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50 KB
- 2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农林学论文: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摘要:为帮助大家撰写论文,我为大家带来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希望您能提出更多好的想法!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多种组织形式。到1998年底,仅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各类示范区就达600余个。到2017年底,我国有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4000多个,各类观光休闲农园更是不计其数。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却普遍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现状堪忧,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规划单位和成果内容五花八门。另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园区景观建设杂乱无章,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鉴于此,本文作者结合三年来在北京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实践,对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从实践--理论研究--实践的发展过程,以期能使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
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17年计划设置);2、休闲农场;175处;3、观光农园:385处;4、教育农园:141处;5、市民农园:56处。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1)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2)景观美学原理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3)景观安全格局原理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2.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3.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1)生态的原则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
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2)经济性原则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3)参与性原则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4)突出特色的原则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5)文化的原则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6)多样性原则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1.景观规划的核心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2.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总结: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三农问题的概念、地位1、三农问题的概念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至
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而且国内民不聊生,农村凋敝,绝大多数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建国前的战乱和国民党的统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农村、农业、农民处境更为悲惨。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使我们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很快它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触及农民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如何改善城乡差距?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2、三农问题的地位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2017年2月8日,《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温家宝在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农村工作会议,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以及其他3位新任政治局常委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会议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会议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中央新领导集体这种三农问题的治理理念显然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背景就是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二、现有的一些错误看法现在在很多人的意识当中存在忽视三农问题的错误想法,有的认为目前我国农业能基本保证全国粮食需要就可以了,主要发展工业;有的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只要一段时间抓抓就能立竿见影,不需要长抓;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仅仅是涉及面很窄的问题,只要就农论农就可以解决。这些都是错误的看法,实际上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是否能持续进行下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它涉及到各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懈地调整改善,真正下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破解三农难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1、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在直面WTO的新格局状态下,三农这一基础的脆弱,不仅已经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一些专家曾指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保护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现代化,才有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据保守统计,目前全国大约仍有5000万左右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现实的难题和形势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加深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看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在宏观战略上要解决好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问题,这才是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占绝大多数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必须把三农问题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础性问题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面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着力解决和缓和农民增收这一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矛盾与困难,就显得大为重要和迫切了。我们对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一定要重视它,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它,要有长期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意识。2、需要减轻农民的负担。2017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继续坚持采取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很重视对减负的治理,对一些地区和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情况,曾多次发布文件严加制止,但收效不大,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仍普遍存在三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开展清费治乱减负的综合治理,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计委《关于实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其次,要定期开展复查,注意和防止涉农负担反弹,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3、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和国民财富的占用权。城里的一切公共设施都是国家承包了,而农村的一切基础设施都是农民自己集资办起来的,产权却属于国有。不仅如此,农民用电、打电话比城里贵,农民孩子读书,老师的工资农民付,城里的教师工资国家付,城里有最低保险,医疗保险,国家的财政只是市民财政。农民只有负担,农民如何才能富起来?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自由迁徙权利。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权利,应给农民同样的贷款权利。不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农村经济无法提高,农民永远也翻不了身,三农问题永远也破解不开。4、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必须进一步解放农民。历史证明:每给农民松一个绑,国民经济就有一次大发展,农村经济就有一轮高增长。现在,套在农民身上的绳索还有很多,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民离开农村和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取消农村户口。歧视性的政策和不合理收费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取消对农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将来中国农民要有不生产经营的自由。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做地主,农民进城当工人。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解放农民就是解放最大的生产力,减负仍不是最终的增收目标,只有在农
