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2 MB
- 12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UICSUICSP备案号:××××-2010SS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L204-201×L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onsoilandwaterconservationfor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201×-××-××发布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
前言水土保持是水利水电工程前期工作和设计的重要组成内容。根据水利部标准编制工作计划,总结十余年来,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发布后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有关设计、审查、实施和竣工验收的经验,在遵循国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为充分反映水利水电工程特点,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各阶段水土保持设计,指导建设施工和运行管理,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要求制定本规范。本规范共21章55节237条和7个附录,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水土保持设计变更等阶段以及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技术内容和设计要求进行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总体技术规定、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估测与预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分区及措施总体布局,水土保持工程级别划分与设计标准,水文计算,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等21个部分。本技术规范结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有关规定,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特点提出如下新增内容:1.提出了水土保持工程级别划分及设计标准。2.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基本规定,并分水库枢纽工程、闸站工程、河道工程、输水工程、灌溉工程、移民安置及专项改建工程作了特殊规定。3.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特点,对前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竣工验收等各阶段水土保持有关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规范了施工图设计说明书编写提纲、水土保持设计变更报告编写提纲。4.针对小面积汇流条件,对有关设计洪水计算进行了规定。5.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弃土(石、渣)场选址的有关条文,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实际,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规定;明确了渣场稳定分析和计算有关要求。6.结合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要求,提出了绿化设计标准。本规范中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参编单位:××××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
目次1总则....................................................................12术语....................................................................33总体技术规定..............................................................43.1基本规定.......................................................................43.2水利水电工程分类特殊规定........................................................63.3各阶段设计深度与主要内容........................................................83.4水土保持设计变更..............................................................103.5施工管理的水土保持要求.........................................................113.6竣工验收的水土保持要求.........................................................11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124.1一般规定......................................................................124.2基本要求......................................................................134.3各设计阶段评价要求............................................................144.4主要工程类型评价重点...........................................................15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175.1一般规定......................................................................175.2防治责任范围界定..............................................................176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估测与预测.............................................196.1一般规定......................................................................196.2各阶段基本要求................................................................197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分区及措施总体布局.................................217.1防治目标及标准................................................................217.2防治分区......................................................................217.3防治措施总体布局..............................................................228水土保持工程级别划分与设计标准...........................................258.1水土保持工程级别划分...........................................................258.2设计标准......................................................................269水文计算.................................................................279.1一般规定......................................................................279.2适用条件......................................................................2710弃土(石、渣)场设计.....................................................3310.1一般规定.....................................................................3310.2场址选择.....................................................................3310.3弃土(石、渣)堆置............................................................3310.4安全防护距离.................................................................3510.5弃土(石、渣)场稳定计算......................................................3610.6弃渣场防护措施总体布置........................................................37
10.7拦挡工程设计.................................................................3811降水蓄渗工程............................................................4111.1一般规定.....................................................................4111.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4111.3雨水收集回用及入渗工程........................................................4312防洪排导工程............................................................4412.1一般规定.....................................................................4412.2设计要求.....................................................................4413斜坡防护工程............................................................4713.1一般规定.....................................................................4713.2设计要求.....................................................................4714土地整治工程............................................................4914.1一般规定.....................................................................4914.2设计要求.....................................................................4915防风固沙工程............................................................5115.1一般规定.....................................................................5115.2分区设计规定.................................................................5115.3设计要求.....................................................................5216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5316.1一般规定.....................................................................5316.2设计要求.....................................................................5316.3措施设计.....................................................................5417临时防护工程............................................................5817.1一般规定.....................................................................5817.2设计要求.....................................................................5818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6018.1一般规定.....................................................................6018.2设计要求.....................................................................6019水土保持监测............................................................6219.1一般规定.....................................................................6219.2各阶段基本要求...............................................................6220水土保持工程管理........................................................6320.1一般规定.....................................................................6320.2工程建设期管理...............................................................6320.3工程运行期管理...............................................................6420.4工程管理和范围...............................................................6421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6521.1一般规定.....................................................................65
21.2各阶段基本要求...............................................................65附录A水土保持施工说明书编制内容和要求....................................66附录B水土保持设计变更报告编制内容和要求..................................68附录C直接影响区界定参考值................................................69附录D水土流失预测参数范例................................................70附录E抗滑稳定计算........................................................72附录F边坡分类及容许坡度选定..............................................75附录G常用水土保持树种和草种..............................................76标准用词说明................................................................78条文说明..............................................................79
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预防、控制和治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防治水土流失危害,减轻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恢复或改善工程项目区生态环境,特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水土保持设计、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以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施工、验收等,小型工程可参照执行。1.0.3水土保持设计应与主体工程设计的阶段深度协调,与主体工程规划布置及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等内容紧密衔接。1.0.4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设计应重视调查研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做到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实用美观、技术经济合理。1.0.5本规范引用以下技术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6)《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1)《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2)《水土保持术语》(GB/T20465)《防洪标准》(GB/T5020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有色金属矿山排土场设计规范》(GB5042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水利水电工程沉沙池设计规范》(SL269)1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SL328)《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1.0.6水土保持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2术语2.0.1水土保持设计变更designmodificationforsoilandwaterconservation自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批准之日起至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之日止,对已批准的水土保持初步设计所进行的修改和优化等活动。根据水土保持设计变更所涉及的总体布局、措施设计、投资等情况,设计变更可分为重大设计变更和一般设计变更。2.0.2点型工程block-typeengineering工程布局及占地面积集中、呈点状分布的工程,主要包括水利枢纽、闸站、泵站等。2.0.3线型工程line-typeengineering工程布局及占地面积呈线状分布的工程,主要包括输水工程、河道工程、灌溉工程等。2.0.4设计水平年designlevelyear水土保持设施正常运行并达到预期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的年份。3
3总体技术规定3.1基本规定3.1.1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应遵循下列规定:1控制和减少对原地貌、地表植被、水系的扰动和损毁,减少占用水土资源,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对于原地表植被、表土有特殊保护要求的区域,应结合项目区实际剥离表层土、移植植物以备后期恢复利用,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防护措施。3主体工程开挖土石方应优先考虑综合利用,尽量减少借方和弃土(石、渣)。弃土(石、渣)应设置专门场地予以堆放和处置。弃土(石、渣)严禁直接倾倒入江河、湖泊和已建成水库。4在满足功能要求且不影响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水利水电工程边坡防护应采用生态型防护措施;具备条件的浆砌石、混凝土等护坡及稳定岩质边坡,应采取有效措施覆绿。5开挖、排弃、堆垫场地宜采取拦挡、护坡、截排水及整治措施。弃土(石、渣)场设计应在土(石、渣)体稳定基础上进行。6改建、扩建项目拆除的建筑物弃土(石、渣)应合理处置,优先考虑就近填凹、置于底层,其上堆置弃土的方案。7施工期临时防护措施应在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水土保持评价基础上合理确定,宜采取拦挡、排水、沉沙、苫盖、临时绿化等临时防护措施,控制和减少施工期水土流失。8施工迹地宜及时进行土地整治,根据土地利用方向,恢复为耕地或林草地。西北干旱区施工迹地可采取碾压、砾石(卵石、粘土)压盖等措施,并严格控制施工扰动。8水利水电工程涉及的植物措施设计及投资应全部纳入水土保持设计文件中。3.1.2工程选址(线)、建设方案及布局应遵循《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3.2.1条的规定。主体工程设计在工程布局、选址(线)、主要建筑物型式等方案比选中应将水土流失影响和防治作为比选因素之一。3.1.3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土(块石、砂砾石)料场规划,应兼顾水土流失防治、移民占地、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要求。土(块石、砂砾石)料场选址应遵循GB50433中3.2.2条的规定,并经综合分析和比选后确定。3.1.4取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应在合理安排开挖料与排渣的施工时序的基础上,尽可能回填弃土石渣。丘陵岗地区尽可能于浅丘、小山包取土,后期平整利用。对占用耕地的取土场应商建设征与移民、施工组织设计专业对取土深度、占地面积和征占地方式进行比选。3.1.5弃土(石、渣)场选址应在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土石方平衡基础上,综合考虑运输、运距、占地、弃土(石、渣)防护及后期恢复利用等因素,由水土保持专业会同施工组4
织设计、建设征地与移民专业确定。弃土(石、渣)场选址除应遵循GB50433中3.2.3条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1弃土(石、渣)场应避开不良地质条件地段,严禁在泥石流沟道设置弃土(石、渣)场。弃土(石、渣)场不宜设置在汇水面积和流量大、沟谷纵坡陡、出口不易拦截的沟道;对弃土(石、渣)场选址进行论证后,若确需在此类沟道弃土(石、渣)的,应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2严禁在对重要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行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布设弃土(石、渣)场。弃土(石、渣)场不应影响河流、沟谷的行洪安全;弃土(石、渣)不应影响水库大坝、水利工程取用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灌(排)干渠(沟)功能;不应影响工矿企业、居民区、交通干线或其他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3不宜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设置弃土(石、渣)场,确需设置的应符合河道管理、河流治导规划及防洪行洪的要求,并采取措施保障行洪安全和减少由此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4山区、丘陵区弃土(石、渣)场宜选择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地形相对平缓的沟谷、凹地、坡台地、滩地等;平原区弃土(石、渣)优先弃于洼地、取土(采砂)坑,以及裸地、空闲地、平滩地等。弃土(石、渣)场尽可能减少占压耕地,减少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5风蚀区的弃土(石、渣)场选址应避开风口区域。3.1.6丘陵区、山区的1、2、3级弃土(石、渣)场,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在测绘和地勘工作基础上,对弃土(石、渣)场选址、堆置方式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进行方案比选,初步设计阶段进一步详勘;4、5级弃土(石、渣)场按GB50433中5.2.6条第2款进行调查,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详查并做必要的勘探工作。3.1.7移民安置水土流失防治应符合下列规定:1移民安置规划及工程设计应分析研究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或危害,采取必要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并计列水土流失防治费用。2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移民水土保持技术文件编制要求见表3.1.6。表3.1.6移民水土保持技术文件编制要求移民集中安置人口(人)水土保持方案移民规划专项设施复改建、防护工程山区、平原区、3(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土石方开挖总量(万m)丘陵区滨海区编制移民水土保持附件编报水土保持方案≥1000≥5000≥100编制移民水土保持篇章编写水土保持设计篇章<1000<5000<1003移民水土保持投资应纳入移民规划中。3.1.8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除应符合GB50433中3.2.4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1设置导流围堰的,应明确围堰填筑的形式、土方来源、围堰防护方案及拆除方式等。5
除内陆区季节性河流有条件且不造成危害的,一般不应采取自溃式土石围堰。2涉及风蚀区域,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土方施工进度安排宜避开大风季节。3石料场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商水土保持专业做出分台开采设计方案,满足后期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恢复要求。4无用土剥离宜与表土剥离相结合,经水土保持评价认为必要时,无用土剥离时应区别对待表层熟土和生土及风化基岩,表层熟土应单独存放。5处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风沙、高原荒漠等破坏后难以恢复植被的区域,不宜布设取土(砂、石)场和弃土(石、渣)场,施工道路和生产运行道路布设尽量采取桥、隧洞等型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地面的破坏。6综合利用的开挖土石方且确需二次转运的,应设置临时堆料场并明确其施工布置。3.1.9水土保持设计中表土剥离措施应符合以下要求:1一般应对渣场、料场、施工临时占地、工程管理区等区域绿化、复垦等覆土需求量进行估算,结合弃土的可利用量,经平衡分析后,确定表土剥离量。2黄土覆盖深厚地区不需剥离表土。3临时施工道路区原则上不考虑表土剥离。4应注意与临时占地复垦措施中有关表土剥离要求相协调,避免重复。3.1.10存在风蚀的区域应采取营造防风林带、种植草灌、设置沙障、苫盖等风蚀控制措施,并注意与环境保护设计中的洒水等有关施工扬尘控制措施衔接。3.1.11工程施工除满足GB50433中3.2.5条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l施工道路应尽量利用现有道路,减小施工扰动范围;施工期结合地形条件和降水情况,采取适宜的拦挡、排水措施,山区、丘陵区道路应加强开挖边坡的防护措施;临时道路废弃后应进行土地整治,根据利用方向恢复土地功能。2风沙区、高原荒漠等生态脆弱区及草原区应严格划定施工作业带,不应越区施工。3减少地表裸露的时间,遇暴雨或大风天气应加强临时防护。4临时堆土(石、渣)及料场加工的成品料应集中堆放,并设置临时拦挡等措施,必要时经分析可增加沉沙、遮盖措施。5取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应根据地形和汇流条件设置截排水、沉沙、拦挡等措施后再开挖。3.2水利水电工程分类特殊规定3.2.1点型工程—水库枢纽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从占地、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数量、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防护工程量、移民占地、投资等角度,结合地形条件对水库淹没区、枢纽永久征地、临时占地等弃土(石、渣)方案进行比选,并与主体工程规划、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和建设征地与移民等专业相协6
调。2施工导流、进场道路、施工道路和临建设施应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必要时需做出专门的水土保持设计。3对于水库淹没范围内的耕地,若取土、运输、储量等条件允许,可根据水土保持需要,择机将其耕作熟土剥离用于立地条件不佳的植被恢复区域作为覆土。4弃土(石、渣)不宜弃于水库淹没区。对于高山峡谷等施工布置不便区域,经技术论证确需库区弃土(石、渣)的,应不影响水库设计使用功能和降低水库使用寿命,一般堆渣量不应超过水库总库容的1%,以及死库容的5%。弃土(石、渣)场宜避开水库削落带布设;占用死库容的,弃土(石、渣)场选址应考虑安全因素,不应影响水库大坝、取(用)水及泄水等建筑物安全。库区弃土(石、渣)应在施工期间采取必要的拦挡、排水等措施,确保施工导流期间不应影响河道行洪安全,不应加重下游河道防洪压力。5枢纽工程规划布置应充分考虑周边景观及后期运行管理,并为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与恢复创造条件,枢纽区(含工程管理区)应结合景观要求进行绿化和美化。3.2.2点型工程—闸、泵站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弃土(石、渣)应尽可能利用闸、泵站永久征地和周边堤防护堤地集中堆放,不宜在河道内设置弃土(石、渣)场。确要在附近滩地设置弃土(石、渣)场,需经充分论证不影响行洪且符合河流治导线规划。2工程管理区应结合闸、泵站景观和运行管理要求,进行绿化和美化。3.2.3线型工程—河道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河道扩挖弃土(石、渣)应优先结合填塘固基进行综合利用,需设置弃土(石、渣)场时,应优先考虑堤防背水侧永久管理范围,不宜设置在行洪区、泄洪区内,不应对防洪安全产生不利影响。2河道疏浚排泥场四周应设置围堰拦挡、场内排水措施,围堰边坡应采取植物措施,待泥浆沉淀固结后,排泥区顶面应进行土地整治,结合环境保护要求恢复耕地或植被。3河道扩挖土方应尽可能与筑堤相结合,以减少取土场、弃土场占地。护坡工程削坡土方应采取合理施工方法或防护措施避免落入河道。4措施布置应根据穿越农村、城镇、重要景观区等情况,充分考虑河岸生态景观建设,并与河道生态景观规划相协调。3.2.4线型工程-输水和灌溉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处于重要生态功能区且植被难以恢复的山丘区,应采用隧洞输水方案。山区丘陵区深挖、高填段可能产生较大水土流失影响的,应尽可能采用隧洞、管涵、渡槽等输水方案,边坡宜采用综合护坡形式。2、沿山前丘陵阶地布置的输水、灌溉工程,线路布置比选和施工组织设计应充分考虑渠线坡面洪水和水系调整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7
