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 MB
  • 48页

四川省装配整体式结构设计技术规程(送审稿)

  • 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XX/TXXXX-2014备案号:JXXXX-2014装配整体式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esignSpecificationforprecastreinforcedconcretestructure(送审稿)2013.122014-XX-XX发布2014-XX-XX实施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前言根据川建标发[2012]267号“关于下达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装配整体式结构设计技术规程》编制计划”的通知要求,由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会同有关科研、设计、教学、制作和施工单位,共同制订了《装配整体式结构设计技术规程》。规程制订过程中,规程编制组开展了各项专题研究和相关的试验研究工作,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国内及四川省内工程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经与相关标准进行了协调,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规程。本规程的编制,为四川省在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工业化混凝土结构提供了依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促进建筑技术进步、降低建筑工程能耗并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4.基本规定;5.建筑设计;6.框架结构设计;7.剪力墙结构设计;8.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9.叠合梁、叠合板设计;10.非结构构件设计;11.连接。各单位在执行本规程时,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55号;邮编:61008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本规程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西华大学四川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四川华西安装工程公司华西绿舍建材有限公司四川华构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成都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四川蓝光和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预应力及预制混凝土专业委员会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张瀑章一萍毕琼李锡伟鲁兆红全理罗琳程晶李力潘毅杨成陈彬隗萍邓文张蜀泸颜有光李建波彭明先钟伟侯健频王汝恒姚勇古松刘小东郑祥中熊峰李宇舟赵太平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 目录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符号3材料4结构设计基本规定4.1一般规定4.2作用及作用组合4.3结构分析5建筑设计5.1一般规定5.2建筑设计5.3设备管线6框架结构设计6.1一般规定6.2结构设计6.3梁柱构造7剪力墙结构设计7.1一般规定7.2结构设计7.3构造要求8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9叠合梁、叠合板设计9.1一般规定9.2叠合梁设计9.3叠合板设计10非结构构件设计10.1一般规定 10.2外墙板设计10.3预制室内隔墙板设计10.4预制楼梯设计11连接11.1一般规定11.2构件接缝设计11.3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本规程用词说明引用标准目录条文说明 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12TermsandSymbols………………………………22.1Terms………………………………………………………………22.2Symbols…………………………………………………………43Materials…………………………………………74BasicRequirements………………………………104.1General4.2ActionandCombination4.3StructuralAnalysis5ArchitecturalDesign………………………145.1General…………………………………………145.2ArchitecturalDesign………………………………………………145.3BuildingServices………………………………………………206DesignForFrameStructure……………………366.1General…………………………………………………366.2StructuralDesign……………………………………376.3Detailing…………………………………………………………………417DesignForWall………………………………527.1General…………………………………527.2StructuralDesign……………………537.3Detailing………………………………548DesignForFrame-WallStructure9DesignForCompositeMembers………………609.1General9.2CompositeBeam9.3LaminateSlab10DesignForNonStructuralComponents10.1General 10.2ExternalWallPanel10.3PartitionBoard10.4PrecastStair11ConnectionDesign11.1General11.2JointForComponents11.3IndirectlapForSteelBarExplanationofWordsinThisSpeicification............................................................................23ListofQuotedStandards.............................................................................................................24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25 1总则1.0.1为了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保证质量,制订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四川省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8度以下地区且抗震等级不高于二级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鉴于装配整体式结构应用经验较少,本规程重点解决抗震烈度为7度及以下地区的装配整体式结构的设计要求。对于8度区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则采用对楼层数及总高度进行限制的方法,根据四川目前的现状,这样处理既符合技术的现状,也基本满足8度区的实际需要。对于超出本规程范围的装配整体式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其他相关标准或规定执行。1.0.3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装配整体式结构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structure主体结构部分或全部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装配而成,且通过后浇混凝土或灌浆使预制构件具有可靠传力和承载要求的混凝土结构。2.1.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framestructure主体结构全部或部分采用预制柱或叠合梁、叠合板等构件,通过节点部位的后浇混凝土或叠合方式形成的具有可靠传力机制,并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框架结构。2.1.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shearwallstructure主体结构的部分或全部采用承重预制墙板,通过节点部位的后浇混凝土形成的具有可靠传力机制,并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剪力墙结构。2.1.4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frame-shearwallstructure主体结构的框架部分采用预制构件,剪力墙或筒体部分采用现浇的框架-剪力墙(框架-筒体)结构。