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7.24 KB
- 7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93.020P13备案号:29599-2011DB11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764—2010地籍调查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forcadastralsurvey2010-12-28发布2011-04-01实施03..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764—2010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24.1调查内容..........................................................................24.2调查单元..........................................................................24.3街道(乡镇)、街坊、宗地划分......................................................24.4地籍编号..........................................................................34.5测量基准..........................................................................34.6地籍图分幅与编号..................................................................34.7元数据.............................................................................35准备工作............................................................................35.1组织形式..........................................................................35.2资料收集..........................................................................36权属调查............................................................................36.1权属调查底图制作..................................................................36.2权属状况调查内容..................................................................36.3宗地编号..........................................................................46.4界址调查..........................................................................46.5地籍调查表填写....................................................................66.6宗地草图测绘......................................................................66.7权属调查质量控制..................................................................67地籍测量............................................................................67.1地籍测量内容......................................................................67.2控制测量..........................................................................67.3界址点与其它地籍要素测量.........................................................107.4面积计算.........................................................................117.5地籍图与宗地图绘制...............................................................127.6地籍测量成果资料.................................................................137.7地籍测量质量控制.................................................................148地籍数据库建设.....................................................................148.1数据库内容.......................................................................148.2要素分类及编码...................................................................148.3数据库结构定义...................................................................158.4地籍数据变更.....................................................................158.5面积汇总与统计...................................................................168.6地籍数据交换.....................................................................16I
DB11/T764—20108.7数据库安全和保密.................................................................179成果归档...........................................................................179.1一般规定.........................................................................179.2地籍调查档案.....................................................................179.3地籍调查档案管理.................................................................17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籍编号..........................................................18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籍图分幅及编号..................................................19附录C(资料性附录)北京市地籍调查表..................................................21附录D(资料性附录)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35附录E(资料性附录)指界委托书........................................................36附录F(资料性附录)指界通知书........................................................37附录G(规范性附录)界址点标桩类型....................................................38附录H(资料性附录)宗地草图示例......................................................41附录I(规范性附录)地籍图、宗地图图式图例............................................42附录J(资料性附录)宗地界址点坐标成果表..............................................49附录K(规范性附录)要素分类与属性结构................................................50附录L(规范性附录)属性值代码表......................................................67参考文献..............................................................................72II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
DB11/T764—2010前言本标准根据GB/T1.12009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归口。本标准由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解释。本标准由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俊奇、刘玉民、梁桂明、杨伯钢、彭宏伟、陈倬、王金坡、张丽亚、巫鑫瑞、潘家文、闫岩、晁春浩、贾光军、孔令彦、安智明、陈廷武、江贻芳、刘红霞、朱德海、徐雪蕾、李三玉。III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
DB11/T764—2010地籍调查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北京市地籍调查工作,包括权属调查、地籍测量,以及地籍数据库建设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7798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TD/T1015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6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CJJ8城市测量规范CJJ/T73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H/T1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DB11/T407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地籍cadastre记载宗地的权利人、土地权利内容及来源、权属界址、面积、用途(地类)、土地使用条件等土地登记要素的簿册。3.2宗地cadastralparcel指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空间,宗地分为独用宗地和共用宗地。3.3地籍要素cadastralfeature指宗地的属性,包括各级行政界线、宗地界线、土地用途、地籍号与界址点编号、土地面积等。3.4地籍调查cadastralinvestigation对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面积、用途(地类)和相邻关系等地权法律关系基本情况而进行的调查,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3.5初始地籍调查initialcadastralsurvey对行政辖区或特定区域在一定期间内组织进行的地籍调查。3.6变更地籍调查conversionalcadastralsurvey因宗地土地权属、土地用途等地籍要素发生变化而进行的地籍调查。3.7土地权属调查adjudicationinvestigation指对每宗土地的权利人、现有权利内容、来源和土地用途,并在现场标定宗地界址、位置,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的工作。3.8地籍测量cadastralsurvey指依据权属调查成果,对每宗土地的界址点、界址线、位置、形状、面积等进行的现场测绘工作。1