3弃土(石、渣)场不宜布设在挖方渠段汇水侧,尽量布设在渠道坡面汇水的下游侧。输水明渠的弃土(石、渣)宜结合防洪堤、渠堤永久征地和料场迹地堆存,并采取适当防护措施。4渠道开挖弃土弃渣应结合渠堤填筑,优先堆放渠道管理范围内;改线渠道优先考虑回填原有渠道;田间工程弃土一般就近平整。5明渠输水的护渠林树种选择以及埋涵、管线工程区植被恢复措施应考虑后期运行管理要求。6沿坡面开挖的渠道,应在渠道上坡侧采取截排水、护坡等防护措施,必要时可设密植灌木林带,控制入渠泥沙量。7风沙区明渠工程,断面成型时应及时布设沙障等工程措施,施工完毕后,宜结合已有工程措施布设防风固沙植物措施。3.2.5移民水土保持(含安置区、专项改建工程和防护工程区)应遵循以下规定:1移民安置点宜选择地形平缓、土石方挖填量相对较少区域。对于山区、丘陵区后靠安置点,应合理确定安置区竖向布置规划,宜采取分台布置方案,避免大挖大填,并配套相应护坡、排水措施。集中安置区绿化指标应与林草植被覆盖率指标相协调。2铁路、公路等专项设施复改建应充分考虑各工程类型特点,尽可能增加桥、隧比例;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合理布设渣料场及路基路堑边坡的水土流失防护措施。3安置点或防护工程要合理选择料场,在满足防洪安全前提下对防护堤边坡采取生态型防护措施,弃土(石、渣)尽可能利用堤防永久占地或回填垫地,重视防护区的截排水措施。4抬田工程要做好表层耕作土剥离防护措施,优先利用库区内淹没耕地取土或工程弃土(石、渣)作为填方。3.3各阶段设计深度与主要内容3.3.1规划阶段水土保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主体工程规划情况,编写“水土保持”篇章。2结合主体工程设计有关资料,进行水土保持初步调查,以资料收集方法为主。3篇章应包括以下内容:简要说明规划工程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状况,说明“三区”划分情况,进行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初步评价,初步分析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初步明确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域,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总体要求,初拟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并匡列水土保持投资。3.3.2项目建议书阶段水土保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主体工程设计情况,编写“水土保持”篇章。2结合主体工程设计有关资料,进行水土保持初步调查。8
3篇章应包括以下内容:简要说明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状况,明确“三区”划分;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界定原则,初估防治责任范围;初步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并进行估测,从水土保持角度对工程总体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基本明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初拟水土保持布局与措施体系以及初步防治方案;提出水土保持监测初步方案;确定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原则和依据,初步估算水土保持投资;提出水土保持初步结论以及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处理建议。4点型工程应根据工程规划布置布设水土保持措施,估算工程量及投资;线型工程应根据典型工程设计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并推算工程措施数量,估算投资;线型工程的弃土(石、渣)场、取土场以及临时道路、移民安置及专项改建等可选择区域类比工程按指标法进行工程量估算及投资估算。5附图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措施总体布局示意图,典型区段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图。3.3.3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土保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主体工程设计情况,编写“水土保持”篇章及水土保持方案,且两者主要内容和投资保持一致。2水土保持调查和勘测遵循GB50433中5.2节的规定。同时,应以水土保持专业会同施工、移民、地勘等专业进行渣场选址,工程块石料、土料、砂石料场等选址规划应征求水土保持意见。3篇章应包括以下内容:简述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进行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确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并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进行水土流失预测,明确水土流失防治和监测的重点区域;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及目标,确定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与总体布局,分区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明确水土保持工程的等级、设计标准、结构型式,基本确定水土保持措施量和工程量;进行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水土保持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确定水土保持监测方案;提出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管理意见;估算水土保持投资,并进行效益分析;提出水土保持结论与建议。4对于丘陵区、山区的1、2、3级弃土(石、渣)场应初步进行地质查勘,查勘的要求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中4.5节执行,拦渣工程的构筑物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执行。5应开展区域类似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的现场调查。6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附图应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措施总体布局图、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设计图。水土保持方案附图、附表执行GB50433附录A有关要求。3.3.4初步设计阶段水土保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批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设计”篇章。移民安置区水土保持执行3.1.7条规定。9
2勘测调查要求:根据水土保持工程布置情况,对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土流失等情况按地块进行复核;山丘区弃土(石、渣)场、料场地形图测绘比例尺应为1:2000~1:5000,局部地段根据情况可适度放大,测量范围应涵盖设计提供的弃土弃土(石、渣)场占地面积边缘以外(坑洼地边缘)50m,遇周边有居民点、农田、公路、河流等防护对象应适当增加范围;对于丘陵区、山区的1、2、3级弃土(石、渣)场应进行地质勘探,查勘的要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中4.5节执行,拦渣工程的构筑物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执行。3篇章应包括以下内容:简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主要内容和结论性意见,根据主体工程初步设计情况复核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弃土(石、渣)量、防治目标、防治分区和水土保持总体布局,对其中调整内容说明原因。确定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标准,按防治分区,逐项、逐小班提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设计和植物措施设计;计算水土保持工程量,细化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设计,提出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内容;编制水土保持投资概算。4附图应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措施总体布局图;分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图,包括弃土(石、渣)场布置图、剖面图、工程措施断面设计图、植物措施配置图、临时工程设计图;水土保持监测点位布置图。3.3.5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编制“水土保持施工说明书”。2弃渣场设计的地形测绘比例尺应为1:1000~1:5000,测量范围应涵盖设计提供的弃土弃土(石、渣)场占地面积边缘以外(坑洼地边缘)50m,根据地形情况选择控制断面进行测量,断面间距30~50m,并对场区周围的企业、村庄、河流、道路做标示。3拦渣工程、护坡工程等单项措施设计的地形测绘比例尺应为1:500~1:2000,局部地段根据情况可适度放大,并提供地质详勘图纸及资料。4水土保持施工说明书编制内容和要求参照附录A。5设计图纸应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总体布置图;单项工程平面布置图、剖面图、结构图、细部构造图、钢筋图及植物措施图。3.4水土保持设计变更3.4.1水土保持重大设计变更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当主体工程规模或布置发生变化,且主体工程土建部分提出重大设计变更;2总弃土(石、渣)量500万立方米以上的增加20%,100~500万立方米的增加30%,且弃土(石、渣)场位置和防护措施发生重大变化;3增加或减少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工程量有重大改变;4由于国家政策调整或措施变化所导致的水土保持投资严重不足或剩余,水土保持措10
施费用增减30%。3.4.2水土保持重大设计变更应编制设计变更报告,应提出主要变更原因,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进行复核,重新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分区及布局,对照初步设计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变更设计,并分析投资变化原因。编制内容和要求参照附录B,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3.5施工管理的水土保持要求3.5.1工程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土保持工程应纳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外购土(块石、砂砾石)料应选择合法料场,并在合同中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2工程监理文件中应明确水土保持工程监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施工期应进行水土保持监测。3应明确水土保持管理建设单位专职机构或人员,并纳入工程管理的人员与机构设置中。建设单位应通过合同管理、宣传培训和检查验收等手段进行水土保持管理。明确水土保持工程运行管护要求。4工程检查验收文件中应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检查验收程序、标准和要求。3.5.2施工期水土流失防治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期主体工程施工导流、料场、渣场、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等应按照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布置,确需变化的,需按照施工设计变更有关规定执行。2土(块石、砂砾石)料、弃土(石、渣)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沿途散溢。3对特殊保护要求地区,应设立保护地表及植被的警示牌。3.6竣工验收的水土保持要求3.6.1水利水电工程竣工验收之前,应开展水土保持设施竣工专项验收。3.6.2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应以初步设计批复内容和投资为依据,对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充分考虑实施阶段水土保持设计变更情况进行。3.6.3移民安置区水土保持应作为验收内容之一纳入移民专项验收。分阶段移民验收的,相应进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11
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4.1一般规定4.1.1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以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要求为基本条件,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为依据,以主体工程设计为基础。2分析与评价内容应符合GB50433中3.2和5.5节的规定。评价核心是主体工程方案比选评价与制约性因素分析,重点包括主体工程总体规划及布局、选线选址、枢纽及控制性建筑物总体布置、土(块石、砂砾石)料场选址、弃土(石、渣)场选址等的评价。3分析与评价深度应与不同类型水利工程设计深度相适应。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征地与移民规划的分析评价,应初步提出水土保持的原则性要求和建议。初步设计阶段进一步深化。4分析与评价主要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及稳定安全条件、防洪影响、防治责任范围面积、占地类型与面积、扰动(损毁、占压)土地和植被类型及面积、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土石方量及弃土(石、渣)量、新增水土流失量及可能的危害程度、对生态系统恢复产生不可逆性影响、防护措施布设及投资。4.1.2特殊区域的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国家和省级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应以最大限度减少地面扰动和植被破坏、维护水土保持主导功能为准则,重点分析因工程建设造成植被不可逆性破坏和产生严重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提出水土保持制约性要求及对主体工程布置的修改意见。2涉及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的,应结合环境保护专业分析评价结论按前款规定进行评价,并以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和地貌为基本准则。3泥石流和滑坡易发区,应根据主体工程设计、地质灾害评估、山洪灾害评估,在适当补充调查的基础上,对泥石流和滑坡潜在危害进行分析评价,并将其作为弃土(石、渣)场选址评价的重要基础。4北方风沙区,应在分析评价风沙移动对渠道、水库淤积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商水文与规划专业,从风蚀影响和控制角度对工程规模、防护措施布设提出意见和建议。5入海河口段的闸站工程、河道及河口整治工程、围垦工程等应分析需恢复植被地段的含盐量、降水量、周边植被等条件,提出有利于降低含盐量和提高林草成活率的工程布置与施工组织设计的意见与建议。12
4.2基本要求4.2.1主体工程总体方案的制约性因素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1主体工程方案比选的制约性因素分析应符合GB50433中3.2节有关条款。2应通过各评价要素的比较分析,明确工程建设是否存在水土保持制约因素。4.2.2主体工程方案比选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通过各评价要素的比较分析,对工程任务与规模、选线(址)、总体布置等总体方案的比选进行评价,重点分析深挖、高填方和弃土(石、渣)量大的地段的土壤和植被影响,提出优化调整意见与建议。2在明确推荐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工程布置、建(构)筑物型式等比选方案。重点从征占地、移民、水土流失影响等,提出水土保持推荐的意见与要求。3应分析主体工程建(构)筑物阻隔导致的地表径流流路变化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对可能产生重大危害的,应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4.2.3对主体工程建设征地的类型和面积的合理性进行评价,重点分析所需表土的剥离与回覆量及其临时堆存场地和面积,对确需增加或减少征地面积的,应商施工组织设计和建设征地与移民等专业调整。4.2.4结合主体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规划,分析说明项目建设区与主体工程征收地、征用地的关系。4.2.5施工组织设计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GB50433中3.2.2~3.2.4条的规定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评价。2弃土(石、渣)场选址与布设专业间有分歧的,应提出水土保持相关意见和建议。3分析评价土(块石、砂砾石)料场选址的合理性,对易造成较大水土流失影响与危害的应提出水土保持意见和建议。4应以主体工程土石方平衡为基础,从水土保持的角度,考虑无用层剥离、表层土的保护、剥采比及回填利用率、弃渣岩土及物质组成、施工时序、运距等因素,进行土石方平衡和调配分析,提出优化调整意见与建议。5应从水土保持及后期植被恢复等方面分析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开采方式、开采工艺,并提出水土保持意见与要求。6应对施工方法、工艺、进度、时序安排等方面进行合理性分析,并提出水土保持意见和建议。4.2.6主体工程设计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主体工程设计,提出水土保持补充完善的意见、建议和要求。2应按生态优先原则,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条件下,从工程布置和型式等方面进行主体工程防护措施设计的水土保持评价与分析,提出水土保持调整意见和建议。13
4.2.7综合分析结论、意见与建议应包括以下内容:1主体工程方案比选的总体分析结论,主要是制约性因素的分析结论、推荐方案的意见。2工程建设征地合理性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征地调整建议和意见。3施工组织设计优化调整的要求、意见和建议,重点是弃土(石、渣)场和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布设及调整要求、意见与建议。4主体工程设计的评价结论以及补充完善的措施、意见和建议。5、下阶段需解决的水土保持重大技术要求与建议。4.3各设计阶段评价要求4.3.1规划阶段应初步分析规划总体布局和选址(选线)的比选方案是否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特别是对有无重大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和调整的建议。4.3.2项目建议书阶段评价应符合以下规定:1应根据主体工程的比选方案,通过各评价要素评价,分析工程所涉区域是否存在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对不同方案条件下,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可能的水土流失影响及其危害做出定性的分析和判断。从水土保持角度提出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比选及工程总体布置方案的调整要求与建议。2应针对主体工程初步选定的施工工艺、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弃土(石、渣)场等,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其选址、施工方法、占地面积、开采方式、取弃容量等方面的合理性。对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提出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弃土(石、渣)场选址方案的调整意见和建议。3初步分析评价主体工程设计是否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并提出意见或建议。4.3.3可行性研究阶段评价应符合以下规定:1点型工程应按GB50433中5.5节的要求执行。2线型工程可根据主体的设计深度作适当调整。对主体工程设计比选方案,重点对深挖、高填方和弃土(石、渣)量大的地段进行评价或通过分区工程典型布局推估扰动面积、土石方量、损坏植被面积、水土流失危害、工程投资等指标做出水土保持评价。3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详细评价,重点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工程的土石方平衡以及土(块石、砂砾石)料场的合理性。弃土(石、渣)场选址与布设专业间有分歧的,应提出水土保持相关意见和建议。4.3.4初步设计阶段应说明可行性研究阶段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的落实情况,并说明调整原因。对主体工程局部仍需比选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有关建议。14
4.4主要工程类型评价重点4.4.1水库枢纽工程评价重点应符合以下规定:1从植被淹没与破坏、库岸坍塌、水库淤积、不可逆性水土保持植被损坏面积等方面分析评价不同规模的方案比选,明确不同规模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影响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与建议。2从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扰动土地面积、植被淹没面积、土石方平衡及弃土(石、渣)等方面对坝址选择比选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与建议。3从枢纽布置、施工总布置、建设征地与移民规划、景观协调、后期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对主体工程区进行评价,提出主体工程区的总体布置、边坡防护型式、弃土(石、渣)场选址及综合利用、景观规划与绿化、征地范围的空闲地绿化等方面的建议与要求。4对生态脆弱区的高山峡谷地带的枢纽施工道路布置,应从地表土壤与植被破坏及其恢复的可能性深入分析,对产生较大危害和造成植被不可逆性破坏的,应增加桥隧比例。5结合库区淹没与环境现状调查,适当补充土壤与植被的调查,分析评价淹没区土壤与植被利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植物移栽、耕地表土剥离与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的意见与要求。4.4.2闸、泵站工程重点分析评价工程布局方案、建筑物布置、施工组织设计的水土保持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尽量将弃土(石、渣)场布置与防护与施工场地利用和闸、泵站工程景观绿化相结合起来,提出相关建议与要求。4.4.3河道工程重点评价应符合以下规定:1根据河流规划、河道和堤线布置、城市规划,结合地形地貌、护堤地征用、防浪林、滩岸条件、交通道路、建设管理等,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评价河道和堤防选线、筑堤和挖河方案选择等工程布局方案,对大型节制闸站、交叉建筑物、管理站所等应选择典型进行分析,提出比选方案的意见与建议。2分析河道开挖、堤防护坡、排泥场围堰、渣料场的边坡及截排水设计,在保证工程安全条件下,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提出工程型式及植物与工程结合的意见与要求。3对除险加固的河道和堤防工程,应重点分析堤坡削坡处理的施工工艺、原有植被利用的可行性,综合分析填塘固基、盖重、护堤地(林)、防浪林、弃土(石、渣)场的布置,提出意见与要求。4.4.4输水与灌溉工程重点评价应符合以下规定:1应从工程沿线的水土流失敏感区域、占地地类与面积、弃土(石、渣)量、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等方面分析线路比选方案,提出修正性意见。重要的节制闸站、分水口门、隧洞、渡槽、倒虹吸、管理站所,应选取典型工程进行分析,提出水土保持意见与要求。生态脆弱地区因开挖可能导致严重水土流失影响的地段,应商主体工程设计提出替代方案意见。2结合地形条件,按全填方、半挖半填、全挖方段,土方段、石方段抽取典型工程段,15
分析评价主体工程土石方平衡。3对明渠工程应对周边的水土流失及其可能对渠道淤积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与分析,提出意见与要求。4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区改造项目,应分析因灌渠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衬砌可能对沿渠两侧防护林及植被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要求和建议。5明渠输水穿越城区的应充分考虑城市绿化功能需求,尽可能采用生态型的渠堤型式,并与城市景观要求相协调。4.4.5移民安置与专项复改建工程重点评价应符合以下规定:1应对集中安置区、铁路公路复改建和防护工程等进行水土保持评价。2集中安置区应结合村镇规划与场地平整,分析弃土(石、渣)综合利用的可行性。16
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5.1一般规定5.1.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应以主体工程布置、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规划为基础,通过查阅设计资料、图纸量算和调查确定。5.1.2涉及移民安置的,集中建村建镇安置所需的征用地面积应计入防治责任范围;分散、插户、货币安置的不计入防治责任范围。5.1.3经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并商有关专业增加或减少的征地面积和区域,应在项目建设区界定时予以说明。5.1.4直接影响区面积应合理测算,并作为工程总体方案比选评价的水土保持要素之一。直接影响区一般不布设措施,亦不计列投资。5.1.5应说明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与工程征占地之间的关系。5.2防治责任范围界定5.2.1项目建设区界定应符合以下规定:1项目建设区包括:项目建设永久征收和临时征用地,集中安置区、专项设施改复建区等,以及项目建设不需征用的国有土地。2水库枢纽工程应将建设征地与移民规划确定的水库淹没区及影响区(浸没区、塌岸滑坡治理区和防护工程区)计入项目建设区。3施工布置及渣料场和水库淹没及影响区、以及枢纽区征用地有重叠的,不应重复计列。4涉及水下施工或滩涂用地的工程,项目建设区还应计入季节性淹没的可耕种和有植被覆盖的滩地取土(砂砾石)场、滩地施工用地;水下疏浚、抛石护岸、取料等施工扰动水域面积等不计入项目建设区。5改扩建、除险加固工程的项目建设区界定时应调查项目涉及的已征用地,并纳入项目建设区。6主体工程选取的土(块石、砂砾石)场,应根据主体工程地质勘测与施工组织设计情况,商施工、移民专业复核后采用移民征用地面积。5.2.2直接影响区界定应符合以下规定:1直接影响区的范围可参考附录C界定。2点型工程的直接影响区应选择类比工程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确定;线型工程可根据地貌和施工特点分段选取典型类比工程经调查分析确定。3水库淹没造成的直接影响区主要是指塌岸区域,应根据地质调查资料分析可能发生17
塌岸的地段,合理估算确定可能坍塌的范围和面积。4移民安置的直接影响区应计入移民生产安置规划确定的新开垦土地面积。18
6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估测与预测6.1一般规定6.1.1应在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相应开展水土流失影响分析、水土流失估测、水土流失预测和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复核。6.1.2水土流失预测是指主体工程设计基础上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情况下的水土流失量预判及估算。6.2各阶段基本要求6.2.1规划阶段应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初步分析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地表扰动及水土保持设施损坏的范围、重点影响区域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6.2.2项目建议书阶段水土流失估测应符合以下要求:1应以初步确定的工程征地面积为基础,分析确定扰动地表面积。2应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在建设征地与移民规划对工程征地类型调查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3应根据主体工程土石方平衡的初步分析结果,估算工程弃土(石、渣)量。4应初步估算水土流失总量及新增水土流失量,土壤侵蚀模数可根据经验数值或类比工程直接确定。5应根据水土流失量的估算结果,提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的区段。6应初步分析在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6.2.3可研阶段水土流失预测应符合以下要求:1水土流失预测应执行GB50433中5.7条的基本规定。2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宜采用类比法,鼓励采用通过科学研究确定的试验成果。可参考附录D加以总结。3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段应落实到最小预测单元。4应根据预测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水土流失危害分析,重点分析水土流失对下游及周边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产生的危害。5对于年均降雨量300~600毫米的地区,应预测水损失。水损失预测宜采用径流系数法,可按下式计算:n3WwFiHi(ii0)³1013式中W——扰动地表水流失量,m;w19
2Fi——第i个预测单元的面积,km;H——项目区年降雨量,mm;ii——预测单元扰动地表的径流系数;i0——预测单元原状地表的径流系数;径流系数可参考表9.2.2-1选定。6.2.4初步设计阶段应分析确定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和弃土(石、渣)量。20
