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 MB
  • 201页

DLT5409.4-2010 核电厂工程勘测技术规程 第4部分:测量.pdf

  • 20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27.140P59备案号:J1040--2010口L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5409.4—2010核电厂工程勘测技术规程第4部分:测量TechnicalcodeforengineeringinvestigationofnuclearpowerplantsPart4:surveying2010—05—24发布2010—10一01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 目次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基本规定⋯⋯⋯⋯⋯⋯4平面控制测量⋯⋯⋯⋯41一般规定⋯-⋯⋯⋯⋯-⋯·4.2卫星定位测量⋯⋯⋯⋯4.3导线测量⋯⋯⋯⋯⋯⋯4.4三角形网测量⋯⋯⋯⋯一5高程控制测量⋯⋯⋯⋯5.1一般规定⋯⋯⋯⋯⋯⋯⋯5.2水准测量⋯⋯⋯⋯⋯⋯·5.3三角高程测量⋯⋯⋯⋯”5,4GPS高程测量⋯⋯⋯⋯“6地形测量⋯⋯⋯⋯⋯⋯6l一般规定⋯⋯⋯⋯⋯⋯一6.2图根控制测量⋯⋯⋯⋯··6.3测绘方法⋯⋯⋯⋯⋯⋯..64地物测绘⋯⋯⋯⋯⋯⋯”6.5地貌测绘⋯⋯-⋯⋯⋯-⋯6.6水下地形测量⋯⋯⋯⋯·67海洋测绘⋯⋯⋯-⋯⋯⋯·7数字摄影测量⋯⋯⋯⋯7.1一般规定⋯⋯⋯⋯⋯⋯·-DL,T5409.4—2010⋯⋯Ⅳ⋯⋯⋯·1⋯⋯⋯”6⋯⋯⋯11⋯⋯”20⋯⋯⋯24⋯⋯⋯29⋯⋯⋯33--····-·34·········34⋯⋯⋯36⋯⋯⋯39-···-····43·········45······-··47⋯⋯-..51⋯⋯⋯55 DL,T5409.4—2010日IJ舌DL/T5409《核电厂工程勘测技术规程》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地震地质第2部分:岩土工程第3部分:水文气象第4部分:测量本部分为DL/T5409的第4部分。本部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E20051739号文)的要求进行编制的。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E、附录F、附录K、附录L、附录M为规范性附录,本部分的附录C、附录D、附录G、附录H、附录J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华东电力设计院。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小望、姚麒麟、刘瑾瑜、徐健、柳林、钱卫兵、常增亮、李汶军、宋俊、侯英宏。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Ⅳ 1范围DL,T5409.4—2010DL/T5409的本部分规定了核电厂及其附属设旌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核电厂及其附属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工程建造阶段的测量工作。运营管理阶段的测量工作可参照本部分执行。 DL,T5409.4—2010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31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12319中国海图图式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3977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159671:500l: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1831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025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L/T5001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2 DL,T5409.4—20103基本规定3.0.1为了统一‘核电厂及其附属设施测量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核电厂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适应核电厂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程。3.0.2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1:500~1:10000比例尺陆域及水(海)域地形测量、数字摄影测量、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旅工测量及其他测量。3.0.3核电厂测量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如1980西安坐标系统(或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1956年黄海高程系)。采用相对独立的坐标高程系统时,应与国家坐标高程系统相联测。304核电厂主厂区及附属设施区工程测量控制网,一般应分阶段并按首级网、次级网、厂房微网三个等级布设。305首级网精度的基本要求:首级平面控制最弱点坐标中误差(相对于测区平面起算点)不应超过2cm;首级高程控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相对于测区高程起算点)不应超过lcm。3.0.6设计阶段测图基本比例尺应符合表3.0.6的规定。表3o.6测图基本比例尺的要求设计阶段基本比例尺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15000~110000初步设计l:1000~l:2000施工图设计1:500~l:1000注1:初步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阶段一般搜集已有的地形图,也可采用数字摄影测量、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重新测图。注2:各设计阶段的地形图亦可根据工程需要的测图比例尺进行施测 DL,T5409.4—20103.0.7地形图图式执行GB/T20257.1、GB/T20257.2和GB12319中的规定。3.0.8核电厂测量中使用的应用软件(包括自行开发、引进或移植的各类测绘软件),需通过相应级别的测试与鉴定后方可使用。3.0.9核电厂各项测量工作应积极推广应用GPS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新技术,但必须满足本部分规定的精度要求。3.0.10对测绘仪器、工具,必须做到及时检查校正,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修。3.0.11本部分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注:本部分条文中的中误差、闭合差、限差及较差,除特别标明外.通常采用省略正负号表示。3.0.12各种外业测量的原始记录应填写齐全、字迹清晰、整齐美观,严禁擦拭、涂改和转抄。3.0.13记录各项测绘活动的有关观测数据、数字图表、技术文档等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版资料,应分类整理、备份归档,并与纸质资料一同长期保存。3.0.14核电厂测量工作,除应按本部分执行外,还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 DL,T5409.4~20104平面控制测量41一般规定41.1本章适用于主厂区及附属设施区的平面控制测量工作。在前期选址阶段,更大范围的平面控制测量工作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执行。4.1.2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4.1.3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导线及导线网、三角形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级。4.1.4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和计算应遵循下列原则:1应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经济合理、考虑发展。2当与国家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并与工程的首级控制网应分别布设、分别解算。坐标联系测量的方法和精度指标可按GB50026有关规定执行。3作业前应进行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对收集到的相关控制资料和地形图,应进行综合分析,并在图上进行优化设计和精度估算。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工程规模,合理确定网的精度等级和观测方案,但等级不应低于四等。4起算点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选择一个点的坐标和一个方位作为起算数据。5首级控制网采用卫星定位测量方法时,约束平差后,应使用测距仪对控制网边长进行检测。检测边数应不少于3条,使用的测距仪精度等级应小于等于5mm级,与GPS坐标所反算边长比较,较差相对误差应不大于1/60000。415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5 DL,T5409.4—2010大于1/150000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1采用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0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2采用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面可采用高斯投影面、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3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4采用独立坐标系统。4.1.6视需要应进行坐标联系测量,坐标联系测量的方法按附录A的要求执行。4.2卫星定位测量4.2.1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2.1的规定。表421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平均边长d固定误差一比例误差系数口约束平差后撮弱边等级mm/km相对中误差三等3≤5≤2≤l九50000四等l5≤5≤2≤】/80000一级≤10≤20≤1,20000二级05≤10≤40≤1/10090422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式(4.2.2)计算,即盯=√一2+(丑d)2(4.2.2)式中:盯——基线长度中误差,rnnl;A——固定误差,nlirl;B——比例误差系数,mm/km;d——平均边长,km。4.23GPS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6 算DL,T54094—20101GPS网的测量中误差,按式(4.2.3—1)和式(4.2.3,2)计m=后阴W=√K2+%2+彬2(4.23—2)式中:m——GPS网测量中误差,mm;Ⅳ——GPs网中异步环的个数:1,/——异步环的边数;矿——异步环的环闭合差,rllnfl;矿、彬,、彬——异步环的各坐标分量闭合差,n"lnl。2GPS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即m≤盯(4.2.3.3)424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2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2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3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条。4首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倍。5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部分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呵采用较灵活的布网方式。6对于采用GPS.RTK测目的测区,在首级网的布设中应确7 DL,T5409.4—2010定参考站点的分布及位置。4.2.5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2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0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3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4.2.6控制点埋石按附录B的要求执行,点之记绘制参照附录C执行。4.2.7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7的规定。表427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等级三等四等一级二级接收机类型双频舣频双频或单频仪器标称精度5mm+2ppm5mm+5ppm10mm+5ppm观测量载波相位卫星高度角静态≥15≥15(。)快速静态≥15有效观测静态≥5卫星数快速静态≥5静态≥60≥45≥30观测时段长度快速静态≥15静态10~30数据采样间隔快速静态5~15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6≤8tPDOP) DL/T5409.4—201042.8规模较大的测区,应编制作业计划。4.2.9GPS测量在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池的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存空间是否充足。4.210安置天线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天线高量取应精确至1mln。4.211作业时,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4.2.12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开关机时间等相关的测站信息。GPS记录手簿格式参照附录D的要求执行。4.2.13GPS测量数据处理,基线解算可采用随机软件,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30rain;2解算模式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也可采用多基线解算模式;3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4.214GPS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检核,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式(4.2.14.1)~式(42.14.5)的要求:彬≤孚d矿≤T6仃彬≤立5莎∥=厄百研形≤巫仃‘9 DL/T5409.4—2010式中:"——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nl。2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式(4.2.14.6)~式(4.2.14.9)的要求:矿≤2x/no"Wy≤2.,/na矿≤2x]ncy矿≤2-,]3nO"(4.2.14.6)(42.14.7)(4.2.14.8)(4.2.14—9)式中:”——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3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式(4.2.14.10)的要求:Ad≤2-,/厄o"(4.2.14—10)4.215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检核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异步环的边数不应超过4.2.4条第3款的规定。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图形。4.2.16外业观测数据检验合格后,应按4.23条对GPS网的观测精度进行评定。42.17GPS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WGS.84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观测点在WGS.84系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2无约束平差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的2倍。4218GPS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国家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中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平差。n DL,T5409.4~20102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以强制约束、加权约束,对于首级控制网也可采用一个已知坐标和一个已知方位作为约束条件。3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的精度信息。有需要时,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4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4.2.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4.3导线测量4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1的规定。表43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导线平均钡0角测距测回数方位角等级长度边长由出测距相对导线全长相误差中误差1”级2”级6”级闭合差对闭合差krakm仪器(”)(。)mm三等9318151/20。0006103.6石≤1儿00000四等6152515I,10000065‘≤l/60000一缓4O51,,O0002410石≤1115000二缓24O258151,140001316石≤】/10000注l:表中H为测站数。注2:测角的1”、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部分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4.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4.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4.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三、四等不应大于5cm,一、二级不应大于13cm。4.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 DL,T5409.4—2010应大于表4.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4.3.4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4导线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4.35导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三、四等导线视线倾角不宜大于9。:5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4.3.6导线点的埋石规格及埋设按附录B的要求执行,点之记绘制要求参照附录C执行。4.3.7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l经纬仪系列分级和基本技术参数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2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3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4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2 DL/T5409.4—2010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5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6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7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应超过1.5”。8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lmm。4、3、8水平角观测宣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4.3.8的规定。表438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仪器精度光学羽4微器两次重一测回内同一方向值等级台读数之差半测回归零差2C互差各测回较差等级(“)(”)四等及1”级仪器696以上92”级仪器3813一级及2”级仪器1812以下6”级仪器l8注1: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注2;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士30的范圈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2观测的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3观测的方向数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4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按附录F执行。5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DL/T5409.4—20104.3.9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0之差,不应大于表4.3.1中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倍。4.3.10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2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1格。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士3。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的限制。3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4.3.11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2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3若--N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应重测该站。4.3.12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网相应等级的规定执行。4.313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根据需要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4.3.14各等级控制网的边长,应采用中、短程全站仪或电磁波14 DL,T5409.4—2010测距仪进行钡4距。4.3.15本部分对中、短程测距仪器的划分,短程为3km以下,中程为3I∞~15km。4316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按式(4.3.16)表示,即%=a+bD(4.3.16)式中:%、——测距中误差,mlll;口——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D——测距长度,km。4.3.17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气象仪表,应定期进行检验。当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空盒气压表时,宜送当地气象台(站)校准。4318各等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18的规定。表4.318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平面控观测次数总测一测回读单程各测往返测制网仪器精度等级数较差回较差距较差等级往返回数三等≤5mm级仪器6≤5≤7四等≤5mm级仪器1≤5≤7≤2(d+6D)一级≤10mm级仪器2≤10≤15二级≤10mm级仪器1≤10≤15注l:测距的5nlITl级仪器,是指当测距长度为lkm时,仪器的标称精度m。为5mm的电磁波测距仪器(m。=a+bD)。在本部分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注2: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2~4次的过程。注3:根据具体情况,边长测距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代替往返观测。注4:计算测距往返较差的限差时⋯b分别为相应等级所使用仪器标称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4.3.19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DL,T5409.4—20101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2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3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4气象数据的测量应符合表4.319的规定;表43.19气象数据的测定要求最小读数等级测定的时间间隔数据取用温度气压℃Pa三等0250(或05mmHg)每边两端观测始末每边两端的平均值四等0550(或05mmHg)每边两端观测始末每边两端的平均值一级l100(或lmmHg)每边测定一次测站端的数据二级100(或lmmHg)一时段始末各测定一次测站端的数据注1:温度计应悬挂在与测距视线同高不受日光辐射影响和通风的地方。注2:气压计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避免日光曝晒5当测距边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的高差进行修正时,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求,可按5.3.2和5.3.3中五等三角高程测量的有关规定执行。4.3.20每目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根据需要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4.3.21导线测量数据处理,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斜距,须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离计算。2两点间的高差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当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时,其高差应进行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3水平距离可按式(4.321)计算,即16 DL,T54094—2010D_=4s2一h2(4.3.21)式中:n——测线的水平距离,m;S——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m;h——仪器的发射中心与反光镜的反射中心之间的高差,m。4322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按式(4.3.22)计算,即(4.3.22)式中:矗——导线环的角度闭合差或附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n——计算矗时的相应测站数;Ⅳ——闭合环及附合导线的总数。4.323测距边的精度评定,应按式(4.3.23.1)和式(4.3.23-2)计算,当网中的边长相差不大时,可按式(4.3.23.3)计算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1单位权中误差:式中:“——单位权中误差;d——各边往返距离的较差,113113:”——测距边数;1P——各边距离的先验权,其值为—;,o"D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按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计算。2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17巫加F旷 DL,T5409.4—2010f1‰叫、/百式中:m。:——第i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m只——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3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J絮式中:m。——平均测距中误差,ITlIIl。4.324测距边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式(4.3.24-1)计算:肚或【H半j(4.3.24-1)式中:D——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m;聪——测线的水平距离,m;风——测区的平均高程,m;H。——测距边两端点的平均高程,m;R。——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径,nl。注:常用的几种大地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和几种曲率半径的计算方法参照附录G执行。2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式(4.3.24.2)计算,即18日=或11H。+k1R~+H。+h。1 DL,T54094—2010式中:D1——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m;矗m——测区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差,nl。3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应按式(4.3.24.3)计算,即,1、D2:Df+乓+篓l(4...)I13243‘l2碟24《』式中:n——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m;k——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平均值,m;墨——测距边中点处在参考椭球面上的平均曲率半径,m;衄——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增量,m。4.325一级及以上等级的导线网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4326导线网平差时,先验中误差%及坼,,应按4.3.22和4.3.23中的方法计算,也可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求得的经验公式估算先验中误差的值,并用以计算角度及边长的权。4327平差计算时,对计算略图和计算机输入数据应进行仔细校对,对计算结果应进行检查。打印输出的平差成果,应列有起算数据、观测数据以及必要的中间数据。4328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点位误差椭圆参数或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边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等。4.329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应符合表4.3.29的规定。表4329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观测方向值及各项边长观测值及边长与坐标方位角等级修正数符项修正数(”)三、四等010I000l~、二级l19 DL,T5409.4—20104.4三角形网测量4.4.1各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4.1的规定。表441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平均测角中测回数三角形最等级边长误差测边相对最弱边边长相大闭合差中误差对中误差1”级2”级6”级lan(”)仪器三等3l8≤1/200000≤1/15000069四等l525≤1/150000≤l/8000046一u埒l5≤1/40000≤1/200002415二级0510≤1,20000≤1/10000304.4.2三角形网中的边长宜全部观测,角度可根据需要选择观测或全部观测;观测的边长和角度均应作为三角形网中的观测量参与平差计算。4.4.3首级控制网定向时,方位角传递宜联测2个己知方向。4.4.4三角形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首级控制网中的三角形,宣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其三角形的内角不应小于30。。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应小于250。2加密的控制网,可采用插网、线形网或插点等形式。3三角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4.3.5条1款~4款的规定。4.4.5三角点的标石规格及埋设按附录B的要求执行,点之记的绘制参照附录C执行。4.4.6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法观测。44.7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除满足4.4.1外,其他要求按437、20 DL,T5409.4—20104.38及4.3.10~4.3.13执行。