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00 KB
- 2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山东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讨论稿)1总则1.0.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号),科学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要点。1.0.2适用范围本要点用于指导本省行政区域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的编制。1.0.3编制主体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具体工作由村民委员会负责。1.0.4编制原则编制村庄规划,应遵循需求导向、解决基本,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文化传承、绿色发展,便于普及、易于实施的原则,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1.0.5规划期限和审批村庄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3―527
年。村庄规划方案完成后,须向村民公示,并由县级规划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审查。村庄规划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1.0.6解释权本要点由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2基础调研2.1调查阶段在村庄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应进行不同深度的现状调查,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踏勘、村民访谈等方法,充分掌握村域范围内自然资源、历史人文、产业发展、村庄用地、各类设施及发展诉求等资料,具体分为调查准备、初步调查、深入调查和补充调查四个阶段。1调查准备。在现状调查之前,应收集村庄1/500地形图、基本情况说明、相关规划等基础资料,初步确定调查的方向并设计好调查问卷。2初步调查。进行现场踏勘和村民访谈。现场踏勘着重调查村庄产业发展、用地类型、建筑状况、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灾害发生情况等内容。村民访谈应组织乡镇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有关情况和发展诉求。27
3深入调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针对重点问题和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调查。4补充调查。在规划初步成果征求意见后,结合相关意见及建议进行补充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多次补充调研。2.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要素、历史文化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土地利用要素、设施建设、有关规划和政策等方面。1社会经济要素。村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包括户数、户籍人口、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劳动力人数、人均纯收入、集体收入、主导产业等。2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气象、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3历史文化要素。包括村庄形态与整体格局、街巷空间、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4土地利用要素。包括土地使用、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5设施建设要素。包括道路、供水、排水、垃圾、供热、供气、绿化、电力、防灾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627
有关规划和政策。包括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村庄发展相关的各类政策、管理制度等。2.3方案沟通初步方案形成后,规划编制单位应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充分沟通,吸纳合理性建议,修改完善方案。3规划内容3.1总体要求3.1.1村庄规划编制内容应坚持简化、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落实县(市、区)域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主要内容。规模较小的村庄或未来撤并的村庄可以只编制农房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方面的内容,一般村庄应按照本导则要求编制村庄规划,未来集聚发展的村庄或特色村庄可根据国家要求和村庄实际发展需求增加有关规划内容。3.1.2村庄规划宜以行政村为单元进行,规划范围宜与村庄行政边界一致。3.2村庄发展定位与规模提出近、远期村庄发展目标,明确村庄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确定村庄人口规模。在与土地利用规划充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并重点落实农民建房新增建设用地。3.3村庄产业发展规划27
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策略,进行业态与项目策划,统筹规划村域三次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农业生产区、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发展区等产业集中区的布局和用地规模。3.4村庄用地规划对居民点用地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充分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明确各类建设用地界线与用地性质,并提出居民点集中建设方案与措施。3.5村庄空间管制规划划定“禁建、限建、适建”三类空间区域和“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四类控制线,并明确相应的管控要求和措施。3.6农房建设规划3.6.1总体要求农房建设管理要求最基本内容是农房四至、层数、农房安全和风貌管控规定等。农房建设应遵循结合地方特色,保持乡土风貌,保护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鼓励整村拆建,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应予以整治。3.6.2农房建设管理指引1农房层数本着节能、节地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双拼式、联排式住宅组合和2―3层住宅等多种形式的建设。27
