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2.00 KB
- 3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XX/TXXXXX—XXXX智能变电站施工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forsmartsubstationconstructiontechnology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发布
XX/TXXXXX—XXXX目次前言II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44 一次设备施工54.1 电子互感器54.2 隔离断路器64.3 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84.4 SF6断路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高压开关柜、隔离开关、避雷器、干式电抗器、电容器84.5 母线装置94.6 接地装置95 二次设备施工105.1 智能组件盘(柜)105.2 二次线缆125.3 在线监测设备145.4 辅助控制设备165.5 防止电气误操作系统185.6 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195.7 一体化电源系统216 装配式建构筑物226.1 模板与支撑226.2 钢筋236.3 混凝土246.4 预制构件安装256.5 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286.6 钢结构工程28本规范用词说明29引用标准名录3031
XX/TXXXXX—XXXX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4年第二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5〕12号)要求,由国网河南电力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在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国智能变电站工程规划和建设经验,借鉴了国内已有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讨论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7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一次设备施工、二次设备施工、装配式建构筑物。本规范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国网河南电力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国网河南电力公司(地址:***,邮政编码:***),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国网河南电力公司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31
XX/TXXXXX—XXXX智能变电站施工技术规范1 总则1.0.1为保证智能变电站电子互感器、隔离断路器、盘(柜)、二次线缆、通信设备、辅助控制设备、在线监测设备、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等设备的安装质量,提高智能变电站装配式建构筑物的施工质量,促进安装技术进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110kV(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智能变电站新建及改扩建工程。智能变电站中与常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相同的设备,其运输、保管、现场安装应参照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执行。1.0.3为了加强对智能变电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工程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指导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有关规定。对智能变电站建构筑物采用一般混凝土结构工程时,须遵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1.0.4110kV(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智能变电站新建及改扩建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1
XX/TXXXXX—XXXX术语GB/T2900.15、GB/T2900.50、GB/T2900.57、DL/T860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2.0.1智能变电站smartsubstation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2.0.2智能组件intelligentcomponent由若干智能电子装置集合组成,承担宿主设备的测量、控制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在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时,智能组件还可承担相关计量、保护等功能。可包括测量、控制、状态监测、计量、保护等全部或部分装置。2.0.3智能设备intelligentequipment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的有机结合体,具有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化特征的高压设备,是高压设备智能化的简称。2.0.4隔离断路器disconnectorcircuit-breaker触头处于分闸位置时,满足隔离开关要求的断路器。2.0.5电子互感器electronicinstrumenttransformer一种装置,由连接到传输系统和二次转换器的一个或多个电流或电压传感器组成,用于传输正比于被测量的量,以供给测量仪器、仪表和继电保护或控制装置。2.0.6电子式电流互感器electroniccurrenttransformer一种电子式互感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其二次转换器的输出实质上正比于一次电流,且相位差在联接方向正确时接近于已知相位角。2.0.7电子式电压互感器electronicvoltagetransformer一种电子互感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其二次电压实质上正比于一次电压,且相位差在联接方向正确时接近于已知相位角。2.0.8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secondarycombinationdeviceinprefabricatedcabin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由预制舱体、二次设备屏柜(或机架)、舱体辅助设施等组成,在工厂内完成制作、组装、配线、调试等工作,整体运输至工程现场,就位安装于基础上。2.0.9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recastconcretestructures由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各种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简称装配式结构。2.0.10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concretecomponents在工厂或现场预先生产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31
XX/TXXXXX—XXXX2.0.11混凝土叠合构件concretecompositecomponents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就位后,在其上部浇筑混凝土而形成的整体受力构件,包括叠合混凝土楼板和叠合混凝土梁等构件,简称叠合构件。31
XX/TXXXXX—XXXX基本规定3.0.1工程施工安装应由相应资质的建设施工企业承担,施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仪器仪表、工器具的配置应满足工程施工的技术需求。3.0.2工程施工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及工艺流程进行,严格进行工程施工技术管控,确保工程施工质量。3.0.3智能变电站工程施工应合理控制施工周期,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做好施工进度管控。3.0.4智能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施工应在土建工程转序质检验收完成后开始。3.0.5智能变电站工程施工应遵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变电所部分)》DL5009.3的有关要求。3.0.6施工现场用电应遵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的有关要求。3.0.7施工现场所用仪器仪表、计量工器具应经校验合格,并在合格期内使用。31
