附表5.3 喷射井点降水记录 附表5.4 电渗井点降承记录 附表5.5 管井井点降水记录 附表5.6 深井井点降水记录 附表5.7 重锤夯实试夯记录 附表5.8 重锤夯实施工记录 附表5.9 强夯施工现场记录 附表5.10 强夯地基施工记录 附表5.11 土(灰土)挤密桩桩孔施工记录 附表1.12 土(灰土)挤密桩桩孔回填质量轻型触探记录 附表5.13 振冲地基施工记录 附表5.14 单管旋喷施工记录 附表5.15 二重管旋喷施工记录 附表5.16 三重管旋喷施工记录 附表5.17 压力单液、双液硅化地基施工记录 附表5.18 电动双液硅化地基施工记录 附表5.19 桩的动荷载试验记录 附表5.20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检查记录 附表5.21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记录 附表5.22 压桩施工记录 附表5.23 板桩施工记录 附表5.24 钢管桩施工记录 附表5.25 泥浆护壁成孔的灌注桩施工记录 附表5.26 干作业成孔的灌注桩施工记录 附表5.27 套管成孔的灌注桩施工记录 附表5.28 地下连续墙挖槽施工记录 附表5.29 地下连续墙护壁泥浆质量检查记录 附表5.30 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记录 附表5.31 沉井下沉记录 附表5.32 沉箱工程施工记录 附表5.33 沉井、沉箱下沉完毕检查记录井点靠工记录 附表5.1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 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井点孔施工机具规格________________ 班组别__________井点类别____________ 施工日期_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井点编号冲孔起讫时间井点孔井点管灌砂量(千克)滤管长度(米)滤管底端标高沉淀管长度(米)备注直径(毫米)深度(米)直径(毫)全长(米)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 记录:________________ 轻型井点降水记录 附表5.2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班组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 候___________________ 降水泵房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组类别及编号______________ 实际使用机组数量台井点数量_______台 井点数量:开____根,停____根 观测日期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时至_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日_________时观测时间降 水 机 组地下水流量(立方米/小时)观测孔水位读数(米)记事观测记录者时分真空表读数(毫米汞柱)压力表读数(千克力燉平方厘米)123…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 注:记事内容包括换工作水的时间,抽出地下水的含泥量、边坡稳定简要描述及井点系统运转情况等。 喷射井点降水记录 附表5.3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组别__________________ 气 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水泵房编号机组编号____机组编号:在运转_______________,在停止___________,在修理_________________ 井点数量:开________根,停_______根。观测日期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日______________时 至 年 月 日 时观测时间工作水压力(千克力燉平方厘米)地下水流量(立方米燉小时)观测孔水位读数(米)实际抽水的井点编号记 事观测记录者时分1234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 注:记事内容包括换工作水时间、工作水含泥量、真空度、基坑边坡稳定简要描述及井点系统运转情况等。 电渗井点降水记录 附表5.4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组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 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水泵房编号___________井点类别________ 机组数量_________________台 通电方式(连续、间隙)井点根数___________根 直流电机(或电焊机)数量____________台 观测日期自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日_______时至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日________时观测时间连续通电时间电气设备井点设备地下水流量(立方米燉小时)观测孔水位读数(米)记事观测记录者时分电流(安培)电压(伏特)真空表读数(毫米汞柱)压力表读数(千克力燉平方厘米)12…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记事内容包括换工作水时间、通电停电时间、通电井点根数、基坑边坡稳定情况简要描述等。管井井点降水记录 附表5.5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组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 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抽水井点数量________________根 观测日期自______年_____月____日_______时 至______年_____月____日______时观测时间地下水流量(立方米燉小时)各井点内水位读数(米)电压(伏特)各泵电流读数(安培)记事观测记录者时分12…123…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记事内容包括水泵运转、抽出水的含泥量及基坑边坡稳定情况简要描述等。 深井井点降水记录附 表5.6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组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 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测时间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_______时_______分井点和观测孔编号井点类别功率(千瓦)电流(安培)电压(伏特)水位读数(孔口起算)(米)流量(立方米燉小时)含泥量记事观测记录者井1 井2 … 观1观测孔口标高(米) 孔深(米) 观2观测孔口标高(米) 孔深(米) …观测孔口标高(米) 孔深(米)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记事内容包括水泵运转及基坑边坡稳定情况等。 重锤夯实试夯记录 附表5.7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夯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夯地点及试坑编号______________ 试坑土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夯锤重量____吨 锤底直径________米 落距_______米 落锤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基天然含水量____________%为达到最佳含水量___________________%而加的 水量_______升/平方米 1.观测点下沉观测结果______________夯 击 遍 数024678910111213141516观测点1水准读数下沉量(毫米)累计下沉量(毫米) 观测点2水准读数下沉量(毫米)累计下沉量(毫) 观测点3
水准读数下沉量(毫米)累计下沉量(毫米) 2.土样试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0.250.500.751.001.251.501.752.002.252.50原状土容重(克燉立方厘米)含水量(%)干容重(克燉立方厘米) 夯实土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__________________重锤夯实施工记录 附表5.8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基土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夯锤重量__________吨 锤底直径________米 落距_________米 落锤方法__________施工地段及面积夯打日期气候条件含水量(%)实际加水量(升/平方米)夯击遍数最后下沉量(厘米)预留土层厚度(厘米)底面标高总下沉量厘米备注开始完成天然最佳规定实际夯前夯后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 记录:__________________ 强夯施工现场记录 附表5.9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 施工日期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月________日 建筑物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夯击遍数 第___________遍夯击坑编号夯击次数落距(米)锤顶面距地面高(厘米)时 间一二三四平均