DB11/T764—20103.9指界demarkationofcadastralparcel指相邻宗地权利人在权属调查中对宗地权属界址进行实地指认,并经地籍调查人员予以确定的过程。3.10界址线boundaryline指宗地的边界线。3.11界址点boundarypoint指宗地界址线的拐点或转角点。3.12宗地草图parcelchart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测绘记录,是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3.13地籍图cadastralmap指以土地权属、面积、利用状况等地籍要素为主题的地图。3.14宗地图parcelmap通过实地调查绘制的,包括一宗地的宗地号、地类号、宗地面积、界址点及界址点号、界址边长、邻宗地号及邻宗界址示意线等内容的地图。4基本规定4.1调查内容地籍调查的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地籍测量,以及数据库建设与地籍数据更新。4.2调查单元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和国有农用地使用权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宅基地使用权宗地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宗地。4.3街道(乡镇)、街坊、宗地划分4.3.1街道(乡镇)划分4.3.1.1街道(乡镇)应依据街道(乡镇)行政勘界确定的界线进行划分。4.3.1.2本市行政区划范围内街道(乡镇)的划分应无缝衔接,不重、不漏。4.3.2街坊划分4.3.2.1城镇区域宜选择街道范围内的道路、铁路、河道等带状地物所封闭的区域划分街坊。4.3.2.2农村区域街坊的划分宜与行政村界一致。4.3.2.3街道(乡镇)范围内的街坊应无缝衔接,不重、不漏。4.3.3宗地划分4.3.3.1宗地划分应符合下列原则: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空间,应划分为一宗地。只有一个权利人且用途单一的宗地为独用宗地。两个以上(含两个)权利人共同使用一宗地或一个宗地内有多个用途且难以划分界线的为共用宗地。4.3.3.2宗地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a)一个权利人的地块内有明显不同用途且能划分界线的,可划分为若干宗地。b)有明显不同权利人的地块且不同权利人相互之间界线清晰的,应划分为若干宗地。c)一个权利人的地块被公路、铁路、河流等带状地物分割的,应划分为若干宗地。d)封闭式住宅小区宜划分为一个宗地;敞开式的住宅小区宜以单栋楼划分宗地。e)公用广场、停车场、道路、市政绿化用地、市政设施公共用地等应设宗;国有铁路、公路、河流等带状国有土地被街坊界线分割后应单独划分宗地。2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
DB11/T764—2010f)尚未进入登记程序已征(拨)用的土地,应以批准的用地范围作为依据划分宗地。其中包含代征地的土地应按规定扣除代征部分后,单独划分宗地。代征的部分按公共用地单独设宗或归并到相邻的同类公共用地宗地中。g)已列入拆迁范围的土地,应按用地审批文件中的四至划分宗地。h)集体所有权宗地,由同一农民集体所有权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划分为一宗地。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内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应按使用权界线划分宗地。i)一个地块跨越行政界线(市、区县、街道/乡镇)时,应按行政界线分别划分宗地。4.3.3.3有权属争议的宗地,应按下列要求划分:a)争议土地的界址明确,但权属有争议的,将争议土地单独设宗。b)界址线有争议的,划定争议界线,以争议界线代替界址线设宗。4.3.3.4本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以及有权属争议的宗地(不含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应无缝衔接,不重、不漏。4.4地籍编号地籍编号应按附录A的规定执行。4.5测量基准地籍调查的测量基准采用北京地方坐标系和北京地方高程系。4.6地籍图分幅与编号地籍图应根据北京地方坐标系进行分幅,分幅与编号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4.7元数据4.7.1矢量数据元数据应符合TD/T1016的要求。4.7.2栅格数据的元数据应符合CH/T1007的要求。5准备工作5.1组织形式5.1.1初始地籍调查应以区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统一实施。5.1.2变更地籍调查应由当事人申请,委托有资格的专业调查单位开展实施。5.2资料收集5.2.1初始地籍调查工作开展前应收集下列资料:a)行政区划资料;b)地籍调查资料;c)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d)土地登记资料;e)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f)地籍控制点资料。5.2.2变更地籍调查工作开展前应收集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和已有地籍调查资料。6权属调查6.1权属调查底图制作初始地籍调查时应制作权属调查底图,权属调查底图可利用地籍数据和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制作,其中涉及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调查底图比例尺不应小于1:10000;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调查底图比例尺应为1:500或1:2000。6.2权属状况调查内容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应包括土地使用权人、土地坐落、权属性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宗地四3
DB11/T764—2010至、土地用途(地类)、使用期限、共有权利和权利限制等信息。b)集体土地所有权应包括土地所有权人、土地坐落、权属性质、地类和宗地四至等信息。c)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应包括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土地坐落、权属性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宗地四至、土地用途(地类)、使用期限、共有权利和权利限制等信息。d)宅基地使用权宗地应包括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土地坐落、权属性质和宗地四至、土地用途(地类)、共有权利等信息。6.3宗地编号6.3.1初始地籍调查时,应依据本标准第4.4节的规定,在一个街坊内,按自西到东、自北向南的顺序,对宗地由“1”号起统一编号。6.3.2变更地籍调查时,应依据本标准第4.4节的规定,在变更宗地所在街道(乡镇)、街坊范围内编号。6.4界址调查6.4.1界址调查内容界址调查应根据确定的土地权属界线设定界址线、界址点和测量界址边长。隐蔽界址点、无法在实地设置界标的界址点和界址线走向应在《地籍调查表》(见附录C)中进行文字描述。6.4.2指界对象6.4.2.1下列情况应按照已经明确的宗地权属界线确定,不再重新进行土地权属边界指认。但对超出宗地权属界线实际占用的土地,应进行现场地籍测量,调查结果在地籍图上以工作界线表示。a)凡经人民法院判决、仲裁机构仲裁、人民政府批准、已登记发证有明确界线的宗地。b)原来签署了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等已经明确过土地权属界线的宗地,且宗地权属界线未依法发生变化的。6.4.2.2对于尚未明确土地权属界线的宗地,应由本宗地土地权利人及相邻宗地土地权利人对土地权属边界进行指认,并据此确定土地权属界线。6.4.3指界人指界人应符合下列规定:a)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土地,应由法定代表人进行指界,并出具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见附录D)及本人身份证明;个人使用的土地,应由权利人本人进行指界,并出具户口簿及其身份证明。法定代表人或土地权利人不能亲自进行指界的,可委托代理人进行指界。委托代理人指界时应当出具指界委托书(见附录E)及本人身份证明。b)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指界人应由该农民集体依据《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依法推举产生,并由村委会出具证明。推举结果应同时公示。c)共同使用的宗地,应由权利人共同委托代表指界,委托代表指界时应出具指界委托书及本人身份证明。6.4.4指界方式6.4.4.1尚未明确土地权属界线的宗地,应向土地使用者、相邻宗地权利人发放《指界通知书》(见附录F),通知有关当事人按时到现场指界。6.4.4.2变更地籍调查时,可由本宗地权利人与相邻宗地权利人通过协商方式现场指认土地权属界线。协商不成的,应组织各方进行现场指界。6.4.5通知指界6.4.5.1《指界通知书》直接通知当事人领取或直接送达。6.4.5.2对土地使用者下落不明的,应当在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告,公告期为7日,告知其在指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指界。6.4.5.3当事人拒收指界通知书的,可采取邮寄、留置的方式送达《指界通知书》。4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
DB11/T764—20106.4.6指界结果处理6.4.6.1指界完成后,指界人应在《地籍调查表》或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上签字盖章。6.4.6.2组织指界时,当事人在指定的时间未到场指界或当事人在认界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可根据土地权属来源材料、宗地使用现状和地籍调查结果等确定权属界线,并进行公告,公告期为15日。指界结果应在《地籍调查表》“权属界址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栏中记录。6.4.6.3土地权利归属不明或共有权人众多难以逐一指界的,应根据土地权属来源材料、宗地使用现状和地籍调查结果等确定权属界线,并进行公告,公告期为15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当事人在公告期内未提出异议的,以公告结果确定权属界线。b)当事人在公告期内提出异议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用地批准界线、实际用地现状进行审查,确定土地权属界线并告知当事人。属于土地权属争议的,应按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程序依法处理。6.4.7争议界的划定初始地籍调查时,界址线确有争议难以明确的,划定争议界线。6.4.8界址线设定6.4.8.1界址线应根据作为界标物的线状地物的权属设定,标明内、中、外。6.4.8.2在一条界址线上存在多种界址线类别时,如既有围墙又有墙壁、空地、围栏等,变化处可不标设界址点,调查表中界址线类别按主要界址线类别选择。6.4.8.3属于建设用地代征的公共用地,应按代征用地批准红线设定界址线。6.4.8.4初始地籍调查时,应按权属来源材料设定界址线;无权属来源材料的,界址线设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临街建筑物应按底层基础边界设定界址线。b)不占用道路红线、不影响公用通行的门前空地,可根据有效的权属资料设定界址线;c)不临街建筑物的挑檐,有协议的,应依据协议设定界址线。d)永久性的门廊、有柱雨棚、裙楼等可作为设定界址线的依据。6.4.8.5变更地籍调查时应以权属来源材料设定界址线。6.4.8.6宅基地使用权界址线设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宅基地使用权界址线应依据用地批准界线进行设定。b)没有批准界线的,以墙为界标物的,宜按墙基设定;如果有特殊约定不以墙基为界址线,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可按双方现场共同指认的界线设定。c)宅基地使用权界址线调查,两户相邻共用一道墙的,以墙的中心线设定界址线;是借墙的,应以借墙的内壁设定为界址线;相邻两户的场地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无约定的以墙的归属延长线设定为界址线。6.4.9界址点设定、标志、编号与恢复6.4.9.1界址点设定界址点的设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宗地界址线的明显变化处(拐点)、两个及以上宗地界址线交叉处应设定界址点。b)界址点的设定应能准确表达界址线的走向。c)可根据给定的条件(面积、几何关系、坐标等),现场放样设定界址点。6.4.9.2界址点标志界址点应按附录G的要求设置永久性界标。设置永久性界标有困难时,如渠中、沟底,应在《地籍调查表》中,利用详细文字或《界址点(拐点)调查点之记》,清楚说明界址点具体位置。6.4.9.3界址点编号6.4.9.3.1界址点应以街坊为单位,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由“1”开始顺序编号。6.4.9.3.2初始地籍调查时,可编制临时界址点号,临时界址点号应以宗地为单位,从左上角按顺时针方向,用阿拉伯数字编制,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入库后,应以街坊为单位,生成正式界址点号,并在序5