2.1.5预制构件precastcomponents在工厂或现场预制的混凝土构件,如柱、墙板、飘窗板、预制梁、预制板、楼梯、阳台等。2.1.6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compositeconcreteflexuralmember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上浇筑上部混凝土而形成整体的受弯构件,包括叠合式混凝土楼(屋)面板和叠合式混凝土梁等。2.1.7钢筋套筒灌浆连接grout-filledsleeveconnection预制构件接缝部位的钢筋通过套筒灌浆方式实现钢筋连续可靠传力的连接构造,其连接性能等同于钢筋的机械连接。2.1.8钢筋浆锚搭接连接group-filledindirectlapconnection预制构件接缝部位的钢筋通过预留孔道灌浆方式实现钢筋连续可靠传力的连接构造,孔道璧采用螺旋筋或波纹管加强,被搭接的两根钢筋之间保持一定间距的搭接连接方式。 2.2符号2.2.1材料性能fy——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2.2.2作用和作用效应N——与剪力设计值V对应的垂直于结合面的轴力设计值,压力时取正,拉力时取负;V——水平结合面剪力设计值;P——施加于外墙挂板的重心上的地震作用力标准值;EkG——外墙挂板的重力荷载标准值;kM——弯矩设计值;N——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加力;pN——预应力构件混凝土法向预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加力;p0V——构件斜截面混凝土受剪承载力设计值;csV——由预加力所提高的构件受剪承载力设计值;pS——接缝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dR——地震作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接缝承载力设计值;jdEVjd——水平接缝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σ——荷载作用下截面最大应力;σpc——预应力在截面上产生的应力;——侧移;——楼层位移角。2.2.3几何参数h——计算楼层层高;b——叠合面的宽度;h0——叠合面的有效高度;e——截面重心至预加力作用点的距离; A——构件截面面积;W——截面边缘的弹性抵抗矩;As——垂直于结合面的抗剪钢筋面积;l1—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la—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2.2.4计算系数及其他——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重要系数;0——地震作用动力放大系数;E——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接缝内力增大系数;j—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3材料3.0.1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应力构件的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现浇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说明】预制混凝土构件由于在工厂生产,易于进行质量控制,因此对它的最低强度等级的要求高于现浇混凝土。对于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所采用的其他轻质内隔墙则不包括在本规程的要求中。3.0.2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钢筋的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钢材的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3.0.3构件中采用的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的规定。【说明】为了提高预制构件生产的工业化水平,并提高构件质量保证,鼓励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采用成品钢筋。四川省地方标准《建筑工业化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安装及质量验收规程》DBJ51/T008-2012中对此也有相关要求。3.0.4钢筋连接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时,应采用带肋钢筋,且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不应大于500MPa,极限强度标准值不应大于630MPa。【说明】由于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的方法,其连接需要利用钢筋表面的机械咬合作用,因此应采用带肋钢筋,不应采用光面钢筋。3.0.5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应采用配套生产的套筒和灌浆料,且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性能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中Ⅰ级接头的要求。【说明】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在美国和日本已经有近四十年的应用历史,在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多年应用历史。四十年来,上述国家和地区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采用这项技术的建筑物也经历了多次地震考验,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目前,美国ACI明确地将这种接头列为机械接头,不仅将这项技术广泛用于预制构件受力钢筋的连接,而且还用于现浇混凝土受力钢筋的连接。3.0.6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的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的要求。3.0.7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及浆锚搭接连接应采用单组份水泥基灌浆料。其性能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的要求。【说明】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技术的关键之一,在于灌浆料的质量。根据国外的经验,灌浆料应具有高强、早强和无收缩等基本特性,以便使其能与套筒、被连接钢筋更好地共同工作,同时满足装配式结构快速施工的要求。在我国,这项技术在铁路部门 已有二十余年的应用历史,在建筑部门的应用历史还较为短暂,工程实践经验也较少。3.0.8当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应符合本规程第11章的有关要求。【说明】以往钢筋的搭接,强调将需搭接的钢筋绑扎在一起,以便于钢筋之间的直接传力。浆锚搭接连接,是一种将需搭接的钢筋拉开一定距离的搭接方式。这种搭接技术在欧洲有多年的应用历史,也被称之为间接搭接或间接锚固。早在我国1989年版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条文说明中,已经将欧洲标准对间接搭接的要求进行了说明。四川地区在80年代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大量采用了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技术,在绵竹、汉旺等地的震后调查中,也未发现钢筋锚固失效的问题。3.0.9预制构件连接部位的座浆材料,其强度不应低于被连接构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且应满足表3.0.9的要求。表3.0.9座浆用砂浆性能要求项目性能指标试验方法砂浆流动度130mm~170mmGB/T2419抗压强度_1天30MPaGB/T17671【说明】保证预制竖向构件连接部位的座浆材料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保证预制构件之间正常传递压力和剪力起着重要作用。座浆材料应采用低流动、无收缩、快硬性的水泥基材料,当座浆用砂浆水灰比过大时,由于其施工工艺而不易保证其必要的强度。4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4.1一般规定4.1.1装配整体式结构应在方案阶段进行规划。4.1.2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框架-筒体)结构的竖向受力构件宜采用部分预制部分现浇或全部现浇。