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4.00 KB
  • 306页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

  • 30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合肥张力收集306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合肥张力收集306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合肥张力收集306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合肥张力收集306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合肥张力收集306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合肥张力收集306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合肥张力收集306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合肥张力收集306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合肥张力收集306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合肥张力收集306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合肥张力收集306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模块名词解释合集-竞赛名词大盘点-打印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合肥张力收集306 整理竞赛名词大盘点生态学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306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超冷:纯水在零下40℃306 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相对温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饱和差: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土壤质地:机械成分的组合不同百分比。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306 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306 值为环境容纳量。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或得数据编制得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growthrate),记作rm。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306 集群:动物聚集在一起叫集群。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剩和种群过低或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306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存在和可占据的生态位。非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不存在和不可占据的生态位。生态位宽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零增长线:一种生物利用某种必须营养元素时该种生物能存活和增殖的边界线。306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危害,这种现象叫寄生。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渐变群: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个具有变异梯度的群体。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的有机物质的量。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流通率: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移动量。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306 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象。表现出不同的类型。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状态即稳定态。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作k对策。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环境容纳量。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有效的生理机制。称优势种。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306 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表型可塑性:由于环境对基因型的影响,表型发生变化的能力叫做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表型可塑性。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相对密度: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竞争:是指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生态演替: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的、单方向的、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有顺序的变化过程。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量的境,称为稳态。百分比。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许多物种种群的集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合。性。有害生物:和人类竞争食物或遮蔽所、传播病原体、以人类为食,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或用不同方法威胁人类健康、舒适或安宁的生物。系列。306 适应: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内调节: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要采取行动以限制其内环境的变异性,这一过程称为内调节。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生态系统:是指包括生物群落和与之关联的、描述物理环境的各种过程。理化因子联成的复合体。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适合度: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的指标。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基础生态位:在没有竞争和捕食调节下,有机体的生态位空间叫做过程称为演替系列。基础生态位。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栖息地(生境):指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306 伴随种:不固定在某一定的植物群从内的植物种。相对湿度:是指空气的水蒸气含量,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含量的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比率来表示。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适应性反应。直接排序:根据一个或多个已知的环境梯度进行排序的方法。气候循环: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生理适应性反应。间接排序:根据群落本身的属性例如种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等导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地、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出抽象轴或群落变化方向的排序。气CO2和O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生物量: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植被型: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为植被型组。306 个过程叫富养化。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的过程。落。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矿物成分的过程。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再循环: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以成为营养级的输入再次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被利用。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则是异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养生态系统。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二、生态选择题(背诵)(已发过)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306 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三、生态问答题的有序结构。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产量:生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生物量。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306 竞赛名词解释1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5、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306 )、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6、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3)称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7、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dN/dt:rN(1-N/K)=rN(K-N/K)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306 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8、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1)季节消长(2)不规则波动(3)周期性波动(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5)种群平衡(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7)生态入侵9、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10、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306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3)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的出生率。(4)实际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来表示。死亡率亦可区分为以下几种:(1)最低死亡率是指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测得的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活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2)实际死亡率是在某特定条件下的死亡率,它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亦称生态死亡率。11、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1)偏利(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13、自然选择的类型有哪些?以选择结果分三类:(1)稳定选择(2)定向选择(3)分裂选择以生物学单位分四类:(1)配子选择(2)亲属选择306 (3)群体选择(4)性选择14、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15、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306 16、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待分解者的质量,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和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三方面的组合决定分解过程每一阶段的速率。17、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1)生物量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3)净生产量低;(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6)群落稳定性高。18、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那些?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③环境的随机变化19、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1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量即P=A﹣R;按摄食量和扣除粪尿量估计同化量即A=C﹣FU2利用种群个体生长和出生的资料来计算动物的净生产量。3净生产量=生物量变化+死亡损失20、动物集群的代价有那些?①增加对食物的竞争②对于捕食者增加显眼性③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21、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①306 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②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22、种群密度制约有哪几种形式?简单解释一下这几种形式。①过度补偿②补偿不足③准确补偿23、在高度富养化的湖泊中蓝绿藻能成为优势浮游植物的原因?1浮游动物和鱼类宁可吃其他藻类也不愿意以绿藻为食。2很多蓝绿藻都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因此当氮短缺时它们就处于有利竞争地位24、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1收获量测定法2氧气测定法3二氧化碳测定法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5叶绿素测定法25、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过程的一般模式。(见后面)26、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27、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306 28、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29、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30、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31、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3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306 33、、请回答协同进化所包含的内容?⑴竞争与协同进化⑵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⑶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⑷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3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3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306 36、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37、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38、简述光质的生态作用。(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区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2)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39、简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太阳光在地球上一天完成一次昼夜交替,而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津。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306 40、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41、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42、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自然界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温周期现象。其主要表在:(1)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2)植物的生长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306 43、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44、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45、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46、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306 47、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土壤的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紧实的粘土和松散的沙土都不如壤土能有效的调节土壤水和保持良好的肥力状况。土壤结构可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等类型。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决定着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而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及其配合状况又对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48、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虽然含量少,但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影响很大,同时它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源泉。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306 49、简述土壤母质对生物的影响。母质是指最终能形成土壤的松散物质,这些松散物质来自竞赛名词解释2于母岩的破碎和风化(残积母质)或外来输送物(运移母质)。土壤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质地深受母质的影响。基性岩母质多形成土层深厚的粘质土壤,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营养元素,呈碱性或中性反应。冲积物母质质地较好,营养丰富,土壤肥力水平高。50、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有哪些?氮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大气成分中氮气的含量非常丰富,但绿色植物一般不能够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固氮的途径一是高能固氮;二是工业固氮;三是生物固氮。氧气是动植物呼吸作用所必需的物质,绝大多数动物没有氧气就不能生存。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加。对于动物来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影响动物的呼吸代谢。51、简述生物对风的适应。风是许多树种的花粉和种子的传播者,风媒植物特有的花形和开花时间均是风媒植物对风的适应。在多风、大风的环境中,能直立的植物,往往会变得低矮、平展,并具有类似旱生植物的结构特征。“旗形树”也可以说是树木对盛行强风的适应。306 52、简述焚风对生物的影响。焚风是一种翻越高山,沿背风坡向下吹的干热风。焚风效应使背风坡山麓形成干热少雨的雨影区,并与山前出现完全不同的生境,在山前的迎风坡面比在背风坡面植物生长的更茂盛,动植物的种类也更多。53、简述高原气候对生物的影响。高原地面的太阳总辐射量和有效太阳辐射增加,在水热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植物生产量很高。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气温低,风速大,太阳辐射富于短波和紫外线,导致植物茎干短矮,叶面缩小,毛茸发达,茎叶富含花青素、花朵鲜艳,树冠形状奇异,有些呈匍匐状或坐垫状。54、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影响每个生物的生存,而且还把各个生物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决定着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生物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寄生作用、偏利作用、偏害作用、竞争作用、他感作用等方面。动物和动物之间,除了互相产生不利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之外,还有偏害、寄生、互利等相互作用方式。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除了植食作用以外,还表现有原始合作、偏利作用和互利共生作用等。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利共生和寄生等。306 55、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1)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56、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种类组成特征;(2)外貌和结构特征;(3)动态特征。57、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1)多度和密度;(2)频度;(3)盖度;(4)优势度;(5)重要值。58、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1)水平结构:①镶嵌性;②复合性;③群落交错区。(2)垂直结构(3)年龄结构59、生态位有哪些特征?(1)生态位的重叠;(2)生态位分离;(3)生态位宽度。60、简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1)演替的方向性:①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②物种组成由多到少;③种间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④稳定性由不稳定到稳定。306 (2)演替速度:先锋阶段极其缓慢,中期速度较快,后期(顶极期)停止演替。(3)演替效应:前期的生物和群落创造了适应后期生物和群落生存的条件,但对自己反而不利,最终导致群落的替代。61、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活动。62、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3)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63、比较镶嵌性和复合体。64、简述群落成层现象。(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照。(2)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矿物质、养分、水。(3)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食物。(4)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食物、温度。65、层片具有哪些特征?(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66、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1)物种迁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迁移。306 (2)定居:生物在新地区能正常生长繁殖。(3)竞争:生物密集,种间产生竞争,竞争成功者留下,失败者退出,竞争成功者各自占有独特生态位,群落形成。67、简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1)发育初期:①种类组成不稳定;②群落结构未定型;③内环境无特点。(2)发育盛期:①种类组成稳定;②群落结构已定型;③内环境有特点。(3)发育末期:①老物种,尤其建群种生长渐弱;②新物种不断进入,进入新老交替。68、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1)按演替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②长期演替;③快速演替。(2)按演替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②次生演替。(3)按基质性质:①水生演替;②旱生演替。(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②外因性演替。69、简述以裸岩开始的早生演替过程。(1)地衣群落阶段;(2)苔藓群落阶段;(3)草本群落阶段;(4)灌木群落阶段;(5)森林群落阶段。70、简述以湖泊开始的水生演替过程。(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2)沉水生物群落阶段;(3)浮叶根生生物群落阶段;(4)挺水生物群落阶段;(5)湿生草本生物群落阶段;(6)森林生物群落阶段。71、简述云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306 (1)采伐迹地阶段(杂草群落阶段);(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阔叶混交林);(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72、顶级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1)生物量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3)净生产量低;(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6)群落稳定性高。73、陆地生物群落有哪些分布规律?(1)纬度地带性;(2)经度地带性;(3)垂直地带性。7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1)群落学-生态学原则(2)分类依据:①种类组成;②外貌和结构;③地理分布;④动态特征;⑤生态环境。75、在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三级主要分类单位的含义是什么?(1)群丛(基本单位):①层片结构相同;②各层片优势种相同(2)群系(中级单位):建群种相同(3)植被型(高级单位):①建群种的生活型相同;②水热条件一致76、简述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306 (1)植物区系分类原则;(2)所有分类单位都以种类成分为依据,具体分类时以特征种和区别种为标准,相同的群丛纲,群丛目,群属应具有类似的特征种和区别种,群丛是具有一个或较多特征种的基本分类单位。77、英美学派和法瑞学派群落分类体系有何区别?(1)分类原则的区别:①英美学派为动态原则;②法瑞学派为植物区系原则。(2)对群丛的理解和确定不同:①英美学派:凡是外貌,生态结构和种类组成相似的群落属于一个群丛;②法瑞学派:一个或多个特征种相同的群落属于一个群丛;③英美以优势种确定群丛,法瑞以特征种确定群丛。(3)分类系统不同,英美二个系统,法瑞一个系统。(4)群丛命名方法不同。78、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哪些内容?(1)生活型;(2)叶性质:①叶级②叶质③叶型;(3)季相79、主要顶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各是什么?(1)单顶极:同一气候区内,无论其他生态条件如何,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2)多顶极:同一气候区内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群落。(3)顶极-格局:同一气候区内,可有多个顶极,但各顶极呈连续变化格局。80、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1)分布:赤道及其两侧湿润地区。(2)生境:终年高温多雨。(3)群落特征:①种群组成较为丰富;②306 群落结构极其复杂;③乔木具有板状根、裸芽、茎花等特征;④无明显季相变化。81、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1)分布:主分布亚热带大陆东岸,中国东南部为世界面积最大,最典型。(2)生境:亚热带季风季候,夏热冬温,无太明显干燥季节。(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丰富(不及热带雨林);②群落结构复杂(不及雨林);③板根,茎花等现象几不见;④优势植物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和木兰科;⑤无明显季相变化。82、简述落叶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1)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中欧,亚洲东部。(2)生境:欧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北美为温带季风季候,共性是四季分明,冬季较干冷。(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较丰富;②优势树种为壳斗科,槭树科,桦树科,杨柳科;③群落结构简单;④季相明显。83、简述北方针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1)分布:北半球寒温带,贯通欧亚、北美大陆。(2)生境:气候寒冷、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终年湿润。(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较贫乏;②乔木以松属、云杉属、冷杉属和落叶松属组成;③群落结构简单;④不同树种的森林外貌和季相不同。84、简述热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306 (1)分布:热带森林与热带荒漠之间。(2)生境:终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3)群落特征:①有星散分布的耐旱乔木;②喜热禾本科植物占优势;③季相明显;④大型草食动物和大型肉食动物丰富。85、简述温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1)分布:温带大陆内部,荒漠与森林之间。(2)生境:半干旱、半湿润气温,低温。(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贫乏;②以耐低温、旱生禾本科,豆科为主;③草本具典型旱生特征;④季相明显而华丽;⑤群落结构简单,仅草本层。