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3 MB
  • 101页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10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DEGREEDISSERTATION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STUDYONTHEDESIGNOFTUANFENGXILONGCEMETERYBASEDONMEMORIALLANDSCAPE研究生:邱龙邱龙CANDIDATE:QIULONGQIULONG导师:吴雪飞副教授吴雪飞副教授SUPERVISOR:ASSO.PROFWUXUEFEISSO.PROFWUXUEFEI学位类型:风景园林硕士DEGREEMASTEROFLANDSCAPETYPE:ARCHITECTURE领域:FIELD:中国武汉WUHAN,CHINA二○一四年六月JUNE,2014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学校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单位代码:10504分类号:密级: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StudyontheDesignofTuanfengXiLongCemeterybasedonMemorialLandscape研究生:邱龙学号2012305120042指导教师:吴雪飞副教授学位类型:风景园林硕士领域: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中国.武汉CollegeofHorticultureandForestSciences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China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目录摘要......................................................................................................................................iAbstract................................................................................................................................ii1绪论.................................................................................................................................11.1研究背景..............................................................................................................11.1.1现代墓园纪念性缺失...............................................................................11.1.2纪念是墓园的核心内容...........................................................................2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1.2.1研究目的...................................................................................................21.2.2研究的意义...............................................................................................31.3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31.3.1研究内容...................................................................................................31.3.2论文框架...................................................................................................41.3.3国内外研究概况.......................................................................................41.3.4国外相关研究...........................................................................................41.3.5国内研究现状和实践...............................................................................71.4研究方法..............................................................................................................81.4.1文献综述法...............................................................................................81.4.2案例分析法...............................................................................................81.4.3田野调查法...............................................................................................82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92.1相关概念解析......................................................................................................92.1.1纪念...........................................................................................................92.1.2纪念性景观.............................................................................................112.1.3墓园.........................................................................................................122.2墓园纪念性景观的特征....................................................................................132.2.1象征性.....................................................................................................132.2.2自明性.....................................................................................................132.2.3标志性.....................................................................................................142.2.4地域性.....................................................................................................142.2.5故事性.....................................................................................................152.2.6仪式性.....................................................................................................152.3墓园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序列................................................................162.3.1空间结构.................................................................................................162.3.2空间序列.................................................................................................182.4墓园纪念性景观的空间性格............................................................................202.4.1动感空间.................................................................................................202.4.2情感空间.................................................................................................222.5墓园纪念性景观的要素....................................................................................242.5.1水.............................................................................................................242.5.2光.............................................................................................................27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5.3声音.........................................................................................................282.5.4地形.........................................................................................................292.5.5石.............................................................................................................302.5.6植物.........................................................................................................312.5.7路径.........................................................................................................322.5.8建筑及构筑物.........................................................................................322.6墓园纪念性景观的规划原则............................................................................342.6.1模式化与个性化原则.............................................................................342.6.2整体性下的多元化原则.........................................................................352.6.3模糊性原则.............................................................................................352.6.4流动性原则.............................................................................................353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实践...................................................................363.1项目概况............................................................................................................363.1.1项目背景.................................................................................................363.1.2墓园建设条件分析.................................................................................393.1.3概况综述.................................................................................................423.2项目规划设计的目标、任务与原则................................................................423.2.1规划目标、任务.....................................................................................423.2.2项目规划原则.........................................................................................433.2.3规划设计依据.........................................................................................443.3墓园纪念性表达——规划层面........................................................................453.3.1空间布局思路.........................................................................................463.3.2轴线设计.................................................................................................463.3.3功能划分.................................................................................................473.3.4景观结构.................................................................................................493.3.5墓园专项规划.........................................................................................503.4墓园纪念性表达——设计层面........................................................................573.4.1入口管理服务区.....................................................................................573.4.2休闲游赏区.............................................................................................583.4.3墓葬区.....................................................................................................603.4.4中央景观轴.............................................................................................633.4.5相关指标.................................................................................................683.4.6小结.........................................................................................................684结论与建议...................................................................................................................694.1主要成果............................................................................................................694.2不足之处............................................................................................................694.3研究展望............................................................................................................69附录团风羲龙墓园规划设计图纸.................................................................................70参考文献...........................................................................................................................90图片索引...........................................................................................................................92致谢...................................................................................................................................94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摘要墓园是营造供人们缅怀故人、寄托情思的场所空间,是一个能够提供“生者与死者对话”的特殊场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建筑以及风景园林事业都在蓬勃积极地发展,但城市公共墓地的建设在我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风景园林师们对其研究和探讨较少。现今多数墓园建设受时代拜金主义风气、开发商谋求自身利益等因素的影响,陈旧低俗的空间形式散发着青乌先生的诡异氛围,这些空间化青山为腐朽,制造了不计其数的视觉败笔。现代城市中的墓园已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地位和价值一致,是城市公共文化的载体。将墓园公园化可以让其承载更多的文化性、生态性,而纪念性是墓园的第一属性,现代墓园在规划中常采用常规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式往往会造成墓园的场地精神——纪念的缺失。现有墓园的纪念内容的表达多以纪念性建筑为主,如纪念碑、纪念塔,而景观作为其附属而存在,这样的比重易导致墓园的功能单一,纪念情感流于表面。这与人们对墓园的情感和功能需求产生了矛盾,矛盾的解决也就成了墓园建设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墓园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回归到“纪念”上,基于纪念性景观的规划设计理论,通过回顾、分析、提炼墓园纪念性的表达方法,探索城市墓园纪念性景观的规划设计新思路和方法,并在团风羲龙墓园的规划设计中实践。通过实践项目对提出的理论进行验证,有利于后续的修善和发展。