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50 KB
- 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掌握部分1.评价工作的分级生态影响评价包括的格式、内容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并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为1、2、3级。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1~3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依据表4.1列出的生态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表1-1评价工作级别(1、2、3级)评价工作工程影响范围级别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50km220~50km2<20km2生物群落 生物量减少(<50%) 生产量锐减(≥50%) 异质性程度降低 相对同质 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 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0%) 珍稀濒危物种消失21212113232321/3/3/31区域环境 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 绿地减少1/2,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极差2132/3水和土地 荒漠化 理化性质改变 理化性质恶化1212323/3敏感地区1112.生态影响评价范围1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走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以及敏感生态目标的保护需要确定。2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熟悉部分1.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1生态现状评价,要回答主要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1)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3)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类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2现状评价要论证原有自然系统或次生系统的生产能力状况并用调查数据予以证明.3评价方法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也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具体方法现附录C).
2.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1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对土地、植被、水文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等生态因子)影响的预测内容包括:(1)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2)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3)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更;(4)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23级项目要对关键评价因子(如对绿地、珍稀濒危物种、荒漠等)进行预测;2级项目要对所有重要评价因子均进行单项预测;1级项目除进行单项预测外,还要对区域性全方位的影响进行预测。3为便于分析和采取对策,要将生态影响划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逆影响与不可逆影响,近期影响与长期影响,一次影响与累积影响,明显影响与潜在影响,局部影响与区域影响。4要根据不同因子受开发建设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和累积情况进行预测评估。从时间分布上可以表现为年内(月份)和年际(准备期、施工期、运转期)变化两个方面。从空间分布上可以划分为宏观(开发区域及其周边地区)、和微观(影响因子分布)两个部分。5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预测要进行经济损益分析。3.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遵守的原则(1)凡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2)凡涉及到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3)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恢复和补偿措施;(4)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5)需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4.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级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规定如下: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了解部分1.术语1生物量:又称“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2生态因子: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3生物群落:在一定区域或一走生境中各个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元。4景观: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5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厂,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如土壤、水、草场、森林、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6区域环境:包括人工环境在内的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7自然环境: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位。8社会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9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10相对同质:本异则所称相对同质是指自然等级体系中低于景观的等级系统(主要指生态系统)具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征,即它是由具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组成的系统。这些组分和元素即表现相对同质。11生态制图: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图的方式表达。12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13土壤侵蚀:土壤在外营力(风、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14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其中包括沙质荒漠化、砾石荒漠化、水质荒漠化和工矿型荒漠化。