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 MB
  • 48页

江苏省工业化建筑技术导则(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

  • 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江苏省工业化建筑技术导则(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Technicalguidelinesforindustrializedbuilding(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building) 前言为了贯彻江苏省苏政发【2014】111号《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的精神,加快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规模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是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方式建造。建筑工业化是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工业化建造方式转变的过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整个房屋建筑产业链上的生产方式转变。江苏省作为全国建筑业大省,并列为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省,应抓住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机遇,从而推动我省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根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4年度省级节能减排(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的通知》(苏财建【2014】132号)的要求,导则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及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和其他省市的标准、导则,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导则。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工程设计技术要点;5、构件生产技术要点;6、施工安装技术要点;7、质量验收技术要点;8、信息化应用技术要点。本导则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管理,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287号银城广场辅楼4楼邮编:210036)。II 主编单位: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参编单位: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主编:汪杰王然良参编人员:张奕李宁吴敦军高建明费宏亮刘立新朱张峰金孝权潘文佳孙雪梅韦佳田小晶李玮朱加庆杨承红审查人员:叶明金如元郭正兴沈中标龙玉峰谷明旺刘亚非III 目录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4工程设计技术要点...................................................................................................54.1一般规定..................................................................................................54.2建筑设计要点..........................................................................................64.3结构设计要点..........................................................................................74.4设备系统设计要点................................................................................124.5工业化内装设计要点............................................................................135构件生产技术要点.................................................................................................175.1一般规定...............................................................................................175.2原材料...................................................................................................175.3钢筋骨架...............................................................................................195.4混凝土...................................................................................................195.5模具及组装...........................................................................................205.6构件制作...............................................................................................215.7养护、脱模、起吊...............................................................................225.8修补.......................................................................................................235.9后期养护...............................................................................................235.10检验、标示.........................................................................................235.11预制构件的交付、运输、成品保护.................................................246施工安装技术要点.................................................................................................256.1一般规定...............................................................................................256.2施工准备...............................................................................................256.3预制构件堆放.......................................................................................26IV 6.4预制构件起吊与定位.........................................................................266.5预制构件安装与连接...........................................................................277质量验收技术要点.................................................................................................307.1一般规定...............................................................................................307.2预制构件厂质量验收技术要点...........................................................317.3预制构件进入现场质量验收技术要点...............................................327.4预制构件进场与连接节点检测技术要点...........................................357.5安装质量验收技术要点.......................................................................367.6连接质量验收技术要点.......................................................................377.7现场施工过程实体质量验收技术要点...............................................397.8预制构件生产与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要点......................................408信息化应用技术要点.............................................................................................418.1一般规定...............................................................................................418.2建筑设计信息化...................................................................................418.3工厂生产信息化...................................................................................428.4施工管理信息化...................................................................................428.5工业化内装信息化...............................................................................438.6管理信息化...........................................................................................43V 1总则1.0.1为贯彻江苏省苏政发【2014】111号《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加快我省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规模化发展,提高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应用水平与工程质量,特制定本导则。1.0.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在项目立项、工程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及质量验收各阶段中,应贯彻执行国家及江苏省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环保、确保质量。