86、简述荒漠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1)分布:极端干旱地副热高压带和大陆中心。(2)生境:极端干旱。(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极其贫乏;②优势植物是超旱生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短命植物;③群落结构极其简单,许多地方连一个层次都没有;④生物量和生产力极低。87、简述苔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1)分布:北冰洋沿岸。(2)生境:冬季酷寒且漫长,夏季凉而短促,土壤具永冻层。(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贫乏;②优势植物是苔藓、地衣和极耐寒小灌木;③植株低矮;④生长极其缓慢;⑤多年生地面芽为主。306 88、比较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的异同。89、分析比较远洋生态系统表层和深层的特征。表层:光照充足、生产者多、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多、生产力高。深层:光线微弱、生产者几乎无、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少、生产力低。90、为什么说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类非独立性的生态系统?(1)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大。(2)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资料靠其他生态系统输入。(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废弃物要运到其他生态系统去。9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1)先由绿色植物把太阳光能变成植物体内的生物能(化学能)。(2)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网把能量逐级传递下去。(3)能量在每一营养级都有呼吸消耗,而且,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也不可能全部转化到下一营养级中,因此,能流越来越细。92、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大循环)的特点。小循环:必须有生物参与,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306 大循环:可以无生物参与,范围大、流速慢、周期长。小循环寓于大循环之中,没有大循环就没有小循环。小循环对大循环也有影响,自从生物界诞生以后,许多物质的大循环都有了生物的参与。93、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1)陆地:大气二氧化碳经陆生植物光合作用进人生物体内,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另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重新返回大气。(2)水域: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经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食物网,经过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水体。(3)水体中二氧化碳和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而相互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参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离开生态系统碳循环。306 94、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标志: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平衡,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95、简述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阈限而使其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时,谓之生态失调。标志:物种数量减少,环境质量降低,生产力衰退,生物量下降。96、简述当前世界不可更新资源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趋势:日益枯竭。原因:全球储量有限,地域分布不均,过量开采和消耗,不能更新。97、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生物量是指生态系统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单位是:干重g/m2或J/m2。而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量,表示的是速率,单位是:干重g/m2·a或J/m2·a。98、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99、请简述生态因子的几个特点?答:⑴306 综合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1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⑵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引起许多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⑶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其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⑷限定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⑸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00、请简述层片的特征是什么?答: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但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种只有其个体数量相当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时才能组成层片。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⑶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⑷306 在群落中,每一个层片都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可以竞赛名词解释3按其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优势层片、伴生层片、偶见层片等。101、二十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答:英美学派:英国坦斯列,美国克莱门茨研究重点:植物群落的演替。法瑞学派:法国布朗-布兰柯,瑞士卢贝尔研究重点:特征种和区别种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且建立了一套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德日兹研究重点:对群落进行分析,研究了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的关系。前苏联学派:苏卡切夫研究重点:以欧亚大陆寒温带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着重于草原利用、沼泽开发,北极的资源评价。102、请说出生物体对低温和高温的适应有哪些?答:一、低温植物⑴形态上:落叶,芽具有鳞片,油脂,植物体表面有绒毛和蜡粉,植株矮化。⑵生理上: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液浓度上升,导致糖类、脂肪积累,束缚水保存好,自由水失去,降低冰点,使植物在冰点以下不结冰。动物⑴降低热传导(最直接方式)⑵增加产热⑶局部异温性⑷降低体内温度⑸行为调节⑹耐受冻结306 ⑺超冷二、高温植物⑴形态上:叶变小,其排列发生变化,叶变态,密生绒毛。⑵生理上:细胞汁液浓度增加,通过旺盛的蒸腾带走大量热量。动物⑴通过皮肤血流量来散热⑵改善身体外部环境⑶蒸发散热,如出汗、呼吸等。103、请说出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答:一、植物⑴促进种子萌发。⑵促进植物生长。⑶提高植物产品的品质。⑷促进植物开花结实。二、动物⑴加快发育速度。⑵增加昆虫的产卵数。104、请说出火的来源、分类及火的生态作用。答:火来源于天然的火山喷发、闪电、陨石下落等火分为树冠火、地面火、地下火等火的生态作用是:⑴焚烧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⑵压力作用:火烧掉老枝,利于新枝条生长⑶火在物种竞争中起重要作用。⑷灾害作用:引起物种绝灭。105、其说出土壤生物性质的生态作用。答:⑴306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还原者,它们能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⑵微生物的分泌物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可以直接分解。⑶微生物产生一些生长激素和维生素类物质对植物的生长有具体作用。⑷某些微生物与某些植物形成共生体。106、请回答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答:一、生物因素⑴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⑵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二、干扰⑴自然干扰⑵人为干扰三、空间异质性四、岛屿效应107、请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答⑴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⑵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⑷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有限。⑸306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108、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包括哪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各代表什么含义?答:年龄锥体图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⑴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⑵稳定型种群: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种群之间。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⑶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09、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答:r-选择和k-选择的某些相关特征的比较。110、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111、请回答生物群落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⑴具有一定的外貌⑵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⑶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⑷形成群落环境⑸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⑹一定的动态特征⑺一定的分布范围⑻306 群落的边界特征112、生态规划的含义是什么,其理论基础有哪些,具有哪些特点?答: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生态规划的理论是:⑴整体优化理论;⑵趋适开拓原理;⑶协调共生原理;⑷区域分异理论;⑸生态平衡原理;⑹高效和谐原理;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规划具有以下特点和科学内涵:⑴以人为本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⑶系统开放、优势互补⑷高效、和谐、可持续113、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114、简要回答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根据生态农业的定义,它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2)可调控性;3)地域性;4)306 高效性;5)持久性;6)稳定性;115、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解释。答: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进化和生态系统演替。生态系统进化是长期的地质、气候等外部变化与生态系统生物组分活动结果所引起的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的生态系统应该是水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演替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之分,也有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的区别。四、论述题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2)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306 2、试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1)整体观和综合观。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观点,他要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来对待,注意其整体的生态特征。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类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整体观和综合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306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4、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答: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生物的小环境。显然,研究生活在地表凋落物层的甲虫,是没有必要了解树林20米高度以上的温度情况的。此外,即使生物是处于同一地区、同一季节和同一天气类型之中,但由于小环境的不同,它们实际上是受到彼此不同的小气候影响而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例如,在严寒季节,即使雪被上的气温是零下60-70度,雪被下土壤表面的气温仍维持在10-20度;雪上生活的动物忍受着低温,而雪下生活的动物,实际上是生活在类似南方的小气候中,它们是因为有了适宜的雪下小环境,才能在冬季寒冷的地区生活下来。植被个体表面不同部位也存在着不同的小环境。5、试述光的生态作用。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306 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6、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306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7、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此外,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306 (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3)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水分状况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以降水、空气湿度和生物体内外水环境三种方式对生物施加影响,这三种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分布。降水是决定地球上水分状况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多少与温度状况成为生物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3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及干旱荒漠区。8、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3种类型。(1)湿生植物还可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发达,叶片极薄,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防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差。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另一方面为适应潮湿土壤而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取得氧气。(2)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如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等。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绢织。还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3)中生植竹—中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9、试述土壤微生物对生物的影响。306 竞赛名词解释4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它们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促透±壤肥力的形成。微生物直接参与使土壤有机体中营养元素释放的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和形成腐殖质的过程。在形成土壤团粒结构方面,微生物也起着直接的和间接的作用。土壤中某些菌类还能与某些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体,如菌根、根瘤,它们有的能增加土壤中氮素的来源,有的能形成维生素、生长素等物质,利于植物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还有一些特殊的微生物,能使土壤环境得到改善而促使植物生长。10、试述风的生态作用。(1)风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风带来的空气流动,产生大气中热量、水分等物质与能量的输送,影响和制约着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风还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2)风对生物的影响。风力大小不同,其生态意义也不同。风对植物的直接影响有风媒(藉助风力传送花粉)、传播种子、风折和风倒等,并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量、形态与结构。风的有害影响主要表现在,当风达到一定程度会降低植物的生长量,使植物矮化、变形,严重的引起风倒、风折等危害。风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命过程及其行为、数量和分布。306 11、试述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地形因子对生物只是起间接的作用,但它可以通过控制光、水、气候、土壤及生物因素发挥其影响。陆地表面复杂的地形,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高度。(1)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引起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的变化。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旱生特征;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种类。(2)坡度的陡缓,控制着水分的运动,控制着物质的淋溶、侵蚀的强弱以及土壤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多少,并影响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形态。(3)坡位不同,其阳光、水分和土壤状况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讲,从山脊到坡角,整个生境朝着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4)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地的光照强度、气候、土壤按一定规律发生变化,并对生物的类型和分布产生相应地影响。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带谱越复杂、越完整,其中包括的动植物类型也越多。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字型,而是“S”型。“S306 ”型曲线有两个特点:(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13、论述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化。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捕食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或其他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逃避被捕食。蝙蝠能发放超声波,根据回声反射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而一些蛾类能根据其腹基部“双耳”感受的声纳逃避蝙蝠的捕食。不仅如此,某些灯蛾科(Arctidae306 )种类能发放超声波对付蝙蝠的超声波,并使其堵塞或失灵。更有趣的是,为了对付蛾类这种“先进”的防卫系统,蝙蝠还能通过改变频率,避免发放蛾类最易接受的频率,或者停止回声探测而直接接受蛾所产生的声音以发现猎物。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场真实的“军备竞赛”。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捕食者如有更好的捕食能力,它就更易得到后裔,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更有效的捕食。但过分有效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14、论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2)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15、论述物种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方式。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1)地理隔离;(2)独立进化;(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物种形成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类:306 (1)异域性物种形成;(2)领域性物种形成;(3)同域性物种形成16、试述捕食对种群数量和质量的调节作用。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往往在调节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3)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往往是多种捕食者和多种猎物交叉着发生联系。306 17、论述顶极群落的特征。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比较,顶极生物群落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量最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约为1;(3)总生产量/生物量小;(4)群落净生产量低;(5)食物链(网)复杂多样;(6)群落结构复杂;(7)物种多样性最高;(8)生化多样性最高;(9)生物与环境物质交换速度慢;(10)矿质养分循环封闭;(11)生物的生活周期长而复杂,生物体积大;(12)群落稳定性高、熵低、信息多。18、论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举例。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2)经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19、举例说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1)山地随海拔高度升高,群落类型依次更替。(2)山地带谱的基带就是当地的水平地带性群落。(3)湿润地区山地带谱类似于当地向高纬的纬度地带性群落系列,如(略)。(4)干旱地区山地带谱由基带干旱类型向上逐渐过渡为湿润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又向寒冷类型变化,如(略)。20、论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1)水平结构:水平结构是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现在镶嵌性、复合体和群落交错区。①镶嵌性是指群落内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现象。②复合体是指不同群落的小地段相互间隔的现象。③群落交错区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群落的过渡地带,其生境复杂多样,物种多样性高,某些种群密度大。(2)垂直结构:①分层现象:A.地上成层现象;B.地下成层现象;C.动物种群的分层现象;D.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②306 层片,也是群落的结构部分,它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环境。(3)年龄结构。21、论述生物群落的外貌。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生活型,叶性质和季相三项内容:(1)生活型:植物的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适应特征。(2)叶性质:包括叶级,叶质,叶型等,群落不同,叶性质不一样。(3)季相:是外貌的动态变化随季节更替而变,季节越明显地区,群落季相救明显。22、论述生态位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空间生态位;(2)营养生态位;(3)n维超体积;(4)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5)生态位的重叠;(6)生态位分离;(7)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压缩,生态位释放。23、论述中国植物群落分布的原则、系统和单位。(1)分类原则:群落学-生态学原则(2)分类依据:①种类组成;②外貌和结构;③地理分布;④动态特征;⑤生态环境。(3)分类系统: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亚群丛。(4)主要分类单位:①群丛(基本单位);②群系(中级单位);③306 植被型(高级单位)。24、论述英美学派和法瑞学派群落分类体系及其二者间的区别。(1)英美学派①代表人物:F.ECLements和TansleyA.G②分类原则:群落动态发生演替③基本观点:把成熟与未成熟群落分开,建成两个平行的分类系统,高级单位以动态特征为依据,群丛及其以下以优势种为依据。(2)法瑞学派①代表人物:J.Braun-Blanquet②分类原则:植物区系③基本观点:以植物区系为基础,所有分类单位都以种类成分为依据,具体分类时以特征种和区别种为标准。(3)二者区别①分类原则不同:英美动态原则,法瑞区系原则。②对群丛理解不同:英美以优势种为依据,法瑞以特有种为依据。③分类系统不同:英美两个相同,法瑞一个相同。④群丛命名不同25、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1)单元顶极①代表人物:Clements②主要观点: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无论演替初期条件如何,经演替最终都停止在一个最适应大气候的群落上,只要气候不变,人为或其他因素不干扰,此群落一致存在,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区域内其他生境给以充分的时间,最终都会演替到气候顶极。306 (2)多元顶极①代表人物:Tansley②主要观点:一个气候区内除有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定型顶极等多个顶极。(3)顶极-格局①代表人物:Whittaker②主要观点:赞成多顶极论,但认为各种顶极不呈离散状态而呈连续变化,形成一个以气候顶极为中心的顶极群落连续变化格局。(4)共性和区别①共性:A.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B.都承认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何时间相适应的。②区别:A.单元论认为,只有气候顶极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其他因素也可以成为演替决定因素。B.单元论认为,一个气候区最终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26、说明演替的基本类型。(1)按演替的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算时间;②长期演替:几十年~几百年;③快速演替:几年~十几年。(2)按演替的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起始于原生裸地;②306 次生演替:起始于次生裸地。(3)按基质的性质:①水生演替:始于水生环境;②旱生演替:始于陆地干旱缺水的基质。(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由于群落本身形成的特有生境导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有利于新群落的替代;②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演替。(5)按群落代谢特征:①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导致群落生物量越来越高;②异养性演替:有机污染的水体重,演替过程,因微生物的分解而使有机物越来越少。27、论述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1)生物的迁移和定居:迁移能力强,定居能力强者可成为群落中一员,反之不能占领环境。(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先期的群落创造了群落内环境,为后继的群落进入铺平道路,但自己由于不适应而逐渐退出。(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群落随生物密度增大而竞争变得激烈,导致今年国政处于劣势者空间缩小,甚至退出群落,强者留下。(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气候、地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群落演替发生相应的变化。(5)人类活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砍伐、垦荒、火烧等)。306 28、论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1)发育初期特点:①建群种明显;②种类组成不稳定;③每个物种个体数量不稳定;④群落结构尚未定型,层次不明显;⑤群落内部特有小环境正在形成中。(2)发育盛期特点:①种类组成稳定;②群落结构已定型,层次分化良好;③群落内特有小环境有较典型的特点;④通常建群种生长和更新正常。(3)发育末期特点:①群落不断改造,群落内小环境导致原物种生存不利,尤其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②新物种不断迁入、定居并与原来生物竞争并处于竞争优势;③种类组成开始混杂;④306 原来的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特点逐渐发生变化。29、论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1)裸岩:生境恶劣,无水无土壤,光照强烈,温差大。