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8 MB
  • 61页

四川省盐边县红格七社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6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盐边县红格七社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作者姓名李小娇学位类别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指导教师田银生教授张炜高级工程师所在学院建筑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12月 TheResearchonGreenLandscapePlanningofNewCountrysideFortheSeventhCommuneofHonggeinSichuanProvinceYanbianTownADissertationSubmittedfortheDegreeofMasterCandidate:LiXiaojiaoSupervisor:Prof.TianYinshengSeniorEngineerZhangWei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China 分类号:学校代号:10561学号:200920800364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盐边县红格七社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作者姓名:李小娇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田银生教授;张炜高级工程师申请学位级别: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科专业名称:风景园林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12月23日论文答辩日期:2014年12月10日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授予日期:年月日答辩委员会成员:主席:周剑云委员:程建军、田银生、谢纯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三农”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中农村地区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我国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挑战,包括城镇化的有序性不足、公共设施短缺、生态环境退化等。然而,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方针,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新农村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绿色景观是以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绿色、生态理念为主要理念,通过人文设计和规划,形成与生态过程相协调的景观设计。目前在国外绿色景观设计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国内处于起步阶段。绿色景观规划在有效利用并改变农村地区环境的同时,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是解决我国目前新农村发展问题的主要手段。具体来说,本文通过盐边红村七社为范例,说明绿色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红格村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当地也承担了重要职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根据红格七社的自身条件,针对性的明确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的规划思路、规划目标、规划策略,以及绿色景观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思路,最终明确了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的构成和内容。从绿色建筑景观设计、绿色道路景观设计、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绿地景观设计、绿色市政设施景观设计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和说明,并最终对红格地区未来的绿色景观旅游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关键词: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I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reformandopening-upofChina,the“TheThreeIssuesConcerningAgriculture”hasgraduallybecomethefocusoftheworkofthegovernmenttheconstructionofcountrysideareaisthekey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Underthisbackground,ourcountryhaslaunchedthe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planinrecentlyyears.Intheprocessofbuildingnewcountrysidearea,therearemanychallenges,includingtheorderlyurbanization,shortageofpublicfacilities,thedegrad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andsoon.However,ourgovernmenthaspromulgatedaseriesofpoliciesandguidelines,andturnedtheattentiontocountrysideareasintheconstructionofinfrastructureandsocialdevelopment,sotherearegoodopportunitiestothedevelopmentofnewcountrysidearea.Thegreenlandscapedesignbasedonthefoundationofnaturalenvironmentandagriculturalresource,focusontheconceptofgreenandecologicalideas,finishedthelandscapedesigninharmonywiththeecologicalprocessthroughhumanisticdesignandplanning.Atpresent,thedevelopmentofgreenlandscapedesigninothercountrieshasbeendevelopedandripe,andthereisthestartingstageinourcountry.Thegreenlandscapeplanningcanusetheenvironmentefficientlyandmeanwhilepromotetheenvironment,anditalsocanpushtheeconomicdevelopmentincountryside,soitisthemainmeasuretosolvetheproblemsofthenewcountrysidedevelopmentinChina.Specifically,thearticlewilltakeTheSeventhCommuneofHonggeinYanbiantownofSichuanasacase,explainthe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ofgreen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work.TheSeventhCommuneofHonggeislocatedinSichuancityofPanzhihuaprovinceofYanbiantown,ithasveryimportantgeographicalposition,anditalsotakesanimportantfunctioninthearea,soitisatypicalrepresentativeofthenewcountrysideareas,withauniquenaturalconditionsandhistoricalandculturalbackground.AccordingtotheconditionsoftheSeventhCommuneofHongge,weclearlytargetedtheideaofplanningdesignofgreenLandscape,andprovidetheplanningobjectives,strategies,andthegreenlandscapedesignprinciplesandideas,ultimatelyweillustratedtheframeworkandcontentofgreen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theSeventhCommuneofHongge.WeII discussedandillustratedtheLandscapedesignandplanninginfiveaspectsaboutthegreenbuildinglandscapedesign,greenroadlandscapedesign,publicspacedesign,greenlandscapedesign,landscapegreenmunicipalfacilitiesdesign,andfinallyweplantothefuturedevelopmentofgreenlandscapetourism.KeyWord:NewCountryside;GreenLandscape;PlanningI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IV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范围.................................................................................................................11.3研究方法.................................................................................................................11.4研究目的意义..........................................................................................................21.4.1研究的目的......................................................................................................21.4.2研究的意义......................................................................................................2第二章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现状研究................................32.1新农村建设.............................................................................................................32.1.1新农村建设的挑战..........................................................................................32.1.2新农村建设的机遇..........................................................................................62.2绿色景观设计..........................................................................................................82.3国内外发展现状....................................................................................................102.3.1国内发展现状................................................................................................102.3.2国外发展现状................................................................................................11第三章盐边红格建设现状及分析................................................................................143.1红格村基本概况....................................................................................................143.1.1区位与周边关系............................................................................................143.1.2交通状况........................................................................................................143.1.3地质与自然条件............................................................................................143.1.4历史文化背景................................................................................................143.1.5社会发展情况................................................................................................153.2资源评价与分析....................................................................................................15IV 