44.8三角形网的边长测量,除满足4.4.1外,其他要求按4.3.14~4_3.20执行。4.4.9三角形网的测角中误差应按式(4.4.9)计算,即7飞=(4.4.9)式中:%——测角中误差,(”);矿——三角形闭合差,(”);n——三角形的个数。4.4.10水平距离计算和测边精度评定按4.3.21和4,3.23执行。44.11当测区需要进行高斯投影时,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方向观测值,应进行方向改化计算。方向改化计算公式为式中:4、:——测站点1向照准点2观测方向的方向改化值,(”):嘎、,——测站点2向照准点1观测方向的方向改化值,(”):玉、M,屯、儿——1、2两点的坐标值;心——测距边中点处在参考椭球面上的平均曲率半径,m。4.4.12测距边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按4.3.24执行。4.4.13三角形网外业观测结束后,应计算网的各项条件闭合差。各项条件闭合差不应大于相应的限值:2l厚n儿h2巧HMKk■一■屯∥一噼∥一噼}|=瓯哇 DL,T5409.4—20101角一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2矩cot2fl式中:彬——角一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相应等级的测角中误差,(”);口——求距角。2边(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值:睨=z1-2/)2Ira/2式中:阪——边(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值;导、鲁——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3方位角条件的自由项的限值:%=2√嘭?+m£+”茚式中:孵——方位角条件的自由项的限值,(”)磁.、Ⅲ:,——起始方位角中误差,(”);H——推算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4固定角自由项的限值:%=2√嘭2+睇2式中:睨——固定角自由项的限值,(”);嘭——固定角的角度中误差,(”)。5边一角条件的限值,三角形中观测的一个角度与由观测边长根据各边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计算所得的角度限差,应按式 (4.4.13.5)进行检核DL,T5409.4—2010咿历而忑磊磊式中:阡,一一观测角与计算角的角值限差,(”)一mD——各边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D口、口一除观测角外的另两个角度;西——相应等级的测角中误差,(”)。6角一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2,o’鲁厄瓣Ctw=cottt+cotfl,.坼=cottrj±cot届一1(4413—7)(44.13,8)式中:职——角一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d。一~与极点相对的外围边两端的两底的余切函数之和;巩——中点多边形中与极点相连的辐射边两侧的相邻底角的余切函数之和,四边形中内辐射边两侧的相邻底角的余切函数之和以及外侧的两辐射边的相邻底角的余切函数之差;i一一三角形编号。4.4.14三角形网平差时,观测边和观测角(或观测方向)均应视为观测值参与平差,其先验中误差‰及‰,应按4.3.23和4.49中的方法计算,也可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求得的经验公式估算先验中误差的值,并用以计算边长及角度(或方向)的权。平差计算按4.3.27~4.3.29执行。 DL,T54094—20105高程控制测量5.1一般规定5.1.1高程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依次为二、三、四、五等。各等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四等及以下等级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五等也可采用GPS拟合高程测量。5.1.2核电厂主厂区及附属设施区的首级高程控制应采用二等水准测量。首级水准网应布设成闭合环形网,加密网宣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5.13核电厂整个测区的高程系统,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采用相对独立的高程系统时,应与国家高程系统联测。5.1.4测区高程起算点引测精度一般不低于三等水准。当测区附近有几种高程系统时,可视需要进行联测,联测精度不应低于其中较低一级高程网的精度。引测和联测之前应对各系统邻近高程点之间的高差进行检测。检测高差与原高差之差小于测设等级限差的1.5倍时方可作为本测区高程起算点。我国主要几种高程系统零点互换可参见附录H。5.1.5高程控制点宜与平面控制点同点位,新测区应埋设3个以上的永久性高程控制点。5.2水准测量5.2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1的规定。5.2.2水准仪系列分级及基本技术参数应符合附录J的规定。5.2.3进行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DSl型不应超过15”、DS3型不应超过20”。24 DL,T5409.4—2010表52.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往返较差、附台或观测次数环形闭合差每千米高差附合路线水准仪等级全中误差长度水准尺型号与己知附合或点联测环形平地山地往返各二等DS】锢瓦44√i一次DS】铟瓦往一次三等6≤50往返备DS3双面一次往返各≤12五44石一次往返各四等10≤20DS3双面往一次≤20√Z46石一次往返各五等15DS3单面往一次430√i一次注:结点间或结点与高级点间水准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O7倍。注2:计算往返较差时,L为水准点间的路线长度(km),计算附台或环形闭合差时,£为附台或环形路线的长度(1an)。n为附合或环形路线的测站数。注3:在特殊情况下,四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可适当放宽,但最长不得超过表中值的15倍。注4:电子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相同2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对于二等水准不应超过0.2”、三等不应超过0.5”。3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铟瓦水准尺,不应超过015mm;对于条形码尺,不应超过0.10mm;对于木质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mm。5.2.4水准点的布设与埋石,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将点位选在质地坚硬、密实、稳固的地方或稳定的建(构)筑物上,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当采用电子水准仪作业时,水准路线还应避开电磁场的干扰。2宜采用水准标石,也可采用墙水准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水准标志、标石埋设应按附录K执行。 DL,T5409.4—20103埋设在测图范围外的水准点完成后,应绘制点之记或作点位说明。5。2.5水准观测应在标石埋设稳定后进行。各等级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5的规定。表52.5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仪视线前后视视线离基、辅分划基、辅分划或检测间隙等级长度较差累积距地面最或黑、红面黑、红面所测点高差型号离较差低高度读数较差高差较差较差m1"1"1二等DSl50l050507l0DSl85l015三等36030DS3752030四等DS3100510O2305050大致五等DS3100相等注1: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注2:三、四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注3: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相同5.2.6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观测顺序可按GB/T12897、GB/T12898的相应规定执行。527水准观测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l对具有倾斜螺旋的水准仪,观测前应测出倾斜螺旋的置平零点并作出记号,以便每站迅速置平仪器。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前应严格置平水准器。2严禁为了增加标尺读数把尺台安置在沟边或壕坑中。3除路线拐弯外,每一测站仪器和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尽可能接近于直线。 DL,T5409.4—20104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应两次调焦。转动仪器倾斜和测微螺旋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5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返测时,两根标尺必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6电子水准仪观测时,应条形码尺面光照均匀、成像清晰。5.2.8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二等水准应选用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结果。其他等级应将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的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限时则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529工作间隙宜在水准点上结束,否则,应选择两个坚稳可靠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并作出标记。间隙后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不超过表5.2.5规定的限差要求时,可由此起测。否则应从前一水准点起测。5.2.10当水准线路跨越障碍物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等水准路线宜避免通过江河、湖塘、沼泽、宽沟或山谷等障碍物。需要通过上述障碍物时,水准视线的长度在200m以内仍用一般观测方法单线过河,但在测站上应变换一次仪器高度,观测两次。两次高差之差应不超过7mm,取两次结果的中数;2水准测量的视线长度超过200m时,应根据障碍物的宽度和仪器设备等情况,按照GB/T12897、GB/T12898的相关规定选用直接读数法、微动觇板法、经纬仪倾角法、测距三角高程法等方法进行观测。5.2.11水准观测读数和记录的取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DSl型水准仪使用铟瓦水准尺时,读数及记录均取至0.05mm或O.1mm:2DS,型水准仪使用木质水准尺时,读数及记录均取至lmm;3采用电子记录时,根据使用的仪器型号和水准尺仍按上述原则读数和取位,并将电子文档中的原始数据和各项限差打印出来,以便校对和存档。 DL,T5409.4—20105.2.12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计算水准网中各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并应符合表5.2.1的规定。同时按式(5.2.12.1)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蚝,即帆=J去澍(5.2.12-1,式中:M.——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Irlnl;4——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R——测段长度,km=n——测段数。^以的绝对值不应超过表5.2.1规定的各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l/2。2按式(5.2.12.2)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气,并应符合表5.2.1的规定:Mw2牿[孚](5.2.12-2)式中:Mw——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lIIm;矿——水准环闭(符)合差,mm;F——水准环长度,km;Ⅳ——水准环数。3平差计算应优先使用计算机程序。图根水准可进行简单配赋平差。用于平差计算的程序应符合3.0.8的要求。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和注记应进行核对,平差后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应满足表5.2.1的要求。4若平差是按测站数定权,则应将程序输出的每测站中误差乘以每千米平均测站数的平方根,以求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DL,T5409.4—20105高程成果的取值:二等水准应精确至0.1mm,三、四、五等水准应精确至lmm。5.3三角高程测量5.3.1三角高程测量,宜在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成高程导线附合路线、闭合环线或三角高程网。5.3.2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3.2的规定。表5.3.2三角高程观测的技术要求每千米高差全边长往返观测附台或环形等级中误差观测次数高差较差闭合差km四等10≤1往返各1次40√i20√i五等15≤1往返各1次60√i30√r注1:s为测距边水平距离,kin;L为线路总长.虹。注2t四等三角高程测量宜起讫于不低于三等水准的高程点上,五等宜起讫于不低于四等的高程点上。注3:线路长度不应超过相应等级水准路线的总长度。注4:补点可用两个以上单方向交会求得,其求得之高差较差与对向观测高差较差相同5.3.3三角高程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3.3的规定。表533三角高程观测的技术要求垂直角观测边长测量等级仪器精度测回数指标差较差测回较差等级(”)仪器精度等级观测次数四等2”级3≤7-≤7≤10mm级往返各一次五等2“级2≤10≤10mm级往一次注:2”级仪器垂直角指标差不应超过1’5.3.4垂直角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垂直角观测的操作程序:在垂直度盘的一个位置上,将望 DL,T5409.4—2010远镜中丝或上、中、下三丝依次照准该组的每一个目标并进行垂直度盘读数。纵转望远镜,依中丝或下、中、上三丝的照准次序进行垂直度盘另一位置的观测,即完成该组中每一方向一测回的操作。2盘左、盘右两位置照准目标时,目标的成像应位于垂直丝左右附近的对称位置。同一方向照准的部位应一致。用三丝法观测时,纵转望远镜前后,水平丝照准一律按上、中、下丝的次序进行。3在进行垂直角观测前,应将照准部水准器整置水平。在每次进行垂直度盘读数以前,必须将垂直度盘上的气泡严格居中。电子经纬仪、全站仪在观测前应严格将照准部长水准器置平,其偏离中心位置不得超过一格。4垂直角和指标差的计算公式,因垂直度盘刻划形式而异。J2型(T2、010)仪器按式(5.3.4—1)和式(5.3.4.2)计算。口:—R-L—-180(5.3.4.1)f:—R+L—-360(5.3.4-2)2式中:三——盘左读数;R——盘右读数;口——垂直角;i——指标差。5推荐直接使用天顶距计算高差,全站仪在输入各项改正参数后,可直接从显示屏上读取观测高差。5.3.5三角高程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测距仪有对中杆时可直接读取仪器高,无对中杆时应采用特制工具(卡尺或直角钢尺)量取仪器高和觇牌高,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并取值至毫米,取其平均值作为记录高度。30 DL,T5409.4—20102三角高程垂直角观测应选择在气候条件良好,成像稳定的时间进行,不应在雨、雾、风、阳光照射下抢测。3观测顺序为前视时,先测距后观测垂直角;后视时,先观测垂直角后测距。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向观测。有条件时,可争取在相同时间段内完成垂直角的对向观测。4照准目标必须清晰可辨,观测时其视线应离开障碍物1.5m以上。5测距时,气压计应置平,防暴晒,温度计应悬挂在离地面1.5m以上的地方。如使用干湿温度计时,应按说明书规定的要求使用。6垂直角观测宜用特制的觇牌作为观测目标。7垂直角观测一般采用中丝法观测三测回。每测回指用中丝分别照准觇牌的上、下缘并正倒镜各测一次。垂直角取上、下缘读数的平均值。觇牌高应量至觇牌中心。5.3.6三角高程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往返测的高差,应按式(5.3.6)进行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改正。r:1-KS2(536)2R式中:r——地球曲率及折光差改正数,m;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R=6369km;S——测距边水平距离,m;K——折光系数,一般取0.13。2外业原始记录和起算数据均应进行严格检查。采用电子记录方式时,应打印原始观测数据检查校对。计算对向观测高差较差、附合或环形闭合差,并应符合表5.3.2的要求。3平差前,应按式(5.212.2)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4各等级高程网,应按最d、----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 DL,T5409.4—2010差全中误差。5高程成果的取值,应精确至lram。5.3.7三角高程测量每千米高差测量的偶然中误差^以和全中误差^砧,分别按式(5-3.7一1)和式(5.3.7—2)计算。1用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计算每千米高差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6%=压圈(5.3.7.1)式中:J】lfA——每千米高差测量偶然中误差,1711n;d——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S——测高边水平距离,hrl;H——d的个数。2用附合或环形闭合差计算每千米高差测量的全中误差‰:坻=_\/压N『L纠S=I(5.3.7.2)式中:Mw——每千米高差测量全中误差,mm;^——附合或环形闭合差,z33rn;s——每个闭合环(附合)长度,hn;Ⅳ——闭合环(附合)的个数。5.3,8高程网平差应优先使用计算机程序,单一路线平差可按边长成比例配赋。用于平差计算的程序应符合3.0.8的要求,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应进行核对。5.3.9内业计算取位:四等三角高程测量的记录计算垂直角取至32 DL,T5409.4—2010O.1”,五等三角高程测量垂直角取至l”:最后平差成果取位:四等三角高程高程取至lmm,五等三角高程取至lcm。5.4GPS高程测量54.1GPS高程测量,仅适用于几何水准测量或高程联测困难的平原或丘陵地区,可在五等高程控制测量中使用。5.4.2GPS高程测量宜与GPS平面控制测量一起进行。5.4.3GPS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GPS高程网应与测区高等级水准点联测。联测点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四周和测区中心,若测区为带状地形则应分布于测区两端及中部。2联测点数,宜大于选用计算模型中未知参数个数的1.5倍。3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的点数。5.4.4GPS高程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充分利用当地的重力大地水准面模型或资料;2应对联测的已知高程点进行可靠性检验,并剔除不合格点:3对于地形平坦的小测区,可采用平面拟合模型;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大面积测区,宜采用曲面拟合模型:4对拟合高程模型应进行优化:5当仅联测到一个己知高程点时,可将联测点作为起算高程点,用平面网平差所得的坐标反算出网中各边长,并利用各边的WGS.84大地高差,以距离定权,按常规的高程网进行平差。5.4.5对GPS点的高程成果,应进行检验。检测点数,不少于全部高程点的10%且不少于3个点;高差检验,可采用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方法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其高差较差不应大于30√Dmill(D为检测点间的边长,km)。 DL,T5409.4—20106地形测量6.1一般规定6.1.1地形图测图比例尺,应根据工程设计阶段、规模大小的需要,可按表3.0.6选用。6.1.2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按表6.1.2选用。表612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比例尺地面倾角“1:500l10001:2000l:5000l:10000口≤6。05051256。15。l2510注1:一个测区同一比例尺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注2:水下地形图按水底地形倾角和比例尺选择基本等深(高)距6.13地形测量的区域类型,可划分为一般地区、建筑区和水域、海域。6.1.4地形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表6.1.4-1的规定。表6.1.4一’固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区域类型一般地区l建筑区『水域点位中误差0.8注:在树林、隐蔽地区可按本表放宽05倍,特殊困难地区放宽1_0倍 DL/T5409.4~20102等高(深)线的插求点或数字高程模型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6.1.4.2的规定。表614-2等高(深)线插求点或数字高程模型的高程中误差地面倾角口d≤6。60<口≤150口>150高程中误差0.5帆0.9吼12乩注1:凰为地形图的基车等高距。注2:隐蔽或旖测困难的一般地区可按本表放宽0.5倍。注3:水下地形圈测罔按本表15倍取值:当作业困难、水深大于20m或工程精度要求不高时,可再放窝1倍3建筑区细部坐标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6.1.4—3的规定。表614—3细部坐标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差点位中误差高程中误差地物类型主要建构筑物5020一般建构筑物7030注:在树林、隐蔽地区可按本表放宽0,5倍,特殊困难地区放宽lm倍4地形点的最大点位间距的要求,应符合表6.1.4-4的规定。表6.1.4-4地形点最大点位间距ml比例尺l:500l:1000l:2000l:5000l10000l点位间距153050100200l注:平坦及地形简单地区可适当放宽5地形图高程测点注记,当等高距为O.5m时,取位应精确至0.Olm,其余注记均取位精确至0.1m。 DL,T5409.4—20106.1.5大比例尺地形图应采用数字地形图。6.1.6地形图分幅,一般采用50cmx50em正方形分幅或40emx50cm矩形分幅,根据需要也可采用其他规格的分幅。地形图编号,一般采用流水顺序编号或行列编号,也可采用西南角坐标千米数编号。地形图分幅和编号按附录L执行。1:5000~l:10000比例尺地形图当采用国家坐标时,可用国家标准分幅。6.1.7地形图的图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对于国家现行标准中针对核电厂的图式和要素分类代码不足部分可自行补充,但应在测量技术报告书中注明。6.1.8地形测图方法,1:500~1:2000比例尺宜采用全站仪数字化测图、GPS.RTK数字化测图等方法,1:5000、1:10000比例尺宣采用航摄数字测图、遥感测图等方法。6.1.9数字化成图软件应满足3.0.8的规定,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图形处理和成果输出等功能,成图精度满足本部分的要求。6.1.10地形图检查,应经过内业检查、实地的全面对照及实测检查。对每整幅地形图实测检查20~50个点,并作记录。检查结果应满足6.1.4的规定。6.2图根控制测量6.2.1图根点精度,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O.1m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6.22每整幅图控制点的个数,一般不宜少于表6.2.2的规定,建筑区相应增加控制点的个数。表6.2.2控制点数量图幅全站仪测鹫GPS-RTK测图测图比例尺个l:5∞50x502l:100050x5032 表6.2.2(续)DL,T5409.4—2010I测图比例尺圈犏全站仪测圈GPS.RTK测图l个l1:200050x5042I注:单幅地形图的小测区控制点(含图棍点)数不应少于3个点6.2.3图根平面控制,可采用GPS—RTK、极坐标和图根导线等测量方法。62.4图根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6.2.4的规定。表6.2.4豳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导线平均最大相测角测焦中误差方位角111台差溯距比例尺长度边长对闭(”)(“)m合差仪器测回仪器测回类型数加密首级加密类型数l:500900806‘’1:100018001501/2000l203040石60石1级1:20003000250注i:图根光电测距导线应按附合或闭台环形布设。注2:H为测站数。注3:用于测定细部点的圈根导线,其绝对cjl合差不应大于25cm;当附合导线长度小于200m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62.5支导线测量,仅限用于难以布设附合导线的困难地区。水平角可使用不低于6”级经纬仪观测左、右角各一测回,测站的圆周角闭合差不应超过40”;可使用10mm级距仪测距单程观测一测回。导线总长、平均边长及边数不应超过表6.2.5的规定。表625图根光电测距支导线平均边长及边数的要求导线总长最大边长测图比例尺导线边数1:5004501501:looo9003003120001500500437 DL,T5409.4—20106.26极坐标法图根点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不低于6”级、10ram级全站仪或同等精度经纬仪加测距仪,角度、距离--N回测定。2观测限差,不应超过表6.2.6.1的规定。表6.2.6-1极坐标法图根点测量限差≤20≤30≤20≤Ho/10注:凰为基本等高距3测设时,可与图根导线或二级导线一并测设,也可在等级控制点上独立测设。独立测设的后视点,应为等级控制点。4在等级控制点上独立测设时,也可直接测定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并将上、下两半测回的观测值取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成果,其点位误差应满足6.2.1的要求。5极坐标法图根点测量的边长,不应大于表6.2.6.2的规定。表626-2极坐标法图根点测量的最大边长l比例尺1500l:2000l5000l最大边眭3005007001000Ito6使用时,应对观测成果进行充分校核。627GPS图根控制测量,宜采用GPS.RTK方法直接测定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当采用GPS.RTK方法作业时,其作业半径不宜超过5km,对每个图根点均应进行同一参考站或不同参考站的两次独立测量,其点位和高程较差应满足6.2.1条的规定。6.2.8图根高程控制,宜采用图根水准、三角高程等测量方法。1图根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8.1的规定。 DL,T5409.4—2010表6.2.8-1图根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往返较差、附合或每千米高差附合路仪器视线观测次数环线闭合差全中误差线长度型号长度kmm附合或闭合路线支水准路线平地山地20≤5DS】o≤100往一次往返各一次40√Z12石注l:L为往返测段、甜合或环线e水准路线的长度,km。注2:起算点的精度,不应低于四’}水准高程点。注3:当水准线路布设成支线时,.;线路长度不应大于25km2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8—2的规定。表628-2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的主要技术要求每千米高附合路仪器中丝指标垂赢差中误差线长度精度法测差较角较对向观测高符合或环形差差较差闭合差km等级回数(”)2056”级22580√万40√i五注1:D为电磁波测距边的长度,l皿。注2:起算点的精度,不应低于四等水准高程点。注3:仪器高和觇标高的量取,应精确至lmm6.2.9图根控制内业计算的角度、边长或坐标取值精确至1”、O.001m,坐标成果、高程成果取值精确至O.01m。63测绘方法6.3.1全站仪测图所使用的仪器和应用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l宜使用不低于6”级全站仪,其测距标称精度,固定误差不应大于10mm,比例误差不应大于5ppm;2测图的应用程序,应满足内业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的基本要求; DL,T5409.4—20103数据通信后,宜将测量数据转换为常用数据格式。6.3.2全站仪测图的方法,可采用编码法、草图法或内外业一体化的实时成图法等。6.3.3当布设的图根点不能满足测图需要时,可用极坐标法增设少量测站点。6.3.4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应符合下列要求:l仪器的对中偏差不应大于5mm,仪器高和反光镜高应量至lmm。2应选择较远的图根点作为测站定向点,并施测另一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作为测站检核。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图上O.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5基本等高距。3作业过程中和作业结束前,应对定向方位进行检查。6.3.5全站仪测图的测距长度,不应超过表6.3.5的规定。裹6.3.5全站仪测图的最大测距长度最大测距长度比例尺地物点地形点l:50016030。l:1000300500l:20004507006.3.6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采用草图法测图时,应按测站绘制草图,并对测点进行编号。测点编号应与仪器的记录点号相一致。草图的绘制,宜简化标示地形要素的位置、属性和相互关系等。2当采用编码法测图时,宜采用通用编码格式,也可使用软件的自定义功能和扩展功能建立用户的编码系统进行作业。3当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实时成图法测图时,应实时确立测 DL,T5409.4—2010点的属性、连接关系等。6.3.7当采用无自动记录功能的仪器作业时,观测的水平角和垂直角应读记至秒,距离应读记至厘米,坐标和高程的计算应精确至lcm。6.3.8对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据、重测超限数据、补测错漏数据。对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应及时与计算机联机通信,生成原始数据文件,存盘并做备份。6.3.9GPS—RTK测图,作业前应搜集下列资料:1测区的控制点成果及GPS测量资料;2WGS.84坐标系与测区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参数,以及WGS.84系的大地高基准与测区的地方高程基准的转换参数。6.3.10转换关系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准转换,可采用重合点求定参数(七参数或三参数)的方法进行。2坐标转换参数和高程转换参数的确定宜分别进行;坐标转换位置基准应一致,重合点的个数不少于4个,且应分布在测区的周边和中部;高程转换可采用拟合高程测量的方法,按5.4的有关规定执行。3坐标转换参数也可直接应用测区GPs网二维约束平差所计算的参数。4对于面积较大的测区,需要分区求解转换参数时,相邻分区应不少于2个重合点。5转换参数宜采取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再进行优选。6.3."转换参数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l转换参数的应用,不应超越原转换参数的计算所覆盖的范围,且输入参考站点的空间直角坐标,应与求取平面和高程转换参数(或似大地水准面)时所使用的原GPS网的空间直角坐标成果相同,否则,应重新求取转换参数。2使用前,应对转换参数的精度、可靠性进行分析和实测检41 DL,T5409.4—2010查。检查点应分布在测区的中部和边缘。检测结果,平面较差不应大于5c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40√Dranl(D为检测点间的边长,km){超限时应分析原因并重新建立转换关系。3当局部差异较大时,应加强检查,超限时,应进一步精确求定高程拟合方程。6.3.12参考站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测区面积、地形地貌和数据链的通信覆盖范围,合理均匀布设参考站;2参考站站点的地势应相对较高,周围无高度角超过15。的障碍物和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3参考站的有效作业半径不应超过5km。6.3.13参考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l接收机天线应精确对中、整平,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lmm。2正确连接天线电缆、电源电缆和通信电缆等;接收机天线与电台天线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3正确输入参考站的相关数据,包括点名、坐标、高程、天线高、基准参数、坐标高程转换参数等。4电台频率的选择,不应与作业区其他无线电通信频率相冲突。6.3.14流动站的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流动站作业的有效卫星数不宜少于5个,PDOP值应小于6,并应采用固定解成果。2正确设置和选择测量模式、基准参数、转换参数和数据链的通信频率等,其设置应与参考站相一致。3流动站的初始化,应在比较开阔的地点进行。4作业前,宜检测2个以上不低于图根精度的已知点。检测结果与已知成果的平面和高程较差,均不应大于10cm,高山地区较差可放宽一倍执行。42 DL,T5409.4—20105数字地形图的测绘,按6.3.6执行。6作业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查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7结束前,应进行已知点检查。8每日观测结束,应及时转存测量数据至计算机并做好数据备份。6.3.15不同参考站作业时,流动站应检测一定数量的地物重合点,点位较差应符合6.1.4的精度要求。6.3.16对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据、重测超限数据、补测错漏数据。6.4地物测绘6.4.1各级平面控制点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符号展绘。