【】目前的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中,竖向受力构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全部现浇,仅非受力的外墙等采用预制;二是部分现浇部分预制的方式;鉴于剪力墙结构的竖向受力构件全部采用预制构件的高层建筑尚缺少足够的应用经验,为了简化设计,本规程不考虑该类情况。框架结构一般认为可以实现等同现浇结构的性能,因此,并不要求柱必须采用现浇方式。4.1.3装配整体式结构设计中,预制构件划分宜标准化。【】在装配整体式结构设计中,哪些部位采用预制最有效是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本规程强调构件应当有模数,但弱化对建筑模数的要求,只要构件符合标准化、模数化的要求,即有可能降低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成本。相应的需要考虑构件的连接问题,使设计和施工简化。4.1.4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预制构件在制作、运输及安装阶段的验算可由制作、安装单位完成。【】四川省地方标准《建筑工业化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安装及质量验收规程》DBJ51/T008-2012中对该阶段工作有明确的要求。由于在制作、运输及安装阶段,相关过程的工作状况与生产单位的工艺等密切相关,有些构件甚至可能是由施工阶段的要求所控制,生产单位技术措施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造的成本,因此当设计单位认为制作、安装单位具备相应能力时,该阶段的验算可交由生产单位负责完成。4.1.5装配式结构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4.1.5的规定。表4.1.5各种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抗震设防烈度结构体系678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605024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130120— 装配整体式框架-筒体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13011050注:1当结构中仅水平构件采用叠合梁、板,而竖向构件全部为现浇时,其最大适用高度同现浇结构。【】对于装配整体式结构均要求进行抗震设计,设防烈度低于6度的应按6度设计。本规程对于装配整体式结构在8度区的应用偏于严格,主要是结合技术水平和实际需要两大因素的考虑。在6度、7度区,本规程基本是按照等同现浇的思路进行设计,因此,各结构体系的最大适用高度基本按照抗震设计规范决定。4.1.6装配整体式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要求。4.1.7抗震设计时,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装配整体式结构抗震等级应符合表4.1.7规定。表4.1.7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678装配整体式高度(m)≤24>24≤24>24≤24----框架结构框架四三三二二---->24且装配整体式高度(m)≤60>60≤24>60--------≤60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四三四三二--------(框架-筒体结构)剪力墙三三三二二--------装配整体式高度(m)≤60>60≤24>24且>60≤24>24剪力墙结构≤60剪力墙四三四三二三二【】参照抗震设计标准制定,本规程不涉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建筑。4.1.8装配整体式结构不宜采用特别不规则的结构体系,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1.4条的要求。4.1.9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平面布置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3.4.3条的要求;结构竖向布置应规则、连续、均匀,并应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竖向突变,承重构件应在竖向上下对齐。 【】考虑到装配整体式结构应用经验较少,4.1.8、4.1.9明确了对于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宜采用平面、立面均为规则体系的建筑,较现行标准偏严。4.1.10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应采用预制叠合楼板或者现浇楼板;装配整体式结构中,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地下室宜采用现浇结构。4.1.11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做成粗糙面或设置键槽,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小于6mm。4.1.12装配整体式结构中现浇混凝土部分的钢筋连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4.2作用及作用组合4.2.1装配整体式结构的荷载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确定。【说明】对装配式结构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荷载和地震作用的取值及其组合均按现行相关规范执行。4.2.2对预制构件进行计算时,应取下列荷载组合:1承载力(包括失稳)计算,应采用荷载的基本组合;2变形、抗裂验算,应采用荷载的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3实际运输及施工工况。4.2.3进行后浇叠合层混凝土施工阶段验算时,叠合楼盖的施工活荷载取值不宜小于1.5kN/m2。【说明】此条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相同。4.3结构分析4.3.1装配整体式结构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当同一层内既有预制又有现浇的抗侧力构件时,宜对现浇抗侧力构件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进行适当放大。【说明】考虑到对装配整体式结构的认识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当竖向构件同时 采用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时,建议对现浇结构构件的受力适当放大,具体放大系数由各章确定。在结构分析中,应根据预制的非结构构件与结构的实际连接情况,考虑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4.3.2装配整体式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作用效应分析可采用线弹性方法。4.3.3当进行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采用装配整体式叠合楼板的楼面中,应考虑叠合板对梁刚度的增大作用,中梁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3~2.0的增大系数,边梁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0~1.5的增大系数。4.3.4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宜符合式4.3.4的规定。uh(4.3.4)ee式中:u——多遇地震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应计入扭转e变形,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取1.0,构件截面刚度可采用弹性刚度;——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见表4.3.4。eh——计算楼层层高。表4.3.4楼层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体系e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1/550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1/800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1/1000【说明】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与现浇结构相同。4.3.5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变形验算,验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进行。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upph(4.3.5)式中:u——弹塑性层间位移;pp——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见表4.3.5。 