3.2.1资源现状分析.................................................................................................153.2.2资源特色评价.................................................................................................16第四章盐边红格七社新农村绿色景观总体规划思路................................................184.1规划思路................................................................................................................184.2规划目标................................................................................................................184.3规划策略................................................................................................................184.4绿色景观设计原则................................................................................................194.4.1贴近自然.........................................................................................................194.4.2文化传承.........................................................................................................204.4.3与完善基础设施相结合.................................................................................204.5绿色景观设计思路................................................................................................21第五章盐边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构成............................................................235.1新农村绿色建筑景观规划设计............................................................................235.1.1整体风貌意向与导控.....................................................................................235.1.2环境整治设计.................................................................................................255.1.3典型院落.........................................................................................................255.2新农村绿色道路景观规划设计............................................................................275.2.1道路建设基本要求.........................................................................................275.2.2铺装材质.........................................................................................................285.3新农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295.4新农村绿地景观规划设计....................................................................................315.4.1植物景观分区.................................................................................................315.4.2植物景观种植特色.........................................................................................325.5.新农村绿色市政设施规划设计............................................................................325.5.1给排水.............................................................................................................325.5.2沼气.................................................................................................................355.5.3太阳能.............................................................................................................375.5.4公共服务设施.................................................................................................39V 第六章新农村绿色景观旅游发展规划........................................................................406.1农业观光采摘........................................................................................................416.2康体娱乐................................................................................................................436.3农家温泉度假........................................................................................................446.4低碳主题活动........................................................................................................44结论................................................................................................................................47参考文献..........................................................................................................................48致谢................................................................................................................................50VI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年发展,我国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我国新农村地区在充分发挥原有农业功能的基础上,娱乐、休闲、文化传播等社会功能也被逐释放。在今天,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等词语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关注,绿色技术的兴起与应用愈加广泛,新农村的建设在这种大环境下也将会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前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规划设计也需要从绿色角度出发。利用绿色理念与技术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工作。绿色景观设计能够将自然和人文相结合,能够实现对农村地区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促进农村地区未来发展。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号召下,四川省的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本着科学规划、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盐边县红格镇红格村七社被确定为2010年新农村规划建设重点示范片之一。我们将对盐边县红格镇红格村七社的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以此为契机,为四川省盐边县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探索出一条可鉴之路。1.2研究范围本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展的背景下,以如何进行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为研究内容,分析了在新农村进行绿色景观设计的目的、意义,说明了目前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问题和机遇,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发展的思路和经验,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的红格七社村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在系农村进行绿色景观规划的思路、规划的设计方法、规划的内容和重点,力求为新农村景观规划提供参考。1.3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新农村规划、新农村建设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经验,并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考察,总体评估红格村的建设现状和资源条件,最终形成盐边县的红格七社的规划。在规划成果之上进行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的经验总结。1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研究目的意义1.4.1研究的目的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农村景观规划的相关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和借鉴相关案例,力求形成一套相对科学、有效、具有实际意义的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的方法。并且,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盐边县红格七社例,对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的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和说明,力求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为提升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的水平提供参考。1.4.2研究的意义本文以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层次、解决目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等实际命题作为出发点,从目前农村地区的现状出发,借鉴绿色景观设计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际成果作,从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的角度出发,力争解决目前新农村面临的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社会贡献,实现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2 第二章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现状研究第二章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现状研究2.1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实际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三农”问题、城镇化问题等日益突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农村地区新的使命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尤其是与农业相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导方针后,我国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有目共睹,尤其是城市地区的发展十分迅速,很多大中型城市已经达到了国际化都市的水平。然而,在城市地区发展明显加快、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村地区的发展节奏却未能匹配同等的幅度,农村地区的发展更多依靠自身的机会创造,发展程度不及城市,因此逐步呈现“二元化”的趋势。在为了缩短我国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国家层面逐步将农村地区的建设提到日程上来,希望利用城市发展取得的巨大收益来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在我党2005年召开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了农村地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工作方向,开[1]启了农村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程双凤,2006年)。2.1.1新农村建设的挑战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以农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农林牧渔为主要经济来源,以旅游产业为支柱的新时代乡村行政单元。我国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在系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挑战和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城镇化的有序性不足、公共设施仍然短缺、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1]程双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势在必行[J].大连干部学刊,2006(1)3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首要面临的挑战,是城镇化的过程中的协调性和有序性的挑战。如上所述,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农村地区城镇化的工作包括很多内容,涉及不同层面的问题,比如户籍制度建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城市开发建设等,因此需要系统布局、循序渐进实施开展,注重协调性、阶段性和科学性,以“和谐”作为指导方针,实现有序的转化。