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1.74 KB
- 36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DesignSpecificationforPrecastConcreteFrameandFrame-ShearWallStructure)(送审稿)北京地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编制组2014年12月
目录1总则......................................................................................................................................................22术语和符号..........................................................................................................................................32.1术语...............................................................................................................................................32.2符号...............................................................................................................................................43基本规定..............................................................................................................................................54材料......................................................................................................................................................74.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74.2连接材料.......................................................................................................................................75结构设计基本规定..............................................................................................................................95.1一般规定........................................................................................................................................95.2作用及作用组合.........................................................................................................................115.3结构分析.....................................................................................................................................115.4预制构件设计.............................................................................................................................125.5连接设计.....................................................................................................................................135.6楼盖设计......................................................................................................................................176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216.1一般规定.....................................................................................................................................216.2承载力计算.................................................................................................................................216.3构造设计.....................................................................................................................................237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设计...........................................................................................317.1一般规定.....................................................................................................................................317.2连接设计.....................................................................................................................................318装配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设计...................................................................................................338.1一般规定.....................................................................................................................................338.2连接设计.....................................................................................................................................33本规范用词说明....................................................................................................................................351
1总则1.0.1为了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和北京市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保证质量,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制定本规程。[说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现场人工作业少、施工快捷、湿作业量少、材料用量少、施工现场扬尘及建筑垃圾少等优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有广泛应用。近年来,相关研究在我国已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混凝土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各类建筑中应用广泛,为促进北京市建筑产业化发展,推广装配式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应用,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北京市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及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及8度(0.20g)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的设计;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本规程不适用于平面或竖向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注:无特殊说明时,本规程中7度指7度(0.15g),8度指8度(0.20g)。[说明]高度超出本规程规定或平面、竖向特别不规则的建筑采用装配式框架或框架剪力墙结构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平面、竖向特别不规则建筑的界定,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1.0.3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北京市有关标准的规定。[说明]装配式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其中也包括关于施工及验收方面的规定。由于装配式结构的施工质量、特别是现场连接节点的施工质量对其安全性极为关键,因此,设计人还应清楚相关施工质量及验收方面的规定,并对施工质量和验收提出要求。2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装配式整体式框架结构assembledmonolithicconcreteframestructure采用预制梁柱并通过现浇混凝土梁柱节点的连接形成具有可靠传力机制的混凝土框架结构。2.1.2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assembledmonolithicconcreteframestructurewithshearwallcastinsitu框架部分采用预制梁柱并通过现浇混凝土梁柱节点的连接形成具有可靠传力机制,剪力墙部分为现浇剪力墙的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2.1.3装配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assembledconcreteframestructurewithshearwallcastinsitu框架部分采用预制梁柱并通过梁柱节点的连接形成具有可靠传力机制,剪力墙部分为现浇剪力墙的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2.1.4粗糙面roughsurface采用特殊的工具或工艺形成混凝土凹凸不平或骨料显露的表面,实现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的可靠接合,简称粗糙面,也称抗剪粗糙面或人工粗糙面。3
2.2符号2.2.1材料性能2C30——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0N/mm的混凝土强度等级;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cf——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tf——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y2.2.2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Sd——结构或构件在作用基本组合下的效应设计值;N——轴向力设计值;M——弯矩设计值;V——剪力设计值;——结构层间相对位移;u2.2.3几何参数h——楼层层高;梁高b——梁柱截面宽度,叠合面的宽度;h0——梁柱截面的有效高度,叠合面的有效高度;2.2.4计算系数及其他——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4
3基本规定3.0.1装配式结构设计应重视概念设计和预制构件的连接设计。应采用合理的结构方案和可靠的连接构造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冗余度。必要时,应进行防连续倒塌设计。对新型、复杂的装配式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构件和连接节点构造,应进行专门研究。[说明]装配式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等的各项要求。在此基础上,尚应满足本规程的各项规定。对于可能遭受偶然作用,且倒塌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混凝土结构,宜进行防连续倒塌设计。3.0.2装配式结构的连接节点构造应受力明确、传力可靠、施工方便、质量可控,满足结构的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要求。预制构件的拼接部位宜设置在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相关的连接构造应简单。[说明]连接节点构造设计是装配式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重点,保证连接节点的性能是保证装配式结构性能的关键。所采用的节点形式应便于施工,以保证施工质量。质量可控指必须有可靠的检测手段及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3.0.3装配式结构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预制构件应符合模数协调原则,优化预制构件的尺寸,减少预制构件的种类;2预制构件应满足施工吊装要求,且应便于施工安装和进行质量控制。3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部位、采用的材料、加工制作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公差。在必要的精度范围内,宜选用较大的基本公差。[说明]预制构件的设计应同时满足建筑模数协调、保证结构性能、便于施工和进行质量控制的要求。同时,对预制构件建立公差标准是十分重要的。规定公差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预制构件之间的协调标准,以此保证各种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能合理地装配在一起,避免或杜绝现场剔凿,达到设计预期的功能要求。3.0.4对装配式结构应进行施工图和预制构件制作详图两阶段设计,并应满足下列要求:5
1施工图阶段,应完成装配式结构的整体计算分析、结构构件的截面和配筋设计、节点连接构造设计、结构构件安装图设计等,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施工安装的要求;2预制构件制作详图应根据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各专业以及设计、制作和施工各环节的综合要求进行深化设计,协调各专业和各阶段所用预埋部件,确定合理的制作和安装公差等,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构件加工的要求。详图应经施工图设计单位确认。[说明]预制构件设计、连接设计、安装设计是装配式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结构工程师必须掌握不同连接方式的受力机理、设计方法,清楚相应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和质量保证措施,并在设计文件中提出具体要求。预制构件制作详图设计的主要内容有:1)制作和施工阶段各种工况的验算,包括承载力、变形和抗裂验算等;2)在设计单位提供的预制构件模板图中补充制作、运输和安装施工阶段所需的预埋件、固定件和连接件等,以及由此产生的预制构件配筋调整;3)其他与制作、施工相关的内容。预制构件制作详图设计应当在工程设计单位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由预制构件加工厂、施工总承包单位、相关产品供应单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6
