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9 MB
- 3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GSM900MHz/1800MHz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的无线性能指标要求、中继传输性能指标要求、网络性能指标、电源适应性及环境适应性要求、安全要求、电磁兼容要求、设备防雷指标要求、设计及工艺要求、监控管理要求等内容,本设备规范供中国移动内部使用,适用于为中国移动GSM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所提供的各类数字无线直放站、数字光纤直放站及GRRU设备研发、生产和出厂验收的技术规定,其他同类产品也可遵照该规范的要求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发布单位[1]QB-A-002-2006《GSM直放站设备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YD/T1337-2005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直放站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3]900MHz/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数字直放站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报批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及信息化部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词语解释ALCAutomaticLevelControl自动电平控制AGCAutomaticGainControl自动增益控制CWContinuousWave连续波EVMErrorVectorMagnitude矢量幅度误差PCDEPeakCodeDomainError峰值码域误差TDMA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时分多址GMSKGaussianFilteredMinimumShiftKeying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33
GSMGlobalSystemforMobil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RRUGSMDigitalRemoteRFUnitGSM数字射频拉远单元8PSK8PhaseShiftKeying8移相键控ICSInterferenceCancellationSystem干扰抵消NCSNoiseCancellationSystem噪声抑制NFNoiseFigure噪声系数Linmax是指直放站在最大增益条件下输出功率为最大时的输入电平。Gmax是指直放站标称的最大增益。下行链路指由基站到移动台传输的链路。上行链路指由移动台到基站传输的链路。数字光纤拉远系统中继直放站是指用于移动通信网络中通过一个近端站可挂接多个远端站采用光纤中继传输方式将信号送至特定覆盖区域,实现点对多点的远端覆盖。数字无线拉远系统中继直放站是指用于移动通信网络中通过一个近端站可挂接多个远端站采用移频中继、微波无线短波中继、微波短波中继传输方式将信号送至特定覆盖区域,实现点对多点的远端覆盖。数字光纤直放站是由近端单元和远端单元组成,它通过近端单元将射频基站输出信号通过中频数字处理后经光电转化成光信号,采用光纤中继传输方式送至特定的覆盖区域,通过远端单元转换成原有的射频信号发射出去。数字无线直放站是通过天线将射频基站输出信号接收后,采用中频数字处理后将信号转换成原有的射频信号通过天线发射出去。数字无线移频直放站是指将指配工作频率转换为其他频率(带内频率或短波频率、微波频率)进行空间传输,然后采用天线接收后,通过中频数字处理将信号转换成原有的射频信号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室内分布系统通过数字光纤直放站的近端单元和远端单元、功分器、耦合器、干线放大器、光电转换模块、室内天线、馈线等将信号分布到建筑物、地下室等各个角落的系统。4.射频指标测量条件4.1常规测试条件除特殊规定外,所有测试均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温度:+15℃~+35℃;—相对湿度:45~75%;4.2极限测试条件极限试验应在下列条件的任意组合的情况下测量:33
—温度:n低温:-40℃(室外机)、+5℃(室内机);n高温:+55℃(室外机)、+40℃(室内机);n湿度:95%(室外机)、85%(室内机);—供电电压:nAC220V:低压+176V;高压+264V;nDC-48V:低压-38.4V;高压-57.6V。4.3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本规范所定义的所有射频指标,均已包含测试系统不确定度影响,所有指标测试判断均按照规范定义指标要求判断。5.GSM数字直放站分类—数字无线直放站(选频);—数字光纤直放站(分为宽带和选频两类设备);—数字无线中继直放站,即分类为数字移频中继、数字微波中继、数字短波中继直放站;在网络建设中,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取数字直放站类型。