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农村产品产销的机制,实现的增收,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也是脱贫的关键。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开展综合农业(林、牧、旅游业)和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有市场需求的龙头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盲目,而是指导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这样农民就能增收了。对于农业的投入要增加,主要用于品种改良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工程方面。小城镇的建设要慎重,有条件的地方要快上,没有条件的地方,也不能一哄而上。农民进城打工也是一种转移,工作政府要多指导,组织好。对待民工的问题,也要贯彻《劳动法》对待。只有解除套在农民身上的土地枷锁,土地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实行规模经营,农业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农产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价格。5、破解三农难题需要因地制异。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破解三农难题需要新措施:回报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①回报农民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应该进入以工补农阶段了。所以,不仅要取消农民负担,今后要逐步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农村税费改革应该进一步减少税费的征收。现在的问题是尽量减少农民负担。第一,是中国农民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发达国家还给补贴,我们更应该扶植他们增强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第二,中国农业GDP的比重仅占百分之十五,却要养活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根本无力承担税费任务。在可能的情况下停止向农民收取一切税费,用十年时间恢复和提高农村生产力,培育农村土地租赁市场,促进现代农业体系的形成,以应对WTO的加入。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就会冲击我们的农产品,城市不要本国农产品的时候,不仅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危机,也是国家的危机。为什么我们的农产品价格高?主要的原因是土地承包制限制了农业的规模经营以及由此带来的机械化、科技水平的差异。美国农业已经农场化了,一般规模是5000亩,我国则是家庭经营,户均不过六、七亩,最大的户也不过二、三十亩。为什么我国农业不能规模经营?除了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把农民出租、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自主权完全还给农民和农产品价格过低过,另一个原因就是:过高的农民负担抑制了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其实农村改革说简单也非常简单,那就是一步步地减少对农民的束缚,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当农民有充分的自由后,很多长期困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②尊重农民重构县乡基层政府。我们常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个基层政府的构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要求来构建,绝不可照葫芦画瓢。应当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人民群众意见构建县乡政府和政府部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机构改革。③依靠农民让人民群众管理政府。任何一个政府,没有人民群众的监督管理,就会膨胀、腐败,会走向人民的反面。人民群众怎么管理基层政府呢?第一,官员由人民选举产生。第二,财政的钱怎么花,由当地组织和民间社团讨论,人大决策,政府照着执行,执行过程接受党组织民间组织和人民代表的监督。第三,公仆违背了民意,人民有权力罢免。第四,政府所有政务必须公开,随时接受监督、质询。党的基层组织,应依
靠人民加强对政府的建设领导和监督,党永远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解决三农和农村经济问题,如果没有大思路、大前提、新战略、新举措,是无所作为的。6、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跳出来,要有创新的思维。首先要确立强烈的富民意识,在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从实际情况看,凡是农民增收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增收的动力源主要靠的是劳力转移、结构调整、土地扭转、多种经营等。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个私经济,已成为推进农业劳力转移的先锋,成为解决农村就业的关键,成为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致富亮点。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把这些渠道作为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还要确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在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三资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经营农业的火车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特色,为农业结构调整导航。要确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要破除责任田是保命田、种田万万年的旧观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变与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引导农民以土生财,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大胆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土地作价入股,使农民成为股民,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让土地向具有经营资质的种养能手积聚,向具有资本实力的三资农业积聚。总结:其它农学论文前言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则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重要区别,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2转基因技术的介绍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可分为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两大分支。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2.1转基因植物技术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组中,并使其得以表达,从而获得的具有新的遗传性状的植物。自1983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问世以来仅20多年的时间,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应用就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有近1000例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涉及的植物物种有50余个,已有48个转基因植物品种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常见的转基因植物技术有:(1)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
发状根。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的细胞中分别含有Ti质粒和Ri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农杆菌介导法起初只被用于双子叶植物中,近年来,农杆菌介导转化在一些单子叶植物(尤其是水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2)基因枪介导转化法。利用火药爆炸或高压气体加速(这一加速设备被称为基因枪),将包裹了带目的基因的DNA溶液的高速微弹直接送入完整的植物组织和细胞中,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植株,选出其中转基因阳性植株即为转基因植株。与农杆菌转化相比,基因枪法转化的一个主要优点是不受受体植物范围的限制。而且其载体质粒的构建也相对简单,因此也是目前转基因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3)花粉管通道法。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该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我国学者周光宇提出,我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出来的。该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技术简单,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常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2.2转基因动物技术转基因动物是指用实验导入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在染色体基因内稳定整合并能稳定表达的一类动物。1974年,Jaenisch应用显微注射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获得了SV40DNA转基因小鼠。其后,Costantini将兔-珠蛋白基因注入小鼠的受精卵,使受精卵发育成小鼠,表达出了兔卜珠蛋白;Palmiter等把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导人小鼠受精卵内,获得超级小鼠;Church获得了首例转基因牛。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鼠、鸡、山羊、猪、绵羊、牛、蛙以及多种转基因鱼。主要的转基因动物技术包括有:(1)原核显微注射法,又称DNA显微注射法,即通过显微操作仪将外源基因直接用注射器注入受精卵,利用外源基因整合到DNA中,发育成转基因动物。其创始人是Jaenisch和Mintz等。此方法目前应用较普遍,现在的转基因动物研究大都是在Palmiter等方法的基础上有所改进而进行的。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外源基因的导入整合效率较高,不需要载体,直接转移目的基因,目的基因的长度可达100Kb。它可以直接获得纯系,实验周期短。但需要贵重精密仪器,技术操作较难,并且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和整合的拷贝数都无法控制,易造成宿主动物基因组的插入突变,引起相应的性状改变,重则致死。(2)逆转录病毒载体法,指将目的基因重组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制成高浓度的病毒颗粒,人为感染着床前或着床后的胚胎,也可以直接将胚胎与能释放逆转录病毒的单层培养细胞共孵育以达到感染的目的,通过病毒将外源目的基因插入整合到宿主基因组DNA中去。这种逆转录病毒被用重组DNA技术修饰后作为基因载体在应用中优于微注射法之处为:
无需要重排,可在整合点整合转移基因的单个拷贝;将胚胎置于高浓度病毒容器中,或者与被感染的细胞体外共同培养,或微注射鸡胚盘里,整合有逆转录病毒的DNA的胚胎率高。缺点是:需要生产带有转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插入逆转录病毒的基因有一定的大小限度;所得转基因家畜的嵌合性很高,而需要广泛的杂交,以建立转基因系;转基因的表达问题尚未解决。(3)胚胎干细胞介导法是将基因导入胚胎于细胞;然后将转基因的胚胎干细胞注射于动物囊胚后可参与宿主的胚胎构成,形成嵌合体,直至达到种系嵌合。其优点是:在将胚胎干细胞植入胚胎前,可以在体外选择一个特殊的基因型,用外源DNA转染以后,胚胎干细胞可以被克隆,继而可以筛选含有整合外源DNA的细胞用于细胞融合,由此可以得到很多遗传上相同的转基因动物。缺点就是许多嵌合体转基因动物生殖细胞内不含有转基因。目前,胚胎干细胞介导法在小鼠上应用比较成熟,在大动物上应用较晚。3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科学家发明转基因技术的初衷是想利用该技术造福人类,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比如说,抗虫的转基因玉米不会被虫咬,可以让人们放心食用;将能产生人体疫苗的基因转入植物食品,人们就可以在食用食物的同时增加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尚不可能预知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一些科学家们开始担心对生物、植物生命进行的任意修改,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它们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被消除。还有,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也尚未有定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也作了大量研究,出现了许多相关报道,如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引起世界震惊。论文指出,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并且没有精神。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就没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论文据此推断,BT转基因玉米花粉中含有毒素。另据报道,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说,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与普通大豆相比,两种转基因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12%~14%,还有巴西坚果事件等。面对国际上出现的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发表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2017年1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已征集到世界上3000多位科学家的签名,其中包括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JamesWatson,绿色革命的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NormanBorlaug,世界粮食奖获得者、国际水稻研究所首席育种家GurdevKhush。该声明称,对植物负责任的遗传修饰既不新也不危险。如抗病虫等诸多性状已通过有性杂交和细胞培养的方法经常性地引入作物中。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进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总结: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及利弊关系摘要:为帮助大家撰写论文,我为大家带来了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希望您能提出更多好的想法!1森林在生态系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生态也是经济与环境的重要纽带。在生态建设中应当首先将林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它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契机。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如此,生态建设的一大核心问题就是实现对于林业的发展与建设。森林资源是非常重要且珍贵的自然资源,以森林为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肩负着改善与维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同时它也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中林业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以乔木为构成主体,它通常是指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植物群体的集合。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是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的生态系统,在维护与调节自然环境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森林系统不仅能够很好的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还能够防止风沙及水土流失,是自然环境中非常珍贵的一种天然屏障。基于森林在生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好新林业的发展与建设才显得尤为重要。2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阻碍2.1公民法治观念欠缺,环保意识不够在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中很多森林资源都位于山区,这些地方普遍经济不够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平与法制观念也不够。很多当地的村民都只看到砍伐树木短期的经济效益,完全不懂得从长远角度来考虑森林资源可以带来的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加上当地资源的匮乏,人民的生活水平难以保障,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村民会为了短期的利益去大量非法砍伐树木,这不仅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破坏,这也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2.2森林保护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森林保护管理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工作内容庞杂,这给实际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障碍。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林木的生长状况要采取有效监督保护,对于林木的采伐及采伐后的尺寸验收要进行监管,对于林木的加工运输过程要实现有效控制,同时对于森林内的野生动物也要进行良好的保护。2.3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面临相应的阻力从我国现有的林场分类经营管理体系来看,分类管理经验仍然存在相应的阻力。按照现行的林场分类经营管理模式来看,商品林的经营已经完全成为商品经营行为,相应的获利方也是投入者。但商品林在生产过程中也占用了林场的资源,这些资源的获得应当有一定的成本的,但林场却并不能从这其中获利,林场的经营成果主要是通过所有权进行分配,这种资源的无成本使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林场中另一个促成部分也就是公益林,这部分林业并不能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对于这部分非商品类生产对象林场必须头发相应的资源并且对其进行经营管理,这样的资源投入对于国有林场而言又不太合理。3战略重点和实施步骤3.1增强市民生态环保法治意识想要更好的实现新林业的发展与建设,首先要从增加市民的法治观念及环保意识着手。增强市民的法治意识是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效率的首要任务。有关部门应当让与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多的在市民间普及,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的人民,更应当让这种教育进一步深入,只有让市民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问题所在,才会切实降低违法行为的发生率。3.2加大对生态建设林业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一项社会性较强的工作,想要让这项工作更好的得以实施,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是很有必要的。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将森林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在市民中普及,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3.3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经营管理国有林场的分类经营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对于林业的分类经营,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针对林业中的商品林,鉴于这部分资源是伴随企业投资而产生的,追求的也是后续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对于这一部分林业的监管不易采取太多过于严格的行政手段,倒是应当按照计划对其进行控制,并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另一大块是林场中的生态公益林,在经营时主旨应放在让这部分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森林生态公益功能上,鉴于公益林并不直接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挂钩,所以很有必要对于进行严格的宏观调控,并且以总体功能最佳为首要指导,经营时要合理协调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其经营活动良性发展。4结语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生态也是经济与环境的重要纽带。在现今的新林业发展建设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以有效的方式进行调整与改善,只有这样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才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总结: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1发展学研究进展1.1发展学理论渊源(1)萌芽期:经济增长观。发展学萌芽,最早可追溯到早期的殖民活动,即所谓的海外开发(overseadevelopment),这一时期的发展学理论主要是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经验为理论依据和发展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储蓄不足、工业不发达、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缓慢,而人口却增长迅速,使得人均福利下降。