4材料4.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4.1.1装配式结构中,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和有关结构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预制构件间的现浇连接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4.1.2装配式结构中普通受力钢筋的选用及其各项性能指标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钢材的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说明]4.1.1和4.1.2条,对钢筋、钢材、混凝土的要求同相关现行国家标准。4.2连接材料4.2.1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性能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规定的Ⅰ级接头的要求。4.2.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用灌浆套筒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优质碳素结构钢》GB/T699规定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GB/T3077规定的合金结构钢、或《球墨铸铁件》GB/T1348规定的球墨铸铁制作。4.2.3当预制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所采用的预留孔成孔工艺、孔道形状和长度、灌浆料和被锚固的带肋钢筋,应进行连接适配性的试验验证,经鉴定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采用;必要时尚应对预制构件进行连接性能的试验验证。[说明]以往钢筋的搭接,强调将需搭接的钢筋绑扎在一起,以便于钢筋之间的直接传力。浆锚搭接连接,是一种将需搭接的钢筋拉开一定距离的搭接方式。这种搭接技术在欧洲有多年的应用历史,也被称之为间接搭接。近年来,黑龙江宇辉集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密切合作,研制了约束浆锚钢筋搭接连接接头,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验证了此种间接搭接接头的可靠性,本规程纳入了此项技术。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孔洞的成型技术、灌浆料的质量以及约束钢筋的配置方法。我国目前的孔洞成型技术种类较多,尚无统一的标准,因此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要求其使用前经过适配性试验验证,并应进行预制构件连接性能的试验验证。4.2.4钢筋浆锚搭接连接预留孔的灌浆料应采用单组份水泥基灌浆料,灌浆料的性
能尚应符合相关现行行业标准的规定。4.2.5预制构件连接用预埋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4.2.6预制构件连接件的钢材,以及焊接材料或螺栓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说明]预制构件的连接可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其中受力钢筋通过预埋件进行连接也是一个重要的连接方式,对预埋件以及用于预埋件之间相连的焊接材料或螺栓的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等的相关规定。4.2.7上下层预制柱之间的接缝应采用灌浆或者座浆的方法填实,接缝高度不应大于20mm;接缝材料立方体抗压强度应高于预制剪力墙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10MPa或以上,且不应低于40MPa,并应满足安装施工要求。[说明]座浆材料应采用低流动、快硬性的细骨料混凝土、水泥砂浆或灌浆料。8
5结构设计基本规定5.1一般规定5.1.1本规程中的装配式框架及框架剪力墙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装配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各种结构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5.1.1的规定。表5.1.1各种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7度8度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5040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120100装配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5040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考虑局部突出屋顶部分);2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适用的最大高度;5.1.2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5.1.2的规定。表5.1.2装配整体式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结构体系78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43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65装配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435.1.3抗震设计时,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装配式结构抗震等级应符合表5.1.3规定。9
表5.1.3丙类装配式结构的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78装配整体式高度(m)≤24>24≤24>24框架结构框架三二二一>24且>24且装配整体式高度(m)≤24>60≤24>60≤60≤60框架-现浇剪力墙框架四三二三二一结构剪力墙三二二二一一高度(m)≤24>24≤24>24装配式框架-现浇框架四三三二剪力墙结构剪力墙二一一一注: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说明]抗震设计的装配式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根据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四个抗震等级。四个抗震等级是对结构抗震性能(包括结构构件的延性和耗能性能)要求为很严格、严格、较严格和一般四个级别而划分的。对不同抗震等级的结构,应采用相应的、不同的计算和构造措施。本条参考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关于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的规定,适当从严提出了装配式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的要求。