2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应富有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或祠堂等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3农房设计住宅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节能、卫生、美观的原则,积极推广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平面功能应尊重当地传统风俗习惯,方便农民生活,布局合理。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设计方案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优先选用有利于抗震的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并符合抗震设防要求。4农房院落院落组合应结合地形、民俗,丰富围合空间,避免单一、呆板的布局方式。院落功能分区应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和卫生要求,并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5建筑节能住宅选型。采用两户或多户并联的布置形式,减少建筑体型系数,降低建筑能耗。避免不必要的平面和立面凹凸。合理划分居住建筑和农副业生产用房。环境绿化。通过绿化环境以改善建筑群体的气候条件,调节气温、降低温室效应、隔热遮阳、减少噪声。27
建筑保温。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原材料,对外墙、屋面与地面、门与外窗等建筑构件进行保温设计。太阳能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在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屋顶设施等方面对农村住房进行改造,以满足农村取暖和用电需求。经济发达地区可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和被动式建筑。6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应重视地方材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制品。7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应达到50年以上。承建主体应具有相应的资质资格,有严格的质量管体体系。做好所有建筑的档案登记、查询和管理工作,对建筑质量责任实行终身追究。3.7村庄基础设施规划合理安排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能源利用及节能改造、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明确村庄道路等级、断面形式和宽度,提出现有道路设施的整治改造措施;确定道路控制点标高;提出停车设施布局及措施;确定公交站点的位置。27
给水排水。给水需合理确定给水方式、供水规模,确定输配水管道敷设方式、走向、管径等。排水需合理确定村庄雨污排放和污水处理方式,确定各类排水管线、沟渠的走向、管径以及横断面尺寸等工程建设要求,提出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与布局。电力电信。确定用电指标,预测生产、生活用电负荷,确定电源及变、配电设施的位置、规模等。确定供电管线走向、电压等级及高压线保护范围;提出现状电力电信杆线整治方案,确定电力电信杆线路布设方式及走向。能源利用及节能改造。确定村庄生活生产所需的清洁能源种类及解决方案;提出可再生能源利用措施;提出房屋节能措施和改造方案,明确节水措施。环境卫生。按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利用、就地减量等要求,确定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合理确定垃圾收集点的布局与规模。结合村庄公共活动场所,合理布置公共厕所。3.8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合理确定行政管理、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养老、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与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配置一览表类别设施名称服务内容行政管理及综合服务社区服务中心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等村委会村党组织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综合会议室、档案室、信访接待礼堂及场地举办红白事的场所治安联防站—27
教育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小学6―12岁儿童入学医疗卫生卫生室医疗、保健、计生服务文化体育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图书室、文艺排演室、健身室、文化活动室、农民夜校、多媒体室等科技服务点农业技术教育、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文体广场室外健身场地养老设施幸福院解决农村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养老问题商业服务农村连锁超市销售粮油、副食、蔬菜、干鲜果品、烟酒糖茶等百货、日杂货农贸市场批发销售粮油、副食、蔬菜、干鲜果品、小商品等邮政、电信、储蓄等代办点邮电综合服务、储蓄、电话及相关业务等基础设施垃圾收集点垃圾分类收集供电设施—供水站—供热站—燃气供应设施—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村庄生活及生产污水处理,可集中,可分散公共厕所—交通设施公共停车场—公交站点—其他设施农机大院大型农具停放场地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中心—粮食晾晒场地—3.9村庄安全与防灾减灾27