DB11/T764—2010号前加“J”。6.4.9.3.3变更地籍调查时,未废弃的界址点使用原编号,废弃的界址点编号不应重复使用,新增界址点编号在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6.4.9.4界址点恢复已损毁的界标,可根据已有界址点坐标成果,现场放样恢复界址点,界址点放样的精度应符合本标准第7.3.1.2条规定的精度要求。6.5地籍调查表填写6.5.1每个宗地应按附录C的要求,填写一份《地籍调查表》。6.5.2变更地籍调查时,应重新填写《地籍调查表》。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可直接引用原指界签字成果。6.6宗地草图测绘现场调查时,应测绘宗地草图(样式见附录H)。宗地草图的内容应包括宗地号、权利人名称、界址点(包括相邻宗地落在本宗地界址线上的界址点)、界址点号及界址线,相邻宗地的宗地号、权利人名称或相邻地物,界址边长、宗地内必要的建(构)筑物,指北针、测绘日期、调查员及审核员签字。6.7权属调查质量控制6.7.1申请人申请地籍调查时,应提供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和身份证明材料,审核人应审查其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6.7.2从事权属调查的人员应取得土地调查员工作证,依法定程序和本标准的规定,开展权属调查工作。6.7.3《地籍调查表》应由调查人员现场如实填写。6.7.4初始地籍调查时,应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级检查制度。7地籍测量7.1地籍测量内容地籍测量包括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其他地籍要素测量、面积计算与面积统计汇总、地籍图与宗地图绘制以及地籍要素、地理要素(如道路)名称、行政区划名称以及行政区划界线的变化更新等内容。7.2控制测量7.2.1基本要求7.2.1.1控制点应埋设测量标志,标志、标石和造埋规格、点之记绘制应符合CJJ8的规定。7.2.1.2控制测量成果整理应符合CJJ8的规定。7.2.2平面控制测量7.2.2.1布网平面控制网应利用已有的城市平面控制网加密建立。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加密网可逐级布设、越级布设或布设同级全面网。7.2.2.2精度等级划分平面控制测量精度等级应按照CJJ8和CJJ/T73划分为二、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和图根。7.2.2.3测量方法7.2.2.3.1平面控制网测量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测量和边角组合测量等方法。7.2.2.3.2二、三、四等平面控制宜采用卫星定位静态测量;一、二、三级和图根控制可采用卫星定位动态测量。7.2.2.3.3卫星定位静态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二、三、四等网相邻点最小边长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2;最大边长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一、二级网的边长可在上述基础上放宽一倍。6
DB11/T764—2010表1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平均距离固定误差比例误差等级-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kmmm(1×10)二等9≤5≤21/120000三等5≤5≤21/80000四等2≤10≤51/45000一级1≤10≤51/20000二级<1≤10≤51/10000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允许偏差为2cm。b)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卫星定位观测的技术要求等级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项目接收机类型双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仪器标称精度≤5mm+2ppm≤5mm+2ppm≤10mm+5ppm≤10mm+5ppm≤10mm+5ppm观测模式/观测量静态/载波相位静态/载波相位静态/载波相位静态/载波相位静态/载波相位同步观测接收机数量≥4≥3≥3≥3≥3卫星高度角(º)≥15≥15≥15≥15≥15有效观测同类卫星数≥4≥4≥4≥4≥4平均重复设站数≥2.0≥2.0≥1.6≥1.6≥1.6时段长度(min)≥90≥60≥45≥45≥45数据采样间隔(s)10~3010~3010~3010~3010~30PDOP值<6<6<6<6<6c)控制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异步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的形式构成,每个异步环或附合线路的边数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异步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等级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异步环或附合线路的边数(条)≤6≤8≤10≤10≤10d)接收设备的选用、检验和维护应符合CJJ/T73的规定。e)观测计划、观测准备工作和观测作业要求应符合CJJ/T73的规定。7.2.2.3.4卫星定位动态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测量可采用单基站RTK测量和基于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的网络RTK测量两种方法进行。b)RTK平面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RTK平面测量技术要求相邻点间距点位中误差边长相对起算点流动站到单基准等级测回数离(m)(cm)中误差等级站间距离(km)一级≥500±5≤1/20000————≥4二级≥300±5≤1/10000四等及以上≤6≥3四等及以上≤6三级≥200±5≤1/6000≥3二级以上≤3一级及以上≤6图根≥100±5≤1/4000≥2三级以上≤37
DB11/T764—2010注:1一级控制点布设应采用网络RTK测量技术;2网络RTK测量可不受起算点等级、流动站到单基准站间距离的限制;3困难地区相邻点间距离缩短至表中的2/3,边长较差不应大于2cm。c)采用RTK测量方法布设控制点时,应保证有3个以上或2对以上相互通视的点位,以满足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边长、角度或导线联测检核,点位选择应符合CJJ/T73的规定。d)RTK测量接收设备的选用、检验和维护应符合CJJ/T73的规定。e)RTK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CJJ/T73的规定。f)RTK控制点应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边长、角度或导线联测检核,导线联测应按低一个等级的常规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RTK平面控制点检核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平面控制点检核测量技术要求边长检核角度检核导线联测检核等级测距中误差边长较差的相测角中误差角度较差限差角度闭合差边长相对(mm)对中误差(″)(″)(″)闭合差一级±151/14000≤±514n1/10000≤±16二级±151/7000≤±820n1/6000≤±24三级±151/4000≤±1230n1/4000≤±40注:表中n为测站数。7.2.2.3.5导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的规定,导线网中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应大于±50mm。表6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闭合环或测距中误水平角观测测回数平均边长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等级附合导线差方位角闭合差″m″对闭合差DJ2DJ6长度kmmm一级3.6300≤±15≤±5.01/140002-≤±10n二级2.4200≤±15≤±8.01/100001-≤±16n三级1.5120≤±15≤±12.01/600012≤±24n图根0.980≤±15≤±20.01/400011≤±40nb)导线距离测量应使用Ⅱ级以上测距仪。c)导线可布设成附合导线或导线网,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导线网中结点与起算点或结点与结点间的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d)困难地区导线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宽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e)附合导线或导线网中使用的起算点不应少于三个。f)水平角观测和距离测量应符合CJJ8的规定。7.2.2.3.6采用三角测量和边角组合测量方法时,应符合CJJ8的规定。7.2.3高程控制测量7.2.3.1布网高程控制网应利用已有城市高程控制网加密建立。高程控制测量精度等级划分依次为二、三、四等和等外。7.2.3.2技术指标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的规定。8
DB11/T764—2010表7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mm)每千米高差测段、区段、测段、路线的附和路线或环线闭合差中数中误差检测已测等级路线往返测左右路线偶然中全中测段高差之差高差不符值高差不符值平原、丘陵山区误差M△误差MW二等≤±1.0≤±2.0≤±4Ls—≤±4L≤±6Li三等≤±3.0≤±6.0≤±12Ls≤±8Ls≤±12L≤±15L≤±20Li四等≤±5.0≤±10.0≤±20Ls≤±14Ls≤±20L≤±25L≤±30Li等外≤±8.0≤±16.0——≤±30L≤±35L≤±40Li注1:LS——测段、区段、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L——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Li——检测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n——测站数。注2:山区指高程大于1000m或路线中最大高差大于400m的地区。7.2.3.3测量方法7.2.3.3.1测量方法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a)各等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b)四等及以下等级可采用卫星定位高程测量。c)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进行测量。7.2.3.3.2水准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光学水准仪的选用应符合表8的规定,数字水准仪的选用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8光学水准仪技术指标(m)前后任一测站上前后等级仪器类型标尺类型视线长度视线高度视距差视距累积差二等DS1、DSZ1因瓦≤50≤1.0≤3.0≥0.3DS3、DSZ3双面≤75三等≤2.0≤5.0三丝能读数DS1、DSZ1因瓦≤100DS3、DSZ3双面、单面≤100四等≤3.0≤10.0三丝能读数DS1、DSZ1因瓦≤150等外DS3、DSZ3双面、单面≤100--三丝能读数表9数字水准仪技术指标(m)前后任一测站上前等级仪器类别视线长度视线高度重复测量次数视距差后视距差累积二等DSZ1、DSZ05≥3且≤50≤1.5≤3.0≥0.55且≤2.80≥2次三等DSZ1、DSZ05≤100≤2.0≤5.0三丝能读数≥2次四等DSZ1、DSZ05≤150≤3.0≤10.0三丝能读数≥2次等外DSZ1≤150近似相等-三丝能读数≥2次注:下丝为近地面的视距丝。b)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应符合表10的规定。9