关键词:墓园;纪念;纪念性景观i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AbstractCemeteryisaspecialplacewherepeoplecancherishthememoryofthedeceasedandisalsoabletoprovideavenueinwhichthelivingandthedeadcanhaveadialogue.Thirtyyearshavepassed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policywasimplemented,andurbanplanning,architectureandlandscapearchitectureinChinahavebeendevelopingvigorously,whereasconstructionofurbanpubliccemeteryhasnotbeenputmuchimportancetoandrelativeresearchanddiscussionbylandscapearchitectsareratherscarce.NowadaysmostcemeteryconstructioninmostpartsofChinaisseverelyaffectedbymammonismandtheseekingofinterestsofdevelopers,thespaceexudesavulgarformofoldMr.WuQing’sstrangeatmosphereandthedecadentspaceofCastle,whichhavemadecountlessvisualfailures.Modernurbancemetery,whosestatusandvalueareinconsistentwithurbanpublicspace,isthecarrierofurbanpublicculture.Memorialisthefirstattributeofcemetery,andtomakecemeterypark-likecanmakeitselfmoreculturalandecological.Conventionalurbanparkplanninganddesignmethodsusedinmoderncemeteryplanningwillinevitablyresultinthemissingofplaceofspirit.Theexpressingofmemorialcontentsofexistingcemeterygivesprioritytoarchitecturalmonumentsandmemorialtowers,whilelandscapeexistsasanadjunct.Irrationalproportionwilleasilyleadtosinglefunctionofcemeteryandsuperficialityofmemorialemotions.Thiscontradictswithpeople’semotionalandfunctionalneedsofcemetery,andsolutionstothecontradictionwillbethekeyto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cemetery.Thisarticlemainlyfocusesthecoreofcemeteryplanninganddesignonmemorial,basedonthetheoryofmemorial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Byreviewing,analyzing,andrefiningexpressingmethodsofcemeterymemorial,newideasandmethodsofurbancemeterymemorial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areexplored,whichwillbeputintopracticeinthecaseofTuanfengcemeteryinXiLong.Verificationoftheproposedtheorythroughpracticalprojectswillbeconducivetosubsequentrehabilitationanddevelopment.Keywords:Cemetery;Memorial;Memoriallandscapeii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1绪论1.1研究背景死和生一样,都是浩瀚宇宙中每个生命体的重要体现经历。人类对死亡以及陵墓都充满着敬畏之情,墓园是生与死对话的场所,这一场所将生与死联系起来,也将现实与未知相关联。所以人对自然的未知和对生命的敬畏都在承载死亡和纪念的陵墓中体现出来,这也是纪念性景观的起源,各种人类文明的开始都对陵墓相当的重视。殡葬活动是人们不可避免且重要的内容,死亡的神秘使墓园在生者世界中成为一片神圣的空间。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为逝者设计属于逝者的居住世界——墓园,并以此来纪念逝者,寄托缅怀之思。我国改革开放发展以来,经济的腾飞,工业化、城市化造成了城市人口过密的问题。据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城市人口达到35894万人,城市人口密度达到870人/平方公里,这一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人口已经严重过密。即便今后的城市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规划指导标准,城市的人口密度仍将达到1万人/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如此之高,城市土地资源却十分有限。在城市人口过密,土地资源限制的问题下,现行的城市公墓与城市建设之间存在很多矛盾,传统墓园急需向着更适应当代城市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的方向改进。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失控化等原因,老龄化问题异常严峻。我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将以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激增。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数量以及如此快速的老龄化速度,未来对于墓园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我国墓园建设目前主要由民政部管理,墓园的规划设计工作主要由他们完成,故缺乏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的科学指导,以至于出现选址不当,规模不均,绿地面积持续缩水,墓园建设千篇一律。且墓园建设在不断持续扩张中,存在社会公平、土地利用,生态等矛盾,最重要的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殡葬参与者的感受,造成墓园中纪念性缺失日渐严重,忽略了墓园的核心内容。1.1.1现代墓园纪念性缺失现代墓园纪念性大多集中在体现文化主题性的伟人、英雄和丰功伟绩,缺乏对普通殡葬参与者纪念情感的关注,而墓园的主体使用者确是参与入葬仪式或前来祭奠的普通人。现代的物质生活较以往更殷实充裕,人们慢慢意识到在殡葬过程中所追求的精神慰藉并非单纯物质能满足的,人们开始重拾殡葬活动中精神层面的追求,1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所以,能满足人们纪念情感需求的墓园不应只是一个包含山水、植物、建筑、墓碑等显性要素的物质场所,更应该是一个承载亲情、师情、爱情、友情等情感的精神世界。墓园的纪念性缺失主要体现在一下几各方面:公平性的缺失,“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的思想说明了生死前人人平等的道理,占地面积巨大的天价墓区不仅造成巨大的社会心理落差,丧失社会公平感且浪费土地济源;适宜感的缺失,缺乏城市与墓园间的过渡,在进入墓园前没有静谧的区域作为过渡,使人们在心态上的转换过于仓促,其次,多数墓园在建设中土地被过分集约利用,最大限度的用于墓碑的堆砌,做出了紧密排列的墓碑群,造成了山体白化,墓园氛围沉重压抑,没有让人释放情感的空间;艺术感的缺失,先墓园大多缺少如公园中尺度适宜的建筑、优美的雕塑、精致的园艺、赏心悦目的铺地,而是整齐排列的碑群,设计粗糙的景物造景,使人们在墓园中的活动行为单一简陋。1.1.2纪念是墓园的核心内容墓园是人们为了纪念死亡而存在的,它是具有纪念情感的景观空间。墓园的纪念性空间有伦理教化、传承文明的意义,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观,生死观。墓园纪念性空间是纪念情感的物化形式,它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人们在墓园这独特的景观中,用空间作为媒介来表达纪念情感,对发生的事件、人、情感等元素进行重新编排,以缅怀故人、寄托情思、思考人生、传统与生死价值观的传承等,所以纪念是墓园的核心内容。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目的在的人口密度过重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中国当代的公墓需求量还是很大的,现墓园的建造大多实在老旧的墓园中见缝插针进行建设,这些墓园随着城市的发展往往已处在城市当中,周边的用地性质已发生变化,阻止了墓园的扩建,故只有增加墓位的密度,以满足殡葬的需求。或是新建墓园,选址在城市的郊区的山地,但也只是处于需求的满足量,对质量要求不高。生死难的问题主要在于对墓园的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土地价位高、墓地建设的发挥空间有限,内容简陋,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墓园的建设水平不能停滞,考虑到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略其精神性的追求。我国对于墓园的研究处于起始阶段,主要从生态学、遗址保护方面展开研究,从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的研究还是比较匮乏。2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本项目研究主要是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的理念及案例研究,基于纪念性景观的规划设计理论,以纪念性为核心内容来讨论墓园的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和方法,促进墓园建设更好贴近人民大众的需求及我国殡葬事业的发展,并以湖北黄冈团风羲龙墓园作为项目实践,探讨基于纪念性景观的墓园规划设计方法。1.2.2研究的意义墓园是生者和死者之间的纽带,人们通过在墓园进行一系列的纪念仪式活动以表达他们对逝者的思念和敬畏,墓园的使命是提供人们一个满足纪念情感的场所,这一功能无疑是人们对于墓园的最基本要求,丧失纪念性的墓园在现在社会的发展中必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从城市的角度上出发,墓园多处于城市的边缘或偶在其中,但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城市的附属物,基于纪念性景观的墓园规计可赋予其更多的功能,如教育、休闲、文化传承等,同时墓园也是展现地域特色的一个窗口。我国是一个注重礼仪伦理国家,而墓园就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物质体现,墓园的建设能否满足这些条件,且有效地服务于城市,也是判断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标准。对墓园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无论是对其本身还是对城市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1.3.1研究内容1.3.1.1基础性研究对墓园及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概念及设计内容进行了解,综述国内外对墓园规划设计的研究成果,并研究纪念的根源及与死亡、墓园间的关系;基于纪念性景观对其中各墓园空间要素及墓园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墓园的规划设计方法。1.3.1.2实践项目研究以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羲龙墓园规划设计实践项目作为对象,墓园选址、功能定位、空间分区、具体设计等方面探讨墓园纪念性景观的规划设计特点,完成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羲龙墓园规划设计整套图纸,为相关方面的实践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设计思路。3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3.2论文框架全文一共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本章节简要说明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提出了“纪念”对于墓园建设、殡葬文化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及延续都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墓园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等。第二章,本章节首先对纪念、纪念性景观、墓园的概念做出了介绍,特别对纪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分析了墓园纪念性景观的特征,用点、线、面的形式分析了墓园的结构;从殡葬参与者的仪式心态出发,提出了墓园在城市宏观层面的空间序列和墓园内部的空间序列(功能分区);用拟人的手法,针对空间的动与静拟人化地赋予了墓园纪念性景观的性格;探讨墓园纪念性景观的景观要素设计方法;最后提出墓园纪念性景观的规划原则和设计手法。第三章,根据上文得出的结论,来把控墓园的序列和要素,对团风羲龙墓园进行规划设计。第四章,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1.3.3国内外研究概况1.3.4国外相关研究国外关于墓园的规划设计理论已相当成熟和完善。但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区别,体现出一定的差异。现代美国墓园的特点体现在:规模大;墓园种类与建筑风格丰富;有完备的管理维护机制;环境效益好,氛围轻松。学者CindyAnnNance基于GIS技术和考古学提出由于当今人们的交通行为发生了变化,墓园的选址和定位做出相应的调整,提出摒弃传统的墓园,并将其向着纪念公园的方向发展。学者RebeccaK.Cottle也提出了由于交通的发展,逝者可以被埋葬到更远的地,得出了墓园的维护成本与其交通便利性存在关联。在英国,墓园更注重宗教性,在精神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认为墓园是他们离天堂最近的场所,他们可以再这里举办婚礼以及其他的庆典活动。所以,其墓园的选址并不偏僻,注重墓园的维护管理和交通的便利性,也欲将其规划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英国墓园的建设规模上不同于美国的集中大规模式,而是散布在城市之中,可提高民众对住所的归属感。德国墓园大多离城区较近,建设范围大,艺术氛围浓厚,环境好,墓葬方式主要以节地葬为主。学者Koenig提出德国墓园在选址方面要考虑的有以下几个因素:自然条件和建筑条件,如土壤、水井、城市管线、坡度、坡向、高程;生态环境与园林,如噪声、4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排污、生态群落的存在、生物的多样性;交通和开放,如可达性、市政设施;提供性,即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性质。日本政府在1959年提出了墓园规划设计的规范,要求墓园开发要符合城市用地规划的要求,选址较为安静,且不可太毗邻与繁华失去的位置,一小时车程即可,目的是为防止墓园阻碍城市的发展;强调墓园的环境效益,将其纳入城市绿地的一部分来考虑;不能与主要道路和铁路相连接。1.3.4.1实践发展概述近代西方墓园已发展了近几百年,多数墓园已有较长的使用历史,所以目前的墓园建设工作主要针对于现有墓园的扩展以及更新,用于填满殡葬需求的空缺。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案例、如意大利的维尔墓园的加建工程。瑞典的Woodland墓园改造;美国的Houston’sBethIsrael墓园、MountainView墓园改造及获得2013ASLA的专业奖、通用设计杰出奖莱克伍德公墓陵园。1.3.4.2国外优秀城市墓园案例分析1.3.4.2.1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园建于1804年的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园又叫“东墓地”,是巴黎最大的墓园,也是巴黎旅游线路的热点之一。拉雪兹神父墓园最初兴建的时候是选址在巴黎附近的小山丘,因为这个山丘在中世纪时期遍植葡萄故被人称为“葡萄园”,这个山丘因地形蜿蜒起伏而非城市墓园首选,但同样因为它特殊的地形特征使它有了战略意义,所以这座墓园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反而让人留下难忘的历史记忆。的设计者布隆尼亚尔(AlexandreTheodoreBrongniart1739—1813)在基于起伏地形的基础上采用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设计手法,创造诸多变化的墓穴空间,随意的植物群落搭配,使墓园有了非常良好的景观意义,但是墓园的使用并不是那么理想,因为那是人们都不愿意将自己的亲人安葬在一个高地。政府为振兴墓园,将埃洛伊兹(Helovse,1101—1164)和拉尔(PeterAbelard,1079—1142)、剧作家莫里哀(Moliere,1622-1673)的遗骸迁来这里,使得埋葬在这里的人数激增,之后新建的巴黎公社社员墙,以及肖邦墓,最终使得拉雪兹神父墓园的面积超过了巴黎市内任何一个公园。在拉雪兹神父墓园里,有一个景观最值得一说,那便是1986年兴建的“世纪花园”,人们来到纪念花园,将亲友的骨灰洒在这片美丽的草坪上,这是一种极度浪漫的纪念方式,就犹如墓园最初的定义一样,这样更加趋于自然化的纪念园创造手法,都是为后人提供宝贵经验的典范。5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1-1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园Fig.1-1PèreLachaiseCemetery图片来源:http://en.wikipedia.org1.3.4.2.2美国明尼苏达州莱克伍德公墓莱克伍德墓园建设于1871年,已有142年的历史,为经典的美国式草坪墓园,该墓园有典型的辛辛那提的春天树林陵园风格,是这一类型的首创也是标杆。设计师需要面对如何在此地标性的环境下创造出一个体现时代性的墓地空间。用于扩建墓园的场地是原墓园中最不和谐的地块,该地块位于墓园的入口附近,有群树包围,包括一个作为墓园建筑前院较大的低洼地及长方形的水体园扩建旨在建造一个新的墓园与服务建筑以满足现代火化和埋葬的需求,并保证不破坏此历史公墓的缘由面貌。新的墓园由处在外缘的长凳、造型优美的枫树和山楂树,和焕然一新的镜面反思池设计,为人们提供了纪念日聚会集散的空间,也可让墓葬参与者在此沉思、抚慰心理和疗伤。该墓园的设计还融入了可持续的雨洪技术,为营建一个在视觉和功能环境上都能与原公墓和谐共存的墓园扩建项目。布局思路上,改设计在内部与外部空间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关系,突出了大型中央的集会空间,也给人们营造了工人沉思的次级空间。镜面的方形反思池用非对称的方式设置在草坪之中,强调了墓园的轴向关系,同时为墓园空间带来了动势的视觉中心。边界成排的遮阴树属强化了墓园的边界感。该改造项目的高明之处在于将现代的设计融入在历史景观之中,氛围庄重、肃穆、高雅,且提供了人们一个平和、宁静、尊贵的沉思之处。图1-2莱克伍德公墓Fig.1-2LakewoodGardenMausoleum图片来源:http://www.gooood.hk6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1.3.5国内研究现状和实践1.3.5.1国内公墓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从生态角度,周鸿是我国最早研究城市园林公墓的研究者,她主导了《云南城市园林公墓生态建设及管理研究》和《城市园林公墓生态建设研究》的项目研究。并在《城市园林公墓中邻水的水土保持效益》提出林地存在水土保持的能力,可用于控制降水对土壤的侵蚀。以上研究都为园林墓园的生态性做出了宝贵的指导参考,尤其是为墓园的建设实践提供了依据。卞云龙在《城市园林公墓与生态旅游》一文中提出墓园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应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中,兼顾生态旅游的规划发展,墓园的规划设计当中应将墓园的生态功能和美学伦理进行统筹布局。规划设计角度,武汉大学的张点在其硕士论文《安息之城:城市公墓选址规划,以中国桂林市为例》主要运用了地理信息技术对墓园的选址做出了探讨。北京林业大学的邵峰在其《论墓园》中对墓园的植物规划做出了重点的研究。由国众多专家编著的《生态陵园规划设计与建设质量标准实施手册》提出了墓园的艺术文化、及建设的工程规范,以及墓园的生态性的营建等。华中科技大学的万昆在《城市公益性生态公墓规划体现研究》中主要对非营利性的墓园展开讨论,总结了我国墓园的发展概况和提出了现存的一些问题。西北大学的韩苗在《城市公墓规划与设计研究——以西安市三兆公墓为例》中结合中国传统风水、生态学原理以及环境心理学对国内外的经典墓园案例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墓园的规划设计方法,内容较为宽泛。安徽农业大学的水源在其《当代城市墓园规划设计研究》,将城市、园林、殡葬文化作为研究的基础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文脉主义理论等对墓园的规划设计方法以及原则做出了提炼。华中农业大学的叶莺在《现代墓园的情感设计研究》中,结合心理学中的情感理论,通过对国内外墓园发展提出了其情感设计手法的演变,并基于中国传统造园手法提出了我国现代墓园的情感设计总则。1.3.5.2实践发展概述本着“生态、环保、绿色、艺术”等理念,国内相继建设出了大批的现代园林公墓,如北京凤凰山公墓、上海的福寿园公墓、青岛福宁园公墓等优秀公墓的典范。福寿园1994年建于上海市青浦区,分为东西两园,西园是前期工程,以中式风格建设,东园则定位为现代公墓。福寿园的基址位于三面环水、地势平坦的场地,有利于竖向上的表达,其设计理念是摒弃陈旧的设计风俗,将墓园打造成墓园式的公园,该理念来自于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对墓园发展理念的影响,但园区内整体的7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景观构架还是依地势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挖湖堆山的手法,道路采用“曲而顺,直则冲”的布局原则,迎合了中国的风水信仰。墓园采用了艺术葬、树葬、草坪葬和传统葬等多种墓葬形式。从设计原则和设计细节都可以看出,福寿园的设计受到了西方墓园理念的影响,但并未“全盘西化”,作为中国当代墓园景观的缩影,福寿园是一个正在成长还需演变的典型。