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00 KB
  • 30页

地基基础检测作业指导书示范文本.doc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作业指导书(桩基静载荷试验)编写:_______审核:_______批准:_______生效日期 :_年_月_日第1版第0次修改管理类别受控非受控二00八年十二月 桩基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第一章基本要求一、接受委托1.1总则接受委托的检测项目,应控制在实验室检测资质审批的检测项目范围内,不得超资质范围接受委托。1.2合同评审需在充分理解客户要求基础上进行正式细致的评审,且需保存较全面的合同签立、评审、执行的记录。1.3合同的签订经理或授权人员与客户就有关检验要求填写“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合同”,并在授权范围之内与客户签立检测合同。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2.1调查研究与方案制定2.1.1通过甲方、施工人员了解试桩的基本情况(如桩长、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时间、施工方式、桩基施工图及桩的预估极限承载力值等),收集工程地质勘查报告、施工记录、桩基施工图等。2.1.2在充分征求设计人员及甲方对试桩的试验要求和进度要求后,制定出比较详细的试桩方案(含检测数量、试桩布置位置、锚桩布置、桩头处理、试验方法等)。2.1.3检测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且不易少于总桩数的1%,当工程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2.2试验准备2.2.1试验前应将试验所用的千斤顶,油泵调试好,所用的百分表、压力表、荷载传感器、应变仪等试验仪器均应在有效检定试用期内,并确认处于完好使用状态。2.2.2将试验设备、仪器仪表的运输至现场2.2.3现场吊装安置加载设备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证设备的安放位置正确和人员、设备的安全2.2.4反力钢梁的安装和焊接牢固可靠,对于不满足现场测试要求的反力装置不能进行正式试验加载工作2.3试验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2.3.1试验现场必须搭起能防雨、遮阳的临时帐篷或设施,以保护仪器设备。2.3.2试验用的应变仪、高压油泵等仪器设备应按照就近、方便、安全的原则安放,应变仪等精密仪器必须安放在工作桌(台)上。2.3.3百分表的安装调试符合静载试验要求,百分表应安装固定在支承于相对不动基础上的基准梁上,百分表的安装应使表轴线平行于被测位移的方向,不得倾斜。2.3.4荷载传感器与电阻应变仪接通后应进行调试,检查其工作状态和性能,调试完毕后应记下所用仪器仪表的型号规格及其初始读数值。 2.4安全措施2.4.1设备的配置必须满足各项检验工作的承载能力需要。2.4.2试验设备、仪器仪表的运输过程中应确保其不受损伤,以保证现场试验数据的准确无误。2.4.3锚筋与锚桩钢筋搭接的焊缝必须满足搭接焊要求;让所有锚筋都均匀受力;2.4.4千斤顶在使用时切忌超高超载。2.4.5百分表、压力表必须垂直安装,安装时避免碰撞和振动。2.4.6千斤顶、钢梁、荷载板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要求安装、摆放,避免在工作中造成设备的损毁,影响检测结果。2.4.7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进行检测工作时,压重物应分层加在平台上,确保压重物均匀稳固的放置;并在现场检验工作过程中仔细观察平台及压重物的状况,避免平台或压重物倾斜而发生危险。2.4.8试验现场所接电源必须符合临时架设电源线路的要求,禁止乱拉乱扯电源、电线、防止漏电,触电等事故发生。三、试验3.1在前述试验准备工作完成后方可进行正式试验。3.2桩基试验的加卸程序和桩顶沉降测读时间间隔严格遵守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相应试验规程。3.3试验开始前应在原始记录表中注意记录工程名称、试桩编号、试验日期、天气情况、检测执行标准、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名称;试验过程中记录观察得到的数据及计算、导出的结果;试验结束后检测人员、校对人员及审核人员的签字识别。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或异常情况应保有描述和记录,并及时向试验现场负责人反映,并会同甲方、监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协商处理。桩基静载试验原始记录表工程名称:试桩施工流水号:试桩编号:试验日期年月日气侯条件:温度:检测执行标准:试验加载方式()速维持荷载法仪器设备:钢梁千斤顶压力表百分表时间(min)荷载kN变形值(mm)备注1#测点2#测点平均值加载卸载观察间隔本级累计读值差值本级读值差值本级本级值累计值记录:校核:审核: 第二章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一检测目的:1.1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1.2判定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1.3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侧和桩端阻力;1.4验证高应变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检测结果。二总则2.1检测依据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检测混凝土预制桩、钢桩、静压管桩和以各种形式成孔的混凝土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2.3当埋设有测量桩身应力、应变、桩底反力的传感器或位移杆时,可测定桩的分层侧阻力和桩身截面的位移量。2.4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破坏;当桩的承载力以桩身强度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的加载量进行。2.5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加载方法主要有:1.慢速维持荷载法;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2.多循环加、卸载法;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性时,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3.快速维持荷载法。此方法适用于对工程桩的抽样检验试验,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的2.0倍。2.6根据规范规定,当设计有要求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施工前应进行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1.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2.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3.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三试验准备3.1试验加载装置的选择:试桩所承受的荷载一般由油压千斤顶加载系统施加。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及试桩的预估极限加载量大小决定,一般可采用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及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四种形式。1.锚桩横梁反力装置:锚桩数、锚桩尺寸、锚筋以及横梁的承载力设计均应满足不小于1.2倍的试桩预估极限加载量。锚桩的抗拔承载力(地基土、抗拔钢筋、桩的接头)按有关规范计算确定,锚桩数量可为2根、4根、6根。当采用工程桩作为锚桩时,锚桩数量应不少于4根,并应在试验过程中对锚桩上拔量进行监测。锚桩与反力横梁间用锚拉钢筋联结,钢筋焊接搭接长度;单面施焊时不小于10d,采用双面施焊时不小于5d(d为钢筋直径)。2.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压重物不得少于试桩预估极限加载量的1.2倍,压重应在试验开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放置于平台上,千斤顶与平台间留有间隙。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有条件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 1.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当试验荷载量超锚桩的抗拔能力时,可在横梁上加放或悬挂一定重物,由锚桩和重物共同承受千斤顶加载反力。2.地锚反力装置将螺旋式钻头旋到土层中并达到一定深度,起到锚桩的作用。锚桩的个数视桩的预估极限承载力而定。3.2试桩制作要求1.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与工程桩一致,为缩短试桩养护时间,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适当提高,或掺入早强剂。