本技术规范针对GSM数字无线直放站和数字光纤直放站提出技术要求和测试要求。6.GSM数字直放站结构6.1GSM数字光纤直放站结构GSM数字光纤直放站由近端机和远端机组成。其中近端机中主要的功能模块有变频模块,数字处理模块,监控单元,GSMMODEM,电源模块及锂电池;远端机中主要的功能模块有变频模块,数字处理模块,功放模块,低噪放模块,监控单元,双工器,滤波器(可选),电源模块,避雷器模块及后备电池。各模块主要功能如下:—变频模块:由混频器、中频放大器和中频滤波器等器件组成,完成从射频到中频的变换以及放大和滤波的功能。—数字处理模块:由ADC芯片、FPGA芯片、串并转换芯片、DAC芯片等器件组成,完成AD采样,数字滤波、组帧解帧和DA恢复等功能。—监控单元:用于监测和控制设备的操作参数,并且为本地调测和远程监控提供了通信接口。—GSMMODEM:33
用于与网管系统的远程通信。—电源模块:将输入的AC220V交流或DC-48V直流变换成稳定各类直流电压,供给其他功能模块等作为工作电源,同时对锂电池充电。—功放模块:把下行信号进行功率放大,通过用户天线发射出去,进行覆盖。—低噪放模块:对上行信号进行预放大,以便系统获得较小的噪声系数。—双工器:将上、下行信号分开/合路,并滤除带外信号或杂散。—滤波器:滤除上行带外信号。—后备电池:当电源模块掉电时,临时提供设备监控系统电源,保证停电后告警信息即时上报。数字光纤直放站结构分为分立式结构和一体化结构两类。6.1.1分立式结构分立式结构中各单元模块均独立设计。优点:模块易于替换。缺点:体积和重量较大,散热较难,连接线较多,工艺性较差,同时难以实现DPD技术。如下图所示:图6-1GSM数字光纤直放站分立式结构图图中符号解释::混频器;:滤波器;33
:双工器;:放大管;:可调衰减器+放大管;:合路器;Tx:下行通路端口;Rx:上行通路端口。6.1.2一体化结构按照一体化程度的不同,GSM数字光纤直放站一体化结构可分为:低噪放和双工器/滤波器的一体化、数字处理模块和变频模块的一体化、功放模块、双工器与低噪放的一体化等。GSM数字光纤直放站也可采用DPD技术以提高线性度和效率。低噪放与双工器/滤波器一体化式结构:低噪放与双工器/滤波器实现一体化设计,可降低系统噪声系数0.5~1dB,其余部分与分立式结构相同。如下图所示:图6-2GSM数字光纤直放站低噪放与双工器/滤波器一体化式结构图数字与射频一体化式结构:变频模块与数字处理模块实现一体化设计,可提高集成度,优化整机工艺,其余部分与低噪放与双工器/滤波器一体化式结构相同。如下图所示:33
图6-3GSM数字光纤直放站数字与射频一体化式结构图功放与双工器、低噪放一体化结构:功放模块与双工器和低噪放模块实现一体化设计,可提高集成度,减少功放输出功率的损耗,提供整机效率,优化整机工艺,其余部分与数字与射频一体化式结构相同。如下图所示:图6-4GSM数字光纤直放站低噪放与双工器/滤波器一体化式结构图DPD技术一体化结构:DPD技术是功放输出信号通过耦合下变频并进行AD转换反馈给数字处理模块,数字处理模块根据反馈信号进行动态调整。DPD技术可提高系统的线性度,降低功耗和散热量,减小体积和重量,其余部分与双工器/滤波器一体化式结构相同。如下图所示:33
图6-5GSM数字光纤直放站低噪放与双工器/滤波器一体化式结构图6.2GSM数字无线直放站结构GSM数字无线直放站功能模块与数字光纤直放站类似,其主要功能模块有:变频模块、数字处理模块、监控单元、GSMMODEM、功放模块、低噪放模块、双工器、电源模块、避雷器模块及后备电池。根据一体化程度不同,分为:数字处理、射频与低噪放一体化,见图6-6;数字处理与射频一体化、低噪放与双工器一体化,见图6-7;图6-6GSM数字无线直放站数字处理、射频与低噪放一体化结构33
图6-7GSM数字无线直放站数字处理与射频一体化、低噪放与双工器一体化结构7.频段配置7.1工作频段工作频段是指直放站在线性输出状态下的实际工作频率范围,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使用工作频段的全部和部分。本标准适用于下列频段:—900MHz频段:n下行:934MHz~954MHz;n上行:889MHz~909MHz;—1800MHz频段:n下行:1805MHz~1830MHz;n上行:1710MHz~1735MHz;7.2中继传输频段对于具有中继传输功能的设备,通常具有中继传输能力的有无线中继和光纤中继。7.2.1无线中继频段可在无线微波传输频段或短波传输频段以及移动工作频段中选取,频率配置应遵照国家无线电委员会现行规定要求。33
7.2.2光纤中继波长—单纤双向系统时上行宜使用1290nm~1330nm波长,下行宜使用1530nm~1570nm波长,也可以使用其他波长;—双纤双向系统时上、下行可使用相同波长或分别使用不同的波长,宜使用1290nm~1330nm波长或1530nm~1570nm波长,也可以使用其他波长。8.无线射频性能指标要求8.1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8.1.1定义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是指直放站在线性工作区内所能达到的最大输出功率,此最大输出功率应满足以下条件:—输入信号为全时隙最大连续发送GSM调制信号;—增益为最大增益;—满足本标准中所有指标要求;—在网络应用中不应超过此功率。8.1.2指标要求根据功率等级,数字直放站设备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10W、20W、30W,GRRU设备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40W和60W,常温时,下行、上行主信道和分集信道标称(最大)输出功率容差应在±1.5dB范围内,极限条件时输出功率容差应在±2dB范围内。上行最大标称输出功率不小于-10dBm。8.2自动电平控制(ALC)8.2.1定义自动电平控制是指当数字直放站工作在最大增益下输出为最大功率时,增加输入信号电平,数字直放站对输出信号电平控制的能力。8.2.2指标要求当数字直放站输入信号电平提高达到最大输出功率电平ALC启动,继续增加输入信号电平10dB(含10dB),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大输出功率的±2dB之内;当输入信号电平提高超过10dB时,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大输出功率的±2dB之内或关闭输出。33