控制点的高程注记应根据等级区分小数点后位数,没有求得坐标数据的水准点(包括I临时水准点)应按主要地物测绘。6.4.2居民地和垣栅的测绘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均应进行测绘,房屋外廓应以墙角为准,临时性的可不测绘。2居民区可视比例尺大小或用图需要,内容及其取舍可适当加以综合。3建筑物、构筑物轮廓凹凸在图上小于0.5ram时,可用直线连接。4测绘垣栅应类别清楚,取舍得当。围墙、栅栏、栏杆等可据其永久性、规整性、重要性等综合考虑。64.3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l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测绘,应在图上准确表示其位置、形状和性质特征。2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其外廓,并配置符号或按图式规定用依比例尺符号表示;不依比例43 DL,T5409.4—2010尺表示的,应按点状或线状实测位置,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3坟地宜注记坟数,面积较大时应测出坟地界,明显独立坟应实测位置,不测高程。6.4.4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1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的测绘,必须在图上准确反映陆地道路的类别和等级,附属设施的结构和关系;准确处理道路的相交关系及其他要素的关系;正确表示水运和海运的航行标志,河流的通航情况及各级道路的通过关系。2铁路轨顼、道路交叉处、公路路中、桥面、坡度变换处等应测注高程。道路坡度平缓处在图上每5伽~10cm应测注地面高程。3公路及其他双线道路在图上均应按其实际宽度绘出,公路应注出技术等级代码,国道应注出国道线路编号,公路应注明路面材料,材料变化处应用点线分开。4铁路与公路或其他道路在同一水平交叉时,铁路符号不得中断,另一道路符号中断。不在同一水平相交叉的道路的交叉点,应绘出相应的桥梁符号。5路堤、路堑应按实宽绘出其边界,并应适当测注坡度、坡脚高程,当斜坡宽度在图上小于2mm时可按陡坎表示。6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宜中断,应按真实位置绘出。7桥梁应实测桥头、桥身和桥墩位置,加注建筑结构。码头的轮廓线实测,有专有名称的加注名称,无名称者注码头,码头上的建筑物应实测并以相应符号表示。6.4.5管线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线测绘包括了各种管道、电力线和通信线。2永久性的电力线、通信线、变电室、电杆上的变压器等均应准确表示,电杆、铁塔位置应实测,线路密集地区可择要测绘。通过居民区的电力线、通信线在居民区可省略。临时性的通信线、广播线可省略。当多种线路在同一杆上时,只表示其主要的。各 DL,T5409.4—2010种线路表示应线类分明,走向连贯。3架空的、地面上的、有管堤的管道均应实测,分别用相应符号表示,可注记管道类别。地下检修井按实际位置测绘注记。6.4.6水系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1江、河、湖、海、井、泉、水库、池塘、沟渠等水利设施,均应按实际形状测绘,有名称的加注名称。2河流、溪流、湖泊、水库等水涯线,宜按测图时的水位测定,当水涯线与陡坎线在图投影距离小于lmm时以陡坎表示。沟渠内侧宽度在图上大于lmm时测实宽绘双线,小于lmm时可用单线表示,加注流向符号。3海岸线以平均大高潮的痕迹所形成的水陆分界线为准。干出滩在图上用相应符号或注记表示。4水下地形的表示应以绘制等高线为主,根据需要也可以测注高程表示。时令河应测注河床高程,池塘应测注塘项边及塘底高程,沟渠底部应适当加测高程,泉、井应测出泉的出水口及井台高程,堤、坝应测注顶部及坡脚的高程。6.4.7植被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规定:1地形图上应正确反映出植被类别特征和分布范围。大面积分布的植被在能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可采用注记说明。2对耕地、园地和林地应实测范围,用地类界表示,宜注记相应的符号;有保留价值或具有方位意义的独立树应测绘。3各种植被在图上的面积小于3cm2时可以省略。地类界与地面上有实物的线状符号重合时,可省略不绘;与地面无实物线状符号(如架空管线、等高线等)重合时,可将地类界移位表示。65地貌测绘6.5.1地貌可用等高线、规定符号和注记高程表示,其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山脊、山顶、鞍部、沟谷等可用等高线表示。45 DL,T5409.4—20102冲沟应实测沟边,坡度较陡时应用符号表示。其底部应适当加测高程。沟底较宽、坡度较缓时应用等高线表示。3断崖、雨裂、崩土、自然洼坑、岩溶漏斗、蚀余陡岩、露岩等可用等高线和符号表示。4土堆、坑穴等不宜用等高线表示的,可用符号和注记高程表示。5田坎坡宽在图上大于2mm时应实测坡脚,小于2mm时可量注比高。坎上、坎下应测定适量的高程点。梯田密集地区,两坎间距在图上小于lmm或坎高小于1个等高距时,可适当取舍。两坎间距在图上大于20mm的倾斜梯田应勾绘等高线。水田一般应分块施测,并注田问高程。6土垄、田埂的宽度在图上大于lmm时应测实宽绘双线,小于lmm时绘单线。当其宽度小于Imm且高度较小时可适当省略。6.5.2等高线测绘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l地形点可取在地形特征点上,如山脊、山顶、鞍部、山脚、谷口、谷底、河川、湖地的岸边等坡度变化点的地方。2首曲线(按基本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应从零米起算,每隔四根首曲线描绘~根计曲线。当两计曲线间的空白小于2mm时,可只绘计曲线。当首曲线不足以显示地形特征时,可适当加绘计曲线。3等高线应尽量在野外对照实际地形现场勾绘。丘陵和山地等高线密集而坡度均匀处,在现场可只勾绘计曲线及地性线,首曲线可在室内插绘。4等高线注记在平缓处,其字头向高处。在计曲线的适当处应注记高程,数字的排列方向应与曲线平行。山顶、鞍部、洼陷地、盆地、斜坡的不够明显处及图廓边的等高线上,应适当绘出示坡线。5等高线遇到各种注记、独立性符号时,在图J二应隔断O.2mm;遇到房屋、双线道路、双线河渠、水库、湖、塘、冲沟、陡涯、路堤、路堑等符号时,绘至符号边。人工填挖地段,如开46 DL/T5409.4—2010采场、施工现场、矿渣堆等可不绘等高线,以地类界表示,但应当加测地面高程。6示坡线应与等高线相交,应在谷地、鞍部、山头及斜坡方向不宣判读的地方和凹地的最高、最低一条等高线上绘出。6.6水下地形测量6.6.1水下地形测量,可分为水域测量(主要指江、湖、河和水库等)和海域测量。6.6.2测量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应与陆域测量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一致。否则,应求出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当同时进行陆域和水下地形测量时,应以陆域测量为主,统一布设控制网。6.6.3水下地形图的测深点定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1.5ram;当l:500;’坝tJ图时或水域开阔平坦、水深超过20m时,不应大于图上2mm。6.6.4水深测量可采用回声测深仪(单波束、多波束),或者采用测深锤或测深杆等测深工具。测深点定位可采用GPS定位法(DGPS、RTK)、极坐标法、交会法和断面法等。6.6.5水深测量方法应根据水下地形状况和设备条件合理选择。测深点的深度中误差,不应超过表6.6.5的规定。表665测深点深度中误差水锞范围流速测点深度中误差测深仪器或工具nl/s0-5宜用测深杆010o~lo测深锤<1015l~10测深仪一10~20颡0深仪、测深锤<05o20>20测深仪水深的15%注1:水底树林和杂草丛生水域不宜使用回声测深仪。注2:取排水口等复杂的地段,测深宜加强复测47 DL,T5409.4—20106.6.6水下地形测量开始前必须了解测区的礁石、沉船、水流、险滩等水下情况。在作业中,当风浪引起测深仪记录纸上的回声线波形起伏值,在内陆水域大于0.3m、海域大于O.5m时,宜暂停测深工作。用测深杆、测深锤作业,当遇大风、水面波动较大时,应停止水上作业。6.6.7测深点宜按横断面布设,断面方向宜与岸线(或主流方向)相垂直。当用单波束测深仪时,主测深线应垂直等深线的总方向;当用多波束测深仪时,主测深线原则上应平行等深线的总方向。6.6.8测深线间隔,原则上应为图上lcm~2cm,辐射线的间隔最大图上为lcm。6.6.9测点间隔~般为图上lcm,根据水下地形变化情况、比例尺和用途可适当加密或放宽。6.6.10水尺的设置应能反映全测区内水面的瞬时变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区范围不大且水面平静时,可不设置水尺,但应于作业前后测量水面高程。2水尺的位置,应避开回流、壅水、行船和风浪的影响,尺面应顺流向岸。3一般地段,1.5k:m~2.0km设置一把水尺。河床复杂、急流滩险河段及海域潮汐变化复杂地段,300m~500m设置一把水尺。4河流两岸水位差大于0.1m时,应在两岸设置水尺。5当测区距离岸边较远且岸边水位观测数据不足以反映测区水位时,应在测区增设水尺。6.6.”水位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台下列规定:1水尺零点高程的联测,不低于图根水准测量的精度。2作业期间,应定期对水尺零点高程进行检查。3水深测量时的水位观测,宜提前10min开始,推迟10min结束;作业中,应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观测水尺,时间间隔应根据水情、潮汐变化和测图精度要求合理调整,以10min~30min48 DL/T5409.4—2010为宜;水面波动较大时,宜读取峰、谷的平均值,读数精确至厘米。4当水位的日变化小于0.2m时,可于每日作业前后各观测一次水位,取其平均值作为水面高程。6.6.12水深测量宜采用有模拟记录的测深仪进行作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作电压与额定电压之差,直流电源不应超过10%,交流电源不应超过5%。2实际转速与规定转速之差不应超出士1%,超出时应加修正。3电压与转速调整后,应在深、浅水处作停泊与航行检查,当有误差时,应绘制误差曲线图予以修正。4测深仪换能器可安装在距船头113~112船长处,入水深度以o.3m~0.8m为宜。入水深度应精确量至lem。5定位中心应与测深仪换能器中心设置在一条垂线上,其偏差不得超过定位精度的1/3,否则应进行偏心改正。6每次测量前后,均应在测区平静水域进行测深比对,并求取测深仪的总改正数。比对可选用其他测深工具进行。对既有模拟记录又有数字记录的测深仪进行检查时,应使数字记录与模拟记录一致,二者不一致时以模拟记录为准。7测深过程应实测水温及水中含盐度,并进行深度改正。8测量过程中船体前后左右摇摆幅度不宜过大。当风浪引起测深仪记录纸上的回声线波形起伏值,在内陆水域大于0.3m、海域大于0.5m时,宜暂停测深作业。6.6.13测深点的水面高程,应根据水位观测值进行时间内插和位置内插,当两岸水位差较大时,还应进行横比降改正。6.6.14GPS定位宜采用GPS.RTK或RBN—DGPs(无线电信标差分GPS定位)等方式;当定位精度符合工程要求时,也可采用后处理差分技术。定位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49 DL/T5409.4—20101当采用GPS.RTK、GPS-RTD定位时,参考站点位的选择和设置应符合6.3.13和6.3.14的规定,作业半径可放宽至20km。2船台的流动天线,应牢固地安置在船侧较高处并与金属物体绝缘,天线位置宜与测深仪换能器处于同一垂线上。3流动接收机作业的有效卫星数不宜少于5个,PDOP值应小于6。4采用GPS—RTK定位,流动接收机的测量模式、基准参数、转换参数和数据链的通信频率等,应与参考站相一致,并应采用固定解成果。5采用RBN.DGPS定位,在己知控制点上进行坐标值改正数测定时,观测时间应不少于O.5h。6每曰水深测量作业前、结束后,应将流动GPS接收机安置在控制点上进行定位检查;作业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检验和比对。7定位数据与测深数据应同步,否则应进行延时改正。6.6.15当采用GPS.RTK定位时也可采用无验潮水深测量方式,天线高应量至换能器底部并精确至lcm,除要求符合6.6.13的规定外,还应符合5.4的有关规定。6.6.16交会法、极坐标法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站点的精度,不应低于图根点的精度;2作业中和结束前,均应对起始方向进行检查,其允许偏差,经纬仪应小于1’:3交会法定位的交会角宜控制在300~1500之间,则个别角亦不应小于200。6.6.17测深过程中或测深结束后,应对测深断面进行检查。检查断面与测深断面宜垂直相交,检查点数不应少于5%。检查断面与测深横断面相交处,图上lmm范围内水深点的深度较差,不应超过表6.6.17的规定。50 表66.17深度检查较差DL,T5409.4—2010l水深mHH≤20H>20l深度检查较差4d≤04』≤002Ⅳlm67海洋测绘67.1在滨海核电厂勘测时,为了调查工程海域的海底微地貌和影响工程海域的海底微地貌的变化因素,以及海底浅层地层分布特征和不良地质现象,应使用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等设备进行探测工作。6.7.2侧扫声呐探测,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侧扫探测之前,全面了解工程需要。调查搜集工程海区的水深、海底地形及特征、海底障碍物情况、海流的流速和流向、风向和风速、水温层变化情况。2侧扫的测线应设计成直线,测线方向应平行于工程海区的海流方向。3根据测线间距选择合理的声呐扫描量程,在工程海区内要求100%覆盖,相邻测线要有20%~30%的重复覆盖;当水深太浅时可适当降低重复覆盖率。4侧扫声呐工作频率50kl-Iz~500kHz,水平波束角小于(或等于)l。,脉冲长度小于或等于0.2ms,作用距离大于(或等于)200m;具有水体移去、航速校正、倾斜距校正等功能。6.73侧扫声呐探测实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探测开始前,应在测区或附近选择有代表性的海域进行仪器设备调试,确定最佳仪器工作参数。2声呐拖鱼入水后,勘察船只不得停船或倒车,应尽可能保持航向稳定,不得使用大舵角修正航向;换测线转向应使用J』、舵 DL,T5409.4—2010角大旋回圈方法。3声呐拖鱼离海底高度应是扫描量程的10%~20%。4声呐记录仪记录为经水体移去、航速校正与倾斜距校正的图谱时,应用电子媒质记录储存未经校正的原始资料。5用合适的定位设备对声呐拖鱼进行自动定位,也可采用人工计算进行声呐拖鱼位置改正。6现场进行声呐图谱记录的初步判读,根据需要对可疑目标在其周围增设不同方向的补充测线作进一步探测。7对下列情况应进行补充探测:测线段漏测、航迹偏离设计测线大于测线间距20%、记录图谱质量不合格导致无法进行正确判读。6.74侧扫声呐探测资料解释,应结合海底取样、钻孔取芯和浅地层剖面探测成果,进行海底面状况判读:辨别并剔除声呐图谱记录上的干扰信号和噪声及不具有工程意义的回声信号:识别海底沉积物类型,确定各类沉积物与海底裸露基岩分布范围;分析海底微地貌;进行海底障碍物识别和定位。对识别出的海底面特征和海底障碍物,应进行航速、倾斜距和拖鱼位置校正,确定它们的真实位置、分布范围、大小形状,并标绘于航迹图上。具垂向起伏的海底面特征,应根据声呐记录图谱上声学阴影长度确定其近似高度和深度。判读出的海底明显起伏的不规则性应补充进水深图中。6.7.5侧扫声呐成果图件,应根据侧扫声呐探测资料编绘成海底面状况图,该图以航迹图作底图,并包括海底取样、钻孔岩芯等方面的地质资料和岸线、周围陆域与主要地物标志等。按任务委托方的要求,根据声呐探测资料完成测区声呐镶嵌图,可采用计算机自动数字镶嵌或人工镶嵌方法。6.7.6浅地层剖面探测,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浅地层剖面探测获得海底以下30m深度内的地层分布特征和不良地质现象,地层分辨率不差于30cm:52 DL,T5409.4~20102记录剖面图像清晰,没有强噪声干扰与图像模糊、空白、间断等现象。6.7.7浅地层剖面海上探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浅地层剖面探测使用浅穿透地层剖面仪,换能器入水深度不小于0.5m;2海上探测开始以前在测区内进行试验,获得最佳的地层穿透深度和分辨率从而确立探测作业参数,同时将噪声和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3海上探测中对勘察船航行的要求同侧扫声呐探测;4水深变化时,应及时调整记录仪扫描时间及时问延迟;5记录剖面图像应完整,中间漏测或缺失部分不大于50m,累计漏测段小于2%的测线总长度;6初步分析记录剖面图像,发现可疑目标应增设补充测线以确定其性质、圈定其范围。6.7.8浅地层剖面资料解释,用复制地层剖面记录资料进行解释,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识别剖面记录上的各种干扰信号。2进行剖面地层序划分,并与测区的地质钻孔分层资料相对比:分析各层序的空间形态及各层序间的接触关系,确定各层序的地质特征与工程特性。3识别下列不良地质现象:浅层气、古河谷、滑坡、塌陷、断层、泥丘、盐丘、海底软夹层、侵蚀沟槽、活动沙波等。确定它们的性质、大小、形态与分布范围。6.7.9浅地层剖面成果图,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地层剖面探测资料和测区地质资料编制地层剖面图和浅部地质特征图。2地层剖面图根据需要选择测线编制;其平面比例尺一般与其他解释图相同,垂直比例尺根据要反映的剖面深度而定,纵横比例尺要合理。图中包括剖面线位置的水深、地层分界面、各层53 DL,T5409.4—2010岩性、浅层气分布界面、断层等重要特征,并标有所经过的主要地物标志和海底取样与钻孔岩芯的位置及相应海底沉积柱状图、岩芯的分层描述与测试结果。多种地层剖面探测同时进行时,可分别解释编制地层剖面图,也可合编为一种地层剖面图。3浅部地质特征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重要地层层次的厚度等值线或顶面埋深等值线;重要的地形、地貌及浅部地质现象;主要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及它们的成因、形态、性质、规模等。测区内主要地物标志、海底取样站位、钻孔位置、地质取样结果描述和沉积物测试结果。浅部地质特征图内容较少时可与海底面状况图合编。4地层剖面探测资料解释成图的时深转换根据测区内和测区附近海域的声速测井资料或其他声速资料进行。没有实际声速资料时,可采用1500m/s的假设声速进行时一深转换,但应在图上注明。 DL/T5409.4—20107数字摄影测量7.1一般规定7.1.1本章适用于1:2000、1:5000、1:10000数字摄影测量作业方法成图。71.2航摄像片资料宜委托专业航空摄影单位取得,也可利用能满足需求的已有航摄像片。71.3像控点相对于相邻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71.3的规定。表7.1.3像控点点位和高程中误差(图上mm)图面距离像控点地形类别平丘<010点位中误差山区<015高程中误差应小大于等高距的I/1071.4内业加密点和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7.1.4的规定。表714航测成图内业加密点和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图上ram)类别平地、丘陵山地成图比例尺l2000l:5000I110600l:20001:5000ll:loooo加密点中误差≤o40≤035≤055≤o50地物点中误差≤o50≤060≤075≤0807.1.5内业加密点、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对邻近高程控制点的高55 DL/T5409.4—2010程中误差,应符合表7.1.5的规定。表7.1.5内业加密点、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基本等高距高程中误差比例尺地形类别加密点高程注记点等高线平地1004o5丘陵103505o71:2000208121.5(地形变换点)山地50l21.52,o(地形变换点)平地1-O035O5l:5000丘陵20lo1_2l5山地50202.53,o(地形变换点)平地10O35O51:10000丘陵201.012l5山地5020253.0(地形变换点)7.2航空摄影技术要求7.21应编写航空摄影作业计划书。7.22航空摄影的比例尺,应符合表7.2.2的规定。表722航摄比例尺的规定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l:2000l:8000~1:12oool:50001:10O∞~l:20ooo1:100001:20000~1:40ooo7.23应选择合适的季节和时段进行航空摄影,减少植被覆盖和 DL,T5409.4—2010阴影等外界条件的影响。7,2.4飞行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航向重叠宜为60%~65%,个别最大不得大于75%,最小不应小于56%。2旁向重叠宜为30%~35%,个别最小不应小于15%,航线间不得有相对漏洞和绝对漏洞。3像片倾角不宜大于20,个别最大不应大于4。。4旋偏角不应大于60,最大不应大于lOo。在同一航线上达到或接近最大旋偏角的像片不得连续超过三片。5航线弯曲度不应大于3%。6一条航线最大和最小航高之差不得超过30m,分区实际航高与预定航高之差不应大于航高的5%。7.2.5航摄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光学摄影仪时航摄底片不均匀变形不得大于3/1000:2航摄底片应影像清晰,框标齐全。7.2.6采用原始航摄底片在影像扫描仪上扫描作影像数字化时,其要求如下:1扫描分辨率的选择应根据航摄比例尺与成图比例尺,以及航摄底片实际分辨率等因素确定,一般在放大3~4倍测图情况下建议采用25pm左右扫描分辨率;2扫描的影像应为正像。7.3航摄资料验收7.3.1航摄执行单位,应向委托单位提供有关航摄资料的检查记录。73.2航摄委托单位应以本标准和航摄合同为依据,对航摄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并办理移交手续。7.3.3航摄资料检查验收,可采用目视检查法、数据测定法和样片比较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57 DL/T5409.4—20107.3.4对航摄资料的飞行质量、摄影质量及摄影处理质量等检查验收的要求,应按7.2的规定执行。7.3.5航空摄影资料检查验收后,应提交下列航摄资料:1全部底片及航摄底片登记表;2像片3套及索引图像片2份;3航摄仪技术数据表和鉴定表;4航摄像片扫描片电子文档1份;5航摄成果质量鉴定表;6航摄底片、像片和索引图像片等移交清单;7航摄质量验收报告一式3份。74像控测量7.4.1像控点在像片上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2距像片边缘不得小于lcm(18x18)或1.5cm(23x23);3像片控制点应布设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均应不小于4.5cm(23x23)或3cm(18x18)。当旁向重叠过大,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均应不小于3cm(23×23)或2cm(18x18),否则应分别布点。当旁向重叠过小,像控点在相邻航线不能公用时,应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在像片上裂开的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cm。当条件受限制时也不得大于2cm。7。4.2根据测区作业实际情况及作业设备情况,可选择区域网布点法、全野外布点法、航线网布点法中的一种或两种相结合的布设方案。全野外布点法和航线网布点法执行GB/T7931和GB/T13977的规定。7.4.3区域网布点应满足下列要求:1区域网按周边6点法(见图7.4.3.1)或周边8(见图7.4.3—2)点法布设平高点。58 DL,T5409.4—2010目言i@i仁二j@平高控制点图7.4.3.1@—平高控制点图7.4.3.22区域网旁向控制点间的跨度应不大于4条航线,航向相邻控制点间的基线数按表7.4.3—1进行估算。表7.4.3—1基线数估算表_Ⅳ脚.卸35,"卸.4Ⅲ卸.5m。锄55K;210111314K=381011K;46789注:胁。为加密点的平面中误差,mm:K为像片放大成图倍数:一为相邻控制点间的像片基线数3高程控制点的布设采用网状布点,在布设平高点的基础上,沿区域网航向垂直方向布设3排~5排高程控制点,如图7.4.3.3--图7.4.3.5所示。@一平高控制点;●一高程控制点图743.3◎—平高控制点}●一高程控制点图7.43-459 DL,T5409.4—2010r———●-———●——————●p———叫P—————●-——一—卜_1}—●p————h一一1r+《r——●——一—h——P■o—平高控制点;●一高程控制点图7.43—54航线两端上下应有~对高程点,航向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间的跨度n按表7.4.3—2估算。表7.4.3—2航向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间的跨度参考表航高比例尺航摄比例尺ml:20003040f3514l5001:30004560351lO3581:400060805lll:10∞O356I.6000912O5803531:80001216O891213J:2∞O0.35l1:10000152008l211 表74.3-2(续)DL,T5409.4—2010航高比例尺航摄比例尺ml011000015202016l04】:200903040209104l:2000030402.091:100001.01:4000060802.045当航向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间的基线估值大于3排不足4排时或大于4排不足5排时,按3排或4排布设高程点,同时在网的上下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中部加布高程点(见图7.43.6)。6在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间的跨度值小于4条基线时,按4条基线布设1排高程点,同时在网的上下边加布高程点(见图7.4.3-7)。7—一v—k@一平高控制点;●一高程控制点@—平高控制点;●一高程控制点图7.4.3.6图7.4.3.77不规则区域网一般在凸出处布设平高点,凹进处布设高程点。当凹角点和凸角点之间的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凹角点处也6l DL,T5409.4—2010应布设平高控制点(见图7.4.3—8和图7.4.3—9)。MV№j●—————●-———_。上一。w’k▲·.基。,@一平商控制点;●一高程控制点@一平高控制点;●一高程控制点图7.43—8图743—97.4.4特殊情况下布点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航向重叠小于53%产生航摄漏洞时须分别布点,并对漏洞处用野外测图方法补测。2旁向重叠小于15%时,应分别布点。当选定的控制点离开像片边缘大于lcm,且重叠部分影像清晰,其范围内无重要地物时,除应分别布点外,还应在重叠部分加测2个~3个高程点。否则重叠不足部分处应采用野外测图方法补测。3当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以及其他原因使影像不清,或无明显地物时,当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尚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当像主点附近3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采用全野外布设像控点。当旁向标准点位落水,且在离开方位线4cm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采用全野外布设像控点。74.5野外选刺像控点应满足以下要求:1平面控制点应选在影像清晰的明显地物上,接近正交的线状地物交点、地物拐角点或固定的点状地物,实地辨认误差应小62 DL/T5409.4—2010于图上0.1mm。弧形地物与阴影处不得作为刺点目标。各等级测量控制点均应刺出点位并加注说明,高程控制点标石至地面的高差应量注至厘米。2高程控制点应选刺在局部高程变化很小的地方,狭沟、尖山顶和高程变化大的斜坡等不得选作刺点目标。当点位选在高出或低于地面的地物(如屋顶、围墙、陡坎等)上时,应量出其与地面的比高,注至厘米,并详细绘出点位略图和断面图。3平高控制点的选刺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对点位目标的要求。4像控点在各张相邻像片上均应清晰可见,应选择影像最清晰的一张像片作为刺点片,刺点误差和刺孔直径不得大于0.]ram,且应刺透,不得有双孔,刺偏时应换片重刺。5选刺目标时应认真判读像片,以满足刺点目标要求为主,同时满足像控点布设的点位要求和兼顾联测的方便,选定后打桩(或埋石),进行编号和实地绘制略图。桩位、说明、略图和刺孔位置应一致和确切无误。7.46像控点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1控制点的平面坐标测量可采用GPS、电磁波测距符合导线和支导线等方法测定,其测量精度应符合7.1.3的规定;2测定像片控制点的高程,可采用GPS、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等方法测定,其测量精度应符合71.3的规定。7.5像片调绘7.5.1像片调绘工作,宜采用室内判绘与野外调绘及仪器实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7.5.2像片调绘必须判读准确、描绘清楚、图式符号运用恰当、位置正确、各种注记准确无误,做到清晰易读。地物、地貌类别和性质应由调绘确定;位置及尺寸应由立体模型测定。7.5.3调绘应反映调绘时现状,对航摄后新增地物、影像模糊地63 DL,T5409.4—2010物、背影或阴影遮盖的地物(包括无明显影像的独立地物和水准点)应到实地补测。对地物的调绘,应注意其拆除或新增的变化情况,航摄后拆除的建(构)筑物,应在像片上用红色⋯X划去。对新增地物可根据新增地物与四周明显点的相对位置关系,补充调绘在像片上,并在像片背面绘制略图和注记相对位置关系的数据。7.5.4水涯线的调绘宜以摄影时的影像为准,池塘、水渠等应依坎边为准。被阴影遮盖的及其他内业难以测绘的地物,应在外业量注有关数据,如堤垄、陡坎的比高,道路铺装面和路肩宽,河沟宽度等。2m以下的比高应于外业量注。7.6数字化成图7.6.1空三加密应符合下列规定:1空三测量应使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2空三加密前应取得下列资料并进行检查分析:1)航摄仪技术数据表及鉴定表;2)航摄技术及质量检查报告;3)底片扫描片;4)像片索引图;5)航测外控提供的成果资料;6)地形图资料及测区有关的控制成果资料。3每张像片内业加密点的位置应按图7.6.1所示布设。每个位置宜有2个以上加密点,且上、下排点成对出现,不允许上、下排点的数量不均匀。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密点应选在本片和邻片的影像都清晰、明显,易于量测的目标点上,不应选在阴影和变形过大的地方。2)点位应位于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左右偏离不应超过1.5cm,上下两点离方位线的距离宜相等,点位偏离标准位置不宜大于lcm,点与点之间高差不宜过大。3)当旁向重叠过小时,应在两航线上分别选点,但其两点64 DL/T5409.4—2010至重叠中线的距离之和不应大于2cm:当旁向重叠过大时,所选加密点至方位线的距离小于2cm时,则相邻两条航线应分别选点并互相量测。4)加密点应选在像片控制点连线附近,超出控制连线的垂距不应大于lcm。口—像主点;O—加密点图7.6.1加密点点位布置4内定向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解析框标定向进行像片定向2)3)应对自动内定向的成果进行人工检查框标内定向坐标残差中误差应不大于O.015mm。5相对定向残余上下视差蜘和模型连接较差血及业,应符合表7.6.1-1的规定:表7.6.1—1相对定向限差表模型连接较差残余上下视,摹Jxq地形类别平面血高程止平丘0005006MXl0-’004Mdb×10-3山地0008注:△r—残余上下视差,n皿:血—平面位置较差,叫:妒高程较差,衄;^卜像片比例尺分母;。卜航摄仪主距,mm;6一像片基线长度,衄 DL,T54094—20106绝对定向各项限差要求,应符合表7.61-2的规定。表76.1—2绝对定向限差表平面限差高程限差地形限差类别类别l:2000l:50001:100001:2000l:S0001:10000定向点残差03O3平地多余控制点不符值035O35网问公共点较差0707定向点残差03030260808丘陵多余控制点不待值O3SO3S041O1O网间公共点较差0707072O20定向点残差04040406l5l5山地多余控制点不符值070505102O20网间公共点较差lI1.Ol0l640407当空三加密各项限差超限时,应利用各种资料,根据各类误差产生的规律及超限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对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的计算成果进行分析并进行处理。8加密点的中误差,应按照式(7.6.1—1)和式(7.6.1.2)计算确定,即蚝=+J等(7.6.1一1)m一艘(76.1_2)式中:^如——控制点中误差,m;m。——公共点中误差,m;4——多余野外控制点的不符值,ITI;d——相邻航线公共点的较差,m; DL,T5409.4—2010n——评定精度的点数。9输出成果:1)加密点的坐标及其高程;2)立体像对模型参数(便于后工序快速重建模型);3)选加保密检查点,其加密成果形成独立数据文件,作为质量检查使用。7.6.2数字化测图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用空三加密成果,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下应生成各像对的立体模型、测区正射影像图及数字高程模型等,构建三维可视化的立体作业平台以满足数字化测图要求。构建的像对立体模型精度应满足7.6.1条第4款~6款的要求。2一般采用装有x、Y手轮与z脚盘输入装置(或三维鼠标)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数字化测图。3数字化测图工作主要包括地物量测、编辑和文字注记等。1)数字化测图应按实地位置进行测绘,遇有位置相重叠的要素按优先原则采集,相距很近的要素(公路与铁路)也应按真实位置测绘;2)对于有向线或有向点,数据采集时应注意其数字化的方向与顺序;3)对等高线、河流湖泊水涯线等采用“流”方式跟踪的线划要素要恰当地选择记录参数,既保证线划的位置精度又控制采样点的密度:4)对铁路、公路、围墙、人工堤等不依比例尺的双线要素数字化测图时应沿其中心线采集;5)数据采集时应处理好点、线、面状要素相互关系。对房屋、湖泊、水库等面状要素应封闭,必要时需要加辅助线;对铁路、单线河等线状要素应连续,必要时也要加辅助线;线状要素相交(无论是相同属性还是不同属性)应采用“抓取”方法,避免悬挂现象等。67 DL,T5409.4—20104测绘等高线时要用测标切准模型描绘。在等倾斜地段,相邻两计曲线间距离在图上小于5mm时,可只测绘计曲线,首曲线可以插绘。有植被覆盖的地表,当只能沿植被表面描绘时,应加植被高度改正。在树林密集隐蔽地区,应依据野外高程点和立体模型进行测绘。5注记高程点时,应在立体下测注。密度为图上每格100cm2约15个左右。6数字化地形图的编辑原则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使线条光滑,关系合理,各地物要素之间关系合理正确,注记规范,配置符号正确规整。可参照GB/T15967第7.2条的要求进行。7.6.3数字化地形图成图后应重点进行点状地物、植被密集区等航测困难地区的检查测量工作,所检查地物、地形点的平面和高程较差应满足表7.6.3的规定。表76.3检查点的平面和高程较差表点位较差(图面距离)高程较差主要地物次要地物口≤60口>60<±17<±23<14Hd<22nd注1;岛为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注2:在树林、隐蔽地区可按本表放宽0.5倍.特殊困难地区放宽1倍。注3:主要地物指重要的、外廓明显规整的地物7.7数字影像产品7.7.1根据需要,生成测区范围内的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栅格地图、数字正射影像图以及数字高程模型。7.7.2质量检测与评定,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检测与评定按GB/T18316中相关要求进行。可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上加入加密点检查的功能,依据加密点解算数据来检测平面和高程精度。 