1.4研究方法1.4.1文献综述法随着城市墓园的发展,国内外学者都从生态、文化等不同角度对墓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从墓园的纪念性出发面对国内外与墓园及纪念性景观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把我墓园的发展趋势,为本次的研究作理论支持。1.4.2案例分析法针对国内外的墓园、公墓、陵园和经典的纪念性景观的案例,通过文献翻阅和现场实地调研进行研究分析,如上海福寿园、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园、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等,总结分析成功的实践经验,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总之,这些相关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墓园的物质层面,对其功能、结构要素、基本原则、生态设计、风水理念、管理运营等方面有较详细的探讨研究,但对于纪念情感的表达的研究尚未重视,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1.4.3田野调查法以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为实地踏查的对象,进行植被、地形、气候、交通、人文、习俗、风景资源、用地等现状的分析。真实,客观的反映现状,科学的进行分析和总结,做到墓园规划的“因地制宜”。8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2.1相关概念解析2.1.1纪念纪念模式的两个特点:第一,它包含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含义。如上文所说,纪念能表示让人产生纪念情感或者回忆的具体实物,如纪念性建筑、纪念性景观,也可以表示在文化和情感上发展延续以及产生相关联的纪念行为,如历史、习俗、记载、甚至是故事传说。第二,它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纪念对象的产生是有时间标记的。再者,纪念作为一种行为,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动作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一种仪式,可以增加纪念行为的神圣感,如祭祖的仪式、清明节的扫墓等。纪念行为的发生需要一些承载物,这些承载物就是纪念广场、纪念碑等,也就是纪念性建筑与人工或自然的环境综合体,即本文要讨论的纪念性景观。2.1.1.1纪念的本因纪念的本因,即生理基础。作为万灵之首的人类,具有独立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人类是有思想的。而动物仅有的是思维,这是人与动物本质上的区别,也是造成人类社会和动物界区别的原因。动物界是动物们本能生活的一个环境,人类社会是人的思想与劳动结合的产物,这些特性都是在基因的表达下显现的,按照基因学家的理论,这些行为、能力都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的,所以很多人类的特性都是天生的。记忆的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动物界也有这种属性,一些动物会释放排泄物对觅食地点和领地范围做上记号,通记忆、回忆、联想以便记录再次到达这些地点的步骤和行为的重复或是在领地区域产生警示作用。记忆、回忆及联想这一序列的发生与人类的纪念行为相似,人类的纪念性行为由于人脑的高度进化而多样复杂,不局限于原始的领地、范围等具体事物,而上升到情感、情绪等抽象的内容。人类也有与动物一样通过气味、嗅觉来记录、分辨信息的生理基础。就如图腾、色彩、景观、建筑、会唤起人类不同的心理感受。通过人类对比例、尺度、色彩、体量反应进行大量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其中的共性。我们可以利用纪念性景观让观赏者通过记忆、回忆、联想从而达到纪念性情绪的释放。那么纪念性景观是怎么被感知的呢,首先人们把纪念性景观的外在形态、形式、尺度、体量色彩等重新组合成处理成抽象的信息,再对其进行本能与经验的重新编码比较和分析,最后形成为该纪念性景观的观感,体会其意境、纪念情感等。9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纪念作为人类最原始的行为活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更替的进程中,纪念行为的形式也在不断的丰富和进化,从纪念碑、纪念场馆到纪念性广场、纪念性公园。在城市中的功能性也在不断的扩展。大量经典的纪念性景观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人类对纪念性景观认知的模式和共识,如陵墓总会给人们塑造严肃,冷静,拘谨,敬畏的气氛,这也许是人类对死亡的本能的认知,或是通过后天的教育,经验的传授所致,总之,纪念性的表达已然与景观的内容及形式产生了模式性的关联。2.1.1.2纪念的趋向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充满着好奇与畏惧。生存下来是他们唯一目的,老人往往拥有更丰富的生存经验,这些经验对种族群体的延续至关重要,是原始人类战胜严峻的自然生存条件,存活下来的重要信息。所以将这些死去的老人埋葬后,生者会回到墓葬的位置表达对死者追思和尊敬,这种墓地可以算是最早的纪念性景观,而生者向逝者追悼的行为也是最原始,最朴素的纪念性行为。纪念亦在心理需要层次上有所体现。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发起者,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金字塔的最底层到最高层,需求层次:1,生理需求: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性、食物、水、空气、住房等。第一层级的条件要求不被满足时,人们不会对任何事物产生兴趣;2,安全需求:人生安全、生活稳定、隐私保护,免受疾病困扰;3,爱与隶属需求:对爱情、情亲、隶属关系的需求;4,尊严需求(尊重需求、自尊需求):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5,自我实现需求:实现自我价值。这些层级呈金字塔型的分布,当较低的层级没有被满足时,就无法到达更高的层级。图2-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图解Fig.2-1Maslow"shierarchyofneedstheorydiagram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10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根据马斯洛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满足人们对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们维持正常状态最基本条件。大多数人们都倾向于生活在有规律,有保障的环境下,挫折和威胁等刺激会让人产生不安感。在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缺乏认识。阴晴不定,瞬息万变的恶劣生存条件使他们充满恐惧和不安,标记和纪念等行为可以提高他们所需要的安全感。同时,马斯洛也承认,有时这种层级需求也会发生跳跃,这发生在某种需求极度缺乏的状态下,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原始人类在朝不保夕的生存条件下还能建造出金字塔、巨石阵、神庙等让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的纪念性景观,这与当时落后的生产水平极其不协调。在栖息条件没有可能被满足的情况下,他们的生理需求被安全需求所替代,于是渐渐发展成了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纪念仪式,与之相应的纪念性建筑、纪念性景观也应运而生,趋向复杂,多元化。2.1.1.3纪念与死亡、陵墓间的关联各类古文明对陵墓和死亡都相当崇敬。原始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大自然缺乏科学的认识。身边发生的各种自然和生理现象无法被解释时,他们将其幻化成神,神可以支配一切,这就是宗教的萌芽。在宗教发展的初期,最早出现的是灵魂的观念,即肉体只是灵魂的载体,思维和行动都受灵魂的控制,世间万物皆有灵魂,人们要保持对灵魂的敬仰才能得到护佑,避免灾害疾苦。当灵魂离开肉身时,死亡发生了。陵墓作为记录死亡和纪念情感表达的载体,有着守护和神佑的意义,倍受原始人类的重视。陵墓将死与生联系起来,也创造了连接未知世界的路径。由于原始人类对陵墓的纪念情感需求,加上陵墓固定性,间接造就了人群的聚集。墓地成为了生活区域的重点。祖先崇拜是灵魂崇拜的延伸和发展,强调血脉的传承延续,尤其在封建时期最为明显,为阶级统治的稳固提供了思想基础。祭祖、祠堂等纪念形式在此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1.2纪念性景观纪念性景观是表达纪念主观情感的场所,作为纪念情感的承载实体,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对其的定义不一,如东南大学齐康先生在著作《纪念的凝思》中将其定义为“纪念建筑群",埃德温·希思科特在《纪念性建筑》中称其为“纪念性综合体”等。这表明人们对纪念性的载体的界定,已经不限于如纪念碑、纪念馆、纪念门的建筑单体,而是拓展到一定范围的空间。纪念性景观较纪念性建筑更具拓展性和包容性。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上,我们称之为纪念性景观。11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我们可以将纪念性景观理解为用于记录某一事物、文化传承,并引起个人或群体发生回忆和联想,达到纪念目的的景观,它包含场所内的自然环境与人工构筑物。其类型多样,常见的有:纪念公园景观、皇家陵园景观、烈士陵园景观、遗址公园景观、名人故居景观等,具有一定得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现代纪念性景观的意义和范畴还在不断拓宽,为了融入城市绿地发展的需求,其中社会功能和游憩功能以及生态功能均已列入风景园林设计考虑范畴内,本文所讨论的城市墓园即是如此。2.1.3墓园公墓是殡葬业中提供公众安葬死者遗体或骨灰服务的场所,分为公益型和经营型,属于第三产业。简单的说,公共墓地为群众提供了去世后安寝的聚集地。公墓体系早在工业革命前就已出现,其名称按所属阶级情况而异,下层阶级墓地名称为邦墓,所属上层阶级则称之为陵墓。1851-1899年间我国公墓事业的发展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而增速,首先在上海出现了仅为供海外华侨提供服务的公墓,随后还出现了部分宗教性质的公墓。1956年,毛泽东提出“墓葬改革”的口号,推行火葬,50多年来,公墓体系日渐成熟。公墓根据其用途及服务对象,可以被划分为陵墓:服务于上层阶级、统治者的墓地;宗教墓地;服务于有宗教信仰的信徒、教徒;家庭墓地:强调家族血脉关系,只供其家族成员埋葬的墓地;特殊墓地:用于某事件,如战争,公益,牺牲等缘故导致死亡的相关人士埋葬的墓地;公共墓地:安葬普通人民群众的墓地。本文研究主要针对现代城市公墓。由于祖先崇拜对人们的深远影响,人们对血脉的重视,墓葬常常由亲人和朋友来安排,墓葬中可以表达他们对逝者缅怀之情。墓园,顾名思义,即“公墓+园林”,指代园林化的墓地。具体来说指在墓园规划设计中运用园林景观创作的手法和城市规划原理,建设出设施齐全,能满足人们群众安葬需求的墓地,使之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墓。如北京地方标准《经营性公墓建设标准》的规划用地比例表中,绿地面积仅占20%~35%,殡葬构筑物占50%~65%,所以假设能将殡葬构筑物与园林绿化统筹规划设计,全园的绿地面积可以提到七成以上,甚至更高。已经可以达到各类城市园林绿地的指标要求。使公墓可融入城市绿地系统的统筹中。众多园林化设计的公墓不但满足人们对其功能多样化的需求,更可形成区域内的城市绿肺,提高人均绿地面积。在欧洲及美国,现代公墓大多以这种形式出现,墓园成为园林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墓志铭艺术的综合体,是展示民俗文化,体现文化软实力的窗口,是功能多样化的纪念性景观。12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2墓园纪念性景观的特征2.2.1象征性象征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表现手法被广泛使用在各类创作中,墓园纪念性景观中的象征性即其外在特征,如构形、空间、符号与之表达的纪念性信息,如沉思、缅怀的关联性。象征可促使纪念主体对纪念对象的发散性的联想,产生情感共鸣,超过纪念对象承载物的本身属性,提高了纪念信息传达的效率。墓园在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常采用象征性的手法,如图式的应用,我们可以在一些经典的纪念性景观中找到他们的规律,方形和圆形的构形在众多优秀园林中大量被应用,方形可以给人均衡稳固的感觉效果,埃及金字塔的方锥形,玛雅层叠高台式金字塔、秦始皇陵。圆形给人完整、无限、永恒的心理体验,如英国石环,中国的天坛和祈年殿。古代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与中国帝王陵墓神道上的石像是殊途同归,不谋而合的,象征着君主生前身边的侍卫,仪仗。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呂彦直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唤起民众”,将钟的形象贯穿整个设计创作,祭堂和平面都采用了钟的构形。2.2.2自明性自明性由凯文·林奇(KevinLynch)在《城市意象》中提出,我们可通过是否能够可以清晰辨别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不同来判断该物体是否具有自明性。简单的说,就是建筑、空间或者城市与众不同的特征,让人可以分辨和记忆的特质,自明性也是纪念性景观不可或缺的属性。苏州虎丘塔的倾斜,金字塔的方锥的造型,中国长城两万多公里的长度都是其自明性的特征。安藤忠雄在其设计的台式墓园中采用了直径长达达81米的巨型水盘,镜子般映射周边的美景,其旁有高12米,宽90米的水瀑大帷幕,片植的吉野樱花。图2-2水之纳骨堂的瀑布图2-3水之纳骨堂的大水盘Fig.2-2WaterkostnicewaterfallFig.2-3Kostnicesurfacewater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13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2.3标志性《城市意象》中作者总结出了城市的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标志物是人们认识环境的参照物,它的视觉效果常常与周边环境有较大的反差,有自己的造型特点,易于辨认。标志物的设计可以有着不同的体量,但常常要求形象简约,周边宽旷,环境背景简单明了。如地标性建筑,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快速确定自己所在的城市位置,教堂、纪念碑,牌楼,鸟居,城门等都能达到这种效果,标志物的易用性远远超过路标、门牌所给的指示信息。法国巴黎的雄狮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美国的林肯纪念馆,阿根廷的独立纪念碑,都是纪念性景观中经典的标志物。墓园规划设计中,在制高点设置大型雕塑和用于陪葬的墓葬塔都可以起到标志性的作用。2.2.4地域性地域性是纪念性景观的适应和对文脉延续能力的体现,年代、地域的不同导致了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的差异,赋予了墓园各自的特色。世界众多国家、民族文化,地方上的习俗都有其世代延续的生死观以及殡葬文化,现代墓园在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也得遵循这种延续。在古希腊等地区,古代造园者将墓园规划设计成微缩版的城市,市集街道,庙宇楼阁,广场等城市元素缺一不可。这与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后兴起的厚葬之风有异曲同工之处。斯洛文尼亚的扎勒陵园就被设计成了一座微缩的“亡灵之城”。中国古人讲究的风水理念至今还影响着阴宅的选址及布置,及墓碑的风格,如宁波同泰嘉陵墓园中采用了具有江南风格的墓葬,用建筑披檐装饰墙面,与普通的墓碑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江南风格的墓葬。图2-4扎勒陵园图2-5同泰嘉陵Fig.2-4ZaleCemeteryFig.2-5TongTai图片来源:http://image.google.comCemetery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14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2.5故事性故事传说是墓园纪念性行为和情感的精神背景,它包括一些旧事、先例、典故等。谈及墓园,大多数人即会联想故事和影视作品中墓冢周围静谧、阴森、恐怖气氛。很多人没有去过墓园,这些记忆和联想大部分是来自于我们印象中固有的传统生死观念,我们的生死观很大程度上是民族文化信仰和祖辈们世代流传下来的鬼神故事、先辈典故结合自身体验所得出的产物。地域性的故事和典故造就了墓园物质属性之外的精神属性。故事传说作为墓园体现其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的精神来源,让人们找到落叶归根的归属感。而身边正在发生的或发生不久的见闻,普通民众的葬礼,祭拜及有关的生活琐事造就了其时代性和普遍性,通过生者与生者,生者与死者多维度的交流和了解,比典故、旧事更具有互动参与性,让人更切身体会到生死的意义。如上海福寿园组织失独父母成立“星星港”,让他们相互慰藉走出阴影。安顿逝者的同时,也安抚了生者的心灵,继续他们的人生。2.2.6仪式性物质基础和精神背景都具备的条件下,人们需要一个能表达纪念情感的行为活动,即是仪式。宗教行为以及能表达传统象征、文化意义的一系列行为过程称为仪式,仪式需要有固定场合、时段由个人或群体组织来完成。仪式可以是高大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简单的,它可以促进文化的沟通、过渡和稳固秩序。纪念性的物质和心理基础的起源中,原始人类在岩壁,石块上刻上图腾符号就属于仪式中的环节,对于他们来说,仪式具有未知神圣的力量,也显示出仪式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仪式作为最为原始行使纪念意义的行为,体现出人们对未知神灵、祖先的敬畏和尊崇,仪式活动也将鬼神、人们的心理世界虚幻的那一部分与现实生活在时空上划清界限。在现代墓园中,主要的仪式活动有:入殓,丧葬仪式、清明节扫墓活动,忌日、阴寿日等祭奠行为。抛开中西方差异,墓园的纪念性的表达通过以上的仪式行为活动达到最集中、有效的纪念效果。虽然各地的墓葬习俗各具特色,然而殡葬仪式也大致包括守灵、告别、下葬这四个步骤。该过程体现了纪念的时间维度,将“死亡”延伸至“逝去”,把瞬时转变为行为过程,给人们的心理一个缓冲的空间。特殊节日或纪念日人们会去逝者墓前上坟、祭拜。顺应时代的发展,纪念主题也由祭拜死亡慢慢转向对生命的敬重。仪式行为的背后是心理层面上的仪式。在仪式行为开始前或结束后,心理仪式提前启动或延迟结束,比实际仪式时间区间更长的心理仪式也就是生者的对逝者对生命的思考,即纪念情绪的升华。在这里笔者不赞同在互联网上进行的祭拜仪式,它的过程形式已简略,缺乏纪念空间所能营造的纪念氛围,更谈不上仪式的心理层面。仪式最明显的特点是需要不同而又连续的空间来完成其一15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系列的步骤,不同的步骤在不同的空间进行,所以仪式需要有延续性和过渡性的空间序列,特别是现代墓园所承载功能呈现繁杂多样化的趋势,空间在功能上的转化和过渡就更为关键。日本广岛市每年8月6日都会在日本广岛市中心的和平公园举行悼念仪式及和平祈愿仪式,人们通过献花,默哀,致辞等步骤追悼死难者,祈祷世界和平,呼吁实现“无核世界”,将纪念主题升华。我国每逢清明时节都会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纪念革命先烈、纪念逝去亲人、祭祀华夏始祖的活动。图2-6广岛和平公园图2-7512公祭活动Fig.2-6HiroshimaPeaceParkFig.2-7512memorialevents图片来源:http://image.google.com图片来源:http://image.google.com2.3墓园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序列2.3.1空间结构纪念性景观必须将空间的尺度、体量、比例等因素控制到最优时,才能达到纪念信息传达效率的最大化。墓园景观所采用的色彩、质感、体量、材料都与主题、地域等因素息息相关,可以影响纪念主体的心理和感情变化。所以墓园的空间设计关键在于运用空间环境的渲染,烘托气氛和诱导纪念性主体的心绪。平面(地平面、水平面、平台)、竖向体(植被、建筑物、雕塑等)、顶面(天空、构筑物、高架等)构成了景观的空间,墓园的景观空间倾向于渲染氛围,感染殡葬参与者,有其非普遍性。点、线、面三种类型的空间形式构成了墓园的景观空间。16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3.1.1点点在纪念性空间里发挥的作用有以下几项:带状空间的出发点或者终点,如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阿根廷独立纪念碑为七月九日大街的起点;放射形交通的中心点,设置在戴高乐广场在巴黎的凯旋门:空间的中心,如坐落在天安门广场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竖向设计上的制高点。点在墓园中以两种形态出现,分别是节点和标志物。首先说到节点,节点能发挥集散空间汇聚人流的特点,又可作为静态空间使游赏者驻足观赏,交谈,其体量、尺度、比例、质感与肌理,色彩,光影都会对游览体验产生影响。如墓园的出入口广场,体现地域墓葬文化特色的地方的广场、祭祀用的祭台、天坛、以墓葬主题设计的小游园等。如前文所提到,标志性是墓园纪念性景观的特征之一,它也是点结构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相比开敞式的节点,标志物一般较为封闭或不可进入。标志物通常造型简约,与周边元素有很大的对比反差,背景清晰,可以从视域中跳脱出来,易于识别,令人难忘。墓园中,纪念碑、纪念柱、纪念门、纪念雕塑等都可以为墓园提供标志性。标志物在墓园不仅起着渲染环境,感染殡葬参与者的作用,还有助于引导参与者交通方向找到自身方位。2.3.1.2线纪念性景观中存在点和点有呼应的关系,用线将点与点连接可形成道路游线、景观轴线、边界等。墓园中道路的设计一般随地形,水势的形态变化而铺设,能引导游览路线,串联各个点将空间序列循序渐进表现出来,使殡葬者的纪念情感体验渐入佳境。不同的道路所发挥的物质和精神的作用存在差异,如墓区中的园路是悼念、沉思、仪式的促发场所,交通功能被弱化。