h——计算楼层层高。表4.3.5楼层弹塑性位移角限值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1/50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1/100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1/120【说明】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与现浇结构相同。5建筑设计5.1一般规定5.1.1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应在建筑规划与方案阶段进行考虑。5.1.2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宜采用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 【】考虑到应尽量避免装修时对预制构件造成结构性损伤,同时结合四川省正在推行成品住宅的建设,建议设计时装修一并考虑。5.1.3装配式建筑应采用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的方法实现建筑模数协调。5.1.4装配式建筑的外围护结构、公共楼梯、阳台、内隔墙、空调板、楼板等配套构件宜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标准预制构件。【】根据国内实际应用的经验,上述各类构件较适宜于采用预制构件。5.1.5装配式建筑的设备管线应进行综合设计,减少平面交叉;竖向管线应相对集中布置。【说明】设备管线的综合设计尤其应注意套内管线的综合设计,每套的管线应户界分明。5.1.6装配式住宅建筑中,厨房、卫生间的设备管线宜采用结构层与设备层分离的方式。【】住宅建筑中,厨房、卫生间的设备管线最为复杂,而且住户对功能的要求具有多样性,标准化的设计难于满足各种需求,同时考虑到设备管线的维修、更换的便利性,建议采用设备层与结构层分离的设计。5.1.7装配式建筑中,设备管线的设置应充分考虑使用功能的需要。【】在预制构件上应尽可能避免后期剔槽开洞,而在住宅建筑中,由于建筑的使用者对功能要求比较复杂,在设计阶段难于准确估计,因此,在配置室内开关插座、弱电接口等应适当增加配置,以减少后期对预制构件的损伤。5.2建筑设计5.2.1装配式建筑的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突出与挑出部分不宜过大,平面凹凸变化不宜过多过深;并在充分考虑不同使用功能状态需要的前提下选用大空间的平面布局方式。5.2.2装配式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应结合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特点,其基本单元组合及外墙立面宜按一定规则变化。5.2.3装配式住宅建筑卫生间尺寸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住宅卫生间模数协调标准》JGJ/T263的要求。5.2.4预制外墙板的设计宜采用平面构件,并考虑制作、运输及施工安装的可行性。5.2.5外墙板饰面宜结合构件生产在工厂完成;当采用饰面砖时,宜采用反打一次成型的饰面外墙板。【】饰面砖现场施工采用粘贴工艺,在工厂生产时,可将饰面砖预先放置在模具内,与外 墙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即反打工艺),采用该工艺能够有效的解决饰面砖与基层的连接问题,同时也减少现场抹灰,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无外架施工。5.2.6预制外墙板的接缝处应作有效的防排水处理。1预制外墙板接缝采用构造防水时,水平缝宜采用企口缝或高低缝,竖缝宜采用双直槽缝,并在预制外墙板十字缝部位每隔三层设置排水管引水外流。2预制外墙板接缝采用材料防水时,嵌缝材料应满足防水性能、耐候性能和耐老化性能的要求。板缝宽度不宜大于20mm,防水材料的嵌缝深度不得小于20mm。3预制外墙板接缝采用构造和材料相结合的(如弹性物盖缝)防排水系统时,其接缝构造和所用材料应满足接缝防排水要求。【】建筑设计中,外墙板设计的关键在于防水处理,本条文所涉及的方法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方法。5.2.7装配式建筑门窗洞口的平面位置和尺寸应满足构件拆分的构造和受力要求。【】考虑到制作、运输及安装的要求,通常不希望采用开口的构件,即使周边密闭的构件,也希望洞口至构件边缘的尺寸不能过小。5.2.8装配式建筑外墙门窗宜采用标准化部品,可采用整体预埋,或采用预留副框方式。【】门窗整体预埋包括了窗框和窗扇;预留副框则只将副框埋入,窗框和窗扇根据施工进度后期进行安装。预埋副框的优点在于成品保护较容易。5.2.9装配式建筑的内隔墙宜采用轻质条板,轻质条板的性能应满足室内隔声、防水要求。5.2.10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保护层厚度应满足相关规范的防火要求。5.3设备管线5.3.1装配式建筑宜根据装修和设备要求预先在预制构件中预留孔洞、沟槽,预留埋设必要的电器接口及吊挂配件。不宜在构件安装后凿剔沟、槽、孔、洞。5.3.2墙板内竖向电气管线布置应保持安全间距。5.3.3预制构件内预留有设备或设备管线穿过楼板时,应考虑隔声、防火、防水等要求。5.3.4装配式建筑的部品与公共管网系统连接、部品与配管连接、配管与主管网 连接、部品之间连接的接口应标准化。【】由于部品是集合了一定建筑功能的产品,尤其是预留或预埋了部分管线,因此,接口的标准化是方便施工的重要手段。6框架结构设计6.1一般规定6.1.1符合本章规定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按现浇结构的有关规定要求执行。 6.1.2高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应采用现浇连接。【】节点整浇是实现等同现浇结构的主要手段,根据现有资料,节点整浇的装配式框架结构其性能与现浇框架相同。在多层框架结构中有可靠依据时,也可采用其他结点形式(如干式连接)。6.1.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可采用现浇柱、叠合楼盖体系或预制柱、叠合楼盖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可以采用预制柱或现浇柱,梁、板通常均采用现浇叠合方式,6.1.4预制框架叠合梁的设计除满足本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程第9章的有关要求。【】本章主要解决与框架结构设计有关的问题,如节点、基本尺寸要求等,有关叠合构件的设计需符合第九章叠合梁、板的设计要求。6.1.5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抗震等级为三、四级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对于直径不大于25mm的竖向钢筋可采用浆锚搭接连接。【】预制柱的钢筋连接是保证结构整体性的重要措施,此处列举有常用的钢筋连接方式。套筒灌浆是引进国外及台湾地区的一种连接方式,其涉及的产品种类较多,目前正制订相关标准,连接的成本较高;焊接是传统的连接方式,但在装配整体式框架中受制于施工条件,较少采用;浆锚搭接连接也是一种传统的连接方式,曾经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相对成本较低,在汶川地震后的调查中,浆锚连接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在多层框架结构中推荐应用。考虑到浆锚搭接连接是一种间接连接方式,柱中钢筋的连接采用套筒灌浆方式相对更可靠,因此,结合以往应用的实际经验,对浆锚搭接连接的应用给出限制。6.2结构设计6.2.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要求。6.2.2框架的节点核芯区应进行抗震验算;验算结果及构造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6.3梁柱构造6.3.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采用的预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柱内纵向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热轧带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2矩形柱柱宽或圆柱直径不宜小于同方向梁宽的1.5倍,且不应小于400mm;3柱钢筋连接区域的箍筋宜采用焊接封闭箍或螺旋箍;4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柱箍筋加密区不应小于钢筋连接区域并延伸500mm(图6.3.1),且不应小于国家现行规范中的规定;灌浆套筒上端第一个箍筋距离灌浆套筒顶部不应大于50mm;图6.3.1柱箍筋加密区域1—预制柱;2—连接套筒;3—箍筋【说明】采用大直径及高强钢筋,为了减少钢筋根数,增大间距,便于柱钢筋连接及节点区钢筋布置。套筒连接区域柱截面刚度及承载力较大,为避免柱的塑性铰区可能会上移到套筒连接区域以上,至少应将套筒连接区域以上500mm高度区域内柱箍筋加密。6.3.