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力”,农村地区自身的发展现状也决定了农村地区对于城镇化有很强的“推动力”,包括在城市工作的收入水平相对更高,就业机会相对更多,生活的丰富化、自由化成都更高,医疗、教育、交通等条件相对更加发达,文明化和现代化的更明显等。在这正反两方面的力量作用下,农村地区的城市化的建设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城镇化是关系到农村地区未来发展命运的重要举措。因此,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策条件等的驱动下,我国各个地区先后迈开了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然而,随着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陆续显示出来,更多集中在城镇化的节奏不合理、协调性不足方面。具体来说,从城市的角度而言,在吸纳、承载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过程中,重点面临社会层面的问题,比如户籍制度的合理性,城市空间的利用和开发,公共资源(交通、医疗、教育)的使用与分派,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稳定性,以及由于人的本身的综合素质差距导致的城市安全、环境卫生、文明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从农村的角度而言,则存在劳动力相对过剩和自身消化能力的不足导致待转移人口数量过多,文化素质方面和城市存在距和差异,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不断显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足等问题。以上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进出不匹配、供求不协调、步调不一致,导致了农村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有序性的问题,这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农村地区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村镇公共设施短缺的挑战。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偏远,自然条件对于开发要求较高,建设发展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相对成本较高,投入产出的周期也较长。同时,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不及城市高,总体消费需求受限,投资回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投资环境不及城市。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投入较多资源,农村的基础设计建设逐渐加快,但仍然在公共设施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上与城市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信息通信、交通物流、综合贸易、文化娱乐等4 第二章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现状研究方面。同时,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不足,对于产生问题的平衡和消化能力有限,因此快速增多的剩余劳动力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生活污物污水逐渐增多,已经超出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此外,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和城市地区存在差距,对公共设施的使用需求不足,消费的理念、习惯比较初级,因此投资的动力不明显,加之部分地区对农村的各方面投入不够重视,造成农村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居环境的面貌相对落后,和城市的差距呈现加大的趋势,这是城镇化问题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第三,农村地区城镇化过程中,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资源未合理利用是另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科技程度相对不发达,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导致在日常农作的过程中存在不科学的操作,造成包括农药超标、化肥使用量过大等现象。再加上开垦种植、耕作保育、灌溉模式等的不合理,造成了水土流失现象,部分地区土壤和水体污染有加剧的趋势。目前,农村普遍在水土保护、环境净化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足,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在面临环境退化问题的同时,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所具有自然景观和风光(绿地、山体、河流等)是农村地区开发建设和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目前的利用程度一般,且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也需要提升,随处可见荒废的、未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这一方面是管理意识和思路方面的限制,一方面是资源投入的不足所致。第四,城镇和乡村人民收入差距扩大,人文发展不协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之间的差距缺口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这种趋势将会延续。经济基础方面的差距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差异。虽然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但较城市仍然有较高差距,这是产生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的根源。第五,农村地区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相对紧缺,为农村的开发和建设带来困难。我国总耕地面积和水资源数量处于世界排名前列,但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较世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也说明了实际上我国农村地区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存在不足。同时,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等的影响,乡村地区存在水土流失、耕地和水资源恶化、自然河道水生态衰退等问题,影响农村地区的进一5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步开发展。随着城市资源被不断消耗,农村地区还需要承担起为城市发展提供资源的责任,更加重了农村地区的负担。第六,安全问题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隐患。近年来我国地震频繁发生,无论在频率还是在破坏性上都有所增加,汶川、玉树、雅安等地区的地震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四川尤其是地震高发省份。地震造成大规模的伤亡和损失,农村房屋抗震能力低是重要原因,这也反映了新农村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不足。此外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问题也危害着农村居民。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农村地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瘦肉精、地沟油、甲醛面等现象,反应农村在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食品质量管理、饮食卫生理念等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开展。2.1.2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如上所述,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是由客观条件、国情、人文观念、发展幅度和节奏等原因造成的。尽管如此,这些困难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新农村规模性的、大范围的建设和发展仍然是大势所趋。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方针,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2]因此,我国新农村的发展也面临着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首先,城乡一体化目标的确立为新农村发在带来了机遇。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乡二元化结构的问题逐渐显现,城乡一体化的提法也随之产生。2008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被定义为城乡一体化工作开展的标志和指南针,会议明确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为城乡一体化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目标。在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给出了城乡一体化开展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为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城乡一体化工作迎来新局面。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各种资源在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双向流动,实现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共同发展。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资源条件有所不同,但建设发展的[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20126 第二章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现状研究总思路、总方向是一致的,在此技术上,通过机制的推动作用,实现生产要素和劳动产品等在城乡之间的流转、互通、共享,可以达到资源互补的,达到平衡发展、合理发展、共同发展的效果。利用城市和农村各自发展取得的收益,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序格局,可以改善城乡经济水平和环境条件,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融合,保证城乡健康发展。第二,农村土地依法流转能够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为新农村发展解决了实质性问题。2005年农业部审议通过并引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确定了土地流转的原则、方式等。十七届三中全会中进一步提出,要求深化改革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流转逐得以实现。由于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农地的市场化流通,可以促进农村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开展经济建设、实现致富和盈利,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化、有效化利用,同时能够带动劳动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从而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进度,推动中国特色城镇化健康发展。第三,近年国家对于农村投入不断增加,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减少了负担。同时国家各个部委历年来出台各种形式的农业补贴政策,刺激农村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实际效果。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每年政府对于农业的投入持续增加,预计2014年整个对于“三农”的投入仍将达到上万亿元,这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持续的资金。目前,国家在宏观层面把公共资源利用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获得了国家政策支持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观,文教科技事业得到了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具有产业链化的趋势,农民的积极性和文化素质都得到了广泛提升。第四,多元化的娱乐和消费需求为新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在城市地区生活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染上了“城市综合症”。在城市生活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下,人们更多寻求具有差异化、原生态的娱乐方式,农村地区独特的乡林风光、绿色景观和自然资源因此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内容。在娱乐休闲上,很多农村地区住户结合本地自然条件自主进行了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开发经营,以“温泉度假”和“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娱乐模式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很多地方政府对采取扶植旅游娱乐事业的政策,对各种景点、景区的包装和设计,每年吸引了7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量游客前往,每年获得大量收入。在投资和居住上,很多城市人在环境优雅的乡村投资购房,甚至有很多退休老人选择将居住地从城市移至乡郊,这也加速了农村地区的发展。第五,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和要求,随着国家不断出台鼓励政策并加大资金投入,催生了一系列新能源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例如作为高利润率、高回报的光伏发电应用,将成为推动光伏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助推器;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起广泛应用将带来可观的商业价值。