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9 MB
- 10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分类号:TU9810710-2014141055硕士学位论文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汉中“一江两岸”滨水公园为例惠子导师姓名职称张炜教授申请学位类别工学硕士学科专业名称风景园林学论文提交日期2017年6月1日论文答辩日期2017年6月6日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Researchonplanninganddesigningitsapplicationofwaterfrontlandscapein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TakingariverbankswaterfrontparkinHanzhongasanexampleADissertationSubmittedfortheDegreeofMasterCandidate:HUIZISupervisor:Prof.ZhangWeiChang’anUniversity,Xi’an,China
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成果。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长安大学。(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导师签名:年月日
摘要我国有着数量众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往往拥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继承和弘扬城市历史空间脉络和文化遗产,塑造城市地方特色,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体系的核心组成,对于提升城市整体风貌、树立城市文化地位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背景,以其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目标为依托,旨在梳理和总结一套能够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基于此,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借助对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建设案例调查分析与实际感知,总结当前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建设的优秀经验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把握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侧重点和突破口。第二部分,基于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滨水景观的相关解读,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进行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特殊性要求,凝练了指导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目标。第三部分,从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基本策略和具体方法两个层面切入,一方面针对场所记忆的延续、城市特色的塑造、空间活力的提升、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商业开发的过度等关键问题,凝练了基本的规划设计策略;另一方面,结合对优秀案例的剖析,从宏观到微观深入探讨了整体功能、空间结构、交通流线、景观视廊、景观界面、景观节点、景观要素的设计表达方法。第四部分,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的具体操作途径和可行性。通过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践示范,初步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希冀对指导未来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解决当前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历史空间脉络的传承提供宝贵的思路。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与设计;i
AbstractChinahasalargenumberofnational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whichtendtohaveexcellentcityplanningtraditionsandrichhistoricalandculturalresources.Howtoinheritandcarryforwardthehistoricalcontextandculturalheritageofcityspace,shapingthecitylocalcharacteristics,highlightthecharmofthecitycultureintheurbanization?Itisanissueworthyofdeepthinking.Asthecorecomponentoftheurbanlandscapesystem,thewaterfrontlandscapeofthe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playsavitalroleinpromotingthecity"soverallstyleandtheurbanculturalstatus.Basedonwaterfrontlandscapeof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astheresearchobject,combineswiththeexistenceproblemandspecialbackgroundof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withthebasicprincipleandthecoregoaloftheplanninganddesign,tosummarizeasetofplanninganddesignstrategiesandmethodswhichbeabletoshowthefamous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waterfrontlandscape.Basedonthis,thepaperisdividedintofourparts:Thefirstpart,withthehelpofthecas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theactualperceptionondomesticandforeignfamous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waterfrontlandscapeconstruction,summarizesthecommonproblemsofthecurrentexcellentexperiencesof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constructionandthengraspsthetheoryandmethodsof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in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Thesecondpart,basedontheinterpretationofthenational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andurbanwaterfrontlandscape,clearthespecialrequirementsof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putsforwardthebasicprinciplesandgoalstoguidethecoreofhistoriccity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Thethirdpart,startingfromthedesignstrategiesandspecificmethodsof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in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concisefivebasicplanninganddesignstrategiesforthekeyproblemssuchasthecontinuationofplacememory,shapecitycharacteristics,enhancespatialvitality,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commercialoverdevelopmentontheonehand;basedontheanalysisofoutstandingcases,discussestheoveralldesignoffunction,spacestructure,trafficflow,landscapecorridorsandlandscape,landscapeelements,landscapenodeinterfaceexpressionmethodfrommacroscopictomicrocosmicontheotherhand.Thefourthpart,takingtheplanninganddesignofwaterfrontparkinnational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namedHanzhongasanexample,discussestheconcreteoperationwaysandfeasibilityof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strategiesandmethodsin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Throughtheabovetheoreticalresearchandpracticaldemonstration,establishesthebasictheoreticalframeworkof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in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hopingtohavecertainreferencevaluetoguidethefutureofthe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constructionin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andprovidevaluableideasofsolvethecurrentproblemswhichthe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isfacing,especiallytothehistoricalspaceinheritance.Keywords: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ii
目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1.1园林景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的趋势...........................................................11.1.2打造现代都市核心休闲区的要求...............................................................................11.1.3城市滨水园林景观研究的欠缺...................................................................................11.2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的界定..............................................................................................21.2.1历史文化名城...............................................................................................................21.2.2历史文化资源...............................................................................................................21.2.3滨水景观.......................................................................................................................21.2.4城市滨水区...................................................................................................................31.3国内外研究现状..................................................................................................................31.3.1国外相关研究...............................................................................................................31.3.2国内相关研究...............................................................................................................41.4课题研究意义......................................................................................................................51.4.1理论意义.......................................................................................................................51.4.2社会意义.......................................................................................................................51.5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51.5.1研究内容.......................................................................................................................51.5.2研究方法.......................................................................................................................61.5.3技术路线.......................................................................................................................71.6本章小结..............................................................................................................................8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区调查分析.........................................................92.1调查案例选择......................................................................................................................92.2调查分析方法......................................................................................................................92.3国内外案例解读..................................................................................................................92.3.1国外优秀案例——希腊塞萨洛尼基白新塔广场.......................................................92.3.2国内优秀案例——南京市夫子庙——秦淮河滨水景观.........................................112.4实例调查分析....................................................................................................................132.4.1北京市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调查分析.............................................................14iii
2.4.2美国波士顿查尔斯河滨水景观调查分析.................................................................172.4.3西安市世博园调查分析.............................................................................................192.4.4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滨水景观带调查分析.............................................................242.5分析总结及问题提出........................................................................................................252.5.1分析总结.....................................................................................................................252.5.2问题提出.....................................................................................................................262.6本章小结............................................................................................................................27第三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293.1城市滨水景观概要............................................................................................................293.1.1城市滨水景观的构成与作用.....................................................................................293.1.2城市滨水景观的特征与类型.....................................................................................303.2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特色与保护................................................................................303.2.1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313.2.2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333.2.3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343.3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的基本内涵................................................................................363.3.1顺应城市滨水空间建设的历史规律.........................................................................373.3.2体现历史文化的历时性更新与积淀.........................................................................383.3.3形塑滨水景观场所的历史文化属性.........................................................................393.4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393.4.1历史性.........................................................................................................................393.4.2地区性.........................................................................................................................403.4.3生态性.........................................................................................................................403.4.4公共性.........................................................................................................................413.4.5亲水性.........................................................................................................................423.4.6安全性.........................................................................................................................423.5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433.5.1塑造滨江文化景观廊道,提升城市空间品质.........................................................443.5.2优化城市整体景观格局,改善自然生态环境.........................................................443.5.3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传统,以城市魅力带动可持续发展.........................................44iv
3.6本章小结............................................................................................................................44第四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474.1尊重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474.1.1延续城市空间历史脉络,保留地方场所记忆.........................................................474.1.2结合城市地方文化传统,塑造滨水空间特色.........................................................484.1.3遵循滨水景观生态效应,建立城市安全格局.........................................................494.1.4立足市民公共文化生活,提升滨水空间活力.........................................................494.2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滨水景观总体规划................................................................504.2.1整体功能的定位.........................................................................................................504.2.2空间结构的构建.........................................................................................................514.2.3交通流线的规划.........................................................................................................514.2.4景观视廊的组织.........................................................................................................524.2.5景观界面的设计.........................................................................................................534.3延续城市历史记忆的滨水景观节点设计........................................................................544.3.1滨水景观节点的解读.................................................................................................544.3.2滨水景观节点的设计.................................................................................................544.4根植城市历史文化的滨水景观要素设计........................................................................564.4.1滨水驳岸塑造.............................................................................................................564.4.2滨水建筑引导.............................................................................................................584.4.3景观植物配置.............................................................................................................604.4.4设施小品设计.............................................................................................................624.4.5地面铺装应用.............................................................................................................634.5数字景观技术借鉴与应用................................................................................................644.6本章小结............................................................................................................................66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675.1汉中城市历史地理环境解读............................................................................................675.1.1汉中城市背景分析.....................................................................................................675.1.2汉中市历史文化挖掘.................................................................................................685.2汉江汉中城市段现状分析................................................................................................71v