7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分区及措施总体布局7.1防治目标及标准7.1.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应符合以下规定:1基本目标应达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规定指标的要求。2项目建设区的原有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因建设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3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应得到恢复和改善。工程管理范围植物措施标准应兼顾区域规划、运行管理要求,工程穿越城镇区域应兼顾城市规划要求。7.1.2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等级及指标应按GB50434确定。7.1.3分析水土流失防治六项指标可达性时,应符合以下规定:——工程建设形成的水域面积不计入扰动土地总面积、水土流失总面积及项目建设区面积;——项目涉及征用地占地复耕面积较大时,项目永久占地区也应达到规定的防治指标。7.2防治分区7.2.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应以合理布设防治措施、便于分区分类进行典型设计、便于与主体工程衔接为目的;划分防治分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根据水土流失预测成果,结合原地貌类型、工程总体布置、施工布置划分;——区内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和拟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相近或相似,区间具有显著差异;——点型工程一般按工程总体布置和施工布置划分;——线型工程一般按地貌、水土流失类型及工程组成确定分级体系,一级防治分区宜按地貌类型、水土流失类型划分,次级分区再按工程布置、施工布置划分。——工程规模大、建设内容组成复杂时,一级分区宜与主体工程项目划分相协调。7.2.2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一般可划分为:——主体工程区——工程管理区——弃土(石、渣)场区——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区——施工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21
——移民安置与专项设施改建区——其他区域7.3防治措施总体布局7.3.1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应符合以下要求:1项目建设区除建(构)筑物、道路等硬化地面外,各类填筑开挖面、弃土(石、渣)场、土(块石、砂砾石)料场、空闲地等土壤流失强度超过容许土壤流失量的区域均应进行治理。2应根据主体工程区位条件、工程任务和规模、工程总体布置、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类型等拟定总体布局原则。3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宜突出生态优先理念,并应满足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及防治目标。4总体布局应结合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内容和结论拟定。7.3.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应符合以下要求: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应包含主体工程已有的防护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宜同主体工程设计水土保持评价内容相对应。2措施体系应按防治分区,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拟定,并以框图或表格形式体现。7.3.3主体工程区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程措施应与主体设计相衔接和协调,布设拦挡、护坡、截排水、土地整治等措施。2应在分析主体工程总体布置和建筑物及道路等设施占地情况的基础上,确定配置植物措施的区段,并根据各区段水土流失防治及运行管理的要求、立地条件确定植物措施的布局。3主体工程区内的临时设施宜永临结合,统筹布设临时防护措施。7.3.4工程管理区应根据运行管理和景观的要求,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进行草坪建植、边坡绿化、景观乔灌花卉绿化、雨水集蓄利用、配套灌溉等措施的布局。7.3.5弃土(石、渣)场区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应遵循以下规定:1应考虑工程安全、施工条件、材料来源等因素,从防护措施类型、防护效果、投资等方面进行方案比选,提出推荐方案。2应根据弃土(石、渣)场的位址、渣体稳定及周边安全、渣场后期利用方向,结合弃渣土石组成、气候等因素,选择与布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3人口稠密的农村地区应首先考虑弃土(石、渣)场顶部复耕,复耕困难或离居民点距离较远不便耕种时应布设水土保持植物措施。4对有覆土需要的弃土(石、渣)场,应在弃土(石、渣)前剥离表层土,暂存并采22
取临时拦挡、覆盖等措施。5根据按照地形条件和处理洪水的方式,将水利水电工程弃土(石、渣)场分为五类,其分类及适用条件见表7.3.5。表7.3.5弃土(石、渣)场分类弃土(石、渣)场分类特征适用条件弃渣堆放在沟道内,堆渣体将沟道全部或部分优先选择沟底平缓、肚大口小沟谷,其拦渣工程沟道型填埋为拦渣坝弃渣堆放在河流或沟道两岸较低台地、阶地和河(沟)道流量大,河流或沟道两岸有较宽台临河型河滩地上,堆渣体临河(沟)侧底部低于河(沟)地、阶地和河滩地,其拦渣工程为拦渣堤按地形中设计防洪水位,全部或部分受洪水影响及弃土弃渣堆放在河流或沟道两侧较高台地、缓坡地0沿山坡堆放,坡度不大于25、无软弱夹层且坡(石、坡地型上,堆渣体底部高程高于河(沟)中弃土(石、面稳定的山坡。其拦渣工程为挡渣墙渣)场渣)场设防洪水位与河弃渣堆放在河(沟)道平地上,堆渣体底部高(沟)程低于弃土(石、渣)场设防洪水位,全部受地形平缓,场地较宽广地区,其拦渣工程为围渣平地型相对位洪水影响或弃渣堆放在宽缓的平地,不受洪水堰置划分影响山区、丘陵区无合适河(沟)道,平坝地少且人弃渣堆放在主体工程水库库区内河(沟)道两均耕地少于1亩,同时水库区内存在河(沟)道库区型岸台地、阶地和河滩地上,水库建成后堆渣体两岸台地、阶地和河滩地,其拦渣工程为拦渣堤会被水库全部或部分淹没。和斜坡防护工程注1:本表前四种类型系从后期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布局角度出发,按弃土(石、渣)场位置、弃土(石、渣)场地形地貌特征进行的分类;由于特殊情况下可能选择蓄水淹没前库区设置弃土(石、渣)场,其蓄水淹没前防护措施有一定特殊要求,因此单独归为一类。注2:填凹型渣场属于平地型渣场的特例。注3:临时转运弃土(石、渣)场应布置临时防护措施。7.3.6土(块石、砂砾石)料场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应遵循以下规定::1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应结合地形地貌、地质、覆盖层、土地利用现状及植被生长情况,商施工组织设计和建设征地与移民专业,拟定开采方式、取料厚度、边坡坡度、无用层剥离及表土保护、征地性质及后期恢复利用方向。2石料场应采取分台阶开采方式,不能采用台阶式开采的,应当自上而下分层顺序开采。对于稳定性差的岩石坡面应采取喷浆固坡、锚杆支护、喷锚加筋支护等护坡工程,有条件的应与植物措施相结合。3应根据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当地降水条件和周边来水情况布置截排水设施。4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应根据覆盖层厚度及组成、土地利用现状、后期利用方向布设土地整治、复耕和植物措施,以及必要的表土剥离及防护措施,表土剥离应与无用层剥离相结合,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布设临时拦挡、苫盖、排水等措施。5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开采过程中的废弃料应布设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7.3.7施工生产生活区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生产生活区应根据施工期及季节、降水条件、规模、地形条件,在其周边及场区内布设临时排水措施;场区内的堆料场应布设临时拦挡或覆盖措施;施工期较长的,临时生活区可采用临时绿化措施;对永临结合的生活区采用绿化美化措施。2根据施工生产生活区的占地类型及土地最终利用方向,应采取土地整治、复耕、植被恢复措施。对于西北风沙区,布设场地清理和必要的压盖措施。7.3.8施工道路区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23
1涉及到山体开挖的施工道路,应布设边坡防护、弃土(石、渣)拦挡、截排水及植被恢复等措施。2临时施工道路应根据地形条件、降水条件、对周边的影响等布设临时排水、挡护措施。结合后期利用方向,布设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措施或复耕措施。3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宜布设永久性排水和植物措施,涉及到山区道路及上堤(坝)道路的应布设道路上下边坡的防护措施。4西北风沙区施工期较长的施工道路两侧宜采取砾石压盖、草方格等挡护措施。7.3.9移民安置与专项设施复改建区布局应结合建设征地与移民规划,在集中安置区布设绿化措施,专项设施复改建及防护工程措施布设应根据GB50433有关规定,并参照本节上述有关规定确定。24
8水土保持工程级别划分与设计标准8.1水土保持工程级别划分8.1.1弃土(石、渣)场及相应拦渣工程建筑物级别按表8.1.1规定确定。表8.1.1弃土(石、渣)场及拦渣工程级别3渣场级别堆渣量V(万m)堆渣高度(m)拦渣工程级别1V≥1000﹥150321000﹥V≥500150~10033500﹥V≥100100~6044100﹥V≥5060~205550﹥V﹤205注:根据堆渣量、堆渣高度确定的工程级别不一致时,就高不就低。8.1.2斜坡防护工程级别应综合考虑边坡对周边设施安全和正常运用的影响程度、对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影响程度、边坡失事后的损失大小、边坡规模、社会和环境等因素,按表8.1.2判定。表8.1.2斜坡防护工程级别边坡破坏造成的危害程度边坡破坏危害的对象严重不严重较轻边坡级别工矿企业、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等345一般基础设施455农业生产设施等555注:危害严重的,是指危害对象、相关设施遭到大的破坏或功能受到大的影响,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危害不严重,是指相关设施遭到一些破坏或功能受到一些影响,及时修复后仍能使用;危害较轻的,是指相关设施仅受到很小的影响或其他间接地受到一些影响。8.1.3防风固沙工程防治级别按表8.1.3规定确定。表8.1.3防风固沙工程级别划分表水库总库容灌(排)渠流量拦河闸流量泵站保护移民人口防治级别83333(10m)(m/s)(m/s)(m/s)(人)1>10>300>5000>200>1000210~1.0300~1005000~1000200~501000~70031.0~0.10100~201000~10050~10700~40040.10~0.0120~5100~2010~2400~10050.01~0.001<5<20<2<100注:以项目区现状风力侵蚀强度属强烈侵蚀为基准,当侵蚀强度每降低或增高一级时,防治标准也相应降低或增高一级。8.1.4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级别,应按水利水电工程主要建筑物的等级及绿化工程所处位置,按表8.1.4规定确定。表8.1.4水利水电工程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等级主要建筑物级别生活管理区枢纽闸站永久占地区堤渠永久占地区1~2112311242235233注1:弃土(石、渣)场、取料场等区域一般执行3级标准,若涉及工程永久管理范围,执行相应标准。注2:渠堤工程、枢纽等位于或通过5万人口以上城镇的水利工程提高1级标准。饮用水水源及其输水工程提高1级标准。25
8.2设计标准8.2.1拦渣工程防洪标准根据渣场及拦渣工程的级别,按表8.2.1规定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1临河型弃土(石、渣)场拦渣堤防洪标准应满足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2拦渣工程失事可能对下游的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等造成重大危害时,防洪标准可按表8.2.1的规定提高1级。3对确需提高防洪标准的1级弃土(石、渣)场,应经技术论证确定。表8.2.1水土保持拦渣工程防洪标准防洪标准[重现期(年)]拦渣工程渣场级别山区、丘陵区平原区、滨海区级别设计校核设计校核131002005010023100~50200~10050~30100~503450~30100~5030~2050~304530~2050~3020~1030~205520~1030~2010208.2.2防风固沙工程设计标准按表8.2.2执行,并符合下列要求:1对防风固沙带宽>500m工程项目,应经论证确定其宽度。2防风固沙带由砾质土覆盖、化学固沙、沙障、防风固沙林带、防风固沙草带等措施组成,视具体情况采取单一措施或复合措施。表8.2.2防风固沙工程设计标准防风固沙工程级别防风固沙带宽(m)1级>5002级100~5003级50~1004级20~505级<208.2.3截(排)水工程的排水设计标准一般采用3~5年一遇短历时设计暴雨。8.2.4植被建设工程设计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1级植被建设工程应充分考虑景观、游憩、环境保护和生态防护等多种功能的要求,按照园林绿化工程标准执行。22级植被建设工程应考虑生态防护和环境保护要求,适当考虑景观、游憩等功能要求的绿化工程,按照生态公益林的要求执行,并参照园林绿化标准适度提高。33级植被建设工程应考虑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要求,按照生态公益林绿化标准执行。26
9水文计算9.1一般规定9.1.1水利水电水土保持工程的水文计算除应符合本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9.1.2对于来水面积较大以及重要的防洪排导工程,应进行防洪排水水文计算,以确定设计洪水成果,满足防洪排导工程的水利计算和水力计算。9.1.3排水工程根据确定的排水标准,按短历时设计暴雨计算设计排水流量。9.2适用条件9.2.1水文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1设计洪水应充分利用实测水文资料,依据《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进行分析计算;对于无资料地区小流域的设计洪水,可依据《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各省、市(区)编制的《暴雨洪水图集》,以及各地编制的《水文手册》所提供的方法进行多种计算,通过分析论证选用合理的成果。22对于设计汇水面积<300km的小流域,其设计洪水采用推理公式计算。推理公式的一般表达式为:SpQF0.278(全面汇流,t)(9.2.1-1)mnc1nSttpccQF0.278(部分汇流,t)(9.2.1-2)mc0.278L(9.2.1-3)11mJQ34m1/nSptnc1(9.2.1-4)Q3式中——设计洪峰流量,m/s;mF——汇水面积,km2;Sp——重现期(频率)为P的最大1h降雨强度,mm/h;——流域汇流历时,h;tc——净雨历时或称产流历时,h;——损失参数,即平均稳定入渗率,mm/h;27
n——暴雨衰减指数,反映暴雨在时程分配上的集中(或分散)程度指标;m——汇流参数,在一定概化条件下,通过本地区实测暴雨洪水资料综合分析得出;L——河长,即沿主河道从出口断面至分水岭的最长距离,km;J——沿河长(流程)L的平均比降,以小数计。3推理公式计算过程一般采用试算法、图解试算法和图解分析法。当采用试算法时,可参照图9.2.1所示的框图进行。图9.2.1推理公式试算法计算设计洪峰流量流程图4推理公式中的参数m、n、等一般通过实测暴雨洪水资料,经分析综合得出或查全国和各省(自治区、市)的暴雨洪水查算图表、《水文手册》等合理选用。对于无条件作地区综合的流域或在规划阶段,汇流参数m可参考表9.2.1-1选用。m表9.2.1-1汇流参数查用表L推理公式洪水汇流参数m值()类别雨洪特性、河道特性、土壤植被条件J1/3θ=1~10θ=10~30θ=30~90θ=90~400北方半干旱地区、植被条件较差,以荒坡、梯田或少Ⅰ量的稀疏林为主的土石山区,旱作物较多,河道呈宽浅型,1.00~1.301.30~1.601.60~1.801.80~2.20间隙性水流,洪水陡涨陡落。南北方地理景观过渡区,植被条件一般,以稀疏、针Ⅱ0.60~0.700.70~0.800.80~0.900.90~1.30叶林、幼林为主的土石山区或流域内耕地较多。南方、东北湿润山丘区,植被条件良好,以灌木林、竹林为主的石山区,或森林覆盖度达40%~50%、或流域内Ⅲ0.30~0.400.40~0.500.50~0.600.60~0.90多为水稻田、卵石,两岸滩地杂草丛生,大洪水多为尖瘦型,中小洪水多为矮胖型。28
m表9.2.1-1(续)汇流参数查用表L推理公式洪水汇流参数m值()1/3类别雨洪特性、河道特性、土壤植被条件Jθ=1~10θ=10~30θ=30~90θ=90~400雨量丰沛的湿润山区,植被条件优良,森林覆盖度可高达70%以上,多为深山原始森林区,枯枝落叶层厚,壤Ⅳ1、20.20~0.300.30~0.350.35~0.400.40~0.80中流较丰富,河床呈山区型,大卵石,大砾石河槽,有跌水,洪水多为陡涨缓落。5一次洪水过程的总量可用下式计算:WP=0.1²Hp²F(9.2.1-5)mWp=A²F(9.2.1-6)3式中Wp——设计洪水总量(万m);Hp——设计净雨量(mm);A、m——洪量地理参数及指数,可采用当地经验值;其他符号意义同前。6与设计洪峰流量Qm和洪水总量WP相配合,其洪水概化过程线一般有三角形过程线、五边形过程线和无因次过程线。27当缺乏必要的流域资料,而有暴雨资料时,对于特小流域(F<10km)的设计洪水,可采用下列地区综合经验公式计算:2/32QSF(F≥3km)(9.2.1-7)mp2QSF(F<3km)(9.2.1-8)mp式中——径流系数,一般根据当地实测水文资料分析,综合确定。不具备资料分析条件时,可按照设计流域前期雨量和土类的不同查表9.2.1-2确定。其他符号意义同前。表9.2.1-2径流系数参考值土的类别Ⅱ类土Ⅲ类土Ⅳ类土Ⅴ类土前期雨量Ⅵ类土(粘土、肥沃粘壤土,(灰化土、森林型粘壤(黑土、栗色土、生草砂壤(砂壤土,含沙(砂)含沙量5~15%)土,含沙量15~35%)土,含沙量35~65%)量65~85%)前期大雨0.900.850.800.600.45前期中雨0.800.750.650.500.35前期小雨0.600.550.500.400.25注:前期大雨指年径流系数大于0.5;前期中雨指年径流系数介于0.5~0.3;前期小雨指年径流系数小于0.3及年径流深300mm以下。9.2.2排水工程设计排水流量、蓄水工程的来水量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1截(排)水沟设计排水流量的计算过程可参照图9.2.2中所示的框图进行。29
图9.2.2截(排)水沟设计来水流量的计算过程流程框图2截(排)水沟设计排水流量,采用以下小流域面积设计流量公式计算:Q16.67qF(9.2.2-1)m式中q——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mm/min;其他符号意义同前。3径流系数按照表9.2.2-1要求确定。若汇水面积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地表种类时,应按不同地表种类面积加权求得平均径流系数。表9.2.2-1径流系数参考值(值)地表种类径流系数()地表种类径流系数()沥青混凝土路面0.95起伏的山地0.60~0.80水泥混凝土路面0.90细粒土坡面0.40~0.65粒料路面0.60~0.80平原草地0.40~0.65粗粒土坡面和路肩0.10~0.30一般耕地0.40~0.60陡峻的山地0.75~0.90落叶林地0.35~0.60硬质岩石坡面0.70~0.85针叶林地0.25~0.50软质岩石坡面0.50~0.80粗砂土坡面0.10~0.30水稻田、水塘0.70~0.80卵石、块石坡地0.08~0.154降雨历时一般取设计控制点的汇流时间,其值为汇水区最远点到排水设施处的坡面汇流历时t与在沟(管)内的沟(管)汇流历时t之和。在考虑路面表面排水时,可不计沟12(管)内的汇流历时t。25坡面汇流历时(t)及其相应的地表粗度系数(m)按柯比(Kerby)公式计算:1130
0.467mL1s(9.2.2-2)t1.4451is式中t—坡面汇流历时,min;1L—坡面流的长度,m;sis—坡面流的坡降,以小数计;m1—地面粗度系数,可按地表情况查表9.2.2-2确定。m表9.2.2-2地面粗度系数1参考值地表状况粗度系数地表状况粗度系数光滑的不透水地面0.02牧草地、草地0.40光滑的压实地面0.10落叶树林0.60稀疏草地、耕地0.20针叶树林0.806计算沟(管)内汇流历时t时,先在断面尺寸、坡度变化点或者有支沟(支管)汇入2处分段,分别计算各段的汇流历时后再叠加而得,按公式9.2.2-3计算。nlti(9.2.2-3)2i160vi式中t——沟(管)内汇流历时,min;2n和i——分段数和分段序号;li——第i段的长度,m;vi——第i段的平均流速,m/s;沟(管)平均流速v按公式9.2.2-4、9.2.2-5计算:12/31/2vRI(9.2.2-4)nRAX/(9.2.2-5)式中n——沟壁(管壁)的粗糙系数,按表9.2.2-3确定;R——水力半径,m;X——过水断面湿周,m;I——水力坡度,可取沟(管)的底坡,以小数计。表9.2.2-3排水沟(管)壁的粗糙系数(n值)排水沟(管)类别粗糙系数(n)排水沟(管)类别粗度系数(n)塑料管(聚氯乙烯)0.010植草皮明沟(v=1.8m/s)0.050~0.090石棉水泥管0.012浆砌石明沟0.025铸铁管0.015浆砌片石明沟0.032波纹管0.027水泥混凝土明沟(抹面)0.015岩石质明沟0.035水泥混凝土明沟(预制)0.012植草皮明沟(v=0.6m/s)0.035~0.05031
0.6或采用系齐哈(Rziha)公式vi20g近似估算沟(管)的平均流速,其中ig为该段排水沟(管)的平均坡度。7当工程场址及其邻近地区有10年以上自记雨量计资料时,应利用实测资料整理分析得到设计重现期的降雨强度。当缺乏自记雨量计资料时,可利用标准降雨强度等值线图和有关转换系数,按下式计算降雨强度:qCCq(9.2.2-6)pt5,10式中q——5年重现期和10min降雨历时的标准降雨强度,可按工程所在地区,查中国5,105年一遇10min降雨强度(q)等值线图(附图1),mm/min;5,10Cp——重现期转换系数,为设计重现期降雨强度qp同标准重现期降雨强度q5的比值(qp/q5),按工程所在地区,由表9.2.2-4确定。Ct——降雨历时转换系数,为降雨历时t的降雨强度qt同10min降雨历时的降雨强度q10的比值(qp/q10),按工程所在地区的60min转换系数(C60),由表9.2.2-5查取,C60可查中国60min降雨强度转换系数(C60)等值线图(附图2),mm/min。表9.2.2-4重现期转换系数(Cp)表重现期P(年)地区351015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0.861.001.171.27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台湾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四川、0.831.001.221.36西藏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非干旱区)0.761.001.341.54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干旱区,约相当于5年0.711.001.441.72一遇10mm降雨强度小于0.5mm/mim的地区)表9.2.2-5降雨历时转换系数(Ct)表降雨历时t(min)C603510152030405060901200.301.401.251.000.770.640.500.400.340.300.220.180.351.401.251.000.800.680.550.450.390.350.260.210.401.401.251.000.820.720.590.500.440.400.300.250.451.401.251.000.840.760.630.550.500.450.340.290.501.401.251.000.870.800.680.600.550.500.390.3332
10弃土(石、渣)场设计10.1一般规定10.1.1弃土(石、渣)场防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弃土(石、渣)场设计应通过现场查勘,按就地取材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渣场应按正常运用和非正常运用两种工况进行渣体稳定计算。3渣场堆置总高度、台阶高度及宽度应根据岩土组成和物理力学参数、渣场地形和工程地质、气象及水文、施工机械类型等合理确定。10.1.2弃土(石、渣)场设计所需基本资料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弃土(石、渣)的数量、主要岩土组成和物理力学参数。2场址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移民征地资料。3现状地形图,场址区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及必要的勘察资料。10.2场址选择10.2.1选址除应符合本规范3.1.5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与主体工程设计同步进行,既要符合主体工程经济合理的要求,同时应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应根据弃土(石、渣)场容量、占地类型与面积、运距及运输道路建设、弃土(石、渣)组成及排放方式、弃土(石、渣)防护整治工程量及弃土(石、渣)场后期利用等情况,经综合分析确定弃土(石、渣)场选址。3选址宜靠近主体工程布置,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尽可能与施工场地布置相结合。4场址比选内容应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占地类型与面积、涉及安置人数与专项设施数量及其投资;弃土(石、渣)场容量、运距、运渣道路、防护措施及其投资;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数量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弃土(石、渣)场后期利用方向。10.3弃土(石、渣)堆置10.3.1弃土(石、渣)场一般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堆置;渣场高度小于10m的,在采取安全挡护措施下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堆置。10.3.2弃土(石、渣)场堆置要素主要包括:容量、堆置高度与台阶高度、平台宽度、综合坡度等。10.3.3堆渣容量应以自然方为基础,考虑碾压及沉降因素进行修正。无试验资料的,松散33
系数可按表10.3.3选取。表10.3.3土(石、渣)松散系数最大边长度小最大边长度大于种类砂砂质粘土粘土带夹石的粘土于30cm岩石30cm岩石松散系数1.03~1.051.1~1.151.1~1.151.15~1.251.2~1.41.3~1.610.3.4占地面积应综合考虑堆渣量、地形、堆置要素、截排水措施等确定。10.3.5弃土(石、渣)场基础为土基时,在不考虑综合利用和植被恢复措施的情况下,堆置高度与台阶高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弃土(石、渣)初期基底压实到最大的承载能力时,堆置高度按式(10.3.5—1)计算。1H1Ccotcot(10.3.5—1)1802式中H1——弃土(石、渣)场的堆置高度,m;C——弃土(石、渣)场基底岩土的粘结力,kPa;——弃土(石、渣)场基底岩土的内摩擦角,°;3γ——弃土(石、渣)场弃土(石、渣)的容重,kN/m。2当基底处于极限状态,产生塑性变形和移动时,堆置高度可按式(10.3.5—2)计算。Ccot2tanH2tan45e1(10.3.5—2)2式中H2——弃土(石、渣)场的极限堆置高度,m。34、5级弃土(石、渣)场,当缺乏工程地质资料时,堆置台阶高度可按表10.3.5确定。表10.3.5弃土(石、渣)堆置台阶高度单位:m弃土(石、渣)类别堆置台阶高度坚硬块石30~40(20~30)混合土石20~30(15~20)松软岩土10~20(8~15)松散硬质粘土15~30(10~20)松散软质粘土10~15(8~12)砂土5~10注1:括号内数值系工程地质不良及气象条件不利时参考值。注2:弃土(石、渣)场地基(原地面)坡度平缓,弃土(石、渣)为坚硬岩石或利用狭窄山沟、谷地、坑塘堆置的弃土(石、渣)场,可不受此表限制。10.3.6弃土(石、渣)堆置的自然安息角应根据岩土组成,可按表10.3.6规定选取。表10.3.6堆置自然安息角自然安息角平均安息角类别自然安息角(°)平均安息角(°)对应边坡对应边坡砂质片岩(角砾、碎石)与砂粘土25~421:2.15~1:1.15351:1.45砂岩(块石、碎石、角砾)26~401:2.05~1:1.2321:1.6砂岩(砾石、碎石)27~391:1.96~1:1.24331:1.54片岩(角砾、碎石)与砂粘土36~431:1.38~1:1.08381:1.28页岩(片岩)29~431:1.8~1:1.08381:1.28石灰岩(碎石)与砂粘土27~451:1.96~1:1:1341:1.4834
表10.3.6(续)堆置自然安息角自然安息角平均安息角类别自然安息角(°)平均安息角(°)对应边坡对应边坡花岗岩35~401:1.43~1:1.19371:1.33钙质砂岩——34.51:1.46致密石灰岩32~361:1.6~1:1.38351:1.43片麻岩——341:1.48云母片岩——301:1.74各种块度的坚硬岩石30~481:1.48~1:0.932~451:1.6~1:110.3.7堆置高度40m以上的弃土(石、渣)场应采用多台阶堆置,综合坡度一般宜应在22~25°,并经过整体稳定性验算,最终确定综合坡度,每一台阶按自然安息角堆放的渣体,平台宽度可参考表10.3.7选取。表10.3.7各类渣体不同台阶高度对应的平台宽度台阶高度(m)类别68101215砂质片岩(角砾、碎石)与砂粘土1.5~7.51.7~102~12.52.5~153.5~19砂岩(块石、碎石、角砾)2~72.5~9.53~124~144.5~17.5砂岩(砾石、碎石)2.5~73.5~94~11.55~13.56~17片岩(角砾、碎石)与砂粘土6~88~10.510~1312~15.515~19.5页岩(片岩)3.5~84.5~10.55.5~137~15.58.5~19.5石灰岩(碎石)与砂粘土2.5~8.53.5~114~145~16.56~20.5花岗岩6~77.5~9.59.5~1211.5~1414~17.5钙质砂岩5.57.591113.5致密石灰岩5~66~88~109~1211.5~15片麻岩5.57910.513.5云母片岩456.5810各种块度的坚硬岩石4~95~126.5~157.5~17.59.5~2210.3.8在特殊条件下,采取自上而下方式堆置的渣体,应在稳定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整坡,台阶高度、平台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土质边坡台阶高度宜取5~10m,平台宽度不小于2m;每30~40m设置一道宽5m以上的平台。2混合的碎(砾)石土台阶高度宜取8~12m,平台宽度不小于2m;每40~50m设置一道宽5m以上的平台。10.4安全防护距离10.4.1弃土(石、渣)场与重要基础设施之间应留有安全防护距离,安全防护距离可按表10.4.1中的规定确定。表10.4.1最终坡底线与保护对象之间的安全防护距离保护对象安全防护距离国家及省级铁(公)路干线、航道、高压输变线路、铁塔等重要设施1.0H~1.5H水利水电枢纽生活管理区、居住区、城镇、工矿企业≥2.0H水库大坝、水利工程取用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灌(排)干渠(沟)不应小于1.0H注1:表中H值为弃土(石、渣)场设计堆置总高度。注2:安全防护距离:铁路、公路、道路建构筑物由其边缘算起,航道由设计水位线岸边算起,工矿企业由其边缘或围墙算起。注3:规模较大的居住区(人口0.5万人以上)和有建制的城镇应按表中的数据适当加大。35