农村地区具有大量的自然能源,具有很高的可利用价值。未来随着节能减排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农村地区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潜力将被广泛释放出来,通过推动节能减排,可以降低农村和城市的能源消耗,将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转变为具有可利用价值的新能源,进一步推动城镇化改造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新农村建设面临着有序城镇化、公共设施短缺、自然环境恶化等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依法流转、农业投入增加等机遇。农村地区当前的发展思路,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设计绿色景观,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主的新型农村经济模式,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2绿色景观设计绿色景观设计将自然环境和建筑设计相结合,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与生态过程的协调,通过人文的景观设计和科学的建筑规划,达到与环境相统一的高效、科学等效果的景观设计方式。绿色景观是以“绿色”和“生态”的理念和技术为核心,形成的新的景观设计模式,反映了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和谐的关系。由于绿色景观具备了时代性、创新性、协调性、实用性等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逐渐成为景观设计的主流,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绿色景观设计是相对于一般的景观设计或非绿色景观设计而言的,是在景观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在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上体现“绿色”的理念和方法的一种更加合理的景观设计方式。绿色景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美观上的绿色、能耗上的绿色、环境上的绿色、行为上的绿色。这四个方面成为绿色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绿8 第二章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现状研究色景观与非绿色景观的差异所在。首先,绿色景观设计具有美观上的“绿色”特性。非绿色景观设计通过建筑构造的设计和多样化的色彩搭配,以构造景观的形式表达,注重展现特定的人文精神理念和设计风格,注重人造美和设计美。而绿色景观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为出发点,从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观相互和谐、相互协调的角度进行景观设计,着重突出自然风光和环境的原始风貌,展现天然的“绿色”景观。其次,绿色景观设计具有能耗上的“绿色”特性。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绿色景观设计使用相对较小的消耗完成生活所需的能源的供应,利用先进技术和方法最大程度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转化率。具体而言,在设计的取材方面,绿色景观选择利用环保、节能、低耗等的生态物质材料,尽量降低污染的程度,同时为生产、生活高效供应能量,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生态的效果。第三,绿色景观设计具有环境上的“绿色”特性。绿色景观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因此设计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注重对环境进行回馈和回报,以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帮助环境的再生、自我修复,进一步促进自然环境的优化和美化,最终能够形成人类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环境。最后,绿色景观设计具有行为上的“绿色”特性。绿色景观设计从广义的“绿色”角度出发,在景观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倡导人类通过“绿色”的行为,与大自然的“绿色”相呼应,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碳活动、环保行动等),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提倡人类活动的“绿色”,在促进自身生活健康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从而达到人类和自然和谐的效果。绿色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国内外已开展多年,在我国有较多优秀案例,目前在城市地区应用比较广泛。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和当今客观现实的种种差异,我国传统农村的绿色景观设计与城市景观相比,具有其显著的自身特点:例如,城市景观设计重在“设计”,通过建筑体的搭建体现设计者的思路;而农村景观设计重在“景观”,强调对原始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改造。再如,城市景观区域相对集中、规则、可控,并且空间相对有限。农村的景观环境中,多以广场形式的空间构成村内的面状景观,其景9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观节点分布于村落的各个位置,营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张啸风,2007年)。由于农村地区绿色景观具有其明显的自身特点,因此绿色景观设计和规划应充分结合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并合理化利用农村地区的资源。同时也可以看出,绿色景观设计是解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文化素质等问题最佳手段,因此是新农村景观设计规划的方向。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乡村景观,应该是融合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4]有机整体(谢花林,刘黎明,赵英伟,2003年)。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开展的。因此,为了体现时代背景,新农村的绿色景观设计应具备不同的内涵,包括承载“和谐、发展”等理念,体现“人文、绿色”等特征。2.3国内外发展现状2.3.1国内发展现状追溯到我国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的儒家学派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体[5]现了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黄春华,王玮,2010年)。例如“得地则生,央地则死”表达了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合理化利用的观点,“草木零落,再入山林”则阐述了对绿色山林资源的循环利用及保护的观点。这些哲学思想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可见,我国在古代时期已经意识到了进行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并将此作为指导日常活动的行为准则,这与绿色景观设计规划所倡导的“绿色”和“生态”理念相一致。我国古代的绿色景观设计以园林景观为主,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封建制度下,景观构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大部分由当权者和地方权贵阶层完成,景观设计的成果也由统治阶级享有,多以城市和周边地区为主。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皇家园林设计驰名中外,代表人类景观设计的顶峰,同时私家园林也自成一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乡村地区则根据统治需要,部分被征用作为军事用地或修建道路等,大多以自然环境形成的景观为主。[3]张啸风.蓝田县新农村居住空间改造设计实践与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7[4]谢花林,刘黎明,赵英伟.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M].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5]黄春华,王玮.中国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模式初探.福建建筑[J].2010.10 第二章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现状研究我国进入近代后局势动荡、战乱不断,乡村地区的自然景观设计规划基本处于停滞,或由于战争被破坏。解放后我国将重点投入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乡村景观的相关工作进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绿色景观设计领域有所发展,研究与应用工作陆续开展,从对农村地区的地址地貌、地理特征研究开始,到后来的乡村地区发展模式与景观设计的探索,再逐步深入到景观生态学方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农村地区土地、水源等的有效利用和规划,在不同方面推动了景观设计领域的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城中村改造、城市化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和扩散效应,同时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了我国乡村地区绿色景观规划的发展。在乡土景观维护、农业生态利用与改造、村落绿化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随着政府的不断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通过不断尝试与摸索,我国逐步形成了一批农村地区绿色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和典范,新农村建设、绿色景观设计等领域得到快速发展。然而,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的绿色景观规划设计仍然属于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理论界和应用界付出更多的努力。2.3.2国外发展现状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较早,在农业景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发展相对超前,在立体化绿化景观、市政绿化景观、公共空间绿色景观、旅游绿化景观等领域,从理念研究、技术应用、设备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并逐渐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公司运营的绿色景观设计规划体系,打造了很多优秀的乡村绿色景观范例。具体而言,国外在乡村地区绿色景观规划方面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1)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护(2)城郊乡村景观评价及利用(3)绿色生态技术在景观改造中的应用(4)乡镇旅游休闲景观开发及经营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区,根据国家自然资源基础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具有各具特色的绿色景观规划模式。美国国土面积辽阔,各个州的地理、水文、植被等情况多种多样、差别较大,加之崇尚自由、原生态的文化理念,因此十分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断更新绿色景观的理念和思想,并通过开发设计先进的科学工具将理念落地。如美国西部地区的自然风景园、散布于各个州的国家公园、芝加哥北部的村庄绿化11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都体现了美国在绿色景观规划方面的领先性和时代性。德国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政府对于现存少量的耕地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以避免村[6]镇建设随便占用耕地(何君平,2008年)。由于依法合理的防止了土地被征用,在制定村落景观规划时,可以在原有地界上维持布局和生态结构的原样,减少人为改造和规划的刻意性,形成了相对自然的散落式村落布局,村庄周围保留树林、农场、山地等原始自然风貌,延续了中世纪的传统风格,实现农村地区的田园化。韩国山地较多,而且农业发达程度一般,因此韩国在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过程中,政府在资金、政策、人力方面给予相当大力度的投入,以充分利用和优化现有自然环境为出发点,将绿色景观与农业作业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景观效果。例如,对荒山和沙漠开展植树造林,合理化改造位于山谷和平原之间的村庄,并规划如梯田、果林、草皮等人造绿色景观,在实现环境美化的同时促进了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同时,韩国政府发布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提出计划在2050年成为世界五大绿色强国,其农村建设非常注重低碳、节能产业的发展,日本作为国土面积有限的岛国,在绿色景观规划上讲求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和布局的科学性。在日本土地私有化已经实行多年,加之民族文化中强调私密性和便捷性,因此村落的分布相对分散、独立,景观规划也以各个村庄为单位开展。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日本注重将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通过在村庄内划分功能区的做法,达到兼顾生活便利与视觉美观的效果,在各个村庄配备给排水、供气、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置设施,保护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促进生态建设,并在村庄周围建设发达的路网体系,保障村落之[7]间的交通便利(王玮,2011年)。通过立法约束和系统的景观规划,政府要求在进行村落建设时房屋高度持平,以达到整体的景观效果。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注重结合不同地区的地貌和植被特征,形成清新、自然、恬静的景观效果。在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日本强调景观设计理念的新颖性和前瞻性,将具有时代特点的思路和方法应用于绿色景观规划过程中,例如在“里山”理念在不同时期内容的发展,很好的诠释了景观设计思路的演变。