1.0.3本导则适用于全省民用建筑抗震设防烈度6度至8度抗震设计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及验收。1.0.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江苏省现行有关标准。1 2术语2.0.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building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工业化方式建造的,其结构形式为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简称装配混凝土建筑。2.0.2模数协调modularcoordination应用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的方法实现尺寸协调。2.0.3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concretecomponent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2.0.4建筑部品constructioncomponent工业化生产、现场安装的具有建筑功能的建筑产品,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建筑构件或产品组合而成。2.0.5预制率precastratio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室外地坪以上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材料用量占对应构件材料总用量的体积比。2.0.6装配率assembledratio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占同类构件或部品总数量(或面积)的比率。2.0.7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structure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结构。2.0.8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framestructure全部或部分框架梁、柱采用预制构件构建成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2.0.9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shearwallstructure全部或部分剪力墙采用预制墙板构建成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简称装配2 整体式剪力墙结构。2.0.10预制外挂墙板precastconcretefacadepanel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外挂墙板。2.0.11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precastconcretesandwichfacadepanel由内、外叶混凝土墙板、中间夹有保温层组成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夹心保温外挂墙板。2.0.12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剪力墙板precastconcretesandwichinsulationpanel由外叶混凝土墙板、内叶为承重构件的混凝土墙板,中间夹有保温层组成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剪力墙外墙板。简称夹心保温剪力墙板。2.0.13工业化室内装修Industrialinternalloading工业化内装是将室内装修的大部分装修部品构配件在工厂内通过高效率,高标准流水线化生产(如:房门、门套、窗套、踢脚线、家具、卫浴,橱柜,挂墙板等),然后到现场进行干式工法组装。简称工业化内装。2.0.14SI住宅体系SIhousingsystemSI住宅体系是指住宅的支撑体S(skeleton)和填充体I(Infill)完全分离的新型长寿命工业化住宅建造体系。SI住宅在结构和主要部品耐久性的提高、设备部品维护更新性的提高、户内平面变更与改装适应性的考虑三个方面具有显著特征。2.0.15集成式厨房integratedkitchen部分采用工厂生产的建筑部品并通过现场装配而成的厨房。2.0.16集成式卫生间integratedtoilet部分采用工厂生产的建筑部品并通过现场装配而成的卫生间。2.0.17整体式卫生间unitarytoilet全部采用工厂生产的建筑部品配件及墙板、顶板、防水底盘,并通过现场装配而成的卫生间。2.0.18整体收纳unitarystorage满足不同储藏功能空间的建筑模块化部品均为工厂生产,并通过现场装配而成的收纳空间。3 3基本规定3.0.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应采用集成技术、协同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方法,应统筹考虑构件生产、施工安装、质量验收等相关要求。3.0.2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采用适宜的工业化建造技术,满足《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中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0.3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的预制构件宜采用自动化程度高、工艺技术先进的生产装备制作。满足设计、运输、安装等要求,与装配化施工的工艺工法相统一和协调。3.0.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安装应满足作业人员专业化、安装施工机械化、操作工艺标准化和安装器具工具化及专用化的要求。3.0.5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的构件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具有齐全的检测试验设备,负责原材料、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产品出厂的质量控制。施工企业应实施预制构件的进场质量检验、预制构件装配的质量控制和连接节点的质量控制,负责施工现场的质量验收自检工作。3.0.6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应充分应用以BIM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贯穿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的全过程。4 4工程设计技术要点4.1一般规定4.1.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除应满足功能外,还应采用建筑标准化、模块化、一体化的设计方法,加强建筑结构、构件部品、机电设备、室内装修等各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和新技术、新材料的集成应用。4.1.2装配式建筑设计包括前期技术策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构件设计等阶段内容。各阶段的设计深度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外,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前期技术策划应在项目规划审批立项前进行,对项目定位、技术路线、成本控制、效率目标等做出明确要求。对项目所在区域的构件生产能力、施工装配能力、现场运输与吊装条件等进行技术评估。初步确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方案;2方案设计阶段应通过建筑标准化设计,确定标准化的基本模块;对项目采用的预制构件类型、连接技术提出设计方案,同时应用BIM等信息化技术,完成预制构件布置方案设计,并对构件的加工制作、施工装配的技术经济性进行初步分析;协调项目建设、建筑设计、构件制作、施工装配等各方要求。3初步设计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以及机电设备、室内装修设计完成方案设计的基础上,由设计单位结合预制构件生产工艺,以及运输、吊装等条件,对预制构件的形状、尺度、重量等进行估算,对预制构件进行拆分,确定预制构件种类及连接构造技术,并与建筑、结构、设备、内装等专业进行初步的协调;4施工图设计应由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建筑专业完善建筑平立面及建筑功能;结构专业确定预制构件的布局及其形状和尺度,配合相关各专业对预制构件形式、规格及布置进行精细化及优化设计,同时完成预制构件拼装连接节点设计;机电专业确定设备与管线布局;内装专业深化部品装配化工艺。同时各专业应采用BIM技术,完成统一协调工作,避免专业间的错漏碰缺和管线碰撞;5构件设计深度应满足工厂制作、施工装配等相关环节的技术和安全要求。预制构件中各种预埋件、连接件设计应准确、清晰、合理,并完成预制构件在短5 暂设计状况下的设计验算,根据相关各专业施工图设计资料并应用BIM等信息化技术,完成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4.1.3装配式建筑应充分体现模数化、标准化的设计理念,符合国家现行《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的相关规定。4.1.4装配式建筑应采用建筑信息化(BIM)技术贯穿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室内装修、一体化协同设计的全过程。4.1.5室内装修设计应与建筑、结构等专业同步一体化设计,实现建筑模数和部品模数的协调,加强标准构配件、部品和管线集成技术的应用。4.1.6装配式建筑性能与构造应满足防水、防火、耐久等要求,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国家和江苏省绿色节能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4.2建筑设计要点4.2.2平面设计4.2.2.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的平面设计应在满足平面功能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定型化设计,建立户型模块、单元模块和建筑功能模块,实现模块多组合应用,提高基本单元模块、构件和部品重复使用率。4.2.2.2平面设计应重视其规则性对结构安全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局。4.2.2.3宜选用大空间的平面布局,合理布置柱、墙及核心筒位置,公共交通空间宜集约布置,竖向管线宜集中设置管井,满足使用空间的灵活性和可变性。4.2.2.4住宅厨房和卫生间的平面布置应合理,平面应按净模尺寸设计,满足集成式厨房和卫生间的设备设施及装修要求,有条件时宜优先采用整体式卫生间。4.2.3立面设计4.2.3.1建筑立面宜采用构件模块组合的设计方法,体现规则性、韵律性、多样性的特点,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要求。4.2.3.2建筑立面的分格应与组合构件的接缝位置协调统一。4.2.3.3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其平面位置和尺寸应满足结构受力及预制构件设计要求。4.2.3.4门窗应采用标准化部件,并宜采用预留副框或预埋等方式与墙体可靠连6 接,外窗宜采用合理的遮阳一体化技术。4.2.3.5建筑的围护结构、阳台、空调板等配套构件宜采用工业化、标准化产品。4.2.4预制外墙板设计4.2.4.1预制外墙板的板体与拼缝构造应满足保温、防水、防火、隔声的要求。4.2.4.2预制外墙板饰面宜采用耐久、不易污染的材料,采用反打一次成型的外墙饰面技术,其规格尺寸、材料类别、连接构造等应进行工艺试验验证。4.2.4.3预制外墙板应满足防火要求,与梁、板、柱相连处的填充材料应选用不燃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的规定。