2.试桩顶部一般应于以加强(1)混凝土桩应先凿掉桩顶部的破碎层和软弱混凝土,制作新桩头。(2)新桩头顶面应平整,桩头中轴线与桩身上部的中轴线应重合。(3)桩头主筋应全部直通至桩顶混凝土保护层之下,各主筋应在同一高度上。(4)试桩距桩顶1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3-5mm的钢板围裹或距桩顶1.5倍桩径范围内设置ф8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静载试桩桩顶按设计要求配置4层ф8@×50×50×50钢筋网片,间距60mm,第一层钢筋网片距桩顶60mm。(5)新制桩头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用高标号砂浆将桩顶抹平。3.桩顶部宜高出试坑底面,试坑底面宜与桩承台底标高一致。3.3锚桩制作要求1.锚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某些情况下锚桩长度应加长,如复合载体夯扩桩、回填土地基土摩阻力不足等。2.锚桩主筋配筋数量应根据试验承载力要求进行配置,考虑实际荷载作用下受力不均因素,主筋配筋抗拉极限应不大于预估极限承载力20%-40%。3.4试桩用千斤顶1.千斤顶应平放于试桩中心,当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千斤顶施加荷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宜选择相同型号、相同规格的千斤顶,并使千斤顶的合力中心与桩轴线重合。2.千斤顶的检查:千斤顶加载系统主要包括千斤顶、高压油泵及油路三个部分,试桩前宜对加载系统进行检查。检查目的在于检查千斤顶、油泵工作是否正常,油路有无漏油。3.5荷载与沉降的量测仪表1.施加于桩顶的荷载测量可用放置于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传感器的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压力的80%。2.试桩沉降一般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测量。直径或边宽大于500mm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测试仪表,直径或边宽小于500mm的桩对称安置2个位移测试仪表。测试仪表的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率优于或等于0.01mm。沉降测定平面宜在桩顶200mm以下位置,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桩身。3.固定和支承百分表的夹具和基准梁在结构上应确保不受气温的影响而变形,同时应避免振动、雨水、阳光照射等。3.6 温度对沉降测量的影响,主要由于温度变化会使基准梁产生变形,为消除这种影响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基准梁宜采用刚度较大的型钢制作,且必须简支在基准梁上;2.必要时,可用一百分表支在基准梁跨中附近某一相对不动土上,对基准梁的变形进行监测,以便对桩顶沉降测量值进行修正;3.利用围护物将试桩场地围护起来,防止基准梁受阳光直射及减小温差。3.7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梁之间的中心距离要求见下表:距离反力装置试桩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缘)试桩中心与基准梁中心基准梁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缘)锚桩横梁≥4﹙3﹚d且>2.0m≥4﹙3﹚d且>2.0m≥4﹙3﹚d且>2.0m压重平台≥4d且>2.0m≥4d且>2.0m≥4d且>2.0m地锚装置≥4d且>2.0m≥4d且>2.0m≥4d且>2.0m注:1、d为试桩、锚桩或地锚是设计直径或边宽,取其较大者2、如试桩或锚桩为扩底桩时或多支盘桩时,试桩与锚桩的中心距尚不应小于2位扩大端直径。3、括号内数值可用于工程桩验收监测时,多排桩设计中心距离小于4d的情况。4、软土场地堆载重量较大时,宜增加支墩边与基准梁中心和试桩中心之间的距离,并在试验过程中观测基准梁的竖向位移。四、试验1.1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受检桩的混凝土龄期达到28d或预留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前提下,承载力检测前的休止时间不应少于下表规定的时间。土的类别休止时间(d)砂土7粉土10黏性土非饱和15饱和25注:对于泥浆护壁桩,宜适当延长休止时间。1.2试验加卸载方式1.慢速维持荷载法:逐渐加载,每级荷载下的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加一级荷载,直到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然后逐渐卸载至零。2.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下的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卸荷载至零。然后进行下一循环,直至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3.快速维持荷载法:每级维持一小时后,再施加下一荷载,直到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快速维持荷载法的每级荷载维持时间至少为1h,是否延长维持荷载时间应根据桩顶沉降受检情况确定。4.3试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卸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每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2倍进行加载。2.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2倍,逐渐等量卸载。3.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4.4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试验,试验步骤应按下列规定进行1. 每级加载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2.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大于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后,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计算)。3.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4.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15、30、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5.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注:当桩顶沉降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3)达到设计要求最大加载量且沉降达到稳定,以及试桩桩顶出现明显的破损现象。(4)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形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时;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5)当工程桩做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已达到压重平台的最大重量时。五、试验资料的整理5.1在现场进行试验的同时,应对试验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绘制荷载-沉降(Q-S)曲线图,以便及时发现试验中所出现的问题。5.2将单桩垂直静载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并应对成桩和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作补充说明。5.3作好单桩垂直静载试验的数据记录,试验数据应准确、清晰,不得随意涂改。5.4绘制有关试验成果曲线,以确定单桩的极限承载力,应绘制荷载-沉降(Q-S)。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需要时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所需曲线。5.5当进行桩身应力、应变和桩端阻力测定时,应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并绘制桩身轴力分布图,计算出不同土层的分层摩阻力和端阻力值。六、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6.1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Qu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分析确定:1.