8.3最大增益及误差8.3.1定义最大增益是指直放站在线性工作范围内对输入信号的最大放大能力。最大增益误差是指最大增益的实测值与厂家声明值之间的差值。8.3.2指标要求最大增益≤113dB,最大增益≥30dB,具体增益值由厂家规定;GSM数字光纤直放站最大增益误差不超过±2dB;GSM数字无线直放站最大增益误差不超过±3dB。8.4增益调节范围8.4.1定义增益调节范围是指当直放站增益可调时,其最大增益和最小增益的差值。8.4.2指标要求增益调节范围≥30dB。8.5增益调节步长8.5.1定义增益调节步长是指直放站最小的增益调节量。增益调节步长误差是指实际增益步长与标称增益步长的差值。8.5.2指标要求增益调节步长为1dB;增益调节步长误差应不超过±1dB/步长,在0至10dB和10至20dB范围内每步进的累积误差应在±1dB范围内;20至30dB范围内的每步进的累积误差应在±1.5dB范围内。33
8.6频率误差8.6.1定义频率误差是指直放站在工作频带内实际输出频率对额定输出频率的偏差。8.6.2指标要求频率误差:单机不超过±0.05ppm。8.7矢量幅度误差8.7.1定义矢量幅度误差(EVM)是指理论波形与接收到的实际波形之差,是平均误差矢量信号功率与平均参考信号功率之比的均方根值。8.7.2指标要求EVM(RMS):≤6%(均方根)。8.8最大允许输入电平8.8.1定义最大允许输入电平是指被测直放站能承受而不致引起损伤的输入电平。8.8.2指标要求无线耦合方式射频输入端口:最大允许输入电平≥-10dBm直放站能正常工作无损伤;直接耦合方式射频输入端口:最大允许输入电平≥10dBm直放站能正常工作无损伤。8.9带内波动8.9.1定义带内波动是被测直放站在厂家声明的工作频率范围内最大电平和最小电平的差值。33
8.9.2指标要求带内波动≤3dB(峰峰值)。8.10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8.10.1定义输入、输出电压反射系数|γ|是指从输入、输出端口反射的信号电压与输入的信号电压的比,电压驻波比为:S=(1+|γ|)/(1-|γ|)8.10.2指标要求电压驻波比:≤1.5。8.11带外抑制8.11.1定义带外抑制是指直放站对偏离工作频段范围外的输入信号的抑制能力。8.11.2指标要求带外抑制指标见表8.1:表8.1带外抑制指标要求测试项目载波偏离指标要求选频注1宽带注2馈线耦合无线耦合馈线耦合无线耦合带外抑制400kHz£f_offset<600kHz≥56dB≥40dB----600kHz£f_offset<1MHz≥60dB≥60dB----选频:1MHz£f_offset<5MHz≥60dB≥65dB----宽带:3MHz£f_offset<5MHz----≥45dB≥56dB5MHz£f_offset≥65dB≥65dB≥55dB≥60dB注1:载波偏离点以信道载波中心频率偏离。注2:载波偏离点为有效工作频带边缘偏离。极限条件时带外抑制也应满足上述的指标要求。33
8.12互调8.12.1输入互调8.12.1.1定义当直放站工作频带内有两个或以上信号输入信号时,由于直放站的非线性而导致产生的与两个或多个输入信号有特定关系的产物为互调产物。互调衰减是指对这些互调产物的抑制能力。8.12.1.2指标要求工作频带内互调指标见表8.2:表8.2带内互调指标要求设备类别指标要求带内互调≤-45dBc(2载频,最大输出功率时)带外互调(偏离工作频段边缘2.5MHz外)9kHz-1GHz≤-36dBm/100kHz1GHz-12.75GHz≤-30dBm/1MHz8.12.2下行反射互调8.12.2.1定义当直放站施主端输入多个载波的GSM信号时,当多个载波满足一定的频率关系时,其互调产物直接落入上行接收频段,互调产物依次通过重发端的双工器、上行接收链路和施主端的双工器后,直接干扰上行接收信号。因此必须对互调产物(上行带内互调)的强度进行明确定义。8.12.2.2指标要求下行反射互调产物的功率低于-110dBm+上行最大增益。8.13杂散发射8.13.1定义杂散发射是指除去工作载频以及与正常调制相关的边带以外的频率上的发射。33
8.13.2指标要求杂散发射的指标见表8.3、表8.4、表8.5、表8.6、表8.7:表8.3每载波带外杂散发射指标要求(900MHz/1800MHz)功率电平(dBm)在规定频偏处的最大相对电平(dBc)±100kHz±200kHz±400kHz600~<1200kHz1200~<1800kHz测量带宽30kHz≥43+0.5-30-56-70-73<43+0.5-30-56注1注2≤33+0.5-30-56-60-63注1:杂散发射=(43dBm-最大额定功率)-70dB注2:杂散发射=(43dBm-最大额定功率)-73dB表8.4有效工作频带内杂散发射指标要求(900MHz)功率电平(dBm)在规定频偏处的最大相对电平F0-6MHz~F0-1.8MHzF0+1.8MHz~F0+6MHzFL-2.5MHz~F0-6MHzF0+6MHz~FH+2.5MHz≥43dBm≤75dBc/30kHz≤75dBc/100kHz<43dBm注1或≤-36dBm/30kHz≤75dBc/100kHz或≤-36dBm/100kHz≤33dBm≤63dBc/30kHz或≤-36dBm/30kHz≤70dBc/100kHz或≤-36dBm/100kHz≤24dBm≤63dBc/30kHz或-36dBm/100kHz≤70dBc/100kHz或-36dBm/100kHz注1:杂散发射=(43dBm-最大额定输出功率)-75dB/30kHz表8.5有效工作频带内杂散发射指标要求(1800MHz)功率电平(dBm)在规定频偏处的最大相对电平F0-6MHz~F0-1.8MHzF0+1.8MHz~F0+6MHzFL-2.5MHz~F0-6MHzF0+6MHz~FH+2.5MHz≥43dBm≤75dBc/30kHz≤75dBc/100kHz<43dBm注1或≤-36dBm/30kHz≤75dBc/100kHz或≤-36dBm/100kHz≤33dBm≤63dBc/30kHz或≤-36dBm/30kHz≤75dBc/100kHz或≤-36dBm/100kHz≤24dBm≤63dBc/30kHz或-36dBm/100kHz≤75dBc/100kHz或-36dBm/100kHz注1:杂散发射=(43dBm-最大额定输出功率)75dB/30kHz注:FL:工作频段低端边缘频率;FH:工作频段高端边缘频率;F0:测试频率载波,可视为高、中、低。表8.6带外一般频段杂散发射指标要求(900MHz/1800MHz)一般频段杂散测试频段指标要求测试带宽工作频带外(偏离工作频带边缘2.5MHz之外)9kHz~150kHz≤-36dBm1kHz150kHz~30MHz≤-36dBm10kHz30MHz~80MHz≤-36dBm100kHz80MHz~1GHz≤-36dBm100kHz33
a1GHz~12.75GHz≤-30dBm1MHz注:如互调产物落在测量在频带内,则杂散发射测量值不包含互调产物功率值;表8.7带外特殊频段杂散发射指标要求(900MHz/1800MHz)特殊频段杂散(外加带阻滤波器)测试频段指标要求测试带宽备注806MHz~835MHz≤-98dBm100kHz851MHz~880MHz≤-57dBm100kHz885MHz~889MHz≤-98dBm100kHz适用于下行链路注1测试和上行链路GSM1800MHz频段≤-36dBm100kHz仅适用于上行链路GSM900MHz测试889MHz~909MHz≤-98dBm100kHz适用于下行链路测试和上行链路GSM1800MHz频段909MHz~915MHz≤-98dBm100kHz适用于下行链路测试和上行链路GSM1800MHz频段≤-36dBm100kHz仅适用于上行链路GSM900MHz测试930MHz~934MHz≤-57dBm100kHz适用于上行链路注1测试和下行链路GSM1800MHz频段≤-36dBm100kHz仅适用于下行链路GSM900MHz测试934MHz~954MHz≤-57dBm100kHz适用于上行链路注1测试和下行链路GSM1800MHz频段;GSM900MHz频段下行链路不作要求954MHz~960MHz≤-57dBm100kHz适用于上行链路注1测试和下行链路GSM1800MHz频段≤-36dBm100kHz仅适用于下行链路GSM900MHz测试1710MHz~1725MHz≤-98dBm100kHz适用于下行链路测试和上行链路GSM900MHz测试;GSM1800MHz频段上行链路不作要求≤-36dBm100kHz仅适用于上行链路GSM1800MHz其他频段测试1745MHz~1755MHz≤-98dBm100kHz适用于下行链路测试和上行链路GSM900MHz测试≤-36dBm100kHz仅适用于上行链路GSM1800MHz频段测试1755MHz~1785MHz≤-86dBm1MHz1805MHz~1820MHz≤-47dBm100kHz适用于上行链路注1测试和下行链路GSM900MHz频段;GSM1800MHz频段下行链路不作要求1840MHz~1850MHz≤-47dBm100kHz适用于上行链路测试和下行链路GSM900MHz测试≤-36dBm100kHz仅适用于上行链路GSM1800MHz频段测试1850MHz~1880MHz≤86dBm1MHz1880MHz~1980MHz≤86dBm1MHz2010MHz~2025MHz≤86dBm1MHz2110MHz~2170MHz≤52dBm1MHz2300MHz~2400MHz≤86dBm1MHz2400MHz~2484GHz≤-47dBm1MHz2500MHz~2690MHz≤86dBm1MHz3300MHz~3400MHz≤86dBm1MHz3400MHz~3430MHz≤86dBm1MHz3500MHz~3530MHz≤86dBm1MHz注1:含GSM900和GSM1800链路;注2:如互调产物落在测量在频带内,则杂散发射测量值不包含互调产物功率值;注3:对于直接与基站耦合的上行链路不做特殊频段要求。33
8.14噪声系数8.14.1定义噪声系数是指被测直放站在工作频带范围内,正常工作时输入信噪比与输出信噪比之比,用dB表示。8.14.2指标要求单机:最大增益及最小增益(GMAX-15dB)状态下噪声系数NF≤5dB;链型组网:最大增益状态下噪声系数NF≤7dB;星型组网:最大增益状态下噪声系数NF≤7dB;对于以耦合工作方式与基站相接的直放站近端机,前向噪声系数不作要求。注:极限条件时噪声系数也应满足上述单机的指标要求。8.15收发隔离抑制比(仅适用于具有ICS功能数字无线直放站)8.15.1定义直放站收发隔离抑制比是指直放站功率从上行(下行)耦合到下行(上行)的量度。它等于上行(下行)输入功率与返回到输入端的同信号输出功率之比,即Lin-(lout-Ld)=Gmax-ATT用dB表示。8.15.2指标要求ICS数字无线直放站,当数字直放站收发隔离度比系统增益低10dB以上时,其性能仍应满足8PSK调制精度EVM≤6%(RMS),保证直放站不产生自激。8.16传输时延8.16.1单机及系统时延8.16.1.1定义单机时延:是指被测直放站输出信号对输入信号的时间延迟;33
