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9页

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_0.doc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规划设计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规划设计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规划设计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规划设计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规划设计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规划设计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规划设计初探生态学理论在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对生态学理论和其应用的紧迫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乡镇规划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乡镇规划建设的内容和特点,阐述了景观格局的组织及其原则,应用这些原则对具体的实施要点进行了全面剖析,最后展望了生态学理论研究对乡镇规划所产生的长远影响。  [关键词]:乡镇景观,生态理论,景观格局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21世纪的热点,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出发,重点阐述了当前乡镇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的一些生态设计方法及如何在实践中实施。  1、现代规划设计的生态学理论及其应用的紧迫性  现代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理论分支很多,其中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景观是由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组成的。景观的结构影响着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间能量、物质和物种的流动,这些流动构成了景观功能,并影响到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必须加以考虑的一种基本关系。因此,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在关注自然的规划设计思想方面,都进行了各种理论探讨和实践。大地景观、城市公园运动、田园城市、反规划设计、草原式景观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由于大规模的建设开发和化工污染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这种影响已经从城市蔓延到了辽阔的乡村。因此,为了改善、保护和延续人们的生存环境,在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和可持续的理念已经被广大的设计师们所接受和应用。  2、乡镇规划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取决于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0%的背景。实践证明,发生在农村地域,由基层社会、社区政府发动和农民自主推动,以农村人口在农村就地转移建立小城镇为中心的自下而上乡村城镇化已成为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1]。  在此进程中,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了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们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尤其在中国西南部这种山地丘陵广布的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限制了城市体系不可能大规模的发展,再说即便是平原地区的城市体系也不易盲目大规模发展,庞大的城市体系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反而会阻碍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便成为城镇体系的基础和经济网络的小结点,具有协调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功能。当前,在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选择。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国家战略政策的推进,中国的乡村城镇化现象已越来越明显。  3、乡镇规划建设的内容及特点  乡镇景观规划设计是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原理展开的。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两者的互利共生是景观优化利用的前提,是景观规划设计的终极目标。人文半人文景观是人与自然的共创之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任务在于谋求人与景观协调稳定关系及发展的一种新途径。以乡村为例,整合乡村聚居环境自然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和生活建筑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景观规划设计中研究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乡村环境。  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1)具有高度综合性,它涉及景观生态学、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建筑学、美学、农学等多方面的知识;(2)它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景观的“土地肥力”以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规划的目的是协调土地利用中的竞争,提出生态上健全的、文化上恰当的、美学上满意的规划方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3)它既协调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又着眼于丰富生物环境。以丰富多彩的空间格局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持续的多样性的生息条件;(4)它把注意力集中于土地利用的空间布置,根据景观优化利用原则,实现一定地点的最佳利用或为一定利用方式选择最优地点。  4、乡镇规划中景观格局组织及生态规划的基本设计方法  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是指由若干个生态系统(自然的和人工的)组成的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的地理单元。景观格局是景观组成单元(景观内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是景观结构在二维平面的直观反映,同时也是景观功能和动态变化的基础[2]。在乡镇规划中重点应该是通过对景观格局的把握和控制来引导景观生态演变过程的良性发展。  乡镇景观规划中我们可以把景观结构分为硬性结构和软性结构,硬性结构包括斑块(或镶嵌体)、廊道和本底,那么规划中所涉及的文化性和人文关怀则属于软性结构。具有生态合理性的景观格局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1)景观斑块有机镶嵌;(2)大、小斑块应合理配置、有效串联;(3)应有效利用本底与斑块的边界形成防护性的缓冲带;(4)河流廊道应具有足够的宽度并应保持必要的接度;(5)交通廊道对自然斑块或本底的阻隔作用应予消弱或打断;(6)软性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应体现在硬性的景观格局中。  4.1景观斑块的有机镶嵌  一个包含粗粒和细粒的景观意味着同时拥有大斑块和小斑块,而大、小斑块的有机镶嵌则有利于斑块与本底之间的物种、物质和能量流通以及景观中生境多样性的保持,从而可提供丰富的环境资源和条件。  在乡村中,原有的大小池塘就是整个环境中的大小斑块,这些大小池塘对乡镇在调节气候、农业灌溉、池塘养殖、提供娱乐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小斑块之间有序分布,并能够相互连通,加强池塘对整个本底的点缀作用。