所以其材料,配色,纹样,质感,形态等都是纪念性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在很多宗教或地方文化中,上升的趋势都被当做是通往上帝、神灵的方向,金字塔和神庙就是典型。随山势铺设的抬高的路或者有意设计的台地都能引起游园图2-8帕提侬神庙者的注意,目的在于让游览者通过居高临Fig.2-8Parthenon图片来源:http://image.google.com17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下,逐级上升,接近天空的体验,接收到纪念的仪式感和神圣感。上升的道路也是仪式进行的路线,在希腊的雅典,民众在每年宗教节日或国家庆祝日时都会在帕提侬神庙进行祭奠仪式,神庙位于卫城的最高处,祭祀的人群经过蜿蜒的山路到达卫城高处,穿过山门,到达帕提侬神庙的建筑外空间进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求得雅典神灵的护佑。2.3.1.3面“面”指的是墓园的整体空间格局,规则式的布局注重轴线对称关系,每个空间的布置都不会跳脱于这种规律,选址较为平坦的墓园常常使用这种空间布局。(案例)强调几何的理性构形、严谨的轴线设计、放置具有标志性的构筑物设计以及规整的道路,墓位顺地形之势理性地设置在轴线两侧,呈规则式布局的墓园体,现了人类严谨理性的思维逻辑能力。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的阶级思想与皇权至上的理念使中国传统墓园没有能够与传统园林一样采用自然的布局方式。自然式的布局追求随地形或者水势自然而安排,不刻意强调几何关系,墓园的气氛更为轻松随意,这种布局常采用在西方高度公园化的墓园中。将规则与自然的布局方式有机结合,形成混合式布局,当今大多数墓园都采用了这种规划方式,满足了功能多样化的需求。2.3.2空间序列2.3.2.1宏观序列城市规划对城市墓园位置、规模范围的确定等问题上会有大致的思考,在宏观格局的层面有所斟酌,建立由城市空间到过渡缓冲空间再到墓园空间,“生-生死过渡-死”的整体序列。对于建立在城市远郊或周边乡镇的墓园,其与城市的交通路径以及之间的城乡面貌、郊野风光构成了城市与墓园之间的衔接,赶赴墓园参加丧葬或祭拜的民众在这段空间里在心理情绪上可以得到一定地缓和。所以,墓园周边、临近的环境无需再承担缓冲的功能,根据基址原有地形及植被可以进行简略的围合设计,入口广场区的设计比重也可以适当简化,起到墓园空间进入的标识作用即可。对于建设在城市空间中或是城市周边近郊的墓园则要求强调入口及边界的缓冲作用,如宽敞的入口内广场结合轴线上神道的设计,延长人们进入墓葬区的时间,起到过渡和缓和作用。18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3.2.2微观序列(功能分区)墓园的地域性、文化背景、主题类型的不同造成了墓园形式和功能上的多样化,故在空间和功能划分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区:入口管理服务区,景观休闲区,苗圃种植区,墓葬区。(1)入口管理服务区入口管理服务区包括入口广场、综合服务建筑群和停车场三大部分。墓园入口是整个墓园空间序列开始的标志,是联系墓园内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质将直接影响整个墓园的形象。由于墓园的天停车场地的使用情况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如清明,所以在保证标准停车场数量在合理的范围内,还可以在道路两旁闲置用地设置临时的停车场。综合服务部分域在全园中则有最高的建筑密度和硬质景观比,承载着整个墓园的接待、服务、维护、管理的工作,如向消费者提供墓位、墓式的产品介绍,客户的墓位入驻档案保存和查阅,丧葬用品的销售和租赁,墓碑的定制加工厂房,墓园工作人员的办公管理用房等。从纪念空间上出发,墓园代表着“逝者的生活场所”,入口管理服务区则是该场所的起点和铺垫,相当于组曲的第一乐章,是纪念情绪的转换和引导。(2)景观休闲区大多数民众进入墓园的目的是纪念,所以景观休闲区是纪念活动间或结束后游动休憩的场所,我国现代墓园也朝着西方墓园公园化的方向发展,但在某些方面还有本质区别,受到中国传统生死观念的影响,我国墓园中的休闲游赏功能独立在墓葬区之外,不像西方将休闲游憩贯穿在整个墓园中。从东方人的情感层面上出发,景观休闲区更侧重的是纪念情感功能,在此人们的情绪得到转换,由虚幻转回现实。(3)苗圃种植区在墓园的保留发展区域种植苗木花卉,为墓园内提供一定的苗木支持,特别是花葬,草坪葬,树葬等优质幼苗的提供。(4)墓葬区墓葬区包括墓区和祭祀的场所。墓葬离不开祭拜仪式的参与,如焚烧各种祭祀用品。中国传统墓葬活动中,祭祀仪式基本是在墓位前进行,但这样的方式与现代对生态和防火防灾的要求相违背,所以会将祭祀活动的发生地集中,多点散置于墓葬区之中,该空间主要服务于逝者刚离世、准备下葬的殡葬参与者们。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人们沉浸浓郁、虚幻的纪念氛围里,体会生命的神圣,表达对生命的虔诚。19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墓葬区是墓园中用地比重最大的一部分,设计者会根据各种的墓葬形式,墓葬主题,宗教习俗等因素将墓葬区继续划分出更细的小型墓区,并确定各个小型墓区的名称,再对其进行编排和索引,方便系统的管理和快速的定位。墓葬区是全园的重点,是生者与逝者最为直接的对话场所。尽管墓位都相对集中在一块开敞空间中,墓碑与墓碑间隙狭窄,但是站在人们的心理层面需求上看,东方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更为含蓄,大家还是倾向于独立、私密的个人空间来表达自己的纪念情感。如前文所提到的,入口管理区作为乐曲的铺垫让人的纪念情感转化和入境,以及在景观休闲区作为情感的酝酿,最后进入墓区得以释放,达到纪念情绪的高潮。对各墓区的布局和摆放能体现出该基址的特征,根据地形,水势,植物分布,日照情况等因素布置与之协调的墓葬形式。如地势较为平坦的草坪和疏林草坪以做草坪葬,同时兼顾人们的景观视线和游赏需求,对于坡度较大的区域可以处理为台地,做梯田式的传统墓葬区,坡度较缓的林地区域可以设置树葬。将塔葬设置在全园的至高点,可以作为该墓园的标示,也提供了人们鸟瞰全园的场所,在溪涧旁种植花卉,形成花海花溪的效果,提供花葬的场所。如此运用基址的特色打造不同的墓葬形式和墓葬聚集度,营造出多样的纪念空间氛围,也满足人们对个性的追求。2.4墓园纪念性景观的空间性格笔者运用中文语法修辞中的拟人手法,赋予了空间性格来说明他们的特点。不同空间的特色各异,渲染了不同的纪念情绪,促使人们发生不同的纪念行为。如此才能影响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空间特质即为空间的性格。人们可以从动感空间感受到墓园景观的节奏、色彩、线型的变化,获得流动的感观体验。而追求驻足观赏形式的情感空间重视空间的互动参预性,让人们可以赏玩、体味、倾听,进一步使人们与景观互融。设计者对景观性格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有助于设计者们更高效地整合分配墓园景观空间,做到有的放矢。塑造虚实结合、张弛有度的景观序列和纪念体验。情感空间的地位在墓园景观中更为凸显,它更凸显与强调的内心需求与生命感悟的意义。2.4.1动感空间动感空间即是以游览过程为重点的景观形态,设计师在动感空间的设计上赋予其男性化的性格倾向,要求其有清晰的方向引导性。设计者往往以精炼、流畅、硬朗的格调建立艺术氛围浓厚的墓园景观空间。人们在视线的变化过程当中,能从中体会到景观的韵律和节奏,以及大色块的反差和大线型的呼应,这是人们墓葬体验评价的一个关键指标。是墓园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墓园中的轴线可以诱导人们心20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理上轴向感的发生,形成了空间的性格。众多中国传统陵园空间都有崇高的主题,即卓越、伟大、肃穆、稳重。对称式的轴线、非对称的轴线造就了风格迥异的特色空间。在墓园景观动感空间中,将一些节点重点设计,创造出有节奏的韵律,将墓园中有限的景观空间塑造得有板有眼,其节奏的表现需要应用到各元素的外在图示、颜色、质感,植被,构筑物的反复出现,遵循特定的秩序制造恰到好处的间隔、停顿。构建景观空间灵动的韵律和布局能给予墓园生气和活力,摆脱墓园死寂的形象,可以调动人们的关注点,强化墓园空间纪念内涵的深度与广度。动感空间根据不同的线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流线型空间、波浪线型空间、直线型空间。2.4.1.1流线性空间在动感空间内,空间的流线型变化可以创造动势激烈的格调韵律,线性的持续性流动,造就了视线的导向性。将大面的色块和景点安排在流线的主体上,贯穿始终,能够让流线逻辑表现出的线性魅力更加明确。线性波动过程中,墓园的平面维度上较容易体现。将有规律的流线和无规律流线型综合设计,使墓园景观的韵律更加灵活,游园者的联想及回忆的更强烈。2.4.1.2波浪线性空间较流线型的空间,波浪线形性空间相对有规则可循,强调有规律的变化,韵律在有节奏的空间中产生。铺装等硬质景观内容注重色调的有序变换,软景植被则注重其修剪可塑性,强调线性的节奏韵律,形成波浪线条,表现空间的人工性。2.4.1.3直线性空间中国墓园受“天圆地方”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笔直的线型可以体现出肃穆、庄严、崇高,规整的氛围,有男性化的刚性性格特点,常常营造出简洁、舒朗的观感。墓园景观中往往以多样的材料来突出景观的直线线性。直线线性的走向与主要道路所平行来修饰以直线为主体的空间变化,再者将直线变换为折线,让部分线性与主要道路所垂直,灵活多样的处理方式即保留了直线性空间的特质,又促使景观空间更为生动。直线型空间的交通指向性清晰,对景较为单调,使得人们通过时的速度较快。在于主体直线道路相垂直的线条处理中,可将空间设置不同的长度,使得直线型空间内又有曲线空间的韵律,如在塑造绿篱旁的草花时,可以设置其不同的宽21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度变换,表现了空间内其潜在的波浪线节奏,强化了该空间的渲染氛围,提升了人们的纪念性体验。2.4.2情感空间较动态空间的人流窜动的流动性而言,情感空间是一个供情感交流的静态场所。自然中独立的空间本无意义,但人们利用了其物质属性,赋予了它精神属性,可以代表某种力量,如纪念性空间,可以给原始人类带来护佑、安全感,也可以体现人类某种情绪,如沉静、兴奋、热情。人们进行的各项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场地作为承载,而该空间的特质(景观元素的安排)就是其情感语言。各种景观是人们表达情感的特定场所,相应有着各异的表现力,就如纪念性景观是人们情感表达的特定场所。如前文所述,纪念作为最古老的人类行为活动之一,在发展中产生了大量经典的纪念性景观,同时在人类心理中形成了相应的纪念性景观模式,以这种经典、纯粹的模式为基调,更能有效唤起人们的心理的共鸣。虽然墓园景观的风格受到地域、种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其根本还是环绕着“人本”的要旨所展开。出色的纪念情感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拟人化的性格,更强调人们内心情感世界的塑造,让人们在驻足观赏体验中感受生命,思考人生。殡葬者的体验性是情感空间所强调的,人们通过赏析,品鉴,触碰等活动参与到景观中。较动感空间的性格的男性化倾向,情感空间更偏向精致、亲切、感性的女性化性格,让人们平静下来,融入其中,人们在接受到景观的色调、体量、材质、图式等要素时,对景观的融入性都能得以体现,情感空间围绕着人的情感而展开。各种材质都有其自身的天然特征,且有相对应的表达效果和性格特征,如古人所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各种石材在墓园中的应用,有不朽永恒的意义。2.4.2.1时代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殡葬的理解和对墓园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墓园的设计也得与时俱进。现代墓园较过去更注重自然生态和人的情感需求,生态上保证墓园的生态可持续,主要措施如,墓园从风格形式上和文化仪式上都能与基址的特质相协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多运用本地树种,提倡生态性强的、可降解的墓葬方式等。从情感空间的营造上来看,墓园本是一个缅怀,追思情故人场所,墓园公园化的趋势使之有更多的扩展,为聚集的亲朋提供更多的休憩交流空间、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更好的渲染纪念氛围,消除传统墓园死寂冰冷之感,给人们全新的感观体验,让殡葬参与者在祭奠、纪念的过程中也体会到时22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代的发展,如通过IT技术的运用,以公墓为基地,依靠高科技,展现人生文化,开展生动的生命教育。在安葬礼仪和公墓追思厅中的人生小电影等就是突出的案例。所以高品质的墓园在空间的设计,材料设施,功能分区,植物配置等方面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墓园中留下时代的印记,更为将来的墓园设计研究提供历史素材。2.4.2.2艺术性空间艺术作为人们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在情感空间内自然有不可小觑的重要性。艺术的内涵和多样性,赋予了感情空间更多的渲染氛围和可塑性。艺术性的空间往往可以构建出其本身的特色主题。将艺术主体与相应的环境结合设计,突出主从关系,从而将艺术主题升华,让殡葬参与者能更易接收到艺术性空间所要传达的精神信息。2.4.2.3地域性空间地域性是墓园景观的一大特征,由于各地的宗教,民风习俗,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各地方常常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景观环境。将各地域的景观环境中的特质元素分析,提取,浓缩提炼再融入到墓园的情感空间的设计中,使地域性的内涵得到突出。墓园景观情感空间的地域性,关键在于景观要素的因地制宜的强调,这包括人的活动习惯,地方的文化内涵等内容恰到好处的表达。所以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要清晰了解当地文化,殡葬习俗、历史遗迹,基址地形地貌,本地树种等情况,使当地的文化在墓园情感空间中自然流露。2.4.2.4文化性空间各时代,各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故文化性空间是时代性空间和地域性空间的综合宏观体现,情感空间中的文化性主要依靠该空间的文化形态来表达,文化形态包括空间中的构筑物的格局,材料的应用,植被的配置等,体现其特有的陵墓价值。将殡葬者的生死观,文化取向列入文化性空间的设计目标中,使之在殡葬活动中对文化环境产生共鸣,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文化性空间一定存在能感动殡葬者的内容,如文字在墓园中的应用。无论是借用文字表达历史,或是表达祭奠者的情思,文字景观在输出文化纪念性情感上都有突出的作用。用文字来营造经年情感,能够营建出深刻的氛围和意境,高效的完成了纪念性景观的情感和文化表达任务,上升到臆绝灵奇的程度。植景设计亦有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效果,树的阴23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影、树叶的婆娑声及色叶树所散发出的风、月、云的自然气息。松、竹、梅,岁寒三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2.5墓园纪念性景观的要素当代墓园景观在设计形式上各具特色,侧重点各异,但都是结合殡葬需求和景观功能的需求来创造一个环境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中,按形成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高度人工干预的人工要素,和较少干预或自然形成的自然要素。前者主要包括一些构筑物,如建筑,雕塑,墓碑,交通道路等,后者包括光,水,地形,植被等。用这些要素的自然属性、物质属性、性格特点、精神内在和它们的宏观布局、排列组合来进行墓园的纪念情感创作。自然要素是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造园者将其巧妙布局和组织来承载空间的性格。回顾众多经典的纪念性景观和优秀的墓园设计中自然要素的处理都有所考究。纪念气氛的渲染不能没有简单,纯净的自然要素参与。2.5.1水水是人类生命的开始,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很多人类古文明都对其持崇敬的心态,象征着永恒的意义。水具有丰富的可塑性,可动亦可静,不同状态的水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观体验,许多动物有天生的亲水性,人类也是如此,所以水在纪念性景观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墓园亦是如此。2.5.1.1动与静水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在墓园中存在多种形态,镜面水,瀑布,山泉溪涧等。水的各种形态唤起殡葬参与者不同的心理情绪。墓园的纪念性空间中,常常设置“镜水”,以表达对故人的缅怀。静态的水体往往代表着安详和崇敬。墓园中,调整的水面尺度,形状制造一个渐变过渡的效果,向殡葬参与者暗示着生死空间的过渡和转换。宽敞静态的水面可以将周边的环境镜像在水中,形成现实与虚幻的对比,引起了人们深刻的纪念情绪。位于瑞士的圣尼古拉天主教会墓园(FeldbrunnenISolothurn)对静态的水体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如图所示,设计师在19m*8m的简单的滑坡长方形草坪上设置了一个水槽。水槽由耐候钢制成,槽内宽48cm,深12cm,槽内盛满自然的雨水。水槽的尽头是一个2.5m*2.5m的方形镜面水池,水池中间堆砌了三百块规格为24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4cm*12cm*12cm的岩石砖块,而草坪中设置了三百个骨灰的穴位,所以每当有逝者入驻该草坪葬时,墓葬参与者就能取其中的一块岩石砖刻上逝者的名字放入水槽中。每置入一块砖,就有相应体积的水流入草坪中,但砖块用尽时,水槽就形成了一道纪念碑,三百块岩石砖被取完就留下了方形的水池。在这个设计中,水代表着生命,石堆代表着世界,这些组合在一起纪念着以前在浩瀚世界中存在过的生命们。图2-9圣尼古拉天主教会墓园Fig.2-9FeldbrunnenISolothurn图片来源:http://image.google.com在戴安娜王妃纪念园(MemorialGardenofPrincessDiana)的设计中,GustafsonPorter事务所创造了一条长210m,带有喷泉系统的水渠。水渠的材质为花岗岩,造型为项链状。“水石项链”象征着戴安娜王妃生前的温婉与高雅。喷泉系统设计精密。喷泉的入水口处于水渠的南端,这一点是水渠的制高点,水流自最高处向两侧扩散,高程逐渐降低,为保证效果,途中也设置了出水口。水渠底部设计了很多变化,塑造了多样的水纹造型,水渠的东部水形较为激烈和跳跃,西部的水形则平和稳定。由南部分开的水流最终在地势较低的水渠北部汇合。设计者运多样的水形、水姿、水速展现了戴安娜王妃生前丰富的个性与魅力。图2-10在戴安娜王妃纪念园Fig.2-10MemorialGardenofPrincessDiana图片来源:http://image.google.com坐落在台湾,由安藤忠雄设计的“水之纳骨堂”的主体建筑顶部为直径81米的镜面水体,设计者赋予水盘的意义上是,让在喧嚣世界存在过的生命在此得到净化而平和,镜面的水体也可以将周边的美景映射在水中,用虚幻的状态反映着真实。水盘的尽头是高为12米,宽90米的水帘幕,无数的水珠串成的水帘幕形成了墓园25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景观的动感空间,水声可以成为一道屏障,使人们暂时忘却嘈杂,光影和水帘幕,映照着青山和大片的樱花,让墓葬参与者反思人生的意义,让世俗凡尘中的灵魂在此得到净化。图2-11水之纳骨堂Fig.2-11Kostnice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2.5.1.2深与浅水体的深度的不同也可以使人们的心态发生波动,观测一下人们在面对各种水体的反应活动后我们不难发现,深度较浅的水体可以引起人们的参与,较深的水体会让人感到恐惧,神秘和敬畏。因此,墓园空间常常会采用深度较浅的镜面水体或水膜来满足人们的亲水性,使得纪念情感更好的传达。在实际应用中浅水有三种类型,最为普遍的是水平的镜面水和随地势流淌的溪涧;还有竖向上的,如瀑布。将两者状态结合即为第三种,如小尺度的水幕墙。林璎为民权运动中的牺牲者所设计的人权纪念碑(CivilRightsMemorial)是成功应用浅水的典型案例。设计师巧妙的应用了一个弧形的挡土墙来解决建筑与草坪间2米的高差,墙上刻着路德金的名言,挡土墙的顶部是一个较浅的水槽,水槽中的水将缓缓溢出,顺着墙体向下流淌,水流薄而缓,刻字因为水膜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有闪耀的效果。这只是主体雕塑的背景,挡墙前是一个花岗岩圆台,圆盘的直径为3.5米,而基座的直径是0.5米,高0.76米,这样的反差形成了圆盘仿佛悬浮的视觉效果。水从圆盘的圆心平和的涌出,缓缓流过刻满“平等”史的圆台顶面,圆盘上的水膜会随风泛起涟漪。人们可以走近它,阅读和触碰这段历史。该作品简洁大方,采用了庄重的配色和精准、宜人的尺度,又不乏亲和力,拥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氛围渲染力。26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2-12人权纪念碑Fig.2-12CivilRightsMemorial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2.5.2光光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所必须,在很多古代文明中,它代表着崇高和神圣,宗教中也很注重对光的设计,如安藤忠雄所设计的光之教堂,建筑的后墙被切除十字形的巨大缝隙,光线顺着交叉的缝隙形成闪光的十字源。光是能把空间戏剧化的自然元素。我们在视觉上接收到的信息都来自于光线在眼睛视网膜上的投射,而光影的对比可以使我们接收到的色彩,材质的质感更具有层次性。在墓园中,光的对纪念气氛的渲染的意义超过了其照明功能本身,随着现代光电技术的进步,墓园空间的纪念氛围渲染出现了更多表现形式。光和影一定是同时存在的,它们极强的可塑性可以为墓园空间带来丰富的视觉效果。其中影以两种形式而存在,一种是常见的阴影,是接收光线较少的面,另一种理解为倒影,即由传播介质的交界面反射而成,是虚像。2.5.2.1光与阴影光斑在阴影的衬托下会显得更为突出,影作为光的结果形式而存在往往是抽象和善变的,因此可塑性强的同时控制力会更低。同时,阴影可以带给人们庇护,安宁和安全感。纪念碑作为墓园中重要的人工构筑物,对光影及光比有较高的要求。在女兵纪念馆中,设计师用玻璃屋顶及光影构筑了非传统的纪念碑,纪念馆的玻璃顶被刻满了烈士的名字和题字,又因为纪念馆处于地下一层,光源较为单纯,所以太阳所发出的平行光使文字的阴影清晰地印在纪念馆的白色大理石地面上。太阳角度、云层以及周围的树影都可能影响到阴影的变化,时而消失,时而晃动,浪漫地向我们诉说着那段历史。