(2)地衣群落阶段:地衣可忍耐裸岩生境,并以代谢酸和腐殖酸及有机质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3)苔藓群落阶段:地衣所创造的生境迎来了苔藓植物,同时苔藓通过竞争又排挤了地衣,苔藓进一步风化岩石,并产生有机质,使土壤更加深厚,肥沃。(4)草本群落阶段:由于苔藓对环境的进一步改造作用,使得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对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仍进行着改造作用。(5)灌木群落阶段:当草本群落把环境改造的更好时,需要更优越生境的灌木进入,与草本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6)森林群落阶段:灌木群落继续改造环境,使土壤更加深厚,群落内湿度、温度、光照,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乔木生长,导致森林群落出现,由于森林群落于当地大气候最为适应、协调,所以演替停止。以上每个阶段都有相关的动物参与群落形成,美国群落在为下一群落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越为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30、论述水生演替系列。(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由于湖水较深,湖底光照弱,故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浮游生物不断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底,流水携带泥沙沉积,使湖底上升,为下一群落创造条件。(2)沉水群落阶段:沉水群落的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入水底,水中泥沙不断沉积使湖底继续上升,湖水变浅,为浅水环境的生物创造了条件。(3)浮叶根生群落阶段:湖水浅时,浮叶根生植物竞争处于优势并排挤了沉水植物,随着浮叶根生植物不断死亡形成的有机物和泥沙的沉积,湖水进一步变浅,导致浮叶根生植物生长越来越不利。306 (4)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挺水植物适应更浅的水环境,它们不断死亡,不断形成有机质,逐渐使湖底露出水面。(5)湿生草本群落阶段:此阶段由于土壤蒸发和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向中生环境转化,并伴随着中生草本的不断进入。(6)森林群落阶段:由于地下水位较深及土壤趋向于中生,木本植物不断进入,开始灌木为主,以后以乔木代替灌木,最终形成森林。以上每个阶段都伴随相关的动物与植物共同形成群落。每个阶段的生物群落为下一群落创造了适宜环境的同时,却越来越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31、论述次生演替系列。(1)采伐基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乔木层消失,形成强光环境,阴生植物消失,阳生草本植物为主。(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云杉幼苗怕强光、霜冻,故喜光阔叶树首先进入草本群落,并很快成林。阔叶林的密闭造成林下弱光环境,不利本身幼苗生长,却为云杉幼苗生长创造了条件。(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或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云杉幼苗在阔叶林的荫蔽下逐渐长大于原阔叶树种形成混交状态。(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当云杉高度超过阔叶树种后,由于阔叶树种不适应弱光环境,便逐渐退出,最终云杉林恢复。32、论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特征的变化趋势。(1)生物量由低到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P/R)由高到低;(3)总生产量/生物量(P/B)由高到低;(4)群落净生产量由高到低;(5)食物链(网)由简单到复杂;306 (6)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7)物种多样性由低到高;(8)生化多样性由低到高;(9)生物与环境物质交换速率由快到慢;(10)矿质养分循环由开放到封闭;(11)群落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由低到高;(12)熵由低到高;(13)信息由少到多。33、比较森林群落的生境及群落特征。竞赛名词解释534、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过程。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从这个例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当能量从一种形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时候,转化率并非百分之百,一部分以热的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形式消散于环境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发出的光能,被39、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绿色植物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经食物链再转化为消费者和分306 (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解者体内的化学能。在能流过程中,一部分化学能转变为供生物取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食和运动的机械能并进一步以热能形式散失于环境中。由于能量的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转化率不是百分之百,在上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转化过程(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中,能量逐级减少,因此,各营养级所能维持的生物量也逐级减少,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营养级的个数一般不超过4~5级。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35、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态系统运转、做功的动力,没有能量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是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化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学能在细胞代谢中又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306 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指生物生命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元素。生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态系统中流动着的物质具有双重作用。首先,物质是储存化学能的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运载工具,如果没有能够截取和运载能量的物质,能量就不能沿着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食物链逐级流动。其次,物质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进行的生物化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更新资源能持续利用,学过程的结构基础。使不可更新资源能长久利用。要彻底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竭的错误观点。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36、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有有机体之间的(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信息传递。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40、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306 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1)整体观和综合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强调整体性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和综合性。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许多学科的基本观点。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3)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37、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繁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仍然离不开对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306 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综合观和整体观的基础。该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淹失、沙尘暴、沙漠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在宏观和微化、地面沉降等。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识。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41、在生态系统发育的各阶段中,初级生产主要能量参数,即生物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和净初级生产量是如何变化的?益。答:生态系统发育的早期,生物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和净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初级生产量都低。随着生态系统的发育,各能量参数都逐渐增加,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到了生态系统的青壮年期,生物量继续增加,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级生产量达到最大。当生态系统成熟或演替达到顶级时,生物量最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大,呼吸量也最大,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反而最小。随着生态问题。生态系统的衰老,各能量参数都逐渐减小。306 38、论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及反馈调控。42、概括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及其意义。(1)稳态机制: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答: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向和不可逆的协调。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自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因为在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的活动都会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空任何变化。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间中去。意义: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因而只能维持断绝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灭亡。比较少的动物生存,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43、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占总入射日光能的比率都动物种群就不得不借助于饥饿和迁移加以调整,以便使自身适应于不高,那么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306 分析水域和陆地生态系食物数量下降的状况,直到调整到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为止。(2)统限制因素的差异。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答:影响初级生产量的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三个重要的物质因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度和氧气)。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水,各地程就叫反馈。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是比较区降水量与初级生产量有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几乎与降水量有线形关系。其次是光和温度。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光和二氧化碳,对于水域生化。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态系统来说水总是过剩的,而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二氧化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数碳在水中的含量也比陆地少,从而限制水生生物的呼吸。在水量。另一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域生态系统中水中叶绿素含量,营养物质(如N﹑P)也是初级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生产量的限制因素。306 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我们举出一个加以说明:如果一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1.细胞(cell)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或拟核)的原生质所组成,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通过分裂而增殖,是生物体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细胞或是独立的作为生命单位,或是多个细胞组成细胞群体或组织、或器官和机体;细胞还能够进行分裂和繁殖;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并具有遗传的全能性。2.细胞质(cellplasma)是细胞内除核以外的原生质,即细胞中细胞核以外和细胞膜以内的原生质部分,包括透明的粘液状的胞质溶胶及悬浮于其中的细胞器。3.原生质(protoplasm)生活细胞中所有的生活物质,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4.原生质体(potoplast)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306 是一生物工程学的概念。如植物细胞和细菌(或其它有细胞壁的细胞)通过酶解使细胞壁溶解而得到的具有质膜的原生质球状体。动物细胞就相当于原生质体。5.细胞生物学(cellbiology)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6.细胞学说(celltheory)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7.原生质理论(protoplasmtheory)1861年由舒尔策(MaxSchultze)提出,306 认为有机体的组织单位是一小团原生质,这种物质在一般有机体中是相似的,并把细胞明确地定义为:“细胞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膜的活物质”。1880年Hanstain将细胞概念演变成由细胞膜包围着的原生质,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8.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遗传学和细胞学结合建立了细胞遗传学,主要是从细胞学的角度,特别是从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染色体和其他细胞器的关系来研究遗传现象,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机制。9.细胞生理学(cytophysiology)细胞学同生理学结合建立了细胞生理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细胞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的能力、代谢功能、能量的获取、生长、发育与繁殖机理,以及细胞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适应性和运动性的活动。细胞的离体培养技术对细胞生理学的研究具有巨大贡献。10.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细胞学和化学的结合产生了细胞化学,主要是研究细胞结构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分子的定位、分布及其生理功能,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如1943年克劳德(Claude)用高速离心法从细胞匀浆液中分离线粒体,然后研究它的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并得出结论:线粒体是细胞氧化中心。1924年Feulgen发明的DNA的特殊染色方法——Feulgen反应开创了DNA的定性和定量分析。11.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306 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过程如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活动的机理、癌的发生等。12.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以细胞为对象,主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即研究细胞器、生物大分子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3.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霉形体,是最简单的原核细胞,支原体的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直径为0.1~0.3um,约为细菌的十分之一,能够通过滤菌器。支原体形态多变,有圆形、丝状或梨形,光镜下难以看清其结构。支原体具有细胞膜,但没有细胞壁。它有一环状双螺旋DNA,没有类似细菌的核区(拟核),能指导合成700多种蛋白质。支原体细胞中惟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每个细胞中约有800~1500个。支原体可以在培养基上培养,也能在寄主细胞中繁殖。支原体没有鞭毛,无活动能力,可以通过分裂法繁殖,也有进行出芽增殖的。14.结构域(domain)∶306 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特异结构和独立功能的区域,特别指蛋白质中这样的区域。在球形蛋白中,结构域具有自己特定的四级结构,其功能部依赖于蛋白质分子中的其余部分,但是同一种蛋白质中不同结构域间常可通过不具二级结构的短序列连接起来。蛋白质分子中不同的结构域常由基因的不同外显子所编码。15.模板组装(templateassembly)由模板指导,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合成新的、与模板完全相同的分子。这是细胞内一种极其重要的组装方式,DNA和RNA的分子组装就属于此类。16.酶效应组装(enzymaticassembly)相同的单体分子在不同的酶系作用下,生成不同的产物。如以葡萄糖为原料既可合成纤维素,也可合成淀粉,就看进入那条酶促反应途径。17.自体组装(selfassembly)生物大分子借助本身的力量自行装配成高级结构,现代的概念应理解为不需要模板和酶系的催化,以别于模板组装和酶效应组装。其实,这种组装也需要一种称为分子伴侣的蛋白介导,如核小体的组装就需要核质素的介导。18.引发体(primosome)是蛋白复合体,主要成份是引物酶和DNA解旋酶,是在合成用于DNA复制的RNA引物时装配的。引发体与DNA结合后随即由引物酶合成RNA引物。19.剪接体(splicesome)进行hnRNA剪接时形成的多组分复合物,主要是有小分子的核RNA306 和蛋白质组成。20原核细胞(prokaryoticcell)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21.古细菌(archaebacteria)一类特殊细菌,在系统发育上既不属真核生物,也不属原核生物。它们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细胞核及细胞器),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还具有它们独有的一些特征(如细胞壁的组成,膜脂质的类型)。因之有人认为古细菌代表由一共同祖先传来的第三界生物(古细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它们包括酸性嗜热菌,极端嗜盐菌及甲烷微生物。可能代表了活细胞的某些最早期的形式。22.真细菌(Bacteria,eubacteria)除古细菌以外的所有细菌均称为真细菌。最初用于表示“真”细菌的名词主要是为了与其他细菌相区别。23.中膜体(mesosome)中膜体又称间体或质膜体,是细菌细胞质膜向细胞质内陷折皱形成的。每个细胞有一个或数个中膜体,其中含有细胞色素和琥珀酸脱氢酶,为细胞提供呼吸酶,具有类似线粒体的作用,故又称为拟线粒体。24.真核细胞(eucaryoticcell)构成真核生物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结构,306 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膜、核仁和核基质;遗传信息量大,并且有特化的膜相结构。真核细胞的种类繁多,既包括大量的单细胞生物和原生生物(如原生动物和一些藻类细胞),又包括全部的多细胞生物(一切动植物)的细胞。25.生物膜结构体系(biomembranesystem)细胞内具有膜包被结构的总称,包括细胞质膜、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等。膜结构体系的基本作用是为细胞提供保护。质膜将整个细胞的生命活动保护起来,并进行选择性的物质交换;核膜将遗传物质保护起来,使细胞核的活动更加有效;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将细胞的能量发生同其它的生化反应隔离开来,更好地进行能量转换。膜结构体系为细胞提供较多的质膜表面,使细胞内部结构区室化。由于大多数酶定位在膜上,大多数生化反应也是在膜表面进行的,膜表面积的扩大和区室化使这些反应有了相应的隔离,效率更高。另外,膜结构体系为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提供了特殊的运输通道,保证了各种功能蛋白及时准确地到位而又互不干扰。例如溶酶体的酶合成之后不仅立即被保护起来,而且一直处于监护之下被运送到溶酶体小泡。26.遗传信息表达结构系统(geneticexpressionsystem)该系统又称为颗粒纤维结构系统,包括细胞核和核糖体。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是纤维结构,由DNA306 和组蛋白构成。染色体的一级结构是由核小体组成的串珠结构,其直径为10nm,又称为10纳米纤维。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颗粒结构,直径为15~25nm,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它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27.细胞骨架系统(cytoskeletonicsystem)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与蛋白质搭建起的骨架网络结构,包括细胞质骨架和细胞核骨架。细胞骨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的一定形态,使细胞得以安居乐业。细胞骨架对于细胞内物质运输和细胞器的移动来说又起交通动脉的作用;细胞骨架还将细胞内基质区域化;此外,细胞骨架还具有帮助细胞移动行走的功能。细胞骨架竞赛名词解释6的主要成分是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28.细胞社会学(cellsociology)细胞社会学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细胞整体和细胞群体中细胞间的社会行为(包括细胞间识别、通讯、集合和相互作用等),以及整体和细胞群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死亡等活动的调节控制。细胞社会学主要是在体外研究细胞的社会行为,用人工的细胞组合研究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同细胞或不同细胞的行为;研究细胞之间的识别、粘连、通讯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作用、作用本质、以及对形态发生的影响等。细胞质膜与跨膜运输1.膜(membrane306 )通常是指分割两个隔间的一层薄薄的结构,可以是自然形成的或是人造的,有时很柔软。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膜不仅薄,而且具有半透性(semipermeablemembrane),允许一些不带电的小分子自由通过。2.细胞膜(cellmembrane)细胞膜是细胞膜结构的总称,它包括细胞外层的膜和存在于细胞质中的膜,有时也特指细胞质膜。3.胞质膜(cytoplasmicmembrane)存在于细胞质中各膜结合细胞器中的膜,包括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溶酶体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过氧化物酶体膜等。4.细胞质膜(plasmamembrane)是指包围在细胞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所组成。质膜的基本作用是维护细胞内微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参与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传递。另外,在细胞的生存、生长、分裂、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真核生物除了具有细胞表面膜外,细胞质中还有许多由膜分隔成的各种细胞器,这些细胞器的膜结构与质膜相似,但功能有所不同,这些膜称为内膜(internalmembrane),或胞质膜(cytoplasmicmembrane)。内膜包括细胞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等。由于细菌没有内膜,所以细菌的细胞质膜代行胞质膜的作用。5.生物膜(biomembrane,orbiological306 membrane)是细胞内膜和质膜的总称。生物膜是细胞的基本结构,它不仅具有界膜的功能,还参与全部的生命活动。6.膜骨架(membraneskeleton)细胞质膜的一种特别结构,是由膜蛋白和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这种结构称为膜骨架。膜骨架首先是通过红细胞膜研究出来的。红细胞的外周蛋白主要位于红细胞膜的内表面,并编织成纤维状的骨架结构,以维持红细胞的形态,限制膜整合蛋白的移动。7.血影蛋白(spectrin)又称收缩蛋白,是红细胞膜骨架的主要成份,但不是红细胞膜蛋白的成份,约占膜提取蛋白的30%.血影蛋白属红细胞的膜下蛋白,这种蛋白是一种长的、可伸缩的纤维状蛋白,长约100nm,由两条相似的亚基∶β亚基(相对分子质量220kDa)和α亚基(相对分子质量200kDa)构成。两个亚基链呈现反向平行排列,扭曲成麻花状,形成异二聚体,两个异二聚体头-头连接成200nm长的四聚体。5个或6个四聚体的尾端一起连接于短的肌动蛋白纤维并通过非共价键与外带4.1蛋白结合,而带4.1蛋白又通过非共价键与跨膜蛋白带3蛋白的细胞质面结合,形成“连接复合物”。这些血影蛋白在整个细胞膜的细胞质面下面形成可变形的网架结构,以维持红细胞的双凹圆盘形状。8.血型糖蛋白(glycophorin306 )血型糖蛋白又称涎糖蛋白(sialoglycoprotein),因它富含唾液酸。血型糖蛋白是第一个被测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有几种类型,包括A、B、C、D.血型糖蛋白B、C、D在红细胞膜中浓度较低。血型糖蛋白A是一种单次跨膜糖蛋白,由131个氨基酸组成,其亲水的氨基端露在膜的外侧,结合16个低聚糖侧链。血型糖蛋白的基本功能可能是在它的唾液酸中含有大量负电荷,防止了红细胞在循环过程中经过狭小血管时相互聚集沉积在血管中。9.带3蛋白(band3protein)与血型糖蛋白一样都是红细胞的膜蛋白,因其在PAGE电泳分部时位于第三条带而得名。带3蛋白在红细胞膜中含量很高,约为红细胞膜蛋白的25%.由于带3蛋白具有阴离子转运功能,所以带3蛋白又被称为“阴离子通道”。带3蛋白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每条亚基含929个氨基酸,它是一种糖蛋白,在质膜中穿越12~14次,因此,是一种多次跨膜蛋白。10.锚定蛋白(ankyrin)又称2.1蛋白。锚定蛋白是一种比较大的细胞内连接蛋白,每个红细胞约含10万个锚定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15,000.锚定蛋白一方面与血影蛋白相连,另一方面与跨膜的带3蛋白的细胞质结构域部分相连,这样,锚定蛋白借助于带3蛋白将血影蛋白连接到细胞膜上,也就将骨架固定到质膜上。11.带4.1蛋白(band4.1306 protein)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球形蛋白,它在膜骨架中的作用是通过同血影蛋白结合,促使血影蛋白同肌动蛋白结合。带4.1蛋白本身不同肌动蛋白相连,因为它没有与肌动蛋白连接的位点。12.内收蛋白(adducin)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每个红细胞约有30,000个分子。它的形态似不规则的盘状物,高5.4nm,直径12.4nm.内收蛋白可与肌动蛋白及血影蛋白复合体结合,并且通过Ca2+和钙调蛋白的作用影响骨架蛋白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红细胞的形态。13.磷脂(phospholipids)含有磷酸基团的脂称为磷脂,是细胞膜中含量最丰富和最具特性的脂。动、植物细胞膜上都有磷脂,是膜脂的基本成分,约占膜脂的50%以上。磷脂分子的极性端是各种磷脂酰碱基,称作头部。它们多数通过甘油基团与非极性端相连。磷脂又分为两大类: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甘油磷脂包括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肌醇等。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是两条长短不一的烃链,称为尾部,一般含有14~24个偶数碳原子。其中一条烃链常含有一个或数个双键,双键的存在造成这条不饱和链有一定角度的扭转。磷脂烃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的不同可以影响磷脂的相互位置,进而影响膜的流动性。各种磷脂头部基团的大小、形状、电荷的不同则与磷脂-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有关。14.306 胆固醇(cholesterol)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中。胆固醇分子由三部分组成:极性的头部、非极性的类固醇环结构和一个非极性的碳氢尾部。胆固醇的分子较其他膜脂要小,双亲媒性也较低。胆固醇的亲水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疏水的尾部埋在脂双层的中央。胆固醇分子是扁平和环状的,对磷脂的脂肪酸尾部的运动具有干扰作用,所以胆固醇对调节膜的流动性、加强膜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动物细胞膜胆固醇的含量较高,有的占膜脂的50%,大多数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质膜中没有胆固醇,酵母细胞膜中是麦角固醇。15.脂质体(liposome)将少量的磷脂放在水溶液中,它能够自我装配成脂双层的球状结构,这种结构称为脂质体,所以脂质体是人工制备的连续脂双层的球形脂质小囊。脂质体可作为生物膜的研究模型,并可作为生物大分子(DNA分子)和药物的运载体,因此脂质体是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的极好材料。在构建导弹人工脂质体时,不仅要将被运载的分子或药物包入脂质体的内部水相,同时要在脂质体的膜上做些修饰,如插入抗体便于脂质体进入机体后寻靶。16.