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6.00 KB
- 2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云南省农田建设技术规程2008-1-3110:18:57 云南省农田建设技术规程 第一章 总 则第1条、目的:为规范云南省农田建设工作的内容、原则、范围、方法,使农田建设向高标准、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特制定本技术规程。第2条、农田建设的指导方针与目标:以治水改土为中心,改造中低产田地为重点,坚持工程建设、改土培肥、农艺措施相结合,立足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增加优质农副产品有效供应量为目标。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建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第3条、农田建设的原则1、农田建设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坚持集中连片整治,扬长避短,首先改造有条件的中产田(地),以中产促高产,以中产带低产。2、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分期分批治理,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使改造区逐步建成基本控制水土流失、田面平整、旱涝保收、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区。3、以工程措施为主要内容,实行工程、改土培肥、生物农艺措施综合改造,做到既改形又改质。保障改造区域的科学性、现代性和长效性。4、中低产田(地)改良要与农耕、农艺措施相结合,农田工程建设要与蓄水保土措施相结合,改造、利用与测土配方施肥相结合,既要改善生产外部环境条件,又要抓好耕地的深度开发与高产栽培,真正做到良田、良土、良种、良制、良法“五良配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兼顾。第4条、适用范围本技术规程适用于以云南省农业厅为主体的高稳农田建设项目、粮食自给工程农田建设项目、以工代赈农田建设项目,其他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地改良项目等以田间渠系为主要工程建设内容,采取工程措施、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的农田建设项目可参照试行。第5条、引用标准GB50288——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规范》SL252——2004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TD/T1011——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NY/T497—2002 《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CJJ101——2004《埋地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云南农田建设》、《云南山区农田基本建设》、《坡地改梯地技术的设计与施工》 第二章 农田建设的标准第5条、高稳农田概念:高产稳产农田是指生产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具有获得年亩产粮食400公斤以上的高产、稳产综合生产能力的农田(地)。具有土壤肥沃,设施完善,管理水平较高等特点。第6条、高稳农田的建设标准1、土壤肥力标准:田面平整,耕作层20厘米以上;质地适中,结构较好;无不良土壤障碍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2%以上;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养分协调;田间渠系配套,能排能灌;土壤肥力高,光热条件好,适宜水旱轮作。2、田间渠系工程标准:
(1)治理改造区有完整的排灌系统,确实保证防洪、抗旱、排涝,排灌自如,块灌块排,消除主要障碍因素。(2)路、渠、桥、涵、闸、池、制口等配套设施齐全,方便实用。做到过渠有便民桥,分水有闸,进出有水口。(3)渠路顺直,便于机耕。(4)田块成方,土地平整。3、沟渠建设质量标准:支砌石料要求质地坚硬,没有夹层和裂缝,不易风化,砂料要求含泥量不应超过3%,石子含泥量小于1%,水泥符合要求。(1)所用U形槽质量好,砼标号高,槽表面光滑。(2)在施工中遇到基础特别差的地方,必须拉石、砂碾压或夯实后方可支砌。(3)沟渠断面、比降合理、经济。(4)沟渠伸直,面平、线直、规范、美观、大方。(5)渠道牢固、坚实。(6)支砌砂浆饱满,一律用C20砼戴帽5cm以上。渠帮用M10砂浆抹面或勾缝。勾缝做到缝深、净(砌缝清洗干净湿润)、紧(用力把砂浆压入缝内),实(防止塌缝和干缩,在勾缝砂浆初凝后,再第二次加工压实),平滑规格。(7)排水沟可浆砌或干砌,下部要留缝排水。(8)渠道一律要比地面高20公分以上,以便自流灌溉,同时防止耕作时土掉入沟内。灌水渠道底略低于地面。4、机耕道路建设质量标准(1)机耕道路要求宽4m以上,高出地面0.6米左右,田间运输路宽3—4m,高出地面0.4米。当路基宽度采用4.5米以下时,应在距离300米左右设置错车道。错车道路基宽不小于8米,有效长度不少于20米。(2)最大纵坡为8%,特殊情况为9%。(3)路面为砂石路面。路基稳定,路面可用风化石料或砂卵石填筑厚度不小于16cm。在回填土或路基不稳定的路段必须铺筑12cm的手摆石,上面铺设4cm的风化石料或砂卵石。(4)路面平整、路基稳固、坚实。(5)路直、美观、大方。(6)方便生产,设有下田机耕道口。5、农艺措施标准:实施以种植肥田作物如绿肥、增施有机肥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壤改良及地力建设工程,改善土体结构和物理性状、消除毒质。实施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培肥耕地地力和防治耕地面源污染为主要内容的测土配方施肥工程。(1)因土种植,合理布局作物,特别是新改地和打乱土层的田地,应增施农家肥和适量化肥,种植抢生耐瘠的作物,并因土选用适宜良种,实现作物品种良种化。(2)合理轮作,用地养地结合,耗地作物、自养作物、养地作物搭配,有完整的、适合当地的、必须采用的、科学的用地与养地的轮作制度。(3)项目建设当年有50%以上的耕地需采用秸秆还田或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4)项目区要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采用规范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复种指数达到180%以上。第7条、坡改梯质量标准1、坡改梯工程建设标准:变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控制水土流失。工程建设达到一平、二深、三埂固、四不乱、五配套。(1)平:地面纵、横向平整,坡度降到5度以下。坡度在15度。以下改成的水平梯地,台面宽5m以上;15。——25度。改成的水平梯土,台面宽3——5m。