(2)现代发展期:现代化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观。现代化发展观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该理论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2类,认为人类社会是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传统社会由于缺乏文化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顽强的世第制度,人们靠世代相传的经验生活。而现代社会则不同,自由平等取代了门第和论资排辈,能力取代了经验,理性的科学观、创新进取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3)当代发展期:综合发展观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主张社会多方面、多目标、多因素综合的发展,包括民主政治参与、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卫生保健与生态环境多个方面,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发展,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进步、环境改善与个人的发展。(4)和谐发展论。1987年席酉民从管理学角度提出了和谐论;1989年席酉民、汪应洛、李怀祖又将系统论引入和谐论;1999年张国庆从生态学角度提出和谐发展理论,2017年张国庆又提出生态论,将系统论与生态学理论相结合引入和谐发展理论;2017年刘长明从哲学、伦理学角度提出和谐发展理论,和谐发展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最佳状态和指归。1.2当前发展学理论研究进展
(1)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2次现代化理论三大体系。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化理论又可分为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比较现代化等各个分支。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第2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4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4个阶段,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2)结构主义。结构主义主要发展理论有二元结构理论、中心边缘论、发展极理论、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理论。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与扩大的源泉,是剩余农业劳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中心边缘论认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均衡、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结构,即中心国与外围国,中心国垄断地维护他们既得利益,生产力的提高绝大部分被中心国享有。发展极理论认为,世界或者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经济发展是不平衡推进的,由具有支配地位的地区形成经济中心(发展极),由此产生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在世界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存在着一种二元结构,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既有带动、诱导的扩散效应,又有不平等交换造成的资源、劳力、智力向发达地区回流的回波效应。(3)依附理论。依附理论认为,从殖民时期开始,发展中国家就对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存在依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控制,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受制约和从属地位。(4)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当今世界经济为中心外围体系,位于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支配外围的落后或附属国家,或者以牺牲落后国家的发展来换取发达国家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国际生产价格来实现不平等交换和国际剥削,实现资本对外扩张。落后国家要发展,只能实行非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5)世界体系理论。世界体系理论认为世界存在着一个超越单一的社会或国家的社会体系,这个体系的整体结构决定部分,体系由核心半边缘边缘国家组成,体系中的国家在体系中的位置可以按照体系整体发展规律而发展变化;这个体系具有封闭性,一些国家在体系中的地位上升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些国家地位的下降,从整体上看,这个体系结构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静止、封闭的。(6)参与式发展。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empower-ment),赋权的核心是对发展援助活动全过程的参与和决策权进行再分配。从理论上讲,参与式发展强调平等磋商,以及对社区弱势群体的赋权。建设具有参与式发展特点的治理(governance),是参与式发展中的制度建设的核心,建立良好高效的治理既是参与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又是参与式发展的目标与结果,参与式发展的目标是要达成社会发展公正、公平和目标群体收益。(7)和谐发展。张国庆基于师法自然的理念,提出了关于复杂系统研究的生态论、健康论与和谐论的复杂系统三论。张国庆认为,师法自然的无为境界,是出
世求天道,入世度众生,实施自然而治,即有为师天道,建良法;无为循善治,爱万物,或者天道良法,善治万物,师法自然的艺术化表达是民心物体,也是师法自然的人格化表达。生态论,就是运用生态思想,去探索世界,研究并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理论与方法,生态论的渊源是师法自然。生态论理论与方法既来源于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融合提炼后又应用于包括上述学科在内的各学科,如此循环,使得方法论不断进步。健康论,是关于系统健康及其管理的理论,系统健康(systemhealth),是指系统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可以持续发挥完善的功能,并且安全可靠。系统健康管理(systemhealthman-agement,SHM),就是指人类按照系统的健康状况,在遵从系统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和谐论是关于系统和谐的理论,和谐(harmonious),是指系统的组织结构处在最佳状态,能充分并能持续发挥系统的功能。和谐,对广义系来说,是系统的最佳状态,是系统的理想目标,是系统朝理想目标进化的过程。张国庆又在复杂系统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系统的能流分析(energyanalysis)、系统群分析(systemgroupanalysis)、TSE分析(TSDA,time-spacedynamicanalysisaboutevent)、代谢分析(metabolismanalysis)、生命周期分析(lifecycleanalysis)等复杂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发展发育规律及其关键因子(keyfactor)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的精确管理(pr-ecisionmanagement)、GCSP(gradedmanagement,classificationmanagement,subareamanagement,phasedmanagement)、PDCS(plan,do,check,study)、健康管理与系统和谐等理论。张国庆并将上述理论分别应用于发展学、系统法学、系统企业学、标准学、灾害学、人工智能等领域。1999年,张国庆在全球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了和谐发展理论。他认为和谐发展就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随后,他又分析了危机产生的因子,将和谐发展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将和谐发展的最低目标确定为广义的生态健康,最高目标确定为自然界和人类共同繁荣,而不仅仅是健康。2017年,张国庆又从发展学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显性危机和隐性危机,构建了发展学学科架构,倡导符合和谐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清洁生活、勤俭生活),划分了人类文明进程,提出了和谐社会分配九一律,以及全球和谐发展的途径:生产和谐化,社会和谐化,个人和谐化。2017年7月14日,张国庆在科学网上发表了《发展学》。在该书中,张国庆基于师法自然的理念,从生态论和系统学角度对人权、社会、法人、企业等基本发展学概念进行了新的定义,给出了基本人权、人权进化、劳动链、良法善治等概念的基本涵义,提出了发展学基本原理(生态基础原理,民生至上原理,和谐发展原理),社会组织的职能与责任,劳动公平与劳动计量,社会规范的生命周期与进化,社会发展多元化、去货币化、减商化等理论,建立了由生态系统指标(资源性指标、承载力指标、生态系统结构指标、生态系统功能指标、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经济系统指标(社会分配系数、社会成本系数、商品无效成本系数)和社会系统指标(主观幸福指数、社会劳动效率、生活压力
指数、富裕指数、按需分配指数、劳动强度指数、社会公平指数、民主指数、自由指数、人权指数等)组成的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社会系统的分析评价方法与社会系统管理理论与方法,并在《发展学及其应用》中强调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民心物体(众生平等,博爱万物)与师法自然,要保障法人与自然人完全平等,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保障人权与劳动公平,实行社会发展成果平等共享,摒弃一元的、机械论的唯经济发展方式,扭转粗放的、低效的、简陋的、一维的唯货币论人类社会评价与调控方式,建立以劳动计量与管理为主轴的、以生态健康社会和谐全民幸福为框架的多元化的生态论社会评价与管理方法,并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障碍,提出了包括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教育改革(解放学生,技能教育,人格培养,民主教育,健康与安全教育)、保障社会公平(劳动公平,社会基本保障公平,社会分配调节,城乡平衡发展)、体制改革、发展理念改革(摒弃唯GDP理念,慎重不成熟技术的推广,约束精英遏制奢靡促进社会有序发展)等对策[1-4]。2.1中国古代和近代林业发展理论在我国古代,林业发展理论都是从天人合一思想衍变而来。在远古时代,认为森林是神灵,是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征服自然的幻想。进入农耕时代,道家提出了森林是自然,是道的体现,这一思想后来慢慢渗透到了儒、佛、法等众家学说之中,各自在名山大川之中新建道观、庙宇与书院,对森林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森林多功能效益方面,《管子》中都匠水工,《汉书贡禹传》中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鳐此也,《柏枧山房文集卷十》中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下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荀子劝学》中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等都对森林的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增加生物多样性有着详尽的论述,以及众多的风水学说论著中,对森林的美化环境、有益人的身心健康、地物标志、礼仪情感、宗教祭祀等森林美学、宗教等社会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森林经营与保护方面,种树农桑,泽立三虞,山立三衡,设林苑,修火宪,任地养材,以时禁发,取之有时,四时教令,用之有节等,以及在《田律》中,对森林经济价值和进行森林保护、森林培育、森林利用都有科学的论述。