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5.09 KB
- 1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65.020.20B39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798—2010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forcultivationofAuriculariaauriculainmulberrybranch2010-08-17发布2010-09-17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798—2010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淳安县微生物研究所、淳安县农业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卫东、王世恒、郑社会、周祖法、王伟科、陆娜、闫静、余英凤。I
DB33/T798—2010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桑枝黑木耳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原料、菌棒制作培养、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本标准适用于桑枝黑木耳露地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6192黑木耳GB7096食用菌卫生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9169黑木耳菌种NY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桑枝黑木耳利用桑枝为主要培养基质栽培的黑木耳。4产地环境生产用水、空气质量、土壤应达到NY5010的要求。5品种选择5.1品种宜选“916”、“新科”等种性稳定、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黑木耳品种。5.2菌种菌种应从具相应资质的单位购买,质量应符合GB19169要求。6原料1
DB33/T798—20106.1桑枝屑制备在制袋前选用半干、无霉变的桑枝条,用桑枝专用粉碎机粉碎成0.2cm~0.8cm的桑枝屑。6.2筒袋规格宜采用折角15cm×55cm的聚乙烯筒袋,厚度0.045mm~0.055mm。6.3蚕砂选当年产蚕砂晒干、粉碎后备用。6.4麸皮要求新鲜、干燥、无虫、无霉变、无结块。6.5其他原材料应符合NY5099的要求。7菌棒制作培养7.1制作时间安排在8月上旬~9月下旬。7.2菌棒制作7.2.1工艺流程备料(各种原辅料)→配料→预湿→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菌管理。7.2.2培养料推荐配方a)桑枝屑88%,蚕砂3%,麸皮7%,石膏1%,石灰1%,含水量50%~55%;b)桑枝屑88%,麸皮10%,石膏1%,石灰1%,含水量50%~55%;7.2.3配料按配方中原料的比例称重配料。7.2.4预湿在装袋前8h~12h,对桑枝屑加水预湿,搅拌均匀。7.2.5拌料将经预湿的桑枝屑与辅料充分混合搅拌均匀,不结块,含水量达到配方要求,以手捏紧料再张开时手掌心含有水渍不滴落为宜。7.2.6装袋拌料后5h内完成装袋,装袋时料松紧适宜,单个料棒湿重应在1.5㎏~1.7㎏;装袋后清理袋口并扎紧,检查菌袋壁,无拉薄、磨损、刺破。7.2.7灭菌2