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形Q-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为极限承载力。2.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性确定;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曲折的前一级荷载值为极限承载力。3.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弹性模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桩,可取s=0.05D(D为桩端直径)对应的荷载值。4.当按上述四款判定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未达到极限时,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应取最大试验荷载值。6.2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2.当其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3.对桩数为3根或3根以下的柱下承台,或工程桩抽检数量少于3根时,应取低值。6.3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单位工程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特征值Ra应按单桩竖向抗风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七、检测报告按照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1019-2006要求,编制基桩检测报告。第三章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一、检测目的:1.1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1.2判定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1.3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的抗拔摩阻力。二、总则2.1检测依据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砼预制桩和以各种形式成孔的砼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拔承载力。2.3当埋设有测量桩身应力、应变的传感器时,或桩端埋设有位移测量杆时,可直接测量桩侧抗拔摩阻力,或桩端上拔量。2.4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桩侧土破坏或桩身材料达到设计强度;对工程桩抽检检测时,可按设计要求确定最大加载量。2.5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加载方法主要有:1.慢速维持荷载法:逐渐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至试桩破坏,然后逐渐卸载到零。2.多循环加卸载法: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时,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卸载到零)。2.6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桩是的竖向抗拔静载试验:1.经常承受上拔力的桩基础;2.以承受风荷载为主的铁塔,高耸构筑物的桩基础。3.设计图纸要求进行竖向抗拔承载力检测的桩基础。三、试验准备3.1试验加载装置的选择:现场试验中试桩所需上拔荷载一般由油压千斤顶加载系统施加,当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千斤顶施加荷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宜选择相同型号、相同规格的千斤顶,并使千斤顶的合力中心与桩轴线重合。试验反力装置宜采用反力桩(或工程桩)提供支座反力,也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天然地基提供支座反力。反力架系统应具有1.2倍的安全系数并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反力桩(或工程桩)提供支座反力时,反力桩顶面应平整并具有一定的强度。2.采用天然地基提供反力时,施加于地基的压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反力程梁的支点重心应与支座重合。3.2试验中上拔荷载、量值的控制,宜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或压力表。桩的上拔量由百分表测量。3.3设备、仪表的安装1.千斤顶安装:千斤顶应放置在试桩中心轴线的垂直延长线上,并尽量使其合力与试桩中心垂直线重合。2.桩顶上拔量观测点可固定在桩顶侧面的桩身混凝土桩身上。(桩顶混凝土易破碎,影响检测结果)。3.4试桩、承重台和基准梁之间的中心距的规定,同竖向静载抗压试验作业指导书第3.7条。3.5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隙时间:在确定桩身强度达到要求的前提下,砂性土中为不少于7天,对粉土中为不少于10天,非饱和黏性土不少于15天,饱和黏性土不少于25天。后方可经行的抗拔试验。3.6试桩预留钢筋与拔力筋焊接搭接长度:双面焊时不小于5d,单面焊时不小于10d(d为受力筋直径)。四、试验4.1对混凝土灌注桩、有接头的预制桩,宜在拔桩试验前采用低应变法检测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抗拔灌注桩施工时应进行成孔质量检测,发现桩身中、下部为有明显扩径的桩不宜作为抗拔试验桩:对有接头的预制桩,应验算接头强度。4.2试验加载方法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试验,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加载、卸载和沉降观测,并仔细观察桩身混凝土开裂情况。1.加载分级:每级加载量为试桩预计最大试验荷载的1∕10,逐渐加载,第一级则可取两倍加载量进行加载。2.测读桩顶沉降量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3.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大于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后,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使计算)。4.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5.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15、30、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6.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上拔量大于前一级上拔荷载作用下的上拔量5倍(2)按桩顶上拔量控制,当累积桩顶上拔量超过100mm时。(3)按钢筋抗拉强度控制,桩顶上拔荷载达到钢筋强度标准的0.9倍时;(4)对于验收抽检检测的工程桩,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上拔荷载值。五、资料整理及承载力判定 5.1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分析报告的资料整理内容:1.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并对成桩的试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补充说明;2.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记录表(宜按桩基静载试验原始记录表);(1)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变形汇总表;(2)绘制上拔荷载-桩顶上拔量(U-δ)关系曲线和桩顶上拔量-时间对数(δ-lgt)关系曲线;(3)当进行抗拔摩阻力测试时,应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及绘制各级荷载下桩身轴力变化曲线。5.2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判定;1.根据上拔量随荷载变化的特性确定:对陡变形U-δ曲线,取陡升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2.根据上拔量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确定:取δ-lgt曲线斜率明显变陡或曲线尾部显著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3.当在某级荷载下抗拔钢筋断裂时,取其前一级荷载值。5.3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1.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2.当其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3.对桩数为3根或3根以下的柱下承台,或工程桩抽检数量少于3根时,应取低值。