系统时延:是指级联拉远系统输出信号对输入信号的时间延迟(仅适用于数字光纤直放站)。8.16.1.2指标要求单机时延:数字无线直放站≤13μs;数字光纤直放站(选频)≤18μs;数字光纤直放站(宽带)≤10μs;系统时延:数字光纤直放站链型1拖6系统≤25us;8.16.2时延校正补偿精度8.16.2.1定义校正补偿精度是指验证由于拉远的级联引起不同远端时延偏差的校准补偿能力。8.16.2.2指标要求时延校正补偿精度±3μs;8.16.3时延调节范围8.16.3.1定义时延调整范围:验证由于拉远的级联引起不同远端时延偏差的补偿能力。8.16.3.2指标要求时延调整范围≥100μs;应具备手动调整功能;应具备自动时延调整功能。33
8.17带内载波泄露抑制8.17.1定义由于数据的直流漂移和上下变频的折叠效应引起的带内载波泄露对带内其他载波造成的同频干扰影响。8.17.2指标要求带内载波泄露与有用载波之比≥60dB。8.18阻塞8.18.1定义阻塞是指干扰信号对直放站增益的影响。8.18.2指标要求一般频段的干扰信号要求见表8.8:表8.8一般频段的干扰信号要求干扰信号频段干扰信号电平干扰信号类型无线耦合(无线直放站、数字光纤上行)馈线耦合(数字光纤下行)F1(注1)-20MHz~F1-3MHz40dBm21dBmGSM信号F2(注2)+3MHz~F2+20MHz40dBm21dBmGSM信号100kHz~F1-20MHz8dBm0dBmCW信号F2+20MHz~12.75GHz8dBm0dBmCW信号注1:F1为工作频段起始边缘频点注2:F2为结束边缘频点特殊频段的干扰信号要求见表8.9:表8.9特殊频段的干扰信号要求干扰信号频段干扰信号电平干扰信号类型无线耦合馈线耦合33
851MHz~880MHz13dBm21dBmCW信号925MHz~935MHz(仅用于高铁型)8dBm--GSM信号930MHz~960MHz(900MHz直放站下行不做要求)8dBm0dBmGSM信号1805MHz~1880MHz(1800MHz直放站下行不做要求)8dBm0dBmGSM信号1880MHz~1920MHz8dBm0dBmCW信号2010MHz~2025MHz8dBm0dBmCW信号2110MHz~2170MHz8dBm0dBmCW信号2300MHz~2400MHz8dBm0dBmCW信号2400MHz~2483.5MHz8dBm0dBmCW信号2500MHz~2690MHz8dBm0dBmCW信号3300MHz~3600MHz8dBm0dBmCW信号806MHz~835MHz8dBm0dBmCW信号880MHz~890MHz(仅用于高铁型)注1:13dBm--GSM信号885MHz~915MHz(900MHz直放站上行不做要求)13dBm21dBmCW信号1710MHz~1785MHz(1800MHz直放站上行不做要求)13dBm21dBmCW信号1880MHz~1920MHz8dBm0dBmCW信号1920MHz~1980MHz8dBm0dBmCW信号注:用于高铁线路设备的载波配置系统间隔因大于2.5MHz注:1.无线耦合指标为GSM数字无线直放站上下行、GSM数字光纤直放站上行阻塞测试指标;2.馈线耦合指标为GSM数字光纤直放站下行阻塞测试指标。在上述干扰的情况下,直放站增益降低不得大于6dB,EVM不大于6%。8.19上行噪声抑制比及抑制门限8.19.1定义上行噪声抑制比是指有信号放大时底噪功率电平与无信号放大时(噪声抑制功能启动后)底噪功率电平之比,用以衡量当外界无信号输入时,数字直放站可通过识别方式对所接收的信号不做数字处理,由此阻止对噪声信号放大的一种能力。33
噪声抑制门限是指噪声抑制启动时的门限电平。注:仅对选频直放站要求,宽带直放站不作要求。8.19.2指标要求开启噪声抑制功能直放站输出底噪应比关闭噪声抑制功能时的底噪-124dBm/30kHz+GMAX低17dB;具备不同载波不同时隙分别控制功能(宽带设备不要求不同载波控制能力);底噪抑制门限可调,调整范围≥30dB,调整步长≤2dB;可调最低门限应低于-108+(48-ALC)/200kHz。8.20射频输入动态范围8.20.1定义射频输入动态范围是指在线性工作区内工作时,数字直放站接收大小信号变化范围放大的能力。8.20.2指标要求从最大额定输入功率+5dB至最大额定输入功率-35dB范围内,或从最大额定输入功率增加+5dB至≤-90dBm范围内,EVM应不大于6%。8.21整机效率8.21.1定义直放站工作在最大复合状态下的实际电源效率。8.21.2指标要求设备达到标称最大输出功率时,整机效率达到设备标称值。33
8.22载波自动跟踪功能8.22.1定义当基站信源频点配置修改后,数字光纤直放站能够自动跟踪其更改后的频点信息,并自动设置数字基站拉远系统的频点。与信源基站保持一致。8.22.2指标要求基站(或者信号源)频点修改后,数字光纤直放站能够在5分钟内跟踪并自动设置其频点与基站频点设置相同。9中继传输性能指标要求9.1光纤中继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适用于数字光纤直放站)9.1.1光输出功率9.1.1.1定义光输出功率是光传输系统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光输出端负载所能得到的最大功率。9.1.1.2指标要求光输出功率范围:-9dBm~3dBm;9.1.2光路动态范围9.1.2.1定义光路动态范围是指在射频额定输出功率不变和EVM不超出6%的条件下,光路衰减允许的变化范围。33