整合蛋白(integralprotein)又称内在蛋白(intrinsicprotein)、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protein),306 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分子层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实际上,整合蛋白几乎都是完全穿过脂双层的蛋白,亲水部分暴露在膜的一侧或两侧表面;疏水区同脂双分子层的疏水尾部相互作用;整合蛋白所含疏水氨基酸的成分较高。跨膜蛋白可再分为单次跨膜、多次跨膜、多亚基跨膜等。跨膜蛋白一般含25%~50%的α螺旋,也有β折叠,如线粒体外膜和细菌质膜中的孔蛋白。17.外周蛋白(peripheralprotein)又称附着蛋白((protein-attached)。这种蛋白完全外露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主要是通过非共价健附着在脂的极性头部,或整合蛋白亲水区的一侧,间接与膜结合。外周蛋白可用高盐或碱性pH条件分离。实际上,有时外周蛋白与整合蛋白是难以区分的,因为许多膜蛋白是由多亚基组成的,其中有的亚基插入在脂双层,有些亚基则是外周蛋白。外周蛋白为水溶性,占膜蛋白总量的20%~30%,在红细胞中占50%,如红细胞的血影蛋白和锚定蛋白都是外周蛋白。外周蛋白可以增加膜的强度,或是作为酶起某种特定的反应,或是参与信号分子的识别和信号转导。18.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又称脂连接蛋白(lipid-linked306 protein),通过共价健的方式同脂分子结合,位于脂双层的外侧。同脂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蛋白质直接结合于脂双分子层,另一种方式是蛋白并不直接同脂结合,而是通过一个糖分子间接同脂结合。通过与糖的连接被锚定在膜脂上的蛋白质主要是通过短的寡糖与包埋在脂双层外叶中的糖基磷脂酰肌醇相连而被锚定在质膜的外侧。之所以能够在膜上发现这类脂锚定蛋白,是因为用特异识别和切割含有肌醇磷脂的磷脂酶处理细胞膜能释放出蛋白质。这类脂锚定蛋白通常是膜受体、酶和细胞粘着分子。一种很少见的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夜尿就是GPI合成缺陷,导致红细胞容易破裂所至。另一类存在于细胞质面脂锚定蛋白是通过长的包埋在脂双层中的碳氢链进行锚定的。目前至少发现两种蛋白(Src和Ras)是通过这种方式被锚定在质膜的细胞质面,提示这种锚定方式与细胞从正常状态向恶性状态转化有关。19.片层结构模型(Lamellastructuremodel)1935年JamesDanielli和HughDavson所提出,又称或三明治式模型。该模型认为膜的骨架是脂肪形成的脂双层结构,脂双层的内外两侧都是由一层蛋白质包被,即蛋白质-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内外两层的蛋白质层都非常薄。并且,蛋白层是以非折叠、完全伸展的肽链形式包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1954年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改:膜上有一些二维伸展的孔,孔的表面也是由蛋白质包被的,这样使孔具有极性,可提高水对膜的通透性。这一模型是第一次用分子术语描述的结构,306 并将膜结构同所观察到的生物学理化性质联系起来,对后来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20.单位膜模型(unitmembranemodel)1959年J.D.Robertson所提出。主要是根据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细胞膜是类似铁轨结构(“railroadtrack”),两条暗线被一条明亮的带隔开,显示暗——明——暗的三层,总厚度为7.5nm,中间层为3.5nm,内外两层各为2nm.并推测:暗层是蛋白质,透明层是脂,并建议将这种结构称为单位膜。单位膜模型是在片层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个重要模型。它与片层结构模型有许多相同之处,最重要的修改是膜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蛋白质存在的方式不同。单位膜模型强调的是蛋白质为单层伸展的β折叠片状,而不是球形蛋白。另外,单位膜模型还认为膜的外侧表面的膜蛋白是糖蛋白,而且膜蛋白在两侧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这一模型能够解释细胞质膜的一些基本特性,例如质膜有很高的电阻,这是由于膜脂的非极性端的碳氢化合物是不良导体的缘故;再如由于膜脂的存在,使它对脂溶性强的非极性分子有较高的通透性,而脂溶性弱的小分子则不易透过膜。单位膜也有一些不足∶首先该模型把膜看成是静止的,无法说明膜如何适应细胞生命活动的变化;其二,不同的膜其厚度不都是7.5nm,一般在5~10306 nm之间;其三,如果蛋白质是伸展的,则不能解释酶的活性同构型的关系。还有,该模型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膜蛋白很容易被分离,有些则很难。21.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总结了当时有关膜结构模型及各种研究新技术的成就,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球形膜蛋白分子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相结合,有的附在内外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有的贯穿膜的全层,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流动相嵌模型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蛋白质不是伸展的片层,而是以折叠的球形镶嵌在脂双层中,蛋白质与膜脂的结合程度取决于膜蛋白中氨基酸的性质。第二个特点就是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再是封闭的片状结构,以适应细胞各种功能的需要。这一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由性和不对称性,较好地体现细胞的功能特点,被广泛接受,也得到许多实验的支持。后来又发现碳水化合物是以糖脂或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膜的外侧表面。22.孔蛋白(porin)孔蛋白是存在于细菌质膜的外膜、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外膜上的通道蛋白,它们允许较大的分子通过,其中线粒体孔蛋白可通过的最大分子为6000道尔顿,而叶绿体的孔蛋白则可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到13,000之间的物质。孔蛋白是膜整合蛋白,它的膜脂结合区与其他的跨膜蛋白不同,不是α螺旋,而是β折叠。23.冰冻断裂(freeze306 fracture)一种制备电子显微镜样品的方法。将组织放在液氮中快速下冷冻,然后用冰刀使样品断裂分割,通过金属复形可进行电镜观察。24.膜蛋白放射性标记法(radioactivelabelingprocedure)研究细胞膜蛋白分布不对称的一种方法。实验中首先要分离细胞膜,然后用乳过氧化物酶进行膜蛋白标记。由于过氧化物酶的分子较大而不能透过细胞膜,这样可以用于标记膜外表面的蛋白,包括外周蛋白和整合蛋白的外部分。标记后,分离膜蛋白,电泳分离和放射自显影进行鉴定。若是要标记膜内侧的蛋白,则需将膜置于低离子强度的溶液中以提高膜的通透性,使乳过氧化物酶进入膜泡进行内侧蛋白的标记。25.相变(phasetransition)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明生物膜是一种动态的结构,具有膜脂的流动性(fluidity)和膜蛋白的运动性(mobility)。膜的流动性主要是由膜的双脂层的状态变化引起的。在生理条件下,膜脂多呈液晶态,温度下降至某点,则变为晶态。一定温度下,晶态又可溶解再变成液晶态。这种临界温度称为相变温度,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膜脂状态的改变称为相变(phasetransition)。26.侧向扩散(lateraldiffusion)又称侧向迁移。在同一单层内的脂分子经常互相换位,其速度相当快,306 有人推测磷脂以这种方式从细胞一端扩散到另一端只需1~2秒。这种运动始终保持脂分子在质膜中的排布方向,亲水的基团朝向膜表面,疏水的尾指向膜的内部。27.翻转扩散(transversediffusion)又称为翻转(flip-flop)。它是指脂分子从脂双层的一个层面翻转至另一个层面的运动。磷脂发生翻转运动时,磷脂的亲水头部基团必须克服内部疏水区的阻力,这在热力学上是不利的。但是有些细胞含有翻转酶(flipase)能够促使某些磷脂从膜脂的一叶翻转到另一叶,所以这些酶在维持膜脂的不对称分布中起重要作用。28.细胞融合(cellfusion)自发条件下或人工诱导下,两个不同基因型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形成一个杂种细胞。基本过程包括细胞融合导致异核体(heterokaryon)的形成,异核体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导致核的融合,形成单核的杂种细胞。有性生殖时发生正常的细胞融合,即由两个配子融合成一个合子。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分三步进行∶首先用荧光染料标记抗体∶将小鼠的抗体与发绿色荧光的荧光素(fluorescin)结合,人的抗体与发红色荧光的罗丹明(rhodamine)结合;第二步是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在灭活的仙台病毒的诱导下进行融合;最后一步将标记的抗体加入到融合的人、鼠细胞中,让这些标记抗体同融合细胞膜上相应的抗原结合。开始,融合的细胞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绿色。在37℃下40分钟后,306 两种颜色的荧光在融合的杂种细胞表面呈均匀分布,这说明抗原蛋白在膜平面内经扩散运动而重新分布。这种过程不需要ATP.如果将对照实验的融合细胞置于低温(1℃)下培育,则抗原蛋白基本停止运动。这一实验结果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膜整合蛋白的侧向扩散运动。29.成斑(patching)、成帽(capping306 )反应淋巴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对外源蛋白进行应答,抗体分子位于细胞质膜上。蛋白质能够在不同的动物中诱导产生抗体,如果将小鼠的抗体注入兔子中,兔子将会产生抗小鼠抗体的抗体。可以从兔子的血液中分离这种抗体,并将这种抗体共价连接到荧光染料上,就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当兔子的抗小鼠的抗体与小鼠的淋巴细胞混合时,带有标记的抗体就会同小鼠淋巴细胞质膜上的抗体结合,并分布在整个淋巴细胞的表面,但很快就会成块或成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抗体是多价的,每一个兔子的抗体能够同小鼠细胞质膜表面的多个抗体分子反应,也就是说小鼠的每一个膜抗体将同多个兔子的抗体反应。这样,在小鼠淋巴细胞的细胞质膜表面形成“兔抗小鼠抗体分子-小鼠膜结合抗体”的斑。斑逐渐聚集扩大,当小鼠淋巴细胞质膜表面抗体全部同兔子的抗小鼠抗体结合后,将会在细胞表面的一侧形成“帽子”结构,最后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很显然,如果小鼠细胞质膜中的抗体蛋白不能自由的进行侧向扩散的话,斑和帽都是不能形成的。30.光脱色荧光恢复技术研究膜流动性的一种方法。首先用荧光物质标记膜蛋白或膜脂,然后用激光束照射细胞表面某一区域,使被照射区域的荧光淬灭变暗形成一个漂白斑。由于膜的流动性,漂白斑周围的荧光物质随着膜蛋白或膜脂的流动逐渐将漂白斑覆盖,使淬灭区域的亮度逐渐增加,最后恢复到与周围的荧光光强度相等。细胞膜蛋白的标记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非特异性的染料,如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将细胞膜蛋白全部进行标记。也可用特异性的探针,如荧光抗体,标记特异的膜蛋白。膜蛋白一旦被标记就可用激光束进行局部照射处理,使荧光脱色,形成直径约为1μm的白斑。若是可移动的膜蛋白,则会因蛋白的移动,使白斑消失,若是不能移动的蛋白。则白斑不会消失。根据荧光恢复的速度,可推算膜脂的扩散速度为每秒钟为几个微米,而膜蛋白的扩散速度变化幅度较大,少数膜蛋白的扩散速度可达到膜脂的速度,大多数蛋白的扩散速度都比膜脂慢,还有一些膜蛋白完全限于某一个区域。正是这种限制,使膜形成一些特定的膜微区(membranedomain),这些微区具有不同的蛋白组成和功能。这实际上是膜蛋白不对称分布带来膜功能的不对称。FRAP306 技术也有它的不足之处。第一,它只能检测膜蛋白的群体移动,而不能观察单个蛋白的移动。其次,它不能证明膜蛋白在移动时是否受局部条件的限制。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发展了单颗粒示综(single-particletracking,SPT)技术,可以用抗体金(直径15~40nm)来标记单个膜蛋白,然后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摄像显微镜进行观察。31.电子自旋共振谱技术证明膜脂流动性的一种方法。在该技术中将一个含有不配对的电子基团(通常是硝基氧基团)加到磷脂的脂肪酸尾端,这就是所谓的自旋标记(spin-label)。当将这种脂暴露于外加磁场时,由于不配对电子基团的存在,它能够自旋产生顺磁场信号,这种共振能够被仪器检测获得共振谱。如果被标记的脂位于脂双层,根据共振谱就可以判断膜脂的流动性。32.细胞运输(cellulartransport)这种运输主要是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包括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原材料的摄取和代谢废物的排除及产物的分泌。如细胞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以及细胞质膜上的离子泵将Na+泵出、将K+泵入细胞都属于这种运输范畴。33.胞内运输(intracellulartransport)是真核生物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与细胞内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包括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等与细胞内的物质交换。34.转细胞运输(transcellular306 transport)这种运输不仅仅是物质进出细胞,而是从细胞的一侧进入,从另一侧出去,实际上是穿越细胞的运输。在多细胞生物中,整个细胞层作为半渗透性的障碍,而不仅仅是细胞质膜。如植物的根部细竞赛名词解释7胞负责吸收水份和矿物盐,然后将它们运输到其他组织即是这种运输。35.膜运输蛋白(membranetransportprotein)膜运输蛋白是膜整合蛋白,或是大的跨膜分子复合物,功能是参与被动运输(促进扩散)或主动运输(运输泵)。参与促进扩散的膜运输蛋白虽然没有酶活性,但是具有酶催化的特点,如可达到最高速率、具有特异性和竞争抑制等,因此,运输蛋白又被称为透性酶(permease)。36.离子载体(ionophore)离子载体是一些能够极大提高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载体分子。大多数离子载体是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它们能够杀死某些微生物,其作用机制就是提高了靶细胞膜通透性,使得靶细胞无法维持细胞内离子的正常浓度梯度而死亡,所以离子载体并非是自然状态下存在于膜中的运输蛋白,而是人工用来研究膜运输蛋白的一个概念。根据改变离子通透性的机制不同,将离子载体分为两种类型:通道形成离子载体(channel-forming306 ionophore)和离子运载的离子载体(ion-carryingionophore)。37.短杆菌肽A(gramicidinA)是一种由15个氨基酸组成的线性肽,其中8个是L-氨基酸,7个是D-氨基酸,它具有疏水的侧链,两个分子在一起形成跨膜的通道,所以是一种形成通道的离子载体,它能够有选择地将单价阳离子顺电化学梯度通过膜,不过它并不显著提高运输速度。可被短杆菌肽A离子通道运输的阳离子有∶H+〉NH4+〉K+〉Na+〉Li+.38.缬氨霉素(valinomycin)是一种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环形小肽,它是一种脂溶性的抗生素。将缬氨霉素插入脂质体后,通过环的疏水面与脂双层相连,极性的内部能精确地固定K+.它在一侧结合K+,然后向内侧移动通过脂双层,在另一侧将K+释放到细胞内。缬氨酶素可使K+的扩散速率提高100,000倍,但是它不能有效地提高Na+的扩散速度。39.扩散(diffusion306 )是指物质沿着浓度梯度从半透性膜浓度高的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通常把这种过程称为简单扩散。这种移动方式是单个分子的随机运动,无论开始的浓度有多高,扩散的结果是两边的浓度达到平衡。虽然这种移动不需要消耗能量,主要是依靠扩散物质自身的力量,但从热力学考虑,它利用的是自由能。如果改变膜两侧的条件,如加热或加压,就有可能改变物质的流动方向,其原因就是改变了自由能。所以,扩散是物质从自由能高的一侧向自由能低的一侧流动。40.渗透(osmosis)是指水分子以及溶剂通过半透性膜的扩散。水的扩散同样是从自由能高的地方向自由能低的地方移动,如果考虑到溶质的话,水是从溶质浓度低的地方向溶质浓度高的地方流动。41.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简单扩散是被动运输的基本方式,不需要膜蛋白的帮助,也不消耗ATP,而只靠膜两侧保持一定的浓度差,通过扩散发生的物质运输。简单扩散的限制因素是物质的脂溶性、分子大小和带电性。一般说来,气体分子(如O2、CO2、N2)、小的不带电的极性分子(如尿素、乙醇)、脂溶性的分子等易通过质膜,大的不带电的极性分子(如葡萄糖)和各种带电的极性分子都难以通过质膜。42.促进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协助扩散,或帮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促进扩散同简单扩散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促进扩散需要膜蛋白的帮助,并且比简单扩散的速度要快几个数量级。②306 简单扩散的速率与溶质的浓度成正比,而膜蛋白帮助的促进扩散可以达到最大值,当溶质的跨膜浓度差达到一定程度时,促进扩散的速度不再提高。③在简单扩散中,结构上相似的分子以基本相同的速度通过膜,而在促进扩散中,运输蛋白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如运输蛋白能够帮助葡萄糖快速运输,但不帮助与葡萄糖结构类似的糖类运输。④与简单扩散不同,运输蛋白的促进扩散作用也会受到各种抑制。膜运输蛋白的运输作用也会受到类似于酶的竞争性抑制,以及蛋白质变性剂的抑制作用。43.通道蛋白(channelprotein)通道蛋白是一类横跨质膜,能使适宜大小的分子及带电荷的分子通过简单的自由扩散运动,从质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通道蛋白可以是单体蛋白,也可以是多亚基组成的蛋白,它们都是通过疏水的氨基酸链进行重排,形成水性通道。通道蛋白本身并不直接与小的带电荷的分子相互作用,这些小的带电荷的分子可以自由的扩散通过由脂双层中膜蛋白带电荷的亲水区所形成的水性通道。通道蛋白的运输作用具有选择性,所以在细胞膜中有各种不同的通道蛋白。通道蛋白参与的只是被动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并不与被运输的分子结合,也不会移动,并且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所以运输时不消耗能量。44.电位-门控通道(voltage-gated306 channels)这类通道的构型变化依据细胞内外带电离子的状态,主要是通过膜电位的变化使其构型发生改变,从而将“门”打开。在很多情况下,门通道有其自己的关闭机制,它能快速地自发关闭。开放往往只有几毫秒时间。在这短暂瞬息时间里,一些离子、代谢物或其它溶质顺着浓度梯度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电位-门控通道在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导中起主要作用,电位�;门控通道也存在于其他的一些细胞,包括肌细胞、卵细胞、原生动物和植物细胞。45.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channel)这类通道在其细胞内或外的特定配体(ligand)与膜受体结合时发生反应,引起门通道蛋白的一种成分发生构型变化,结果使“门”打开。因此这类通道被称为配体-门控通道,它分为细胞内配体和细胞外配体两种类型。46.胁迫门控通道(stretch-gatedchannel)这种通道的打开受一种力的作用,听觉毛状细胞的离子通道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声音的振动推开协迫门控通道,允许离子进入毛状细胞,这样建立起一种电信号,并且从毛状细胞传递到听觉神经,然后传递到脑。47.载体蛋白(carrier306 protein)载体蛋白需要同被运输的离子和分子结合,然后通过自身的构型变化或移动完成物质运输的膜蛋白。载体蛋白促进扩散时同样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其上有结合点,只能与某一种物质进行暂时性、可逆的结合和分离。而且,一个特定的载体只运输一种类型的化学物质,甚至一种分子或离子。载体蛋白既参与被动的物质运输,也参与主动的物质运输。由载体蛋白进行的被动物质运输,不需要ATP提供能量。载体蛋白对物质的转运过程具有类似于酶与底物作用的动力学曲线、可被类似物竞争性抑制、具有竞争性抑制等酶的特性。但与酶不同的是:载体蛋白不对转运分子作任何共价修饰。48.水通道蛋白(aquaporin)一种水的分子通道。在动物和植物细胞中已经发现有几种不同的水通道蛋白。在动物细胞中已经鉴定了水通道蛋白家族中的六个成员,在植物中发现了具有类似功能的蛋白质。膜的水通道蛋白AQP1是1988年发现的,开始将这种蛋白称为通道形成整合蛋白(CHIP),是人的红细胞膜的一种主要蛋白。它可以使红细胞快速膨胀和收缩以适应细胞间渗透性的变化。AQP1蛋白也存在于其他组织的细胞中。AQP1及它的同系物能够让水自由通过(不必结合),但是不允许离子或是其他的小分子(包括蛋白质)通过。AQP1是由四个相同的亚基构成,每个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kDa306 ,每个亚基有六个跨膜结构域,在跨膜结构域2与3、5与6之间有一个环状结构,是水通过的通道。另外,AQP1的氨基端和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是严格对称的,因此,同源跨膜区(1,4、2,5、3,6)在质膜的脂双层中的方向相反。AQP1对水的通透性受氯化汞的可逆性抑制,对汞的敏感位点是结构域5与6之间的189位的半胱氨酸。其他几种AQP1与肾功能有关。49.运输ATPase(transportATPase)能够水解ATP,并利用ATP水解释放出的能量驱动物质跨膜运输的运输蛋白称为运输ATPase,由于它们能够进行逆浓度梯度运输,所以有称为泵。共有四种类型的运输ATPase:①P型离子泵(P-typeionpump),或称P型ATPase.此类运输泵运输时需要磷酸化(P是phosphorylation的缩写),包括Na+-K+泵、Ca2+离子泵。②V型泵(V-typepump),或称V型ATPase,主要位于小泡的膜上(V代表vacuole或vesicle),如溶酶体膜中的H+泵,运输时需要ATP供能,但不需要磷酸化。③F型泵(F-typepump),或称F型ATPase.这种泵主要存在于细菌质膜、线粒体膜和叶绿体的膜中,它们在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是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偶联因子(F即fector的缩写)。F型泵工作时不会消耗ATP,而是将ADP转化成ATP,但是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具有ATPase的活性。④ABC运输蛋白(ATP-bindingcassettletransportor),这是一大类以ATP供能的运输蛋白,已发现了100多种,306 存在范围很广,包括细菌和人。50.协同运输(cotransport)协同运输又称偶联主动运输,它不直接消耗ATP,但要间接利用自由能,并且也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运输时需要先建立电化学梯度,在动物细胞主要是靠钠泵,在植物细胞则是由H+泵建立的H+质子梯度。动物细胞中,质膜上的钠泵和载体协作完成葡萄糖、氨基酸等的逆浓度梯度的协同运输。运输的机理是:载体蛋白有两个结合位点,可分别与细胞外的Na+、糖(氨基酸)等结合。Na+和葡萄糖分别与载体结合后,载体蛋白借助Na+/K+泵运输时建立的电位梯度,将Na+与葡萄糖(或氨基酸)同时运输到细胞内。在细胞内释放的Na+又被Na+/K+泵泵出细胞外维持Na+离子的电位梯度。由于协同运输能够同时转运两种物质,如果两种物质向同一方向运输,则称为同向(synport),例如葡萄糖和Na+的偶联运输,它是由Na+离子梯度驱动的。如果同时转运的两种物质是相反的方向,则称为异向(antiport),如心肌细胞中Na+与Ca2+的交换,也是由Na+离子梯度驱动的。51.磷酸化运输(phosphorylating306 transport)该运输方式最早发现于细菌中,后在动物细胞中也发现有类似的跨膜运输方式,又称为基团转运。其机理是通过对被转运到细胞内的分子进行共价修饰(主要是进行磷酸化)使其在细胞中始终维持“较低”的浓度,从而保证这种物质不断地沿浓度梯度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运。在这种运输系统中,涉及几种酶和一个被称为HPr小分子蛋白;被转移的基团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高能磷酸键上的磷酸基团,运输中所需要的能量则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高能磷酸键提供。在细菌细胞中,这种运输作用主要是进行一些糖的运输,如乳糖、葡萄糖、甘露醇等。分子生物学名词腺嘌呤Adenine(A):一种碱基,和胸腺嘧啶T结合成碱基对。等位基因(Alleles):同一个基因座位上的多种表现形式。一般控制同一个性状,比如眼睛的颜色等。氨基酸(AminoAcid):共有20种氨基酸组成了生物体中所有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由遗传密码决定。扩增(Amplification):对某种特定DNA片段拷贝数目增加的方法,有体内扩增和体外扩增两种。(参见克隆和PCR技术)克隆矩阵(ArrayedLibrary):一些重要的重组体的克隆(以噬菌粒,YAC306 或者其他作载体),这些重组体放在试管中,排成一个二维矩阵。这种克隆矩阵有很多应用,比如筛选特定的基因和片段,以及物理图谱绘制等。从每种克隆得到的遗传连锁信息和物理图谱信息都输入到关系数据库中。自显影技术(Autoradiography):使用X光片来显示使用放射性元素标记的DNA片段的位置,常用在使用凝胶将DNA片段按照片段大小分离之后,显示各个DNA片段的位置。常染色体(Autosome):和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人是双倍体动物,每个体细胞中都含有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一对是性染色体(XX或者XY)。噬菌体(Bacteriophage):参见phage碱基对(BasePair,bp):两个碱基(A和T,或者C和G)之间靠氢键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碱基对。DNA的两条链就是靠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序列(Basesequence):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分析(BaseSequenceAnalysis):分析出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时能够全自动化)cDNA:参见互补DNA厘摩(cM):一种度量重组概率的单位。在生殖细胞形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现象,如果两个标记之间发生交叉的概率为1%,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就定义为1cM.对人类来说,1cM大致相当于1Mbp.着丝点(Centromere306 ):在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从细胞的两端发出纺锤丝,连接在染色体的着丝点上,将染色体拉向细胞的两级。染色体(Chromosome):细胞核中能够自我复制的部分,包含承载遗传信息的DNA分子。原核生物中只有一个呈环状的染色体;而真核生物中一般包含多个染色体,每条染色体都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克隆库(CloneBank):参见基因组文库(genomiclibrary)。克隆(名词,Clones):从同一个亲代细胞形成的一组细胞。克隆(动词,Cloning):形成大量子细胞的无性繁殖过程,这些子细胞和亲代细胞完全相同,这个过程称为克隆。克隆载体(CloningVector):通常采用从病毒、质粒或高等生物细胞中获取的DNA作为克隆载体,在载体上插入合适大小的外源DNA片段,并注意不能破坏载体的自我复制性质。将重组后的载体引入到宿主细胞中,并在宿主细胞中大量繁殖。常见的载体有质粒,噬菌粒,酵母人工染色体。互补DNA(cDNA):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的DNA,常常采用互补DNA的一条链作为绘制物理图谱时的探针。互补序列(Complementary306 sequence):以一条核苷酸链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规则形成的互补链,称为该模板的互补序列。保守序列(ConservedSequence):指DNA分子中的一个核苷酸片段或者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片段,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邻接图谱(ContigMap):邻接图谱描述覆盖了整个染色体的小片段的顺序关系,这些小片段相互邻接,两个片段通过有重叠部分推断出两者相互邻接。邻接片段(Contigs):染色体片段的克隆,两个片段通过有重叠部分推断出两者相互邻接噬菌粒(Cosmid):人工构造的含有Lambda抗菌素的cos基因的克隆载体。噬菌粒能够引入到???Lambda抗菌素微粒中,然后注入到大肠杆菌中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将长达45kb的DNA片段引入到宿主细菌的质粒载体中。交叉(Crossingover):在减数分裂时,来自父本的染色体和来自母本的染色体有时会发生断裂,然后交换断裂部分重新组合成新的染色体,这种交叉常常会导致等位基因的交换。胞嘧啶(Cytosine):碱基的一种,和鸟嘌呤结合成碱基对C-G.双倍体(Diploid306 ):一整套遗传物质中包含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大多数动物的细胞(配子细胞除外)都含有双倍体的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DNA:编码遗传信息的大分子。DNA是一种双链结构,两条链之间通过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相互连接。相互配对的核苷酸之间有着严密的规则,因此我们能够通过一条链的顺序推断出另一条链的顺序。DNA复制(replication):以现有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一条新的链。在人类和其他真核生物细胞中,DNA的复制在细胞核中进行。DNA序列(sequence):DNA片段、基因、染色体、基因组中的碱基排列顺序。结构域(Domain):蛋白质中一个有着特定功能的独立单元。多个结构域共同构成蛋白质的功能。双螺旋(DoubleHelix):DNA的两条链互相缠绕在一起,形成一种双螺旋结构。大肠杆菌(EColi):细菌的一种。遗传学家对大肠杆菌研究得比较透彻,大肠杆菌的染色体比较小,通常没有致病性,易于培养。电泳技术(Electrophoresis):分离大分子的一种方法,能够从一堆混杂在一起的DNA306 或者蛋白质中依据各个片段的大小将它们分开。一般在介质两端加电压,介质一端设有小槽,槽内放有待分离的大分子溶液,在电场的作用下,大分子会从一端向另一端运动,但是由于自身的大小或分子量的不同,它们的泳动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位置将它们分离开来。常用的介质有琼脂糖和聚丙稀酰胺。内切核酸酶(Endonuclease):内切核酸酶能够在核酸底物的某个内部切点上切开。酶(Enzyme):一种特殊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它能够加快生化反应的速度,但是不改变反应的方向和产物。真核生物(Eukaryote):细胞或生物自身有细胞膜包被,有结构独立的细胞核,以及发育完全的细胞器。除了病毒、细菌和蓝藻绿藻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真核生物。竞赛名词解释8外显子(Exons):基因中有编码蛋白质功能的部分。外切酶(Exonclease):外切酶从DNA片段的自由端开始酶切。荧光原位杂交(FISH: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是一种物理图谱绘制方法,使用荧光素标记探针,以检测探针和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或分裂间期的染色质的杂交。流式细胞术:根据细胞或者染色体的光吸收性和光发射性对材料进行分析的方法。配子(Gamete):成熟的雄性或雌性生殖细胞(精子或卵子),只有单倍体的染色体。基因(Gene306 ):遗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基因是特定染色体上特定位置的一段核苷酸片段,能够编码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基因表达(GeneExpression):基因编码的信息转化为细胞结构并在细胞中行使功能的过程。包括转录成信使RNA接着翻译成蛋白质的基因,以及转录成RNA但是不翻译成蛋白质的基因。基因家族(GeneFamilies):一组关系紧密,表达产物相似的基因。基因图谱(GeneMapping):在一个DNA分子上决定基因的顺序及其相互间的距离。包括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基因产物(GeneProduct):基因表达过程中形成的RNA或蛋白质。基因表达产物的多少常用来衡量一个基因的表达活性,如果一个基因的表达产物异常减少的话,这种基因产物的数量异常常常预示着疾病基因的存在。遗传密码(GeneticCode):信使RNA上每三个一组的核苷酸序列,决定了蛋白质肽链上的一个氨基酸。DNA上的碱基序列控制形成信使RNA上的核苷酸序列,进而决定了蛋白质肽链上的氨基酸序列。遗传学(genetics):研究特定性状的遗传行为的科学。