DB11/T764—2010表10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要求(mm)上下丝读数平均值基辅分划、单程双转基辅分划检测间歇与中丝读数的差黑红面或点法观测等级或黑红面点高差的5mm刻划标10mm刻划标两次高差左右路线读数的差差尺尺的差转点差二等1.53.00.40.6—1.0光学测微1.01.51.5三法—3.0等中丝读数2.03.0—法四等—3.05.04.05.0等外—4.06.0—7.0c)水准测量观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8的规定。7.2.3.3.3卫星定位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卫星定位高程测量可与卫星定位平面测量同时进行,作业过程包括高程异常模型的建立、卫星定位测量和高程计算三部分。b)精度等级分为四等和等外。高程异常模型内符合中误差、高程中误差、检测较差应符合表11的规定。c)建立高程异常模型的方法和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T73的规定。d)应采用卫星定位静态观测方法按照相应等级平面测量的要求观测。e)测量应在高程异常模型覆盖区域内进行。f)数据处理与检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T73的规定。表11卫星定位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mm)平原、丘陵山地观测等等级高程异常模型内高程中误检测较模型内符高程中误检测较观测方法级符合中误差差差合中误差差差四等≤20≤30≤60———四等静态等外≤25≤35≤70≤30≤40≤80一级静态注:卫星定位四等高程测量仅在平原地区适用。7.2.3.3.4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测量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2的规定。表12电磁波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mm)垂直垂直角垂直角观测对向观等较差与边长测距仪器、方对向观测高差附和路线或环线闭合差仪器测测回级指标差(km)法与测回数不符值类型数较差(”)中丝法平原、丘陵山区四DJ24≤5≤1Ⅱ级、往返、1≤±40D≤±20L≤±25L等等DJ22≤10≤1Ⅱ级、往、1≤±60D≤±30L≤±35L外注:D为电磁波测距边长度,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均以km为单位。b)观测和数据处理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8的规定。7.3界址点与其它地籍要素测量10
DB11/T764—20107.3.1界址点测量7.3.1.1测量方法界址点应采用解析测量法,界址点坐标与界址点间距离量算单位为米,取值到小数后三位。7.3.1.2测量精度界址点测量的精度应符合表13的规定。表13界址点基本精度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相邻界址点间界址点误差(cm)距允许误差适用范围类别(cm)中误差允许误差一±5±10±10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界址点二±7.5±15±15困难地区隐蔽界址点7.3.1.3技术要求7.3.1.3.1采用全站仪测量界址点,应在三级导线或以上控制点上设站,使用不低于J6级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测定,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8的规定。7.3.1.3.2采用RTK测量时,其施测方法和技术要求,等同于图根控制测量。7.3.1.3.3对街坊内隐蔽地区的界址点,可使用内插、外插、距离交会、直角推算等间接方法,并符合下列要求:a)距离丈量应使用经检验合格的钢尺丈量两次取中数。b)用直角推算时,严禁用短边推长边。c)用距离交会时,条件边不少于3边。d)用间接方法计算界址点坐标的数量,不应超过界址点总数的20%。7.3.1.3.4经权属调查确认的已有界址点,现场核实界标未损坏、移动,经重新测量,坐标差值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应使用原界址点坐标成果;如发现界址点有误,应重新测量界址点坐标。7.3.1.3.5分割、合并与新增的界址点,可用申请者给定的条件计算坐标后,在实地放样埋设界桩。界址点埋设的要求与放样的精度应符合本标准第6.4.9条与第7.3.1.2条的要求。7.3.1.3.6山区范围内困难地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界址点可采用图解法,图解界址点组成的界址线应有界址走向描述。7.3.2其它地籍要素测量7.3.2.1有近期相应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其他地籍要素可直接采用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的相关内容,但应对变化的其他地籍要素进行修侧。7.3.2.2有近期相应比例尺正射影像图的地区,其它地籍要素可直接依据影像解译获得,但应满足以下要求:a)建筑物投影差值大于图上0.2mmm时,应进行投影差改正。b)图上房屋轮廓线应以墙基为准,当屋檐宽度大于图上0.2mm时应加屋檐宽度改正。c)影像图上无或被阴影遮蔽的其他地籍要素应全野外解析测量。7.3.2.3无相应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的地区,应进行全野外解析测量。7.4面积计算7.4.1宗地面积采用下列公式(1)或公式(2)计算。11
DB11/T764—2010nP=1/2Xi(Yi+1-Yi-1)……………………(1)1nP=1/2Yi(Xi1Xi1)……………………(2)12式中:P——宗地面积,m;Xi,Yi——宗地第i个界址点坐标(m);n——宗地界址点个数。27.4.2面积量算单位为m,计算取值到小数后2位,采用“四舍六入,逢五,奇进偶舍”的原则对小数位进行进位。7.4.3分割或合并宗地之后,变更后宗地面积之和与原宗地面积之和应相等,因计算取位,面积累加等原因造成的面积不等,应将差值按面积比例配赋到变更后的宗地面积。7.4.4由于界址点、界址线错误或由于量算错误而引起的宗地面积错误应进行更正,并对原地籍调查有关资料进行更正。7.5地籍图与宗地图绘制7.5.1地籍图绘制7.5.1.1地籍图比例尺地籍图应根据区域和内容不同,分别采用1:500、1:2000、1:10000三种比例尺,且应符合下列要求:a)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宗地,采用1:500比例尺。b)国有农用地使用权宗地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宗地采用1:2000比例尺。c)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应采用1:500比例尺,其他区县的平原地区采用1:2000比例尺,山区可以采用1:10000比例尺。7.5.1.2地籍图的精度地籍图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距离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图上0.3mm,较差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b)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图上0.4mm,较差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在丘陵、山区,中误差可按上述规定放宽一倍。c)地物点点位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图上0.5mm,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7.5.1.3地籍图内容地籍图应包括下列内容:a)行政界线和行政区域名称。包括省市行政界线、区县行政界线、乡镇(街道)行政界线及编号。b)街坊(村)界线及街坊号。c)权属单位名称、界址线(国有土地使用权界址线、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址线、集体土地使用权界址线)、地籍号和界址点。d)建筑物、永久构筑物、垣栅、道路、绿化隔离带、沟渠、坡坎、地类界、输电塔座等。e)数学基础与整饰。包括坐标系、内外图廓线、坐标格网线及坐标注记、控制点点位及其注记、地籍图比例尺、地籍图分幅索引图、本幅地籍图分幅编号、图名、比例尺及其它图幅整饰等内容。f)其它注记,如路名、村名和河流名称等。g)不依比例尺的图形符号,点状符号、地类符号。12
DB11/T764—20107.5.1.4分幅地籍图绘制与整饰要求7.5.1.4.1当宗地界址线与行政界线重合时,应遵循高级覆盖低级的原则,在地籍图上只绘制高级界线。行政界线与宗地界址线的级别依次为:省(市)行政界线、区(县)行政界线、乡镇(街道)行政界线、街坊界线、国有土地使用权或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界址线、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界址线或宅基地使用权界址线、其它地籍要素界线。7.5.1.4.2地籍图应采用单色表示。7.5.1.4.3地籍图上不注区县编号,只注记乡镇(街道)号、街坊号、村名称及宗地号。乡镇(街道)号、街坊号注记在图幅内有关乡镇(街道)、街坊区域的适中部位,乡镇(街道)名称或村名称注记在图幅内有关乡镇(街道)行政界线及街坊界线内的适中部位。7.5.1.4.4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只注记宗地号,注记在宗地内适当的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宗地号和地类编码的注记以分式表示,分子表示宗地号,分母表示主要地类编码,并注记在宗地内适当的位置。7.5.1.4.5具有权属界线标识意义的围墙、房屋、沟渠、坡坎等地物应与界址线、界址点同时表示,不可省略。7.5.1.4.61:10000比例尺地籍图范围内包含大比例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时,其宗地面积小于1:10000比例尺上图面积的,可不上图。7.5.1.5地籍图更新7.5.1.5.1宗地变更时应变更宗地所涉及图幅地籍图。7.5.1.5.2宗地内其他地籍要素(建筑物、道路等)发生变化,应变更地籍图相关内容。7.5.2宗地图绘制7.5.2.1宗地图宜利用地籍数据库或地籍图绘制。7.5.2.2宗地图内容应包括地籍号、地类号、宗地面积、宗地所在图幅号、宗地名称、街坊界址点编号、界址边长、相邻宗地地籍号、相邻宗地名称、宗地关系示意线、比例尺、指北针以及主要的建筑物、构筑物等。7.5.2.3宗地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宗地大小和内部建筑物、构筑物形状、大小与稀疏程度绘制,图纸大小分为40cm×50cm、A3、A4三种规格。7.5.2.4宗地图应点、线清晰,各种注记清楚,宗地四至关系正确。7.5.2.5变更地籍测量后,宗地图应重新绘制。7.5.3图式图例地籍图和宗地图的图式图例见附录I。7.6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a)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初始地籍调查);b)地籍调查表(含宗地草图);c)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始记录、控制点网图、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表;d)地籍测量原始记录;e)宗地界址点坐标成果表(见附录J);f)地籍图、宗地图(土地证附图);g)地籍图分幅接合表;h)面积量算表及原始记录;i)有关面积统计汇总表;j)自检记录;k)检查验收报告(初始地籍调查);l)技术总结报告(初始地籍调查)。13