根据村庄所处的地理环境,综合考虑各类灾害的影响,明确建立村庄综合防灾体系,划定洪涝、地质灾害等灾害易发区的范围,制定防洪防涝、地质灾害防治、消防等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消防。确定消防要求和保障措施,明确消防水源位置、容量,划定消防通道。防洪排涝。确定防洪标准,明确洪水淹没范围及防洪措施;确定适宜的排涝标准,并提出相应的防内涝措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提出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避灾疏散。综合考虑各种灾害的防御要求,统筹进行避灾疏散场所与避灾疏散道路的安排与整治。3.10村庄整治规划3.10.1编制要求村庄整治规划应以尊重现有格局、注重深入调查、坚持问题导向、保障村民参与、简化实用为主要原则,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的,以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治理村庄环境、提升村庄风貌为主要任务。3.10.2整治规划要点村庄整治规划应侧重农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环境四方面的整治,具体整治项目内容的要求应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建村[2013]188号)制定。3.10.3村庄整治分类指引27
1分类依据依据现状居民点规模、空心率、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经济状况、资源条件等综合分析,将村庄分为综合整治型、专项整治型和基本保障型三类。综合整治型:①区位条件优越,与镇中心保持良好的经济、交通、社会及服务联系,处于几个村的几何中心位置,与周边村、镇联系便利,在乡镇域中能承担次中心作用,有一定服务半径的村庄;②经济基础较好,村庄规模较大,人口较多,有一定的集聚规模,有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能为周边村庄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服务,对周边农村有一定的吸引辐射的村庄;③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专项整治型:①区位条件较为优越,与优先发展村庄(中心村)保持良好的交通、社会服务联系,与周边村、镇联系便利;②村庄规模较大,人口较多,有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能为本村村民提供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服务。③自然条件、资源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基本保障型:①人口规模较小,村庄人口少于300人;②27
位于不适宜居住的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存在隐患,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旱涝等自然灾害;水资源严重匮乏,人畜饮水困难;位于采空区,已出现地面沉降、塌陷等不良现象。2整治指引综合整治型。综合提升村庄风貌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专项整治型。针对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专项进行整治。基本保障型。对危房进行改造,建设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保障基本的生产生活安全。3.11村庄风貌规划3.11.1村庄风貌规划挖掘传统民居地方特色,提出村庄环境绿化美化措施;确定本地绿化植物种类;划定绿地范围;提出村口、公共活动空间、主要街巷等重要节点的景观规划方案。防止照搬大广场、大草坪等城市建设方式。3.11.2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保护提出村庄历史文化、乡土特色和景观风貌保护方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区;确定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案。防止拆旧建新、嫁接杜撰。4成果要求4.1规划成果要求27
村庄规划成果应满足易懂、易用的基本要求,具有前瞻性、可实施性,能切实指导村庄规划建设,具体形式和内容可结合村庄实际需要进行补充、调整。村庄规划成果主要由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三部分组成,以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表达。4.2规划主要成果及技术要求4.2.1规划文本包括总则、发展定位与规模、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空间管制规划、农房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安全与防灾减灾、村庄整治规划、村庄风貌规划及相关附表等。4.2.2主要图纸及技术要求1村庄区位图。确定村庄的区域位置、关系,进行区位分析。2村域现状图。居民点分布、交通联系、主要基础设施等内容。3村域用地规划图。标明村庄发展边界、各类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等。4村域空间管制规划图。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控制范围、规划区界线和各类土地用途界限等内容。5村域四线规划图。标明绿线、蓝线、紫线、黄线。6村庄农房建设规划图。村庄建成区房屋建筑规划平面,新农居示范效果图:体现新农居层数、屋顶样式、建筑立面色彩、院落形式等。727
村庄整治规划图。村庄整治应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建村[2013]188号),结合村庄实际,体现村庄建筑、道路、环卫、绿化等方面整治的主要图纸。4.2.3附件1对规划文本、图纸的补充解释。2附表村民村庄整治及农房建设意愿调查表。主要指标表,包括村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户数、各类用地指标。27
山东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讨论稿)1总则1.0.1为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号),科学指导县(市、区)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县(市、区)域乡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1.0.3乡村建设规划应遵循“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建立县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参与、专项建设项目统筹的规划编制机制,推进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27