5.4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第四章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一、检测目的1.1确定单桩水平临界和极限承载力,推定土抗力参数;1.2判定水平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1.3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身弯矩。二、总则2.1检测依据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混凝土灌注桩或预制桩的水平静载试验。用于桩顶自由时的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其他形式的水平静载试验可参照使用。2.3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桩的水平静载试验;1.经常承受较大水平力的桩基。2.对基础水平位移有特殊限制的建筑。3.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水平承载力检测的桩基础。2.4当埋设有桩身应变测量传感器时,可测量相应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桩身应力,并由此计算桩身弯矩。2.5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桩顶出现较大水平位移或桩身结构破坏;对工程桩抽样检测,可按设计要求的水平位移允许值控制加载。三、试验准备 3.1水平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能力不得小于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3.2水平推力的反力可由相邻桩提供;当专门设置反力结构时,其承载能力和刚度应大于试验桩的1.2倍3.3采用千斤顶施加水平力,水平力作用点宜与实际工程的桩基承台底地面标高一致;千斤顶和试验桩接触处应安放置球形支座,在千斤顶作用力应水平通过桩身轴线;千斤顶与试桩的接触处宜适当补强。3.4荷载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单桩竖向抗压静载作业指导书第3.5条的规定。3.5桩的水平位移宜采用大量程百分表测量,每一试桩在水平力的作用面的受检桩两侧应对称安装二个位移计;当需要测量桩顶转角时,尚应在水平力作用平面以上50cm的受检桩两侧应对称安装二个位移计。如果桩身露出地面较短,可只在力的作用水平面上安装百分表测量水平位移。3.6位移测量的基准点设置不应受试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基准点应设置与作用力方向垂直且与位移方向相反的试桩侧面,基准点与试桩的净距离不小于1倍的试桩直径。3.7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时,各测试断面的测量传感器应沿受力方向对称布置在远离中性轴的受拉和受压主筋上;埋设传感器的纵剖面与受力方向的夹角不得大于10º。在地面下10倍桩径(桩宽)的主要受力部分应加密测试断面,断面间距不宜超过1倍桩径;超过此深度,测试断面间距加大。四、试验4.1加载方法宜根据工程桩实际受力特性选用单向多循环加卸载法或慢速维持荷载法,也可按设计要求采用其他加载方法。需要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的试桩宜采用维持荷载法进行试验。4.2慢速维持荷载法的试验方法可以参考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法进行试验(包括加载等级、沉降稳定标准)。4.3单向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按下列规定进行加卸载和位移观测:1.荷载分级:单向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的分级荷载应小于预估水平极限承载力或最大试验荷载的1∕10。(根据桩径大小并适当考虑土层软硬,对于直径300~1000mm的桩,每级荷载增量可取2.5~20kN)。2.加载程序和位移观测:每级荷载施加后,恒载4min后可测读水平位移,然后卸载至零,停2min测读残余水平位移,至此完成一个加卸载循环。如此循环5次,完成一级荷载的位移观测。加载时间应尽量缩短,测量位移的间隔时间严格准确,试验不得中途停歇。4.4终止试验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试验:1.桩身折断;2.水平位移超过30~40mm(软土取40mm);3.水平位移达到设计要求的水平位移允许值。4.5在试验中应采取措施避免和消除温度对测量数据的影响(具体措施详见单桩垂直静载试验过程),同时也应避免阳光直射,雨水及振动等因素的影响。4.6单桩水平静荷试验记录表(按表E-1) 工程名称桩号日期上下表距油压(Mpa)荷载(kN)观测时间循环数加载下载水平位移(mm)加载上下表读数差转角备注上表下表上表下表加载卸载记录:校核:审核:四、资料整理及承载力判定5.1将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慨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对成桩和试验过程中发生的异常现象应作补充说明。5.2整理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记录表。5.3绘制有关试验成果曲线:1.采用单项多循环加载法时应绘制水平力-时间-作用点位移(H-t-Y。)关系曲线和水平力-位移梯度(H-ΔY。∕ΔH)关系曲线。2.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时应绘制水平力-力作用点位移(H-Y。)关系曲线和水平力-位移梯度(H-ΔY。∕ΔH)关系曲线、力作用点位移-时间对数(Y。-lgt)关系曲线和水平力-作用点位移双对数(lgH-lgY。)关系曲线。3.绘制水平力、水平力作用点水平位移-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关系的关系曲线(H-m、Y。-m).当桩顶自由且水平力作用位置位于地面处时,m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5(1)(2)(Vy•H)3mb。1M=52a=(EI)5b。y。3(EI)3式中:m------地基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kN•m4);a-------桩的水平变形系数(m-1);Vy-----桩顶水平位移系数,由式(2)试算a,当ah≥4.0时,(h为桩的入土深度),Vy=2.441H------作用于地面的水平力(kN);y。----水平力作用点水平位移(m);EI------桩身抗弯刚度(kN·m² );其中E为桩身材料弹性模量,I为桩身换算截面惯性矩;b。----桩身计算宽度(m);对于圆形桩:当桩径D≤1m时,b。=0.9(1.5D+0.5);当桩径D>1m时,b。=0.9(D+1)。对于矩形柱:当边宽B≤1m时,b。=1.5B+0.5;当边宽B>1m时,b。=B+1。4.对埋设有应力或应变测量传感器的实验应绘制下列曲线,并列表给出相应的数据:1)各级水平力作用下的桩身弯矩分布图2)水平力-最大弯矩截面钢筋拉应力(H-δs)曲线。5.4单桩水平临界荷载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1.取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时的H-t-Y。曲线或慢速维持和荷载法时的H-Y。曲线出现拐点的前一级水平荷载值。2.取H-ΔY。∕ΔH曲线或lgH-lgY。曲线上第一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3.取H-δs曲线第一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5.5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1.取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时的H-t-Y。曲线产生明显陡降的前一级、或慢速维持荷载法时的H-Y。曲线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2.取慢速维持荷载法时的Y。-lo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弯曲的前一级水平荷载值。3.取H-ΔY。∕ΔH曲线或logH-logY。曲线上第二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4.取桩身折断或受拉钢筋屈服时的前一级水平荷载值。5.6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和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如下规定。1.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2.当其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3.对桩数为3根或3根以下的柱下承台,或工程桩抽检数量不少于3根时,应取低值。5.7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水平承载力按桩身强度控制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2.