10.5弃土(石、渣)场稳定计算10.5.1抗滑稳定计算应根据渣场等级、地形、地质条件,并结合弃土(石、渣)堆置型式、堆置高度、弃土(石、渣)组成、弃土(石、渣)的物理力学参数等选择有代表性的断面进行。10.5.2渣体抗滑稳定计算可分为正常运用情况和非常运用情况。1正常运用情况:弃土(石、渣)场处在最终弃土(石、渣)状态时,渣体无渗流或稳定渗流。2非常运用情况:1)非常运用情况Ⅰ:弃土(石、渣)完毕后,渣体不稳定渗流。2)非常运用情况Ⅱ:弃土(石、渣)场正常运用情况下遭遇地震。10.5.3多雨地区的弃土(石、渣)场,还应核算连续降雨期边坡的抗滑稳定,其安全系数可按非常运用情况Ⅰ采用。10.5.4弃土(石、渣)场一般抗滑稳定计算可采用圆弧滑动法;当弃土(石、渣)场基础存在较薄软弱土层时,宜采用改良圆弧法。若弃土(石、渣)体滑动面呈非圆弧形时,宜采用摩根斯顿—普赖斯法进行抗滑稳定计算。10.5.5抗滑稳定计算应符合附录E规定。10.5.6简化毕肖普计算方法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应不小于表10.5.6中数值。表10.5.6弃土(石、渣)场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弃土(石、渣)场级别应用情况12、34、5正常运用1.301.251.20非常运用Ⅰ1.201.151.15非常运用非常运用Ⅱ1.151.101.1010.5.7采用不计条块间作用力的瑞典圆弧法计算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应不小于表10.5.7中数值。表10.5.7弃土(石、渣)场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弃土(石、渣)场级别应用情况12、34、5正常运用1.201.151.10非常运用Ⅰ1.101.051.05非常运用非常运用Ⅱ1.051.001.0010.5.8下列情况下一般可不进行弃土(石、渣)场稳定计算:1基础地质条件较好,堆高不超过15m的混合碎(砾)石渣场或堆高不超过10m弃土场。2弃土(石、渣)用于填坑、填塘。10.5.9下列情况下弃土(石、渣)场稳定应进行专门分析研究:31弃土(石、渣)量大于1000万m,且堆渣高度大于100m。36
2地震基本烈度大于8度区域的3级及以上弃土(石、渣)场。10.6弃渣场防护措施总体布置10.6.1不同类型弃土(石、渣)场的工程防护措施体系参见表10.6.1。表10.6.1弃土(石、渣)场主要工程防护措施体系主要工程防护措施体系类型备注拦挡工程类型斜坡防护工程类型防洪排导工程类型挡渣墙、拦渣堤、框格护坡、浆砌石护坡、防洪坝、排洪渠、泄洪隧(涵)沟道型渣场拦渣坝干砌石护坡洞、截水沟、排水沟堆渣较高时需采取坡地型渣场挡渣墙框格护坡、干砌石护坡截、排水沟框格护坡临河型渣场拦渣堤砌石护坡、干砌石护坡、截、排水沟平地型渣场挡渣墙或围渣堤排水沟仅在正常高水位以库区型渣场拦渣堤干砌石护坡截、排水沟上设截、排水沟10.6.2沟道型弃土(石、渣)场防护措施总体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根据洪水处置方式及堆渣方式,沟道型弃土(石、渣)场可分为截洪式、滞洪式、填沟式三种型式。2截洪式弃土(石、渣)场的上游洪水一般通过隧洞排泄到邻近沟道中,或通过埋涵方式排至场地下游。其防护措施布局应符合以下要求:——渣场上游来(洪)水采取防洪排导措施,包括岸坡或渣体上的排洪渠(沟)、沟道底部的排水(拱、箱)涵(洞、管)、上游的排洪隧洞;——渣体下游视具体情况修建拦渣坝、挡渣墙、拦渣堤等。拦渣堤项高程不应低于下游主河道设计防洪水位;弃土(石、渣)场边坡应考虑洪水影响、立地条件和气候因素,采取混凝土、砌石、植物或综合护坡等措施。——渣场顶面宜采取复耕或植物措施。3滞洪式弃土(石、渣)场下游布设拦渣坝,具有一定库容可调蓄上游来水。其防护措施布局应考虑堆渣量、上游来水来沙量、地形、地质、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并符合以下要求:——拦渣坝应配套溢洪、消能设施等。——重力式拦渣坝宜在坝顶设溢流堰,堰型视具体情况采用曲线型实用堰或宽顶堰,堰顶高程和溢流坝段长度应兼顾来沙量、淹没等因素,根据调洪计算确定。——采取土石坝拦渣是,筑坝材料宜利用弃土(石、渣)。——弃土(石、渣)场设计洪水位以上宜采取植物措施。4填沟式弃土(石、渣)场上游无汇水或者汇水量很小,不需考虑洪水排导措施。其防护措施布局应符合以下要求:——渣场下游末端宜修建挡渣墙、拦渣堰等建筑物。——降雨量大于800mm的地区应布置截排水沟以排泄周边坡面径流,结合地形条件布置37
必要的消能、沉沙设施;降雨量小于800mm的地区可适当布设排水措施。——设拦渣堰的弃土(石、渣)场可不考虑排水沟,堰体下游视情况布设消能防冲设施;——挡渣墙、拦渣堰应设置必要的排水孔。——堆渣顶部宜采取复耕或植物措施,边坡宜采取植物措施。10.6.3临河型弃土(石、渣)场防护措施总体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宜在迎水侧坡脚布设拦渣堤,或设置浆砌石、干砌石、抛石、柴枕等护脚措施。2设计洪水位以下的迎水坡面宜采取斜坡防护措施;设计洪水位以上坡面,宜优先考虑植物措施,大于1:1坡面宜采取综合护坡措施。3渣顶和坡面宜布设必要的截排水措施。4渣顶宜采取复耕或植物措施。10.6.4坡地型弃土(石、渣)场宜布置在河流或沟道两侧台地或较缓坡地上,坡床坡度一般不大于25°,无软弱夹层的稳定坡面,其防护措施总体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堆渣坡脚宜设置挡渣墙,或护脚护坡措施。2渣体周边有汇水的,宜布设截排水沟。23大于1hm的渣场,顶部和坡面宜布设必要的截排水措施。4渣场顶部宜采取复耕或植物措施;坡面优先考虑植物措施,大于1:1坡面宜采取综合护坡措施。10.6.5平地型弃土(石、渣)场防护措施总体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堆渣坡脚宜设置围渣堰,坡面宜布设截排水措施;不需设置围渣堰时,可直接采取斜坡防护措施,坡脚适当处理。2渣场顶部宜采取复耕或植物措施;坡面优先考虑植物措施,大于1:1坡面宜采取综合护坡措施。3填凹型弃土(石、渣)优先考虑填平并复耕;若超出原地面线,应符合本条1~2两款要求。10.6.6库区型弃土(石、渣)场应根据渣场所处地形地貌、蓄水淹没可能对枢纽建筑物的影响,按本节10.6.2~10.6.5之规定采取相应工程及临时防护措施,避免施工期弃渣流失进入河道。一般可不采取植物恢复措施,确有必要的应结合蓄水淹没前时段水土流失影响分析拟定。10.7拦挡工程设计10.7.1挡渣墙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挡渣墙设计应按本规范8.1.1条的规定,确定挡渣墙级别及稳定系数。2应根据弃土(石、渣)堆置型式、地形、地质、降水与汇水条件、建筑材料来源等选择挡墙型式。按受力条件主要可分为重力式、半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扶臂式等;38
3挡渣墙基底的埋置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地形、地质,以及结构稳定和地基整体稳定要求等确定。2)当冻结深度≤1m时,基底应在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25m,并应符合基底最小埋置深度不小于1m的要求;当冻结深度大于1m时,基底最小埋置深度不小于1.25m,还应将基底到冻结线以下0.25m范围的地基土换填为弱冻胀材料。3)在风化层不厚的硬质岩石地基上,基底宜置于基岩表面风化层以下;在软质岩石地基上,基底最小埋置深度不小于1m。4挡渣墙断面结构型式及尺寸一般应通过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和基底应力计算等确定,并按《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规定执行;设置于不良土质地基、表土下为倾斜基岩地基及斜坡上的挡渣墙,应对挡渣墙的地基进行验算,其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25。10.7.2拦渣堤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拦渣堤的工程级别、设计标准应按本规范8.1.1和8.2.1条的规定执行,同时满足河流治导规划及《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的规定。2堤线选择、堤基处理、结构计算等应按照GB50286执行。3拦渣堤的断面型式可参照SL379或GB50286确定;4拦渣堤基础埋置深度在符合本规范10.7.1条3款的规矩的同时,应考虑河流冲刷深度,综合确定。5拦渣堤顶高程应满足挡渣要求和防洪要求,按防洪要求确定的堤顶高程应为设计洪水位(或设计潮水位)加堤顶超高,堤顶超高按公式10.7.2计算:Y=R+e+A(10.7.2)式中Y——堤顶超高,m;R——设计波浪爬高,m,可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附录C计算确定;e——设计风壅增水高度,m,可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附录C计算确定;对于海堤,当设计高潮位中包括风壅增水高度时,不另计;A——安全加高,m,按表10.7.2确定。表10.7.2堤防工程的安全加高值单位:m堤防工程的级别12345不允许越浪的堤防工程1.00.80.70.60.5安全加高值允许越浪的堤工程0.50.40.40.30.35当设计堤身垂高较大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拦渣堤和斜坡防护相结合的复合型式,斜坡防护措施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干砌石、浆砌石、格宾石笼或预制混凝土块等。10.7.3围渣堰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围渣堰根据筑堰材料可采用土围堰、砌石围堰;当围渣堰不受渣体压力时,可采用砖砌墙、钢板围挡等型式。2围渣堰临河时应按拦渣堤要求执行。39
3围渣堰断面一般应根据堆渣高度、筑堰材料,通过稳定分析确定;堰顶有交通要求时可适当加宽。4围渣堰稳定性分析及基础处理参照10.7.1规定执行。10.7.4拦渣坝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拦渣坝坝型主要有土石坝、砌石坝等,可一次成坝或多次成坝。2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料源、施工等条件,结合弃土(石、渣)的岩土组成和性质,综合分析确定拦渣坝的坝型。3滞洪式弃土(石、渣)场,拦渣坝总库容由拦渣库容、拦泥库容、滞洪库容三部分组成。坝顶高程应按总库容在水位~库容曲线对应高程,加上安全超高确定。4截洪式弃土(石、渣)场,宜采用首建初级坝、多次成坝方案。初级坝坝高宜取8~10m,一般不进行调洪计算。拦渣坝总体布置、坝型及逐级加坝设计参考《火力发电厂灰渣筑坝设计技术规定》(DL/T5045-2006)执行。5应根据坝型,采用相应稳定分析方法,确定坝体断面。土石坝参照《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砌石坝参照《浆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执行。6采用放水建筑物、涵洞、溢洪道布置方案的,应根据坝址地形地质条件、设计泄洪流量等因素,确定构筑物型式。溢洪道设计参照《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4.2节执行;放水建筑物可采用卧管式或竖井式,其设计参照SL289中4.3节执行。7洪水来量较小,放水建筑物、涵洞满足泄洪要求时,可不布设溢洪道。8根据坝型、坝基的地质条件、筑坝施工方式等,参照相应规范进行基础处理。40
11降水蓄渗工程11.1一般规定11.1.1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情况和所在区域特点,可采取雨水集蓄利用、雨水收集回用和雨水入渗等降水蓄渗工程。11.1.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一般用于项目管理区内植被种植、养护用水的收集利用,确需雨水收集回用且有水质要求时,还应符合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11.1.3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600毫米的北方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南方石漠化地区,海岛和沿海等水资源短缺地区,应综合考虑地表水资源利用和植被生长需水要求,布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1.1.4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600mm,且位于城镇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可根据项目运行管理和城镇规划要求,布设雨水收集回用、雨水入渗设施。11.1.5降水蓄渗工程的布置和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根据项目区地面硬化面积、林草覆盖率要求、植被恢复与建设面积、后期养护管理需水要求以及可能的其它用水,统筹布置;2位于城市的项目还应根据市政规划要求,考虑降水蓄渗与利用,以符合整体规划的要求;3条件允许时,可供利用的其他水源作为雨水集蓄及回用工程的蓄水设施的补充水源。11.1.6基本资料应以收集为主,必要时辅以测绘和查勘,并符合下列规定:1气象水文资料,一般包括实测系列资料、当地水文手册、当地市政暴雨强度计算公式,雨水入渗工程应有相关区域滞水层及地下水分布、土壤类型及渗透系数等方面的资料。21:500~1:1000的地形图,雨水收集回用工程还应具备项目区与周边管线网联接方面的资料;3其他资料,一般包括项目区周边已建或主体工程设计的各类雨水集流面性质、面积、蓄水设施的种类、数量及容积;需灌溉养护的植被类型及其面积的相关资料及数据,以及相关植被类型耗水定额。11.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1.2.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集流、存储、输水、供水利用等系统设施,统一布设,并与不同利用方向的目标措施相结合。2蓄水规模应根据降水量、集流面类型及面积、林草植被的灌水定额,按50~75%的供水保证率确定。灌水定额应根据不同的灌溉方式和林草植被的种类,参照有关规范和地区41
经验确定。全年灌溉水量可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附录B执行。11.2.2集流系统应设集流面、汇流沟和输水设施,并满足下列要求:1集流面应利用建设区透水性较低的道路、停车场、厂房及管理用房屋顶等人工设施或坡面。2应修建汇流沟,集流坡面较宽时,宜修建截流沟拦截降雨径流并引入汇流沟。3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可集水量可按公式11.2.2计算。nWSikiPP/1000(11.2.2)i13式中W——年可集水量,m;Si2——第i种材料的集流面面积,m;PP——保证率为P时的年降雨量,mm,Pp=kp²Po;ki——第i种材料的径流系数,可参考表11.2.2确定;n——材料种类数;Po——多年平均降水量,mm,根据气象资料确定;Kp——保证率为P时的全年降雨量与降水量之比值,根据保证率及Cv值由工程所在区域的图表查得。表11.2.2不同材料集流面在不同年降雨量地区的径流系数径流系数集流面材料250~500mm500~1000mm1000~1500mm混凝土0.75~0.850.75~0.900.80~0.90水泥瓦0.75~0.800.70~0.850.80~0.90机瓦0.40~0.550.45~0.600.50~0.65手工制瓦0.30~0.400.35~0.450.45~0.60浆砌石0.70~0.800.70~0.850.75~0.85良好的沥青路面0.70~0.800.70~0.850.75~0.85乡村常用的土路0.15~0.300.25~0.400.35~0.55水泥土0.40~0.550.45~0.600.50~0.65自然土坡(植被稀少)0.08~0.150.15~0.300.30~0.50自然土坡(林草地)0.06~0.150.15~0.250.25~0.4511.2.3集流设施及辅助构筑物应符合下列规定:1汇流沟可采用现浇、预制混凝土或砌体衬砌的矩形、U形渠,汇流沟的纵向坡度可根据地形确定,断面尺寸按汇流量确定。2集流面需设截流沟时,截流沟应与汇流沟相接,必要时在连接处设置防冲设施。3蓄集雨水含沙量较大时,应于集流设施输水末端设置沉沙设施,并增设拦污栅。沉沙设施与蓄水构筑物间距应大于3m。4截流沟的水文计算按本规范9.2.2条的规定执行,截流沟、汇流沟、沉沙池、输水设施设计和施工可参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4)42
确定。11.2.4蓄水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蓄水设施的型式应根据地形、土质、用途、建筑材料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可采用蓄水窖、蓄水池、塘坝等型式。2蓄水设施容积可按公式11.2.4计算:KWV(11.2.4)13式中:V——蓄水设施容积,m;W——全年可集水量或需水量。当需水量大于可集水量时,W为可集水量;当需3水量小于可集水量时,W为需水量;m;——蓄水工程蒸发、渗漏损失系数,取0.05~0.1;K——容积系数,半干旱地区取0.6~0.9;湿润半湿润地区取0.25~0.4。3蓄水设施应进行防渗处理;构筑物设计参照SL267执行。11.3雨水收集回用及入渗工程11.3.1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存储、回用水管网等设施,其工程设计参考《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11.3.2雨水入渗工程可采用绿地入渗、透水铺装地面入渗、浅沟入渗、洼地入渗、渗渠入渗、渗透管沟、入渗井、入渗池等及其组合型式。应优先选用绿地、透水铺装地面等地面入渗方式。其工程设计参考GB50400及相关规范。43
12防洪排导工程12.1一般规定12.1.1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和生产运行中,易遭受洪水危害或地表径流冲刷的区域,应布设防洪排导工程。12.1.2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可采取拦洪坝、排洪渠(沟)、涵洞、防洪堤、护岸护滩等防洪排导工程。12.1.3防洪排导工程的洪水计算按本规范第9章规定执行。12.1.4坡面排水设计应与斜坡防护工程综合考虑。12.1.5防洪排导工程设计所需基本资料以收集为主,辅以必要的勘测,除主体工程设计相关资料外,还应包括:——气象水文资料,主要有项目区所处气候类型、气温、降水、风、沙尘资料等,地表水系,暴雨洪水资料或项目所在地有关暴雨洪水计算图集(册)等。——地形地质资料,主要有工程区1:5000~1:500地形图,必要的地勘和地下水资料等。——工程涉及河道有关防洪规划成果。——其他有关资料。12.2设计要求12.2.1拦洪坝主要用于拦蓄截洪式弃土(石、渣)场上游来水,并导入隧洞、涵、管等放水设施,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拦洪坝的防洪标准宜采用10~20年一遇。2调洪演算执行《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计算时考虑放水设施的泄流能力,可按24小时一次洪水总量2~5天排完进行计算。3拦洪坝总库容包括死库容和滞洪库容两部分,死库容按上游5~10a的来沙量计算,坝顶高程为总库容对应坝高加上安全超高。安全超高按表12.2.1确定。表12.2.1安全超高经验值坝高(m)<1010~20安全超高(m)0.50.5~1.04坝址选择应按GB50433中10.3.1条有关规定执行,坝型可采用土坝、堆石坝、浆砌石坝和混凝土坝等。5土坝坝体设计、放水建筑物和溢洪道设计、应力计算与稳定分析、基础处理参照《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执行。浆砌石坝坝体设计参照《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44
-2006)执行。12.2.2护岸护滩工程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护岸护滩工程主要适用于因设置拦渣堤对河岸产生冲刷影响的;或因主体工程设计改变地面径流原有流路对河(沟)岸滩产生冲刷影响的岸滩防护。2护岸护滩工程的型式、布设和设计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中10.3.2条执行。3采取堤防型式进行防护的,其设计应符合《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的规定。12.2.3排洪工程可采用排洪(暗)渠和排洪涵洞,其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排洪渠渠线布置宜选择地形平缓、地质稳定、拆迁少的地带,并应尽量利用天然沟道。渠线应力求顺直。2排洪明渠一般采用梯形断面,其设计纵坡,应根据渠线、地形、地质以及与山洪沟连接条件等因素确定。高差较大时,宜设置急流槽或跌水。3排洪渠断面变化时,应采用渐变段衔接,其长度可取水面宽的5~20倍。排洪渠进口处宜设置沉沙池,出口平面布置宜采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导流翼墙,翼墙长度可取设计水深的3~4倍。4根据设计排水流量,排洪明渠沟内过水断面水深按均匀流公式计算,渠顶高程应高出设计水位0.10~0.20m,在弯曲段凹岸应考虑水位壅高影响。5排洪暗渠一般宜按无压流设计,设计水位以上的净空面积不小于过水断面积的15%。暗渠每隔50~100m设置检查井,走向变化处应加设检查井。6根据建筑材料和断面形式,排洪涵洞可采用浆砌石拱形涵洞、钢筋混凝土箱形涵洞、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洞等型式,其布设要求和断面设计可参考《水工设计手册》中有关规定。12.2.4排水工程主要适用于山坡排水、低洼地排水、盐碱地冲灌排水和道路排水等,其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山坡和道路排水标准按照本规范8.2.3条的规定执行。2道路排水工程设计参照《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中的有关规定执行。3山坡排水沟断面一般采用梯形,岩质山坡可采用矩形断面。矩形和梯形断面的底宽和深度不应小于0.50m。内坡按土质类别采用1:1.0~1:1.5,纵坡一般不宜小于0.5%。土质沟渠的最小纵坡为0.25%,沟壁铺砌的沟渠最小纵坡为0.12%。4土质沟内水流的流速不宜超过最大允许流速,超过时应对沟壁采取冲刷防护措施。明沟的最小允许流速为0.4m/s,暗沟(管)的最小允许流速为0.75m/s。在水深0.4m~1.0m时,按表12.2.4-1选用,在此水深范围外的允许值,按照表12.2.4-2进行修正。5在陡坡或落差比较大的地段的,宜设置跌水或急流槽。6坡体稳定受地下水影响的,可采用平式钻孔排水降低静水压力。45
表12.2.4-1明沟的最大允许流速单位:m/s明沟类别允许最大流速明沟类别允许最大流速亚砂土0.8粘土1.2亚粘土1.0草皮护坡1.6干砌片石2.0水泥混凝土4.0浆砌片石3.0表12.2.4-2最大允许流速的水深修正系数表水深h(m)h<0.400.40<h≤1.001.00<h<2.00h≥2.00修正系数0.851.001.251.407临时排水明沟,宜采用梯形或矩形断面,明沟起点的深度不宜小于0.20m,矩形明沟的沟底宽度不应小于0.40m,梯形明沟的沟底宽度不应小于0.30m。明沟的纵坡不应小于0.3%。8低洼地排水可采用高截岗、疏沟排水、圈圩建站或设流动泵站等措施。具体设计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有关规定执行。9盐碱地应采取蓄淡压盐、灌水洗盐以及大穴客土,下部设隔离层、渗管排盐等措施。12.2.5泥石流沟道防治工程设计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有关规定执行。46
13斜坡防护工程13.1一般规定13.1.1工程开挖、填筑、取料等活动形成的土、石、沙质斜坡,以及受工程影响的边坡,应采取斜坡防护措施。13.1.2应根据斜坡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条件,进行边坡稳定安全的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采用削坡开级、坡脚防护、坡面防护与固定、滑坡治理、边坡排水和防渗等措施。在满足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应采取林草护坡措施或林草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护坡措施。13.1.3寒冷地区的坡面防护设计应考虑冻融、冻胀作用。对临水边坡应考虑冰压力对坡面防护的影响,设计应按《水工建筑物抗冻设计规范》(SL211)的有关规定执行。13.2设计要求13.2.1边坡抗滑稳定安全性分析计算应按《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第5章的规定执行。13.2.2不具备稳定分析计算条件的,可参照附录E判定,对不稳定的或不具备植被恢复条件的边坡应采取削坡开级措施。1削坡开级高度一般黄土质边坡不高于6m,石质边坡不高于8m,其它土质和强风化岩质边坡不高于5m。2开级台阶宽度可根据植物配置要求确定,一般土质边坡不宜小于2m,石质边坡不宜小于1.5m。3需采取植物措施的,削坡坡度宜结合植物措施的型式分析确定,一般不小于1:0.75。4具体设计参照GB50433第8.3.1~8.3.3条。13.2.3坡脚防护措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质地松散可能产生碎落、泻溜或塌方的坡脚,应采取坡脚防护措施。2应根据边坡高度、地质、水文、施工、建筑材料等条件,综合分析确定选用挡墙、贴坡等护脚结构型式。13.2.4坡面防护与固定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坡面防护措施应包括林草、工程和综合护坡。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坡面,应采取喷浆固坡、锚杆支护、喷锚支护、喷锚加筋支护等固定措施。2综合护坡包括砌石草皮、格状框条护坡等,综合护坡的工程措施应尽量为植物措施创造条件。3工程措施设计按SL386中6.4节执行,植物措施设计按本规范第16章有关规定执行。47
4林草措施和综合护坡措施宜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植物生长需求选择布设相应的配套灌溉设施。13.2.5滑坡治理工程的设计应在调查勘查的基础上进行,勘查应按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的有关规定执行,设计按照《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的有关规定执行。13.2.6边坡排水和防渗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边坡的排水和防渗工程主要包括坡面排水、坡体排水和防渗处理等。2边坡坡体内排水可采用坡面排水孔、排水洞及其排水孔、网状排水带和排水盲沟、贴坡排水等措施。具体设计按SL386中6.3节及本规范第12章有关规定执行。48
14土地整治工程14.1一般规定14.1.1土地整治的范围应为工程征占地范围内需要复耕或恢复植被的扰动及裸露土地。土地恢复利用方向应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占地性质、原土地类型、立地条件综合确定。14.1.2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表土剥离及堆存、扰动占压土地的平整及翻松、表土回覆、田面平整和犁耕、土地改良,以及必要的水系及水利设施恢复。应根据工程扰动占压的具体情况以及土地恢复利用方向选择确定土地整治内容。14.1.3表土剥离应充分考虑土源、运距、恢复地自然条件、利用方向,确定覆土的必要性及覆土的厚度,尽可能减少剥离表土的二次倒运。土地整治所需覆土应优先选择表土厚度大于30cm的工程永久占地、库区内耕地的表层熟化土。14.1.4工程建设中剥离的表层熟化土,应作为覆土土源集中存放,并采取临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覆土土源来自专门土料场的,取土场应采取相应水土流失防治措施。14.2设计要求14.2.1表土剥离及堆存应符合下列规定:1剥离厚度根据熟化土厚度确定,应优先选择土层厚度≥30cm的扰动地段。2表土剥离量应根据后期绿化、植被恢复措施的面积确定。3分区表土剥离厚度可参考表14.2.1确定。表14.2.1分区表土剥离厚度参考值单位:cm分区表土剥离厚度西北黄土高原区的土石山地区30~50东北黑土区30~80北方土石山区30~50南方红壤丘陵区30~50西南土石山区20~30注1:黄土覆盖地区一般可不剥离表土。4应根据表土厚度及分布均匀程度、土壤肥力、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表土剥离的施工方式。5高寒草原草甸地区,应对表层草甸土进行剥离、养护、回覆利用。6剥离表土宜就近堆存于征用的土地范围内,宜在自然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堆高。14.2.2扰动占压土地的平整及翻松应符合下列规定:1扰动后凹凸不平的地面应采用机械削凸填凹进行粗平整。2扰动后地面相对平整或粗平整后的土地,压实度较高的应采用机械翻松。14.2.3表土回覆应符合下列规定:1覆土厚度根据土地利用方向确定,参考表14.2.3确定。49
表14.2.3分区覆土厚度参考值覆土厚度(cm)分区农地林地草地(不含草坪)西北黄土高原区的土石山区60~100≥60≥30东北黑土区50~80≥50≥30北方土石山区30~50≥40≥30南方红壤丘陵区30~60≥40≥20西南土石山区20~5020~40≥10注1:黄土覆盖地区一般不需覆土。注2:采用客土造林、栽植带土球乔灌木、营造灌木林可视情况降低覆土厚度或不覆土。注3:铺覆草坪时覆土厚度≥0.10m。2表土回覆可视具体情况采用推土机推土或自卸汽车运土与推土机推土结合。14.2.4田面平整和犁耕应符合下列规定:1恢复林草的,可采取机械或人工辅助机械对田面进行细平整,并视具体种植的林草种采取犁耕。2恢复为耕地的,应采取机械或人工辅助机械对田面进行细平整、犁耕。还应符合土地复垦标准的有关规定。14.2.5土地改良应符合下列规定:1恢复为耕地的,应增施有机肥、复合肥或其它肥料。2恢复林草地的,应优先选择具有根瘤菌或其它固氮菌的绿肥植物。必要时,工程管理范围的绿化区应在田面细平整后增施有机肥、复合肥或其它肥料。3地表为风沙土、风化砂岩时,可添加污泥、河泥、湖泥、木屑等进行改良。4pH值过低或过高的土地,可施加黑矾、石膏、石灰等改良土壤。5盐渍化土地,应采取灌水洗盐、排水压盐、客土等方式改良土壤。14.2.6恢复为水田和水浇地的,应恢复灌溉水系及水利设施。14.2.7工程永久征占地范围的土地整治设计应根据林草植被的要求选取本规范14.2.1~14.2.4条的相应内容。采取1级绿化标准的区域还应按照园林绿化要求进行整地。工程建设未扰动的区域,视具体情况按照水土流失防治和林草种植的需求,采取必要的土地整治措施。14.2.8临时征地的土地整治应满足以下要求:1施工道路和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结束后应在清除地表临时建筑、建筑垃圾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整治。2采石场采石后形成的边坡在采取削坡开级等措施保证稳定的前提下,对边坡和平台进行土地整治。取土(块石、砂砾石)料形成的凹坑,宜采用废弃土石回填后进行土地整治;也可视水源情况和生产需求,作为鱼塘或水景观利用。3弃土弃土(石、渣)场的土地整治设计应视林草植被恢复或复耕的要求选取本规范14.2.1~14.2.5条的相应内容。弃土(石、渣)场表面为大粒径渣石并需恢复为耕地的,表面平整后应铺设粘土防渗层、碾压密实后厚度≥0.30m,再覆表土。50
15防风固沙工程15.1一般规定15.1.1沙地、沙漠、戈壁等风沙区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应采取防风固沙措施。15.1.2在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地区,风沙对工程运行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在周边布设防风固沙带。经论证设置的防风固沙林应配套灌溉措施。15.1.3年平均降水量250mm以下的干旱地区,扰动或占压区域一般采取自然恢复或人工辅助的植被恢复措施。工程管理区和位于或穿越绿洲的工程区应结合运行管理和景观要求,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并配套灌溉设施,恢复为耕地的,还应恢复配套的水利设施,并结合工程布置,布设农田、渠道等防护林。15.1.4年平均降水量250mm以上的半干旱地区,扰动或占压区域应采取人工辅助的植被恢复措施,恢复为耕地的,还应配套必要的水利设施。工程管理区应结合运行管理和景观要求,恢复植被并配套必要的灌溉设施。15.2分区设计规定15.2.1干旱风蚀荒漠化区应符合下列规定:1河道及渠道堤背、管线开挖覆土迹地、土(块石、砂砾石)料场采掘迹地、弃土(石、渣)场,宜采取砾(石)质土、卵石、碎石覆盖或混凝土(浆砌石)网格框架覆盖的措施。2绿洲灌溉工程,应建设防风固沙带。固沙带宜在沙漠前缘对现有荒漠植被进行封禁保护,采取沙障固沙、化学固沙等措施;在灌区外围与荒漠交界区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布设农田防护林网。3防风固沙林带应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水利灌溉设施,宜配套建设围栏网。15.2.2半干旱风蚀沙化地区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程及移民安置点周边宜布设窄林带和宽草带,并尽量采取乔灌草相结合配置方式。2临时占压或扰动的施工场地施工结束后优先采取当地适生植物恢复植被,地表用风沙土回覆的应采取草格沙障、种植灌草等措施,不具备植被恢复条件的可采用砾石、卵石、碎石和粘土覆盖。3灌区工程宜布设防风固沙林带,灌区内部布设农田防护林网。4有条件的工程管理区内宜布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用于植被灌溉。15.2.3半湿润平原风沙区和湿润气候带沙山、风沙带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程及移民安置点周边应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可绿化地区采取当地适生植物恢复植被。2闽江、晋江、九龙江入海口及海南文昌等沿海风沙带应营造海岸防风固沙林带,盐51