XX/TXXXXX—XXXX一次设备施工1.1 电子互感器1.1.1 一般规定1.1.1.1 电子互感器在运输过程中应采用水平、垂直或按照制造厂技术文件规定的方式进行放置并固定。应采取措施防止电子互感器倾倒、受潮、污染或遭受其它机械损伤。在运输及装卸过程中冲击允许值应符合制造厂技术要求,宜在运输过程中加装三维冲击记录仪。1.1.1.2 互感器到达现场后,应进行下列检查:1)包装完好,无积水或凝露。2)外观应完整、涂层平整无脱落,附件应齐全、无锈蚀或机械损伤。3)设备合格证、试验报告、说明书,等制造厂提供的技术文件应齐备。4)气体绝缘互感器内的压力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要求,所配置的密度继电器应校验合格并具备检定证书。5)三维冲击记录仪的数值符合制造厂技术要求(运输中加装三维冲击记录仪)。1.1.1.3 设备运输过程中冲击加速度出现大于设备制造厂技术要求的异常情况时,应由建设、监理、施工、运输和制造厂等单位代表共同分析原因,确定是否需要返厂检查和处理,并出具正式报告(运输中加装三维冲击记录仪的)。1.1.1.4 互感器在施工现场存放过程中除应符合制造厂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存放现场应具有完备的防雨、防水浸措施。6)存放现场应有良好的固定措施防止互感器倾倒、滚动。7)互感器在存放时,最低离地高度不宜低于200mm。8)互感器光(电)接口部分应具有完备的防尘、防潮措施。9)SF6气体的存放及保管应符合GB5014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1.1.2 现场安装1.1.2.1 互感器安装前,应由建设、施工、监理、制造厂四方人员共同进行设备开箱检查,并填写开箱检查记录。重点检查下列项目:1)1型号、参数符合订货合同要求。2)10检查一次引线端子应连接牢固,无变形、锈蚀,标志清晰。3)11检查绝缘支柱应完好,无破损、变形。4)12检查二次引线箱应完好,无锈蚀,无明显形变及划伤,箱门应开启灵活,锁紧可靠,整体密封良好。5)13检查二次引线箱内清洁,无杂物,内部元件固定牢固,标识清晰。6)14备品备件、专用工器具、附件齐全完好,符合订货合同要求。7)15密度继电器和设备本体SF6气体管道的连接管路,应具备隔离措施,满足不拆卸校验密度继电器的要求,以便于对密度继电器进行现场校验。1.1.2.2 应检查互感器支架平整度、垂直度符合技术要求后方可进行安装,互感器极性应与设计要求一致。31
XX/TXXXXX—XXXX1.1.1.1 设备吊装宜在制造厂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吊装方式及吊点选择应符合制造厂技术要求。1.1.1.2 对于采集器独立装配的电子互感器,在安装时应确保互感器本体与采集器匹配。采集器应有相别及网络标识。1.1.1.3 具有均压环的互感器,其均压环应安装水平、牢固,方向正确,宜在最低处打放水孔。1.1.1.4 气体绝缘互感器应检查气体压力或密度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密封检查合格后方可对互感器充SF6气体至额定压力,静置24小时后进行SF6气体含水量测量并合格,气体密度表、继电器必须经核对性检查合格。1.1.1.5 互感器接地应良好可靠,标识清晰正确,保证工作接地点与主接地网有两根不同地点连接的接地引下线。1.1.1.6 电子互感器之间、电子互感器与采集器之间、电子互感器与合并单元之间的光缆应采用金属护管或槽盒进行可靠防护,并与电缆可靠隔离,折弯半径不小于其光纤直径的15倍,埋深应大于500mm。1.1.1.7 需要独立供电的电子互感器,其电源电缆应采用铠装屏蔽电缆,并可靠防护,电缆埋深应大于500mm。1.1.1.8 隔离断路器集成的电子互感器,在安装过程中应符合以下要求:1)在整个安装过程中应注意对电子互感器的防护,防止冲击、碰撞,并对光缆接头进行保护,确保安装过程中光缆接头不被刮伤及破坏。1)电子互感器应安装牢固,极性正确。2)光纤引下线通道应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防止受潮击穿。1.1.1.9 电子互感器与采集器之间的光缆应采用金属护管或槽盒进行可靠防护,并与电缆可靠隔离,光纤金属护管不能进行直径小于300mm的折弯。1.1.2 现场试验1.1.2.1 电子互感器在安装完成后,应进行以下试验确保设备完好:1)极性检查。2)误差测量。3)绝缘电阻。4)工频耐压及局放。5)SF6气体微水含量检测(气体绝缘电子互感器)。6)密封性试验(气体绝缘电子互感器)。7)电源切换试验(采集器使用复合供电方式)。1.2 隔离断路器1.2.1 一般规定1.2.1.1 隔离断路器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制造厂的技术要求进行,不得碰撞或受到剧烈震动。1.2.1.2 隔离断路器到达现场后,应进行下列检查:1)包装完好,无积水或凝露。2)外观应完整、涂层平整无脱落,附件应齐全、无锈蚀或机械损伤。3)设备合格证、试验报告、说明书,等制造厂提供的技术文件应齐备。4)隔离断路器内的压力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要求,所配置的密度继电器应校验合格并具备检定证书。31
XX/TXXXXX—XXXX1)按产品技术文件要求应安装冲击记录仪的元件,其冲击加速度不应大于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冲击记录应随安装技术文件一并归档。1.1.1.1 隔离断路器到达现场后的保管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且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备应按原包装置于平整、无积水、无腐蚀性气体的场地,并按编号分组保管,对有防雨要求的设备应有相应的防雨措施。2)充有SF6等气体的灭弧室及绝缘支柱,应按产品技术文件要求定期检查器预充压力值,并做好记录,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措施。3)绝缘部件、专用材料、专用小型工器具及备用、备件等应置于干燥的室内保管。4)管式断路器的套管应水平放置。5)瓷件应妥善安置,不得倾倒、互相碰撞或遭受外界的危害。6)对于非充气元件的保管应结合安装进度及报关时间、环境做好防护措施。7)SF6气体的存放及保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7的要求。1.1.2 现场安装1.1.2.1 隔离断路器的基础或支架的安装,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和下列要求:1)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备安装要求。2)基础的中心距离及高度的偏差不应大于10mm。3)预留孔或预埋件中心偏差不应大于10mm;基础预埋件上端应高出混凝土表面1mm~10mm。预埋螺栓上端距混凝土表面符合设计要求。4)预埋螺栓中心线的偏差不应大于2mm。1.1.2.2 隔离断路器安装前,应由建设、施工、监理、制造厂四方人员共同进行设备开箱检查,并填写开箱检查记录。应重点检查下列项目:1)型号、参数符合订货合同要求。2)检查一次引线端子应连接牢固,无变形、锈蚀。3)设备的零件、备件及专用工器具齐全,符合订货合同要求,无锈蚀、损伤和变形。4)绝缘件应无变形、受潮,表面应光滑、无裂纹和缺损。5)检查操动机构箱应完好,无锈蚀,无明显形变及划伤,箱门应开启灵活,锁紧可靠,整体密封良好。6)检查操动机构箱内应清洁,无杂物,内部元件固定牢固,标识清晰。7)备品备件、专用工器具、附件齐全完好,符合订货合同要求。8)灭弧室和绝缘支柱内预充的SF6等气体的压力值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9)制造厂所带支架应无变形、损伤、锈蚀和锌层脱落;制造厂提供的地脚螺栓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地脚螺栓底部应加装锚固。10)出厂证件及技术资料应齐全,且符合订货合同的约定。11)均压电容、合闸电阻应经现场试验,技术数值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均压电容的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7的有关规定。12)传动机构零件应齐全,轴承应光滑无卡涩,铸件应无裂纹或焊接不良。13)组装用的螺栓、密封垫、密封膏、清洁剂及润滑脂等,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14)密度继电器和设备本体SF6气体管道的连接管路,应具备隔离措施,满足不拆卸校验密度继电器的要求。31
XX/TXXXXX—XXXX1.1.1.1 隔离断路器的安装,应在无风沙、无雨雪的天气下进行。灭弧室安装时,空气相对湿度应小于80%,并采取防尘、防潮措施。1.1.1.2 隔离断路器的安装应在制造厂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吊装方法、组装顺序、安装工艺均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1.1.1.3 隔离断路器安装完成后,方可进行充气操作,充气操作前宜使用抽真空,充氮气的方法,进行检漏及干燥。对于无需抽真空的隔离断路器,应采取措施将SF6连接中的空气排净。1.1.1.4 充注前应确保充气设备及其管路洁净、无水分、无油污、无渗漏,并有专人监护。1.1.1.5 充注前应检测待充SF6气体的含水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的要求。1.1.1.6 隔离断路器的接地刀闸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7的要求。1.1.1.7 隔离断路器和操动机构的联合动作应在制造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联合动作前,断路器内必须充有额定压力的SF6气体,联合动作应符合下面要求:1)位置指示器动作正确可靠,其分、合位置应与断路器实际分、合状态一致。1)具有慢分、慢合装置者,在进行快速分、合闸前,应先进行慢分、慢合操作。2)隔离断路器合闸、分闸、隔离闭锁、接地动作正常,各状态闭锁关系符合制造厂技术要求。1.1.1.8 断路器安装后,应在厂家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全面调整,其各项动作参数,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1.1.1.9 设备载流部分以及引下线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备载流部分的可挠连接不得有折损、表面凹陷及锈蚀。2)设备接线端子的接触表面应平整、清洁、无氧化膜,镀银部分不得挫磨。3)设备接线端子连接面应涂以薄层电力复合脂。4)连接螺栓应齐全、紧固,紧固力矩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9的要求。5)引下线的连接不应使设备接线端子受到超过允许的承受应力。1.1.1.10 均压环应无划痕、毛刺,安装应牢固、平整、无变形,均压环宜在最低处钻排水孔。1.1.1.11 设备接地线连接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技术文件要求,且应无锈蚀、损伤,连接牢靠。1.1.1.12 隔离断路器不应在现场解体检查。当有需要解体处理的缺陷时,应由制造厂负责返厂处理。1.1.2 现场试验1.1.2.1 隔离断路器应进行以下试验确保设备完好:1)绝缘电阻测量。2)回路电阻测量。3)分合闸时间、速度测量。4)同期测试。5)分、合闸线圈直流电阻及绝缘电阻测量。6)断路器内SF6气体的含水量测量。7)密封性试验。8)气体密度继电器动作阀检查。9)接地刀闸的回路电阻测量。10)集成电子互感器试验项目应符合本规范第5.1.3的规定。1.2 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31