5.2.1汉江流域现状.............................................................................................................715.2.2汉江汉中城市段主要职能.........................................................................................725.3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研究.....................................................................735.3.1基地现状认知.............................................................................................................735.3.2规划设计目标.............................................................................................................765.3.3规划设计原则.............................................................................................................775.4展现汉中历史名城特色的“一江两岸”滨水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方法.............................785.4.1整体功能布局.............................................................................................................785.4.2空间结构构建.............................................................................................................785.4.3滨江界面设计.............................................................................................................795.4.4景观节点设计.............................................................................................................815.4.5滨水驳岸分析.............................................................................................................835.4.6景观要素设计.............................................................................................................845.4.7滨水建筑设计.............................................................................................................865.5本章小结............................................................................................................................88第六章结语...................................................................................................................89参考文献.........................................................................................................................91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95致谢.................................................................................................................................97vi
图表目录图目录图2.2希腊塞萨洛尼基白新塔广场石灰岩柱群和亲水平台......................................11图2.3希腊塞萨洛尼基白新塔广场实景......................................................................11图2.4南京市夫子庙空间模型......................................................................................12图2.5南京市夫子庙——秦淮河滨水景观实景..........................................................12图2.8北京市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滨水景观..............................................................15图2.9北京市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小品设计实景照片..............................................16图2.10美国波士顿查尔斯河滨水公园实景图............................................................18图2.11美国波士顿查尔斯河滨水景观细节设计实景图............................................19图2.12自然景观园区(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是“山水中国地图园”设计图、“植物学家花园”设计图、“黄土园”雕塑景观、“迷宫园”道路)....................................20图2.13地域特色建筑园区(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是古希腊园、法国古典主义园、德国园、泰国园、延安园、成都园、香港园和澳门园).................................21图2.14世博园鸟览图和远景照....................................................................................22图2.15长安塔与珍宝馆................................................................................................22图2.16公园文化娱乐景观(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是长安塔、椰风水岸、科技馆和“水龙吟”雕塑)......................................................................................................23图2.17巴黎塞纳河左岸区域示意图............................................................................24图2.18塞纳河及临近街区横截图................................................................................24图3.1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左)与南昌(右)......................................................37图3.2世界知名滨水城市..............................................................................................38图3.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8图3.4上海外滩与威尼斯..............................................................................................38图3.5西安大唐芙蓉园整体与局部场景展示..............................................................39图3.6滨水区植物群落设计示意图..............................................................................41图3.7滨水区生态驳岸设计示意图..............................................................................41图3.8西安环城滨水公园中的市民公共文化生活场景..............................................42图3.9滨水景观亲水平台设计的平面、剖面、鸟瞰示意图......................................43图3.10滨水景观的安全防护设计示意........................................................................43vii
图4.1南京玄武湖周边山水格局现状..........................................................................47图4.2杭州西湖滨水空间..............................................................................................48图4.3类型多样的滨水空间与公共活动......................................................................50图4.4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结构的构建......................................................51图4.5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交通流线规划——天水市藉河沿线..............52图4.6城市滨水景观建筑的布局示意图......................................................................53图4.9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节点设计..........................................................55图4.10滨水驳岸设计示意............................................................................................57图4.11展现出江南水乡特色的驳岸景观——京杭大运河苏州段............................58图4.12传承历史文化特色的驳岸景观——南京夫子庙............................................58图4.16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植物配置示意................................................................61图4.18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铺装设计示意................................................................64图5.1汉中市域地形地貌环境概况图..........................................................................67图5.2汉中城历史发展脉络图......................................................................................68图5.10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空间整体功能布局图.................................................78图5.11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空间整体功能布局图.................................................79图5.15汉中市“一江两岸”朱鹮阁节点设计图.............................................................82图5.16堤路型景观驳岸空间示意图............................................................................83图5.17栈道型景观驳岸空间示意图............................................................................83图5.18漫滩型景观驳岸空间示意图............................................................................84图5.19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江空间植物配置图.........................................................84图5.21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江空间滨水建筑风貌设计导引.....................................87图5.22汉中市滨江空间滨水建筑风貌意向................................................................88表目录表3.1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分类表..................................................................................32表3-2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县级市(含)以上城市的比重..............................33表4-1植物配置的三种营造方式..................................................................................61表5-1规划对象的SWOT分析....................................................................................75表5-2城市家具设计引导..............................................................................................85viii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1.1.1园林景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的趋势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兴起之源、发展之根。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悠久、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其传承与发展历来备受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自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事业步入了新的阶段。他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景观园林,尤其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更加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符合时代潮流趋势的,也是符合以人为本的。1.1.2打造现代都市核心休闲区的要求汉中市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山脉之中。近年来,随着汉中市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当地的党政机关提出了要加强城市核心休闲区域建设的要求。自2014年以来,汉中市政府不断推进市中心“一江两岸”滨水生态公园建设。“一江两岸”滨水生态公园以生态、运动、休闲、文化、教育、娱乐为主题,分为休闲娱乐区、诗意田园区、品茶休闲区、运动休闲区、岛屿观光区五大版块。整个公园依托贯穿城市中心区的汉江,着力打造供市民休憩、游人观赏的滨水景观公园。汉中市本来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汉江又是养育这片土地的河流,因此“一江两岸”滨水公园的文化氛围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1.1.3城市滨水园林景观研究的欠缺滨水园林景观不同于一般城市园林景观,它以城市内河、湖等湿地水资源作为环境载体,这就导致很多城市的园林不具备这样的自然特征。在此基础上,更不用说大部分园林设计和文化元素是相分离的。不少滨水公园的设计依然停留在建筑的堆砌和植被的无序种植上,而文化元素尤其是具有当地城市历史特征的文化元素在景观中的有效运用少之又少。在我国,很多拥有丰富文化景观资源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依然缺少将历史文化元素和滨水景观相结合的案例,而且国内对此类园林景观的研究依然处于探索和创新的阶段。1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的界定1.2.1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是人类文明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着社会分工、阶级分化而出现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反映了某个时代和地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最高成就,是一批长期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遗产[32]。历史文化名城概念的提出,即源于对城市这一特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随着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著名城市。这些城市或以历史积淀成名、或以文化特色著称[32]。据国务院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16年底,我国共有131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1.2.2历史文化资源基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基地所特有的资源。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我们寻找场地的历史性与延续性,在景观设计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使人们在景观空间的体验中感受到场所特有的观感与精神。历史文化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历史遗迹,指现存于基地内的历史遗迹分布。它包括可见和不可见部分。不可见部分通常指未被挖掘的遗址古迹。二是历史文化资料,与历史遗迹相对应的基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建设的历史、历史名胜、地方建筑、民俗风俗、神话故事等。通常这些资料借助人类的创意思维和通感心理,可以更形象、深刻的展现基地的历史文化特征。三是历史人文环境,指构成基地历史文化特征的环境。如基地内人们传统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在景观设计中,还原或借鉴传统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能够使当前的使用者在景观空间体验过程中获得场所的归属感与认知感。1.2.3滨水景观“景观”(landscape)一次的原意指“风景”。它首先是地理学上的一个名词,通常被广泛应用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在汉语中,“景观”也有“景色”的意思,但在我国艺术史上,“景观”一词与传统的山水画和中国园林艺术密切相关,因此:“景观”也就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从传统的中国艺术角度来看,中国艺术审美中“景观”带有较多的人为因素。2
第一章绪论从设计角度来谈的“景观”则带侧重于“观”,加以与与自然景观相区别。因此,本文所提到的景观设计是指人们对特定环境进行的有意识的改造行为。当然,对于景观设计的要求或标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的景观设计往往会由其所处时代审美观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比如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社会思潮的变迁等因素也会赋予景观设计新内容。滨水景观一般指包含水域以及周边陆域元素在内的景观系统。水域是城市滨水空间的基本元素。侏儒海洋、河流、湖泊等形式的水资源均属于水域范畴。与水域相辅相成的是其接驳的陆域。包括驳岸、建筑物、植物等。1.2.4城市滨水区滨水景观是城市滨水区的重要表现形式,城市滨水区是滨水景观的物理载体。自人类以河流、湖泊等水域为中心形成城市以后,城市滨水区就成了人类社会发展重要的场所。包括日常生活、贸易往来、文化传播等重要活动,均由城市滨水区承担主要责任。也因此,城市滨水区既是富有自然景观资源的场所,也是积淀了历史文化元素的区域。滨水景观根植于滨水区上既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背景优势,又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相关研究美国城市土地研究学会在《RemakingtheUrbanWaterfront》一书中比较系统的阐述了都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理念和开发滨水区时遇到的环境问题。其中提到的延展城市建筑物、水的空间范围和水边的二元性等设计理念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作者通过大量列举世界范围内的滨水公园作为范例,探讨了水域与陆域的二元关系,研究了滨水景观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关系。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是作者对滨水区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景观规划师伊恩·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就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的景观规划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实践。他的核心观点就是尊重自然、依靠自然和保护自然。麦克哈格的观点说明自然环境往往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任何违背这一条件的景观设计都很有可能构造出错误的、不和谐的园林。这一点,对所有的景观设计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3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义。1.3.2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对滨水景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滨水景区的设计理念、人地协调和绿化布局展开。王玉凤在《南京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研究》一文中对美国的猎人岬滨水公园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文章指出,该公园的人文环境和土地利用巧妙结合,在保证了游客休闲放松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为使用者提供了大众性、小型化、开放式的娱乐景观系统。陶莎在《澳大利亚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及其启示——墨尔本、悉尼、布里斯班滨水特色》一文中也进行了类似角度的探索,即结合自然滨水景观与区域文化特色进行景观设计。文章重点探讨了亚拉滨河区“一河两岸”的滨水景观。其中对沿河两岸大量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悠久建筑与新兴的现代化高楼巧妙的结合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文章指出,“滨水综合体”是当前城市的主要活力源泉。整个区域规划是按照保护旧的历史建筑与融入新的现代元素为思路的。陶莎的研究对于本文将要探索的滨水景观和历史文化名城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加值得本文参考的论述来自于康蕾、俞进军的《历史文化在洛浦公园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文章从历史文化元素的借鉴、创新两大角度进行研究,提出要更多尊重本地历史、风俗民情、地域特色,体验路径和历史文化景观轴相一致的设计理念。园区绿化景观方面也是滨水公园的重要构成部分,国内学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如2004年,陈敏对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的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的文章重点研究了城市滨水区的绿化综合设计与应用,包括绿化带形式的选择和布局等。南京林业大学的郭萧对南京滨水区绿化现状及植物景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文章重点分析了南京市区及市郊各类滨水区植物群落构成和植物空间构成,核心观点是滨水区的植物景观应当突出人性化理念[34]。对于水域和陆域的结合点-驳岸这一领域,吴平在《安徽林业科技》第12期上发表了《南京城市滨水绿地设计分析》。文章综合应用了景观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提出了生态驳岸应该遵循的设计逻辑。4
