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00 KB
- 1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J130—20031总则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1主题内容本导则规定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和要求。1.1.2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下列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1.1.2.1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1.1.2.2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1.1.2.31.1.2.1和1.1.2.2条款中所列规划的详细范围依照国务院“关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的规定”执行。1.2术语1.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1.2.2规划方案符合规划目标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包括推荐方案、备选方案。1.2.3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建议采纳的规划方案。1.2.4替代方案通过多方案比较后确认的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1.2.5减缓措施用来预防、降低、修复或补偿由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1.2.6跟踪评价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分析、评价,用以验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判定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过程。1.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原则1.3.1评价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3.2评价原则1.3.2.1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3.2.2早期介入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1.3.2.3整体性原则: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1.3.2.4公众参与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1.3.2.5一致性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1.3.2.6
可操作性原则: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1.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见图1—1(图略)。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2.1.1规划分析,包括分析拟议的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2.1.2环境现状与分析,包括调查、分析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拟议规划的主要因素。2.1.3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包括识别规划目标、指标、方案(包括替代方案)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环境目标,选择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指标。2.1.4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预测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对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影响。2.1.5针对各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2.1.6开展公众参与。2.1.7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2.1.8编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篇章或说明)。2.2规划分析2.2.1规划的描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充分理解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应阐明并简要分析规划的编制背景、规划的目标、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实施方案,及其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划的关系。2.2.2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按拟定的规划目标,逐项比较分析规划与所在区域/行业其他规划(包括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2.2.3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2.2.3.1识别该规划所包含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的经济活动,分析可能受到这些经济活动影响的环境要素;简要分析规划方案对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进行筛选以初步确定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2.2.3.2应当依照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及其它有关规定,对所有的规划方案进行筛选。2.2.3.3初步筛选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类比分析、矩阵法、核查表法等。2.2.4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2.2.4.1根据规划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式、程度,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每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随规划的类型、特性、层次、地点及实施主体而异;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的结果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2.2.4.2确定评价范围时不仅要考虑地域因素,还要考虑法律、行政权限、减缓或补偿要求,公众和相关团体意见等限制因素。2.2.4.3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地域范围通常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地域的现有地理属性(流域、盆地、山脉等),自然资源特征(如森林、草原、渔场等),或人为的边界(如公路、铁路或运河);二是已有的管理边界,如行政区等。2.3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2.3.1现状调查现状调查应针对规划对象的特点,按照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效用性的原则,有重点的进行。调查内容应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2.3.2现状分析与评价2.3.2.1主要工作内容