5.1.4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当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且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应采取比一级更高的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仍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5.1.5结构竖向布置应规则、连续、均匀,并应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竖向突变,承重构件应在竖向上下对齐。[说明]无论采取何种结构体系,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都应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质量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形成薄弱部位;对于装配式结构更是如此。5.1.6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宜设置地下室,地下室宜采用现浇混凝土;顶层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说明]高层装配式框架或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顶层采用现浇楼盖可提高结构的整体10
性。5.1.7装配式结构构件及节点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及施工阶段验算,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等有关规定。[说明]装配式结构设计还应重视施工阶段的验算,即短暂设计状态的验算。5.1.8抗震设计时,构件及接缝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表5.1.7采用。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抗震调整系数均应取为1.0。表5.1.8预制构件及接缝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构件及接缝类型及受力性质RE梁受弯0.75轴压比小于0.15的柱偏压0.75轴压比不小于0.15的柱偏压0.80受弯、偏拉、受剪0.85接缝局部受压1.0[说明]装配式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5.1.9装配式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预制构件制作和安装阶段误差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减小误差影响,防止误差累积。预制构件之间应设置安装缝,安装缝的宽度不应小于10mm。5.2作用及作用组合5.2.1装配式结构的荷载及荷载组合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及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确定。[说明]对装配式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荷载和地震作用的取值及其组合均按现行相关国家标准执行。5.2.2进行后浇叠合层混凝土施工阶段验算时,叠合楼盖的施工活荷载取值应考虑实2际施工情况,且不宜小于1.5kN/m。5.3结构分析11
5.3.1装配式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夹心保温外墙板的外叶墙板不应作为受力构件考虑。2预制构件应对脱模、起吊、运输、安装等制作和施工阶段进行承载力和裂缝控制验算,此时结构重要性系数γ0可取0.9。[说明]在预制构件之间采用安全可靠的、受力方式较为明确的连接方式的前提下,设计中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预制构件在脱模、起吊、运输、安装等各个环节的设计验算是不能忽视的。预制构件应考虑施工阶段的附加要求,对制作、运输、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这主要是由于:1)此阶段的受力状态和计算模式常与使用阶段不同;2)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在此阶段尚未达到设计强度。因此,许多预制构件的配筋,不是使用阶段的设计计算起控制作用,而经常是此阶段的设计计算起控制作用。5.3.2装配式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作用效应分析可采用线弹性方法。5.3.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宜符合表5.3.3的规定。表5.3.3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结构体系u/h限值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1/550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1/800装配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5.3.4当进行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采用装配整体式叠合楼盖的楼面中,应考虑叠合板对梁刚度的增大作用,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3~2.0的增大系数。5.4预制构件设计5.4.1预制构件应合理选择吊具和吊点的数量和位置,使其在脱模、翻转、运输及安装阶段满足设计要求。[说明]预埋吊环的要求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要求。12
5.4.2预制构件中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除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外,尚应符合相关规范的防火要求;当受弯构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宜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说明]当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宜采取增设钢筋网片、采用抗裂混凝土等措施避免混凝土保护层的开裂。5.4.3预制楼梯梯板上部应配置通长的构造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15%;下部钢筋应按计算确定;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说明]为了保证吊装、运输安装过程中的构件截面承载力及控制裂缝宽度,对其上部构造钢筋的最小配筋进行了规定。5.4.4预埋吊件应满足下列要求:1预制构件吊装用预埋吊件的位置应能保证构件在吊装、运输过程中平稳受力。设置预埋件、吊环、吊装孔及各种内埋式预留吊具时,并对构件在该处承受的吊装作用效应进行承载力的验算,并应采取构造措施避免吊点处混凝土局部破坏;2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的设计与构造,应满足起吊方便和吊装安全的要求。专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的吊具,应根据相应的技术规程选用;3吊环锚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应小于30d并应焊接或绑扎在钢筋骨架上,d为吊环钢筋的直径。在构件的自重标准值作用下,每个吊环按二个截面计算的吊环应力2不应大于65N/mm;当在一个构件上设有四个吊环时,应按三个吊环进行计算。5.4.5预制构件的精度和连接部位构造应与连接方式相适应。预制构件尺寸、连接筋、预留孔洞及预埋件等位置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5.5连接设计5.5.1装配整体式框架和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设计时,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连接接缝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进行验算:1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SR(5.5.1-1)0jdjd2地震设计状况在梁柱箍筋加密区:SR/(5.5.1-2)jdjdERE13