备注 锤体高度: 厘米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 记录:________________ 强夯地基施工记录 附表5.10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施工日期___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物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平方米 场地标高________________米 地下水位标高________________米 地层土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重设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夯锤规格_____________重量__________吨 夯击遍数:第_____遍 本遍每个夯击坑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击 本遍夯击坑数______个 本遍总夯击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击 总夯击遍数________遍 总夯击坑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 平均夯击能_____________吨米/米2 总夯击击数____________________击 场地平均沉降量_______________厘米 累计____________厘米建筑物基础夯击坑布置简图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 土和灰土挤密桩桩孔施工记录 附表5.11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施工班组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面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械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孔径___________孔深____________序号锤击次数成孔时间(分)备注
施工日期基础编号桩孔编号桩孔深度(米)成孔质量检查总数最后1米内次数总计最后1米内次数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 注:1.采用锤击沉管时,记录“锤击次数”一栏;采用振动沉管成孔时,记录“成孔时间”一栏; 2.成孔质量检查内容:桩径、垂直度、孔深、缩颈、坍孔和回淤等。土和灰土挤密桩桩孔分填施工记录 附表5.12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施工班组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面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夯填机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料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序号施工日期基础编号桩孔编号桩孔深度(米)桩孔直径(米)设计填料量(米3)实际填料量(米3)夯填时间(分)质量检查备注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 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冲地基施工记录 附表5.13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位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累计号_________________振冲器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料规格_______________施工日期________年_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日上、下午造 孔填 料作 业电流(安培)水压(千克力/平方厘米)备注作 业填料数量(立方米)电流(安培)水压(千克力/平方厘米)备 注时间深度(米)时间深度(米)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 单管旋喷施工记录 附表5.14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注浆材料及配比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入土深度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 号____________________地面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提升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 旋喷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喷嘴直径及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旋转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号旋喷深度(米)加固有效长度(米)旋喷时间高压浆液平均提升速度(厘米燉分)旋转速度(转燉分)冒 浆情 况开 始(时分)结 束(时分)压 力(千克力燉平方厘米)流 量(升燉分)总 量(升)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管旋喷施工记录 附表5.15 施工单位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注浆材料及配比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入土深度____________________ 桩 号____________________地 面 标 高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提升速度燉旋转速度___________ 旋喷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浆液喷嘴直径及个数______________空气喷嘴直径及间隙宽度___________顺序号旋喷深度(米)加固有效长度(米)旋喷时间高压浆液压缩空气旋转速度(转/分)冒浆情况
平均提升速度(厘米/分)开始(时分)结束(时分)流量(升/分)总量(升)流量(立方米/分)压力(千克力/平方厘米)压力(千克力/平方厘米) 三重管旋喷施工记录 附表5.16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面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流喷嘴直径及个数_________________ 桩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入土深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旋喷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提升速度/旋转速度______________ 注浆材料及配比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喷嘴直径及个数_________________顺序号旋喷深度(米)加固有效长度(米)旋喷时间高压水流压缩空气水泥注浆平均提升速度(厘米/分)旋转速度(转/分)冒浆情况备注开始(时、分)结束(时、分)压力(千克力/厘米2)流量(升/分)总量(升)压力(千克力/厘米2)流量(米3/分)压力(千克力/厘米2)流量(升/分)总量(升)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 压力单液、双液硅化地基施工记录 附表5.17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液管的打入水玻璃的压入备注日期班次钻孔编号加固层编号深度(米)延续时间(分钟)日期灌注时间灌注速度(升/分)溶液数量(升)表压力(千克力/厘米2)溶液温度(℃)开始(时-分)结束(时-分)延续时间(分钟) 注液管的打入氯化钙溶液的压入备注日期班次钻孔编号加固层编号深度(米)延续时间(分钟)日期灌注时间灌注速度(升/分)溶液数量(升)表压力(千克力/厘米2)溶液温度(℃)开始(时-分)结束(时-分)延续时间(分钟)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 电动双液硅化地基施工记录 附表5.18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注液管及电极棒的打入电工数据灌注溶液备注班次编号加固层编号延续时间(小时)通电时间电流(安培)电压(伏特)耗电量(千瓦时)电阻(欧姆)水玻璃氯化钙表压力千克力\厘米櫢溶液温度(℃)时间阶段用量累计用量时间阶段用量累计用量注液管电极棒开始(时-分)结束(时-分)累计(小时)开始结束延续开始结束延续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