4.2.4.4预制外墙板的接缝及门窗洞口等防水薄弱部位宜采用材料防水和构造防水相结合的做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墙板水平拼缝宜采用高低缝或企口缝构造;2墙板竖缝宜采用槽口构造;3当板缝空腔需设置导水管排水时,板缝内侧应增设气密条密封构造;4缝内应采用聚乙烯等背衬材料填塞后用耐候性密封胶密封。4.2.4.5预制外墙板宜采用预制夹心保温方式,与相邻构件(梁、板、柱)连接处,应保持保温性能的连续性,满足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穿过保温层的连接件,应具有规定的承载力、变形和耐久性能,并应经过试验验证,同时满足夹心外墙板的节能设计要求。4.3结构设计要点4.3.1一般规定4.3.1.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适用于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及乙类以下的民用建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类型适用建筑范围见表4.3.1.1:表4.3.1.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类型表序号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适用建筑范围12住宅、公寓、酒店、办公楼、商业、学校、医院等建筑类型3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住宅、公寓、宿舍、酒店等建筑类型4.3.1.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4.3.1.2的要求:7 表4.3.1.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非抗震设计8度8度6度607度50(0.2g)(0.3g)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704030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15013012010080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140(130)130(120)110(100)90(80)120(110)110(100)90(80)70(60)70(60)40(30)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的部分。2: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50%时,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80%时,最大适用高度应取表4.3.1.2中括号内的数值。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房屋高度超过表中限值时,应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4.3.1.3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除应符合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3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简单、传力可靠,并应满足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等要求;4应根据连接节点和接缝的连接方式和性能,合理确定结构的整体计算模型。4.3.1.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竖向布置应连续、均匀,应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突变。4.3.1.5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加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4.3.1.6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预制构件之间及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的接缝处,当受力钢筋采用安全可靠的连接方式,且连接节点采用合理的构造措施时,结构的整体性能与现浇结构类同,设计中可采用与现浇结构相同的方式进行结构整体分析。4.3.2材料选用规定8 4.3.2.1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4.3.2.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所采用的钢筋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4.3.2.3普通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时,钢筋应采用热轧带肋钢筋。4.3.2.4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级钢筋制作。4.3.2.5灌浆料应具有高强、早强、无收缩和微膨胀等基本特性。4.3.2.6夹心混凝土外墙板中内外叶墙板的拉结件应具有规定的承载力、变形和耐久性能,并应经过试验验证;同时应满足夹心外墙板的节能设计要求。4.3.3预制构件设计规定4.3.3.1预制构件设计应充分考虑预制构件制作、运输、安装各环节对预制构件的限制,主要限制如下:1预制构件的形状应考虑工厂化生产模数、加工难易等因素的要求;2预制构件的尺寸应满足运输车辆、道路及场地存放的要求;3预制构件的重量应满足运输车辆、道路、桥梁及施工吊装设备的要求;4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应满足施工现场安装操作的要求。4.3.3.2预制构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持久设计状况,应对预制构件进行承载力、变形、裂缝控制验算;2对地震设计状况,应对预制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3对制作、运输、堆放、安装等短暂状况下的预制构件应进行承载力、裂缝验算。4.3.3.3预制构件内预埋件的功能不宜兼用;当兼用时,应同时满足各种设计工况要求。4.3.3.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预制构件连接设计在满足设计规定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现场安装及操作的可行性和便捷性。4.3.3.5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纵向钢筋连接宜根据接头受力、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焊接连接、绑扎搭接连接以9 及其他经相应技术论证过的连接方式。4.3.3.6预制混凝土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座浆材料的结合面应设置符合要求的粗糙面、键槽。4.3.3.7预制构件纵向钢筋宜在后浇混凝土内直线锚固;当直线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机械锚固,条件允许也可采用弯锚等方式。4.3.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4.3.4.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技术体系包括如下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钢支撑结构(防屈曲约束钢支撑)。4.3.4.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宜采用套筒灌浆、浆锚搭接、机械连接等连接方式;但当房屋高度大于12m或层数超过3层时,应采用套筒灌浆连接。4.3.4.3框架结构首层部分宜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4.3.4.4预制框架柱截面宽度或圆柱直径不宜小于400mm,且不宜小于同方向梁宽的1.5倍。4.3.4.5预制柱中钢筋接头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套筒外侧应设置箍筋,同时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4.3.4.6应对预制框架柱底水平接缝和预制叠合框架梁竖向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进行验算。4.3.4.7对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应进行梁柱节点核心区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4.3.4.8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外围护结构可采用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板状墙板或其他轻型围护结构。4.3.4.9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方式可采用点连接的柔性连接支承方式和线支承连接的刚性方式。优先采用柔性连接支承方式,采用柔性连接方式时外挂墙板可按附加荷载考虑。10 4.3.4.10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外挂墙板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应进行抗震设计,并应根据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考虑其对主体结构分析的影响。4.3.4.11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采用非组合墙板时,外叶墙板仅作为荷载,通过拉结件作用在内叶墙板上。此时内外叶墙板的拉结件应具有规定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和耐久性能。4.3.5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4.3.5.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采用如下三种预制装配形式:1竖向剪力墙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楼板、楼梯、阳台板及外围护构件(空调板、飘窗等)采用预制构件装配;2在第1项基础上增加建筑外围剪力墙,形成预制混凝土保温夹心剪力墙外墙板;3在第2项基础上将部分剪力墙及楼面梁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4.3.5.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应沿两个方向布置;同时剪力墙的截面宜简单、规则;预制墙的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4.3.5.3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宜现浇。4.3.5.4抗震设计时,对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在同一层内既有现浇墙肢又有预制墙肢时,现浇墙肢水平地震作用弯矩、剪力宜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数。4.3.5.5上下层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连接,在边缘构件位置应采用逐根连接方式;非边缘构件位置竖向分布钢筋,当采用间隔连接方式时,被连接的同侧钢筋间距不应大于600mm。4.3.5.6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采用套筒连接时,水平分布筋应按相应规范要求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加密。