同时,日本由各大高校和民间组织定期举办景观规划、绿化设计、农[6]何君平.昆明周边农村居住形态发展模式探索.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D].2008[7]王玮.长株潭乡村景观规划模式及人居环境研究.美与时代(上)[J].201112 第二章新农村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现状研究村建设等竞赛评比活动,营造整体氛围,全面提高绿色景观的理论和实践水平。13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盐边红格建设现状及分析3.1红格村基本概况3.1.1区位与周边关系红格村位于我国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在盐边的南部五个乡镇,红格的位置非常重要。红格镇紧邻盐边县安宁工业园区和新九工矿区。红格村共分七个社,在红格镇东南西北四个万位环绕排列,东经101"S5",北纬26030",距攀枝花市中心和盐边新县城仅三十千米。东靠和爱彝族乡,南面与会理县鱼鲜乡接壤,西与仁和区金江镇隔江相望,北与益民乡、新九乡相连。境内有5310省道东西贯通,金沙江从村域西南经过。红格七社示范片地处红格村最东侧,紧邻红格温泉宾馆口。3.1.2交通状况红格村对外交通联系比较便利,东西向310省道横穿红格一社、三社、六社、七社,即将施工的310省道复线也将加大红格村与对外的联系,规划道路由镇区主干道和镇区次干道组成,红格村七个村社以红格镇镇区为中心均匀环绕,镇区的客运站也为红格村村民出行提供便利条件。3.1.3地质与自然条件红格村境内地形起伏大、高差悬殊,地形地貌以中山山地为主,间有山间盆地,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西南部为丘陵地区和金沙江河谷地段,东部为中山山地。最高海拔2400米,最低海拔1200米。年均气温27摄氏度,年日照时间2700小时,相对湿度59%,四季变化不明显,干、雨季分明,年均降水量800-850毫米,终年无雪,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随着海拔变化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3.1.4历史文化背景攀枝花市具有包容的移民文化,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嵌入式的工业城市。自改革开发以来,20年时间内攀枝花市共迁入67万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外来人口。同时,攀枝花具有民族多元化的特征,本地的民族包括彝族、回族、纳西族、苗族、壮族等34个少数民族,语言包括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等多种民族语言,是一个具有开放性、民族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的典型现代移民城市,这为开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基14 第三章盐边红格建设现状及分析础条件。同时,大量的出土文物及史料表明,早在汉武帝时期红格七社所在的盐边县城就形成了古老的盐边文化。攀枝花是南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马队经攀枝花后由四川进入云南,其民风民俗,地形地貌兼具川滇两地的特点。3.1.5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基于攀枝花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定位,红格地区近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经济发展。红格村七社村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包括水稻、玉米、蔬菜等的种植和收割,年人均纯收入约8000元,集体无资产无债务。目前红格村七社主要以自主农业生产的方式为主,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从人口结构来看,红格村七社现有户籍人口80人,共计23户,全部为农业人口,村内暂无外来人口,劳动力与就业劳动力人数50人,占总人口的62.5%。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口28人,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口22人,村内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84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人,无五保户。3.2资源评价与分析3.2.1资源现状分析如下表所示,为了科学、客观的掌握红格的资源情况,有必要对红格的资源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从地质地貌、自然景观、天气气候、人文特点等方面进行剖析,为合理的制定规划提供输入。表3-2红格资源现状分析资源分类资源要素资源特征开发利用方向山势总体坡度较缓,局地文景观癞山、意终山等部陡峭,有红色山谷特山体景观、背景景观打造征两条河水由镇区穿过,岩羊河、渣巴箐、王家但储量不足,干季不能核心资源,温泉养生,温水域风光沟、蔡家沟等河流;温满足用水需要;温泉具泉休闲、游乐;矿泉及冷泉、矿泉等水资源有较高的疗养价值,随水休闲、游乐温度不同呈现三种颜色景观环境营造;花卉基农业资源;花卉、水果、南亚热带特色,农业基生物景观地;大规模田园特色景树木等础好;动物无明显特点观,营造南亚热带风情15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冬季疗养度假;增加水天象与气候南亚热带金沙江干热河冬季温暖,干湿两季,疗、冷水游乐等,减少季景观谷气候阳光资源节性限制温泉宾馆;温泉假日酒酒店设施初具规模,面改造提升;引入其他产建筑与设施店;红格移民新镇;棒临改造升级业,注入主题要素垒球基地等芒果、脐橙、桂园、荔扩大水果生产,果林,作枝、木瓜、澳洲坚果、为攀枝花特色产品,部旅游商品为景观、乡村休闲的背景石榴、红桔、香蕉等特分具有热带特色条件,增加特色旅游商品色水果首届四川省冬运会;山利用地形条件,增加其他冬运会、山地自行车赛地自行车赛具备条件,人文活动相关活动;举办旅游节、等攀枝花地区少数民族节文化节、体育节等庆,尚未在红格体现3.2.2资源特色评价首先,红格地区氡矿泉资源较好,但在区域范围内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红格开发3区具有较好的氡泉资源,允许开采量为3.843×105m/a,适宜提高本区的综合度假休闲品质,具备打造温泉康复疗养的基础条件,但温泉在温度与可采量上对项目开发产生一定的限制。同时,周边西昌、昆明、成都等城市温泉资源众多,开发相对成熟,红格温泉面临着极为强劲的市场竞争。需要充分将氡泉与项目的文化主题、自然景观特色结合起来,打造具有极大市场差异性的温泉产品,并力图实现产业的延伸。其次,资源类型较丰富,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红格开发区农业人口较多,特色农业的开发是区域开发的独特之处。区域内物产资源丰富,适宜种植多种特色农作物,中部城镇形态、西部田园风光的布局形式,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休闲、体验等各种旅游需求。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通过科学、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以镇中心为原点,形成旅游娱乐的产业链条,以旅游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的建设。第三,独特的南亚热带气候,极具核心竞争力。红格村具备极为少有的避寒、避暑条件,阳光明媚全年日照时数2300-2700小时,年平均气温约为21度,气候宜人。在绿色景观发展规划中,考虑充分利用好红格独特的资源,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南亚热带风情,是决定红格是否具有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16 第三章盐边红格建设现状及分析第四,景观基础丰富,但绿化背景不足。独特的地形地貌使红格镇的景观基础较好,田园风光秀丽幽静、中部地势平坦开阔,但是,生态植被以果林等农作物形态为主,天然植被不足,四周的山地景观形态较差,尤其是阳坡地带,几乎没有植被种植,景观背景单一,具备绿色景观规划的良好基础。第五,人文资源相对薄弱,存在一定可扩展的文化资源。攀枝花是因钢铁建设而发展起来的移民城市,以三线建设带动的工业文化为主体,为了与红格开发区的生态、阳光特色相适应,须放低其工业文化的比重,将民族风情、南丝绸之路等文化,在项目中呈点状分布,将民风民俗与自然风情相结合,营造独特的南亚热带氛围。综上所述,红格资源优势明显,优越的气候、植被、环境,营造出极具特色的南亚热带风光,温泉、田园、小镇,烘托出的健康、绿色、充满生机的生活方式,“温泉+阳光+农业”等优势资源可以作为腹地发展的核心支撑,使红格具备条件建成攀枝花生态新城,西南地区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南亚热带风情体验地。17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盐边红格七社新农村绿色景观总体规划思路4.1规划思路为了最终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首先确定规划的总体思路。基于以上的理论研究、现状分析、资源评价,形成红格地区绿色景观规划的五条总体思路,作为制定规划的方向性指导。1、村镇联动发展,重视未来城镇化地区村庄的改造工作,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2、切实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更合理地配置公共设施。3、沿承肌理,浑然天成山水村庄:村在山中,水在田中,屋在自然中。不砍村,不填塘,顺坡降。4、依托现状,有机拓展村庄空间:新增宅地集中布置与插花式布置相结合。5、整旧添新,再焕村庄活力风貌:改造路网,治理环境,新居旧宅各显魅力。4.2规划目标以改善红格七社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对生活污染源的有效治理、村庄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发展旅游业为重点,采用绿色生态理念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科学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建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把旅游做大做强,使红格村成为红格旅游发展的明星村。同时红格村未来发展应以村镇建设为契机,集约利用土地,完善其作为村民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创造景观宜人的居住环境;同时利用区位、周边资源、交通等优势,招商引资,进一步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民俗旅游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经万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村庄示范村。4.3规划策略在确定规划思路、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红格地区的五条规划策略。规划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保证在既定方针和方向的基础上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确保规划有效落地。1、土地集约化的城市土地利用策略村域范围内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应合理布局和利用村社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18 第四章盐边红格七社新农村绿色景观总体规划思路2、市政设施改造策略改造部分已有的道路和基础设施,构建完备的市政体系,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水平的同时便于与城市市政的接轨。3、公共设施完善策略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丰富公共设施内容,提高公共设施服务质量,为村民生活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4、公共环境整治策略构建村庄绿化体系,提升景观空间的品质,增加公共空间的吸引力与活力,改善并美化村庄建设风貌,创建新农村的村庄形象。5、特色产业发展弓}导策略结合周边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建立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精品农业种植为主导产业,以观光农业作为补充的现代化的都市型新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4.4绿色景观设计原则如上文所述,红格七社具有比较独特且相对丰富的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景观规划时,应在红格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并且,由于农村地区的绿色景观规划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地区的景观设计,对规划的依赖性更强,因此红格七社的绿色景观规划更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具体而言,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4.4.1贴近自然在绿色景观规划方面,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环境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环境的可塑性更多取决于原始的自然条件,因此农村地区的绿色景观规划更多是围绕当地的地质地貌、覆盖区域、地形特征等进行规划设计,对环境的适配性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景观规划更应该满足对自然环境的亲和力和协调性,以保持环境的自然性和原始性作为出发点,将施工建设与现有环境进行有机统筹。在红格七社的绿色景观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面,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方面,应遵循“基于现状、优于现状”的标准。“基于现状”即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19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利用现有的山、水、道路、植物等自然资源情况,在目前原生态的农业环境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最大化的发挥自然风貌的价值,展现原有的原始景观。“优于现状”是指规划实施完成后,保证最终效果对现有环境状况能够有所改进和提升,而非简单的增加建设,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目的。4.4.2文化传承红格七社具有比较典型的农耕文化,山土风貌呈现原始自然景观,加之悠久、浓郁的巴蜀文化,在文化上具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和地方代表性。因此绿色景观规划在关注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应以文化展现、文化延伸为重要的指导思路,将蜀地文化、农村文化中的风俗、传统、历史等因素融入到红格七社的绿色景观之中,通过绿色景观进行综合性的文化展现,形成特色主题。同时,绿色景观规划还应注重文化的发扬和创新,在规划中注入现代文化的新的内容,将一些文化的新思路、新理念融合在绿色景观之中。