XX/TXXXXX—XXXX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8执行。1.1 SF6断路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高压开关柜、隔离开关、避雷器、干式电抗器、电容器按照GB5014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1.2 母线装置按照GB5014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1.3 接地装置按照GB5016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31
XX/TXXXXX—XXXX二次设备施工1.1 智能组件盘(柜)智能变电站的智能组件盘(柜)施工应按照GB5017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和下列要求执行。1.1.1 一般规定1.1.1.1 智能组件盘(柜)安装前,应由建设、施工、监理、制造厂四方人员共同进行设备开箱检查,并填写开箱检查记录。应重点检查下列项目:1)盘(柜)及内部装置性设备、电气元件的型号、参数符合订货合同要求。1)盘(柜)应无变形、受潮,表面应光滑、无裂纹和缺损。2)盘(柜)门应开启灵活,锁紧可靠,整体密封良好。3)盘(柜)内应清洁,无杂物。4)盘(柜)内部装置性设备和电气元件应齐全完整,固定牢固。5)盘(柜)内光纤连接器(接口)的防尘措施应完好。6)产品的合格证、制造厂设计图纸、调试记录、说明书等技术文件应齐全。7)盘(柜)内电气元器件标识应清晰完整,与制造厂设计图纸一致。1.1.2 现场安装1.1.2.1 智能组件盘(柜)内装置性设备底部与盘(柜)底部距离不宜小于600mm。安装于活动盘(柜)门上的装置性设备,其二次线缆应固定牢固,禁止悬空,在门轴折弯处应采取防磨损的措施,其长度应按盘柜门最大开启角度考虑。1.1.2.2 智能组件盘(柜)内交换机与其他装置性设备垂直距离不应小于44.5mm。1.1.2.3 光纤配线架底部与盘(柜)底部距离不宜小于250mm,且不宜安装在活动构架上。1.1.2.4 智能组件盘(柜)内的电气元件应便于拆卸、更换。1.1.2.5 智能组件盘(柜)内的装置性设备及电气元器件宜采用“设计编号+间隔(断路器)名称+功能说明”的形式标识,标识应清晰、完整、不易褪色。1.1.2.6 盘(柜)内智能组件的光纤连接器(光口)应在对应位置标识“光纤连接器(光口)编号+功能说明”。1.1.2.7 智能组件盘(柜)内不宜选择功率、发热过大的照明设备,照明设备与电气元件及二次回路接线的距离不宜小于100mm。1.1.2.8 室外智能组件盘(柜)宜采用预埋螺栓方式固定。预埋螺栓直径不应小于16mm,数量不应少于4个,室外多舱智能组件盘(柜)应适当增加预埋螺栓数量。1.1.2.9 室外智能组件盘(柜)安装前,应对基础进行验收,基础应在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时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备安装要求。2)基础的中心距离及高度的偏差不应大于5mm。3)预留孔或预埋件中心偏差不应大于5mm,基础预埋件上端应高出混凝土表面1mm~5mm,预埋螺栓上端距混凝土表面符合设计要求。4)预埋螺栓中心线的偏差不应大于2mm。31
XX/TXXXXX—XXXX1.1.1.1 室外智能组件盘(柜)内应安装有自动温控设备,在必要时应增加空调以保证盘(柜)内电气元件工作在设计允许范围内,自动温控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自动温控设备宜配有可更换、可拆卸的过滤防尘网,防尘网应安装在便于运行人员拆卸处。1)自动温控设备应安装整齐,无歪斜,位置合理。2)盘(柜)内宜设置温度传感器或自动温控设备故障报警信号,以便于运行人员在柜内温度过高或自动温控设备发生故障时,及时处理。3)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能够真实反映盘(柜)内运行温度的位置。4)自动温控设备应配置独立的空气开关,开关的容量应满足电源系统逐级配合的要求。5)自动温控设备所用的交流电源接地线应可靠接地。安装于活动盘(柜)门上的自动温控设备,其交流电源线应使用多股软铜线并固定牢固,在门轴折弯处应采取防磨损的措施,其长度应按盘柜门最大开启角度考虑。1.1.1.2 室外智能组件盘(柜)应配置加热除湿元件,加热除湿元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加热除湿元件的功率应满足智能组件盘(柜)的除湿需求。2)加热除湿元件的传感器应安装在能够真实反映盘(柜)内运行湿度的位置。3)加热除湿元件应安装在利于除湿的位置,且与盘(柜)内其他电气元件和线缆的距离不宜小于200mm,若距离无法满足200mm的要求,应增加热隔离措施。4)加热除湿元件应配置独立的空气开关,开关的容量应满足电源系统逐级配合的要求。5)加热除湿元件的电源线应使用耐热绝缘导线。1.1.1.3 户外智能组件盘(柜)应预留外壳接地连接点,并明确标识。接地连接件加工安装宜按图5.1.2.12所示,且符合下列要求:图5.1.2.12注:a图5.1.2.12中接地连接件的厚度应不小于盘(柜)的板材厚度。b图5.1.2.12中标识a的尺寸应不小于接地引线的宽度。31
XX/TXXXXX—XXXXc图5.1.2.12中标识c的尺寸应不小于a的尺寸。d图5.1.2.12中标识b的尺寸应不小于c尺寸的2倍。e图5.1.2.12中标识b的尺寸应符合GB5016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对接地引线搭接长度的技术要求。f图5.1.2.12中接地连接件与户外智能柜的连接处应至少三面满焊。1.1 二次线缆智能变电站的电气二次线缆施工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和下列要求执行。1.1.1 一般规定1.1.1.1 二次线缆的运输与贮存保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避免强烈的震动、倾倒、受潮、水浸、腐蚀。1)应有防止二次线缆遭受挤压、冲撞和其它机械损伤的措施。2)光缆盘装卸时应使用吊车或叉车轻吊轻放,吊装时要用合适的缆绳从缆盘轴孔中穿过。用叉车时,不允许与外层的光缆相碰。3)滚动转运时,应确保缆盘牢固可靠,并应按照缆盘的箭头指示或线缆的绕紧方向进行。4)缆盘应垂直放置,不得堆放,并应采取防移动措施。1.1.1.2 线缆到货后应进行如下检查:1)线缆的规格、长度符合设计及订货合同要求。2)线缆的质量检验合格证应齐全。3)光缆的出厂测试记录应齐全,记录中光纤的类别、几何尺寸、光学性能和光缆的机械性能、电气性能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4)缆盘包装应完好,线缆外皮无损伤,线缆端头封装良好。1.1.2 现场施工1.1.2.1 光缆敷设前应测试光纤衰减偏差,应符合表5.2.2.1要求:光纤类型工作波长单位长度衰减偏差(dB/km)精确要求一般要求多模光纤850nm0.10.21300nm0.10.2单模光纤1310nm0.030.051550nm0.030.05表5.2.2.11.1.2.2 电缆敷设前应使用1000V摇表测试芯线与屏蔽层之间绝缘电阻不小于20MΩ(通信电缆不做此要求)。1.1.2.3 线缆敷设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铠装光缆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光缆外径的15倍,施工过程中应不小于20倍;金属护套光缆施工过程中应不小于30倍。2)线缆布放时应适当控制线缆牵引力,牵引力应不超过光缆允许张力的80%,瞬间最大牵引力不得超过光缆允许张力的100%。3)线缆布放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线缆扭绞、打结、浪涌等现象发生。31
XX/TXXXXX—XXXX1)线缆布放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线缆与地面及其它容易损伤线缆的障碍物长期摩擦。必要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2)线缆通道内,通信线缆、光缆、电缆均应固定牢固。通信线缆、光缆与电缆宜分层布置,不具备分层布置条件时,应在通信线缆、光缆与电缆之间增加隔离措施。3)预制光缆、预制电缆施工过程中,不应打开连接器防尘帽,以免接头损坏、污染。4)线缆敷设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线缆遭受踩踏、碾压。1.1.1.1 线缆高于地面的裸露部分,应使用金属槽盒或金属管进行防护。无线缆通道,需直接埋入地下的部分,应使用金属护管进行防护。通信线缆、光缆与电缆不宜共用同一金属护管。1.1.1.2 金属槽盒及金属护管的加工及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不应有毛刺和尖锐棱角。5)弯制后,不应有裂缝和明显的凹瘪现象。护管弯扁程度不宜大于其外径的10%,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线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6)单根护管的弯头不应超过3个,直角弯不应超过2个。7)应对槽盒和护管采取防腐措施。8)护管的埋深不小于500mm,护管两端应封堵良好。9)不同护管的连接,不应使用直接对焊方式,应使用套管焊接方式。连接时两管口应对准,连接牢固,密封良好。10)引至设备的槽盒及护管开口位置应便于与设备连接,且不能妨碍设备的拆装。并列安装的槽盒及护管应排列整齐,高度一致。11)槽盒及护管应可靠接地。1.1.1.3 引入盘(柜)的导线,除接地线外,均应使用带屏蔽层的电缆。电缆与光缆应从不同的通道引入盘(柜)。必要时,应使用护管对光缆进行保护。1.1.1.4 通信线缆应使用带屏蔽层的线缆,屏蔽层应接地良好。通信线缆与强电电缆从不同的通道引入盘(柜)和设备。1.1.1.5 二次线缆接线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采取措施避免光缆、尾缆、跳纤与电缆同束捆扎、排列。2)柜内光缆应排列整齐,不宜过分追求美观,使光缆内光纤弯曲半径过小而损害光纤,其折弯半径不应小于其光纤直径的15倍。3)在接线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光缆、尾缆、尾纤变形或受到挤压。4)光缆、尾缆、跳纤在走线时不应出现打结、扭绞等情况。5)光缆、尾缆、跳纤应分类捆扎,方便检修与快速识别。6)跳纤、尾纤较多时宜设立专门的盘纤储纤空间和设备。7)光缆内所有光纤均应在两端熔接至对应的光纤配线架。应检查光缆内备用光纤性能良好。8)尾缆、跳纤的长度应保留充足的裕度,不应使光纤连接器长期受到机械应力。9)备用尾缆线芯两端、备用跳纤两端、备用光纤连接器(光口)均应加装防尘帽,防止接口污染、损坏。10)强、弱电回路及交、直流回路不应使用同一根电缆,线芯应分别成束绑扎固定。弱电电缆严禁用于强电回路。11)多股软铜线应使用专用连接附件压接后方可进行连接。1.1.1.6 通信线缆的接线应符合本规范第6.2.2.8款和下列要求:1)应使用带屏蔽层的通信线缆,屏蔽层应可靠接地。2)应使用带金属屏蔽层的压接头。其屏蔽层应与通信线缆的屏蔽层可靠压接。31