当桩受长期水平荷载作用且桩不允许开裂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的0.8倍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5.8当水平承载力按设计要求的水平位移控制时,可取设计要求的水平允许位移对应的水平荷载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但应满足有关规范抗裂设计的要求。 作业指导书(地基及符合地基检测)编写:_______审核:_______批准:_______生效日期 :_年_月_日第1版第0次修改管理类别受控非受控二00八年十二月 地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作业指导书第一章总则1.1试验项目和目的:1.浅层平板静载荷检测: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2.深层平板静载荷检测:确定深部地基土层及大直径桩桩端土层在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3.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复合地基或多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1.2条执行规范:《建筑地基基础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3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试验对象的调查了解①了解试验场地土的工程地质情况、加固后要求达到的承载力值,加固施工时间施工方式和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并将地质报告存档一份。②与甲方、设计人员协商试验点位置布局和确定试验点数量,了解设计人员对试验提出的要求、意见,编制实验方案。第二章浅层平板静载荷试验作业指导书2.1检测数量:载荷试验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点和基础底面标高处,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少于三点。2.2设备:承压板、(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2,对于软土小于0.5m2。)液压千斤顶、百分表、压力表、反力钢梁、可根据现场试验条件选择(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2.3检测前的准备工作:1.检测前应收集下列资料:工程地质资料、基础设计图、施工原始记录;2.进行现场调查:对所需要试验场地做好测前处理;检查仪器设备性能是否正常;根据建筑工程特点、试验场地的类型以及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明确试验内容和要求;选定试验方法;3.检测反力装置是否稳固,能否达到试验要求,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4.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5.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有条件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2.4试验步骤:1.将选择好的试坑底部铺设约2厘米厚的粗砂或中砂垫层找平,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把承压板平稳的放置于铺设好的粗砂垫层上; 2把选择好的千斤放置于承压板的中心,将压力表安装于千斤顶上,将反力钢梁、(或根据现场试验条件选择的锚桩横梁反力装置或压重平台反力装置或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或地锚反力装置。)安装稳固。3.将基准梁水平固定于承压板中心轴线位置,固定和支撑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4测读百分表初读值并记录于表格中,加荷分级不应少于8级。最大加荷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两倍。每级加荷后,按时间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量,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2.5终止加载条件:1.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2.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3.在某一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4.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0.06。5.当满足前三种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6.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水平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6承压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2.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两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3.当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当压板面积为0.25-0.50m2,可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值,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2.7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实验实测值得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得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8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保存好原始数据,依据现场收集的有关材料,按规定格式出具检测报告书。第三章深层平板静载荷检测作业指导书3.1检测数量:载荷试验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点,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3.2检测设备:承压板(承压板采用直径为0.8m的钢性板,紧靠承压板周围外侧的土层高度不应少于80cm)、传力管、液压千斤顶、百分表、压力表、钢梁、压重平台反力装置。3.3条检测前的准备工作:1.检测前应收集下列资料:工程地质资料、基础设计图、施工原始记录;2.进行现场调查;对所需试验场地做好测前处理;检查仪器设备性能是否正常;根据建筑工程特点、试验场地的类型以及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明确试验内容和要求;选定试验方法;3.检查反力装置是否稳固,能否达到试验要求,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4.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3.4试验步骤:1.试坑或试井底的岩土应避免扰动,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并在承压板下铺设约2厘米厚的粗砂或中砂垫层找平,把承压板平稳的放置于铺设好的粗砂垫层上。 2.千斤顶放置于传力管上顶板的中心,将压力表安装于千斤顶上,将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安装稳固。3.将基准梁水平固定于承压板中心轴线位置,固定和支撑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4.测读百分表初读值并记录于表格中,加载等级可按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1/15分级施加。每级加荷后,第一个小时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3.5终止加载条件:1.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沉降量超过0.04d(d为承压板直径);2.在某一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3本级沉降量大于前一级沉降量的5倍;4当持力层土层坚硬,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小于设计要求的2倍。3.6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线所对应的荷载值;2.当满足前三条件终止加载条件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围极限荷载,当该值小于对应比例界线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3.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可取s/d=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值,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4.