例如,当下时代倡导的原生态生活、健康养生、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等等,在规划中结合旅游经济的开发进行拓展,通过文化创意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文化的宣传和传递。规划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延续和发展,形成历史与时代结合的特色红村文化。4.4.3与完善基础设施相结合绿色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打造绿色景观,形成人类和自然环境的良好协调。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全面提升村户的生活水平,促进红格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此在规划过程中将绿色景观的打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交通建设、住宅搭建等工作相结合,通过绿色景观的发展带动当地功能性设施的完备,从而为当地村户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性。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村庄内部空间的景观运用是整个农村景观设计的重点,新的功能空间的创建和确立,从其功能属性来讲,应该是对村庄内部现有居住环境中功能[3]缺失部分的有效补充(张啸风,2007)。根据红格七社各个功能区的定位和职能需要,通过绿色景观规划为红格七社配备有利于提升科技化水平、能够促进当地生产生活发展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全面提升现代化程度。20 第四章盐边红格七社新农村绿色景观总体规划思路4.5绿色景观设计思路在规划思路的指引下,根据绿色景观设计的原则,确定红格地区景观设计的五条思路,用于明确红格地区绿色景观设计的定位和风格,并进行简单的布局,保证景观设计从宏观层面到细节层面的整体把握。红格地区绿色景观的设计思路是基于规划策略、规划目标、设计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指导规划开展的具体方针。1、以生态型旅游新城的思路规划整体景观结构:以打造新城的思路来打造红格度假区,既要适当的“破”也要合理的“立”,即村户房屋和公共设施等,以采取新建的方式为主,兼顾对可利用村舍、设施的利用和改造。以农业造景、以建筑造景,建设生态型新村,并向外逐渐辐射形成新型镇,改变工业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不好的负面效应,形成具有新风貌、新模式、新景观的现代化景观村庄。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静态景观和动态景观结合:利用攀枝花的阳光、温泉、气候等优势资源,从建筑风格、小品建设、植物配置、休闲娱乐方式等多角度入手,强调生态集镇景观和生态田野景观的融合,营造南亚热带风情。在景观打造上,不仅需要重视园林植被、建筑小品等静态的景观打造,同时也需要在打造项目文化内涵上,将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要素,设计成为动态景观。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业造景,塑造立体层级景观:利用开发区台地多、沟壑纵横、台地与沟壑之间落差较大的特点,以极富特色的南亚热带农作物作为大面积造景的基础,特别注重对具有景观性和经济性的农作物栽培,将规模化种植与田园造型结合起来,营造立体性很强的、具有南亚热带景观特色的田园大地景观,使得各个作物区域既能够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又能够让游客参与其中进行休闲娱乐,在对外展示村庄风貌的同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4、充分做好当地“水”的文章:整体景观打造需要做大量水的文章,同时红格七社也面临着水资源较为匮乏的现实情况。因此在景观设置上,通过三方面来解决水资源利用的矛盾:首先应尽量选择能够节水、蓄水、保水的景观植被,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其次,大量运用水循环造景,减少大面积水体,如对村内水塘自然水的长期储集和往复利用;第三方面,加强节水技术提高和投入,以建设节水型园林和节水型环保建筑为原则,包括在山间修筑截洪沟、冲击沟,进行山间自然水的引导和储备。5、特别注重光影色彩的运用:阳光是开发区的重要资源,因此,整体景观打造中21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要特别注重光影的运用及色彩的搭配。光影运用在白天可以通过光线的折射、并结合多种形态的水景产生丰富的色彩和变幻,也可以通过建筑、植被的阴影进行造景。晚上的运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太阳能照明设施打造节能型光彩效果,特别是冷光源的运用,均可以起到很多很好的夜景效果。色彩的运用主要着眼于建筑、植被和水体颜色的运用,强调植被为基础,建筑为辅助,水体颜色为补充,特别需要避免因强烈阳光造成的视觉污染现象。22 第五章盐边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构成第五章盐边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构成5.1新农村绿色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根据红格七社的山体坡度较缓、具有山体景观的特征,绿色建筑景观规划以“保护自然生态,延续林盘机理”为理念,重点在于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红格七社的建筑景观定位为集依山、傍水及传统庭院特色于一体的农村新型居民点。在此基础上,基于现有山体结构设计沿山体自然分布的院落,各院落相对聚集为组团并间错散布,形成串联山体的多生态廊道、疏密有致的院落空间,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1.1整体风貌意向与导控如下图所示,为了保持村内建筑原貌,在居住建筑景观的设计上,采取在现有房屋基础上进行改造、刷新的措施,扩宽居住空间和绿地面积。在公共建筑的景观设计方面,将部分房屋改造为公共建筑,并同时在空闲地带增加建设一批公共建筑,通过相对便捷、高效的方法实现建筑改良,形成景观效果。图5-1红格七社整体风貌图5-2红格七社房屋状况23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3红格七社立体结构(图片来源于项目方案)由于红格七社的房屋修建较早,目前大部分是夯土材质,层高基本在1-2层,外观样式相对比较单一、陈旧,且房屋之间距离稀疏不等,整体景观效果不明显。因此,在改造时重点需要对建筑立面进行整治。居住建筑的样貌尽量保持统一化,以形成整体视觉效果,公共建筑色调、风格尽量多样化,将现有的屋面改造成平坡结合的形式,屋面、墙面用浅色(淡黄色、淡绿色)涂料进行粉刷,同时配合进行立面改造(立面形式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形式),以形成错落有致的立体化布局结构,材料以传统材料为主,鼓励使用本地化材料(体量小巧、色彩淡雅最佳),符合具有山水田园风光的现代新农村村社的整体风貌定位。图5-4红格七社房屋建筑(图片来源:项目方案)如上图所示,在对于旧农居的建材处理上,不采取毁坏性拆除方法,而通过“物尽其用”的方式,改变使用方式及功能,如木砖瓦、石雕等旧建材保存良好的鼓励继续使24 第五章盐边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构成用,用于建造新住宅。对于保存较差的材料,可改变其用途,充分挖掘其剩余价值,有利于减少建筑垃圾和新住宅建材开销,也能够使新村落将原有风貌进行传承。5.1.2环境整治设计对于规划保留的现有建筑,以及需要改造的建筑,都需要进行室内外环境整治。环境整治从实用性和美观性两个方面开展,同时兼顾绿色景观及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在住户方面,对每家的屋内进行装饰,厅堂整平墙面并用瓷砖、壁纸等贴面,厕所统一除味、通风,厨房配备油烟外排设施并清理厨余垃圾,对牲口棚等用水泥进行多层筑砌,定期杀菌、冲洗,保证环境卫生。在公共环境整治方面,实行垃圾分类和定点固定收集的体系,归入城市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根据建设标准规划公共厕所建设,按照环境卫生相关标准要求厕所洁净。每天由住户负责院落周围的道路清扫、清理,村委会进行公共道路清扫和规整,在夏季提高垃圾收集的频率,并定期维护公共建筑设施。5.1.3典型院落结合农村院落的特点,典型户型的设计充分考虑三大因素:1、农村住宅的可生长性2、农家乐的户型星级需求3、户型建造和改造的实际操作性在保持农村住宅的可生长性的条件下,将经验区分离。使得扩建经营不影响自住区。自住功能一次到位,经营功能分步到位的建设特点。考虑随着农家乐星级标准要求的提高,单户农户无法独自建高星级标准农家乐,户型的组合可以方便实现共同经营的可能性,避免为提高农家乐星级重复建设。25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5农家院落不同结构和形式(图片来源:项目方案)如上图所示,户型设计提供相邻农家乐拼合可能性。共同开发,使得服务面积提高,农家乐星级提高。同时,进行户型的可持续设计,对不同户型的生长模式进行设计。26 第五章盐边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构成图5-6农家院落布局设计(图片来源:项目方案)5.2新农村绿色道路景观规划设计5.2.1道路建设基本要求第一,在合理的村镇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应保证完整的道路系统,以便为日常的生活、生产提供便利,同时有利于疏导旅游流量。道路建设时首先考虑村内用地的功能性,在村内用地布局的基础上进行道路规划,以现有红格的道路网络系统为核心,将村内居住区、公共设施、农作地带进行有机串联。同时,兼顾红格交通的便利性,从人流疏散、车辆停放等关键点出发考虑,保证旅游功能的实现。此外,不断拓宽道路边界,缩短过境公路的距离,逐步实现与外界完成交通道路的衔接。第二,道路建设应满足村镇交通运输的要求。交通运输通畅、安全、经济是运输系统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导流系统的重要功能,因此红格交通运输的重点是实现交能安全、流畅和快捷,因此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村落未来的发展规模以及旅游商业的规模,根据红格的交通运输的特征进行前瞻性的道路系统规划。未来以形成主、次两级的道路系统为总体建设思路,主干路承担对外交通衔接的作用,并对各功能区进行区隔,次级道路保证村内各功能区的畅通。27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7红格七社道路建设规划(图片来源:项目方案)第三,道路建设应体现村镇景观和面貌。为了保证绿色景观效果,道路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合理规划道路走向,形成整体的街道景观。在此基础上,开展整体性、综合性的道路环境的绿化工作,根据道路的不同性质、功能、作用,采用恰当的空间尺度、比例和手法,通过对道路的线形。同时,注意满足工程管线布置及其他要求,使道路的规划建设与管线布置相互协调。5.2.2铺装材质为了有利于水土保持并提高空间感受效果,在道路、公共地带、院落等区域采用浅色调、渗水效果较好的透水砖进行铺装,设计砖体形成相应的造型,减少建筑用料对自然径流的影响的同时形成景观效果。同时,采用绿化和铺装相结合的渗水地面,能有效解决热岛效应,减少维护费用。在乡间道路上,设计建设一段由卵石、细沙材质筑成的路段,用于旅游观光中为游客提供适宜赤脚行走、感受自然纹理的机会,同时达到按摩足底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或者可以将入村道路打造成“养生步道”“或健康大道”等,在富养地带给游客提供在纯净空气中徒步行锻炼身体的场所。28 第五章盐边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构成图5-8红格七社道路铺装材质规划(图片来源:作者本人制作)道路铺装材质的选择重点考虑休闲娱乐和功能景观功能,追求特色化和院石化。在山路的设计上,考虑在山坡相对较平缓处建造原木登山步道,木质步道围绕山体外围修葺,使用原始的木板、木桩等修建上山道路,不仅就地取材、施工方便、造价低廉,而且能够最大程度保持山林村落原始景观风貌,其他山路则在保持原始土路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改造。在田间、村内也可以建造木栈道,便于游客田间行走,并配合自然绿色景观效果,在道路周围种植色彩效果较强的花卉,形成旅游项目。5.3新农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红格村内包括山体、水流、绿地等多处天然资源,在现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规划红格七社的公共空间氛围村民广场、温泉区、休闲养生设施体验区、停车场等区域,如下图所示。村民广场位于住户聚集区附近,便于村民集会、健身、休闲用途,共规划三处村民广场,在旅游旺季可在活动中心展示农村文化、举办相关活动。温泉区围绕泉眼位置进行打造,相对独立且内部设施、构造完整。停车场在道路两侧、入口处设置,根据旅游规划的车流量进行建造,停车场内设置卫生间、休息区等。休闲养生体验区设计养生步道、氧吧、休闲水景等景观项目。29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9红格七社公共景观规划设计(图片来源:作者本人制作)图5-10红格七社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图片来源:作者本人制作)30 第五章盐边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构成图5-11红格七社记忆空间景观(图片来源:作者本人制作)在进行功能区设计的基础上,在现有建筑的基础上,利用现有建筑材料进行美化改造,形成记忆空间景观。由于村内部分道路、房屋、桥梁等过于老旧,因此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和景观美化。桥体改造主要以装饰、清洁为主,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使用原有材料、废旧材料等进行改造或增修,传承历史遗迹。对于仍可以利用的旧屋、村舍进行补修、加固,以原有的古朴风格为基础结合现代化的景观设计,无法利用的房屋则可考虑打造成历史景观供游客餐馆,用碎石环绕房屋铺路,或用栅栏、篱笆等进行隔离,并用指示牌加以说明。对于新增修的公共空间,可进行岩土、砖石的铺设,形成雕塑式、造型式的景观设计。5.4新农村绿地景观规划设计5.4.1植物景观分区以生态农业景观为主体,结合季节增加农作物分布多样性和观赏价值,对面山体结合山体恢复绿化工程打造竹林、果林和四季不同颜色树叶效果。包括稻田景观、竹林景观、果林景观、花卉景观、台地景观、树木景观、山林景观等,如下图所示。在村内农业景观设计中充分使用管道浇水和输水、喷播、喷灌、微灌溉等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统一部署管线避免破坏景观的观赏性,优先使用雨水集水池水源。在保留原始村落风貌的基础上,部分功能区考虑新建观光、度假场所。31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12红格七社整体植被分布(图片来源:作者本人制作)稻田景观主要用于观赏和商业用途,向游客展示农耕文化的同时,打造粮食加工产业链。竹林景观主要定位于休闲观光,同时进行竹笋、竹叶等竹制品加工的展示和销售,未来逐步打造成为竹产业园区。果林景观主要用途包括观光和采摘,种植草莓、石榴等植物。花卉景观主要用于观赏,配合周边环境形成花海、花地等景观,并进行花籽等的出售,以乡土植物种植为主。山林修复景观主要用于水土保护、山体修复,开发植树、种花等项目,鼓励游客参与。5.4.2植物景观种植特色在村门入口、出口、空地等处设计几个专门用于植物种植的自由空间区域,由当地村民完成部分植被种植,并预留一部分空间由村民带领游客开展植物种植,同时配备种植工具、水源、植物籽粒等,多以花卉、果树等的种植为主。由于村内地势高度差异,考虑在挡墙、立面等处种植爬藤植物,形成立体化的垂直绿化效果。在公共区域主要以地被和灌木的种植为主,整体形成片状的效果。山体考虑种植乔木、灌木并混合野花种子进行散播、喷播种植,营造天然的景观效果。5.5.