在近代,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林学家或林业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林业发展思想。如魏源的师夷长技、张之洞的劝学导政、康有为的公有统筹、孙中山的森林防灾等理论,并在森林实业、林学教育、林业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凌道扬的振兴林政、陈嵘的造林为要、姚传法的以法治林、郝景盛的森林万能论对当代的林业发展理论仍有一定的影响。2.2世界主要林业发展理论在世界上,林业发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联合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林业的应用,其核心是森林可持续经营;德国从实现森林永续利用的法正林理论,逐步发展为顺应自然的计划和管理的近自然林业理论与技术;美国从多目标经营的新林业理论,逐步发展为把人类的经营活动与自然的结构和过程结合起来的生态系统经营理论;原苏联和俄罗斯为了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从森林永续均衡利用的森林利用理论,逐步调整为合理利用资源防治破坏和浪费的分类经营理论,把全俄森林进行分类,实行分类经营和管理;在北欧国家,森林经营则是采取多功能目标导向的生态经营模式。总结:发展学进展与林业发展理论研究1生态环境建设对林业的需求和谐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开
放以来,人们重视收集整理经济利益的提升与社会发展,却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多种自然灾害应运而生,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因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遏制环境持续恶化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对林业发展的主要需求包括以下几点。1.1对林业重新定位林业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当前生态形态下,必须将林业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彻底摒弃传统的将林木作为木材为主的思想,必须对林业进行重新定位。把林业定位成木材的传统思想使得森林资源大量浪费,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沙尘暴、洪水等自然灾害加剧。当前,应该将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将林业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使其肩负着对生态环境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1.2确保森林系统的良性循环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既是森林资源系统也是林业建设以及生还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在林业建设过程中,要对森林系统进行合理的培育、做好管理维护以及发展工作,从而保证森林系统发展的良性循环。通常情况下,森林系统的良性循环主要表现在:森林系统本身的资源构成是一个综合的自然资源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森林资源的数量庞大,其总面积、总蓄积以及森林覆盖面积完全能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森林资源本身具有较为优良的品质,其中优质的种苗、优良的树种等能充分保证生态环境的高效发展。1.3综合发展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将林业发展作为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发展的综合体现。社会、经济、生态单个方面的效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林业的发展不能只注重单效林业,要将生态效益的实现作为林业发展的前提,同时,还要适当的将社会经济效益发展考虑其中,使三者的发展与效益得到有效保障[3]。2.1将满足社会需求作为主要目标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新林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当今社会机身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其对新林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社会发展对林业的主要需求一方面体现在对森林资源体的生态服务,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木材以及相关林业产品的实体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人们会对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社会、生态环境的需求已经逐渐成为新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2.2将生态环境与效益作为发展重心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最重视的问题之一。基于传统思想,人们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当前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当前社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合理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效益。在新林业建设过程中要将生态环境与效益作为发展的重心,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效益的发展达到最优化,从而进一步对人们生存环境做出贡献[4]。2.3将适应时代发展作为根本要求在林业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要以适应时代发展为要求,与新时代发展步伐接轨,建立出一个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林业发展战略。在这个知识经济发展崭露头角的新经济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在以一种势不可挡的速度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经济体制也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计划经济到
半市场经济,然后进入现在的完全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当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经济体制,因此,林业的发展必须以时代发展作为基础,切实促进新林业发展战略在现代社会的完美实施。3结语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经济形势巨变的21世纪,为迎合新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我国林业局必须以一个全新的战略模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当前,我国林业正处于一个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对我国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新林业发展还将继续以生态建设为主体,将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作为目标,不断提出适应时代背景的战略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总结: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一、树立正确的观念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二、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正经历
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三、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机制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四、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政府应把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纳入政府组织生产公共物品的范畴,将生态建设和林业行政管理以及执法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对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业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不分内外商,加大政府贴息货款扶持,延长贷款期,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我国人口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面积大,人为破坏资源的因素多,生态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没有强有力的政府行政机构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难以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因此,国家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机制,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政府在生态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加快生态建设。转换国有森工企业经营体制,发挥国有林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总结:浅谈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摘要:
为帮助大家撰写论文,我为大家带来了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希望您能提出更多好的想法!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适应气候变化的功能1.1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及计量监测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1.2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收集整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1.3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2低碳经济拓展了林业发展空间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已成为全世界发展的共识。我国在实施低碳经济中确立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之路,这既为林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更是历史赋予林业的重大使命。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林业发展,更加准确的定位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在实施低碳经济中履行好这一重大使命。林业定位将面临新的调整。进入低碳经济时代,林业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将会更多地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会更多地体现在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上,林业的功能和内涵将会不断拓展。一是林业问题已成为国际碳博弈中的重要筹码,我国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抢占制高点,必须全力打好森林碳汇这张牌,以提升我国在气候变化外交舞台的话语权;二是由于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关系到碳汇功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林业将作为区域环境容量的保障,决定着区域经济的规模、速度和发展质量;三是林业也将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保护好森林,就是保护好人类生存的家园。相关政策需加强研究。国家在实施低碳经济中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因此,建议:一是把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加大财政支持林业的力度;二是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把森林作为环境容量条件,来决定区域开发强度和功能定位;
三是研究国内碳交易和碳金融问题,由发达地区向森林质量高的山区、林区购买碳排放。研究以碳交易为导向的生态补偿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补偿力度;四是建议实行更加严格的林地和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减少毁林造成的碳排放。社会对森林的关注度将进一步提高。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唤醒了全社会对森林的关注。要因势利导,把民众对森林的关注引导到促进林业发展上来。一是鼓励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建立或捐助绿色基金或碳汇基金,用于我国的营造林事业;二是研究计算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碳足迹,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支持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识之士,捐助支持森林培育和保护,消除自身的碳足迹三是把义务植树活动与公民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与义务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与消除碳足迹直接联系起来;四是在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中,把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等纳入考核指标。森林资源培育的任务将更加繁重。我国在实施低碳经济中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增加森林碳汇,决定了我国森林资源培育的任务将更加繁重。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防护林、退耕还林、城市森林、平原绿化等建设力度;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根据森林可持续经营原则,强化森林健康理念,加大低效林改造,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生长量和生态功能;三是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减少毁林和林地退化。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管理,减少火灾、病虫害等森林灾害。林业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除了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外,林业的碳封存、碳替代和碳保存功能也为林业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一是竹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竹子生长快,固碳能力比林木强,符合可持续利用原则。竹加工已实现全竹利用,产品应用各领域,以竹代木、以竹胜木正成为可能,竹化学利用的产品市场也很好。二是耐用木质产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发挥林木的碳替代功能,以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水泥、钢材、塑料等能源密集型材料。以木质林产品替代这些材料,不但可增加陆地碳贮存,还可减少生产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三是林业生物质能源利用前景广阔。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可降低碳排放量。我国有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木本油料树种154种,每年还有可利用枝桠剩余物燃烧发电的能源量约3亿吨,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前景十分广阔。据张齐生院士研究的成果,每吨木材加工剩余物、废旧木材可发电900度,并可获得一定数量的木炭和生物质提取液。建设碳汇林业,发展低碳经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在十二五时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培植绿色产业体系,引导绿色消费,为应对经济危机,为建设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总结: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目前我国林业正在加速实现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
态效益、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重要转变。这五大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必然要求。2017年以来,黔东南州坚持以党的十八大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高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两面旗帜,紧扣稳中提速、赶超进位的总目标,按照管住、搞活、有效益、可持续的总要求,大力实施林业可持续增效工程,把林业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具有黔东南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之路。截至5月底,全州实现林业生产总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值达32.6亿元(其中:一产16.2亿元、二产12.1亿元、三产4.3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12.8%。1精心谋划,创新思路,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黔东南州具有发展林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比较优势,是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西南林产业基地和全国三个生态补偿示范区之一。但长期以来,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全州林业经济的较快发展。为改变这一局面,黔东南州从林业产业发展入手,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效益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先后编制了十二五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林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蓝莓产业发展、木材加工业、西南林产基地、苗木花卉等产业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到2017年,全州发展工业原料林基地13.3万hm2、油茶基地6.67万hm2、茶叶基地6.67万hm2、中药材基地5万hm2、楠竹基地2.67万hm2、蓝莓基地1.33万hm2。力争林业产值每年增长15%以上,到2017年达到200亿元,使林业产业成为全州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2创新载体,多轮驱动,强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黔东南州紧紧围绕现代林业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西南林产业基地、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坚持创新载体,实施多轮驱动,强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2.1实施高位推动成立了州、县、乡三级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产业机构,在州、县林业部门设立了专职或兼职的产业办公室,并明确了专人抓林业产业发展工作。建立了州、县两级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对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在产业发展工作调度上,以抓工业的办法对林业重点产业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督查、年考核,强力推进产业发展。2.2实施政策驱动坚持政策扶持与协调服务并举,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近年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黔东南州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蓝莓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整合资源促进木材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林地林木流转促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草拟了《关于全面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等,对产业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建设规模、发展布局及重点建设任务作了明确规定。州级财政从每年5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相应的资金支持林业产业发展。2.3实施龙头带动近年来,坚持把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积极策划项目,主动向外招商,已先后引进林业招商项目13个,签约资金32.7亿元。2017年,按照温度不降,力度不减,领导带头,高位推进的工作部署,再次策划了28项林业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向外招商,先后邀请了贵州天驰蓝莓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恒瑞农业产业科技