在干旱的北方一定要坚强雨水的渗透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涵养水源、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而且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要尽量避免地表径流转移到排水渠道和污水管道系统中去,避免地面大面积的硬质铺装,采取渗水等环保材料,实行污水管道与地表径流分别设计,把雨水合理的到引入池塘。这样可以不定时的补充池塘水量,维护池塘生境。  4.2大小斑块应合理配置、有效串联  处于物种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一个景观中应同时保有大斑块和小斑块,景观中如果存在包含同类斑块中所有物种的大斑块,那么这样的大斑块至少应有两个;如果大斑块中包含同类斑块中所有物种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斑块至少要有4个。某一斑块是否 需要保护,有两个方面的指标,一是其重要性程度,二是其独特性。如乡村中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生活需要开挖的坑塘、适合种植不同农作物的大面积农田、乡村中风水林、芦苇地等都是不同性质且处于重要节点位置,并与其他类似斑块有紧密的联系。这些因素在乡镇规划设计中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和考虑。  4.3应有效利用本底与斑块的边界形成防护性的缓冲带  由于斑块的边缘带通常具有过滤作用,可消除周围环境对版块内部的影响,因此保护区的行政边界应将自然的生态边界包含在内,以便在两个边界之间的区域形成一个缓冲带,来有效减少周边地区对保护区的影响。  以农田和池塘为例,农田的基本功能农业生产,向人们提供物质能量,农田与新的乡村建设规划区和城镇建设规划区之间必须有一个缓冲的地带和区域,来保证农田不被建设用地所侵蚀,可以在该区域种植经济林或观赏树种的方法来到达这一目的;由于池塘在乡镇环境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池塘的休闲娱乐功能必然要求其周围是一个公共活动的区域,在该区域进行设计时要遵循生态的原则,在保护原有位置和形状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善,周边植以当地的树种,景观铺装采用环保的可渗透材料以利于雨水的渗透。  4.4河流、植物廊道应具有足够的宽度并应保持必要的接度  河流和植物廊道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廊道,其宽度和长度的综合作用可影响河流和植物的自然作用。河流廊道的宽度必须将两岸高地的内部栖息地包含在内,以控制本底中溶解性物质的流入,这样,下游宽阔的河床可为洪水和河流的自然改道提供足够的空间,并为漫滩物种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在黄河中下游很多村镇的位置在自然的河道内,在新的建设中应该迁出河道,另寻离河流较远的地方选择新址,这样有利于保护黄河湿地的生态环境。  植物廊道在乡镇中大多体现在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以及社区与农田之间的绿化带,在规划设计中选择乡土树种合理配置,保证其适度的宽度和长度,提高绿化率,改善和美化乡镇环境。  4.5交通廊道对自然斑块或本底的阻隔作用应予消弱或打断  道路、输电线路、机耕路等受人类干扰频繁、完全连通、相对较直的线性廊道,通常是区域内物种运动的障碍,只有抗干扰能力强的物种才能通过。因此,与河流和林木廊道相反,交通廊道应尽量限制宽度,避免道路穿越生态功能较为重要的大型自然斑块或串联的自然斑块组。如果必须通过,那么应考虑局部架空的措施保留出动物通道,以保持自然因素的必要连通性。乡镇公路的目标是谋求取得最大的潜在的综合社会效益而使社会损失减少到最小,另外,迎合带有偏见的几何标准,两点之间距离最短的线路并不是最好的线路。最好的线路应该是社会效益最大而社会损失最小的路线。在乡镇规划中避免硬质道路穿越肥沃的农田、水塘等,不能为贪图一时的经济节省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长远利益。  4.6软性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应体现在硬性的景观格局中  乡镇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类型的基本组成基因,也是乡镇品质的决定因素,社会生活演变的支配力量。注重地方文化特色的延续,就是为乡镇的发展保存其独特的精神支撑。传统城镇景观的各种特征都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融合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习俗而形成的,仅从住宅形态、建筑材料、构筑形式上我们就能辨出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建设新城镇或改造旧城镇,都不能脱离这种自然性和人文性。  因此,在做乡镇景观规划之前,应竭力保持乡镇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特色。要在深入研究其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的同时,对乡镇的文物,原有乡村格局和传统街区等历史文化景观加以保护和更新,设计师的工作方向应该是把其历史文化基因渗透到有形的设计内容中,使乡镇在总体布局和局部风貌上保持并强化其特有文化特点,保证地方文化恒久的生命力。  5、生态理论对乡镇规划设计的长远影响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道路才刚刚开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乡镇区域规划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无疑为前进中的乡镇景观规划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观念,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笔者认为,生态学理论不仅为乡镇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种理论基础,而且也是一种伦理观念。  乡镇景观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它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乡镇的建设状况及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对整个区域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1)保持地域景观整体化,维护生物多样性。最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要保持良好的景观环境,就必需向自然学习,模拟自然景观格局,就要去创建整体的景观环境,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  (2)使地域文化特色得以保护和延续。在乡镇规划设计中引入的各种形式、概念、文化因子都是人文性的一种体现,人们所看到的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充分体现地域特色,使生活其中的人们有一种归宿和文化认同感。  (3)使生境宜居、经济发展。“师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些观念都是生态的远古解释。生态即生物的存在状态或生存状态,人作为一种灵长类的动物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生态学理论进行我们的生境规划再合适不过。通过一些列的规划设计,创造宜居的生存环境,从而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着重从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概念入手,分别从景观格局的斑块、廊道、本底(基质),以及软性的历史文化特色几个方面探讨了乡镇景观规划中如何做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设计,注重新农村和新型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生态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内在联系,我想能为乡镇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地理学报》,54(2):106-113,1999年  [2]骆天庆.《现代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3]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艾大宾.中国乡村社会空间的形成与演化[J].人文地理,2004(5):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