DL,T5409.4—20108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8.1一般规定8.1.1本章规定了在核电厂规划选址阶段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制作l:5000~l:10000平面图的基本要求。8.1.2卫星影像的选择应根据成图比例尺的大小,选择高分辨率的全色波段、多光谱、立体影像。多光谱影像的波段数应不少于3个波段。8.1.3选用的卫星影像,成像季节应相近,影像层次丰富、纹理细节清楚、色调均匀、反差适中。8.1.4影像中云层覆盖应小于5%,且不能覆盖重要地物。相临影像之间应有不小于图像宽度4%的重叠。8.1.5所采用的影像处理系统应符合3.0.8的规定。8.2数据预处理8.21所采用的遥感数据应进行了转换和压缩处理,并以特征值和参数形式保存。822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校正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处理。辐射校正的方式可采用对整个图像进行补偿和根据像点的位置进行逐点校正两种。8.3图像几何校正8.3.1平面投影应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按30带分带。8.3.2应选择纠正精度高、控制点数量不多、迭代次数少、收敛快的数学模型。8.3.3控制点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69 DL/T5409.4—20101所选取的控制点应均匀分布在影像内;2尽可能选取易于识别的有明显特征点的地物做控制点;3控制点的数量应根据采用的纠正模型决定,剔除粗差后应至少保留2个以上多余控制点。8.3.4使用纠正公式对影像逐像元进行纠正,精度控制在1个像元之内。8.3.5卫星影像镶嵌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同影像要有重叠区域;2采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3同名地物的像素大小相同。8.3.6卫星影像镶嵌过程中,应对接缝线邻近区域进行辐射均衡处理,消除明显接边线。两边色调差别较大时,应对影像进行色调调整。接缝处影像灰度、色调应与整幅影像灰度、色调协调。8.3.7影像融合的方法可选用以像元为基础的加权融合、HIS融合、KL变换融合、加法融合、特征融合、分类融合以及影像数据融合等一种或多种组合。8.3.8各波段影像融合匹配误差不应超过1个像元。8.3.9图像几何配准的重采样,应使融合的图像分辨率一致。8.3.10对于单片卫星影像应建立测区DEM,若收集已有的DEM应根据成图比例尺的大小,对特征地物、地貌进行纠正完善。8.4影像与图片整饰8.4.1生成正射影像图前需要对影像进行注记(千米网格、工作区范围内的镇以上地名、主要河流等)、整饰等编辑。84.2注记在影像图上的数字和文字应清晰易读,不压盖主要地物,字体大小及字体根据需要确定。8.4.3整饰内容应包括:图名、图幅号、比例尺、地物、地名、数据来源、接图表、制作单位等。 DL/T5409.4—20109施工测量9.1一般规定9.1.1本章适用于核电厂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次级网测量、厂房微网测量、厂房微网传递测量、建筑施工放样及检测、变形监测和资料整理。核电厂附属设施各子项工程的施工测量内容可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9.1.2施工测量前,应搜集核电厂前期有关的测量资料,熟悉施工设计图纸,明确施工要求,制定施工测量方案,并应对工程设计文件提供的测量资料进行复核。9.1.3核电厂新建的施工控制网分为次级网、厂房微网。其中,次级网为核电厂主厂区内的基本施工控制网,厂房微网为核岛、常规岛等厂房内部的独立微型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网。9.14核电厂及其附属设施施工测量应采用独立的施工坐标系,并与核电厂前期勘测所采用的国家坐标有确定的换算关系。施工高程系统一般与规划设计阶段的高程系统相一致。9.1.5对于厂址以外各独立子项工程的施工测量,在精度满足施工要求时,可充分利用规划设计阶段施测的首级网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但必须进行复测检查。9.1.6次级网点的埋设、精度及可靠性,应能同时满足本期工程厂区内施工阶段、运营管理阶段测量工作以及后期工程扩建对平面和高程控制起算的需要。9.1.7次级网、厂房微网控制的观测数据,宜将观测边长归算到厂区内的主施工高程面(或核反应堆底板设计标高)上。91.8次级网精度的基本要求: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应不超过2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应不超过0.5mm:平面控制点相对于首71 DL,T5409.4—2010级网中作为次级网平面起算点的坐标中误差应不超过2mm,高程控制点相对于首级网中作为次级网高程起算点的中误差应不超过]mm。9.1.9厂房微网精度的基本要求: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应不超过2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应不超过O.5mm;微网平面控制点相对于次级网中作为该微网平面起算点的坐标中误差应不超过2mm,高程控制点相对于次级网高程基准点的中误差应不超过1Iltrn。9.1.10次级网、厂房微网的测设,应根据控制点目标精度要求,结合所采用的精密仪器设备,合理选取各观测项中误差先验值,按最d"--乘法进行精度估算,优化方案设计。9.1.11核电厂厂房微网传递测量一般采用内控法,平面基点的竖向投点误差应在lmm之内。应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或削弱投点仪器和投测方法中的不良影响。9.1.12核电厂施工放样及设备构件安装的定位和检查,以附近的次级网或厂房内部微网控制点为基准,应尽量以最简单、最精确的方法将构件定位标志的设计位置与控制点相联系,并结合仪器设备情况,合理确定放样测量的容许误差,确保定位点的目标精度。9.1.13核电厂重要建、构筑物施工期的变形测量,可采用定期复测的方法进行监测。复测周期应根据监测体的变形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9.1.14核电厂施工测量的各项工作应优先采用经过实践验证的、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或新设备,但必须满足工程建设及本部分规定的精度要求。9.2次级网测量9.2.1次级网点位标石,应采用具有强制归心装置的钢筋混凝±观测墩,其基础应深埋至稳定的基岩。新建的观测墩标石,应达72 DL,T5409.4—2010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观测墩型式可按附录M.1的规定执行。9.2.2次级控制网是由多个观测墩标志点(平面和高程)组成的独立网。次级网布设应覆盖整个厂区特别是主要厂房周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厂区总平面图进行布设,控制网应覆盖整个主场区,使控制点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起到控制作用;2每个控制点应位于施工期间不受破坏的位置,有利于长期保存和使用,能确保点位的长期稳定与三维坐标的准确和可靠:3保证良好的通视条件,即使在施工期间,也要保持良好的通视条件,视线离开地面等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1.5m;4次级控制网中应有两条边(或两个方向)与厂房的两个正交主轴线基本平行,以利控制核反应堆心的平面位置和施工测量;5使设备安装的观测视线具有多样性;6有利于建立厂房内部测量微网。923次级网点,宜分为主场区周边的基准点和主要厂房外围的工作基点。相对稳定的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组成一个基本控制网。环绕在核岛、常规岛厂房周围的工作基点数量宜为6个~8个,并与基准点一起组成次级平面控制网。92.4次级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宜一起构成独立网的形式进行施测。在第一次测定时,宜选用原首级网中通过检测的一个点的坐标及一条边的方位角作为平面起算数据。9.2.5次级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般宜在核岛负挖前3个月~6个月可用。在核电厂施工过程中,次级网应定期复测。布网初期宜1个月~3个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半年复测一次。当变形监测成果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影响时,还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变形测量方案,并对其稳定性、可靠性进行分析。9.2.6次级平面控制网,应根据厂区总平面布置图和施工总布置图进行设计。结合主场区内外的地形条件和当前建、构筑物的布73 DL,T5409.4—2010置情况,次级网宣布设成边角网、三边网或GPS网。9.27核电厂次级平面控制,当采用常规的三角形网(边角网、三边网)测量时,宜采用高精度全站仪(或TCA测量机器人)、电子经纬仪及测距仪进行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2.7—1的规定。表9.2.7-1次级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相邻点相对平均颡4角中测边相最弱边水平角观测测回数三角形等级点位中误差边长误差对中边长相最大闭对中合差m(”)误差D如sDJI误差(”)≤敬级网2m2001O6935l伽0001/100000注1:核电厂次级网中相邻点间距离一般在100m~400m之间,平均边长约为200m。注2:边角组合网具有测角和测边精度互补的特性,可削弱构网图形的不利影响{因此,常规的次级网应尽量采取边角联测的方式施测,三角形剜中的角度宣全部观测,另外加测部分或全部边长,观测的角度和边长均应作为观测量参与平差计算。注3:实际平均边长对比表列规定数值相差较大时.宜重新进行验算2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每半测回每方向宜3次照准读数,各方向值取多测回的平均值。方向观测法的限差应符合表9.2.7.2的规定。表92.7-2方向观测法限差(”)两次照准目标半Ⅻ恫归一测回内2C同一方向值仪器类别读数差零差互差各测回互差DJ0548DJt469注1:DJ05为一测回水平方向中误差不超过±052”的经纬仪。注2:当照准方向的垂直抬超过±3。时,该方向的2C互差可按同一观测时间段内相邻测回进行比较,其差值仍按本表中规定743边长应采用电磁波测距,每半测回3次照准读数取平均 DL,T5409.4—2010值。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2.7.3的规定。表927—3电磁波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气象数据测定测距仪精每边测回数一测回读数单程测回间最小读数往返或时段问等级较差腽值较羞限值较差限值度等级温度气压往返℃Pa≤2mm级3l52次级仪器网0250“口+bDxl仃’、≤5mm级434仪器注1:测回是指照准gt标三次,读数2次~4次的过程。注2:时段是指测边的时间段,如上午、下午和不同的白天。注3:根据具体情况.测边可采取不同时间段代替往返观测。注4:测量斜距,须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离计算。注5;a、b分别为所使用测距仪标称精度的固定误差和比倒误差4电磁波测距,水平距离计算和测边精度评定按4.3.21和9.28次级平面控制,当采用GPS网测量时,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2.8的规定。表928GPS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平均边长d固定误差A比例误差系数丑无约束平差后最弱边等级mmhan相对中误差淡级200≤5≤1≤l/100000网注l:宜参照GPS卫星预报,选择堆佳的观测时段。注2:应使用双频接收机,同步观测仪器不应少于4台。注3:宜采用精密星历进行数据处理9.2.9核电厂次级平面控制,采用三角形网或GPS网的观测作业、超限重测、数据处理及精度评定等的基本技术要求,按第4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DL/T5409.4—201091210次级控制网如因工程需要,可同级加密、扩展,其施测方法、技术要求应与次级网测量完全相同,观测数据宜与次级网点统一平差,形成一个整体。9.2.11次级网每期复测结果,均应与前期成果进行坐标较差分析,当点位较差不超过2倍较差中误差时,应采用原坐标成果。9-212核电厂次级高程控制,宜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其网形可布设成闭合环线、结点网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9.2.13高程控制点,宜采用在次级平面网观测墩上设置水准点标志的形式表示。一般在每个观测墩下部一侧设一水准点,组成次级高程控制网。高程基准点宜与平面基准点共墩设置,数量不应少于3个,当受地形或其他条件限制时,可在主场区外围相对稳定的地方单独埋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施工变形区以外、基础稳定、易于找寻和长期保存的地方。点位附近应交通便利(但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以便于各高程控制点间进行水准引测。2布设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3可根据点位所处的不同地质条件,选埋在裸露基岩E,或在原状土层内采用深埋式标志(如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石、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4高程基准点标石型式可参照JGJ8的规定执行。92.14高程基准的三个点,宜构成核电厂工程建造阶段的高程自校系统。在检测稳定时,只选用其中的一个作为施:工高程起算依据,而将另外两个用作参考和检查之用。9.2.15次级网水准测量应按现行GB50026二等水准测量执行,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次级高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2.15.1的规定。76 DL/T5409.4—2010表9215—1次级高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相邻点高差每站高差中与已知点联测、往返较差、附合或检测已测高差等级中误差误差附合或环线环线闭合差较差观测次数次级05013往返各一次0.30‘0.5石网注:表中/,/为删段的测站数定。2次级网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2.15.2的规表9.2.15—2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仪水准视线前后视视线离地基本分划、辅等级长度较差累积差面摄低助分划助分划所测型导尺高度读数较差高差较差m次级网DS05铟瓦2505】50304注1:视距长度小于5m、观测至1m以上高的混凝土标墩墩面等特殊情况下,视线高可适当放宽。注2:当采用电子水准仪观测时:①前视或后视的水平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应不低于O7m:②可不受基、辅分划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92.16水准观测、超限重测、数据处理及精度评定等其他的基本技术要求,按第5章的有关规定执行。9.3厂房微网测量9.31厂房微网布设,应参照核反应堆、汽轮机等厂房平面布置图,根据其内部结构、形状、各楼层的设备分布情况及其施工方法选择点位,尽量保证各点之间通视和设备安装时无须点位加密或尽可能少点位加密。9.3.2微网平面控制点,一般设计为预埋于各层楼板混凝土基础 DL,T5409.4—2010面上的一块不锈钢板,钢板表面刻划以十字线,交点处冲一小孔代表点位中心,且孔心直径不宜超过lIllIn。微网高程基准点,是预埋在厂房或结构中心附近基础上的一个水准标志。微网平面、高程控制点的埋设规格按M2执行。9.3.3测量通视孔设置,一般在微网平面点正上方的楼板上预留专用垂直通视孔,以便于不同楼层问微网的竖向传递;在同层微网点间连线上、浇筑墙体的合适高度处,预埋适量的水平圆管,以供相邻网点间观测之用。微网点测量垂直通视孔构造按M.3执行。9.3.4各厂房内部底板微网的布设,一般采用2个~3个高程控制点和一组基本平面控制点;底板以上各楼层微网布设,每个独立厂房内部宜设置一个高程控制点,平面加密点数量可根据施工测量需要布设。同一楼层内,各厂房微网之间的平面、高程控制相对独立。9.3.5反应堆厂房和各子项厂房内部,底板微网基本平面点及上层楼板内对应垂直通视孔位置的选择,应确保投测至厂房最高层时至少还有3个互相通视的平面控制点。g.3.6厂房微网宜根据反应堆及核辅助厂房、汽轮机及非核辅助厂房的施工进度,分区分层建立。应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提前做好方案设计。在厂房施工初期,微网点的测设应选择在标记稳定之后的适宜时段内进行。9.37厂房内部底板微网平面控制,宜与附近次级网点构成独立网的形式进行施测,只选用次级网中一个点的坐标及一条边的方位角作为平面起算数据。底板微网的高程控制,应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从次级高程控制点引测至各厂房底板水准基点。9.3.8底板以上各楼层微网的控制起算,应由底板平面、高程基准点进行传递和引测。常规岛厂房底板以上楼层微网平面控制,在通视和精度都容许的情况F,也可直接与次级网联测。78 DL,T5409.4—20109.3.9厂房内部微型平面控制网,宜采用完全的边角联测,观测所有可见的边长和方向;可采用自由测站法加设临时点,使观测网形尽量构成三角形、大地四边形、多边形、折线形和中点多边形等基本网形。水平角观测宜采用高精度电子经纬仪(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边长测量可采用精密电磁波测距或铟瓦线尺丈量。9.3.10核电厂厂房微网精度指标,应根据各厂房内部设备构件安装定位、施工和检查测量的最高点位精度要求确定,除有特殊精度要求的须经专门设计论证外,对一、二级厂房微网,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厂房微网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3.10-1的规定。表9310—1厂房微网测量技术要求相邻点相对基准点高仪器、棱镜及觇测角中水平角观测测回数三角形等级点位中误差程中误差牌对中误差误差最大闭(”)DkDJl台差(”)一级l05≤035615_二级20O5≤0584625注l:核电厂厂房内部微网中柏邻点间距离一般在5m~30m之间,平均边长签为20m。注2:影响短边测角中误差的主要因素是仪器与觇标的对中误差,当所使用仪i粤与觇标的实际对中误差与表列值相差较大时,不宣按本规定执行2水平角观测宜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每半测回每方向宜3次照准读数,各方向值取多测回的平均值。其观测限差应符合表9.2.7-2的规定。3边长测量,当采用精密电磁波测距时,测距仪精度等级应不低于2mm级,主要技术要求按9.27条中第3款和第4款的有关规定执行。4当采用铟瓦尺、钢尺丈量时,应符合表9.3.10.2的规定。 DL,T5409.4—2010表9.3.10-2距离丈量的技术要求作业丈量读数最小估定线最尺段高最小同尺各成果取经各项改正等级尺别总次读值大偏差差较差温度次或同值精确后的各欢或尺数次数读数段各尺各尺全长较的较差数n瞒℃铟瓦一级230l≤20≤3O5≤030l2.5√五尺铟瓦l4301≤25≤505≤0501二级尺23.0√五钢尺28305≤30≤505≤1.001注1;表中D是以100m为单位计的妊度;表捌规定所适应的边长丈噩相对中误差为:一级1/200000、二级1/100000。注2:铟瓦尺、钢尺在使用前应进行检定。各等级边长测量应采用往返悬空丈量方法。使用的垂锤、弹簧秤和温度计,均应进行检定。丈量时,引张拉力重量应与检定时相嗣。注3:丈量结果应加入尺长、温度、倾斜改正,铟瓦尺还应加入悬链线不对称、分划尺倾斜等改正9.3.11控制网实测精度一般与网形结构和观测量的精度有关。影响边角网角度观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仪器与觇标对中误差、}j标照准误差、整平误差以及仪器本身误差、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高精度厂房微网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尽量减少仪器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差的影响;2仪器安置宜采用电子水准器精确置平,觇牌及棱镜架设宜采用精密支架整平:3转动照准部时宣匀速平稳,确保观测过程中仪器补偿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4采用适当的方法减少或避免望远镜调焦误差及其他仪器误差的影响;5选择良好的观测条件并尽量缩短每测回观测时间,以削弱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9.3.12仪器、觇牌及棱镜的架设,点上光学对中应使用精密基 DL,T5409.4—2010座,光学对中器应严格校正准确。仪器与觇标对中误差对角度测量的综合影响宜按式(9.3.12)计算,即me2~2口p。_6:。ra2气2+62《+《(口2+62—2口bcos"】(9.3.12)式中:a、b——仪器站至B、A点的边长,toni;eA、eB——觇标在A、B点对中的线量误差,rflln;o——仪器对中线量误差,rrlrn;y——d、c、口夹角,(。)。9.3.13照准目标应使用精密觇牌,电磁波测距应使用精密棱镜。为提高短边测角和测距精度,厂房微网宜采用多联脚架法施测。所有微网点宜采用天底仪精确整平对中,然后保持脚架和基座不动,只相应变换基座上的仪器、支架和觇牌及棱镜。9.3.14测站观测中宜尽量避免二次调焦。当相邻方向的边长相差悬殊、方向目标成像模糊需调焦时,宜完全采用正倒镜同时观测法,即对一个目标调焦好后连续进行正倒镜观测,以减少方向视差对测角精度的影响。9315照准误差主要与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人眼的判别能力、照准标志的形状及目标影像的亮度和清晰度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人眼分辨两个点的最小视角为60”,三次照准取平均值的照准误差m、,约为m。=±60”/(√3V)(9.315)式中:v——望远镜的放大倍率。9316厂房微网的精度估算,宜根据预先埋设的网点位置,以目标点位精度作为约束条件,结合厂房内部点位之间的通视状况,对网形结构和观测量进行优化,并合理配置测角、测边精度。边81 DL/T54094—2010长、角度观测量的综合误差先验值宜按式(9.3.16.1)计算。1由于短边测角误差大,测角综合误差应按式(9.3.16.1)进行估算,即7珠=±√m;+珊:+m?(9316—1)式中:m。——对中误差对角度测量的综合影响,(”)。Ⅲ..——目标照准误差,(”):m。——按菲列罗公式计算的先验测角中误差,(”)。2电磁波测距边长综合误差应按式(9.3.16—2)计算,即他=±√m:+(彳+e22)/2(9.3.16—2)‰=a+bD式中:坼、——测距中误差,mlTl;a——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B——电磁波测距仪器对中误差,mm;B——反射棱镜偏心误差,mm。3用铟瓦尺丈量的全长中误差帆应按式(9.3.16.3)计算即m∑=±√坍12+m22+m32+m42(9316—3)式中:%——边长量线中误差,mm:m,——轴杆头水准测量所引起的误差,rllJTl;帆——温度膨胀系数测定所引起的误差,mm:%——标准长度误差所引起的误差,ranl。4用钢尺丈量的全长中误差m。应按式(9.316—4)计算,即 DL,T5409.4—2010m,z=±√Ⅲ12+m22+m42(9.3.16-4)当厂房微网估算的点位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修改布网方案、适当增加观测量、尽量减少对中误差、使用更高精度仪器等)来提高观测精度。9.3.17厂房微网内部的高程控制,宜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应按GB50026二等水准测量的规定执行,宜构成闭合水准路线。9.3.18各厂房微网都应定期复测。布网初期宜1个月~3个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宣每半年复测一次。复测时,一般不再与次级网联系,只作微网内部相对位置的调整。复测结果应与前期成果进行坐标较差分析,同时对点位变化趋势作出分析、判断,并提出指导建议。9.3.19核电厂重要厂房的微型控制网观测、麓工放样以及设备构件安装的定位和检查等项精密测量工作,宜在同等气象条件进行,以提高点位相对精度。当环境因素变化显著时,应对观测量受温度、气压、湿度等的影响进行估算和改正。9.4厂房微网传递测量9.4.1厂房微网传递测量,是将核岛、常规岛等厂房内部底板微网的平面、高程控制点沿铅垂线方向逐层向上测设,使建造中的其他各楼层都有与底板层完全相同的平面、高程基准,主要内容包括底板微网控制点、轴线的竖向投测以及水准标高的垂直传递。9.4.2平面基准的竖向投测和水准标高的垂直传递,宣选择在无旖工干扰、阴天、风力较小的条件下进行,并应采取适当措旖,减少外界的不良影响。94.3根据核电厂核岛、常规岛等厂房的施工方法、现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的不同,厂房内部平面基准的竖向投测~般采用天底准直法。9.4.4通过天底仪竖向投测的底板平厩基点,应与该楼层新加密 DL,T5409.4—2010微网点一起,重新构成另一独立微型平面控制网,并采用多联脚架法进行边、角组合观测。9.4.5厂房内部水准标高的垂直传递,宜采用悬吊钢尺、水准观测读数的方法,由底板微网的水准基点传递高程至其他楼层面。悬吊钢尺法竖向高程传递计算公式为月j=HI+a+(c—b)一d(9.4.5)式中:圩T——底层已知高程值;a、6——底层水准尺、钢尺读数;c、d——上层钢尺、水准尺读数。9.4.6采用在垂直通视孔内悬吊钢尺方法进行高程传递测量时,楼上和楼下安置的两台水准仪应同时读数,并应在钢尺上悬吊与钢尺检定时质量相一致的重锤。9.4.7使用钢尺传递高程时,应满足下列条件:l水准仪观测,每一测站的前后视距差不大于1m;2每次应独立观测三个测回,测回问应变动仪器高度:3楼上、楼下水准点的测回高差较差应小于O.5mm:4观测高差应进行温度、尺长改正(温度应取上下两层读数的平均值)。95建筑施工放样及检测9.5.1核电厂建筑施工放样,应具备下列技术资料:1通过审查的测量专项1:作程序或技术方案,包括人员、设备及质量保证体系;2通过审查的质量计划;3合同文件、施工图纸、设汁变更和相关规范、标准;4施工三级进度;5建筑物或设备的设计与说明; DL,T5409.4—20106建筑物的结构图;7厂房微网控制点、核岛设备安装基准点布置图。9.5.2放样前,应对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点进行检核。9.53工程放样和设备构件安装的定位和检查,应在满足以最简单、最精确的方法将构件定位标志的设计位置与控制点相联系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1控制点尽量靠近构件位置布设:2采用精密对中器(如天底仪)进行安装定位;3采取多余观测方法,并进行平差处理;4直接埋设微网点或建立临时强制对中装置,纳入厂房微网测量。9.5.4施工放样方法灵活。可利用基准线法、弦线支距法、距离或方向交会法等方法将构件安装到设计位置。95.5依据施工方案及厂房微网布置,可适当建立加密控制网。对于有设备安装基准点设计图的,依据设计图按工程进展进行布设。加密网的施测方法、技术要求应与厂房微网相同,观测数据宜与该区域厂房微网统一平差,形成一个整体。9.5.6施-EN量控制基准的选择原则:l对于独立的建筑物,即与其他建筑物无强制性尺寸联系的建筑物或装置,其施工测量基准为初级网或次级网;2对于相互联系的建筑物,即与其他建筑物或设备有强制性尺寸联系的建筑物,其施工测量基准为次级网或该区域厂房微网;3对于某一建筑物内部结构或设备,施工测量基准采用该区域微网;4核厂房按照其要求,施工测量只允许使用该厂房的微控制网点,不得使用该厂房以外的已知控制点作为依据;5每个厂房应只有一个高程点,作为本厂房结构施工、设备安装的高程起算点。高程传递必须采用精密水准测量。各厂房高85 DL,T5409.4—2010程点高程确定后,不作改变。9.5.7大型设备基础浇筑过程中,应及时监测。当发现位置及标高与施工要求不符时,应立即通知施工人员,及时处理。9.58放线或安装结束后,应进行竣工测量,报质检部门检测、存档,确认合格后报业主或监理审查。9.5.9设备或构件施工的测量技术及精度要求需参考相应设备或构件的设计技术要求。如无具体要求可参照9.5.10~9.512的技术要求。9.5.10现浇混凝土施工放样的偏差,不应超过表9.5.10的规定。表95.10现浇混凝土施工放样允许偏差允许偏差项目内容单排桩或群桩中的边桩士10基础桩位放样群桩±20轴线位置±10各旆工层上放线墙、粱、柱边线±10预埋件±10预埋螺桂±5预埋设施中心线位置顶埋菅±5预留洞中心线位置±159.5.11构件安装测量的精度,应分别满足表9.5.11的要求。表95.11构件安装测量允许偏差允许偏差项目内容反应堆轴线与套筒之间±50贯穿件相当于标在筒体h的理论轴线±25在外表面及通过内表面中心的平行理论轴线之间±Io钢衬里衬里(2m长度最大起拱值小于5mm)±l5 表9511(续)DL/T54094—2010允许偏差项县内容简体径向位置(半径)±50截锥体径向位置(半径)±50径向位置±50环形吊车牛腿标高及角位置±25支承环平整度±3中心线对轴残位置±5上下柱接口中心线位置±3≤5m±5柱垂直度5m~10m±10≥10m1/1000标高且420≤5mO~—5牛腿上表面和柱顶标高>5m0~一8粱或中心线对轴或位置士5吊车粱粱上表面标高0---59512核岛设各安装主要技术要求见表9.5.12一l~表9.5.12-11。表9.512—1核岛主系统设备预埋件安装限差要求允许偏差预埋件分类平面水平垂直蒸汽发生器下都水平支撑预埋件士lO±05蒸汽发生器上部水平支撑预埋件±10主管道过渡段支架预埋件±10±5阻尼器埋件±10稳压器垂直支撑预埋件土100n10 DL,T5409.4—2010表9.5.12—1(续)允许偏差预埋件分类平面水平垂直稳压器水平防甩支架预埋件±10主管道穿墙套管±10±5蒸汽发生器和冷却剂蒹垂直支撑预埋件士10±10士5表9512—2压力容器环形支撑在二次灌浆前后的技术要求允许偏差序号检查项目石方向±05设备安装平面位置尺寸y方向±052标高z力向±l3水平度O5表95.12—3压力容器安装技术要求允许偏差序号检查项目z方向±l设备安装平面位置尺寸r方向±12标高Z方向±l3水平度0304侧向间隙(0,+01)表9.5.12-4堆腔密封环安装技术要求允许偏差序号检查项目l上部支承环平行度≤22上部支承环内径土53凸缘上表面与密封环槽底间的距离±2 DL,T5409.4—2010表9512-5垂直支撑基板在二次灌浆前后的技术要求允许偏差序号检查项目垂直支撑底板标高±3垂直支撑底板水平度l位置尺寸±2垂直支撑基板角度±30,位置尺寸±24垂直支撑角度±30’垂直支撑垂直度(热态J土5表9512-6蒸汽发生器水平支撵安装技术要求允许偏差序号检查项目1下部水平支撑最终安装位置±52下部水平支撑最终安装标高±5下部水平支撑挡架与挡前端±43块的间隙两侧±2蒸汽发生器上部支撑环安装标高±105蒸汽发生器支撑环±3上部滑板与蒸汽发生器主泵对面侧(30mm)±56支撑环间间隙(二次灌浆前、后进行检查)主泵侧(30rran)±57阻尼器基板平面度(到货接收检查及二次灌浆后检查)015mm/800阻尼器基板安装标高(二次灌浆前、后检查)±109阻尼器基板安装垂直度(二次灌浆前、后检查)±210阻尼器支座中心标商±15 DL,T54094—2010表9.5.12—7蒸汽发生器安装技术要求允许偏差I序号检查项日l1设备垂直度(约9m高处测量)±5l2热段蒸汽发生器入口管嘴中心标高±2表9.5.12-8主泵泵壳安装技术要求允许偏差I序号检查项日l泵壳上表面标高±2l2泵壳上表面水平度表9512—9稳压器支撑安装技术要求允许偏差序号检查项目水平度≤l稳压器支撑环板标高±2位置尺寸±72水平挡块标高±20轴线角向±203水平挡块安装径向±1表9512—10稳压器安装技术要求允许偏差f序号检查项目Il稳压器安装垂直度(8m高处测量)±5I2稳压器安装位置尺寸(角向)±7表9512—11反应堆堆坑贯穿件安装技术要求允许偏差序号检查项目反应堆堆坑贯穿件安装位置±l2主i司路管道热段中心线标高±43防甩限位器与主回路管道间间隙±15 D1.『T5409.4—20109.513汽轮机基座预埋件定位测量的允许偏差符合表9.5.13的要求。表9.5.13汽轮机基座预埋件定位测量的允许偏差允许偏差测量内容标高及中心轴线±2东西向水平倾斜度≤1/2500垂直面相对机组中心线的垂直度≤l/2500中轴线与机组中心线的平行度(准直度)≤l/10090汽门台板中心线与机组中心线的平行度≤l/5009.5.14设备安装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备基础竣工中心线必须进行复测,两次测量的较差不应超过4-2mm。2对于埋设有中心标板的重要设备基础,其中心线应由竣工中心线引测,同一中心标点的偏差不应超过+lmm。纵横中心线应进行正交度的检查,并调整横向中心线。同一设备基准中心线的平行偏差或同一生产系统的中,t5,线的直线度应在:t:lmm以内。3每组设备基础,均应设立临时标高控制点。标高控制点的精度,对于一般的设备基础,其标高偏差,应在:t:2rmn以内;对于与传动装置有联系的设备基础,其相邻两标高控制点的标高偏差,应在士1nl/n以内。9.5.15现场各种控制点、线、部件的测量放线标识要清楚、准确,迹线清晰耐久。轴线或基础划线时,线宽度不得大于1.5mm。9.516测量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检查所有成果和计算是否符合各项限差及技术要求,经质检人员复核无误并签署后,及时交监理或业主审查。9.517对结构、设备及构件的施工放样测量,宜进行同等精度9I DL,T5409。4—2010的检查测量。9.5.18按照质量计划要求,可选用现场抽查检测、旁站监督、文件审查等方法对施工放样成果进行审查。9.5.19现场检测的内容可重点关注基准线、基准点、中心线等,尤其注意构件设备等浇灌混凝土前后、加固前后的位置。9.5.20所有的检测需作出检测报告和检测结论,并存档。9.5.21业主或监理对提交的测量成果经检测、审查,确认合格后,应按质量计划要求及时进行w、H点的签署、放行。9.6变形监测9.61核电厂工程施工阶段变形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厂区内核岛、常规岛等重要建筑构筑物、设备基础、建筑场地、地基基础、水工建筑物的垂直沉降和水平位移等。9.6.2变形监测基准网,一般由次级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构成。变形观测点,应埋设在监测体上且最能反映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监测前应对次级网基准点进行检查校核。9.6.3观测中误差一般不应超过变形允许值的1/10~1/20。核电厂工程各项位移监测的测量中误差不应大于表9.6.3的规定。表963施工期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位移观测量中误差限值观测项目备注垂直位移水平位移±o5±1O核岛、常规岛等建筑物建构筑物变形监测±30±5.o其他如水]I建筑物设备基础±05地基基础沉降±30注:特殊情况下监测精度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设计中确定 DL,T5409.4—20109.64核电厂每个重要的建筑构筑物或设备基础,均应有独立的变形测量监测系统。在工程设计时,应对变形监测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在工程建造时,各项监测设施应随施工的进展及时埋设安装。9.6.5施工开始前,即应进行变形监测的首次观测工作。首次观测(零周期)宜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当两次较差不超过两倍中误差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变形监测初始值。9.6.6不同周期的变形监测,应满足下列要求:1选择良好的观测时段并尽量在较短的时问内完成;2采用相同的网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3使用经检校合格的同一测量仪器和设各;4观测人员应相对固定:5记录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荷载、天气、温度、气压、相对湿度等);6采用统一基准处理数据。