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00 KB
  • 8页

柜体安装工艺制导书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柜体安装工艺指导书HY-2009-07编制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批准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 更改一览表序号更改时间更改文件章节号更改单号备注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HY-2009-07/091.适用范围适用二次线配制之用。2.使用材料a)导线:单股或多股塑料绝缘导线,其截面和颜色要符合GB2681的要求;b)白色塑料3.5mm异型套管、宽15~20mm的塑料带、塑料螺旋管、各种规格橡皮圈;c)铜制裸压接头(应符合JB2436的要求);d)行线槽e)0.5mm厚层压线板f)瓷珠g)紧固件3.使用工具及设备a)剥皮钳、斜嘴钳、尖嘴钳、圆头钳、扁嘴钳、冷压钳;b)电工刀、活扳子、套筒扳手、剪刀;c)钢卷尺。4.二次接线图4.1二次线路原理图,展开图应注有原理编号,其接线图必须采用原理编号。4.2二次接线图的元件排列序号必须和板面布置图一致。4.3绘制二次接线图必须注明元件规格和元件表一致。4.4定型开关板的二次接线图绘制方法必须统一,非标准及特殊要求的须在图上标明。5.二次接线的施工要求5.1按图施工,连线正确,二次线连接均应牢固可靠(包括螺栓连接、插接、焊接),线束应横平竖直,层次分明、配制坚固整齐美观。5.2二次辅助回路的导线,一般采用绝缘塑料铜芯线。其最小截面积:控制回路BV铜芯绝缘导线为1.5mm2,BVR铜芯绝缘导线为1.0mm2;连接电流回路,BVR铜芯绝缘导线为2.5mm2;连接电压回路,BVR铜芯绝缘导线为1.5mm2。5.3所有二次回路的仪表、电器原件的连线端子、端字排、及连接导线均应有标号,标号应完整、清楚、牢固、不褪色。5.4所有连接导线中间不应有接头,每个接线端子只连接一根导线,不得超过两根,当需要连接两根时,二个接头之间要加一个与螺钉相称的垫圈。5.5箱内导线a)导线排列整齐,横平竖直。使用多股导线时,接线端部应有可靠的接线端头,不得有外露带电部分。b)箱内电器压线螺丝不得松动,不得有裸露导电部分。5.6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 a)工作零线及保护零线要分别设置端子排,采用镀锌或铜质螺栓,并设专用标志。b)金属箱体、金属电器安装板及箱内电器不带电的金属底座、外壳等必须通过保护零线端子排与保护零线做电气连接。c)装有电器的金属箱门必须用多股绝缘黄绿软铜线与保护零线端子排作电气连接,跨门连接线要留有一定的长度裕量。5.7端子安排首尾两端必须有终端挡板,不同单位的端子排也必须用终端端子分清。6.工艺过程6.1看清图纸的设计要求,注意说明有无特殊要求。6.2备齐所需材料及全部工具。6.3电器元件和端子排的排列要求,要注意是否有损坏现象,规格是否齐全。6.4依照图纸打好标头。6.5根据电器元件安装位置和行线途径选定行线方案,量算出每根导线的长度进行下料。6.6根据走线的方案预制配线线束,进行“扎把子”,“扎把子”要做到线束的横平竖直,全直的线放在底层,需分路弯曲的线放在上层,线束应分段(每段120~150mm)用塑料带扎,或按线束粗细选用塑料螺旋管缠扎。6.7将扎好的线束按预先选好的行线途径,敷设于盘体或箱体的走线或其它支架上,然后用塑料带或尼龙绑扎予以固定。辅助电路线束在一般情况下,横向300mm,纵向400mm应有一固定点。捆扎的导线束,对于截面为1.5mm2的导线,每一束的数量不超过30根。