XX/TXXXXX—XXXX1)通信线缆的芯线不应直接接入端子排,必要时,应使用专用连接附件。1.1.1.1 光纤熔接、光纤光缆接头盒和集纤盘等光纤接头施工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光纤光缆接头》GB/T16529执行。1.1.1.2 线缆及光纤连接器的标识应符合下列要求:1)线缆的标识应清晰、工整、不易褪色。2)线缆的两端均应设置线缆标识牌,以“设计编号+规格型号+起点盘(柜)+终点盘(柜)”形式标识。3)控制电缆的在用芯线两端应以“电缆设计编号+回路编号+接线端子号”形式标识。备用芯线应标识电缆设计编号。4)尾缆(分支光缆)的在用芯线两端应以“尾缆设计编号+设备名称+光纤连接器(光口)编号+功能说明”形式标识。备用芯线应标识尾缆设计编号。5)跳纤应在两端应以“起点设备名称+光纤连接器(光口)编号+终点设备名称+光纤连接器(光口)编号+功能说明”形式标识。6)盘(柜)内光纤配线架应配置光口功能说明表,说明表宜按表6.2.2.11制作:第一层光口1功能说明光口2功能说明光口3功能说明光口4功能说明光口5功能说明光口6功能说明光口7功能说明光口8功能说明光口9功能说明光口10功能说明光口11功能说明光口12功能说明光缆1起点、终点、设计编号光缆2起点、终点、设计编号第二层光口1功能说明光口2功能说明光口3功能说明光口4功能说明光口5功能说明光口6功能说明光口7功能说明光口8功能说明光口9功能说明光口10功能说明光口11功能说明光口12功能说明光缆3起点、终点、设计编号光缆4起点、终点、设计编号表6.2.2.117)智能组件应在光纤连接器的对应位置标识唯一编号。1.2 在线监测设备1.2.1 一般规定1.2.1.1 在线监测系统的设备及附件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制造厂的技术要求进行,不得碰撞或受到剧烈震动,到达施工场地后的贮存环境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的要求,在线监测系统的管路宜密封运输和贮存。1.2.1.2 安装前应进行下列项目的检查:1)包装检查。完好、无破损、无受潮、无污染。2)开箱检查。装置铭牌完整清晰,型号、附件、备品备件等符合订货合同的要求。3)产品外观检查。完好、无破损、无变形、无散落的零件,门锁开启正常。4)技术文件检查。产品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试验记录(报告)等应齐全。1.2.1.3 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按照工程安装设计图纸进行,并应制定技术方案和施工方案。31
XX/TXXXXX—XXXX1.1.1.1 应制订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对重要的安装项目或工序,应事先有针对性的制定安全技术措施。1.1.1.2 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方式、位置应不影响被监测设备及其电气回路的性能、安全运行和维护。1.1.1.3 外置式传感器应有防潮、防雨、防尘、防腐蚀的措施,并应采用可靠措施牢固固定。必要时,应增加防震措施。1.1.1.4 监测装置二次接线应排列整齐、标示清晰、绝缘良好,电源选择及连接导线截面符合设计标准,油、气路的连接无渗漏、无锈蚀、满足密封要求。1.1.1.5 监测装置应有明显的接地点并有效接地。接地引线、屏蔽接地牢固,无松动及虚接现象。1.1.1.6 监测装置引出延长线应不影响设备正常的运行、检修、试验工作,应具有良好的紧固和防护措施,能够满足现场防潮、防雨、防尘等要求。引出延长线的截面积应符合原设备设计要求,还应有防断线与过压保护措施。1.1.1.7 在线监测的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进行现场调试,并验证上传数据的正确性。1.1.1.8 监测装置的控制箱及内部电气回路接线应符合本规范第6.1节的规定。1.1.1.9 监测装置的线缆安装应符合本规范第6.2节的规定。1.1.1.10 气体取样接口的安装应保证被监测设备的气密性,同时不影响设备补气和离线取样。1.1.2 油中气体在线监测1.1.2.1 在线监测系统取样位置应确保系统能够正确取样,回油不应影响被监测设备的运行安全及油品质量。1.1.2.2 油取样接口的安装位置不应装在死油区,且不影响取油。采用循环油工作方式时,进油口与回油口宜安装独立的阀门。采用非循环油工作方式时,分析完的油样严禁回注被监测设备的油箱,应单独收集。1.1.2.3 取/回油管宜采用直径不小于4mm紫铜管或不锈钢管,安装前采取清洁措施,确保油路管道清洁。1.1.2.4 取/回油管路应具备良好的防护措施,沿被监测设备的储油室底部敷设,并水平穿出接入在线监测的智能组件柜。取/回油管路两侧均宜预留长度不小于200mm的裕度。1.1.2.5 取/回油管路不应自由悬空,在接口及垂直安装裸露长度超过200mm的部分应有良好的固定措施。1.1.2.6 取/回油管路铺设完成后应对其进行清洁处理,及时密封。1.1.2.7 油中气体在线监测系统模块组合安装:1)将监测系统油气路及电路模块自下而上安装固定在智能组件柜内。1)按照端子定义分别连接电路模块与油气路模块的接线端子。1.1.2.8 在线监测系统带电接入时,应排空外接油路中的空气,禁止回油管路带入空气混入被监测设备。1.1.2.9 在线监测系统的油、气管路连接应牢固,密封应良好。1.1.2.10 取/回油管路、气路及阀门应有清晰的标示。1.1.3 泄漏电流在线监测1.1.3.1 在线监测传感器与避雷器之间的导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2的绝缘软铜线,两端使用专属连接附件压接,并可靠连接。1.1.3.2 在线监测传感器应有良好的防潮、防雨、防尘、防腐蚀措施。1.1.4 局部放电在线监测31
XX/TXXXXX—XXXX1.1.1.1 局放在线监测传感器至局放在线监测装置之间的线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射频同轴电缆组件》GB/T17738的要求,若制造厂有特殊要求,应按制造厂的技术要求执行。1.1.1.2 局部放电在线监测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传感器的安装应便于自身的维护和更换,维护和更换时不应影响被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1)应综合评估被监测设备的运行安全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等因素,确定传感器的安装位置。2)传感器在安装过程中,如需对变压器本体进行二次加工,不应影响变压器的密封和电磁特性,不应影响变压器的检修和日常维护。3)传感器在安装过程中,如需对组合电器(断路器)本体进行二次加工,不应影响组合电器(断路器)的气密性、电磁和绝缘特性,并不应影响组合电器(断路器)的检修和日常维护。1.2 辅助控制设备1.2.1 一般规定1.2.1.1 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设备功能应满足变电站无人值班及远程控制的需要。1.2.1.2 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设备作为变电站运行维护的辅助设备,其设备及元器件的安装、电源线路的安装及配置、通信控制线路或通道的安装应考虑自身防雷、防水等安全需要和变电站内其他设备的运行及维护。1.2.1.3 系统应有防止过电压的保护措施。设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的抗雷击及过电压保护要求,设备接口应装设雷电保护、过电压保护电路,电源防雷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的抗雷击及过电压保护要求。1.2.1.4 蓄电池室内的辅助控制设备均应具备完备的防爆措施。1.2.1.5 辅助系统的电源选择应符合设计及制造厂的技术要求,火灾报警子系统应不间断电源供电。1.2.1.6 防雷接地应符合下列要求:1)安装于高压设备区的摄像机应采用金属外壳并可靠接地。所有摄像机的立杆应可靠接地。2)辅助控制设备(如电源变换、光电装换、光缆接续和电源转接等)应安装在金属终端盒内并可靠接地。3)辅助控制设备的通信线应使用屏蔽线缆,屏蔽层两端应可靠接地。4)系统采用专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接入综合接地网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Ω。5)前端设备如摄像头应安装于避雷针(接闪器或其它接闪导体)有效保护范围之内,且距避雷针距离不小于4m。6)辅助控制设备的电源上应设置三级避雷保护。7)室外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的二次电气连线,应安装防雷设备。1.2.1.7 辅助控制设备的电气连线均应采用相应电压等级的阻燃电缆,导线截面积满足设备容量需求。1.2.1.8 施工单位在线缆敷设后要与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一起对管线敷设质量进行随工验收下列项目,并填写“隐蔽工程随工验收单”。1)管道排列、走向、弯曲处理、固定方式。2)管道搭铁、接地。3)管口安放护圈标识。4)接线盒及桥架加盖。5)线缆对管道及线间绝缘电阻。6)线缆接头处理。31