9.67核反应堆等重要建筑物的水平位移,一般采用倒垂线法独立监测。倒垂线钻孔深入基岩深度应达到变形可忽略处,其设计和安装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垂线观测可采用光学垂线坐标仪、遥测垂线坐标仪。当采用人工观测时,每一测次应观测两测回,两测回观测值之差不得大于0.15rnm。9.6.8核电厂水工建筑物等的水平位移,可采用边角网和交会法观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角应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l”的电子经纬仪或全站仪观测,边长应采用标称精度优于lmm+10。D(D为所测距离,单位为mm)的测距仪或全站仪直接测量。2边角网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9.2的相关规定,交会法按菲列罗公式计算测角中误差不得大于】0”。3交会法观测可采用测角交会法或测边交会法,测点上宜埋设安置反光镜或觇牌的强制对中装置或其他固定照准标志,工作基点至测点距离不宜大于500m。q’ DL/T5409.4—20104当采用测角交会时,交会点上的张角不宜大于1200或小于600,并宜采用三方向交会;采用测边交会时,交会角宣在45。~135。之间。5水平角观测应采用方向法观测4测回(晴天宜在上、下午各观测两测回)。每一方向均须采用“双照准法”,两次读数之差不得大于4”。9.6.9核岛、常规岛等建筑物的垂直位移,一般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监测,在变形较大或不便于立尺的地方宜可同时辅以静力水准法独立监测。静力水准仪主要由钵体、水管、浮子、三通等组成,连通管两端仪器墩顶部应等高,墩面应水平。各测点观测应依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9.6.10垂直位移观测的水准基点一般由次级网高程基准点确定。用于对核岛、常规岛等厂房基础底板建筑物基础和设备的变形及沉降的监测点,一般由定位于基础底板上的一组高程控制标记点组成。9.6.11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应组成水准闭合环或附合水准路线。相邻两沉降观测点之间必须设站,观测不容许有间视的情况,并应按GB50026二等水准测量执行,最大视距应不超过25m,观测次数应往返各一次。精度要求应符合表9.6.11的规定。表9611沉降观测的主要精度要求水准基准点沉降观测点相邻基准点每站高差检测已测高相对最近基准点相邻点高差高差中误差中误差差较差高差中误差中误差050130.5√i10O5注:表中n为测段的测站数9.6.12核电厂施工期间外部变形监测,如施工区的滑坡观测、高边坡开挖稳定性监测、临时围堰及防波堤的水平位移和沉降观94 DL,T5409.4—2010测、裂缝监测等,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9.7数据处理及成果提交9.7.1核电厂施工测量资料整理,应包括所有原始观测资料的整理与检查、内业数据分析及计算、观测成果汇总和相关资料归档等内容。单项工程完工后,应连同委托书、技术设计书、测量技术总结、检查验收材料及设计图纸等一并整理归档。9.7.2每项测量工作的原始观测记录应填写齐全,具体内容包括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高程测量的观测数据,以及仪器、观测、记录、日期、天气、仪器高、温度、气压、相对湿度、水准路线等有关的记事项目,均应现场采用钢笔或铅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手簿中。9.7.3手工记录时,实际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应在现场即时算出。当采用电子记录时,观测完毕后应及时将原始测量数据输出备份,编辑打印后还应加注必要的说明。所有原始记录均应经过检奄校核后方可使用。9.7.4平面控制网的内业处理应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严密平差。平差计算结果应表示出验后单位权中误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和平差值、点位坐标成果、点位坐标中误差和点间误差等数据。975高程控制网的内业处理,应采用条件观测平差或间接观测平差,并按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平差计算。平差计算结果应表明点位高程、点位高程中误差、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等数据。9.7.6次级网的点位精度远高于首级网,一般采用独立网形式施测。在第一次整体测定时,宜采用必要的起算数据,即首级网中一个点的坐标和一条边的方位,并用经典自由网平差方法进行计算。9.77次级网复测,当基准点组成的基本控制网单独进行复测时,宜采用秩亏自由网平差方法处理。当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一起构成独立网形式进行复测时,宜将基准点选作拟稳点,将其余点视为非拟稳点,整体进行拟稳平差。 DL,T5409.4—20109.7.8各厂房的底板微网,在第一次测定时,宣采用必要的起算数据,即次级网中一个点的坐标和一条边的方位,并用经典自由网平差方法计算。复测时,一般不再与次级网相联系,只作微网内部调整,宜合理选取拟稳点和非拟稳点,采用拟稳平差方法进行处理。9.7.9底板以上的其他各楼层内部微网,平面控制起算来源于通过天底仪竖向投测的底板平面基点,其点数一般都多于3个。宜将投测点选作拟稳点,坐标近似值取自对应底板基点的己知坐标,将该楼层新加密点视为非拟稳点,采用拟稳平差方法计算。9.7.10平差计算软件、计算模型、使用方法和处理过程以及成果、图表和各种检验、分析资料应完整清晰、准确无误。计算过程及最终成果均应有有关责任人签字,提交最终成果应加盖施测单位正式的成果专用章。9.7.11放样工作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测量资料整理,向业主、监理或施工方移交现场点位并提交施工放样成果。单项工程放样结束后,应将记录手簿、放样数据和计算资料、自检记录和放样草图底稿等分类整理归档。9.7.12核电厂及其附属工程的变形监测,内业资料整理应包括原始资料的整理与检查、监测网的平差和变形观测点的成果汇总等内容。点位位移的平差计算,可采用动态平差法或静态平差法。每个观测周期采用的平差方法应相同。9.7.13施工测量内业计算和分析中的数字取位,应符合表9.7.13的规定。表9.7.13观测成果计算和分析中的数宇取位要求卜角度边长(”)mm坐标高程沉降值位移值n血D蚰mm观测值改正数平差值观测值改正数平差值l控制点0l00l00l0.1010l0.L0l0.1 表9713(续)DL,T5409.4—2010角度边长类别(”)mm坐标高程沉降值位移值mmn皿观测值改正数平差值观测值改正数平差值观测点010l0.101注:核电厂核岛等主体建筑一霉不进行平面位移监测,外部滑坡及高边坡位移监测应取位至01衄,围堰和防渡堤可取位至l叫97.14施工控制测量的各项工作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1经审定的技术设计书;2控制网展点图(水准路线示意图);3外业测量原始记录(复印件);4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的检验资料;5各项内、外业计算资料,精度评定及成果表;6检查、验收报告和测量技术报告;7其他有关的资料。9.7.15在变形监测前,应提交下列资料:1变形测量仪器的标定和检查记录;2测量人员的资格;3变形监测技术设计方案;4变形测量进度计划。9.7.16变形监测的各项工作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1外业测量原始记录(复印件):2监测网、监测点布置图;3平差计算结果:4所承担工程的说明及解释性草图(加有说明的水准闭合路线的草图):5各项监测结果的总结图表(如水平位移、沉降量等的有关曲线图); DL/T5409.4—20106监测分析资料(包括监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某些异常记录):7监测技术报告(包括测量仪器的标定和检查记录、测量人员资格等);8质量保证所要求的有关技术资料。 DL/T5409.4—201010其他测量101一般规定10.1.1本章适用于核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水文普通测量、各种拟建管线的设计和施工等所需的测量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岩土勘测测量、水文测量以及管线工程测量。10.12岩土勘测测量、水文测量及管线工程测量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应与核电厂现阶段所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相一致。10.1.3测量前,应搜集和掌握测区及附近已有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国家及有关部门埋设的GPS点、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等资料,并应对测量资料进行检测。10.2勘探点、线测量10.2.1核电厂岩土勘测测量,内容包括为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物探和勘探、原位测试等所相应地进行的测量工作。102.2工程地质测绘的底图,宜采用比提交成图比例尺大一级的地形图。地质观测点的定位标测,常采用目测法、半仪器法、仪器法等方法。一般性观测点和地质界线的测绘精度,应不低于图上3mm。102.3地质点和地质界线的实地测绘宜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或GPS定位法。当测绘填图区内已有的控制点不足时,可从邻近区域的控制点,采用图根导线或支导线往返测法加以补充。对于1:10000~1: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测绘,可采用图解交会法来求得。102.4工程物探和勘探测量,主要包括物探和勘探点、剖面线的布设和定测:9q DL,T5409。4—20101根据物探和勘探点、剖面线的设计坐标,从附近的控制点,在现场采用仪器法放样,并设置有对应编号的木桩标志;2对已施工完毕的钻孔、探槽、探坑、探井、地质点、物探点、地质剖面线等的实际位置,重新测定点位中心坐标及高程。10.2.5核电厂工程物探和勘探测量,点位测设于实地应符合表lO.2.5的要求:表1025勘探点位测设的允许偏差原始地貌、通视较差平整场地内、通视较好勘测阶段平面位置允许高程允许偏差平面位置允许高程允许偏差偏差初步设计勘l_O05O.2510测阶段捕工图设计勘演j阶段O50250105注1: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勘测阶段,可利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并依地形、地物特征确定物探和勘探点位中心坐标及高程。注2:水上钻孔的放样误差可根据现场情况,参照原始地貌的允许偏差并放宽142倍执行10.2.6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勘测阶段,工程物探和勘探点、剖面线的布设和定测宜选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或GPS-RTK法;在初步设计勘测阶段,还可选用GPS-RTD或RBN-DGPS方法。10.2.7核电厂工程物探和勘探点、剖面线的高程,一般采用五等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或GPS拟合高程测量方法测定。10.28地质剖面测量顺序:首先进行剖面定线,建立剖面线上的起讫点和转点,并在其间加设控制点,以保证测量精度;然后进行剖面测量;最后展绘成地质剖面图。剖面点的密度应以能充分反映地形、地貌变化为原则,剖面测点间距宜为剖面图上1cm。10.2.9在无控制点的地区测设工程物探和勘探点、剖面线时,宜先按本部分第4章、第5章的有关规定重新布设常规导线、三角形】00 DL,T5409.4~2010或GPS控制网,然后在新增的控制网点上进行测设。当布设图根导线时,导线长度可适当放长,但相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2000。10.2.10采用RBN-DGPS进行工程物探和勘探点、剖面线定位,应符合6.6.14的规定。10.2.11工程物探和勘探点、剖面线的坐标成果取值精确度要求:平面可取位至0lm,高程可取位至0.01m。10.2.12原位测试,包括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载荷试验及波速测试等。其点位的布设和定测,可参照10.2.4~10.2.11的规定执行。10.3水文测量103.1核电厂水文测量是为工程专用的水文站建设、水文观测(测验)、水文调查等所需进行的测量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水准测量、平面控制测量、水尺零点高程测量、断面测量、比降测量、洪痕测量,以及测流点、波浪观测点、泥沙底质探测点、专用潮位站、专用气象站等的定位测量。10.3.2核电厂水文普通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长距离水准测量路线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应不超过40mm;专用水文站内的各水准点联测、比降观钡Ⅱ和水尺零点高程测量,路线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应不超过10nun。2平面控制测量,最低一级图根导线以及常用基线测设的最弱边相对边长中误差不应超过1/2000;断面测量,距离控制桩之间相对距离中误差应不超过1/1000。3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应按本部分第4章、第5章的有关规定执行。10.3.3核电厂专用水文站,在不同位置设置的基本水准点和校核水准点总数应不少于3个,宜构成高程自校系统。其高程应从国家一、二等水准点,用不低于三等水准引测;条件不具备时,也可从国家三等水准点引测。101 DL,T5409.4—201010.3.4水尺零点高程一般由校核水准点开始引测,宜采用双面水准尺,并应按四等水准的要求观测。当受条件限制时,可按表10.3.4的规定执行。表103.4水尺零点高程测量技术要求同尺黑面、红同站黑面、红薤单程测往、返测视线长度单站前后地势面读数较差所测高差较差不符值视距不站数月DS,DS3等差不平坦≤3≤5≤1l≤105~755~50≤5平坦≤3≤5≤6≤10≤100≤75≤5注1:视线距地面最低高度要求是三丝都能读数。注2:测量过程中应注意不使前后视距不等差累积增大。注3:采用单面水准尺时,变换仪器高度前后所测两尺高差之差,与同站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限差相同。注4:校核水准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满足进行水尺零点高程测量时,对单程测站数的要求10.3.5陆域断面测量,宜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GPS—RTK定位法等方法,测点密度应以能充分反映地形、地貌变化为原则;陆域测点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0.1m。103.6水域部分断面测量按6.6的有关规定执行,宜采用GPS-RTK、GPS-RTD或RBN-DGPs定位加测深仪测深方法,断面上测点间距不应大于图上2cm。水域测点平面点位误差不应大于lm,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0.2m。10.3.7大断面测量,内河应测至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lm或防洪堤堤脚,沿海应测至海岸线。固定断面应埋设固定标桩,固定点高程可采用四等水准测量。10.3.8水文测量断面图基本比例尺宜为:横为1:500、纵为1:50。10.3.9比降水尺或比降点的平面位置点位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6mm。10.3.10重要洪水痕迹的高程采用四等水准测量,一般的可采用五等水准或三角高程测量。102 DL,T54094—201010.3.11测流点、波浪观测点、泥沙底质探测点、专用潮位站的平面位置定位,宜采用GPS-RTK、GPS-RTD或RBN-DGPS方法,测点平面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lm。10.3.12专用气象站平面、高程定位测量宜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其平面点位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6mm,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0.2m。10.3.13水文测量成果取值精确度要求:水文断面点间距取至分米,比降测量点间距取至米,高程均取至厘米。10.4管线工程测量10.4.1管线工程测量是为核电厂工程各种拟建自流管线、压力管线等的设计和施工所需进行的测绘工作。主要内容包括:1为管线工程设计提供地形图及纵、横断面图:2按设计要求将管线位置测设于实地。10.4.2管道线路的平面、高程控制网点,应靠近线路布设:点位标石宣埋设在土质密实、引测方便、易于保存的地方,并位于旌工干扰区外围;相邻平面控制点应两两通视。10.4.3平面控制,宜采用GPS测量等方法,按本4.2、4.3的有关规定执行。当采用导线测量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导线的起点、终点及每间隔不大于30km的点上,应与高等级控制点联测。当导线联测有困难时,可分段测设GPS控制点作为检核。2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4.3的规定。表1043管线工程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联测检核襻l罂三竺I!竺二!竺I兰:竺l竺【!!l三!竺!竺I竺!iI三!!竺注:表中H为测站数103馏憩㈥黼臀㈣懈划帐.虽黼警 DL,T5409.4—20103导线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两半测回测量右角;两半测回之间,应变换度盘位置。10.4.4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并符合下列规定:l当采用水准测量时,按5.2中五等水准测量的有关规定执行。高程控制应布设成附合水准路线,一般山区每隔0.5km~lkm、平原区每隔lkm~2km埋设一固定水准点,并每隔30kin与高等级水准点联测一次。2当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按5.3中五等三角高程测量的有关规定执行。附合路线长度不应超过301an,起讫点的精度等级应不低于四等水准。3重力自流管线的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10.4.5管线工程一般实地测量纵断面图,有特殊需要时加测带状地形图,局部复杂地段还可加测横断面图或大样图。测图比例尺参考表lO.4.5的规定。表10.4.5管线工程测图的比例尺纵断面图横断面图线路名称带状地形图工点地形图水平垂直水平垂直相同1:500l:5001:50自流管线1:200l·1001:10001:100l:10001:1001100压力管线1:5001:200012000l:2001:200注1:宜根据初设路径,实地测量管线附近的带状地形图,宽度宣为两侧备20m~50m。注2:管线工程地形图亦可根据设计人员要求的测图比例尺、带状宽度进行施测10.4.6管线带状地形图,宜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或GPS-RTK法测绘,数字化成图;地物、地貌的取舍按6.4、6.5的有关规定执行,测图重点应突出,特别是对线路具有制约作用的地物点应测量准确、突出表示。 DL,T5409.4—201010.4.7初测路线方案,宜根据地形图以及实地踏勘结果,在图纸上设计选定。当情况复杂需现场定线时,应由业主、设计、勘测等代表共同确定,实地直接设置中线控制点标志。10.4.8管线中心线定线测量,可采用经纬仪正倒镜分中法延长直线,亦可采用GPS—RTK直线放样法定线,方向点偏离直线不应超过1800士1’。10.4.9管线的中线控制点,包括起点、终点、方向点、转折点,均应设置固定标桩,其点位坐标及高程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光电测距仪极坐标法测量时,水平角观测一测回、半测回较差应小于30”,边长测量一测回读数较差应小于20mm;高程可采用变化镜高的方法各测一次,两次所测高差较差不应大于0.2m。2当采用GPS-RTK测量时,每点应观测两次,两次测量的纵、横坐标及高程的较差均不应大于O.2m。10.4.10管道线路的断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断面测量时,在转角点与转角点之间或转角点与方向点之间应进行附合。其距离相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1000,高程闭合差不应超过0.2√;m(n为测站数)。2纵断面测点密度应能充分反映地形、地貌变化,相邻断面点间距不应大于图上5cm;在地形变化处应加测断面点,局部高差小于0.5m的沟坎可舍去;当线路通过河流、水塘、道路或其他管道时也应加测断面点。3管线与已有道路、沟管、架空线路交叉时,应根据需要测_肇交叉点平面位置及高程、净空高或负高。纵断面图中,平面图栏内的地物,可根据需要实测其位置、高程及高度。4横断面测量的相邻断面点间距,不应大于图上2cm。10411管线施工前,应对水准测量、导线或GPS控制测量成果以及管线原有中线桩的桩间距离和高差进行检测。检测成果与初测成果的较差在限差以内时,采用原成果作为放线依据;超出限】05 DL,T5409.4~2010差时,应予以重测。10.4.12中线校核测量,宜采用光电测距法或GPS-RTK定位法。应根据测量资料及设计图纸,对保存完好的桩位进行校核、恢复丢损的桩点或按改线资料重新测设新的中线控制桩,并沿管线中心线由起点开始测设里程桩和加桩。10.4.13高程检核应以水准测量为主,布设成附合水准路线。在引测水准点时,一般应联测所有控制桩和中线桩的高程,校核原有管线出入口和与设计管线交叉处的高程,同时在沿线附近设置间距不大于150m的临时施工水准点。10.4.14开槽管线施工过程的测量:亡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开挖沟槽前应测设施工中线控制桩。中线控制桩一般测设在管线起点、终点及转折点处的中线延长线上。2在基槽内投测管线中心线,间距一般为10m,最长不得超过20m。3在基槽内测设高程及坡度控制桩,或在槽口埋设坡度板测设坡度钉,间距一般不应超过10m,非自流管道,间距可放宽至20m。4管线安装过程中应用经纬仪、水准仪及时校测。5各种地下管线应在回填土前测出起点、终点、交点与井位的坐标及管顶高程。10.4.15架空管道施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架空管道中线定位后应检查各交点处中心线转角,其测量值与设计值之差不得超过107,否则应进行调整;2中心线及夹角调整后即可测设管架中心线及基础中心桩,其直线投点误差为5mm,基础间距测量精度应不低于1/2000;3依据中心桩,采用十字线法或平行线法测定控制桩;4基础浇筑时应对直埋螺栓固定位置及高程进行检测,确保其正确性:5支架柱模板铅垂度的测量允许偏差为1%; DL,T5409.4—20106管道安装前应在已校正好的支架上测设中心线及高程。10.416各类管线的起点、终点、交点及井位,相对于附近定位依据点的施工定位测量允许误差,应符合表10.4.16的规定。表10.416管线工程施工定位测量允许误差点位允许误差类型敷设在沟槽内及架空±25埋地±50注:本表允许误差的规定主要用于校涮工作的精度控制10.4.17各类管线安装高程与模板高程的测量允许误差,应符合表10.4.17的规定。表10417管线安装高程与模板高程的测量允许误差I管线类型高程测量允许误差fl自流管±3I压力管10.4.18管线工程竣工测量的基本方法和精度要求应与施工测量相同。管线点应定位于管线的特征点或其附属物的几何中心上,施工中无变动的部分可采用调查和检测的方法,己变更施工设计的项目应按实际位置测量。10419管线工程在建造过程中,宜分阶段完成项目的竣工资料收集,竣工图的调查、测量和编绘工作,工程竣工后应及时进行竣工图的整理。对管线的属性、平面位置和高程等应标注清晰,宜采用建立数据库的方式进行管理。10.420核电厂公路专用线、架空输电线路的测量工作应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107 DL/T5409.4~2010附录A(规范性附录)坐标联系测量当采用坐标与有关坐标(国家坐标、城市坐标、建筑坐标等)联测时,联测精度不应低于两坐标系统中较低一级网的精度,联测点数不得少于2点,联测后按式(A.1)~式(A.8)换算。当使用计算机程序计算时,应符合3.0.8的要求。图A.1两坐标关系图由建筑坐标换算到国家坐标:z=a+Acosg—Bsin盯l(A.1)Y=6+Asin口+口COS口I由国家坐标换算到建筑坐标: DL,T5409.4—2010肚∽一磐孵“卜6、)sing}(A2)B=(Y一6)cos口一(Z一口)sin口J”X—Acosot坩8hag}(A.3)b=Y—Asin8一Bcos搿【口=q2一q2Ⅸ.:arctan兰二互“X2一蜀以:arctan盟’。4—4式中:A、B——建筑坐标,rn;工、y——国家坐标,rn;(A.4)n、b——建筑坐标系原点在国家坐标系中的坐标,m:口——两坐标系坐标方位角之差,可用同一条边的国家坐标系和建筑坐标系的坐标方位角的差求得,rad或(”)。当两坐标系统中长度标准有差异时(相对误差大于1/150000),在坐标换算公式中应加入长度比K,加入长度比世后的换算公式为:由建筑坐标换算到国家坐标:x=。+。_c08甜一托日8m口l(A5)Y2b+KAsincr+KBcoscrl由国家坐标换算到建筑坐标:爿=L(x一口)cos口十三(y一6)sin口K芷B=三(y一6)cos口一三(x一口)sin口K(A.6) DL/T5409.4—2010式(A.5)和式(A.6)中,d、b按式(A.7)计算。舻Ⅳ一尉COSO"+髓8in口}(Amb=Y—KAsint2"一KBCOS口I足可按式(A.8)计算(K尽量取几个数据的平均值)。llOK:蔓Sj:也万函i&=扛丽(A.8) DL/T5409.4—2010附录B(规范性附录)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B.1平面控制点标志B1首级平面控制标志可采用磁质或金属等材料制作,其规格如图B.I和图B.2所示。B.1.2一、二级平面控制点标志可采用014~彬20、长度为30cm~40cm的普通钢筋制作,钢筋顶端应锯“+”字标记,距底端约5cm处应弯成钩状。图B1磁质标志图B2金属质标志碜亘吁 DL,T5409.4—2010B.2平面控制标石埋设B.2.1三、四等平面控制点标石规格及埋设结构图,如图B.3所示,冻土和岩石裸露地区的标石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设计。B22一、二级平面控制点标石规格及埋设结构图,如图B4所不。j.生。图B.3三、四等平面控制点标112k姐k—煦—一图B4一、二级平面控制点标石规格(单位:cm)石规格(单位:cIn) DL,T5409.4—2010附录c(资料-|生附录)GPS控制点点之记GPS点点之记见表C.1。表c.1GPS控制点点之记日期:年月日记录者:绘图者;校对者点名GPS点土质点名点号及种类相邻点标石说明情况旧点名所在地交通路线*my-m所在圈幅号概略位置H-mL=。’”E.日=。7”N(GPS点位略圈)备注113 DL/T54094~2010附录D(资料性附录)GPS测量手簿记录格式GPS测量手簿记录格式见表D1。表D.1静态GPS测量手簿,快速静态、快速动态参考站测量手簿记录格式点号测量员日期接收机名称天线类型及存储介质名及编号编号称及编号开始记录结束记录采样间隔时间天线高测定天线高铡定方珐及略图点位略图及交通线路图记录前记录后平均值时间(UTC)跟踪卫星号及信噪比天气状况各注114 DL,T5409.4—2010附录E(规范性附录)经纬仪系列分级和基本技术参数E.1光学经纬仪系列的分级和基本技术参数应符合表E.1的规定。E.2电子经纬仪及全站仪系列的分级和基本技术参数参照E.1执行。表E1光学经纬仪系列的分级和基本技术参数等级参数名称单位DJtDLDJe一测回水平室外±l0:e20±60(”)方向中误差室内士08±16“0放大倍数(≥)倍24、30、452825望远镜物镜有效孔径(≥)604035最短视距(≥)302020圆水准器(‘)/2flint8水准器照准部62030角值垂直度盘指标(”)/2mmlO2030望远镜2030垂直度盘指补偿范围(7)±2标自动归零补偿器安平中误差(“):e0.3±l0度盘刻划水平度盘(≥)13090直径垂直度盘(≥)9070水平读数最小格值(”)0260仪器净重(≤)kg130604S精密工程四等,一、二I大比例尺测主要用途级导线;一般圈图根控制测量测量,一般工工程测量程测量115 DL/T5409.4—2010附录F(规范性附录)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计算公式F.1光学经纬仪、编码式测角法和增量式测角法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在进行方向法多测回观测时,应配置度盘。F2采用动态式测角系统的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不需进行度盘配置。F.3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按式(F1)计算,即盯:堕(一)+i(j_1)+旦f,一i1](F1)朋历\z/式中:盯——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值,(。、’、”);m一——测回数:,——测回序号;i——度盘最小间隔分化值(光学经纬仪的1”级为4’,2”级为10’):珊一~测微盘分格数(值)(光学经纬仪的1”级为60”,2”级为600”)。注:由于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没有单独的测微器,且不同厂家和不同型号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度盘的分化格值、细分技术和细分数不同,故不做测微器配置的严格规定,对于普通工程测量项目,只要求按度数均匀配置度盘。有特殊要求的高精度项目,可根据仪器商所提供的仪器的技术参数按式(F1)进行配置,并事先编制度盘配置表。F4根据式(E1),1”级光学经纬仪方向观测法度盘编制,应符合表E1的要求;2”级光学经纬仪方向观测法度盘编制,应符合116 表F2的要求。DL,T5409.4—201Q表F11”级光学经纬仪方向观测度盘配制表测回序号41oo。oo"03”o0000"05”oo。00’08”220。04’10”30。04’15”45。04"22”340。08’17”6000825”90。08738”60。1223”90。12’35”135。12’52”80。16’30”120。16q5”100。20‘37”150。20’55”7120。24q3”8140。28‘50”9160。32’57”表F22”级光学经纬仪方向观测度盘配制表测回序号986100。0033”oo。0037”00。00S0”220。11"40”3001200”345。23协7“60。24’10”60。33’53”67。3422”80。45"00”90。45’37”120。47’30”6100。56’07”112。56’52”150。59’10”7120007’13“8140。18‘20“160。29‘27“17 DL,T5409.4—2010附录G(资料性附录)大地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和几种曲率半径的计算G.1我国建立1954年北京坐标系应用的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建立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应用的是1975年国际椭球,而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的是WGS一84系椭球参数。这三种地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值列于表G1。表G1几种常见地球椭球的参数值基本参数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1975年国际椭球体WGS--84椭球体6378245637814063781376356863018863567552882635675231426399698901863995966520639959362581/29831/2982571,299257223563,000669342l6229660006694384999588000669437999013矿00067385254146830006739501819473000673949674227注:。——椭圆的长半轴,m;6——椭圆的短半轴,m:。——极曲率半径(极点处的子午线曲率半径),m:。——椭圆的扁率;。z——椭圆的第一偏心率平方i,——椭圆的第二偏心率平方G.2椭球面上任意一点处的几种曲率半径,按式(G1)~式(G5)计算。G.2.1两个常用的辅助函数。“8 耻、!!二::!竺l(G,)矿=√1+一2cOS2B式中:B——大地纬度;矿——第一基本纬度函数;矿——第二基本纬度函数。G2.2子午圈曲率半径。M:旦坠望:三(G2)G.2.3卯酉圈曲率半径。N:旦:三(G3、G2.4平均曲率半径。%=√面=吾(G4)G.2.5任意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径。R。:氏一!≥ep2cosBcos2A:民+A(G5)式中:A——任意方向的方位角;A=-生e,2cosBcos2—119 DL,T5409.4—2010附录H(资料性附录)全国主要几种高程系统零点互换表H.1全国主要几种高程系统零点高程互换见表l-I.1。表Ⅱ1全国主要几种高程系统零点互换表I吴淞零I点高程大沽口+o511零点胶济铁+l酊7+1166路零点废黄河+L744+l233+o067零点1956年黄海平+l807+1.296加130+0063均海水1985国+l836+l325神159+0092加029家高程基准1954年黄海平+1890+1379十o213加146_0083+0054均海水面坎门+2044+1533十o36"7+o300+023"/十o208+0154零点Ⅱ2表中所列数值均为正值,吴淞零点为最低。远离零点的地区,同一点的两个高程值之差会略有不同。120 DL,T5409.4—2010H.3相邻两种高程系统零点差值可直接从表中查取,所列数值均为正值,如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1985国家高程基准+o029。不相邻两种高程系统零点差值换算按表中对应数值进行,如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吴淞高程一1.807。 DL,T5409.4—2010附录J(资料性附录)水准仪系列分级及基本技术参数气泡式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分级及基本技术参数应符合表J.1的规定。表J.1水准仪系列分级及基本技术参数等级参数名称单位DSl型DS3型DSlo型DS20型仪器精度(每千米水准测l030lOO200量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放大倍数倍≥38≥28≥20≥15望远镜物镜有效孔径≥47≥38≥28≥20最短视距≤30≤20≤l5管状水符合式1020准气泡、”)/2ram角值普通式60自动安补偿范围810平补偿安平精度(”)02052性能安平时间≤2粗水准气直交型管状2(”)/2ram泡角值圆形10测量范国5测微器最小格值005仪器净重kg≤60≤3O≤20国家二二等水国家兰等、准测量及其四等水准测~般工程水建筑及简易主要用途他精密水准量及~般工准测量水准测量测量程水准测量 DL,T5409.4—2010附录K(规范性附录)各等级高程控制点标志、埋石类型及要求K1以水准点标志和埋设为例,其他等级高程控制点的标志和埋设按附录B执行。K.2水准标志、标石埋设规格见图KIn图K.3。注1:水准标石如无专用标志,可采用不短于40cm的钢筋#10--020代替,钢筋顶端制成球状,下端制成勾型插入混凝土中:注2:标石可采用自然石桩,也可用混凝土在现场浇灌;注3:冻土地区埋设规格可参照GB/T12897、GB/T12898执行。画辐图K.I金属标志123 DL,T5409.4—2010124图K2墙上水准点标志—监牝图K3水准标石埋设rLLTI—叫j上Tdl DL,T5409.4~2010附录L(规范性附录)地形圈分幅和编号L11:500、l:1000、1:2000地形图一般采用40cm×50cm矩形分幅或50cm×50cm正方形分幅;根据需要也可用其他规格的分幅。数字化成图的地形图可根据需要任意分幅。L2地形图编号一般采用图廓西南角坐标千米数编号法,也可选用流水编号法或行列编号法。L2.1采用图廓西南角坐标千米数编号时,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1:500地形图取至0.0lkm(如10.40—21.75),1:1000、1:2000地形图取至0.1km(如10.0—21.O)。