(2)深:土层厚度60——70cm,熟土层20cm以上。(3)埂固:梯埂牢固,坎面整齐,无垮塌现象。(4)不乱:不打乱原有耕作层,将原耕作层的表土均匀回散在新改的墒面表层。(5)配套:沟(排水沟、背沟、边沟)、林、路、池、窖、涵、管配套齐全。2、坡改梯配水工程建设标准坡改梯后,在有水源保证的条件下应进行配水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水浇地,增加灌溉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对自然坡度在10度以下的应以修建田间渠系工程为主,大于10度以上的应采用管池结合建设,实施旱地“自来水”工程。(1)坡改梯田间渠系配水工程建设标准:参照第6条的第(2)小条执行。(2)坡改梯管池结合“自来水”工程建设标准:1)管道质量标准:①管道及管件质量便合乎要求,保证长期运行安全。②管道运行安全,水流平稳,水头损失小,过水流量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要。③管道接头牢固,密封性好、不漏水。④管道上的滤网、沉砂池、闸阀、排气孔、排砂孔等配套设施齐全,方便实用。⑤管道布局合理,线直、短,经济实用。管道埋深60cm以下。⑥管道布置的间距不超过60m,田间出水浇灌龙头间距不超过60m。2)水池质量标准①支砌规范,砂浆紧实饱满。150#砼压顶规范厚3-5cm,100#砂浆抹面2-3cm。②各部分施工标号达到设计要求,水池尺寸符合设计。③池墙体、面垂直、光滑、规范。④水池无渗漏,做到坚实、牢固、面平、美观、大方。⑤配套设施齐全,方便实用,便于管理。3、坡改梯农艺措施标准1)种植护埂林:在改造成形的台地土埂上种植护埂林、护埂草,在沟壑地带的斜坡上种植护坡林,调节气候,涵养水份,保护农田,提高效益。2)实行垄作栽培:新改造的坡改梯面积50%以上实行垄耕聚土栽培法。3)土壤培肥:新改造的坡耕地必须100%种植绿肥或实行秸秆还田,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以上。其他农艺措施参照高稳农田农艺措施执行。 第三章 田间渠系规划与布置第7条、规划的原则1、规划应贯彻:全面安排、分期实施、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保证实效等原则。2、规划必须具有科学性、长期性,坚持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的配套实施,不单纯追求数量,要讲究质量。3、规划必须以治水改土增肥为中心,以小水系、小区域为治理单元,集中连片,把治山、治水、改田、改土、修路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规模开发,制定出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4、规划设计可行性强,便于分期、保质、保量的组织实施完成。规划图、设计图、施工图、文、表要力求一致,定点定位,定质定量。第8条、规划的主要内容1、核定灌区范围和灌溉面积。2、选定设计标准、排灌方式,研究灌区建设方案。3、提出灌区水利土壤改良及其综合治理意见,进行水文水利计算。
4、布置灌排渠系及其建筑物。第9条、田间渠系布置田间渠系布置要根据地形、地势、水源、灌排情况,本着控制面积大、工程量小、占地少、投资省的原则,尽可能利用原有渠道截弯改直,避免深挖高填,尽量少跨越沟渠、公路和其它建筑物,力求渠道坚固,施工方便。1、平坝水田区:斗渠平行等高线布置在高处,毛渠则垂直等高线,可规划成“非、井、串、川”字型沟渠布置模式。排水沟垂直江河布设,最末一级渠道一般布置为灌排结合的渠道,也可布置为灌排相邻或灌排相间。2、山区、半山梯田区:渠系随山势、沟谷布置,大弯随弯、小弯取直或分段取直。渠系采用“Z”或“/”字型布置,分段设比降,转弯设沉沙池,陡坡设消力池。3、河谷槽区:以排为主,排灌结合。渠系采用“门”字型布置模式,河谷较小时,采取上灌、下排;河谷较大时,在集雨量大的一侧布置排水沟,另一侧布置灌排结合的渠道。4、干旱地区:以灌为主,田间渠系布置根据地形不同,地形较复杂,土地平整较差,采用纵向布置:农渠的布置大致平行等高线,毛渠沿地面最大坡度布置与灌水沟方向一致;地形平坦,坡度较小,则选用横向布置:毛渠布置与灌水沟方向垂直,毛渠沿着较小的地面坡度方向布置,灌水沟垂直等高线沿着地面最大坡度方向布置。5、易旱易涝地区:田间渠系由灌溉渠和排水沟组成,地形单一坡向的地区采用灌排相邻布置;地形平坦,或有一定微起伏的地区采用灌排相间布置。6、旱地水浇工程渠系布置:(1)水源条件好,水位较高的应尽量自流灌溉,水源较紧的可在沟边建池,进行蓄水挑灌。(2)有条件的地间渠系尽量成梯级布置,利用自然落差,分段设闸拦水灌溉,在梯部设跌水坎或沉沙池,容积1——1.5方,在居民点附近常年灌排沟上可设便民池、便民井。(3)田间小水池布置在渠边,成方形或半圆形,容积为2—5方。 第四章 渠系流量的计算第10条、渠系流量计算的有关概念与标准。1、灌溉设计保证率,指灌区灌溉用水全部获得年数与统计总年数的百分数。灌溉保证率因水资源的丰缺、灌溉作物有同而采用不同的标准灌溉设计保证率地 区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率%缺水地区以旱作物为主50-70以水稻为主70-80丰水地区以旱作物为主70-80以水稻为主75-952、、抗旱天数:指灌区水利工程设施和相应的水源条件,在连续不下雨的情况下,能满足作物用水要求的天数。采取抗旱天数作为灌溉设计标准,根据规定:旱作物的抗旱天数为30—50天,水稻灌区的抗旱天数70天。3、灌水率:指单位面积(一般以万亩计)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其计算公式为:、m、T可以查找。 表示作物播种面积占灌区面积的百分比。m表示作物一次灌水的灌水定额(M3/亩)。T表示一次灌水的延续时间。4、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渠道断面的水体积,以秒立方米计(M3/S)。其计算公式为:, , , W表示渠道过水断面之积,指一定时间内通过过水断面的总水量。Q表示流量。C表示流速系数。n表示渠道糙率系数。R表示水力半径。X表示湿周(米),即过水断面内水流与渠床接线的长度。I表示渠道比降。V表示流速。
5、需水净流量:指单位面积上作物灌溉实际需要的总水量。计算公式为:。A表示灌溉面积,单位为万亩。表示灌水率。6、设计净流量:渠道输水的实际流量。7、渠道渗水损失:指通过渠底、边坡土壤孔隙渗漏掉的总水量。主要有以下计算公式:、 、 、计算公式中,S表示每公里长的渠道渗水损失流量,L表示渠道长度,m表示土壤透水指数,a表示土壤透水系数。表示每公里渠道渗水损失。各种土壤的透水性参数如下:土壤透水参数表渠床土壤透水性am重粘土及粘土弱0.70.3重粘壤土中下1.30.35中粘壤土中等1.90.4轻粘壤土中上2.650.45沙壤土及轻沙壤土强3.40.58、防渗渠道的渗水损失:渠道采取防渗措施后的水量损失。S防=,式中S防表示采取防渗措施后每公里渠道的渗水量。S表示未采取措施时每公里渠道的渗水量。表示渗水量减少系数,一般采取浆砌石护面的渠道减少系数为0.1—0.2,混凝土护面的为0.05—0.15。9、排水设计标准:是指对重现期的暴雨或一定量的灌溉渗水、渠道退水,在一定时间内排除涝水或降低地下水位到一定的适宜深度,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大多数采用51—10年一遇的暴雨作为设计标准。排水标准可分为排涝标准和排渍标准。(1)排涝标准:以涝区发生暴雨不受涝为准。排涝标准的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可根据排水地区具体确定。对于旱作物一般采用1—3日暴雨在1—3日排完水;对于水稻一般采用1—3日暴雨在3—5日内排至耐淹水深,不同作物对允许的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不同,我省常见农作物耐淹时间和耐淹水深见下表:主要农作物耐淹历时及允许滞蓄水深表作物生育阶段耐淹历时(日)允许滞蓄水深(cm)小麦分蘖—成熟110大豆开花期2—37—10玉米抽 穗灌 浆成 熟1—1.52238—128—1210—15水稻返 青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乳 熟1—32—31—31—31—33—56—1015—2015—223—6(2)排渍标准:在降雨成渍的地区,一般采用三日暴雨5—7日将地下水位排至耐渍以至排渍设计深度;在灌水成渍的旱作地区,一般采用灌水后一日将齐地面水位降低0.2m。不同作物的耐渍深度不同,旱作物的耐渍深度的最小值(幼苗期)一般可取0.5m。排渍设计深度为作物生长旺盛阶段适宜的地下水埋藏深。旱田作物的排渍设计深度,一般为1—1.5m,水稻田的排渍深度为0.4—0.6m。适宜于机械耕作的可通性的排渍设计深度,可根据各地机耕具体要求确立,一般采用0.7m左右。第11条、排水沟流量的计算1、排涝流量计算:指满足一定排涝标准的地面排水量,其作用是确定排水沟的断面尺寸。 或