a.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及相关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分析,确定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b.生态敏感区(点)分析,如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退化区、特有人文和自然景观、以及其他自然生态敏感点等,确定评价范围内对被评价规划反应敏感的地域及环境脆弱带;c.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分析,确定受到规划影响后明显加重,并且可能达到、接近或超过地域环境承载力的环境因子。2.3.2.2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分析对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实施的环境限制因素:a.跨界环境因素分析;b.经济因素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分析;c.社会因素与生态压力;d.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影响;e.评价社会、经济、环境对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2.3.3环境发展趋势分析分析在没有本拟议规划的情况下,区域环境状况/行业涉及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发展趋势(即“零方案”影响分析)。2.3.4现状调查与分析方法现状调查与分析的常用方法有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调查与监测等。2.4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2.4.1识别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及其性质,编制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表,并结合环境目标,选择评价指标。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评价指标的基本程序见图2—1(图略)。2.4.2拟定或确认环境目标2.4.2.1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包括规划涉及的区域和/或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见附录)。2.4.3规划涉及的环境问题可按当地环境(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噪声、交通)、自然资源(包括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矿产、能源、固体废物)、全球环境(包括气候、生物多样性)三大类分别表述。2.4.4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与方法2.4.4.1在对规划的目标、指标、总体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识别规划目标、发展指标和规划方案实施可能对自然环境(介质)和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2.4.4.2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包括对规划方案的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时间跨度识别、影响性质识别。2.4.4.3环境影响识别一般有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系统流图法、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2.4.5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规划及环境背景调查情况,规划所涉及部门或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初步确立评价指标,并在评价工作中补充、调整、完善。供参考的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见附录A。2.4.6评价标准的选取2.4.6.1采用已有的国家标准、地方、行业或国际标准;2.4.6.2如缺少相应的法定标准时,可参考国内外同类评价时通常采用的标准,采用时应经过专家论证。2.5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2.5.1规划的环境影响预测2.5.1.1应对所有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2.5.1.2预测内容a.环境影响预测,包括其直接的、间接的环境影响,特别是规划的累积影响;b.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
2.5.1.3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分析、环境数学模型、情景分析法等。2.5.2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2.5.2.1应对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a.规划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b.规划对环境质量的影响;c.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的相容性分析;2.5.2.2评价方法一般有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对比评价法、环境承载力分析等。具体见附录。2.5.3累积影响分析2.5.3.1累积影响分析应当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进行。2.5.3.2常用的方法有专家咨询法、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系统流图法、环境数学模型法、承载力分析、叠图法/CIS、情景分析法等。2.6供决策的环境可行规划方案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2.6.1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结果,对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要求的规划方案进行排序,并概述各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2.6.2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对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提出供有关部门决策的环境可行推荐规划方案,以及替代方案。2.6.3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下列优先顺序:2.6.3.1预防措施。用以消除拟议规划的环境缺陷。2.6.3.2最小化措施。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使环境影响最小化。2.6.3.3减量化措施。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方法等降低不良环境影响。2.6.3.4修复补救措施。对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2.6.3.5重建措施。对于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环境。2.7关于拟议规划的结论性意见与建议2.7.1通过上述各项工作,应对拟议规划方案得出下列评价结论中的一种:a.建议采纳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b.修改规划目标或规划方案;c.放弃规划。2.7.2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如果认为已有的规划方案在环境上均不可行,则应当考虑修改规划目标或规划方案,并重新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7.3修改规划方案应遵循如下原则:2.7.3.1目标约束性原则新的规划方案不应偏离规划基本目标,或者偏重于规划目标的某些方面而忽视了其它方面。2.7.3.2充分性原则应从不同角度设计新的规划方案,为决策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2.7.3.3现实性原则新的规划方案应在技术、资源等方面可行。2.7.3.4广泛参与的原则应在广泛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规划方案。2.7.4放弃规划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如果认为所提出的规划方案在环境上均不可行,则应当放弃规划。2.8监测与跟踪评价对于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在编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拟定环境监测和跟踪评价计划和实施方案。2.8.1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计划的基本内容
