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7 MB
  • 4页

从望山到游山秦岭北麓绿道景观规划设计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LandscapeCultureof“MountainViewandTour”:PlanningandDesignResearchonQinlingMountainFootGreenway从望山到游山:秦岭北麓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文/李莉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董芦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摘要:本文概括了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平原地区城市,自古以来形成的“望山”与“游山”景观感知文化的内涵,及其地景理论研究背景对今天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西安秦岭沿山绿道规划设计研究为案例,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手法总结,对“平原望山”到“山岳游憩”景观感知历程的设计组织,引导这种历史地景的感知方式,并在今天的城市,对地域景象空间特征和地域文化延续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景观文化;景观感知;望山;绿道;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北大中城市绿地-生境营造模式及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1278410)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秦岭北麓环山公路生态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JK1428)。1引言景观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事物,更是一种‘看’的方式,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一种只有在更广大的经济和社会历史下才能理解的历史;它具有自身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的起源和含义超越了对土地的利用和感知,同时具有独特的和其他文化共享的表现技巧。3人们在与景观长期互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与该景观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具体地体现在景观环境中。“望”是通过视觉感受周围自然空间的方式之一,是视距最大,视阈最辽阔的一种感知方式。关中平原地区,北背渭河河川,南面巍峨的秦岭脊线。自周、秦、汉、唐至如今,城市的不断演进中,都受到对这种自然地理的地景空间格局感知方式的影响。人们在城市、乡村,都需要不断感知这种地理格局,形成了“背临河川,遥望秦岭”的“望山”文化。韩愈说“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也。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憩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享成。”辽阔的视阈,将城镇与周围环境结合,对空间生活的影响被提高到了“为政”策略的程度。图1秦岭北麓沿山绿道选线布局图2秦岭“望山”文化在不同历史时间段,人们对城市周边区域的景、象的认知,通过诗词文字、绘画等表达和记录。在今天距离千年历史的时间风尘,能够真实、科学、完整的对待城市营建的山水格局关系,同时,对掩藏在这关系之下的,是包括了中国人的自然观,隐性的,文化的本质内容。“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唐诗中约有一百四十多首描述“望秦岭”的诗句。这些或美好、壮阔,或微妙和玄妙的景象,在诗词和古书中描述与记录,但也恰恰是当代社会正在逐渐失去的,而我们正在努力追溯的理想场景;在保护的前提下,让其合理、有序、可持续地反映并且引导地域景观文化的发展。对诗意景象的还原与重塑,通过景象空间的场域分析,游赏与游线的组织;设计空间的组织;景象空间与感知尺度,要素设计等。3秦岭北麓环山绿道规划与设计秦岭山脉北麓横亘于关中平原的南边界,全长1600余千米,是古城西安的绿色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和宗教源脉之地。秦岭北麓西安段,西至周至,东到蓝田,现状分布着村庄、乡镇、 图2“平原望山”到“山麓游赏”的游憩过渡图2-1城郊望山的视线和行为引导图2-2郊野平原望山的视线引导设计图2-3绿道建设后环山路植被分布特征-开敞望山图2-4绿道林地植被分布特征-开敞望山大片农田、果园、苗圃,以及历史景点、文物遗址,还包括近二十年来发展建设的旅游地产、大型农业基地、设施等。秦岭北麓西安段绿道的选线与布局,包括了三个尺度范围:西安市域范围的秦岭北麓区域166km,与西安市区主要衔接段80km,与西安主城区道路直接衔接的20km。三个尺度连接了北麓的子午峪、沣峪、祥峪等主要峪道和秦岭野生动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太平森林公园等。(见图1秦岭北麓沿山绿道选线布局图)秦岭环山绿道,将衔接城市绿道的功能与作用,形成城市与郊野的边界过度。在关中平原的地景空间认知中,秦岭环山绿道将完成从“望山”到“游山”的视觉感知与游憩行为过程,即从“城市街谷望山”,到“郊野平原望山”,再到“山麓游赏”的游憩空间序列和视觉感知。(图2)山麓型绿道设计强调野趣,以体验山麓乡土环境为主。“望山”,望秦岭,是沿城市绿道进入山麓绿道的主要视线引导,是大地尺度的标志和游憩心理的引导。