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0 KB
  • 4页

《农田高山姬鼠监测技术规范》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农田高山姬鼠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一、制订本标准的必要性及意义鼠害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当前世界性灾害,也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生物灾害之一。近年来,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农区鼠害发生面广,鼠密度高,损失严重。加之鼠害是一个连续发生的过程,每年防治后都不可能完全消灭,防治后残存的害鼠通过繁殖后代加入种群,田间鼠密度将会慢慢回升,又对农作物造成危害,所以,鼠情依然严峻。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贵州省每年鼠害发生面积850万亩左右,田间鼠密度一般在10%左右,严重田块达20%以上,其危害损失率达5%~40%,特别是稻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区和经济作物区危害十分严重,若不及时组织防治,每年将会造成粮食损失15万吨左右。同时鼠类在林业、畜牧业、食品行业、工业建设、铁路、交通、邮电等方面的破坏也十分严重,而且还传播鼠传疾病,对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都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鼠害防治不容忽视,灭鼠防病、保粮、保安全也是目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控制和减少鼠害损失,必须要对农区鼠害进行准确及时的预测预报,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及时组织防治,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为此,制订有关主要害鼠监测技术规范是搞好鼠害防治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农区鼠害预测预报水平和综合治理效果的需要,这对于推动贵州省农区灭鼠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高山姬鼠(Apodemuschevrieri)广泛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陕西、湖北等省(自治区),在贵州主要分布于大方、黔西、威宁、赫章、毕节、独山、贵定等一带,为黔西北地区农田主要害鼠之一,在大方县占总鼠数的56.75%~62.32%,为农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是贵州省农田鼠害主要的监测对象和防治对象。为了进一步提高农田高山姬鼠监测技术水平,实现全省鼠害监测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种群数量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提高综合治理效果。因此,制订《农田高山姬鼠监测技术规范》十分必要。从目前国内鼠害监测与治理技术规范的制订情况来看,国内部分省市对鼠类的监测及防治技术规范作了一些研究工作,4 山西、贵州、甘肃、浙江、四川、湖南、黑龙江、北京、陕西、辽宁、江苏11个省市先后制订了相关省级地方标准17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7年和2009年制订了2个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农区鼠害监测技术规范》和《农区鼠害控制技术规程》,这些标准的制订发布,在我国农区鼠害监测与综合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针对单一鼠种制订监测技术规范较少,仅贵州省2007年在国内首次发布了农田鼠害(黑线姬鼠)监测技术规范》、《农舍鼠害(黄胸鼠、小家鼠)监测技术规范》,2009年甘肃、湖南省分别发布了《中华鼢鼠测报技术规范》、《东方田鼠监测与预报规范》技术规范,但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的高山姬鼠监测技术标准。因此,本标准的制订,在国内属首次发布,对于完善我国及贵州省主要害鼠监测技术规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主要依据及起草单位和人员1、主要依据本标准起草主要依据是2007~2010年组织实施的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褐家鼠、高山姬鼠监测技术研究》(黔省专合字[2007]105号)项目和2005~2007年组织实施的《贵州省主要害鼠监测与综合治理规范化操作规程研究》(黔省专合字(2005)30号)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此期间,对农田高山姬鼠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繁殖规律、年龄鉴定标准、预测技术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应用成果,先后发表论文4篇2万字。因此,起草本标准的依据充分,资料数据详实丰富,并结合多年的鼠害监测经验,完成了本标准的编制起草工作。2、主要起草单位及起草人员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余庆县植保植检站、贵州省植保植检站、大方县植保植检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杨再学、刘晋、金星、龙贵兴。起草人员多年从事农区鼠害监测及防治工作,并具有多次起草贵州省地方标准、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的经验。三、标准编制的主要工作过程1、工作过程本标准的起草工作是在对农田高山姬鼠发生危害特点、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种群繁殖特征、年龄鉴定标准、预测预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起草过程历时半年,几经易稿,具体起草工作过程如下:⑴2010年1~4 2月,成立标准编制起草小组,开展标准编制起草的调研工作,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认真学习国家标准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和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28-2004《标准制、修订程序的规定》有关标准编制的内容和要求,制订编制起草提纲。⑵2010年3~4月,完成《农田高山姬鼠监测技术规范》(讨论稿),于4月13~14日在息烽县召开的省长基金项目工作会议上,组织全体起草人员对本标准(讨论稿)进行逐条讨论和修改,形成《农田高山姬鼠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⑶2010年5月21日,将《农田高山姬鼠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送相关专家和18个鼠情监测点进行征求意见,同时于6月9~10日在余庆县召开的全省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治技术培训会暨省长基金项目会上进行了讨论。在此期间,共发出标准的征求意见稿25份,共收回意见书22份,没有修改意见的有17份,有修改意见和建议的有5份共27条,起草组对征求到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标准内容。⑷2010年6月26日,再次组织全体起草人员对本标准进行了再次修改,逐条的论证与完善,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农田高山姬鼠监测技术规范》送审稿。2、标准编制原则按照国家标准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和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28-2004《标准制、修订程序的规定》的要求进行编制起草。制订本标准的关键是力求易操作,易推广,语言表述规范,用语准确、简明,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同时充分考虑标准使用主体的广泛性,既可用于基层鼠情监测点开展鼠情监测工作,也可用于开展鼠害科研工作。四、本标准的主要内容1、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及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高山姬鼠的调查方法、监测内容、预测预报以及监测资料收集整理归档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开展农田高山姬鼠种群数量系统监测和季节监测的县或县以上植保站使用。2、本标准中主要内容制订的资料来源本标准中主要内容是根据过去多年研究成果及2007~2010年和2005~2006年实施的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制订的,部分研究成果均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繁殖规律、年龄划分标准、种群数量分级标准、预测预报模型及预报技术等内容主要来源于下列研究文献:⑴大方县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预测.贵州农业科学,2009,37(6):102-105.4 ⑵高山姬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化.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89-194.⑶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预报模型.生态学报,2010,30(13):⑷应用胴体重鉴定高山姬鼠种群年龄.待发表五、本标准的预期社会经济效益1、本标准的发布实施,为实现全省农区鼠害监测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2、本标准的发布实施,可提高全省农田高山姬鼠监测技术水平,提高鼠害控制能力,大大减轻鼠类的危害,减少人畜中毒事故的发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并将会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于指导贵州省以及国内其它地区农田高山姬鼠监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将使贵州省鼠害监测技术的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六、贯彻实施本标准的建议和意见要使本标准得以顺利实施,各级必须要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培训,提高本标准的应用普及率,采取各种形式主要就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意义,本标准的技术关键和注意事项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培训,增加各县市区鼠情监测点严格执行本标准的意识,提高鼠害监测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本标准的持久效益,真正达到控制和减轻鼠害的目的。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九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