第一章绪论1.4课题研究意义1.4.1理论意义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内涵丰富,研究角度多元。依托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相关研究,可以将滨水景观具体化、细节化处理,将前人的理论研究从一个特定的维度切入分析。这样做既能够充实都市滨水景观理论研究的内容,又可以实现跨学科的交叉性研究,进而发掘出景观设计学新的思考方向。1.4.2社会意义(1)提升水源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一方面,滨水景观依托的是非常珍贵的水资源。如何可持续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也是景观设计者的一项重要思考内容。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印迹。通过将滨水景观和历史文化名城相结合,使得对二者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能够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达到更加有效的作用。(2)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优秀的滨水景观不仅能够带给人们愉悦和舒适感,还能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例如昆明的滇池公园是当地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每年前往滇池游览的人流量数以万计。虽然滇池公园本身是免费对外开放,但是随着游览人数的上升,拉动当地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却是不可忽视的。这样的经济增长点对于许多缺乏高新科技与集群产业的城市而言是非常可观的。更进一步,一座规划设计优良的城市滨水公园还可以成为一座城市对外的名片和符号。设计者通过诸如城市滨水区域历史街区景观、传统的建筑群落景观等景观,结合当地风俗传统和历史背景,融合在滨水公园的规划中,创作出具有当地城市特征的园区,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1.5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1.5.1研究内容本文包含选题与文献综述、案例调查与分析、理论研究、景观设计方案与策略、以及方案策略在实例中的运用这五个部分构成,具体内容阐述如下:(1)选题与文献综述部分: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城市滨水公园的定位是课5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首先要明确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课题研究背景和现状的分析,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及范畴。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于课题有关的学术研究动态及本文可能借鉴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城市滨水公园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2)案例调查与分析部分:通过实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这两种方式,对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剖析,着重研究滨水公园设计的策略;并通过深度体验比较不同类型公园景观设计方式的要点和经验;最后总结得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实例分析结论。(3)理论研究部分:从景观美学、文化历史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角度逐一阐述研究主题所涉及到的主要理论与原则,包括:历史文化名城的阐述、滨水景观的相关原理、环境心理学等相关支撑理论的研究。(4)景观设计方案与策略部分:结合第二实例分析中总结的经验与发现的问题,以及依靠第三部分研究的相关理论,本部分着重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滨水公园进行景观设计的构建,包括设计原则、设计规划和设计方案。本部分内容涵盖了相关理论原则、运作模式、体验组织、场景设计和景观要素设计等单元。(5)方案策略在实例中的运用部分:本部分是对前一章节的实际应用环节。本文挑选了陕西省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作为设计方案的应用对象,旨在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验证相关策略的实用性、可行性与综合效益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践。1.5.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归纳和总结,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或理论依据,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2)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勘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选取的西安浐灞世博园、巴黎塞纳河公园、北市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和美国波士顿查尔斯滨河公园这四处滨水公园展开景观现状开展实地调查。调查期间将结合一定的文献资料和用户访谈,通过深度体验总结出同类型公园景观设计方式的要点和经验。(3)综合归纳法:综合归纳法将实现对理论思想和实地调研结果的系统性、综合性、准确性的阐述。通过归纳总结出的要点和经验来指导本文重点研究的历6
第一章绪论史文化名城汉中市的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方案与策略。(4)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在景观方案设计、策略构建和实施方法中将综合运用园林学、建筑学、心理学、统计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作为有效支撑点。1.5.3技术路线图1.1技术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7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本章小结本章主要探讨了课题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方法,对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广泛的查阅。本文认为当前学界对滨水景观的研究比较充分,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在结合实际景观设计上还略显不足。更加遗憾的是,至今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出发点的滨水公园设计与实例结合少之又少,这也正体现出本文研究的价值之处。8
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区调查分析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区调查分析2.1调查案例选择本次实例调查选取了国内外具有特色和典型性的六处滨水景观公园。它们分别是希腊塞萨洛尼基白新塔广场、南京市夫子庙秦淮河滨水景观、北京市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美国波士市查尔斯滨河大道公园、西安世博园和巴黎塞纳河滨水景观道。这六处滨水公园均来自于历史文化名城,对不同特色的公园的实地考察与研究,通过分析解读与实地调研两种方式,对本章节内容梳理,总结现状历史文化名城的滨水景观区的设计特点,并思考其现存问题,为后文历史文化名城的滨水景观区的设计策略与方法的提出提供依据。2.2调查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空间的差异性,本章研究择取国内外四处滨水空间进行案例研究。根据案例类型,采用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案例分析以查阅文献资料为主,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剖析,着重研究滨水公园设计的策略。实地调研,以实地勘察为主,结合一定的文献资料与用户访谈,通过深度体验总结出同类型公园景观设计方式的要点和经验。2.3国内外案例解读2.3.1国外优秀案例——希腊塞萨洛尼基白新塔广场位于希腊北部城市塞萨洛尼基的新白塔广场是一座围绕白塔(ThewhiteTowerofThessaloniki)修建的滨水公园。白塔始建于公元1450年左右,在此之前是作为守护塞萨洛尼基东部海岸线的防御工事,而当这里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后,这座白塔被保留了下来作为一处历史遗迹。本文所分析的新白塔广场就是在此历史遗迹上被重新设计修建的滨水景观公园。广场由KaterinaTsigarida及其团队设计建造,于2008年完工,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广场的设计主要理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围绕白塔遗迹展开设计9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白塔作为公园的核心景观被规划在广场的中心位置,用以凸显其地位。白塔从修建至今见证了当地历史的变迁:从古老的希腊城邦到奥斯曼帝国,随后再次回归希腊人民的手中。其作用也由防御工事到监狱、城堡,再到如今的博物馆。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座塔就是当地历史的一幅缩影。对于设计者来说,将白塔自然而精巧的融入现代公园是非常有创造性和传承性的。图2.1希腊塞萨洛尼基白新塔广场图片来源:www.baidu.com(2)严格的平面几何学整个广场从高空鸟瞰,其形状呈梯形,朝向大海的一侧宽度逐渐增加;并且整个广场并非一马平川,而是高低错落,有一定的水平高度差。这两个空间特征正是该公园成功的一大特点。公园所濒临的水域是海洋,相较于其他城市滨水区域是非常开阔的。由陆域向水域的形状变化以梯形为架构,越到海边越开阔是符合环境地理学和人类心理学的。因为在靠近水域的开阔视野能为游人带来舒畅的心情、自然的减压,同时也能形成良性的海陆大气循环,优化局地气候。另一方面,借助于场地起伏的地形,设计者顺势而为的将广场内的若干小区域打造成向心性的、连贯的休闲平台(图2.1)。(3)现代与古代的创造性结合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新白塔广场以白塔遗迹为中心规划设计。为了使周边现代艺术设计元素能更好的同历史相融合,设计者别出心裁的在广场东侧的树林绿化带旁营建了一条由石灰岩柱组成的带状雕塑群。这一景观模仿了当年希腊城邦时期老城区的城墙建筑风格,与白塔交相呼应,使游人仿佛回到了这座城市的历10
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区调查分析史记忆之中。更为精妙的是,这组石柱群在实际使用中,还能带给人们图2.2希腊塞萨洛尼基白新塔广场石灰岩柱群和亲水平台图片来源:www.baidu.com波浪形律动的视觉观感,而这也与紧邻的大海形成视觉上的呼应格局(图2.2)。图2.3希腊塞萨洛尼基白新塔广场实景图片来源:作者自摄整体评价:塞萨洛尼基新白塔广场(图2.3)是一座融合了城市历史文化元素和滨水景观的公园。它在规划设计时所运用的平面几何学、环境地理学、人类心理学都是其成功的重要理论支撑,这对后来者的设计风格非常具有借鉴价值。2.3.2国内优秀案例——南京市夫子庙——秦淮河滨水景观南京夫子庙始建于宋朝,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是由古代科举考试中心演变而成的繁华闹市(图2.4)。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以“一中心、一轴线”为主体框架。具体是指指以夫子庙古建筑群为中心、十里秦淮为轴线、明城墙为纽带的一体化滨水景区。秦淮河滨水景观沿十里秦淮河展开,本文重点分析的是夫子庙段景区,主体景观包括夫子庙、中华门、东水关遗址公园。秦淮河滨水景观的借鉴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1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4南京市夫子庙空间模型图片来源:http://image.so.com(1)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融合度较高秦淮河夫子庙段是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景区。沿河两岸有中国四大文庙之一的夫子庙、江南贡院,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在日月星辰下向游人讲述着中国古代科举文化与儒家思想;乌衣巷作为古时金陵城(即今南京)王公贵族的住宅区,直至今日依然能从其中感受到当时豪门权贵与文人墨客所带来的历史情怀与文化氛围;中华门作为古代南京城的正南门横跨在内外秦淮河上,显示出传统河运时期交通咽喉的特色。这一段滨水景观不仅仅是水源与历史的堆砌,设计者巧妙的借助历史遗迹,通过还原当时的历史风貌与民俗街景,带给游人以想象空间和视觉体验(图2.5)。(2)良好的景观体验路径以秦淮河为轴线的景观带给使用者线性空间序列,在此基础上整个景观随着河流走势而呈现出前后错落有致的体验路径。图2.5南京市夫子庙——秦淮河滨水景观实景图片来源:http://image.so.com12
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区调查分析游人自西向东可以依次游览瞻园、中华门城堡、夫子庙、白鹭洲和东水关遗址。一系列景观并非一眼望尽的直线堆叠,也非回环交叉的发散路径,而是以河流走势形成观赏路线。(3)独具特色的夜间景观很多公园的夜景与白天相比在体验效果上会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夜间光线不足、开放景观减少导致的。秦淮河景区的夜晚灯火依然通明,甚至比白天的色彩更加绚丽多变,这些灯光与古老的传统建筑、绵延的水面形成相辅相成的三维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图2.6)。图2.6南京市夫子庙——秦淮河滨水景观夜景图图片来源:http://image.so.com整体评价:以儒家思想、科举制度、民俗文化等为内涵,集自然风光、山水园林、庙宇学堂、街市民居、美食购物、节庆文化于一体的南京秦淮河夫子庙滨水景观带是当地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57]。其沿河滨水景观带依托城市独有的秦淮河水资源,充分挖掘南京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位元素,形成了独具江南园林风格的滨水园区。当然,夫子庙风景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设计者注意,包括:作为滨水景观带,除游船外并无更多的亲水设施;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商业气氛多于公园的自然属性等问题。13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实例调查分析2.4.1北京市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调查分析(1)公园概况北京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以下简称“公园”)是位于北京市在白纸坊桥以南、护城河以西的狭长形状的滨水公园,于2003年竣工,是北京西城区“营城建都绿色通道”工程的一部分。北京金中都公园以“金中都”建城文化为主,选址于当年的金国皇宫故址,是一处充分反映北京建都历史和文化的开放性公园。公园坐落在八百多年前金中都城内的部分遗址上,东西宽二百多米,南北长约一千米,占地面积约5公顷。园内既有历史文化雕塑群,又有滨水步行道,植物覆盖率高,成为了当地居民休息观景的一个重要场所。(2)现状调查分析1)公园整体规划金中都公园紧邻西侧的护城河,因此其整体布局亦成狭长形状。公园南北各有两个大门供游人进出。金中都公园在规划上巧妙而自然地结合了三个重要元素:金代中都建城文化、滨水护城河以及城区绿植带。金代中都建城文化:北京城在元明清三代达到城市历史文化的高峰,但是鲜有人熟悉其最初的建都历史。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考证,“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营建金中都,率领文武百官入城,这是北京在历史上真正作为国都的开始,彼时的皇城即今天的金中都公园”[54]。公园依托金代中都都城遗址,在园区内通过博物馆、石雕群像、文化广场等景观向游人展示北京建城的历史。滨水护城河: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在古代拥有较完整的护城河体系。如今,在经过了一系列城市改造建设后,北京的护城河长度仅为原先的一半。公园所紧邻的护城河正是改造后城南部分这一段。因此,将建都历史与护城河相结合,是公园规划的一大特点。城区绿植带:公园地处北京西南二环拐角处,周围交通网络错综复杂。作为城市绿化的一部分,公园既向游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又是城市绿色植被覆盖区域的组成部分。从上述三个主要元素我们可以看出,金中都公园在规划设计是充分的利用了自身文化和周边自然资源。14
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区调查分析2)公园的景观设计a.历史文化景观公园内的文化景观主要以金代建筑设计风格为主,以营城建都和金人游牧等历史雕塑景观为主,串起金文化中的诸多历史节点(图2.7)。宣阳台实际上是一座小型历史博物馆,馆内通过文字、图片、沙盘模型和实物等手段向游人们介绍了金中都的建城历史。博物馆外是一座小型文化广场,地面上用不同质地的砖石绘出了金代北京城的地理信息简图。图2.7北京市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历史文化景观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营城建都”雕塑还原了当时金朝左丞相张浩与工匠研究营造都城的情形。雕塑的台基、柱础造型和榫卯框架结构借鉴了金代传统建筑特点,透露出“唐风宋制”的韵味。雕塑群惟妙惟肖的展示了女真人的游牧生活,游人在此仿佛身临其境于白山黑水之间,饮马游牧。宣阳桥位于公园北门外,园区主要文化景观从南至北也到此告一段落。b.滨水自然景观图2.8北京市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滨水景观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公园西侧紧邻护城河,因此公园亦可称之为滨水景观公园。不过护城河不允许游人亲近,仅可在河岸高台上欣赏,因此如何使游人尽可能靠近水资源成为了公园设计者的一个难点。金中都公园在亲水平台的搭建上采取了高低错落,简单15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护栏的设计风格,使得使用者能够饱览护城河主要风貌。公园内一共有两个较大的亲水平台,分别位于南北两端。平台地势较高,由木板和木栏搭成,其上有座椅供游人驻足观赏护城河景观(图2.8)。c.植物景观公园内的植被以草地和落叶树林为主。树木品种主要是北方常见的温带落叶林树种,如松树和槐树。这类树木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呈现出黄绿交替、叶落叶生的自然景观。而在河边,设计者放置了旱柳;在休闲长廊两侧则有一排排竹林作为点缀。(3)公园景观设计的优缺点分析1)优点分析a.历史文化元素融合度高设计者充分利用公园前身为金中都遗址的特色文化资源,在小品细节之处均展现出特有的历史符合。比如路灯底座、石椅、小径等设施上的“金中都”雕刻。此外,博物馆内展出的重要文物也被设计者作为小品被安放在公园许多角落。图2.9北京市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小品设计实景照片图片来源:作者自摄16
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区调查分析b.历史和休闲元素并重如果说历史文化特色是金中都公园吸引游人的华丽外衣,那么休息设施的数量和舒适性则是公园实实在在带给使用者的福利。公园里三步一长椅,五步一亭台都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休息设施;缓坡与台阶的搭配也相得益彰;宽阔的主路与蜿蜒曲折的小径也为游人提供了驻足赏歇的空间条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休息元素的设计非常的人性化(图2.9)。2)不足之处a.对历史细节的处理不足尽管设计者非常用心的将很多文化符号和景观融入园林,但是在细节突出方面仍然不够完善。比如,游人对于反复出现的“金大都”字样非常感兴趣,此时设计者可以在三个字所用字体、书写作者等信息进行阐释。这样一方面使得元素符合内容饱满,另一方面显的景观自然,不突兀。这些细节也体现在建筑设计风格比较呆板,为了历史元素而铺陈历史。b.服务设施不足公园空间有限,且狭长形的地理空间限制了很多服务设施的修建。比如,路标指示牌、独立观景点等。总体来看,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自然和水元素,成功的将城区滨水景观的基础功能展现出来,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将历史文化城市的名片成功移植到公园上,形成了与其他滨水公园的特色之处。2.4.2美国波士顿查尔斯河滨水景观调查分析(1)公园概况波士顿滨水公园亦被称为查尔斯滨河大道。这座公园坐落于美国马赛诸塞州的波士顿的后湾区,东西长约两公里,南北最宽处不超过100米,呈带状。公园紧邻市区查尔斯河下游即将到达入海口的宽阔河段,是查尔斯河堤工程的一部分。(2)现状调查分析1)滨水自然景观查尔斯滨河大道最大的特点就是取材于自然,可以说景区即河堤,河堤即公园。景区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水资源和植被。公园紧邻的河段是查尔斯河最宽、水面最平静的一段。因此,在这里你能看到多处亲水平台供游人驻足观17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赏、休息、拍照。查尔斯河良好的水资源还为当地的皮划艇、帆船、龙舟等水面运动项目提供了绝佳的场所,而公园内也因此修建了赛艇、游船停泊的接驳平台。公园里另一大自然景观就是沿河岸的成排的樱花树,每到3、4月份,漫天洒落的粉白色樱花就成为了波士顿的一张绚烂的名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樱树并非当地树种,而是由日本政府捐赠的,用以显示波士顿市和日本相关城市的友好关系(图2.10)。图2.10美国波士顿查尔斯河滨水公园实景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www.baidu.com2)历史文化景观美国二百多年的建国历史,其中不乏许多英雄事迹和历史名称。但是要论美国最有历史文化的城市,当属波士顿市。载着美国第一批拓荒者的五月花号停靠在波士顿港口,成为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索的“倾茶事件”发生在波士顿,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也在波士顿。可见,波士顿是当之无愧的美国历史文化名城。正因如此,查尔斯河滨水公园里也能够看到一些历史文化符号。比如象征着独立战争和内战的几门大炮雕塑被放在了公园里,既是一种小景观,也是对当地历史的一种呼应。18
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区调查分析(3)景观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1)优点分析图2.11美国波士顿查尔斯河滨水景观细节设计实景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www.baidu.com公园设计中有两个方面非常值得设计者借鉴。其一是娱乐功能突出。在这个狭长的公园里有一座露天舞台,名叫HatchShell。这座舞台经常会有乐队表演,尤其是夏季,这里更是当地流行音乐派对的重要场所。此外,园内有多处儿童设施免费开放给市民。其二是设施人性化。虽然公园一侧紧邻高速干道,但是大弧度螺旋形过街天桥可以让游人从幽静的住宅区直接来到公园而不必担心与机车相遇。亲水平台深入河面,使用者可以充分感受查尔斯河的风情(图2.11)。2)不足分析公园整体设计偏向于自然风景,导致区域文化符号数量少且不明显。当然这并非指现有的设计不好,而是作为一座在历史、教育资源上拥有巨大优势的名城,可以适当的在滨水大道内更有创造性的打造一些人文景观,这样可以向更多外来游人展示波士顿的自然美与人文美。2.4.3西安市世博园调查分析(1)公园概况19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市世博园位于西安市城北浐灞生态园区,占地面积6270亩,是2011年线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博览会结束后,公园即免费向市民开放使用。世博园既是自然园林景观的集合又是特色风情建筑的荟萃。这里既有依据植被特点而建的大师园,又有以国内外地域特色为主的世界展园和国内外展园。院内还有月2820亩的湖景水域。可以说世博园秀美的自然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地域建筑特色使其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滨水公园。(2)现状调查1)自然景观园区世博园的建园目的就是向游客展现世界园艺的盛况,因此院内专门设计了以大师园为主题的系列景观区。其中包括了“山水•中国地图园”、“植物学家园”、“迷宫园”、“黄土园”等富有意境的自然景观(图2.12)。“山水•中国地图园”以中国地图为蓝本,将园区打造成地图形状,把植物和中国元素相结合,形成了富有形意的景观。图2.12自然景观园区(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是“山水中国地图园”设计图、“植物学家花园”设计图、“黄土园”雕塑景观、“迷宫园”道路)图片来源:www.baidu.com20
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区调查分析“植物学家园”的造型呈圆形墙面包围的圆柱体,建筑内有不同种类的植物景观,以秦岭山脉中的植物为主,展现了我国植被的多样性。“黄土园”则以西安说处的黄土高原为核心思想,重点突出“黄土”特色。园中运用黄土、喷泉、等景观展现了黄土高原的地理、气候特点。“迷宫园”顾名思义就是将园林的造型设计成曲折回环的迷宫,而它最大的特殊湿建筑风格更为中式化,墙面基本是灰色的仿古砖瓦建成。迷宫内树木成排,与砖墙相辅相成。2)地域特色建筑园区世博园的另一个重要景观特色就是依据不同地域而建的国内外展园。具体包括:世界庭院、国外展园、内地展园和港澳台展园四大主题区(图2.13)。世界庭院内含古希腊园、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古典主义园、英国自然式风景园和西班牙伊斯兰园。这五个独立园区均为世界性园林景观的代表者,堪称世界级庭院。国外展园包括了除中国意外的世界上其他地区较为出名的园林景观,包括荷兰展园、缅甸展园、日本奈良展园和尼日利亚展园等以国家命名的园区。内地展园则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将陕西省10个地市以及杨陵区划分成10个不同城市特点的园区,另一部分则是内地除陕西以外的省份各自代表的园区。例如陕西的宝鸡展园、汉中展园;全国范围的河南展园、江苏展园等港澳台园区则是以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主题的独立园区。图2.13地域特色建筑园区(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是古希腊园、法国古典主义园、德国园、泰国园、延安园、成都园、香港园和澳门园)图片来源:www.baidu.com21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滨水景观的综合应用世博园内的湖区是园内的重要景观主体。湖区位于整个公园的中心位置,其中散落着数座湖心小岛,通过浮桥相互连接。整个湖区自然风光秀美、与临岸建筑融合度高、且亲水性极佳。图2.14世博园鸟览图和远景照图片来源:www.baidu.com从图2.14中我们可以看出世博园拥有较大面积的水域资,景区围绕这片水域打造了一系列滨水景观,使得整个公园的亲水性和文化娱乐性特点特长突出。亲水性体现在合理的驳岸设计。园区尽可能多的让陆地边界与水域边界自然结合,通过逐渐降低的地势将水岸贴近草地、芦苇区等自然驳岸平台。同时大量贴近水面的浮桥以及开放式亲水平台能够带给使用者极佳的戏水和观赏的体验。如图2.15所示,滨水沿岸地势低平,亲水平台贴近水面且较为开放,亲水性优秀。文化娱乐性是公园的另一大特色。园区内设有长安塔、珍宝馆、自然馆、科技馆、儿童萌宠馆等专题性场所;也有以地域风情为主题的欧陆风情园、椰风水岸、霸上人家园区;园区内还有以水为主题的大型金属雕塑——水龙吟。图2.15长安塔与珍宝馆图片来源:www.baidu.com22