DB11/T764—20107.7地籍测量质量控制地籍测量质量实行全过程控制和有效检核的原则。7.7.1宗地测量应在权属调查成果检查合格的基础上进行。7.7.2地籍测量应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级检查制度。7.7.3地籍控制测量成果应检查下列内容:a)控制网等级选择是否适当,起算数据是否准确。b)控制网布设、点位密度是否适当。c)控制网施测方法是否正确。d)数据处理方法是否符合要求。e)观测记录和成果数据是否齐全。7.7.4地籍要素测量应检查测量方法是否正确,测量内容、手簿及各项精度是否符合要求。7.7.5地籍图应检查下列内容:a)数学精度是否符合规程要求(包括数学基础、平面位置精度)。b)图式使用是否正确,各种注记、编码有无遗漏,图面整饰是否清晰完善。c)图幅间接边是否合理、有无不接现象、逻辑错误。d)界址点、地物点点位精度、邻近点精度是否符合规程要求。e)地籍要素分类代码是否正确。7.7.7面积量算方法是否正确,数据计算是否正确。7.7.8在室内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应进行实地核实和检测,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界址点、界址线位置是否正确、有无遗漏,界址点标志设置是否规范;建筑物结构、层次是否正确;地物要素有无遗漏,取舍是否恰当;界址点坐标、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间距、地物点相邻间距等实地检测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各点位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图上数据与实地测量数据之差是否符合要求。b)外业随机抽取10%的界址点、地物点按7.3有关要求进行测量,并与已有坐标进行比较,按公式(3)计算点位中误差。2M中=±Δp……………………(3)n式中:22△p=(XX)(YY)测原测原M中——平面点位中误差;n——样本抽取数量;X测、Y测——检测的X、Y值;X原、Y原——成果的X、Y值。8地籍数据库建设8.1数据库内容地籍数据库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土地权属要素、栅格要素和其他要素。8.2要素分类及编码8.2.1要素分类与编码方法地籍要素分类采用线分类法,地籍要素依次按大类、小类、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和四级类划分,要素代码采用十位数字层次码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14
DB11/T764—2010XXXXXXXXXX大小一二三四类类级级级级码码类类类类码码码码图1地籍要素分类编码结构图a)大类码为专业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其中:基础地理专业码为10,土地专业码为20;小类码为业务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土地权属的业务代码为06,土地利用的业务代码为01,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的业务代码为02;一至四级类码为要素分类代码,其中:一级类码为二位数字码、二级类码为二位数字码、三级类码为一位数字码、四级类码为一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b)基础地理要素的一级类码、二级类码、三级类码和四级类码按GB/T13923的规定执行。c)各要素类中如含有“其他”类,则该类代码直接设为“9”或“99”。8.2.2要素代码与名称描述各类要素的代码与名称描述见附录K.1。8.3数据库结构定义8.3.1要素分层数据库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空间数据,层名称及各层要素见附录K.2。8.3.2要素属性表结构8.3.2.1定位基础要素属性结构应符合附录K中K.3的要求。8.2.3.2行政区要素属性结构应符合附录K中K.4的要求。8.3.3.3地形地貌要素属性结构应符合附录K中K.5的要求。8.3.3.4土地权属要素属性结构应符合附录K中K.6的要求。8.3.3.5注记要素属性结构应符合附录K中K.7的要求。8.3.3.6宗地和权利人属性结构应符合附录K中K.8的要求。8.3.3属性值代码属性值代码应符合附录L的要求。8.4地籍数据变更8.4.1变更流程8.4.1.1除了行政区划调整引起的地籍数据变更外,地籍数据变更的流程包括数据导出、数据编辑、数据检查、数据入库四个部分。8.4.1.2数据导出应符合下列要求:a)数据导出基本单元以地籍号命名;b)数据导出分为MDB和ShapeFile两种格式。MDB文件名为DJDC.mdb,ShapeFile文件存放在DJDC_shp文件夹下。c)数据要素分层及层名应符合本标准第8.3.1条的要求。d)数据表结构应符合附录K中的要求。e)应导出变化部分的可用地籍号段。8.4.1.3地籍测量完成后,应根据调查结果利用外业编辑工具更新地籍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8.4.1.4提交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并符合下列要求:a)各图层空间数据拓扑关系正确。确保宗地、行政界线、界址线、界址点不存在冗余、自相交和15
DB11/T764—2010自重叠。b)各图层属性字段值域正确,符合数据库结构(附录K)的要求。各图层间属性数据逻辑一致。8.4.1.5地籍变更数据经检查合格后入库,变更前的数据保存到历史库中。8.4.2元数据更新更新地籍要素数据时应同步更新元数据。8.5面积汇总与统计面积汇总与统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汇总统计表格齐全,数据正确;b)表内的纵向、横向数据平衡;c)表间的衔接严密;d)表间逻辑关系正确。8.6地籍数据交换8.6.1标准图幅地籍数据交换文件、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地籍数据文件命名应符合TD/T1015的要求。8.6.2数据交换文件以目录方式存储,应符合下列要求:a)矢量数据存放在名称为“矢量数据”目录中。b)元数据存放在名称为“元数据”目录中。c)栅格数据存放在名称为“栅格数据”目录中。d)扫描影像及多媒体数据等其它数据存放在名称为“其它数据”目录中。8.6.3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如图2所示,并符合下列要求:主文件名扩展文件名XXXXXXXX.XXX比例尺代码(字符码)区(县)行政区代码(数字码)街道(乡镇)级行政区划代码(数字码)街坊(村)代码(数字码)图2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a)主文件名采用八位字母数字型代码,扩展文件名因文件格式不同分为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元数据和其他数据。b)比例尺代码采用一位字符码,比例尺代码见表16。表14比例尺代码表比例尺1:5001:20001:10000代码KIG8.6.4数据交换格式应符合下列要求:a)地籍数据库矢量数据交换格式宜按GB/T17798的要求描述,数据格式为VCT格式,亦可采用其他通用格式直接转换;b)影像数据的交换格式宜采用国际工业标准无压缩的TIFF或BMP等格式,附加的信息用纯文本格式另写一个文件;c)元数据交换宜采用XML格式。16
DB11/T764—20108.7数据库安全和保密8.7.1数据保密地籍数据管理和使用涉及数据保密的,按照现行有关信息安全与保密的法律法规执行。8.7.2数据库安全数据库备份应采用合理的调度策略,日常采用日、周、月、季、年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包括本地和异地备份)。当数据出现丢失或损坏,确认无法修复的,应采用最近时间的备份文件进行还原,评估损失并补充完整。8.7.3系统安全a)系统应采用权限管理,应根据岗位、用户级别设置不同访问和读写权限。b)系统应有操作日志记录。9成果归档9.1一般规定9.1.1应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建立地籍档案管理制度。9.1.2地籍调查成果应在调查工作结束后归档。9.1.3归档应按照统一的载体、规格进行装订和组卷。9.2地籍调查档案9.2.1地籍调查档案包括纸质和电子的地籍调查成果资料。9.2.2地籍调查成果资料包括地籍调查表、地籍控制点成果、界址点成果表、宗地图、地籍图、面积量算表、面积汇总表、成果检查验收报告等。9.2.3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编号应对应一致。9.3地籍调查档案管理地籍调查档案的保管和使用应符合档案管理要求。17
DB11/T764—2010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籍编号地籍号应采用5段、18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按区(县)(2位)、乡镇(街道)(2位)、街坊(3位)、集体土地所有权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5位)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6位)顺序排列组成(见图A)。地籍编号应符合下列要求: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区(县)编号乡(镇)街坊编号(或国有土地使用权)使用权宗地号街道办事处编号宗地号图A地籍号的结构a)区(县)编号应符合附录L中表L.15的规定,乡(镇)街道办事处编号参照街道(乡镇)行政勘界确定的编号。b)街坊编号应在街道、乡(镇)范围内统一编号,代码应唯一。c)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以及既是乡(镇)土地使用权,也是乡(镇)集体所有权的宗地,应在街坊内统一编号,代码应唯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第五段代码为000000;既是乡(镇)土地使用权,也是乡(镇)集体所有权的宗地第五段代码为000001。d)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应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内统一编号,代码应唯一。e)因街道、乡镇界线发生变化时,涉及宗地号变更的宗地,应在变更后的街道、乡镇范围内,按照本条规定对其重新进行编号。f)变更地籍调查时,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宗地号不变;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变更后的宗地号应在所在街坊内最大编号后续编,原宗地号不再使用。18
DB11/T764—2010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籍图分幅及编号B.1分幅规则地籍图分幅根据北京地方坐标系进行。图廓为矩形分幅,以东西50cm、南北40cm为一幅图,按象限行列顺序编号。坐标原点X=300000m,Y=500000m。B.2编号规则B.2.1以通过北京地方坐标系原点的坐标轴划分四个象限,按顺时针方向,右上为第Ⅰ象限、右下为第Ⅱ象限、左下为第Ⅲ象限、左上为第Ⅳ象限。B.2.2各象限内的纵向、横向编号均由原点起向外延伸。a)Ⅰ、Ⅱ象限的纵向顺序号由西向东编号;b)Ⅲ、Ⅳ象限的纵向顺序号由东向西编号;c)Ⅰ、Ⅳ象限的横向顺序号由南向北编号;d)Ⅱ、Ⅲ象限的横向顺序号由北向南编号。B.2.31:10000图幅编号:由原点划分四个象限,右上为Ⅰ,右下为Ⅱ,左下为Ⅲ,左上为Ⅳ。每象限内以纵4公里、横5公里等于1:10000比例尺一个图幅。各象限内的行列数字均自原点起向外延伸。编号形式如图B.1所示:Ⅳ-2-2Ⅰ-2-2Ⅰ-1-1原点Ⅱ-2-1Ⅲ-2-1Ⅱ-1-2图B.1B.2.41:2000图幅编号:在1:10000图幅上分为25个图幅,每幅图东西1公里,南北0.8公里。编号形式如图B.2所示:12345106789Ⅱ-2-1-[15]11Ⅱ-2-116202125图B.2B.2.51:1000图幅编号是在1:10000图幅上划分为100个图幅,每幅图东西500米,南北400米;1:500分幅是在1:1000图幅上划分为4个图幅,每幅图东西250米,南北200米。编号形式如图B.3所示:19
DB11/T764—2010412345678910322011Ⅱ-2-1-28(3)214160618081100图B.320
DB11/T764—2010附录C(资料性附录)北京市地籍调查表编号:北京市地籍调查表区(县)街道(镇、乡)年月日21
DB11/T764—2010土地所有权人名称名称单位 行政 事业企业( 国有 集体 私营 外资性质 港澳台 联营 股份制 个体 其他) 个人土地使用权人证件 组织机构代码证 居民身份证 护照 军官证 其他种类证件编号权利设土地座落 地表 地上 地下立情况姓名电话证件法定代表人 居民身份证 护照 军官证 其他种类证件编号姓名电话证件代理人 组织机构代码证 居民身份证 护照 军官证 其他种类证件编号国有土地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国有农用地使用权使用权 乡(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属性质集体 村农民集体集体土 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 乡(镇)农民集体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所有权 其他农民集体 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国有使用权类型土地 划拨 出让 作价出资(入股) 租赁 授权经营 其他使用权22
DB11/T764—2010集体 荒地拍卖 批准拨用宅基地 批准拨用企业用地土地 集体土地入股(联营) 其他使用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地籍号2图幅号宗地面积(m)北:东:宗地四至南:西:批准用途实际用途使用期限终止日期共有权利人土地他项 抵押权 地役权情况权利 其他他项权利备注23