桩的动荷载试验记录 附表5.19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____ 桩的类型、规格及重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号及座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及水文地质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制作于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日 打入于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 桩的复打检验于_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_日结束 打桩使用的桩锤类型和重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打时使用的桩锤类型和重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打时使用的桩帽的构造及采用弹性垫层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打时使用的桩帽的构造及采用弹性垫层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打时锅炉蒸汽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打时锅炉蒸汽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打时采用的落锤高度_____________________厘米 复打时采用的落锤高度_____________________厘米 桩尖设计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米 桩尖实际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米 初打完毕最后一阵(10击)贯入度厘米 复打检查五次贯入度(1)___________厘米,(2)_____________厘米,(3)______________厘米 (4)___________厘米,(5)____________厘米,平均贯入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厘米 复打贯入度与初打贯入度的比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检查记录附 表5.20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凝土设计强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规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浇筑日期混凝土强度(千克力/平方厘米)外观检查质量鉴定备注 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记录 附表5.21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施工班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桩的规格_________________ 桩锤类型及冲击部分重量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地面标高_______________ 桩帽重量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桩顶设计标高_______________编号打桩日期桩入土每米锤击次数1 2 3 4… … …落距(厘米)桩顶高出或低于设计标高(米)最后贯入度(厘米/10击)备注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 压桩施工记录 附表5.22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施工班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的规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机编号和重量___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____ 自然地面标高_______________ 压力表压载换算__________千克力/平方厘米合________吨 桩顶设计标高_________________日期班别早中夜顺号桩号起迄时间节长连桩尖米读数(千克力/平方厘米)节长米读数(千克力/平方厘米)节长米读数(千克力/平方厘米)节长米读数(千克力/平方厘米)节长米读数(千克力/平方厘米)送桩深度米读数(千克力/平方厘米)换算压载吨入土总深度米备注时分至时分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 板桩施工记录 附表5.23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施工班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的规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锤类型及冲击部分重量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地面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帽重量__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________ 桩顶设计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桩编号打桩日期板桩入土深度(米)板桩切割长度(厘米)板桩间缝隙宽度(厘米)备注设计实际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 钢管桩施工记录 附表5.24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地面标高(绝对)___________米 打桩机编号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尖端设计标高(绝对)_________米 桩锤类型及重量(吨)___桩 类型及规格______桩直径______壁厚______桩长_______ 桩尖端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焊接设备及焊工_________日期班次桩号分节顺序打讫桩时起间焊讫接时起间锤击下沉情况累土计深入度累芯计高土度最后贯入度(毫米/击)回弹量(毫米)平偏面差(厘米)倾斜(%)备注入土深度(米)121516 锤击次数落距高度(厘米) 锤击次数落距高度(厘米) 锤击次数落距高度(厘米) 锤击次数落距高度(厘米) 锤击次数落距高度(厘米)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 泥浆护壁成孔的灌注桩施工记录 附表5.25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施工班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 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钻机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桩顶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桩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地面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施工日期班次桩位编号钻孔时间(分钟)钻孔直径(厘米)钻孔深度(米)护筒埋深(米)孔底沉渣厚度(厘米)孔底标高(米)泥浆种类泥浆指标备注设计实测设计实测比重胶体率(%)含砂量(%)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干作业成孔的灌注桩施工记录 附表5.26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施工班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 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钻机类型及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桩顶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桩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地面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号日期年月日桩位编号自然地面标高持力层标高(米)钻孔深度(米)进入持力层深(厘米)第一次测孔第二次测孔混凝土灌注钻孔总用时间分秒出现情况备注孔深(米)虚土(厘米)进水(厘米)孔深(米)虚土(厘米)进水(厘米)实际(米3)计算(米3)坍孔缩径进水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 