对于水田R=P-H蓄-E,对于旱地区R=4CP,式中:Q排涝表示排涝流量(M3/s),q表示设计排涝模数[(m3/s)/Km2],F表示排水沟控制的排水面积[Km2],R表示设计径流深(mm),C表示径流系数,P表示设计暴雨量(mm),H蓄表示作物滞蓄水深(mm),t表示规定的排涝时间(d),主要根据作物的允许耐淹历时确定,E表示历时为t的水田田间腾发量(mm)。2、排渍流量计算:指为满足控制地下水位要求的地下水排出量,以此来确定排水沟的沟底高程和排渍水位。Q=qF 式中Q表示排渍流量(m3/s),q表示排渍模数[(m3/s)/Km2],F表示排渍面积(Km2),可参考下表各种土质设计排渍模数表土 质排渍模数[(m3/s)/Km2]备注轻砂壤土0.03—0.04 中壤0.02—0.03 重壤、粘土0.01—0.02 第12条、灌渠流量的计算应从末级固定渠,自下而上逐级逐优计算输水损失,直至渠首。计算公式如下: ,表示渠道设计流量(m3/s),表示作物的灌溉定额(m3/亩),W表示作物种植面积(亩),T表示允许灌水的连续天数(昼夜),N表示渠道有效利用系数,衬砌渠有效利用系数是:干渠=0.6-0.7,支渠=0.7-0.8,斗渠=0.8-0.85,农渠=0.85-0.95,毛渠=0.95-0.98。对一个灌区而言,不可能只有一种作物,往往是多种作物并存,则作物所需净流量等于各种作物所需净流量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m1、m2……mn——各种作物的灌水定额(m3/亩)w1、w2……wn——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亩)T1、T2……Tn——各种作物允许灌水连续天数(昼夜)不同作物允许灌水延续天数可参考以下数值:水 稻:泡田灌水7—15昼夜,生育期灌水3—5天。小麦:播前灌水10—20昼夜,拨节期灌10—15昼夜。玉 米:播肖灌10—20昼夜,拨节期灌10—15昼夜,抽穗期灌水8—12昼夜。 第五章 渠道纵横断面的设计由于云南地形复杂多变,山区多、平坝少,灌区连片面积小,对于已有干、支渠的灌区,一般斗、农渠长度小于400的条件下,对渠道横断面的设计不再进行水力和流量计算,而采取几种固定的断面尺寸,斗渠采用40×50、50×50、50×60三种断面设计,对农渠采用30×30、30×40、40×40三种断面设计,干、支渠和流量大的斗渠按以下顺序进行设计。第13条、渠道的水力计算对设计的每一条渠道都应进行水力计算。以设计流量计算正常条件下的水力要素,流速应满足V不冲>V设计>V不淤。计算公式为:Q=WC(Ri)0.5V=c(Ri)0.5 ,式中Q表示通过渠道的流量(m3/s),W表示过水断面面积(m2),即水面以下的断面面积,V表示渠道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m/s),i-表示渠道比降,R表示水力半径(米) X表示湿周(米),即过水断面内水流与渠床接线的长度,, n为糙率第14条、渠道横断面的计算类型及方法步骤(1)校核已建渠道的过水能力。(2)已知底宽、高、糙率及所要通过的流量,求渠底坡度i。(3)计算渠道的断面尺寸:确定一个而求一个(即给定底宽求高或给定高求底宽),代入计算公式求出。
第15条、渠道纵横断面设计要满足下列基本条件:1、渠沟分段及通过重点建筑物时必须注意上下游水面衔接。2、上一级渠、沟设计水位就满足下一级渠沟引水和排水的要求,尽可能对整个灌区自流灌溉。设计水位,除应满足下一级渠道加大水位时分的要求外,其水位高程根据便于灌溉用水和灌溉管理的要求确定。3、保证渠、沟的输水能力,按不冲不淤流速考虑,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严重的冲刷和淤积。4、保证运行安全,基础要稳定,渠堤要坚固。5、渠、沟工程量最小,造价最低,并且渠道渗漏损失最小。第16条、渠道断面设计的要求1、按灌区85%以上面积,确定渠道水深和超高,定出渠底和渠顶设计线。支渠、斗渠底部低于进水干渠0.2m,斗渠略低于支渠,斗渠低于地面0.3m,农渠低于地面0.2m,各级渠道底部水位应高出下一级渠道水位0.1m。2、灌排兼用沟和排水沟应考虑来水汇流面积,设计过水断面。渠底低于田面60—80cm。排水沟断面尺寸设计。3、梯台式灌排水,利用自然落差,分段设拦水闸门,拦水灌溉,采用直插或斜插式,位于闸墩1/3或1/4处。单一排水沟或排灌兼用沟在末段设节制闸,冷浸田的排水沟闸门,闸门上下50cm用水泥砂浆全支砌,保证闸墩牢固。第16条 渠道纵坡的确定1、应根据渠线所经过地区的土质、地形、河流含沙量、渠道流量大小、用水保证水位而异,应尽可能选择较小的比降。2、各级渠道应根据设计要求和水力计算成果确定。3、田间渠道的比降应尽量与平整后的地面坡相一致,避免挖填方过大。4、各级渠道的设计水位应根据拟定的水源引水高程自上而下的控制和根据灌溉土地的高程,自下而上的逐级推求,反复调整确定。5、支渠最小水位应高于斗渠设计水位至少0.1米。斗渠进口高程在干渠应按干渠最小设计水位决定。斗、农、毛及临时渠道之间的设计水位应使上一级高于下一级0.1米。最末一级临时性渠道的水位在放水地点至少应高于平整后的田面0.1米。一般小型渠道采用的纵坡见下表渠道比降选择参考数据表渠床类型设计流量(m3/s)渠道比降土 壤>101/5千-1/1千1-101/2千-1/5千<11/500-1/2000石渠或石砌 1/500-1/2000砼衬砌 1/1000-1/2000第17条、渠道横断面设计:渠道横断面的确定,可根据其承担任务、地形、地质条件等条件进行设计。也可用经济断面的计算方法高驻地。渠道横断面设计关系列一些计算参数,如糙率n,宽深比和渠道允许的不冲、不淤流速,在设计中须认真对待。1、糙率:设计时尽可能减少糙率,达到小的过水断面能过较大的流量。护面渠槽糙率护面类型糙率n抹光的水泥护面0.012不抹光的水泥护面0.014
砼修理得很好的直渠段0.013光滑的砼护面0.015料石护面0.015砌砖护面0.015粗糙的砼护面0.017一般砼料砌较差或弯曲渠段0.017修整养护较差的砼护面0.018浆砌块石护面0.025干砌块石护面0.033干砌卵石护面砌工良好0.025-0.0325干砌卵石护面砌工粗糙0.0325-0.04252、渠道宽深比的选择:一般设计的渠道为宽度较大,深度较小时较为经济。选用时,除考虑节省工程量外,还应考虑渠道稳定。3、渠道流速的选择:为防止渠道在运用过程中产生冲刷或淤积现象,在设计时必须使渠道中流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小型渠道流速成不低0.25米/秒,流量小于0.2立方米/秒的固定渠道,可不计算允许不淤流速。岩石及衬砌渠道的允许不冲流速参考表单位:m3/s软质沉积岩2.5-16砼衬砌5.0-8.0硬质沉积岩5.0-7.0岩石衬砌2.5-5.0火成岩8.0-10.0卵石衬砌2.0-4.5渠道的允许不淤流速决定于渠道水流的挟沙能力V不淤=C1R0.5 ,R:水力半径系数C1参考表泥沙性质C1泥沙性质C1粗砂质粘土0.65-0.77细砂质粘土0.14-0.54中砂石粘土0.58-0.64极细砂质粘土0.37-0.414、渠堤顶宽与安全超高参照下表渠道类别项目田间毛渠固定渠道流量(m3/s)<0.50.5-1.01-55-10超高(m)0.1-0.20.2-0.30.2-0.30.3-0.40.4堤顶宽(m)0.2-0.50.5-0.80.8-1.01.0-1.51.5-2.0第18条 渠道的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的目的,既要达到灌溉土地对渠道水位的要求,保证自流灌溉,又要工程量最少,节省工程设资。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确定渠道地面线,设计渠道水深、渠道水位线、渠道底线和堤顶线,并标出标准建筑物的位置(如跌水等)。设计时:1、当纵坡和水深确定后,先定出渠道设计水位线。推设计水位线时,一般从灌区内距渠首最远的地面高程出发,由下游向上游推求出渠道的设计水位线,并绘于纵断面图上。2、从设计水位线向下,以设计水深为间距,绘平行于设计水位的渠底线。3、由渠底向上,以通过加大水深的安全超高为间距,绘平行于渠底的渠顶线,即:堤顶高程=设计水位线+安全超高第19条、渠道的防渗处理