DB11/T764—2010界址标示界址线界界标种类界址线类别界线性质界址位置址间距点钢水喷道沟围围地田墙已未争工其泥(m)内中外定定议作号钉涂路渠墙栏埂埂壁他桩界界界界24
DB11/T764—2010界址标示界址线界界标种类界址线类别界线性质界址位置址间距点钢水喷道沟围围地田墙已未争工其泥(m)内中外定定议作号钉涂路渠墙栏埂埂壁他桩界界界界25
DB11/T764—2010界址线邻宗地本宗地日期起终相邻宗地权利人指界人姓名指界人姓名点中间点号点(宗地号)(签章)(签章)号号26
DB11/T764—2010界址线邻宗地本宗地日期起终中间点号相邻宗地权利人指界人姓名指界人姓名点点(宗地号)(签章)(签章)号号27
DB11/T764—2010界址点位说明主要权属界线走向说明其他说明28
DB11/T764—2010宗地草图调查员审核员绘图日期29
DB11/T764—2010权属界址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土地调查员签名:土地调查员工作证号:调查日期:地籍测量记事测绘员签名:土地调查员(测量)工作证号:测绘日期:地籍调查结果审核意见审核人签章:审核日期:30
DB11/T764—2010界址点(拐点)调查点之记点号点号点号点号点号点号点号点号点号点号点号点号调查员:审核员:日期:31
DB11/T764—2010北京市地籍调查面积表土地座落区(县)街道(镇、乡)权利人宗地号名称宗地(所有权)宗地建筑占宗地建筑面222面积(m)地面积(m)积(m)独用2面积(m)2其使用权面积(m)中分摊2面积(m)2一级地类名称二级地类名称地类代码面积(m)地类︵用途︶32
DB11/T764—2010北京市地籍调查工作笔录编号:土地权利人代理人土地座落联系电话内容笔录人姓名笔录日期33
DB11/T764—2010填写说明:1、每宗地填写一份,项目栏的内容填写不下的可另加附页。2、填写内容不得涂改,划改不得超过两处,划改处由划改人员签章。3、文字内容一律使用蓝黑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填写,图形由铅笔绘制。4、土地使用权人单位性质栏:在正确选项前划“√”。5、法定代表人证件种类栏:在正确选项前划“√”。6、法定代表人证件编号栏:对应证件种类填写。一个数字或字母填写一格,连接线单独填写一格。7、代理人证件种类栏:在正确选项前划“√”。8、代理人证件编号栏:对应证件种类填写。一个数字或字母填写一格,连接线单独填写一格。9、权属性质栏:在正确选项前划“√”,不得空选。对于集体土地使用权土地,须同时选择“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和“集体土地使用权”性质。10、使用权类型栏:在正确选项前划“√”。若权属性质为“国有农用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类型只能选择“其他”;若权属性质为“集体农用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类型亦只能选择“其他”;对于属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且未设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该栏空选。11、地籍号栏:共18位数字,一个数字填写一格。12、图幅号:填写北京地方坐标下标准分幅地籍图图幅编号。13、宗地面积:小数点后保留2位。14、批准用途栏: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的二级类填写。同时填写地类名称和地类代码,以“二级类名称(地类代码)”格式为准,如“城镇住宅用地(071)”。15、实际用途栏: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的二级类填写。同时填写地类名称和地类代码,以“二级类名称(地类代码)”格式为准,如“城镇住宅用地(071)”。16、共有权利人情况栏:如为共用宗,填写共有权利人全称。因权利人名称过长填写不下时,可在此栏填写简称,并在“备注”栏内注明全称。共有权利人过多时,可根据申请书编号顺序填写第一个权利人名称,后加“等几人”,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所有权利人全称。17、土地他项权利栏:若存在土地他项权利,则在正确选项前划“√”。18、备注栏:填写共有土地使用权人补充说明,土地分摊原则和相关土地权利证书编号等内容。没有上述情况的,填写“无”,此栏不得为空。19、界线性质:在正确栏目下划“√”。20、界址点位说明:说明每个界址点的位置、与周围明显地物的位置关系等。21、主要权属界线走向说明:说明权属界线的具体走向。对于1:10000比例尺调查区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如在相邻界址点间设立了辅助点,须详细说明辅助点的设立情况及其与相邻界址点的位置关系。22、土地调查员(测量)工作证号:填写土地调查员工作证号,无土地调查员工作证的,填写测量作业证号。23、宗地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24、宗地建筑面积:宗地内的建筑总面积。25、独用面积:土地权利人在宗地内独自使用的土地面积。26、分摊面积:共用宗时,各土地权利人在共用面积内分摊到的土地面积。27、地籍调查工作笔录用于记载地籍调查过程和重要事项,是对表中其他栏目记载内容的34
DB11/T764—2010补充。附录D(资料性附录)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先生/女士,有效身份证件(名称:)号码,在我单位任职务,系我单位法定代表人,特此证明。单位名称:(公章)年月日单位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35
DB11/T764—2010附录E(资料性附录)指界委托书指界委托书兹委托(性别:身份证号码)全权办理我(本人/单位)坐落区(县)街道(乡镇)(□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现场指界事宜。委托单位盖章:单位法定代表人(个人)签章:委托代理人签章:联系地址及电话:委托日期:年月日36
DB11/T764—2010附录F(资料性附录)指界通知书编号:指界通知书(存根):兹定于月日午时对坐落在区(县)的宗地权属界线进行调查,需本宗地及四邻现场指界。请指界人携带有效证件到现场共同确认用地界线。如在指定的时间未到场指界的,将依法确定权属界线。集合地点:年月日联系人:联系电话:(盖章)编号:指界通知书:兹定于月日午时对坐落在区(县)的宗地权属界线进行调查,需本宗地及四邻现场指界。请指界人携带有效证件到现场共同确认用地界线。如在指定的时间未到场指界的,将依法确定权属界线。集合地点:年月日联系人:联系电话:(盖章)编号:指界通知书回执签收人姓名单位(个人)盖章年月日37
DB11/T764—2010附录G(规范性附录)界址点标桩类型G.1界址种类和适用范围种类适用范围在较为空旷地区的界址点和占地面积较大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混凝土界址标桩的界址点应埋设或现场浇筑混凝土界址标桩,泥土地面也可埋高石灰界址石灰界址标桩标桩。在坚硬的路面或地面上的界址点应钻孔浇筑或钉设带铝帽的钢钉界址标带铝帽的钢钉界址标桩桩。带塑料套的钢棍界址标桩在坚固的房墙(角)或围墙(角)等永久性建筑物处的界址点应钻孔浇喷漆界址标志筑带塑料套的钢棍界址标桩,也可设置喷漆界址标志。G.2界标式样(标桩规格单位mm)G.2.1混凝土界址标桩在地面上埋设的混凝土界址标桩见图G.1。图G.1G.2.2石灰界址标桩在地面上埋设的石灰界址标桩见图G.2。图G.238
DB11/T764—2010G.2.3带铝帽的钢钉界址标桩在坚硬地面上钉设的带铝帽的钢钉界址标桩见图G.3。图G.3G.2.4带塑料套的钢棍界址标桩在房、墙(角)浇筑的带塑料套的钢棍界址标桩见图G.4。图G.439
DB11/T764—2010G.2.5喷漆界址标桩在墙上喷漆的喷漆界址标桩见图G.5。°°图G.540
DB11/T764—2010附录H(资料性附录)宗地草图示例41
DB11/T764—2010附录I(规范性附录)地籍图、宗地图图式图例I.1主要内容I.1.1本图式的内容包括北京市地籍图上的各类地籍要素的图式符号和各类注记的规格及使用原则、方法和要求。I.1.2本图式适用于北京市地籍图的各种比例尺的绘制,同时也是宗地图绘制的基本依据。I.1.3本图式中未提及的地形要素采用DB11/T407中规定的图式符号。I.2使用说明I.2.1符号旁标注的尺寸以毫米为单位。I.2.2未规定尺寸的线粗应为0.15mm,虚线的线长应为2.0mm,间隔应为1.0mm,I.2.3地籍图、宗地图上的汉字注记除图名外,一律采用细等线体,阿拉伯数字一律采用等线体。字头方向除门牌和宗地图上的边长注记允许向西外,一律向北。I.2.4地籍图的图内、外整饰规格按图I.1的样式执行。I.3地籍要素图式符号地籍要素图式符号应符合表I.1的规定。表I.1图式符号表编号符号名称图式简要说明地籍要素指房屋以外与地籍管1地籍要素理关系密切的有关要素。1.0各类界址点均用直径1.0mm圆1.1界址点圈表示1.2界址线0.3线粗0.3mm对超出宗地权属界线,实际占0.31.3工作界线3.01.0用的土地边界线地籍图上以此符号表示0.15界址线有争议难以明确的,按1.4争议界线3.01.0此符号表示一宗地内几部分用途不同的土1.5地类界线2.00.3地界线用此符号表示。01.020权属调查编定的街道编号,注.01.6街道编号1记在街道的适中位置。13.0权属调查编定的街坊编号,注1.7街坊编号记在街坊的适中位置。000053.0权属调查编定的宗地号,置于1.8宗地号每宗地的中央部位。42
DB11/T764—2010编号符号名称图式简要说明01地类编码按GB/T21010执行,23.0图上表示其二级分类编码,将1.9地类编码编码至于宗地号的下方,合成一组分数式,可视要素疏密程度字体高度适当缩小2房屋及其相关的建筑物一般楼、平房(1)3.006一般的楼、平房在地籍图上以(1)楼房其首层的轮廓表示。(1)表示楼2.1(2)01房;(2)表示平房。中央两位数(2)平房字表示房屋的层数。地籍图上表示地下室的层数,带地下室的2.2不显示地下室的范围。18表示楼房地上层数,-03表示地下层数。指利用部位在地下的独立地下2.3独立地下室室。-01表示地下层数。43
DB11/T764—2010.....................................................................................图I.1地籍图的图内、外整饰规格44
DB11/T764—2010I.4宗地图示例宗地图示例见图I.2所示。图I.2宗地图示例45
DB11/T764—201046
DB11/T764—201047
DB11/T764—2010I.5地籍图示例地籍图示例见图I.3所示。图I.3地籍图示例48
DB11/T764—2010附录J(资料性附录)宗地界址点坐标成果表宗地界址点坐标成果表地籍号:坐标系:北京地方坐标系界址点编号坐标(m)标志类型等级边长说明①②XY宗地略图:填表人:检查人:日期:注:界址点编号中①代表以街坊为单位编定的界址点号;②代表以宗地为单位编定的界址点号。49
DB11/T764—2010附录K(规范性附录)要素分类与属性结构K.1要素分类与代码表要素分类与代码见表K.1。表K.1要素分类与代码表要素代码要素名称说明1000000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1000100000定位基础1000110000测量控制点1000110408数字正射影像图纠正控制点1000110508测量控制网1000110608标准图幅1000119000测量控制点注记1000310000居民地1000310300房屋1000600000境界与政区1000600100行政区1000600200行政界线1000600830市1000600840区(县)1000600850街道(乡镇)1000600860街坊(村)1000609000行政区注记1000700000地形地貌1000710000等高线1000720000高程点1000730000地形要素1000730100点状地形1000730200线状地形1000730300面状地形1000730400复合地形点1000730500复合地形线1000730600复合地形面1000740000地貌要素1000780000坡度图1000709000地形地貌注记2000000000土地信息要素2002030000栅格要素2002030100数字航空摄影影像2002030101数字航空正射影像图50
DB11/T764—20102002030200数字航天遥感影像2002030201数字航天正射影像图2002030300数字栅格地图2002030400数字高程模型2002039900其他栅格数据2006000000土地权属要素2006010000宗地要素2006010100宗地2006010200宗地注记2006010500集用宗地2006010600集用宗地注记2006020000界址线要素2006020100界址线2006020200界址线注记2006020500集用界址线2006020600集用界址线注记2006030000界址点要素2006030100界址点2006030200界址点注记2006030500集用界址点2006030600集用界址点注记2099000000其他要素51