27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5.2.2光与倒影光线的反射无处不在,墓园景观中的水面,石材表面,金属材质等都可以通过反射映出倒影。上文提到过安藤忠雄的作品水之纳骨堂即是倒影应用的成功案例。镜面水是常用的反射材料,而抛光石材和铬光金属都可以产生类似的倒影效果,林璎在著名的越战纪念碑上采用了抛光的花岗岩。大理石上刻满了阵亡者们的名字和失踪者的姓名。而最能让人心灵触动的是当悼念者在碑体上找到逝者写的姓名的同时,自己的面孔也会映射在抛光的花岗岩表面,达到了仿佛与逝者见面,交谈,拥抱的感观效果,激起了纪念主体的参与性,唤起悼念者强烈的纪念情绪。2.5.2.3灯火不熄之火最早出现在各种神话故事中。在中国古代,以及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地都有风俗,死亡的人也需要灯光驱逐黑暗,照亮道路。因此,在坟墓被密封前,习惯于放一盏灯在里面,永远为死者照亮。2009年9月28日,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长明灯点燃,象征着革命烈士们的精神永不熄灭。图2-13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图2-14肯尼迪墓地Fig.2-13NanjingYuhuataicemeteryofFig.2-14Kennedycemeteryrevolutionarymartyrs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2.5.3声音人们认知环境的五种感觉分别是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味觉,而其中听觉所为人们提供的信息量为十分之一,仅此于视觉。在纪念性景观中,人们对声音的运用已经较为成熟。如教堂的风琴音乐,寺庙的钟声和诵经。不同节奏的音乐和器物碰撞的声音,或是人声等都能引起纪念主体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声音在墓园的渲染情感、传递纪念信息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28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代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们运用简单的播音装置就可以反复且长时间的对声音进行传播。人们最常用到的是背景音乐,就如通电影配乐,广播剧配乐,墓园中的背景音乐可以塑造出沉静、悲思、或轻松释怀的氛围,煽情渲染作用显著。如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为雨花台烈士陵园创作的《雨花祭》,该管弦乐组曲共有十五个乐章,旋律悠远且恢弘,每当人们走进庄严肃穆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都会被萦绕在耳旁的深沉音乐所深深地震撼。由日本当代景观设计师三谷徹设计的风之丘墓园,巧妙的采用了简单的构造,让大自然的风做工,达到了巧夺天工的效果。人们可以漫步进入一个椭圆形的下沉式花园,在花园的中心放置了一把石椅,椅子旁是一把空井,人们在这里可以听到风吹过空井时发出悠悠的嗡鸣声,殡葬者参与者们可以在这里等待逝者火化、沉思。2.5.4地形笔者在这里所讨论的地形,是景观空间中地貌的起伏变化,其对景观空间的构成,纪念空间氛围营建,空间性格的塑造意义重大。从唐代开始盛行的“山水画”作品和中国传统造园师们对山水园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出,地形有着自然的美学意义,和建造价值。地域性的存在决定了该基址的地形,如山峰、盆地、洼地、平原等,而这些宏观的地形也就确定了墓园的风格和大致的墓园情感基调,尔后其他的空间要素都遵循地形的走势及规律进行布局、组织和分配,即可营建出协调统一的墓园情感氛围。微观层面上的地形,如中西方园林中的台地,登道等可以用于分割空间、围合空间、引导视线。地形可以通过起伏对人们想要到达的目标或看到的景色做视线上的遮挡和控制,将人们的视线范围的控制并能收放自如,把握好参与者的观景欲望,达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障景效果。地形对于空间分割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如利用山脊作为各空间之间的边界,或是使用同高程、台地的方式来划分墓园空间。对于空间的围合功能地形较其他元素会更具自然和谐的优势。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设计中,作者在经过一系列的基址地貌分析后,利用了场地内的5个丘陵,结合了人工构筑物和自然要素设围合出了陵园的主轴线空间。轴线空间通过地形的围合和构筑物的放置可以做出连续性的景观变化,突出了轴线气势的同时也避免了观景的“一览无余”,很多墓园景观都运用了此手法。不同的地形种类也可以引发殡葬参与者不同的空间感受。微观上,上升的地形强调仪式感,人们在登道或者山坡上向山顶靠近时会逐渐产生崇敬和敬畏的心理状态,如上文提到的线形空间的特点。反之,下沉的地形可以相对围合和封闭,可以使人放松,塑造可以令人沉静思考的氛围,提高了纪念情感的传输效率。宏观上,突起的地形,如丘陵,它的远观形态为三角形,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稳定性和永恒感,许多名族都把山顶当作是与天的相接点,如天葬台的选择即是如此。同时,突29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起的山体也可以作为墓园的背景,较天空而言,连绵的山体背景增加了层次和亲切感,其手法多样,远山为最佳。欧洲早期的墓园多采用平坦的地形塑造线形的空间,视线可以不受限制,以天际线、植物群落或是城市面貌作为背景,使人感受到空旷无垠的延展力,让墓葬参与者感受到生命的平和、永恒和崇高。我国的墓园在基址的选择上会倾向于地形起伏更为丰富的场地,内凹半围合的空间最佳,较西方的墓园风格更为符合东方人内敛和含蓄的性格。2.5.5石笔者在这里讨论的石主要是指未经人工切割或打磨的自然状态下的石块或石砾。石头的质感稳重,坚固、稳定、耐风化,能给人坚不可摧的永恒感,所以一直作为纪念情感的优质载体。原始人类用自然石摆成了巨石阵,大量经典的纪念性景观和墓园都离不开对石的应用,特别在日本地区,很多优秀的纪念性景观都以石为主体。墓园中的石在对纪念情感的传达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纪念情感内容的载体,用象征等手法表达纪念信息,其二是作为环境要素,烘托和强化墓园的纪念氛围。美国波特兰市的日裔美籍人历史广场是纪念性景观中用石的典范,其作者穆拉瑟擅长运用各类石材制造纪念景观,这个纪念广场的建造意义在于向二战时期被囚,牺牲的十一万日裔美国人致歉。该园对石的应用,既传达了纪念信息,又渲染了纪念气氛。纪念园有一条由玄武岩铺设的园路,弧形的玄武岩挡土墙偏置于园路的一旁,挡土墙上散置着刻满日本诗词的十二块置石,置石仿佛墓碑一般,让人们感受到当时日裔美籍人惨痛的遭遇,园路的两侧是草坪和列植的樱花树,唯美的风景与质感粗糙的置石制造了强烈的反差,象征着今日的美好,也告诫世人不能让悲剧再发生。建筑大师齐康先生在设计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设置的墓地广场下布满了白色的鹅卵石,鹅卵石与其中的枯树等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鹅卵石象征着三十万遇难同胞的遗骸,中午时分,白色的卵石会曝晒在烈日之下,暗示着对日方涂抹历史的讽刺。30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2-15日裔美籍人历史广场图2-16南京大屠杀纪念馆Fig.2-15JapaneseAmericanhistoricalPlazaFig.2-16TheNanjingMassacreMemorial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Hall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2.5.6植物植物造景在纪念性景观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特别是在墓园景观中,植物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乔木,灌木,地被,这些本身就拥有生命的景观要素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气息与墓园所承载的“死亡”、“逝去”等氛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植物作为动态的景观元素,在不同时节的变化,或是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演替都能提供更丰富的表现力。在墓园景观的设计中,植物既可作为背景,用于营造纪念氛围,也可以作为主体,象征某些主题。植物的种类、体量、质感、色彩、生存方式等因子的差异及与其他纪念景观元素的组合使用都是墓园中纪念信息传导的主要手段。松柏类等常绿树针叶树常常被设计师用作墓园的基调树种,它们较为致密的叶片质感以及其冷调绿色色相可以给墓葬参与者带来肃穆,沉静,敬畏的感观体验。墓园中对植物的外形亦有讲究,尖塔形,圆锥形,卵圆形等自然树形具有简单、规整、稳定的视觉特性,可以给人们带来永恒感。柳树等垂枝树种则可以营造出悲寂,沮丧,眷念的情感气氛。柱状的龙柏可以制造高耸静谧的氛围,经过修剪的绿篱,小灌植物,如桧柏、瓜子黄杨等可以让人体会到肃穆庄严之感。色彩对纪念氛围和情感的渲染则是最直观的,暖色调的植物能给人们温暖,积极的感受,冷色调则能让人们沉静。大面积的色彩搭配也是在设计构图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物除了外在因素之外,更具特色的是它们的象征意义。在悠久的景观发展历程中,很多植物都被赋予了拟人的性格和品德,如菊花可以表达对逝者的敬畏;常绿树种通常具有万古长青的寓意,象征着高风亮节、名垂青史的人格。上海福寿园中设置了多个以植物为主题的墓区,如松柏园,金桂园,玫瑰园等。植物作为纪念性空间的软景部分,其空间塑造的结构型功能不容忽视:地被、绿篱及小型灌木丛都能对该空间的边界起到暗示作用。竖向上,如墙体绿化或是大31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型乔木对主体构筑物的遮盖都能起到软化的作用。质感浓密乔木的排列,可以形成视觉上的屏障,限制人们的可视范围,让人们将设计师所想要表现的景物尽收眼底,而把对该空间纪念信息传达造成干扰的内容屏蔽在视线外。作为背景时,植物可以对空间进行小型的围合,增加空间的私密性和殡葬参与者的归属感。植物的体量决定了其作用的空间范围、结构中的位置及设计过程中的布局搭配,如体量最大的大乔木能够作为墓园纪念性空间的主要景点或者标志物。2.5.7路径墓园中的路径可随着地形的走势和水势进行规划设计,我们可以把路径看作是墓园纪念空间的骨架,其他要素则作为“血与肉”依附着路径而展开并丰满。引导交通和串联组织空间序列是路径的基本功能,而在墓园中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路径上的情感体验。分级不同的道路在物质属性及精神承载上都有所区别,如墓园中的较为低级的道路,其路径本身的交通意义已经弱化,而成为了纪念仪式活动的发生场所、祭奠缅怀的引导。路径的起伏和坡向趋势作为地形变化的承载,上升的过程可以增加墓葬参与者的仪式感和圣神感,在逐渐接近纪念目标时,人们纪念情感会得到强化。路径结合植物也可以塑造出开敞和郁闭的路径空间,宽敞的路径可以使人感到舒朗,狭窄的路径则会让人感觉到压抑和紧张。另一方面,路径承载着各空间的连接功能,其起伏变化和感染殡葬参与者情绪的功能的综合使用,可控制人们的纪念情绪从酝酿、压抑、深化到释放,使纪念主体在到达目标空间时感受到最佳的纪念氛围。2.5.8建筑及构筑物2.5.8.1建筑建筑在墓园中除了承载基本的功能外,其表皮设计,造型,空间特色等都是纪念情感表达的特征因素,结合其他要素的组合搭配营造出整体的纪念氛围。而一些带有标志象征意义的建筑及构筑物可以作为墓园中的视觉焦点或构图中心,如宗教中的教堂、十字架、庙宇、灵塔等,其作用不但可以引导人们的游园路线,还可以控制全园的空间的纪念氛围,这类建筑及构筑物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存在着具有文化内涵的纪念模式。32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5.8.2雕塑在墓园景观的发展历程,陵墓雕塑的运用是不容忽视的,从中国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到西汉的霍去病墓石雕群到唐代的“昭陵六骏”。发展至当代,墓园的雕塑形式不停在改变,甚至与西方雕塑文化有所融合,但一直是墓园纪念性空间中的重要角色,它最明显的特点是其戏剧性的表达方式,简单,形象而又直观,能够快速地引起墓葬参与者的关注,可以很高效地传达纪念信息,或烘托该空间的情感主题氛围。墓园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可以满足中国人的“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再现生前的生活场景,因此在墓园两侧树起石人或石兽,也满足人们对逝者能够“趋吉避凶”的心理愿望。雕塑的表达效果直白且明确,因此广泛应用于墓园的建设中,甚至泛滥的程度,可以看到很多墓园公共区域的广场上孤立的雕塑,纪念情感的传递流于表面,缺乏思考的深度,所以在处理陵墓雕塑时应注重与其他要素的搭配,形成情感的整体语境,即能有效地传达纪念信息。图2-17石像生图2-18上海福寿园雕塑Fig.2-17StonefiguresFig.2-18ShanghailongevityCemetery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2.5.8.3景墙景墙在纪念性景观中的应用是很常见的,其作用可以分割空间、围合空间及引导交通,特别是可以承载纪念信息,作为纪念墙,处理方式是结合浮雕等手法将有纪念意义的内容如人名,事迹,典故,铭言等。不同的表面材质,质感与肌理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到纪念主体的情绪,如前文在讨论光线倒影时所提到的越战纪念碑,采用黑色抛光的大理石达到肃穆的色彩渲染,且可以得到镜面的反射效果,人们在阅读逝者姓名的同时可以隐约看见自己的身影在与逝者交流。墓园中,纪念墙还有更为拓展的功能,将景墙与壁葬相结合。使用竖向的墓葬形式即节约了土地,又满足了殡葬参与者对艺术个性的需求。33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2-19上海福寿园景墙式壁葬Fig.2-19Shanghailongevitylandscapedwalledburialwall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2.5.8.4纪念碑纪念碑,纪念柱等在纪念性景观中可常用于记录历史、人物、事件、遗迹等内容。自人类文明以来,在石材或金属板上蚀上或雕刻出符号信息、图腾,然后将其放置于事发地点、遗体或遗物的埋葬处的行为,是最原始的纪念方法。古代中西方殡葬习俗对逝者的纪念都会使用到墓碑。我国的牌楼源于“门”之概念,其作用是界定陵墓、寺庙等空间的入口,与欧洲国家象征胜利意义的凯旋门有所区别,中国的牌楼作为一个特质空间起点的象征,有强烈的标志性和引导性,日本的鸟居亦是如此。另一方面,可作为对当地的名人、事件、历史典故所做出地域性文化进行挖掘的信息载体,如同上文所述的特色建筑一样,可作为视觉上的焦点或者构图的中心,不同的是,纪念碑所能传达的纪念信息更为丰富和直观。纪念碑上的碑文亦可以承载墓园的教育性特征。好的碑文是一篇优秀的教材,让人深思、回味,给人以启发。墓地的碑文常给人们以深深的教育。让传统的纪念方式,纪念情感有所传承和发展。2.6墓园纪念性景观的规划原则2.6.1模式化与个性化原则通过上文讨论过的纪念性的由来,我们知道各种文明在纪念情感上是殊途同归的,有着类似的本因和趋向,和一定的纪念模式。这些模式是墓园纪念性空间设计可行的基础,所以现代墓园空间普遍呈现平和、安静、崇敬、肃穆的基调。将纪念情感继续具体化,人文属性因为地域、文化、时代上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物质属性因为墓园基址地形植被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为统一墓园场地气质和纪34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念情感的多样性表达提供了素材。因此,墓园的纪念性设计必须注重对基址人文背景的深度挖掘,对基址的物质特征全面的分析,做到“大同小异”和“因人而异”的共存,建设出符合当地民众需求的墓园纪念性空间。2.6.2整体性下的多元化原则纪念性并不是空间要素,它依附于纪念空间内的各要素而存在,因此会要求墓园空间的形式和氛围要有宏观上的整体性,纪念氛围的协调是个性表现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墓园的纪念性空间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景观内容、参与形式与交通路线的多样性,也符合我国墓园建设公园化的要求。2.6.3模糊性原则对墓园功能多样性的要求使之需要更多的功能分区作为承载。从多种分类方式上来对墓园空间进行划分,如与城市的宏观序列关系,可以看作是从生者的空间,到生死空间的过渡缓冲空间、界限空间、酝酿空间,最后到达逝者墓前的逝者空间。墓园内的空间序列,即是各个功能分区的进入,从入口的开放空间,进入祭祀活动的半开放空间,再到达墓前的私密空间,最后到达景观休闲空间进行沉淀和回归。各种分类方式下的墓园空间都存在多维度的配合性,一个空间可能承载着多种功能,但跳脱于其他的空间,功能内容就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墓园中纪念空间的功能内容的确定和空间的界限都具有模糊性,无法将其严格模块化。模糊性原则可以体现在各空间之间边缘的融合、开放,使用相仿的空间要素,使其过渡自然,具有多重的功能属性。2.6.4流动性原则纪念空间的流动性是由模糊性衍生出来的,注重动态特征。墓园纪念空间的序列不是由多个模块的生硬的拼接,是软性的融入。如运用非匀质空间导向,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障景等诱导视线的处理方式可强化空间序列的流动性。纪念空间的流动性暗示和引导着人们的活动遵循一定的流程和规则下进行,让纪念情感在悄无声息的状态下转化。35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实践3.1项目概况3.1.1项目背景3.1.1.1区位团风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与武汉市新洲区、黄冈市黄州区、浠水县、麻城市、罗田县相邻,与而州市隔长江相望,东有巴河,西有举水,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团风县交通便利,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县城西到武汉市区50公里,距武汉市天河国际机场47公里,南到黄冈市区20公里,距黄州火车站16公里,处于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大城市群中。图3-1项目区位Fig.3-1Projectlocation本案“团风羲龙墓园”位于湖北省团风县,地处团风县中南部,于方高坪镇、马曹庙镇、回龙山镇三地交界,占地662.2亩,气候条件优越,南依G318、G105主要国道。36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1.1.2背景团风县的人口总数超过40万人,加之团风县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距墓园基址600米处高速公里的入口开通后,交通会更加便捷。通过对武汉、黄州两地的调查,已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迁坟约有30000座,按团风民政局统计平均死亡率11%算,每年死亡人数约4400人,火化后的安葬问题亟待解决,而现有的公墓不成规模,满足不了民众的需求,本墓园年均可接纳墓位5600座,可填补部分空缺。图3-2周边城市及陵墓园Fig.3-2SurroundingcitiesandtombsPark纵观整个团风现有的场地,通过分析初步确立在回龙山镇的林家大湾村、方高坪镇的汤铺岭、马曹庙镇的薛坳村三村结合部(枣树店)兴建人文墓园项,本项目包括公墓、道路、绿化、配套设施等。墓地建设主要以绿化为主,经营性墓地为辅,尽量保留现有的植被,达到“远眺青山绿水,近看死者安息”的建设目标。墓地总规划662.2亩,其中道路、绿化和景观的用地比例为60%,墓区占40%。3.1.1.3气候团风县地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江淮小气候区。四季光热界线分明。团风雨量充沛,全年降水量882~1397毫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冬季偏多,春、夏、秋三季偏少。梅雨季节会出现局地暴雨洪涝。全县日照时数为1772~2070小时,年平均气温16.6~18.0摄氏度,全年最高温度40摄氏度,最低位零下7.4摄氏度。夏季高温日数偏多,且夏秋有阶段性伏旱、秋旱。37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1.1.4历史文脉及民俗团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始于唐代,至宋代形成集市。历史上古镇团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曹操曾屯兵乌林,朱元璋曾在这里战败陈友谅;素来商业繁盛,明、清年间商贾云集,集市繁荣,是长江沿岸的商业重埠之一,素有“鄂东门户”和“小汉口”之称,是鄂东连接武汉的“桥头堡”。团风是“名人之乡”,孕育了党的“一大代表”包惠僧,革命家林育英、林育南,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哲学家熊十力,文学家秦兆阳,思想家殷海光,书法家张荆野、军事家林彪以及当代著名作家、矛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等一大批名人名家。团风民间艺术各具特色,有回龙的现代民间绘画、但店的皮影雕刻、贾庙的民间武术、杜皮的丝弦排子锣鼓、团风的农民书法、总路咀的华伦庙会、马庙的刺绣、方高坪的剪纸、淋山河的龙灯、上巴河的龙舟等等。团风是著名的“农民画乡”,业余民间绘画和剪纸爱好者有75人,年逾八旬的回龙农民画家吴春娥老人的作品多次在中央、省、市电视台作专题报道。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可以部分应用在墓园的设计中,提高墓园的人文内涵,丰富纪念情感,同时,也可以拓展墓园的教育功能。3.1.1.5旅游资源概况团风县的主要旅游景点:大崎山森林公园、回龙山名人故里群、黄冈革命烈士陵园、龙王山避暑山庄、方本仁庄园,以及开发潜力较大杨汊湖休闲度假村、牛车河水利生态旅游区、渡江公园、十里长河风景带等。团风县以其丰富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必将成为大别山红色旅游文化中的一大亮点。