基因组(Genome):一种生物所有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称为基因组,基因组的大小常常采用碱基对的数目来表示。基因组计划(Genome306 Project):基因组计划的目标是绘制基因组的图谱,对基因组进行测序。基因组文库(GenomicLibrary):对某个染色体,制备随机产生的、相互之间有重叠部分的片段的克隆。鸟嘌呤(Guanine):碱基的一种,和胞嘧啶以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C-G.单倍体(Haploid):单倍体细胞中只有一套染色体(是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的一半),比如动物的精子和卵子、植物的卵细胞和花粉都是单倍体细胞。杂和体(Heterozygosity):同源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有不同的等位基因,这个细胞就称为杂和体。Homeobox:很多基因中都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碱基序列。对果蝇和人类的研究都发现了Homeobox的存在。在果蝇中存在一种Homeobox,它能界定哪些基因在何时表达„„同源性(Homologies):指同种类不同个体或者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染色体或者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一)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Chromosome):一对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染色体上有着相同的线性基因序列。基因治疗(HumanGeneTherapy):直接在细胞中引入正常的DNA以治疗遗传疾病的方法。人类基因组行动计划:是自1986年美国能源部领导的项目的总称。包括(1):建立某个染色体的DNA306 片段的顺序(2)开发分析基因图谱和测序的算法(3)开发DNA检测和分析的新设备。现在的名称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而整个美国的有关工作则称为人类基因组项目,由美国能源部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共同领导。杂交(Hybridization):两段互补的DNA单链,或者一段DNA单链和一段RNA依照碱基互补规则形成一条双链的过程。生物信息学(Informatics):使用计算机和统计方法作为工具,管理从试验中得到的大量信息。生物信息学包括:数据库搜索的快速算法,对DNA的分析方法,从DNA序列来预测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原位杂交(insituhybridization):使用DNA或者RNA探针来检测与其互补的另一条链在细菌或其他真核细胞中的位置。分裂间期(interphase):整个细胞周期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期间细胞完成染色体中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呈现出染色质的形态即长的细丝状。内含子(Introns):基因中除了外显子,剩余的DNA序列就构成了内含子,内含子被转录成RNA,但是接着就被剪切掉,因此内含子不编码蛋白质。体外(invitro):在一个活体生物之外。比如DNA的体外复制,它不使用将外源DNA306 引入到宿主细胞内进行大量繁殖的方法。染色体组型(Karyotype):描述一个生物体内所有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数量信息的图象。这种组型技术可用来寻找染色体歧变同特定疾病的关系,比如: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增加、形状发生异常变化等。文库(library):从某条染色体上制取的DNA片段未经排序的克隆集合,克隆之间的顺序关系可以通过物理图谱来显示。连锁关系(Linkage):两个标记之间的邻接关系。如果两个标记间距离比较近的话,那么在减数分裂发生交叉,两个标记被分离的概率就比较小。连锁图谱(LinkageMap):染色体上两个遗传位点之间相对位置的关系。两个位点之间的距离依据它们共同遗传的概率来确定。定位(Localize):确定一个基因或者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原始位置。位点(Locus:Lociaspl):染色体上一个基因或者标记的位置。位点有时特指DNA上有表达功能的部分。酶切图谱(MacrorestrictionMap):描述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点的位置和距离信息的图谱。标记(Marker306 ):染色体上一个可以被识别的区域(比如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点,基因的位置等)。标记的遗传能够被检测出来。标记可以是染色体上有表达功能的部分(比如基因),也可以是没有编码蛋白质功能但遗传特性能够被检测出来的部分。减数分裂(Meiosis):精母细胞或卵母细胞的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但是两次连续的分裂,最终产生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信使RNA(MessengerRNA):携带遗传信息,在蛋白质合成时充当模板的RNA.四分体时期(Metaphase):在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经过复制都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这样两条同源染色体就包含4条染色单体,它们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最适宜对染色体进行观察。Mult裂(Mitosis):细胞的一种繁殖方式,每个细胞都形成和亲代细胞两个完全相同的子细胞。iplexing:一种同时采用多种样品的测序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测序速度。突变(Mutation):DNA序列上任一种可以被遗传的变易。核苷酸(Nucleotide):DNA和RNA的基本组成部分,通常包含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多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一条链状。细胞核(Nucleos):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内含遗传物质。癌基因(Oncogene306 ):一种能够导致癌症的基因。许多致癌基因都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细胞的成长速度。噬菌体(phage):一种以细菌为宿主细胞的病毒。物理图谱(PhysicsMap):物理图谱描绘DNA上可以识别的标记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距离(以碱基对的数目为衡量单位),这些可以识别的标记包括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基因等。物理图谱不考虑两个标记共同遗传的概率等信息。对于人类基因组来说,最粗的物理图谱是染色体的条带染色模式,最精细的图谱是测出DNA的完整碱基序列。质粒(Plasmid):质粒是细菌的染色体外能够自我复制的环状DNA分子。它能够和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明显地区别开来,而且并不是细胞生存的必要物质。一些质粒适宜于引入到宿主细胞中去,并利用宿主细胞的DNA大量繁殖,因此我们常常采用质粒作为外源DNA的载体,外源DNA借助于质粒在宿主细胞中大量繁殖。多基因病(PolygenicDisorder):有多个基因位点共同决定的遗传病(如心脏病、糖尿病、一些癌症等)。这类疾病的遗传由多个基因位点共同控制,因而比单基因病的遗传更为复杂。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一种体外扩增DNA的方法。PCR使用一种耐热的多聚酶,以及两个含有20个碱基的单链引物。经过高温变性将模板DNA分离成两条链,低温退火使得引物和一条模板单链结合,然后是中温延伸,反应液的游离核苷酸紧接着引物从5’端到3’306 端合成一条互补的新链。而新合成的DNA又可以继续进行上述循环,因此DNA的数目不断倍增。多聚酶(Polymerase):多聚酶具有催化作用,能够加快游离的核苷酸和DNA模板结合形成新链的反应速度。多态性(Polymorphism):多个个体之间DNA的差异称为多态性。DNA变异概率超过1%的变异,比较适宜作为绘制连接图谱的证据。引物(Primer):预先制备的比较短的核苷酸链,在新链合成过程中作为引物,游离的核苷酸在引物之后按顺序和模板上的碱基结合,形成新链。原核生物(Prokaryote):原核生物没有细胞膜,结构清晰的核以及其他细胞器。细菌是原核生物。探针(Probe):是一条DNA单链或者一条RNA链,具有特定的序列,并且使用放射性元素或者免疫特性物质进行标记。探针和克隆库中的某条互补片段结合成一条双链结构,我们可以借助于探针的检测来获知与其互补的链的位置。启动子(Promoter):DNA上的一个特定位点,RNA聚合酶在此和DNA结合,并由此开始转录过程。蛋白质(Protein):一种由一条或者多条肽链构成的大分子。每条肽链上核苷酸的顺序是由基因外显子部分的碱基序列决定的。蛋白质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蛋白质都具有特定的功能。酶、抗体和激素等都是蛋白质。306 嘌呤(Purine):一种含氮的单环结构物。是核苷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腺嘌呤A和鸟嘌呤G两种。嘧啶(Pyrimidine):一种含氮的双环结构,是核苷酸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三种。重组克隆(RecombinantClone):将不同来源的DNA片段合成在一个DNA分子中,这种技术称为重组,得到的分子为重组克隆。DNA重组技术(RecombinantDNATechnology):在细胞体外将两个DNA片段连接成一个DNA分子的技术。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重组DNA分子能够被引入到宿主细胞中并在宿主细胞中大量繁殖。调控序列(regulatoryregionsandsequence):一段控制基因表达的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enzyme,endonuclease):这种酶能够识别出DNA上特定的碱基序列,并在这个位点将DNA酶切。细菌中有400中限制性内切酶,能够识别出100中DNA序列。酶切位点(RestrictionEnzymecuttingsite):DNA上一段碱基的特定序列,限制性内切酶能够识别出这个序列并在此将DNA酶切成两段。306 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sm):从不同个体制备的DNA,使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切得的片段长度各不相同。酶切片段的长度可以作为物理图谱或者连接图谱中的标记子。通常是在酶切位点处发生突变而引发的。核糖核酸RNA(Ribonucleicacid):从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部分分离出来的化学物质。在蛋白质合成和其他生化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RNA的结构和DNA的结构类似,都是有核苷酸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成的长链。RNA可以分为信使RNA、转运RNA、核糖体RNA以及其他类型的RNA.核糖体RNA(RibonsomalRNArRNA):存在于核糖体中的RNA.核糖体(Ribonsome):细胞质中含有rRNA和相关蛋白质的细胞器,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序列位置标签(SequenceTaggedSite,STS):一段短的DNA序列(200-500个碱基对),这种序列在染色体上只出现一次,其位置和碱基顺序都是已知的。在PCR反应中可以检测处STS来,STS适宜于作为人类基因组的一种地标,据此可以判定DNA的方向和特定序列的相对位置。ETS是cDNA上的STS.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在人类细胞中是X或者Y306 染色体,性染色体决定了个体的性别。雌性细胞中含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性细胞中含有1个X染色体和1个Y染色体。鸟枪法(Shotgunmethod):使用基因组中的随机产生的片段作为模板进行克隆的方法。单基因病(SingleGeneDisorder):一个基因的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了突变造成的疾病。体细胞(SomaticCells):个体中除了生殖细胞及其母细胞之外的细胞,都是体细胞。串联重复序列(Tandemrepeatsequences):在染色体上一段序列的多次重复,称为串联重复序列。常用来作为物理图谱中的标记子。端粒(Telomere):是染色体的末端部分,这一特殊结构区域对于线型染色体的结构和稳定起重要作用。转录(Transcription):以某一DNA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原则形成一条新的RNA链的过程,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转运RNA(tRNA):转运RNA具有特殊的结构,其一端包含3个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能和信使RNA上的密码子按照碱基配对原则进行结合。另一端则带有一个氨基酸。因此转运RNA能够同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结合并运到核糖体上,核糖体按mRNA306 上的遗传信息将氨基酸装配成蛋白质。转化(Transformation):将外源DNA整合到某一细胞基因组中的过程„„翻译(Translation):mRNA上携带的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称为翻译。病毒(Virus):一种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生存。病毒一般包含核酸以及外壳蛋白,有些动物的病毒的外面也偶尔覆盖一层细胞膜。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之后,利用宿主的合成机制复制出大量的后代„„酵母菌人工合成染色体(YeastArtificialChromosome):一种能够克隆长达400Kb的DNA片段的载体,含有酵母细胞中必需的端粒、着丝点和复制起始序列。微生物学的基础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be)微观的生物机体。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细小的肉眼竞赛名词解释9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Microorgamism)微观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微米(Micrometer)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microbe)306 :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cell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cell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霉菌(Mold)306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感染(Infection)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无菌的(Aseptic):没有能够引起感染或污染的微生物。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传染病。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化学制品治疗疾病。抗生素疗法(tetracycline):用真菌等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来治疗疾病。分类学(Tasonomy):尽可能有亲缘关系基础上对有机体的分类。无性繁殖系(Clone):从单一细胞传下来的细胞集群。属(Genus):一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种。分辨率(resolving306 power):能够分辨出两者之间最小的距离。菌株(Strain):单一分离体后代组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污染:微生物纯培养物和灭过菌的物品等被某些杂菌或有害微生物混人或沾染的现象。球菌(coccus)球状的细菌。杆菌(bacillus)杆状的细菌。螺旋状细菌(Spirillum)螺旋状的或开塞钻状的细菌。(呈弯曲状的细菌)螺旋体(Spirochete)螺旋形细菌;多为寄生性的。梅毒(Syphilis):由梅毒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链球菌(Streptococci):分裂后细胞成链的球菌。弧菌:菌体呈有一个弯曲呈弧形(即弯度一圈)。螺菌:菌体较为坚硬有多个弯曲。衰老型、退化型:细菌在老的培养物中会出现各种与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重新培养有些可以恢复,有些不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细菌多型性:有些细菌尽管在最适宜的(正常的)环境中生长,其形态也很不一致。菌柄(Prosthecas):在诸如柄杆菌属的细菌中,作为细胞壁的一部分的附器。球状体(球形体,spheroplast)多用革兰氏阴性细菌,以溶菌酶法处理获得,其外壁的结构尚存,所以,原生质体对外界环境具一定抗性,并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体。细菌细胞壁(cell-wall306 ):包在表面较坚韧略具有弹性的结构,是一层较薄的膜状结构。核(Nucleus):细胞内结构,含有染色体。细胞膜(cellmembrance):是细胞壁和原生质之间一层柔软并具有半透性的生物膜(又叫质膜、原生质膜、胞浆膜)。革兰氏染色法(Gramstain):一种鉴别染色法,当用脱色剂处理时,根据保留或失去原始着色剂(结晶紫)与否,细菌被划分为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核仁(Nucleolus):细胞核中的一种小体。核糖体(Ribosome):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细胞质结构单位,为蛋白质合成地点。核糖核酸[Ribonucleicacid(RNA)]:见于细胞质和核仁的核酸;含有磷酸,D-核糖,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核酸(Nucleicacid):一类由核苷酸复合物连接构成的分子;其类型有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核蛋白(Nucleoprotein):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分子。组蛋白: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类碱性蛋白(其作用之一是使大量遗传信息压缩在核内)质粒:细菌除了原核以外,还有染色体外遗传因子(为环状DNA306 分子,能自我复制)细胞间的(Intercellular):在细胞之间。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膜和核之间的细胞生活物质。细胞器(Organelle):细胞的结构或组分。荚膜(Capsule):围绕某些微生物细胞壁的一种胶状包被或粘液层。(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粘液性物质)。粘液层: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没有明显的边缘粘液性物质。菌胶团:如果细菌荚膜连在一起,其中包含有许多细菌叫菌胶团。细菌的化学趋避运动:细菌趋势向吸引物并聚集于浓度区或与避离排斥物,菌体集中在低浓度区,蛋白质为接受物。细菌的光趋避运动:先培养在具有弱光的液体培养基中,用强光照射某一区域,通过10—100分钟,通过鞭毛运动,集中在强光照射区。鞭毛(Flagellum)细胞上柔软的鞭状的附器(细长的原生质突起),作为一种运动器官。一端单毛菌:菌体一端只有一条鞭毛。二端单毛菌:菌体二端各有一条鞭毛。丛毛菌:菌体一端成二端各有一丛鞭毛(偏端丛生鞭毛菌、二端丛生鞭毛菌);周毛的(Peritichous):围绕细胞整个表面长着鞭毛。周毛菌(Peritichousflagellumbacterium):在菌体四周都有鞭毛。伞毛(Fimbriae)306 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表面附器,由蛋白质亚单位构成,直径大约为7nm.它们比鞭毛短些、细些。也叫做纤毛。线毛(Pili,散毛,纤毛,菌毛):比鞭毛更细,较短,直硬,数量也较多的细丝。核蛋白体(核糖体):细胞质中无胞膜的颗粒结构,直径150-200埃。中间体(中体):包围质的膜折皱陷入到质细胞里的结构。异染颗粒:用染料多色美兰染色,菌体部分兰色颗粒红紫色,故称异染颗粒。脂类颗粒:细菌在代谢过程中积累起来,但不能被细菌作养料脂类颗粒。多糖颗粒:有糖原和淀粉二类颗粒,可作为细菌的能量来源。液泡(Vacuole):细胞质内清晰的空间。芽孢(内生孢子Endospora):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有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成圆柱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休眠体叫之。孢囊(cytocyst):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菌,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孔壁称之。伴孢晶体(parasporalcrystal)306 :某些芽孢杆菌,如苏云金杆菌,在细胞内产生一种晶体状多肽类内含物称之。裂殖生殖(Schixoteny):营养体多重分裂的无性生殖。裂殖(schizogenesis):表现为细胞的横分裂称为裂殖。异形裂殖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不相等,称为异形裂殖。同形裂殖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相等,称为同形裂殖。裂殖体(Schizont):疟疾寄生物无性生活周期的一个阶段。菌落(集落bacterialcolony):固体培养基上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物(微生物的单个个体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团)菌苔(bacteriallawn)几个菌落连在一起成片生长。培养基(media)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者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琼脂(Agar-agar):红色海藻经过干燥的多糖抽提物,在微生物学培养基中用以作为一种凝固剂。基内菌丝(营养菌丝,substratemycelium)长在培养基内的放线菌菌丝。菌丝无分隔,可以产生各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使培养基着色。气生菌丝(二级菌丝)306 :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放线菌菌丝。气生菌丝直生或分枝丝状,较基内菌丝粗。孢子丝(sporotrichial):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放线菌菌丝。水华或水花(Bloom):在水中有大量的蓝细菌生长,繁殖茂盛,使水随的颜色随藻类的颜色而变化,许多细胞集结在一起形成“水华”或“水花”。(由大量浮游生物生长所引起的水体表面呈色区)共生关系(symbioticsystem):几种生物在有机联系的共生条件下互相得益的关系,有的共生达到了彼此不能分离的程度,或若分离后生长不良。地衣(lichen):蓝细菌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隔膜(Septum):菌丝体中的模壁。菌丝(hypha):多数真菌的典型营养体呈现丝状或管状单一的细丝叫菌丝(叫菌丝)。菌丝体(mycelium):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有隔菌丝(Septahypha)真菌有隔膜的菌丝叫有隔菌丝。无隔菌丝(Non-septahypha):真菌没有隔膜的菌丝叫无隔菌丝。Z型菌丝(Z-hypha):有些真菌的营养体类型,在寄主体内和人工培养基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菌体称之。吸器(吸胞)(Haustorium)306 真菌菌丝某处生出特殊形态的菌丝体或菌丝的变态物,伸入寄主体内吸取养分,这些变态物叫吸器。菌环(菌套annulus)捕食性真菌形成环状,叫菌环(菌套)。菌网(macterialnet)捕食性真菌形成网状,叫菌菌网。假根(Rhizoid):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在菌丝下方生长出发丝状根状菌丝,伸入基质中吸收养分并支撑上部的菌体,呈根状外观。菌核(Sclerotium):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子座(Stroma)是菌丝分化形成的垫状结构,或是菌丝体与寄主组织或基物结合而成的垫状结构物。菌索(Rhizomorph)是菌丝体集合形成的绳状结构。多生于树皮下或地下,形似根状结构物)菌丝束(hyphal306 strand):菌丝平行排列的绳状结构。蕈菌(子)(fungal):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真菌鞭毛(cilium):是单独的细胞器,不是孢子体躯的延伸,它来源于中心粒系统,由9+2根微管(31根亚纤丝)组成结构物。接合孢子(zygospore):是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菌丝长出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配子囊接合而成。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半知菌(fungiimperfecti):因为只了解其生活史的一半,因此常称为半知菌。食用菌(ediblefungi)泛指所有可以吃食的真菌。食用菌(ediblemushrooms)指真菌中有肥大肉质和胶质的繁殖器官(子实体),可以供人类吃食的大型的丝状真菌。毒伞菌(poisonousmushrooms):能产生毒素的大型的丝状真菌。发酵(ferment):泛指一切利用微生物或酶制剂的生产过程。营养体(nutritionbody):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竞赛名词解释10无性孢子(asexualspore)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无性孢子。有性孢子(sexualspore)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有性孢子。游动孢子(zoosporangiospore)鞭毛菌产生的无性孢子。由割裂方式产生,有鞭毛,在在水中游动。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接合菌产生的无性孢子。由割裂方式产生,无鞭毛,不能游动。分生孢子(Conidium):一种无性孢子,可以为一到多个细胞的,和有许多不同的形状(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产生的无性孢子,306 大多由芽殖、裂殖方式产生)。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各类真菌均可形成的无性孢子,由断裂方式产生,壁厚,寿命长,能抗御不良外界环境。(一种厚壁的有抵抗能力的孢子,由菌丝体直接分第而来,菌丝体内原生质和营养物质集中)休眠孢子囊(restingsporangium):是某些低等鞭毛菌的有性孢子,由鞭毛菌同型两性接合生育而成。卵孢子(oospore):是鞭毛菌中卵菌的有性孢子,由异型两性接合生育而成。原配子囊:接合菌相接近的+、—两种菌丝各自向对方生出极短的侧枝叫原配子囊。接合孢子(zygospore):是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菌丝长出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配子囊接合而成。接合菌:指产生一种叫接合孢子的休眠孢子。接合子(Zygote):由两个配子交配而产生的机体。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接合作用(Conjugation):一种配偶暂时融合的交配过程;尤其见于单细胞有机体。子实体(fructification):真菌的产孢结构。担子果或子实体(sporophore)高等担子菌中,306 产生一种高度组织化结构(包括担子和担孢子),称为担子果或子实体。担子子实层担子排列的层叫担子子实层,除担子外,还有刚毛、囊状体。匍匐丝(又叫蔓丝):根霉菌体有一部分呈弧形,在培养基表面水平生长,根霉的气生性强,大部分菌丝上匍匐于营养基质表面的气生菌丝。(联结假根之间的菌丝)假根(pesudorhiza):匍匐菌丝在接触培养基处伸入培养基内呈分枝状生长的菌丝。同宗结合(homothallic):单个菌株能完成有性交配。异宗结合(heterothallic):单个菌株自身不孕,必须与另一菌株相对应的性器官配合才能完成有性交配。子囊子实层(ascusichymenium):子囊排列的层叫子囊子实层,子实层除子囊外,还有则丝、不育丝。子实层(hymenium):子囊着生在一个盘状开口的子囊果内。子实体(Fruitingbody)306 :一种特化的产生孢子的器官。(真菌的产孢结构)子囊(Ascus):子囊类特征的囊状结构,里面产生子囊孢子。(一种囊状产孢结构,球形、棒形成圆筒形)子囊壳(Perithecium):球形、圆筒形或卵形的子囊果,它通常在顶部开一条裂缝或小孔。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子囊果(ascocarp):子囊菌亚门真菌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闭囊壳(子囊球cleistothecium):子囊被包在一个球形无孔的子囊果中。子囊盘(apothecium):呈盘状、碗状成漏斗状,顶部敞开的叫子囊盘。假囊壳(pseudothecium):子座内只有一个子囊腔,顶端有溶化的假孔口。子囊座(ascostroma)子囊座瓶状、盾状或船状等,子座内有1至多个子囊腔,有或无孔口。子囊腔(locule)306 子囊座内着生子囊的腔。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担子果或子实体(basidiocarps)高等担子菌中,产生一种高度组织化结构(包括担子和担孢子),称为担子果或子实体。裸果型担子果:子实层自始裸露于外。被果型担子果:子实层包在子实体内,孢子在担子果分解或遭遇外力破裂时才释放于外。半被果型担子果:子实层初期被菌幕所覆盖,成熟后全部裸露于外。担子子实层担子排列的层叫担子子实层,除担子外,还有刚毛、囊状体。生活史:微生物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初生菌丝(一生菌丝)是由担孢子萌发产生的单核单倍体的菌丝。次生菌丝(二生菌丝)是由初生菌丝联合进行质配而不进行核配的双核菌丝。三生菌丝是组织化的特殊的一些双核组织菌丝,常集结成特殊的形状的子实体即蕈子锁状联合(clampconnection):担子菌的次生菌丝每一个细胞都有二个核,其中一个核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当双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在二个核之间处生一个短小弯磨曲的分枝,核移动,在二核之间生出一个突起如钩状,一个核进入钩一个留在菌丝钩中保留一个核,一个往后移,菌丝中二个核一往前一个往后移钩状突起向下弯曲与细胞壁接触溶化,分枝基部生分隔膜(分隔中间有孔道),在原分支外形成一隔膜,产生一个新细胞双核体,在分隔处保留一个桥形结构叫之。蘑菇圈、仙人圈(fairy306 ring):是由于菌丝辐射生长的缘故。菌丝由中间一点向四周辐射生长,时间长了,中心点及老化的菌丝相继死去,外面的生活力强,于是形成了自然的菌丝体环。菌托(teleoblem):包在担子果子实体的菌柄基部的膜状物。(子实体幼小期包有一层外膜,当菌柄伸长时,外膜破裂残留在菌柄基部形成菌托)菌环(annulus):围绕菌柄的一个环状物。菌柄(stipe):伞菌子实体的柄。位于菌盖下面,有正中生、侧生、偏生。菌盖(cap):子实体的帽状部分。位于菌柄上方。菌褶(gill)菌盖下方与菌肉相连的部分,菌褶似刀片呈辐射状排列。半知菌(fungiimperfecti):因为只了解其生活史的一半,因此常称为半知菌。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从菌丝体上形成分化程度不同的产生分生孢子的结构。(菌丝体的分枝,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座(Sporodochidium):分生孢子梗以聚生的着生形式聚集成垫状的短梗形式,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孢子座的结构。束丝以聚生的着生形式形成一束排列较紧密的直立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面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Acervulus):半知菌形成盘状的孢子果。分生孢子器(Pycnidium):半知菌形成球状的孢子果。酵母菌(yeast306 ):指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单细胞的不具典型菌丝体特征的一类真菌)假菌丝体(pseudomycelium)单细胞菌体互相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串细胞象菌丝称之。二型现象(dimorphism):一定条件下形成单细胞菌体,另一条件下则形成菌丝体。蕈菌(子)(fungal):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出芽(Budding):酵母无性生殖的典型形式,在此过程中多亲代细胞长出一个新的细胞。地衣(Lichem):藻类和真菌类共生,互惠的结合物。黄曲霉毒素(Aflatoxin):一些真菌(黄曲霉)品系产生的毒素;一种致癌物。菌根(Mycorrhiza):真菌和高等植物的根的共生联系。