DB11/T764—2010K.2层名称及各层要素属性表层名称及各层要素属性表见表K.2。表K.2层名称及各层要素属性表约束条序号分类层要素特征表名件测量控制点点JCDL_CLKZDM测量控制网面JCDL_CLKZWO数字正射影像图纠正1定位基础点JCDL_JZKZDO控制点标准图幅面JCDL_BZTFO测量控制点注记点ZJO行政界线线XZQX_XZJXM市面XZQ_SHIM区(县)面XZQ_QUM2行政区街道(乡镇)面XZQ_JDM街坊(村)面XZQ_JFM行政区注记点ZJO高程点点JCDL_GCDO等高线线JCDL_DGXO点状地形点JCDL_DZDXO线状地形线JCDL_XZDXO面状地形面JCDL_MZDXO3地形地貌复合地形点点JCDL_FHDX_DO复合地形线线JCDL_FHDX_XO复合地形面面JCDL_FHDX_MO坡度图面JCDL_PDTO地形地貌注记注记ZJO数字正射影像图栅格SG_SZZSYXTO数字栅格地图栅格SG_SZSGDTO4栅格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栅格/格网SG_SZGCMXO其他栅格数据栅格SG_QTSGSJO5土地权属宗地面CZDJ_ZDM宗地注记注记ZJO界址线线CZDJ_JZXM界址线注记注记ZJO界址点点CZDJ_JZDM界址点注记注记ZJO房屋面CZDJ_FWM房屋权利人表表格FW_QLRO集用宗地面CZDJ_JYZDM集用宗地注记注记ZJO52
DB11/T764—2010集用界址线线CZDJ_JYJZXM集用界址线注记注记ZJO集用界址点点CZDJ_JYJZDM集用界址点注记注记ZJO注记6注记注记ZJO约束条件取值:M(必选)、O(可选)。K.3定位基础要素属性表结构K.3.1测量控制点(JCDL_CLKZD)测量控制点属性结构见表K.3。表K.3测量控制点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控制点名称KZDMCChar50O4控制点点号KZDDHChar10O5控制点类型KZDLXChar10M6控制点等级KZDDJChar30M7标石类型BSLXChar2M8标志类型BZLXChar2M9控制点状态KZDZTChar100O10点之记DZJVarbinM11X(E)_XA80X80Float103C12Y(E)_XA80Y80Float103C13Z_XA80Z80Float103C14X(E)_BJ54X54Float103C15Y(E)_BJ54Y54Float103C16Z_BJ54Z54Float103CK.3.2测量控制网(JCDL_CLKZW)测量控制网属性结构见表K.4。表K.4测量控制网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网名NETNAMEChar80O3类型TYPEChar80O相对误差椭圆4LZFloat103O长半轴相对误差椭圆5SZFloat103O短半轴6误差椭圆长轴FWFloat103O53
DB11/T764—2010方位角相对精度(分7FMChar56O母)8起点QDChar160O9终点ZDChar160O10符号代码FHDMChar32M11要素代码YSDMChar10MK.3.3纠正控制点(JCDL_JZKZD)纠正控制点属性结构见表K.5。表K.5纠正控制点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控制点名称KZDMCChar50O4控制点点号KZDDHChar10O5控制点类型KZDLXChar10M6控制点等级KZDDJChar30M7点之记DZJVarbinM8X(E)_XA80X80Float103C9Y(E)_XA80Y80Float103C10Z_XA80Z80Float103C11X(E)_BJ54X54Float103C12Y(E)_BJ54Y54Float103C13Z_BJ54Z54Float103C14X(E)_WGS84X84Float103C15Y(E)_WGS84Y84Float103C16Z_WGS84Z84Float103C17点位DOM影像DWYXVarbinO18点位实地照片DWZPVarbinO19管理区IDLOCALIDInt10OK.3.4标准图幅(JCDL_BZTF)标准图幅属性结构见表K.6。表K.6标准图幅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图幅号TUFHChar80M2图幅名称TFMCChar160M3图名简称TFJCChar80O4测图单位名称CTDWChar160O5权属调查时间DCSJChar80O6测图时间CTSJChar80O54
DB11/T764—20107地籍图区域名QYMCChar240O8调查员DCYMChar64O9测量员CLYMChar64O10绘图员HTYMChar64O11检查员JCYMChar64O测图图式规范O12GFMCChar240名称13比例尺分母BLFMInt10M14等高距DGJChar20O15接合表类型JHBLXInt10O16图廓类型TKLXInt10O17单位类型DWLXInt10O18坐标线类型ZBXLXInt10O是否为跨县界O19ISKXInt10图幅20图幅类型TFLXInt10O21图幅面积TFMJFloat152M22图幅控制面积KZMJFloat152M23平差系数PCXSFloat152O24图幅区域TFQYChar400O25标识码BSMInt10M26要素代码YSDMChar10M55
DB11/T764—2010K.4行政区要素属性结构K.4.1行政界线(XZQX_XZJX)行政界线属性结构见表K.7。表K.7行政界线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界线类型JXLXInt1M4界线性质JXXZInt1M5界线说明JXSMVarbin100OK.4.2市、区/县(XZQ_SHI/XZQ_QU)市、区/县属性结构见表K.8。表K.8市、区/县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行政区代码XZQDMChar12M4行政区名称XZQMCChar100M5控制面积KZMJFloat152C6计算面积JSMJFloat152MK.4.3街道/乡镇(XZQ_JD)街道属性结构见表K.9。表K.9街道/乡镇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区划代码QHDMChar64M4行政区名XZQMChar240M5街道代码JDDMChar32M6街道名称JDMCChar240M7平差面积DPCMJFloat152C8控制面积DKZMJFloat152C9管理区IDLOCALIDInt10O10人口RENKOUInt10O11行政区代码XZQDMChar12M12计算面积JSMJFloat152MK.4.4街坊/村(XZQ_JF)街坊属性结构见表K.10。表K.10街坊/村属性结构56
DB11/T764—2010字段字段字段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备注说明代码类型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区划代码QHDMChar64O4行政区名XZQMChar240O5街道代码JDDMChar32O6街道名称JDMCChar240O7街坊代码JFDMChar32O8街坊名称JFMCChar240O9管理区IDLOCALIDInt10O10控制面积KZMJFloat152C11计算面积JSMJFloat152M12符号代码FHDMChar48M13行政区代码XZQDMChar96O14描述说明MSSMChar4O57
DB11/T764—2010K.5地形地貌要素K.5.1高程点(JCDL_GCD)高程点属性结构见表K.11。表K.11高程点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等高点类型DGDMChar160M4标示高程BSGCFloat72M5高程XGCZBXFloat103O6高程YGCZBYFloat103O等高点符号7DGDFHDMChar80O代码8管理区IDLOCALIDInt10OK.5.2等高线(JCDL_DGX)等高线属性结构见表K.12。表K.12等高线属性结构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备注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等高线类型DGXLXChar6M4标示高程BSGCInt4MK.5.3点状地形(JCDL_DZDX)点状地形属性结构见表K.13。表K.13点状地形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点状地形名称DZDXMCChar200M4点状地形代码DZDXDMChar80M点状地形符号5DZDXFHDMChar80M代码6管理区IDLOCALIDInt10O7图幅号TUFHChar200O8比例尺SCALEChar80O9旋转角度XZJDInt10O10备注BZVarbinOK.5.4线状地形(JCDL_XZDX)线状地形属性结构见表K.14。表K.14线状地形属性结构58
DB11/T764—2010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线状地形名称XZDXMCChar200M4线状地形代码XZDXDMChar80M线状地形符号5XZDXFHDMChar80M代码6管理区IDLOCALIDInt10O7图幅号TUFHChar200O8比例尺SCALEChar80O9旋转角度XZJDInt10O10备注BZVarbinO11线型LINETYPEChar100OK.5.5面状地形(JCDL_MZDX)面状地形属性结构见表K.15。表K.15面状地形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面状地形名称MZDXMCChar200M4面状地形代码MZDXDMChar80M面状地形符号5MZDXFHDMChar80M代码6管理区IDLOCALIDInt10O7图幅号TUFHChar200O8比例尺SCALEChar80O9旋转角度XZJDInt10O10备注BZVarbinOK.5.6复合地形点(JCDL_FHDX_D)复合地形点属性结构见表K.16。表K.16复合地形点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要素子类代码YSZLDMChar32O4X坐标值XZBZFloat103M5Y坐标值YZBZFloat103M6Z坐标值ZZBZFloat103M7隶属地物LSDWChar80O59
DB11/T764—20108符号代码FHDMChar32O9管理区IDLOCALIDInt10OK.5.7复合地形线(JCDL_FHDX_X)复合地形线属性结构见表K.17。表K.17复合地形线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要素子类代码YSZLDMChar32O4长度CDFloat152M5宽度KDFloat152M6隶属地物LSDWChar80O7符号代码FHDMChar32M8管理区IDLOCALIDInt10OK.5.8复合地形面(JCDL_FHDX_M)复合地形面属性结构见表K.18。表K.18复合地形面属性结构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备注位数条件1管理区IDLOCALIDInt10M2标识码BSMInt10M3要素代码YSDMChar10M4要素子类代码YSZLDMChar32O5面积MJFloat152M6隶属单位LSDWChar80O7符号代码FHDMChar32O面边界符号代M8MBJFHDMChar32码K.5.9坡度图(JCDL_PDT)坡度图属性结构见表K.19。表K.19坡度图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坡度级别PDJBChar8M4田坎扣除系数TKKCXSFloat152M5管理区IDLOCALIDInt10O6符号代码FHDMChar32O60
DB11/T764—2010K.6土地权属要素K.6.1房屋与房屋权利人(CZDJ_FW)房屋属性结构见表K.20。表K.20房屋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隶属宗地LSZDChar20M4房屋编号FWBHChar3M5房屋名称FWMCChar100O6座落地址ZLDZChar100O7房屋结构FWJGChar20M8房屋层数FWCSInt3M9建筑面积JZMJFloat152M10占地面积ZDMJFloat152M房屋权利人属性结构见表K.21。表K.21房屋权利人属性结构字段小数位约束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隶属宗地LSZDChar20M4房屋编号FWBHChar3M5建筑单元JZDYChar10M6所在层数SZCSChar6M7建筑面积JZMJFloat152M8公摊面积GTMJFloat152O9权利人QLRChar100M10权利人证件类型QLRZJLXInt2M11权利人证件号QLRZJHChar20M12房产证编号FCZBHChar50O13土地证编号TDZBHChar50OK.6.2界址点/集用界址点(CZDJ_JZD/CZDJ_JYJZD)界址点/集用界址点属性结构见表K.22。表K.22界址点/集用界址点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界址点号JZDHChar10M4界标类型JBLXChar2M61