然而,由于当地经济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宣传力度不到位等因素,大多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团风墓园的开发可以间接带动团风的旅游业发展,如清明假期涌入墓园进行祭拜、扫墓的人群可以成为潜在的游客。3.1.1.6经济发展概况团风县以钢结构材料生产为支柱产业,建筑建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中国建筑之乡”,农产品产业链拓展到植物油深加工、茶叶精细化加工、农产品物流配送等领域。38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1.2墓园建设条件分析3.1.2.1周边用地情况基址位于落雨山的谷地之中,三面环山,牛车河干渠穿行而过,南面边界紧邻G318国道和G106国道。基址南部及东部周边分散分布三个自然村,用地以农业用地为主,北部及西部大部分地区环绕山林,用地基本为林地。基址西北角方向的最高点有一座寺庙,可结墓园祭祀仪式加以利用。总体来看景观形态单一、视线封闭、效果不佳,基址内部土地裸露,不利于景观开发利用。但是基址位于林地环抱之中,环境幽静,且交通便利,适合作为墓园加以整合利用。3.1.2.2地形分析基址整体呈三面围合的谷地状,位于基址东南部的边界地势较低,最低处高程为40.7,最高点位于西北部山头为135,高差为94.3米。地形坡度方面,坡度在5%以下区域约占全园20%左右,地形平坦适于进行大面积集中建设;坡度在5%-25%的区域占全园78%左右,适当的坡度为墓地提供了良好的视线条件;坡度在25%以上的区域占全园2%左右,不适宜进行建设。为多样的纪念性空间氛围提了物质基础。基址坡向主要以东北、东南、南、西南为主,日照充足。部分北向场地不适宜作为墓区建设,可以考虑设置景观节点。图3-3高程分析图3-4坡度分析图3-5坡向分析Fig.3-3ElevationAnalysisFig.3-4SlopeanalysisFig.3-5AspectAnalysis39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该基址可建设山地墓园,地形变化丰富,为多样的空间纪念性氛围的营造提供了物质条件。在后续设计中会在保证其基址特色的前提下对地形进行微调。3.1.2.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1.2.3.1道路基址范围内主要为林地,南侧边界连接G318国道,沿车牛河两岸有土路,河道南侧有跨越的石桥,北部沿山中溪涧设有小径,其余交通以田垄为主。3.1.2.3.2现状植被基址北侧边界分布板栗林,中部为种植树龄较小的杨树林,南都多为农田,其余为少量的樟树和松树。水塘中有种植莲。总体上,植物种类单一,覆盖率低,可见大部分裸露的土地,土地瘠薄,可见风化岩石层。3.1.2.3.3水体基址内有八个大小不一的水塘,从300平方米到3500平方米不等,水源主要来自山体径流,和雨水,部分会在旱季干涸。基址西北角的藕塘和东北角有自然的山涧都颇具观赏价值,规划设计中将会填埋部分水塘。基址内有车牛河东西穿越,河道长为约850米,宽4.3米,可用于南侧灌溉取水。图3-6场地现状Fig.3-6Statusvenue40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3-7现状照片Fig.3-7AspectAnalysis3.1.2.3.4建筑及构筑物规划范围内无居住用房。场地中散置的平房多做劳动工具储藏用。房屋样式简陋,过于老旧,无保留意义。基址东侧有高压输电塔连接高压走廊,设计中应注意避让。3.1.2.4SWOT分析S:对外交通便捷,与G106、G318国道连接;地形起伏变化丰富,三面环山,小气候及朝向良好,地块划分较整;水体类型多样,有山涧、水塘、河流;东南侧紧邻寺庙;本地文化历史资源丰富。W:基址内现有交通简陋,可达性差;树木种类单一,树龄较小,没有观赏价值,土地瘠薄;除牛车河,其他水体多呈面状,相对独立,易成死水;基址内没有可以利用的建筑物;基址东部山坡有高压输电塔通过,影响美观和安全。O:丰富的地形变化可用于易营造多样的空间纪念氛围和布局多种墓葬形式,三面环山,是天然的风水宝地,占地比例较大的整块的山坡可以做传统墓区;水资源提供亲水空间,提高纪念信息传达效率。T:地域文化墓园;红色教育;良好的植物造景;丰富,强化纪念性氛围;墓园公园化。带动团风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满足地方殡葬需求。SO:建设功能多元化,纪念主题突出的现代墓园;深度挖掘基址、文化特征做到“因地制宜”。WO:完善域内交通和基础设施;优化整改现有水体,充分发挥水体在纪念性空间中的作用;合理进行种植规划,创造风景优美的植物景观。WT;将生死观教育和红色教育宣传融入墓园的规划设计中,发挥其社会效益的同时增加了墓园的知名度。41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ST:找到墓园自身特色和优势与周边墓园互补,与当地旅游资源相协同。创造墓园利益的同时,拉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做到综合全方面的提升。3.1.3概况综述团风羲龙墓园基址南侧边界紧接G106和G318国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有良好的服务辐射面,解决了部分社会的殡葬需求,同时间接拉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基址内土壤条件瘠薄,树物品种单一,现有树木规格低,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价值不高,耕地比例少,这些现状正符合国家对墓园建设选址的要求,也符合了优秀山地墓园对基址的要求:三面环山、丰富的地形变化、山体的稳固永恒感、向上抬升的趋势可体现山地墓园的宏伟气势,丰富和强化墓园的纪念氛围;团风县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可使园内植物景观有季相上的变化;丰富的水体类型,可创造多样的纪念氛围;团风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历史悠久,为墓园的地域性提供了素材。基址内道路,建筑,植被情况较差,利用价值低,需重新规划设计。3.2项目规划设计的目标、任务与原则3.2.1规划目标、任务将团风羲龙墓园的设计植深于团风的人文历史积淀之中,充分挖掘与集成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天人合一,生态绿色,历史传承”作为建园宗旨。积极倡导先进、科学的墓葬方式,向不留骨灰的最终目标迈进,做好物质和观念上的准备。力求打造以墓葬、祭拜、文化追思的纪念内容为主体,结合生死观的传承、休闲游览、红色教育、社会公益、展现地方特色等功能,兼顾地方宣传、文化保护等的集人文纪念与生态自然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园林式墓园。做到定性、定量、定位:明确团风羲龙墓园主要的职能、清晰其发展的方向,使得团风墓园的建设和经营健康运行;理性预测和统计周边范围内对墓位的需求量;根据团风县内地理、交通等综合因素对羲龙墓园进行布局。42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2.2项目规划原则3.2.2.1生态优先在团风墓园的建设规划设计中,应注重土壤条件不佳的山地坡地的种植绿化,与墓位的协调开发,并科学地选择景观树种,本地树种优先,让荒地重换新生。推崇占地面积小的墓葬形式,利用垂直空间解决墓碑占地问题,以点代面,提高墓园的绿地比例,如塔葬,壁葬,廊葬,室内葬等。或主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遗体处理方式,采用树池,草坪葬等。我国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有限,墓园生态化符合现代墓园的发展趋势。3.2.2.2突出纪念性墓园是人们为了纪念死亡而存在的,它是具有纪念情感的景观空间。墓园的纪念性空间有伦理教化、传承文明的意义,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观,生死观。墓园纪念性空间是纪念情感的物化形式,它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人们在墓园这独特的景观中,用空间作为媒介来表达纪念情感,对发生的事件、人、情感等元素进行重新编排,警示后人勿忘历史,使人们思考和进取。所以墓园空间的纪念性是墓园的核心内容。3.2.2.3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每个生命走到最后都会遭遇到殡葬这个过程,造园者必须从人文关怀的侧重点去考虑如何为死者提供平和的安息地,如何慰藉生者的心灵,充分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再是运用合适的景观序列,满足殡葬者的纪念情绪的需要,使生者的纪念情绪从转换,缓冲,酝酿,释放最后沉淀。最后,要为前来扫墓,祭祀的人们,安排好布局,绿化,流线,车辆交通等准备工作。科学化的管理逝者的资料,做到查阅方便,隐私安全。3.2.2.4尊重民俗文化原则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殡葬文化积淀,中国人的生死观还是较为谨慎和严肃的,在墓园公园化的同时不能做到墓园的全盘西化,如休闲游览不可完全渗入在墓葬祭祀区内。微观上,地方性的殡葬习俗和仪式应设计相关空间和设施给予满足。43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加入团风当地的民间艺术元素,让前来墓园的人们感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3.2.2.5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提出的核心原则,也是资源整合和建设活动所要依赖的规律。墓园的规划设计也顺应该规律,如在保证墓园生态良性循环的提前下,尽量节约土地资源:墓园的规划要有长远性,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其具体表现为墓园的分期建设发展,在规划时保留部分预备用地,按照需要对墓园进行扩展和建设。3.2.3规划设计依据1.《殡葬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5号)2.《关于公墓管理的暂行规定》(民政部)3.《湖北省殡葬管理条例》4.《湖北省管理条例规定》5.《关于进步规范和加强公墓建设管理的通知》(民发:(2008)203号)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1998年12月)7.《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国家林业局林资发(2003)139号)8.《湖北省土地管理条例》9.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建设过程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44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3墓园纪念性表达——规划层面图3-8总平面Fig.3-8Masterplan45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3.1空间布局思路根据基址的情况,团风墓园定位为山地墓园。山地墓园可塑造独特的景观空间格局,墓园的空间顺应山势的发展,随山势起伏而建。团风墓园基址,三面环山,一面开放,山底平坦处结合外界交通可设置集散广场和管理用房;山顶利用其地势与带状的谷底用转折的轴线相连,逐级提升,形成山地墓园独有的气势和宏伟,也兼顾到不同视距及视角的观赏点来观赏山地墓园美景。服务和管理功能的建筑结合主要的纪念空间沿着轴线而布置,传统墓葬用地布置在最外围,节地环保墓区围绕在景观轴线的外层,既避免相互之间的功能干扰,却也没有形成突兀的隔离感,景观和墓葬的互相融入,形成了优美的墓园景观。团风羲龙墓园的空间结构由点、线、面构成,如上文所述,这些构成元素在墓园空间中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意义,点状空间主要为休闲、集散以及墓葬仪式的发生地,其使用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只在纪念日如冬至、清明等需要承担大量的集散,平日属于闲置状态。线形空间用于交通和轴线的设计、串联各个片区对人们的游线、仪式活动等作出引导。由于我国的民众对于墓园的出行针对性较强,故本园线性空间较为流畅。面状空间主要承载的是相异的功能片区。3.3.2轴线设计如今,全社会都在极力开展殡葬改革,现代的殡葬礼仪,扬弃了传统中的繁杂的封建迷信思想,保留了传统殡葬礼仪,并没有减弱对逝者的纪念情绪。所以在现实规划设计中应当通过空间要素削减人们对死灵的恐惧感,提升了墓园肃穆、庄严和宜人平和的大氛围,使墓园空间体现出浓厚的纪念感。在平面的构思当中,对墓园中的轴线设计传承借鉴了南京中山陵和唐乾陵等经。典陵墓空间的轴线处理方式,由空间环境进入的先后关系,对墓园的主轴线空间进行了处理,形成起、承、联、转、接、升、终的景观序列。该序列由起始阶段、过渡阶段、终结阶段三个部分组成,塑造了中国殡葬文化特色的仪式性。入口放大的广场和山门作为起点让人们的感情得到转化,作为纪念情感的开始。带状的镜面水池映射出了自己和环境,虚实对比强调了纪念氛围。也引导了游线。随后到达四象台进行入葬仪式,纪念情开始酝酿和释放,后进入各个墓葬区或继续进入轴线上的纳骨堂进行下葬,达到纪念情绪的高潮和彻底的释放,上坡后到达将军园景观游赏区进行思考和沉淀,最后到达全园最高点,到达纪念序列的终点,在八角灵塔俯瞰全园,展望未来。46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3-9南京中山陵和唐乾陵轴线分析图3-10轴线分析Fig.3-9TangQianlingMausoleuminNanjingFig.3-10Axisanalysisandtheaxisofanalysis图片来源:改绘图3-11轴线剖面Fig.3-11Axialprofile3.3.3功能划分基于团风羲龙墓园的基址条件、文化背景,墓园被划分为四个区域:入口管理区、景观游赏区、墓葬区、中央景观轴。殡仪馆不在团风墓园的设计范围内,但可与墓园组成完整的殡葬系统,故进行统一的规划。团风墓园呈三面环山,一面开放的地形特色,丰富的竖向变化为多样的纪念空间塑造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可就势设计多种墓葬形式。由于墓园空间具有模糊性,各空间上的功能能和情感有多层次的互融现象,所以该功能的分区并不是绝对的。(一)入口管理区:1.入口广场2.停车场3.服务管理建筑群(二)景观游览区:1.景观游览47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苗圃(三)中央景观轴:1.祭祀2.墓葬(室内葬墓、塔葬墓)3.游赏4.教育(四)墓葬区:1.祭拜仪式2.墓区(传统葬墓,花葬墓,草葬墓,树葬墓,艺术葬墓)3.防护表3-1对墓园中单体空间的分析Tab3-1Theanalysisofsinglespaceinthecemetery单体空间空间特质空间性格入口管理区入口广场交通枢纽和集散场所,墓活跃的空间性格,动感空间园的起始和结尾停车场有特定的交通功能,人们情感空间短时间停留,可起到缓冲作用服务管理有特定的服务功能,进行动感空间建筑群殡葬业务景观游览区游园功能与审美的融合,能长舒缓安逸,情感空间时间停留、交流苗圃不作停留,强调其功能性动感空间中央景观轴综合综合性空间,基本包括其兼顾动感空间及情感空间他空间的特质墓葬区传统墓葬兼顾功能性和象征性,是性格内敛,可供人交流停人们纪念先人的主要场所留,属情感空间艺术墓葬功能、审美、象征三大特环境个性化明显,也可以供质兼备人交流凭吊,属情感空间树葬、草兼顾功能性和象征性,将氛围缓和、自然,属情感空坪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间。防护林以防护功能为主,人们在动感空间此不作停留48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3-12功能分区图3-13景观结构Fig.3-12FunctionalzoningmapFig.3-13Landscapestructureanalysis3.3.4景观结构团风羲龙墓园的景观结构为“五心、一轴、两环、多点”的景观结构,其中:“五心”指的是主要五个主要的节点,分别是入口广场、四象台、纳骨堂、将军园、八角灵塔,这五个节点主题性、功能性、较为明确,且具有标志性。“一轴”即中央景观轴,串联“五心”,是主要的精品游览路线,地势逐级上升,步移景异、气势宏伟,可独立形成完整的纪念空间序列。“两环”承载着墓园的主要交通功能,墓区和节点的布置依它而展开,游线较景观轴更为简单和快捷“多点”,点状节点主要分布在景观游览区和墓区内,作为小的集散节点或祭祀仪式行为的发生地,结合植物,水体,地形等要素形成开敞或半开敞空间,其形式内容主要有广场、廊架、纪念碑等形式,为进入墓区的做情感上的铺垫。49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3.5墓园专项规划3.3.5.1竖向设计墓园在地形修整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追求土方平衡的基础上对园内南侧洼地适当垫高,以形成较为平整开敞的带状场地供入口管理区的用地需求,东西两侧将等高线修整更为平均,以形成梯田式的传统墓葬区。同时也满足墓园主要交通的铺设的需求。图3-14竖向设计Fig.3-14VerticalDesign图3-15坡面及视线分析图aFig.3-15Profileandeyediagramanalysis图3-16轴线坡面及视线分析图bFig.3-16Profileandeyediagramanalysis50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3.5.2水系规划基址现状存在多个大小、深浅各异的水塘,沿小径的山涧,和贯穿东西的牛车河。规划将深度较浅和殡仪馆范围内的两个水塘填埋,保留景观效果较优的荷塘;牛车河的北侧转折点开挖放大,形成能“聚气”的开敞水面;将山涧稍作修整,连通水塘与主体水面,水流据地形变化蜿蜒而下,富有趣味性,体现活水的生气。园内水体以自然形态为主,驳岸多为软质的自然缓坡。园内水体动静结合,收放有致,营造丰富的纪念氛围。图3-17水体规划Fig.3-17Watersystemplanning图3-18水体与地形Fig.3-18Watersystemandtopography51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3.5.3交通游线规划道路,作为人们进入墓园空间的通道,引导者纪念景观和建筑群的布局。道路加以婉转,起伏,收放可以塑造不同的气氛。团风墓园的道路随水势或曲或直的展开,组织交通、引导游线,串联起空间序列,并将其循序渐进地展示在人们眼前。团风墓园道路分为三级:一级道路:与景观主轴相连接,两个环形成了墓园的基本骨架,依据山体的等高线而设置,宽度为5米,采用块石砖铺设。石材的使用,可增强纪念的永恒感,同时提高了墓园的艺术氛围。人们可乘坐园内公交车于主路快速到达各片区,也便于丧葬车队的出入。二级道路:宽度为3米,仅次于一级道路的步行道。依地势等要素设置,曲折、蜿蜒、起伏、空间收放得当,用彩色预制水泥砖铺设,主要用于划分各个小型主题墓区。登道也属于该等级道路,抬高和爬升的道路可增添仪式性,让人们感觉到神圣和崇高。三级道路:宽1.2至2米,以游步道,碑前小径等形式出现,贯穿于各个墓区或游园之内(图中未标示),采用卵石、碎拼大理石等,视觉效果变化丰富,与该墓区纪念主题氛围契合。三级道路的交通功能退居其次而成为了纪念仪式的发生地。停车场:考虑到墓园人流的季节性,节日性将停车位设置数量在合适范围内的同时,在场地南侧国道对面平坦荒地上设置临时停车场,以满足其特殊的要求。出入口:将主要入口设置在与国道相接的南侧边界,次入口在殡仪馆西侧。虽然现代墓园向着公园化的趋势发展,但由于东方人传统的生死观念与西方不同,墓园并没有融入人们日常的休闲游赏生活中。故墓园的使用人群主要是前来办理丧葬或咨询和前来祭祀扫墓的人们。对于不同的人们和它们各自的纪念目的,团风墓园的序列分为两大类:线性序列(程序式序列)和非线性序列(非程序式序列)。程序式序列的游线设计相对明确、清晰,迫使入园者按照预设的游线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纪念效果,强调墓园纪念行为的仪式性。团风墓园中,为前来办理丧葬的人群设置了程序式路线:由牌坊,映照池,祭祀台,神道、灵堂,到达各墓区进行下葬,再回到景观游赏区,如此的游线能完整的完成入葬仪式,达到最强烈的纪念效果。而非程序式序列依据的是空间的主从关系而不是进入时间的先后,如咨询者和祭拜者的目的是查看和祭拜,目标空间是墓葬区,所以游线较为简单和灵活。52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3-19交通及游线分析图Fig.3-19RoadtrafficandTourline3.3.5.4建筑规划墓园中的建筑是营造墓园整体环境氛围的关键因素。基址内的建筑由于状况较差,不作保留。根据墓园中对建筑功能的要求,团风羲龙墓园的建筑类型主要分为公共服务建筑和殡葬功能建筑两大类。这些建筑除了满足了其自身的基本功能外,还作为墓园景观的一部分。其中公共服务建筑位于入口管理区,建筑面积1735.4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74.11平方米,采用古建形式,立面的材质使用了青石砖以及白色涂料的组合,塑造简练的新中式建筑风格。殡葬建筑主分为用于墓葬的墓塔建筑和纳骨堂、廊葬以及用于仪式发生的纪念馆。墓塔处于全园的制高点,采用宗教风格,登塔可俯瞰全园;纪念灵堂,爬山廊位于澄灵湖旁,有较好的观景视野,其建筑风格与服务建筑群一致。53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3-20建筑规划图Fig.3-20Buildingplans3.3.5.5植被规划墓园场地原基址为荒山,土壤瘠薄,植被情况差。在墓园植物造景和墓区纪念氛围烘托,满足各分区功能安排的同时,对荒山的生态修复,快速恢复园内的生机是一大任务。3.3.5.5.1规划原则(1)地域性原则运用团风县的本地优生园林树种,如柿树、榉树、枫香、圆柏、青冈、樟树等,塑造具有地方特点的植物景观。(2)功能主导原则根据个分区的功能安排进行种植,集散广场,滨水空间,庭院,林地,花溪,各墓区内的植物配置都根据自身的功能要求和纪念氛围特点进行配置。(3)生态多样性原则植被规划依据各植物的生长特性,应建立满足其生长规律的植物群落,通过调查,明确团风县的特色植被,使用本地树种对基址进行修复,也可体现墓园的地方54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特色;应避免纯种林的出现,通过乔、灌、草的按照各植物生长特点进行群落式的种植,同时保证了植物造景在季相上的变化。3.3.5.5.2规划思路根据黄冈市的自然及般自然植物群落的分析结果,团风墓园的群落设计应该遵:常绿落叶植物比为2:1,乔灌草比例为1:2.8:2.2。根据地域特色确定基调树种为:樟树、女贞、杜英、桂花。(1)入口管理种植片区入口管理区包括入口广场,综合服务建筑群和生态停车场,承载较大的人流,植物种植以规则式为主,选用冠幅胸径较大,品相较佳的当地优生园林树种。主要植物:樟树(Cinnamomumbodinieri)、银杏(Ginkgobiloba)、桂花(Osmanthusfragrans)、广玉兰(Magnoliagrandiflora)、无患子(Sapindusmukorossi)、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乌桕(Sapiumsebiferum)、女贞(Ligustrumlucidum)、山茶(Ledumpalustre)、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云南黄馨(Jasminummesnyi),马尼拉(Zoysiamatrella)等。