XX/TXXXXX—XXXX1)其它需要检查的项目。1.1.1.1 现场调试应设置调试项目工作责任人,并编制调试大纲。1.1.2 现场施工1.1.2.1 视频监控系统设备施工1.1.2.1.1 摄像机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站内摄像机安装位置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便于检修维护。2)站内摄像机与高压设备安全距离应符合安规规定。3)摄像机及其配套装置,如镜头、防护罩、支架、雨刷等,安装应牢固,运转应灵活。4)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摄像机安装应与地绝缘隔离。5)信号线和电源线应分别引入,外露部分用软管保护,并不影响云台的转动。1.1.2.1.2 云台、解码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云台的安装应牢固,转动时无晃动,转动角度满足运行和维护要求。2)解码器应安装在云台附近或吊顶内(并宜留有检修孔)。1.1.2.1.3 线缆敷设时,电源线与信号线、控制线,应分别穿管敷设;当低电压供电时,电源线与信号线、控制线可同管敷设。1.1.2.1.4 室外摄像机采用独立立杆安装时,杆材安装牢固,接地可靠。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便于检修维护。1.1.2.1.5 每台摄像机应根据安装位置在监控界面内设置唯一编号及中文说明标识。1.1.2.1.6 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进行现场调试,并按下列要求执行:1)检查并调试摄像机的监控范围、聚焦、环境照度与抗逆光效果等,图像清晰度、灰度等级达到系统设计要求。2)检查并调整云台、镜头、照明等的遥控功能和监视范围达到设计要求,不应有遥控延迟和机械冲击等不良现象。3)检查并调整视频切换控制主机的操作程序、图像切换、字符叠加等功能,满足运行、维护和设计要求。4)监视器、硬盘录像机、图像处理器、同步器、编码器、解码器等设备工作正常,符合设计要求。5)调试相关联动功能正常。6)检查与调试监视图像与回放图像的质量,在正常工作照明环境条件下,监视图像质量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中表4.3.1-1规定的四级,回放图像质量不应低于表4.3.1-1规定的三级。7)调试后应提报测试记录。1.1.2.2 安防系统设备施工1.1.2.2.1 探测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各类探测器的安装,应根据可造产品的特性、警戒范围要求和环境影响等,确定设备的安装点(位置、高度)。2)周界入侵探测器的安装,应能保证防区交叉避免盲区,并应考虑使用环境的影响。3)探测器底座和支架应固定牢固。1.1.2.2.2 紧急按钮的安装位置应隐蔽,便于操作。1.1.2.2.3 出入口控制设备安装1)各类识读装置的安装高度离地不宜高于1.5m,安装应牢固。31
XX/TXXXXX—XXXX1)感应式读卡机在安装时应注意感应光圈,不得靠近高频强磁场。2)锁具安装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安装应牢固,启闭应灵活。1.1.1.1.1 访客(可视)对讲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可视)对讲主机(门口机)可安装在单元防护门上或墙体主机预埋盒内,(可视)对讲主机操作面板安装高度离地不宜高于1.5m,操作面板面向访客便于操作。3)调整对讲主机内置摄像机的高位和视角最佳位置,对不具备道光补偿的摄像机,宜做环境亮度处理。4)(可视)对讲分机用户机安装位置宜选择在住户室内的内墙上,安装应牢固,其高度离地1.4m~1.6m。5)联网(可视)对讲系统的管理机宜安装在监控室内,安装应牢固、稳定。1.1.1.1.2 控制设备安装1)控制台、机柜(等)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稳、牢固,便于维护操作,机柜(架)背面、侧面离墙净距离应不小于0.8m。2)所有控制、显示、记录等终端设备的安装应平稳,便于操作,其中监视器应避免外来光直射,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避光措施,在控制台、机柜内安装的设备应有通风散热的措施,内部接插件与设备连接应牢靠。3)控制室线缆应根据设备安装位置设置电缆槽和进线孔,排列捆扎整齐,编号并有永久性标志。1.1.1.1.3 系统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对各种有源设备逐个通电检查调试,确保功能符合设计要求。2)调试后应提报测试记录。1.1.1.2 消防报警设备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执行。1.1.1.3 环境监测设备1.1.1.3.1 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安装在空气流通,且能反映被监测环境典型温湿度的位置。2)不应安装在发热、制冷的设备附近。3)不宜直接安装在有蒸汽和水雾的潮湿环境。1.1.1.3.2 水浸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变电站安装电缆沟、电缆夹层等容易积水的位置均应安装探测器。2)应安装在探测区域的最低点,距离探测区域地面的高度应控制在100mm~200mm。5.4.2.4.3六氟化硫气体探测器应安装SF6开关设备的下侧,并在设备周围均匀分布。5.4.2.4.4空调控制器应安装空调背面隐蔽处,固定牢固、接线正确与空调主机通讯良好。1.2 防止电气误操作系统防误闭锁系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微机型防止电气误操作系统通用技术条件》DL/T687和下列要求。1.2.1 一般规定1.2.1.1 智能变电站应在站控层、间隔层、设备层配置完善的防止电气误操作措施。1.2.1.2 智能变电站的防止电气误操作系统应能满足就地、远程和程序操作的安全及技术要求。31
XX/TXXXXX—XXXX1.1.1.1 智能变电站的防止电气误操作系统在出现软件或硬件故障时,应保持在闭锁状态。1.1.1.2 防误闭锁装置及其附件在运输过程中应按照制造厂说明书规定的方式进行,应采取必要的防震、防水、防潮措施。1.1.1.3 防误闭锁装置及其附件到达现场后,应进行下列检查:1)包装完好,无积水或凝露。1)外观应完整,附件应齐全、无锈蚀或机械损伤。2)设备合格证、试验报告、说明书,等制造厂提供的技术文件应齐备。1.1.1.4 防误闭锁装置及其附件在安装前应储存在室内,应采取防潮措施。1.1.2 现场施工1.1.2.1 防止电气误操作系统的防误规则及数据应单独编制,并可打印校验,防误规则及数据投运前应经运行单位审核确认,并经现场传功试验合格。1.1.2.2 采用遥控操作的设备,站控层、间隔层、设备层防误闭锁系统应彼此独立。1.1.2.3 防止电气误操作系统主机和电脑钥匙传输适配器的电源应接入不间断电源。1.1.2.4 独立配置的微机型防止电气误操作系统,应与变电站监控系统相邻,并独立配置不间断电源。1.1.2.5 微机型防止电气误操作系统与变电站监控系统集成安装时,其电脑钥匙传输适配器宜安装于屏柜前侧。1.1.2.6 线路带电显示装置的输出宜加入微机型防止电气误操作系统的逻辑判据。1.1.2.7 防止电气误操作系统应正确采集、处理和传递站内实时信息。1.1.2.8 安装于接地扁铁、钢构架上的挡板、接地桩、锁扣等配件应焊接固定,并采取防腐措施。1.1.2.9 接地桩的设置数量应能满足设备检修的需要,接地桩的位置设置应能满足常见接地线的装设。1.1.2.10 GIS设备和隔离断路器的汇控柜操作面板上的开关、刀闸、地刀操作手柄应设置闭锁措施。1.1.2.11 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宜设置操作后位置验证。1.2 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1.2.1 一般规定1.2.1.1 预制舱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预制舱倾倒、受潮、污染或遭受其它机械损伤。若有特殊要求的,应按照制造厂技术文件规定的要求执行。1.2.1.2 预制舱舱底进缆口、需现场安装已开孔的部位及拼舱结构预制舱的拼接部分,运输及安装前,应采取防雨、防尘措施。1.2.1.3 服务器、空调、视频设备、蓄电池等需要单独包装运输的设备,应采取必要的抗震、防潮措施。1.2.1.4 预制舱到达现场后,应进行下列检查:1)预制舱外观应完好,涂层平整无脱落,无明显色差,无锈蚀或机械损伤。2)附件箱包装完好,数量与发货清单一致。3)设备合格证、试验报告、说明书等制造厂提供的技术文件应齐备。4)预制舱舱底进缆口、需现场安装已开孔的部位及拼舱结构预制舱的拼接部分,运输及安装前,防雨、防尘措施完好。5)预制舱的规格型号、接地连接点、进出通道位置、排水管位置、与外部连接的预留孔位置等与设计图纸一致。6)舱体内部设备完好、无渗漏雨痕迹。1.2.1.5 设备运输过程中,若出现机械损伤,应由制造厂负责处理。31
XX/TXXXXX—XXXX1.1.1.1 预制舱存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符合制造厂技术要求。1)存放现场应具有完备的防水浸措施。2)存放现场应有良好的固定措施防止预制舱倾倒、滚动。3)存放现场应有良好的防机械损伤措施。1.1.2 现场安装1.1.2.1 预制舱安装前,应由建设、施工、监理、制造厂四方人员共同进行设备检查,并填写检查记录。重点检查下列项目:1)舱内设备型号、参数符合设计要求。沉降观测点完好齐全,固定牢固。2)预制舱内照明、消防、暖通、图像监控、通信、环境监控等设备应完好齐全。3)应检查舱内照明、消防、暖通、图像监控、通信、环境监控等设备的电气连线及通信线缆防护措施完好。若采用金属护管,金属护管的接地应完好。4)备品备件、专用工器具、附件齐全完好,数量符合订货合同要求。5)门板所有缝隙均匀一致,左右门外表面高低一致。门开启灵活,锁紧可靠,无发卡、发响现象,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要求。6)舱内顶部天花板平整,相邻板块间高度差小于1mm;顶部安装的照明、风扇、感烟(感温)、视频等设备应牢固可靠,且不应安装在机柜顶部。7)舱内墙壁安装的开关、插座等设备应安装牢固、整齐,元器件四周无缝隙。各照明开关应设置于门口处,开关面板底部距地面高度为1.3m。舱内墙壁安装的插座,距地面高度为300mm。8)空调、照明、风机、视频设备的电源及通信回路,应与舱内保护控制设备的电源回路可靠隔离,并应设置检修通道。9)空调、照明、风机、视频的开关设备,应固定牢固,标识清晰。10)舱内插座漏电保护开关应齐全完好,固定牢固,标识清晰。11)舱内交、直流开关应满足电源系统逐级配合的要求。12)舱内设备直流电源应采用辐射式供电,设备交流电源宜采用辐射式供电。13)舱内柜体安装配线应符合本规范6.1和6.2的要求。14)舱内火灾探测及报警系统和消防控制设备的配置及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规范》GB50116的要求。15)预制舱土建基础符合设计要求,离地高度应不小于150mm;与舱体连接预埋件应平整、清洁、无锈蚀,水平、垂直方向误差应控制在每1000mm不超过1mm,全长不大于5mm。1.1.2.2 蓄电池舱应符合本规范6.8.2.1和下列要求:1)舱内所有带电设备及电气连接点,均应具备良好的防爆措施。2)设置在预制舱舱外的电气设备,防雨防晒措施完好。3)舱外的照明、通风控制开关完好。1.1.2.3 预制舱吊装前,应清除表面及底部槽钢上的油污、冰雪、泥沙和灰尘等杂物。1.1.2.4 预制舱吊装应在制造厂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吊装方式及吊点选择应符合制造厂技术要求。1.1.2.5 预制舱落在基础预埋件上,位置、方向符合设计要求。1.1.2.6 预制舱固定前,应测量所有沉降观测点距零地平的高度差不应大于5mm。1.1.2.7 应采用焊接方式将舱体与基础预埋件固定牢固。焊接后,应清洁焊接点,并采取防腐措施。1.1.2.8 预制舱外壳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的要求。31