且RR(5.5.1-3)jmjdE在其他区域SR/(5.5.1-4)jdjdERE式中:——结构重要性系数,按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取用;0S——接缝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dR——静力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接缝承载力设计值;jdR——地震作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接缝承载力设计值;jdER——被连接构件的相应承载力设计值,即被连接构件的正截面抗压、抗拉、m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接缝强连接系数,取值见表5.5.1-1;j——接缝内力增大系数,取值见表5.5.1-2;j——接缝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表5.5.1-1接缝强连接系数取值j抗震等级一二三四抗剪连接1.51.41.31.2其他连接1.11.11.11.1表5.5.1-2接缝内力增大系数j抗震等级一二三四、静力抗剪1.41.31.21.1其他1.11.11.11.1[说明]装配式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接缝是影响结构受力性能的重要部位,接缝要实现强连接,保证不在接缝处发生破坏。5.5.2接缝正截面受压、受拉及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构件的相应规定计算,其中接缝混凝土抗压强度,应取构件、接缝处灌浆以及后浇混凝土中的较低值。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的计算按照本规程第6章中的规定进行。5.5.3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钢筋连接宜根据受力特点选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焊接连接、浆锚搭接连接;当采用机械连接时,应满足现行行14
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中Ⅰ级接头的应用要求;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的要求。5.5.4节点及接缝处的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宜采用配置约束螺旋箍筋的形式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当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100%时,受拉钢筋搭接长度按下列公式计算:ll=ζla(5.5.4)式中:ll—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la—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计算,抗震设计时la取laE。当充分利用钢筋的抗压强度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锚固长度的0.7倍;ζ—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2受拉钢筋约束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ζ应取1.0到1.6之间,且约束螺旋箍筋配箍量不应小于表5.5.4中数值。表5.5.4约束螺旋箍筋最小配筋表搭接长度纵筋直径(mm)修正系数81012141618202225ζ1.64-804-804-804-804-704-604-504-406-701.44-804-804-804-704-604-504-406-706-601.24-804-804-704-604-504-406-606-606-501.04-804-704-604-504-406-606-506-506-40螺旋箍筋环354045505560657080内径≥(mm)注:查表时纵筋直径取搭接钢筋中直径较大者。3浆锚钢筋搭接连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4在浆锚钢筋搭接连接长度范围内,螺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4mm,间距不应大于80mm,两端并紧不宜少于两圈,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5直径大于25mm的钢筋、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筋不宜采用浆锚搭接连接。5.5.5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座浆材料、座浆材料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键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15
2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预制梁端面应设置键槽(图5.5.5)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的尺寸和数量应按本规程第6.2.2条的规定计算确定;键槽的深度;键槽的深度t不宜小于30mm,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10倍;键槽可贯通截面,当不贯通时槽口距离截面边缘不宜小于50mm;键槽间距宜等于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3预制柱的底部应设置键槽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应均匀布置,键槽深度不宜小于30mm,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柱顶应设置粗糙面。4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面积的80%,预制板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4mm,预制梁端、预制柱端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图5.5.5梁端键槽构造示意1-键槽;2-梁端面5.5.6预制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宜在节点区直线锚固,当直线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弯折、锚固板、锚头等机械锚固措施;当采用钢筋锚固板,构造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的规定。5.5.7采用预埋件连接时,应按施工过程和使用阶段中的各种不利荷载的组合进行预埋件等连接件承载力的计算,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5.5.8预制构件外露金属件(包括连接件和预埋件)应进行封锚或防腐处理,其耐久性应满足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有防火要求时尚应采取防火措施。5.5.9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预制楼梯两端宜分别作为固定铰和滑动铰,并应留出足够的位移空间。16