L22带状测区或小面积测区,可按测区统一顺序进行编号,一般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用阿拉伯数字1、2、3、4、⋯编定,如图L.1中的××一15(××为测区)。L2.3行列编号法一般以代号(如A、B、C、D)的横号,由上到下排列,以阿拉伯数字为代号的纵列,从左到右排列编定的,以先行后列,如图L‘2中的A._4。23568lOt-1214|Ix萋16图L1nlA一2A一3舞麓A一5A-6n-¨B_3BoC,2C_3C"4C一5“图L.2L.2.4在同一测区,要求同时提供几种相邻比例尺地形图时(例如1:500、1:1000),为了便于查找和用图,可先用流水号法或行列号法给小比例尺地形图编号,再用行列法给大比例尺地形图125 DL,T5409.4—2010编号。L3采用国家坐标系时,图廓间的千米数根据需要加注带号和百千米数。如:x:”27.8,Y:3”57.0。 DL,T5409.4—2010附录M(规范性附录)次级网点、微网点和测量通视孔标志、埋设规格及要求M.1次级控制网观测墩结构M.1.1次级控制网强制对中观测墩钢筋混凝土结构制作规格如图M.1所示。—鼍苎一{囵吼n丛塾盟蝴{阽堂堂擀曰P墩身钢筋圈注l;图中锚杆长度可根据现场地质条件确定。注2嗣栏采用西钢管焊接,涂红白相间油漆。注3:观测墩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洼4:混凝土浇筑过程要保证强制对中盘的水平图M1次级控制网观测墩结构图(单位:em) DL,T5409.4—2010M.1.2观测墩桩基础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挖孔桩、沉管桩等,桩深和桩径可视地质条件而定,一般应深埋至基岩。如点位基岩外露或岩面较浅,也可直接将基础平台浇注在基岩面上。M.2厂房内部微网控制点构造图·M.2.1厂房内部微网平面控制点的构造规格,如图M.2所示。l一1图M.2微网平面控制点构造图M.2.2厂房内部微网高程控制点的构造规格,如图M.3所示。壁星塾焦塑堕堕图M3微网高程控制点构造图(一)1.!螋一水准点制作图扩l,ll—矧卜 DL,T5409.4—2010@注:盖板及保护盒铡板使用5mm厚碳钢钢板。图M3微网高程控制点构造图(二)M2.3微网点位应按要求选择合适的位置,要便于日后使用。M.3微网点测量通视孔构造图M.31厂房内部微网点测量专用垂直通视孔的构造规格,如图M.4所示。M32测量通视孔钢管应尽可能垂直埋设,通过钢管中心的铅垂线方向应与对应的微网点准确重合。图M.4微网点测量通视孔构造图(一)堑固一 DL,T5409.4—2010130棱层装修后标高混蕞土浇筑后标高楼层底标高注:盖板及底座使用20mm厚碳钢钢板。图M.4微网点测量通视孔构造图(二)毫幸 核电厂工程勘测技术规程第4部分:测量条文说明 DL,T5409.4—20103基本规定⋯⋯-⋯-⋯⋯·4平面控制测量⋯⋯⋯⋯41一般规定⋯⋯⋯⋯⋯⋯42卫星定位测量⋯⋯⋯⋯4.3导线测量⋯⋯⋯⋯⋯⋯4.4三角形网测量⋯⋯⋯”5高程控制测量⋯⋯⋯⋯5.1一般规定⋯⋯⋯⋯⋯⋯5.2水准测量⋯⋯⋯⋯⋯⋯·5.3三角高程测量⋯⋯⋯5.4GPs高程测量⋯⋯⋯⋯6地形测量⋯⋯⋯⋯⋯⋯6.1一般规定-⋯⋯⋯⋯⋯”6.2图根控制测量⋯⋯⋯⋯6.3测绘方法⋯⋯⋯⋯⋯⋯6.6水下地形测量⋯⋯⋯⋯7数字摄影测量⋯⋯⋯··7.1一般规定⋯⋯⋯⋯⋯⋯72航空摄影技术要求⋯⋯7.3航摄资料验收⋯⋯⋯⋯74像控测量⋯⋯⋯⋯⋯⋯75像片调绘⋯⋯⋯⋯⋯-⋯76数字化成图⋯⋯⋯⋯⋯77数字影像产品·⋯⋯⋯”8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一132目次··134··138-·138139-·146··155··158·-158159··159··160··161”162··162..163”165“165—166··169..171-·171“173··175 81一般规定⋯⋯⋯⋯一8.2数据预处理⋯⋯⋯⋯-83图像几何校正⋯-⋯一9施工测量⋯⋯⋯⋯⋯9l一般规定⋯⋯⋯⋯⋯·9.2次级网测量⋯⋯⋯⋯·9.3厂房微网测量⋯⋯⋯9.4厂房微网传递测量⋯9.5建筑施工放样及检测9.6变形监测⋯⋯⋯⋯⋯9.7数据处理及成果提交10其他测量⋯⋯⋯⋯··101~般规定⋯⋯⋯⋯··102勘探点、线测量-⋯103水文测量⋯⋯⋯⋯-·104管线工程测量⋯-⋯·DL,T5409.4~2010""%踮舳跎踮叭蚍昵鸲舛舛舛鳄% nL,T54094—20103基本规定30.1本条是对编制本部分目的的说明。我国核电的发展已有20多年历史,迄今为止已经投入商业运营的核电厂有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正在建设中的核电厂有三门、阳江、红沿河、宁德、台山、海阳等若干项,目前还有十多个省份正在开展核电厂前期规划、勘测选址和筹备建设工作(包括滨海厂址和滨河厂址)。核能作为一种清洁、安全、经济的新型能源,在我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测量规范。为适应核电发展需要,健全核电厂建设规范,使核电厂测量工作有统一的标准,特制定本部分。30.2本部分内容涵盖了核电厂建设各个阶段所相应进行的主要测量工作。3.0.3本条是对坐标高程系统的规定。在核电厂的前期勘测阶段,测量工作宜尽量采用国家统一的平面坐标、高程系统,以便于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规划、测绘、地质、水文、气象等基础资料,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工程建造阶段,为了测量资料保密和旋工方便,一般采用独立的施:[坐标系统。30.4核电厂主厂区及附属设施区工程测量控制网,一般应分阶段并按三个等级布设:(1)首级网,是在国家平面、高程控制点的基础上,为满足核电厂工程勘测、地形测量、土石方工程施工、前期项目建设、附属工程的定位和放线、次级网的建立等,在厂区未动土之前的整个测区内布设的最高等级的一组控制网点,包括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2)次级网,是在首级网基础上布设的,为满足平整后的厂 DL,T5409.4—2010区内建筑构筑物的施工定位和放线、设备安装、微网测设、变形监测以及加密局部控制等,由覆盖于整个厂区特别是核岛等主要厂房周围的、多个观测墩表示的一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所组成的独立网:(3)厂房微网,是由定位在核岛、常规岛等厂房内混凝土基础底板上的多个测量控制标记组成的,为满足各厂房内部的建筑施工定位和放线、设备安装和检查、变形监测及加密局部控制等,由次级网确定的微型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网。3.0.5大亚湾核电厂是我国内地第一座大型商业核电厂,其测量工作参照执行了法国电力部(EDF)制定的《法国压水堆核岛土建设计与建造规程》,该规程第2部分实施准则、第2.11章测量、公差及判断中,对核电厂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分级布设,以及首级网、次级网和厂房微网的基本精度要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国内其他随后的核电厂建设项目,如岭澳、秦山(二、三期)、田湾等,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或参照了该规程的基本要求,其主厂区及附属设施区工程测量控制网的等级划分以及对应的精度指标都与其相一致:(1)首级网精度的基本要求。首级平面控制最弱点坐标中误差(相对于测区平面起算点)不应超过2em,首级高程控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相对于测区高程起算点)不应超过lcm。(2)次级网精度的基本要求。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应不超过2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应不超过o.5mm,平面控制点相对于首级网中作为次级网平面起算点的坐标中误差应不超过2mm,高程控制点相对于首级网中作为次级网高程起算点的中误差应不超过1mill。(3)厂房微网精度的基本要求。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应不超过2ra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应不超过0.5mm,微网平面控制点相对于次级网中作为该微网平面起算点的坐标中误差应不超过2mm,高程控制点相对于次级网高程基准点的中误差应不超 DL,T5409.4—2010过lmm。测区平面、高程起算点是指将国家平面、高程控制引测至测区,作为主厂区及附属设施区控制起算数据的控制点。3.O.6本条结合核电工程各设计阶段规定了对测图基本比例尺的要求。30.7本条是对采用的地形图图式的规定。308本条是对目前广泛使用测绘专业软件的规定。测量仪器系统随机商用软件也是通过了相应级别的测试与鉴定。30.9在满足本部分规定的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鼓励采用成熟的测绘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以促进测绘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高测绘水平。3.0.10对测绘仪器、工具,必须做到及时检查校正,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修,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状态,这是测量工作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周期送检的测量仪器、工具,应到国家法定的计量技术检定机构检定。3’0.11国内、外现行测量规范中,多以2、2.57、3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根据偶然中误差出现的规律,大于2倍中误差的偶然误差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于4.5%,大于2.57倍中误差的偶然误差出现的可能性为0.5%,大于3倍中误差的偶然误差出现的可能性仅为03%。目前国内已投入商业运营的核电厂中,除大亚湾、岭澳核电厂执行技术提供方(法国)的规范,以2.57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外,秦山、田湾核电厂都统一执行中国国家规范。为了便于和国家、行业现行测绘规范相一致,经编制组集体讨论后决定,仍以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对本部分条文中中误差、闭合差,除特别标明外,通常采用省略正负号表示。3.0.12本条是对外业测量原始记录的要求。3.0.13随着电子测量仪器、数字测量技术、测绘专业软件以及CAD技术等的日益广泛使用,传统测绘作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136 DL/T5409.4—2010转变,外业测量、内业数据处理以及测绘成果的提交等整个测绘生产过程都已基本实现数字化。核电厂工程的各项测绘活动,随着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同时形成了大量的有关测量数据、数字地形图、技术文档等电子版资料;这些电子资料与传统的纸质媒介相比,在归档保存、分类统计、查询检索、反复使用等方面更加方便省力,应将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版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备份归档,与纸质资料一同长期保存。有关数据、图形、文档等需要长期保存的电子版测绘资料,应采用文件形式、并以通用格式存储在性能稳定、检索方便、显示还原容易的载体上。原始测量数据宣采用.txt文本格式,矢量地形图宜采用.dgn格式或.dwg格式,技术文档宜采用.doe格式。 DL,T5409.4—20104平面控制测量4.1一般规定4.1.1核电厂主厂区及附属设施区首级平面控制网精度的基本要求为最弱点相对于测区平面起算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2cm,本章规定的四等以上等级控制网的技术要求均根据上述要求制定,指标高于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对于前期选址阶段,更大范围的平面控制测量工作并不适用。4.1.2卫星定位测量技术以其精度高、速度快、全天候、操作简便而著称,已被广泛应用于测绘领域,故本规程将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列为平面控制网建立的首选方法。根据生产单位目前情况和发展趋势,首级网大多采用卫星定位网,加密网多采用卫星定位网、导线或导线网形式。三角形网用于建立工程控制网已较少使用。所以本规程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和三角形网测量的编写顺序。4.1.3平面控制网精度的等级划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二级,但三、四等技术指标与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规定的相应等级的技术指标有所不同,是根据核电厂具体要求制定的。一一、二级主要为测图布设,技术指标与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规定的相应等级的技术指标相同。41.4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和计算应符合下列原则:2主厂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内部精度的基本要求较高,但与国家系统的联系测量不必按该指标执行;当国家控制点距测区较远时,本章规定的各等级也不适用于坐标联系测量,因此本节规定坐标联系测量的方法和精度指标按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DL,T5409.4—20104起算数据采用“一点一方位”方式,旨在消除起算点误差对首级控制网的影响。5理论边长是指根据控制网的最终坐标成果反算的边长,其中包含变形和观测误差,边长检测精度采用相对误差衡量比较合适。本部分规定的四等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1/80000,考虑测距仪测距误差,这里取较差相对误差不大于1160000。4.1.5首级平面控制网一般控制范围在2kmx2km以内,当投影长度变形为1/150000时,对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点位误差的影响小于1.4cm。坐标系统的选择,为提高控制网内部精度,应首先考虑独立坐标系统;其次选择其他投影方式。4.2卫星定位测量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的确定,是以工程测量相对应等级的大型工程控制网的基本技术要求出发,并以三角形网的基本指标为依据制定的,也是为了使卫星定位测量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而提出的。42.2卫星定位网相邻点的弦长精度公式中,固定误差爿和比例误差系数B,与接收机厂家给出的精度公式a+bD中的口、b含义相似。厂家给出的公式和式(4.2.2)是两种类型的精度计算公式,应用上各有其特点。4.2.3GPS网的外业观测精度,应按异步环的实际闭合差进行统计计算。这里采用全中误差的计算方法,来衡量GPS控制网的实际观测精度,网的全中误差不应超过基线长度中误差的理论值。4.2.4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布设的技术要求:1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设计是一个综合设计的过程,首先应明确工程项目对控制网的基本精度要求,然后才能确定控制网139 DL,T5409.4~2010或首级控制网的基本精度等级。最终精度等级的确立还应考虑测区现有测绘资料的精度情况、计划投入的接收机的类型、标称精度和数量、定位卫星的健康状况和所能接收的卫星数量,同时还应兼顾测区的道路交通状况和避开强烈的卫星信号干扰源等。2由于卫星定位测量所获得的是空间基线向量或三维坐标向量,其属于wGS一84坐标系,应将其转换至国家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方能使用。为了实现这种转换,便要求联测若干个旧有控制点以求得坐标转换参数,故规定联测2个~3个高等级国家平面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控制网进行约束平差后坐标精度的均匀性,也是为了减少尺度比误差的影响。3如果异步环中独立基线数太多,将导致这一局部观测基线可靠性降低,平差后基线边的相对精度降低。4由于卫星定位测量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产生粗差和各种随机误差,因此要求由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环或附合线路,是为了对观测成果进行质量检查,以保证成果的可靠并恰当地评定精度。在一些规范和专业教科书中,各有观测时段数、施测时段数、重复设站数、平均重复设站数、重复测量的最少基线数、重复测量的基线占独立确定的基线总数的百分数等不同概念和技术指标的规定,且在观测量的计算中均涉及GPS网点数、接收机台数、平均重复设站数、平均可靠性指标等四项因素;生产应用上也显得比较繁琐、条理不清。全网的独立观测基线数为s:掣(K_1)(】)丘1式中: DL,T5409.4—2010N一—GPS网点数;五——接收机台数;Ⅳ.——平均重复设站数。全网总的站点数为ⅣpⅣr;全网的观测时段数为!乒;K台接收机观测一个时段的独立观测基线数为K.一1条。由于网的必要观测基线数为Ⅳn一1(此处仅以自由网的情形讨论),则多余独立观测基线数为^名=s一(虬一1)(2)网的平均可靠性指标为。:尘生:!二!笠二!!即f:1一型S可将公式转换为s:墨兰1一f控制网的可靠性指标取1/3时,即(3)(4)S=1.5(N。一1)(5)故,规定全网独立观测基线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量的1.5倍。必要观测量为网点数减1。作业时,应准确把握以保证控制网的可靠性。6由于GPS-RTK测图对参考站有具体要求,所以在布设首级控制网时,应充分考虑GPS-RTK参考站点的分布和观测条件的满足。4.2.5关于控制点点位的选定:1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点位之间原则上不要求通视,但考虑到在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对控制网进行加密或扩展时的需要,故提出控制网布设时,每个点至少应与一个以上的相邻点141 DL/T5409.4—2010通视。2卫星高度角的限制主要是为了减弱对流层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卫星高度角一般都规定大于15。。点位要远离强烈反射卫星接收信号的物体,是为了减少在观测过程中的多路径效应。3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就是指满足卫星定位测量的外部环境条件、满足网形和点位要求的旧有控制点。4.2.7关于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1)GPS定位卫星同时使用了两种不同频率的载波,只能接收Ll载波的接收机称为单频接收机,能同时接收L。载波和L:载波的接收机称为双频接收机。利用双频技术可以建:茳较为严密的电离层修正模型,通过改正计算,可以消除或减弱电离层折射对观测量的影响,从而获得很高的精度。对于前者,虽然可以利用导航电文所提供的参数,对观测量进行电离层影响修正,但由于修正模型尚不完善,故精度较差。故此,规定三、四等控制网采用双频卫星定位接收机,而一、二级可采用单频接收机。(2)工程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静态和快速静态两种GPS作业模式。根据工程控制网的应用特点,规定了建立三、四等控制网时,需采用静态定位。由于快速静态定位对直接观测基线不构成闭合图形,可靠性较差。所以,规定只在一、二:级采用。为了快速求解整周未知数,且要求每次至少观测5颗卫星。(3)观测时段的长度和数据采样间隔的限制,是为了获得足够的数据量。足够的数据量有利于整周未知数的解算、周跳的探测与修复和观测精度的提高。由于采用双频接收机可以较快获得整周未知数的解算结果。所以规定双频接收机用于一、二级的快速静态定位测量的时间可以缩短至10rain。(4)GPS定位的精度因子通常包括:平面位置精度因子(HDOP),高程位置精度因子(VDOP),空间位置精度因子(PDOP,又称图形强度因子),接收机钟差精度因子(TDOP),几何精度因子(GDOP)等。用户接收机普遍采用PDOP值,来直观地计142 DL,T5409.4—2010算并显示所观测卫星的几何分布状况。其值的大小与观测卫星在空间的几何分布变化有关。所测卫星高度角越小,分布范围越大,PDOP值越小。实际观测中,为了减弱大气折射的影响,卫星高度角不能过低。在满足150高度角的前提下,PDOP值越小越好。为了保证观测精度,四等及以上等级限定为PDOP。<6,一、二级限定为PDOP≤8。作业过程中,如受外界条件影响,持续出现观测卫星的几何分布图形很差,即PDOP值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时,则要求暂时中断观测并作好记录;待条件满足要求时,可继续观测;如果经过短时等待,依然无法满足要求时,则需要考虑重新布点。4.28首级GPS控制网测量编制作业计划,是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时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4.2.9接收机预热和静置的目的,是为了让接收机自动搜索并锁定卫星,并对机内的卫星广播星历进行更替,同时也是为了使机内的电子元件运转稳定。随着接收机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本条对预热和静置的时间不进行统一规定,应根据接收机的品牌及性能具体掌握。4210关于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和天线高的量取规定,主要是为了减少人为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都应该满足这一要求。本条只提供了量取天线高的限差要求,由于当前GPS接收机天线类型的多样化,且天线高量取部位各不相同,因此作业前应熟悉所使用的GPS接收机的操作说明,并严格按其要求量取。42.12由于GPS接收机数据采集的高度自动化,其记录载体不同于常规测量,人们容易忽视数据采集过程的其他操作。如果不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或人工记录有误,如点名、点号混淆,将给数据处理造成麻烦,天线高量错也将影响成果质量,以致造成超限返工。因此,应认真填写测站记录表格。4.2.13关于基线的解算说明如下:143 DL/T5409.4—2010(1)基线解算时,起算点在WGS一84坐标系中的坐标精度将会影响基线解算结果的精度。单点定位是直接获取已知点在WGS一84坐标系中已知坐标的方法。理论计算和试验表明:用30min单点定位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起算数据,可以满足1x10--6相对定位的精度要求。(2)多基线解算模式和单基线解算模式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顾及了同步观测图形中独立基线之间的误差相关性,后者没有顾及。大多数商业化软件基线解算只提供单基线解算模式,在精度上也能满足工程控制网的要求。因此,规定两种解算模式都是可以采用的。(3)由于基线长度的不同,观测时间长短和获得的数据量将不同,所以,解算整周期模糊度的能力不同。能获得全部模糊度参数整数解的结果,称为双差固定解;只能获得双差模糊度参数实数解的结果,称为双差浮点解;对于较长的基线,浮点解也不能得到好的结果,只能用三差分相位解,称为三差解。基于对工程控制网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规定基线解算结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4214外业观测数据的检核,包括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的检核,分别说明如下:1由同步观测基线组成的闭合环称为同步环。同步环闭合差理论上应为零。但由于观测时同步环基线间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即观测的数据量不同,以及基线解算模型的不完善,即模型的解算精度或模型误差而引起同步环闭合差不为零。因此,应对同步环闭合差进行检验。同时也规定同步环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限差。2由独立基线组成的闭合环称为异步环。异步环闭合差的检验是GPS控制网质量检核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是以各等级GPS网相邻点间的基线精度指标仃为依据,按误差传播规律确定中误差的计算公式,并取2倍中误差作为异步环闭合差的限差,同时144 DL/T5409.4—2010也规定了异步环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限差。3重复测量的基线称为复测基线。其长度较差的限差,也是按误差传播规律确定基线中误差,并取2倍中误差作为复测基线的限差。4.2.15在异步环检核和复测基线比较检核中,允许舍去超限基线而不予重测或补测,但舍去超限基线后,异步环中所含独立基线边数不应多于6条,反之就应重测。4.217关于无约束平差的说明:(1)无约束平差的目的,是为了提供GPs网平差后的WGS-84系三维坐标,同时也是为了检验GPS网本身的精度及基线向量之间有无明显的系统误差和粗差。(2)无约束平差是在WGS一84坐标系中进行。通常以一个控制点的三维坐标作为起算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实为单点位置约束平差或最小约束平差,其与完全无约束的亏秩自由网平差是等价的,因此称之为无约束平差。起算点坐标可选用控制点30rain的单点定位结果(见4.2.13)或已知的控制点GPS坐标。(3)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限差的提出,是为了对基线观测量进行粗差检验。即基线向量各坐标分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盯的2倍。超限时,认为该基线或邻近基线含有粗差,应采用软件提供的自动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含有粗差的基线,并符合4.2.15条的规定。4.2.18关于约束平差的说明:1约束平差的目的,是为了获取GPS网在国家或地方独立坐标系的控制点平差坐标数据。2约束平差是以国家或地方独立坐标系的某些控制点的坐标、边长和坐标方位角作为约束条件进行平差计算。必要时.还应顾及GPS网与地面网之闻的转换参数。3对己知条件的约束,可采用强制约束,也可采用加权约束。强制约束,是指所有已知条件均作为固定值参与平差计算,不需 DL/T54094—2010顾及起算数据的误差。其要求起算数据应有很好的精度且精度比较均匀。否则,将引起GPS网发生扭曲变形,显著降低网的精度。加权约束,是指顾及所有或部分已知约束数据的起始误差,按其不同的精度加权约束,并在平差时进行适当的修正。定权时,应使权的大小与约束值精度相匹配。否则,也会引起GPS网的变形,或失去约束的意义。当约束数据的起始误差较大,强制约束和加权约束引起GPS网扭曲变形,显著降低网的精度,不能达到首级控制网内部相对精度要求时,采用一个已知坐标和一个己知方位作为约束条件。4对已知条件的约束,有三维约束和二维约束两种模式。三维约束平差的约束条件是控制点的三维大地坐标或三维直角坐标、空间边长、大地方位角;二维约束平差的约束条件是控制点的平面坐标、水平距离和坐标方位角。4.3导线测量43.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说明如下:(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基于以下条件确定的:①设计导线时,中间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三、四等采用20mm,一、二级采用50mm;②三、四等导线的测角中误差采用同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值巩:⑧测距中误差是按常用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精度的估算值,特别是近年来电磁波测距仪器的精度都相应提高,该指标是容易满足的。(2)关于测角仪器和测距仪器的分级与命名:由于工程测量规范的编写,一直沿用我国光学经纬仪的系列划分方法,即划分为DJ05、DJl、DJ2、D口6等。随着全站仪、电子经纬仪的普及应用,这一划分方法己显得不够全面。为了规范编写的方便,本次修订采用了大家对常规测量仪器的习惯称谓,并跟原来的划分方法保持一致,在概念上略作拓展。即测角的r、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见表146 DL/T5409.4—20104.3.1韵注释部分:测距的5mm级仪器和10mm级仪器,是指当测距长度为Ikm时,仪器的标称精度m。(%=口+6D)分别为5ram和10mm的电磁波测距仪器,见表4.3.18的注释部分。对精度要求较高的测量项目,有时会采用lmm、2mm的测距仪器,其含义是相同的。43.3从较常用的导线网形出发,当最弱点的中误差与单一附合导线最弱点中误差近似相等时,各环节段的长度以附合导线长度为单位,经过计算求得各图形结点间、结点与高级点问长度约为0.5倍t0.75倍之间,本规程取用O.7倍来限制结点问、结点与高级点问的导线长度。4.34导线网的布设要求;1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和多边形格网,主要是基于首级控制应能有效地控制整个测区并且点位分布均匀的要求而提出的。2直伸布网,主要指导线网中结点与已知点之间、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式;直伸布网时,测边误差不会影响横向误差,测角误差不会影响纵向误差。这样可使纵横向误差保持最小,导线的长度最短,测边和测角的工作量最小。3导线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一般不宜超过1:3的比例),主要是为了减少因望远镜调焦所引起的视准轴误差对水平角观测的影响。4.35导线点的选定: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的规定,是因为当视线倾角较:赶或两端高差相对较大时,其观测误差将对导线的水平距离产生较大的影响。视线两端相对高差、视线倾角对测距边精度影响的计算公式为、,rh、2憔2%+li啊.|‘6j DL/T5409.4—2010或堪=%2+(mhsina)2式中:(7)h一测距边两端的高差;S——坝0距边的长度;口——测距边的视线倾角;帐——测距边中误差;m。——测距中误差:%——高差中误差。1当%咖甜={%时,认为高差误差对测距边中误差不显著,Z按五等三角高程测量推算,测距边的视线倾角口不应大于9。。4.3.7水平角观测仪器作业前检验。水平角观测所用的仪器是以1”级、2”级仪器的原理为基础的,而这两种仪器精度不同,因此我们只有根据实际的需要和两种仪器可能达到的精度,分别规定出不同的指标。对具有补偿器(单轴补偿、双轴补偿或三轴补偿)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的检验可不受4.3,7条2款~4款相关检验指标的限制,但应确保在仪器的补偿区间(通常在3’左右),对观测成果能够进行有效地补偿。光学对中器或激光对中器的对中误差指标,是指仪器高度在0.8m~1.Sm时的对中误差检验校正值不应大于lmm。4.3.8关于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1用全站仪进行水平角观测时,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同表4.3.8,但其不受测微器重合读数指标的限制。关于两倍照准误差说明如下:仪器视准轴误差(C)和横轴误差(i),对同一方向盘左观测值减盘右观测值的影响计算式为L-R:旦+2ftan“(8)COS口148 DL,T54094~2010当垂直角a—o时,三一R=2C,即只有视线水平时,L—R的差值才等于2倍照准差。因此,2C的较差受垂真角的影响为缸:(嚣川tane。)一(最埘㈣):2Cl—L一二l+2i(tanocl—tan“2)LCOSqCOS哎/:c蠼+2itanA口C9)P‘对于2”级仪器,2C可校正N4,t:30”,即C≤15”。这时式(9)右端第一项取值较小。例如:“=50、∞=00时,c华=012”,当q=10。、∞=oo时,c《-,a;=046ttoP‘‘P‘可见,此值与2C较差限差13”相比是较小的,因此式(9)第二项才是影响2C较差变化的主项。对于2”级仪器,一般要求i≤15,但是由于测角仪器水平轴不便于外业校正,所以若i角较大时,也得用于外业。i角对2C较差的影响,见表1。表1f角对2C较差的影响值2ftanAa>\5。10。15。15”26”53”80”20+73,5“107”由表1数值可知,2C较差即使允许放宽30%或50%,有时还显得不够合理,但是若再放宽此较差,则对于i角较小的仪器又显得太宽,失去限差的意义。因此,表4.3.8注释规定: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士3。时,该方向的2C较差可按相邻测回进149 DL,T5409.4—2010行比较。当用2”级仪器观测一级及以下控制网时,规定一测回中,两倍照准差(2C)的变动范围,可放宽为18”。这里,主要考虑到其测角精度要求较低,同时由于边长较短,照准目标简陋,因此2C较差放宽为18”后,对成果精度影响不大,同时有利于作业,所以本规程予以放宽。2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是根据历年来的实践,方向数少,观测时问短,不归零对观测精度影响不大。相反,归零观测增加观测的工作量,因此没有必要。3当测站的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其理由是:由于方向数多了,测站的观测时间加长了,气象等观测条件变化较大,不容易使各项观测限差满足质量要求。因此,宜采用分组观测的方法进行。4当应用全站仪、电子经纬仪进行角度测量时,通常应进行度盘配置。因为电子测角可分为三种方法,即编码法、动态法和增量法。前两种属于绝对法测角,后一种属于相对法测角。不论是采用编码度盘还是光栅度盘,度盘的分划误差都是电子测角仪器测角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采用动态法测角系统的仪器在测量中不需要配置度盘,因为该方法已有效地消除了度盘的分划误差。目前工程类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很少采用动态法测角系统,故规定应配置度盘。43.9由于三、四等单一导线要测左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分别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三等导线测回数调整为偶数的目的是为了使三等单一导线的左、右角观测的测回数相同,即把相对于三角形网的9测回观测调整为lO测回观测。应特别指出的是:按本部分附录F的式(F.1)计算,当m=10时,1”级仪器的度盘配置见表2。其按式(F.1)计算的配置尾数全为30”是不合理的。故观测时应注意再均匀调整一下度盘的尾数值。 表2度盘配置DL/T5409.4—2010测回序号J10。0000”218。1l’30”336。22’30”454。3330”572。44’30”69妒55。30”7109。0630”812701730”914502830”10163。3930”4.310关于测站的技术要求说明如下:(1)增加仪器、反光镜(或觇牌)用脚架直接在点位上整平对中时,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的限制,以减少人为误差的影响。(2)测回问重新整置气泡位置的要求,是因为本规程各等级水平角观测的限差是基于视线水平的条件下规定的。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士3。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观测限差还应满足4.3.8条第1款的规定;具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补偿范围一般为3’),其对观测的水平角可以进行自动改正,故其不受此款的限制;作业时,应注意补偿器处于开启状态。(3)剧烈震动下,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故应停止观测。即便关闭补偿器,也无法获得好的观测结果。