2.8.1.1列出需要进行监测的环境因子或指标。2.8.1.2环境监测方案与监测方案的实施。2.8.1.3对下一层次规划或推荐的规划方案所含具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2.8.2监测利用现有的环境标准和监测系统,监测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通过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等,监督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2.8.3跟踪评价2.8.3.1评价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2.8.3.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建议的减缓措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实施。2.8.3.3确定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2.8.3.4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和教训。2.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2.9.1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a.环境背景调查。通过公众参与掌握重要的、为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b.环境资源价值估算;c.减缓措施;d.跟踪评价及监督。2.9.2参与评价工作的公众包括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除专家以外的公民)。参与者的确定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a.影响范围广且多为直接影响的规划,应采用广泛的公众参与;技术复杂的规划要求有高层次管理者、专家的参与;b.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和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条件,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遵循一定的程序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2.9.3公众参与的时机与方式公众参与应覆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2.9.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有:a.论证会、听证会;b.问卷调查;c.大众传媒;d.发布公告或设置意见箱。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要求3.1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要求3.1.1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文字简洁、图文并茂,数据详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清晰准确。3.1.2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至少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总则、拟议规划的概述、环境现状描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推荐方案与减缓措施、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监测与跟踪评价、困难和不确定性、执行总结。3.1.3“总则”的内容包括:3.1.3.1规划的一般背景。3.1.3.2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目标和标准。3.1.3.3环境影响识别(表)。3.1.3.4评价范围与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3.1.3.5与规划层次相适宜的影响预测和评价所采用的方法。3.1.4规划的概述与分析包括:3.1.4.1规划的社会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和/或可持续发展目标)。3.1.4.2规划与上、下层次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关系和一致性分析。3.1.4.3规划目标与其他规划目标、环保规划目标的关系和协调性分析。
3.1.4.4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要求的可行的各规划(替代)方案概要。3.1.5环境现状分析包括:3.1.5.1环境调查工作概述。3.1.5.2概述规划涉及的区域/行业领域存在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历史演变;并预计在没有本规划情况下的环境发展趋势。3.1.5.3环境敏感区域和/或现有的敏感环境问题,以表格一一对应的形式列出可能对规划发展目标形成制约的关键因素或条件。3.1.5.4可能受规划实施影响的区域和/或行业部门。3.1.6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突出对主要环境影响的分析与评价。3.1.6.1按环境主题(如生物多样性、人口、健康、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气候因子、矿产资源、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描述所识别、预测的主要环境影响。3.1.6.2对应于不同规划方案或设置的不同情景,分别描述所识别、预测的主要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3.1.6.3在描述环境影响时,说明不同地域尺度(当地,区域、全球)和不同时间尺度(短期、长期)的影响。3.1.6.4对不同规划方案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包括环境目标、环境质量和/或可持续性的比较。3.1.7规划方案与减缓措施包括:3.1.7.1描述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并概述各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主要环境影响的防护对策、措施和对规划的限制,减缓措施实施的阶段性目标和指标。3.1.7.2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的综合评述。3.1.7.3供有关部门决策的推荐的环境可行规划方案,以及替代方案。3.1.7.4规划的结论性意见和建议。3.1.8监测与跟踪评价3.1.8.1对下一层次规划和/或项目环境评价的要求。3.1.8.2监测和跟踪计划。3.1.9公众参与3.1.9.1公众参与概况。3.1.9.2概述与环境评价有关的专家咨询和收集的公众意见与建议。3.1.9.3专家咨询和公众意见与建议的落实情况。3.1.10困难和不确定性:概述在编辑和分析用于环境评价的信息时所遇到的困难和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以及它们可能对规划过程的影响。3.1.11执行总结:采用非技术性文字简要说明规划背景、规划的主要目标、评价过程、环境资源现状、预汁的环境影响、推荐的规划方案与减缓措施、公众参与的主要发现和处理结果、总体评价结论。3.2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的编写要求3.2.1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应文字简洁、图文并茂,数据详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清晰准确。3.2.2规划环境影响篇章至少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前言、环境现状描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环境影响减缓措施。3.2.3“前言”应包括的内容3.2.3.1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目标和标准。3。2.3.2评价范围与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3,2.3.3与规划层次相适宜的影响预测和评价所采用的方法。3.2.4环境现状分析包括:3.2.4.1概述规划涉及的区域/行业领域存在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历史演变。3.2.4.2列出可能对规划发展目标形成制约的关键因素或条件。3.2.5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3.2.5.1