6.8进行电器元件、端子排、小母线和二次线路接线。7.工艺要求7.1下料:根据行线方案,量材下料,下线的长度应比试样的线路长100~200mm,以防导线捆扎后长度不够。7.2将下好的线都要拉勒挺直,线心不得伸长变形,凡是用在可转动的门或面板的导线,必须采用多股导线。7.3剥线头,根据需要的长度和线径剥削绝缘层,但不应损伤铜心表面,如遇有氧化膜,可用电工刀刮干净,剥线的长度按螺钉直径确定,可参照下表尺寸。mm螺钉直径34568剥线长度15182121287.4套标号头套标号头7.4.1根据图纸的要求和行线的方位选取相应的塑料标号管套上,标号头采用异型管制造(按标号头制作工艺进行)标号头长度统一、整齐,长度为15MM,切标号统一向外便于人员查看。7.4.2标号头管不能反套,视读方向以开关柜维护面为准,自上而下,从左到右。7.5导线弯头7.5.1在电器部件的接线板和端子排上用螺栓直接连接导线时,其连接部分视其情况可弯圆圈,即向右旋,与压紧螺栓拧紧方向一致。7.5.2多股导线必须剥皮,铜心线拧紧后套上标号套管,再冷压铜制裸端头。7.5.3圆圈与标号套管之距离应为2mm。 7.5.4导线弯头圆圈内径,比螺栓直径不应大于1mm。7.6扎线7.6.1单层线束排列不超过7根,在走线架上的线束排列允许与走线架宽度相同。7.6.22~3层的线束每层线束之间加垫0.5mm的纸板,纸板宽度与线束宽度相同,先用塑料带扎紧缠绕3~4层后再用尼龙扎带扎紧。7.6.3线束也可以扎成圆形,选用与线束粗细相应塑料螺旋管捆扎,或用塑料带(尼龙扎带)包扎,其中间的扎线处要均匀分布,横向扎线距不得大于150mm,纵向扎线距不大于200mm。7.6.4扎线处要扎紧,用手滑动不得松动,不得有凹凸不直或有歪斜现象。7.6.5线束按予先选好的行线途径,敷体盘体和箱体的走线条或其它支架上,然后用塑料带予以固定,固定点距离,垂直约400mm,水平距离约300mm,敷设时要注意线束的横平竖直,层次分明,整齐、美观、牢固。线束转换方向,捆孔头应在转角处10mm以外扎线,不得在转角扎线。7.6.6导线不得直接靠在金属体上,一般距金属距离3~5mm。7.6.7所有长方形线束应呈平放状态,敷于箱体内,而不能成立放状态。7.6.8导线和线束需要弯曲转换方向,必须用手指进行弯曲,在直或横向走,不得用钳子或其它锋利工具弯曲,保证绝缘层不受损伤。7.6.9经过受到弯曲活动过门处,线束需选用具有相同截面的多股铜心软线,过门的导线束必须在活动点两端固定扎紧用线夹固定,所留长度应能使可动部位全部放开。闭和时线束不碰金属或元件。7.6.10导线最小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绝缘外径之两倍。7.6.11导线穿越金属板孔时,必须套上大小适当的橡皮圈或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保护导线绝缘层。7.6.12导线束不得在变阻器,发热电器上方敷设,如需敷设时其间隙不得小于40mm。7.6.13线束敷设时不得占用供用户使用的位置。7.6.14导线中途,不允许有焊接或绞接的接头。7.6.15导线束敷设不得与可动机械相碰或靠近。7.7、走线7.7.1将线束自上而下地进行分路,将笔直走向线路放在外档,需要折弯的线路顺序的放在内档。7.7.2导线在走线途中遇金属障碍,则应弯曲越过,且在弯曲的两外端合适的地方做固定。7.7.3分路部分到继电器的线束,一律按水平居中向两侧分开的方向行走,到继电器接线端的每根线应带弯弧状,而且要求一致。7.7.4分路分到按钮、信号灯、熔断器、控制开关等部件的线束位置,原则按横向对称走线,但如果受到位置限制,允许单向对称走线。a.到信号灯b.到按钮c.到熔断器d.到控制开关的各种电器组件的配接形式。7.8接线 7.8.1所有分配到部件的接点最多允许两个接线头,但在两个接线头之间,必须要加一个与螺钉相称的垫圈,以保证导线可靠的连接。