4.3.5.7地震设计状况下,应对预制剪力墙水平接缝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4.3.5.8预制剪力墙外墙采用含保温夹心混凝土外墙板时,外叶墙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当内叶墙板为承重剪力墙时应按剪力墙进行计算。11 4.4设备系统设计要点4.4.1管线集成4.4.1.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的设备管线应进行综合设计,管线平面布置应尽量避免交叉,竖向管线应按不同功能类别集中布置。4.4.1.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的设备管线在设计时宜采用与建筑结构体相分离的设计方式,以满足建筑结构体耐久性和安全性要求;设备管线设计应满足施工和维护的方便性,且在维修更换时不影响建筑结构体寿命和强度。4.4.1.3公用给排水、电气、暖通竖向管线应设在管道井内,且宜布置在现浇楼板处。集中管道井的设置及检修口尺寸应满足管线安装、检修、更换的空间要求。4.4.1.4给排水、电气、暖通管线沿顶、地敷设时宜敷设在架空地板内或吊顶内;嵌墙敷设的给排水、暖通管线需在预制墙体内预留沟槽。4.4.1.5住宅公共部分与户内部分之间的电气管线宜采用架空连接的方式;如须暗敷,则应结合结构楼板及建筑垫层进行设计,集中敷设在现浇区域内。4.4.1.6设备管线尽量避免穿越预制结构构件,如必须穿越,则应预留套管或孔洞,套管及孔洞位置应遵守结构设计模数网格规定。4.4.1.7集成式厨房、集成式/整体式卫生间的各种管线应集中设置在预留的安装空间内;设备管线的各种接口应采用标准化产品,管线接口应便于现场施工及更换。4.4.2给排水设计4.4.2.1给水系统的给水立管与部品水平管道的接口宜设置内螺纹活接连接。部品内宜设置给水分水器,分水器与用水器具的管道应一对一连接,管道中间不得出现接口;分水器应设置在便于维修管理的位置。4.4.2.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的住宅卫生间应采用同层排水系统,且宜采用整体式卫生间。4.4.2.3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板、储水箱等设备应模块化、标准化;设备安装应考虑与建筑一体化设计。4.4.3电气设计12 4.4.3.1集成式厨房、集成式/整体式卫生间应设置单独的配电线路。4.4.3.2设有淋浴设施的集成式/整体式卫生间应与卫生间地面采取等电位连接。4.4.3.3采用预制柱结构形式时应尽量利用预制柱内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当实体柱内主筋无法满足电气要求时,可在实体柱预制时预先埋设2根-25x4扁钢作为防雷引下线。4.4.4暖通设计4.4.4.1室内采暖系统可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也可采用散热器供暖系统。当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时,宜采用干式工法敷设。4.4.4.2供暖、通风、空调系统宜优先采用模块化、标准化产品。4.5工业化内装设计要点4.5.1一般规定4.5.1.1工业化内装设计应遵循一体化、集成化、通用化、工厂化、装配化的原则。1一体化原则:全装修设计应遵循建筑、装修、部品一体化的设计原则。推行装修设计标准化、模数化、模块化;2集成化原则:部品体系宜实现以集成化为特征的成套供应及规模生产,实现内装部品、厨卫部品和设备部品等的产业化集成;3通用化原则:全装修部品体系应采用模数化、标准化的工艺设计,并执行优化参数、公差配合和接口技术等有关规定,以提高其互换性和通用性;4工厂化原则:全装修部品及所需模块通过工厂生产以控制质量和成本,同时减少能源消耗;5装配化原则:工业化建筑全装修的主要标部品配件应以工厂化加工为主,部品安装应满足干法施工的要求。4.5.1.2工业化内装设计应具有可变性和适应性,便于施工安装、使用维护和维修改造。4.5.1.3工业化内装设计应综合考虑不同材料、设备、部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年限,在维修和更换设计使用年限短的部品时,不应破坏使设计用年限长的部品,装修的材料、部品与主体结构、设施设备之间连接部位应提前设计并预留接口。13 4.5.1.4工业化内装所用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优先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应减少现场湿作业和二次加工制作。4.5.2工业化内装部品设计4.5.2.1工业化内装部品设计1吊顶设计工业化内装吊顶设计宜优先采用轻钢龙骨、铝合金龙骨等成品部件,且厨房、卫生间的吊顶宜设置检修口。2隔墙设计工业化内装隔墙设计宜采用工厂生产的预制轻质墙板或轻质隔墙系统,当采用轻质隔墙系统时,其架空层内敷设电气管线,开关、插座、面板等电气元件。架空隔墙板宜选用不燃型岩棉、矿棉或玻璃丝棉等做为隔声和保温填充材料。3楼地面设计工业化内装楼地面铺装面层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宜采用工厂化部品,如复合木地板、竹木地板、地毯等。地面瓷砖、石材等。装修材料宜在工厂加工编号,减少现场切割。4.5.2.2集成式厨房、集成式/整体式卫生间、整体收纳工业化内装设计宜采用集成式厨房、集成式/整体式卫生间及整体收纳,与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工厂化生产,现场一次性安装到位。1集成式厨房内部管线等应集中设置、合理定位,并设置管道检修口;2整体式卫生间设计宜干湿分离,并采用标准化部品;3整体式卫生间应在与给排水、电气等系统预留的接口连接处设置检修口;4整体收纳应按空间功能性分类,根据人性化使用需求,做到功能性收纳,以实现想拿即取。4.5.3SI住宅技术体系4.5.3.1SI住宅技术体系适用于各类新建住宅,扩建、改建的住宅,从住宅全生命期的理念出发,不但能够满足近期使用要求,而且也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维修、改造、更新、优化的可能性和方便性,以便延长住宅使用寿命,提升住宅舒适度。4.5.3.2SI住宅技术体系宜采用全吊顶设计,空调、消防喷淋及新风管道、强弱电管线等宜与楼板分离,敷设在吊顶内。宜采用轻钢龙骨吊顶,在管线密集等部14 位宜设置检修口,方便检修。4.5.3.3SI住宅技术体系内隔墙宜采用工厂生产轻质隔墙系统,其架空层内可敷设电气管线。4.5.3.4SI住宅技术体系楼地面宜采用架空地板系统,架空层内可敷设给排水和供暖等管线。15 附:住宅工业化内装部品体系列表16 5构件生产技术要点5.1一般规定5.1.1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有能保证生产质量要求的生产工艺设备和基础设施。5.1.2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建立满足国家相关法律要求的、完善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构件生产过程中相应的技术标准、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5.1.3预制构件的各种原材料和预埋件、连接件等在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检验,其质量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相应规定。5.1.4预制构件生产前,应结合构件生产工艺以及构件的生产、堆放、运输、吊装、使用等工作状况对构件进行深化设计,以确保构件的力学性能满足所有工况的技术要求。5.1.5预制构件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生产,构件的外观质量、几何尺寸以及预埋件位置、吊装点等必须符合设计图和国家有关现行标准的要求。5.1.6构件的生产设施、设备应符合环保要求,混凝土搅拌与砂石堆场宜建立封闭设施;无封闭设施的砂石堆场应建立防扬尘及喷淋设施;混凝土生产余料、废弃料应综合利用,生产污水应进行处理后排放。5.1.7应保存完整的生产和检验记录。5.2原材料5.2.1混凝土原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5.2.1.1水泥1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性能应符合GB175的规定;2水泥存放不应超过3个月,过期或对质量有怀疑时,需按规定重新检验,并按检验结果使用;3水泥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0.06%,碱含量不得超过0.60%。5.2.1.2细集料17 细集料宜采用中砂,细度模数为2.3~3.0,含泥量不应大于2%,其它质量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5.2.1.3粗集料粗集料宜采用碎石或卵石,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且不应大于钢筋骨架最小净间距的3/4,针片状含量不应大于15%,含泥量不应大于1%,其它质量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5.2.1.4水拌合用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有关规定。5.2.1.5外加剂1混凝土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严禁使用氯盐类外加剂或其他对钢筋有腐蚀作用的外加剂;2外加剂的选择应与构件生产工艺相适应,宜选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3混凝土外加剂应经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应用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5.2.1.6掺合料1粉煤灰应采用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中不低于I级或Ⅱ级技术要求的粉煤灰,粉煤灰的应用应符合《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的规定;2矿渣粉应采用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中不低于S95级技术要求的矿渣粉;3其它掺合料不得对构件产生有害影响,使用前应进行试验验证。5.2.2预制混凝土构件用钢筋应符合以下要求:1直径大于10mm时宜采用热轧螺纹钢筋,其性能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的规定;直径小于或等于10mm时宜采用热轧光圆钢筋,其性能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的规定;2钢筋应根据设计要求选用,构件所使用的钢筋的种类、钢号、直径等应符合设计图及有关文件的规定;3钢筋进厂时应有出厂证明书或产品合格证,并经检验合格满足要求方可使18 用;4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5当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5.2.3钢纤维当混凝土中使用钢纤维时,钢纤维应符合《钢纤维混凝土》JG/T3064的规定,并应进行相关钢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试验。5.2.4合成纤维当混凝土中使用合成纤维时,合成纤维应符合《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GB/T21120的规定,并应进行相关合成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试验。5.2.5预埋件预埋件应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预埋件应与混凝土连接严密,预埋件为非金属件且构件采用蒸汽养护工艺时,应进行耐温试验。预埋件通过蒸养后不得变形。5.2.6保温材料预制夹心保温构件的保温材料除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标准的要求外,尚应符合设计和当地消防部门的相关要求。5.3钢筋骨架5.3.1钢筋加工1钢筋配料及制作应严格按设计图纸要求,不得随意更改。钢筋的断料应先进行放样试切,经检测尺寸无误后方可连续断料;2钢筋调直、弯钩和弯折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相关规定;3钢筋弯曲成型后不得出现裂纹、鳞落及撕裂现象,且成型尺寸正确;4钢筋焊接前须消除焊接部位的铁锈、水锈和油污等,钢筋端部的扭曲处应矫直或切除。