DB33/T798—2010采用常压蒸汽灭菌,料棒以井字形或堆瓶式叠放,料棒间应留1cm~2cm间隙,一次灭菌的料棒数量宜在3000棒,灭菌时,应在排冷气后4h~5h内使中心料温达到98℃以上,并继续保持12h~14h。7.2.8冷却灭菌结束后,待灶内温度自然降至50℃~60℃时,料棒应及时出灶,轻拿轻放搬入经杀菌、杀虫的冷却场地。7.2.9接种宜用接种箱接种。接种前要对打穴工具(呈长圆锥体状,长约12cm~14cm,直径1.5cm)和接种空箱进行清洗,再用气雾消毒剂(4g~8g熏蒸30min)对接种空箱进行消毒。待料棒温度降到自然温度时,将料棒和菌种(表面要消毒)、工具一起装箱进行消毒(气雾消毒剂4g~8g熏蒸30min),接种人员双手消毒(先要用来苏尔等消毒液洗净双手,进入接种箱后再用75%的酒精对手和工具进行消毒);接种时先在料棒上打深1.5cm~2.0cm、孔径1.5cm的穴3~4个,再接种(整块接入、每袋栽培种接种15~20袋料棒)、套袋(封口)。接种后的菌棒要及时移入培养场所。7.3培菌管理7.3.1培养场所应在使用前2d进行消毒和杀虫。7.3.2堆放方式气温25℃以下,菌棒井字形堆放,每层4棒,堆高8层~10层;气温25℃以上,菌棒三角形堆放,每层3棒,堆高6层~8层。7.3.3培养场所环境调控7.3.3.1温度接种后1d~10d,培养场所内堆温宜控制在25℃~27℃;10d后,堆温宜控制在22℃~25℃;当发菌圈长至6cm~8cm时,解开套袋口(封口膜)通气,降低堆放的密度。堆温超过28℃时,应采取疏散菌棒、加大通风等降温措施。7.3.3.2湿度空气相对湿度50%~70%。7.3.3.3通风保持培养场所通风良好,温度超过28℃时,进行强制通风。7.3.3.4光照应保持较暗培养环境。7.3.4检查定期观测培养场所温度、湿度和料温,及时调整发菌条件。在接种后20d进行杂菌检查,及时处理污染菌棒。7.3.5翻堆3
DB33/T798—2010在解开套袋或封口膜通气时,进行翻堆。翻堆后的菌棒三角形堆放,堆高降低为6层~8层,堆间应留空隙及操作道;以后每隔10d~15d进行翻堆检查,及时对污染菌棒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7.4菌棒成熟指标在适宜条件下,经过45d~60d,菌棒已长满白色的菌丝,有少量黑色原基形成,表示生理成熟。8出耳管理8.1刺孔催耳刺孔宜在气温25℃以下晴天进行,用消毒后的黑木耳专用刺孔机,在菌棒四周刺150~180个、深1cm~1.5cm的出耳孔,刺孔后菌棒应按井字形或三角形堆放,减少单位面积堆放量,同时要加强通风管理。刺孔后养菌期间温度控制在25℃以下,湿度在80%左右,低于20℃时要覆盖塑料薄膜保温,并每天进行通风,刺孔催菌养菌7d~10d,刺耳孔菌丝恢复,可排场出耳。8.2耳场准备8.2.1耳场要求选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水源方便,无污染源,防涝的田块、桑园等作耳场。8.2.2耳场建设田间耳场,四周开深30cm排水沟,畦床整成龟背状,宽140cm~150cm,长不限,用小木(竹)杆或铁丝搭纵向3排、高30cm~35cm、行距40cm~50cm的支架;桑园耳场,在修剪后的桑树根交叉部,架上竹片或修剪下来的桑枝条作支架。畦床消毒杀虫后铺上干草或稻草、遮阳网,安装微喷管。8.3排场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选晴朗或多云天气进行排场。在排场前一天要灌透水使耳场湿润。排场时,菌棒与地面成60°~70°角斜靠在支架上均匀排布,间距10cm~15cm。田间耳场亩排7000棒~8000棒,桑园耳场亩排3000棒~4000棒。8.4耳场管理8.4.1总则采用“干湿交替”的原则,雨天少喷,晴天、干燥天多喷;或耳片呈革状多喷,呈水泡状少喷或不喷。8.4.2幼耳期管理排场后应保持菌棒不失水,多次少量喷细水,保持相对湿度80%~90%之间;幼耳形成后到长成小耳片时,每天喷水1~2次,随耳片的长大,加大喷水量,以促进幼耳生长。8.4.3成耳期管理成耳期喷水量随子实体的生长相应增加,同时拉大干湿差,即干几天,湿几天,干湿交替促进生长,保持相对湿度90%~95%之间。如遇连续阴雨天气,需采取遮盖措施。若成耳在棒内连片和袋内积水时脱袋出耳。8.4.4耳潮间隔期管理4