套管成孔的灌注桩施工记录 附表5.27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 气候_______________施工班组别____________ 打桩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跳打后中心距___________ 桩管规格及重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桩机类型及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锤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锤冲击部分重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帽类型及重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管上弹性垫的材料及厚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桩尖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施工日期班次班号钻孔深度灌注次数沉管锤击次数(击燉米)最后十击贯入度(厘米)最后十击平均落距(厘米)沉管时间实际消耗时间时分开始结束停歇时间总计12345……时分时分原因开始结束时分时分 桩号第一次加混凝土时间第一次拔管时间第一次拔管高度第一次加混凝土时间第一次拔管时间拔管总时间(分钟)钢筋长度(米)桩顶离地面深度(厘米)灌注混凝土数量(立方米)开始结束开始结束开始结束开始结束第一次第二次总计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沉管扩大灌注桩施工记录”可参照本附表格式填写。 地下连续墙挖槽施工记录 附表5.28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土设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槽设计深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槽设计宽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班次单元槽段编号单元槽段深度本班挖槽深度(米)本班挖土数量(立方米)挖槽宽度(米)槽壁垂直度槽位偏差情况备注本班开始时(米)本班结束时(米)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下连续墙护壁泥浆质量检查记录 附表5.29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泥浆搅拌机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膨润土种类和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泥浆配合比: 每 立 方 米 每 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千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千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掺合剂(千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班次泥浆取样泥浆质量指标备注比重粘度(秒)含砂量(%)胶体率(%)失水量(毫米/30分钟)泥皮厚度(毫米)静切力(毫克/平方厘米)稳定性(克/立方厘米)pH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 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记录 附表5.30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凝土设计标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凝土坍落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凝土导管直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凝土扩散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班次单元槽段编号本单元槽段混凝土计算浇灌数量(立方米)本单元槽段混凝土实际浇灌数量(立方米)混凝土浇灌平均强度(立方米/小时)混凝土实测的坍落度(厘米)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米)备注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 沉井下沉记录 附表5.31 年 月 日 时 分至 时 分 班次出土量立方米出勤人数工 日含泥量 气 候温 度℃刃脚标高1.2.3.4.平均标高米下沉量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平均值厘米土的类别 该层土开始标高 机械设备管路等情况 刃脚掏空情况 井内各孔土面标高及锅底情况 倾斜和水平位移的情况 记事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箱工程施工记录 附表5.32 年 月 日 时 分至 时 分 班次__________出勤人数闸 外工 日大 气 温 度℃闸 内工 日工 作 室 温 度℃附加气压工作室千克力/平方厘米出 土 量 变压站千克力/平方厘米压缩空气周转量立方米/分锅底距顶板高度厘 米锅底积水深度厘 米刃脚标高1.2.3.4.平均标高下沉量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平均值厘米土的类别 该层土开始标高 减压下沉情况始沉时工作室气压千克力/平方厘米减压后工作室气压千克力/平方厘米减压时间分 钟溢水水面高度 刃脚掏空情况 压 舱 情 况 机械、管路、电讯设备等情况 记 事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沉井、沉箱下沉完毕检查记录 附表5.33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沉井、沉箱开始下沉日期______________ 开始下沉时,刃脚标高_____________米 2.沉井、沉箱下沉完毕日期______________
下沉完毕时,刃脚标高_____________米 高于 3.基底平整后 刃脚__________厘米,刃脚下的土质为_______系采用___________法挖除 低于 挖深井 4.为校对预先勘察的地质资料,曾在沉井、沉箱中 ,挖掘深度达刃脚下__________米, 钻井 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沉井、沉箱平面位置(在刃脚平面上)与设计位置的偏差: 水平纵轴线偏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厘米,水平横轴线偏移_____________________厘米 6.沉井、沉箱刃脚高差测量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处刃脚标高_____________米,______________处刃脚标高___________米, __________________处刃脚标高_____________米,______________处刃脚标高___________米 7.检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六规范用词说明 本规范条文中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时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常见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
- 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文档
-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文档
- 独立柱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大纲((定)
- 明挖扩大基础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 油罐基础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
- 桩基础工程施工合同(西3库)1
- 【岩土工程与勘察】基坑工程及桩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汇总上
- 【岩土工程与勘察】基坑工程及桩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汇总下
- #1电除尘器基础工程施工(范本)
- [指南]03修建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02194591
- 湖南省明泰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人工挖孔桩基础工程施工方案
- 砖基础工程施工要求与施工工艺设计
- GB50202201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培训讲稿
- 《桩基础工程施工》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