施焊后焊缝表面应平整,不得有烧伤、裂纹等缺陷。5.3.2钢筋骨架制作预制构件所用钢筋桁架、网片等的制作应采用自动化钢筋加工设备进行。1钢筋骨架的组装、焊接应符合设计要求;2钢筋焊接网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GB/T1499.319 的规定;3检验合格的钢筋骨架应做好标识,以方便下一道工序使用。5.4混凝土5.4.1混凝土配合比1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符合JGJ55的规定。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符合相应的规定;2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应符合《混凝土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CECS01的有关规定,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胶凝材料总用量的0.06%,混凝土的总碱含量应≤3.0kg/m3;3混凝土设计配合比有调整时应进行验证试验。5.4.2混凝土搅拌1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工作性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开始生产时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2混凝土应搅拌均匀、色泽一致,和易性良好。搅拌时间不应低于120秒,冬季生产混凝土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3混凝土工作性应符合设计要求。浇筑前应进行坍落度的检测,并目测检查混凝土粘聚性和保水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试验方法应符合《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的规定;4每天拌制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次至少成型3组试件。其中2组试件与构件同条件养护,测定混凝土脱模强度和出厂强度,构件出厂时的混凝土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另一组试件与构件同条件养护脱模后再进行标准养护至28天,检验混凝土实际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的规定。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的评定应符合《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5.4.3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应符合《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要求。5.4.4混凝土原材料上料系统计量装置,必须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并作好记录。20 5.5模具及组装5.5.1构件模具1预制构件必须采用高精度的钢模制作,钢模具必须满足刚度、强度、平整度、耐热、耐腐蚀等方面的要求,其组装尺寸偏差应满足构件几何尺寸精度的要求;2钢模拼装合拢后拼缝应严密,间隙不大于0.1mm,不得有造成漏浆的缺陷;3模具不得存在变形破损等缺陷。5.5.2模具清理1组模前必须对模具组件进行清理。模具内表面的任何部位都不得有残留杂物,与混凝土接触的钢模面清理时不准用锤敲和凿子凿,严防损害钢模表面;2钢模清理完毕后涂刷脱模剂,涂刷应均匀一致,不得出现有漏刷、积油和淌油现象。脱模剂应选用质量稳定、无气泡、适于喷涂、脱模效果好、不影响构件外观颜色的材料;3模具清理顺序:先内后外,先侧板、端板再底板,先中间后四周。5.5.3模具组装1每套钢模及其配件均应编号,组装时必须对号入座,禁止相互混用;2组模前应检查模具各部件、部位是否洁净,脱模剂喷涂是否均匀;3每套模具每生产100件构件,必须进行系统检验,其允许偏差须符合规定要求。5.5.4入模的钢筋骨架及预埋件应采取可靠的方法固定,以确保其位置准确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应检查钢筋骨架入模质量,确认合格后,才允许浇注混凝土。预埋件应与钢筋骨架绑扎牢固,防止混凝土振捣时产生偏移。钢质预埋件暴露在混凝土外的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5.5.5钢筋和预埋件不得沾有油污和脱模剂。5.6构件制作5.6.1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合模尺寸、钢筋、预埋件、预留孔位置及规格数量以及其它浇筑在混凝土中有位置、数量、规格尺寸要求的隐蔽项目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5.6.2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21 5.6.3常用的构件的成型方法有:插入式高频振动棒振动成型、附着式振动器振动成型、振动台振动成型等。5.6.4根据预制构件的类型选择有效的成型方法或方法组合,以满足混凝土振捣密实的要求。振动设备应采用有效的降噪措施,减少作业环境噪声。5.6.5应保证混凝土连续成型,振动时间的控制以混凝土不出现离析分层并密实为准。5.6.6成型后构件表面的混凝土收水间隔时间以构件表面混凝土表面已达到初凝来控制。成型结束后,使用刮板沿着钢模表面刮除多余的混凝土,使表面沿钢模平整,然后压实压光。5.6.7为加强模具周转,提高模具使用效率,避免人为影响,宜采用自动流水线组织生产。5.6.8成型过程中须观察各紧固螺栓、钢筋骨架及预埋件情况,如发生变形或移位,立即停止浇筑、振捣,尽快在已浇筑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好。5.6.9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停止沉落或沉落不明显、混凝土表面气泡不再显著发生、混凝土将模具边角部位充实表面有灰浆泛出时为宜,不得欠振或过振。5.7养护、脱模、起吊5.7.1混凝土养护应有专门的设施。混凝土浇筑成型后至脱模前,应覆盖保湿。应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清洁能源等提高混凝土养护效率。5.7.2当采用蒸汽养护时,应经试验确定混凝土养护制度。混凝土应进行预养护,静停时间不小于1小时。升温速度不宜超过15℃/h,降温速度不宜超过20℃/h,恒温最高温度不宜超过80℃。5.7.3构件的蒸汽养护可采用养护罩、养护坑或养护窑等方式进行。蒸汽养护的设施必须完整无损,以保证蒸汽养护的效果。构件在恒温阶段相对湿度应不小于90%。5.7.4蒸汽养护结束,混凝土应能达到规定的脱模强度。5.7.5构件在未脱模前混凝土表面上塑料薄膜不可揭开,以保证混凝土表面温湿度,防止温湿度下降太快而产生裂纹。5.7.6与构件同条件养护的试件强度达到脱模强度后方可脱模、吊运。当构件脱模后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差大于20℃时,应立即覆膜养护。22 5.7.7构件脱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应根据设计要求或生产方式确定,且不应低于20MPa。5.7.8构件脱模起吊应采用专用吊具平衡起吊,不允许单侧或强行起吊。起吊时吊具和钢丝绳保持垂直;构件脱模过程中应避免受到冲击。5.8修补5.8.1构件产生不影响结构性能或安全性能的损坏以及质量有缺陷时,应及时进行修补。5.8.2对深度大于2mm、直径大于3mm的气泡及水泡孔和宽度不大于0.2mm的表面干缩裂纹修补后,应打磨平整。5.8.3当破损部分深度不大于20mm、宽度不大于10mm时,用环氧树脂砂浆修补并做研磨处理。5.8.4构件修补时,修补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均不低于构件设计强度。5.9后期养护5.9.1脱模后的构件经标识后进入后期养护。后期养护可以采用洒水养护、喷淋养护,以减少混凝土失水导致构件干缩开裂。5.9.2采用洒水、喷淋养护方式时,应用纤维织物遮盖后进行喷淋。洒水、喷淋要保证表面混凝土湿透、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依据气温不同,每天洒水、喷淋的次数有所不同,洒水、喷淋时间一般7-14天。5.10检验、标识5.10.1应配备与原材料进厂检验、生产过程检验及产品出厂检验项目相适应的检验设备。5.10.2成品构件的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强度等按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5.10.3成品构件的出厂检验、型式检验按等按相关产品标准和设计图的规定进行检验。5.10.4每一个预制构件应独立编号。构件标识应清晰易识别并可追溯,宜采用芯片、二维码等信息化管理技术进行标识。23 5.11预制构件的交付、运输、成品保护5.11.1预制构件交付时,其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5.11.2预制构件运输时应根据构件的受力特点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应采取可靠的措施避免构件损坏和确保行车安全。5.11.3构件在堆场上的堆放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必须对其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以避免构件在自然气候交替作用下产生微细裂纹,导致构件耐久性的劣化。构件在贮存阶段应有可靠措施,防止构件出现损坏。5.11.4根据施工进度的要求编制预制构件运输计划,满足现场施工的吊装要求。5.11.5在预制构件生产、堆放、运输等过程中,应采取可靠措施,对构件装饰面、预留连接钢筋、预留孔洞等进行保护。24 6施工安装技术要点6.1一般规定6.1.1项目宜采用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建立项目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根据预先设定的建筑施工总目标,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并进行目标分解、实施和考核活动,并落实各级责任人。6.1.2项目应具有专业化的施工队伍,相关专业化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并应建立员工培训和考核制度。6.1.3项目应编制完备的施工组织方案,方案应能用于指导安装施工的全过程,方案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的规定,一般包括构件安装工程进度,场地、材料、人员及机械的组织,以及相应的质量、环境、安全管理措施等内容。6.1.4项目应编制预制构件安装专项技术方案,内容应包括构件成品保护、存放、翻转、起吊、定位、稳固、连接等技术措施和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并应按设计要求对各工况进行施工验算和施工技术交底。6.1.5项目应采用机械化施工,且施工机械应满足100mm以下微转动性控制要求。所用成型钢筋、钢筋网片等宜由工厂加工制作。6.1.6项目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防止预制构件及预制构件上的建筑附件、预埋件、吊件等损伤或污染的保护措施,且未经设计允许不得对预制构件进行切割、开洞。6.1.7项目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施工节材、节能、节水、减排等控制措施,应采用工具化、定型化、周转率高(重复使用次数不小于30)的模板及支撑系统。6.2施工准备6.2.1项目施工前,应对设计文件中工业化建筑重点内容进行专项交底,并对装配式施工工法或技术标准进行专项培训。6.2.2项目施工前,应制定构件安装流程,并按施工方案、工艺和操作规程的要25 求做好人、材、机的准备工作。6.2.3项目施工前,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进行试安装,并根据试安装过程中相关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完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6.3构件堆放6.3.1构件堆放时,应根据构件形状、尺寸、所用部位、安装顺序及预留钢筋外伸情况进行合理堆放。