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采用的预制框架叠合梁应符合下列要求:1预制框架叠合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2预制框架叠合梁的下部钢筋应在节点区内锚固;3预制框架叠合梁在柱上的搁置长度不宜小于20mm;4预制框架叠合梁端部应设置键槽;如图6.3.2;5预制框架叠合梁的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150mm且不宜小于梁高度的1/4;6预制框架叠合梁宜采用封闭箍筋,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预制框架叠合梁应 采用封闭箍筋。图6.3.2梁端键槽6.3.3采用预制柱及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中,柱的拼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图6.3.3),接缝应符合下列规定:1下柱柱纵向钢筋向上贯穿现浇节点区,与上柱纵向钢筋连接;2上柱底部与节点上表面之间应设置座浆层。图6.3.3预制柱叠合梁节点1—节点区顶面粗糙面;2—拼缝灌浆层;3—柱纵筋连接【说明】在预制柱叠合梁框架节点中,现浇节点上表面设置粗糙面,应采取可靠且经过实践检验的施工方法,保证柱底接缝灌浆的密实性。6.3.4在框架中间层中节点处(图6.3.4),节点两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可采用套筒连接或焊接的方式直接连接,或者锚固在节点区混凝土内;上部钢筋在节点区现浇层内连续。 (a)梁下部纵向钢筋套筒连接或者焊接(b)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图6.3.4中间层中节点1—现浇节点;2—下部纵筋连接;3—预制梁;4—预制柱;5—下部纵筋锚固6.3.5在框架中间层边节点处(图6.3.5),梁纵向钢筋锚固在节点区混凝土内;当柱截面尺寸不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宜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也可采用90度弯折锚固。图6.3.5中间层边节点1—现浇节点;2—梁纵筋锚固;3—预制梁;4—预制柱6.3.6在框架顶层中节点处(图6.3.6),梁钢筋构造同框架中间层中节点;柱纵向钢筋锚固在节点区内,宜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钢筋应伸至梁顶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40d,当截面尺寸不满足锚固长度要求时,可将柱向上延长。 (a)梁下部纵向钢筋套筒连接或者焊接(b)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图6.3.6顶层中节点1—现浇节点;2—下部纵筋连接;3—预制梁;4—下部纵筋锚固6.3.7在框架顶层边节点处(图6.3.7),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在节点区混凝土内且宜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钢筋应伸至梁顶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40d,当截面尺寸不满足锚固长度要求时,可将柱向上延长。(图6.3.7a);或者将梁上部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节点区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5lab(图6.3.7b)。(a)柱向上伸长(b)梁柱外侧钢筋搭接图6.3.7顶层边节点1—现浇节点;2—纵筋锚固;3—预制梁;4—柱延伸段;5—梁柱外侧钢筋搭接【说明】在预制柱叠合梁框架节点中,梁钢筋在节点中锚固及连接方式是决定施工可行性以及节点受力性能的的关键。梁、柱构件尽量采用较粗直径、较大间距的钢筋布置方式,节点区的钢筋主梁较少时,有利于节点的装配施工,保证施工质量。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施工装配的可行性,合理确定梁、柱截面尺寸及钢筋的数量、间距及位置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及万科公司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表明,在保证构造措施与施工质量时,该形式节点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与现浇节点基本等同。 6.3.8预制柱宜按楼层分段;预制框架梁宜按单个跨度分段,当跨度较大时,亦可在梁中部设置连接段,连接段的长度不宜小于1000mm,钢筋连接宜采用灌浆套筒连接。【】对构件的划分提出原则意见。梁跨度较大时,由于运输和安装的需要,可能需要分段,此时可设置现浇段进行连接,该类构件亦可采用预应力钢筋进行连续配筋。 7剪力墙结构设计7.1一般规定7.1.1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可采用与现浇剪力墙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7.1.2高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部位应采用现浇剪力墙;下列部位的剪力墙宜采用现浇:1电梯井、楼梯间、公共管道井和通风排烟竖井等部位;2其他不宜采用预制剪力墙的部位。【】底部加强部位的定义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执行。本条文要求较国内其他各地的规程严格。7.1.3高层剪力墙结构中,预制的剪力墙在平面上宜均匀布置,其承担的竖向荷载不应大于总荷载的50%;且现浇墙肢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宜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数。【】为避免预制剪力墙的布置对结构整体性能产生影响,因此,要求预制和现浇剪力墙在平面上都宜均匀布置。在高层剪力墙结构中,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性,鉴于目前装配式结构的应用现状,要求各楼层的剪力墙不应全部采用预制,为了便于设计控制,按墙体承担的竖向荷载进行限制。7.1.4抗震等级为四级的多层剪力墙结构,其剪力墙可全部采用预制。【】区分高层与多层,多层剪力墙体系的剪力墙可以全部采用预制。7.1.5剪力墙结构宜采用大开间楼板结构。【】1、叠合楼板厚度较厚,较大的跨度有利于发挥综合效益;2、尽可能减少梁;7.2结构设计7.2.1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的轴压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7.2.2剪力墙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执行。7.2.3剪力墙结构构件截面的抗震验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执行。7.2.4剪力墙结构及墙肢的整体稳定验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 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执行。7.2.5当平面外有梁与墙正交时,墙体局部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采取加强措施。【】梁与墙正交时需要注意减少梁端弯矩对剪力墙的不利影响。7.2.6预制剪力墙的配筋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及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对剪力墙、连梁和边缘构件的要求。7.3构造要求7.3.1预制剪力墙的厚度不宜小于160mm。【】预制剪力墙厚度需要考虑竖向钢筋连接所需的尺寸以及与现浇剪力墙的衔接。7.3.2现浇混凝土连接带按照现浇混凝土结构的要求设置箍筋和纵筋,竖向钢筋配筋率不小于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水平环箍配筋率不小于墙体水平钢筋配筋率;预制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应在现浇段内锚固,或者与现浇段内水平钢筋焊接或搭接连接。7.3.3预制墙板间的水平连接可采用图7.3.4的典型节点构造形式,墙体间拼接部位宜留深度为30~50mm的凹槽。现浇段为“一”字形时,长度不小于钢筋锚固长度,现浇段为“L”形、“T”形、“十”字形时,伸入墙肢中现浇段的长度不小于相应墙厚且不小于300mm。(a)一字型接缝 (b)L形接缝(c)T字型接缝(d)十字接缝 (e)键槽构造图7.3.3预制墙板水平连接节点构造7.3.4当预制墙板间的现浇连接带设置在剪力墙的暗柱处时,其现浇连接带应与暗柱构造规定相同,应按规定设置箍筋,并与预制剪力墙体之间形成可靠连接。7.3.5预制墙板与现浇墙间水平连接时,伸入墙肢中现浇段的长度不小于相应墙厚且不小于300mm。 8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8.1高层框架-剪力墙(框架-筒体)结构中,剪力墙宜采用现浇结构;【】剪力墙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为了保证整体的安全性,仍建议采用现浇。框架部分(包括梁、柱)可采用预制,楼板可采用叠合楼板。从施工工艺的角度,预制框架与现浇剪力墙的组合,能够有利于发挥预制的优点。