1、块石衬砌:石料要求质地坚埂,无裂缝,石料规格一般以长40—50cm,宽30—40cm,厚>10cm为宜。渠堤顶宽0.4—0.6米,底宽常采用渠堤高度的0.3—0.6倍。2、砼衬砌:可分为素砼和毛砼两种。就地现浇的素砼衬砌,厚度一般采用8—12cm,自顶到底厚度渐增。为了适应温度变化、基础土壤湿陷或冻胀,以及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灌裂缝,每隔一定间距(6-8)米,应适当布置纵横向沉陷缝。横向缝间距(通常为2.5米,缝宽1-1.5厘米)。3、U型槽衬砌:U型槽质量要合要求。要求槽渠两侧各衬砌10-20cm高,30-40公分宽,用C15砼戴帽3-6cm,并合理安排进出水口。 第六章 渠系附属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第19条、渠系附属建筑物包括的内容:本技术规程的渠系附属建筑物包括分水闸、节制闸、泄水闸、跌水、桥、涵、消力池、沉砂池、放水制口等。第20条、渠系附属建筑物的规划布置应满足的要求:1、满足渠系输水、分水、泄水、排水、防洪等要求,保证渠系正常运行。2、渠系附属建筑物的数量类型在满足安全运行,便于管理的条件下,做到数量少,工程量省,有条件时应尽量采用联合布置的形式。3、应使流态稳定,水头损失小,能控制较大自流灌溉面积。4、保证灌区交通畅通,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第21条、渠系附属建筑物设计的原则:应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应尽量采用定型设计和装配式结构。第22条、渠系附属建筑物的建设位置1、在上一级渠道向下一级渠道分水处要布置分水闸。渠首要设置进水闸。节制闸一般布置在分水闸、泄水闸的下游,以保证下一级渠道引水要求及泄水建筑物正常运行。排洪建筑物的形式应根据排洪沟与渠道的相对高程确定。2、道路与渠、沟交叉处,应根据道路与渠、沟的相对高程,设置桥梁或渠下路涵。桥孔应满足过水要求,路涵孔径应满足交通要求。3、在居民点附近常年灌排沟上设便民池。在梯田渠系采用“Z”或“/”字型布置转弯设沉沙池,陡坡处设消力池。4、放水制口一般15m设一个,墒面较宽的地块每块田每边渠道设置2个,墒面较在的地块每块田每边渠道设置1个。5凡有行人通过田埂,过渠需建便民桥板。6、制口位置离开横田埂2-3m,深50cm左右,宽20-30cm。落差达30cm,设跌水,达1m设消力坎。第23条、渠系附属建筑物设计1、便民桥:桥平于或略高于田埂。主道路桥1m宽,辅道路桥60cm宽。水泥顶制块、板石兴建,也可桥闸共建。桥不宜太多,便于农耕即可。负荷桥另行设计。2、涵:跨越建筑物的过水涵洞用管或块石支砌,断面与排水沟过水断面一致或略大。3、灌水制口:在灌渠兴建,灌水制口底离田面10—20cm,口宽30—40cm,用条板石或块石支砌。在两边渠道墙上凿一条垂直闸槽作拦水灌溉闸,闸前渠墙上设灌水制口。4:便民池:在居民点附近渠段加深扩大而成,容积20—40m3,池深在渠底下降1-1.5cm。建下池阶梯、进出水口、保持水质清洁卫生,也可与蓄水池结合。5、沉沙池、消力池:对于田间渠系的沉沙池、消力池容积较小,一般为1-2m3,多采用方形设计,长1-2m,宽1m,高1m,沉沙池中间有隔板,并设进、出水口和流沙口。 第七章 坡改梯规划与设计第24条、坡改梯规划的原则
1、坡改梯工程规划必须建立在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水土的基础上,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做到省工、省投资、效益好。2、坚持一山、一坡、一弯、一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治理。3、坡改梯工程规划要打破行政和地块界限,统一调形,坚持以流域或集流区为治理单元,科学规划集中连片改造。4、坡改梯工程要与山、水、田、林、路治理相结合,工程、土壤培肥、生物、农艺措施配套进行。5、坡改梯工程规划必须做到技术经济合理,各项治理措施符合设计要求,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明显,投资回报率高。6、坚持坡度大于25度不改造的原则,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第25条、坡改梯规划的主要内容1、核定坡改梯面积。2、选定坡改梯改土方法和改造标准。3、进行坡改梯设计。4、选定坡改梯配水工程并进行设计。第26条、坡改梯标准的选择坡改梯标准的选择主要是对地埂高度和梯面宽度的选择,可以按下列要求进行选择。坡改梯梯面宽度和梯埂高度参考表坡度(o)梯面宽度(m)埂高(m)地埂坡度(o)6o10—151.0—1.580—758—90.7—0.975—7010o8—91.4—1.675—707—81.2—1.470—6515o7—81.9—2.370—655—61.4—1.865—6020o5—62.0—2.665—603—41.3—1.860—5525o3—41.9—2.560—55第27条、地埂的选择石料方便的地方采用石埂,无石料的地方采用土埂。第28条、坡改梯设计1、地埂高度设计:因材而定,计算方法为: (B:少许面宽,α:地面坡度,β:地埂侧坡)不同材料地埂高度与外侧坡度参考表材料类别地埂高度(米)外侧坡度外侧坡比条 石1.5——0.277——731:0.2——1:0.3块 石2.073——681:0.3——1.04土 坎1——1.564——451:05——1:1(1)地面坡度5——15。的坡耕地,以原有自然台位为基础,分台放线,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突出台位。取石材方便的地方,以条石、块石、片石作砌埂材料,可砌石埂,也可土石结合埂,石埂高度2.0m以内为宜,底宽度40——50cm,边坡1:0.2——0.3,个别地段需石方量较大的,可以土石结合,下部砌石材,上部筑土埂,高出土石面20——30cm。取石材难、土壤粘重的地方,可筑土埂,土埂高度1.5m以内,下宽上窄,断面为“”形状,边坡1:0.5——1.0。(2)