DB11/T764—20105界址点类型JZDLXChar2MK.6.3界址线/集用界址线(CZDJ_JZX/CZDJ_JYJZX)界址线/集用界址线属性结构见表K.23。表K.23界址线/集用界址线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界址线长度JZXCDFloat15M4界线性质JXXZChar6M5界址线类别JZXLBChar1M6界址线位置JZXWZChar1M7权属界线协议书编号QSJXXYSBHChar30C8权属界线协议书QSJXXYSVarbinC9权属争议原由书编号QSZYYYSBHChar30C10权属争议原由书QSZYYYSVarbinCK.6.4宗地/集用宗地(CZDJ_ZD/CZDJ_JYZD)宗地/集用宗地属性结构见表K.24。表K.24宗地/集用宗地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地籍号DJHChar19M4宗地四至ZDSZChar200M5通讯地址TXDZChar100M6土地座落TDZLChar100M7权属性质QSXZChar2M8使用权类型SYQLXChar2M9土地用途TDYTChar4M10实测面积SCMJFloat162M11发证面积FZMJFloat162O12建筑容积率JZRJLFloat42O13建筑密度JZMDFloat32O14土地级别TDJBChar2O15申报地价SBDJFloat152O16取得价格QDJGFloat152O62
DB11/T764—2010K.7注记要素(ZJ)注记属性结构见表K.25。表K.25注记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注记内容ZJNRChar60M4字体ZTChar4M5颜色YCChar12M6磅数BSInt4O7形状XZChar1O8下划线XHXChar1O9宽度KDFloat151O10高度GDFloat151O11间隔JGFloat62O12注记点左下角X坐标ZJDZXJXZBFloat153M13注记点左下角Y坐标ZJDZXJYZBFloat153M14注记方向ZJFXFloat106M63
DB11/T764—2010K.8属性表要素K.8.1权利人属性表(TDDC_QLR)权利人属性结构见表K.26。表K.26权利人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标识码BSMInt10M2地籍号DJHChar18M3土地证号TDZHChar50O4权利人名称QLRMCChar100M5权利人证件类型QLRZJLXInt2M6权利人证件号QLRZJHChar20M7法人代表姓名FRDBXMChar50M8法人代表证件类型FRDBZJLXChar2M9法人代表证件号FRDBZJHChar30M法人代表身份10FRDBSFZMSVarbinM证明书11法人代表电话号码FRDBDHHMChar15M12代理人姓名DLRXMChar50O13代理人证件类型DLRZJLXChar1O14代理人证件号DLRZJHChar20O15代理人身份证明书DLRSFZMSVarbinO16代理人电话号码DLRDHHMChar15OK.8.2宗地属性表(TDDJ_ZDBASICINFO)宗地属性结构见表K.27。表K.27宗地属性结构字段小数约束序号字段说明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备注长度位数条件1管理区IDLOCALIDInt22M2地籍号LANDNOChar30M3调查表号INVESNOChar16M4土地坐落LANDLOCAChar100M5土地权属性质LANDRIGHTPROPInt22M土地来源属性/权属6LANDSOURPROPInt22O类型7土地等级LANDRATEChar5O8预编地籍号PRELANDNOChar30O共用宗共用权利人M9COUSERSNUMSInt22数量10所在图幅号DRAWNOChar180O11界址调查员姓名BORDPOINTPSNChar20O12宗地草图绘图员LANDDRAWPSNChar20O64
DB11/T764—201013绘图日期LANDDRAWDATEDATE10O权属调查记事及调O14INVESNOTEChar1200查意见15权属调查日期INVESDATEDATE10O16测绘员SURVPERSONChar20O17测绘日期SURVDATEDATE10O18结果审核意见FINALAUDITOPNChar1200O19审核人AUDITORChar20O20审核日期AUDITDATEDATE10O21归档号FILENOChar120O22权属调查员PROPINVESPSNChar20O23测量记事SURVNOTEChar1200O24是否共用宗COUSEFLAGChar1M25土地使用者LANDUSERNAMEChar100O26土地使用者性质LANDUSERPROPInt22O27土地批准用途APRVUSGChar20O28实际用途ACTUUSGChar20M29建筑占地面积BLDLANDFloat152O30建筑面积BLDAREAFloat152O31宗地计算面积CALLANDAREAFloat152M32原地籍号OLDLANDNOChar30O33查封冻结抵押标记DJBJChar10O34国民经济代码GMJJDMChar100O35国民经济大类GMJJDLChar20O36国民经济门类GMJJMLChar20O37东至DZChar400O38南至NZChar400O39北至BZChar400O40西至XZChar400O41宗地草图审核员SHYChar30O42终止日期PZSJDATE10O43使用期限SYQXChar30M44共有使用权情况GYSYQQKVarbinO45备注BEIZHUVarbinO46土地他项权利TDTXQLVarbinO47工作笔录扫描件GZBLChar100O48宗地草图ZDCTVarbinO49宗地平差面积ZDMJFloat152O50界址点位说明JZDWSMChar300O51权属界线走向说明QSJXZXSMChar300O52其他说明QTSMChar300O53通讯地址TXDZChar100O65
DB11/T764—201054发证面积FZMJFloat152C55建筑容积率JZRJLFloat103O56建筑密度JZMDFloat103O57申报地价SBDJFloat103O58取得价格QDJGFloat103O59指界委托书ZJWTSChar200O60是否争议宗SFZYZChar2O61争议宗类型ZYZLXNUMBER22O62是否已发证SFYFZChar10O63宗地归档信息ZDGDHXXChar100O64指界情况ZJQKInt22O65批而未用PEWYInt22O66
DB11/T764—2010附录L(规范性附录)属性值代码表L.1界址线位置代码界址线位置代码见表L.1。表L.1界址线位置代码代码界址线位置1内(左)2中3外(右)L.2控制点类型及等级代码表控制点类型及等级代码见表L.2。表L.2控制点类型及等级代码测量控制点类型控制点等级110000测量控制点110100平面控制点110101大地原点大地原点110102三角点一等,二等,三等,四等,5秒,10秒110103图根点一级,二级,三级110104导线点一级,二级,三级110200高程控制点110201水准原点水准原点110202水准点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图根水准110300卫星定位控制点110302卫星定位等级点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注1:控制点等级描述了各类控制点的等级值域;注2:导线点指点位精度为5秒、10秒的一级导线和二级导线;注3:图根导线使用图根点描述;注4:采用《城市测量规范》(CJJ8-99)施测的卫星定位等级点,控制点等级的值域为: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L.3标石类型代码表标石类型代码见表L.3。表L.3标石类型代码代码标石类型1基岩标石2混凝土标石3普通标石9其他L.4标志类型代码表标志类型代码见表L.4。表L.4标志类型代码代码标志类型67
DB11/T764—20101铜标志2钢标志3刻十字标志9其他L.5界线类型代码表界线类型代码见表L.5。表L.5界线类型代码代码界线类型250200海岸线250201大潮平均高潮线250202零米等深线250203江河入海口陆海分界线620200国界630200省、自治区、直辖市界640200地区、自治州、地级市界650200县、区、旗、县级市界660200街道、乡、(镇)界670402开发区、保税区界670500街坊、村界L.6界线性质代码表界线性质代码见表L.6。表L.6界线性质代码代码界线性质600001已定界600002未定界600003争议界600004工作界600009其他注:本表根据《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代码》扩展原则进行扩展。L.7权属性质代码表权属性质代码见表L.7。表L.7权属性质代码代码权属性质20国有土地使用权21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22国有农用地使用权30集体土地所有权31村民小组32村集体经济组织33乡(镇)集体经济组织34其它农民集体经济组织40集体土地使用权41乡(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42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68
DB11/T764—201043宅基地使用权44集体农用地使用权L.8使用权类型代码表使用权类型代码见表L.8。表L.8使用权类型代码代码使用权类型11划拨12出让13作价出资(入股)14租赁15授权经营21荒地拍卖22批准拨用宅基地23批准拨用企业用地25集体土地入股(联营)99其他L.9证件类型代码表证件类型代码表见表L.9。表L.9证件类型代码代码证件类型1居民身份证2军官证3护照4行政、企事业单位机构代码证或法人代码证5营业执照8其它L.10界址线类别代码表界址线类别代码见表L.10。表L.10界址线类别代码代码界址线类别01围墙02墙壁03栅栏04铁丝网05滴水线06路牙线07两点连线11道路12沟渠13围栏14地埂15田埂69
DB11/T764—201099其他L.11界标类型代码表界标类型代码见表L.11。表L.11界标类型代码代码界标类型1钢钉2水泥桩3石灰桩4喷涂5瓷标志9其他L.12等高线类型代码表等高线类型代码见表L.12。表L.12等高线类型代码代码等高线类型710101首曲线710102计曲线710103间曲线L.13房屋结构代码表房屋结构代码见表L.13。表L.13房屋结构代码代码房屋结构类型说明1钢结构承重的主要构件使用钢材料钢、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的主要构件使用钢材料和2钢筋混凝土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的主要构件使用钢筋混凝3土建造混合结构承重的主要构件使用钢筋混凝4土和砖木建造5砖木结构承重的主要构件使用砖木建造简易房承重的主要构件使用土坯、竹、6木等简易材料建造9其他结构砖拱、窑洞等结构L.14单位性质代码单位性质代码见表L.14。表L.14单位性质代码代码单位性质01行政单位02事业单位03个人04国有企业05集体企业06私营企业70
DB11/T764—201007外资企业08港澳台企业09联营企业10股份制企业11个体企业99其他企业L.15区县编号区县编号见表L.15。表L.15区县编号地方编号国标代码行政区划名称01110101东城区02110102西城区05110105朝阳区06110106丰台区07110107石景山区08110108海淀区09110109门头沟区11110111房山区12110112通州区13110113顺义区14110114昌平区15110115大兴区16110116怀柔区17110117平谷区28110228密云县29110229延庆县50110150亦庄经济开发区71
DB11/T764—2010参考文献[1]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TD/T101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3]TD/T1001城镇地籍调查规程[4]GB/T19231土地基本术语[5]《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保密办法》7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B11T711-2010四季秋海棠生产技术规程.pdf
- DB11T723-2010防风固沙林建设技术规程.pdf
- DB11T726-2010露地花卉布置技术规程.pdf
- DB11T736-2010锦鲤养殖技术规程.pdf
- DB11T738-2010漠斑牙鲆养殖技术规程.pdf
- DB11T742-2010框架填充墙(轻集料砌块)设计及施工技术规程.pdf
- DB11T748-2010大规格苗木移植技术规程.pdf
- DB11T759-2010供热燃气蒸汽锅炉运行技术规程.pdf
- DB11T760-2010供热燃气热水锅炉运行技术规程.pdf
- DB11T771-2010涝峪苔草栽培技术规程.pdf
- DB11T772-2010梨贮藏保鲜技术规程.pdf
- DB11T775-2010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pdf
- DB11T793-2011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技术规程.pdf
- DB11T818-2011农区毒饵站灭鼠技术规程.pdf
- DB11T821-2011草莓日光温室生产技术规程.pdf
- DB11T822-2011盆栽红掌栽培技术规程.pdf
- DB11T830-2011草履蚧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pdf
- DB11T831-2011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