15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16连通程度:本导则指一个地域空间成分具有的隔离其他成分的物理屏障能力和具有的适宜物种流动通道的能力。17敏感区:本导则指我国现存的著名自然历史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18植被覆盖率:本导则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19频率:本导则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出现的样方数与总样方数的百分比。20密度:本导则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中的数目与拼块总数的百分比。2.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1自然环境状况1.1自然环境基本特征调查,包括评价区内气象气候因素,水资源,土壤资源,动、植物资源,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和生理生态习性,历史演化情况及发展趋势,评价区人类活动历史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等。1.2评价区内敏感区和人文景点的历史和现状情况调查。1.3图件收集和编制,调查中要注意已有图件的收集,根据工作级别不同,对图件的要求也不同,但主要收集下述图件和编制图件的资料图片:地形图(评价区及其界外区的地形图一般为1/10000~1/500000)在该地形图上应标有地表状况,尤其是绿地(含水体)的分布状况,拟建工程厂区、城镇分布,主要厂矿及大型建构筑物分布等,并划明评价区及界外区范围。基础图件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等。卫片当己有图件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1级项目的评价可应用卫片解译编图以及地面勘察、勘测、采样分析等予以补充。卫片要放印到与地形图匹配的比例,并进行图形图象处理,突出评价内容,如植被、水文、动物种群等等。1.4根据评价因子的需要编制正规生态基础图件,包括动植物资源分布图、自然灾害程度和分布图、生境质量现状图等。1.5上述调查内容和编绘的图件目录要在大纲中列出,并报主管部门审批。在大纲中要给出项目位置图、工程平面布设图。大纲经主管部门审批后,评价单位要严格执行批复。2社会经济状况
2.1社会结构情况调查,主要包括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发展状况,以及生活水平的历史和现状,科技和文化水平的历史和现状,评价区域生产的主要方式等等。2.2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包括产业构成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2.3移民问题的调查,主要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的产业情况,住区情况调查以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的分析。2.4自然资源量的调查,包括农业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储藏情况和开发利用情况。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以及大气环境部分、地面水环境部分和声环境部分给定的方法和标准。4公众参与受拟建项目影响的公众或社会团体对项目影响的意见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3.生态现状评价的要求(1)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状况进行评价。(2)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3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3)评价生态现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4.生态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的原则(1)把生态质量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原则,后者是可以观察和测定的。(2)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要抓住重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相关密切的一般影响因素可适当加以综合。(3)终极影响原则,只考虑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或生态环境直接相关的最终影响后果。(4)一次性估价原则,要按有关规定依经济寿命年限折现,使估价具有可比性。5.替代方案的编制要求和内容要求1级以上项目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要对关键的单项问题进行替代方案比较、并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多方案比较,这些替代方案应该是环境保护决定的最佳选择。替代方案主要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线)的可替代方案,也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多方案比较,这种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与原拟建项目或方案同样的目的和效益,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项目或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内容关于选线、选址的替代项目组成、规模的替代施工工艺设计和方法的替代生态保护措施的替代6.典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生态影响评价要点*B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B1.1水库和水坝建设B1.1.1评价范围:2、3级项目以库区为主,兼顾上游集水区域和下游水文变化区域的水体和陆地;1级项目要对库区、集水区域,水文变化区域(甚至含河口和河口附近海域)进行评价。此外,要对施工期的辅助场地进行评价。B1.1.2评价期限:要分别对施工期、运行期进行评价,1级项目要做后评价。B1.1.3评价重点
B1.1.3.1施工期对由于施工、人员进驻和水文改变而引发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迁移或灭绝;对由于区域环境中绿地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改变而改变了绿地调控环境质量的能力;对由于人员和设备的活动改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对由于施工影响了自然和人文遗迹地及人群健康等内容进行重点评价。B1.1.3.2运行期对项目运行而引发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景观生态环境质量问题,移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文长期改变而引发的上下游生物种群生存问题及中下游发生的河道断流,水文变化以及上下游盐渍化、潜育化、湿地变化、两岸地形地貌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钉螺转移等问题进行重点评价。B1.1.4保护与恢复措施针对施工期与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制定保护与恢复措施。