;坚持突出特色,注重历史格局、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保护,保留乡村发展记忆,注重保护生态绿地、水系、山体等自然资源要素,体现田园风光和乡村风貌;规划应明确目标、统筹全域、落实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区分类提出村庄整治指引。1.0.4乡村建设规划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复后,规划成果报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1.0.5本导则由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2基础调查2.1调查阶段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充分掌握县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土地利用、相关规划和政策等资料,具体分为调查准备、初步调查、深入调查和补充调查四个阶段。2.1.1调查准备。在现状调查之前,应收集好县域1:10000地形图、基本情况、相关规划等基础资料,初步确定调查的方向并制定调查方案。2.1.2初步调查。进行实地调查和工作访谈。实地调查着重于县域范围内乡村人口、产业发展、村庄布局、自然资源、历史人文、各类设施等方面内容。工作访谈应组织县直有关部门、村镇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有关情况和发展诉求。2.1.3深入调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针对重点问题和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调查。27
2.1.4补充调查。在规划初步成果征求意见后,结合相关意见及建议进行补充调查。2.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县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土地利用、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和政策、群众意愿等方面。2.2.1社会经济要素。县域乡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包括户籍人口、户数、劳动力人数、人均纯收入、集体收入、主导产业等。2.2.2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气象、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生态环境等。2.2.3历史文化要素。包括乡村整体格局、街巷空间、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2.4土地利用要素。包括各类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土地等。2.2.5设施建设要素。包括道路、供水、排水、环卫、供热、供气、绿化、电力、防灾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2.2.6相关规划和政策。包括城乡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关于乡村发展相关的各类政策、管理制度等。27
2.2.7群众意愿要素。包括群众对生产就业、生活配套、生态环境等的需求。3规划内容3.1乡村建设规划目标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要明确乡村体系,划定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分区分类制定村庄整治指引。通过规划编制,实现乡村建设发展有目标、重要建设项目有安排、生态环境有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措施。3.2乡村体系规划3.2.1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要利用镇乡村居民点数量以及人口数量变化的历史资料,预测规划期末和分时段县域乡村人口的数量构成、乡村居民点数量及人口空间分布状况,预判乡村人口的流动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乡村人口空间转移的方向和目标。3.2.2分区发展引导规划分区发展引导规划是加强县域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础。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等要求,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主体功能明确的地区可围绕27
主体功能定位,划定经济发展引导片区;空间类型丰富地区可依据空间特点差异,分级划定分类治理片区;生态敏感地区可基于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特点划定空间管制分区。各地也可结合实际和特色,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分区类型。3.2.3村镇体系规划综合考虑建设形态、居住规模、服务功能和资源禀赋等因素,构建镇区(乡政府驻地)、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特色村、基层村、撤并村三级五类村镇居民点体系,明确村镇居民点的规模结构,提出村镇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村庄整合的具体安排,作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精准布局的规划依据。确定需要保留保护的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等特色村庄,作为传承乡土文化、保护乡村特色的重要载体。3.3乡村用地规划在摸清乡村建设用地的现状总量和分布前提下,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关规划,以环境承载力为底线,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划定乡村居民点用地管控边界,对乡村建设用地的总量和布局进行管控。对未利用地的现状进行梳理,研究未利用地的生态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3.4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27