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3.7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保存好原始数据,依据现场收集的有关材料,按规定格式出具检测报告书。第四章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作业指导书4.1设备: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应具有足够刚度。当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采用圆形或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桩的中心(或形心)应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液压千斤顶、百分表、压力表、反力钢梁、可根据现场试验条件选择(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4.2承压板底面标高应于桩顶设计标高相适应。承压板底面下宜铺设粗砂中砂垫层,垫层厚度取50~150mm,桩身强度高时宜取大值。试验标高处的试坑长度和宽度,应不小于承压板尺寸的3倍。基准梁的支点应设在试坑之外。4.3试验前应采取措施,防止试验场地地基土含水量变化或地基土扰动。以免影响试验结果。4.4加荷等级可分为8~12级,最大加载压力不应少于设计要求或压力值的2倍。4.5检测前的准备工作1检测前应收集下列资料:工程地质资料、基础设计图、施工原始记录和基础布置图;2进行现场调查;对所需检测的地基检测点做好测前处理;检查仪器设备性能是否正常;根据建筑工程特点、地基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明确检测内容和要求;选定检测方法与仪器技术参数; 3检测压板是否满足试验要求。检查反力装置是否稳固,能否达到试验要求。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4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4.6试验步骤:1.将选择好的试验点底部铺设约50~150mm厚的粗砂或中砂垫层找平,把承压板平稳的放置于铺设好的粗砂垫层上;2.选择好的千斤顶放置于承压板的中心,将压力表安装于千斤顶之上,将反力钢梁、(或根据现场试验条件选择的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或压重平台反力装置或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或地锚反力装置。)安装稳固。3.将基准梁水平固定于承压板中心轴线位置,基准梁的支点应设在试坑之外,固定和支撑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4.试验桩点应在其2个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置2个位移测试仪表。5.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半个小时读记一次。当一小时内沉降量小于0.1mm时,即可加下一级荷载。4.7终止加载条件:1.沉降s急骤增大、土坡挤出或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2.承压板累计沉降量已大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6%;3.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的两倍。4.8卸载: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行,每卸一级,间隔半小时,读记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三小时读记总回弹量。4.9复合地基承载力基本值的确定:1.当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极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极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极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2.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稳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①对砂石和振冲桩复合地基或强夯置换墩:当以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5所对应的压力(s为荷载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b和d分别为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值大于2m时,按2m计算);当以粉土或砂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②对土挤密桩、石灰桩或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2所对应的压力;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8所对应的压力。③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或夯实水泥桩复合地基,当以卵石、圆砾、密实粗中砂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8所对应的压力;当以粘性土、粉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④对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6所对应的压力。⑤对有经验的地区,也可以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一半。4.10检测数量:试验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点,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4.11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保存好原始数据,依据现场收集的有关材料,按规定格式出具检测报告书。 作业指导书(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编写:_______审核:_______批准:_______生效日期 :_年_月_日第1版第0次修改管理类别受控非受控二00八年十二月 作业指导书1.检测方法及适用范围低应变法:采用低能量瞬态或稳态激振方式在桩顶激振,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或速度导纳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或频率分析,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适用于建筑、市政、交通工程中的各类钻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预应力管桩及其他类型的打入桩。2.检测依据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础检测技术规范》JGJ06-2003。3.检测的目的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4.检测原理本方法的实质是把混凝土桩视为一维弹性杆件,当桩顶受一冲击后,激发一瞬态应力波,应力波沿桩身向下传播,传至波阻抗界面(缺陷或桩底)而产生反射波信号。通过安装在桩顶的高灵敏度传感器,接收反射波,分析应力波各种特征,综合判断桩身质量。检测框图如下5.仪器设备及管理5.1用于低应变波法测试的仪器一般由测振传感器、信号放大器、数据采集装置和显示记录等部件组成。5.2对检测设备及传感器的要求:①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应大于100mV/g,动态范围可达140-160dB;速度传感器灵敏度应大于300Mv/cm/s,动态范围一般小于60dB。②整个检测系统应具有可靠的防尘、防潮、防震性能,各部件间匹配良好,整体系统误差小于5%。5.3仪器设备的管理①仪器设备进出库应进行登记,并确定完好状态。②设备使用时进行维护并填写日常运营保养记录。5.4常用动测设备为:①RSM—24FD桩基动测分析系统;②PIT桩基完整性测试仪。两种型号设备均是集信号放大、数据采集、显示记录和分析处理于一体的高性能仪器,加配备专用加速度传感器,系统性能均优于5.2条要求。5.5测试系统要求每年校准一次。6.检测前准备6.1收集和了解检测工程概况①工程项目名称,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名称:②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③桩基本参数:桩型、桩径、桩长、桩身砼强度、持力层及极限承载力;④桩位图及桩基施工记录。 6.2试装数量要求①低应变抽检比例为: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于总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②当采用低应变法抽检桩身完整性所发现的Ⅲ、Ⅳ类桩之和大于抽检桩数的20%时,宜采用原方法,在未检桩中继续扩大抽检。