9.1.2.2指标要求a)光衰传输距离≤5km光路动态范围应满足≥6dB;b)传输距离5km~10km光路动态范围应满足≥10dB;c)传输距离10km~20km光路动态范围应满足≥15dB;当光路动态范围确定之后,在其动态范围之内射频输出功率容差应满足厂家额定功率±2dB之内,EVM≤6%。10网络性能指标要求(仅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10.1组网及承载能力10.1.1定义组网能力是指数字光纤直放站应具备通过近端机与远端机之间的星型、链型等组网方式传递通信信号的能力。10.1.2指标要求可通过网管配置平台和物理网络连接实现网络配置,网络工作状态正常。1.至少支持6级链型组网和4端口星型组网以及混合组网方式;2.每台远端设备均应满足EVM(RMS)≤6%;3.每台远端设备增益均应满足额定最小增益±3dB;4.最大拉远距离应大于等于20km;5.最大传输载波数(仅对选频);6.多载波跳频支持功能。10.2光旁路及光环路功能(仅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10.2.1定义光旁路功能是指当采用链型组网方式时,由于拉远系统的中间某一远端设备的出现断电故障时,拉远系统的远端设备应不受其工作的影响,而正常工作的一种处理故障应急的能力。33
光环路功能是指当采用环型组网方式时,由于拉远系统的中间某一远端设备的出现光路断开时,后面的远端设备能通过环路正常工作的一种处理故障应急的能力。10.2.2指标要求光旁路功能:当拉远系统的中间某一远端设备的出现断电故障时,其他后面延续连接的设备仍能正常工作,最远端设备应满足EVM(8PSK)≤6%RMS、额定最小增益±3dB;光环路功能:当拉远系统的中间某一远端设备的出现光路断开时,其他后面延续连接的设备仍能正常工作,最远端设备应满足EVM(8PSK)≤6%RMS、额定最小增益±3dB。10.3网络信源调度能力(可选)10.3.1定义信源切换调度:当近端站支持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站信源时,通过载波池的软件控制功能实现对多个基站信号的实时重新配置,包括信源互换输出分配和同时输出分配的能力;远端站切换调度:当近端站支持来自1个基站多个载波信源时,系统应能通过软件平台支持多个远端站之间的载波分配置换调度;自动/人工话务调度:要求直放站具有时间切换策略在特定时段实现开启与关闭调度。可预置多个时间切换点,对多个载波信号进行时间编排的调度。10.3.2指标要求信源切换调度:可实现多基站信源的重新分配置换调度,包括自动/人工话务调度或智能载波调度功能;远端站切换调度:可实现远端站信源多载波的重新分配置换调度,载波分配调度不少于12个;自动/人工话务调度:可实现自动/人工话务定时、定量调度,预置时间段不得少于4个切换时间点,预设精度即:周、日、时、分,时间编排的调度载波不少于八个;智能载波调度功能:实现超闲小区载波和忙小区覆盖的载波容量调度,话务采集时间的调整和话务调度时间门限值的设置,应具有话务统计功能、统计时隙占用时长准确度为10%。33
10.4时隙占用时长业务量统计功能(可选)10.4.1定义指所有载波所有上行时隙占用总时长,单位:秒。10.4.2指标要求要求具有统计时隙占用时长的能力,并具有针对远端站分别统计能力,准确度≤10%。11GSM数字直放站主要模块指标要求(可选)11.1近/远端机数字射频变频模块部分指标要求该部分为近端机射频变频模块、近端机数字处理模块、远端机数字处理模块、远端机射频变频模块等4个模块整体射频指标技术要求。表11.1近/远端机数字射频变频模块部分指标要求序号指标名称要求说明备注1增益调节范围≥30dB实现增益调节功能,必须满足整机指标要求;2增益调节步长增益调节步长≤2dB;增益调节步长误差应不超过±1dB/步长,在0至10dB和10至20dB范围内每步进的累积误差应在±1dB范围内;20至30dB范围内的每步进的累积误差应在±1.5dB范围内实现增益调节功能,必须满足整机指标要求;3频率误差≤±0.05ppm频率误差与各功能模块均相关,均需小于整机指标要求;4矢量幅度误差≤6%矢量幅度误差与各功能模块均相关,均需小于整机指标要求;5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下行输入电压驻波比:≤1.5上行输出电压驻波比:≤1.5直放站对外接口端口驻波必须满足整机指标要求;6带外抑制400kHz£f_offset<600kHz:≥56dB600kHz£f_offset<1MHz:≥60dB1MHz£f_offset<5MHz:≥65dB5MHz£f_offset:≥65dB对于载波选频设备,由数字处理部分实现选频功能,必须满足整机指标要求;选频直放站要求7互调下行:≤-45dBc;整机互调与各模块均相关;参考33
上行:≤-36dBm项8杂散发射≤系统相应指标要求整机杂散与各功能模块均相关;参考项9传输时延载波选频:≤18μs宽带选频:≤7μs传输时延与各模块均相关,均需小于整机指标要求;10带内载波泄露抑制≥60dB带内载波泄漏主要受数字信号处理影响,必须满足整机指标要求;11射频输入动态范围≥40dB射频输入动态范围与各功能模块相关,必须满足整机指标要求;11.2功放模块指标要求表11.2功放模块指标要求序号指标名称要求说明备注1频率误差≤±0.05ppm频率误差与各模块均相关,均需小于整机指标要求;2矢量幅度误差≤6%矢量幅度与各模块均相关,均需小于整机指标要求;3互调≤-45dBc功放是主要影响互调的模块,其互调指标关系整机指标要求;对于DPD功放,系统互调与DPD算法及系统设计相关,功放互调指标仅作参考项;非DPD功放4杂散发射≤整机指标要求整机杂散与各模块均相关;参考项5传输时延≤1μs传输时延与各模块均相关,均需小于整机指标要求;参考项6射频输入动态范围≥40dB整机射频输入动态范围与各功能模块相关;参考项11.3低噪放模块指标要求表11.3低噪放模块指标要求序号指标名称要求说明备注1频率误差≤±0.05ppm频率误差与各模块均相关,均需小于整机指标要求;2矢量幅度误差≤6%矢量幅度与各模块均相关,均需小于整机指标要求;3互调≤-45dBc整机互调与各模块均相关;参考项4杂散发射≤整机指标要求整机杂散与各模块均相关;33