土地宜采用客土植树的方法。15.3设计要求15.3.1防风固沙带的宽度应按本规范8.2.2条规定确定。15.3.2沙障固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干旱风蚀荒漠化区沙漠前缘宜采用卵石、砾质土(石)、秸秆、芦苇、黏土沙障,高立式或低立式方格状尼纶防沙网防护带。采用化学材料沙障的,可选用沥青乳剂、石油加工产品或高分子聚合物化学制品等材料。2半干旱风蚀沙化地区宜采用活性沙生植物茎枝沙障及秸秆、芦苇、黏土沙障。3具体设计应按《水土保持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GB/T16453.5)第4章的规定执行。15.3.3防风固沙林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护固沙林包括片林和林带,林带有紧密型、疏透型、通风型三种类型。2树种应具有耐干旱,抗沙打、沙埋,根系发达、分枝多、繁殖容易、抗病虫害等特性,树种选择参加附录G。3具体设计应按GB/T16453.5第5章的规定执行。15.3.4防风固沙种草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在沙障或防风固沙林的控制下,采用人工撒播的方法进行带状或成片种草。2应选择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抗沙打、沙埋,繁殖容易的草种,草种选择参加附录G.0.2。3具体设计应按GB/T16453.5第6章的规定执行。52
16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16.1一般规定16.1.1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主要布设于工程扰动占压的裸露地以及工程管理范围内未扰动的土地,主要包括:1弃土(石、渣)场、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及各类开挖填筑扰动面。2主体涉及的枢纽、闸(泵)站、坝、堤、岸、渠、路、沟、滩等管理范围、施工生产生活区、厂区、管理区等。3移民集中安置及专项设施复改建区。16.1.2总体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统筹考虑、统一布局,生态学和美学要求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相结合。2坝肩、上坝公路、水电站侧岸高边坡、隧洞进出口边坡、堤坡、土(块石、砂砾石)料场等开挖或填筑形成的高陡边坡,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林草措施或工程与林草相结合的措施。混凝土和砌石边坡等区域,有条件的应进行复绿。3涉及城镇的应与城镇景观规划相结合。16.1.3植物措施设计标准按本规范8.2.4条的规定执行,其布设应不影响水利水电工程防洪安全,并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对工程周边植被配置的规定。16.2设计要求16.2.1立地类型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工程所处自然气候区和植被分布带,确定其基本植被类型区。2立地类型宜按地面物质组成、覆土状况、特殊地形和条件等主要因子确定。3线型工程跨越若干地域时,应以水热条件和主要地貌,首先划分若干立地类型组,再划分立地类型。16.2.2树(草)种选择应满足以下规定:1根据基本植被类型、立地类型的划分、基本防护功能与要求和适地适树(草)的原则确定林草措施的基本类型。2根据林草措施的基本类型、土地利用方向,选择适宜的树种或草种。树种选择可参照《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附录A中表A1~A8、附录B和本规范附表G.0.1执行。3弃土(石、渣)场、土(块石、砂砾石)料场、采石场、高陡边坡和裸露地等工程扰动土地,应根据其限制性立地因子,选择适宜的树(草)种。可参照附录G.0.2执行。16.2.3林草措施典型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53
1设计内容应包括:林种、树种(草种),苗木、插条、种子的数量、来源、规格及其处置与运输要求,造林种草方式方法,乔灌木树种与草本、藤本植物的栽植配置(结构、密度、株行距、行带的走向等),整地方式与规格,整地与栽植(直播)的季节。2典型设计图包括:栽植配置平面图、立面图以及整地样式图(平面图、立面图),具体执行《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16.3措施设计16.3.1防浪林布设应满足河道治理和防洪规划要求,其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防浪林的行方向应顺着堤岸的导线方向,林带与水流方向构成30°~45°角度,在河床两侧或一侧营造雁翅形丛状林带。2平缓河岸与陡峭河岸交错存在时,应注意防浪林林带配置与陡岸防护的协调。3防浪林布设起点应考虑波浪高度,波浪高度按公式16.3.1-1、16.3.2计算:1.6-1/2h=0.015V-0.01VL(深水波)(16.3.1-1)1.350.25-1/2h=0.017VH-0.01VL(浅水波)(16.3.1-2)式中V——风速,m/s;L——吹程,m;H——水深,m。4通航河道还应考虑对船行波的防护。船行波计算参见相关规程。5防浪林的树种选择和造林方法,参照GB/T18337.3执行。16.3.2河道工程、输水和灌溉工程中渠道、堤防林草措施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树草种宜根据工程运行管理要求和立地条件分析选定。2堤防迎水坡设计水位以上坡面及背水坡宜铺设草皮,护堤地种植乔木或乔草结合;渠道边坡可结合工程实际种植灌草,护渠地可乔灌草结合。3堤(渠)顶道路、上堤(渠)路路肩和戗台宜根据实际情况布设林草措施。4具体设计参照GB/T18337.3执行。16.3.3水库枢纽和闸站工程林草措施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确需布设库岸防护林的,其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设计起点应根据水库(闸上)设计水位,结合运行调度和消落带情况,以及林草种的耐淹能力确定。2)林带宽度应根据库岸侵蚀状况确定。3)防浪林林带迎风面宽度、栽植密度应适当加大。4)防风林林带采用稀疏结构,乔灌结合,选择耐水湿树种。5)岸坡防蚀林应以耐干旱的灌木为主。2枢纽及闸站周边绿化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54
1)坝后低湿地造林宜选择耐水湿、耐盐碱的树种。2)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可绿化区域林草措施应结合景观要求配置。3具体设计参照GB/T18337.3及有关园林绿化规范执行。16.3.4扰动平缓地林草措施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扰动平缓地主要包括弃土(石、渣)场、土(块石、砂砾石)料场、裸露地、闲置地等5°以下的平缓区域。2应根据地块土地恢复利用方向,确定相应植物措施类型以及需要的覆土厚度。3应在土地整治基础上确定整地方式、方法和林草种植方法。以土为主的地块采取全面整地,直接种植林草。以碎石为主的地块,且无覆土条件时,可采用穴状整地带土球苗、客土或容器苗造林;土壤来源困难的,可对植树穴填注塘泥、岩石风化物等造林;砂页岩、泥页岩等强风化地块,宜采取提前整地等加速风化措施,直接种植林草。4开挖形成的裸岩地块,且无覆土条件时,可采取爆破整地、形成植树穴并采用带土球苗、容器苗、客土造林,或填注塘泥、岩石风化物等造林。5成片造林的宜采取混交方式,包括行状、带状和块状混交。6有积水和盐渍化问题的地块,选择耐水湿树种;靠近水系的,可结合周边景观选择耐水湿的景观植物。7恢复为草地的,一般土质地块可采用播种或铺草皮;密实土质地块可采取坑植(播)法;风沙地块应在结合防风固沙措施播种。8造林密度及整地规格可参照GB/T18337.3执行。干旱、半干旱与半湿润整地规格宜通过林木需水量确定整地设计蓄水容积,并进行相应计算。南方地区应视降水量确定整地方式,采用穴状、竹节壕等形式整地。16.3.5一般边坡林草措施设计除执行16.3.4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1一般边坡包括弃土(石、渣)场、土(块石、砂砾石)料场、裸露地、闲置地等5°~45°的各类边坡。2应选择速生乔灌木树种、攀援植物或低矮匍伏型草种。3土壤母质层较厚的采挖坡面、土质填埋坡面和覆土坡面,一般可采用鱼鳞坑、反坡梯田、水平阶及水平沟整地。有抗旱拦蓄要求的,整地设计应满足林木生长需水要求。4应根据边坡的坡度、坡向、土层厚度等条件,采用乔、灌、草或其组合的防护措施,种植条件差的可采用藤本植物护坡。5坡面植物防护型式及其适用条件参见表16.3.5。表16.3.5坡面植物防护型式及其适用条件防护型式适用条件种草或喷播植草土质边坡;坡率<1:1.25铺草皮土质和强风化、全风化岩石边坡;坡率<1:1.0种植灌草土质、软质岩和全风化硬质岩边坡;坡率<1:1.5喷混植生漂石土、块石土、卵石土、碎石土、粗粒土和强风化、弱风化的岩石路堑边坡;坡率<1:0.7555
表16.3.5(续)坡面植物防护型式及其适用条件防护型式适用条件漂石土、块石土、卵石土、碎石土、粗粒土和强风化的软质岩及强风化、全风化、土壤较少的硬质客土植生岩石路堑边坡,或由弃土(石、渣)填筑的路堤边坡;坡率<1:1.0植生带(植生毯)一般可用于土质边坡、土石混合边坡等经处理后的稳定边坡;适用坡度1:1.516.3.6高陡边坡林草措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陡边坡包括土(块石、砂砾石)料场、裸露地、闲置地和工程开挖砌筑形成的45°~70°的边坡。2高陡边坡一般采取客土绿化、喷播绿化、生态植生袋等林草措施;3客土绿化措施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地区应配套灌溉设施。坡面客土绿化的主要技术要求参见表16.3.6-1。表16.3.6-1坡面客土绿化技术应用条件适用范围防护型式绿化方向技术特点边坡类型坡率高度泥岩、灰岩、砂岩等岩质路堑格状框条、正播种草灌边坡,以及土质或沙土质道路<1:1<10m框格内客土栽植六角形框格铺植草皮边坡、堤坡、坝坡等稳定边坡乔、灌、缘植物、小平台或沟土质边坡、风化岩石或沙质边<1:0.58m开阶下垂灌木(浅根、人工开阶、客土栽植穴修整种植坡耐干旱贫瘠)乔、灌、攀缘植物、植生槽规格长1~2m、宽开凿植生槽稳定的石壁<1:0.3510m开阶下垂灌木0.4m、深0.4m、客土栽植混凝土延伸乔、灌、攀缘植物、植生槽规格长1~2m、宽稳定的石壁<1:0.3510m开阶植生槽下垂灌木0.4m、深0.4m、客土栽植钢筋混凝土浅层稳定性差且难以绿化的<1:0.5不限植草框架内客土栽植框架高陡岩坡和贫瘠土坡4喷播绿化措施主要适用于800mm降水量以上地区,以及具备持续供给养护用水能力的其他地区。主要技术要求参见表16.3.6-2所列。表16.3.6-2喷播绿化技术应用条件适用范围绿化技术名称技术特点边坡类型坡度高度方向一般土质路堤边坡、处理后的土草/喷播按设计比例配合草种、木纤维、保水剂、水力喷播植草石混合路堤边坡、土质路堑边坡1:1.5<10m草灌粘合剂、肥料、染色剂及水的混合物料。等稳定边坡。直接挂网+水力草/将各种织物的网(如土工网、麻网、铁丝网等)石壁<1:1.2<10m喷播植草草灌固定到石壁上,后水力喷播植草挂高强度钢网+1:1.2~草/网下喷一层厚度为5~10cm的混凝土作为填石壁<10m水力喷播植草1:0.35草灌层;后水力喷播植草首先喷射不含种子的基材混合物,然后喷射适用于无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厚层基材喷射草/含种子的基材混合物,含种子层厚度为2cm。境,也无法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1:0.5<10m植被护坡草灌基材混合物为绿化基材、纤维、种植土及混水分和养分的坡面合植被种子按设计比例与混凝土的混合物。钢筋混凝土框浅层稳定性差且难以绿化的草/覆盖三维网或土工格栅、种子、肥料、土壤架+厚层基材喷>1:0.5<10m高陡岩坡和贫瘠土坡草灌改良剂等的混合料液压喷播,厚1~3cm射植被护坡预应力锚索框稳定性很差的高陡岩石边坡,且架地梁+厚层基不受厚层基材喷射:在框架内喷射种植基和混合无法用锚杆将钢筋混凝土框架地>1:0.5草为主材喷射植被护限制草种,其厚度略低于格子梁高度2cm梁固定于坡面的情况坡预应力锚索+厚浅层稳定性好,但深层易失稳的不受层基材喷射植>1:0.5草为主液压喷播或厚层基材喷射植被护坡高陡岩土边坡限制被护坡3生态植生袋绿化适用于坡度<1:0.35的土质边坡和风化岩石、沙质边坡,特别适宜于不均匀沉降、冻融、膨胀土地区和刚性结构等难以开展边坡绿化的区域。56
——坡度较缓的可按照坡面直接堆放;坡度较大时应采用钢索拦挡固定或与框格梁结合。需要配套灌溉设施的,应以滴灌、微喷灌为主,其设计参考有关规范执行。——应以灌草措施为主,多树种、多草种混播。16.3.7管理区、生活区和永久道路林草措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满足运行管理和功能要求、不影响交通安全。2管理区、生活区一般应按1级绿化标准设计。永久道路区应选择抗污染、吸尘、降噪树种并兼顾景观要求。57
17临时防护工程17.1一般规定17.1.1临时防护工程应在主体工程及施工组织设计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裸露地表的时间、地域、降雨等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宜简便易行,注重永临结合。17.1.2临时防护工程包括拦挡、排水、苫盖、绿化等类型。17.1.3裸露超过1年且多年平均降水量800mm以上的施工生产生活、临时堆土等区域,宜采取低标准的临时绿化措施。17.1.4临时防护工程主要适用于施工期间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段或部位,主要包括:——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土质边坡和其他裸露土地。——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临时堆土(料)场等。——弃土(石、渣)场、土(块石、砂砾石)料场、道路等。17.2设计要求17.2.1临时拦挡措施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临时拦挡措施型式包括袋装土(石渣)、砌石、砌砖墙、修筑土埂、钢围挡等,应结合具体情况选定。2工程建设形成的土质边坡、临时堆土(料)场、弃土(石、渣)场、土(块石、砂砾石)料场等对周围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应采取临时拦挡措施。17.2.2临时排水措施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临时排水沟一般采用梯形断面土质排水沟,急流段应采取防雨布衬垫、素混凝土抹面、土袋叠砌、砌石等防冲措施。2临时排水设施应布设在工程征占地范围内,并与周边排水沟渠连通。3排水沟断面尺寸可根据区域经验值确定;必要时应设置沉沙池。17.2.3临时苫盖措施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表土存放场、临时堆料场等应结合具体情况,采用苫布、彩条布、密目网、防尘网等苫盖。2应根据施工时序安排,尽可能重复利用苫布、防尘网等临时苫盖材料。3西北风沙区施工中的裸露地表宜采用砾石覆盖减少流失。17.2.4临时绿化措施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临时绿化一般选用适生花灌木和普通绿化用草,时间较短的亦可采用小麦、谷类等防蚀防尘。2高寒草甸区施工期应对草甸层进行移植养护,工程结束后回植。移植养护方案经58
试验后确定。59
18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18.1一般规定18.1.1水土保持工程量应按设计阶段进行调整。工程措施工程量调整系数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SL328)规定执行;植物措施量调整系数,项目建设议书阶段取1.10,可行研究阶段取1.05,初步设计阶段取1.03。18.1.2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主体工程水、电、交通等条件及临建设施。18.1.3水土保持施工总布置应统筹兼顾主体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间、分项水土保持工程间的关系,控制施工场地占地,综合平衡、协调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减少土石方倒运。18.1.4靠近河道的水土保持工程应考虑施工期洪水对工程的影响。18.1.5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可参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编制。18.2设计要求18.2.1水土保持施工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主体工程永久、临时交通布置,必要时增设水土保持工程临时施工道路。2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所需的水泥、钢材、木材、炸药、油料、砂石料、土料等材料,一般要求与主体工程来源一致;苗木种子宜就近采购;有特殊要求的应提出必要设计。3结合主体工程及周边供水、供电情况,确定水土保持工程供水、供电方式,有必要新建或自备的,应提出相应设计。4绿化所需覆土宜优先选用相应区域剥离的表层土,用量不足时应进行调配、自采或外购。18.2.2施工总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利用主体工程布置的临时施工场地和用房。2控制施工场占地,避开植被良好区;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平整、恢复植被。3主要施工设施和临时设施的布置一般不考虑施工期洪水的影响;规模较大、施工期较长的,其防洪标准宜按5~10年重现期选定。4砂石料加工系统、混凝土生产一般选择小型或移动式加工、拌合设施系统。18.2.3施工方法应满足以下规定:1土石方开挖21)表土剥离、堆置宜采用机械作业,面积小于1hm或狭长区域可采用机械方式剥离、人工推斗车运输堆置。2)底宽小于0.5m的截排水沟道一般采用人工开挖,大于等于0.5m宜采用机械作业。60
3)基础开挖一般采用人工开挖就近堆存;方量较大的挡渣墙、拦渣坝等基础开挖可采用挖掘机配合自卸汽车运输。4)高边坡开挖应采取自上而下的施工程序,避免二次削坡;对有支护要求的高边坡每层开挖后及时支护。5)土质坡面削坡宜采用挖掘机作业,推土机或自卸汽车排渣;石质坡面宜采用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法,坡面应留有齿槽。2土石方回填及渣场堆置1)建筑物土方回填采用人工配合蛙式打夯机夯实。2)滞洪型渣场、填沟型渣场堆置高度不大于10m,采用自卸汽车前进式堆置;堆置高度大于10m应分台阶堆置。3)渣场堆置对压实度有要求的,应采取机械碾压措施。3水土保持工程采用常规混凝土施工方法,具体参照《水工混凝土钢筋施工规范》(DL/T5169)执行。4砌石工程宜采取自卸汽车或胶轮车运石,采用座浆法分层砌筑并及时养护。5土地整治工程1)弃土(石、渣)场及土(块石、砂砾石)料场整地,应将剥离表土回填至设计高程后进行土地整治,并预留沉降深度。2)宽度大于10m施工迹地整治,宜采用机械作业。6苗木栽植及抚育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工程区气候条件和苗木特性合理安排施工季节。2)根据苗木运输和栽植时间,必要时采取假植、蘸泥浆、生根粉浸泡等措施。3)栽植时宜熟土回填并压实;四周可利用开挖土围成树盘,树盘深15cm左右。4)阔叶乔木可根据树木特性在栽植前后进行修剪。5)带土球苗、灌木球等栽植前,还应视情况进行捆梆支撑。6)苗木抚育管理参照《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执行,还应符合以下规定:7撒播草籽和草皮铺设一般采用人工作业。铺设面积较大时,可选用草皮卷、采用机械方式施工;种草可根据需求加施底肥后播种。18.2.4施工进度安排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遵循缩短扰动后土地裸露时间、尽快发挥保土保水效益的原则。2应与主体工程施工计划相协调,并结合水保工程量确定施工工期和进度安排,编制施工进度双横道图。3工程措施一般应安排在枯水期。植物措施北方宜以春、秋季为主,南方地区应避开夏季。风蚀区避开大风季节。61
19水土保持监测19.1一般规定19.1.1水土保持监测的阶段深度应符合以下规定:——项目建议书阶段应提出水土保持监测初步方案。——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初步设计阶段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设计。19.1.2应以可行性研究阶段为重点,确定水土保持监测方案。19.2各阶段基本要求19.2.1水土保持监测初步方案,内容包括监测范围和重点监测区域、监测时段、监测内容和方法。19.2.2确定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应符合以下要求:1监测方案包括监测时段、范围、内容、方法、点位布设和频次等内容。2应根据GB50433第5.9节的要求,按《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执行。3对规模较小的工程项目,可适当简化方案。19.2.3水土保持监测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应根据主体工程设计,对可研阶段批复水土保持监测方案进行复核。2结合工程设计,基本确定水土保持监测点位,进行观测设施设计,提出监测设备要求。3有遥感监测内容的,应按有关规范进行遥感监测设计。62
20水土保持工程管理20.1一般规定20.1.1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本章应替代“实施保障措施”一章。20.1.2水土保持工程管理主要包括工程建设期管理、工程运行期管理、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等。20.1.3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应根据主体工程管理单位的组建方案以及管理和运行期水土保持管理任务,提出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要求,应计列水土保持人员编制和管理等费用;中小型工程应明确建设单位相关水土保持兼职管理人员。20.1.4水土保持管理机构或人员主要职责应为:建设期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建设期各环节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有序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得到落实,并在运行期负责水土保持设施的维护和保养。20.2工程建设期管理20.2.1水土保持设计技术文件中工程建设期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建设期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和人员要求;——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的内容以及初步构想方案;——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制度;——水土保持实施监测制度;——水土保持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水土保持设计变更管理要求;——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检查督查制度;——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的要求。20.2.2建设期间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水土保持监理和监测单位应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和规程的要求,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施工管理、监理和监测工作。20.2.3建设期若发生水土保持重大设计变更,建设单位应组织相关单位按照本规范3.4.1的规定编制水土保持设计变更报告,上报审批或备案。20.2.4建设单位应接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在主体工程竣工验收之前,应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SL387)的现定,开展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的自查自检工作。63
20.3工程运行期管理20.3.1水土保持设计技术文件中工程运期期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方案、运行管理的任务、运行管理设施与设备和管理费用。20.3.2工程运行期水土保持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1应根据主体工程运行期管理单位的性质,提出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和人员方案。若存在建设期与运行期管理单位的交接,应明确水土保持管理部门的职责交接。2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对永久占地内的水土保持设施进行管护与维修;临时占地内的水土保持设施应由土地权属单位或个人管理维护,提出预防性措施。3提出水土保持工程主要建筑物和设施的安全运行管理要求。20.3.3运行期工程管理设施与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明确运行期水土保持工程管理需要的设施内容和数量。2明确运行期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单位需要的各类交通工具数量。3对水库诱发地震、滑坡及其他地质灾害可能引发严重水土流失的,除建设期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外,还应提出运行专门的水土保持监测设施和技术要求。20.3.4应提出工程维护所需的年运行费,重点说明各项费用的来源及应采取的措施。20.4工程管理和范围20.4.1工程管理范围是指工程永久征地范围内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主要是拦渣、斜坡防护、防洪排导等主要建筑物,在其工程基础边界以外划定一定区域作为工程的管理的范围。并应根据水土保持工程规模和需要,确定必要的水土保持设施保护范围,提出土地利用限制要求,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工程管理范围可参考表20.4.1确定。表20.4.1水土保持工程设施管理范围确定表工程名称保护范围(m)拦渣坝上游10~20、下游30~100,左右岸20-30拦渣工程拦渣堤上下游10~20、左或右岸10~20挡土墙上游5~10、下游10~20削坡防护上游2~5、下游5~10斜坡防护工程砌石、混凝土、网格护坡上游2~3、下游5~8植物护坡上游2~3、下游5~8拦洪坝上游20~30、下游30~100,左右岸20-30护岸、护滩工程上游5~10、下游10~20防洪排导工程堤防工程上游5~10、下游10~20排导工程上游5~10、下游10~20,左右岸5-1020.4.2在设计阶段应根据主体工程布置、水土保持工程布置和永久征地情况进一步复核征地数量。20.4.3临时占地的水土保持设施移交地方后,应由地方相关部门或农民进行管理,设计文件中应提出管理与保护的要求。64
21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21.1一般规定21.1.1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概(估)算应按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进行编制。21.1.2移民安置与专项设施复改建区应计列集中移民安置区、专项设施复改建区等水土流失防治投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估列,初步设计阶段根据建设征地与移民规划进行设计、计列投资。21.2各阶段基本要求21.2.1规划阶段投资估算应根据工程特点,以本地区已建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作为类比,按综合指标法框算水土保持投资。21.2.2项目建议书阶段投资估算应对主要工程的基础单价进行分析计算,对其它次要工程可采用类比分析确定单位造价指标,进行投资估算。21.2.3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投资估(概)算,应与主体工程价格水平年保持一致,分析计算材料预算价格,计算基础单价和工程单价;计算分项投资、工程总投资,分年度投资。65
附录A水土保持施工说明书编制内容和要求A.0.1水土保持施工说明书应按以下提纲编写:1工程概况工程概况应包括经审定后的初步(或方案)设计报告书的有关工程任务、规模、组成、施工组织、移民安置等应将主要指标。包括2复核与调整本阶段随着主体工程设计和地质勘探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及施工组织优化调整,应对水土流失防治防治责任范围及分区、、弃土弃土(石、渣)场(位置、弃量、堆置方式)、取料场(位置、取量),施工布置、水土保持措施布局进行复核,说明变化情况及原因。3水土保持设计1)措施布置对未发生变化的取土场、施工布置、拆迁、安置等区域按初步设计情况实施布置及防护设计。对照初步设计复核弃土(石、渣)场,对弃土弃土(石、渣)场位置、弃量、堆置方式一致的进一步细化进行防护设计。对位置发生变化的弃土弃土(石、渣)场需重新测量进行变更设计,并核实投资。对投资变化不大(±10%以内)的变更设计,报送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以便验收;对投资变化大且总概算突破的可与主体工程一并调整概算,工程总概算不突破,但水土保持投资有较大变化的需报相应部门审查批复。2)工程设计对布置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拦渣坝工程、挡墙工程、排水工程、削坡工程、植物工程等进行设计。4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计算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对各项措施的工程量详细列表,文字说明主要工程量及与初步设计阶段比较的变化情况。5水土保持施工1)各项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要求和注意事项注意表层腐土的保护,施工结束后,便于各区(施工区、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弃土弃土(石、渣)场、取土场)恢复原土地功能。严格按设计中所要求使用的材料和构件,构件施工安装要求及施工注意事项按其要求。2)各种防护措施施工要求土石方开挖:根据开挖沟槽的大小,采用合适的机械进行土方开挖,减少扰动。对沟槽66
开挖采取必要的支撑措施,在坡面开挖成形前先挖截流沟或临时排水沟,以防止外水冲刷坡面;尽可能缩短土质边坡的外露时间;对局部因岩质不好不稳定的边坡,及时采取其它保护和加固措施。土方回填:由沟槽两侧对称运入槽内,尽量采用人工摊铺,小型机械进行碾压,减少扰动。混凝土、砌石工程:按照混凝土、砌石有关规范执行。:植物工程:主要为植树、种草、灌木种植等施工技术要求,按造林技术规程和园林施工有关规范执行。3)施工时序在水土保持工程施工中总体上要遵循“先拦后弃、先挡后排”的原则,挡护和排水工程优先施工,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施工组织设计做到时序紧凑,交叉作业同时进行,有效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减少了对土地的扰动时间。4)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水土保持监理、水土保持监测、质量管理、工程施工管理来控制实施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程质量。67