8.2抗震设计时,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不应大于5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中规定了较多的情况,本规程主要考虑预制框架与现浇剪力墙的结构形式,不希望框架部分承担过多的地震作用。8.3框架-剪力墙结构可采用下列形式:1、框架与剪力墙(单片墙、联肢墙或较小井筒)分开布置;2、在框架结构的若干跨内嵌入剪力墙(带边框剪力墙);3、在单片抗侧力结构内连续分别布置框架和剪力墙;4、上述两种或三种形式的混合。【】引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的规定8.4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8.5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布置应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8.1.7、8.1.9、8.1.10条的规定。【】强调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布置的规定。8.6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应在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7.2.4、7.2.6条的基础上,乘以不小于1.05的增大系数。【】本条主要为了提高结构整体安全性。8.7各楼层框架承担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相关规定。8.8叠合框架主梁与剪力墙的连接部位的设计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相关规定。【】叠合次梁与剪力墙的连接按照铰接考虑,可不设置暗柱或短墙。 8.10本节未明确的内容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框架部分设计尚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要求。【】剪力墙部分采用现浇,其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要求。 9叠合梁、叠合板设计9.1一般规定9.1.1施工阶段有可靠支撑的叠合梁、叠合板,可按整体受弯构件计算;施工阶段无支撑的叠合梁、叠合板,应按二阶段受力计算。9.1.2叠合梁、叠合板的抗弯及抗剪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9.1.3预制框架叠合梁应按连续构件进行设计;其他类型的叠合梁、叠合板可以按照简支或连续构件进行设计;9.1.4预制框架叠合梁的设计尚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要求;9.1.5在进行施工阶段叠合梁、叠合板的验算时,构件实际配筋应根据实际施工支撑条件进行验算。9.1.6非框架叠合梁、叠合板按连续构件设计时,预制构件中的下部钢筋应有不少于50%的配筋伸入支座或节点。9.2叠合梁设计9.2.1叠合梁叠合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框架梁采用叠合梁时,其钢筋配置应符合现浇结构的要求。9.2.2非框架叠合梁的钢筋应符合以下规定:331按照连续构件设计的非框架叠合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应连续;2按照简支构件设计的非框架叠合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可在梁端锚固;3非框架叠合梁的箍筋可采用开口箍现场封闭的形式22(图9.2.2),开口箍筋与预制梁在工厂一同制作,开口箍上方采用11135度弯钩且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现场采用箍筋帽封闭开口箍,箍筋帽一侧采用90度弯钩,一侧采用135度弯钩且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梁上部纵筋现场安装;4432211预制部分叠合梁 图9.2.2叠合梁钢筋构造1—预制梁;2—预制箍筋;3—上部纵筋;4—箍筋帽【说明】采用叠合梁时,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箍筋宜采用闭口箍筋。当采用闭口箍筋无法安装上部纵筋时,可参照AC318中的做法,采用开口箍筋加箍筋帽的形式。9.2.3叠合梁与叠合板的叠合层同时施工时,叠合部分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取叠合梁与叠合板两者的设计强度等级较高者。9.2.4次梁与主梁的连接可采用固接或者铰接的方式并符合以下要求:1当采用固接时,连接节点处主梁上应设置现浇段;边节点处,次梁纵向钢筋锚入主梁现浇段内(图9.2.4a);中间节点处,两侧次梁的下部钢筋在现浇段内锚固(图9.2.4b)或连接;次梁上部纵筋在现浇层内连续;钢筋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有关规定。2当采用铰接时,主梁上宜设置挑耳,次梁设置企口;次梁上部现浇层内应设置构造钢筋(图9.2.4c)。(ⅰ)(ⅱ)图9.2.4a次梁端部节点1—主梁现浇段;2—次梁;3—现浇层混凝土;4—次梁上部钢筋锚固;5—次梁下部钢筋锚固(ⅰ)(ⅱ)图9.2.4b连续次梁中间节点1—主梁现浇段;2—次梁;3—现浇层混凝土;4—次梁上部钢筋连续; 5—次梁下部钢筋锚固图9.2.4c企口-挑耳铰接节点1—主梁挑耳;2—次梁;3—现浇层混凝土【说明】对于叠合楼盖结构,次梁与主梁连接宜采用铰接的形式,构造较简单且可避免在主梁上引起扭矩。企口-挑耳的铰接节点形式参照PCI手册的连接构造做法,也可采用其他经过验证的铰接节点。当需要固结时,主梁上需要预留现浇段,现浇段混凝土断开而钢筋连续,以便穿过和锚固次梁钢筋。当主梁截面较高且次梁截面较小时,主梁预制混凝土也可不完全断开,采用预留凹槽的形式供次梁穿过。9.2.5非框架叠合梁的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100mm;9.2.6预制叠合梁的预制面以下100mm范围内应设置2根直径不小于12mm的附加纵筋。9.3叠合板设计9.3.1叠合板的跨度不宜大于12m;当跨度大于5m时宜采用预应力叠合板。【】主要考虑运输以及叠合面抗剪问题,预应力叠合板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9.3.2叠合板中的预制部分应符合下列要求:1厚度不宜小于50mm;2在梁或剪力墙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15mm;【说明】预制板最小厚度的规定考虑了脱模、吊装、运输、施工等因素。但有足够的构造措施,比如预设桁架钢筋增加其预制板刚度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厚度减少。为防止在施工时预制构件坠落以及混凝土浇筑时漏浆,预制板需要与其支承构件有一定的支承长度,一般不小于15mm。9.3.3叠合楼板的现浇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叠合板现浇层最小厚度的规定考虑了楼板整体性要求以及管线预埋、面筋铺设、施工误差等因素。9.3.4叠合面的受剪强度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V20.4(N/mm)(9.3.4)bh0 V——水平结合面剪力设计值(N);b——叠合面的宽度(mm);h0——叠合面的有效高度(mm)。【】对于叠合板该条件较易满足,配筋作为安全储备。9.3.5对以下情况,叠合板的叠合面宜设置抗剪构造钢筋:1当叠合板跨度超过5m时,周边1/4跨范围内;2当相邻悬挑板的上部钢筋伸入叠合板时,钢筋锚固范围内;3承受较大荷载的叠合板;预埋在预制板内的抗剪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6mm,中心间距不应大于400mm,伸入现浇层不应小于40mm。【说明】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当跨度超过5m或悬挑板上部钢筋伸入时,叠合板周边1/4跨或悬挑板上部钢筋伸入范围内,叠合面的水平剪力较大,需设置界面抗剪连接钢筋来保证水平界面的抗剪能力。参照钢结构压型钢板的有关抗剪要求制定。9.3.6叠合楼板可采用单向预制叠合板(图9.3.6a)或双向预制叠合板(图9.3.6b)的形式。(a)单向预制叠合板(b)整块双向预制叠合板1—预制叠合板;2—梁或墙;3—板侧分离式拼缝;4—板端支座;5—板侧支座;图9.3.6预制叠合板形式【说明】根据楼板板块尺寸、预制板尺寸及拼缝构造,叠合楼板可按照单向叠合板或者双向叠合板进行设计。当按照双向板设计时,同一板块内,可采用整块的预制叠合双向板或者几块预制叠合板通过整体式拼缝组合成的双向板;由于整体式拼缝形成的双向叠合板设计较为复杂,采用现有设计程序尚不能简便的完成设计,因此,本规程建议或按双向板设计或按单向板设计。当按照单向板设计时,几块预制叠合板各自作为单向板进行设计,板侧采用分离式拼缝即可;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叠合板都具有双向受力的特征,因此,在垂直于跨度方向的支座部位仍应配置一定数量的钢筋。9.3.7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锚入支承梁或墙的锚固长度不应小 于5d及100mm的较大值,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9.3.7)。