DB33/T798—2010每潮耳采收后清理杂质,停止喷水养菌5d~7d,第8d开始喷细水,保持耳棒湿润,待新耳芽形成后进行下一潮出耳管理。9病虫害综合防治9.1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以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将各类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9.2主要病虫害9.2.1常见杂菌:木霉、曲霉等。9.2.2主要虫害:螨虫、线虫等。9.3病虫害防治9.3.1农业防治9.3.1.1选用抗逆性强的黑木耳菌种。9.3.1.2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品种特性合理安排生产季节。9.3.1.3严把培养原料质量、配制、灭菌关,规范生产操作程序。9.3.1.4搞好发菌及出耳场地的环境卫生。9.3.2物理防治9.3.2.1净化生产环境:菌种保存室、接种室、菌棒培养室应进行严格消毒,出耳场地应保持清洁卫生、及时进行地表消毒和除虫处理,搞好仓贮场所的环境卫生。9.3.2.2人工捕捉害虫,摘除病耳。9.3.2.3用粘虫板(纸)、黑光灯诱杀害虫。9.3.2.4排场周围挖深为50cm的环形水沟防病虫迁入。9.3.3化学防治在黑木耳出耳期间,不准使用农药;在接种与培菌阶段及菌棒排场前消毒、杀虫、杀菌,必要时可使用农药,药剂应符合GB4285和GB/T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常用消毒剂的使用方法见表1,常用农药使用指南见表2。国家禁用的剧毒、高残留农药见附录A。10采收10.1采收适期当耳根收缩、耳片色泽转浅由黑变褐、耳片舒展并略下垂,耳片卷边未平展,即可采收。采收前24h不能喷水。采收宜在晴天晨露未干、耳片处于潮软状态时进行。10.2采收方法采耳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根,稍加扭动向上一拉即可。10.3采后处理采收后的木耳应除去杂质,丛生的朵形按耳片状掰开,置于竹片上晾晒。采用烘干设备干燥时,前期控温40℃以下,维持4h后可升温至60℃左右,再烘4h即可。烘晒时不需经常翻动。5
DB33/T798—201010.4产品质量黑木耳的产品质量应符合GB/T6192、GB7096要求,质量等级参见附录B。表1常用消毒剂使用方法消毒剂用途用量或浓度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气雾消毒剂空间消毒按产品说明使用视产品说明酒精手及器皿表面消毒70%~75%涂擦易燃,注意按实验室操作方法使用高锰酸钾器具表面消毒0.1%~0.2%水溶液浸泡新洁尔灭皮肤和不耐热的器皿表面0.25%水溶液涂擦或浸泡消毒过氧乙酸手和器械表面消毒,空间0.2%~0.5%水溶液表面消勿与碱性药品混合使用消毒毒,空间消毒先用0.5%水溶液喷雾增湿,再用20%水药液5ml/m3熏蒸二氧化氯器械表面消毒,空间消毒1%~7%水溶液消毒表2黑木耳农药使用指南防治对象通用名使用方法使用时期80%敌敌畏熏蒸(培养室及排场田块)在培菌阶段与菌棒排场前使用虫类4.3%高效氟氯氰·甲500倍~1000倍液喷洒阿维乳油在虫害发生是使用30%百·二氯异氰可30g~50g/100kg拌料湿性粉剂40%二氯异氰尿酸钠40g~80g/100kg拌料在菌棒制作阶段使用可溶性粉剂真菌类、高锰酸钾0.1%水溶液洗涤消毒,熏蒸,表面消毒霉菌类、40%咪鲜胺500倍~1000倍喷雾或涂抹防治在病害发生时使用病毒类30%百•福可湿性粉剂500倍~1000倍喷雾防治50克/升噻菌灵悬浮500倍喷雾防治剂氨水熏蒸菇房或加50倍水喷洒氧化钙涂刷或喷洒在菌棒制作前场地消毒及病害发生时使用6