假根(Rhizoid):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发丝状结构,呈根状外观。游动孢子(Zoospore):运动的有鞭毛的孢子。藻菌植物(Thallophyte)306 不具真正的茎、根或叶的植物;包括藻类和真菌。白僵菌(Beauveria):半知局亚门,菌丝有横隔有分枝的真菌。白僵菌可以侵入6个目15科200多种昆虫、螨类的虫体内大量繁殖,同时不断产生白僵素(大环脂类毒素)和草酸钙结晶,这些物质可引起昆虫中毒,使体液发现机能发生变化,打乱新陈代谢以致死亡。绿僵菌(Beauveria):与白僵相似,菌体橄榄绿色。病毒学(virology):研究病毒的科学。滤过性病毒(Filterablevirus):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小孔的微生物。二十面体(Icosahedron):许多病毒粒子的几何形状;二十个三角面和二十个角。干扰素(Ioterferon):动物组织产生的抗病毒物质。病毒粒子(病毒个体virusparticle):是成熟的、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壳体(capsomers):由多个衣壳粒组成的蛋白质外壳。核壳体(核衣壳):是衣壳与其包围着的核酸的总称。衣壳粒(capsomer):衣壳单个的蛋白质亚单位。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衣壳(capsidsymmetry)306 :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的蛋白质外壳。封套(envelope):一般由含有类脂或脂蛋白质组成的包围着病毒核壳体的包膜。细菌过滤器(Filter,bacterial):细菌不能通过的特殊类型的过滤器。寄生现象(Parasitism):被寄生物感染的状态。专性寄生:寄生的一种类型,只能依赖活的寄主生存,脱离寄主不能生活和繁殖)。接种(Inoculation):人为地把微生物或物质引进体内或培养基。接种物(Inoculum):含有微生物的材料,用于接种。溶菌现象:液体培养时细菌被噬菌体裂解,液体由混浊变清的现象。噬菌斑(phague):烈性噬菌体+敏感性细菌混合培养于固体基质中,由于噬菌体进行裂解细菌,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的透明空斑。噬菌体(bacteriumphage)是微生物病毒,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细胞型微生物的病毒。烈性噬菌体(lyticbacteriumphage):感染细胞后引起细菌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Temperatebacteriophage):能与宿主细菌同步复制的噬菌体,因而在噬菌体不需引起溶菌就能通过胞分裂遗传。原噬菌体(protophage):温和噬菌体以其核酸附着在细菌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与细菌染色体一道复制,称原噬菌体。结果:每个子细胞都成为溶解性细菌。敏感性细菌(sensitized306 bacterium):被裂性噬菌体侵染的细菌。溶源性(Lysogeny):携带噬菌体的细菌状态,对这种噬菌体,细菌本身并不敏感。溶原性细菌(lysogenicbacterium):含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感病(infectiondisease):寄主遭受病原物的侵染而发病。侵染力(infestation):病原微生物克服寄主防御能力,侵入体内得以生长、繁殖和扩散等一系列的性能。病原(pathogenium):引起病害的病原生物。抗原性:能与免疫反应产物结合的性质。亚病毒:没有真病毒的形态结构,能利用非自身编码的酶系统进行复制,有侵染性,并可在寄主中引起症状。类病毒(viroid)是寄生于高等生物细胞中一类最小的新病原体,有类似病毒的一面,称为类病毒。卫星RNA(starRNA):是指一些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的才能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片段,它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包体中。拟病毒(Viroid—LikeRNA):是一种类似于类病毒的病毒,其核酸组成,大小、二级结构均与类病毒相似,故又称之为类似类病毒(Viroid—LikeRNA),又称为拟病毒,朊病毒:只含蛋白质外壳不含核酸的病毒。(朊—蛋白质曾用名,现已不用)CJD(Creutzfeldt-JakobDdisease):医源性“海绵类脑血管病变或朊病毒”感染,是世界性顽疾之一。病征:四肢僵值,306 语无论次,尿便失禁。噬放线菌把侵染放线菌的病毒叫噬放线菌。噬蓝藻体(cyanophage):是侵染多种蓝藻的病毒。噬真菌体(mycophage)是侵染多种真菌的病毒。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MLO)又称类菌原质,它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比细菌小比病毒大,具有多型性,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200-300nm,没有细胞壁。螺原体(Spiroplasma)呈螺旋丝状,长3—25um,直径在100-200nm,高度变态。菌原体(thalline)动物的微小原核原生生物,高度变态,如球状或近卵竞赛名词解释11球状,直径125-250nm。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ckOrganismRLO):这类微生物形态结构和性状与立克次氏体极相似,故称之。类细菌(Rickettsia-LickBacteriaRLB)类立克次氏体是一种小形杆状细菌,又不同于细菌,寄生于细胞内部,有细胞壁,有固定的形态,与细菌同属于一个门,又称为类细菌,一般不能人工培养。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01.306 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02.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如叶片等),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03.水分临界期——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缺水最为敏感,最易受害的阶段。04.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37.生长素结合蛋白——机位于质膜上的生长素受体,可使质子泵将膜内质子泵膜外,引起质膜的超级化,胞壁松弛。也有位于胞基质和核质中,促进mRNA的合成。38.植物激素——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到别处,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39.自由生长素——易于从各种溶剂中提取的生长素。40.束缚生长素——指没有活性,需要通过酶解、水解或自溶作用从束缚物质释放出来的生长素。理障碍,使植物受伤甚至死亡的现象。76.逆境蛋白——由逆境因素和紫外线等诱导植物体内形成新蛋白质(酶)。77.大气干旱——空气极度干燥,相对湿度极低,根系吸水赶不上蒸腾失水,因而发生水分亏缺现象。78.钙调素——一种耐热的球蛋白79.306 临界暗期——引起短日照植物或长日照植物成花反应的最低或最高暗期极限称为临界暗期。05.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通称为矿质营养。06.必需元素——指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为直接的效果、如果缺乏时则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以及去除时植物表现出专一的、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症状的一类元素。07.单盐毒害——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有害作用的现象。08.离子对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来减弱或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叫离子对抗。09.平衡溶液——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而无毒害作用的溶液10.还原氨基化——还原氨直接使酮酸氨基化而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11.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12.通道蛋白——在细胞质膜上构成圆形孔道的内在蛋白。13.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养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14.C3途径——以RUB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的最初产物为PGA的光合途径为C3途径。15.306 交换吸附——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的过程,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它离子所置换,所以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16.C4途径——以PE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的初产物是四碳双羧酸的光合途径为C4途径。17.光系统——由不同的中心色素和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18.反应中心——由中心色素、原初电子供体及原初电子受体组成的具有电荷分离功能的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19.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20.磷光现象——当去掉光源后,叶绿素溶液和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这种发光现象称为磷光现象。21.爱默生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分别单独用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22.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CO2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O2并积蓄能量的过程。23.聚光色素——没有光化学活性,只有收集光能的作用,并将之传到反应中心色素的色素。24.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25.306 光补偿点——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26.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27.呼吸作用——生活细胞内某些有机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进行彻底或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过程。28.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过程。29.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而逐步氧化分解,直到形成水和CO2为止的过程。30.巴斯德效应——氧可以降低糖类的分解代谢和减少糖酵解产物的积累的现象叫巴斯德效应。31.P/O——一对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每消耗1个氧原子与所用去的磷酸的比值。32.氧化磷酸化作用——氧化过程中伴随着ATP的合成,即氧化作与磷酸化作用同时进行的过程。33.植物生长物质——是指一些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的物质,它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34.植物生长调节剂——指具有一些激素活性人工合成的物质。35.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非激素类的生理活性物质。36.306 激素受体——能与激素特异地结合,并引起特殊生理效应的蛋白质类物质。41.乙烯的“三重反应”——指乙烯使黄花豌豆幼苗变矮,变粗和横向生长。42.生长抑制剂——抑制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破坏顶端优势的生长调节剂。43.生长延缓剂——抑制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生长、抑制节间伸长的生长调节剂。44.植物生长——是指植物体积和重量(干重)上的不可逆增加,是由细胞分裂、细胞伸长以及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增长而引起。45.再分化——指离体培养中形成的处于脱分化状态的细胞团再度分化形成另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细胞、组织、器官、甚至最终再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46.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携带着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47.植物组织培养——指在无无菌条件下,将外植体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中培育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以及培育成植株的技术。48.生长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49.生长的相关性——植物各部分间在生长上相互依赖有相互制约的现象。50.306 顶端优势——植物顶端在生长上占有优势并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51.光形态建成——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52.光敏色素——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种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且可以互相转化的光受体蛋白,具有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两种形式,其中Pfr型具有生理活性,参与光形态建成、调节植物生长发育。53.光受体——是指植物体中存在的一些微量色素,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光信号,并把光信号放大使植物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形态建成。54.向性运动——是由光、重力等外界因素刺激而产生决定运动方向的,生长引起的不可逆高等植物运动。55.感性运动——是由外界刺激或内部时间机制而引起的、但不能决定运动方向的高等植物运动。56.生理钟——又称生物钟,指植物内生节奏调节的近似24小时的周期性变化节律。57.春化作用——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58.光周期现象——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59.双重日长植物——花诱导和花形成两个过程很明显地分开,要求不同日常的植物。60.识别反应——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能否正常萌发并导致受精,决定于双方的亲和性,即它们之间的“认可”和“拒绝”称为识别反应。61.306 蒙导花粉——亲和的花粉可使柱头不能识别不亲和的花粉,被称为蒙导花粉。62.单性结实——有些植物的胚珠不经受精,子房仍然能继续发育成为没有种子的果实,称为单性结实。63.休眠——种子在合适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萌发的现象64.骤跃变型结实——指在成熟期出现呼吸跃变现象的果实。65.非骤变型果实——指在成熟期不出现呼吸跃变现象的果实66.后熟——种子在休眠期内发生的生理、生化过程。67.层积处理——对一些蔷薇科和松柏科植物的种子,用湿砂将种子分层堆积在低温处1至3个月,经后熟才萌发的催芽技术。68.衰老——衰老是植物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是成熟的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个植株自然地终止生命活动的一系列机能衰败过程。69.脱落——脱落是指有机体发育过程中,在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出现进行性的衰退变化,其特点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但不立即死亡70.逆境——又称胁迫,指对植物生存和生长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71.抗逆性——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简称为抗性。抗性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72.交叉抗性——植物经历了某种逆境后,能提高对另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对不同逆境间相互适应作用,称为交互适应。306 73.渗透调节——植物细胞通过主动增加溶质降低渗透势,增强吸水和保水能力,以维持正常细胞膨压的作用。74.冻害——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植物体内发生冰冻,因而受伤甚至死亡的现象。75.冷害——零度以上低温,虽无结冰现象,但能引起喜植物的生80.短日植物——每日在短于一定临界日长的日照下才开花的植物。81.衬质势——是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和毛细管对自由水束缚而引起水势降低的值(以负值表示)。82.代谢源——指叶子,它制造出光合产物并输送到其他器官83.生长的相关性——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各部分间的相互制约与协调现象。1、胞间连丝(plasmodesma):指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膜连接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膜,贯穿细胞壁、胞间层,连接两细胞原生质的管状通道。结构上存在三种状态:a.封闭态、b.可控态、c.开放态。2、共质体(symplast):植物体活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形成的一个连续的整体,也叫内植物空间。3、质外体(ayoplast):质膜以外的胞间层、细胞壁以及细胞间隙彼此连接形成的一个连接的整体。Plant间的通道:(1)胞间连丝;(2)自由空间——共质体、质外体。4、自由水(free306 water):细胞质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其水溶液具有胶体性质,故细胞质是一个胶体系统。细胞质胶体微料具有显著的亲水性,其表面吸附有很多水分子,形成一层很厚的水层。距离胶料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称自由水。5、束缚水(boundwater):靠近细胞质胶体微料而被胶料吸附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称束缚水。6、自由水存在意义:参与各种代谢作用,它的含量制约着植物的代谢程度。如光合、呼吸及生长速率。自由水占总含量的百分比越大,则植物代谢越旺盛。7、束缚水存在意义:不参与代谢作用,但植物需要通过低微的代谢强度去度过不良的外界条件,因而束缚水含量与植物抗性大小有密切关系。8、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方式:a.吸涨吸水、b.渗透性吸水、c.代谢性吸水。9、植物根系吸水的途径:a.质外体途径、b.跨膜途径、c.共质体途径。10、植物根系吸水方式及动力:a.被动吸水:蒸腾作用、b.主动吸水:根压。11、水分进入细胞的途径:(1)单个水分子通过膜脂双分子层的间隙扩散进入细胞,较慢;(2)水集流通过质膜上水孔蛋白中的水通道进入,比较快。12、气孔运动(stomatalmovement):大多数plant的气孔白天张开,晚上关闭的现象。13、气孔运动机理:a.淀粉-糖转化学说:starch-sugar306 conversiontheory。b.无机离子吸收学说:inorganicionuptaketheory。c.苹果酸生成学说:malateproductiontheory。14、植物体内水分运输动力及原理:1)下部的根压,机理有2:a.渗透压:根部导管四周的活cell由于新陈代谢,不断向导管分泌无机盐和有机物,导管的水势下降,而附近活cell的水势较高,所以水分不断流入导管,同样,较外层的水分向内移动。b.代谢论:认为呼吸释放的能量参与根系的吸水过程。2)上部的蒸腾拉力:内聚力学说(cohesiontheory):叶片因蒸腾失水而从导管或管胞吸水,使导管或管胞的水柱产生张力,由于水分子内聚力大于水柱张力,则保证水柱的连续性而使水柱不断上升,这种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称内聚力学说。15、水势(waterpotential):用来衡量水分反应或转移能量的高低,就是指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即水溶液的化学势与同温、同压、同一系统中的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的商,称为水势。1、植物大量元素缺素症:缺N(过多易倒伏):老叶病症遍布整株,基部叶片干焦或死亡,植株浅绿,基部叶片黄色,干燥时呈褐色,茎短细。缺P306 (缺失果实不饱满):遍布全株,植株深绿,常呈红或紫色,基部叶片黄色,干燥时呈暗绿色,茎短而细。缺K(易倒伏):病症限于局部,叶杂色或缺绿,叶片不干焦,叶脉间、叶尖、叶缘有坏死斑点,小茎细。缺Mg:限于局部,缺叶绿素,有时呈红点,有坏死斑点,茎细。竞赛名词解释12缺Ca(植株簇生):顶芽死亡,嫩叶初呈钩状,后从叶缘和叶突向内坏死、变形。缺S:顶芽仍活但缺绿或萎蔫,无斑点坏死,叶脉失绿(叶脉仍绿缺Fe)。缺Si:蒸腾加快,生长受阻,植物易受真菌感染和易倒伏。2、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方式(主动吸收):a.离子通道运输(ionchanneltransport):离子通道学说,认为细胞质膜上有内在蛋白质构成的圆形孔道横跨膜的两侧,形成跨膜通道,即离子通道。用化学或电化学方式激活,控制离子顺浓度和膜电位即电化学梯度被动地单方向地跨质膜运输,质膜上已知有Ca2+、K+、Cl-和NO3-离子通道。b.载体运输:认为质膜上载体protein306 属于内在蛋白,有选择性地与质膜一侧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形成载体-物质复合物,通过载体构象的变化,透过质膜把分子或离子释放到质膜的另一侧。分单向、同向、反向运输载体。c.离子泵运输(ionpumptransport):认为质膜上存在着ATP酶,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驱动离子的转运,plant质膜上主要有质子泵和钙泵。3、plant根系对矿质吸收特点:a.区域性:根毛区,主动吸收为主。b.相对性:水分和盐分的吸收是相对的。c.选择性:根部吸收离子数量不与溶液中离子成正比。d.单盐毒害和离子对抗作用:溶液中只有一种离子对植物起毒害作用的现象称单盐毒害。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加入其它少量金属离子,即可减弱或消除这种单盐毒害,离子之间这种作用称离子对抗作用(ionantagonism)。4、无机养料的同化(硝酸盐的代谢还原):NO3-+NAD(P)H+H++2e-NO2+NAD(P)++H2ONO2-+6Fd(还)+8H++6e-NH4++6Fd(氧)+2H2O5、氨态氮的同化:a.还原氨基化作用:使酮酸氨基化形成相应aa;b.氨基交换作用:aaⅠ+酮酸ⅠaaⅡ+酮酸Ⅱ(辅酶:磷酸吡哆醛);c.氨的甲酰化作用:NH3+CO2+ATPNH2Coo○P+ADP;d.Gs-GoGT循环:Gs(谷氨酰胺合酶)、GoGT(谷氨酸合酶);Gln与Asn是高等plant306 里氨的临时保存形式。6、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形式:a.N:①aa(以Asp为主)、②酰胺(Asn和Gln)、③少量以硝酸形式;b.P:①正磷酸、②有机磷化物(磷酰胆碱和苷油磷酰胆碱);c.S:①SO42-、②少量以蛋氨酸及谷胱甘肽之类的形式。7、矿质元素在plant体内的运输途径:a.根系: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b.叶片:吸收离子在茎部向上运输途径为通过韧皮部和木质部,下行运输以韧皮部为主;c.基部:吸收离子通过韧皮部和木质部向上运输;d.矿质离子循环:N和P参与循环、Ca和Fe不参与循环。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同化CO2和H20,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photosynthesis,所产生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糖类,贮存着能量。2、荧光: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叶绿素分子吸收量子从基态上升到激发态,后因不稳定从第一单线态回到基态所发射的光就称为荧光。磷光:叶绿素除了在光照时能辐射出荧光外,当去掉光源后,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是第一、三线态回到基态时产生的光,这种光称为磷光。3、光合作用的机理:a.306 光能吸收、传递和转换过程(原初反应),光系统PSⅠ、PSⅡ;b.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过程(通过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c.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通过碳同化完成)。光反应:必须在光下;在类囊体上进行的光化学反应。本质是:光引起的反应中心的色素分子与原初电子受体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暗反应:在暗处也可进行的,由若干酶所催化的,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光反应机理:(1)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过程是通过原初反应完成的。聚光色素吸收光能后,通过诱导共振方式传递到反应中心,反应中心色素分子的状态特殊,能引起由光激发的氧化还原、电离分离,就将光能转换为电能,送给原初电子受体。暗反应机理:(2)电能转变为了活跃化学能过程是通过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的。电能经过一系列电子传递体传递,通过水的裂解和光合磷酸化,最后形成ATP和NADPH,这样就把电能转变为活跃化学能,把化学能贮存于ATP和NADPH306 中。(3)活跃化学能转变为稳定化学能过程是通过碳同化完成的。碳同化的途径有3条,即卡尔文循环、C4途径和景天科酸代谢。卡尔文循环是碳同化的主要形式,通过羧化阶段、还原阶段、更新阶段和产物合成阶段,合成淀粉等多种子选手机物。C4passway和CAM都不过是CO2固定方式不同,最后都是在植物体内再次把CO2释放出来,与卡尔文循环,合成淀粉等,所以,这两种碳固定方式可以比喻是卡尔文循环的“预备工序”。4、光呼吸生化过程:关键E、核酮糖-1,5、二磷酸加氧酶。5、光呼吸的调节:a.BuBisCO(RuBPC/RuBP加氧E)的作用:为兼性E,活性受CO2和O2分压的调节。b.GO(乙醇酸氧化酶)的调节:抑制剂,通过G工程对其结构改造。6、光呼吸的生理功能:a.消极:浪费能量,每释放1分子CO2,消耗6.8分子ATP和3分子NADPH。b.积极:对内部环境的代谢调整,也可能是对外部条件的主动适应,因此对植物本身是一种自我保护体系。c.保护体系:消除乙醛酸的毒害;消除O2的毒害;防止强光对光合机构的破坏;氮代谢的补偿。7、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a.306 光照:光越强→光合速率越快→但增加度慢→光饱合→光合速率不再增加,弱光下,光强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光补偿点:光照强度光饱和现象:(max光合速率)b.CO2:CO2浓度越大→光合速率越大→CO2饱和点,低CO2下,CO2浓度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CO2饱和点:(max光合速率)c.温度:主要影响暗反应:低温导致膜、叶绿体、酶的结构和功能变化。高温:膜脂和酶pro热度性、光呼吸和暗呼吸均加强,净光合速率下降。d.矿质元素:Mn和Cl是光合放氧的必需元素,K和Ca对气孔的开关及同化物的运输有关。e.水分:缺水导致气孔关闭,光合产物的输出速率减慢,光合机构受到损到损害,光合面积减小。f.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温暖晴朗的情况下呈单峰曲线变化,温度过高光照强烈时呈双峰曲线。8、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指生活cell内的有机物质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9、有氧呼吸:指生活cell在O2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放出O2形成H2O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分子内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cell把某些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E306 的过程。10、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单位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理论为5%,实际为1%。11、光合性能:指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包括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产物的消耗和光合产物的分解利用。12、呼吸链:指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O2的总过程。13、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a.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底物为淀粉蔗糖等在无氧条件下最终分解为丙酮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限速酶为:二磷酸果糖激酶。b.TCA循环:从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含3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然后经过一系列氧化脱羧反应生成CO2、NADH、FADH2、ATP至草酰乙酸再生的全过程。关键酶是:柠檬酸合成E、异柠檬酸合成E、α-酮戊二酸脱氢酶。c.戊糖磷酸途径:高等植物中不经过无氧呼吸生成丙酮酸而进行有氧呼吸的途径。调控酶为:6-磷酸G306 脱氢酶。14、电子传递链:即呼吸链,指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定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给O2的途径。有两类:电子传递体、质子传递体。15、氧化磷酸化机理:a.化学渗透假论:线粒体基质的NADH传递电子给O2同时3次把基质中的H+释放到胞间间隙,由于内膜不让导出的H+自由回流形成了跨膜PH梯度和跨膜电位梯度,即质子电化学梯度,又称质子动力势。在其作用下,使质子流沿复合体质子通道进入线料体内部同时释放能量合成ATP。b.化学偶联假说。c.构象假说。16、末端氧化酶的多样性:能将底物上脱下的电子传递给氧使其活化并形成水或过氧化氢的酶类Osub2/subH2O传给线料体内,产生ATP:a.细胞色素氧化酶(脱Cytaz电子给O2)b.交替氧化E(脱UQH2或Cgtb上电子)传给细胞哭内,不产生ATP:c.酚氧化酶(催化分子态O2将酚氧化成醌)d.抗坏血酸氧化酶(催化于O2将抗坏血酸氧化生成H2O)e.乙醛酸氧化酶(催化乙醛酸氧化产生H2O2)17、氧化磷酸化:指生物氧化中,电子从NADH或UQH2脱下,经过电子传递链,传给O2生成水,并偶联ADP与Pi形成ATP的过程。18、呼吸链传递的多样性:a.电子传递主路:NADH→FMN•Fe•S→UQ•cytb→Fe•S•cytc1→cytc→cytaa3→Osub2/sub3b.电子传递支路1:NADH→UQ•cytb→Fes•cytc1→cytc306 →cytaa3→Osub2/sub2c.支路2:琥珀酸→FAD•Fe-s→UQcytb→„„2d.支路3:NADH→FP3→cyts→cytc→cytaa3→Osub2/sub1e.交替途径:NADH→FMN→uQ→交替氧化酶→Osub2/sub119、呼吸过程中能量的产生及贮存方式:a.热能散失。b.形成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形成ATP方式:a.氧化磷酸化:产生在Mito内膜基质上的呼吸链和ATP酶复合体中。b.底物水平磷酸化:细胞质和Mito基质中,无O2参加。1、运输机理(筛管):a.压力流动学说:同化物在筛分子-伴胞复合体内随液体的流动而流动,这是由于源库两端之间的复合体内渗透调节作用产生的压力势差产生的。b.胞质泵运学说:原生质环流是同化物运输的动力,在筛分子-伴胞复合物内胞质形成胞纵连束,束内的蛋白丝蠕动,糖随之流动,蛋白质与物质间是特异性结合。c.306 收缩蛋白学说:筛管内的韧皮蛋白成束地贯穿于筛孔部,蛋白的收缩可推动集流运动。2、同化物运输途径:(1)短距离运输(细胞与细胞之间):a.胞内运输,典型光呼吸,扩散、原生质环流,囊孢的形成。b.胞间运输,共质体运输;质外体运输;替代运输(转移细胞)。(2)长距离运输(韧皮部的筛管运输)3、同化物运输形式(蔗糖)4、有机物运输途径主要由韧皮部担任,主要运输组织为筛管和韧皮薄壁细胞。5、韧皮部装载过程通道:共质体途径、替代途径。同化产物卸出过程:质外体通道、共质体通道。6、同化物形成有机物质分配规律及特点分配:①合成贮藏化合物(淀粉)、②代谢利用、③形成运输化合物。