6.3桩身完整性验收检抽样检测的受检桩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①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②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③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④同类型桩宜均匀随机分布;⑤所有柱下的承台抽检桩数,均不少于1根。⑥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现的疑问桩,不应计入正常抽检比例。6.4受检桩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检测桩桩身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且不少于15MPa;②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积尺寸应与桩身基本等同;③应凿去桩顶浮浆或松散、破损部分,露出坚硬的混凝土表面;桩顶面应平整干净且无积水、密实,并与桩身轴线基本垂直;④割掉妨碍正常测试的桩顶外露外露主筋;⑤对于预应力管桩,当法兰盘于桩身混凝土之间结合紧密时,可不进行处理,否则,应采用电锯将桩头锯平⑥桩头与混凝土承台断开;桩头侧面与垫层相连接时,可不进行处理,否则,应采用电锯将桩头锯平;7.现场检测流程7.1测试系统参数①时域信号记录的时间长度应在2L/c时刻后延续不少于5ms;辐射信号分析的频率范围上限不应小于2000Hz。②设定桩长应为桩顶测点至桩底的施工桩长,设定桩身截面积应为施工截面积。③桩身波速应根据本地区同类型桩的测试值初步设定。参考下列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波速关系(表1)。该表是参考以往有关资料以及室内高强度混凝土C60测试的超声波波速,按0.93换算过来的。④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桩长、桩身波速和频域分析分辨率合理选择;时域信号采样点数不宜小于1024点。表1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波速关系参考表混凝土强度等级C15C20C25C30C40C60波速范围(m/s)2300~30002800~35003300~38003600~40003900~42004100~4300⑤传感器的设定值按计量检定结果设定。7.2测量传感器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①传感器安装应与桩顶面积垂直;用耦合剂粘结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② 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置位置宜在桩顶距桩中心2/3半径处;空心桩的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桩中心连线形成的夹角宜为90,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桩壁厚的1/2处。③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开钢筋笼的主筋影响。④激振方向应沿桩轴线方向。⑤瞬态激振应通过现场敲击试验,选择合适重量的激振力锤和锤垫,宜用宽脉冲(重锤)获取桩底或桩身下部缺陷反射信号,宜用窄脉冲(小锤)获取桩身上部缺陷反射信号。⑥瞬态激振应在每一个设定频率下获得响应信号,并应根据桩径、桩长及桩周土约束情况调整激振力的大小。7.3传感器的选择对基础进行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时宜选用高灵敏度加速度计检测。速度计容易采集到具有振荡的波形曲线,对浅层缺陷反应不是很明显。加速度计无论是在频响特性还是输出特性方面均具有巨大优势,并且它还具有高灵敏度的优点,因此用高灵敏度加速度计测试所采集到的波形曲线,没有震荡,缺陷反应明显。7.4信号采集和筛选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根据桩径大小,桩心对称布置2-4检测点;每个检测点记录的有效信号不宜少于3个。当3个波形重现、桩底反射明显、又无异常时,可存盘;如3个波形不重现,或出现异常时应复测,必要时重新处理桩头,再测。②检查判断实测信号是否反映桩身完整性特征。③不同检测点及多次实测时域信号一致性较差,应分析原因,增加检测点数量。④信号不应是真和产生飘零,信号副值不应超过测量系统的量程。7.5几种较常用的耦合剂①粘性好的黄油或凡士林;②粘性好弹性差的橡皮泥;③牙膏;④口香糖;7.6现场检测时,受检桩周围不应有机械振动,避免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7.7检测中发现异常桩,确认后应速报委托方,利于事故及时处理。7.8实测数据存盘和现场记录填写。8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8.1将主机数据传入计算机;8.2波速的计算;当桩长已知、桩底反射信号明确时,在地质条件、设计桩型、成桩工艺相同基础中,选取不少于5根Ⅰ类桩的桩身波速值按下列公式计算其平均值:式中Cm—桩身波速的平均值;Ci—第i根受检桩的桩身波速(m/s);L—测点下桩长:Δt—速度波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Δf—幅频曲线上桩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n—参加波速平均值的基础数量(≥5)。 根据反射波相位特征,结合基桩类型、施工记录、地下土层分布状况综合确定缺陷性质和桩身完整性。8.3桩身缺陷位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x—桩身缺陷至传感器安装点的距离(m);Δtx—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C—受检桩的桩身波速(m/s),无法确定时cm值替代;Δf,—幅频信号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8.4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测试信号衰减特性以及设计桩型、成桩工艺、地质条件、施工情况,按规范规定和实测时域或幅频信号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定。桩身完整性判定类别时域信号特征幅频信号特征Ⅰ2L/c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邻频差Δf≈c/2L。Ⅱ2L/c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邻频差Δf≈c/2L,轻微缺陷产生的谐振峰与桩底谐振峰之间的频差Δf>c/2L。Ⅲ有明显缺陷反射波,其他特征介于Ⅱ类和Ⅳ类之间Ⅳ2L/c时刻前出现严重缺陷反射波或周期性反射波,无桩底反射波;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使波形呈现低频大振幅衰减振动,无桩底反射波。缺陷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相邻频差Δf>c/2L,无桩底谐振峰;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只出现一谐振峰,无桩底谐振峰注:对同一场地、地质条件相近、桩型和成桩工艺相同的基础,因桩端部分桩身阻抗与持力层阻抗相匹配导致实测信号无桩底反射波时,可按本场地同条件下有桩底反射波的其它桩实测信号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8.5对于混凝土灌注桩,采用时域信号分析时应区分桩身截渐变后恢复至原桩径并在该阻抗突变处的一次反射,或扩径突变处的二次反射,结合成桩工业和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判定受检桩的完整性类别。8.6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桩身完整性判定宜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①实测信号复杂,无规律,无法对其进行准确评价。②桩身截面渐变或多变,且变化幅度加大的混凝土灌注桩。8.7依据分类标准,对检测试装进行分类评价。并将结果记入低应变检测原始记录表(附后)中。桩身完整性分类表桩身完整性类别分类原则Ⅰ类桩桩身完整Ⅱ类桩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Ⅲ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Ⅳ类桩桩身存在严重缺陷。8.8报告编写依据统一格式编写检测报告 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现场记录表工程名称:天气∕温度:检测地点:检测日期:检测仪器:仪器编号:砼强度等级:序号桩号桩径(mm)桩长(m)充盈系数桩头状况波速(m∕s)桩身完整性评价备注完整性分类12345678910111213141516检测员:完整性分析:复查: 作业指导书(基桩钻芯法检测)编写:_______审核:_______批准:_______生效日期 :_年_月_日第1版第0次修改管理类别受控非受控年月 基桩钻芯法检测作业指导书一、目的1.1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桩长、桩身混凝土强度,桩底沉渣厚度;1.2判定或鉴别桩端岩土性状;1.3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二、总则2.1依据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检测混凝土灌注桩三、设备要求3.1钻机3.1.1钻取芯样宜采用液压操作的钻机。