7.8.2每个电器部件的接点最多允许两个接线头,但在两个接线头之间,必须要加一个与螺钉相称的平垫圈,以保证导线的可靠连接。7.8.3在易受震动的接点应采取防止松动的措施,不应使所接的端子受到机械应力。7.8.4二次线接到电阻或其他发热元件上时,必须在导线上套有瓷管。7.8.5接线点应当垫齐垫圈(平垫、弹簧)并紧固后螺杆应当露出不小于2mm。7.8.6继电器接线螺杆要使绝缘套管,除定型的以外,自制加工都要长度一致、整齐,螺杆安装要牢固,拧紧螺母。7.8.7电器部件采用直接压线连接时,把铜线芯弯圆圈用螺钉直接压线后,从垂直方向看,不应有导体外露。7.8.8接入电器的多股铜芯线,其接头必须采用符合JB2436要求的铜制裸压端头,多股心线与裸压端头的压接应采用压接钳,或专用模具压接、严禁用手钳或其他代用工具接压。7.8.9用专用压接工具压接的裸压端头要定期按JB2436的方法进行接合电阻的检查。7.9、检查7.9.1检查整个工艺过程是否符合工艺要求,各种电器元件的规格型号,导线规格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图纸线路方案的要求。7.9.2检查线束的敷设、标号套装及走线、接线、各接线接点的紧固是否牢固可靠,是否符合工艺质量要求。元器件安装调整工艺守则HY-2009-07/091.适用范围适用于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元器件安装调整。2.引用标准GB7251.1-2005《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一部分:型式试验和部分型式试验成套设备》。3.工具a)各种型号的螺丝刀(一字型、十字型);b)活扳手、各种专用扳手;各类规格的套筒扳手;c)钢板尺、2m钢卷尺。4.材料a)各种规格的螺钉、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螺母;b)各种规格的接地棘爪垫圈。5.工艺过程5.1准备工作5.1.1装配前熟悉产品的图样,然后按领料单领取各种安装支架、安装板、备齐所需工具和辅助材料。5.1.2 检查箱体、安装板、安装支架等有无开焊、漏漆、变形等缺陷,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整修好后方可进行装配。5.1.3按领料单领取电器元件(以下简称元件)后,检查元件的型号、参数、规格、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所用元件必须是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并取得强制认证的合格产品,应有认证标志。计量表是有专用计量标记。5.1.4元件在装配之前应清除其表面由于运输、包装所致的灰尘和污垢,带有刻度的仪器、仪表应将其外表面保护玻璃擦试干净。5.1.5元件的外观应完好无损,且附件齐全,否则不得安装。5.2操作要求5.2.1元件安装使用的紧固件,必须加装平垫圈、弹簧垫圈、螺母;螺钉、螺栓紧固后宜露出螺母2~3扣。5.2.2同一元件、相同型号的元件应用同一规格的安装螺钉。固定元件的紧固件应拧紧、无打滑及损坏镀层等现象,不接线的螺钉也应拧紧。5.2.3装卸螺钉、螺母时,必须选用扳手、套筒、螺丝刀。5.2.4使用螺丝刀、刀口应对准槽口当中,用力旋转时,不能偏斜和用力过猛,防止滑出槽口、划伤零件表面或损坏槽口,禁止使用尖嘴钳夹持装卸紧固件。5.2.5各种支架和安装板的安装位置应根据元件飞弧距离等要求确定,调整准确后,随即拧紧螺母。在安装时,若为喷漆件,须用接地垫圈代替平垫圈。若为镀锌件,则用平垫圈即可。5.2.6在装配过程中,如果对安装支架等修改加工,油漆表面或电镀表面损件较大的应重新喷漆或电镀。