简要说明规划与上、下层次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关系,以及与其他规划目标、环保规划目标的协调性。3.2.5.2对应于不同规划方案或设置的不同情景,分别描述所识别、预测的主要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3.2.5.3对不同规划方案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包括环境目标、环境质量和/或可持续性的比较。3.2.6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包括:3.2.6.1描述各方案(包括推荐方案、替代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主要环境影响的防护对策、措施和对规划的限制。3.2.6.2关于规划方案的综合评述。附录A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目标包括规划涉及的区域和/和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评价指标是环境目标的具体化描述。评价指标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化的,是可以进行监测、检查的。规划的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需要根据规划类型、规划层次,以及涉及的区域和/或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环境状况来确定。表A1列出可供参照的区域规划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表述形式。表A1区域规划的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表述示范环境主题环境目标评价指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护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扩大特别的栖息地和种群达到国际/国家保护目标将水污染控制在不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平减少水污染物排放,水环境功能区达标地下水的使用处于采、补平衡水平河流、湖泊、近诲水质达标率湖泊富营养化水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水量供水水源保证率污水集中处理规模和效率工业水污染物捧放量控制固体废物和土壤减少污染,并且保护土壤质量和数量废物最小化(回用、堆肥,能源利用)耕地面积绿地面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量化肥与农药使用与管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有害废物处理(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废)空气减少空气污染物捧放,大气环境功能区达标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比例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情况声环境减轻噪声和振动交通噪声达标率一、二类噪声功能区的比例(区域噪声质量状况)能源和矿产有效地使用能源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减少矿产资源的消耗提高材料的重复利用集中供热的比例电力供应燃气利用燃煤
气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气候变化灾害能源消耗防洪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保护历史建筑、古迹及其它重要的文化特性重视和保护地理、地貌类景现(如山丘景观、峡谷景观、诲滨景观、岩溶地貌、风蚀地貌等)列入濒危名单的建筑和古迹和比例及其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游乐价值(趣味性、知名度等)美学价值(景观美感度、奇特性、完整性等)科学价值其它A1区域规划A1.1区域开发相关规划a.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性质、目标;b.农业经济开发区。A1.2区域规划的相应环境主体a.生物多样性;b.水;c.固体废物和土壤;d.空气;e.声环境;f.能源和矿产;g.气候;h.文化遗产和景观;i.其他。A2土地利用相关规划A2.1土地利用规划中与环境关系密切的内容a.土地利用目标;b.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分区,包括农业用地范围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向,建设用地范围的规划与布局,生态景观保护区和水域等其他用地区。A2.2土地利用规划涉及的环境主题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环境影响表现在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如土地占用、交通组织与布局)而导致的对自然生态环境(如林地、园地、草地等生态建设用地,生态景观保护区,水域)和环境质量等方面。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包括:a.土地资源的规划与管理;b.土地覆盖和景观;c.土壤;d.空气;e.水环境。A2.3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供参考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见表A2。表A2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表述示范主题环境目标评价指标土地资源的规划与管理确保对土地资源的有效规划与管理平衡对有限可利用土地的竞争性需求维护重要的城镇中心社会经济发展占用的土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生态建设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人均生态建设用地面积(m2/人)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覆盖和景观保护具有环境价值的自然景观及动植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及其他具有特殊科学与环境价值的受保护区面积占区域面积的比例(%)特色风景线长度(km)水域面积占区域面积的比例(%)土壤保护土壤,维持高质量食品和其他产品的有效供应由于侵蚀造成的农用地中土壤的年损失量(t/a)土壤表土中的重金属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mg/kg)单位农田面积农药的使用量(kg/hm2)单位农田面积公肥的使用量(kg/hm2)空气控制空气污染限制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工业废气年排放量(m3/km2·a)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单位土地面积大气污染物SO2、NO2、VOCS年排放量(t/km2·a)单位土地面积的CO2及臭氧层损耗物质年排放量(t/km2·a)水环境维护与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及水生环境,确保可获得充足的符合环境标准的水资源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工业废水年排放量(t/km2·a)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单位土地面积CODcr,BOD5,石油类,挥发酚,NH3-N(氨氮)年排放量(t或kg/km2·a)其它A3工业规划A3.1与环境关系密切的工业部门或行业类型包括:a.资源型工业(比如煤炭、林木采运与加工业等),水、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消耗(或占用)量大的行业,以及需要特种自然资源的行业(如中药业);b.生产中需要投入或产生特殊物质的行业(如核工业);c.产业关联度高的行业(如汽车工业的关联产业有道路建设与交通、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冶金、机械制造、能源、石油化工、建材等);d.生产或使用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水等资源,生产与使用过程中排放污染物的行业(汽车、家电制造业),等等。A3.2工业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a.工业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b.空气环境;c.水环境;d.噪声;e.固体废物;f.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g.资源与能源。A2.3工业规划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