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区调查分析世博园围绕着其中的水域打造了一系列建筑风格鲜明、亲近水源、主题清晰的滨水景观元素(图2.16)。图2.16公园文化娱乐景观(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是长安塔、椰风水岸、科技馆和“水龙吟”雕塑)图片来源:www.baidu.com(3)优缺点分析1)优点主题鲜明,路径规划合理。世博园的规划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汇集了诸多植物景观的自然公园,同时又搭配了与之相衬托的地域风情景观和主题园区。而公园的游览路径分为外圈环形和内圈线形两种。游客既可以沿着外圈一览园区整体的湖光美景也可以沿着内圈交错纵横的小径和浮桥深入体验风情园区。从视觉效果上看,整个园区层次感强;从使用者心理学角度看,园区景观元素富有表现力,容易引起共鸣。亲水性极佳,休闲功能突出。园区内水源丰富,亲水的驳岸设计较为合理。主要体现在贴近水面、开放式造型以及利用自然接驳的方式搭建亲水平台。在亲水性的基础上,景区修建了数量众多的观景座椅、草坪以及步行长廊,可以满足大多数年龄段人群的休闲需求。2)不足23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方面,在博览会结束后,公园内撤掉了部分特色园区,减弱了游客观赏的丰富性和互动体验,使公园的娱乐性减弱。另一方面,公园缺乏夜间照明设施,整个园区夜间视线较差;公共设施如洗手间明显不足。2.4.4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滨水景观带调查分析(1)景观带概况及现状塞纳河自东向西从法国巴黎老城区内流过。塞纳河北岸亦被称为右岸,汇聚着众多精品店、高级酒店;塞纳河南岸亦被称为左岸,主要以学院、文化教育机构等人文建筑多著称。塞纳河南北两岸均有滨水景观,本小节重点调研的是南岸景观带。图2.17巴黎塞纳河左岸区域示意图源自:http://image.so.com图2.17中数字1-20个区域共同构成了巴黎市区,蓝色线条表示塞纳河。蓝线以下部分即为塞纳河左岸。左岸滨水公园依托塞纳河,在河岸边修建了沿河的步行观景道。道路一侧是塞纳河,另一侧紧邻街区以及著名景点,如奥赛博物馆、罗丹博物馆、巴黎香水博物馆、香榭丽舍大街等。图2.18塞纳河及临近街区横截图图片来源:http://image.so.com从塞纳河及临近街区的横截图(图2.18)可以看出整个滨水河岸既拥有塞纳河自然风光的景色,又环绕在各种历史街区和景点之中。整个南岸建筑物的高度由24
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区调查分析法兰西大道逐渐向塞纳河岸降低,这样非常利于从河岸滨水景观道欣赏两侧的人文与自然风光。(2)滨水景观带优缺点分析1)优点法国作为欧洲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重要传承者,在其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将人文因素发挥的较好。整个塞纳河如同贯穿于巴黎古老建筑中的丝带,将两岸的文化、商业相融合。滨水观景道上无需过多搭建后期人为景观建筑,仅是利用历史传承下来的建筑就能非常深刻的表现出当地的悠久文化和民俗民风。河上的游览船成为景观带的主要传达手段和出彩点。观光者可以乘坐游览船一览塞纳河的自然美景,而两岸的经典建筑物群更是被尽收眼底。很多城市的滨水水域范围有限,水面上的观光设施作用甚微,但塞纳河上的游览船可以沿着数十公里蜿蜒曲折的河流一路前行。这样可以使游客在视觉体验上达到环环相扣的连续性。2)缺点虽然南岸经过了重新规划和设计,拆除了不少废旧工厂和铁道等视觉障碍,但是受制于老城区街道景观的保护,河岸滨水区域空间狭小,可开发项目有限,后续发展潜力较小。2.5分析总结及问题提出2.5.1分析总结通过上述历史文化城市的滨水公园的案例解读以及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得出这些滨水空间的设计理念和方式既有不同之处又有共通特性。(1)不同之处第一,亲水性较好的滨水公园更利于展现水资源的局部景观和细节,反之则更利于展现全局景观感受。因为滨水资源质量的优劣决定了公园的感官体验。但凡靠近丰沛水资源的、滨水区开阔平坦的、亲水性较好的公园,会带给游人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它包括:愉悦感、亲近感和舒适感。第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在展现历史文化元素上的不同。西方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潮和人文关怀使得西方园林在景观的选择上更为自然和随性,特别是在对待历史传承方面更为自然和包容。相较而言,东方设计者更愿意将历史文化元素25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理念,较为系统的植入景观设计中。这里并非特指东方设计风格古板、缺乏人文关怀,而是强调在元素运用理念上的侧重点不同。双方对待历史文化的传承均保持着应有的严肃性,但是西方设计者在手法上偏向于自然和感性,东方设计者偏向于精细和理性。第三,植被因自然环境显示出差异。显然,海洋性气候为主的波士顿公园可以拥有更多樱树等色泽鲜艳的树种,而内陆缺乏丰沛降水的西安浐灞公园即使拥有较大规模的植被覆盖,但是仍以常绿落叶林为主,少数的亚热带树种也需要精心维护才能保持正常生长。(2)共同特点第一,自然与历史元素在综合应用上比较成功。上述几处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区的设计,都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综合考虑了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规划设计,结合滨水空间的的景观与环境设计,将地域背景与历史文化符号进行呼应,无论是波士顿查尔斯河滨水公园中对于独立战争的尊重,还是金中都都城强遗址公园中金国皇宫故址的展示,均是在历史文化语境下,创造兼具自然人文特性的滨水空间。第二,都拥有交互式体验设施的设计与运用。上述几处历史文化名城滨水区景观设计,在与交互式体验的设计与运用方面也有所实践。通过景观路径的布置与空间序列,形成了错落有致且丰富的体验,通过各类设施的设置,结合滨水区环境景观,形成具有一定交互式体验的设计效果。2.5.2问题提出本文所选四处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区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其可借鉴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分析其问题如下:(1)历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创新不足历史文化作为此类滨水景观区的城市背景,是在规划设计中必须予以重视的,但对上述滨水景观区的分析解读中可以看出,上述景观区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使用形式仍较为单一,且展示方式与传承程度略显不足,历史元素的符号化表达与使用者的互动性,在彰显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区整体特质方面有所欠缺。26
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区调查分析(2)现存交互式体验形式单一在滨水景观区的使用方面,上述四类滨水公园都有涉及关于交互式体验的相关设计,但存在形式单一仍然是其现存问题,通过景观小品、滨水设施、游览路径的安排与组织,产生了使用者与滨水景观区互动体验,但对于结合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公共性设计,结合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之下历史文脉的彰显,仍存在一定的欠缺。(3)滨水景观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待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滨水区规划设计应立足于现代,着眼于未来,其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地方特质的传承、生态环境的维护等等方面均应有所设计,作为体现当地历史文化标志空间的景观区域,上述案例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缺失,对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待提升。2.6本章小结本章对希腊塞萨洛尼基白新塔广场和南京市夫子庙秦淮河滨水景观进行了案例解读,分析了这两座滨水公园在设计中的先进理念和策略,尤其是以历史遗迹为中心,合理使用轴线路径和平面几何原理来构建视觉感受;实地走访了北京市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美国波士顿事查尔斯滨河大道公园、西安世博园以及巴黎塞纳河滨水景观道,通过实地感受、与其他使用者访谈,总结了四座公园值得学习的设计方案以及发现其使用中不足之处。通过对本章案例的分析解读,归纳得出上述问题,虽然不能涵盖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区规划设计的所有现存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代表性,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总结,为后文中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提供依据。27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8
第三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第三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针对如何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这一问题,就需要理解城市滨水景观的相关内容,掌握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探讨其普遍存在的特色,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与原则,进而清晰认识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开展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内涵。依据此基本内涵,最后试图总结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本章正是循此思路展开,力求为后续关键问题的深入明确大致方向。3.1城市滨水景观概要3.1.1城市滨水景观的构成与作用(1)城市滨水景观的构成城市滨水区主要是指城市空间中比邻江河湖海的区域。而城市滨水景观是这一环境中最为自然和人工构成要素的总和,是特定水域与周边相关水岸建筑物、构筑物、天际轮廓、植物群落等所形成景观存在的总和。城市滨水景观的构成类型主要包括:1)自然景观:水域、植被等自然界提供的景观。2)人工景观:包括构筑物、亲水设施、码头、游步道、广场、建筑、小品等。3)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地域文化、城市记忆、人文活动等。(2)城市滨水景观的作用一是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地协调发展。滨水景观是一个结合陆域和水域的综合性区域生态系统,是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它包括局地的水资源体系、气流运动体系、生物体系等自然环境体系。一个设计合理、功能健全的滨水景观能够为上述局地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基础,有利于构建良性循环生态环境。滨水景观除了对自然环境带来好处之外,还能够实现许多社会功能。滨水区域可以设置缓冲带和柔性堤岸,从而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的目的;将滨水区景观和当地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一体化都市休息中心,进而实现人地协调发展。二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滨水景观通常是具有优良观赏性的,因此它能大大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例如29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西湖景区就是一座环境优美、适宜休息观赏的湖泊类型滨水景观,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海内外。因景观而提升城市形象,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亦是滨水景观的一个重要作用。成熟的滨水景观通常是一个综合开发体,其中不仅包括自然景观,也有与之相关的商业街、文化娱乐中心等配套设施。这种综合经济体所产生的价值正变得越来越显著。3.1.2城市滨水景观的特征与类型(1)城市滨水景观的特征1)多样性特征滨水区域的地理特征和生物种类往往较城市的其他区域更加多样化。这主要是因为滨水区域结合了陆域和水域的地理地质形态,从而既兼具了地理特征又成为了许多生物栖息繁衍的场所。2)美学特征水资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因此人类对水有着特殊和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审美上主要表现为浪漫性和包容性。滨水景观作为承载水资源的主体景观,可以较好的表达人类对浪漫、宽容、随性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观点。3)历史特征依水而居、随河流而生存、因水源而扩张可以说是人类历史演进的事实和规律。水资源和历史文化相生相伴正是因此而来。滨水景观不仅是一直自然景观,更是一种人们追思历史的外在工具。水源的历史特性决定了滨水景观的历史特征。(2)城市滨水景观的类型按照地域环境的景观形态,滨水景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滨江型,滨海型,湖泊水域型,洲岛型。按照景观功能,滨水景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历史文化型,生态环保型,休憩娱乐型。3.2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特色与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概念是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出,他们提议确定并建立的一种文物保护机制,使现有的具有历史底蕴、民俗特色、风土人情等一系列归属于历史文化范畴特征的中国知名城市被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55]。截至2016年12月16日,国务院已将13130
第三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座城市(琼山市已并入海口市,两者算一座)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55]。3.2.1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1)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23]根据阮仪三先生的研究,本文认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大致有七种(表3.1)。1)古都型这类名城一般均为拥有悠久建都历史的古都城。主要代表城市有北京、西安和洛阳。这类城市往往有丰富、古老的历史遗迹以及相对完整的古代城市结构。比如当代西安市的规划就是依托明清时期古城的设计结构,以钟楼为中心、呈正南正北的四边形向外扩展,并且拥有完整的古城墙建筑。2)传统建筑风貌型这类名城虽然在古代并非王朝的都城,但是依然保留有大量较为完整的建筑古迹,能够体现出某一时期城市建筑风貌的特点。代表城市包括平遥、大理和阆中等城市。3)风景名胜游览城市这类城市一般都拥有较好的自然风景资源和诸多历史传说或是名人轶事。自然与人文的叠加往往带给游人对历史的追溯和无限的遐想,例如秀美的杭州城。如果杭州只有一池西湖水,也未必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人纷至沓来。杭州的美是建立在西湖美景之上,诸多文人雅士诗词中的闲情雅致和民间故事里的阳春白雪,正是这些风景名胜使得杭州成为了一座拥有历史文化的名城。4)特殊职能城市这类城市之所以称为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得益于其在历史上的特殊城市职能。例如江西的景德镇以瓷器著称。它作为宋朝时期的三大官窑城市之一,拥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并且现今依然保留着烧瓷这一传统。再比如四川的自贡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产盐之地被记入在册,盐都成为了自贡的另一种城市文化符号。5)近代史迹型这类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有近代时期风貌的建筑物或者文化景点。比如贵州的遵义,陕西的延安以及上海。这些城市的历史特点更多体现在其能够反映出近代历史的发展变迁,并且保留有较完整的历史遗迹。31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地方及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型正如类型名称所提到的一样,这类城市均为特殊民族文化或是地方文化的代表。例如,云南的大理古城是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这里饱有当地民俗风情;西藏的拉萨是藏族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代表城市;湖南的凤凰是土家族的传统聚集地。当游人提到以上三座城市时,往往就能自然地联系到他们相应的民族、地方文化特色。7)一般史迹类这类城市也拥有一定规模的文物古迹,但是相较于前几类历史文化城市而言,在规模和影响上较小,可以算作对其他类型城市的补充。表3.1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分类表表格来源:根据国家文物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名单整理城市类型主要城市次要城市图片展示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咸阳、邯郸、福古都型安阳州、重庆、大同、西安古城墙传统建筑风平遥、韩城、榆林、镇远、阆中、荆州、大理、丽江、苏貌型商丘、祁县、特克斯、州、金华平遥古城承德、杭州、桂林、扬州、苏州、绍兴、西安、北京、大风景名胜游常德、昆明、镇江、敦煌、曲阜、都江堰、理、杭州、南京、览城市乐山、天水、邹城青岛、泰安杭州西湖特殊职能城泉州、景德镇、宁波、自贡、亳州、张掖、榆林、阆中、佛市广州、大同、武威、寿县山景德镇磁窑遵义、上海、延安、重庆、天津、南昌、近代史迹型广州、安庆长沙、武汉、哈尔滨、青岛王家坪纪念广场32
第三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地方及民族拉萨、大理、丽江、日喀则、喀什、江孜、文化特色浓建水、银川、呼和浩特、巍山、潮州、福郁型州、同仁、凤凰、吐鲁番布达拉宫徐州、济南、长沙、成都、吉林、沈阳、郑州、淮安、保定、襄樊、宜宾、正定、肇庆、漳州、临淄、邯郸、衢州、赣州、一般史迹类聊城、泸州、南阳、咸阳、钟祥、岳阳、橘子洲头雷州、新绛、代县、汉中、佛山、临海、浚县、随州、柳州、琼山¹、集安、梅州、山海关、绩溪按照现有成功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数目,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其占全国县级(含)以上城市的比重达到了14%(如表3.2),这一看似并不算高的比重,却集中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城市发展史,承载着我国不同区域城市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普遍都有滨水区,在我国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建设是一个亟待深入系统研究的课题,直接影响其滨水景观空间的品质,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秩序重构、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当代市民公共生活的组织、以及城市整体特色的展现意义重大。表3-2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县级市(含)以上城市的比重表格来源:自绘历史文化名城13111%数量未纳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108489%数量全国县级市(含)以上城市1215100%数量3.2.2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1)历史特色:毫无疑问,历史特征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这些名城大多都拥有数百甚至上千年历史,并且这些历史的印迹或多或少在今天的城市中33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仍有反映,成为游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表现形式。例如,古城西安从宽泛的定义上来讲,其历史可以从周朝一直追溯到当代,时间跨度上千年,期间又是汉、唐等中国盛世都城发展的主要见证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了多重的历史脉络。(2)文化特色:文化往往和历史是相生相伴的。这是因为一座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较小的聚落发展成小规模城镇,再到大中型城市,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政治、经济、文化等特性。通常文化属性在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更具有可持续性。例如凤凰古城特有的苗族和土家族文化特征和当地历史变迁有着密切关系。(3)环境特色:环境好的城市不一定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历史文化名城一般都拥有较好的自然环境。这里对好的定义并非指当代,而是以选址建城时的环境优劣为评价标准。在中国,尤其是封建时期的中国,历代都城或是后起的文化名城都是结合五行风水而建的。一般来说,这些城市不是选址于地处风景秀丽就是有山有水之地。可见环境属性是城市能否成名的重要特征。3.2.3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历史文化名城与一般城市不同,它们的特点更倾向于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城市积淀了大量的历史古迹、文物景观和历史事件,形成了符合当地环境、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元素。对于这类城市的保护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历史遗存的物质这里主要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文物、古迹等物理性质上的事物。包括宫殿、城堡、庙宇、园林、城垣、雕塑以及各类工程设施等;也包括各类古墓、陵寝、名人故居、近代革命遗址遗迹等。2)城市保留下来的风貌根据历史文化名城概念的界定,城市秀美的自然环境、市容市貌也是保护的重要内容。一般分为自然环境和文态环境。自然环境指山川河流、草木植被等自然景观元素。文态环境指以化文化为主题的空间环境,包括是由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城市格局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居住区。需要强调的是,城市风貌并不等同于34
第三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历史遗迹。城市风貌更加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而非历史遗迹那样拥有一定的特殊性。3)城市留存的传统文化相较于物理层面的古迹文物等事物,城市所拥有的传统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它既包含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艺术非物质形态,又通过这些特色呈现出各式各样的物质表现形式。因此,传统文化相较于前两方面内容具有更深远的保护意义和更困难的保护方法。传统文化方面的具体保护内容有:居民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节日庆典、礼仪宗教、绘画、舞蹈等事物。(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历史文化名城应该遵循整体规划、协调发展和尊重历史的总体原则进行保护。1)整体规划从城市的整体角度考虑历史文化保护是所有原则的基础。历史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无论自然环境方面的还是人文艺术层面的,都不是一两个点能概括的。如果单纯的认为保护好某一座古建筑或是一首传统戏曲曲目就是对当地文化的保护,最后很可能一样事物都保留不下来。因为历史文化事物是在人类社会不断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它本身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相联动作用形成的,因此将文化事物与区域内其他事物割裂开对待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促成城市格局形成的必要要素,反之又受到城市发展的反作用。所以名城保护一定要从城市整体规划和保护的角度来考虑和研究。当然,整体保护并非要求对城市内所有的历史文化事物都做到方方面面的维护,而是要做到统筹布局,形成保护核心文化为主、兼顾其他文化事物为辅的整体思路。例如,平遥古城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体现了对整个古城城墙、街道、店铺整体规划的特点,而非针对某条街、某个古宅院局部的规划。2)协调发展遵循协调发展原则是规划者实现名城保护的重要方式。城市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遗迹,而是无时无刻都在发展的过程中。这就要求规划者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名城的保护。发展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一定要做到协调各方。协调发展的重点是处理好两大发展矛盾,一是当代社会进步与历史文化传统的矛盾,另一个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矛盾。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的社会变迁导致人们思想、行为、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等方面都在不断更新。35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的社会模式下如何看待和处理历史文化事物就成为了城市规划者必须协调考虑的事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不对城市居住者产生根本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应当坚持对文化历史事物的长期保护。另一方面,每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有强弱之分,很多实力较弱的城市需要在保护哪些历史文化事物上进行权衡。比如考虑到长期保护某一历史事物,物质型事物保护的成本相对非物质型的要低,耗时较短,但是短期内的工作量却很大。城市规划者需要在成本、期限、工作量、持续性等因素间统筹规划、协同处理。协调发展还包括对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协调。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山川原野会发生较大变化,而不少历史遗迹和文物却不能跟随者一起变动,期间经常会形成一些矛盾点。坚持人地协调、自然与文化协调、发展与保护协调是整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和主要路径。3)尊重历史尊重历史是名城保护的重要要求和最终目的。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一定要辩证看待。一方面,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一定时期、一定地理空间、和一定人类综合性社会活动的产物。尊重历史就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认可;忘记历史的民族终将被历史遗忘。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之所以被称为名城正是因为自身特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一旦将这特色丢掉,那么名城也就不再有名,城市的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甚至是衰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并非原封不动的照搬过往的历史文化事物就一定是正确的。历史的产物自然也应顺应历史潮流。对于那些明显不符合当代发展规律的历史文化事物,我们可以有选择的淘汰一部分。在如今模仿、抄袭隐然成风的情况下,各类名城一定要避免量大质次、形似神无的规划风格。应该依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哲学理念,将真正的城市核心历史文化景观和精神保存下来。这才是真正对历史的尊重。上述三个原则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过程中应该研究和遵循的。当然,除了三大原则以外,规划者还需要进一步从实际出发、结合实例分析,综合运用社会学、法律学、经济学等理论知识做好保护工作。3.3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的基本内涵通过对城市滨水景观和历史文化名城相关内容的解读,可以认识到在历史文化名城开展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特殊性,除一般城市滨水景观的普遍共性外,一36