3.4.1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综合交通、给水、能源、环卫、防灾减灾、信息化等系统。要依据交通、水利、供电、燃气、环卫、防灾减灾、电信等各部门的专业规划,结合自然条件、现状特点及县域总体布局与城乡居民点配置,按照城乡覆盖、集约利用、有效整合的要求,促进内外联网、共建共享、区域对接与城乡对接,并协调好与村镇布局的关系。交通系统。完善县域交通系统,明确县道、乡道、通村道路选线、断面、红线宽度和建设标准,具体落实各类交通线路及主要站场设施,突出公交优先与城乡一体化要求。给水工程。应提出发展目标和明确水源地,平衡分期容量指标,提倡城乡一体化供水,重点落实区域性管线。能源工程。包括供电、燃气、供热等工程。应提出发展目标和容量指标,根据地方特点确定主要能源供应方式,提倡利用沼气、太阳能、地热、水电等清洁能源,重点落实区域性和沟通性管线及主要供变电、燃气、供热设施。环卫工程。包括污水、垃圾、粪便等处理设施。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处理目标,划定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区域及方式,确定集中处理设施的选址和规模;确定区域性污水管线,有条件的地区可提出污(废)水综合利用或资源化措施;提倡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鼓励粪便资源化处理。27
防灾减灾。包括防洪排涝、消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避难疏散等。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考虑各类灾害的影响,整合各类减灾资源,确定县域综合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明确区域性防灾减灾设施的选址和规模,提出规划原则、设防标准及防灾减灾措施。信息化系统。包括通信、邮政、广播电视工程。应提出发展目标和合理预测有关容量,统筹落实有关设施,明确区域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选址和规模,重点布置区域性通讯管线。3.4.2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乡一体、优化整合、避免重复的要求,分镇区(乡政府驻地)、中心村、基层村三个等级配置公共设施,安排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社会福利、集贸市场等7类公共设施的布局和用地,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农村生活圈。公共设施项目配置类别项目名称镇区(乡政府驻地)中心村基层村行政管理1.党、政府、人大、政协、团体●——2.法庭○——3.各专项管理机构●——4.居委会、警务室●——5.社区服务中心●●—6.村委会○●●教育机构7.专科院校○——27
8.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及培训机构○——9.高级中学○——10.初级中学●○—11.小学●●○12.幼儿园、托儿所●●○文体科技13.文化站(室)青少年及老年之家●●○14.体育场馆●——15.科技站、农技站●○—16.图书馆、展览倌、博物馆○——17.影剧院、游乐健身场所●○○18.广播电视台(站)●——医疗保健19.计划生育站(组)●○—20.防疫站、卫生监督站●——21.医院、卫生院、保健站●●●22.休疗养院○——23.专科诊所○○—商业金融24.生产资料、建材、日杂商品●○○25.粮油店●●—26.药店●○—27.燃料店(站)●——28.理发馆、浴室、照相馆●○—29.综合服务站●○○30.物业管理●○—31.农产品销售中介○○—32.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33.邮政局●○—社会保障34.残障人康复中心●——35.敬老院●○—36.养老服务站●●—集贸设施37.蔬菜、果品、副食市场●○—27
38.粮油、土特产、市场畜禽、水产市场●○—39.燃料、建材家具、生产资料市场○——备注:“●”表示必须配置,“○”表示可选择配置,“—”表示可不配置。3.5乡村风貌规划综合考虑县域自然特点、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等因素,解析乡村特色的形态构成,识别和细分乡村特色风貌中自然风貌和人文风貌两大部分的构成要素,提出县域乡村风貌管控目标。结合分区发展引导规划,从田园风光、自然景观、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绿化水系、民俗文化、产业资源等方面,提出各分区的乡村风貌控制要求。3.6村庄整治指引3.6.1分类村庄整治指引依据现状居民点规模、空心率、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经济状况、资源条件等综合要素分析,将村庄分为综合整治型、专项整治型和基本保障型。基本保障整治型村庄是指人口规模小,空心率较高,存在危房隐患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村庄。专项整治型村庄是指有一定的集聚规模,但个别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较为欠缺的村庄。27
综合整治型村庄是指人口规模较大,发展较好,能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具有一定文化、产业等特色的村庄。基本保障整治型村庄的整治指引必须包括村庄安全防灾整治、农房改造、生活给水设施整治、环境卫生整治、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整治等五方面内容。专项整治型村庄的整治指引应在基本保障整治型村庄整治指引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排水污水处理、厕所整治、电杆线路整治、公共服务完善、节能改造等内容。综合整治型村庄的整治指引除基本保障整治型村庄和专项整治型村庄的整治指引内容外,还应包括村庄风貌整治、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保护等内容。3.6.2分区村庄整治指引结合分区发展引导规划,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打造区域绿道绿廊,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强化自然景观保护,控制农村生产环境污染,美化农村庭院环境,推进村庄环境的连线成片综合整治,从打造美丽乡村外型美到外在美、内在美并重,改善广大农村的环境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3.7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应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建议,制定规划五年行动计划。4成果要求4.0.1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成果主要由规划文本、27