(4)考虑到工程测量作业中有时需要偏心观测及测定归心元素。归心元素测定时规定的各项精度指标,都是在保证水平角观测精度的前提下,测定时又容易办到而规定的。4.3.12对已知方向的联测,宜采用与所布设控制网相同的精度等级进行即可,不必采用过高的精度,更不必采用与已知点相同51 DL,T54094—2010的精度。4.3.15测距仪器中、短程的划分。短程为3km以下,中程为3km~15km,是根据目前国内、外生产的测距仪器的规格而统一规定的。4.3.17在高海拔地区作业时,对辅助工具的检验校正是很有必要的。4.3.18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是根据多数工程测量单位历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按以下各项而制定的:(1)一测回较差是根据各级仪器每千米的标称精度规定的:(2)单程测回间较差为一测回较差乘以√i;(3)往返较差的限差,取相应距离仪器标称精度的2倍;(4)仪器的选型、测回次数及总测回数,是根据相应等级平面控制网要求达到的测距精度而做出的规定。4.3.19测距边用垂直角进行平距改正时,垂盘角的观测误差将对水平距离的精度产生影响。由于高差测定误差(帆)而引起水平距离改正数的中误差tn。为m。=考%㈣,按式(10)分析,当要求测距边倾斜边尽量保持水平时,则h之值远比s之值小得多,故其高程误差影响水平距离改正的中误差则更微小。根据本部分5.32条,五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的边长为lkm,中误差仅为15mm,故本条规定其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放宽一倍,是完全能保证测距边精度的。4.3.21水平距离计算说明如下:(1)当边长S≤5km时,其弧长与弦长之间差异较小,即可用弧长代替弦长,由图1,根据余弦定理,有D2=2R2—2R2COS口(11)则cos口:l一堡(12)2R。 DL,T5409.4—2010又S2=(胄+啊)2+(R+如)2-2(R+^)(R+也)cose(13)两点间的高差h=啊一^2则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水平距离严密计算公式为庐尚两⋯)LR八RJ则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0上的水平距离严密计算公式为罐=(S+矗)(S一矗)(·+糕](1+篙]式中:s——坝4量倾斜距离;D——归化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水平距离iDn——归化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离^、髓—仪器或反光镜高程;h——仪器与反光镜之间的高差;‰——测区平均高程面的高程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图l观测边长归化计算(15) DL,T5409.4—2010要说明的是,在上面公式的推导中,椭球高是以正常高代替,椭球高只有在高等级大地测量中才用到。由于工程测量控制网边长较短、控制面积较小,椭球高和正常高之间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应用时,正常高高程可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获得。(2)当测区起伏不大(相对于测区平均高程面而言)或三角高程的边长较短时,有世;o,生二堡。oR+hoR+%则有近似计算公式D2—2()o=4Sh16(3)如果两点间的高差是用三角高程测量时,由于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对高差测定影响较大,特别是起伏较大、边长较长时,故应进行该两项改正。单向观测高差计算公式为h=Ssin口。二尘(scos功2(17)2尺式中:S——经温度气压改正后的测量斜距{Or"—一三角高程测量垂直角;K——大气折光系数;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4.3.24本条给出了测距长度归化到不同投影面的计算公式。在作业时,应根据4.1,5条对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选择的不同而取用不同的公式。4.3.25关于严密平差和近似平差方法的选用,根据历年来各工程测量单位的实践经验,对一级及以上精度等级的平面控制网,只有采用严密平差法才能满足其质量要求。对二级精度等级的平面控制网,由于其质量要求较低一些,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不作严格的要求。 DL,T5409.4—20104.326关于先验权计算。控制网平差时,必须估算角度及边长先验中误差的值,并用于计算其先验权的值。根据实践经验,采用经典的计算公式和数理统计的经验公式,经过计算,反复迭代完成,但最终结果一样,都是可行的办法。4.3.28平差后的精度评定。根据历年来的实践,只有将本规程中提出的各个评定项目完成后,才能充分说明控制网的实际精度情况。43.29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的精度要求。根据各等级网的边长不同,取位规定的标准也不同,等级越高,取位精度要求越严格,否则不能达到最终边长与坐标的实际有效位数为毫米(mm)位的精度要求。4.4三角形网测量44.1随着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在工程测量单位的广泛应用,角度和距离测量已不再像以前那么困难,现在的外业观测不仅灵活且很方便。就布网而言,纯粹的三角网、三边网已极少应用。所以,本规程引入三角形网测量的统一概念,对已往的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不再严加区分,将所有的角度、边长观测值均作为观测量看待。三角形网测量的精度指标.是基于原三角网和三边网的相关指标制定。一、二级网仍沿用原三边网的相应指标。三、四等网根据核电厂的精度要求进行了调整。具体指标的确立及说明如下:(1)关于测角中误差和测回数,本部分对三、四等三角形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仍分别沿用我国经典的士1.8”、士2.5”划分方法。(2)关于平面控制网的基本精度,三、四等三角形网最弱边边长中误差为2cm,一、二级三角形网最弱边边长中误差为5cm。表4.4.1中规定对一、二级小三角形网的边长可适当放长,最长为表中规定的2倍。即根据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确定,当为1:1000 DL,T5409.4—2010时,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按10em估算。(3)关于各等级三角形网的平均边长,根据核电厂工程测量作业经验,认为四等三角形网的平均边长为1.5km,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低于1/80000,即相对点位中误差为=l:2cm。故四等三角形网的平均边长规定为1.5km。三等的平均边长按上、下相邻两等级之比约为2:l规定取3kin。一、二级与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规定的相应等级的技术指标相同,一级为1kin,二二级为0.5km。4.4.2三角形网测量概念的提出,就是将所有的角度、边眭观测值均作为观测量看待,所以均应参加平差计算,目前电磁波测距广泛使用,观测较测角方便,且精度较高,边长全部观测有利于提高网的精度。4.411即要求把椭球面上的方向观测值归化到高斯平面上,才能进行三角形网的平差计算,距离的改化也是如此,见条文说明4.3.24条。4.4.13各种几何条件的检验是衡量其整体观测质量的主要标准,其理由如下:(1)测站的外业观测的检查,只能反映出测站的内部符合精度,其仅能部分体现出观测质量,无法体现系统误差的影响,更不能反映整体三角形网的观测质量。(2)就单个三角形而言,其闭合差只能反映出该三角形的观测质量或测角精度。(3)对于整个三角形网,其以三角形闭合差为数最多,因此按菲列罗公式(见4.4.9)计算出的测角中误差,是衡量三角形网整体测角精度的主要指标。但当三角形的个数较少时,其可靠性就不是很高。(4)对三角形网所构成的各种几何条件的检验,是衡量其整体观测质量的主要标准。不满足时,应及时检查处理或进行粗差剔除,然后才能进行控制网的整体解算。】56 DL,T5409.4—2010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本部分取消了有关对数形式的检验计算公式。4.414三角形网的平差计算,不再强调起始边或起算边的概念,故将其按观测值处理。 DL/T5409.4—20105高程控制测量51一般规定5.11高程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采用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中水准测量等级系列。其中四等三角高程测量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是相当的,GPS高程测量主要指采用拟合的方法计算高程。与DL/T5001--2004《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不同之处:增加了五等水准测量。其精度要求高于图根水准测量;五等三角高程测量替代一级三角高程、:二级三角高程测量。5.1.2为了满足3.0.5中首级高程控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相对于测区高程起算点)不应超过lena的规定,采用二等水准及以上等级精度能满足核电厂首级高程控制测量要求。水准路线应采用闭合环网形,减少起算点问高差较差不符值带来的影响。5.1.3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高程起算点是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高程值为72.2604m。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及相应的水准原点高程值为72.289m,两系统相差一0.0286m。除上述两种常用高程系统外,还有以吴淞零点、大沽口零点、废黄河零点、坎门零点为基准的高程系统。采用相对独立高程系统时,应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进行联测。5.1.4核电厂首级高程控制的主厂区范围(主要指1:1000地形测量)一般在4km2~5km2左右,首级高程控制网内部相对精度要求高,但与国家高程的联系测量不必按该指标执行;当国家高程点距离测区较远时,本章规定的各等级也不适用于高程联测,因此本节规定国家高程联系测量的方法和精度指标按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有关规定执行。测区高程起算点是指引测的测区并作为测区首级控制的高程点。引测和联测的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按158 DL/T5409.4—2010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5.1.5高程控制一般与平面控制同点名同点位;当设置观测墩时,同点名而不同点位。52水准测量52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与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相同。522水准仪系列分级及基本技术参数包含气泡式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水准仪归类于相应等级的光学水准仪中,并按相应等级仪器的要求作业。52.3本条文列出了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经检验和校正的有关规定,指出应需满足的有关主要指标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ZXa和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5.2.12本条文列出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的两个精度评定公式,朗Mb怛『丝]V4一lRJ‰一拇阴(18)(19)式(5.212.1)用水准网中各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出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式(5.2.12—2)用水准网中的环闭(符)合差,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u。5.3三角高程测量5.3.1三角高程测量一般不独立进行,而与平面控制测量同时进159 DL,T5409.4—2010行,在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布设三角高程测量线路形式,如导线附合路线、闭合环线或者三角高程网。5.3.2本条文规定了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四、五等三角高程测量的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与四、五等水准测量要求相应一致,但需要较高等级的高程点作为三角高程测量的起算点,并限制三角高程测量线路长度,不应超过相应等级水准路线的总长度。5.3.5三角高程观测要求,不同与三角高程观测的技术要求,本条文可理解为三角高程观测的注意事项。5.4GPS高程测量5.4.1本条文对GPS高程测量适用条件作规定,只可在五等及以下等级高程测量中使用。GPS高程测量主要是以拟合方法计算的GPS高程测量。5.4.3本条文对GPS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作规定,主要说明了对高程联测点的等级、分布、点数要求以及分区拟合的方法。5.4.4本条文规定了GPS拟合高程计算的要求。利用已有资料、已知点检核和拟合模型的优化。条文最后一点,引用DL/T5001—2004((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中5.4.6条第4款条文内容,利用WGS一84大地高差按常规高程网进行平差,计算GPS高程。5.4.5本条文规定了对GPS点的拟合高程成果检验的要求。检测的点数、检测方法以及高差较差的要求。160 DL,T5409.4—20106地形测量6.1一般规定61.1根据项目性质、比例尺、地形条件进行地形测量。3.0.6规定的各种大比例尺1:500~1:10000地形图测量,主要以基本比例尺1:1000为准来编写。在工程中有时会出现1:200等特殊要求的比例尺。由于国家GB,r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修订后将地物要素的分类和名称已作了较大的变动,因此本部分亦作相应的编写。6.1.2根据电厂对建厂地形条件的要求和传统划分方法,由地面倾角口可划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三个坡段。对等高距的选择,本部分做出了明确规定了在同一测区内不得采用两种等高距。613地形测量的区域类型的大致分为4类:一般地区、建筑区和水域、。海域,在核电厂工程测量中可能同时出现。61.4本条文集中规定了地形图上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等高(深)线插值求点的高差中误差、建筑区细部坐标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差的限值要求,以及规定了最大点位间距、高程测点注记的要求。6.1.5在核电厂工程测量应采用先进数字测图技术,测绘出精度高、使用方便的数字地形图。6.1.6在电力工程中地形图普遍采用50cm×50cm正方形或40cm×50cm矩形分幅和采用流水顺序,其他规格的分幅和编号方法比较少用,当同一测区要求提供多种比例尺地形图时会采用行列编号。在数字成图过程中,有时总图、水工布置等专业会要求测量专业提供一个测区的整幅数字地形图、大尺寸分幅的数字地形图。161 DL,T5409.4—20106.1.7地形图图式现行国家标准有:GB/T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2—2006《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15702—1995《电子海图技术规范》、GB/T14912—2005《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在测绘地物、地貌时,应遵守“看不清不绘”的原则。地形图上的线划、符号和注记应符合实地现状。6.1.8全站仪数字化成图已作为一种常规方法普及使用,同时,RTK-GPS测图技术也逐渐应用。RTK-GPS采集点位精度虽能达至lJ:t:Scm,但应加强仪器和测点校核。采用数字航摄测图方法、遥感测图方法也是地形测量的发展方向。6.2图根控制测量6.2.1图根点的平面精度相对于邻近的等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是基于人眼分辨率考虑的传统指标,是为了保证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成图质量。图根点的高程精度是以测图基本等高距推算的,因此,技术报告中应说明基本等高距值。622控制点应包括解析图根点。表6.2.2中基于全站仪测图、GPS—墨TK测图考虑,控制点数量远少于传统的平板测图所需的数量。6.2.3随着全站仪和GPS的普遍使用,全站仪极坐标法、GPS—R1K法已成为图根控制常用方法。6.2.7GPS-RTK方法测定图根点,应限制其作业半径,同时相邻点距离过短。对每个图根点均应进行两次独立测量,加强校核。6.2.8图根水准、三角高程等测量方法都是成熟的图根高程控制方法。6.3测绘方法6.3.9本条文说明了GPS—RTK测图作业前应具备的资料。 DL,T5409.4~20106.3.10本条文说明了转换关系的建立与转换参数的应用的规定。6.3.14本条文说明了流动站作业的规定。规定流动站的收敛精度不应超过5em,作业过程中应作检测、比较。6.6水下地形测量6.6.1已建和将建的核电厂厂址基本分为滨海厂址与内陆厂址,内陆厂址主要是滨江、滨湖等。因此,水下地形测量按厂址类型可分为海域测量、水域测量(江、湖、河和水库等),海域测量和水域测量统称为水下地形测量。6.6.2核电厂测量内容一般有陆域测量、水下地形测量,水下地形测量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应与陆域测量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一致。当水下地形测量与陆域测量同时进行时,应以陆域测量为主,统一布设控制测量网。当水下地形测量先于陆域测量进行时,仍然以陆域测量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求出两者换算关系。6.15.3本条文规定了测深点在图上定位中误差,一般不应超过1.5mm。6.6.4水下地形测量主要有水深测量和测深点定位测量两部分工作,本条列出了水深测量的常用设备和测深点定位的常用方法。多波束回声测深作为新技术也逐渐在水下地形测量中得到应用。6.6.5本条说明了各种水深测量方法有适用条件,应合理选用或组合使用。66在水下环境不明的区域进行测量时,作业前必须了解测区的礁石、沉船、水流和险滩等水下情况。作业中,如遇有大风、大浪,应停止水上作业。6.612本条文说明了采用有模拟记录的测深仪的有关注意事项。66.14GPS定位有GPS—RTK和GPS—RTD(DGPS)两种方式。6015采用GPS—RTK定位时,可采用验潮水深测量、无验潮水】63 DL,T5409.4—2010深测量方式。6.6.16交会法、极坐标法定位,是常规的方法。使用交会法定位时,应控制交会角度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极坐标法定位时,宣采用全站仪跟踪测量模式,66.17检查断面与测深断面宜垂直相交,检查点数不应少于5%。检查断面与测深横断面相交处,图上lmm范围内水深点的深度较差,不应超过表6.617的规定。 DL/T5409.4—20107数字摄影测量7.1一般规定7.1.1核电厂工程在规划选址阶段、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等各阶段所采用的地形图比例尺是不一样的,本章主要涵盖了核电厂工程在规划选址阶段、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中,l:2000~1:10000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的数字摄影测量成图方法。摄影测量的发展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相应的测图方法包括模拟测图仪测图、解析测图仪测图、机助立体坐标量测仪测图、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测图。除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测图外,其他测图方法的应用已经很成熟,所以本章主要规定应用全数字摄影测量作业方法成图的有关要求。7.1.3~7.1.5这几条规定了像控点、内业加密点、地物点、等高线的精度要求,与国家现行规范GB/T7930--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7931—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13990一1992《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13977--1992《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相关内容要求是一致的。核电厂工程规划选址具有严格要求,一般位于滨海、滨河地带,地形以平地与丘陵地带为主,地形测量通常情况下是不包含高山地的,因此本规程对高山地的精度指标未作规定。72航空摄影技术要求7.2.2航摄比例尺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成图的平面和高程165 DL/T54094~2010精度,因此确定航摄比例尺,即测图放大倍数的控制,应由成图的平面和高程预期精度来估算。由相关资料可知(见CJJ8一1999《城市测量规范》第5章),航测测图放大倍数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的精度要求。测图放大倍数在1:500成图时,平地、丘陵地不宜大于6倍,山地不宜大于7倍;1:1000成图时,平地、丘陵地不宜大于4倍,山地宜为4倍~6倍;1:2000成图时,平地、丘陵地不宜大于4倍,山地宜为3.5倍~6倍:1:5000和1:10000成图时,均不宜大于4倍。航测成图精度与像片比例尺、航高有密切关系。因此航摄比例尺、航高的选择应根据成图比例尺、图幅大小、布点方案、测图地形和仪器装备以及航测成图、加密技术水平等情况合理选择。724对飞行质量的要求是为了保证成图的基本要求,应按有关规定做好航摄方案的选择和验收工作。当航摄比例尺大于1:4000时,旋偏角不宜大于10。(最大不得大于12。,且不得连续超过三片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到目前航摄飞行的具体困难,如在低空摄影时,受气象状况的影响较大,不易稳定,故略放宽一些。7.27随着技术的发展,采用数字摄影方式进行航空摄影测量已逐步得到应用,其技术标准现仍采用光学法摄影测量作业标准。7.3航摄资料验收7.3.1、73.2这两条规定了有关航摄成果检查、验收的工作程序和要求:(1)航摄执行单位,按有关航空摄影规范和摄区合同的规定对航摄底片、像片、像片索引图、各类记录数据和表格等全部成果资料,逐项进行认真的检查,并详细填写检查记录手簿;(2)航摄执行单位,根据航摄资料移交和摄区合同规定,将全部成果资料整理齐全,移交航摄委托单位代表验收;(3)航摄委托单位代表,以有关航空摄影规范和摄区合同为依据,对全部成果资料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双方在移交书上166 DE/T5409.4—2010签字,并办理移交手续。7.33航摄成果检查验收的方法有如下三种:(1)数据测定法。就是采用人工量测和仪器测定,并以数据表示所测定的指标。如用解析法检查航摄底片的压平质量。就是一种数据测定的方法。它是应用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原理,将欲要检查的两个连续立体像对,在精密立体坐标量测仪上进行方位线定向后,测定每个像对的标准配置点及检查点的坐标和视差,并应用连续像对相对定向计算程序进行解算。如果在航摄过程中,底片没有得到严格压平,则地物点的构像就会产生移位,也就满足不了相对定向的几何条件。因此,可在解算相对定向元素的逐渐趋近过程中,检查模型定向点及多余检查点上的剩余上下视差(Aq)是否为零或小于某一限定值,作为评定底片压平质量的标准:(2)样片比较法。就是在底片摄影质量检查抽样测定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航空摄影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指标,制作出不同地区和不同景物特征的标准样片,如城市密集区、一般平地、丘陵地、山地等。在实际检查验收工作中,要通过对照同类样片进行比较的方法,鉴别摄影质量的优劣:(3)目视检查法。该法是检查验收工作中经常采用的主要方法。对规范、合同条款的正确理解及摄影与摄影测量的实践经验,是目视检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7.3.4对航摄资料的飞行质量、摄影质量及摄影处理质量进行检查验收时,凡是摄区合同和7.2.4、7.2.5中有明确质量指标的,应按规定执行。检查验收人员不得自行放宽限差,降低质量标准。在执行规程和摄区合同各项规定的前提下,对航摄过程中确系难以预见的客观原因或某种特殊情况所造成的局部质量问题,应从综合经济效益考虑,充分协商,灵活处理。在检查验收工作中,如双方代表对规程条款有不同的理解,经过协商又不能取得一致认识时,应及时报请主管上级处理。167 DL,T54094—20107.35本条文规定了提交航摄资料内容,应包括航摄底片、透明正片及像片、像片索引图底片及像片、航摄仪数据及鉴定表、航摄成果质量鉴定表、航摄资料移交书、航摄质量验收报告等七部分。对航摄底片、航摄像片和像片索引图的有关要求如下:(1)底片编号应以反体字在乳剂面上注记,号码与航线前进方向一致,字大小为4mmx6mm。东西方向飞行时,片号应编在相应于实地的西北角上;南北方向飞行时,片号应编在相应于实地的东北角上。片号应尽量靠近像幅边缘,但又不得压盖框标。号码应包括摄区代号及底片片号,同一摄区内不得出现重号。(2)底片应进行装筒包装,每筒内装一卷或两卷底片。每卷底片应填写登记卡片一式两份,一份置于筒内,一份贴在筒外,昔片上注明筒号、图号、起止号码等。每卷底片的两端分别作出如下内容相同的注记:航摄日期、机组号、摄区代号、分区编号、底片卷号、所在图幅编号、航摄仪类型及号码、主距、框标距、暗盒号、起止片号、总片数等。(3)航摄像片扫描片应按规定要求分辨率进行扫描,存储数据按单张像片为文件存储,编号与像片编号严格一致,扫描时应以按底片正片进行作业,电子文档应以硬盘或刻光盘作为载体进行交付。(4)像片应按航线段整理装盒,填写像片登记卡片一式两份,一份置于盒内,一份贴在盒上。卡片的内容应包括:摄区代号、所在的图幅编号、航线序号和每条航线的起止片号、片数及总片数。(5)像片索引图的幅面一般为25cm×30cm。图内应注出较大的城镇、河流等主要地物的名称:图外应标明所在的图幅号、摄区代号、航摄年月、航摄比例尺和制作者、检查者等有关内容。像片索引图应能如实反映所含范围内全部像片资料的情况。索引图的比例尺应尽量大些,要确保能够判读每条航线的像片号码。168 7.4像控测量DL,T5409.4—20107.4.2随着技术设备和作业技术的发展,现在各单位均已主要采用区域网布点法作为厂区地形图航测作业像控点的布设方案,因此本部分只规定了区域网布点法的技术要求;对全野外布点法、航线网布点法可参照国家标准GB/T7931--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和GB,rr13977--1992《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相关内容执行。743本部分规定的平面区域网和平高区域网的布点方案,是根据理论估算并结合生产单位的经验总结确定的。采用GB13977—1992《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中航线网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估算公式进行估算。(1)航向相邻控制点间的基线数估算公式为蝇=土028Kmq√月3+2n+46(20)式中:^磊——加密点的平面中误差,rI]1iil;K——像片放大成图倍数;巩一——视差量测的单位权中误差,rllnl;”——相邻控制点间的像片基线数。(2)航向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间的跨度估算公式为r———————。————一M。=-.:k0.088Hm.√n’+23n+100,b(21)式中:M。——加密点的高程中误差,rlllTl;Ⅳ——相对航高,m;b——像片基线长度,trl/ll;巩——视差量测的单位权中误差,nn./ll;”——相邻控制点间的像片基线数。 DL/T5409.4—2010表3航向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间的跨度参考表航高比例尺航摄比例尺ml:2000304035141:500t:3000456O35110358】:4000608O511l:1000O356l:6000912050353l:800012】6089l213l:20000351l:i0000152008l21O9110000152020161:500010l2000030402091.O41:200003040209l:10000l01:4000060802047.4.5有关像片控制点的选刺与整饰的要求,与国家标准规定是一致的。74.6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采用GPS技术进行像控点平高测量已是主要作业手段,因此本部分只规定像控点平高测量精度,对具体作业手段未再作具体要求,其他作业方法可参照国家规范相关规定进行。本部分强调对GPS测量成果应进行检测,是由于170 DL,T5409.4—2010GPS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在作业过程中受到干扰因素(产生误码)很多,所以强调要加强校核条件,以避免粗差的产生。7.5像片调绘7.5.1~7.5.4像片调绘主要是确定地物、地貌的类别和性质。因此调绘时,对地物、地貌类别和性质必须判读准确,若能参考收集到的有关图文资料,则将有利于像片判读深入进行。虽然地物、地貌的位置和尺寸应由室内立体模型测定,但是对于电力线、通信线、小点状地物,还需要通过调绘将其平面位置准确刺出。对航摄后新增地物或被遮盖地物的补测,不允许按地物的影像相关位置在像片上调绘,补测应根据已有明显地物点量测相关尺寸,采用交会作图等方法。小面积补测可绘草图,标明相关尺寸,较大的面积应采用测量仪器并依规定比例尺进行测绘。调绘片上要圈出补测范围并加以编号以便查对,必要时应利用内业测绘的原图到外业去直接进行补测。被阴影遮盖的道路、河宽以及一些陡坎、堤坎,在立体模型上影像不清晰难以切准,需要调绘注记其宽度或高度,供内业测图时描绘、校核。7.6数字化成图7.6.1空三加密l目前,电力系统各单位已普遍应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航测作业,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一般应具有以下功能:(1)全自动内定向;(2)全自动选点、相对定向、转点、测量像点坐标;(3)半自动/人工加入连接点、保密点、地面控制点。空三加密作业已可在计算机上全部完成。2空三加密所需的资料可归结为:航片资料、外业资料和收集的资料等三部分。17 DL,T5409.4—2010(1)航片资料。底片扫描片供量测用、航摄仪技术数据表及鉴定表和航摄质量鉴定书等文件,一方面,让作业员了解和掌握航片整体的摄影质量情况及各张像片的具体质量情况(如倾角、旋偏角及重叠度等);另一方面,为作业员提供必要的输入参数(如主距、航高、内方位元素、镜头畸变差等数据)。(2)外业资料。包括控制和调绘的资料及像片。控制成果是空三加密的数学依据。控制观测及计算手簿、控制片、调绘片等,是供空三加密成果分析及差错处理的备查资料。(3)收集资料。包括地形图及测区已有的控制成果资料。地形图供选取图解控制使用。已有控制成果资料供查处外业测量差错使用。空三加密作业员,在接受上述三方面资料之后,应检查资料项目与内容是否齐全,并分析这些资料是否满足内业加密和测图的要求。3空三加密内业加密点的选取是作业过程中的关键工作,是建立像对关系及构建空-=-)Jn密网的数学基础,有着严格的选点要求,本节所规定的选点要求与国家规范是一致的。4目前采用的全数字摄影测量软件系统一般具有自动和手动两种定向方式,在自动解析定向方式下,当扫描片框标十字丝不清晰时,系统会产生粗差,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其框标定向仍会偏离实际位置,因此本条规定对于自动解析定向结果必须进行人工检查。由于国家规范规定单点量测较差限差为0.01mm,其左右和上下方向的改正均应满足限差要求,按照误差公式m=x]mx2+m.2=o.0143计算,考虑到核电工程的实际要求,规定框标内定向坐标残差中误差应不大于0.015mm。5和6这两款规定,与国家标准的规定要求基本一致。由于l:10000地形图已为国家基本地理用图,因此只给出了在1:10000地形图上选取图解控制点的定向限差要求。 DL/T5409.4—20107有关空三加密成果分析及处理的问题说明如下:(1)当内业方面的观测、转刺点、外业成果转抄与输入和摄影参数数值(如主距、框标值、摄影比例尺)等出错时,必须更正重新量测和计算。(2)当外业控制点刺错,应根据点位说明与略图结合像片上目标影像进行改刺并重新量测计算。外业控制点计算错或成果转抄错的应更正并重新计算。(3)错点改刺应在排除了内、外业观测和计算的错误之后进行。改刺时应按误差的方向、大小所提供的范围进行改刺;改刺后的点位应与外业刺空略图及说明基本相符;重新量测、计算后,平面和高程的不符值应在限差以内。9输出的加密点的坐标及其高程和立体像对模型参数等成果可以便于后工序快速重建模型(构建像对立体模型、正射影像、DEM等)。7.6.2数字化测图l地形图测量一般需要在立体模型环境下进行。对于在不同作业系统上引用空三加密成果时,就需要重新构建像对立体模型。2~5款规定了数字化测图作业步骤、注意事项、技术要求,与国家标准规定是一致的。7.63由于植被密集区、电力线、通信线及小点状地物等在立体模型下不易准确判读,考虑到人眼对地形起伏判断在航片不清晰时会有误差,因此本规程强调了数字化地形图成图后应重点进行点状地物、植被密集区等航测困难地区进行检查测量工作。77数字影像产品7.7.1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缩写为DEM)是在某一投影平面(如高斯投影sF面)上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高程(z)的数据集。DEM的格网间隔应与其高程精度相适配,并形成有规则的格网系列。根据不同的高程精度,可分为173 DL,T5409.4—2010不同类型。为完整反映地表形态,还可增加离散高程点数据。数字线划地图(DigitalLineGraphic,缩写为DLG)是现有地形图要素的矢量数据集,保存各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全面地描述地表目标。数字栅格地图(DigitalRasterGraphic,缩写为DRG)是现有纸质地形图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的栅格数据文件。每一幅地形图在扫描数字化后,经几何纠正,并进行内容更新和数据压缩处理,彩色地形图还应经色彩校正,使每幅图像的色彩基本一致。数字栅格地图在内容上、几何精度和色彩上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保持一致。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OrthophotoMa口,缩写为DOM)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经扫描处理的数字化航空像片,经逐像元进行投影差改正、镶嵌,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范围剪裁生成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它是同时具有地图几何精度和影像特征的图像,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真实等优点。现在使用的全数字摄影系统在完成地形图成图的同时,可以根据需求方便地生成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栅格地图、数字正射影像图以及数字高程模型等产品,便于三维设计需求等。7.7.2加密点指的是空三作业质量控制人员根据由外业控制作业中采集或根据已有地形图解析特征地物地貌点的坐标,在空三加密计算过程中由空三作业质量控制人员随机选取其中的一些特征点作为连接点(即为加密点)参与计算,根据其计算结果与外业数据进行比对以判定空三作业质量。