第三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是历史文化名城为其滨水景观积蓄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不仅营造了底蕴深厚的外延文化氛围,还为滨水景观的设计表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原型;二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特殊背景对其滨水景观建设提出了比普通城市更高的要求,不仅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有着严格管控,而且遵循和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城市文化特色的塑造是其滨水景观建设的基本前提。同时,城市的水系资源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历史内涵的表现。城镇的建立、发展是离不开水源的,同时水源的治理和保护又需要依靠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支撑。例如,景德镇、南昌(如图3.1)就是环鄱阳湖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鄱阳湖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淡水、水产和航运交通资源。这两座城市在建市之初或多或少都因为临近鄱阳湖水系而快速成长。鄱阳湖水域为周边城镇带来了相应的历史文化积淀。如环湖地区流传甚广的赣语、江淮官话是古时这一地带渔猎耕樵者的流行语言。从另一方面看,当地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又支撑着湖区的治理和开发。水域宽广地区往往需要重视水利工程,这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历史记忆和经验,如今这一传承又继续指导着当地水利规划的思路。因此,滨水景观和历史文化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的关系。图3.1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左)与南昌(右)图片来源:http://dp.pconline.com.cn/dphoto/1942249.html3.3.1顺应城市滨水空间建设的历史规律许多世界著名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滨水区域。水源对城市的形态、功能布局、景观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莫斯科和莫斯科河、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和涅瓦河、伦敦和泰晤士河、巴黎和塞纳河、维也纳和多瑙河、布拉格和伏尔塔瓦河(图3.2)。而旧金山、伦敦、上海则是拥有出海口的特大历史文化名城[2]。我国的诸多历史文化名城不少是面水的,如福州的闽江,济南的大明湖,南京的玄武湖等(图3.3)。人类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水源,同样人类社会的进步又反作用于所处的水域,即人类有意识的对其进行改造。而滨水景观就是对这一过程37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物理反应。莫斯科和莫斯科河列宁格勒和涅瓦河伦敦和泰晤士河巴黎和塞纳河维也纳和多瑙河布拉格和伏尔塔瓦河图3.2世界知名滨水城市来源:http://image.so.com福建的闽江济南的大明湖南京的玄武湖图3.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来源:http://image.so.com3.3.2体现历史文化的历时性更新与积淀上海外滩威尼斯图3.4上海外滩与威尼斯来源:http://image.so.com滨水城市的规划、样貌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变化。在历史长河中,这些变化38
第三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被遗留下来的建筑、遗址等景观所表现出来。例如,上海的外滩的“十里洋场”建筑群和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如图3.4)都反映出了历史上这些地方曾经发展和变迁的轨迹。滨水城市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当地历史文化的记录者。3.3.3形塑滨水景观场所的历史文化属性“城市是历史形成的,从认识史的角度考察,城市的滨水景观建设是社会文化的荟萃,建筑精华的合集,科学技术的结晶”。每个城市都有自身固有的历史属性,这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这些属性可以看作是城市的标签和名片,展示着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围和魅力。正是因为有着独特的历史属性,才能使得城市的滨水景观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西安大唐芙蓉园依据相关文献记载和历史原型,吸取了唐代建筑与景观的特色,充分展现了唐都时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水准(如图3.5)。图3.5西安大唐芙蓉园整体与局部场景展示来源:www.baidu.com3.4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3.4.1历史性这里所说的历史性原则更准确的说应该叫做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这一原则是在之前几大原则的基础上,对滨水景观设计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滨水区域往39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往是人类的重要活动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活动逐步创造出了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说,滨水区域是当地区域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因此,在设计滨水景观时,设计者应当主动借鉴和吸收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将有历史特色的元素加入到景观中去,用文脉做根骨,以景观为载体,让两者充分融合,交相呼应。3.4.2地区性设计应尊重传统的、民俗的、地域性的文化。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地方文化生活与风俗习惯。当地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总结和产生了许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例如,中国东南沿海多以捕鱼为生,当地就有祭祀妈祖娘娘以换取出海平安丰收的习俗。景观设计要想符合历史,展现文化就必须注重挖掘、就地取材、结合地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出景观主题,形成特色。3.4.3生态性生态性是要求设计者要遵循自然规律,统筹兼顾的开展景观设计工作。早在17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林设计中,当时的设计师们提出来“自然是最好的园林设计师”这一口号。他们尊重自然环境,依靠自然的力量完成园林设计,而反对大量使用人为手法去修饰园林,例如修剪过的植物、几何对称型的花坛等非自然景观。这一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被后人丰富和发展,如今“自然优先原则”被具体划分成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滨水区空气环流设计原则。空气环流简单来说就是空气流动的方向和速率。因陆地和水的比热容不同,因此在白天气温较高时,滨水区的空气有水面吹向陆地;而在夜晚温度较低时,空气则由陆地吹向水面。滨水风是评判滨水区空气质量和气流强弱的基础,也是滨水区自然环境的基底。第二,滨水区生物协调原则。这一原则直观的指出了滨水区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群落的适应性设计、季节性搭配和生态驳岸的设计,以创造丰富的滨水景观层次(如图3.6与图3.7)。另外,还应考虑人与动植物的关系应当是协调的、共融的。第三,滨水区水利改造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建造水利工程设施时,应当遵循水利原理,充分考虑滨水景观的自身防护功能,不随意破坏区域40
第三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内自然形成的景观构造。图3.6滨水区植物群落设计示意图来源:www.baidu.com图3.7滨水区生态驳岸设计示意图来源:www.baidu.com3.4.4公共性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自然景观最优美、最能反映城市特色的区域,其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城市公共生活,包括市民日常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交通的可达性。城市滨水区域如果是开放的、对外的,将会41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给使用者带来巨大的便利性和吸引力。真正好的景观设计应当充分对外开放,尽量避免使用者为进入和使用花费较大的成本。城市滨水区是城市活动的重要场所,一定要突出其公共属性。市民在滨水区的活动应当是自由、便利的。这也要求设计者将滨水景观的开放性提升到更明确的地位。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空间必须要考虑组织和承载大量的公共文化生活,特别是一些曲艺、武术等被纳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类型,以更好的满足市民的文化诉求,彰显地方文化的魅力。例如西安环城滨水公园建设,一定程度上为广大地方戏迷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聚集地,也成为了展现地方传统文化的窗口(如图3.8)。图3.8西安环城滨水公园中的市民公共文化生活场景来源:自摄3.4.5亲水性人类对水的亲近来源于天性和历史的积淀。现代对人类进化的研究表明,人类最早的一个分支可能来自于海洋。而水源作为人类发展、演进的重要资源,也使得全世界的主要人类活动区域都有自己的水文化。滨水景观的设计应当遵循人类亲近水源的特点。例如,在坡度的设计上可以采取高低错落,利于人们观赏水域景色;但一定要避免过高的高度,要尽量多的设计低矮的驳岸平台(如图3.9),方便游人靠近水面。在比如对低矮植物的选择上,应当避免多刺多枝的植物,宜使用柔软舒适、便于坐靠的植被,方面人们躺卧戏水。3.4.6安全性安全性是任何公共景观都应重点考虑的因素,滨水景观尤为必要。但凡临近水源的地方,都容易发生人员溺水身亡的事故。设计者在亲水性、开放性设计的基础42
第三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图3.9滨水景观亲水平台设计的平面、剖面、鸟瞰示意图来源:http://image.so.com上,应该同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设置。例如,深水区或急水区要避免过多的、无防护的亲水设施搭建;植被选择上应该以高大的树木或是茂密带有一定阻隔性的植物作为绿植带,并增加滨水防护栏杆的高度,其目的就是防止游人在危险水域过分靠近,发生安全事故(图3.10)。图3.10滨水景观的安全防护设计示意来源:http://image.so.com3.5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历史文化名城的滨水景观设计要以生态、人文和可持续为目标。塑造滨江文化景观廊道,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充分考虑了滨水空间公共开放的属性,重点关43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注于人们的交往行为,并提出了构建消费空间的必要性;优化城市整体景观格局,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强调了驳岸的生态化处理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可持续的进行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3.5.1塑造滨江文化景观廊道,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文化景观廊道是塑造滨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廊道设计具有较长的景深和丰富的内涵。单一景观只能带来一点的感官刺激,而廊道景观可以将单一变作多元,将枯燥变得有趣。结合了人文理念的景观廊道可以最大限度的给使用者传递景观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更深层次的实现人与景观的交互行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达到信息元素传递的宽广性和开放性,进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3.5.2优化城市整体景观格局,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和城市的整体景观格局有着一定关系。例如,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越高,能够给当地的鸟类等动物提供生存的栖息地就越多,而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将很可能改变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滨水景观在设计上应该注意将整体规划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例如在铺装材质的选择上,应该避免使用破环局地生态的材料,尽量多的使用环保的材质;又比如,在水路域交汇处或是河岸堤坝处,应当加强防洪泄洪设施的建造。一旦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再精美的景观都将变得索然无味。3.5.3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传统,以城市魅力带动可持续发展滨水景观承载着城市的地方传统文化,彰显着城市特有的魅力。设计者可以通过优秀的景观群落,将城市的历史信息、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等重要元素实体化、符号化,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生动形象的传递给使用者。其作用就是弘扬当地文化传统、展现城市特有魅力,进而带动当地和外来使用者的深度交流体验,推动当地历史文化的可持续保护和传承。3.6本章小结通过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作用与特征等相关文献的整理,以及对现行历史文化名城及其特色及保护内容的详细解读,深入探讨了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的基本内涵,除滨水景观的普遍共性外,一是历史文化名城为其滨水景观积蓄了宝44
第三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贵的历史遗产,营造了底蕴深厚的外延文化氛围;二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特殊背景对其滨水景观建设提出了比普通城市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城市文化特色的型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结合前一章节对当前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建设中存在问题,比如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割裂、地区场所印迹的蜕变、景观生态效应的破坏、公共开放程度的不足等等。归纳了历史性、地区性、生态性、公共性、亲水性、安全性等六个基本原则。总结了塑造滨江文化景观廊道,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优化城市整体景观格局,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彰显城市文化魅力等三大核心目标,来统筹和引导未来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45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6
第四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第四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4.1尊重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结合当前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特色景观场所记忆的延续、城市特色的塑造、空间活力的提升、生态安全格局的建构、商业开发的过度等关键问题,以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性原则、地区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公共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为前提依据,有针对性的凝练了延续城市空间历史脉络,保留地方场所记忆;结合城市地方文化传统,塑造滨水空间特色;遵循滨水景观生态效应,建立城市安全格局;立足市民公共文化生活,提升滨水空间活力等四项策略。进而清晰地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4.1.1延续城市空间历史脉络,保留地方场所记忆一般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其本身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发展,以周边山水环境和重要人文遗迹建构了一套底蕴深厚的“空间图底”,具体而言,主要有融合自然山水秩序的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内涵丰富的城市景观视线关联网络,形成了凸显一座城市生命印迹的历史根脉,也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对于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必须通过对城市空间原有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将城市山水秩序和空间格局在未来规划设计中积极传承,并对一些重要历史景观廊道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延续地方场所记忆和彰显城市历史根脉。图4.1南京玄武湖周边山水格局现状图片来源:http://image.so.com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为例,独特的自然山川形势曾赋予了古城空间独特的魅力。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扩张与高层建筑的无序发展造成一定程度上对南京城市山水格局的影响,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例如玄武47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滨水片区(如图4.1),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对此有学者提出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对南京自然山水格局进行诠释,以延续南京“山-水-城”的独特空间魅力。4.1.2结合城市地方文化传统,塑造滨水空间特色每座历史文化名城受地域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的影响,积累了独具个性和内涵的丰富文化遗产,对于其滨水景观的营造乃至空间特色的塑造,提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创造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外延文化氛围。因此,历史文化名城的滨水景观应当塑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相适应的滨水空间。一方面,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滨江历史地段或文物古迹,来展现城市悠久的历史风貌特色和文化积淀。国内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在滨水景观建设过程中,将历史地段和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统一起来,进而营造了主题鲜明的滨水景观廊道,为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比如杭州西湖,其经过上千年的不断赓续建设,形成了著名的西湖十景,周边群山逶迤,绿树掩映,文物遗迹众多,历史氛围浓郁。通过当代有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又重新诠释西湖的时代魅力。此类案例众多,比如武汉依托滨江的黄鹤楼、晴川阁等对其滨江景观的塑造(如图4.2)。图4.2杭州西湖滨水空间图片来源:http://image.so.com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总结一系列能体现地区特色的植物种类、文化符号、乡土材料、建造技艺、建筑语汇等,并结合现代的审美趣味加以创造,形成一批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的滨水建筑、文化雕塑、城市家具、植物群落48
第四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等,以增强城市滨水景观的可识别性,集中展现城市的地方传统。4.1.3遵循滨水景观生态效应,建立城市安全格局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滨水景观的建设还应积极探索滨水景观的生态效应,以力求构建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建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通过利用城市生态廊道的连续性,联结散落孤立的生态斑块,促进物种的基因交换,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二是利用线性的滨水生态景观温度相对城市内部的特征,按照空气扩散原理,更加有利促进空气的流通,进而形成城市风道,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三是通过线性滨水景观带中的植物群落搭配,发挥对空气中的粉尘和有害气体的过滤和吸收,提升空气质量。四是充分发挥滨水河道的防洪减灾职能,借鉴海绵城市的原理,积极疏解和防治城市内涝。总之,通过发挥城市滨水景观生态效应,目标就是要基于滨水景观廊道的线性空间特性,有效组织和联结城市内部的生态斑块,形成完善的生态体系链,最终建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4.1.4立足市民公共文化生活,提升滨水空间活力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特色景观空间作为满足市民休闲游憩与文化精神需求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必须避免当前城市滨水区空间建设中盲目崇洋贪大导致的尺度不适宜、场所精神缺失、空间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因此,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就必须立足市民公共文化生活,积极利用滨水空间的景观价值,充分体现其公共性和开放性原则,有效提升滨水空间的活力。首先,滨水景观空间要营造多样的开放空间场所。不仅要创造功能多样、吸引力较强的空间类型,来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活动需求,还要利用滨水两岸丰富的地貌特征,建立多层级的水域景观,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私密程度不一、心理感受多变的空间网络(如图4.3)。其次,建立连续易达的滨水景观空间交通体系。要结合具体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交通现状,优化滨江城市公共交通布局,为市民提供多样、方便、快捷的交通出行方式,提高滨水景观空间的可达性。最后,要充分结合地区传统,塑造滨水景观空间的场所精神。不定期地引入一些结合地方传统习俗的文化活动,举办体现地区特色的文化展演。增强人们对49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空间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图4.3类型多样的滨水空间与公共活动图片来源:http://image.so.com4.2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滨水景观总体规划基于对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目标,围绕现代文化功能需求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合,城市历史空间秩序的接续,加强与自然风景、文化遗存的视线关联,市民公共文化生活的承接,滨江天际轮廓的塑造,滨水景观生态效应的落实,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等关键问题,结合对优秀案例的剖析,系统从整体功能、空间结构、景观视廊、交通流线、滨江界面、景观节点、景观要素等方面论述了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表达方法。4.2.1整体功能的定位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总体规划而言,从整体功能定位上结赋予景区一定的历史文化功能是凸显历史文化内涵的关键。景观通常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滨水景观则更多的偏向于自然类景观,因此在功能结构上如何表现历史文化元素就需要结合当地特色,发挥空间想象力。一般而言,历史纪念馆、博物馆、人文雕塑等场所或符合可以在形态上表现出历史文化特色。此外,结合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古文化街、各类体验场馆能在内涵上表现历史文化元素。因此,滨水景观应该着重规划出核心功能区域,从形式到内涵,从物质到精神层面来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50