2预制楼梯端部应有防止位移过大时楼梯从支承构件上滑落的构造措施,且在支承构件上的搁置长度应符合下表的要求。表5.5.9搁置长度设防烈度78搁置长度(mm)751005.6楼盖设计5.6.1装配式结构的楼盖宜采用预制叠合楼盖;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说明]本节主要对常规叠合楼盖的设计方法及构造要求进行规定。具体的叠合楼盖的设计方法可参考行业现行相关规程。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对整体性及传递水平力的要求较高,宜采用现浇楼盖。5.6.2叠合楼板与梁或墙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传递水平力的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5.6.3用于装配整体式楼盖的叠合板应符合下列要求:1叠合板的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2当叠合板的预制板搁置在梁上或剪力墙上时,搁置长度不宜小于15mm;3当叠合板中预制板采用空心单孔板时,板端堵头宜留出不小于50mm的空腔,并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混凝土浇灌密实。[说明]叠合板现浇层最小厚度的规定考虑了楼板整体性要求以及管线预埋、面筋铺设、施工误差等因素。为防止在施工时预制构件坠落以及混凝土浇筑时漏浆,预制构件需要有一定的支承长度,一般不小于15mm。5.6.4对叠合面不配抗剪钢筋的叠合板,其叠合面的受剪强度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V20.4(N/mm)(5.6.4)bh0V——水平接合面剪力设计值(N);b——叠合面的宽度(mm);17
h0——叠合面的有效高度(mm)。5.6.5对以下情况,叠合板的叠合面应设置抗剪构造钢筋:1跨度超过5m的板,周边1/4跨范围内;2相邻悬挑板的上部钢筋伸入叠合板现浇层时,上部钢筋的锚固范围内;3悬挑叠合板。预埋在预制板内的抗剪构造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中心间距不不应小于600mm,伸入到现浇层上部钢筋处且不应小于40mm。5.6.6叠合楼板可采用单向(图5.6.6a)或双向预制叠合板(图5.6.6b、图5.6.6c)的形式。(a)单向预制叠合板(b)带拼缝的双向预制叠合板(c)整块双向预制叠合板1—预制叠合板;2—梁或墙;3—板侧分离式拼缝;4—板端支座;5—板侧支座;6—板侧整体式拼缝;图5.6.6预制叠合板形式[说明明]根据楼板板板块尺寸、预制板尺尺寸及现浇段段构造,叠叠合楼板可可按照单向叠叠合板或者双双向叠合板板进行设计。当按照双双向板设计时时,同一板板块内,可可采用整块的的预制叠合双双向板或者者几块预制叠叠合板通过过整体式现浇浇段组合成成的双向板板;当按照单单向板设计时时,几块预预制叠合板各各自作为单单向板进行设设计,板侧侧采用分离式式拼缝即可可。5.6.7叠合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梁或墙的现浇混凝土层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及100mm的较大值,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5.6.7a)。单向预制板的板侧支座处,钢筋可不伸出,支座处宜贴预制板顶面在现浇混凝土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同向钢筋面积,在现浇混凝土层内锚固长度不小于0.8la,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及100mm的较大值,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5.6.7b)。18
2241h2>h22hhh11hhh1331155d0.8la5d(a)板端支座(b)单向板板侧支座1—预制板;2—现浇层;3—预制板内钢筋;4—附加钢筋图5.6.7预制叠合板板端及板侧构造[说明]为保证楼板的整体性及传递水平力的要求,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在板端宜伸入支座,并按照现浇楼板下部纵向钢筋的构造要求。在预制板侧面,为了加工及施工方便,可不预留构造钢筋,但应采用附加钢筋的方式,保证楼面的整体性及连续性。5.6.8单向预制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拼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图5.6.8):1在拼缝处贴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拼缝钢筋,拼缝钢筋与预制板钢筋的搭接长度在板跨中位置不应小于1.2la;2拼缝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该方向预制板中分布钢筋,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20%;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1—预制板;2—现浇层;3—预制板内钢筋;4—现浇层钢筋;5—拼缝附加钢筋图5.6.8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说明]为保证楼板的整体性及面内刚度,规定了预制叠合板板缝附加钢筋的最小长度,并对最小配筋量给出了建议值。5.6.9双向预制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拼缝可采用后浇带的形式(图5.6.9),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缝处板厚不应小于10d,d为接缝处两侧预制板中伸出受力钢筋的直径;2在接缝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自板侧伸出,并锚入现浇层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d,钢筋弯折角度不应大19
于30度,弯折处应沿接缝方向配置不小于2φ6通长构造筋,且直径不应小于0.5d;3板侧应设置键槽或处理为粗糙面;4板缝内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高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应低于C30,宜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5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宜避开弯矩最大处;图5.6.9双向板板侧整体式拼缝构造1—预制板;2—现浇层;3—预制板甩筋;4—现浇层钢筋;5—拼缝通长构造筋5.6.10板的负弯矩可进行调幅,设置在现浇层内的负弯矩钢筋应按叠合受弯构件的计算确定,其构造要求与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相同。5.6.11阳台板宜采用预制构件或预制叠合构件。当采用预制叠合构件时,悬臂叠合构件负弯矩钢筋应在现浇层中锚固并应置于现浇层主要受力钢筋下侧。20
6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6.1一般规定6.1.1本章适用于预制梁柱纵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约束浆锚搭接连接、型钢连接、钢筋焊接连接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其适用的最大高度、高宽比限值和抗震等级应符合本规程第5章的规定。6.1.2除本规程另有规定外,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可按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设计。[说明]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地震区的装配式整体式框架结构,当采取了可靠的节点连接方式和合理的构造措施后,其性能基本等同于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可采用和现浇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6.1.3装配整体式框架中的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房屋高度不大于12m或层数不超过3层时,预制柱的纵向钢筋可采用套筒灌浆、浆锚搭接、钢筋焊接等连接方式;2当房屋高度大于12m或层数超过3层时,预制柱的纵向钢筋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说明]房屋高度不高或层数较少时,可采用构造更简单、造价更低的连接方式。6.1.4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设防烈度地震下预制柱水平接缝处不宜出现拉力。[说明]柱受拉时,水平接缝的抗剪承载能力会有明显削弱。一般需要通过调整结构布置来避免预制柱的拉力。6.1.5应根据实际的预制构件连接方式,验算梁柱承载力;保证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说明]预制构件的纵向钢筋连接可能会导致连接区域构件承载力过强,这可能会引起框架破坏模式的变化。6.2承载力计算6.2.1一、二、三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应进行抗震验算;四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的构造措施要求。6.2.2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竖向接合面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本21