亦可先随机选取加密点,然后根据计算结果与位置进行外业数据采集进行比对。174 DL,T5409.4—20108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8.1一般规定8.11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很多行业、领域,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绘制地形图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处理的技术和配套的软件也比较成熟,但仅限于修测、更新小比例尺的地形图。核电厂选址阶段需要的地形图比例尺一般为l:5000~1:10000,利用现实性很强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修铡已有的小比例尺地形图生成的正射影像图可完全满足核电厂厂址的选择和评价之用。81.2对影像选择的要求是为了满足制作不同平面图的需要。一般单色遥感影像平面图选择全色影像,彩色遥感影像平面图则要求选择不少于3个波段的多光谱数据,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图像的清晰和地理要素的易于分辨。8.1.3~8.1.4对卫星遥感影像选择的要求是为了保证制作的地形图清晰准确。8.2数据预处理82.1从传感器上收集的遥感数据,由于受传感器的性能、飞行条件、环境因素等条件的影响,还不能反映目标实际的真实信息,需要进行数据转换、数据压缩和数据校正的预处理。数据转换的方法一般有:模数转换、数模转换、格式转换等形式。一般接收到的遥感图像数据量十分庞大,为了除去无用或多余的数据,就需要进行数据压缩,并以特征值和参数的形式保存有用的数据以便于方便处理。这两项工作一般是在提供给用户使用前就完成了。175 DL/T5409.4—20108.2.2为了保证遥感数据的可靠性,必须对因仪器自身的精度、飞行姿态等因素影响数据产生的误差进行校正。校正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的目的是为了剔除掉传感器接受的因大气发射与散射、地物光照、大气作用等产生的能量,保留遥感研究目标本身发射的能量和目标反射的太阳能量。辐射校正的方式一般有对整个图像进行补偿和根据像点位置进行逐点校正两种。几何校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的图像配准,以改正因不同因素引起的几何误差。8.3图像几何校正8.3.1平面投影方式很多,如UTM投影、Lambuda投影等,在我国,一般比例尺大于1:100000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比例尺小于1:100000采用正轴等角圆锥投影。8.3.2对数学模型的要求是为了保证能获得高精度的成果。8.3.3控制点的数量选取是根据纠正公式来决定的。一般控制点数量Ⅳ可按式(22)计算,即N=(o+1)(Ⅳ+2)/2+1(22)式中:n——多项式阶数。8.3.4像元是影像能够区分的最小单元,对于制作1:1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纠正误差的要求是不大于图上的0.2mm。8.3.5、8.3.6遥感图像的镶嵌就是对若干幅互为邻接的遥感数字图像通过彼此间几何镶嵌、色调调整、去重叠等数字处理,镶合拼接成一幅统一的新数字图像。遥感图像镶嵌工作的进行主要是基于相邻图像的重叠区。无论是色调调整,还是几何镶嵌,都是将重叠区作为基准进行的。重叠区确定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镶嵌的结果。色调调整是遥感图像数字镶嵌技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不同时相或成像条件存在差异的图像,由于要镶嵌的图像辐射水平不176 DL,T5409.4—2010一样,图像亮度的差异较大,若不进行色调调整,镶嵌在一起的几幅图像,即使几何位置配准很理想,由于色调各不相同,也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各个专业上。另外,成像时相和成像条件接近的图像,也会由于传感器的随机误差造成不同像幅的图像色调不一致,从而影响应用的效果。因此必须进行色调调整这一工作。图像镶嵌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在待镶嵌图像的重叠区内选怿出一条曲线,按照这条曲线把图像拼接起来,待镶嵌图形按照逸条曲线拼接后曲线两侧的亮度变化不显著或最小时,就认为找到了接缝线。图2图像镶嵌示意如图2所示,假定现在要对左右两幅相邻图像A和B进行囊嵌,这两幅图像间存在一宽为三的重叠区域,要在重叠区内戋出一接缝线。此时只要找出这条线在每一行的交点即可,为=匕可取一长度为d的一维窗口,让窗口在一行内逐点滑动,计#出每一点处A和B两幅图像在窗口内各个对应像元点的亮度i绝对差的和,最小的即为接缝线在这一行的位置,其计算公£为d-I∑Jg^(f,Jo+,)一gB(i,Jo+刮(23)』卸(五=1,2,⋯,L—d+1)式中:gA(i,^+,)、gB(i,Jo+,)——图像A和B在重叠区(f,^+,)处的亮度值:177 DL,T5409.4—2010『n——窗口的左端点;i——窗口所在的图像行数。满足上述条件的点就是接缝点,所有接缝点的连线就是接缝线。8.3.7~8.3.9随着空间技术发展,利用多种不同传感器获取可见光、红外、微波及其他电磁波的遥感影像数据与日俱增。这些数据在空间、时间、光谱等方面对于同一区域构成多源数据。单一传感器的影像数据通常不能提取足够的信息来完成某些应用。而对多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各种传感器影像自身特点,从而得到更多信息。下面介绍几种主要融合方法;(1)HIS融合法。HIS融合法是将三个波段的低分辨率的数据通过HIS变换转换到HIS空间,同时将单波段高分辨率图像进行对比度拉伸以使其灰度的均值与方差和HIS空间中亮度分量图像一致,然后将拉伸过的高分辨率图像作为新的亮度分量代入HIS反变换到原始空间中。这样获得的高分辨率彩色图像既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同时又具有与影像相同的色调和饱和度,有利于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识别。(2)KL变换融合法。KL变换融合法又称为主成分分析法。与HIS变换法类似,它将低分辨率的图像(三个波段或更多)作为输入分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而将高分辨率图像拉伸使其具有与第一主成分相同的均值和方差,然后用拉伸后的高分辨率影像代替主成分变换的第一分量进行逆变换。高空间分辨率数据与高光谱分辨率数据通过融合得到的新的数据包含了源图像的高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特征,保留了原图像的高频信息。这样,融合图像上目标细部特征更加清晰,光谱信息更加丰富。(3)加法融合法。将高分辨率图像中的边缘信息提取出来,加入到低分辨率高光谱图像中。首先,通过高通滤波器提取高分辨率图像中的高频分量,然后将高通滤波结果加入到高光谱分辨率的图像中,形成高频特征信息突出的融合影像。 DL,T5409.4—201083.10地形纠正主要工作是建立测区DEM,并将其叠加到影像图上。有些地区有现成的DEM,但比例尺不一定和制作的影像图一致。因此就需要对地物、地貌等进行纠正完善,以使比例尺统 DL,T5409.4—20109施工测量91一般规定9.1.1本章适用于核电厂建筑和设备安装施工的工程测量,同时可用于监测建筑物、设备及管线的位移和沉降:主要内容包括:厂区次级控制网和厂房内部微网的定义和建立,核电厂在施:[期间对建筑物、设备安装、预埋件和管线等的位置进行定位、放线、检查及监测,核岛安装加密控制网的测量,主要厂房沉降观测,施工水准点的控制。本部分未详细规定或未列入的内容,应按国家和行业的现行有关规程(标准)执行。91.4为了资料保密和施工方便,核电厂施工测量一般采用独立施工坐标系统。9.15首级网是在国家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平面最弱点坐标中误差(相对于测区平面起算点)不超过2cm,高程最弱点高程中误差(相对于测区高程起算点)不超过lcm,这样精度的网在通过了复测检查、确保正确无误后,呵适用于一般附属1:程的定位、放线和检查。9.1.6施工控制网的作用是保证施工对象的相对几何关系,是施工定位、放线和检查的依据。一方面,核电厂这样的大型项目,不仅施工周期较长、参建单位多,有的还要分多期建设,普通埋设的低等级控制点往往容易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各参建单位只建立满足自己工作需要的控制点,他们之间常常重复埋点、重复布网、重复观测,造成控制点等级不、现场点位和资料混乱,由此产生的矛盾或差错,从而会影响到:【程工期和质量。因此,整体布设统一的、密度合适的、精度满足各种需求的首级施工控制网是非常必要的。180 DL,T5409.4—20109.1.7施工测量需要应用的是控制点间的实际距离,宜将施工控制网的基线长度投影到核电厂区内的主要施工高程面上,或投影到定线放样精度要求最高的平面上(如核岛底板平台),以保证设备、构件的安装精度。91。8、9.1.9关于次级网、厂房微网精度要求的解释详见本部分条文说明3.0.4。9110次级网、厂房微网点位相对精度要求高,控制网形及观测时段选择容易受施工现场条件的限制,宜事先设计好测量方案,并用电算法进行精度估算以优化方案设计,选用最简单的网形,以最小工作量、在最短的时间段内施测。由于短边测角误差大,高精度的微型控制网精度估算时,应以仪器与觇标对中误差、目标照准误差、仪器测角误差等因素对测角综合影响的中误差作为角度观测项的误差先验值。9.1.11平面基准的垂直传递,通过预埋各楼层的测量专用垂直通视孔,采用天底仪将底板微网平面控制点投设到其他各楼层。核电厂施工中,对反应堆中心点的竖向偏差(垂直度)的控制要求非常严格,而反应堆中心点位的垂直提升主要通过底板微网点平面基准的垂直传递来实现,因此要求平面基点的竖向投点误差不大于lrmn,详见参考书《特种精密工程测量》(吴翼麟、孔祥元编著)。9.112核电厂工程施工中,由测量误差、施工误差引起的位置中误差,不得超出工程限差允许的范围;测量允许误差一般应为工程允许偏差的l/3~1/2。施工测量方法宜根据施工场地条件、仪器设备情况和定位精度要求来选择。9.1.13变形监测周期,应根据监测体的特性、变形速率、变形影响因子的变化和观测精度等综合确定。当监测体的变形受多因子影响时,以其最短的周期为监测周期。监测期间,应根据监测体变形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以确保监测结果和监测预报的适时准确。通常,当最后的三个较长监测周期的变形量小于观测精1S1 DL,T5409.4—2010度时,可视监测体为稳定状态。9.1.14核电厂施工控制测量、设备构件安装的定位和检查等精度要求高,在满足工程建设及本部分规定的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鼓励采用经过实践验证的、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或新设备,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提高施工测量水平。9.2次级网测量9.2.1观测墩是一个高约1.2m的固定的钢筋混凝土平截棱锥体,它们可以直接固定在外露的基岩上,也可通过钻iL灌注桩深埋至稳定的基岩,必要时还可使用水泥沉桩或倒垂点锚桩,四周宜设置有红白相间的安全保护栏杆。顶部的强制对中底盘应调整水平,倾斜度不得大于1/1000,底盘对中误差不应大于0.1mm。9.2.2次级网点位选择的基本要求:根据核电厂厂区总平面布置图,尽可能选在通视良好、便于施测、基础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使其在施工中不被摧毁、无需搬迁,并能保持良好的通视视线(避免因各厂房施工进展使点位之间的通视受到影响),以便于复测。9.23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按照变形监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将变形监测点分为三种:(1)基准点,是变形监测的基准,点位要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且须建立在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区域。其平面控制点位,一般要有强制归心装置。(2)1.作基点,是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使用,在观测期间要求稳定不变。其平面控制点位,也要具有强制归心装置。(3)变形观测点,直接埋设在监测体上且最能反映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本条参照《法国压水堆核岛土建设计与建造规程》,并结合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等核电厂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基准点、工作基点数量的作了规定。182 DL,T5409.4—20109.2.4次级网整体点位精度远高于首级网,故应以独立网形式施测,只以”一点一方位”挂到首级网上,其起算坐标和方位在第一次测定时从首级网传算得到。9.2.5核电厂工程的土建、安装通常由不同的承包商承担,安装工程滞后于土建工程,而安装工程精度要远远高于土建测量精度;在土石方开挖之前,整体建立统一的、密度合适的、精度满足施工要求的次级网,使土建、安装基准严格统一,可避免某些不必要差错和矛盾。由于现场施工交叉进行,区域内的控制点容易受到填挖方、抽水、机械震动、车辆行驶乃至撞击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位移;因此,必须对次级网进行定期的复测,通过对测量结果的综合分析来检验控制网点位的稳定性。施工期正常的复测周期不宜超过3个月。926根据大亚湾、秦山、岭澳等核电厂工程测量的实际情况,次级网测量大多使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边、角组合观测。近十年来,变形监测、高精度控制网采用GPS进行施测的工程事例很多,GPS技术用于核电厂次级网的测量也是可行的。9.2.7根据GB厂r15314—199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相邻点i、,相对点位中误差^t.与边长中误差强及测角中误差%的关系为肾±网在边、角测量误差等影响的原则下有峨2=2ms2或鸭2=z等2s2(24)(25)(26)183 DL,T5409.4—2010次级网平均边长S=200m,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矗--±2mm,则测角中误差为‰:掣---2=1.46””42s为与国家标准相统一,按二等三角测量取测角中误差为1”;根据当前核电厂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情况,这也是切实可行的。由式(25),则测距相对中误差为’堡;竺21坐:l/141000,取堡:1/200000S5由次级网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和平均边长,得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m——s::2/200000=1/100000S边长观测值精度与角度观测值精度相匹配的理论公式为愧/S=me/p’=mB/(q3p’)(27)根据式(27)可知,中误差1”的角度观测值精度优于相对中误差1/200000的边长观测值精度,次级网钡4量应以测角为主,另外加测部分或全部边长。核电厂次级控制网以独立网形式施测,采用“一点一方位”挂到首级网上,这里不考虑起算点误差的影响。9.2.8本条中GPS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是以三角形网的基本指标为依据制定的。次级网点大多位于核电厂建筑旖:[区域内,观测墩四周高度角超过15。的视场内一些永久性及临时性的建构筑物会遮挡GPS信号的接收。高精度控制网,应参照GPS星历预报,尽可能选择最佳的观测时段,使用多台双频接收机同步观测。9.2.10由于施工的原因,可能需要增加新的控制点或破坏个别控制点;相同的施测方法和技术要求,可以保证次级控制网变化184 DL,T5409.4—2010前后基准的统一。9.2.11次级网复测,对于坐标较差超限的点位,应尽量不再使用,同时还应对超限点位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9.213若位于主场区外围的首级高程控制网中的水准点,其埋设规格满足规程要求,可直接作为次级网的高程基准点。3个及以上的基准点,才能构成独立的高程自校系统。9214次级高程基准点的高程值,在第一次测定时从首级网通过水准测量引测得到。只选一个点作为施工高程起算依据,对场区内所有点的高程影响都是一致的。9.3厂房微网测量9.3.2下端焊有钢筋的不锈钢标板预埋件宜在混凝土浇筑前埋入,并与楼板钢筋焊接牢固,使微网点位在各层楼板结构基础上直接与钢衬或壁体相连。埋设的不锈钢板宜稍低于混凝土基面,防止其他重物撞击,造成点位移动。水准点标志,一般埋设为各楼层结构基础表面、密封在盒状保护装置中的一个圆头不锈钢棒。为设备或构架的安装定位和检查,某些关键的轴线基点或微网控制点,可以采用焊接临时强制对中观测台的标石形式。9.3.3各层楼板相应位置设置的测量专用垂直通视孔,通过微网点的铅垂线方向应避开横梁和楼板中的主钢筋。竖向垂直通视孔,应在各施工层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埋设,孔洞大小一般在200mmx200mm左右。横向水平通视孔,应预埋在相邻微网点间的连线上,高出基础楼板约1.5m的位置。9.3.4底板以上各楼层的独立厂房内部只布设一个高程控制点,各底板微网虽布设2个~3个水准基点,但只选用其中一点作为施工高程起算(其他点则作为校核之用);这样,每个独立厂房内部只有一个高程起算点,对厂房内其他点的高程影响都是一致的。9.3.5核电厂施:[中,反应堆中心点位的垂直提升主要通过底板微网点平面基准的垂直传递来实现,不仅对每个平面基点的竖向 DL/T5409.4—2010投点精度要求较高,而且通过天底仪投测至厂房最高层的平面基点数量也不应少于3个;经过微网控制测量及平差处理后,才能在厂房最高层准确恢复反应堆中心点位,确保反应堆中心点的竖向偏差(垂直度)。9.3.6微网的测定工作宜安排在厂房基础浇筑之后、高层结构施工开始之前进行,这时通视条件最好,可以很方便地与次级网联测足够多的距离和方位角。需注意的是,微网施测应选择在适宜时段内进行。太晚则由于墙体、设备的影响,通视条件受到限制;太早则由于混凝土没有养护稳定,坐标(或标高)在日后有变形的可能。9.39平面控制测量的目的是精确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根据施工测量需要,在厂房内部按设计位置埋设点位标志,必要时可适当增加少量过渡点,使各控制点构成三角形、大地四边形、矩形、中点多边形、折线形和多边形等,从而形成平面控制网。其中,以三角形为主要图形,用经纬仪观测全部角度(至少要有一条起算边长)的网称三角测量网(或称测角网);以三边形为主要图形,用电磁波测距仪观测全部边长的网称三边测量网(或称测边网);边、角均测的称边角网:以折线形为基本图形,既测角又测边的网称为导线网;单一折线形则称导线。核电厂厂房内部微网亦尽可能按边角网布设。9.3.10对于高精度厂房微型控制网测量,影响角度观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仪器与觇标对中误差、目标照准误差以及仪器本身误差等。核电厂厂房内部微网,边长一般为5m~30m不等,平均边长约20m;根据9.312中仪器与觇标对中误差,对角度测量的综合影响说明如下:①当P^=%=%=O.3mm、a=b=20m、y=180。时,误差最大,即me=士5.4”;当吼=eB=ec=05mm、a=6=20m、y=1800时,误差最大,即他畦8.9”;186 DL,T5409.4—2010②根据9.315的说明,LeicaTC2003型全站仪照准误差约为-e1.2”;③另外,取1”级测量仪器的测角中误差先验值为士1”。综合上述三个主要因素的角度测量中误差为:①m6=±√5.42+122-t-12=士5.6”,取测角中误差为5”;②m。=±√8.92+122+12=士9.0”,取测角中误差为8”。其中,每个三角形的最大角度闭合差为2√3%。核电厂厂房微网测量过程中,一般使用天底仪协助仪器、觇标精密对中,并通常采用多联脚架法施测,可不考虑观测过程中仪器对中(觇标偏心)误差的影响;从编者所收集的厂房微网测量的实例数据来看,独立微网平差后,实际的测角中误差要远优于表9.3.10.1中所列值,这里之所以对影响角度观测量精度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推导其综合影响中误差的大小,主要为了推算三角形最大角度闭合差的限差值来对原始测量数据进行检查和校核,以剔除粗差、提高微网测量精度和可靠性。表9.3.10—1中所列的测角中误差指标可参考使用。厂房内部微型精密控制网,一般使用0.5”级LeicaTC2003型全站仪;虽然采用常规边角网施测,但受厂房施工、设备安装等现场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控制网的网形及边长、角度作出具体要求;即使采用多联脚架法可不考虑对中误差的影响,但控制网形、调焦、照准、整平以及仪器本身、周围环境等因素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现场条件及观测时段的限制,微网测量通常采用完全的边角联测,观测所有可见的边长和方向,控制网通常都有较多的多余观测量,宜通过三角形最大角度闭合差限差值来分析并剔除粗差。9.311厂房内部微网一般边长较短,点位分布不均匀,相邻边长、角度相差悬殊,但局部点位精度要求特别高。应尽可能减少仪器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误差、望远镜调焦误差、目标照准误差187 DL,T54094~2010等的影响。9.3,12根据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ISBN7—307—04311.4/P·79)第五章§5.4节中对水平角观测中的几种主要误差来源的说明,仪器对中误差如图3所示,设D为测站标志中心,O’为仪器中心,口为无对中误差时的角度(即正确的角度),∥为有对中误差时的角度(即实测的角度),e为对中误差。差为图3仪器对中误差参考该书中的推导结果,仪器对中误差对水平角影响的中误巩沪墨叠(28)√2SIS2由式(28)可知,仪器对中误差对水平角的影响与两目标之间的距离SⅡ成正比,即水平角在180。时影响最大,此时s∞=置+5:;而与测站至目标的距离S,和s,的乘积反比,距离越短,影响越大。因此,对于短边测角,要特别注意对中误差的影响。觇标偏心误差如图4所示,A、B分别为标志实际中心,一,、B’为照准的中心。∥为jE确的角度,∥为观测的角度,el、e:为觇标偏心误差。烈4觇标辆心误差 DL,T5409.4—2010参考该书中的推导结果,觇标偏心误差对水平角影响的中误(29)由式(29)可知,目标偏心误差对水平角的影响与测站至目标的距离s.和s,有关,距离越短,影响越大,但与角度本身的大小无关。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偏心误差和仪器对中误差均属于“对中”性质的误差。就对中本身而言,它是偶然误差,一旦目标标志和仪器已经安置,则对中误差的真值不再发生变化,因此无论水平角观测多少个测回,这两项误差分别在各测回之间均保持相同,绝不会因增加测回数而减少它们对水平角观测成果的影响。9.3.15对于LeicaTC2003型全站仪,有v=30,故仪器照准误差为m。=士607V(30×43)=士1.2”高精度微网测量宜使用全自动全站仪(测量机器人),减少仪器照准误差的影响。93.16关于边长、角度观测值的综合误差的说明:1采用电子仪器观测时,不考虑测微器读数误差的影响。当三角形的个数较少时,测角中误差宜用经验值代替。2光电测距,仪器与觇标偏心如图5所示,爿、B分别为标志实际中心,A’为仪器中心、B,为照准的中心,e】、e2分别为仪器与觇标偏心误差。图5仪器与觇标偏心误差上压尸=‰为差 DL/T5409.4—2010经推导的归心改正公式为AD,=一eIcos8t(30)△D偏=一e2cosoz(31)ADo=一(目cosoj+e2cos82)(32)按中误差定义,可得仪器对中误差蛆。而引起的距离测量中误差为%2:—[ADi,L—XD,]Z兀d8则饰::半:嘉eIjez‘=C082堋则饰2=—%一2i印Bd艘因e2nCOS281d8,=Ⅱ●故脚2=霎(33)同理,可得‰z:譬(34)仪器与觇标偏心对光电测距影响的中误差为ms=±√(e12+e22)/2(35)4当厂房微网估算的点位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包括:①重新优化布网方案;②适当增加边、角观测数量或增加边、角观测的测回数;⑧使用更精密基座并采用更精确的对中方式;④使用更高精度测距仪器来提高边长观测值精度。 DL/T5409.4—20109.3.18各厂房微网点一般预埋在每层楼板的混凝土基础面上,由于混凝土基础在浇灌后几个月内会产生微量收缩,微网点的平面位置会随之变化。在混凝土龄期,尽量利用中心点设站和周边点定向的定位方法;在养护期过后,需要对控制点进行复测,在进入安装阶段,需要再次检查。9.3.19反应堆厂房内部微型控制网,由于控制点与钢衬或壁体相连,建网时与使用时的温差对微网的影响不可忽视。由于受到沉降、收缩等影响,网点之间的水平长度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必须进行检测,并对控制点加温度改正,方可保证测量精度。9.4厂房微网传递测量9.42厂房微网传递测量,最有利的观测时间段为清晨或阴天等。94.3天底准直法。在所需施工楼层使用精密基座安置天底垂准仪,通过预留在楼板中的垂直通视孔,以天底方向投测光束与底板层上平面控制点标志中心严格重合的方式,将平面基准传递到施工层。在仔细对中、精确整平后,保持脚架和基座不动,再换上仪器、棱镜或觇牌,即完成竖直方向平面位置的精确传递。9.47本条文中每测站前后视距差、测回间高差较差的规定,参照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中二等水准观测的有关技术要求制定。9.5建筑施工放样及检测9.5.3全站仪极坐标法放样点位时,若不考虑起算点误差的影响,则放样点的误差为mp=-+JIms2+㈩s221引酽(36)191 DL,T5409.4—2010式中:%——放样点点位中误差;豫——_j左长中误差;%——角度中误差;S——坝0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由此可看出,放样点点位中误差与边长中误差豫、角度中误差%和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s有关。当放样距离较短时,点位误差主要受测距误差影响;当放样距离较长时,点位误差不仅受测距误差影响,而且受测角误差影响。因此,在实际放样时应精心设计放样方案,并根据放样距离大小,合理确定测角和测距的精度匹配:有特殊精度要求的,应直接纳入厂房微网进行控制测量。9.5.4施工放样的方法很多,应根据施工场地条件、仪器设备情况和放样精度要求来选择。95.21H点:holdpoint(停工待检点):W点:witnesspoint(见证点)。‘在质量计划中提前规定,是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步骤。施工单位应提前将执行的地点、日期和时间通知业主或监理。对于w点,如果业主或监理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到现场验证,施工单位可以继续下道工序的施工。对于H点,如果业主或监理未签字放行,施工单位不得越过该H点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9.6变形监测961本条是对核电厂:亡程施工阶段变形监测项目的说明。变形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对监测体的变形情况有更全面准确的把握,使监测数据基本能反映监测体变化的真实情况,反映变形量与相关变形因子间的物理关系或统计关系,找出监测体的变形规律,合理地解释监测体的各种变化现象,比较准确地评价监测体的安全性,并提供较为准确的分析预报。192 DL/T5409.4—201096.2变形监测点的分类,是按照变形监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确定的。9.7数据处理及成果提交9.73对各项观测数据,应进行认真的检查和验算,剔除超限的观测值,并对存在的系统误差进行补偿改正。9.7.8拟稳平差作为秩亏自由网平差的一种特例,平差时保持了这些拟稳点的重心坐标以及各点到重心坐标的向径加权方位角以该向径距离平方为权的带权平均数保持不变。9.7.9由于每个底板微网点坐标都有一定的误差、其竖向投测也必然存在误差,宜将所有观测网点作为待定点,并以待定点的坐标为参数,采用拟稳平差模型进行处理,以提高点位相对精度。97.11应包括对原始记录的完整性进行整理与检查,需形成测量报告,有明确的结论。所有的资料需分类归档,适时移交档案馆存档。 DL/T5409.4—201010其他测量10-1一般规定10.1.2在前期勘测阶段,一般采用统一的国家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工程建造阶段,一般采用核电厂独立的施工坐标和高程系统。10.2勘探点、线测量10_22、10_23在各种岩土工程地质勘测方法中,工程地质测绘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方法。为了达到精度要求,通常要求在测绘填图中采用比提交成图比例尺大一级的地形图作为填图的底图;如进行1:10000比例尺测绘时,常采用1:5000的地形图作为外业填图底图;外业填图完成后再缩成1:10000的成图,以提高测绘的精度。根据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地质点和地质界线的测绘精度,应不低于图上3mm。这里调整为一般性观测点和地质界线的测绘精度,应不低于图上3mm。关于定位标测方法,控制性观测点和重要地质、地貌、水文地质体位置应采用仪器实测或精确的GPS定位,一般性点可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图定位。在没有航测像片或遥感资料的地区,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主要依靠野外工作,即实地测绘法。地质观测点的定位标测,对成图的质量影响很大,常采用以下方法:①目测法:适用于小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该法系根据地形/地物以目估或步测距离标测。②半仪器法:适用于中等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它是借助于罗盘仪、气压计等简单的仪器测定方位和高度,使用步测或测绳量测距离。③仪器法:适用于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即借194 DL/T5409.4—2010助于GPS、全站仪、水准仪等较精密的仪器测定地质观测点的位置和高程。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地质观测点,如地质构造线、不同时代地层接触线、不同岩性分界线、软弱夹层、地下水露头以及有不良地质作用等,均宜采用仪器法。102.4勘探前应按设计要求核对桩号及其实地位置,两者必须符合。对已施工完毕的勘探点、线实际位置,宜重新测定点位中心坐标及高程。勘探成果中的平面图除表示实际完成勘探点位之外,尚应提供各点的坐标及高程数据,且宜采用当地的统一坐标和高程系。1025表lO.2.5中所列的允许误差值,参照了JGJ87—1992《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中对钻探点位测设的精度要求,结合核电厂工程勘测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在征求岩土工程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经编制组成员集体讨论决定的。1026工程物探和勘探点、剖面线的布设一般由物探和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决定,并由测量专业人员根据点位设计坐标,从附近的控制点,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GPS静态或RTK实时动态法以及信标定位法,将设计点位测设于实地上。采用RBN-DGPS定位时,利用指向标接受无线电信标台差分改正信息,并对GPS定位信息进行改正,并把瞬时定位点坐标传输到计算机。仅限于沿海能接收信号地区。10.3水文测量103.1水文站是设置在河流、渠道、湖泊、水库和海岸河口上,以测定流量和水位为主,进行水文测验的观测站,水文测站所观测的项目有: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水温、冰凌、水质、地下水位等。只观测上述项目中的一项或少数几项的测站,则按其主要观测项目而分别称为水位站、流量站(也称水文站)、雨量站、蒸发站、实验站等。根据测站的性质,河流水文测站又可分为:水文主管部门设立的基本站、各部门自行设立专用站。】95 DL,T5409.4~2010水文测站一般应布设的基线、水准点和各种断面,即基本水尺断面、流速仪测流断面、浮标测流断面、比降断面(包括设立比降水尺)o断面测量工作包括水道断面测量和大断面测量两种,水道断砸是指自由水面线与河床线之间的范围,大断面为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O.5m~1.0m的水面线与岸线、河床线之间的范围。10.3.2本条技术要求参照SL58一1993《水文普通测量规范》制定。10.3.3根据《水文测验规范补充规定》,核电厂专用水文站作为二、三类精度的水文站,可在不同位置设置二个基本水准点(可包括按基本水准点设置要求而设立的校核水准点),构成本站高程自校系统;其中一个作为校核水准点的常用引据点;基本水准点相互间距以300m~500m为宣。引测水准资料一经选用,如无特殊情况,不得变换。10.3.4根据SL58—1993《水文普通测量规范》的规定,不平坦地势水尺零点高程测量累计站数不能超过11站,制定这个规定的依据是允许高差不符值计算值为3由,当”大于10站时,其值大于10mm。当站数很少时,按上式计算的允许不符值就很小,根据规定就要重测。比如当站数为1时,允许不符值为3,这种情况下,往往出现超限的情况。因此,这里统一将往、返测不符值修订为不大于10mm。10.4管线工程测量10.49为了测定管道的长度,进行管道中线测量和测绘纵横断面图,从管道起点开始,需沿管线方向在地面上设置整桩和加桩,这项工作称为中桩测设。整桩间距一般为20m、30m,最长不超过50m。10.4.10纵断面测量的目的是根据管线附近敷设的水准点,用水准仪测出中线上各里程桩和加桩处的地面高程,并绘制断面图。纵断面图表示沿管道中心线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情况,是196 DL/T5409.4~2010作为设计管道埋深、坡度和计算土方量的主要依据。为了保证管道全线的高程测量精度,应先沿线布设足够的水准点。纵断面测量按水准点的分布情况分段,按普通水准测量要求施测。横断面的测量方法:按前进方向分成左右侧,分别测量横断面方向上各变坡点至中桩的平距及高差。平距及高差的精度要求一极为0.1m。横断面图的绘制:绘图时一般先将中桩标在图中央,再分左右侧按平距为横轴,高差为纵轴,展出各个变坡点绘出横断面图。104.12根据初设的管线路径测量地形图,设计重新确定了管线的最终走向,中线测量时所钉各桩,在麓:亡过程中会丢失或被破坏一部分。为保证中线位置准确可靠,应根据设计及测量数据进行复核,并补齐已丢失的桩。里程桩是按照固定的距离设置的,一般间隔为20m,最长不超过50m;加桩是在管线穿越重要地物(如道路、原有管线等)和地形变化处增设的中桩;中桩的编号是用管线的起点(桩号为0+000)到该桩的距离作为该桩的桩号。10.4.t4在施工时由于中线上各桩要被挖掉,为便于恢复中线和其他附属构筑物的位置,应在不受施工干扰、引测方便和易于保存桩位处设置施工控制桩。槽口放线就是按设计要求的埋深和士质情况、管径大小等计算出开槽宽度,并在地面上定出槽边线位置,划出白灰线,以便开挖施工。开槽管道施工测量:①准备工作:丰要包括检核中线、测设施工控制桩、加密水准点和槽口放线等工作;②施工测量:管道施工测量的主要工作是控制中线和高程,具体工作是埋设坡度板、测设中线钉、测设坡度钉等。10.4.16表104.16的点位允许误差是参照GB50242--200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表10.23确定的。根据DBJ01—2】—95《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1.0.72的约定,测量允许误差一般应为工程允许误差的1/3~1/2,管道敷设在沟槽内的安装允许偏差为50mm,则50rnmxl/2=25mm。】97 DL,T5409.4—201010417表10.4.17的关于允许误差的规定主要用于校测工作的精度控制。10.4.18管线点是指管线特征点及其附属物。管线特征点主要有:弯头、三通、四通、五通、预留口、分支、交叉、转折、变深、进出水口、起终点井、变径、出地、出露、进墙、进房等。管线附属物主要有:各种窨井、阀门、消火栓、放水口、水表、污水箅、人孔、手孔、变压器、接线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