参考项13噪声系数≤5dB整机噪声系数与低噪放模块指标要求紧密相关;14传输时延≤1μs传输时延与各模块均相关,均需小于整机指标要求;参考项18射频输入动态范围≥40dB射频输入动态范围与各模块相关;参考项11.4双工器模块指标要求表11.4双工器模块指标要求序号指标名称要求说明备注1频率误差≤±0.05ppm频率误差与各模块均相关,均需小于整机指标要求;2矢量幅度误差≤6%矢量幅度误差与各模块均相关,均需小于整机指标要求;3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下行输出电压驻波比≤1.5上行输入电压驻波比≤1.5直放站对外端口驻波必须满足整机指标要求;4互调≤-45dBc整机互调与各模块均相关;参考项5杂散发射≤整机指标要求整机杂散与各模块均相关;参考项6传输时延≤1μs传输时延与各模块均相关,均需小于系统指标。参考项7射频输入动态范围≥40dB射频输入动态范围与各模块相关;参考项8峰值功率容量≥ALC+10dB峰值功率容量不足,容易在工程应用中烧毁;12电源适应性要求AC220V±44V、45~55Hz或DC-48V±9.6V时,直放站所要求的技术要求均能满足。13环境适应性要求环境要求是指导性的,适用于数字直放站设备的全部类型,环境要求包括3个部分:—设备对环境影响的要求;33
—环境对设备影响的要求;—在指定环境下的设备要求。13.1可闻噪声及震动要求设备厂家应对所提供设备在忙时所产生的噪声及震动做出说明,以便于设备的使用维护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13.2散热要求设备的冷却应采取自然通风散热方式,设备厂家应对设备的散热要求提出详细说明。对于大功率功放,应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方式。13.3环境要求GSM数字直放站在如下环境条件下可长期稳定工作:室内设备:+5℃~+40℃,相对湿度≤85%;室外设备:温度-40℃~+55℃,相对湿度≤100%;13.4环境测试后的指标要求设备放在最高温和最低温各2个小时后,直放站应至少满足以下指标:1)厂家声明输出功率容限为最大额定输出功率±2dB;2)频率误差按6.2.4节的规定;3)噪声系数按6.2.8节中的规定;4)相位均方根误差、相位峰峰值误差或EVM按6.2.5节中的规定。13.5特殊环境要求有关防烟雾、防沙尘、防雨淋等特殊环境要求应符合GB/T15844.2-1995的相关规定。33
13.6防尘防水等级室内型设备满足IP20,室外型设备满足IP65。14安全要求安全要求及测试方法应符合GB4943“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的相关条款。14.1接地导体电阻和连接电阻要求接地导体电阻和连接电阻的要求和试验方法见IEC60950-1999《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性》第二章第六节的规定。如果被测电路的电流额定值小于或等于16A,试验电流、试验电压和试验时间应按如下确定:—试验电流为被测电路电流额定值的1.5倍;—试验电压不应超过12V;—试验时间为60秒。根据电压压降计算出的保护连接导体电阻不应超过0.1Ω。如果被测电路的电流额定值超过16A,试验电流和试验时间应按如下确定:—2倍的电路电流额定值进行2分钟;—对直流供电的设备由制造厂商规定。保护连接导体的电压压降不应超过2.5V。14.2抗电强度要求14.2.1电源电路的抗电强度要求试验电压按如下确定:33
—被测设备工作电压峰值或直流值≤184V,对于有接地保护的被测设备试验电压为交流1000V(50Hz),或对于无接地保护的被测设备试验电压为交流2000V(50Hz);—被测设备工作电压峰值或直流值为184V至354V(含354V),对于有接地保护的被测设备试验电压为交流1500V(50Hz),或对于无接地保护的被测设备试验电压为交流3000V(50Hz);试验期间,被测设备的绝缘不应击穿。试验电压施加点按下列适用情况选取:—一次电路与机身之间;—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之间;—一次电路与零部件之间。14.2.2通信口的抗电强度要求对于稳态试验试验电压与试验施加点按如下确定:—在正常使用中,对于设备上需要抓握或接触的不接地的导电零部件和非导电零部件(例如电话的受话器或键盘),应在这些零部件与通信口之间施加交流1500V(50Hz)的试验电压;—对于其它零部件和电路以及与其它设备相连接的接口,应在这些零部件、接口与通信口之间施加交流1000V(50Hz)的试验电压。试验期间,被测设备的绝缘不应击穿。14.3接触电流要求14.3.1电源电路的接触电流要求最大接触电流应<3.5mA(RMS)。33
14.3.2通信口的接触电流要求每个通信口与其它零部件之间的最大接触电流应≤0.25mA(RMS)。14.4设备电源安全保护功能要求为了保护设备,设备内部所采用的电源模块必须带有过温保护功能、电池管理功能、输入过压保护功能以及输出过流、过压、短路保护功能,当故障现象消失后,电源能自行恢复正常。同时,电源还要能自行监控输入和输出的工作状态,当输入或输出不正常时,电源能给出告警信号,以便监控。15电磁兼容要求电磁兼容要求应符合YD1139-2001“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要求和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的相关要求。16设备防雷指标要求设备应具备一定的防雷能力,且必须内置电源防雷模块。对于交流220V供电设备,要求可承受的标称放电电流≥20kA,最大放电电流≥40kA;对于直流-48V供电设备,要求可承受的标称放电电流≥10kA,最大放电电流≥20kA。17设计及工艺要求17.1结构及接口要求17.1.1设备铭牌要求设备外壳显著位置必须具有设备铭牌,且铭牌上必须标明:厂家名称、产品类别、产品型号、生产日期、关键指标(含工作频段、上下行功率、增益)等。33