供参考的环境保护目标与评价指标见表A3。表A3工业规划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表述示范主题环境目标评价指标工业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促进工业健康、高效与可持续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工业总产值(万元/a)工业经济密度(工业总产值/区域总面积,万元/km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大气环境控制工业空气污染物排放及空气污染万元工业净产值废气年排放量(Nm3/万元)万元工业净产值主要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t3/万元)评价区域主要空气污染物(S02、PM10、NO2、03)平均浓度(mg/m3)烟尘控制区覆盖率(%)空气质量超标区面积(km2)及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暴露于超标环境中的人口数及占总人口的比例(%)主要工业区及重大工业项目与主要住宅区的临近度水环境控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及水环境污染,尤其是保护水源地的水质万元工业净产值工业废水年排放量(m3/万元)万元工业净产值主要水环境污染物(CODcr、BOD5、石油类、NH3-N、挥发酚等)排放量(t/a)工业废水处理率与达标排放率(%)区域/行业主要水环境污染物年平均浓度(CODcr、BOD5、石油类、NH3-N、挥发酚)(mg/L)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其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主要污水排放口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噪声控制工业区环境噪声水平工业区区域噪声平均值(dB(A))(昼/夜)固体废物固体废物的生成量达到最小化、减量化及资源化万元工业净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吨/万元)危险固体废物年产生量(t/a)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宰(%)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减少可能造成的对生态敏感区危害生物多样性指数主要工业区及重大工业项目与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主要工业区及重大工业项目所占用的土地面积(km2),其中占用生态敏感区的面积(km2)主要工业区及重大工业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区域破坏情况资源与能源矿产资源采掘量(万t/a)淡水资源消耗量(万t/a)化石能源(煤、油、天然气等)采掘量(万t/a)
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的减量化,以及鼓励更多地使用可再生的资源与能源及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上述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能源结构(%)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比例(%)其它A4农业规划A4.1农业规划中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内容a.农业发展模式与方向;b.农业结构,包括农业区划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范围、规模及空间布局,以及在完整的生态农业结构与产业链中的位置和作用;c.农业规划的近期重点工程;d.与农业规划相关的其他规划,包括村镇建设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A4.2农业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a.农业经济发展及效益;b.农业非点源污染与水环境;c.土壤;d.农业固体废物;e.资源。A4.3农业规划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供参考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见表A4。表A4农业规划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表述示范主题环境目标评价指标农业经济发展及效益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健康、高效、持续发展,尤其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产力农业经济总产值(亿元/a)单位面积农业生产用地产值(万元/hm2)单位面积农业生产用地农用动力(kw/hm2)农业非点源污染与水环境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单位农田面积农药使用量(kg/hm2)单位农田面积化肥使用量(折纯)(kg/hm2)有机肥使用率(即有机肥占农业肥料施用量比例)(%)禽畜排泄物的年生成量(t/a)禽畜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宰(%)水质综合指数农村地区主要水环境污染物(CODcr、BODs、总氮、总磷)及溶解氧的年平均浓度(mg/L)土壤将土壤作为一种用于食品和其他产品生产的有效资源,保护和改善土壤的质地和肥力,避免土壤退化土壤表层中的重金属含量(mg/L)农田土壤年侵蚀量(t/a)农业固体废物减少农业固体废物的生成量单位农田面积农业固体废弃物生成量(秸秆、农用膜等)(kg/hm2)农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率(%)
资源引导农业结构优化及农业集约化经营土地及耕地资源保有量(万hm2)野生生物资源保有量及其生境面积农田、林木、草地、湿地及自然水面等土地结构性指标(%)其它A5能源规划A5.1能源规划与环境能源规划涉及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使用与转换效率、能源安全等,相应的管理措施有能源管理体制、价格体系、投资渠道、执法等。这将改变能源系统的内部依存结构,进而影响能源消费与供应系统以及开采、运输、加工、利用等能源过程具体环节,从而产生—定的环境影响。能源工业产生的污染物:a.大气污染物:TSP、SO2、NO2、酸沉降、石油烃、CO等常规污染物,以及C02、CH4等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非常规污染物;b.水污染物:能源的资源开采、转化等产生大量矿井水,火电厂废水、能源精炼废水,主要污染物包括悬浮物(SS)、石油类、pH等;c.固体废物类:固体废物类主要有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炼油废渣等;d.其它污染类型:热污染、噪声污染等。A5.2能源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a.能源效益;b.能源结构;e.资源。A5.3能源规划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供参考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见表A5表A5能源规划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表述示范主题环境目标评价指标能源效益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促进消费者以较少的能源投入来满足其需求单位能源(标煤)消耗的GDP产出(万元/t)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集中供热面积及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热电厂的能源利用率(%)平均能源利用率(%)能源结构改善能源结构,积极采用低污染高效率的能源实现清洁能源代替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天然气、石油、水煤浆等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包括:水力发电量占总耗电量的比例(%);生物能源占农村能源消费量的比例(%);太阳能源、风能、地热能与潮汐能分别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例(%)大气环境控制与能源消耗有关的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污染物(S02、N02、C0、PM10、NMVOCs)的年排放量(t/a)温室气体(C02、CH4、N2O、HFC、PFC、SF6)的年排放量(t/a)主要空气污染物(S02、NO2,PM10、03)的平均浓度(标态)(mg/m3)空气质量超标区域的面积及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