钻机设备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a、额定最高转速不低于790r∕min;b、转速调节范围不少于4档;c、额定配用压力不低于1.5MPa。3.2钻具3.2.1应配备单动双管钻具以及相应的孔口管、扩孔器、卡簧、扶正稳定器和可捞取松软渣样的钻具。3.2.2钻杆应顺直,直径宜为50mm。3.3钻头3.3.1应根据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选用合适粒度、浓度、胎体强度的金刚石钻头,且外径不宜小于100mm。3.3.2钻头胎体不得有肉眼可见的裂纹、缺边、少角、倾斜及喇叭口变形。3.4水泵3.4.1水泵的排水量应为50~160L∕min,泵压应为1.0~2.0MPa。3.5锯切机应具有冷却系统和牢固夹紧芯样的装置,配置使用的金刚石圆锯片应有足够刚度。3.6芯样试件端面的补平器和磨平机应满足芯样制作的要求。四、现场操作4.1每根受检桩的钻芯孔数和钻孔位置宜符合下列规定:a、桩径小于1.2m的桩钻1孔,桩径为1.2~1.6m的桩钻2孔,桩径大于1.6m的桩钻3孔。b、当钻芯孔为一个时,宜在距桩中心10~15cm的位置开孔;当钻芯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开孔位置宜距桩中心0.15~0.25D内均匀对称位置。c、对桩端持力层的钻探,每根受检桩不应少于一孔,且钻探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4.2钻机设备安装必须周正、稳固、底座水平。钻机立轴中心、天轮中心(天车前沿切点)与孔口中心必须在同一铅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4.3单桩顶面与钻机底座的距离较大时,应安装孔口管,孔口管应垂直且牢固。 4.4钻进过程中,钻孔内循环水流不得中断,应根据回水含砂量及颜色调整钻进速度。4.5提取卸取芯样时,应拧卸钻头和扩孔器,严禁敲打卸芯。4.6每回次进尺宜控制在1.5m内;钻至桩底时,宜采取适宜的钻芯方法和工艺钻取沉渣并测定沉渣厚度,并采用适宜的方法对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进行鉴别。4.7钻取的芯样应由上而下按回次顺序放进芯样箱中,芯样侧面上应清晰表明回次数、块号、本回次块总数,并应按表1的格式及时记录钻进情况和钻进异常情况,对芯样质量进行初步描述。4.8钻芯过程中,应按表2的格式对芯样混凝土、桩底沉渣以及桩端持力层详细编录。4.9钻芯结束后,应对芯样和标有工程名称、桩号、钻芯孔号、芯样试件采取位置、桩长、孔深、检测单位名称的标示牌的全貌进行拍照。4.10当单桩质量评价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用0.5~1.0Mpa压力,从钻芯孔孔底往上用水泥浆回灌封闭;否则应封存钻芯孔,留待处理。五、芯样试件截取与加工5.1截取混凝土抗压芯样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桩长为10~30m时,每孔截取3组芯样;当桩长小于10m时,可取2组,当桩长大于30m时,不少于4组。b、上部芯样位置距桩顶设计标高不宜大于1倍桩径或1m,下部芯样位置距桩底不宜大于1倍桩径或1m,中间芯样宜等间距截取。c、缺陷位置能取样时,应截取一组芯样进行混凝土抗压试验。d、当同一基桩的钻芯孔数大于一个,其中一孔在某深度存在缺陷时,应在其他孔的该深度处截取芯样进行混凝土抗压试验。5.2当桩端持力层为中,微风化岩层且岩芯可制作成试件时,应在接近桩底部位截取一组岩石芯样;遇分层岩性时宜在各层取样。5.3每组芯样应制作三个芯样抗压试件。芯样试件应按规范附录E进行加工和测量。六、芯样试件抗压强度试验6.1芯样试件制作完毕可立即进行抗压强度试验。6.2混凝土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1-2002的有关规定执行。6.3抗压强度试验后,当发现芯样试件平均直径小于2倍试件内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且强度值异常时,该试件的强度值不得参与统计值平均。6.4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4Pfcu=§•πd²式中fcu-----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Mpa),精确至0.1Mpa;P------芯样试件抗压试验测得的破坏荷载(N);d------芯样试件的平均直径(mm);§-----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折算系数,应考虑芯样尺寸效应、钻芯机械对芯样扰动和混凝土成型条件的影响,通过试验统计确定;当无试验统计资料时,宜取为1.0。 6.5桩底岩芯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附录J执行。七、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断7.1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按一组三块试件强度值的平均值确定。同一受检桩同一深度部位可有两组或两组以上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时,取其平均值为该桩深度处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7.2受检桩中不同深度位置的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中的最小值为该桩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7.3桩端持力层性状应根据芯样特征、岩石芯样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结果,综合判定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7.4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钻芯孔数、现场混凝土芯样特征、芯样单轴抗压试验结果,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7.5成桩质量评价应按单桩进行。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判定该受检桩不满足设计要求:A、桩身完整性类别为Ⅳ类的桩。B、受检桩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小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桩。C、桩长、桩底沉渣厚度不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桩。D、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强度)或厚度未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桩。7.6钻芯孔偏出桩外时,仅对钻取芯样部分进行评价。7.7检测报告除应包括《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3.5.5条内容外,还应包括:A、钻芯设备情况;B、检测桩数、钻孔数量、架空、混凝土芯进尺、岩芯进尺、总进尺,混凝土试件组数、岩石试件组数、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结果;C、按本表3的格式编制每孔的柱状图;D、芯样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E、芯样彩色照片;F、异常情况说明。表一钻芯法检测现场操作记录表桩号孔号工程名称时间钻进(m)芯样编号芯样长度(m)残留芯样芯样初步描述及异常情况记录自至自至计检测日期机长:记录:页次: 表2钻芯法检测芯样编录表工程名称日期桩号∕钻芯孔号桩径混凝土设计强度要求项目分段(层)深度(m)芯样描述取样编号取样深度备注桩身混凝土混凝土钻进深度,芯样连续性、完整性、胶合情况、表面光滑情况、断口吻合程度、混凝土芯是否为柱状、骨料大小分布情况,一级气孔、空洞、蜂窝麻面、沟槽、破碎、夹泥、松散的情况桩底沉渣桩端混凝土与持力层接触情况、沉渣厚度持力层持力层钻进深度,岩土名称、芯样颜色、结构构造、裂隙发育程度、坚硬及风化程度:分层岩层应分层描述检测单位:记录员:检测人员:桩号∕孔号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桩顶标高开孔时间施工桩长设计桩径钻孔深度终孔时间层序号层底标高(m)层底深度(m)分层厚度(m)混凝土∕岩土芯柱状图(比例尺)桩身混凝土、持力层描述序号芯样强度深度(m)备注□□□编制:校核:注:□代表芯样试件取样位置表3钻芯法检测芯样综合柱状图 表4桩身完整性判断类别特征Ⅰ混凝土芯样连续、完整、表面光滑、胶结好、骨料分布均匀、呈长柱状、断口吻合,芯样侧面仅见少量气孔Ⅱ混凝土芯样连续、完整、胶结较好、骨料分布基本均匀、呈柱状、断口基本吻合,芯样侧面局部见蜂窝麻面、沟槽Ⅲ大部分混凝土芯样胶结较好,无松散、夹泥或分层现象,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芯样局部破碎且破碎长度不大于10cm;芯样骨料分布不均匀;芯样多呈短柱状或块状;芯样侧面侧面蜂窝麻面、沟槽连续Ⅳ有下列情况之一:钻进很困难;芯样任一段松散、夹泥或分层;芯样局部破碎且破碎长度大于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