地面坡度15——25度的耕坡地。沿等高线放线,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矮坎窄梯,台位清晰。就地取材,以石材作梯埂,高度宜2m以内,为保证梯埂牢固,可设置二马蹬,梯埂底宽40——50cm;作土石结合埂的,下部砌石材,上部筑土埂,高出土面20——30cm。2、台位设计。桌状山地区岩层呈加平状,自然台位比较明显,以原有自然台位为基础,分台放线。自然台面较宽,动用土石方量较大,可以分台放线。自然台位不明显,地坡破碎,坡度较大的地方,沿等高线放线定台位。(1)梯面宽度计算方法:B=H(Ctgα—Ctgβ),梯地断面如图所示:水平梯地断面图L:斜坡长(m),B:地面宽(m),H:坎高(m),B:地坎占地宽的1/2(m);D:地埂底宽(m),D:地埂顶宽(m),α:地面坡度(度),β:地埂侧坡(度)。(2)地埂断面设计:根据实践经验,一般地埂顶宽30——40cm,地埂底宽40——50cm,地埂高出土面20cm左右。坡改梯土石方工程量计算1、地块地面纵向斜长计算: H:梯埂高长(m)2、每亩梯土梯埂长度计算(B:梯地地面宽度)3、梯土挖填方断面积计算 S断:挖填方断面积(m2)B:梯地地面宽度(m),H:梯埂高度(m)。4、亩梯土土石方量计算V土石方=83.7×H V土石方:每亩梯土土石方量(m3),H:梯埂高度(m)。5、亩梯石埂石方量计算V石埂方=H×F×666.7(m2)÷B V石埂方:每亩梯石埂的石方量(m3),H:梯石埂高度(m),F:梯石埂平均宽度(m),B:地面宽度(m)。6、每亩坡改梯总土石方量的计算V总=V土石方+V石埂方第30条、坡改梯施工技术1、表土的处理和保护:横向中带聚土法,适应地面坡度15。度以内,地面宽10m以上,把地块横向三等分,中带为不动土区,上下两带表土聚于中带,露出底土或基岩,以待施工;竖向分厢聚土法,适应地面横向长。地面坡度15。度左右,宽10m以内,将全地块分成宽3~5米的若干厢,每两厢为一施工组,将奇数厢聚于偶数厢上,施工后,又将偶数厢表土聚于奇数厢上,继续施工,直到全块改成为止;逐台下翻法。适用于地面坡陡,矮坎窄梯,地面宽10m以内,全坡面或山头需要改造的地区,从下台改起,首台留表土,改成后将二台表土翻于首台表面,改后将三台表土下翻到二台表面,逐台下翻,最末一台表土,采用全层爆破石骨风化补给。2、深挖平整和处理底土。当表土处理完后,进入底土深挖或爆破工作,既是切高垫低,取料砌坎的改土方,又是增厚土层的有效措施。深挖深啄底土办法有二:下切上垫法(下台上翻法),适用于横向中带聚土法,切下台土上带底土直接砌筑上台地坎或向上翻垫于上台土的下带低处。上切下垫法(啄高填低法),适用于竖向分厢聚土法和逐台下翻法,将高处深啄深翻,垫于低处。爆破分全层爆破和局部爆破,炮眼位置离上下地埂100cm左右,以免损坏地埂。全层爆破适用于表土层薄,深啄深挖工程量大的地块,全层爆破既增厚土层,又充分备足砌坎材料。局部爆破适用于表土层较层较厚,主要目的是取局部的基岩作砌坎材料。平整底土,砌坎材料备足后,底土要平整,靠近梯埂内侧地带要填平夯实。3、砌筑地埂:埂坎的稳定性,不但受坎高和外侧坡的影响,而且与埂坎基的清理和坎的砌筑技术密切相关。在坎高和外侧坡已定的情况下,无论采用石料、土料或土石混合材料砌筑地埂,梯埂的彻筑主要是抓好埂基的清理和埂坎的砌筑技术。(1)埂基的清理:根据埂基所在具体位置、岩性和土壤条件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1)土基基础的处理:清基深度要求到坚硬的底土层,清足埂坎宽度的最大断面,埂基表面清成略向内倾的反坡;如松土层过厚,则要夯实和加固处理。2)石基基础的处理:对于石基基础的处理,要根据基岩的岩性、类别、构造和风化程度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对于基岩整体性较差,裂隙又较发育,岩层表面倾斜角度较大,风化又较强烈的石基基础,基础不宜过深,宽40——50cm,基面修平。(2)砌埂技术:根据不同的砌埂材料,砌筑埂坎的技术和方法不同。1)石料砌埂:指用人工条石、块石和天然乱片石等作为砌埂材料。砌埂方法一般都采用干砌、平压、立墙、陡坎的形式。石料砌埂技术注意把好“四关”:一是选料关、注意石质的软硬程度和每层大小基本一致,若石料大小不等,分选堆放等用;二是安砌关,由下层到上层,从大到小分层安砌,注意上、下、左、右石块错缝接并压实靠拢;三是回填关,地埂内侧的回镇,必须与砌埂同时进行,砌一层回填一层,填紧夯实不留空隙;四是封顶关,为了加强石料埂的整体性,当埂砌到近地面时,即作一条比地面高20——30cm的土埂,留2——3cm二马磴,人工夯实拍紧而成。2)土料筑埂:在清好埂基的基础上逐层上土加夯,每层上土厚度以10cm左右为宜,夯实厚度约6cm,每层上土前对夯实面都要挖毛增强结合;埂坎外侧坡用人工拍打成埂坡;埂坎的内侧须与填土方的填土结合,把内坡填得宽一些,同底土一并夯实;埂坎夯筑近地面时仍需比土面高20~30cm。3)土石混合料筑埂:采用块石与土料混合筑埂比较广泛。土石混合料筑埂口决:平埂基、大石砌,不对缝,湿草皮,层层平,收阶梯,回填紧,双面砌,埂边沟,顶封泥。即是平好埂基后,尽用大石块层层错缝平砌,在外侧坡上每砌一层收一定的阶梯,并用湿草皮填塞于各层的空隙,内坡砌成双面埂,边砌边回填夯实,近土面高度时,用泥土封顶加固,埂内侧留一地边沟,以防本土地表迳流翻埂冲坎,引起垮塌。4、回散表土:表土的回散利用,直接关系坡改梯工程当季效益的发挥。对表土量多,肥力较好,采用满田均匀回散和利用;若表土量少,肥力较差的地块,适当集中,不宜分散,可与聚土改土方法相结合,条带式集中利用种植作物。第31条、坡改梯沟渠的布置1、渠系随山势、沟谷布置,大弯随弯、小弯取直或分段取直。渠系采用“Z”或“/”字型布置,分段设比降,转弯设沉沙池,陡坡设消力池。2、做到排水沟、沿山沟、地块背沟、沉沙池、蓄水池、积粪池配套齐全,形成蓄、截、排水网络。第32条、坡改梯沟渠设计主要是沿山沟和排水沟设计,沿山沟主要是拦截地表径流,防止山洪水冲刷耕地,沟深50cm左右,宽度以年降雨量大小而定。排水沟选在集雨面较大汇水集中的地方,分段设比降,1/50——1/1000之间,沟宽30——40cm左右,深度30——50cm,边坡系数0.3——0.5,转弯设沉沙池,容积1立方米左右,陡坡加消力坑,,深50——100cm,长100——200cm。第33条、坡改梯机耕路的设计上下山机耕路,沿“S”字形布置,设计路面宽4m,转弯半径30m;耕作路宽2m左右,最好沟带路,分段设梯,用块石或片石铺路面。分段引洪入田入池或入排水沟,避免径流冲刷,破坏道路。 第八章坡改梯管池结合水浇地工程规划与设计第34条、规划原则1、规划要坚持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统筹考虑、注重效益的原则,2、规划布置宜合理控制,便于管理,保证安全和力求经济,在规划图上需要注明水池容积、管道长度以及管径尺寸。3、广泛开发利用各种水源,尽量做到上水与地下水相结合,提、引、蓄、取并举,池、管、闸、阀配套。塘、池、管联结成网,小水大蓄,低水高用,高水高用。4、坚持科学与适用相结合的原则。
第35条、规划的主要内容1、确定灌区范围和灌溉面积。2、确定取水方案,选准水源点。水源缺乏的,可在旱地的上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形,修筑小塘、小坝,把雨季的水拦蓄起来。小塘、小坝应有溢和泄水建筑物。3、水源点的可用水量测算。3、引水距离、水位落差的测算。4、根据灌溉面积计算用水量。5、确定水池数量、位置和容量6、确定管道大小、布置走向、管道间距、田间供水龙头间距。8、绘制规划图,标出重点工程标高(如水源点、蓄水池的高程)。9、绘制水池设计图,道路设计图等重点工程施工图。10、根据规划图、施工图测算工程量。11、编制投资概算。第36条、管池结合水浇地建设水池设计1、水池设计一律为圆形,选择在有利于蓄水、供水、配水、灌溉的控制点上,并要求土质硬或石底处。2、利用地面径流或细小山泉以蓄水为主、引水为辅的节水型管池结合旱地水浇工程,其调节池总方量按每亩4——10m3考虑。3、提水为主,蓄、引为辅的提、蓄、引水浇工程,其调节池宜大不宜水浇工程,其调节池宜大不宜小,宜深浅,其有效容积为:W=Q.T W:水池容量(m3),Q:水泵出水流量(m3/h),T:抽水时间取5——19小时。4、水源不够充足的引、蓄、取水浇工程,其调节池浅而宽,池深不宜超过3.5m,其有效容积为: M:灌水定额m3/亩,旱地玉米用水4.5——16m3/亩,A:水池控制面积(亩),η1:灌水设计保证率80%,T:轮灌的天数为8——12天。根据需水总量和可用水流量确定水池的数量和容积。5、水源充足条件下,水池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分水,设计不宜过大,一般蓄水量为50——100m3,不超过200m3。6、对于兼顾人畜饮水调节池,一律要加盖。其设计依据为:人均用水量60升/人,畜日用水量为20升/头。7、水池的施工图要注明:安全超高线、水池的出土高度、进出水管、溢流孔、排污管、闸阀、滤网、管子镇墩。8、水池进、出水管和排污管在墙中用钢管,进水管安在安全超高高线下5——10cm,排污管安装紧靠池底,出水管(管上设滤网)安装于排污管上面20——30cm处,出水管及排污管上设闸阀,在闸阀四周用石砌闸阀井保护,并加砼盖板。在三种管子的四周用砼浇5——10cm,防止从管道处漏水。在安全超高线处(一般距池顶20——30cm)设有溢流孔。9、水池墙顶宽30——60cm,墙体厚度要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墙底宽约有墙高的0.3-0.5倍。调节池出土超高lm以上,须设钢箍。水池墙体用M7.5砂浆支砌,C15砼原浆压顶5cm,用C15砼打底10cm,M10浆抹池壁5cm,或用C15砼浇墙体10——12cm,毛砼浇墙体20cm左右,M10水泥砂浆抹池壁2-3cm;海底石支砌30cm——50cm,再用C15砼按1:0.25的坡比浇成斜坡(最薄处10cm),以便排污。第37条、管道布设的原则