分配规律特点:①优先供应生长中心②就近原则,同侧运输的特点③供能叶之间无同化物供应关系④同化物与营养元素可再分配和再利用。规律:a.供应能力:源强(代谢源器官,同化物形成和输出的能力)光合速率重要评价指标。b.竞争能力:库强(库器官,接纳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用物质净积累速率表示。c.运输能力:就近供应近多远少。d.①源限制型:源小库大,源的供应能力不足。②306 库限制型:库小源大,库的接纳能力小。③源库互作型:可塑性大。1、胞间信号(初级信使):化学信号(激素寡聚糖)、物理信号(电信号)。2、细胞受体:特异性、高亲和性、可递性。细胞内受体:亚细胞组分受体。细胞表面受体:分G蛋白受体、离子通道受体、酶连受体。3、细胞内第二信使系统:a.Ca2+信号系统(调幅机制、调敏机制)。b.三磷酸肌醇信号系统。c.CAMP信号系统(CGMP:plant)。4、双信使系统:磷脂酸肌醇-4,5-二磷酸(PIP2)三磷酸肌醇+达格三磷酸肌醇/Ca2+系统:IP3作用于钙库释放Ca2+,使Ca2+沿Ca2+通道从液泡或内质网中释放到cytoplasm中,从而开启Ca2+调节作用,Ca2+作为第三信使起作用。达格/蛋白激酶C途径:当Ca2+存在时,达格激活蛋白激酶C,再使其它蛋白质激酶磷酸化从而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即胞外刺激使PID2转化成三磷酸肌醇和达格,引发三磷酸肌醇/Ca2+和达格/蛋白激酶C306 两条信号转导通道,在细胞内沿两个方向传递,此信使系统称双信使系统。5、CAMP:动物细胞中,重要的胞内第二信使。6、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蛋白激酶PK:分钙依赖型PK、类受体PK。1、植物生长物质:a.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送到其它部位,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作用的一类微量有机物。b.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具植物激素活性的一类有机物。2、植物激素分(1)生长素类:前体色氨酸→吲哚乙酸生长素。作用机理:a.快速反应:生长素可增加C.W的可塑性,使体积增大。酸生长学说:生长素→H+→ATPase→H+出胞→C.W外PH下降→活化酶→使圈状多糖→水溶性糖,酸性环境H键断裂→C.W多糖分子间结构交织点破裂、C.W变软→ceu自身膨压下降,引起ceu吸水、ceu体积增大。b.慢速反应:生长素能促进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合成,增加新的细胞成分。基因激活假说:生长素→以某种方式解离蛋白组蛋白DNA,释放出活动的DNA,转录出mRNA,后翻译成蛋白质,不断补充新的C.W306 成分,引起细胞生长。生理作用:a.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b.促进器官和组织分化;c.促进形成无籽果实;d.促进性别分化;e.促进保持顶端优势,保花座果。(2)赤霉素类:前体甲瓦龙酸,又甲羟戊酸→遗传算法。生理作用:a.促进茎的节间伸长;b.打破休眠;c.促进抽苔开花;d.诱导单性结实♂;e.影响性别分化;f.抑制不定根的生成。(3)细胞分裂素类:前体甲瓦龙酸→对照:(细胞分裂素)。生理作用:a.促进细胞的分裂与扩大,促进愈伤组织形成;b.促进侧芽的发育,迟缓衰老;c.延缓叶片衰老;d.刺激块茎形成;e.促进芽分化;f.可促进气孔开放,打破需光种子的休眠。(4)乙烯:前体met→(C2H2):ETH。生理作用:a.三重反应:抑制芽的伸长生长,促进上胚轴横向加粗,使上胚轴失去负向地性;b.促进果实成熟;c.促进器官的脱落与衰老;d.促进开花。(5)脱落酸:前体,甲瓦龙酸→ABA。生理作用:a.抑制生长;b.促进脱落和休眠;c.加速衰老;d.促进气孔关闭;e.提高植物的抗逆性。3、a.生长素与遗传算法:增效作用:遗传算法加速生长素合成或抑制其分解,或使IAA由结合态变为自由态从而使IAA306 处于较高含量水平。生长素/遗传算法值高:形成层向木质部分化,值低:形成层向韧皮部分化。b.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生理效应:细胞分裂素加强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拮抗作用:细胞分裂素打破了顶端优势,IAA抑制芽,保持顶端优势。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值高:愈伤组织分化为根,值低;愈伤组织分化为芽,中间水平;只膨大,大分化。c.细胞分裂素与遗传算法:影响植株的性别分化。细胞分裂素/遗传算法值高:形成♀;值低:形成♂。4、a.生长素: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花朵脱落,侧枝生长,块根形成,叶片衰老。b.遗传算法: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成熟,侧芽休眠,衰老,块茎形成。c.细胞分裂素: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不定根形成,侧根形成,叶片衰老。d.ETH: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植物开花,生长素的转运,茎和根的伸长生长。e.ABA:抑制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种子发芽,细胞分裂素运输,植株生长。306 1、光形态建成:依赖光控制细胞的分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称为光形态建成,亦即光控制发育的过程。2、光受体(参与光形态建成的):1光敏色素;2隐花色素;3uv-B受体。3、暗形态建成:无光照下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各种特征,茎细而长,顶端呈钩状弯曲,叶片小而呈黄白。竞赛名词解释134、光对植物的影响方式:a.以能量(营养)的方式:光合作用。b.以信号的方式:光形态建成。5、真菌:无光敏色素,另有隐花色素吸收蓝光进行光形态建成。6、光敏色素分布:禾本科植物的胚芽鞘顶端黄化,黄色的幼苗的弯钩,各种plant的分生组织和根尖等部分含量高。在细胞l中,主要分布于膜系统,胞质溶胶和细胞核等部位。7、黄化组织中光敏色素在光照下不稳定,称类型Ⅰ光敏色素。绿色组织中光敏色素在光照下稳定,称类型Ⅱ光敏色素。8、蓝移现象:绿色组织中光敏色素吸收峰为652nm,与黄化组织相比向短波方向移动,称蓝移现象。9、光敏色素分子结构:①生色团、②脱辅基蛋白。10、光敏色素类型:a.红光吸收型:prb.远红光吸收型:pfr306 。不同光谱下可相互转换。11、光敏色素基因:多基因家族,5个G——PHYA.PHYB.PHYC.PHYD.PYYE.PHYA编码类型Ⅰ光敏色素:受光的调节,光下mRNA合成受抑制。PHY(BCDE)编码类型Ⅱ光敏色素:不受光影响,属组成性表达。12、光稳定平衡:总光敏色素ptot=pr+pfr,在一定波长下,只生理活性的pfr浓度和ptot浓度的比值称光稳定平衡。=0.01~0.0513、光敏色素:前体[pfr·x]复合物生理反应;黑暗a暗逆转b破坏降解14、快反应:指从吸收光子,到诱导出形态变化物反应速度比较快,以分秒计,例如光对pr与pfr转换的作用。慢反应:光敏色素吸收光子后对植物生长发育调节的过程很慢,以h、d计,反应终止后不能逆转。15、光敏色素调节的反应类型:根据对光量的需求。1极低辐照度反应:遵守反比定律,红光反应不可被远红光反应逆转。2低辐照度反应:反应可被红光诱导,也可被远红光逆转。3高辐照度反应:不遵守反比定律,光照反应不可被远红光逆转。16、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306 1膜假说→快反应。光敏色素的活性形成直接参与膜发生物理作用:通过改变膜的一种或多种特征而参与光形态建成。2基因调节假说→慢反应。光敏色素通过调节基因表达而参与光形态建成,即光信号通过传递放大激活转录因子,活化或抑制某些特定基因,转录出单股mRNA,从而调控,特殊蛋白质(酶)的合成,从而表现出形态建成。17、除真菌外,其它植物均有蓝光、紫光、红光反应,真菌仅有蓝光反应。18、蓝光反应:蓝光通过受体吸收蓝光和近紫外光,引起各种蓝光反应。蓝光受体色素:黄素和类胡萝卜素。有向光性,抑制幼茎伸长。19、紫外光-B反应:抗紫外光色素的形成是植物对免受紫外光伤害的一种保护反应。1、细胞分裂的生理调节:细胞质浓厚,合成代谢旺盛。a.控制细胞周期的关键酶是依赖于细胞周期蛋白的CDK;b.IAA影响分裂间期DNA合成;CTK诱导某些特殊的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细胞分裂;GA使G1期DNA合成容易,缩短G1期和S期所需的时间;c.多胺,促进G1期后期DNA合成和细胞分裂。2、细胞伸长的调节:IAA和GA促进细胞伸长,ABA306 抑制细胞伸长,CTK和ETH促进细胞横向扩大。3、细胞分化的生理调节:a.蔗糖浓度,低时控制形成木质部,高时形成韧皮部;b.光照;c.植物激素:CTK/IAA高时,促进枝条的形成;CTK/IAA低时,促进根的形成;CTK=IAA时,不分化。4、细胞全能性:指植物体的每个细胞均含有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胡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在适宜条件下,任何一个细胞都可形成完整的个体。5、极性:为植物分化中的基本现象,通常指在器官组织甚至细胞中在不同的轴向上存在某种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上的梯度差异。6、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外植体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长成完整植株的技术方法。7、组织培养原理:a.植物细胞全能性: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能产生完整植株的全套G,在适宜条件下,任何一细胞均可形成一完整的植物体;b.306 极性:极性现象在存在,造成器官发育的不平衡,造成不同时间形成不同器官。8、组织培养应用:植物的无性快繁和脱毒,花粉培养及单倍体育种,保存和运输种质资源,药用植物的工场化生产,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9、脱分化:原已分化的细胞,失去所有的形态和机能,又回复到没有分化的无组织的细胞团或愈伤组织的过程。10、再分化:由脱分化状态的细胞再度分化形成另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细胞的过程。11、植物生长的四特点(性):a.生长量经历快─慢─快的生长过程,植物生长曲线,S形曲线;b.时间上的周期性:昼夜和季节;c.空间上的相关性:高等植物的各种器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不同,但在生长上又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d.生长上具有独立性。12、极性:植物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两端,在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上的差异性。13、再生作用:植物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植物体其它部分的能力。14、植物的运动:植物的器官在空间上有限度的运动,分为:a.感性运动:由外界刺激或内部机制引起的外界刺激不能决定运动方向;b.306 向性运动:植物某器官由于受到环境中单方面的刺激,而引起的运动,运动方向取决于刺激方向;15、向性运动三个步骤:感受(外界刺激);传导(信息到向性生长的细胞);反应(接到信息弯曲生长)。又可分为:向光性,向重力性,向化性,向水性。16、感性运动分为两类:生长运动和紧张性运动,具体可分为——偏上性和偏下性、感应性、感热性、感震性。17、生物钟:植物的许多生理活动不受外界条件影响,以近乎似昼夜周期的节奏自由运行的运动。1、花芽分化:成花诱导后,植物茎尖的分生组织不再产生叶原基和叶芽原基,而是分化形成花序的过程。2、成花的3个阶段:a.成花诱导:某些环境刺激植物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转变;b.成花启动:分生组织经过一系列变化,分化成形态上可辨认的花原基;c.花的发育:花器官的形成。3、春化作用: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春化作用。使萌发的种子经过低温处理的作用,称春化作用。4、春化作用类型:相对低温类型植物;绝对低温类型:植物开花对低温的处理是绝对。5、脱春化作用:植物在春化过程结束之前,将植物置于较高温度下,低温的效应会被破坏或消除,即不能使植物开花的作用,有效温度25℃~40℃306 。6、再春化作用:对大多数去春化的植物重返低温条件下,可以重新进行春化作用,并且低温的效应可以累加,这种去春化作用的植物再度被低温春化的现象。7、春化作用条件:低温处理;氧气、水分、糖分;光照。8、接受低温影响的部位是:茎尖端的生长点。9、春化作用机理:春化作用分2个阶段a.春化作用的前体物质在低温下转变成不稳定的前体物质;b.在20℃下,中间产物转变为热稳定的物质,即最终产物。10、光周期现象: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306 11、光周期反应类型: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双重日长类型——分长短日照植物和短长日照植物;中日性植物。12、临界日长: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照植物开化所需的最长日照或诱导长日照植物开化所需的最短日长。13、临界暗期:指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化所必需的最长间期长度。14、光周期感受刺激部位:叶片。反应部位即开花部位是茎尖生长点。产生开花刺激物为成花素,其运输途径为叶片产生→韧皮部→茎尖生长点。15、光周期诱导:达到一定生理年龄的植株,只要经过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条件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应则诱导植物开花,这种现象称光周期诱导。16、暗期中断:对短日照植物,黑暗中断抑制开花,中断白昼无影响;对长日照植物,黑暗中断促进开花,光期中断开花受抑制。说明暗期比光期更重要,暗期的长度决定是否产生花原基而光期决定产生花原基的数量。17、光敏色素:不是开花刺激物,但可以促发开花刺激物的形成,或激活或合成开花刺激物,为一种间接作用,其在成花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取决于光敏色素的含量,而是敢决于红光吸收型和远红点吸收型的比值。18、光敏色素与诱导开花的关系:a.对短日植物,其开花要求较低pfr/pr,在光期结束时,体内主要是pfr,转入暗期pfr→pf或降解,当比值降到一定阀值以下,促进短日植物开花,暗期中断会提高pfr→pr的比值抑制开花。b.对长日植物,开花需比值较高,导致pfr降低而延迟开花。c.无论是短日植物还是长日植物都不能涉及两种过程:一是低pfr反应,二是高pfr反应。长日植物高pfr反应在光期,低pfr反应在暗期。光期越长,pfr306 含量越高,有利于开花。短日植物高pfr含量越低,有利于开花。d.光照下,植物体中pfr存在两种类型: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均参与成花过程,但作用不一样,植物由光下转入黑暗时,通过不稳定pfr快速消失以感触光照降低到某一阀值的灭光信号,即真正暗期的开始。19、开花化学刺激物:成花素——可能是赤霉素、多酚、乙烯。20、光周期诱导开花假说:成花素学说;花敏色素假说;光敏色素假说;c/h比假说。21、光周期应用:a.育种——人工调节花期、加快世代繁育;b.引种;c.维持营养生长;d.控制开花时期。22、春化作用应用:调种引种,调节播种期,控制开花。23、同源异型突变体:花的某一重要器官的位置发生了由另一类器官代替的空谈现象。24、花发育决定花器官特征的ABC模型:拟南芥有五种决定花器官形成的基因,按功能分为三类:A类G控制第一二轮花器官的形成,B类G控第二三轮,C类G控制第三四轮。A类活性生成花萼,AB类活性生成花瓣,BC类活性生成雄蕊,C类活性生成心皮,故:a.A基因突变:花萼复心皮,花瓣复雄蕊;b.B基因突变:花瓣变花萼,雄蕊变心皮;c.306 C基因突变:雄蕊变花瓣,心皮变花萼;d.BC基因双突变:全部发育成花萼。25、幼年期:营养生长阶段到植物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生理状态的时期。26、花器官形成所需的条件:a.花的诱导:幼年期,春化作用,光周期诱导;b.花器官形成:水分,肥料,植物激素等。27、影响植物性别分化的外界条件:a.光周期;b.C/N;c.温度;d.植物激素;e.外界伤害。28、识别:一类细胞与另一类细胞在结合过程中要进行特殊的反应,从对方获得必要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信号加以表达,这种识别取决于花粉化壁的蛋白质与柱头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的质膜的关系。a.亲和性:花粉和柱头能否相互识别;b.不亲和性:又分配子型和孢子型不亲和。29、克服不亲和途径:a.花粉荧导法b.蕾期授粉法c.物理化学处理法d.离体培养法e.细胞杂交。30、群体效应:在柱头的单位面积上花粉越多,花粉的萌发率越高,花粉管的生长速率越快。306 植物学名词术语第一章原生质体(protoplast):由生命物质--原生质(protoplasm)所构成,(protoplasm)所构成,它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最重要的部分.细胞核:呈一个折光较强.粘滞性较大的球体.核膜:生活细胞的细胞核外与细胞质分开的一层薄膜核质:膜内充满的均匀透明的胶状物质核仁:核质中一到几个折光强的球状小体染色质:当细胞固定染色后,核质中被染成深色的部分核液:当细胞固定染色后,核质中浅色的部分叫做核液细胞质:原生质体除了细胞核以外的其余部分.质膜: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细胞器: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质体:一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质体,只存在于绿色的细胞中,每个细胞可以有几颗道几十颗基粒(granum):叶绿体内部有膜形成的许多圆盘状的类囊体相互重叠,形成一个个柱状体单位,称为基粒线粒体:指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状.棒状或细丝状颗粒,一般直径为0.5--1um,长度是1-2um,在光学显微镜下,需用特殊的染色,才能加以辨别内质网:分布于细胞质中由一层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306 管道以各种形状延伸和扩展,成为各类管.泡.腔交织的状态高尔基体:由一叠扁平的囊(也称为泡囊或槽库)所组成的结构,每个囊由单层膜包围而成,直径约0.5-1um,中央似盘底,边缘或多或少出现穿孔核糖核蛋白体:简称为核糖体,是直径为17-23nm的小椭圆形颗粒液泡:被一层液泡膜(tonoplast)包被,膜内充满细胞液.含有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复杂的水溶液.溶酶体:由单层膜包围的多形小泡,一般直径为0.25--0.3um.内部主要含有各种不同的水解酶类,能分解所有的生物大分子.圆球体:膜包裹着的圆球状小体,直径为0.1--1um,染色体反应似脂肪,用锇酸固定后成为或多或少深色的球体微体:一些由单层膜包围的小体,直径约0.5um,大小.形状与溶酶体相似,但含有不同的酶微管:在电子显微镜下是中空而直的细管,长约数微米,直径约25nm,其中管壁4---5nm,中心是电子透明的空腔微丝:比微管更细的纤丝,直径只有5--8nm胞基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看不出特殊结构的细胞质部分细胞壁:包围在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外面的一个坚韧的外壳胞间层:又称中层,存在于细胞壁的最外面,化学成分主要是果胶初生壁:细胞停止生长前原生质体分泌形成的细胞壁层,存在于胞间层内侧,主要成分是纤维素.306 半纤维素和果胶次生壁:细胞停止生长后在初生壁内侧继续积累的细胞壁层初生纹孔场:初生壁上具有的一些明显的凹陷区域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纹孔:当次生壁形成时,次生壁上具有的一些中断的部分,即初生壁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纹孔腔:次生壁围成的腔,开口(纹孔口)朝向细胞腔纹孔膜:腔底底初生壁和胞间层部分纹孔塞:某些裸子植物管胞的壁上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具缘纹孔,它们的纹孔膜中央部位有一个圆盘状的增厚区域真核细胞:细胞的原生质体都具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细胞内有各类被膜包被的细胞器原核细胞:一类结构上缺少分化的简单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散于细胞中央的一个较大的区域有丝分裂:又称间接分裂,是真核细胞分裂的最普遍的形式,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个步骤核分裂:从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开始,经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分裂成二个子核(daughternucleus)为止的一个连续的分裂过程间期: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的一段时间,是分裂前的准备时期胞质分裂:在二个新的子核之间形成新细胞壁,把一个母细胞(mothercell)分隔成二个子细胞(daughter306 cell)的过程无丝分裂:又称为直接分裂或非有丝分裂,分裂过程较简单,分裂时,核内不出现染色体,不发生像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减数分裂:细胞连续分裂二次,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使同一母细胞分裂成的4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只有母细胞的一半的分裂过程细胞分化:细胞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化组织(tissue):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即由同一个或同一群分生细胞生长.分化而来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简单组织:由一种类型细胞构成的组织复合组织:由多种类型细胞构成的组织分生组织:种子植物中具分裂能力的细胞限制在植物体的某些部位,这些部位的细胞在植物体的一生中持续的保持强烈的分裂能力,一方面不断增加新细胞到植物体中,另一方面自己继续”永存”下去,这种具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称为分生组织成熟组织:分生组织衍生的大部分细胞,逐渐丧失分裂的能力,进一步生长和分化,形成其他各种组织,称为成熟组织,306 有时也称为永久组织竞赛名词解释14保护组织:覆盖于植物体表起保护作用的组织,它的作用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控制植物与环境的气体交换,防止病虫侵袭和机械损伤等表皮:又称表皮层,是幼嫩的根和茎.叶.花.果实等的表面层细胞,是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的直接接触层周皮:取代表皮的次生保护组织,存在于有加粗生长的根和茎的表面.由侧生分生组织---木栓形成层形成薄壁组织:进行各种代谢活动的主要组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储藏作用及各类代谢物的合成和转化都主要由它进行同化组织:营光合作用的薄壁组织储藏组织:贮藏大量营养物资的薄壁组织储水组织:贮藏有丰富水分的细胞通气组织:具有大量细胞间隙的薄壁组织传递细胞:一类与物资迅速地传递密切相关的薄壁细胞,也称转输细胞或转移细胞机械组织:对植物起主要支持作用的组织厚角组织:细胞壁具有不均匀.初生壁性质增厚的组织厚壁组织:细胞具有均匀增厚的次生壁,并且常常木质化的组织石细胞:多为等径或略为伸长的细胞,有些具不规则的分枝成星芒状,也有的较细长纤维:二端尖细成梭状的细长细胞,306 长度一般比宽度大许多倍.输导组织:植物体中担负物资长途运输的主要组织木质部: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的一种复合组织,组成包含管细(tracheid)和导管分子(vesselelement或vesselmember).纤维.薄壁细胞.纤维等韧皮部:包含筛管分子或筛胞.伴胞.薄壁细胞.纤维等不同类型的细胞的一种复合组织筛管:在植物体中纵向连接,形成长的细胞行列,称为筛管分泌现象:某些植物细胞能合成一些特殊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并把它们排出体外.细胞外或积累于细胞内的现象腺表皮:植物体某些部位为腺性,具有分泌的功能的表皮细胞腺毛: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具分泌功能的表皮毛状附属物排水器:植物将体内过剩的水分排出体表的结构蜜腺:存在于许多虫媒花植物的花部的一种分泌糖液的外分泌结构分泌细胞:可以是生活细胞或非生活细胞,但在细胞腔内都积聚由特殊的分泌物乳汁管:分泌乳汁的管状细胞第二章休眠:种子形成后虽已成熟,即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往往不能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阶段才能萌发,种子的这一性质称为休眠种子萌发:处在休眠状态下的胚转入活动状态,306 开始生长的过程.第三章器官:植物体上,特别匙成年植物的植物体上由多种组织组成,在外形上具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营养器官:担负着植物体营养生长的一类器官,如根.茎.叶主根(mainroot):由胚根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所形成的向下垂直生长的根,是植物体上最早出现的根,有时也称直根(taproot)或初生根(primaryroot)侧根(lateralroot):主根生长达到一定长度,在一定部位上侧向地从内部生出的许多支根一级侧根:从主根上生出侧根,可称为一级侧根(或枝根)或次生根(secondary)二级侧根:一级侧根上生出的侧根,为二级侧根或三生根(tertiaryroot)不定根:在主根和主根所产生的侧根以外的部分,如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统称不定根根系:一株植物全部根的总称直根系(taprootsystem):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根系,如松,柏,等须根系(fibrousroot306 system):无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根系或根系全部,由不定根和它的分枝组成的,粗细相近,无主次之分,而呈须状的根系根尖: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部分的这一段,是根中生命活动最旺盛、最重要的部分。根冠:根冠位于根的先端,是根特有的一种组织,一般成圆椎形,由许多排列不规则的薄壁细胞组成,它像一顶帽子套在分生区的外方,所以称它为根冠分生区(meristematic):位于根冠的内方的顶端分生组织伸长区(elongationzone):位于分生区的稍后方的部分,细胞分裂已逐渐停止,体积扩大,细胞显著地沿根的长轴方向,延伸,因此,称为伸长区。成熟区(maturationzone):成熟区的内根的各种细胞已停止伸长,并且多已分化成熟,因此,称为成熟区,成熟区紧接伸长区,表皮常产生根毛,因此,也称为根毛区(roothairzone)。切向分裂(弦向分裂,tangentialdivision):是细胞分裂一根的圆周最近处切线相平行,也称平周分裂(periclinaldivision)径向分裂(radial306 division):细胞分裂与根的圆周最近处切线相垂直。横向分裂(transversedivision):细胞分裂与根轴的横切面相平行.根的初生生长:由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经过分裂、生长、分化而形成的成熟的根的生长直接来自顶端分生组织的衍生细胞的增生和成熟的过程根的初生组织(primarytissue):初生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熟组织根的初生结构:根的初生组织共同组成根的结构,也就是根的初生结构皮层:是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成,它在表皮的内方占着相当大的部分,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疏松,有着显著的细胞间隔隙外皮层(exodermis):皮层的最外一层细胞,即紧接表皮的一层细胞,往往排列紧密,无间隙,成为连续的一层,称为外皮层(exodermis)。内皮层(endodermis):皮层最内的一层,常由一层细胞组成,排列整齐,无胞间隙,称为内皮层。凯氏带:(Casparian306 strip):内皮层细胞的部分初生壁上,常有栓质化和本质化增厚成带状的壁结构,环绕在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成一整圈,称为凯氏带.维管柱:是皮层以内的部分,多数双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等部分中柱鞘:维管柱的外层组织,向外紧贴着内皮层.外始式:(exarch):由于根的初生木质部在分化过程中,是由外方开始向内方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方式称为外始式原生木质部(protoxylem):初生木质部外方,也就是近中柱鞘的部分,是最初成熟的部分,称为原生木质部后生木质部(metaxylem):它是由管腔较小的环纹导管或螺纹导管组成。渐近中部,成熟较迟的部分,称为后生木质部根的次生生长:由维管形成层的活动结果,使根加粗的生长过程,称为次生生长维管射线:次生结构中新产生的组织,从形成层向内外贯穿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作为横向运输的结构.周皮:木栓形成层和它所形成的木栓(phellem或cork)和栓内层总称周皮.共生:两个生物间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根瘤:豆科植物的根上,常有各种形状的瘤状突起,称为根瘤306 菌根:某些种子植物的根与土壤真菌共生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菌根外生菌根:真菌形成一鞘层,即菌丝罩,整个包裹着幼根的外部,只有少数菌丝侵入到根皮层的细胞间隙中,如松树、栎树等。内生菌根:真菌形成不明显的罩子,而大部分菌丝均侵入到根部皮层的细胞内部,如兰属、草莓等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也就是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邹体枝芽(branchbud):以后发展为枝的芽花芽(floralbud):发展为花序或花的芽顶芽:生在主干或侧枝端的芽腋芽:生在枝的侧面叶腋内的芽,也侧芽(lateralbud)不定芽:不生在枝顶或叶腋内的芽活动芽(activebud):在生长季节活动的芽,也就是能在当年生长季节形成新枝.花或花序的芽.休眠芽(dormantbud):只有顶芽和近上端的一些腋芽活动,大部分的腋芽在生长季节不生长,不发展,保持休眠状态,称为休眠芽或潜伏芽茎的初生生长:茎的顶端分生组织的活动使茎伸长的过程茎的次生生长:茎的侧生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活动使茎加粗的过程直立茎:指茎背地面而生,直立.缠绕茎:幼小时期较为柔软,不能直立,用茎干缠绕于支持物上升。306 攀援茎:茎幼小时较为柔软,不能直立,以特有的结构攀援支持物上升匍匐茎:茎细长,而又柔弱,蔓延生长地面上,如甘薯、草莓等的茎单轴分枝:顶芽不断向上生长,成为粗壮主干,各级分枝由下向上依次细短,树冠呈尖塔形。合轴分枝:茎在生长中,顶芽生长迟缓,或者很早枯萎,或者为花芽,顶芽下面的腋芽迅速开展,代替顶芽的作用,如此反复交替进行,成为主干。这种主干是由许多腋芽发育的侧枝组成,称为合轴分枝。假二叉分枝:叶对生的植株,顶端很早停止生长,成为两个,开花以后,顶芽下面的两个侧芽同时迅速发育成两个侧枝,很象是两个叉状的分枝,称为假二叉分枝分蘖:由地面下和近地面的分蘖节(根状茎节)上产生腋芽,以后腋芽形成具不定根的分枝,这种方式的分枝称为分蘖.分蘖节:着生分蘖的.密集的节和节间部分,通常称为分蘖节.有效分蘖:能抽穗结实的分蘖.无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维管柱:是皮层以内的部分,多数双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等部分维管束:指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由原形成层分化而成.有限维管束(closedbundle)306 :与单子叶不同,后者不具的形成层,不能再发育出新的木质部和新的韧皮部无限维管束(openbundle):双子叶植物的维管束在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间存在形成层,可产生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继续发育而成外韧维管束(collateralbundle):初生韧皮部在外方,初生木质部在内方,即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的排列方式.双韧维管束(bicollateralbundle):初生木质部的内.外方都存在着初生韧皮部,即初生木质部夹在内.外韧皮部间的一种排列方式周韧维管束(amphicribralbundle):木质部在中央,外由韧皮部包围的一种排列方式中柱:茎的维管组织以及与它相结合的基本组织即中柱鞘.射线和髓(如果存在)共同组成的柱状结构原生中柱:具有木质部的实心柱,外为韧皮部包围管状中柱:中央具髓部的中柱髓(pith):茎的初生结构中,由薄壁组织构成的中心部分是髓是由基本分生组织产生的。环髓带(perimedullaryzone):髓外方的小型壁厚的细胞围绕着内部大型的细胞二者界限分明,这外围区,称为环髓带髓腔(pithray):茎内髓部成熟较早,当茎继续生长时,306 节间部分的髓被拉破形成空腔即髓腔.初生射线(primaryray):是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竹青:表皮及近表皮含叶绿素的基本组织部分竹黄:髓腔的壁竹肉:介于竹青和竹黄之间的基本组织部分茎的初生生长:茎的顶端分生组织的活动使茎生长的过程茎的次生生长:茎的侧生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活动使茎加粗的过程维管形成层:在维管束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留下的一层具有潜在分生能力的组织,在初生结构中,也称为束中形成层束中形成层(interfascicularcambium):初生结构中维管束之间的薄壁组织中,相当于形成层部位的一些细胞恢复分生能力时,称为束间形成层增殖分裂:形成层增加自身原始细胞的分裂径向垂周分裂:一个纺锤状原始细胞垂直的或近乎垂直的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子细胞的切向生长就使切向面增宽的一种增殖分裂侧向垂周分裂:纺锤状原始细胞的一侧分裂出一个新细胞,它的生长也同样地使切向面增宽的一种增殖分裂拟横向分裂:纺锤状原始细胞斜向地垂周分裂,几乎近似横向分裂,两个子细胞通过斜向滑动,各以尖端相互错位,上面的一个向下伸展,下面的一个向上延伸,产生纵向的侵入生长早材(early306 wood):温带的春季或热带的湿季,由于温度高、水分足,形成层活动旺盛,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中的细胞,径大而壁薄,其在生长季节早期形成,也称春材。