附录B水土保持设计变更报告编制内容和要求B.0.1水土保持设计变更报告应按以下格式和内容要求编写:前言1工程建设的概况2水土保持方案及初步设计内容及批复概况3设计变更的缘由及必要性4设计变更依据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复核5.1工程实际占地面积变化分析5.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变化情况6.土石方平衡及扰动面积复核6.1土石方平衡复核6.2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及其植被面积复核7设计变更项目和内容7.1水土保持分区及措施总体布局变更情况7.2水土保持措施变更设计7.3变更措施工程量8.水土保持投资及变化原因分析8.1投资的编制原则、依据、方法8.2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概述8.3水土保持投资概算变化的原因分析9结论10设计变更附图及附表68
附录C直接影响区界定参考值C.0.1直接影响区的界定,外延范围可参考表C.0.1,经类比或试验后选定。山地丘陵区施工形式平原区5°~15°15°~25°25°~35°>35°上方下方上方下方上方下方上方下方主体开挖外延1~2m1~35~153~515~303~520~405~1040~50主体填筑外延1~3m—1~2—3~5—5~10—10~15临时填挖外延2~5m5~1020~3010~1530~5015~2050~8020~3080~100风蚀施工区按常年主导风向,取上风向10m~50m,下风向500m~1000m,根据风速确定69
附录D水土流失预测参数范例D.0.1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预测参数参考表D.0.1选定。表D.0.1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预测参数地面年降24小时最扰动后土壤侵原生地貌土土壤区域部位组成部位坡度(°)水量大暴雨量蚀模数壤侵蚀模数类型物质(mm)(mm)(t/km²a)(t/km2²a)施工迹Ⅰ北部大小<5°2000~3000石多山地地兴安岭森林石55050.911100土少土开挖区30°~70°5000~7000质山地防治区堆置区15°~25°6000~8000施工迹Ⅱ东部森林白浆<5°3000~5000石多地石质低山丘陵土、壤60056.432600土少开挖区30°~70°6000~9000防治区土东北堆置区15°~25°7000~10000黑土施工迹<5°4000~6000区Ⅲ中部漫川土多黑土地45059.003500(黑漫岗治理区石少为主开挖区30°~70°8000~11000龙江堆置区10°~20°9000~13000省)黑土、施工迹Ⅳ三江平原<3°2000~4000白浆地局部风水蚀治土50047.501500土、沼开挖区30°~70°6000~8000理区泽土堆置区10°~15°7000~9000施工迹黑土、<3°3500~5000Ⅴ西部风沙土多地风沙40052.503000治理区石少开挖区30°~70°7000~10000土堆置区10°~20°8000~12000注:本表是黑龙江省根据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以及工程经验确定的。70
D.0.2四川省水土流失预测参数参考表D.0.2选定。表D.0.2四川省水土流失预测参数地面岩石种类坡度地表植年均降水24小时最扰动后土壤原生地貌及区域地形组成及风化程土壤类型被覆盖大暴雨量侵蚀模数土壤侵蚀模量(mm)22物质度部位(º)度(%)(mm)(t/km.a)数(t/km.a)施工迹地<53500~6000四川盆地中度侵蚀紫色土、耕地为平原土全风化1000902500~3500综合治理水稻土开挖区45°~70°主5000~17000区80000~堆置区10°~30°170000盆周山地施工迹地<53500~7000中度侵蚀黄壤、黄石多全风化~开挖区45°~70°6000~18000自然修复山地棕壤、棕6612001403500~4500土少弱风化综合治理壤90000~堆置区10°~30°区200000褐红壤、施工迹地<53500~6500川西南山山地红地强烈侵石多全风化~壤、红棕开挖区45°~70°5000~17000山地4810001005000~6000蚀综合治土少弱风化壤、黄棕85000~理区壤、暗棕堆置区10°~30°180000壤施工迹地<53500~6000川西北高高山草甸原轻度侵土多全风化~土、沼泽开挖区45°~70°5000~16000高原7865040600~1800蚀自然修石少中等风化土、山地60000~复区棕壤堆置区10°~30°170000山地灰褐施工迹地<53500~6500川西高山土、山地深谷中度褐土、山开挖区45°~70°6000~18000石多全风化~侵蚀自然高山地棕壤、72700503000~4000土少弱风化修复综合山地暗棕70000~堆置区10°~30°治理区壤、高山180000草甸土常用水土流失预测参数确定表地面组成岩石种类及土壤地表植被年降24小时扰动后土壤原生地貌及土区域地形坡度备注物质风化程度类型覆盖度水量最大暴雨量侵蚀模数壤侵蚀模数注1:区域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中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按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以上以水蚀为主),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以上以风蚀为主),北方冻融土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侵蚀区(以上为冻融侵蚀为主);注2:地面组成:扰动地面或弃土(石、渣)场本身的地面组成物质,分为土、石、土多石少、石多土少四种类型注3:土壤类型按灰色森林土、褐土(含黄绵土、黑垆土等)棕壤、黄壤、红壤、砖红壤、草甸土、紫色土、石灰土、水稻土、栗钙土、灰漠土等;注4:坡度对于施工扰动区而言,指地面坡度;对于弃土(石、渣)场、临时堆渣而言,指渣体自然坡度;注5:地表覆盖,指林草植被覆盖度。注:各省可据此进行研究,确定相应参数值,供水利水电工程在项目建议书和可研阶段水土流失预测参考。71
附录E抗滑稳定计算E.0.1圆弧滑动(图E.0.1)稳定可按式(E.0.1-1)、(E.0.1-2)计算图E.0.1圆弧滑动法计算简图1简化毕肖普法WVsecaubsecatancbseca1/1tanatan/KK(E.0.1-1)WVsinaM/RC2瑞典圆弧法WVcosaubsecaQsinatancbsecaK(E.0.1-2)WVsinaM/RC式中b——条块宽度(m);W—条块重力(kN);W1—在弃土(石、渣)边坡外水位以上的条块重力(kN);W2—在弃土(石、渣)边坡外水位以下的条块重力(kN);Q、V—分别为水平和垂直地震惯性力(向上为负,向下为正);u—作用于土条底面的孔隙压力(kPa);α—条块的重力线与通过此条块底面中点的半径之间的夹角(度);c'、φ'—土条底面的有效应力抗剪强度指标;MC—水平地震惯性力对圆心的力矩;R—圆弧半径。E.0.2改良圆弧法计算弃土(石、渣)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可用下式(图E.0.2):(E.0.2-1)S=Wtgφ+CL(E.0.2-2)72
图E.0.2改良圆弧滑动法计算简图式中W——土体B′BCC′的有效重量,kN;C,φ——软弱土层的凝聚力及内摩擦角,度;Pa——滑动力,kN;Pn——抗滑力,kN。E.0.3摩根斯顿—普赖斯法(滑动面呈非圆弧形)当采用摩根斯顿—普赖斯法计算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时,应按下列改进方法计算:摩根斯顿—普赖斯法(改进方法)计算简图bp(x)s(x)dx0(E.0.3.2-1)abp(x)s(x)t(x)dxM0(E.0.3-2)eadWdVdQp(x)qsin(a)usecasincsecacoscos(a)dxdxeeedxe(E.0.3-3)xds(x)sec(a)exptan(a)d(E.0.3-4)eaedxds(x)(sincostana)exptan(a)d(E.0.3-5)aaed73
bdQMhdx(E.0.3-6)eeadxcC(E.0.3-7)eKtantan(E.0.3-8)eK式中dx-----土条宽度;dW-----土条重量;q-----坡顶外部的垂直荷载;Me-----水平地震惯性力对土条底部中点的力矩;dQ、dV-----分别为土条的水平和垂直地震惯性力(向上为负,向下为正);α-----条块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土条侧面的合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he-----水平地震惯性力到土条底面中点的垂直距离。E.0.3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可用三轴剪力仪测定,亦可用直剪仪测定。采用的试验方法和强度指标如表E.0.3,抗滑稳定计算时,可根据各种运用情况选用。表E.0.3土的强度指标渣场工作状态计算方法强度指标无渗流、稳定渗流期和不稳定渗流期有效应力法C′,φ′不稳定渗流期总应力法Ccu,φcuE.0.4运用本规范E.0.1-1、E.0.1-2公式时,应遵守下列规定:1静力计算时,地震惯性力应等于零;2弃土(石、渣)无渗流期运用,渣体条块为湿容重。3稳定渗流期用有效应力法计算,孔隙压力u应用u-γwZ代替,条块重W=W1+W2,W1为外水位以上条块实重,浸润线以上为湿重,浸润线和外水位之间为饱和重,W2为外水位以下条块浮重。4水位降落期用有效应力法计算时,应按降落后的水位计算,方法同第3款。用总应力法时,c′、φ′应采用ccu、φcu代替;分子应采用水位降落前条块重W=W1+W2,W1为外水位以上条块湿重,W2为外水位以下条块浮容重;分母应采用水位降落后条块重W=W1+W2,W1浸润线以上为湿重,浸润线和外水位之间为饱和重,W2为外水位以下条块浮容重;u采用ui-γwZ代替,ui为水位降落前孔隙压力。74
附录F边坡分类及容许坡度选定F.0.1工程各类边坡可参照表F.0.1进行划分。表F.0.1工程边坡分类超高边坡岩质边坡坡高大于30m,土质边坡坡高大于15m高边坡岩质边坡坡高15~30m,土质边坡坡高10~15m坡高中高边坡岩质边坡坡高8~15m,土质边坡坡高5~10m低边坡岩质边坡坡高小于8m,土质边坡坡高小于5m长边坡坡长大于300m坡长中长边坡坡长100~300m短边坡坡长小于100m缓坡坡度小于15°中等坡坡度15°~30°坡度陡坡坡度30°~60°急坡坡度60°~90°倒坡坡度大于90°F.0.2岩质和土质边坡容许坡度可按表F.0.2选择确定。表F.0.2工程岩质和土质边坡容许坡度选定容许坡度值(高宽比)岩土类别岩土性质坡高8m以上坡高8~15m坡高15~30m微风化1:0.1~1:0.21:0.2~1:0.351:0.35~1:0.5硬质岩石中等风化1:0.2~1:0.351:0.35~1:0.51:0.5~1:0.75强风化1:0.35~1:0.51:0.5~1:0.751:0.75~1:1微风化1:0.35~1:0.51:0.5~1:0.751:0.75~1:1软质岩石中等风化1:0.5~1:0.751:0.75~1:11:1~1:1.5强风化1:0.75~1:11:1~1:1.25坡高5m以内坡高5~10m密实1:0.35~1:0.51:0.5~1:0.75碎石土中密1:0.5~1:0.751:0.75~1:1稍密1:0.75~1:11:1~1:1.25粉土Sr≤0.51:1~1:1.251:1.25~1:1.5坚硬1:0.75~1:11:1~1:1.25粘性土硬塑1:1~1:1.251:1.25~1:1.5坡高6m以内坡高6~12m坡高12~20m坡高20~30m次生坡积黄土Q41:0.5~1:0.751:0.5~1:11:0.75~1:1.25次生洪积冲积黄土Q41:0.2~1:0.41:0.3~1:0.61:0.5~1:0.751:0.75~1:1黄土马兰黄土Q31:0.3~1:0.51:0.4~1:0.61:0.6~1:0.751:0.75~1:1离石黄土Q21:0.1~1:0.31:0.2~1:0.41:0.3~1:0.51:0.5~1:0.75午城黄土Q11:0.1~1:0.21:0.2~1:0.31:0.3~1:0.41:0.4~1:0.6注1:使用本表时,可考虑地区性的水文、气象等条件,予以校正。注2:本表不适用于岩层层面或主要节理面有顺坡向滑动可能的边坡。注3:混合土可参照表中相近的土使用。注4:表中碎石土的充填物为坚硬或硬塑状的粘性土、粉土,对于砂土或充填物为砂土的碎石土,其边坡坡度容许值均按自然休止角确定。75
附录G常用水土保持树种和草种G.0.1主要水土保持造林树种参见表G.0.1。表G.0.1分区主要水土保持造林树种表区域主要水土保持造林树种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樟子松、油松、黑松、红皮云杉、鱼鳞云杉、冷杉、中东杨、群众杨、健东北区杨、小黑杨、银中杨、旱柳、白桦、黑桦、枫桦、蒙古栎、辽东栎、槲栎、紫椴、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色木、刺槐、白榆、火炬树、山杏、暴马丁香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杜松、油松、云杉、侧柏、祁连圆柏、群众杨、中东杨、健杨、箭杆杨、银白杨、二白杨、三北区胡杨、灰杨、旱柳、旱布329柳、垂暴109柳、白榆、白蜡、槭、刺槐、大叶榆、复叶槭、臭椿、心叶饭、白榆、四翅滨藜、山杨、青杨、桦树油松、白皮松、华山松、樟子松、云杉、侧柏、旱柳、新疆杨、群众杨、河北杨、健杨、白榆、大果榆、杜梨、文冠果、槲树、茶条槭、山杏、刺槐、泡桐、臭椿、蒙椴、山杨、楸、槭树、白桦、红桦、山杨、青杨、桦树、麻栎、黄河区栓皮栎、苦楝、中林46杨、沙兰杨、毛白杨、黄连木、山茱萸、辛夷、板栗、核桃、油桐、漆树、香椿、四翅滨藜油松、赤松、华山松、云杉、冷杉、落叶松、麻栎、栓皮栎、槲栎、蒙古栎、白桦、色木、桦树、山杨、槭、椴树、北方区柳、刺槐、槐、臭椿、泡桐、黄栌、毛白杨、青杨、沙兰杨、旱柳、漆树、盐肤木、白檀、八角枫、天女木兰、中林46杨、黄连木、板栗、香椿马尾松、云南松、华山松、思茅松、高山松、落叶松、杉木、云杉、冷杉、柳杉、秃杉、黄杉、滇油杉、墨西哥杉、柏木、藏柏、滇柏、墨西哥柏、冲天柏、麻栎、栓皮栎、青冈栎、滇青冈、高山栎、高山栲、元江栲、樟树、桢楠、长江区檫木、光皮桦、白桦、红桦、西南桦、枫杨、响叶杨、滇杨、意大利杨、红椿、臭椿、苦楝、旱冬瓜、桤木、榆树、朴树、旱莲、木荷、黄连木、珙桐、山毛榉、鹅掌楸、川楝、楸树、滇楸、梓木、刺槐、昆明朴、柚木、银桦、相思、女贞、铁刀木、银荆、楠竹、慈竹马尾松、黄山松、华山松、油松、湿地松、火炬松、杉木、铁杉、水杉、柳杉、池杉、墨杉、墨柏、柏木、栓皮栎、茅栗、槲树、化香树、川桦、光皮桦、红桦、毛红桦、枫杨、青冈栎、刺槐、银杏、杜仲、旱柳、苦楝、樟树、朴南方区树、白榆、楸树、侧柏、麻栎、小叶栎、檫木、小叶杨、黄连木、香樟、木荷、榉树、枫香、青冈栎、乌桕、喜树、泡桐、毛竹、刚竹、淡竹、茶杆竹、孝顺竹、凤尾竹、漆树马尾松、湿地松、南亚松、黑松、木荷、红荷、枫香、藜蒴、椎、榕属、台湾相思、大叶相思、马占相思、绢毛相热带区思、窿缘桉、赤桉、雷林一号桉、尾叶桉、巨尾桉、刚果桉、黑荆、新银合欢、夹竹桃、勒仔树、千斤拨、青皮竹、勒竹、刺竹G.0.2工程扰动土地主要适宜树(草)种参见表G.0.2。表G.0.2工程扰动土地主要适宜树(草)种表区域或沙化(北方及沿海)耐旱耐水湿耐盐碱植被类型区石漠化(西南)辽东桤木、蒙古栎、黑桦、兴安落叶松、偃松、红皮青杨、樟子松、榆树、红樟子松、大叶速生槐、花白榆、山杨;胡枝子、山云杉、柳、白桦、榆树皮云杉、红瑞木、火炬树、棒、杨柴、柠条锦鸡儿、杏、文冠果、锦鸡儿、枸丁香、旱柳;紫穗槐、枸小叶锦鸡儿;沙打旺、草东北杞;狗牙根、紫花苜蓿、杞;芨芨草、羊草、冰草、木犀、芨芨草a爬山虎沙打旺、紫花苜蓿、碱茅、鹅冠草、野豌豆侧柏、枸杞、柠条、沙棘、柳树、柽柳、沙棘、胡杨、柽柳、旱柳、沙拐枣、银樟子松、柠条、沙棘、沙梭梭、柽柳、胡杨、花棒、香椿、臭椿、旱柳水牛果、胡杨、梭梭、柠木蓼、花棒、踏郎、梭梭杨柴、胡枝子、沙柳、沙条、紫穗槐、枸杞、白刺、霸王;沙打旺、草木犀、拐枣、黄柳、樟子松、文沙枣、盐爪爪、四翅滨藜;芨芨草三北冠果、沙蒿;高羊茅、野芨芨草、盐蒿、芦苇、碱牛草、紫苜蓿、紫羊茅、茅、苏丹草黄花菜、无芒雀麦、沙米、a爬山虎侧柏、柠条、沙棘、旱柳、柳树、柽柳、沙棘、旱柳、柽柳、四翅滨藜、柠条、、侧柏、刺槐、杨树、沙棘、a黄河流域柽柳、爬山虎刺柏沙棘、沙枣、盐爪爪柠条、柽柳、杞柳;沙打旺、草木犀侧柏、油松、刺槐、青杨;柳树、柽柳、沙棘、旱柳、柽柳、四翅滨藜、银水牛樟子松、旱柳、荆条、紫北方伏地肤、沙棘、柠条、枸构树、杜梨、垂柳、钻天果;伏地肤、紫穗槐穗槐;草木犀a杞、爬山虎杨、红皮云杉表D.0.2(续)工程扰动土地主要适宜树(草)种表76
区域或沙化(北方及沿海)耐旱耐水湿耐盐碱植被类型区石漠化(西南)侧柏、马尾松、野鸭椿、柳树、水杉、池杉、落羽南林895杨、乌桕、落羽南林895杨、马尾松、云白皮松、木荷、沙地柏杉、冷杉、红豆杉、芒草杉、墨西哥落羽杉、中山南松、干香柏、苦刺花、长江流域a多变小冠花、金银花、爬杉;双穗雀稗、香根草、蔓荆;印尼豇豆a山虎芦竹、杂三叶草侧柏、马尾松、黄荆、油水杉、池杉、落羽杉、樟木麻黄、南洋杉、柽柳、球花石楠、干香柏、旱冬茶、青檀、香花槐、藜蒴、树、木麻黄、水翁、湿地红树、椰子树、棕榈;苇瓜、云南松、木荷、黄连桑树、杨梅;黄栀子、山松、榕树、大叶桉;铺地状羊茅、苏丹草木、清香木、火棘、化香南方毛豆、桃金娘;假俭草、黎、芒草常绿假丁香、苦刺花、降百喜草、狗牙根、糖蜜草、香黄檀;任豆;象草、香aaa铁线莲、爬山虎、五叶根草、五叶地锦、常春油aaa地锦、鸡血藤麻藤榆绿木、大叶相思、多花青梅、枫杨、水杉、喜树、木麻黄、柽柳、红树、椰砂糖椰、紫花泡桐、直干木兰、木豆、山楂、澜沧长叶竹柏、长蕊木兰、长子树、棕榈桉、任豆、顶果木、枫香、热带栎;假俭草、百喜草、狗柄双花木柚木a牙根、糖蜜草、爬山虎、a五叶地锦a:攀缘植物。77
标准用词说明执行本标准时,标准用词应遵守下表规定:标准用词说明标准用词在特殊情况下的等效表述要求严格程度应有必要、要求、要、只有„„才允许要求不应不允许、不许可、不要宜推荐、建议推荐不宜不推荐、不建议可允许、许可、准许允许不必不需要、不要求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L204-201×条文说明79
目次1总则...................................................................822术语...................................................................833总体技术规定.............................................................843.1基本规定......................................................................843.2水利水电工程分类特殊规定.......................................................853.3各阶段设计深度与主要内容.......................................................853.4水土保持设计变更..............................................................853.6竣工验收的水土保持要求.........................................................86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874.1一般规定......................................................................874.2基本要求......................................................................874.3各设计阶段评价要求............................................................884.4主要工程类型评价重点..........................................................88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895.1一般规定......................................................................895.2防治责任范围界定..............................................................896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估测与预测.............................................906.1一般规定......................................................................906.2各阶段基本要求................................................................907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分区及措施总体布局.................................917.1防治目标......................................................................917.2防治分区......................................................................917.3防治措施总体布局..............................................................918水土保持工程级别划分与设计标准...........................................928.1水土保持工程级别划分..........................................................928.2设计标准......................................................................929水文计算.................................................................939.2适用条件......................................................................9310弃渣场设计.............................................................10010.2场址选择....................................................................10010.3弃土(石、渣)堆置..........................................................10010.4安全防护距离................................................................10110.5弃土(石、渣)场稳定计算.....................................................10310.6弃渣场防护措施总体布置.......................................................10310.7拦挡工程设计................................................................10411降水蓄渗工程...........................................................10680
11.1一般规定....................................................................10611.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0611.3雨水收集回用及入渗工程.......................................................10612防洪排导工程...........................................................10712.2设计要求....................................................................10713斜坡防护工程............................................................10913.1一般规定....................................................................10913.2设计要求....................................................................10914土地整治工程...........................................................11014.1一般规定....................................................................11014.2设计要求....................................................................11015防风固沙工程...........................................................11115.2分区设计规定................................................................11115.3设计要求....................................................................11116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11216.1一般规定.....................................................................11216.2设计要求....................................................................11216.3措施设计....................................................................11317临时防护工程...........................................................11717.1一般规定....................................................................11717.2适用范围....................................................................11717.2设计要求....................................................................11718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11818.1一般规定......................................................................11818.2设计要求....................................................................11819水土保持监测...........................................................11919.2各阶段基本要求..............................................................11920水土保持工程管理.......................................................12020.1一般规定....................................................................12020.2工程建设管理................................................................12020.3工程运行期管理..............................................................12021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12121.1一般规定....................................................................12181
1总则1.0.2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包括综合利用水库工程、防洪工程(河道和堤防工程,行、蓄、滞洪区建设工程)、治涝工程、灌溉工程、水力发电工程、供水工程、河道及河口整治工程(含滩涂开发工程)等。本条所指规划指工程规划,不包括江河流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中有关水土保持内容执行《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程》的要求。82
2术语2.0.1水土保持设计变更当主体工程总体布置、弃土(石、渣)场和取土(石、砂砾)料场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水土保持总体布局、措施布设、投资等发生较大变化时,该设计变更应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当投资突破或减少较大时应进行审批。2.0.2点型工程包括各类水库枢纽,以及闸站工程包括引水闸、挡潮闸、排涝泵站、灌区首部枢纽、灌区抽水泵站、引水供水工程的抽水泵站等。2.0.3输水工程包括渠系输水工程、隧洞或暗管输水工程等;河道工程包括防洪工程、治涝工程、河道及河口整治工程中的堤防、排涝渠系、河道扩挖及疏浚、河道及河口区的滩涂开发等;灌溉工程包括干渠、支渠等渠道工程。2.0.4水土保持设计水平年可采用植物措施发挥水土保持功能并达预期水土保持效益的年份。一般降水量大的地区,植物生长快,覆盖地面需时短,一般南方地区1~2年,东北黑土区2~3年,北方3~5年或更长。水利水电工程竣工验收时,水土保持设施应达到设计水平年要求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若需提前验收时,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应进行预测并加以说明。83
3总体技术规定3.1基本规定3.1.1平地型弃土(石、渣)一般可不考虑“先拦后弃”。根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建设情况,平地型弃渣场若属于填坑(凹)的弃渣最好与地面齐平便于复耕,高出地面的视具体情况设周边排水沟和沉沙池,更为简便。原地表植被、表土有特殊保护要求,主要适用于东北黑土区,天然草皮损毁后难以人工恢复的高山草甸区,以及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有保护要求的生态脆弱区。鉴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际,在经充分比选后需要在江河、湖泊及河道管理范围内布设弃土(石、渣)场的,必须符合有关防洪要求,不应影响相应水体功能及利用,并采取必要防护措施。水库淹没范围内施工道路、料场等,一般不恢复林草措施或耕地。3.1.5弃土弃渣场选址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本身又涉及施工组织设计、建设征地与移民等专业,本条中的强制条文需要各有关专业在设计中加以贯彻。本条中的运输是指运送弃土(石、渣)至指定场地的交通条件。3.1.7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水土保持方案应与移民安置规划相协调,分析移民安置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和危害,匡列措施布局与投资,有关内容纳入移民安置规划中“移民安置区水土保持规划”章节,投资不重复计列;初步设计阶段根据细化设计作进一步复核和完善。3.1.8根据青藏铁路、拉西瓦电站、引额济克等建设情况,在生态极度脆弱区植被一旦破坏很恢复或无法恢复。本条因此规定在这一区域内的工程应采取一切措施限大限度在减少植被破坏。3.1.9确定的表土剥离需要堆存、保护和临时占地,相应要发生费用并影响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安排,因此应进行平衡分析,若当地有表土使用需求时,应说明使用量及经济合理性。黄土高原地区覆盖深厚区域,因表土与生土的有机质含量(0.45%~0.55%)相差不大,可通过快速培肥等措施使生土恢复地力,因此工程建设中不需剥离表土。3.1.10环境保护设计中有关施工扬尘控制措施是针对一定保护对象而言的,比如施工人员或施工周边区域村庄、居民点等。而风蚀控制针对风力作用导致的土壤侵蚀现象,或保护工程对象,如避免风沙落入渠道,或控制施工中风蚀引发的水土流失。84
3.2水利水电工程分类特殊规定3.2.1根据小浪底、大隆等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经验,土石坝坝型可考虑大坝下游永久征地范围内弃土(石、渣),利用坝体渗水、周边来水或局部引水,通过造地景观设计,实现弃土(石、渣)处置与枢纽景观相结合。考虑到弃土(石、渣)场在水库削落带范围布设水位涨落可能产生的失稳影响,),确需堆弃的情况应进行相应地质勘测并强化防护措施。。规定死库容最大弃量是考虑水库运行寿命,当弃量超过1年以上水库运行寿命时,技术经济指标将发生变化。3.2.2闸站工程包括引水闸、挡潮闸、排涝泵站、灌区首部枢纽、灌区抽水泵站、引水供水工程的抽水泵站等。3.2.3河道扩挖和疏浚的弃土(石、渣)场及排泥场应结合环境影响评价中有关底泥评价结论,确定后期是否具备复垦条件,避免产生不利环境影响。3.3各阶段设计深度与主要内容3.3.2本阶段水土流失量估测的方法以类比法为主,结果要求在量级水平。3.3.3“水土保持”篇章纳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根据水土保持有关法规规定报批。“水土保持”篇章应在审定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稿)基础上按照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有关要求编写。地勘工作主要针对坝式工程和大型挡土(渣)工程,一般工程可采用调查和勘查方法。3.3.4初步设计阶段主体工程设计中与水土保持有关内容,主要是工程布置优化、土石方平衡及弃土(石、渣)量、弃土(石、渣)场及料场布置、工程征占地、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等的变化与调整情况。3.4水土保持设计变更3.4.1重大设计变更指主体工程设计规模、布置发生重大变化时导致弃土(石、渣)量、渣场位置、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和设计、水土保持投资等方面与批准初步设计相比有重大变化;一般设计变更指对设计文件非重要内容局部修改以及施工中一般设计问题处理引起的设计变化。在实际工程管理中,水土保持设计变更报告应将工程中涉及的重大设计变更一并说明。85