6.3.2构件堆放后,应根据构件编号、吊装计划和吊装序号在构件上标出序号,并在图纸上标出序号位置。6.3.3构件现场驳放堆场应设置在吊装机械工作幅度内,堆垛之间宜设置通道。6.4构件起吊与定位6.4.1构件吊装前,应核对已施工完成结构的混凝土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偏差,检查吊装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和预制构、配件的型号、规格及数量等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6.4.2构件吊装应编制专项施工测量方案。测量前应收集有关测量资料,熟悉设计、施工图纸,明确施工要求。6.4.3构件吊装前的测量,应在构件和相应的支承结构上设置中心线和标高,按设计要求校核预埋件及连接钢筋的数量、位置、尺寸和标高,并作出标志。6.4.4构件应由轴线引出安装控制线,各预制构件应设置纵、横向控制线各2条。6.4.5构件吊装应根据构件形状、尺寸、重量等选用相应的吊具,并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设计、验算或试验检验。对尺寸较大或形状复杂的预制构件,宜采用有分配梁或分配桁架的吊具。6.4.6构件吊装用钢丝绳、吊带、卸扣、吊钩等吊具应经检查合格,并在额定范围内使用。6.4.7构件吊装前应进行试吊,确认可靠后方可进行正式吊装。6.4.8构件就位时,可采用缆风绳辅助纠偏对位,并应及时采用斜撑或竖向支撑进行有效的临时固定。26 6.5构件安装与连接6.5.1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钢筋浆锚搭接连接的预制构件安装前,应检查套筒、预留孔的规格、位置、数量和深度,及被连接钢筋的规格、数量、位置和长度。当套筒、预留孔内有杂物时,应清理干净;当连接钢筋倾斜时,应进行校直。连接钢筋偏离套筒或孔洞中心线不宜超过5mm。6.5.2预制墙、柱构件的安装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构件安装前,应清洁结合面;2构件底部应设置可调整接缝厚度和底部标高的垫块;3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灌浆前,应对接缝周围进行封堵,封堵措施应符合结合面承载力设计要求;4预制剪力墙底部采用坐浆材料时,其厚度不宜大于20mm;5应在灌浆料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临时支撑。6.5.3叠合构件的安装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端部的搁置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端部与支承构件之间应坐浆或设置支承垫块,坐浆或支承垫块厚度不宜大于20mm;2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设置临时支撑;3施工荷载宜均匀布置,并不应超过设计规定;4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按设计要求检查结合面的粗糙度及预制构件的外露钢筋;5叠合构件应在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临时支撑。6.5.4预制楼梯的安装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前应复核楼梯的控制线及标高,并做好标记;2宜在低跨采用手拉葫芦连接楼梯与吊钩,便于构件调平;3应保证构件上下高差相符,顶面和底面平行,便于安装。6.5.5预制阳台板、空调板的安装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前板底应设置临时支撑,待现浇混凝土及连接灌浆料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临时支撑;2预制阳台板施工荷载不得超过设计允许荷载;27 3预制空调板采用插入式安装方式时,空调板与墙板交接的四周防水槽口应嵌填防水密封胶。6.5.6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灌浆前,宜在施工现场模拟施工条件制作灌浆连接接头,进行工艺检验。6.5.7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应按检验批划分要求及时灌浆,灌浆作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及施工方案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灌浆施工时,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当连接部位养护温度低于10℃时,应采取加热保温措施;2灌浆操作全过程应有专职检验人员负责旁站监督并及时形成施工质量检查记录;3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计量灌浆料和水的用量,并搅拌均匀,每次搅拌的灌浆料拌合物应进行流动度检测,流动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4灌浆作业应采用压浆法从下口灌注,当浆料从上口流出并呈柱状浆液后及时封堵,必要时可设分仓进行灌浆;5灌浆料拌合物应在制备后30min内用完;6应及时做好施工质量检查记录,并按要求每工作班制作一组且每层不应少于三组40mm×40mm×160mm长方体试块,标准养护28d后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抗压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7当出现无法出浆的情况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对未密实饱满的灌浆应采取可靠措施处理。6.5.8节点及叠合层现浇混凝土施工与质量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规定。6.5.9节点及叠合层混凝土浇筑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浇筑前,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项目应包括钢筋、预埋件、预留管线、线盒的规格、数量、位置、固定措施等项目及混凝土粗糙面的质量情况;2浇筑前,应将模板内及预制混凝土表面垃圾清理干净,并剔除预制混凝土表面松动的石子、浮浆;3应提前24h对节点及预制混凝土表面充分浇水湿润,浇筑前1h应吸干积28 水;4模板宜采用定型化的工具式模板,并应保证现浇混凝土部分形状、尺寸和位置准确,并防止漏浆;5混凝土应振捣密实;6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工作班且建筑面积不超过1000m2应制作1组标准养护试块,同一楼层应制作不少于3组标准养护试块。6.5.10连接节点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叠合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一致时,应先浇筑节点混凝土,并待节点混凝土强度达到15MPa后,方可浇筑叠合层混凝土。6.5.11外挂墙板安装完成后,应及时移除临时支承支座、墙板接缝内的传力垫块。6.5.12外挂墙板的连接节点及接缝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接缝防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水施工前,应将板缝空腔清理干净;2应按设计要求填塞背衬材料;3密封材料嵌填应饱满、密实、均匀、顺直、表面平滑,其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6.5.13焊接、螺栓连接、机械连接的施工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采用焊接连接时,应采取防止因连续施焊引起的连接部位混凝土开裂的措施。6.5.14设备管线套管应预埋到位,当从水平叠合构件叠合层穿越时,宜预先就位,待构件就位后,采用机械连接方式连接。29 7质量验收技术要点7.1一般规定7.1.1装配式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现场施工安装的企业应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及施工组织设计文件。7.1.2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前应取得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书。7.1.3装配式结构构件生产前,对非标准构件,生产单位应完成深化设计,深化设计文件应经设计单位认可。7.1.4工厂生产的装配式结构标准构件或标准部件、单元房出厂应附有出厂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有效期内的型式检验报告。7.1.5装配式结构构件进场时,应对其规格、型号、外观质量、预埋件、预留孔洞、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对构件的几何尺寸、材料强度、钢筋配置等进行现场抽样检测。7.1.6承担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单位应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7.1.7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设计文件的要求,掌握有关技术要求及细部构造,根据工程特点,编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7.1.8装配式结构工程在现场施工的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执行相应的国家验收规范或省相关的应用技术标准。7.1.9装配式结构工程的分部和子分部的划分除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外,还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划分。7.1.10装配式结构工程的分项工程,按楼层结构划分为一个检验批。7.1.11装配式结构工程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应在所含检验批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7.1.12质量验收的组织和程序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和有关文件的规定。7.1.13装配式结构各子分部工程应纳入到相应的分部工程中进行验收。7.1.14总承包单位及分包单位应保证施工资料真实、有效、完整和齐全。工程资料的编制、收集、整理和审核及电子档案的建立应符合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房30 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规范》DGJ32/TJ143的规定。7.1.15建筑围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应对围护结构的外墙节能构造和外窗进行现场水密性、气密性和节能性能检测。当环境具备检测条件时,可直接对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进行检测。7.1.16系统节能性能检测采暖、通风与空调、配电与照明工程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节能性能的检测,且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并出具报告。