规程第5.5.1条的要求,结合面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照下列公式计算:1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Vfjumax(0.1cAc10.15fcAj),2.1Aofcfy(6.2.2-1)2地震设计状况VA2.1ff(6.2.2-2)juEocy式中:Ac1——梁后浇叠合层截面积;f、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ctf——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yA—各剪力键的根部剪切面积之和,按拼缝左边和右边剪力键根部抗剪分别计算,j并取二者的较小值;A—销栓钢筋面积,取穿过结合面所有钢筋的面积,包括叠合层内的纵筋。o图6.2.2-1叠合梁端部抗剪承载力计算参数示意1—后浇节点区;2—后浇混凝土叠合层;3—预制梁;4—预制键槽根部截面;5—后浇键槽根部截面[说明]叠合梁端结合面主要包括框架梁与节点区的结合面、梁自身连接的结合面以及次梁与主梁的结合面等几种类型。结合面的受剪承载力的组成主要包括: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粘结力、键槽的抗剪能力、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抗剪能力、梁纵向钢筋的销栓抗剪作用。6.2.3在地震设计状况下,预制柱底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22
6.2.4混凝土叠合梁的设计应符合本规程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有关规定。6.3构造设计6.3.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的叠合梁预制部分可采用矩形或凹口截面形式(图6.3.1),框架梁的现浇层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150mm,次梁的现浇层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120mm;当采用凹口截面预制梁时,凹口深度不宜小于50mm,凹口边厚度不宜小于60mm。11≥150≥1502≥50≥60233a预制部分为凹口截面b预制部分为矩形截面图6.3.1叠合框架梁截面示意1—现浇层;2—预制框架梁;3—叠合板或现浇板23
[说明]本条给出的是常见的叠合梁截面;也可根据需要采取其他形式的截面。6.3.2叠合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叠合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应在拼接处连接或锚固;2叠合梁的箍筋宜采用封闭箍,梁上部纵向钢筋预穿在箍筋内(图6.3.2a);3箍筋也可采用开口箍现场封闭的形式(图6.3.2b),开口箍筋与预制梁在工厂一同制作,开口箍上方采用135度弯钩且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现场采用箍筋帽封闭开口箍,箍筋帽两侧均采用135度弯钩且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梁上部纵筋现场安装;4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叠合梁不应采用开口箍,明显受扭的叠合梁不宜采用开口箍。332211预制部分叠合梁(a)432211预制部分叠合梁(b)1—预制梁;2—预制箍筋;3—上部纵筋;4—箍筋帽图6.3.2叠合梁钢筋构造24
6.3.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采用的预制柱采用套筒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柱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区域长度与500mm之和;2套筒上端第一个箍筋距离套筒顶部不应大于50mm(图6.3.3)。31≥500最小箍筋加密区域2连接套筒区域图6.3.3柱箍筋加密区域1—预制柱;2—连接套筒;3—箍筋[说明]套筒连接区域柱截面承载力大于连接区域以上部位,柱端塑性铰区可能上移。6.3.4主梁与次梁的连接可采用刚接或铰接的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采用刚接时,连接节点处主梁上应设置现浇段;边节点处,次梁纵向钢筋锚入主梁现浇段内(图6.3.4-1);中间节点处,两侧次梁的下部钢筋在现浇段内锚固(图6.3.4-2)或连接;次梁上部纵筋在现浇层内连续;钢筋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有关规定。2当采用铰接时,主梁上宜设置挑耳,次梁设置企口,次梁上部现浇层内设置构造钢筋。25
432AA215A-A(a)(b)图6.3.4-1次梁端部节点1—主梁现浇段;2—次梁;3—现浇层混凝土;4—次梁上部钢筋锚固;5—次梁下部钢筋锚固4332AA111225A-A(a)(b)图6.3.4-2连续次梁中间节点1—主梁现浇段;2—次梁;3—现浇层混凝土;4—次梁上部钢筋连续;5—次梁下部钢筋锚固A32412AA-A26
图6.3.4-3次梁端部现浇铰接节点1—主梁;2—次梁;3—现浇层混凝土;4—钢筋连接螺纹套筒321图6.3.4-4企口-挑耳铰接节点1—主梁挑耳;2—次梁;3—现浇层混凝土6.3.5预制柱与叠合梁组成的框架节点处,可将预制梁搭在预制柱边,搁置长度不宜小于15mm且宜在梁下设置找平层;当预制梁未搁置在预制柱边时,应在梁下设置临时支撑;梁纵向受力钢筋应伸入现浇节点区内锚固或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框架中间层中节点处(图6.3.5-1),节点两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宜锚固在节点区现浇混凝土内,也可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的方式直接连接;上部钢筋在节点区现浇层内应连续;44113325(a)梁下部纵向钢筋套筒连接或者焊接(b)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图6.3.5-1中间层中节点-11—现浇节点;2—下部纵筋连接;3—预制梁;4—现浇柱;5—下部纵筋锚固27
2621157653438(a)梁下部纵向钢筋灌浆套筒连接(b)梁下部纵向钢筋法兰连接图6.3.5-2中间层中节点-21—现浇节点;2—预制柱;3—预制梁;4—水平灌浆套筒;5—钢筋螺纹套筒;6-竖向灌浆套筒7—注浆孔;8—连接法兰2在框架中间层边节点处(图6.3.5-2),梁纵向钢筋锚固在节点区混凝土内;当柱截面尺寸不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宜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也可采用90度弯折锚固;26257161343图6.3.5-3中间层边节点1—现浇节点;2—预制柱;3—预制梁;4—连接法兰;5—钢筋螺纹套筒;6-竖向灌浆套筒7—注浆孔;3在框架顶层中节点处(图6.3.5-3),梁钢筋构造同框架中间层中节点;柱纵向钢筋锚固在节点区内,宜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当截面尺寸不满足锚固长度要求时,可将柱向上延长;28