新农村绿色市政设施规划设计5.5.1给排水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主要目的,通过节水产业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使水资源更好的服务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为了解决村庄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在原有水系基础上联通山体水系和山谷水系,并采取局部扩大和水闸控水等手32 第五章盐边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构成段,保持人居环境水体丰沛。由于红村南侧山石具有抗渗性,可规划用于收集雨水、山泉等,配以储水池和输水管线,用作植被灌溉。图5-13生物滤池污水净化结构(图片来源:项目方案)水塘开始涨水降雨时,雨水漫过最高水从排水管流位线时,通过入水塘溢水出口流出水塘不能容纳顺的水通过管道着排出排水管道接入排水管道图5-14生物滤池污水净化原理(图片来源:项目方案)33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15生物滤池污水净化布局(图片来源:项目方案)图5-16生物滤池设计(图片来源:项目方案)34 第五章盐边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构成经过计算,红格七社污水量取平均每日污水量标准为250升/人,污水排放系数约为0.85,则村内污水量为7吨/天。结合保留水面,规划提出一个可供选择的污水处理方案,即采用生物滤池来进行污水的净化和处理。如上图所示,在靠近水体处设置集中人工湿地,过滤沉淀生活污水,再排入自然水体。在户型设计中,考虑微观雨水收集系统,减少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对市政管网的需求,通过收集自然雨水加工使用。5.5.2沼气沼气技术能够将废弃有机物质转化成可利用的二次能源,是相对清洁、环保、科学的新能源产生和利用方式,目前已在我国农村部分地区采用。近年来,随着红格七社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禽畜粪便、树叶桔梗杂草等有机物质逐年增多,为沼气的产生提供了原料。规划以绿色、环保作为出发点,设计将沼气作为解决红格地区能源供应的有效途径。沼气的供应和分配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一种是全村集中收集、统一供应,另一种是住户自建自用、统一管理。从理论上,如果红格七社能够实现从全村各个农户处集中收集沼气,然后统一向各个农户分配、供应沼气,并形成自动化、系统化的运作,将是比较理想的方式。但是,这种集中收集、统一供应的模式的难点在于,需要在地区政策层面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同时在资金方面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投入,并且在技术实现、安全防护等方面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对于红格七社而言,如果采取这种模式,将在具体操作上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包括资金的来源如何有效解决,沼气气量如何在各户的合理化分配,沼渣、沼液的运输和处理的方式及成本,村民的接受程度、使用习惯、付费意愿等。如果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需要由镇政府层面甚至省政府层面进行主导,由专业部门设计系统的包括沼气的产生、供应、分配、污染处理等在内的技术方案,然后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和尝试,经过考察和试验然后才能规模化的实施,实施的难度大、投入高、时间长。因此,沼气集中产生、统一供应的方式短期内阶段在红村七社并不适合。35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17沼气利用原理(图片来源:项目方案)第二种方式是各个农户自建沼气池,并自产沼气、自用沼气,仅由村政府和镇政府对沼气生产和利用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上图为村户沼气自产自用的原理示意。根据规划,红村七社部分房屋为新建,可在房屋新建时同时配套修建沼气池,以便村户沼气可以自产、自用。同时,部分村户住家已经建有沼气池,可在现有基础上加以利用,进行改造、扩容等。可见,目前红格七社沼气的自产、自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并且这种方式投入相对较少、周期相对较短,工程规模也在可控范围内,村镇政府便于管理,因此本规划建议采取该方式。采用村户沼气自建、自用的方式,重点需要明确沼气池的建设标准,以便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各村户已建的沼气池存在大小规格不等的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并且,目前大多数沼气池的功能性有限,部分只能对有机物做初步的处理,难以有效利用,因此需要在现有沼气池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处理。具体而言,根据沼气的产生量和用量两方面来确定沼气池的容积,遵循节约资金的原则,按每人平均1.5立方米有效容积的建池标准计算,最终确定每户建设沼气池有效容积为7立方米,以此为标准对现有住户的沼气池进行扩容、扩建等统一化改造,最终实现各个村户的沼气池在规格、功能等方面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进而进行沼气产生和利用。36 第五章盐边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构成图5-18沼气利用示意(图片来源:项目方案)由于目前在全村范围内无燃气管道,在进行沼气池改建的同时需要部署沼气管道。为了保证每户沼气生产的便捷性,规划将现有住户的沼气池、牲口棚、厕所等沼气产生和利用的功能性区域圈修在一起,在沼气池改造时将三者通过内外部管线进行连通,使得人畜粪便、农业残留物质等可以自动流入池内进行密闭发酵,节省有机物质运输入池的工作量和时间,并且可以提高产气率,便于有机物的有效管理,也有利于在冬季保持池温。在此基础上,如上图所示,同时在每个住户内配备沼气净化调控装置,配套相应的家用电器,保证沼气的最大化利用。5.5.3太阳能太阳能作为再生能源的代表,如果能够有效利用,不仅能够解决红村的基本能源消费问题,促进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还可以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双重目标,同时也有利于乡村文明和村容整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因此是红村七社能源[8]利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李日升,2008)。由于部分房屋采取新建的方式,因此在红村七社农户户型设计和配套专业设计中,应考虑已农户为单位充分利用盐边地区丰富的太阳能,利用太阳能光热和太阳能光电等系统,降低建筑能耗、实现节能减排,这样不仅能为家庭节省能源开支,为村镇节省能源消耗,也能够提高村民的节能意识。[8]李日升.在新农村建设应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200837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19太阳能利用原理示意(图片来源:项目方案)在太阳能存储方面,发达国家有很多优秀的范例,如美国设计研发的新型太阳能存储系统,瑞典利用造纸废弃物制造太阳能电池阴极存储太阳能等。目前,我国对于太阳能的储存更多处于理论研究和试验阶段,即使世界范围内对太阳能的规模化储存也仍在进行不断探讨和改进,操作难度较大。对于太阳能的存贮主要有物理存储和能量转化两种思路,无论何种存储方式的实现,都需要投入相对较多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或设施设备购买,并且太阳能存储对设备维护管理、使用技术等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红村七社而言,目前阶段主要以太阳能的短期存储和即时利用为主。未来在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政策、资金、人员等相对配套后,可以考虑在村内配备太阳能存储器的措施进行存储,或通过能量转化的方式,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电能等其他便于储存的能源进行储存后利用。图5-20红格七社太阳能布局规划(图片来源:项目方案)38 第五章盐边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构成在太阳能的利用方面,全村进行系统规划,在公共区域配备集光式太阳能发电板、太阳能光电互补路灯等设施设备,对太阳能进行集中采集和利用,并定期派专人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保证太阳能的持续利用。对于村民住户,由村政府组织在屋顶、屋内等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光伏发电板,村户统一安装太阳能利用设备(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配以地热能、沼气能等其他能源形式,解决住户热水使用、采暖、空气调节、照明等日常生活问题,最大化的利用太能能。5.5.4公共服务设施鉴于红格村各社环绕红格镇区,将来部分村社将并入红格镇,本着防止重复建设投资的原则,红格村的新的村域规划将尽量减少大规模建设,规划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将与红格镇区共享。1、行政办公用地:在各村社改建或新建村委会,村邮站、警务室、财务、新农保、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在村委会内部集中设置;2、教育医疗用地:本次规划各村社不设托幼及中小学;在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各村社增设医疗卫生站一处,建筑面积60平米;3、商业服务用地:各村社现均有小型商业设施,以民宅形式出现,基本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由于各村社规模不大,并且临近红格镇区,商业活动氛围小,因此各村社不设集中农贸市场。环境卫生设施各村社增设垃圾中转站一处,村子沿道路每隔200米设有1处垃圾收集站,同时成立清洁队,日产日清,由镇里统一收集处理。39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新农村绿色景观旅游发展规划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进行,为新农村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释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持续挖掘新农村的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形成绿色景观旅游的发展规划,能够为新农村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具体而言,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以有效利用自然景观、合理改造人文景观作为指导思路,展现红村地区绿色景观和人文景观风貌,将红村七社打造成为具有时代化风格的发展旅游业的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图6-1红格七社绿色景观旅游布局设计(图片来源:项目方案)充分利用新农村景观资源的途径之一,就是把旅游业定位在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中。通过发展景观生态旅游业,带动新农村整体的村落发展、人文进步,在为社会提供旅游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整体进步,获取双赢的局面。在旅游产业的布局上,加快旅游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和整合,开拓旅游资源和服务项目,转换旅游经营模式,利用绿色生态旅游劳动农村经济增长。新农村景观旅游规划的制定,应从乡村景观旅游的布局、标准、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保证乡村旅游按照规划布局的路径有序发展。同时,重点根据自身景观40 第六章新农村绿色景观旅游发展规划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借鉴国内外标杆案例,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服务产业。在具体项目建设上,力图打造精品工程,按标准进行建设、按星级进行管理、按特色进行服务。根据乡村自身自然资源和特点,进行全面、有效的规划设计,形成景观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视图,形成包括多种功能、多个层次、多项内容的立体化旅游服务产业,充分发挥新农村绿色景观的价值。6.1农业观光采摘习惯了都市的喧嚣与快节奏之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更加倾向于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未来新农村的农业观光旅游规模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新农村的自然景观资源,在满足现代都市人对“自然”“宁静”的诉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农业观光服务项目的大早上,应以点带面、纵向布局,对新农村的景观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最大程度的提高景观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游客多种休闲的需要。如下图所示,根据红格村七社农作物种类丰富、自然景观秀美、区域面积较大的特点,进行平面式的网状旅游服务布局,形成旅游节日规划,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包括农作物采摘、农业景观生态观光、乡村游览等服务,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旅游节日规划以功能性区域划分的方式,功能区内设计并定期举办相应的主题节日活动,如农种、品果、采摘等多种形式,让游客体验浓郁的乡情和自然风光。同时,配合主题活动举办“限时”“限量”“特价”等促销活动,刺激游客参与,提高旅游观光的内容的社会关注度。图6-2观光主题节日规划(图片来源:作者本人制作)41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了迎合现代都市人“返朴归真、亲近自然”的诉求,除了设计自然景观观光游览项目外,还可以对农村特有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行包装推广。将民俗文化、民俗生活组合打包设计成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进一步对乡村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悟。在原始自然气息的环境下,进行农用品的收集和讲解,展示农作过程,介绍村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通过具有农村特色的文艺形式,展现红村的民风民俗,从自然农耕风光体验到高端绿色科技展示,描绘对未来绿色生活的憧憬。图6-3采摘布局规划图(图片来源:作者本人制作)农副产品的采摘是景观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能够使游客置身自然环境之中的同时享受劳动的乐趣,受到小团体游客的欢迎。在景观旅游发展规划中,考虑在部分开垦并不十分充分的地域引入适宜本地种植的、具有采摘特色的植物,在此基础上开发采摘旅游项目,形成农林作物采摘体验区,逐步打造采摘基地吸引游客参与,可以在改造环境景观、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获取经济利益。在采摘管理方面,在旺季重点做好旅游管理,保障服务供给和资源充分。同时通过举办采摘节、采摘季等形式的活动,让用户体验果蔬采摘的过程,享受低价格、无污染的农作物产品。