17.1.2接口要求设备必须外置操作维护接口(采用RS232接口或以太网口),且所有外部接口标识必须标注清晰准确。17.1.3结构要求室外型设备必须采用全密封结构,机箱门和箱体接触的地方必须具有防水胶条。此外,机箱门必须考虑防盗设计(如采用特殊尺寸的异形螺丝紧固机箱门)。17.1.4实现框图为便于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机箱门的内壁需贴有模块级的功能框图。17.2设计要求17.2.1器件选型提供的设备应采用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器件。禁止使用5年以上的老旧器件及模块,禁止使用二手器件。17.2.2中频滤波要求为了更好地滤除信道外干扰,无线选频直放站必须使用中频滤波。17.2.3电路分腔要求射频电路板必须具有合理的分腔设计。17.2.4双路功放要求下行发射功率10W及以上设备的功放模块建议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功放管并联输出的方式。33
17.2.5散热要求室外型设备一般要求自然散热,对于采用风扇散热大功率产品,要求风扇需满足室外环境的使用要求。17.2.6整机跌落要求设备应满足跌落试验要求,试验方法参照GB/T2423.8,产品重量与跌落高度关系参照GB/T2423.12。17.3工艺要求17.3.1PCB设计工艺PCB电子元器件SMT贴片覆盖率必须大于95%;功放部分PCB表面喷涂建议采用沉金工艺;电子元器件与盒体安全距离必须大于1mm,PCB走线距离板边须大于1.25mm以上;为保证产品可靠性,电路板上禁止出现飞线(非设计方案中的飞线)连接。17.3.2焊接要求电子元器件焊接禁止出现拉尖、毛刺情况;大尺寸接插件除使用点焊工艺外需使用螺钉加固;禁止出现粗糙焊接及应急焊接。17.3.3装配工艺硬件的组装过程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长期使用的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各模块及线缆必须安装规范牢固,严禁机箱内出现散落的物件。电缆需成束组装,禁止交叉混扎;合理使用工艺固定孔、固定架,确保电缆走向需横平竖直,工艺美观;33
固定螺钉需满足国标GB/T819.1,GB/T823,GB/T9074.8;模块与机箱,箱体之间接地阻抗小于等于0.1欧姆。17.3.4功放工艺下行发射功率大于10W设备的主功放管必须采用烧结工艺。18直放站监控管理要求直放站的监控管理要求必须满足满足中国移动的直放站监控系列企标要求:—《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功能规范1.0.1》;—《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1.0.1》;—《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数据需求规范1.0.1》;—《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范1.0.1》。19编制历史版本号更新时间主要内容或重大修改1.0.02011-9-6规定了GSM900MHz/1800MHz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的无线性能指标要求、中继传输性能指标要求、网络性能指标、电源适应性及环境适应性要求、安全要求、电磁兼容要求、设备防雷指标要求、设计及工艺要求、监控管理要求等内容1.0.0版本;编号:QB-A-023-20113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江苏联通室内分布系统和室外直放站代维技术规范书
- 催化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 公路工程安全技术规范自测题
- 外墙涂料工料规范技术规范
- 3-国家电网调度数据网网络设备采购技术规范-专用-汇聚路由器
- 检具(测量支架)技术规范
- cdma业务网络接口协议技术规范
-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 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操作技术规范标准
- 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和标准
- 电工等安全技术规范
- 真空断路器技术规范书
- 意识状态的评估技术规范
- 中国电信广西公司光纤到户(ftth)室外挂杆、壁挂式二槽、四槽分光分纤盒技术规范
- 招标技术规范在工程中应用探析
- 0-6岁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 10-35kv户外跌落式熔断器技术规范书
- 11个外来病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