B1.1.5成果B1.1.5.1本类型项目要提交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篇章B1.1.5.23级项目要提交项目地理位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工程平面布置图和关键评价因子成果图;2级项目增加植被类型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基础图件和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1级项目除提交上面成果图以外,要提交珍稀动、植物分布图,荒漠化或土壤侵蚀分布图,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图等,并要完成全区域生境变化评价成果图和生境动态变化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B1.2跨流域调水跨流域或跨省分调水一般均属于1级项目B1.2.1评价范围:要分别对调出区、调入区和连结区三个部分中,凡是由于水文条件改变而引发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B1.2.2评价期限:分为施工期、运行期评价,并进行生态影响后评价B1.2.3评价重点除与B1.1.3.1和B1.1.3.2相同以外,增加三项内容,一是对国内外同类项目进行类比调查并写出评价报告;二是预测由于人员设备进驻和水文条件的改变,调出区、调入区和连结区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给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三是对受益区及调出区长期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B1.2.4保护与恢复措施(同B1.1.4)B1.2.5成果除与B1.1.5相同之外,要求充分应用3S一体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并提交相应成果。B2矿产开来工程建设项目B2.1评价范畴矿产开采工程建设项目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各种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开采。B2.2评价范围2、3级项目以界走矿区及其周边5km范围及有关水域为主;1级项目要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出发,凡是由于矿产开采直接和间接引发生态影响问题的区域均应进行评价。B2.3评价重点B2.3.1油田开采的评价重点包括下列内容:a.钻井阶段由于井场占地改变了土地利用格局而引发的景观生态环境改变和动、植物物种生存和移动等问题;由于机械噪声对人类和动物生存的影响问题;钻井对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体健康问题。b.井下作业阶段长时间的井下作业带来的区域环境问题,包括地上辅助工作和场地带来的生态影响。c.开采、原油集输和储运阶段除与a、b相同的内容以外,长距离的输油及其中间设施的运转,对区域环境中动、植物物种移动的影响,对地下潜流和地表径流的影响、对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等。d.事故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B2.3.2固体矿产开采的评价重点包括下列内容a.剥土改变了土地利用现状及引发的景观生态和物种生存问题;b.露采破坏地表应力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c.坑采引起地面不均匀沉降或塌陷,进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d.坑采改变地应力,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进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e.废石(含肝石)堆放,进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f.移民问题。B2.4保护与恢复措施B2.5成果B2.5.1本类型项目要提交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篇章B2.5.23级项目要提交项目地理位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工程现状布设图和关键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2级项目增加植被类型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基础图件和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1级项目在完成上述图件之后,要提交生境质量现状图,地质灾害及其分布图(现状和预测),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分布图,荒漠化或土壤侵蚀分布图,充分应用高新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并提交相应成果。*B3交通运输建设项目B3.1评价范畴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包括:线路类(路线、航线和管线)和场站类(车站、码头、飞机场)B3.2评价范围交通运输建设项目以新建项目为主,改扩建项目因线路或场站早已存在,除变动较大的项目以外,可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B3.2.1陆上线路类评价范围按路线中轴线各向外延伸300~500m;水上线路类中,江河类包括所经江河段的全河段及其沿江陆地;海上类主航线向两侧延伸500m。B3.2.2场站类机场周际外延5km,码头区周际外延3~5km。B3.3评价重点B3.3.1陆上线路类包括线路施工和建成后使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和地表土壤使用现状的改变,及其因此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线路对动、植物物种迁移的阻断影响及其由此而引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等。B3.3.2水上线路类项目建成后由于航船行驶对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对沿江陆地野生动物本息环境的影响心脏在处理水地流失、滑坡、塌方、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地段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B3.3.3场站类由于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工建筑出现及人类活动强度加大对土地生产能力,绿地调节控制能力以及生物种群数量、内部异质化程度等的影响。B3.4防护与恢复措施B3.5成果B3.5.1提交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篇章B3.5.23级项目提交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位置图、工程平面布设图和关键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2级项目增加植被类型分布图、资源分布图和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外,要充分应用3S一体化,多媒体等高新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并提交相应成果。B4土地开发利用建设项目B4.1评价范畴凡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所有土地改良、土地功能转换及土地开发利用项目均属此范畴,包括:滩涂、草地、湿地、荒漠及农用土地。B4.2评价范围被开发利用的土地区域及区域生态完整性所涉及区域B4.3评价重点B4.3.1农用土地由于农用土地具备区位优势,因此经常可见的开发利用方向为城镇居住和工矿占地、农业改良项目(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工程)、农业开发项目(农田建造、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牧场或防护林建设)等,对农用土地开发利用要重点评价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变化,特别注意土地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后,生态承载能力正或负的演替方向和数量变化,对较长一个时限的变化结果进行预测。同时,要在对其边际地区补偿功能的评价中,从区域生态完整性所受影响的角度给出结论。要在完善区域内部生态功能和边际地区补偿功能的基础上,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