开发公司、福建省三明市顺良竹业有限公司、北京梦孤宇服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到黔东南州考察。6月13日,贵州天驰蓝莓开发有限公司拟在黎平县投资7.5亿元的蓝莓种植及加工项目已正式签约,计划在6a时间内,建设3333.3hm2蓝莓种植基地和1个蓝莓综合加工基地。同时,通过巩固提升,使全州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企业达到66户,其中,年产值2017万元以上企业由2017年的31户增加到38户。黔东南州9户林业企业被列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占全省26户林产龙头企业的34.6%。1~5月,全州实现林产工业产值6.6亿元,同比增长18.4%。2.4实施园区和基地促动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坚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完善配套、规模发展的思路,选择基础条件良好的地域启动林业园区建设,整合资源,使园区建设在水、电、路等设施上实现全配套。目前,全州已建成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15个,面积达1443.87hm2。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蓝莓、油茶、楠竹、工业原料林等特色产业基地。1~5月,全州共完成蓝莓基地土地流转面积2500hm2,占全年任务的54.21%,植苗1093.3hm2;新建油茶基地666.7hm2;楠竹基地1666.7hm2;工业原料林基地1.18万hm2。通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力地促动招商引资和特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2.5实施林业下经济拉动充分利用黔东南州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2017年,全州森林旅游接待人数达179万人次,总收入达3.4亿元,为林农提供直接收入达1.6亿元。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麻江、锦屏、黎平等县建立了蓝莓林下养鸡、竹荪种植、林下竹鼠养殖等林下经济示范点,2017年,全州林下经济实现产值6.8亿元,12万农户实现增收致富。2017年以来,黔东南州再次组织相关人员对《黔东南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进行了修改,积极向上争取林下经济发展资金,帮助各县市林下经济示范点申报林业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并争取列入微型企业扶持,力争林下经济发展再创新佳绩。2.6实施科技促动积极推进黔东南州林业科学研究院建设,建立林业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加强林业产业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林业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提高林产品附加值,推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如在蓝莓科技产业发展方面,黔东南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与中国检科院签署《合作备忘录》,达成了在黔东南州挂牌成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蓝莓及蓝莓制品研究合作中心的意向协议,目前正在落实项目选址工作。与贵州科学院、贵阳医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黔东南州开展产学研活动,为贵州省蓝莓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抢占行业高地。在种苗科技方面,采取招标、邀标等方式引入育苗生产单位。如:2017年,通过公开招标引入7家经济实力较强、有技术支撑的育苗企业进行蓝莓育苗生产,2017年全州蓝莓苗产量可达1000万株以上,比2017年增长了5倍,真正实现了企业主体、政府监管、市场运作的种苗保障机制。在有机产品论证方面,黔东南州麻江县通过了国家有机产品(蓝莓)认证示范创建区,依托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从2017年起在该校设立园艺技术(蓝莓班)专业,免费培养一批蓝莓技术管理人才。在今后工作中,黔东南州将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总结经验、强化措施,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把林业产业发展总量作为促增长的载体,大力实施扩量工程;把不断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质量为目标,大力实施提质工程
;把林业综合效益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财源,大力实施增效工程,不断壮大林业产业,努力推动黔东南林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总结:转型时期林业发展的创新载体摘要:为帮助大家撰写论文,我为大家带来了加快利津县林业发展的思考,希望您能提出更多好的想法!一、利津县林业发展现状(一)林木覆盖率逐步提高。截止去年年底,全县共有成片造林14954公顷(其中:用材林2572公顷,防护林7660公顷,经济林4722公顷),灌木林14867公顷,农田林网折实733公顷,四旁折实3309公顷;活立木蓄积量588.8万立方米;果品产量达3.41万吨;实现林业总产值16.9亿元;林木覆盖率达21.2%,比去年增长0.9%。(二)植树造林工作开展顺利。2017年,共完成人工造林21932亩;高标准完成村庄绿化35个,植树8.6万株;林业育苗6552亩。完成了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的修复和建设,修复林带2.4公里,新建基干林带1000米,完成土方93.8万立方米,造林580亩,植树7.2万株。全年世行贷款生态造林项目共完成造林小班236个,造林1610公顷。(三)构建起了利津县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三网绿化的基本框架。2017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以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建设为主的三网绿化工程,把黄河三角洲建成黄河绿洲的战略决策,为林业的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利津县三网绿化工程完成造林绿化长度518.3公里,造林面积32205亩,动用土方977.02万方,植树840.9万株。2017年,利津县三网绿化工程完成造林绿化长度344.8公里,造林面积11295.84亩,动用土方859.99万方,植树466.68万株,总投资10081.1万元。截止目前,三网绿化工程共植树927.66万株,造林面积71646.64亩;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几年来共造林60500亩,植树1050.1万株,基本构建起了利津县三网绿化的基本框架。(四)林场建设逐步升级。一是一千二林场实施了生态补水工程。共建设挡水坝9200米、隔坝2100米、防护坝体5000米,建设进水闸门3座、泄水闸门5座、生态鸟岛15个。引黄补水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林场北部区域的生态面貌,鸟类种类、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实施了王庄生态林场建设工程。项目规划面积2.03万亩,规划林地面积1.72万亩。去年完成造林面积11644.5亩,植树91万株;流转土地11200亩,流转期限30年;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进行了改造提升,疏浚沟渠94.9公里,建设桥涵闸61座,修建道路16.8公里,整理土地面积7000亩,动用土方163.9万方。二、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布局不合理。全县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现有林分质量不高。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31.05立方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78.06立方米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114立方米相比,分别只有全国和全世界的39.8%和27.2%;利津县林分的平均郁闭度为0.46,低于全国林分平均郁闭度0.54,郁闭度0.8以上的森林面积仅占12%。现有林分以幼龄林为主,成熟林少。用材树种结构不合理,存在以杨树和白蜡为主,人工林
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的现象。长久以来只注重森林覆盖率的提高,而忽视了林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由于立地条件的差异,利津县森林分布不均衡,乔木林主要集中利津县南部,灌木林地则主要集中在利北地区,布局分布不尽合理。(二)林业生态建设仍需加强。一是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下降;布局合理,防护功能较佳的森林生态屏障体系还未完全建立;通道、城镇、乡村绿化仍很薄弱。二是森林资源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难以通过市场途径获得经济补偿,目前虽然初步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但补偿范围较小,补偿标准也很低。三是在技术上森林资产的评估十分困难,政策上森林产权的流转也不完善,没有规范的森林资源产权交易市场,林业的产权交易困难。四是林木生长周期长,见效慢,而破坏容易恢复难,经营风险比较大。因此,林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运作,是一个竞争力相对较差的弱质行业。(三)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林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一是由于林业经营主体是分散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农民素质偏低,森林经营停留在粗放状态,或者不投入任其自然生长,或者不遵循规律,盲目投入,致使林地生产率低,林地退化现象严重,林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低。二是林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低,大多以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产出与投入比不高,属于一种外延型的再生产。三是科技、信息等现代经济增长要素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仍未充分显现,林业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劳动力等传统的生产要素。三、加快利津林业发展的思考(一)提高全民对发展生态林业重要性的认识。发展以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林业建设,必须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林业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生态林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生态利津发展战略,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把生态林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产业来抓,作为改善生态状况、提升生存质量的大事来抓。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提高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普及林业和生态知识,激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林业事业。(二)立足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我县林业资源总量。一是三网绿化工程。以路域绿化、水系绿化和农田林网为重点,全县的主要交通干线、主要水系基本实现全面绿化。