42 第六章新农村绿色景观旅游发展规划6.2康体娱乐运动健身和养生保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内容,在新农村景观旅游服务中相应的服务内容将会带来广阔的前景。红格地区广阔的地理面积、多种多样的地质地貌、清新洁净的自然环境,为游客进行户外运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在休闲观光功能区设计徒步线路和登山步道,并配备安全防护措施和引导图,保证游客在安全的基础上参与其中。同时,在不同的季节根据相应的主题,定期举办“竞走比赛”“登山比赛”“徒步穿越”等活动,宣扬积极向上、健康生活理念。如下图所示,为红格地区野外运动功能区规划。此外,还可以为游客提供露营的设施、场所、设备等,让游客深入感受自然风貌,满足深度驴友、探险者的诉求。图6-5康体娱乐项目与内容图(图片来源:作者本人制作)新农村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对于都市精英消除身体疲劳、缓解心理上压力具有天然的效果。可以保健、养生为主题,为商务人士量身打造“冥想”“心灵净化”等中高端的健康旅游产品,依托自然环境,让参与者在碧绿的稻田、芬芳的青草、幽幽的虫鸣的环境中,安静的进入真正属于自我的空间,打开心的天地,与自然融为一体,摆脱生活的困扰。同时,还可以打造“氧吧”“水吧”“山吧”等特色养生服务,让游客在特43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定区域和环境中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呼吸纯净的空气、体验洁净的环境,起到健康的功效。6.3农家温泉度假农家温泉度假能够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非常适合职场人士和家庭出游者,是未来景观旅游的重点方向之一。新农村应借助临近温泉宾馆的地理优势,提供全面、丰富的住宿餐饮模式。通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度假区的服务产品的层次、种类,形成特色温泉民宿,打造“一条龙”服务,形成以温泉为主题的集游乐、度假、会议的综合旅游景区。形成“温泉主题园”“温泉自然养生”等特色服务活动。如下图所示,打造红格“真正的矿物质温泉”,在农家院墙里、清澈水塘边、竹林掩盖深处,可以在不同季节、不同场景享受温泉浴,并同时结合现场表演等的形式。图6-6红格七社特色温泉度假图(图片来源:作者本人制作)红格地区具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并已开发形成了相应的温泉度假服务。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基于温泉资源的旅游项目,完善周边设施和设备,将红格打造为“温泉镇”或“温泉生态园”等地标性质的功能性区域,在自身不断发展、创造效益的同时,带动其他景观旅游项目的开展。规划将温泉所在区域打造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的度假村,在现有红格村的温泉休闲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改造,集观光、餐饮、保健、住44 第六章新农村绿色景观旅游发展规划宿、商务接待等于一体,成为红格地区的标志和窗口。结合农村布局和规划,打造红格精品农家乐,将农家乐作为景观旅游的吸引点和基础服务项目,逐步形成农家乐聚集区,将农家乐进行分类和规划,形成红格地区的农家乐的星级分布,对不同服务内容、服务风格的农家乐进行统一管理。根据自身资源情况,形成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品牌,形成标杆效应。设计风味独特的农家特色菜肴,打造具有浓郁自然栖息的乡村院落,进行真实的乡村土特产品制作过程展示和介绍,进行土特产品的集市展示和售卖。同时开发农家乐附属的相关娱乐活动,并集中打造一批集自然风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家乐服务单元,成为红格景观旅游服务的典型和代表。6.4低碳主题活动“绿色”“低碳”的理念是未来景观设计的方向,被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所接受和向往。可以该主题思想为宣传点,相应的组织“美化村庄、强健身体”“清洁环保”等活动,结合本地区的绿化、山体恢复等工作,为游客提供适宜的树种、花种等,组织游客开展植树、花种载重、山体绿化等活动,让游客在参与环保劳动的同时实现身体锻炼,逐步实现恢复性、改造性绿化,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改善本地绿化、山体恢复等工作,可以与碳汇林种植活动相结合。碳汇林一词,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比较新颖的一个词。“碳汇”一词的意思是: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森林碳汇是指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碳汇林因为具有碳汇功能,而且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减排,减缓气候变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碳汇林业也作为重要措施纳入了其中。参与到碳汇林的实际工作中来,可以是企业行为,也可以是个人行为。以个人为例,凡是希望为温室气体减排做出贡献的公民,都可以通过碳交易的行为来达成:比如一辆排量为2.0的小轿车,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54克,若一天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行6小时,则排放量为55.4千克,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0.2吨,经过计算,约11亩人工林就可以全部吸收该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每一个购买汽车的消费者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购买自己使用这辆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购买一部分或全部购买都可以。通过45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电子商务手段,提供碳交易网站,吸引高碳排人事来种植碳汇林,种植碳汇林小树苗、与网络碳游戏互动积分等形式。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低碳生态绿色主题的旅游活动,比如让游客居住低碳绿色屋,开展节能、节水竞赛,体验生态农业劳作,或与网络碳游戏互动积分等形式,鼓励用户参与。图6-4低碳活动设计图(图片来源:作者本人制作)46 结论结论随着政府不断重视“三农”问题,我国的农村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不断深化,面临着有序城镇化、公共设施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绿色景观规划在改变农村环境的同时,能够提高农村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是解决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问题和新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具有非常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目前,随着绿色景观设计规划工作的开展,我国新农村的绿色景观情况较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距离国外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的红格七社村是典型的新农村,本文结合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国内外案例等,以红格七社为例进行景观规划。在确定了规划思路、规划目标、规划策略的基础上,明确了绿色景观设计贴近自然、文化传承、与完善基础设施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并相应的确定了红格绿色景观设计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本着实用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本文从建筑、道路、公共空间、绿地、市政设施五个大的方面,对红格绿色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说明了红格景观设计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并且以红格为代表,从农业观光采摘、康体娱乐、农家温泉度假三个方面,给出了新农村绿色景观旅游发展规划,力求为红格的绿色景观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47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程双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势在必行[J].大连干部学刊,2006(1)[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2012[3]张啸风.蓝田县新农村居住空间改造设计实践与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7[4]谢花林,刘黎明,赵英伟.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M].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5]黄春华,王玮.中国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模式初探.福建建筑[J].2010.[6]何君平.昆明周边农村居住形态发展模式探索.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D].2008[7]王玮.长株潭乡村景观规划模式及人居环境研究.美与时代(上)[J].2011[8]李日升.在新农村建设应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2008[9]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10]吕在利,曲娟,张彤.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11]何婧,徐博.浅谈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J].陕西林业2011,5[12]刘春香.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农村规划[J].中华建设,2007(4)[13]刘龙.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规划.山西建筑[J].2008(24)[14]强百发.我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比较研究.开发研究,2008(6)[15]何君平.昆明周边农村居住形态发展模式探索.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D].2008[16]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6[17]王玮.长株潭乡村景观规划模式及人居环境研究.美与时代(上)[J].2011[18]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旅游学刊,2003.2.[19]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旅游学刊,2004.5.[20]祝自敏,胡希军,赵晓英.走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之路[J].北方园艺,2007,(8)[21]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48 参考文献筑,2005,(4)[22]肖笃宁,李晓文.试论景观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J]生态学志,1998,17(3)[23]宇振荣,胡敦孝,王建武.试论农田边界的景观生态功能[J]生态学杂志,1998,17(3)[24]李团胜.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J]生态学杂志,1998,17(1)[25]李秀珍,肖笃宁.城市的景观生态学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8(2)[26]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2)[27]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9,18(6)[28]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生态学杂志,2000,19(1)[29]文爱平.俞孔坚.新农村建设宜先做“反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6,24(5)[30]张弢,苏婧.保护模仿再生—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乡土景观元素的探析[J].林业科技,2008,22(4)[31]王仰麟,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32]肖笃宁.持续农业与农村生态建设.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21(2)[33]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34]SouthernA,LovettA,O’RiordanT,etal.Sustainablelandscapegovernance:lessonsfromacatchmentbasedstudyinwholelandscapedesign[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11,101(2)[35]StephenMWheelerTheNewRegionalism:KeyCharacteristicsofanEmergingMovement2002(03).49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历时2年,在导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在同学的帮助下,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我终于完成了本篇论文的撰写。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校内导师田银生教授和校外导师张炜高级工程师。本课题在选题过程中、研究过程中、撰写过程中均得到了两位老师的细心点拨和指导帮助,正是老师们的帮助和鼓励,使我的论文能够最终成稿。老师认真、负责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我今后工作和生活中学习的榜样。感谢王慧红、石彦、郭志盛及一起开题报告、一起预答辩的各位同学在学习期间对我的帮助和鼓励,这几年学习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回忆,将永远保留在我心中。最后衷心感谢我的丈夫贾文超、我的父母及其他家人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正是他们的理解和付出让我能够顺利完成论文,他们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并向我的亲朋好友表示诚挚的感谢。最后,衷心感谢百忙之中参加本文评阅和答辩的各位专家和老师们!谢谢!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