XX/TXXXXX—XXXX1.1.1.1 舱内接地网应采用截面总面积不小于200mm²的铜排或多股软铜线与站内接地网可靠连接。1.1.1.2 空调安装整齐,无歪斜,空调的内外循环的进(出)风口附近无明显的阻挡物;安装螺钉及接地线紧固可靠。1.1.1.3 舱外的对时、风速监测等设备,应固定牢靠,并对舱外线缆部分采取防雨防晒保护措施。1.1.1.4 舱内光缆、预制光缆、尾缆及通信线,应采用金属护管或槽盒与电缆进行物理隔离。1.1.1.5 舱内电缆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6.2的要求。1.1.1.6 线缆敷设完毕后,出舱接口部分,应采用防火材料进行封堵。1.1.1.7 舱内地板铺设整齐平整,牢固可靠,表面整洁无污渍,色泽一致,无翘曲、塌落、松动现象,无划伤、破损,块与块间连接紧密无缝隙。1.1.1.8 安装完成后,应对通风、照明、空调、视频、消防等辅助控制设备进行带电检查,确保设备能够正常工作。1.1.1.9 蓄电池舱内蓄电池的施工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2执行。1.2 一体化电源系统1.2.1 一体化电源屏柜安装应符合本规范6.1的要求。1.2.2 蓄电池部分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2执行。31
XX/TXXXXX—XXXX装配式建构筑物1.1 模板与支撑1.1.1 一般规定1.1.1.1 装配式结构的模板与支撑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工况进行设计,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并应保证其整体稳固性。1.1.1.2 模板与支撑安装应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位置的准确,模板安装应牢固、严密、不漏浆,且应便于钢筋安装和混凝土浇筑、养护。1.1.1.3 预制构件应根据施工方案要求预留与模板连接用的空空、螺栓或长螺母,预留位置应符合设计或施工方案要求。1.1.1.4 预制构件接缝处宜采用与预制构件可靠连接的定型模板。定型模板与预制构件之间应粘贴密封条,在混凝土浇筑时节点处模板不应产生明显变形和漏浆。1.1.1.5 模板宜采用水性脱模剂。脱模剂应能有效减小混凝土与模板间的吸附力,并应有一定的成膜强度,且不应影响脱模后混凝土表面的后期装饰。1.1.2 模板与支撑安装1.1.2.1 叠合楼板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叠合楼板的预制底板安装时,可采用龙骨及配套支撑,龙骨及配套支撑应进行设计计算;1)宜选用可调标高的定型独立钢支柱作为支撑,龙骨的顶面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2)预制底板搁置在剪力墙墙体上时,搁置面的标高应准确控制;3)浇筑上层混凝土时,预制底板上部应避免集中堆载。1.1.2.2 叠合梁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梁下部的竖向支撑可采取点式支撑,支撑位置与间距应根据施工验算确定;2)预制梁竖向支撑宜选用可调标高的定型独立钢支架;3)预制梁的搁置长度及搁置面的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4)安装预制墙板、预制柱等竖向构件时,应采用可调式斜支撑临时固定;斜支撑的位置应避免与模板支架、相邻支撑冲突。1.1.2.3 夹芯保温外墙板竖缝采用后浇混凝土连接时,宜采用工具式定型模板支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定型模板应通过螺栓或预留孔洞拉结的方式与预制构件可靠连接;2)定型模板安装应避免遮挡预制墙板下部灌浆预留孔;3)夹芯墙板的外叶板应采用螺栓拉结或夹板等加强固定;4)墙板接缝部位及与定型模板连接处均应采取可靠的密封防漏浆措施。1.1.2.4 采用预制外墙模板进行支模时,预制外墙模板的尺寸参数及与相邻外墙板之间拼缝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时与内侧模板或相邻构件应连接牢固并采取可靠的密封防漏浆措施。1.1.2.5 预制梁柱节点区域后浇筑混凝土部分采用定型模板支模时,宜采用螺栓与预制构件可靠连接固定,模板与预制构件之间应采取可靠的密封防漏浆措施。1.1.3 模板与支撑拆除1.1.3.1 模板拆除时,可采取先拆除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的顺序。水平结构模板应由跨中向两端拆除,竖向结构模板应自上而下进行拆除。31
XX/TXXXXX—XXXX1.1.1.1 多个楼层间连续支撑的底层支架拆除时间,应根据连续支模的楼层间荷载分配合后浇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情况确定。1.1.1.2 当后浇混凝土强度能保证构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时,方可拆除侧模模板。1.1.1.3 叠合构件的后浇混凝土同条件立方体抗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龙骨及下一层支撑;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同条件养护后的后浇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应符合表6.1.3.4的规定。构件类型构件跨度(m)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百分率(%)板≤2<≥50>2,≤8≥75>8≥100梁≤8≥75>8≥100悬臂结构≥100表6.1.3.41.1.1.4 预制墙板斜支撑和限位装置应在连接节点和连接接缝部位后浇混凝土或灌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后浇混凝土或灌浆料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方可拆除。1.1.1.5 预制柱斜支撑应在预制柱与结构可靠连接、连接节点部位后浇混凝土或灌浆料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且上部构件吊装完成后方可拆除。1.1.1.6 预制墙板斜支撑拆除宜在现浇墙体混凝土模板拆除前进行。1.1.1.7 拆除的模板和支撑应分散堆放并及时清运。应采取措施避免施工集中堆载。1.2 钢筋1.2.1 钢筋连接1.2.1.1 预制构件的钢筋连接可选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直螺纹钢筋灌浆套筒时,钢筋的直螺纹连接部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的规定;钢筋套筒连接部分应符合设计要求或有关标准规定。1.2.1.2 钢筋焊接连接接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1.2.1.3 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的规定。机械连接接头部位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规定,且不得小于15mm;接头之间的横向净距不宜小于25mm。1.2.1.4 当钢筋采用弯钩或机械锚固措施时,钢筋锚固端的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有关规定。采用钢筋锚固板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的有关规定。1.2.1.5 叠合板上部后浇混凝土中的钢筋绑扎前,应检查并校正其下部预制底板桁架钢筋的位置,并设置钢筋定位件固定钢筋的位置。1.2.1.6 预制墙板连接部位宜先校正水平连接钢筋,后安装箍筋套,待墙体竖向钢筋连接完成后绑扎箍筋;连接部位加密区的箍筋宜采用封闭箍筋。1.2.1.7 当预制构件外露钢筋影响相邻后浇混凝土中钢筋绑扎时,可在预制构件上预留钢筋接驳器,待相邻后浇混凝土结构钢筋绑扎完成后,再将锚筋旋入接驳器形成连接。1.2.1.8 安装预制墙板用的斜支撑预埋件应在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中埋设,预埋件安装定位应准确,并采取可靠的防污染措施。1.2.2 钢筋定位31
XX/TXXXXX—XXXX1.1.1.1 装配式结构后浇混凝土内的连接钢筋应埋设准确,连接与锚固方式应符合设计和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1.1.1.2 构件连接处的钢筋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保证主要受力构件和构件中主要受力方向的钢筋位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框架节点处,梁纵向受力钢筋宜置于柱纵向钢筋内侧;1)当主次梁底部标高相同时,次梁下部钢筋应放在主梁下部钢筋之上;2)剪力墙中水平分布钢筋宜置于竖向钢筋外侧,并在墙端弯折锚固。1.1.1.3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预留钢筋应采用专用模具进行定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定位钢筋中心位置存在细微偏差时,宜采用钢套管方式进行细微调整;2)定位钢筋中心位置存在严重偏差影响预制构件安装时,应按设计单位确认的技术方案处理;3)应采用可靠的固定措施控制连接钢筋的外露长度满足设计要求。1.1.1.4 预制构件的外露钢筋应防止弯曲变形,并在预制构件吊装完成后,对其位置校核与调整。1.1.1.5 预制梁柱节点区的钢筋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节点区柱箍筋应在构件厂预先安装于预制柱钢筋上,随预制柱一同安装就位;2)预制叠合梁采用封闭箍筋时,预制梁上部纵筋应在构件厂预先穿入箍筋内临时固定,并随预制梁一同安装就位;3)预制叠合梁采用开口箍筋时,预制梁上部纵筋可在现场安装。1.1.1.6 叠合板上部后浇混凝土中的箍筋宜采用成型钢筋网片整体安装定位。1.1.1.7 装配式结构后浇混凝土施工时,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防止定位钢筋整体偏移及受到污染。1.2 混凝土1.2.1 一般规定1.2.1.1 装配式结构施工应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1.2.1.2 装配式结构施工中的结合部位或接缝处混凝土的工作性应符合设计与施工规定;当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时,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1.2.1.3 装配式结构工程在浇筑混凝土前应进行隐蔽项目的现场检查与验收。1.2.1.4 装配式结构的后浇混凝土节点应根据施工方案要求的顺序浇筑施工。1.2.1.5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要求及时采用有效的养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应养护;2)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3)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4)叠合层及构件连接处后浇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5)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1.2.2 叠合构件混凝土1.2.2.1 叠合构件混凝土浇筑前,应清除叠合面上的杂物、浮浆及松散骨料,表面干燥时应洒水湿润,洒水后不得留有积水。1.2.2.2 叠合构件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并校正预制构件的外露钢筋。1.2.2.3 叠合构件混凝土浇筑时,应采取由中间向两边的方式。1.2.2.4 叠合构件与周边现浇混凝土结构连接处,浇筑混凝土时应加密振捣点,当采取延长振捣时间措施时,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施工作业要求。31