7.2预制构件厂质量验收技术要点7.2.1原材料及混凝土保证资料1水泥、砂、石、掺合料、外加剂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进厂复试报告;2钢筋、钢筋连接套筒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进厂复试报告;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型式检验报告;钢筋连接套筒与工程实际采用的钢筋、灌浆料的匹配性工艺检验报告;3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检测报告;4保温材料、拉结件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相关质量检测报告;5门窗框、外装饰面层及其基层材料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相关质量检测报告。7.2.2预制构件制作成型过程抽查1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数量、位置、间距、保护层厚度等;2纵向受力钢筋焊接或机械连接接头的试验检测报告;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质量、接头面积百分率、搭接长度等,箍筋、横向钢筋的弯钩、弯折构造等;3灌浆套筒或预留灌浆孔道的规格、数量、位置等;4预埋吊环的规格、数量、位置及预留孔洞的尺寸、位置等;5预埋管线、线盒的规格、数量、位置及固定措施;6夹心外墙板的保温层位置、厚度,拉结件的规格、数量、位置等;7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检测报告。7.2.3预制构件成品抽查1混凝土外观质量及构件外形尺寸;31 2预留连接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数量、位置、长度、间距等;3连接套筒或预留孔洞的规格、数量、位置等;4与后浇混凝土连接处的粗糙面处理及键槽设置;5预埋吊环的规格、数量、位置及预留孔洞的尺寸、位置等;6预埋线盒的规格、数量、位置等;7夹心外墙板的保温层位置、厚度;8门窗框的安装固定及外观质量;9外装饰面层的粘结固定及外观质量;10预制构件的唯一性标识;11预制构件的结构性能检验报告。7.3预制构件进入现场质量验收技术要点7.3.1进入现场的构件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7.3.2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板进入现场后应对保温材料品种、厚度进行抽样检查。7.3.3构件上的预埋件、插筋和预留孔洞的规格、位置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7.3.4构件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安装和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对超过尺寸允许偏差且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使用功能的部位,应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7.3.5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钢筋直径、钢筋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7.3.6装饰混凝土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彩色饰面构件的外表面应色泽一致。2采用陶瓷类装饰面砖一次反打成型构件,面砖应粘结牢固、排列平整,间距均匀。7.3.7夹心保温墙板的保温材料厚度和热工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7.3.8叠合构件的端部钢筋留出长度和上部粗糙面应符合设计要求,粗糙面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可采用拉毛或凿毛等方法制作粗糙面,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4mm。7.3.9构件的外观尺寸偏差应符合表7.3.9的规定,构件有粗糙面时,与粗糙面相关的尺寸允许偏差可适当放松。32 表7.3.9预制构件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项目允许偏差(mm)检查方法钢尺量测<12m≥12m且<18m≥18±5±10±20±4板、梁、柱、桁架长度墙板宽度高(厚)度表面平整度板、梁、柱、桁架截面尺寸钢尺量一端及中部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处±5板、梁、柱、墙板内表面墙板外表面52m靠尺和塞尺3侧向弯曲板、梁、柱l/750且<20拉线、钢尺量侧向弯曲处墙板、桁架l/1000且<20翘曲对角线挠度变形预埋孔板墙板、门窗口板l/750调平尺在两端量测l/1000105钢尺量测两个对角线墙板、门窗口板、梁、桁架设计起拱板、梁、桁架下垂中心线位置±100拉线、钢尺量测最大弯曲处5钢尺量测钢尺量测钢尺量测尺寸孔±55中心线位置预留孔洞门窗洞洞口尺寸、深度中心位置偏移宽度、高度5±3预制件锚板中心线位置预埋件锚板与混凝土面平面高差预埋螺栓中心线位置预埋螺栓外露长度3350,-52预埋件钢尺量测+10,-5 预埋套筒、螺母中心线位置预埋套筒、螺母与混凝土面平面高差20.-5线管、电盒、木砖、吊环与构件表面的中心线位置偏差中心线位置203预留钢筋键槽钢尺量测钢尺量测外露长度+5,-5±5中心线位置注:1.l为构件长度(mm);2.检查中心线、螺栓和孔道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较大值;3.对形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构件,其尺寸偏差应符合标准图或设计的要求。7.3.10叠合板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叠合板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3.10的规定,留出构件钢筋(钢丝)长度不应小于150mm;2预应力叠合板不允许有垂直于预应力钢丝方向的裂缝,双向预应力薄板两个方向均不得有裂缝。当单向预应力薄板出现平行于预应力筋的裂缝时应按技术方案处理。表7.3.10叠合板尺寸允许偏差名称允许偏差㎜检验方法长度±5宽度±5钢尺量测厚度+5,-3对角线±5侧向弯曲l/750且≤102m靠尺、塞尺检查翘曲l/750挠度支点在吊环位置时反拱l/200调平尺在两端检查l/250表面平整度底板平整度注:1.l为构件长度(mm)52m靠尺、塞尺检查不粉刷3粉刷434 7.3.11构件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且不宜有一般缺陷。现场对构件已经出现的一般缺陷,应由监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进行检查,作出记录,及时按技术处理方案对缺陷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7.4预制构件进场与连接接点检测技术要点7.4.1预制构件进场应对有承载力要求的预埋件的承载力进行检测。7.4.2预制构件进场时,应对预制构件结构性能进行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梁板类简支受弯预制构件进场时应进行结构性能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性能检验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及设计的要求,检验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规范的规定。2)钢筋混凝土构件和允许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检验;不允许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承载力、挠度和抗裂检验。3)对大型预制构件及有可靠应用经验的构件,可只进行裂缝宽度、抗裂和挠度检验。4)对使用数量较少的预制构件,当能提供可靠依据时,可不进行结构性能检验。2对其他预制构件,除设计有专门要求外,进场时可不做结构性能检验。3对进场时不做结构性能检验的预制构件,应采取下列措施:1)施工单位或监理单位代表应驻厂监督制作过程;2)当无驻厂监督时,预制构件进场时应对预制构件主要受力钢筋数量、规格、间距及混凝土强度等进行实体检验。7.4.3钢筋连接用灌浆料的抗压强度应进行检测并应符合设计要求。7.4.4宜对灌浆密实饱满情况检测。7.4.5应对连接钢筋的数量进行抽测,抽测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35 7.5安装质量验收技术要点7.5.1混凝土构件安装施工时,构件的品种、规格和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在明显部位应有标明工程名称、生产单位、构件型号、生产日期和质量验收内容的标志。7.5.2叠合构件的叠合层、接头和拼缝,当其现浇混凝土或砂浆强度未达到吊装混凝土强度设计要求时,不得吊装上一层结构构件,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混凝土或砂浆强度不得小于10Mpa或具有足够的支承方可吊装上一层结构构件,已安装完毕的装配式结构应在混凝土或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承受全部设计荷载。7.5.3叠合楼面板铺设时板底应软坐浆,且标高一致。叠合构件的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要求,且清洁无杂物,预制构件的外露钢筋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7.5.4预制叠合墙板预埋件位置应准确,板外连接筋应顺直,无浮浆,竖向空腔内应逐层浇灌混凝土,混凝土应浇灌至该层楼板底面以下300~450mm并满足插筋的锚固长度要求。剩余部分应在插筋布置好之后与楼面板混凝土浇灌成整体。7.5.5构件底部座浆的水泥砂浆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无设计要求时砂浆强度应高于构件混凝土强度一个等级。7.5.6预制构件安装尺寸偏差应符合表7.5.6的规定。表7.5.6预制构件安装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经纬仪标高±5柱、墙等竖向结构构件1中心位移倾斜5l/500中心位移标高5钢尺量测梁、楼板等水平构件23±5叠合板搁置长度板缝宽度通常缝直线度接缝高差﹥0,≤+15,±55外墙挂板钢尺量测3注:1.l为构件长度(mm)36 7.6连接质量验收技术要点7.6.1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7.6.2构件锚筋与现浇结构钢筋的搭接长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7.6.3装配式结构中构件的接头和拼缝,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承受内力的接头和拼缝,应采用混凝土或砂浆浇筑,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2对不承受内力的接头和拼缝,应采用混凝土或砂浆浇筑,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或M15;3用于接头和拼缝的混凝土或砂浆,宜采取微膨胀措施和快硬措施,在浇筑过程中应振捣密实,并应采取必要的养护措施;4外墙板间拼缝宽度应不小于15mm且不宜大于20mm。叠合板的最大拼缝间隙应小于l/750且小于等于5mm。7.6.4构件搁置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梁搁置长度不应小于20mm、楼面板搁置长度不应小于15mm。7.6.5采用浆锚连接时钢筋的数量和长度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注浆预留孔道长度应大于构件预留的锚固钢筋长度;2预留孔宜选用镀锌螺旋管,管的内径应大于钢筋直径15mm。7.6.6钢筋套筒的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套筒与钢筋连接的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7.6.7预留孔的规格、位置、数量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连接钢筋偏离套筒或孔洞中心线不应超过5㎜。7.6.8灌浆料的质量应符合《水泥基灌浆料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的要求。