5.2.7在安装过程中,元件要轻拿轻放,安装时要避免损坏元件、碰掉漆膜。5.2.8元器件的安装次序是先安装笨重的大件,在安装轻巧的小件。安装时,先用螺钉将元件固定(不拧紧螺母),然后调整元件到正确位置后再逐个紧固螺母,不可直接紧固螺母。5.2.9元器件的安装必须横平、竖直,排列整齐。相同型号元件的间距一般应相同。元件安装应牢固,但不得使元件受到额外应力的作用。5.2.10各电器、功能单元和外部接线端子应能单独拆装,并使用、其在安装、接线、维修和更换时易于接近,不影响其它电器及导线束的固定,且应为用户进、出线提供必要的空间。5.2.11配电箱中装有装置性设备或其它有接地要求的电器,其外壳应可靠接地。5.3各种主要电器元件的安装要求5.3.1电气元件选择及安装a.各类电气元件外观完整无损,技术参数符合国家标准要求。b.国家实行“3C”认证的电气元器件,必须取得国家“3C”认证证书。c.各类电气元件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固定牢固无松动,排列整齐,接线正确无误。5.3.2框架式低压断路器在安装时,其底座居于垂直位置,用安装螺钉固定。5.3.3塑壳断路器在安装时,其安装面与垂直面的倾斜度不得超过5°。安装前必须(视产品结构)打开盖子,上接线端子接电源,下接线端子接负载,安装完毕,盖上盖子,拧紧螺钉后,要检查断路器在“再扣”、“断开”和“闭合”中,可动部分是否有卡住现象。要保证其飞弧距离,不得漏装隔弧板。5.3.4 隔离开关应垂直安装在支架上,且使夹座位于上方,以避免在分断位置由于刀架松动或闸刀脱落而造成误合闸。杠杆操作的隔离开关还应调整杠杆使之三相触头合闸到位,同步性好。5.3.5接触器应按正常工作位置安装,其安装面与垂直面的倾斜度不得大于5°,应保证其飞弧距离。5.3.6导轨式安装元件(如C65N系列断路器、A系列交流接触器等),若为多个元件并排安装,其固定安装导轨的螺钉数量可适当增加,以保证其动作或操作时不发生颤抖。5.3.7安装组合式转换开关时,可先依据接线图,把其本身接点间连接线连接好后,再把它安装到相应位置上。5.3.8熔断器若为陶瓷底座时,则其底座应垫一层钢纸板,以防用力过猛导致底座损坏。5.3.9安装各类继电器时,应检查其可动部分是否灵活可靠。5.3.10在安装信号灯和按扭时,应严格按接线图规定的颜色和位置来安装。5.3.11安装各类仪表时,应严格按接线图要求安装到相应位置上,且其安装螺钉都应加螺母紧固,以防止松动。5.3.12配电箱门锁、开闭均应灵活可靠。5.3.13以上各条未涉及到的元件在安装时,应严格按照其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安装。5.4端子排的安装要求5.4.1接线端子应无损坏,固定牢固,绝缘良好。连接件均应采用铜质制品。绝缘件应采用自熄性阻燃材料。5.4.2端子应有序号,且序号应清晰、工整、不易脱色,有多个回路时,各回路之间应加标记型端子,应按接线图注明回路标号。5.4.3端子排的位置应便于更换且接线方便。在固定安装式装置内,接线座距装置底面的距离不应小于200mm。5.5其他柜内要求5.5.1柜体面板按钮指示灯标识统一采用黄底白字,宋体,五号。转换开关采用宋体,三号。5.5.2每套柜体里面必须贴有工号,具体位置在柜体由上角。5.5.3端子排统一采用2。5(地面),防爆柜体统一采用(1。5),电源除外,端子其他规定参照上述要求。5.5.4井下水泵控制箱、地面皮带控制箱,矿用一般型控制柜,地面控制柜,采用统一尺寸,统一配置,具体配置尺寸见图纸。5.5.5柜体内所有元件必须具有名称标识,用标签贴在设备正面能够醒目的地方,继电器采用8MM标签,字体为4号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