第四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4.2.2空间结构的构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总体规划,亦需要从空间上回应城市文脉与地方特质,从大尺度的山水环境层面审视城市本身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的思想,通过对周围自然山水空间结构的察视,寻其脉络,寻找出城市与环境融合的切入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区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在规划设计中,需将城市放置的山水形胜格局中审视,进而将人工建造的城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不仅关注人工环境,更强调人工与自然共同融合,在整体格局架构的基础之上,进行滨水空间规划建构,将其视为骨架,串接城市空间,使自然与城市于此联系、生长、发展,呼应城市格局与文化结构,成为承载历史文脉、地域特色、公共生活、景观环境的重要空间载体(图4.4)。图4.4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结构的构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4.2.3交通流线的规划景区内交通线路的规划是展示景观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交通路线应该是流线型的,是紧密连接的。在景区中,结合水域和陆域的特点,融入富有传统性的交通网络构造可以有效且新颖的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比如在局部园林景观内,仿照古时陆上交通道路的形式和用料来搭建公园的步行道等道路;亦可以结合功能区域,在亲水平台区域设立仿古的体验式水运交通游览线路,使游人通过交通工具的传承感受历史文化(图4.5)。路线规划是展示景观的途径,而道路绿化则是优化景观的重要手段。滨水区的道路绿化应该按照路径类型进行区别对待。大路或是主路是园区交通路径的主干,其绿化通常成对称型,以乔木等较高的树木为主,突出主干道的地位;辅路51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5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交通流线规划——天水市藉河沿线图片来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藉河沿线城市设计或者次路是对主路的一种补充,通常以低矮灌木丛为绿化带;小路则是供游人休闲驻足用的,通常能提供给游人较为隐秘得到空间感,此时绿化带可以选用大花植物,一方面提升观赏度,另一方面起到较好的空间保护性。4.2.4景观视廊的组织视廊,即视线走廊,它规定一个空间范围内以保证视线的通达,使人与自然山水或人文景观保持良好的视觉联系[36]。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中视廊的组织必须注意一下几点:第一,要对城市历史上存在,并体现地方特色的山水要素与关键文化空间之间建立的视线网络加以发掘和继承,延续城市空间与山水之间的秩序关联,加强的场所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感。第二,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自身也要发掘和组织与周边自然山水、文化古迹、城市标示建筑的良好视线关系,并结合具体视觉感知效果,在规划布局中提供一些关键的空间节点,加强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有机关联。第三,还要从滨水景观“被看”的角度出发考虑。滨水区域应该尽可能的从视觉角度延展开来,使较远距离的观察者能看到水域的整体样貌,这就要求景观节点的选址要参考与垂直于河道的街道视廊的对景关系(如图4.6)52
第四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图4.6城市滨水景观建筑的布局示意图图片来源:引自郑安生《城市滨水区的视线分析》,《风景园林》2006年064.2.5景观界面的设计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界面往往是凸显城市整体形象的关键因素,在规划设计中应控制建筑物的位置、体量,避免对自然山水形态基底的抑制。另一方面对滨水天际线也要进行合理的控制,既要对景观起到衬托作用又不能喧宾夺主,形成压制。具体的方法包括视觉落差原则和连续性原则。视觉落差是指在景观节点的地形选取上要有高低起伏,防止单一化、直线化;连续性是指尽量避免色彩的大范围跳跃或是形状上突兀的起伏。(如图4.7-图4.8)。图4.7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滨水视线设计图片来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53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8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滨水界面与天际线图片来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4.3延续城市历史记忆的滨水景观节点设计4.3.1滨水景观节点的解读“节点”一词在《城市意象》中的解释为“重要的点”、“是观察者借此进入城市的战略点”、“它的影响波及整个区域,成为这个区域的象征”。在景观设计中,“节点”就是一些能隔开空间、单独成景的区域或是建筑。滨水景观节点是滨水区域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一系列单独或是连续的自然、人文景观,将整个滨水区隔成若干独立的区域,这些区域单独成景,又能连在一起成为园区的一部分。4.3.2滨水景观节点的设计滨水景观节点的设计包含两大类,一是明景设计,而是隐景设计。(1)明景设计明景即能够被一眼识别出来的景致。明景设计一般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景观明景设计,一类是人工景观的明景设计(图4.9)。54
第四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图4.9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节点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自然景观的明景设计自然景观大多属于明景。这类景观一般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类型丰富,形态万千。有气势磅礴的景观,如中国云贵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黄河壶口瀑布景观等。也有精雕细琢的自然明景,如黄山的迎客松等。自然的明景在设计上一般遵循就地取材、保留原貌的原则。也就是说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景观节点,设计师们只要能取来放在自己的作品中合理运用就可以了。2)人工景观的明景设计人工景观顾名思义就是人类有意识的创造出来的景观。它又包括人工自然景观和人工人文景观。人工自然景观一般表现为假山、园艺等,而人工人文景观是人工景观的一大特色,表现形式多元化。比如陕西省黄帝陵园区就是依托黄帝的传说事迹人为修建的人工景观。通常来说,人文景观更能直接表现出景观节点的深层意义,也更能成为历史文化城市的代表性作品。(2)隐景设计隐景设计与明景相对应,是指不能直接获取景观背后信息,而需要依靠一定设计手法来表达的设计理念。常见的设计手法包括错觉、借景、联想和意境。1)错觉55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错觉手法是一种常见的隐景表现形式。它利用了人类五官感知,尤其是视觉感知受外界影响产生的错误信息判断来达到景观节点信息的传递。颜色和形状是影响视觉的主要因素。比如人们会认为深色的材质和铺装更加显得肃穆庄严,浅色则显得活泼轻松;圆形比方形更能带给人们视觉上的舒适感。2)借景借景手法类似于摄影中的借位,是依靠主体景观周围的其他景观起到突出、反衬、遮掩等视觉效果,从而展示主体景观的隐含信息的手段。3)联想联想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设计者利用这一特点,对不同的景观赋予一定的含义或者利用一些特殊意义符合来引导观察者展开联想,获得超出景观主体形象的深层次信息。例如伦敦市泰晤士河边修建的大型摩天轮被誉为“伦敦之眼”,游人通过联想仿佛真的有一双大眼睛可以通过摩天轮一览伦敦市的美景。4)意境意境和联想有着较大的联系,通过联想产生的超现实感官体验往往可以生成一种感觉,即观景时的意境。因此意境手法和联想手法经常一起使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景观深层的信息传达给观察者,更可以引导人们升华这些信息进而产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感受。4.4根植城市历史文化的滨水景观要素设计4.4.1滨水驳岸塑造在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中,驳岸设计至关重要,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结合界线之间形成的挡水构筑物,滨水驳岸是城市区域临水岸线形成的驳岸,它是水域和陆地的边界[37]。滨水驳岸设计首先必须要满足防洪防涝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滨水驳岸设计需要满足水体生态环境自身的要求;最后滨水驳岸设计需要满足城市与景观规划的要求。滨水驳岸的环境功能通常包括自然景观、亲水空间、游憩空间及交通步道等环境功能[38],从不同角度体现滨水驳岸的景观性、亲水性、融合性和兼容性[38]。滨水驳岸按不同角度可划分为多种类别,按形态可分为垂直驳岸、缓坡驳岸和阶梯驳岸;按材质可分为块石驳岸、钢筋混凝土驳岸和生态驳岸;按对自然环境的56
第四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影响程度可分为自然驳岸、人工驳岸[38](图4.10)。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驳岸塑造,需要注重以下方面内容:其一,地域化驳岸景观,尊重文化同时作为根植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滨水驳岸空间,除过上述生态环境的考量之外,还需要考虑滨水驳岸与城市地域文化的联系。滨水驳岸不仅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包含了对当地地域文化的继承。图4.10滨水驳岸设计示意图片来源:http://www.nipic.com/show/16491758.html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植被、水文地质、资源等等方面作为基础条件予以考虑[56],另一方面在驳岸设计中应把城市所处的基地地理条件,人文和社会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为限定因素予以考虑,例如京杭大运河苏州段驳岸景观的应用,巧妙的结合地域文化,展现出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特色。(图4.11)其二,混合化驳岸设计,传承历史作为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应该作到彰显城市自然特色的同时,传承历史文化。在滨水驳岸设计中,将历史文化要素加入其中结合人57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驳岸的设计,使滨水景观空间达到景观性与历史性共存。例如通过构筑物临水,图4.11展现出江南水乡特色的驳岸景观——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图片来源:http://zhonglv.zudong.com/info/21607驳岸与景点广场相结合的平台驳岸,满足了游人步行、观景人流集散等活动需求;同时也可结合园林手法,增设步道、小平台、亭子及回廊等形成游憩空间,图4.12传承历史文化特色的驳岸景观——南京夫子庙图片来源:http://view.wwei.cn/wx/20342形成混合驳岸的景观空间,以实现城市滨水驳岸对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挖掘与继承。例如南京夫子庙的驳岸景观塑造,在有限的用地采用立式驳岸与其商业气氛相适应,整形驳岸的形式既有现代特点又能体现出古街的历史信息[56]。(图4.12)4.4.2滨水建筑引导城市滨水区的建筑是滨水区景观重要的元素,因为他不仅仅承载着人们对于滨水景观的观赏,其本身也是滨水空间内的重要景致[37]。作为城市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方式,建筑群的高低错落与水面的平静为观赏者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而建筑自身的富丽、怀旧、古朴等建筑风格都是滨水空间特色的重要体现,对于根植于历史文化滨水景观区的建筑设计[37],需要重要以下方面:其一,建筑布局引导58
第四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滨水建筑的群体空间因水体的介入而呈现自然与人工交融的优美空间形态,适应人对自然的亲和需求及建筑群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34]。滨水建筑的布局方式首先要保证其作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视线关系,注重肌理的延续,尤其是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滨水景观区,需要保持对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继承,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统一[40]。滨水建筑布局方式大体可以划分为分散型、线型以及聚集型三种。城市滨水区在具体设计中采用多种布局方式的组合,建筑布局应结合水体、滨水开放空间以及滨水区地形地貌而取得丰富多彩的城市滨水景观[40]。例如滨水建筑沿着线形展开的方式最为普遍,在规划设计中可结合一些重要的景观节点,形成组合穿插,相互交替的空间,在一些重要的滨水节点,进行聚集型布局形式,结合当代历史文化特色,可形成滨水区标志所在。(图4.13)图4.13根植历史文化特色滨水建筑布局图片来源:http://www.nipic.com/show/11885677.html其二,轮廓天际线组织城市滨水空间的天际轮廓线由多组建筑群体与自然山体绿化高低错落的顶部轮廓叠合而成,其形成时间较长,并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城市发展的印记所在[40]。而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空间的轮廓天际线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的记录与见证,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滨水景观天际线,首先必须尊重山形关系,形成与山形保持对比、呼应、相互烘托的空间关系;其次应该确保视线通廊的畅达,尤其是城内与滨水空间的视线联系;其三,结合滨水建筑布局,易形成具有变化、韵律,层次鲜明的天际线效果,形成高低起伏、59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具有纵深感,动态连续的滨水轮廓天际线。(图4.14)其三,体量与形态控制滨水建筑形态最重要的是要与水体的特征协调,应控制建筑高度、水体的尺度相关,并与建筑临近水面的宽度、建筑群体之间间距统一考虑。“为了保证滨图4.14滨水建筑轮廓天际线组织图片来源:《城市滨水环境规划设计若干问题初探》图4.15滨水建筑高度关系分析图片来源:《城市滨水环境规划设计若干问题初探》水景观的通透性和层次性以及滨水环境通风组织,滨水区的建筑群体布局不宜过于密集。一般认为,滨水建筑密度25%-35%之间为宜,并且常常采用‘前疏后密、疏密有致’的做法较为相宜”。滨水建筑高度控制要以水体尺度、景观视廊分析、天际线组织和标志性建筑布局为依据。对于临水建筑,通过高度控制要引导建筑向水体跌落,形成向上收分的建筑形体[40]。(图4.15)4.4.3景观植物配置植物群落构成水岸多层、多彩的生态景观。营造水岸生态景观的同时,应考虑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地搭配各种乔木、灌木、地被、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来创造层次性、季节性、多彩性等具有季相变化的水岸植物群落,使水岸景观更趋生态性、色彩性及艺术性。绿化树种选择的原则以当地树种为主,树种的选择要体现纪念性和传统性,考虑一些常青树种的运用(图4.16)。60
第四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图4.16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植物配置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配置方法一:植物配置的层次性。主要是利用植物在高低、形状上的差异进行构造。例如高大的乔木搭配低矮的灌木,既能展示两种植被各自的特点,又能丰富表现形式,不至于产生整个景区都是一种植物的审美疲劳(表4-1)。表4-1植物配置的三种营造方式图片来源:自绘营造方法举例图示采取乔木、灌木、地被、藤本、水生等植物的有机搭配和组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合,形成错落有致的水岸植物群落,使水岸更具有层次感和艺术美。利用植物自身的季节变化,来营造水岸景观色彩变换的四植物配置的季节性季景观。如春看桃红柳绿,夏看百花争艳,秋看硕果累累,东看苍松翠柏。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色彩差异,利用植物自身的色彩对比植物配置的多彩性进行搭配组合,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变化,增强视觉中冲击力。61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配置方法二:植物配置的季节性:利用植物自身的季节变化,来营造水岸景观色彩变换的四季景观。如:春看桃红柳绿,夏看百花争艳,秋看硕果累累,冬看苍松翠柏。配置方法三:植物配置的多彩性: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色彩差异,利用植物自身的色彩对比进行搭配组合,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变化,增强视觉中冲击力。4.4.4设施小品设计景观小品在园林设计中有广泛分布,占据空间相对较小的特点,它的影响力和辐射面都非常广,既能满足园林装饰、照明、服务等功能需求,又能具有一定的精神和象征意义,渲染园林文化氛围,是历史文化元素很好的承载体。小品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功能,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四类(图4.17)。图4.17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设计引导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应充分尊重和挖掘当地的城市文化和内涵,挖掘其文化的精华,将历史文化内涵融入到景观小品的设计中去,传达该城市独特的城市文化。以雕塑为例,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它是完全开放的,敞开式的,它的影响力和辐射面都非常广,而且雕塑一般设立在开场的广场上、或者是突起的高地上,识别性很高。因此,雕塑被赋予了很大的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与期望。雕塑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景观中的重要历史文化载体,延续着一个城市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中,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景观62
第四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雕塑,可以更生动的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景观雕塑的文化属性决定着景观雕塑要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含义,因此雕塑的主题表现其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意义。在雕塑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和挖掘当地的城市文化和内涵,挖掘其文化的精华,进而确立雕塑的主题,传递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4.4.5地面铺装应用地面铺装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它能从整体上优化节点的设计,提升景观的质感。铺装在景观中的功能表现为:承载交通、划定边界、组织空间、引导人流、隔离保护、提醒警示等。从铺装的功能中可以看出,铺装贯穿游人游览园林的始终,如果设计师利用好铺装的这些功能,将历史文化元素通过铺装展现出来,那么铺装将会是将历史文化元素渗透给游人的非常好的载体。在历史文化背景下,城市铺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铺装的质感现代的铺装都是经过人工处理后才会被人们使用。而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铺装材料的切割、打磨全部由人工承担,材料的选用也非常原始天然,因此,古代的铺装质感都非常质朴。因此现代历史文化滨水景观的铺装可以通过选用原始,粗糙的,不经过过度人工加工的铺装材料来营造一种古朴的铺装氛围。(2)铺装的色彩与纹样在古代,人们把铺装的色彩与纹样的表现作为铺装的核心。古代铺装景观中的铺装纹样一般都以图腾的方式表现到铺装材料上,人们将内心向往的美好愿景用地面的景观呈现出来。而现代历史文化滨水景观的铺装中,则可以根据所描述的时代背景根据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设计合理的铺装纹样,或者在表现一个典故、历史故事的时候,绘制相关的铺装纹样。在铺装的色彩方面,每个朝代受当时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其所推崇的铺装色彩风格也不尽相同,比如南朝士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造园风格上,整体以淡雅为主,表现在铺装上则是追求铺装材料本真的色彩,而在唐朝,由于国力昌盛,再加上与外国文化的交流碰撞,铺装的色彩变得更加鲜艳,也更注意装饰成分的添加。在历史文化滨水景观中,设计者则可根据历史文化的大背景,选择与之相适合的铺装色彩。63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18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铺装设计示意图片来源:作者整理(3)铺装的构型由于古代交通闭塞,沿海与内陆城市之间交流甚少,古人在设计铺装的时候都形成了地域固定的材料组合方式,比如鹅卵石与方砖的组合拼接,方式用于道路中间,鹅卵石用于边界,必要时组合成各种图案,表达美好的愿景;再如,方石和瓦片的组合,这个组合则主要是为了可以设计出各种图案,比如动物、植物等。历史文化滨水景观则可参照这种构形方式再现古代园林的铺装(图4.18)。4.5数字景观技术借鉴与应用在对滨水空间景观要素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引入数字景观技术的相关应用,即借助运用GIS、遥感、遥测、多媒体、互联网、多传感应等数字技术,对景观信息进行采集、监测、分析、模拟、创造、再现的过程、方法和技术。对于根植于历史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要素设计,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将数字景观技术予以引入:64