图纸和附件组成,以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表达。4.0.2规划成果内容1规划文本。包括乡村建设规划目标、乡村体系规划、乡村用地规划、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乡村风貌规划、村庄整治指引、实施保障措施等内容。2主要图纸及技术要求。统一采用1:10000地形图作为底图。土地使用现状图。标明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范围。县域现状分析图。标明行政区划、村镇分布、交通网络、主要基础设施、主要风景旅游资源等内容。村镇体系规划图。标明行政区划,确定村镇居民点体系布局,划定居民点用地管控范围。分区体系规划图。标明各类分区的界限与范围,明确管控要求。基础设施规划图。标明主要线路、通道的走向和等级,各类设施的位置和规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标明各类公共设施的布局和等级。分区风貌引导图。标明田园风光、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文化保护等的管控引导要求。3附件。对规划文本、图纸的补充解释。27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类别代码类别名称内容大类中类小类V村庄建设用地村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村民住宅用地、村庄公共服务用地、村庄产业用地、村庄基础设施用地及村庄其他建设用地等V1村民住宅用地村民住宅及其附属用地V11住宅用地只用于居住的村民住宅用地V12混合式住宅用地兼具小卖部、小超市、农家乐等功能的村民住宅用地V2村庄公共服务用地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场地V21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公共管理、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宗教、文物古迹等设施用地以及兽医站、农机站等农业生产服务设施用地V22村庄公共场地用于村民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用地,包括小广场、小绿地等V3村庄产业用地用于生产经营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村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村庄生产仓储用地V31村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包括小超市、小卖部、小饭馆等配套商业、集贸市场以及村集体用于旅游接待的设施用地等V32村庄生产仓储用地用于工业生产、物资中转、专业收购和存储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手工业、食品加工、仓库、堆场等用地V4村庄基础设施用地村庄道路、交通和公用设施等用地V41村庄道路用地村庄内的各类道路用地V42村庄交通设施用地包括村庄停车场、公交站点等交通设施用地V43村庄公用设施用地包括村庄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和能源等工程设施用地;公厕、垃圾站、粪便和垃圾处理设施等用地;消防、防洪等防灾设施用地V9村庄其他建设用地未利用及其他需进一步研究的村庄集体建设用地N非村庄建设用地除村庄集体用地之外的建设用地N1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包括村庄对外联系道路、过境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用地N2国有建设用地包括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边境口岸、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管理和服务设施用地等E非建设用地水域、农林用地及其他非建设用地E1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沟渠、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E11自然水域河流、湖泊、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E12水库人工拦截汇集而成具有水利调蓄功能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E13坑塘沟渠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坑塘水面以及人工修建用于引、排、灌的渠道E2农林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设施农用地、田坎、农用道路等用地E21设施农用地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E22农用道路田间道路(含机耕道)、林道等E23其他农林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田坎等土地E9其他非建设用地空闲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等用地27
村庄规划用地汇总表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现状规划V村庄建设用地其中村民住宅用地村庄公共服务用地村庄产业用地村庄基础设施用地村庄其他建设用地N非村庄建设用地其中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国有建设用地E非建设用地其中水域农林用地其他非建设用地2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荣勋生态挡墙设计和施工技术导则
- 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2-1993 地面水环境1
- LY∕T 2244.3-2014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3部分:景观保护
- sy∕t 6375-2014 油气田与油气输送管道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导则
- 第二科目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培训教材.
- 合肥市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导则
- 江苏省工业化建筑技术导则(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
- 福建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技术导则22
- 哈尔滨抗凝冰沥青路面技术导则
-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 第二科目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 合肥市城镇检查井盖施工技术导则
- 三峡库区榨菜废水污染治理技术导则
- 第二科目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 青岛城桥梁检测技术导则
- 河北省城市园林绿地养护与水体景观管理技术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