9.3.8单向预制板的板侧支座处,钢筋可不伸出,支座处宜贴预制板顶面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400mm,其在现浇混凝土层内锚固长度不宜小于150mm,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及100mm的较大值,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9.3.8)。图9.3.7板端支座图9.3.8板侧支座1—撑梁或墙;2—预制板;3—纵向受力钢筋;4—附加钢筋【说明】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即为叠合楼板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在板端宜按照现浇楼板的要求伸入支座。在预制板侧面的构造钢筋为了预制板加工及施工方便可不伸出,但应采用附加钢筋的方式,保证楼面的整体性及连续性。9.3.9单向预制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拼缝可采用附加钢筋的形式(图9.3.9),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在接缝处贴预制板顶面设置的垂直于板缝的接缝钢筋,其在接缝两侧的长度不应小于150mm;2接缝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400mm。1—现浇层;2—预制板;3—现浇层内钢筋;4—接缝钢筋图9.3.9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说明】本条所述的拼缝形式较简单,利于构件生产机施工。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做法的是可行的。叠合楼板的整体受力性能介于按板缝划分的单向板和整体双向板之间,与楼板的尺寸、后浇层与预制板的厚度比例、接缝钢筋数量等因素有关。开裂特征类 似于单向板,承载力高于单向板,挠度小于单向板但大于双向板。板缝接缝边界主要传递剪力,弯矩传递能力较差。在没有可靠依据时,可偏于安全,按照单向板进行设计,接缝钢筋按构造要求确定。对于50mm厚的现浇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时,其抗剪能力可达到44KN/m,对于民用建筑正常的荷载条件,其抗剪能力已满足,适当的增设附加钢筋可提高接缝的抗剪能力,避免界面出现开裂等情形。9.3.10当单向预制叠合板的板侧拼缝位于跨中时,分布钢筋宜伸出板侧,并锚固于现浇混凝土层内,如图9.3.10。1—构造筋;2—钢筋锚固;3—预制板;4—现浇层;5—现浇层内钢筋图9.3.10跨中拼缝构造【】当单向叠合板的拼缝位于与单向板跨度方向相垂直方向的跨中时,由于即使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叠合层中也可能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因此,应尽可能避免将拼缝设置在跨中,如不能避免时,宜采取整体式拼缝方案。9.3.11设置在现浇层内的负弯矩钢筋应由叠合受弯构件的计算确定。在单向预制叠合板中,垂直于板跨度方向的板面负筋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面负筋的50%。9.3.12悬臂叠合构件负弯矩钢筋应在现浇层中锚固并应置于现浇层主要受力钢筋内侧。9.3.13预应力叠合板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考虑到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不同,最小配筋率主要避免出现脆性的受力破坏,而不需要考虑限制裂缝的出现,因此对预应力构件适当放宽了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10非结构构件10.1一般规定10.1.1本节适用于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预制的非结构构件设计。【】非结构构件是指不影响结构整体设计的构件,(需要在术语节说明),包括外墙板、内隔墙板、楼梯10.1.2非结构构件对结构抗震产生不利影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计入其刚度的影响。10.1.3非结构构件的性能除应满足安全性要求外,尚应满足建筑功能、建筑热工、隔声、防火等要求;10.1.4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满足安全性和使用性要求;10.1.5非结构构件及连接节点设计时,其重要系数应取不小于1.0,其承载力0的抗震调整系数应取1.0。RE10.1.6非结构构件应满足地震作用下的相对位移要求。10.2外墙板设计10.2.1外墙板设计时,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与风荷载作用的组合;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取1.3。【】地震与风荷载的组合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及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执行。10.2.2外墙板的地震作用可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地震力应施加于外墙挂板的重心,水平地震力应沿任一水平方向。10.2.3当采用等效侧力法时,外墙挂板自重产生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PG(10.2.3)EkEmaxk式中:P——施加于外墙挂板的重心上的地震作用力标准值;Ek——动力放大系数,可取5.0;E——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10.2.3采用;maxG——外墙挂板的重力荷载标准值;k表10.2.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 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0.040.08(0.12)0.16(0.24)max注:7度、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0.30g的地区。10.2.4外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可采用上端悬挂下端铰支、两对边简支或下端固接等方式。【】前两种为外墙板常用的连接方式,下端固接主要解决阳台栏板等矮墙板的连接。10.2.5外墙板按照允许应力法进行设计时,截面最大应力应满足式10.2.5的要求。f(10.2.5)tpcσ——荷载作用下截面最大应力σpc——预应力在截面上产生的应力10.2.6外墙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00mm;【】本规程未考虑采用夹心墙板。10.2.7外墙板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按照允许应力法进行设计时,竖向和水平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300mm。【】非结构构件按照允许应力法设计时,配筋率不应执行对结构构件的要求,但为了保证安全性结构设计时仍应配置适当的钢筋,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钢筋用量由制作、安装阶段所控制。10.2.8外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节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的锚固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自身的承载力设计值;2连接件的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外墙板传来的最不利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的1.3倍。10.2.9连接节点的预埋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有关规定,且预埋件应在外墙板和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时埋入。10.2.10外墙板与主体结构间的非结构连接部位可采用局部薄弱化的设计,但应考虑建筑使用功能及损伤修复要求。 【】为了避免外墙板在大震时为结构提供刚度,在非结构连接部位可采取局部减薄或切缝的方式,使得结构不至于出现意料外的破坏。但外墙板的接缝必须处理好防水问题。应当设置建筑防水构造措施。10.2.11外墙板的周边宜设置暗柱,其配筋不小于4Φ12,箍筋不小于Φ6@200。10.3预制室内隔墙板设计10.3.1室内隔墙板上下两端与结构的连接宜采用铰接方式。10.3.2室内隔墙板的设计水平作用力不应小于1kN/m;10.3.3室内隔墙板采用容许应力法设计时,截面边缘最大应力应付符合下列要求。