秦岭北麓的地方特色即秦岭气质的体现。在规划设计中,主要通过游赏序列和游憩空间的梳理来实现。创造绿道沿线的站点、视点、观景点序列,并组织视线中图3.1绿道建设后植被分布图覆盖图3.2秦岭沿山路绿道人工林地林冠线与山脊线的画面构图模式 图4:林冠线设计中常绿与落叶植物种类的空间分布模式设计画面感的要素构成。由于秦岭北山麓平原的地形平坦少有起伏,因而在视觉体验中的景深层次,除浅山山体轮廓为远景外,在近景中主要的构景要素是植被,尤其是林地尺度的植被,是视线、空间序列的组织以及生态表达的主要要素。山麓绿道林地植被设计成为秦岭绿道在设计层面的关键要素。设计的关键点,在林地布局、规模、尺度、种植方式,林冠线设计,林缘设计等两个层次四个方面的设计内容。4望山之美:林冠线设计构成视景画面4.1城郊望山与山麓望山:画面感构成在山麓绿道的游憩过程中,视线所获得的场景和画面,主要构成要素是远处山脊天际线与近处林冠线的构图。这是山麓区域的大地尺度的画面构成。因此,以秦岭浅山山脊线为背景的优美林冠线的设计成为植物景观的视觉美设计的主要目标。4.2林冠线设计绿道主要的构图设计落在林冠线与山脊线的画面构图方式。山脊线是林冠线的背景,林冠线与山脊线的构图关系可以基本概括为:相辅势和相错势两种。相辅,即在慢行系统的主要视点上,林冠线波动随山脊线起伏;而相错势,是山脊线与林冠线两线的谷峰相叠。(图3)林冠线设计的四种方式:①不同树形的树种搭配。以圆形、卵形、阔圆形、圆锥形、伞形等不同树种进行单配种植来形成林冠线;②疏密、错落、高低结合;③林地以不同树龄的植物配置;④与地形结合种植同种树种。(图4)4.3季相、色彩设计与植物种类选择植物的季相更能让人看到并感受到季节更替与时间流逝,传达自然的变化和美好的场景设想。与传统园林,城市绿地中一棵,一丛,一小片体量的植物季相场景不同,秦岭山麓区,山体、农田、果林、苗圃林成为土地的覆盖方式,也同时是视觉感知中的参照物。因此秦岭沿山路绿道的植物景观的季相规划,也应参照大地尺度和生产的尺度,结合农业、林业产业及分布情况,布局林地的季相色彩。植物季相景观的尺度也应符合林地尺度规模。在北麓80公里 图5:秦岭北麓(80公里)植物景观策划,主要以植物季相景观形成);来源:作者自绘内规划18项植物季相特点的景观,通过沿山根据相关研究,至少需要5s的注视时间才能获边界。林缘线设计的方式:①不同冠幅的树种路和绿道的游憩过程,在不同季节为人们所感得景物的清晰印象,也就是从开始注视到看清楚搭配;②树林的疏密;③用灌木强调林缘线;知到。(图5)必须有一定时间。从步行速度(5km/h)、骑行④与道路线形的契合关系。季相植物的种类可以比照秦岭北麓浅山自然植速度(15km/h)、车行速度(80km/h)这三个方结语:被形成的季相特征,以同科属同类型季相特征面来确定林地的尺度。通过5s时长的计算,步将景观文化的内涵凝练转化到规划设计内涵,相似的植物共同构成绿道人工林地的季相,而行、骑行与车行经过的距离分别大于7米、21米是实现设计目标的方式,最终付诸要素设计;不是单一的一、两种植物构成季相,即季相相和110米,取三者的的交集100米,因此可以确①山麓绿道中植被覆盖方式的确定,以望山为似类型的植物,如壳斗科栎属的乔木,适应秦定绿道的林地规模至少是100米长度,才能在被目标,可以依据自然科学关于地带性植被的已岭北麓气候特点的有近十种,槭树科槭属的乔车行、骑行、步行游憩过程中被感知到。有研究的概括性总结性和应用,确定群落结构木有十多种。这些相似植物种类都可以构成相以环山路车行速度80km/h计算,应至少在7米和基本的植物类型,如林地、草地、林草地、近时间段的季相变化和相似的季相色彩。范围内不种植大乔木,而采用地被植物种植,7灌草地、林灌草地,确定基本的种类结构,林米以外再种植林木;以自行车骑行速度15km/h地的半自然演替式培育方式的规划;②为望山5游憩设计:长卷式游观中的空间序列塑造计算,在自行车道的两侧1.5米的范围内不应种的视线和方式的林地设计体量在长度、厚度(宽5.1游憩感知特征植大的乔木,使人在一定的速度下获得良好的景度)等规模与游憩需求尺度的重合区域确定;秦岭山脉沿东西向呈带状绵延,这一自然特征使观感知。不同速度下路边景物的最小距离取三种③绿道游憩体验方式中的画面感构成方式成为得山麓区域视线所见的浅山山体和脊线也连绵不游憩方式的交集,即110米。植物景观的林冠线设计方法和林缘线的设计方绝,画面感本身就是一幅横幅长轴画卷。而沿山5.3游憩节奏与林缘空间式之一。路绿道中的游憩过程正是以“游观”的方式,欣绿道中骑行游憩的空间主要由林地形成的边界赏这一长轴画卷。人的游观体验,是在游憩的不所构成。空间的开敞、封闭、半开敞、半封闭断移动中获得不同空间和画面感。的封闭程度是由林地边界对骑行道区域的不同游观横幅长轴画卷的特征,其游憩体验都有类似围合程度所形成。同时也间接影响人的骑行速的特性,是与山脊线有关联的绿道游憩空间最重度:开敞空间中快行少观景,半开敞空间慢行要的场景特征。游观过程中人们不断移动和变化观中景,封闭空间于林下和林中穿行观近景。的视点所在的空间,是由植物形成的连续的游憩因此林地边界的封闭程度和方式影响游憩速参考文献:空间序列。组织这一连续的游憩空间序列包括4度。林缘线即林缘空间,是山麓绿道植物景观[1]章俊华.从园林·景观·地景·环境艺术所想到的……[J].中国园林,2002(02):53点:林地规模、空间边界、开合节奏及封闭方式。设计要点。[2]邬东璠.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J].中国园5.2主要游憩感知方式需求下的林地规模秦岭沿山路绿道有步行、骑行和车行3种速度的感知方式,对植物景观的需求尺度不同;依据不同速度确定林地规模和距离观者视点的位置。小尺度林地的林缘线是指树冠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线;而以土地尺度为参照的山麓型郊野绿道中大面积林地的林缘线是指林地由主体林过渡到灌草、草地等低矮植被或其他覆盖底面的林,2011(04):1-3[3]韩锋.探索前行中的文化景观[J].中国园林,2012(05):5-9[4]周小棣等.从对象到场域:一种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整合策略[J].中国园林,2011(04):4-9[5]王向荣,林箐.风景园林与文化[J].中国园林,2009(09):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