第四章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其一,评估定量化通过数字景观技术,实现分析与评估的定量化。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以其空间分析功能,GIS可用于生态领域评价,如土地适用性、生态敏感性、景观格局、水文信息、流域信息等等,还可以通过GIS进行关于视线视域分析、可达性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等,上述分析方法对于基础资料的分析处理,对于城市滨水区岸线处理、设置、引导都是具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其二,场景可视化可视化的场景可以清晰的展现规划设计成果,除过传统的成果展示方式[41],当前的可视化为三维的发展趋势,通过3DMAX、maya、Lumion、Vue、Cinema4D等建模及渲染软件以可实现实时建模与渲染、实时编辑、运算高速、动画制作,通过这个软件的引入,可以实现二维数据建立三维场景的效果[41]。同时通过一些VR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实现多角度、图4.19三维数字景观操作流程图片来源:交互式的体验,使得规划设计场景更加《基于3DGIS的城市规划区三维数字景观的建立》真实,对于历史遗迹的模拟、历史文化信息的复原等等,均具有较大的价值(图4.19)。其三,公共参与多样化最后数字景观技术的引入对于公众参与的方式亦提出了新的可能,首先可以通过模拟可视化途径,即通过对周边景观黄英的视觉和听觉模拟以建立三维景观环境模型,使公众直接在数字景观实验室中对其中各项要素进行评价[41]。通过此类互动式设备实现规划设计人员与使用者的直接体验。其次即是社交网络途径,通过产生大量的数据用于分析和处理景观环境相关的活动数据,以分析和指导规划设计,同时可以结合PPGIS(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来拓展这种信息的使用度,通过移动设备中的GPS定位技术记录行进的轨迹和重要的环境认知节点,最后通过GIS平台整合多个访问者的信息,分析公众对该场地认知的结果[41]。65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6本章小结本章作为文章的核心章节,承接前两章的研究内容,在吸取目前国内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目标为依据,旨在从基本策略和具体方法两个层面上,初步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基本理念框架和实践途径。针对规划设计的基本策略,将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进一步深化表达,有针对性的凝练了尊重城市空间历史脉络,延续地方场所记忆;结合城市地方文化传统,塑造滨水空间特色;遵循滨水景观生态效应,建立城市安全格局;立足市民公共文化生活,提升滨水空间活力等四项策略,逻辑关系上分别对应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展现的历史性原则、地区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公共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除此之外,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还应对接城市总体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落实相关法规的具体要求,规避大规模景观建设对城市历史空间格局与风貌特色造成无法逆转的冲击。针对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法,以基本策略为指导思想,结合对优秀案例的剖析,围绕现代文化功能需求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合,城市历史空间秩序的接续,加强与自然风景、文化遗存的视线关联,市民公共文化生活的承接,滨江天际轮廓的塑造,滨水景观生态效应的落实,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等关键问题,系统从整体功能、空间结构、景观视廊、交通流线、滨江界面、景观节点、景观要素等方面论述了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表达方法。最后引入数字景观技术作为借鉴与应用,从评估定量化、场景可视化、公共参与多样化等三个方面,提出对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应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以上研究,基本廓清了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操作途径,进而为下一章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参照。66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5.1汉中城市历史地理环境解读5.1.1汉中城市背景分析(1)地理背景分析汉中市位于我国西部,陕西省南部,南接汉江,北据秦岭,自古为四方通衢之要地。汉中市域范围内,地形关系复杂,包括了平坝、丘陵、山地等多种地貌关系,而其北秦岭、南巴山,中汉江的自然地貌形态,更是构成了其“两山夹一川”的大尺度山水空间格局。据民国《汉南续修郡志》载,其城“南襟江汉,北控褒斜,东环褒水,西峙牛山,中梁耸其南,云栈绕其北,缘侧径于巅岩,缀危栈于绝壁。隶封汉中,跨据秦陇,此一邑之大概也。其余层峦竞竒江流,呈险石径斗,折云林滃,翳不可具亦。”由此可见,汉中独特的自然山水空间格局,形成了其城市空间形态的核心地区特征。(见图5.1)图5.1汉中市域地形地貌环境概况图图片来源:汉中城市特色规划研究研究报告67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汉中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据载,汉中郡最早设于秦时,因“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是汉王朝的发祥之地,公元前206年,刘邦封汉王于此地,而后建立汉王朝,也因此有了所谓“汉人”、“汉族”的称谓。东汉末年时期,由于汉中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此地军事政治活动极为频繁,也因此遗存了大量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汉中现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高达百余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9处。时至今日,汉中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仍然是其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延续汉中城市文化脉络,重振其城市人文精神,也是当下汉中城市发展所要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3)城市性质与发展定位汉中位于陕甘川三省的交汇之处,地处关中城镇群和成渝城镇群的交接地带,是“西三角”(西安—成都—重庆)经济圈核心辐射区的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是我国西南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汇地,经济区位优势明显。结合汉中高度集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当下全国经济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大背景下,汉中城市一方面将立足地域优势,充分进行产业转型,建构以高新技术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将着力打造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载体的旅游服务产业,塑造生态良好、经济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5.1.2汉中市历史文化挖掘(1)历史脉络分析图5.2汉中城历史发展脉络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来源汉中城市特色规划研究报告68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汉中南郑龙岗寺遗址发掘的人类遗迹,佐证了早在120万年以前,汉中盆地一带就有了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说明从自然地理条件上,汉中所在区域非常适宜人类聚居。而从汉中城市选址变迁的规律特征来看,汉中城市空间始终与汉水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说明了汉江很大程度上是滋养此地民生的重要自然资源条件。甚至可以说,正是汉江的存在,才促成了汉中城市能够繁衍到今天。所以汉水是汉中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核心主体。(2)历史格局梳理汉中自建成之始,即北枕秦岭,南望巴山,汉水绕城逶迤穿过,至明清时期形成“山环水抱、负阴抱阳”的“山、水、城”一体格局,秦岭巴山、汉江水系的山水元素构成了汉中自然环境的骨架与脉络。图5.3汉中城历史空间格局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来源汉中城市特色规划研究报告汉中城市历史轴线是以汉山山峰为焦点,以王府为中心,形成了“T”字型城市骨架结构。东西大街与南大街纵横交汇处作为城市的重要节点,设置了地标性建筑,轴线上布置的包括钟楼、塔、庙、桥等建筑,起到了“壮观瞻”而“兴人文”的作用。从汉中历史格局演变发展分析来看,汉中历史城市自古即形成了“山、水、城、田、林”一体,“街、屋、桥、堤、渡”相通的空间特色。汉中城市建设一方面体现着“趋利避害”营城思想,另一方面也凝聚着“山水文化精神与意境塑造”的人居智慧。通过城市山水视线关系、城市区域景致的营造,汉中邑人创造了独特的城市人居生活空间环境,而“山、水、城、田、林”相融的共生格局也始终受到当地居民的重视,并延续至今。从汉中城池形态布局演变方面来看,汉中城市空间从“严谨规则”的方形城池到“借山用水、顺山应水”的盾形轮廓,南城墙形态改直为折,与汉江弯曲水系平行顺应;城市内部格局也从最初“中”字形街道转变为"十"字形“丁街曲巷”格局。城市空间格局与汉水之间的空间呼应随着时代演替逐步加强,与此同时,相应的文化设施也逐步趋于完善,构建了与自然山水环境为一体的城市山水文化69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局体系。(图5.4-图5.5)。结合上文所述,从汉中城市无论在山水空间格局方面,还是在城市形态演变方面,以及城市空间布局方面都与汉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汉中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也就是汉中城市与汉水之间在空间上的反复对话与契合。因此,如何建构城市空间与汉江之间良好的空间组织关系,将是构建汉中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核心关键。图5.4汉中城历史空间格局分析图图片来源:汉中城市特色规划研究报告图5.5汉中市历史格局总平面图图片来源:汉中城市特色规划研究报告70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5.2汉江汉中城市段现状分析5.2.1汉江流域现状汉江,全长1577km,其中陕西境内干流长657km。汉江过汉中城区段约18km。从汉中城市近几年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情势来看,随着滨江新区的建设,城市空间与汉江之间的空间关系越来越紧密。从2009年版汉中土地使用规划来看,汉江滨河空间已经逐步成为汉中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构成部分。无论是城市新区公共空间的打造,还是城市景观空间的营建,都与汉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汉江也是汉中城市向南拓展城市空间,与大河坎片区连成一片重要空间纽带。(见图5.6)图5.6汉中市土地使用规划及城市空间结构图图片来源:汉中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根据前文所述,汉江是汉中城市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从早期的城市选址,到后期的城市建设,汉中城市都围绕着汉江展开。近现代以来,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快速推进,汉中城市空间由曾经的“北城南水”逐步演化为今天“一江两岸”的城市格局。汉江也由一条限定城市南边界的自然地理要素,成为一条被纳入到城市内部的河流。而这一空间环境特质的改变,从本质上改变了汉江对汉中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空间整体秩序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空间与汉水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如何兼顾南北两岸的均衡发展,通过江南、江北沿岸滨水空间的打造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将成为汉中城市空间发展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5.2.2汉江汉中城市段主要职能(1)历史文化传承71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正如前文,汉江是汉中的发源地,亦是我华夏文化繁衍更迭的见证地。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无比厚重,所以对于汉江,不能孤立地视为单纯的自然地理要素,更应着重审视其历史文化属性。尤其是在滨河空间的打造方面,其与城市的历史文化职能必须有非常紧密的对接和呼应,并予以具体的空间层面的落实,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汉中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区域定位,实现汉中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2)城市形象提升图5.7汉中市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图图片来源:汉中市城市功能布局与风貌特色专项规划汉中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其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滨水城市。其亲水形象,是汉中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所以,对于汉江沿岸的打造,是提升汉中城市形象,甚至是确立城市地位的核心。汉江沿岸一方面将会成为汉中的水上门户,另一方72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图5.8汉江汉中段整体风貌图片来源:www.baidu.com面也是实现城市未来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构成的关键。(图5.7,图5.8)。(3)生态环境改善汉中因汉水兴城,市域内江河纵横、水量丰盈。有沮水、玉带、褒河、胥水、酉水、牧马和泾洋等诸多河流。江河蜿蜒逶迤,环抱汉中,相较汉江沿线其他城市,汉中水系形态优美,且生态性完好,水质清澈,物种丰富,是城市重要水质资源地,更是汉中城市生态格局的重要载体。所以,从生态角度来讲,对于汉江沿岸环境的整治,对于汉中城市生态格局的优化亦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5.3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研究5.3.1基地现状认知(1)规划范围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区位于汉中市中心城区汉江南北两侧,总体研究范围为西起滨江新区西二环大桥,东至天汉大道桥,北至西大街,南接大河坎石燕路,西南至梁山新区经六路,研究总范围约18.4平方公里。重点规划研究范围为一江两岸沿江区域范围,总体规划设计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图5.7)。结合汉中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对汉中城市空间的整体构想来看,该区域是未来打造城市新区的关键地段。73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用地现状滨江两岸的农田村落、自然植被和融入林间的农家乐呈现出自然之美。研究地段多以林地、草地、农田为主。场地内植被丰富,环境优美,有较高的景观资源价值。在建设过程中,对于基地现存的自然地理要素,要予以充分的尊重和考虑,尤其是对于河滩地的保护,更应当是打造滨水空间所要考量的重点问题。图5.9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空间范围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来源汉中城市特色规划研究报告2)地形地貌该区域地形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两边低,中间高,相对高差2-6m不等。该类型地段宽在190-220米不等,一种呈两边高中间低,人行道与堤岸相对高差2-4m不等,项目场地与堤岸高差3-6m不等,堤岸与外侧浅滩高差5-6m不等。总得来说,该地段地形情况复杂,具有一定的整治难度。但另一方面来讲,复杂而多变的自然地形,也为塑造该地段丰富的景观环境提供了先天条件。(2)基地认知1)从城市发展格局中的认知项目基地范围内,滨江新区是汉中市拓展老城、实现从单中心城市向更加合理的组团城市格局转变的第一步;汉中未来重点围绕一江两岸进行城市建设和形象塑造,滨江新区囊括了整条线路上的1/3,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其未来开发建设的效果也对汉中品牌的塑造起到决定作用。所以说,对于滨江新区的滨水段的构建,是建构整个一江两岸空间环境品质的关键。74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2)从资源优势中的认知汉江沿岸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以滨江新区龙岗寺遗址和梁山为例。其中依托龙岗寺遗址公园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结合周边优越的山水景观,沿四号桥向西主干路两侧,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设施,结合龙岗文化的展示,继而传承梁山新城的历史文脉。同时,利用梁山浅丘陵地区组织农家乐和户外活动场所,将可以塑造汉中近郊周末游憩休闲圈。而汉水与濂水,其地将是汉中市塑造一江两岸城市活力带的主要构成部分,更是汉中塑造沿河流域区域旅游产业服务带的核心区段。通过对沿线旅游资源的串接,将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对提升汉中的城市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3)从相关规划中的认知滨江新区腹地大部在汉中总体规划中属于远期发展区域,滨江新区的建设,将促使汉中主城区与其南部大河坎组团合为一个整体。滨江新区作为中国首个汉文化滨水休闲新城,包括最富活力的汉中休闲区、最具代表性的汉文化体验园、最具有吸引力的新型居住区。它将成为汉中新的城市名片及城市客厅,是一座承载着汉中历史文化梦想的新城区,更是代表汉中未来城市发展软实力,体现汉中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的核心构成部分。4)规划对象的SWOT分析及相关规划判别通过对规划建设对象的SWOT分析可以发现,汉中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赋予了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优势,依托古汉遗址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汉文化体验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滨江新区是汉中城市打造一江两岸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条件也让新区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来塑造较好城市形象。强化文化氛围、塑造生态特色、建设旅游休闲居住新区(表5.1)。表5-1规划对象的SWOT分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优势/机遇利用策略生态美—依山傍水,梁山和汉水保证山水景观视线廊道,显山露水历史悠久—汉文化发祥地,龙岗寺遗址,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园区朱鹮阁,汉中四景合理安排功能,充分发挥土地经济效益土地足—片区内土地存量丰富借势周边既有资源,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区位优—地处汉中市新老城区之间发挥水资源优势,盘活项目设施水量足—汉江、濂水河、地下水位高丰富项目内容构成,提升片区活力市场大—文化消费时代和全民休闲时代75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劣势/挑战规避策略产业软—产业类型单一,缺乏集散力梳理产业发展重点,落实重点建设项目设施差—片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为项目建设奠定基础风格乱—建筑风格参差不齐挖掘建筑特色,统一整体建设风貌产权杂—村民和企业居多,产权相对复杂分期整理土地,为项目提供立地支撑名气低—汉中市旅游知名度低,不利于吸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升片区活力引外部人群分段进行开发,赋予鲜明的主题特色岸线长—如何充分利用岸线,打造滨江景观带5.3.2规划设计目标根据《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汉中市中心城区结构被概括为“一江两轴,一城两片四组团”。其中“一江”即汉江,被定义为城市的主要生态景观轴,对未来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汉江两岸地区作为汉中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对象,发展定位为以旅游休闲、饮食文化和生态宜居为特色,集商业金融、商务办公、文化娱乐、旅游服务、滨水休闲和中高档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功能区,是建设“汉之渊源,西北江南”和“汉、水、绿”城市特色生态景观轴的重要依托,是汉中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风貌的集中展示区。(见图5.9)结合上一章节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目标,通过对基地现状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的全面认知分析,为积极响应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和战略布局,在规划建设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应树立以下几个目标:(1)优化城市整体景观布局,改善生态安全格局滨水景观区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在滨水景观带的设计中,应在保证自然生态优先和环境承载力前提之下,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优化原有空间格局,通过恢复湿地、整理河道、绿化渗透、驳岸整理、防洪设置等等具体策略,对于滨河空间的景观进行规划布局,以达到优化城市整体景观布局,改善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2)塑造滨江文化景观廊道,提升城市人居品质汉江是整个汉中市最大的水资源。沿河两岸的居民既需要汉江水资源的自然景色,又需要这一公共区域带来的社会文化效应,可见打造好汉江滨水景观带能76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够使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市民的生活品质有显著提升。(3)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彰显汉中城市魅力滨河景观区是最能体现一个地域文化与历史积淀的城市空间,在规划设计中需要保证地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使得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此得以延续,避免了城市历史的断裂。而汉水文化、汉中地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在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能够加强城市汉文化特色,打造更有宣传力的城市品牌形象。5.3.3规划设计原则基于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特色,基于上述章节中论述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中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规划设计目标的指导之下,对于本次实践提出以下五条基本设计原则。(1)尊重历史文化脉络历史文化是本次景观设计的设计基础和思路导向。设计方案要遵循历史文化脉络,以当地汉文化为主题,深入研究相关的文化背景、民风特色,力求将汉文化发祥地这一历史属性原原本本的展现给游人,做到尊重历史,传承历史。(2)顺应自然生态环境汉中作为集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于一身的山水田园城市,汉江孕育了其沉厚的人文积淀与生态脉源,可以说滨江景观的设计是体现汉中城市特色与形象的灵魂性窗口,集中展现城市与自然共生景观。在滨江景观规划设计中,以顺应自然升生态环境为其重要原则,在尊重自然地理特征的前提之下,尽可能避免人工建设对于原有环境的破坏,进而达到保护生态、提升品质、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3)创造多元共享空间汉江滨水公园应当成为开放的公共区域,要尽量减少门卡、围墙等隔阂性质设施,应当具有承载包括市民晨练、纳凉、夜景欣赏等最基本职能,用以满足市民日常休闲、活动健身,同时也能让外来游览者便捷的享有这一公共资源。(4)协调城市功能发展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区,需要协同考虑新区建设与城市老城区的衔接,需要注意城市功能、建设用地的布局、城市交通网络等多个方面,同时亦需要考虑城市历史、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做到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77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4展现汉中历史名城特色的“一江两岸”滨水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方法5.4.1整体功能布局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区其大体可分为以下功能分区:朱鹮阁汉文化体验区、龙岗文化生态休闲区、中咀商务休闲区。整个滨水园区沿河流走势呈带状,三大特色功能区就散落在景观带上。如下图所示,整个滨水景观带以汉江为中轴,划分为江南、江北两大区域。朱鹮阁汉文化体验区、中咀商务区和龙岗文化生态区自东向西排布在汉江两岸。其中具体而论:朱鹮阁汉文化体验区主要包含了汉中祠堂、老汉中街坊和汉文化体验园。龙岗文化生态区主要包含了龙岗博物馆、龙岗寺院遗址、演艺中心(图5.10,图5.11)。这其中朱鹮阁汉文化体验区构成了整个滨江带的文化核心功能主体,在景观视线上联通了南北沿江段各景观片区,与其东部生态公园带共同建构了汉江北岸的景观空间格局。图5.10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空间整体功能布局图图片来源:汉中滨江新区用地性质及道路系统调整规划5.4.2空间结构构建通过对汉中市区“一江两岸”滨水空间形态的分析,在对其滨江景观区形成一题、两线、三带、四点、五种记忆与六个主题公园构成了汉中一江两岸旅游环线系统的主体结构。其中具体包括:一个主题,即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天汉文化园。两条旅游主线:防洪堤岸线滨江路、江南路、西二环路围合形成的车行环线。三78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图5.11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空间整体功能布局图图片来源:汉中城市特色规划研究报告条景观带:一江两岸为载体形成了汉江、汉江北岸、汉江南岸三条风格迥异的景观带。四个兴奋点:朱鹮阁、汉水天堂、濂水河湿地、天幕水广场为中心的起承转合四个兴奋点。五种文化记忆:以朱鹮阁,汉水女神,中华重心,滚雪霸,龙岗寺遗址等展示了汉中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地理历史文化。六大主题公园:朱鹮阁主题公园,滨江东段主题公园,汉水天堂水上乐园,桥头文化公园,濂水河湿地公园,龙岗寺遗址公园。这就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沿江旅游特色主题园(图5.12)。在整体空间结构的设计方面,规划核心思路包括以下三点:其一,突出包括朱鹮阁、汉水天堂等具有特殊历史属性的景观要素;其二,明确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景观空间设计构架思路;其三,在空间的组织与布局方面,串接了各个历史文化空间符号。以此实现了汉江沿江段,在空间上回应城市历史文化属性的目的。而滨江两岸也成为了传承汉中城市历史脉络的核心地段,这也符合了汉江作为汉中城市历史演进见证者的文化属性。5.4.3滨江界面设计正如前文所述,汉中城市的山水空间格局是其城市重要的地区特征,所以,塑造通畅的自然山水视线关系,是延续和保护这一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滨江区域的界面设计上,突出一江为轴的空间特色,利用两岸隔江相望的地形特点,强化开放空间的设计,则显得尤为重要。规划通过合理摆布滨水建筑,形成良好的滨水天际线,使汉中城市与其周边自然山水环境的空间联系在城市建79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设过程中能够得以继续延续(图5.13,图5.14)。在建筑的高度控制上,一方面,强调自然山水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景观渗透关系,塑造“临城而有河,远望而成山”的空间视线关系。另一方面,注重建筑体量之间错落有致的形态关系,使建筑空间的营造成为提升和优化汉中山水空间格局的二次创造。图5.13汉中市“一江两岸”天际轮廓线控制总图图片来源:汉中城市特色规划研究报告80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图5.14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江界面实景图图片来源:汉中城市特色规划研究报告5.4.4景观节点设计(1)天汉园天汉园的设计主题就是“汉文化民族家园”。要通过打造一系列中式汉风的建筑群落来展示汉民族的文化特点。天汉园计划修建于汉江上游北岸的开阔腹地,两侧辅以绿地园林。天汉园将不仅是建筑,更将成为集文化、娱乐和商业运作模式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设计引导:汉代的建筑形式:以中国古代汉园囿的形式来规划“天汉园”,延续了中国汉代的形式。以庭院和园林的形式组合空间功能。丰富的功能设置:功能上将汉文化的不同方面展示,其中包含的汉院有:汉瓦院、汉石院、汉竹院、汉林院、汉字院。以汉“文”之书法、艺术展示汉字的魅力,以汉“艺”之歌舞表演展示生动的文化,以汉“节气”展示民俗节气的文化。结合历史文化元素:内容上将汉代的历史典故、人物结合雕塑、亭台命名功能演绎“汉”之荣光。(2)朱鹮阁位于汉江北岸,紧靠老城区。朱鹮是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珍贵的动物物种,以其命名的朱鹮阁很好的宣传了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传统,而建筑现实中的设计意图为面向汉中市民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图5.15)。设计引导:景观轴线——建筑组团化:三大功能片区的建筑呈组团化布置,疏密相间。汉江景色从组团之间的空间渗透进入城市,为城市打开一片通透的视觉通廊。81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滨水岸线——整合滨水景观:汉江北岸沿江区域自然生态较好,植被茂密,通过整合滨水岸线,可以打造出一条适宜步行的小路,提升景区的交通线路品质。