DB33/T798—2010AA附录A(规范性附录)黑木耳病虫害防治中部分国家禁止/停止使用的农药黑木耳病虫害防治中部分国家禁止/停止使用的农药见表A.1。表A.1黑木耳病虫害防治中部分国家禁止/停止使用的农药中六六六(HCH),滴滴涕(DDT),毒杀芬(Camphechlor),二溴氯丙烷(Dibromochloropane),杀虫脒(Chlordimeform),国二溴乙烷(EDB),除草醚(Nitrofen),艾氏剂(Aldrin),狄氏剂(Dieldrin),汞制剂(Mercurycompounds),砷禁(Arsena)、铅(Acetate)类,敌枯双,氟乙酰胺(Fluoroacetamide),甘氟(Gliftor),毒鼠强(Tetramine),氟用乙酸钠(Sodiumfluoroacetate),毒鼠硅(Silatrane)、甲胺磷(Methamidophos),甲基对硫磷的(Parathion-Methyl),对硫磷(Parathion),久效磷(Monocrotophos),磷胺(Phosphamidon),甲拌磷(Phorate),农甲基异柳磷(Isofenphos-Methyl),特丁硫磷(Terbufos),甲基硫环磷(Phosfolan-Methyl),治螟磷(Sulfotep),药内吸磷(Demeton),克百威(Carbofuran),涕灭威(Aldicarb),灭线磷(Ethoprophos),硫环磷(Phosfolan),蝇毒磷(Coumaphos),地虫硫磷(Fonofos),氯唑磷(Isazofos),苯线磷(Fenamiphos)等7
DB33/T798—2010BB附录B(资料性附录)质量等级B.1感官指标桑枝黑木耳的感官指标应符合表B.1的规定。表B.1感官指标等级指标名称特级优级普通耳片色泽耳面黑褐色有光亮感、背暗灰色耳面黑褐色、背暗灰色多为黑褐色至浅棕色拳耳无无≤1%流耳无无≤0.5%流失耳无无无虫蛀耳无无无霉烂耳无无无B.2理化指标桑枝黑木耳的理化指标应符合表B.2的规定。表B.2理化指标等级指标名称特级优级普通朵片完整,1.2cm≤干朵片基本完整,1.8cm≤干朵片过大、过小、或碎片,干耳≤耳片大小,直径cm耳≤1.8cm耳≤2.5cm1.2cm或干耳≥2.5cm含水量,%≤121212干湿比,≥1513/耳片厚度,mm≥10.7/杂质,%≤0.30.51粗蛋白质,%≥107总糖(以转化糖汁),%≥32228
DB33/T798—2010表B.2(续)等级指标名称特级优级普通粗纤维,%3.00~6.00灰分,%3.00~6.00脂肪,%≥0.40黄酮mg/100g≥180B.3卫生指标桑枝黑木耳的卫生指标应符合GB7096的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B33T602-2015鲜食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pdf
- DB33T635-2015铁皮石斛生产技术规程.pdf
- DB33T707-201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程.pdf
- DB33T782-2010枇杷果实采后程序降温(LTC)贮藏技术规程.pdf
- DB33T783-2010脱毒芋艿种芋(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pdf
- DB33T784-2010蓝莓生产技术规程.pdf
- DB33T793-2010水蜜桃安全生产技术规程.pdf
- DB33T796.1-2010血鹦鹉养殖技术规程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
- DB33T796.2-2010血鹦鹉养殖技术规程第2部分产品分级规则.pdf
- DB33T809-2010农村水电站运行管理技术规程.pdf
- DB33T812.1-2010桂花绿化苗木生产技术规程 育苗.pdf
- DB33T812.2-2010桂花绿化苗木生产技术规程 地栽苗栽培管理.pdf
- DB33T812.3-2010桂花绿化苗木生产技术规程 容器苗栽培管理.pdf
- DB33T813-2010百合切花生产技术规程.pdf
- DB33T814-2010鹤望兰鲜切花生产技术规程.pdf
- DB33T821.10-2011花灌木育苗技术规程龟甲冬青.pdf
- DB33T821.11-2011花灌木育苗技术规程红花檵木.pdf
- DB33T821.12-2011花灌木育苗技术规程无刺枸骨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