XX/TXXXXX—XXXX1.1.1.1 叠合构件混凝土浇筑时,不应移动预埋件的位置,且不得污染预埋件外露连接部位。1.1.2 构件连接混凝土1.1.2.1 装配式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所连接的各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中的较大值。1.1.2.2 用于预制构件连接处的混凝土或砂浆,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或砂浆,并宜采取提高混凝土或砂浆早期强度的措施;在浇筑过程中应振捣密实,并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施工作业要求。1.1.2.3 预制构件连接节点和连接接缝部位后浇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接接缝混凝土应连续浇筑,竖向连接接缝可逐层浇筑,混凝土分层浇筑高度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浇筑时应采取保证混凝土或砂浆浇筑密实的措施;1)统一连接接缝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2)预制构件连接节点和连接接缝部位的混凝土应加密振捣点,并适当延长振捣时间。1.1.2.4 预制构件连接处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时,应对模板和支架进行观察和维护,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构件接缝混凝土浇筑和振捣应采取措施防止模板、相连接构件、钢筋、预埋件及其定位件的移位。1.2 预制构件安装1.2.1 一般规定1.2.1.1 预制构件安装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和专项施工方案对各种工况进行必要的安装施工验算。1.2.1.2 预制构件、安装用材料及配件等应按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进场验收,未经检验或不合格的产品不得使用。1.2.1.3 预制构件安装采用的吊具应符合下列规定:1)吊具应按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验算或试验检验,经验证合格后方可使用;2)应根据预制构件形状、尺寸及重量要求选择适宜的吊具,在吊装过程中,吊索水平夹角不宜小于60°,不应小于45°;尺寸较大或形状复杂的预制构件应选择设置分配梁或分配桁架的吊具,并应保证吊车主钩位置、吊具及构件重心在竖直方向重合。1.2.1.4 预制构件在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对预制构件及其上的建筑附件、预埋件、预埋吊件等宜采取施工保护措施;3)预制构件不应出现破损或污染;4)未经设计允许不得对预制构件进行切割、开洞。1.2.1.5 预制构件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时,应按设计或有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检查和质量控制,并应对外露铁件采取防腐措施。1.2.1.6 预制构件安装施工过程中连接接头处的钢筋采用焊接连接时,应避免由于连续施焊引起预制构件及连接部位混凝土开裂。1.2.1.7 钢筋套筒灌浆前,应在现场模拟构件钢筋套筒连接接头的灌浆方式,同一牌号每种规格钢筋制作3个套筒灌浆连接接头,进行灌浆质量以及连接接头抗拉强度的检验,并应在检验结果合格后进行灌浆作业。1.2.1.8 预制构件连接部位后浇混凝土或灌浆料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后,方可进行上部结构吊装施工或拆除支撑。1.2.1.9 预制构件的损伤部位修补应制定专项方案并应经设计认可后执行,修补完成后,应重新检查验收。31
XX/TXXXXX—XXXX1.1.1.1 预制构件连接接缝处防水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具有合格证、厂家检测报告和进场复试报告。1.1.2 场内运输与存放1.1.2.1 应根据装配式结构专项施工方案制定预制构件场内运输与存放计划。1.1.2.2 施工现场内道路应按照构件运输车辆的要求合理设置转弯半径及道路坡度。1.1.2.3 现场运输道路和存放堆场应坚实平整,并有排水措施。运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的道路,应满足预制构件的运输要求。预制构件装卸、吊装工作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并应有满足预制构件周转使用的场地。1.1.2.4 预制构件装卸时应充分考虑车体平衡,采取绑扎固定措施;预制构件边角部或与紧固用绳索接触部位,宜采用垫衬加以保护。1.1.2.5 预制构件运送到施工现场后,应按规格、品种、使用部位、吊装顺序分别设置存放场地。存放场地应设置在吊车的有效起重范围内,并设置通道。1.1.2.6 预制墙板可采用插放或靠放存放,支架应有足够的刚度,并支垫稳固。预制外墙板宜对称靠放、饰面朝外,且与地面倾斜角度不宜小于80°。1.1.2.7 预制板类构件可采用叠放方式存放,构件层与层之间应垫平、垫实,各层支垫应上下对齐,最下面一层支垫应通长设置,叠放层数不宜大于5层。1.1.3 安装与连接1.1.3.1 安装施工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已选择有代表性的构件或单元进行试安装,根据试安装结果及时调整完善专项施工方案,确定施工工序及工艺;1)应复核构件安装位置、节点连接构造及临时支撑等;2)应按工序要求检查已施工完成结构的混凝土强度、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3)安装施工前,应在预制构件和已完成的结构上测量放线、设置安装定位标志;4)吊装机具应满足吊装重量、构件尺寸及作业半径等施工要求,并调试合格。1.1.3.2 预制构件应按照施工方案吊装顺序预先编号,吊装时严格按照编号顺序起吊;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并校准定位后,应及时设置临时支撑或采取临时固定措施。1.1.3.3 预制构件吊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构件吊装应采用慢起、稳升、缓放的操作方式;起吊应依次逐级增加速度,不应越档操作;2)构件吊装校正,可采用起吊、就位、初步校正、精细调整的作业方式;预制构件吊装时,应系好缆风绳控制构件转动;3)预制构件吊装在吊装过程中,应保持稳定,不得偏斜、摇摆和扭转。1.1.3.4 竖向预制构件安装采用临时支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预制构件的临时支撑不宜少于2道;2)对预制柱、墙板构件的上部斜支撑,其支撑点距离板底的距离不宜小于构件高度的2/3,且不应小于构件高度的1/2;3)构件安装就位后,可通过临时支撑对构件的位置和垂直度进行微调。1.1.3.5 预制构件吊装校核与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墙板、预制柱等竖向构件安装后,应对安装位置、安装标高、垂直度、累计垂直度进行校核与调整;2)叠合构件、预制梁等水平构件安装后应对安装位置、安装标高进行校核与调整;31
XX/TXXXXX—XXXX1)相邻预制板类构件,应对相邻预制构件平整度、高低差、拼缝尺寸进行校核与调整;2)预制装饰类构件应对装饰面的完整性进行校核与调整。1.1.1.1 叠合构件的安装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叠合构件的支撑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设置,支撑标高除应符合设计规定外,尚应考虑支撑系统本身的施工变形;3)控制施工荷载不超过设计规定,并应避免单个预制构件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与冲击荷载;4)叠合构件的搁置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宜设置厚度不大于30mm坐浆或垫块;5)叠合构件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结合面粗糙度,并检查及校正预制构件的外露钢筋;6)叠合构件应在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支撑或承受施工荷载。1.1.1.2 预制楼梯与现浇梁板采用预埋件焊接连接时,应先施工梁板、后放置并焊接楼梯梯段;采用锚固钢筋连接时,应先放置楼梯段,后施工梁板。1.1.1.3 埋设于叠合层的机电管线宜进行综合布线设计,避免管线交叉部位与桁架钢筋重叠、同一部位的管线交叉不得超过2次。1.1.1.4 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时,在构件安装就位前,应按设计要求检查被连接钢筋的位置和外露长度等;钢筋套筒和灌浆料应采用经检验合格的产品。1.1.1.5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灌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灌浆前应制定灌浆操作的专项质量保证措施;2)应按产品使用要求计量灌浆料和水的用量并搅拌均匀,灌浆料拌合物的流动度应满足现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3)灌浆料拌合物应在制备后0.5h内用完;灌浆作业应采取压浆法从下口灌注,当浆料从上口流出时应及时封闭;宜采用专用堵头封闭,封闭后浆料不应有任何外漏;4)灌浆施工时环境温度应在5℃以上,必要时,并应对连接处采取保温加热措施,保证浆料在48h凝结硬化过程中连接部位温度不低于10℃;5)灌浆作业应及时形成施工质量检查记录表,并应按每工作班制作1组3个规格为40mm×40mm×160mm的长方体试块进行标准养护;6)灌浆作业完成后12h内,构件和灌浆连接接头不应受到振动或冲击作用。