B4.3.2滩涂与湿地经常可见的开发利用方向为滩涂养殖,围湖造田或养殖、湿地的大规模垦殖等。对滩涂与湿地开发利用的评价重点是滩涂与湿地的生态环境及其固有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由于滩涂和湿地适宜人类近期的开发建设目的,因此,滩涂与湿地的开发利用会使生态受到不良影响是很普遍的。由于不同的设计方案对生态完整性的影响差异明显。因此生态影响评价必须就项目对生态影响的方式、程度和限值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尤其是对空间布局设计的合理程度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准确评价,使滩涂和湿地利用中的生态损失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B4.3.3草地与荒漠经常可见的草地开发利用有两方面:一是草地功能的转换,如垦殖;二是使用强度加大,如超载过牧。对该类土地开发利用评价的重点是土地承载能力的变化及由此而引发的区域生态经济问题。荒漠是十分脆弱的生命体系,评价的重点是其生态承载能力的变化。此外,对这两种资源类型的评价还应将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作为重点内容,对补偿措施的生态合理性进行评价。B4.4防护与恢复措施B4.5成果B4.5.1提交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篇章B4.5.23级项目提交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区位图、工程平面图和关键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2级项目增加植被类型分布图、生物多样性资源图和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外,要充分应用3S一体化、多媒体等高新信息技术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并提交相应成果。B5森林开采B5.1评价范畴包括森林采伐和营造项目B5.2评价范围开发区域及其区域生态完整性所涉及区域B5.3评价重点森林开发重点应注意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森林数量变化所带来的生态影响:二是所在区域空间结构或森林内部异质性构成变化所带来的生态影响;三是森林开采对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影响。上述三个内容往往有两上或三个同时存在,而生态影响往往表现为净植被生产能力的降低,动物种群生存条件恶化,森林和绿地调节和控制环境质量的能力降低、荒漠化进程加剧。生态影响评价要注意工程设计的生态合理性,评价保护措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B5.4防护与恢复措施B5.5成果B5.5.1提交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篇章B5.5.2 3级项目提交森林现状图,项目位置图、工程平面图和关键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2级项目增加植被类型分布图、物种多样性分布图和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外,要充分应用3S一体化、多媒体等高新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并提交相应成果。B6旅游资源开发建设B6.1评价范畴包括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的开发建设B6.2评价范围除资源所在区域外,对借景、障景、风景轮廓线所涉及区域均应做出评价B6.3评价重点凡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内容要按前述森林、草地、滩涂、湿地的评价重点进行评价;凡涉及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要按前述土地开发利用内容进行;凡涉及人文景点的内容,要依据景点自身的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重点注意对文物保护和景观空间格局和功能的维护。B6.4防护与恢复措施B6.5成果B6.5.1提交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篇章B6.5.2 3级项目提交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区域位置图、工程平面图和关键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2级项目增加植被类型图、生物多样性资源图和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外,要充分应用3S一体化、多媒体等高新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并提交相应成果。B7海洋和海岸带开发建设B7.1评价范畴包括海洋和湖泊等水体及其海岸带
B7.2评价范围包括项目所在区域及海湖岸带外延3~5kmB7.3评价重点在海洋和湖泊的开发建设中,如果涉及陆地、海(湖)岸、近海(湖)和远海(湖)时,陆地,海(湖)岸,要按前述相似区域进行评价,对项目建设涉及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重点评价;对近海(湖)和远海(湖)的开发利用,前者重点依据敏感资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其它)的变化进行评价;后者除可评价近海的一些内容外,重点应对海洋生物,尤其是大型鱼类资源栖息、繁殖场所受影响的程度进行评价。生态影响评价要对生态影响的限值设计和保护措施的合理程度进行评价。B7.4防护与恢复措施B7.5成果B7.5.1提交生态影响评价报告书B7.5.2 3级项目提交评价水体利用现状图,项目区域位置图、工程平布图和关键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2级项目增加植被类型分布图或渔业资源分布图以及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外,要充分应用3S一体化、多媒体等高新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并提交相应成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
- 子合同22 - 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导则
- 北京市有关部门正在起草建筑节能相关技术导则办 …
- 浙江省水域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 《村庄规划技术导则》等三项标准目录doc
- GBT 18857-2008 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
- 青岛市城市桥梁检测技术导则
- 高等院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规章制度
- 楼宇分项计量设计安装技术导则
- 农村危房改造维修设计技术导则
- 合肥市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试行)
- 深圳市既有建筑幕墙安全检查技术导则(试行)
- 深圳市既有房屋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试行)
- 福建省住宅工程质量提升技术导则
- 吉林省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技术导则
- 河北省村庄规划技术导则
- 废润滑油回收与再生利用技术导则
- 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