绿化格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组团之间以及组团与城市之间通过大面积绿化作为缓冲,进一步把庞大的建筑群分割成尺度宜人的局部。开放空间——打造好交通网络,将每个节点有序连接;合理安排空间,保证空间的开放性和和功能性。图5.15汉中市“一江两岸”朱鹮阁节点设计图图片来源:汉中城市特色规划研究报告(3)中华重心基地位于汉江以南,设计理念以中华文化为主题。景观主体是城市中心广场,利用该广场为市民提供休闲放松的场所。设计引导:道路交通——出入口设定:桥南广场位于天汉大桥的上下匝道位置,为交通性节点,不宜设置广场出入口。功能分区——结合竖向考虑:用地布局采取田字形功能分区,仪式性城市广场与便民生活广场和谐共存。在堤岸的落差部位,布置功能性的建筑空间,丰富和完善广场职能,成为滨江岸线的高潮空间。滨水岸线——整合城市景观:重新梳理宾水岸线的流线关系,增加适当的公82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打造汉江南岸的渔人码头。5.4.5滨水驳岸分析汉江滨水景观驳岸的设计,一方面要强调其亲水性,确保滨江沿江景观空间能够成为汉中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其生态性和历史性。因此,对于汉江滨江段景观驳岸的设计,需要采取多种驳岸类型相结合的设计方式。汉中滨水景观驳岸包括三种类型,其一,堤路型,主要设置在片区主要出入口的位置。结合广场特点,以增添亲水性。这类驳岸类型将极大程度地促进游览者与水岸地充分接触,加强滨水区地空间参与性。其二,栈道型,设置在滨江步行道中段,以增添步行游憩的趣味性。在游览过程中,游客将会获得置身于水中的观览效果,加强滨水空间与水体的联系和互动。其三,漫滩型,设置在滨江步行道周边,形成景观节点。这类景观驳岸将充分利用滨水空间地自然生态属性,确保滨水空间的生态界面不被破坏。漫滩型景观驳岸也是汉江滨水沿岸大量采用的一种驳岸类型,以此呼应汉中生态友好的主题定位。(见图5.16,图5.17,图5.18)图5.16堤路型景观驳岸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汉中滨江新区用地性质及道路系统调整规划图5.17栈道型景观驳岸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汉中滨江新区用地性质及道路系统调整规划83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18漫滩型景观驳岸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汉中滨江新区用地性质及道路系统调整规划与此同时,对于景观驳岸的设计,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具有文化属性的城市家具、雕塑、以及景观小品的设置,提升景观驳岸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回应整个滨水空间设计的文化主题定位。这其中,不仅仅是单纯地对文化符号的利用,更是将文化要素带来的场所感带入到空间本体中,从而提升滨水地段的空间品质。5.4.6景观要素设计(1)植物配置植物选择以方便居民休息遮阴和公共活动为前提,以雪松、柳树、国槐、棕榈、香樟、大叶女贞为主,适量配置各类观花观叶植物,如迎春、银杏、红叶李、樱花、紫薇,也可选择具有不同香气的桂花、广玉兰等植物结合护堤及堤滩地,在护坡种植具有固土且开花的地被植物,形成彩色坡地,在子堤内种植观赏性、参与性较强的两栖植物,形成风情绿地,充分展示郊野公园多姿特色(图5.19)。图5.19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江空间植物配置图图片来源:作者整理84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2)城市家具城市家具作为城市特色点睛要素,本次研究在分析现状城市家具小品风格基础上,结合城市风貌相关要求,对城市家具中休憩设施、照明设施、信息导览设施、环境小品设施、雕塑设施等进行设计指引(表5.2)。对于城市家具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其文化性,在风格风貌上体现汉文化主题。表5-2城市家具设计引导表格来源:自绘休憩设施风格引导照明设施风格引导信息导览设施风格引导环境小品设施风格引导座椅庭院灯指示牌垃圾箱座椅庭院灯指示牌草坪灯座椅灯柱指示牌雕塑座椅灯柱指示牌景观柱85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景观雕塑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它是完全开放的,敞开式的,它的影响力和辐射面都非常广,而且雕塑一般设立在开场的广场上、或者是突起的高地上,识别性很高。因此,雕塑被赋予了很大的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与期望。雕塑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景观中的重要历史文化载体,延续着一个城市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滨水景观中,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景观雕塑,可以更生动的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景观雕塑的文化属性决定着景观雕塑要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含义,因此雕塑的主题表现其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意义。在雕塑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和挖掘当地的城市文化和内涵,挖掘其文化的精华,进而确立雕塑的主题,传达该城市独特的城市文化。对于汉中滨江两岸城市雕塑的选择,一定要以汉文化为主导,注重雕塑与建筑空间的景观风貌呼应关系。5.4.7滨水建筑设计(1)滨水建筑布局方式“一江两岸”滨水区整体呈带状,沿江两岸均有景观节点,因此景观布局应以大范围分散,局部紧凑为宜。这样既可以合理利用带状滨水区域的地形,拉开空间,构造空间感;又能在局部形成独立景观群,利于打造主题园区。(2)滨水建筑规模控制图5.20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江空间水系周边区域高度控制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整治沿线建筑与自然环境,塑造自然人居空间景观环境,体现建筑与环境若隐若现的特色界面。“一江两岸”建筑高度控制在保障整体建筑天际轮廓形态艺术的同时,更需综合考量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关系,以及汉中城市风貌特色的本质价值,保障重要视点山水城市格局的呈现。建筑造型和细部处理加入轮廓体会,主要为城市中水系,如东排渠等。另外,在滨水岸线保护中,应形成建筑高度由水岸向腹地逐渐升高态势,一是保证观看水景视线的通透性,其二是考虑水体宽度对滨86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水建筑规模的影响(图5.20)。(3)滨水建筑设计导引在建筑风格上提倡“古朴汉风”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充分挖掘汉中地方传统特色,提倡地方建筑符号、地方材料的运用,采用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建筑细部表现,其中汉中站周边建筑可体现汉风建筑元素与符号,中心广场周边可体现汉风及地域传统建筑符号与元素。形态上以汉风建筑为原型,形体上下收分,屋顶出檐深挑。形成稳重典雅的建筑气质。采用青灰色石材为主以及局部暖色木材,内敛的位于场地环境中。建筑形态上,追求一种大气的表现力和自然亲近的形象。立面以赭石、白色为主,屋顶以深灰色为主。以现代技术实现一种自然朴实而又雄浑的建筑气质(图5.21)。图5.21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江空间滨水建筑风貌设计导引图片来源:汉中城市特色规划研究报告同时,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与布局方面,在依循传统建筑空间布局原则的基础上,适度进行创新,使传统风貌建筑能够适应现代城市功能的需求。将现代商业职能,有机的组织在具有传统风貌特征的空间形态中。将空间的场所感、历史感与文化感同具有较强活力的功能属性结合在一起,以此呼应整体规划构思与空间构架。(见图5.22)87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22汉中市滨江空间滨水建筑风貌意向图片来源:汉中滨江新区用地性质及道路系统调整规划5.5本章小结本章首先通过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解读,明确了汉中城市概况与汉江汉中城市段“一江两岸”的基本现状,梳理了汉中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次,参照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目标,结合汉中城市整体发展背景与对“一江两岸”的调查认知,拟定了“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与主要原则。最后,将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在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的整体功能、空间结构、交通流线、景观视廊、滨江界面、景观节点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设计实践应用。重点通过对汉中“一江两岸”滨河景观的规划设计思路的深入解读,将汉江滨江延段在景观设计方面如何与汉中独特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具体规划手段予以了剖析。重点对从整体空间结构、重要节点设计、地标建筑、景观环境等各个层次的设计手法和内涵进行了解构,以此探讨了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在特殊的城市历史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滨水景观的设计工作,其二是如何通过历史文化要素的合理运用,体现和反馈城市的历史文化属性。从汉中滨江景观空间的规划与建设情况来看,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方法通过指导当前的具体设计实践,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优秀文化传统、塑造城市特色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结合历史文化去营造城市的滨水空间,对于打造城市名片,塑造城市品牌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作用。88
第六章结语第六章结语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对于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优化城市生态格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城市滨水景观建设过多的注重现代形式,盲目的贪大崇洋,缺乏对城市历史传统与地区特色的继承与弘扬,尤其对一些本身就具有悠久规划传统与文化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言,矛盾则更为突出。如何将优秀的城市文化基因在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传承表达,既是延续城市历史记忆、情感、特色的保障,也是对国家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积极回应。正是基于此番思考,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为研究对象,在借鉴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相关案例的调查分析,总结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值得吸取的优秀经验。通过对现行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保护内容与原则的详细解读,和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作用与特征的梳理,清晰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的基本内涵,一是历史文化名城为其滨水景观积蓄了宝贵的历史遗产,营造了底蕴深厚的外延文化氛围;二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特殊背景对其滨水景观建设比普通城市有着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城市文化特色的型塑。结合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基本内涵的认知和现状问题的思考,试图从原则、目标、策略和方法等方面来详细阐释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框架和实践途径,并以汉中滨水景观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践应用,现将初步研究结论罗列如下:(1)结合当前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譬如: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割裂、地区场所印迹的蜕变、景观生态机制的破坏、公共开放程度的不足等等。归纳了历史性、地区性、生态性、公共性、亲水性、安全性等六个基本原则。总结了塑造滨江文化景观廊道,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优化城市整体景观格局,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彰显城市文化魅力等三大核心目标,来统筹和引导未来的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2)以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目标为依据,初步探讨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具体方法。首先,有针对性的凝练了尊重城市空间历史脉络,延续地方场所记忆;结合城市地方文化传统,塑造滨水空间特色;遵循滨水景观生态效应,建立城市安全89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局;立足市民公共文化生活,提升滨水空间活力等四项策略,逻辑关系上分别对应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性原则、地区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公共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除此之外,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还应对接城市总体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落实相关法规的具体要求,规避大规模景观建设对城市历史空间格局与风貌特色造成无法逆转的冲击。其次,以基本策略为指导思想,结合对优秀案例的剖析,围绕现代文化功能需求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合,城市历史空间秩序的接续,加强与自然风景、文化遗存的视线关联,市民公共文化生活的承接,滨江天际轮廓的塑造,滨水景观生态效应的落实,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等关键问题,系统从整体功能、空间结构、景观视廊、交通流线、滨江界面、景观节点、景观要素等方面论述了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的表达方法。(3)以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设计为例,基于对汉中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和“一江两岸”的基本现状的认知,对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实践应用。清晰认识到前述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在指导当前的具体设计实践中,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优秀文化传统、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等多方面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总体而言,通过以上研究基本廓清了一套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方法和实践途径,但仍有许多有待扩充和完善的内容,笔者期望能结合今后相关实践继续深化,以更好的指导未来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9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齐康.风景环境与建筑[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2]齐康.现代城市研究[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3]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王建国.城市设计[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编著,1999[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6]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8]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戴代新.戴开宇.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0]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傅礼铭.“山水城市”研究[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金涛,杨永胜.现代城市水景设计与营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13]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4]乔清举.河流的文化生命[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1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6]唐剑.现代滨水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陈伯超.景观设计学[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8]郑曙旸.景观设计[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19]顾馥保.现代景观设计学[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0]李开然.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丛书—景观纪念性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1]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2]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3]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4](美)乔治·哈格雷夫斯(GeorgeHargreaves).洛杉矶河专题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5](日)河川治理中心编.护岸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1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英)西蒙·贝尔(SimonBell)著.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7](美)麦克哈格(Mcharg,IanL).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8](日)日本土木学会编;孙逸增译.滨水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9](日)日本土木学会编;苏利英译.滨水地区亲水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0]聂柯.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31]周英杰.我国城市滨水地区防洪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4[32]袁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中外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33]王玉凤.南京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34]季淮.淮安城市滨河绿地植物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35]李琳.城市滨水地带亲水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05[36]黄艾.城市滨水区线形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37]张雯新.中小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2012[38]刘奇志,杜遂.滨水驳岸的环境功能解析[J].规划师2015[39]张翠蓁,姚亦锋.滨水景观设计及其历史文化承载再现的研究—南京外秦淮河规划[J].中国园林.2004,10:24-27[40]童宗煌,郑正.城市滨水环境规划设计若干问题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1[41]刘颂;张桐恺;李春晖.数字景观技术研究应用进展[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42]戴俭.周璐璐.基于“共同”理念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北京规划建设.2012[43]邓清明.朴永吉.纪东坡.城市历史地段的景观保护及规划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44]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规划.1998[45]王林,王骏.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8[46]赵华,庞晓丽,张超.城市水系的生态堤岸设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郑安生梁伊任.城市滨水区的视线分析[J].风景园林.2006[48]杨俊宴.阳建强.孙世界.滨江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中的景观学思考——南京浦92
参考文献口中心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9[49]陈薇,刘博敏.回归自然.发展城市.弘扬文化.创造生活一扬州古运河东岸风光带规划设计[J].建筑创作.2003[50]王东宇,李锦生.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2000(9):27-30.[51]汪霞,曾坚,李跃文.城市水域开放空间活力的激发与营造[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王佐.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活力复兴及对我国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7[53]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7[54]迎客.金中都公园“十一”[EB/OL].http://www.360doc.com2015-6-185:21:06[55]国家历史文化名城[EB/OL].http://baike.baidu.com2016[56]林耀成城市水景中的驳岸设计[EB/OL].http://www.docin.com2016-11-1918:02:15[57]发展论坛.夫子庙秦淮风光带[EB/OL].http://forum.home.ne2016-7-60:28:1593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4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1]北京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景观案例设计分析,第一作者(见:明日风尚,2017.4)95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6
致谢致谢研究生的学习时光既快乐又短暂。在这三年学习期间本人非常荣幸能获得各位老师的帮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在此,本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由衷地感谢导师张炜教授。张教授学识渊博,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能传授给作者极为丰富的知识;张教授同时也非常严谨敬业,对于作者提出的诸多问题能够耐心解答,不厌其烦。研究生期间,导师的教诲使作者在专业方面和思维方式等诸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完成学位论文期间,导师从选题、开题、调研、撰写、修改等环节给予了作者巨大帮助。在此,向张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同时,也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弟,姐妹们:贾媛媛、张翡、崔怡雯、杨洋、陈博和韩旭鹏;舍友:骆梁笑、陈若曦、张佳彬;好友:刘婧超;以及其他同门的兄弟姐妹们,和你们度过的三年研究生时光充实而独特,将是本人人生中金子一般闪闪发光的回忆!还要谢谢打印店骆姐,每次都耐心地帮我们调整格式,爱你哟!在此也衷心感谢评阅老师对论文的认真批阅和悉心指导。感谢答辩委员会的专家和老师对论文进行认真审查和提出中肯的意见。祝愿所有老师工作顺利!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惠子二零一七年四月十六日9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初探_1
- 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 关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
- 探索上海世茂佘山纳米魔幻城儿童乐园景观规划设计
- 景观规划设计常用尺寸规范合集
-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 保定馨和家园小区景观规划设计
- 关于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 景观规划设计委托书范本
- 河南财经学政法大学新校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 论硬质景观设计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_1
- 探讨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浅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与文化
-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 浅析现代小区景观规划设计
- 旅游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1
- 青白江城厢镇护城河景观规划设计
- 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