3.6竣工验收的水土保持要求3.6.1依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30号,2006年)确定本条。3.6.3依据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及《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等,确定本条。86
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4.1一般规定4.1.1在满足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林草覆盖率指标条件下,防治责任范围面积越大,方案越不合理,在项目建设区面积相当的情况下,直接影响区的面积越大则说明方案越不合理,说明选择的线路和布置引起水土流失问题更为严重。4.1.2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是指某区域水土保持设施,主要林草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蓄水保土功能、防风固沙功能、护岸护滩功能等。植被不可逆性破坏是指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或不可恢复,主要存在于我国青藏高原、北方风沙区,其植被一旦破坏极难恢复。流动沙丘区风沙引起沙粒移动与沉降的渠道淤积产生危害是北方风沙区灌区运行的常见问题,而风沙引起沙粒移动与沉降对水利枢纽死库容的确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工程规模比较与确定时应作重要因素考虑。降低含盐量措施包括开沟起垄、降水淋洗、灌水洗盐等。4.2基本要求4.2.3在GB50433中关于占地类型与面积的评价基础上,应结合征用地面积、弃土(石、渣)和取(土、石、砂砾)料占地的地类与面积的合理性进行比较;根据移民容量、环境容量分析结论,对容量较小的地区应重点分析占用耕地的面积及影响,并对新开垦土地可能产生水土流失影响进行分析。4.2.5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因涉及地质勘测,以及土、石、砂砾岩土力学特性要求等问题,若其存在制约因素,提出另行选址的要求和建议,但选址应由地质专业确定。土石方平衡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从弃土(石、渣)和取土流向分析应符合土石方平衡计算要求,并应注意实方与松方换算时松散系数的选取。4.2.6主体工程设计防护措施主要包括边坡(坝肩、渠、堤、岸、路基、路堑)防护、地表截水排水、施工区地面和路面硬化等。工程型式主要包括工程防护、植物防护、工程与植物相结合的三种类型,在不影响工程安全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植物防护或工程与植物相结合的防护措施。87
4.3各设计阶段评价要求4.3.3~4.3.4根据水利水电工程三阶段编制规程,水库枢纽、闸站等工程的设计深度基本能够达到国标GB50433相对应阶段的要求,水土保持评价执行相应条文的要求;灌溉工程、引调水工程、堤防工程等项目,可根据情况予以调整。4.4主要工程类型评价重点4.4.1坝肩、上坝道路等开挖边坡传统上以浆砌石、混凝土、喷锚等方式进行处理。近年来,边坡植物防护措施、植物与工程相结合防护措施在设计、施工工艺上取得很大突破,水土保持应在保障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尽可能采取植物措施。黄河干流上的拉西瓦电站地处青海日月山以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进厂公路和施工道路在总体布置上采用了隧洞方案大大减少地面扰动和植被破坏。溪洛渡电站采取了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移植、可利用植物移植、假植等方案,既节约了投资,又保护了植物种质资源。4.4.3根据各地河道整治的经验,城市、城镇、乡村不同区段下设计标准不同,水土流失防治执行等级标准也不同,因此,应结合根据河流规划城市规划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与建议,以便为确定绿化的标准和树草配置提供依据。。根据堤防有关设计规范,堤坡原则上不能种乔木林,可种植草灌。实际工程建设南北方差异较大,应根据防汛、白蚁防治、堤防安全等多方面考虑,将护堤坡植物配置与护堤地(林)、防浪林、堤顶道路绿化结合起来,穿越城区段的还应考虑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绿化要求,据此提出评价意见、建议与要求。4.4.4山丘陵区明渠输水,上坡一侧来水来沙,以及风蚀地区特别流动沙丘区风沙落入渠道,对运行维护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水土保持评价应重点关注。根据甘肃石羊河治理工程的运行情况,灌渠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衬砌后,渠堤两侧的护渠林有生长不良的现象。根据各地经验,明渠输水进入城区后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工程设计不仅需满足城市控规要求,而且还应符合景观建设要求。工程布置方案、型式、断面设计、弃土(石、渣)场、料场选址等水土保持评价也应充分关注。88
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5.1一般规定5.1.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既是建设单位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面积,也是主体工程总体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的重要指标。5.1.4直接影响区是主体工程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的重要指标,其面积越小,方案相对合理。5.1.5分析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与工程征占地的关系,需重点关注以下三种情况:——工程涉及到已征用地或河道管理占地的利用,如河道工程、闸站改扩建等,工程征用地指标一般不予考虑,但在防治责任范围界定时需要计入并加以说明;——对于水库枢纽工程,枢纽区征用地与水库淹没及影响区常有重叠,如上坝道路、导流工程、库区渣料场等,需注意分析说明。——施工临时征地与工程永久征地范围重叠的,如水库枢纽工程管理范围中布置的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区等,需注意分析说明。5.2防治责任范围界定5.2.1原国有土地,比如河道工程的原有堤防占地及滩涂等,建设征用地不计列投资,但扰动产生水土流失,仍应计入建设项目区。水库淹没及影响区在大坝迎水侧区域与枢纽区永久和临时征用地局部有重叠,施工场地及渣料场布置也可能和枢纽区永久征地重叠,进行项目建设区界定时需要加以分析。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土(块石、砂砾石)料场是根据设计需求量扩大一定比例勘探确定的。主体工程选取的土(块石、砂砾石)料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阶段其勘探储量一般为设计需用量的3、2倍。料场开采面积由施工、移民专业根据开采深度、剥采比、覆盖层、成品率、征用地性质、运输损耗率等因素综合确定。5.2.2专用公路、临时道路、坝肩削坡、渠道开挖、取料、堤防工程等施工活动扰动土地的范围因多种原因可能对周边产生水土流失影响并越出项目征用地界。89
6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估测与预测6.1一般规定6.1.2本条规定中的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是指没有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不包含主体工程设计的拦护、整治、排水等措施。例如,排泥场水土流失量预测应以外部存在围堰情况下进行。6.2各阶段基本要求6.2.3本条规定所述的水土流失危害中的公共安全是指河流、道路、居民点、工矿企业等重要设施的安全。危害分析结果可作为工程防护标准的依据之一。水损失一般是指因植物截流、坡面径流、植物蒸腾、深层渗流、地表径流等造成的水的流失。本规范中水损失是指因建设项目导致原下垫面发生改变而造成的地表径流损失。90
7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分区及措施总体布局7.1防治目标7.1.3对于按移民安置规划要求予以复耕的临时征地所占比例较大的项目,其林草覆盖率等指标无法满足7.1.1条的规定时,项目永久征地范围内应满足7.1.1条的规定。7.2防治分区7.2.2本条根据近十多年来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分区情况,结合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实际情况总结提出。一般主体工程区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可细分为枢纽、溢洪道、电站厂房、闸站、泵站、堤防、渠道、管线、隧洞、倒虹吸、渡槽等工程区;施工道路区可分为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可细分为施工营地区、临时堆料区、施工附企区等;实际应用时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7.3防治措施总体布局7.3.5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候和水文条件差异较大,弃土(石、渣)场形式多样,分类名称不统一、不规范。为此,总结目前我国大量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弃土(石、渣)场情况,考虑到防护措施体系和布局不尽相同,本条按地形条件、洪水处理方式等因素,将弃土(石、渣)场分为沟道型、临河型、坡地型、平地型和库区型五类。7.3.6本条中有关石料场开采规定根据《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生产暂行规定》(国家生产安全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第19号)第12条确定。91
8水土保持工程级别划分与设计标准8.1水土保持工程级别划分8.1.1弃土(石、渣)场级别划分有关指标,参考《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防洪标准》(GB50201)、《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确定。33350万m为淤地坝与治沟骨干坝界限,500万m为治沟骨干坝上限;100万m为小(2)3型水库上限;1000万m为小(1)型水库上限;为了与上述三个标准相协调,按其容量分为5个级别,此级别为本规范划定。相应拦渣工程级别对应于《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3分及洪水标准》相应级别。鉴于50万m左右的弃土(石、渣)较多,参考各地工程实践经验,将其设计标准适当调低。8.1.2斜坡防护工程级别是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边坡级别划分及采矿行业排土场边坡防护要求,以及水土保持所涉及边坡综合考虑确定,因水土保持工程中的边坡多不属于主体工程安全防护范畴,级别适当调低。8.1.3防风固沙工程防治级别保证与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的协调。8.2设计标准8.2.1拦渣工程防洪标准根据渣场级别及拦渣工程级别确定,鉴于弃土(石、渣)场防护属于主体工程附属性工程,因此在充分参考《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防洪标准》(GB50201)、《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适当调低。8.2.2防风固沙工程设计标准是参考林业有关标准及防风固沙的研究成果及水利水电工程的级别确定的。8.2.3截(排)水工程的排水设计标准是根据市政排水有关规范确定的,需执行市政水文计算有关要求。92
9水文计算9.2适用条件9.2.1本条对水文计算适用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1对水利水电水土保持工程场址的设计洪水做出一般性规定,即设计洪水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测水文资料,按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的要求进行分析计算,尤其是对有较高防洪要求的拦渣堤、沟道中大中型弃渣场、拦洪坝等的防洪排导工程。但对于大多数水土保持工程来说,其工程场址所在流域面积(汇水面积)往往较小,防洪排导标准较低,水文气象资料短缺,其设计洪水属于典型的无资料地区小流域的设计洪水范畴,为此,本条规定了可依据《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根据经审定的全国和各省(自治区、市)暴雨和产流汇流区域综合研究成果及其配套查算图表,确定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经综合分析、论证,合理选用计算成果。分析计算时应尽量收集近年当地实测的暴雨洪水资料,对成果进行多方面的检验和论证。全国和各省(自治区、市)的暴雨洪水查算图表,主要编印或包括在以下一些图册中:1)中国年最大10min、lh、6h和24h点雨等值线图,包括实测和调查值、均值、Cy值,全国暴雨洪水分析计算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简称“全国雨洪办”)1984年编制;2)《编制全国<暴雨径流查算图表>技术报告及各省(自治区、市)主要成果(产流汇流计算部分)》,全国雨洪办1984年9月编印;3)全国各省(自治区、市)编制刊印的《暴雨图集》、《可能最大暴雨图集》、《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水文图集》、《水文手册》等。4)《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水利部水文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5年11月编制;2水文学小流域通常指集水面积不超过数百平方公里的小河小溪,但并无明确界限。结合水土保持工程防洪工程数量多、规模相对较小且分散的特点,本条规定了当工程场址以2上汇水面积<300km的小流域,坡面汇流所占比重较大,推荐采用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方法进行。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归纳起来有推理公式法、经验公式法、综合单位线法以及水文模型等。推理公式法在国外称为“合理化”法,本法采用暴雨公式推求设计暴雨,并以洪水形成原理为基础,对流域的产流汇流各环节进行概化,建立推理公式计算设计洪峰流量。该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普遍性。公式的建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又经验性地综合处理各种93
参数,故属于半成因半经验的途径,是目前小流域洪峰流量计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的小桥涵、中小型水利工程、农田、城市及厂矿排水、水土保持工程拦洪及排水等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它与大中流域相比有许多特点:1)在小流域上修建的工程数量很多,一般无实测径流资料,雨量资料也比较短缺,甚至洪水调查也较为感困难。所以,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常常属于短缺资料情况下的水文计算问题。2)由于小流域上兴建的中小型水利工程,一般调蓄洪水的能力较差,甚至根本没有调洪能力,工程规模主要受洪峰流量控制,因而对设计洪峰流量的要求高于对设计洪水过程的要求。3)小型工程的数量较多,分布面广。在交通线路、环山渠道、沟道防护及截水排洪工程的建设中,常需在短时间内计算大量过河、过沟和排洪建筑物设计所需的设计洪水数据。这就要求计算方法简便,易于掌握,且能保证一定的精度。Q0.278kiF为推理公式的基本形式。计算时,应先确定设计暴雨强度i(即设计暴雨m计算)、径流系数k(即产流计算)、流域汇流历时τ(即汇流计算),确定了这些参数,便可求出小流域设计洪峰流量Qm。3推理公式计算中涉及三类共7个参数,即流域特征参数F、L、J;暴雨特征参数Sp、n;产汇流参数μ、m。为了推求设计洪峰值,首先需要根据资料情况分别确定有关参数。对于没有任何观测资料的流域,需查有关图集。因洪峰流量Qm和汇流时间τ互为隐函数,而径流系数对于全面汇流和部分汇流公式又不同,因而需通过试算法或图解法求解。试算法即联解式(9.2.1-1)、(9.2.1-2)和(9.2.1-3),先设一个Qm,代入式(9.2.1-3)得到一个相应的τ,将它与tc比较,判断属于何种汇流情况,再将该τ值代入式(9.2.1-1)或式(9.2.1-2),又求得一个Qm,若与假设的一致(误差不超过1%),则该Qm及τ即为所求;否则,另设Qm重复以上步骤试算,直到两式都能共同满足为止。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简单迭代法与牛顿迭代法计算,其中牛顿迭代法收敛较快,迭代次数少,计算速度快,精度可靠。流域特征参数J表示的是坡面与河道的平均坡降,须自分水岭起根据沿流程的比降变化特征点高程,按下式加权平均求得:(ZZl)(ZZl)...(ZZl)2ZLJ011122nn102L94
式中Z0,Z1,„,Zn——自出口断面起沿流程各特征地面的高程,m;l1,l2,„,ln——各特征点间的距离,m。4本条对推理公式中的参数m、n、的确定作了一般性规定。根据不同的资料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1)推理公式中的n称为暴雨衰减指数,与暴雨历时长短有关,随地区而变化。根据自记雨量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地区n在降雨历时T=1h的前后发生变化,T<1h为n=n1,124h为n=n2。n1、n2各地不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根据各站所分析的n1、n2绘成了等值线图或分区查算图。因此,一般情况下n值以定点雨量资料代替面雨量资料,不作修正,可根据实测大暴雨洪水资料分析或查各地编制的《水文手册》选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分段采用的n值并不随暴雨的频率变动,这样设计重现期P相应的最大时雨量Sp就可以根据最大24h设计暴雨量H24,p来确定:n-1Sp=H24,p³24而设计频率的最大24h暴雨量H24,p则通过下式确定:H24,p=H(1+φCv)=KpH2424式中φ——P-Ⅲ型频率曲线的离均系数;H——流域中心多年平均最大24h暴雨量均值,mm;24Cv——变差系数。2)汇流参数m值的确定,在一定概化条件下,通过对本地区实测暴雨洪水资料综合分LL析得出。一般是建立m~关系,其中或,可查当地的水文手册或根据当1/31/31/4JJF地的经验公式计算。本条规定了对于无条件作地区综合的流域或在规划阶段,可参考表9.1.1-1合理选用。表9.2.1-1中下垫面情况类别简要说明:Ⅰ区——干旱、半干旱土石山区,黄土地区,这些地区多荒坡、旱作,且植被条件很差,如西北广大地区。Ⅱ区——植被较差,杂草不茂盛,有稀疏树木,如河南豫西山丘及南方水土保持条件差的地区。Ⅲ区——植被良好,有疏林灌丛。草地覆盖较厚,有水稻田或有一定岩溶,如南方及东北湿润区。Ⅳ1区——森林面积比重大的小流域,如海南省、湖南省部分地区。Ⅳ2区——强岩溶地区,暗河面积超过50%,如广西部分地区。95
3)为损失参数,即平均稳定入渗率,它不仅反映地表的透水能力,而且与降雨有关,根据推理公式法的假定,在产流历时范围内值为常数,一般均可由各地《水文手册》查得。当降雨历时T(一般≤24h)大于产流历时tc,且tc<24h时可由下式求得:n1S(1nn)11nn(p)nhR式中hR——地区综合的设计暴雨所产生的地面径流深(mm),一般用24h设计暴雨H24的径流深h24代替。当tc≥24h用=(H24—h24)/24计算。在t这一特定假设条件下,粗估损失参数时亦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cn(1nS)nn4np031/341mL式中:0.2784n/()4n(SF)4n0pL5洪量计算中的设计净雨量Hp可根据各地的次降雨径流关系确定,或根据径流系数乘以设计暴雨量确定。地理参数及指数具有地理分布规律,一般是根据有资料流域实测资料分析参数,勾绘参数等值线图或制作综合参数表,供无资料流域查用。6小流域设计洪水过程,一般采用洪水概化过程线,包括三角形概化、五边形概化和无因次概化过程线。1)三角形概化过程线(图9.2.1-2)QQmWp=Qm³T/2WpT图9.2.1-2三角形概化过程线模型2)五边形概化过程线如图9.2.1-3系江西省采用的五边形设计洪水过程线模型(其他省、市、自治区均有类似的设计洪量和设计洪水计算过程线的计算方法),它利用峰、量同频率放大求得设计洪水过程线,与图9.2.1-3相配合,设计洪水的总历时T按下式计算:96
aT=9.63Wp/Qm(h)0.2Qm0.1Qm00.10T0.15T0.25T0.50TTT图9.2.1-3五边形概化过程线模型3)无因次概化过程线(图9.2.1-4)1.0纵坐标:α=Qi/Qm横坐标:β=ti/Tα0.00.0β1.0图9.2.1-4无因次概化过程线模型从理论上来说,设计洪水过程线以采用暴雨时程分配雨型为基础,按分段采用概化过程再叠加的方法,比较切合实际情况。7对于资料严重缺乏的特小流域,本条规定了可采用各地综合性经验公式计算洪峰流量,即建立流域洪峰流量Qm与暴雨特征或流域特征之间的关系,包括设计洪峰流量单因素法、多因素法和洪峰统计参数经验公式等。在地区综合时要求流域具有代表性,适应于暴雨特性和流域特性比较一致的地区,综合的范围不可能太大。地区综合经验公式由于地区性很强,分析得出的经验性系数和指数不能随意移用至其他地区;由于综合时引用的各流域面积具有一定的范围,小流域的资料更少,原则上不能外延,不能用到过大或过小的设计流域上。常见的单因素法公式表达形式如下:QCFmp97
式中Cp——随频率而变的经验性指数;α——经验性指数,其他符号意义同前。例如,安徽省山丘区中小河流洪峰流量经验公式(多因素法)为:1.210.73QCRFmp24,式中R24,p——设计频率为P的24h净雨量,mm;C——地区经验系数;其它符号意义同前。该省把山丘区分为4种类型,即深山区、浅山区、高丘区、低丘区,其C值分别为0.0541、0.0285、0.0239、0.0194。24h设计暴雨H24,p按等值线图查算,即H24,p=H(1+φCv)=24KpH,并通过点面关系折算而得。设计净雨R24,p按下式计算:24深山区:R24,p=H24,p-30(mm)浅山区、丘陵区:R24,p=H24,p-40(mm)9.2.2排水工程设计排水流量计算1截(排)水沟一般布设在取土场、弃渣场、施工临建设施(包括施工营地、临时道路)等工程场址的上游或周边,其流量大小主要与进入场址的上游汇水面积、设计降雨强度、汇流历时有关。针对水土保持工程特点,一般情况下其汇流面积较小,参照《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本条推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研究所提出的小流域面积设计流量公式Qm16.67qF,计算截(排)水沟的地表排水流量。排水设计标准按照水土保持工程等级划分及标准确定。3降雨历时通常按汇流时间计,包括汇水区内的坡面汇流历时和沟管内的汇流历时。路面及施工场地排水的汇流历时通常都在5min以内,挖、填方边坡坡面排水的汇流历时为3min~5min,通常都可取为5min,而山坡坡面的汇流历时约为15~30min,视坡面长度而定。4坡面汇流历时的计算方法很多,本规范选择了形式简单、计算方便的柯毕(Kerby)公式及其相应的地表粗度系数(m1)。5沟管内汇流历时需在排水设施或构造物的过水断面和出水口确定后才能计算得到,而设计径流量尚未确定,过水断面和出水口便无法设计确定。因而,需采用试算法。先假设一个沟管内汇流历时,计算汇流历时和设计径流量,确定排水设施或构造物的过水断面和出水口。然后,按曼宁公式计算设计沟管内的平均流速(式9.2.2-4),再计算汇流历时,并同假设的汇流历时进行比较。相差大时,调整假设值,重新计算。在沿程有旁侧入流时,流量和流速沿程逐渐变化。其中第一段沟管的平均流速用该段98
沟管的末断面流速乘折减系数km(一般取0.75)计算,其余各段用上、下端断面流速的平均值计算。6q和C60根据工程场址所在地区,由《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中的图3.0.75,10-1和3.0.7-2直接查算。99
10弃渣场设计10.2场址选择10.2.1本条按GB50433的要求,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规定。1开发建设项目弃土(石、渣)场是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场址的选择,应与工程的选址、选线同时进行。2一般弃土(石、渣)运输成本约占岩土剥离成本的40%左右,而运距长短又是运输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同时运输道路的长短往往也是弃土(石、渣)费用和移民安置环境影响及水土流失影响大小的重要因素,运输距离越近,道路建设一般越短,弃土(石、渣)费用和移民安置环境影响及水土流失影响越小;同时渣场防护难易程度和工程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工程投资,与施工场地布置相结合可减少弃土(石、渣)运输成本和渣场防护工程量和投资。从工程建设经济效益和环境综合影响方面出发,在保证渣场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就近选址,缩短渣料运输距离和道路建设长度,对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扩大复垦反映了节约耕地的原则,恢复植被反映了生态优先的原则。3场址比较列出了五方面内容:1)强调了场址的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主要是从弃土(石、渣)场的稳定性考虑。2)强调场址对移民和水土流失影响,主要是从环境和社会效益方面考虑。3)强调了方案比较弃土(石、渣)的运输方式、运距、容量、防护、投资影响。弃土(石、渣)场方案比较中,优先选择运距近、容量大、防护投资少、有利加快施工进度的场地。4)强调了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数量及可能的水土流失危害,主要是从水土流失控制角度出发。5)强调了渣场后期利用,体现了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10.3弃土(石、渣)堆置10.3.3松散系数参考了1981年5月出版的《有色冶金企业总图运输设计参考资料》中的数据,并结合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相关数据,按照初始松散系数除以沉降系数确定。弃土(石、渣)场沉降系数Kc参考值见表10.3.3-1,岩土初始松散系数见表10.3.3-2。100
表10.3.3-1弃土(石、渣)场沉降系数Kc参考值岩土类别沉降系数岩土类别沉降系数砂质岩土1.07~1.09砂粘土1.24~1.28砂质粘土1.11~1.15泥夹石1.21~1.25粘土1.13~1.19亚粘土1.18~1.21粘土夹石1.16~1.19砂和砾石1.09~1.13小块度岩石1.17~1.18软岩1.10~1.12大块度岩石1.10~1.12硬岩1.05~1.07表10.3.3-2岩土初始松散系数带夹石最大边长度小于最大边长度小于种类砂砂质粘土粘土的粘土30cm岩石30cm岩石初始松散系数1.1~1.21.2~1.31.24~1.31.35~1.451.4~1.61.45~1.7510.3.5影响弃土(石、渣)场堆置高度和各台阶高度的因素较多,弃土(石、渣)的物理力学性质、弃土(石、渣)机械设备类型、地形、工程地质、气象及水文等条件。其中场址原地表坡度和地基承载力为主要因素,如果场址地形平缓,地基承载力不限,堆高可以加大,如地基为土质,弃土(石、渣)场在弃土(石、渣)初期基底压实到最大的承载能力时弃土(石、渣)场的高度需要控制,堆置高度可按式(10.3.5—l)计算,极限堆置高度按式(10.3.5—2)计算;该计算式是1981年苏式公式,在1991年出版的《采矿手册》第3卷第12章“露天排土工程”下属排土场的稳定性及其治理计算式(12—127)中被采用。由于弃土(石、渣)场基底压实到最大的承载能力时有少量变形和沉降,只要不产生滑移关系不大,运用公式计算的高度往往偏于保守。采用多台阶弃土(石、渣),原则上要控制第一台阶高度不超过15~20m为宜。当地基为倾斜的砂质土时,第一台阶高度不应大于10m,因为第一台阶的变形和破坏,可能引起整个弃土(石、渣)场的松动和破坏。10.3.6各类弃土(石、渣)的堆置自然安息角与含水量有一定关系,含水量大,自然安息角小。本规范表10.3.6提供了弃土(石、渣)堆置自然安息角的参考数据。10.3.7根据露天煤矿排土场设计以及土质边坡设计,一般综合边坡角度23°时渣体基本是稳定的,表10.3.7中平台宽度值是在各台阶高度采用综合边坡角度23°时对应长度减去相应岩土类型自然安息角对应长度时的计算值。10.3.8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台阶高度取大值;湿润、半湿润地区,台阶高度取小值。10.4安全防护距离10.4.1弃土(石、渣)堆置一般不要求碾压,渣体较松散,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降变形较大,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对于受条件限制对堆置在相邻的水库大坝、水利工程取用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灌(排)干渠(沟)、工矿企业、居民区、交通干线或其他重要基础设施等弃土(石、渣)场,在加强防护的同时,特提出安全防护距离的概念。本条所提弃土(石、渣)101
场安全防护距离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为满足不发生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被保护对象所采取的防护距离;二是避开意外的地质隐患而采取的防护距离;三是弃土(石、渣)堆置后,以后在临近渣场修建上述设施时必须保持的最小安全防护距离。弃土(石、渣)场最终坡底线与上述设施等之间的安全防护距离与弃土(石、渣)的性质、堆置高度、气候和地理因素等都有关系,理论上防护距离大小应根据被保护对象的保护级别分别确定,实际上由于地形、地质、气象条件而千变万化。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石、渣)的组成及其性质、运输方式、台阶高度及其边坡、气象条件、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相邻建(构)筑物和设施的性质、防护地带原地面坡度和植被、防护对象地面与弃土(石、渣)场最终堆置高度的相对高差等方面分析论证安全防护距离。表10.4.1内容参照了《钢铁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YBJ52-88)规定,本表的安全防护距离考虑边坡局部失稳所引起的变形和大块滚石的滚动距离。根据国内外大量调研资料表明:弃土(石、渣)场高度30~200m,弃土(石、渣)场基底原地面坡度小于24°的情况下,其稳定性良好。当原地面坡度超过24°时,需在坡脚处采取防护工程措施;当原地面坡度超过45°时,除在坡脚处具有逆向地形,形成天然稳定基础外,将难以保持弃土(石、渣)场的整体稳定。要防止滚石危害,首先要摸清滚动距离及规律。以下引用了辽宁张家沟铁矿采矿场245m平台进行滚石规律实测结果,参见表1。表1张家沟铁矿采矿245m平台大块(0.3~1.5m)滚石的滚动距离滚动距离(m)大块滚石数量(个)大于1.0m大块滚石数量大块滚石量比例(%)大块滚石量累计比例(%)0~427702084.584.54~838578.793.210~109543.295.410~12100210897.212~145541.298.414~163330.799.116~182710.699.718~201510.3100.0铁矿采场坡脚原地面坡度平缓,大块滚石从相对高55~100m的坡顶沿坡面滚动,其实测结果:99.1%的滚石滚动距离在14~16m内。边坡滚石运动的一般规律,即滚石的滚动距离与边坡坡脚处原地面坡度息息相关,而堆置高度影响并不明显。随着堆高的增加,滚石距离对安全影响不是主要因素,而是随着堆高的增加,边坡下部的应力集中区产生位移变形或边坡鼓出,然后牵动上部边坡开裂和滑动。本规范表10.4.2—1所列弃土(石、渣)场最终坡底线与保护对象间的安全距离虽从被保护对象重要性出发,考虑了边坡失稳(坍塌、滑移、少量底鼓等)引起的边坡变形滑移与滚石危害因素,但随着地形与自然条件的变化,大块滚石的运动与变化规律远非人们观察、测定、计算所能完全概括的,为安全计,按被保护对象的重要性不同,分别乘以K=1~2的安全系数,规定了其安全防护距离值为堆置总高度的1.0~2.0倍。102