1、管线应尽量短,造价低,控制面积大,高水高用。管道布置应考虑各用水单位的需要,管理方便,有利于组织轮灌和迅速分散流量(特别是提水灌溉工程)。2、、管线纵剖面应力求平顺,减少折点,有地形条件的最好沿均匀坡度铺设,尽量避免出现“驼峰”,如有驼峰,应避免产生负压。3、田间“自来水”工程管道采用“梳子”型等距离布置的原则,“梳柄”为输水管道,“梳齿”为灌溉管道。第38条、管道布设要求1、以挑水浇灌为主的水浇地建设的管道田间不布置,主要是用于水池与水池间的输水连接。2、每条进水管均设滤网,主引水管口须设沉砂池,沉砂池至少带两道滤网或拦污栅,并在管道适当位置设闸阀。3、管道经过低处须设活接或三通闸阀排砂,经过高处设活接或闸阀排气。主、支管每隔100m,需设一个活接。如高差大于100m,需设减压池。4、管道经过特殊地段,需灵活处理。跨沟、路时需打坎保护或用钢管代替,经过高坎时需挖深埋设。石山段用钢管代替。5、田间输水管道的布置:从水池出来后垂直等高线布置,并根据所连接的灌溉管道数量的多少,从上到下将管径由大变小。6、田间灌溉管道的布置:垂直输水管并沿等高线布置,灌溉管道的布置间距为40m——50m,坚持一根布到边,但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400m以内。灌溉管道安装出水龙头,出水龙头的间距控制在40m——50m。第39条、管道水力计算1、管道流量的确定(1)主引水管道的流量根据灌溉面积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撒播的农作物,计算公式为:Q净= Q净:净水量(m3/h;立方米/小时),S:农作物种植面积(亩),O:每亩作物种植密度(n/A; 塘/亩),P:每塘作物每次浇水量(kg/n;千克/塘),T:作物灌水周期(t;天),H:浇水厚度(c;米),:灌溉保证率,一般为80%,:管道输水利用系数,一般为90%。(2)灌溉管道流量等于这条管道上所有出水龙头流量的总和。(3)田间输水管流量确定:在分水浇灌条件下,输水管道的流量等于这条管道上所有灌溉管道流量的总和;在集中轮水浇灌条件下,主管道的流量等于其中流量最大的那条分管道的流量;在分组轮水浇灌条件下,主管道的流量等于其中流量最大的那组分管道的流量的总和。2、管道水头损失计算(1)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 ,Hj:局部水头损失(m),u:平均流速(m/s),g:重力加速度(9.81m/s2),:局部水头损失系数。(2)管道沿程水头损失计算或者 , , 式中::水头损失(m),di:管道内径(m)g:重力加速度(9.81m/s2)L:管道长度(m),Re:雷诺数,t:水温(℃),u:平均流速(m/s;),Q:管道流量(m3/s),A:通流截面:垂直于流束的截面称为通流截面,λ:水力摩阻系数,:水的运动黏滞度(用公式④计算,m2/s),Δ:管道当量粗糙度(m2/s)。(3)水头损失计算第40条、管道管径的确定1、主引水管道管径的确定:根据取水点和出水点的高差、引水管道的距离、灌溉所需净流量、管道水头损失,按建设部CJJ101——2004《埋地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标准的《埋地给水管道水力坡降表》,查表确定主引水管道的管径。
2、田间输水管道管径确定:根据该管道取水池与最末端点的高差、距离、所需流量、水头损失,查《埋地给水管道水力坡降表》确定该输水管的管径。3、田间灌溉管道管径确定:根据该管道两端的高差、、距离、所需流量、水头损失,查《埋地给水管道水力坡降表》确定该灌溉管道的管径。在实际工作中,田间灌溉管道管径的大小取决于该管道上出水龙头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田间灌溉管道管径选择ø63mmPE管,4个龙头以下采用ø32mmPE管,4——6个龙头采用ø40mmPE管,7——10个龙头采用ø50mmPE管,10个龙头采用ø63mmPE管。若采取轮灌,则管径宜小不宜大。第41条、管道质量要求本规程所指管道全部为热熔焊接PE管,符合GB/T13663的要求,卫生性能符合GB/T17219的要求,管件符合GB/T13663.2。管道强度要求:ø63mm以下的管道压力≥1.25Mpa,大于ø63mm的管道压力根据安装地点的高差,可采用0.4——1.6Mpa。第42条、管道安装1、 安装工具的选择:连接采用专用热熔焊接机,管道切割采用专业用管端切割机。2、 管道连接方式(1)热熔对接:当管道直径大于63mm时,采用热熔对接方式。用管端切割机将管道的管端切割平整,并保持清洁,然后将要连接的两端面与热熔焊接机的加热板接触,加热至熔化,然后撤去加热板,将熔化端压紧,保压冷却,直至冷却到环境温度。(2)热熔承插接:当管道直径小于63mm时,采用热熔承插接方式。将管材切割平整,并对管材和管件进行清洁,同时对管材外表面和管件加热至材料熔化,然后撤去承插连接工具,将熔化的管材插入熔化的管件承口,保压冷却到环境温度。(3)法兰连接:当管道直径较大时,采用法兰连接。将管材热熔焊接在法兰上,然后再用镙帽与镙栓将法兰衔紧。本方法可用于钢塑过渡的接头连接。3、田间出水龙头的安装:先将70cm长DN15的镀锌管两端扳丝,丝上缠密封胶带,一端与内丝式三通连接,另一端与钢管DN20的龙头连接,在龙头的另一端在接20cm的DN15的镀锌管,然后将做好的三通带阀送到田间,采用热熔承插接方法与田间灌溉管道连接。在通过通水试验,确认无漏水现象时,用C15砼浇筑长、宽、高各40cm,将其固定。第43条、管道沟槽开挖与基础1、管道沟槽断面:对直径在100mm以下的管道,管道沟槽断面采用矩形设计,宽为40cm,高为60cm,对于大管径的管道,管道沟槽断面采用梯形设计,下底宽≥管道直径+45cm,上底宽≥管道直径+60cm,高度管道直径+100cm。2、管道沟槽基础开挖的要求(1)沟底遇有建筑物、硬石、木头、垃圾等杂物时,必须在清除后铺一层厚度不小于15cm的砂土,且平整夯实。(2)对岩石基础,应铺一层厚度不小于15cm的砂土,且平整夯实。(3)管道支墩位置应垫碎石,夯实后按设计要求用混凝土找平或垫层。第44条、管道铺设与回填1、 管道敷设的要求(1)管道必须敷设在原状土地上,管材应沿管线敷设方向排列在沟槽边,对采用非锁紧型承插式连接的管道,承口应向同一方向排列。(2)热熔对接的管道应分段在沟槽边进行连接后,移入沟槽。对热熔承插接的管道宜在沟槽内连接。(3)管道在穿赿道路、铁路等需设置金属或混凝土套管,套管应伸出路基1m以上,套管内应清洁无毛刺。2、管道沟槽回填的要求(1)管道铺设后应及时进行回填,回填时应留出管道连接部位,待管道水压试验合格再进行回填。