1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受弯承载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2bhMftpc(10.3.3-1)6M——弯矩设计值σpc——预应力在截面上产生的应力NNepppcAW2截面抗剪承载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VVVcsp(10.3.3-2)Vfbhcscvt0V0.05Npp010.3.4室内隔墙板的力学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墙板弯曲产生的横向最大挠度应小于允许挠度,且板表面不应开裂;允许挠度为1/250;2墙板抗冲击次数不应少于5次;3墙板单点吊挂力不应小于1000N;【】《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2010中3.3.5条。10.3.5室内隔墙墙板与主体结构间的连接应具有适应结构变形的能力。 10.3.6采用容许应力法进行设计时,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满足构件运输、安装的要求。【】未对最小配筋率进行限制,最小配筋率主要要解决构件在生产、运输及安装环节的开裂问题。10.3.7室内隔墙墙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00mm。10.4预制楼梯设计10.4.1预制楼梯宜按照简支构件进行设计,构件两端宜分别作为固定铰和滑动铰,并应预留可位移空间。10.4.2预制楼梯板宜配置连续的上部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下部钢筋按照计算结果确定。【说明】预制楼梯两端通常为简支,按照简支构件计算截面下部钢筋。但为了保证吊装、运输机安装过程中的构件截面承载力及控制裂缝宽度,对其上部构造钢筋的最小配筋进行了规定。10.4.3楼梯平台梁宜采用倒T形截面。10.4.4预制楼梯端部应有防止位移过大时楼梯从支承构件上滑落的构造措施,且在支承构件上的搁置长度不宜小于75mm。10.4.5梯段与平台梁之间的预留间隙不宜小于15mm,间隙的填充宜采用弹性材料或低强度材料。 11连接11.1一般规定11.1.1本章适用于预制剪力墙水平和竖向连接的设计以及钢筋浆锚搭接连接的设计;11.1.2预制构件的竖向接缝宜采用现浇方式进行连接;11.1.3预制构件在接缝处应进行粗糙面处理;抗剪粗糙面的凸凹不应小于6mm;11.1.4预制构件的竖向接缝处宜设置键槽;11.1.5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钢筋的连接采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时,应满足国家相关现行标准的要求。11.1.6预制剪力墙的接缝连接构造应简单,构件传力路线明确;接缝位置宜设置在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11.2构件接缝设计11.2.1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水平接缝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应符合下列要求:SR/(11.2.1)djdEjRE式中:S——接缝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dR——地震作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接缝承载力设计值;jdE——接缝内力增大系数,取值见表11.2.1-1;j——接缝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值见表11.2.1-2。RE表11.2.1-1接缝内力增大系数j抗震等级二三四抗剪1.31.21.1其他1.11.11.1表11.2.1-2接缝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接缝类型及受力性质RE受弯、偏拉、受剪0.85接缝局部受压1.0 【说明】结构中的接缝主要指预制构件之间的接缝及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界面。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接缝是影响结构受力性能的重要部位。对于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控制区域,接缝要实现强连接,保证不在接缝处发生破坏,即要求接缝的承载力大于被连接构件的设计承载力乘以强连接系数,强连接系数根据抗震等级、连接区域的重要性以及连接类型,参照AC318中的规定确定。同时,也要求接缝的承载力设计值大于设计内力,保证接缝的安全。对于其他区域的接缝,可采用延性连接,可在连接部位产生塑性变形,但要求接缝的承载力设计值大于设计内力乘以增大系数,保证接缝的安全。11.2.2接缝受压、受拉及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构件的相应规定计算,其中接缝混凝土等效抗压强度,可取实际参与受力的构件、接缝处灌浆或座浆以及后浇混凝土中的较低值。11.2.3预制墙板底面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Vjd=0.6fyAs+0.8N(11.2.3)式中:Vjd——水平接缝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fy——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As——垂直于结合面的抗剪钢筋面积;N——与剪力设计值V对应的垂直于结合面的轴力设计值,压力时取正,拉力时取负;当轴力大于0.6fbh时,取为0.6fbh。c0c011.2.4预制剪力墙竖向构件逐根钢筋连接时,预制墙板底面水平接缝的正截面受弯、受压及受拉承载能力可不验算。11.2.5满足本规程第7.3节要求的预制剪力墙,其竖向接缝的抗剪承载力可不验算。11.3钢筋浆锚搭接连接11.3.1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宜采用配置约束螺旋箍筋形式(图11.3.1); adaDcor图11.3.1约束浆锚搭接连接11.3.2在同一连接区段内的钢筋可100%搭接连接。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按下列公式计算:ll(11.3.2)1al式中:1—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la—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计算。当充分利用钢筋的抗压强度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锚固长度的0.7倍。—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按纵向搭接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和螺旋箍筋配箍量确定,取值范围1.0-1.6。11.3.3约束螺旋箍筋的配置应满足表11.3.3的要求,螺旋箍筋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50mm。表11.3.3约束螺旋箍筋最小配筋钢筋直径81012141618202225螺旋箍筋Φ4@80Φ4@70Φ4@60Φ4@50Φ4@40Φ6@60Φ6@50Φ6@50Φ6@40Dcor(mm)35404550556065708011.3.4浆锚搭接连接的钢筋宜每根连接,浆锚搭接连接长度按较大直径钢筋计算,并不应小于300mm。11.3.5预留插筋孔下部应设置灌浆孔,灌浆孔中心至构件底边的距离宜为25mm;预留插筋孔上部应设置出浆孔,出浆孔中心宜高于插筋孔顶面。11.3.6预留插筋的灌浆孔边到构件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25mm。11.3.7灌浆料养护期间禁止扰动,下步施工时灌浆料强度应满足施工荷载要求, 并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70%。【说明】根据成孔方式及孔洞形式的不同,浆锚搭接连接有各种方式。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结果,配置螺栓箍筋的约束浆锚搭接连接性能较好,可用于预制剪力墙受力钢筋的连接。钢筋搭接长度与螺旋箍筋配箍量有直接关系,当配箍充足时,钢筋的搭接长度比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的长度适当缩短,即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ζ可取1.0~1.6之间,此时螺旋箍配箍量应按照公式进行计算配置。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执行标准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一、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二、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三、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规程中指定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目录《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T241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住宅卫生间模数协调标准》JGJ/T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