7.6.9灌浆作业应采取压力注浆法从下口灌注,当浆料从出浆口流出时及时封堵,灌浆料填充应密实。7.6.10叠合梁与柱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安装叠合梁的柱间距、主梁和次梁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37 2叠合梁的搁置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轴线位置正确;3梁、柱构件采用键槽连接时,键槽内的U形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不宜超过20mm。钢绞线弯锚长度不应小于210mm,梁端键槽和键槽内U型钢筋平直段的长度应满足表7.6.20规定。伸入节点的U形钢筋面积,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梁上部钢筋面积的0.55倍,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梁上部钢筋面积的0.4倍。表7.6.10梁端键槽和键槽内U型钢筋平直段的长度键槽长度lj(mm)0.5lj+50与350的较大值0.5lju+50与400的较大值键槽内U型钢筋平直段的长度lj(mm)0.5lj与300的较大值非抗震设计抗震设计0.5lju与350的较大值注:表中lj、lju为U型钢筋搭接长度。4采用型钢辅助连接的节点及接缝处的纵筋宜采用可调组合套筒钢筋接头,预制梁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箍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预制柱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箍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7.6.11预制剪力墙板、夹心保温剪力墙板、保温叠合墙板的竖向和水平拼缝采用现浇方式连接时,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7.6.12外墙板拼缝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采用嵌缝材料防水时,嵌缝材料的性能应符合《混凝土建筑用密封胶》JC/T881或《聚氨酯建筑密封胶》JC/T482的规定,密封胶必须与板材粘接牢固,应打注均匀、饱满,厚度不应小于10mm,板缝过深应加填充材料,不得有漏嵌、虚粘等现象。外墙板接缝不得渗水。2外墙板接缝采用材料防水时,嵌缝前应用水泥基无收缩灌浆料灌实或用干硬性水泥砂浆捻塞严实,灌浆料的嵌缝深度不得小于15mm,干硬性水泥砂浆捻塞深度不应小于20mm。3当采用构造防水时,外墙板的边不得损坏;对有缺棱掉角或边角裂缝的墙板,应进行修补,竖向接缝浇筑混凝土后,防水空腔应畅通。4当预制构件外墙板连接板缝的带有防水止水条时,其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7.6.13干法施工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方式,其连接螺栓、连38 接件及焊缝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焊接连接时,应采取防止因连续施焊引起的连接部位混凝土开裂的措施。7.6.14预制楼梯连接方式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7.6.15叠合阳台板连接方式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7.6.16空调搁板连接方式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7.6.17叠合梁、叠合板钢筋安装位置的偏差应符合表7.6.17的规定。表7.6.17钢筋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允许偏差项目检查方法(mm)±10±15±10±5绑扎钢筋网长、宽网眼尺寸间距钢尺量测钢尺量测连续三档,取最大值钢尺量测两端中间,各一点取最大排距值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柱、梁±5钢尺量测板、墙、壳±3钢尺量测绑扎箍筋、横向钢筋间距钢筋弯起点位置±1515钢尺量测连续三档,取最大值钢尺量测注:表中梁类、板类构件上部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合格点率应达到80%及以上,且不得有超过表中数值1.5倍。7.6.18预制阳台、楼梯、空调板安装允许偏差不应超过表7.6.18的规定。表7.6.18预制阳台、楼梯、空调板安装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钢尺量测钢尺量测钢尺量测水平位置偏差标高偏差5±55搁置长度偏差7.7现场施工过程实体质量验收技术要点7.7.1后浇混凝土内的钢筋应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进场复试报告,其品种、级别、规格、数量、位置、间距、保护层厚度等应符合要求。39 7.7.2后浇混凝土内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质量、接头面积百分率、搭接长度及相关试验检测报告;箍筋、横向钢筋的弯钩、弯折构造等应符合要求。7.7.3后浇混凝土内预埋管线、线盒的规格、数量、位置及固定措施等。7.7.4后浇混凝土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检测报告;后浇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等。7.7.5后浇混凝土的结构实体检验报告。7.7.6其他1外围护预制构件接缝处防水材料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进场复试报告及防水构造措施、现场淋水试验报告等。2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案和验收记录。3隐蔽工程、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7.8预制构件生产与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要点7.8.1对进场时不做结构性能检验的预制构件,施工单位或监理单位代表应驻厂监督制作过程。7.8.2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对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落实情况和产品质量控制、验收情况进行抽查。7.8.3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对装配式结构工程实施监督。40 8信息化应用技术要点8.1一般规定8.1.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在建造全过程宜选用适宜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建立具有标准化的户型、产品、构件等信息库。8.1.2建造过程中应建立系统管理信息平台,并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动态、量化、科学、系统的管理和控制。8.1.3从设计阶段开始应建立统一建筑信息模型和标准接口,项目设计、构件生产及施工建造等环节实施信息共享、有效传递和协同工作。保证BIM信息技术贯穿建设全过程。8.1.4建造过程参与各方均应配备建筑信息化管理人员,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信息传递规则,并进行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8.1.5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应将信息管理、信息输入、信息导出的应用方式作出具体规划。1应将BIM模型资源的信息进行分类及编码管理;2应确定各阶段BIM模型的几何信息与非几何信息的录入深度及标准,信息应按照统一标准输入BIM模型,根据各阶段模型深入需求录入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梳理依次输入;3应统一文件命名原则及文件格式要求,确定统一的信息传递规则。8.2建筑设计信息化8.2.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应采用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进行三维可视化设计,并进行各类设计分析,主要工作内容要求:1采用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进行方案设计,包括项目总体分析、性能分析、方案优化等;2采用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进行施工图设计,包括管线综合、信息模型制作、施工图信息表达等;3采用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进行构件深化设计,包括连接节点设计、构件信息模型,完成构件图信息表达,每个构件设有唯一的身份标识,保证模型41 文件能精确地提取需要的数据;4应结合项目的特点,实现项目算量统计、成本控制。8.2.2采用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的工程应在设计阶段进行碰撞检查,并提供碰撞检查报告,具体工作内容要求如下:1进行钢筋和预埋件等碰撞检查;2进行管网综合检查。8.3工厂生产信息化8.3.1建立构件生产管理系统,建立构件生产信息数据库,用于记录构件生产信息、识别信息,追溯、管理构件的生产质量、生产进度。8.3.2预制构件设置并预埋了身份识别标识,记录构件相关信息,对预制生产构件进行信息化管理。8.3.3工厂化构件生产采用BIM信息技术,实现设计与预制工厂的协同和对接,准确表达构件的空间关系、各种参数,模拟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8.3.4工厂化构件生产采用BIM信息技术,可实现预制构件的数字化制造,将BIM信息数据输入系统,实现机械的自动化生产,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8.4施工管理信息化8.4.1建立构件施工管理系统。将设计阶段信息模型与时间、成本信息关联整合,进行管理。结合构件中的身份识别标识,记录构件吊装、施工关键信息,追溯、管理构件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等,实现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8.4.2实现现场施工模拟,精确表达施工现场空间的冲突指标,优化施工场地布置和工序,合理确定施工组织方案。8.4.3运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项目算量分析,包括材料用量分析、人工用量分析、工程量分析等,实现建造成本精确控制。8.4.4项目宜运用BIM结合自动控制的信息化技术实现预制构件生产的自动化。8.4.5项目应根据施工进度,在BIM模型中调整、完善项目的各预制构件名称、安装位置、进场日期、厂家、合格情况、安装日期、安装人、安装顺序及安装过42 程等相关施工信息。8.5工业化内装信息化8.5.1工业化内装设计宜采用BIM信息技术促进功能模块化、部品部件模块化等方面的研究和运用,对空间及部品进行模数化设计,利于部品的工业化生产。8.5.2工业化内装采用BIM信息技术可实现一体化设计,建立装修部品的信息产品库,利于进行标准化设计和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全过程的生产效率提高。8.5.3工业化内装采用BIM信息技术可实现可视化设计,提高缺陷辨识度,利于内装设计的精细化和比选优化。8.5.4工业化内装可将各部品的商品信息集成到BIM信息系统中,为内装部品的算量统计提供数据支持。8.6管理信息化8.6.1管理信息化上采用BIM软件进行经济算量分析,做到“准量、估算”,快速对设计方案进行分类统计和工程量分析,便于进行方案比选,实现建设成本的初步控制。8.6.2管理信息化上采用BIM信息系统,将虚拟建筑与实际施工现场或运营管理相整合,实现现场指导、现场校验和现场跟踪,提高准确率和实施效率。8.6.3管理信息化上采用BIM信息系统,在运维阶段可实现记录房屋、设备维修改造的变更状况,便于物业的安全管理和使用运营。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