(%)及暴露于超标环境中的人口数及占总人口的比例(%)酸雨强度(PH),频率(%)、面积(万km2)生态保护控制与能源消耗相关的空气污染物对生态敏感区的负面影响生态敏感区中空气质量超标的面积及比例(%)能源规划所涉及的主要能源建设项目及辅助设施与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能源规划所涉及的能源建设项目及辅助设施占用的土地面积(km2),其中占用生态敏感区的面积(km2)资源量不可再生能源的减量化及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化石能源的资源保有量(万hm2)化石能源消耗量(万t)及使用效率(%)可替代能源的开发等其它A6城市建设规划A6.1城市规划的特点城市建设规划主要有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3类,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通过土地与空间资源的开发强度、序列、收益来控制城市经济发展进程,进而造成显著的环境影响。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从宏观层次确定城市的性质与职能、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空间布局、用地及人口规模等宏观的、方向性的和全局性的问题,以及确定城市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水系与岸线等规划的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这些内容将对自然生态、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各环境要素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全局性影响。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从中观层次确定控制区范围的用地类型、公共用地和保留用地,规定各类土地使用的适用性范围、兼容性和排斥性范围、开发强度、形体条件和基础设施等的约束条件。这将直接涉及城市的生产力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与道路建没、开敞空间、特殊生境的保护与恢复。因此,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显著。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如城市供水、绿化、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消防、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其环境影响也是直接与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关,并影响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与景观等方面。A6.2与城市建设规划有关的环境主题a.水环境;b.大气环境;c.噪声;d.固体废物;e.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f.近海环境;g.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A6.3城市规划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供参考的城市建设规划的环境目标与评价见表A6。表A6城市建设规划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表述示范主题环境目标评价指标水环境控制区域水环境污染,维持和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及水生环境,引导有效利用水资源,确保可获得充足的符合环境标准的水资源人均生活水排放量(L/人·d)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m3/万元)主要水环境污染物年捧放量(CODcr、BOD5、石油类、NH3—N、挥发酚)(t/a)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主要废水排放口与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与水源地的临近度
区域水环境主要污染物及溶解氧的平均浓度(mg/L)城市污水纳管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及达标率(%)大气环境控制空气污染,限制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万元工业净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标态)(Nm3/万元)人均SO2、NO2、CO2及臭氧层损耗物质等年排放量(kg/人)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PI)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路检汽车尾气达标率(%)区域主要空气污染物(SO2、PM10、NO2、03)年日均或小时平均浓度(标态)(mg/Nm3)暴露于超标环境中的人口数(人)及占总人口的比例(%)规划工业园区与居民区的临近度噪声控制区域环境噪声水平和城市交通干线附近的噪声水平,保障居民住宅等噪声敏感点的声环境达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dB(A))(昼/夜)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噪声平均值(dB(A))(昼/夜)城市化地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规划中的居民区环境噪声预测值(dB(A))(昼/夜)主要交通线路(道路交通干线,轨道交通线)与噪声敏感区交界面的长度(km)暴露于超标声环境中的人口数及点总人口的比例(%)固体废物使固体废物的生成量达到最小化或减量及资源化人均生活垃圾年产生量(kg/人·a)万元GDP工业固废产生量(t/万元)危险固废的年产生量(t/a)及无害化处理与处置率(%)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率(%)城市固废填埋场、垃圾焚烧厂等与居民区,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保护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健全城乡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森林面积(km2)及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城市化地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规划中城市发展占用的土地面积(km2)及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自然保护区及其他具有特殊价值的受保护区面积(km2)自然保护区及其他具有特殊价值的受保护区面积(km2)规划交通主干线与主要住宅区、生态敏感区交界面的长度(km)规划主要工业园区与主要住宅区、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
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比水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生物多样性指数酸雨平均pH发生频率(酸雨次数占总降雨次数的比例)(%)湿地系统滨岸带范围(指面积,km2及保护情况近海环境控制人为向海洋倾倒各种污染物,保护近海海域的环境排入近诲诲域的废水量(万t/a)排入近诲海域的主要污染物质的量(油类物质、N、P等)(t/a)近海海域主要污染物及溶解氧的平均浓度(CODcr、BOD5、非离子氨、石油类、挥发酚)(mg/L)海藻指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管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抽样人口不少于万分之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卫生城市与国家环保模范城个数及所占比例(%)通过IS01400l认证的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百分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率(%)其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哈尔滨抗凝冰沥青路面技术导则
- 哈尔滨抗凝冰沥青路面技术导则
- 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技术导则
- 福建住宅工程质量提升技术导则
- 青岛城道路沥青混合料技术导则
-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 电力设备用户监造技术导则
- 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
- 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
- 建筑自保温墙体热工性能技术导则
- 架空输电线路直升机巡视技术导则-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青岛城道路沥青混合料技术导则
-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_t_197-2007)
- 《环评 技术导则》模拟题
- 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
-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811649572546
- 第二科目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2-1993 地面水环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