二是沿海防护林工程。以《利津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方案(2017-2017)》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和资金,实施工程造林,改善我县生态状况。三是防沙治沙工程。依据全省第四次沙化、荒漠化调查,争取将我县列入沙化、荒漠化治理重点县,为下一步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打下基础。四是水系林业生态保护带建设工程。以工程规划为依托,以水系保护带建设为主,农田林网建设相辅助,构建全县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水系林业生态体系。(三)推进生态林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加快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林业。整合现有的林业资源,健全功能,强化服务,形成看点,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资源保护和景点建设,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的生态休闲林业旅游景点和线路。大力发展农(林)家乐,发展市民品果游、田园超市等,增加果农收入。二是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加快果园改造步伐,优化经济林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小杂果,有重点地建设名特优经济林基地,不断丰富经济林品种,提高经济林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实施名牌战略,增强经济林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积极引进推广苗木花卉新品种,抓好示范基地建设,打造苗木花卉品牌,促进苗木花卉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四)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生态林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要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来推进全县生态林业发展。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的扶持。积极申报生态林业发展项目和工程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确保上级财政资金用足用好;二是建议县政府将生态林业发展纳入财政预算体系,根据中央林业发展决定,建立公益林建设投资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一定的比例逐年增加资金规模,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三是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生态林业。引进企业开发,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单独或合伙参与生态林业开发建设;四是加大金融信贷对生态林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探索林业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的办法,获得长期限、低利息的贷款。(五)建立健全林业行政管理服务体系。一是加大改革力度,建立与生态林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二是推进科教兴林,为生态林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建立一支适应生态林业发展需要的林业科技队伍,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完善生态林业科技示范网络和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引进推广优质水果和苗木花卉新品种,加强生态林业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三是坚持依法治林,加强生态林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生态林业资源的执法监管力度,加强林地和绿地的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占滥用、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逐步实现生态林业管理科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总结:加快利津县林业发展的思考1森林土壤的作用在林业开发以及发展过程中,森林土壤是最根本的因素,林业植物的生长中需要的养分、水分、光能、热量、空气等除了个别的是大气作用,水分以及养分还有部分氧都是依靠森林泥土的供给,同时依赖于泥土的撑持,植物才能够进行成长。泥土中具有肥力特征,是泥土为植被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能量的能力,是泥土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属性的集中表现。它的形成和发展受限于水分、养分、通气以及温度状况,简称水、肥、气、热这四个因素的综合。所以,森林泥土肥力状况不仅是自然再生产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过程的产物,也能够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进行调节。森林泥土是一种天然形成的产物,不仅能够哺育现有植物的生长并且还有使之再生的能力。2与林木生长密切相关的森林土壤属性2.1土壤质地质地是由大小不同的
土粒以各种比例组合而成。根据各种土粒级百分比,土壤质地划分为砂土、砂壤土、壤土和黏土。质地在化验室用比重计法或吸管法测定,在野外用手感法也能确定。森林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有效水含量、养分含量和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通气性、透水性及温度变化,因而质地与林木生长关系密切。南方低山丘陵林地土壤多黏土、壤土,结持力紧密,易于板结,通透性差,保肥力强,但易导致地表水土流失,这种性状不利于杉木生长,对毛竹繁衍、生长尤为不利。在林业集约经营中应重视土壤质地的调查研究,在速生丰产林培育中尽可能施加有机肥或间种绿肥,并强化幼林阶段的土壤管理,增加松土锄草次数。黄泛平原林地土壤多砂土或砂壤上,通气透水性强,适宜杨树、泡桐等生长,但由于土壤水肥保蓄性能差,加之降水较少,土壤干旱缺水成为肥力发挥的主要障碍。2.2土层厚度土层厚度就是在种植植被的地区内植被的根系活动范围。它直接影响到泥土中水、气的含量以及植被需要的养分含量,同时也会对根系的成长以及树木抗风能力。在山区一定要特别注意土层的厚度情况,因为在山区山地中森林泥土石块多、土层厚度不厚,所以在山区造林一定要按照土层厚度选择种植区域。在勘测探索时土层的厚度要区分为两层,两层厚度之和为准,少于三十厘米是薄土层,三十到六十厘米之间是中土层,六十厘米以上是厚土层。山地土壤的厚度和地貌情况以及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有关,大多坡底因为岩石破碎形成的结构疏松风化壳较厚,土层厚度也厚,坡中以及坡上土层厚度就比较薄,所以其分布是具有规律的,在选择植林造林时或者策划图纸时可以根据地形位置当做土层厚度的参照,同时进行勘测作为证明。2.3土壤水分泥土的含水量对泥土中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成长产生作用,在树木生长有着限制影响。泥土中的每种作用力都会对水分产生作用,划分为重力水、吸着水、毛纲管水以及膜状水。重力水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都会渗流出土层中,不会被树木所吸收。吸着水以及膜状水在泥土中受泥土颗粒的分子引力作用下,仅仅的束缚在土粒表面,接近固态水的性质,也很难会被树木所吸收。毛纲管水受毛管压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能够被树木根系吸收,是树木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3森林土壤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3.1在造林中的应用在绿化造林和速生丰产林培育中,从树种和造林地选择(适地适树)、造林前整地方式、幼林抚育乃至成林后的施肥灌水,都需根据土壤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立地类型是造林设计中落实技术措施的基本单元,无论山区或是平原都根据土壤某些属性如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质地等择其要者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因子。在造林中树种选择是关键环节,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生态特性与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以获取最大效益。3.2在森林经营中的应用树木郁闭度大于等于20%的天然、人工林地的培育以及采伐,对成过熟林的砍伐以及天然森林被砍伐后再次自然生长繁衍所形成的森林的改革,都要按照土壤的状况,使用有关的办法。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天然森林内,更新换代一直很好,每公顷能够有十万棵树苗,互相排挤,相互制约,成长比较慢,急需砍伐一部分进行培养,不过受限于现在的人力条件以及资金情况,不能实现整体的治理,只能选择泥土土质较好的地方开展砍伐培养。国内各个林区都有很多面积广阔的次生林,所成长以及发展的地质情况不一样,生长发展差别很大,应该按照泥土土壤情况进行改进,留住地质条件不错地区的树苗,砍伐掉地质条件不好地区的树苗。对成过熟林的砍伐可能会影响当地的土壤条件以及小范围内环境产生影响,对于后期森林的还原有不利影响,所以不一样的森林状况要选择不一
样的砍伐方式。一般对于泥土肥力条件好的全部伐除,之后再人工进行造林;泥土肥力差的地方大多使用分次砍伐的方法,砍伐之后人工或者自然更新;综合因素以及作用下产生的历史自然体。总结:森林土壤及其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总结:农业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经典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平面图
- 高品质住宅小区空间-环境及景观规划设计
- 李难寻案例:某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 滨江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 重庆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办法
- 某小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 农林学类论文-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 谈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以渑池县涧河两岸景
- 优秀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说明合集
-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doc
-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 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doc
-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环保教育的结合武汉月湖公园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本科毕设论文.doc
- 成都清水河东坡社区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
- 浅论天津市城市立交桥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
- 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初探 .doc
-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