(2)回填时先填实管底,再回填管道两侧,然后回填至管顶0.5m处,并必须采用人工分层回填夯实,最后回填表层。(3)管道底层、两侧及管顶以上0.5m内的回填土,不得含有碎石、砖、垃圾等杂物。第九章 土壤培肥与农艺措施的规划与设计通过工程措施建设后,为作物生长创造条件,但要高产稳产,持续增产,必须推广先进的农耕、农艺措施,实行良田、良壤、良制、良种、良法五配套。第45条、土壤培肥措施规划设计1、秸秆还田技术:采用各种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直接还入田中,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保水、吸水、透气、保温等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使大量废弃的秸秆直接变废为宝。秸秆还田的方法可采用直接还田或生化快速腐熟还田。水稻田的培肥措施主要以秸秆还田为主。(1)直接还田技术:就是在作物收获后,趁秸秆青湿,用秸秆还田机将其粉碎,粉碎的长度不超过10cm,一般为5cm,粉碎得赿细赿好,将粉碎的秸秆均匀撒于田面,然后翻耕,使秸秆全部埋入土中。(2)生化快速腐熟还田技术:就是采用“腐秆灵”进行发醇,秸秆在30—40天即可腐熟成优质有机肥,具体方法是:按每吨秸秆用“腐秆灵”6公斤,加尿素8公斤,兑水500公斤,制成菌液备用。用薄膜垫底将秸秆铺成宽1.5米,长2.0米,高0.15米的堆层,充分浇透水后,再均匀泼上菌液。按上述方法继续铺一层,再浇上菌液,一般铺十层为一堆,上层要充分用菌液浇透。堆完后,用无破损的塑料膜严密覆盖。2、绿肥种植技术: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提高耕地地力,这是一项必不可少而又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1)绿肥品种的选择:绿肥品种主要以我省种植面积大、推广普遍的光叶紫花苕为主,也可选用适合当地的其它绿肥品种。(2)种植模式:采取绿肥单作,也可与粮食作物间、套轮作。(3)播种时间:多采用夏、秋播种,最迟不超过10月中旬。(4)播种量:套作每亩3——4公斤,净作并且利用方式以留种为主的每亩3——4公斤,利用方式以压青为主的每亩5——6公斤。(5)压青时期:当绿肥进入现蕾至盛花期时进行翻压3、建立科学的轮作制,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利、适种作物、耕作历史等因素,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的、科学的用地养地的轮作制度。第46条、农艺措施规划设计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GPS定位仪取土化验分析,采用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摸清耕地的生产能力、土壤肥力状况、土壤障碍因素、土壤环境状况、灌溉水质情况,为农民对耕地进行改良利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1)土壤样品采集方法:采样深度0~20厘米,并使每个采样点的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均匀一致,土样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取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取土。(2)取土数量与分析内容:每个项目区内按每500亩取1个土样进行化验分析。内容包括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镁、有效铜、有效钼、有效锌、有效铁、有效硼、有效锰。(3)肥效田间试验设计: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数量、施肥品种、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通过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物优化施肥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设计提供依据。
1)肥效田间试验方案的选择:采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方案,即氮、磷、钾3个因素、5个水平、23个处理,1个空白,共24个小区。2)定r值,确定肥料施用上下限、各因素零水平和变化区间: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r=1.682,肥料施用的上下限根据各地的施肥水平确定,氮肥的施用上限为X1,下限为X2,磷肥的施用上限为Y1,下限为Y2,钾肥的施用上限为Z1,下限为Z2,各因素的零水平=(上限+下限)/2,变化区间△=(上限-零水平)/r,氮、磷、钾施用量上下限和零水平表试验因素下限上限零水平变化区间N(纯N)X下X上(X上+X下)/2[X上-(X上+X下)/2]/rP(P2O5)Y下Y上(Y上+Y下)/2[Y上-(Y上+Y下)/2]/rK(K2O)Z下Z上(Z上+Z下)/2[Z上-(Z上+Z下)/2]/r3)对试验水平进行无纲量编码:三因素,即氮、磷、钾三个因素,五水平,即+r、+1、0、-1、-r。+r=上限施用量,+1=零水平+变化区间,0=零水平,-1=零水平-变化区间,-r=下限施用量。氮、磷、钾三因素无纲量编码表因素编码N(纯N)(公斤/亩)P(P2O5)(公斤/亩)K(K2O)(公斤/亩)+rX上Y上Z上+1(X上+X下)/2+[X上-(X上+X下)/2]/r(Y上+Y下)/2+[Y上-(Y上+Y下)/2]/r(Z上+Z下)/2+[Z上-(Z上+Z下)/2]/r0(X上+X下)/2(Y上+Y下)/2(Z上+Z下)/2-1(X上+X下)/2-[X上-(X上+X下)/2]/r(Y上+Y下)/2-[Y上-(Y上+Y下)/2]/r(Z上+Z下)/2-[Z上-(Z上+Z下)/2]/r-rX下Y下Z下试验中必须严格按上述编码表所对应计算的施肥量实施,确保试验的正交性和旋转性。4)试验组合处理:试验组合处理数为23个,试验方案如下: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无量纲试验方案表试验号N(纯N)编码P(P2O5)编码K(K2O)编码1111211-131-1141-1-15-1116-11-17-1-118-1-1-19r0010-r00110r0120-r01300r1400-r1500016000
170001800019000200002100022000230005)试验地的选择:试验地应选择地块平坦、整齐、肥力中等、均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坡地应选择坡度平缓、肥力差异小的地块,同时应避开道路、堆肥场所等特殊地块。6)小区面积与排列:小区面积为21m2(3mх7m),并在四周设置2m以上的保护行。小区排列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为便于田间布置,设一个空白小区,以作校验,但不参加计算。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完全实施无量纲试验方案小区划分与排列方式保 &,nbsp; 护 行 保 Ⅰ保 1 15 9 5 16 4 14 17作 业 道 Ⅱ护 行 20 13 2 19空白 10 18 6护 行 作 业 道 Ⅲ 12 7 21 11 3 22 8 23 保 护 行7)试验记载:按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NY/T497—2002)执行。8)试验统计分析:采用云南省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软件。(4)田间试验的数量:每个项目区内按1000亩耕地设计1组试验。(5)提出配方: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向农民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卡。3、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利、适种作物,拟定一套完整的、适合当地的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措施。(1)选用优良品种:选择全省推广并适合当地的各种优良品种,并做到籽粒饱满、无病虫、无混杂的原种。(2)规范合理密植:根据当地的土壤、水肥条件、品种特性,确定作物种植的株行距,做到合理密植,玉米、水稻采用宽窄行种植,小麦采用开墒条播、点播,做到播行笔直、下粒均匀,深浅一致。(3)适时播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确定最佳播种时间。(4)科学施肥:在每亩保证1000公斤以上农家肥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卡上的要求,选择各种作物的施肥品种、数量、施肥时间和施用方法。(5)加强管理:及时补苗、按时灌水、适时除草、根据预测预报,及时防治作物病虫害,适时收获,安全贮藏。第十章 农田建设制图要求