1.1.2 防水施工1.1.2.1 预制构件吊装前的防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场吊装前,应检查在构件加工厂或现场粘贴止水条的牢固性与完整性;2)运输、堆放、吊装过程中应保护防水空腔、止水条与水平缝等部位,缺棱掉角及损坏处应在吊装就位前修复。1.1.2.2 预制外墙板连接接缝采用防水密封胶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外墙板连接接缝防水节点基层及空腔排水构造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2)预制外墙板外侧水平、竖直接缝的防水密封胶封堵前,侧壁应清理干净,保持干燥。嵌缝材料应与板牢固粘贴,不得漏嵌和虚粘;3)外侧竖缝及水平缝防水密封胶的注胶宽度、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防水密封胶应在预制外墙板校核固定后嵌填。先安放填充材料,之后注胶。防水密封胶应均匀顺直,饱满密实,表面光滑连续;4)外墙板“十”字拼缝处的防水密封胶注胶应连续完成。1.1.2.3 预制外墙板侧粘贴止水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止水条粘贴前,应先清扫混凝土表面灰尘,粘贴止水条作业时,粘结面应为干燥状态;2)预制外墙板侧止水条应采用专用粘结剂粘贴,止水条与相邻的预制外墙板应压紧、密实。31
XX/TXXXXX—XXXX1.1.1.1 预制外墙板连接接缝采用防水胶带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外墙板接缝处防水胶带粘贴宽度、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防水胶带应在预制构件校核固定后粘贴;1)连接接缝采用防水胶带施工前,粘接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界面剂;2)防水胶带应与预制构件粘接牢固,不得虚粘。1.2 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1.2.1 施工安全1.2.1.1 施工单位应对从事预制构件吊装作业及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与交底,明确预制构件进场、卸车、存放、吊装、就位各环节的作业风险,并制定防止危险情况的处理措施。1.2.1.2 预制构件卸车时,应按照规定的装卸顺序进行,确保车辆平衡,避免由于卸车顺序不合理导致车辆倾覆。1.2.1.3 预制构件卸车后,应将构件按编号或按使用顺序,合理有序存放于构件存放场地,并应设置临时固定措施或采用专用插放支架存放,避免构件失稳造成构件倾覆。1.2.1.4 安装作业开始前,应对安装作业区进行围护并做出明显的标识,拉警戒线,并派专人看管,严禁与安装作业无关的人员进入。1.2.1.5 应定期对预制构件吊装作业所用的安装工器具进行检查,发现有可能存在的使用风险,应立即停止使用。1.2.1.6 吊机吊装区域内,非作业人员严禁进入。吊运预制构件时,构件下方严禁站人,应待预制构件降落至距地面1m以内方准作业人员靠近,就位固定后方可脱钩。1.2.1.7 装配式结构在绑扎柱、墙钢筋时,应采用专用高凳作业,当高于围挡时,作业人员应佩戴穿芯自锁保险带。1.2.1.8 遇到雨、雪、雾天气,或者风力大于6级时,不得进行吊装作业。1.2.1.9 夹芯保温外墙板后浇混凝土连接节点区域的钢筋安装连接施工时,不得采用焊接连接。1.2.2 环境保护1.2.2.1 预制构件运输过程中,应保持车辆整洁,防止对场内道路造成污染,并减少扬尘。1.2.2.2 现场各类预制构件应分别集中存放整齐,并悬挂标识牌,严禁乱堆乱放,不得占用施工临时道路,并做好防护隔离。1.2.2.3 夹芯保温外墙板和预制外墙板内保温材料,采用粘接板块或喷涂工艺的保温材料,其组成原材料应彼此相容,并应对人体和环境无害。1.2.2.4 预制构件施工中产生的粘接剂、稀释剂等易燃、易爆化学制品的废弃物应及时收集送至指定储存容器内并按规定回收,严禁丢弃未经处理的废弃物。1.3 钢结构工程当变电站建构筑物采用钢结构形式时,在施工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同时满足设计要求,并做好钢结构构件的运输、现场存放、成品保护和防腐工作。31
XX/TXXXXX—XXXX本规范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1)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2)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3)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31
XX/TXXXXX—XXXX引用标准名录GB5014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2《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5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98《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29《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规范》GB/T16529《光纤光缆接头》GB/T17738《射频同轴电缆组件》GB/T20840.7《互感器第7部分:电子式电压互感器》GB/T20840.8《互感器第8部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GB/T27747《额定电压72.5kV及以上交流隔离断路器》GB/T2900.15《电工术语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GB/T2900.50《电工术语发电、输电及配电通用术语》GB/T2900.57《电工术语发电、输电及配电运行》GB/T30155《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GB/T50311《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976《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安装及验收规范》DL5009.3《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变电所部分)》DL/T5344《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DL/T62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87《微机型防止电气误操作系统通用技术条件》DL/T860《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YD5002《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YD5209《光传送网(OTN)工程验收规定》GB14902《预拌混凝土》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T5010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488《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GJ3《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31
XX/TXXXXX—XXXXJGJ19《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107《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14《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160《混凝土用膨胀型、扩孔型建筑锚栓》JGJ169《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256《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T104《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规程》JGJ/T28326《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11/385《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规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gbt 18204.6-2013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6部分:卫生监测技术规范
- 《高压电缆内置式电缆接头导体测温装置技术规范》2016(征求意见稿)
- 220千伏变电站220、110母线保护(含断路器失灵)技术规范
- 110千伏变电站微机防误系统技术规范
- 220千伏变电站图象监视系统技术规范
- 500千伏变电站保护及故障信息子站技术规范
- 110千伏变电站低周减载技术规范
- 500千伏变电站故障录波装置技术规范
- 220千伏变电站gps对时系统技术规范
- 500千伏变电站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技术规范
- 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 GB50881-201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技术规范
- 《石油化工储存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规范
- tsg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11-201x
-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居住建筑室内装配式装修工程技术规范》
- 丽水市家庭屋顶光伏接网技术规范(试行)
- 《油气管道并行敷设技术规范》
- 人类精子库基本标准和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