10.5弃土(石、渣)场稳定计算10.5.1弃土(石、渣)场稳定性是设计的关键。弃土(石、渣)场稳定条件较好,系指在弃土(石、渣)过程仅产生局部沉陷、裂缝和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堆场边坡虽有局部失稳滑移,但经一般处理后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弃土(石、渣)场不稳定,即是在弃土(石、渣)过程中或弃土(石、渣)终了后有突发性较大规模的变形,如滑坡、泥石流等,其影响范围大至几百米或更远,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泥石流发生常有一定的地域性,山洪暴发、地表植被破坏以及地震均可10.5.2条文列出了稳定计算的计算工况,渣场无渗流主要是指地下水较深,弃土(石、渣)后渣体内无水;稳定渗流是指渣体内存在稳定的地下水流或渣场临水面水位较稳定,变幅较小;不稳定渗流是指渣体在雨季遭遇降水时,渣体内积水未及时排除或河流(溪流)水位骤降时渣体边坡排水系统不良或失效,导致渣体积水未及时排除。10.5.4弃土(石、渣)场滑动面稳定性验算,要根据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分析确定采用何种计算公式。条文中列出了圆弧滑动法计算方法,附录E式(E.0.1—1~2),是参照现行水利标准《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第8章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第8章的要求而提出的。10.5.8弃土(石、渣)堆高不大且弃土(石、渣)边坡角不小于渣体材料的自然安息角时,渣场基础较好时,渣体基本是稳定的,为减少计算工作量,因此,本条提出可不进行稳定计算;弃土(石、渣)用于填塘或填坑时,由于其危害性较少,因此,本条提出可不进行稳定计算。310.5.9条文中“弃土(石、渣)量大于1000万m,且堆渣高度大于100m的大型弃土(石、渣)场或位于地震基本烈度大于8度区的3级及其以上弃土(石、渣)场”,渣场一旦失稳,造成的危害特别严重,因此,本条特别提出稳定应进行专门研究。10.6弃渣场防护措施总体布置10.6.1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弃土(石、渣)场防护措施,总结制定了表10.6.1。10.6.2沟道型弃土(石、渣)场弃渣堆放在沟道内,堆渣体将沟道全部或部分填埋,多见于山区丘陵区、高山峡谷区。沟道型弃土(石、渣)场可分为截洪式、滞洪式、填沟式三种型式。总结西南、黄土高原及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利和水电站建设水土保持经验,截洪式弃土(石、渣)场上游来水通过布置在沟道底部的排洪(拱、箱)涵洞排导至下游河道,一般比较经济;当岸坡较缓,施工条件较好,地形条件适宜布置较顺直渠道时,排(洪)水措施宜采用布置在岸坡或渣体上的排洪渠,末端应配套相应的消能防冲建筑物;对于下游计划利用的弃土(石、渣)场,或不宜用涵洞和排洪渠排水的弃土(石、渣)场,有条件时可以通过103
布置在弃渣上游适当位置的排洪隧洞将径流和洪水排导至邻沟,但隧洞方案往往造价较高,应经方案比较后采用。滞洪式弃土(石、渣)场多选择在库容条件较好、坝轴线位置窄深、地质条件较好、适宜建重力坝的场址,方案比较经济。填沟式弃土(石、渣)场一般布设在汇水面积较小、洪水威胁较低的支毛沟内,仅需做好坡面排水工程。10.6.3临河型弃土(石、渣)场受地形或运距等因素影响,弃渣堆放在河道(沟道)岸边或滩地,其迎水侧全部或部分处于设计洪水位以下。弃渣坡脚布设拦渣堤与否以及拦渣高度应视河道洪水位、流速、占地面积、占地原功能、堆渣量和堆渣高度、交通条件等情况而定,必要时应进行方案比较。经分析,设计防洪标准下水流较缓、不引起渣坡冲刷时可不设拦渣堤,采取坡脚防护措施。10.6.4坡地型弃土(石、渣)场一般地面坡度大于5°,场地位于河道设计洪水位以上,如受河道洪水威胁,应按临河型弃土(石、渣)场处置。防护措施主要考虑场地上坡来水的处理,以及坡体和渣体的稳定,特别是坡体存在软弱夹层情况下的稳定性。10.6.5平地型弃土(石、渣)场一般地面坡度小于5°,包括天然或者人工形成的坑地、洼地。北方地区一般不受洪水威胁,南方地区易受涝水威胁。渣坡脚布设围渣堰与否,应视周围环境、原土地功能、堆渣量、堆渣高度等因素综合确定;根据地形条件,围渣堰可不闭合。10.6.6蓄水淹没可能对枢纽建筑物的影响,是指受库区地形条件、交通影响,弃土(石、渣)场离枢纽的泄洪、供水、通航、发电等建筑物较近,蓄水运行后可能渣体滑塌、冲淘对枢纽建筑物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此种情况下,设防级别应视具体情况提高,必要时应作选址比较。10.7拦挡工程设计10.7.1鉴于SL379是针对1~3级水工建筑物中的挡土墙及独立布设的1~4级水工挡土墙设计,本条考虑到水土保持的拦挡工程的设计级别较低,结合《公路挡土墙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进行了适当简化。10.7.2拦渣堤的设计标准应符合河流治导规划的要求,实际上一般不应高于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规定设计标准。本条中关于拦渣堤和斜坡防护相结合的复合型式的规定是为了减少堤基处理和堤防工程投资。10.7.3围渣堰是平地型弃土(石、渣)场的围挡措施。10.7.4工程区适合筑坝的土料丰富时,宜选择土坝。当基础为坚硬完整的新鲜岩石,弃石中不易风化块石含量较多时,宜选择砌石坝。否则,应尽量利用弃土、弃石、弃土(石、渣)等修筑土石混合坝,以降低工程造价。104
滞洪式弃土(石、渣)场拦渣坝,适用于弃渣直接堆放地深窄沟谷中、没有适宜的坝址条件或施工不便的情况下,在其下游选择适宜坝址筑坝拦渣,多采用砌石或混凝土溢流坝方案。工程中由于投资及地质等因素限制,应用较少。目前,截洪式弃土(石、渣)场拦渣坝在西南水电建设项目中应用较为普遍;其它地区,一般选择面积较小的流域,采用竖井、涵洞型式排水,相对而言采用首建初级坝、多次成坝方案比较经济,应用较为普遍。105
11降水蓄渗工程11.1一般规定11.1.1降水蓄渗工程是指在工程建设区域内,对原有良好天然集流面或区域内增加硬化面积(坡面、屋顶面、地面、路面)所形成的汇聚径流进行收集、蓄存、调节、利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降水蓄渗工程可根据项目区建设条件选择以下方式之一或组合进行设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主要应用于非城镇建设项目区,由于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行引起坡面漫流和径流汇集的坡面雨水及路面雨水的收集蓄存利用等,主要蓄集坡面、路面的雨水;雨水收集回用工程主要应用于城镇建设项目区,主要蓄集屋顶、绿地、硬化铺装地面的雨水;雨水入渗工程主要应用于城镇建设项目区,主要是利用现有的能够下渗雨水的绿地、增加可下渗面积、建设增加下渗能力的专用设施等,使雨水尽快渗入地下,回灌补充地下水,促进水文循环;雨水入渗工程可结合雨水集蓄利用设施或雨水收集回用工程共同设置。11.1.5鉴于降雨分布的季节性、不均匀性,部分时段的降雨量难以满足集蓄工程的供水要求,设计时尽量考虑补充水源,在水量不足的情况下满足供水目标要求,以提高雨水集蓄设施的利用率及作为水源的接续性。11.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1.2.1工程是广泛应用于西北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解决人畜饮水的项重要措施。近年来北京市在城市建设项目设计要求应采取雨洪利用措施,在水土保持方案中要求增加专门的章节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进行设计。西北地区一些公路上也采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解决运行植被用水的需要,既节约成本又防治了路面径流的污染。在西北、西南等地区采用雨水集蓄利用可与生活污水处理的中水利用统筹考虑。11.3雨水收集回用及入渗工程11.3.1~11.3.2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主要应用于城市建设项目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部为此制定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水利水电工程涉及此类设计应参考此标准。106
12防洪排导工程12.2设计要求12.2.1本条规定了拦洪坝的主要设计内容和要求:2拟建工程上游无较高标准的坝库时,采取单坝调洪,反之,采取双坝调洪。具体技术按照《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执行。3死库容根据坝址以上来沙量和淤积年限综合确定,滞洪库容根据校核洪水标准设计洪水来水量与泄水建筑物泄洪能力经调洪演算确定。4拦洪坝的坝型主要根据山洪的规模、地质条件及当地材料等决定。5土坝断面设计包括坝顶宽度、坝坡和坝体排水方式的确定。放水建筑物有卧管式和竖井式两种,卧管式适用于坝上游岸坡基础条件较好,坡度为1:2~1:3的拦洪坝。竖井式布置在坝体基础较好的土坝上游坝坡上。溢洪道有陡坡式和明渠式,陡坡式适用于坝高3320m以上、库容50万m以上的较大型坝库,明渠式适用于坝高20m以下、库容50万m以下的中小型坝库。涵洞的布设要求和断面设计,可参考《水工设计手册》、《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D65—04—2007)及有关设计规范。12.2.4本条规定了排水工程主要设计内容和要求。3山坡排水工程主要有截水沟和排水沟,截水沟一般设置在坡面开挖边线5m以外、谷坡弃土(石、渣)场的两侧边缘。排水沟一般设置于场地四周、道路两侧以及山坡坡脚处。截水沟应结合地形和地质条件沿等高线布置,将拦截的水顺畅地排向自然沟谷或水道。5急流槽可采用由浆砌片石铺砌的矩形横断面或者由水泥混凝土预制件铺筑的矩形横断面。浆砌片石矩形急流槽的槽底厚度可为0.20m~0.40m,槽壁厚0.30m~0.40m,混凝土矩形急流槽的厚度可为0.20m~0.30m,槽顶应与两侧斜坡表面齐平。槽深最小0.20m,槽底宽最小0.25m,槽底每隔2.5m~5.0m应设置一个凸榫,嵌人坡体内0.3m~0.5m,以避免槽体顺坡下滑。6平式钻孔排水一般采用钻孔直径75mm~150mm、钻深可达180m的钻机,在边坡平台上水平向钻人坡体含水层,而后在钻孔内推入直径50mm、带槽孔的塑料(PVC)排水管(也可将塑料排水管放在钻杆内一起钻入,随后抽回钻杆)。钻孔的仰坡度一般采用平均仰坡10%~15%。带孔排水管的圆孔,直径10mm,纵向间距75mm,沿管周分三排均布排列;一排在管的顶部,其它两排分别在管的两侧,顶排的圆孔位置与侧排圆孔交错排列。靠近出水口约1m~10m长的范围内,应设置不带槽孔的塑料排水管。在靠近出水口至少60cm长的范围内,应用粘土堵塞钻孔与排水管之间的空隙。107
7本条规定了施工场地等临时排水沟的最小断面尺寸和设计纵坡。8低洼地排水工程遵循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有条件高排的区域,应首先考虑高截岗,排除高水,减轻低水排放的压力。需长期排水的低洼地,可以考虑建立固定泵站,临时排水则可以设流动泵站,以减少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9中国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滨海盐土(如沿海滩涂地),盐分主要来源于海水、高盐浓度的地下水及蒸发作用导致的表土积盐。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的总称。盐土主要指含氯化物或硫酸盐较高的盐渍化土壤,土壤呈碱性,但pH值不一定很高。碱土是指含碳酸盐或重磷酸盐的土壤,pH值较高,土壤呈碱性,盐碱土的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理化性状差,对作物有害的阴、阳离子多,作物不易促苗。目前,常用的盐碱地排碱改良方法主要有物理改良、化学改良、水利改良和生物改良等。1)物理改良:主要有平整地面、深耕晒垡、及时松土、客土抬高地面、微区改土,大穴整地等。2)水利改良:主要有蓄淡压盐、灌水洗盐、大穴客土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等。3)化学改良:主要有增施化学酸性肥料和施用大量有机质等。4)生物改良:主要有种植耐盐的绿肥和牧草等。上述方法中以生物改碱投资最小,但见效慢,美化效果差;封底式客土抬高地面和地上花盆式客土抬高地面措施,虽然见效快、绿化美化效果好,但投资太高;大穴整地、淡水洗盐工程措施,成本低,见效较快、绿化美化效果好,是街道绿化和住宅区绿化的好办法;大穴客土,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见效快,客土持续时间长,绿化美化效果好,成本相对较底,值得推广。108
13斜坡防护工程13.1一般规定13.1.1~13.1.3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各类边坡防护措施,一部分是为了保障主体工程安全的防护措施,如隧洞洞脸、坝肩边坡、进厂道路边坡等的防护措施;另一部分是对主体工程安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防护措施,如弃土(石、渣)场、取土(块石、砾砂石)料场边坡等,后者应作为水土保持设计的主要内容。从近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情况看,边坡防护在植物技术方面有很大突破,出现了很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如框格梁种草、植生袋、水力喷播等。因此,水土保持设计应根据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边坡防护工程技术,尽可能对裸露边坡采取复绿措施,以提高林草覆盖率和景观效果。13.2设计要求13.2.4《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的有关内容可满足斜坡防护工程措施设计要求。为避免重复,植物措施设计的内容置于本规范的第16章。当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结合时,工程措施设计应在边坡稳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植物生长的需求。109
14土地整治工程14.1一般规定14.1.1土地整治是指对被破坏和占压的土地采取措施,使之恢复到期望的可利用状态。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土地生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工程基建施工与生产运行中,开挖、回填、取料、清淤及堆放弃土(石、渣)等施工扰动或占压地表形成的,以及工程管理范围内未扰动、根据水土保持要求需要采取措施的裸露土地,在恢复植被或耕作前应采取土地整治措施。工程永久征地范围内的裸露土地和未扰动土地一般恢复为林草地。工程临时占地原土地利用类型为非耕地的,一般恢复为林草地;原为耕地的,一般恢复为耕地。14.2设计要求14.2.1土层较厚的平原区、山丘区可采用机械方式剥离表土。西南土石山区土层20cm以上的,优先采用机械剥离,20cm以下的视其体情况可采取人工辅助机械剥离;土层较薄的山丘区、高寒草原草甸区必要时可采用人工剥离方式。14.2.3表14.2.3是根据各地实际土壤资源状况与农作物、林木、草的生长需求确定。缺土、少土地区可采用客土造林、带土球造林的方式,减少覆土量。14.2.5土壤改良的措施各地因当地土壤特性不同相差很大,本条针对普遍性的改良措施制定。具体设计时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践有关土壤改良经验或经试验确定。110
15防风固沙工程15.2分区设计规定15.2.1干旱风蚀荒漠化区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柴达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15.2.2半干旱风蚀沙化地区,主要由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东北西部沙地组成。该区域风蚀水蚀、农牧交错。15.2.3半湿润平原风沙区主要分布于豫东、豫北、鲁西南、冀中黄泛平原以及苏北黄河故道。湿润气候带沙山、风沙带分布于鄱阳湖北湖湖滨、赣江下游下游两岸、南方沿海等地。15.3设计要求15.3.1沙障固沙是用柴草、活性沙生植物的枝茎或其他材料平铺或直立于地面,目的是削弱近地风速,控制或减少沙粒的跃移、蠕移,固定地面沙粒,从而减缓和制止沙丘流动。111
16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16.1一般规定16.1.2点型工程的主体工程区应在不影响主体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林草覆盖的面积,有景观要求的应结合主体工程设计将生态学要求与景观要求结合起来,使主体工程建设达到既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又美化环境,符合水景观建设的要求。在不影响工程行洪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工程和护岸工程宜加大生物护岸工程的比例,体现水系的近自然治理理念;涉及城市范围的植被建设应以观赏型为主,偏远区域应以防护型为主。16.1.3为保护堤防安全,河道堤防不应采用乔木和深根植物防护;根据洪水期堤防巡察需要,背水坡不应采用高杆植物;当无防浪要求时不宜在迎水侧种植妨碍行洪的高杆阻水植物。16.2设计要求16.2.1本条中基本植被类型区是根据气候区划和中国植被区划所确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基本植被类型,如东北寒温带落针叶林、华北暖温带的落针阔混交林等,具体可参照《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的类型区划分,如:三北、东北等。立地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是:地面组成物质(岩土组成)、覆盖土壤的质地和厚度、坡向、地下水等。划分立地类型组的主导因子包括海拔、降水量、温度、土壤类型等。16.2.2本条规定的林草措施的基本类型是根据基本植被类型、立地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草)的原则确定林草基本功能与基本组合,即防浪林、风景林(草)、水土保持林(草)以及采用乔木林、乔灌混交、灌木林、灌草混交、种草或建植草皮的类型。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1)水库库岸防浪林、河川护岸林、河川护滩林近水部分的造林树种,应采用耐水湿乔灌树种,其余可酌情选择水土保持树种、护岸树种、风景林树种或环境保护树种。2)河道加固堤坡、引水渠、排水沟等需要植物防护的内外边坡,一般采用草皮或种草绿化,选用多年生乡土草种;条件允许地区在背水面也可灌草混交。护堤地绿化树种宜选择护路护岸林、农田防护林和环境保护林树种。3)山区、丘陵区的土(块石、砂砾石)料场和弃渣(土)场绿化应结合水土流失防治、水资源保护和周边景观要求,因地制宜配置水土保持林树种(或草种)、水源涵养林树种或风景林树种。4)平原取土场、采石场和弃渣(土)场绿化,应结合平原绿化,选择农田防护林树种、护路护岸林树种和环境保护树种。5)草原牧区工程,选择防风固沙林树种和草牧场防护林树种。112
6)穿越城郊和城区的工程项目,宜结合或配合城市绿化工程规划,以园林绿化树种为主。工程扰动土地限制性立地因子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弃土(石、渣)物理性状:岩石风化强度、粒(块、砾)径大小、透水性和透气性、堆积物的紧实度、水溶物或风化物的pH值。——覆土状况:覆土厚度、覆土土质。——特殊地形:高陡边坡(裸露、遮雨或强冲刷等)、阳侧岩壁聚光区(高温和日灼)、风口(强风和低温)、易积水湿洼地及地下水水位较高等。——沙化、石漠化、盐碱(渍)化和强度污染。16.3措施设计16.3.2护堤地范围,应结合堤防设计规范及主体工程移民占地设计确定。16.3.3水库枢纽和闸站工程林草措施一般由库区(闸站)上游集水区种水土保持林(草),库岸防浪林、防蚀林和枢纽建筑物周边绿化三部分构成。当工程施工扰动,或库岸坍塌威胁枢纽构筑物安全时,可在相应库岸配置防浪林和防蚀林等。一般情况下,库区上游集水区的水土保持林、防浪林和防蚀林,不属于工程水土保持设计的内容,其多通过水库上游有关水土保持专项工程另行建设。库岸防护林重点应布设在由疏松母质组成和具有一定坡度(30°以下)的库岸带。设计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关键是考虑水库设计特征水位、运行调度方式和波浪的壅高、爬高,确定防浪林带的最低设计高程。——一般按正常蓄水位确定林带最低设计高程;——防洪高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且启用频繁时,最低设计高程应按防洪高水位叠加波浪影响确定。——水库正常蓄水位启用频率较低时,林带最低设计高程可略低于正常蓄水位。具体确定过程如图16.3.3-1所示,并满足以下计算:图16.3.3-1水库边岸水面壅高、爬高dhpe式中d——水位在边岸的变动范围,m;hp——波浪岸坡上的爬高,m;113
e——波浪引起的水面壅高,m;hp3.2()tanKh式中K——系数,块石护坡取0.8、沙壤土取0.5-0.6、平滑护坡取1.0;α——边岸坡角;5/41/3h——浪高,m;h=0.0208VL,V——风速,m/s,中、小型水按当地最大风速计算;L——边岸到水库对岸的最大距离,km。2V10Le0.036cosH式中V10——水面以上10m处的风速,m/s;H——岸边水深,m;β——风向与边岸线垂线的交角。2)防护林带的宽度应由库周土壤侵蚀状况和沿岸受冲淘的程度确定。——沿岸为缓坡且侵蚀作用不甚激烈时,林带宽度可取30~40m;——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时,宽度不应小于50~60m,甚至100m以上;——平原地区较小的塘库,宽度可采用20~25m或更小。3)防浪林林带,从最低设计高程起,设5~20行耐水湿灌木;主导风向迎风面,行数越多、宽度越大;应选择枝条柔软、根系发达、枝叶茂密树种。4)防蚀林宽度应大于20m,宜以灌木为主。5)枢纽及其周边绿化设计应乔、灌、草、花、草坪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绿化、园林小品相结合;充分利用山形地势。16.3.4扰动平缓地林草措施的苗木栽植,特别是裸根苗栽植,应适度扩大植树穴规格,确保苗木根系舒展。通常,工程扰动土地水分条件是限制植被恢复的限制因子。在缺乏灌溉补水条件时,应考虑抗旱技术,综合运用保水剂、地膜或植物材料、石砾覆盖、营养袋容器苗和生根粉等。本条中的相应植物措施类型是指乔、灌、草或其组合。16.3.5干旱、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一般边坡的林草措施的整地深度等规格,应以满足相应树种根系生长要求。具有抗旱拦蓄要求的坡面整地工程,其设计断面尺寸,应根据林木需水量和相关坡面水文计算。1从林木的水分需求与防止坡面径流冲刷安全方面考虑,通过林木需水量计算容积,以暴雨径流校核工程的安全性,按公式(16.3.5—1)计算。V00.001PkL(16.3.5—1)3式中:V0——单位宽度坡面总容积,m;P——设计暴雨量,mm;k——径流系数;114
L——坡长,mm。2不同整地断面形式的设计蓄水容积安全要求满足V≧V0。常用的整地方法的计算如下。常用的整地方法的计算如下:1)反坡梯田。田面向内倒倾斜成坡度较大的反坡,以造成一定的蓄水容积(图16.3.5-1)。当植树区的宽度(反坡梯田水平宽度)确定后,若挖方与填方相等,则单宽梯田的最大有效蓄水容积V为:2BtgtgV12tg3式中V——梯田的有效容积,m;B——梯田田面的水平宽度,m;β——梯田的反坡角,º;tg8Varctg112B2tgφ:梯田的外坡角,º。则梯田的反坡角β为:图16.3.5-1反坡梯田示意图2)水平沟。断面图16.3.5-2,沟顶宽为B(m),沟底宽为d(m),外埂顶宽e(m),则实际栽植区占的水平宽度为B+e,外侧坡度φ一般取45º左右,内侧斜坡φ1一般取35º左右,3里内侧斜坡φ2一般取70º左右,当自然坡度为θ(度)时,则单宽有效容积V(m)为:2d2Uhd2V2U11Utgtg12B"ehφ1φ2φθdB图16.3.5-2水平沟整地示意图115
3)鱼鳞坑,参见图16.3.5-3,形状似半月形坑穴,坑面一般取水平状,坑的两角设有引水沟,外侧坡度φ较大,底面半径一般取0.5m~1.0m,埂顶宽e一般取0.2m~0.25m。12VRRh1263式中V——单个有效容积,m;R1——底面半径,m;R2——顶面半径,m;h——为最高深,m;eR2R2hR1φ1φ2φθR1图5-4鱼鳞坑设计图图16.3.5-3鱼鳞坑整地示意图16.3.6本条是根据近年来工程边坡绿化措施设计与实践经验总结形成的。边坡绿化措施发展创新较快,设计中应注意应用新技术。16.3.7管理区、生活区林草措施布置应统筹考虑地上地下建筑物、管(沟)线布置,合理规划。116
17临时防护工程17.1一般规定17.1.1临时措施包括临时拦挡、临时排水、临时覆盖、临时绿化措施,临时拦挡措施包括彩钢板拦挡、土袋、干砌石挡护、铅丝石笼挡护、砌砖等;临时排水措施包括土沟、素砼抹面、土袋叠砌等;临时覆盖包括临时遮盖(彩条布、防尘网、土工布)、砾石覆盖等);临时绿化包括临时种草或作物。17.2适用范围17.2.1临时拦挡措施还应充分考虑施工开挖和堆弃对周边有较大影响包括对周边农地、河渠、居民的影响,合理析确定设计范围。17.2设计要求17.2.3涉及城镇、村庄及道路等区域的临时苫盖措施应与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相协调。西北风沙区也可采取洒水拍实的方法,起到临时苫盖的作用。17.2.4对工程施工剥离的无用土(包括表土)可采用临时绿化措施。有质量要求的工程回填土方,临时堆存时不应采取临时绿化措施。117
18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18.1一般规定18.1.1工程措施中有关拦挡、边坡防护、排水等工程量调整,对应《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SL328)规定的永久建筑物系数执行;其他工程措施和临时防护工程的工程量调整,按SL328中施工临时工程调整系数执行。植物措施调整系数是总结《水利工程各设计阶段水土保持技术文件编制的指导意见》(水总局科[2005]3号文)执行有关情况确定的。鉴于项目建议书阶段设计深度与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适应情况,将调整系数由1.08修订为1.10,其它阶段不变。18.2设计要求18.2.1用于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苗木及草种应采用一级苗和一级种,宜在当地苗圃购买,并要有“一签、三证”,即标签、生产经营许可证、合格证和检疫证。苗木应满足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苗干通直,色泽正常,萌芽力弱的针叶树种顶芽发育饱满、健壮,充分木质化的要求。草种应选择一级种子,其净度不低于90%,发芽率不低于90%,符合相关规范标准。18.2.3施工方法方面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砌体所用石料要求质地坚硬、新鲜、完整,石块应略成立方体,上下两面大致平整,无尖角,块厚宜20cm左右。胶凝材料应采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常用水泥砂浆标号有M5、M7.5、M10、M12.5四种;常用混凝土标号有C10、C15两种。胶凝材料配合比应满足砌石体设计强度的要求。2苗木种植、种草及草皮建植后,应适时灌溉、松耕、施肥;采取必要的修剪措施并注意病虫害防治。118
19水土保持监测19.2各阶段基本要求19.2.2~19.2.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颁布后,设计应符合该标准的要求。水利水电工程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监测方法和重点,对线型工程应选择好代表地段进行布点,其他地段可采用巡查法。小型工程点地面积小,产生水土流失影响小,应简化内容,监测方法宜采用巡查法。119
20水土保持工程管理20.1一般规定20.1.1~20.1.2水土保持工程管理是水土保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水土保持方案中实施保障措施计列费用,以及根据工程设计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条文的规定。20.2工程建设管理20.2.2水土保持监理单位应指派具有水土保持监理资质的监理人员,制定监理规划,对水土保持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理,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协调建设和施工单位。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应单位委托资质的单位制定监测实施方案,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监测成果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在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前编制水土保持监测专项报告。按水土保持工程投资组成编制分年度使用计划,明确水土保持工程资金来源。建设单位应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制度,确保水土保持资金能够专款专用。20.3工程运行期管理20.3.2大型工程可根据主体工程管理单位的组建方案,提出在运行期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编制。20.3.3对于在原管理单位基础上组建新管理单位的改扩建和除险加固项目,应调查原有管理单位现有的管理设施和交通工具状况,并说明使用状况,提出需更新、增设的内容和数量。120
21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21.1一般规定21.1.2移民水土保持投资应根据水土保持有关规定计算,并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前期工作的有关规定商建设征地与移民专业列入建设征地与移民规划中,但在水土保持方案中应做出说明,其投资应包括除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工程以外的其它费用。12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GB 16567-1996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 国家标准《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
- 输煤冲洗水系统技术规范书
-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 GBT13996-1992光缆数字线路系统技术规范
- gbt 18344-2016 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 广东省水利信息化技术规范
- GBT15190-199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国家规范、技术规程全.
- 水力发电厂机电设计技术规范
- GBT 3556-1983 摄影用标准灰板、色板的技术规范
- GBT 4096-200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棱体的角度与斜度系列
- gbt 30269.601-2016 信息技术 传感器网络 第601部分: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规范
- gbt 31960.10-2016 电力能效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第10部分:电力能效监测终端检验规范
- gbt 31960.11-2016 电力能效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第11部分:电力能效信息集中与交互终端检验规范
- gbt 31960.9-2016 电力能效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第9部分:系统检验规范
- gbt 32518.1-2016 超高压可控并联电抗器现场试验技术规范 第1部分:分级调节式
- gbt 32610-2016 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
- 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