第47条、任务目的1、农建项目区必须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和工程施工图。为农建区土地资源配置、工程、生物、农艺措施设计,实施提供可靠的图件资料依据,确保农田建设质量。2、农田建设制图内容繁多,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要求图件有严密的科学性、综合性、实用性和艺术性。3、图件上的一个图斑标绘要有质量和数量指标、即定位、定性、定量地反映客观条件;图面设计、字体大小、线条粗细、清楚美观。第48条、农田建设规划图绘制的要求农建项目规划图是项目实施农田建投指令性图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基础上,根据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建设内容,治理目标,因地制宜调整各项建设用地,优化土地资料配置,集中反映工程措施、生物农艺措施“三结合”的综合性设计图。1、农田建设规划图是以地形图为基图转绘,除反映必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外,还要准确反映制图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行政和土地使用界线等。2、农田建设规划图绘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地理要素:河流、库塘、泉源、侵蚀沟、露头石、沼泽地、独立树、植被、耕地界线等。(2)社会经济要素:居民点、独立地物(如庙、坟地)、主要交通道路、行政界线、管线(如高压线、光缆线)、农田水利基础工程设施等。(3)数学要素:制高点、高程点、控制点、比例尺等。(4)规划要素:田间沟渠、机耕路、水池、管道、生物农艺措施。(5)图名:图名一般置于图框内上中部。(6)图例:图例是阅读的工具,图例中各要素符号与图中内容一致。图例一般置于图框内右上侧。(7)图标:图标置于图框内右下侧,并紧靠图框。图标内容如下:(规划设计单位名称)批准 (工程名称)部分核定 阶段审查 (图名)校核 设计 比例 日期 制图 图号 (8)工程特性表:用于反映项目区各种工程数量、规格、结构的表格,置于图框内边缘,工程特性表包括以下内容:序号工程名称单位数量规格结构备注 3、规划图应重点反映规划要素,使表达的结构重点突出,主次分明。4、主要大水池、沉沙池、陡坎必须按实地位置绘于图上,并注记容量;小水池、小水窖若数量多时,只有图上反映与实地相符的部份,并注明同类的数量及总容量。5、图中渠系必须注记断面尺寸、长度;水池、水窖注记容量;管道注记管径、长度;水源属库塘注记容量,水系如何流、抽水站出水口、主干渠注记流量。
6、规划图线条的颜色要求:规划界用深红色;地类界用深绿色;地、县、乡、村界用黑色;水田用绿色;菜园、果园等园地用鲜绿色;旱地用橙色;河流、水库、湖泊、坝塘、水池、水窖用深蓝色;灌渠用蓝色;排沟用天蓝色;土沟用浅蓝色;机耕路用黄色;公路用深黄色;主管、支管用粉红色;各种水工建筑物用红色。第49条、施工图绘制的要求施工图是指导农建工程的图件,主要表达工程设计意图、质量要求、施工方法。施工图主要有:渠系纵横断面图、机耕路、水池、挡墙、坡改梯剖面图等。1、剖面图结构要求:单独一种剖面图绘制在一张图框中时,图名置于图框内上中部,几种剖面图绘制在一张图框中时,图名置于图样的上面或下面,两种绘制方式的图标都置于图框内右下侧,并紧靠图框。2、在同一张纸图中,图线宽度和型式应一致,虚线、点线的线段长短和间隔应相等。3、在同一组视图中,表达同一结构的同一线型时,其宽度和虚线、点线的线段长度、间距一致。4、施工图比例要求:选用1:10n、1:2×10n、1:5×10n三种。当整张图纸只用一种比例时,应统一注写在图标内,否则按格式注写在图样的正下方。5、避免尺寸线与其它线、数字等相交,尺寸应尽量注记在视图可见轮廓线附近,尽可能注记在两个有关视图之间,不要在虚线上标注尺寸。所注尺寸要能够完全确定视图各部份的形状、大小和相应位置,能清晰、齐全地反映设计要求。6、剖面图注记要求(1)水池:应注记断面尺寸、安全超高线、出、入土高度,进出水管、溢流管、排污管的位置和管径尺寸,墙体衬砌的方法、爬梯钢筋尺寸。(2)沟渠:断面尺寸、安全超高线、出、入土高度、墙体衬砌的方法,若是梯形断面,还应注记内外坡比。(3)机耕路:断面尺寸、出、入土高度、路面垫层高度、墙体衬砌的方法。(4)坡改梯:地埂高度、两底宽度、坡度、坡比,地面宽度、自然坡度、边毛宽度、地埂采用的材料。7、渠道纵断面绘制要求(1)根据第18条的设计要求,结合野外实测结果,按下图绘制渠道丛断面图里和桩号 地面高程 渠道设计比降 设计水面高程 渠堤高程 渠底设计高程 挖填值挖 填 2、渠道纵断面的比例尺选择,一般高程比例采用1/100或1/200,水平比例采用1/1000或1/2000,若渠线较短,水平距离可取大一些,反之则小一些,视具体情况而定。3、渠道上有建筑物时,则需要对建筑物的位置和形式予说明和统计。 第十一章 附 则第50条、本《技术规程》系试行,不够全面和完善,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规程。第51条、本《技术规程》在全省各州(市)、县参照试行。第52条、本《技术规程》由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解释。第53条、本《技术规程》于2007年3月1日试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规程
- 四川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2011版)
- 甜椒操作技术规程-林(2006.12修改,农药营养液部分)
- 无公害西瓜生产技术规程
- 鲜食葡萄栽培技术规程
- 冶金工业部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
-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 有机葡萄生产技术规程
- 玉米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 浙江省水稻品种试验技术规程(试行)
- 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
- 浙江省城市建设工程日照分析技术规程
- 《钢管脚手架、模板支架安全选用技术规程》db11t583-2008
- 合肥市住宅工程防渗漏技术规程
- db21t 1671-2008水稻脱粒、清选作业技术规程doc
- 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 新建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设计技术规程
- 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规程--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