(2)景观游赏种植片区基址南侧的小山丘不仅承载着游赏功能,还能对殡仪馆进行格挡和废气的吸收,兼顾防护的功能。主要以自然群落式为主,可使用无患子(Sapindusmukorossi)、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bipinnata)、臭椿(Ailanthusaltissima)、石楠(Photiniaserrulata)、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过路黄(LysimachiachristinaeHance)等,与殡仪馆的边界可种植抗烟、滞尘的旱柳(Salixmatsudana)、皂荚(Gleditsiasinensis)、朴树(Celtissinensis)、槐树(Sophorajaponica)、广玉兰(Magnoliagrandiflora)、夹竹桃(Neriumindicum)等。(3)中央景观轴种植片区该片区内容较为综合,可根据其各空间特点遵循其他分区的种植。(4)墓葬种植片区墓葬区作为墓园的主要内容,其种植中形式多样,可根据其墓葬方式和主题内容确定其具体的种植方式,滨水空间也主要位于该区。滨水部分宜营造半开放,舒朗,视线开阔的空间,以乔草搭配为主,该区的植物可以采用湿地松(Pinuselliottii)、深山含笑(Micheliamaudiae)、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垂柳(Salixbabylonica)、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黄杨(Buxussinica)、金丝桃(Hypericummonogynum)、八角金盘(Fatsiajaponica)、八仙花(Viburnummacrocephalum)、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香蒲(Typhaorientalis)、再力花(Thaliadealbata)美人蕉(Cannaindica)等。55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传统墓葬区植被的挑选主要选择耐修剪的蜀桧(Sabinakomarovii)、金叶女贞(Ligustrumlucidum)、法国冬青(Viburnumodoratissimum),质感较重,可一定程度上形成围合的私密空间,墓碑前可应用小叶黄杨(Buxussinica)、柏树(Cupressusfunebris)、月季(Rosachinensis)、茶花(Camelliajaponica)等对称种植。草坪葬和树葬的区域常设置在疏林草坪下,营造舒朗的纪念空间,可种植茶花(Camelliajaponica)、桂花(Osmanthusfragrans)、旱柳(Salixmatsudana)搭配雪松(Cedrusdeodara)、圆柏(Sabinachinensis)等质感较重的植被等作为碑群的背景和墓区的边界。树葬的埋葬方式为一树一葬,即以树代碑的处理方式,可建造以乔灌木为基调树的林区,栽种方式为群植、片植、丛植,自然式的布局方法,选用白玉兰(Magnoliaheptapeta)、紫玉兰(Magnolialiliflora)、广玉兰(Magnoliagrandiflora)、山茶(Ledumpalustre)、桂花(Osmanthusfragrans)、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等。高档墓区结合构筑物、水体等要素进行纪念空间的塑造,选择与之主题对应的植物进行种植,如代表永恒之意,树龄较长的树种,苏铁(Cycasrevoluta)、银杏(Ginkgobilob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柏(Cupressusfunebris)、榕树(Ficusmicrocarpa)、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楠木(Phoebezhennan)等;中国民间传说中会在墓园种植可辟邪的植物,目的是为了逝者在另一个世界里也可以平安顺利,如旱柳(Salixmatsudana)、桃树(Amygdaluspersica)、梧桐(Firmianaplatanifolia)。根据逝者生前喜好、可选择与之喜好相应的植物如人文气息浓厚的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白丁香(Syringaoblata)、桂花(Osmanthusfragrans)、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李(Prunussalicina)等。殡仪悼念区渗透在墓区的节点当中和位于轴线景观区的祭台和灵堂,为了营造肃穆和缅怀的纪念氛围,选用常绿的高大乔木、开白花的花灌木营造悼念区特有的纪念空间,树种为,广玉兰(Magnoliagrandiflora)、雪松(Cedrusdeodara)、樟树(Cinnamomumbodinieri)、白碧桃(Amygdaluspersica)、白花泡桐(Paulowiniafortunei)。在构筑物或建筑后可种植柏木(Cupressusfunebris),湿地松(Pinuselliottii),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等作为图3-21植被分区图背景。Fig.3-21Vegetationzoningplan56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4墓园纪念性表达——设计层面3.4.1入口管理服务区入口管理区位于基址的南侧,与G318国道相连接,交通便利。是墓园的“门户”,是整个墓园中建筑密度最高,硬质景观比例最大的地方。其艺术特征和功能设置能让人们对墓园的特征和风格有初步的认识。从纪念空间的角度上分析,该空间作为逝者空间的起点,是由“生”至“死”的过渡和情感的转换场所,让人们的情绪进入平和的状态该功能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生态停车场、入口广场、服务管理建筑群。入口广场设计为半圆形,圆形给人永恒感的同时,圆形广场可引导视觉上图3-22入口管理服务区的焦点,在圆心处悬着一口铜钟,有钟Fig.3-22Entrancemanagementandservicearea鼎山林之意,象征着富贵和隐逸,逝者在此“回归山林过着闲适的生活“。鉴于公墓的特殊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心理惯性,团风墓园的院门采用了山门的样式。山门作为中国传统的纪念性建筑,有其独特的烘托和引导的作用,呈现庄严、肃穆、庄严之感,园外的嘈杂从这里开始转化为安详和平静。团风墓园设置为生态植草停车场,由于墓园停车场的使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节日性,所以在协同殡仪馆一起设计合理的容量范围内之外,还在国道对面的荒地内利用平整的砂石设置临时的停车点。服务管理建筑群主要承载墓园的管理、咨询、配套服务用房(花店、墓葬用品出售及租赁)、员工餐厅、墓碑制作等功能。为渲染肃穆的纪念氛围,建筑的设计采用古建的围合院落形式,颜色素雅。57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3-23入口广场及山门Fig.3-23EntrancePlaza图3-24综合服务建筑群Fig.3-24Servicebuildings3.4.2休闲游赏区休闲游赏区是纪念活动间或结束后游动休憩的场所,受到中国传统生死观念的影响我国墓园中的休闲游赏功能独立在墓葬区之外,不像西方将休闲游憩贯穿在整个墓园中。从纪念情感的角度上出发,此分区更注重的是其情感功能,可以让人们在其中调解自己的情绪,结束之前纪念仪式中的生死对话,从虚幻空间带回到现实生活中。此分区设置在全园的南界面,与墓葬区分割、入口管理区和殡仪馆相接。其形态为丘陵式的小游园,能提供良好的视觉观景点。园内西侧可小范围划分用作苗圃58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用地,为墓园内的树葬、树葬及时提供园内树葬和花葬的需求。同时,可种植抗风吸尘的植物可以阻挡和吸收部分殡仪馆废气,保证了墓园的生态型和美观,东侧结合游园种植香樟、杨树、复羽叶栾树、竹类植物为基调树种,合理运用多种品质优良的观赏树种,营造温馨舒适的纪念氛围。图3-25休闲游赏区Fig.3-25Leisuresightseeingarea图3-26小游园Fig.3-26Asmallpark59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4.3墓葬区墓葬区是墓葬园中占地比例最大的区,团风羲龙墓园的墓葬区氛围,祭祀仪式区和墓区两个部分祭拜仪式部分:虽然在轴线上设置了四象祭台以顺应生态环保的大趋势,但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还是倾向于将墓葬用品在墓前或者附近进行焚烧,因此墓区中的集散广场都可以作为祭祀焚烧行为的发生地。从纪念情感上来分析,这是生死对话的起点,祭祀仪式的进行让人们处于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虚幻空间,精神状态是虔诚、纯净的。仿佛在逝者在共同感受着“另一个世界”的超脱。将祭祀部分融入到墓园中也是墓园图3-27墓区布置Fig.3-27Layoutofcemetery功能空间模糊性和延伸性的体现。墓区是墓园中的核心空间,团风墓园丰富的地形变化特征为多种墓式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是生者与逝者交流最为直接的场所。众多墓碑都处紧邻状态,但人们还是倾向于获得私密性较强的空间,以获得平和、亲切、与世无争的纪念氛围。园区需要对墓位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编排,以便于墓位位置的查阅。纪念空间的微观序列下,入口管理和祭祀区相当于乐曲的前奏,为副歌部分做情绪上的转换和酝酿,进入墓区时,下葬这一刻,前期酝酿的情感得到释放。对于每年前来祭拜的人们,这是生者与逝者的再次相逢,追思之情应运而生。墓园按照人文和植物精神两种主题进行“园中园”的划分,各园有其主要的墓葬形式,类型数量并不绝对。按墓葬形式分类,可将团风墓园墓区划分为三个大区:传统墓区、树葬与草坪葬区(生态墓区)、艺术墓区。其面积比例按照《骨灰生态安葬方式调查研究》(来源:湖北民政厅),人们对墓葬方式的接受程度从高到底排列:墓葬、骨灰寄存、树葬、花葬、草坪葬,结合团风墓园的基址情况而确定。60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4.3.1传统墓区团风羲龙墓园中传统墓葬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使用石料的平面墓穴,另一种是竖向式墓穴,如塔葬、骨灰堂、壁葬、廊葬等。前者使用水泥或石材制成骨灰安放盒,制作墓碑立在墓穴前,墓穴的占地面积控制在2平米左右,在其周围栽植松、柏等耐修剪,质感强的植物,墓前可对植月季山茶等,为逝者和前来祭拜的生者营建较为私密的空间的同时对墓碑进行了遮挡,远处只能看见绿化,从而较好地遮挡了消极的视线。竖向墓葬的形式主要位于中央景观轴中。墓区分区中出现的为结合景墙设置的壁葬墓式,骨灰盒嵌在墙壁内,外用刻着逝者信息的石材盖上,相当于墓碑,封闭式安放。是骨灰存放和骨灰墓葬结合的新型墓葬形式。意暇园即采用了景墙式壁葬,结合水体,和自然缓坡驳岸,营造“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纪念氛围,展现悠游闲适的生命状态。图3-28意暇园壁葬Fig.3-28YiXiaYuanwallburial3.4.3.2艺术墓区本案的艺术墓区位于四象祭台和公共服务建筑附近,艺术墓园不仅承载着其墓葬功能,还是展示团风文化艺术的窗口,体现墓园纪念空间的地域性。该园根据团风文化需要细分为知识分子区、艺术家区等,同时也将当地相关主题的名人雕塑设置在园内。61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4.3.3花葬、草坪葬、树葬区花葬、草坪葬、树葬区是墓前我国殡葬改革推中产生的最佳墓葬方式。本案花葬和草坪葬沿水体而设置,如君怡园的设计,精美的树林草坪上镶嵌着小巧精致的墓碑,散点些草花,上面刻上几句人生格言,或是一个雕塑,墓区氛围安详平和。图3-29乐水园Fig.3-29LeWaterPark图3-30芙蓉园Fig.3-30FuRongYuan62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4.4中央景观轴前文在全园规划思路中已提及过轴线的设计思路,该园借鉴了南京中山陵和唐乾陵的轴线设计方式。本案轴线经两次转折,分为三段:由映照池至龙之纳骨堂为交通可达的实轴;由纳骨堂至将军园纪念碑、由纪念碑至八角灵塔为两个虚轴。高程起伏有致,空间婉转曲折,体现其宏伟、大气的纪念氛围的同时,不乏游园的趣味。中央景观轴是综合性的分区,它包含完整的纪念空间序列:情感的转换,酝酿,释放,沉淀。3.4.4.1映照池映照池位于山门后,服务建筑群前,镜面的方形映照池以对称的方式设置在草坪之中,强调了墓园的轴向关系,同时为墓园空间带来了动势的视觉中心,引导了游线,边界成排的遮阴树属强化了墓园的边界感。引导着游线的发展。不仅在纪念日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外空间,还可以作为情感序列中的起点(进入墓园时)和终点(离开墓园时)。映照池采用现代的规则式无边缘的手法,英文中“reflect”一词有反思和映射的双重含义,镜面水倒影出周围的风光和入园者的身影,虚实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纪念情绪,使人们在进入墓园时情绪得到转换,外界喧嚣浮躁的灵魂在此得到洗涤和净化,变得平静,祥和。离园时,强烈的虚实反差,将人们的思绪从虚幻转化到现实中。图3-31映照池Fig.3-31Thereflectingpool63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4.4.2四象台“四象变化,周而复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就如生、长、老、死四个人生阶段。本案在墓园主轴的始端设置了大型的“四象台”的纪念广场,作为轴线上放大的“点状空间”。四象台面积为2500平方米,平台上最多可提供2600人左右的集散需求。它也是正式进入各墓区的转折点,承载着人流的集散功能以及在“清明”和“农历十一”举行的大型公祭活动提供场所。同时,平日墓园人流量较少,四象台宽敞,视线开阔,提供了人们沉思,冥想,抚慰心灵的场所。四象台的设计采用了图式和象征的手法,正方形给人庄重,稳定的感受,结合石材铺装的应用营造出永恒、稳定的纪念氛围。图3-32四象台Fig.3-32Foursquare3.4.4.3神道在轴线的中段设置了120米长的神道,神道的两侧摆放了六对人身、鸟兽头的十二生肖的石像生。十二生肖作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为生者祈求平安、寓意永生的良好祝愿,符合人们对传统殡葬文化的需求。相对于之四象台开放空间,由行道树列植围合的神道显得更为封郁闭,灰色的石板铺装和排列的神道产生肃穆和略带压抑的氛围,人们开始感受到墓园的仪式感,纪念情感在此开始酝酿。64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3-33石像生神道Fig.3-33ShiXiangsheng3.4.4.4纳骨堂纳骨堂为下沉建筑空间,可沿龙形广场的“龙身”部分盘旋下沉,于“龙首”下方进入地下层。纳骨堂开设了天井,白天,顶部泻下的静宜光线,让精神层次得到提升,成为故人和灵魂沟通的场所,夜晚,天井下的长明火点亮着骨灰墙,象征着逝者生前生生不息的精神和品格。不熄之火最早出现在各种神话故事中。在中国古代,以及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地都有风俗,死亡的人也需要灯光驱逐黑暗,照亮道路。因此,在坟墓被密封前,习惯于放一盏灯在里面,永远为死者照亮。图3-34纳骨堂图3-35纳骨堂Fig.3-34KostniceFig.3-35Kostnice65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4.4.5澄灵湖与纪念馆牛车河水体开挖放大的湖面取名为澄灵湖,有净化洗涤灵魂之意,同时,创造岛屿和半岛,象征蓬莱、方丈、瀛洲三大仙山,表达人们对美好仙境的追求。灵堂处于两环的交线位置,是纪念仪式发生的场所。纪念馆承担灵堂的作用,设置现代式的声、光、电设备,如播放逝者生前的影像等,可渲染更强烈的纪念氛围。灵堂主要针对亲人刚离世,准备下葬的这一过程,是生者死者正式话别的地方。人们在此图3-36澄灵湖情感处于游离于现实空间的虚幻状态,纯Fig.3-36ChengLingLake净、虔诚。似乎在感受着另一个世界的超脱。纪念馆的东侧连接了曲折的爬山廊,爬山廊内结合壁葬。图3-37纪念廊葬Fig.3-37Thegallerywasburied66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4.4.6将军园团风的红色游线和军事家林彪是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在园内的北部山丘顶峰设置纪念碑,在此可向南俯瞰整个基地,将纪念馆、澄灵湖、纳骨堂、神道、四象台等尽收眼底,山脚放置了文化浮雕。该片区主要以适应山体的树葬和传统葬为主,取名将军园有镇守之意。在山脚采用了登道作为到达山顶的交通,这种向上抬高的路,强化了纪念体验的仪式感,营造了神圣、庄重的纪念氛围。图3-38将军园Fig.3-38Generalpark3.4.4.7八角灵塔基址内北部山头为全园至高点,在此设置八角灵塔作塔葬之用。中国传统的塔建筑主要是一种体现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的塔式建筑。塔本是宗教人士膜拜的对象,随着发展又衍生出更多的功能和种类,如经塔、墓塔等。最早的塔葬是僧人的专用葬式,由于中国人对于丧葬文化的信奉,在考虑现代立体式节地墓葬的前提下,骨灰上楼的理念也可以与塔这种方式相结合,以纳骨塔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需求。骨灰分层分格葬入,可以大量节约土地。建筑采取间接的现代风格和中国古典风格相结合的形式,体量和高度适中,形成全园的视觉焦点,兼顾游赏功能,完成祭拜仪式或入葬仪式的人们可到此登高望远,沉淀思绪,展望未来。67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3-39八角灵塔Fig.3-39Generalpark3.4.5相关指标表3-2用地平衡表Tab3-2Thestatusoflandusebalance序号用地性质面积(㎡)比例1墓区用地178038.440.33%2广场及铺装用地21147.94.79%3道路用地29583.66.7%4建筑用地22314.25.05%5绿化及景观用地15627435.4%6水体用地168033.8%7停车场173673.93%8总计441454100%3.4.6小结该项目是对墓园景观纪念性空间研究理论得以实践的案例,在总体规划和各空间节点的设计中都充分考虑到参与者的心理活动和情感需求,将仪式化的路线作为空间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从而设计出有感情的景观空间,使得每个进入该空间的人都能感受到空间的纪念氛围,并利用游赏环境的穿插慰藉感伤感的心灵。68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结论与建议4.1主要成果本文着重讨论现代墓园空间纪念性情感的表达方法,限于能力未能进行全面的探索,论文对墓园纪念空间的结构和特征的分析,提出其空间要素的设计方法和符合纪念行为的空间序列及原则,并在团风墓园中实践验证。4.2不足之处关于墓园空间纪念性表达的方法理论并不完善,由于精力和实践相关基础资料的不足,论文的缺陷表现为:(1)本文对相关的国内外案例研究不充足,且缺少实地调研,主要基于对文献的研读分析,整理得出相关的研究内容。(2)本文虽然以现代人对墓园的纪念情感需求为切入点对墓园的空间的纪念性表达做出探讨,但在团风羲龙墓园的实践研究中未能对微观景观要素做出更细致、更具体的设计方法。(3)团风羲龙墓园实践案例规划设计中,可参考的技术指标和相关体系较少,许多需要量化的设计参杂了个人主观的意见,对该项目的设计深入度不够。4.3研究展望随着我国殡葬改革的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人们对墓园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墓园公园化,生态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对于墓园的主要内容和功能——纪念性的表达的理论一直不足,相关实践也缺乏代表性,这些成为影响殡葬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墓园的规划设计出了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的成功模式外,更应该扎根于地域性殡葬文化的特色和人们的心理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全面的墓园规划设计体系。本文受限于笔者的知识储备和研究条件,初步提出了从纪念性表达的角度来对墓园规划设计进行研究,相关文献的收集,缺乏对纪念主体的心理研究。文章对团风墓园的纪念空间设计不够深入,也难免存在不妥之处,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能有更多的学者对此进行研究。69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附录团风羲龙墓园规划设计图纸70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71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72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73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74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75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76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77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78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79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80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81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82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83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84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85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86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87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88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89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埃德温,希思科特,朱劲松,等.