113324(a)梁下部纵向钢筋套筒连接或者焊接(b)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图6.3.5-3顶层中节点-11—现浇节点;2—下部纵筋连接;3—预制梁;4—下部纵筋锚固11623435(a)梁下部纵向钢筋灌浆套筒连接(b)梁下部纵向钢筋法兰连接图6.3.5-4顶层中节点-24在框架顶层边节点处(图6.3.5-5),柱宜向上伸出一段并将柱纵向钢筋锚固在伸出段内,宜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锚固长度不应小于40d,d为钢筋直径(图6.3.5-5a);梁下部纵向钢筋应锚固在节点区混凝土内且宜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或将梁上部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宜在节点区搭接(图6.3.5-5b),此时钢筋搭接的构造要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规定。29
4151abl≥40d≥1.52233(a)柱向上伸长(b)梁柱外侧钢筋搭接图6.3.5-5顶层边节点1—现浇节点;2—纵筋锚固;3—预制梁;4—柱延伸段;5—梁柱外侧钢筋搭接【说明】本条所列举的节点是预制梁柱连接节点的常见类型。也可根据实际受力情况,采用相应的符合钢筋连接、锚固要求的连接节点。30
7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设计7.1一般规定7.1.1除本规程另有规定外,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可按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水平地震作用下现浇墙肢弯矩、剪力尚应分别乘以不小于1.1、1.2的增大系数。[说明]考虑到装配整体式框架的性能可能由于一些原因引起其整体性略低于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因此对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的现浇剪力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1.2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的框架和剪力墙部分的设计,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的框架部分设计尚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有关要求。框架梁与现浇剪力墙连接接缝承载力验算应满足本规程6.2.2的规定。[说明]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包括剪力墙的布置、内力调整等,应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7.2连接设计7.2.1框架梁与现浇墙肢和边缘构件的连接节点如图7.2.1所示:64AA12353A-A图7.2.1框架梁与现浇墙肢/边缘构件的连接节点1—现浇墙体;2—边缘构件;3—框架梁;4—次梁上部纵筋;31
5—次梁下部纵筋;6—后浇混凝土叠合层7.2.2次梁与现浇墙肢的连接节点如图7.2.2所示:≥0.6lab(0.35lab)314AA≥12d25图7.2.2次梁与现浇墙肢的连接节点1—现浇墙体;2—预制次梁;3—后浇混凝土叠合层;4—次梁上部纵筋;5—次梁下部纵筋32
8装配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设计8.1一般规定8.1.1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设置,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设置尚应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预制梁与现浇剪力墙连接接缝承载力验算应满足本规程6.2.2的规定。8.1.2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8.1.3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考虑梁端与柱或墙的实际连接刚度。2抗震墙应能承担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框架应能承担不少于本层地震剪力的20%。8.2连接设计8.2.1预制梁柱连接节点如图8.2.1所示:261155334422(a)中间层中节点(b)顶层中节点33
261155334422(c)中间层边节点(d)顶层边节点图8.2.1梁柱连接节点-耗能件连接1—耗能支撑;2—预制柱;3—预制梁;4—牛腿;5—找平层;6-竖向灌浆套筒8.2.2楼板与预制梁柱连接节点如图8.2.2所示:楼板与梁柱脱离区域楼板与梁柱脱离区域00图8.2.2楼板与梁柱连接示意图34
本规范用词说明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满足……要求”。3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建筑规范]JGJ22T-98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
- [建筑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dgj 08-69-2015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 jgjt329-2015交错桁架钢结构设计规程
- 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doc
- 给水排水工程水塔结构设计规程.doc
- 给水排水工程水塔结构设计规程.doc
- 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doc
-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 yb 9082-2006 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 《给水排水工程水塔结构设计规程》内容简介
-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可编辑)
-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程
- 钢-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程
- 给水排水工程理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给水排水工程理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条文说明)
- cecs137-2002 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可编辑)
相关文档
- 青岛市城市桥梁检测技术导则
- DLT1105.1-2010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通用要求.pdf
- DLT1105.2-2010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超声检测.pdf
- DLT1105.3-2010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涡流检测.pdf
- DLT1105.4-2010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磁记忆检测.pdf
- DLT694-2012高温紧固螺栓超声波检测技术导则.pdf
- HJ733-2014泄漏和敞开液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导则.pdf
- DL937-2005 热交换器管声脉冲检测技术导则 - 下载地址.pdf
- dlt 1 105.1-2010 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 无损检测技术导则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dlt 1 105.3-2010 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 无损检测技术导则 第3部分:涡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