纪念性建筑[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安书慧.公墓景观规划浅析—空间情感设计理念在墓园中的运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2.3.卜德淸.中国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4.陈卫刚.我国现代墓园的规划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2008.5.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6.楚英.把墓葬文化融入旅游区景点建设之中:兼介新洲县道观河墓园规划的构想[J].华中建筑,1993,11(4):52-54.7.范向阳.灵山塔陵设计随录[J].时代建筑,1997,3:008.8.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9.付小飞.现代殡葬建筑空间艺术[J].中外建筑,2004(6):62-66.10.高莽.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M].群言出版社,2000.11.广义建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12.韩苗.城市公墓规划与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10.13.胡兆量.公墓园林化[J].规划师,2003,1:93-95.14.靳凤林.窥视生死线:中国死亡文化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5.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J].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2004.16.李开然.纪念性景观导论[J].2005.17.李浈.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8.刘丹,贺金红.象征对于纪念性建筑的艺术体现[J].中国建设教育,2008,2:46-48.19.刘禹舒.纪念性空间的研究[J].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20.楼庆西.中囯古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1.罗兰.结合传统的灵塔设计[J].中外建筑,2001,5:013.22.裴建钊.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手法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23.彭珂珊.困扰我国21世纪的环境退化问题研究[J].热带地理,1995,15(1):1-9.24.彭一刚.空间组合论[J].2000.25.齐康.环境的建筑创作构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2):1-5.26.斯震.我国的传统墓葬文化与现代墓园建设[J].中国园林,2009(3):23-25.27.谭垣,吕典雅,朱谋隆.纪念性建筑[M].上海科学技朮文献出版社,1987.28.汤如金.公园化墓园规划设计与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29.王玉石.纪念性景观设计要素的研究[D][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30.吴雅君.外部空间设计[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6,2.31.奚树祥.邓丽君墓设计[J].建筑学报,1997,10:018.32.徐吉军.中国丧葬史[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33.杨宝祥.城市山地公墓生态绿化模式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1,16(1):73-79.34.叶莺,高翅.墓园发展概述[J].广东园林,2008,30(3):18-21.35.叶莺.现代墓园的情感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36.翟俊.美国墓园概述[J].中国园林,2009(3):19-22.37.张文英.美国墓园的发展与演变[J].中国园林,2009(3):12-18.38.张应杭,蔡海榕,孙彗玲,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0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9.郑小江,钮则诚.解读生死:海峡两岸生死哲学学术与实务研讨会论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0.郑小江.中国死亡文化大观[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41.治君.纪念性艺术综合体[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2.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43.周鸿,杨一光.论我国城市园林公墓的生态建设[J].生态学杂志,1998,17(3):73-76.44.周鸿,杨一光.论我国城市园林公墓的生态建设[J].生态学杂志,1998,17(3):73-76.45.周莹莹.“景观化山水”理念在现代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46.周跃,周鸿.城市园林公墓中林木的水土保持效益[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5):20-22.91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片索引图1-1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园..............................................................................................6图1-2莱克伍德公墓..........................................................................................................6图2-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图解................................................................................10图2-2水之纳骨堂的瀑布................................................................................................13图2-3水之纳骨堂的大水盘............................................................................................13图2-4扎勒陵园................................................................................................................14图2-5同泰嘉陵................................................................................................................14图2-6广岛和平公园........................................................................................................16图2-7512公祭活动.........................................................................................................16图2-8帕提侬神庙............................................................................................................17图2-9圣尼古拉天主教会墓园........................................................................................25图2-10在戴安娜王妃纪念园..........................................................................................25图2-11水之纳骨堂..........................................................................................................26图2-12人权纪念碑..........................................................................................................27图2-13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28图2-14肯尼迪墓地..........................................................................................................28图2-15日裔美籍人历史广场..........................................................................................31图2-16南京大屠杀纪念馆..............................................................................................31图2-17石像生..................................................................................................................33图2-18上海福寿园雕塑..................................................................................................33图2-19上海福寿园景墙式壁葬......................................................................................34图3-1项目区位................................................................................................................36图3-2周边城市及陵墓园................................................................................................37图3-3高程分析................................................................................................................39图3-4坡度分析................................................................................................................39图3-5坡向分析................................................................................................................39图3-6场地现状................................................................................................................40图3-7现状照片................................................................................................................41图3-8总平面....................................................................................................................45图3-9南京中山陵和唐乾陵轴线分析............................................................................47图3-10轴线分析..............................................................................................................47图3-11轴线剖面.............................................................................................................47图3-12功能分区..............................................................................................................49图3-13景观结构..............................................................................................................49图3-14竖向设计..............................................................................................................50图3-15坡面及视线分析图a..........................................................................................50图3-16轴线坡面及视线分析图b...................................................................................50图3-17水体规划..............................................................................................................51图3-18水体与地形..........................................................................................................51图3-19交通及游线分析图..............................................................................................5392万方数据 团风羲龙墓园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3-20建筑规划图..........................................................................................................54图3-21植被分区图..........................................................................................................56图3-22入口管理服务区..................................................................................................57图3-23入口广场及山门.................................................................................................58图3-24综合服务建筑群.................................................................................................58图3-25休闲游赏区.........................................................................................................59图3-26小游园.................................................................................................................59图3-27墓区布置.............................................................................................................60图3-28意暇园壁葬.........................................................................................................61图3-29乐水园.................................................................................................................62图3-30芙蓉园.................................................................................................................62图3-31映照池.................................................................................................................63图3-32四象台.................................................................................................................64图3-33石像生神道.........................................................................................................65图3-34纳骨堂.................................................................................................................65图3-35纳骨堂.................................................................................................................65图3-36澄灵湖..................................................................................................................66图3-37纪念廊葬..............................................................................................................66图3-38将军园..................................................................................................................67图3-39八角灵塔..............................................................................................................6893万方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致谢论文即将完成之时,我要向曾经给与我帮助和支持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吴雪飞先生,感谢他两年来对我的教导和鼓励,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让我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培养我的综合能力,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宽阔胸襟将使我终生受益。感谢高翅教授幽默风趣而又饱含学识的谆谆教诲,感谢裘鸿菲教授,张斌教授,秦仁强副教授,杜雁副教授,汪民老师,李松老师,杨璐老师,张群老师,章莉老师,夏欣老师,朱春阳老师,阴帅可老师,夏欣老师,叶莺老师等华农各位老师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学习方面的耐心指点和帮助。感谢读研期间的各位师兄师姐,张炜、杨刚、王起明,柯小兵,刘冬冬、刘丽伟、许娴、赵礼梅、陈靓洁、苏珺在各方面的照顾指导,感谢同窗呼万峰、陈玮珍、杨银玲、周盼、夏维纬,刘宇曦、黄静宜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关心,感谢赵家旭、邓珺捷、陈玉等师弟师妹在论文撰写中所给予的帮助。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无私奉献和支持。94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