晚材(latewood):温带的夏末、秋初或热带的旱季,形成层活动逐渐减弱,形成的细胞径小而壁厚,往往管胞数量增多。其在生长季节后期形成,称晚材年轮(annualring):在有显著季节性气候的地区中,不少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形成一轮,因此,习惯上称为年轮假年轮:即在一个生长季内形成多个年轮。心材(heartwood):是次生木质部的内层,也就是早期的次生木质部,近茎内较深的中心部分,养料和氧进入不易,组织发生衰老死亡边材(sapwood):一般较湿,因此也称液材,是心材的外围色泽较淡的次生木质部的部分,也是贴近树皮较新的次生木质部部分,它含有生活细胞,具输导和贮藏作用。皮孔(lenticel):在树木的枝干表面上,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色泽和形状,纵向或横向凸出的斑点补充组织(complementarytissue):最早的一些皮孔,往往在气孔下出现,在那部分的深层以后建立了木栓形成层,它和邻近的木栓形成层不同,它的活动不形成木栓,而是产生一些排列疏松、具有发达的胞间隙、近似球形的薄壁组织细胞,它们以后栓化或非栓化,称为补充组织。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绿色植物(主要在叶内)306 吸收日光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的过程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通过生活的植物体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完全叶:植物的叶如果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的叫做完全叶。不完全叶:有的植物叶并不全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叫做不完全叶叶环:叶片和叶鞘相接处的外侧有色泽稍淡的带状结构,称为叶环叶舌:叶片和叶鞘相接处的腹面,即叶环内方有一膜质向上突出的片状结构,称为叶舌叶耳:叶舌两侧,即叶环两端外侧,有片状.爪状或毛状伸出的突出物,称为叶耳叶枕:一般指植物叶柄或叶片基部显著突出或较扁的膨大部分叶脉:贯穿在叶肉内的维管束和其他有关组织组成的,是叶内的输导和支持结构平行脉:各叶脉平行排列,多见于单子叶植物,其中各脉由基部平行直达叶尖侧出平行脉:中央主脉显著,侧脉垂直于主脉,彼此平行,直达叶缘辐射平行脉:各叶脉自基部以辐射状态分出网状脉:双子叶植物的叶脉常常多回分枝而成网状,称为网状脉.306 单叶:每个叶上只有一个叶片的叫做单叶,象蓖麻、苹果、南瓜、向日葵和玉米等复叶:叶柄上有两个以上叶片的叶叫做复叶,例如落花生叶柄上具4小叶、三叶橡胶具3小叶。羽状复叶:指小叶排列在叶轴的左右两侧,类似羽毛状三出复叶:指每个叶轴上生三个小叶.三出掌状复叶:指每个叶轴上生三个叶柄等长的小叶三出羽状复叶:指顶端小叶柄较长的三出复叶一回羽状复叶:叶轴不分枝,小叶直接生在叶轴左右两侧二回羽状复叶:总叶柄两侧有羽状分枝,分枝两侧再着生羽状复叶,如此复叶称二回羽状复叶。以此类推有三回羽状复叶乃至多回羽状复叶单身复叶:复叶中也有一个叶轴只具有一个叶片叶序:各种植物的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着生次序叫做叶序。互生叶序:在茎上每一节只生有一叶的叫互生叶序。对生叶序:茎的每一节上有两叶相互对生叫做对生叶序,例如丁香、薄荷等。轮生叶序:茎的每一节上着生3个或3个以上的叶,排成轮状,叫做轮生叶序.叶镶嵌:叶在茎上的排列,不论是那一种叶序,相邻两节的叶,总是不相重叠而成镶嵌状态,这种同一枝上的叶,以镶嵌状态的排列方式而不重叠的现象叫叶镶嵌异形叶性:同一株植物具有不同叶形的现象叶原基:叶的发生开始得很早,当芽形成时,在茎的顶端分生组织的一定部位上,产生许多侧生的突起,这些突起就是叶分化的最早期,306 因而称为叶原基异面叶(dorsi-ventralleaf或bifacialleaf):由于叶片在枝上的着生取横向的位置,近乎和枝的长轴垂直或与地面平行,,因而两面的内部结构也不同,即组成叶肉的组织由较大的分化,形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这种叶称为异面叶等面叶:叶片两面的内部结构相似,即组成叶肉的组织分化不大,或叶上下面都同样的具有栅栏组织,中间夹着海绵组织,这两种叶称为等面叶竞赛名词解释15泡状细胞:在上表皮的不少地方,还有一些特殊的大型含水细胞,有较大的液泡,无叶绿素,或有少量的叶绿素,径向细胞壁薄,外壁较厚,称为泡状细胞阳地植物:在阳光完全直射的环境下生长良好的植物.阴地植物:在较弱光照条件下,即荫蔽环境下生长良好的植物耐阴植物:介于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两者间的植物变态:有些植物的根,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变态。肉质根:由主根以及胚轴的上端等部分膨大形成,在肥大的主根中,薄壁组织细胞内贮存大量养料,可供植物越冬和次年生长之用。如萝卜、胡萝卜、甜菜的变态根块根:植物侧根或不定根膨大而成。这种变态根不象萝卜等,每株只形成一个肉质根,306 而是一株可以形成许多膨大的块根。常见的如甘薯的块根。气生根:是生长在空气中的一种变态根,如榕树的枝干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支柱根: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并向下伸入土中,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且此种根的机械组织发达,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攀缘根:常春藤和凌霄花等植物的细长茎上,生有无数不定根,并以其将自身固定在墙壁或其他植物茎干上,这类变态根叫做攀缘根。呼吸根:支根从腐泥中向上生长,挺立在泥外空气中寄生根:寄生植物以茎紧密地回旋缠绕在寄主茎上,叶退化成鳞片状,营养全部依靠寄主,并以突起状的根伸入寄主茎的组织内,彼此的维管组织相通,吸取寄主体内的养分和水分,这种根称为寄生根茎刺:茎转变为刺,称为茎刺或枝刺茎卷须:许多攀援植物的茎细长,不能直立,变成卷须,称为茎卷须或枝卷须叶状茎:指茎转变成叶状,扁平,呈绿色,能进行光合作用小鳞茎:指植物花间生着的具肥厚小鳞片的小球体小块茎:腋芽生成不具鳞片,类似块茎的肉质小球根状茎:简称根茎,即横卧地下,形较长,306 似根的变态茎鳞茎:由许多肥厚的肉质鳞片包围的扁平或圆盘状的地下茎球茎:球状的地下茎苞片:生在花下面的变态叶总苞:苞片数多而聚生在花序外围的,称为总苞鳞叶:叶的功能特化或退化称鳞片状,称为鳞叶芽鳞:木本植物的鳞芽外的鳞叶,常呈褐色,具茸毛或有粘液,有保护芽的作用,也称芽鳞叶卷须:由叶的一部分变成卷须状,称为叶卷须叶状柄:有些植物的叶片不发达,而叶柄转变为扁平的片状,并具叶的功能,称为叶状柄叶刺:由叶或叶的部分(如托叶)变成刺状,称为叶刺第四章繁殖(reproduction):植物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必然通过一定的方式,从它本身产生新的个体来延续后代,着就是植物的繁殖营养繁殖(vegetativereproduction):通过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从母体分离开去(有时不立即分离),进而直接形成一个独立生活的新个体的繁殖方法无性繁殖(asexualreproduction):通过一类称为孢子的无性繁殖细胞,从母体分离后,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sexualreproduction):由两个称为配子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彼此的融合的过程,形成合子或受精卵,306 再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分离繁殖(division):由植物体的根状茎.根蘖.匍匐茎等长成的新植株,人为的加以分割,使与母体分离,分别移栽在适当场所任其长大的方法,称为分离繁殖扦插(cutting):剪取植物的一段带1-2个芽的枝条.一段根或一张叶片,插入湿润的土壤或其他排水良好的基质上,经过相当时间以后,可以从插入的枝段.根段的切口处或叶片上长出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上长出不定根,并由原来的芽体,或新长成的不定芽发展为新个体压条(layering):在新植株生成不定根后,再从母体上割离栽植的一种人工营养繁殖措施之一嫁接(grafting):将一株植物体上的枝条或芽体,移接在另一株带根的植株上,使二者彼此愈合,共同生长在一起,这一方法称为嫁接.花(flower):被子植物繁衍后代的生殖器官。花柄(pedicel):花与茎连接的部分花托(receptacle):在花柄的顶部,上面着生在花被、雄蕊和雌蕊。花被(perianth)::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花萼(calyx):位于花冠外面的绿色被片是花萼,它在花朵尚末开放时,起着保护花蕾的作用;副萼(accessorycalyx):花萼外还有一层相当于苞叶的萼片,称副萼花冠(corolla):位于花萼的上方或内方,306 是由若干称为花瓣(petal)的瓣片组成,排列为一轮或多轮,结构上由薄壁细胞所组成距:此淡黄色花花瓣一侧延伸成细长管状物,在此花瓣侧延伸的管状物称为距雄蕊群(androecium):一朵花中全部雄蕊的总称。二强雄蕊:在一朵花中,如有4枚雄蕊,其中两枚花丝较长,两枚较短,称二强雄蕊,如唇形科和玄参科植物;四强雄蕊:如一朵花中有6枚雄蕊,其中4长2短的,称四强雄蕊,如十字花科植物.单体雄蕊:雄蕊中花丝或花药部分,常有并连现象,假如花药完全分离,而花丝联合成一束的,称单体雄蕊,如蜀葵、棉花等.二体雄蕊:花丝并联成为两束的,称二体雄蕊,如蚕豆、豌豆等;三体雄蕊:花丝合为3束的,称三体雄蕊,如连翘;多体雄蕊:花丝合为4束以上的称多体雄蕊,如金丝桃和蓖麻等。聚药雄蕊:花丝完全分离,而花药相互联合,称聚药雄蕊,如菊科,葫芦科植物雌蕊群(gynoecium):一朵花中所有雌蕊的总称心皮:构成雌蕊的单位离生雌蕊:各雌蕊彼此分离,形成一朵花内多雌蕊,称为离生雌蕊合生雌蕊:各个心皮互相联合,组成一个雌蕊,306 称为合生雌蕊柱头:位于雌蕊的顶端,是接受花粉的部位,一般膨大或扩展成各种形状花柱:是柱头和子房间的连接部分,也是花粉管进入子房的通道花柱道:花柱中央是空心的管道,称花柱道子房:由一个或多个心皮形成的雌蕊,常分化出基部能育、膨大的部分,称为子房胚珠:是着生在子房内的卵形小体,是由心皮内侧若干部位的细胞经过快速分裂.生长后出现的突起所形成胎座(placenta):胚珠着生的心皮壁上,往往形成肉质突起,称为胎座边缘胎座(marginalplacenta):一室的单子房,胚珠沿心皮的腹缝线成纵形排列,称为边缘胎座侧膜胎座(parietalplacenta):一室的复子房,胚珠沿着相邻二心皮的腹缝线排列成若干纵行,称为侧膜胎座中轴胎座(axialplacenta):指合生心皮多室的子房,多枚胚珠着生于心皮内缝合的中轴上特立中央胎座(freecentralplacental):多室复子房的隔膜消失后,胚珠着生在由中轴残留的中央短柱周围,称为特立中央胎座基生胎座(basalplacental):胚珠着生在子房基底的胎座顶生胎座:胚珠着生在子房顶部而悬垂室中的胎座,又叫悬垂胎座片状胎座(lamellate306 placenta):在多室子房中胚珠着生于隔膜的各面,称为片状胎座无被花:若其中缺少花萼和花冠的,叫无被花,如榆树的花。单被花:仅有花萼或花冠的为单被花两性花:一朵花中雄蕊和雌蕊都有的称两性花,油菜、大豆等大多数植物的花都属于这一类单性花:仅有花萼或花冠的为单被花雄花:有些植物的花,只有雄蕊的为雄花雌花:有些植物的花仅有雌蕊的为雌花无性花或中性花:花被保存而花蕊全缺的称无性花或中性花雌雄同株:花和雄花同生于一株植物上的叫雌雄同株,例如玉米和栎树等;雌雄异株:两种单性花分别着生在不同植株上的,称为雌雄异株,例如桑树和柳树等。杂性同株:在同一植株上兼有两性花与单性花的,叫做杂性同株,猕猴桃就属于这类植物。子房上位或下位花:花托凸起,花萼、花冠和雄蕊着生点都排在子房的下面,称之为子房上位或称下位花。子房下位或上位花:花托凹下成各种形状,子房隐陷于托内,花萼、花冠和雄蕊都着生于子房之上,称之为子房下位或称上位花。下位花:上位子房棗子房底部与花托相连,这种花称为下位花,如毛茛和金丝桃306 上位花:下位子房棗整个子房下陷于花托之中,并与花托完全愈合,这种花称为上位花,如南瓜;周位花:还有半下位子房棗子房的下半部与花托愈合,这种花称为周位花,,如甜菜等花序(inflorescence):是轴及其着生在上面的花的通称,也可特指花在花轴上不同形式的序列,如圆锥花序,穗状花序等花序轴:花序的总花柄或主轴无限花序:可随花序轴的生长,不断离心地产生花芽,或重复地产生侧枝,每一侧枝顶上分化出花的花序。总状花序:多数花具花梗,着生于不分枝的花序轴上,称为总状花序伞房花序:或称平顶总状花序,是变形的总状花序伞形花序:从一个花序梗顶部伸出多个花梗近等长的花,整个花序形如伞,称伞形花序。穗状花序:花无梗,多数花排列于一无分枝的花序轴上,称为穗状花序葇夷花序:雄茅夷花序单性多花组成的穗状花序称为葇夷花序肉穗花序:基本结构和穗状花序相同,所不同的是花轴粗短,肥厚而肉质化头状花序:花无梗,多数花集生于一花托上,形成状如头的花序。隐头花序:头状花序的花托凹陷,花托将花序中的花都包围在花托中,形成隐头花序。圆锥花序:或称复总状花序,在长花轴上分生许多小枝,306 每小枝自成一总状花序复穗状花序:花轴有或2次分枝,每小枝自成一个穗状花序,也即小穗复伞形花序:伞形花序的每一伞梗再生出一个伞形花序,即二回伞形花序,以此类推有三回乃至多回伞形花序。凡此都称做复伞形花序。复伞房花序:花轴上分枝成伞房状排列,每一分枝又自成一个伞房花序.复头状花序:单头状花序上具分枝,各分枝又自成一头状花序有限花序:一般就称聚伞花序,其花序轴上顶端先形成花芽,最早开花,并且不再继续生长,后由侧枝枝顶陆续成花单歧聚伞花序:蝎状聚伞花序聚伞花序的每个顶生花仅在一侧有分枝,属于单歧聚伞花序。蝎尾状聚伞花序:当侧分枝总排在同一侧以致花序顶端卷曲呈蝎尾状,称蝎尾状聚伞花序。螺状聚伞花序(helicoidcyme):各次分出的侧枝,都向着一个方向生长,称螺状聚伞花序二歧聚伞花序:每次中央一朵花开后,两侧产生二个分枝,这样的聚伞花序称为二歧聚伞花序。多歧聚伞花序:主轴顶端发育一花后,306 顶花下的主轴又分出三数以上的分枝,各分枝又自成一小聚伞花序.密伞花序:泽漆短梗花密集,称密伞花序轮伞花序:花无梗,数层对生,称轮伞花序孢原细胞(archesporialcell):由于原始体在四个角隅出分裂较快,使原始体呈现出四棱的结构形状,并在每棱的表皮下出现一个或几个体积较大的细胞,这些细胞大于周围其他细胞,细胞质也比较浓,称为孢原细胞四分体:花粉母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后,生成的4个子细胞---小孢子先是集合在一起,称四分体花粉的败育:由于种种内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有时散出的花粉没有经过正常的发育,不能起到生殖的作用,这一现象,称为花粉的败育雄性不育:个别植物由于内在生理.遗传的原因,在正常自然条件下,也会产生花药或花粉不能正常的发育,称为畸形或完全退化的情况,这一现象称为雄性不育合点:指胚珠基部与珠孔相对的部位,珠被.珠心和珠柄相愈合的部分直生胚珠(orthotropousovule):指珠柄.珠心和珠孔的位置列于同一直线上,珠孔在珠柄相对的一端的一类胚珠倒生胚珠(anatropousovule):指珠柄细长,整个胚珠做180度扭转,成倒悬状的一类胚珠珠脊(raphe):珠孔的位置在珠柄基部一侧,306 靠近珠柄的外珠常于珠柄贴合,形成一条向外突出的隆包,称为珠脊横生胚珠(amphitropousovule):指胚珠在珠柄上成90度的扭曲,胚珠和珠柄的地位成直角,珠孔偏向一侧的一类胚珠弯生胚珠(campylotropousovule):胚珠下部保持直立,而上部扭转,使胚珠上半部弯曲,珠孔朝下,向着基部,但珠柄并不弯曲,称弯生胚珠.拳卷胚珠(circinotropousovule):指珠柄特别长,并且卷曲,包住胚珠的一类胚珠开花(anthesis):当雄蕊中的花粉和雌蕊中的胚囊达到成熟的时期,或是二者之一已经成熟,这时原来由花被紧紧包住的花张开,露开雌.雄蕊,为下一步的传粉作准备,这一现象称为开花传粉(pollination):指由花粉囊散出的成熟花粉,借助一定的媒介力量,被传送到同一花或另一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自花传粉(self-pollination):指花粉从花粉囊散出后,落到同一花的柱头上的传粉现象异花传粉(cross-pollination):指一朵花的花粉传送到同一植株或不同植株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风媒(anemophily):靠风力传送花粉的传粉方式风媒花(anemophilousflower):指借助风媒传粉的花306 虫媒(entomophily):靠昆虫为媒介进行的传粉方式虫媒花(entomophilousflower):借助虫媒传粉的花受精作用(fertilization):指花内两性配子互相融合的过程珠孔受精(porogamy):花粉管到达子房以后,或者直接伸向珠孔,进入胚囊(直生胚珠),或者经过弯曲,折入胚珠的珠孔口(倒生.横生胚珠),再由珠孔进入胚囊,统称为珠孔受精合点受精(chalazogamy):花粉管经胚珠基部的合点到达胚囊,称为合点受精中部受精(mesogamy):花粉管穿过珠被,由侧道折入胚囊,称为中部受精双受精(doublefertilization):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2个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特有现象,称为双受精.无配子生殖(apogamy):由助细胞.反足细胞或极核等非生殖性细胞发育成胚的一类现象无孢子生殖(apospory):由珠心或珠被细胞直接发育成胚的一类现象果皮(pericarp):指组成果实的组织单性结实(parthenocarpy):指不经受精,子房就发育成果实的过程无子果实:单性结实的果实里不含种子,这类果实为无子果实自发单性结实(autonomousparthenocarpy0:指单性结实自发形成诱导单性结实(induced306 parthenocarpy):指通过某种诱导作用以引起单性结实真果(truefruit):果实的果皮单纯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称为真果假果(spuriousfruit,falsefruit):除子房外,还有其他部分参与果实组成的,如花被.花托以至花序轴,这类果实称为假果单果(simplefruit):一朵花中如果只有一枚雌蕊,以后只形成一个果实的,称为单果聚花果(collectivefruit):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花序也参与果实的组成部分,这就称为聚花果肉果(fleshyfruit):指果皮肥厚肉质的果浆果(berry):指由一个或几个心皮形成的肉果中最为习见的一类果,果皮除表面几层细胞外,一般柔嫩,肉质而多汁,内含多数种子核果(drupe):通常由单雌蕊发展而成,内含一枚种子,三层果皮性质不一,外果皮极薄,由子房表皮和表皮下几层细胞组成;中果皮是发达的肉质食用部分;内果皮的细胞经木质化以后,成为坚硬的核,包在种子外面,这种果实称为核果梨果(pome):果实由花筒核心皮部分愈合后共同形成的一类假果干果(dryfruit):指果实成熟后,果皮干燥无汁的果裂果:指成熟以后,果皮干燥,有的果皮能自行开裂的果实闭果:指成熟以后,果皮仍然闭合不开裂的果实荚果(legume):指由单心皮发育而成的果蓇葖果(follicle):指由单心皮或离生心皮发育而成的果实,306 成熟后只由一面开裂蒴果(capsule):指由合生心皮的复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子房有一室,也有多室的,每室含种子多粒角果:指由2心皮组成的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瘦果(achene):指由1-3心皮构成的小型闭果;果皮坚硬,果内含1枚种子,成熟时果皮与种皮仅在一处相连,易于分离颖果(caryopsis):果皮薄,革质,只含一粒种子,果皮与种皮紧密愈合不易分离的一类闭果翅果(samara):指本身属瘦果性质,但果皮延展成翅状,有利于随风飘飞的一类果坚果(nut):指外果皮坚硬木质,含一粒种子的果实双悬果(cremocarp):指由2心皮的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胞果(utricle):亦称”囊果”,是由合生心皮形成的一类果实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generation):指二倍体的孢子体阶段(或无性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阶段(或有性世代)306 在生活史中有规则地交替出现的现象.植物学名词解释(下册)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一般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能育后代。亚种一个种内形态有较明显差异,并有一定地理分布区域的个体群品种:品种不是分类学的一格分类单位,不存在野生植物中,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为人类所发现的,实际是栽培植物的变种或变型。双名法:生物命名的基本方法,生物的学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书写。每一植物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属名在前,是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加词在后,常用形容词。完整的学名,在种加词后还要写上命名人姓氏或姓氏的缩写,如水稻的学名为Oryzasativa306 L.竞赛名词解释16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都是以种子进行繁殖,故称为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生活史中不形成种子,主要利用孢子进行繁殖的植物。包括了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等。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4类植物,植物体的结构比较复杂,多具有根、茎、叶的分化,内部分化到较高级的程度,合子发育不离开母体,形成胚,因此,它们合称为高等植物又称为有胚植物。颈卵器植物: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和裸子植物门的雌性生殖器官均为颈卵器,因此,这三类植物合称为颈卵器植物颈卵器植物具有颈卵器结构的植物类群。包括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隐花植物和显花植物:藻类植物、菌类、地衣、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以孢子进行繁殖,它们统称为孢子植物,又因它们不开花结果,又称为隐花植物。与此相对,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都是以种子进行繁殖,故称为种子植物,又因它们开花结果,又称为显花植物。第一章306 藻类植物外生孢子:某些蓝藻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体发生横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原生质,上端较小的一块就形成孢子,基部较大的一块仍保持分裂能力,继续分裂,不断地形成孢子。内生孢子:某些蓝藻由于母细胞增大,原生质体进行多次分裂,形成许多具”诘淖酉赴,母细胞壁破裂后全部放出。孢子:无性生殖的生殖细胞。配子:有性生殖的生殖细胞。藻殖段藻类植物具有繁殖能力的丝状体的一段。异形胞某些丝状蓝藻特有的大型厚壁细胞,从该处断裂,即可产生若干藻殖段进行繁殖。载色体:又叫色素体,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质体。也有仅指藻类植物细胞中含叶绿素的大型和复杂的结构。蛋白核又叫造粉核或淀粉核:某些藻类植物载色体上的一种特殊结构。有一蛋白质的核心部分,外围以若干淀粉小块,这是藻类植物蛋白质和淀粉的一种贮藏形态。茸鞭型鞭毛:鞭毛上具横向羽状鞭茸。尾鞭型鞭毛:鞭毛上无横向羽状鞭茸。核相交替:在植物整个生活史中,具单倍体核相和二倍体核相的交替现象。世代交替:在植物生活史中,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或有性世代)有规则地互相交替的现象。同型世代交替在世代交替过程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两种植物体,孢子体与配子体互相交替的现象。异型世代交替在世代交替过程中,形态结构基本明显不相同的两种植物体孢子体与配子体互相交替的现象。无性世代(或孢子体世代):在植物生活史中,从受精卵或合子开始,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成长为孢子体,到孢子体产生孢子母细胞为止的时期,从核相方面来看,是具有二倍体染色体的时期。有性世代(或配子体世代)306 :在植物生活史中,从减数分裂而来的孢子开始,由孢子发育成长为配子体,到配子体产生两性配子为止的时期。从核相方面看,是具单倍体染色体的时期。孢子体:在植物无性世代中产生孢子的和具二倍体染色体的植物体。配子体:在植物有性世代中产生配子的和具单倍体染色体的植物体。无性生殖:通过一类称为孢子的无性繁殖细胞,从母体分离后,直接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是由两个称为配子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彼此融合的过程,形成合子或受精卵,再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同配生殖:在形状、结构、大小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配子结合。异配生殖:在形状和结构上相同,但大小和运动能力不同,大而运动能力迟缓的为雌配子,小而运动能力强的为雄配子,雌雄配子的结合。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精卵结合。接合生殖某些丝状绿藻的两条或同一条丝状体上相邻两个细胞间形成接合管或在两个细胞之间的开一孔道,两个配子融合的过程。单室孢子囊:是单细胞的结构,减数分裂后产生单倍体的孢子。多室孢子囊:由1个细胞发育而成的多细胞结构,经有丝分裂产生二倍体的孢子。孢子囊:产生孢子的母细胞或器官。配子囊:产生配子的母细胞或器官。果孢子体:亦称囊果,它是雌配子体上的果胞经受精后所产生的一种二倍体的植物体,自身不能独立生活,寄生于雌配子体上。它是真红藻纲藻类生活史的一个阶段,其内产生果孢子。四分孢子体:为真红藻纲中由果孢子萌发产生的二倍体的孢子体,是其生活史的一个阶段。四分孢子体上产生四分孢子囊,经过减数分裂后,产生单倍体的四分孢子。第二章菌类植物寄生:凡是从活的动、植物吸取养分的方式。306 腐生:凡是从死的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有机物质吸取养料的方式。专性寄生:只能寄生而不能腐生。专性腐生:只能腐生而不能寄生。兼性寄生:以腐生为主,兼行寄生。兼性腐生:以寄生为主,兼行腐生。单主寄生:只要1个寄主能完成生活史的。转主寄生: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寄主来完成生活史的。无隔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都是无横隔膜的,其内含多个细胞核,为一个多核长管状分枝的大细胞。有隔菌丝:具横隔膜,菌丝被隔成许多细胞,每个细胞内含1个、2个或多个核,横隔膜上有小孔,原生质甚至核可穿过。担子菌菌丝体具两种类型:初生菌丝体(单核菌丝体):细胞仅具单核,主要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生命期短,而且也不能形成子实体。次生菌丝体(双核菌丝体):含双核,是担子菌的主要营养体,生活期长,同时,担子果均由次生菌丝体形成。三生菌丝体:也有的学者特将形成子实体的次生菌丝体叫做三生菌丝体。菌丝体:由许多菌丝形成的菌丝团。菌丝组织体:某些真菌当环境条件不良或繁殖的时候,菌丝体上的菌丝相互紧密地缠结在一起,于是,菌丝体变态成菌丝组织体,它由疏丝组织和拟”谧橹构成,有三种类型:根状菌索子座菌核。子实体高等真菌产生有性孢子的(组织体)结构。由能育菌丝和营养菌丝组成。子囊菌的子实体称子囊果,担子菌的子实体称担子果,其形状、大小与结构因种类而异。如蘑菇、香菇的子实体呈伞形,由菌盖和菌柄组成。内菌幕:担子果幼嫩时,从菌盖边缘有一层膜与菌柄相连,并将菌褶遮住,称内菌幕。菌环:担子果的伞盖张开时,内菌幕破裂留在菌柄中上部的膜质环状结构。外菌幕:担子果幼嫩时,外包一层膜。菌托:担子果的菌柄伸长,外菌幕破裂留在菌柄基部的袋状或其他形状的结构。第三章地衣第四章苔藓植物中轴:在苔藓植物中,由位于茎中央的厚壁细胞群构成,主要起机械支持作用。中肋:在苔藓植物中,由一群狭长的厚壁细胞组成的,多位于叶片中部,相当于中脉的位置,起支持作用而无输导作用。精子器:苔藓、蕨类等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外壁由1层不孕细胞构成,其内具有多数精子。颈卵器: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产生卵细胞的多细胞雌性生殖器官。外形如瓶状,上部细狭,称颈部,下部膨大,称腹部,颈部的外壁由一层不孕细胞构成,中间的颈沟内有一串颈沟细胞,腹部的外壁由多层不孕细胞构成,其内有1个腹沟细胞和1个大形的卵细胞。蕨类植物和绝大部分裸子植物也具有颈卵器的构造。假根苔藓植物体表皮细胞壁向外突起的类似根毛的结构,具有吸收功能,但不具维管组织原丝体苔藓植物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成配子体。第五章306 蕨类植物无孢子生殖:在蕨类植物中,存在着孢子体不经过孢子而产生配子体的现象。无配子生殖:在蕨类植物中,存在着配子体不经过配子的结合而直接产生孢子体的现象。小型叶:没有叶隙和叶柄,仅具一条不分枝的叶脉。大型叶:有叶柄,有或无叶隙,叶脉多分枝。孢子叶(能育叶):主要作用是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的叶。营养叶(不育叶):仅进行光合作用而无生殖作用的叶。同型叶:同一植物体上的叶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相同,既可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产生孢子囊。异型叶:同一植物体上的叶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不同,有两种叶即营养叶和孢子叶。厚囊性发育:孢子囊是由一群细胞发育而成。原始类型孢子囊形体较大,无柄,囊壁厚而由多层细胞构成,不形成环带,不规则开裂;较进化类型较薄仅由数层或1层细胞构成,具短柄,环带盾形,纵裂。薄囊性发育:孢子囊由1个细胞发育而成。囊壁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具3列细胞的长柄,环带多纵行、横裂。原叶体蕨类植物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成配子体。第六章306 孢子植物小结原丝体:大多数苔藓植物的孢子萌发后首先产生一个有分枝含有叶绿体的丝状体或片状体,称为原丝体,轮藻生活史中也产生原丝体。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又叫原叶体。原丝体上没有生殖器官,只产生新的植物体,原叶体上具精子器或颈卵器。核相交替:在植物生活史中,具单倍体核相和二倍体核相的交替现象,称之为核相交替;生活史中具核相交替的不一定有世代交替,有世代交替的就一定有核相交替。世代交替:具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交替的现象,称之为世代交替。世代交替有同形世代交替与异形世代交替之分。个体发育:植物种类的每一个体都有发生、生长、发育以至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个体发育。系统发育:某一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称之为系统发育。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系统发育建立在个体发育的基础上,而个体发育又是系统发育的环节无性世代:在植物生活史中,从受精卵或合子开始,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成长为孢子体,到孢子体产生孢子母细胞为止的时期,称为无性世代(或孢子体世代),从核相方面来看,是具二倍体染色体的时期。有性世代:从减数分裂而来的孢子开始,由孢子发育成长为配子体,到配子体产生两性配子为止的时期,称为有性世代(或配子体世代)306 ,从核相方面看,是具单倍体染色体的时期。在具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出现。同型孢子与异型孢子:第七章裸子植物球果:球果由大孢子叶球发育而来的球状结构,球果由多数种鳞和苞鳞及种子组成,是裸子植物松柏纲(球果纲)306 特有的结构。:种鳞在松柏纲植物中,经传粉受精后,珠鳞发育成为种鳞。球果成熟后,种鳞木质化或成肉质,展开或不展开。孑遗植物和活化石:曾繁盛于某一地质时期,种类很多,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代或现代,则大为衰退,只一、二种孤独地生存于个别地区,并有日趋绝灭之势的植物,被称为孑遗植物,如我国的银杏、水杉和仅产于美国的北美红杉。孑遗植物常有大量化石,故常把现存的孑遗植物称为“活化石”。显花植物:广义的显花植物指种子植物;狭义的显花植物指具真正的花的植物,即仅指被子植物,而不包括裸子植物。现在多采用狭义的“显花植物”概念。单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纲。该类植物胚内具一片子叶,一般主根不发达,常为须根系,茎内维管束散生,无形成层,叶脉常为平行脉或弧形脉,花部常三基数,花粉具单个萌发孔。禾本科、百合科植物即属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纲。该类植物胚内具二子叶,主根发达,多为直根系,茎内维管束作环状排列,具形成层,叶具网状脉,花部常五或四基数,花粉具三个萌发孔。葫芦科、菊科植物即为双子叶植物。植物化石:植物化石是指在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植物的遗体。大多是茎、叶、花粉等硬体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等作用,形成保持原来形状,结构或仅是印模的钙化、硅化、矿化及碳化的植物遗体。植物化石是古植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植物系统演化的直接证据。聚合蓇葖果:在一朵花内,多数离生心皮聚生于一花托上,每一心皮发育成一蓇葖果,一朵花则发育成一聚合蓇葖果。蓇葖果是由单个心皮发育而来的干果,沿背缝或腹缝开裂。木兰科植物多具聚合蓇葖果。第八章306 被子植物竞赛名词解释17葇荑花序:葇荑花序为无限花序的一种,由多数无柄或短柄的单性花着生于花轴上,花被有或无,花序下垂或直立,开花后一般整个花序一起脱落。如杨柳科、壳斗科、胡桃科、荨麻科植物的雄花序。这类具柔荑花序的植物称柔荑花序类植物。壳斗:壳斗科植物的总苞由多数坚硬苞片覆瓦状排列组成,呈杯状或囊状,半包或全包坚果,此总苞特称壳斗。壳斗外有鳞片或刺,成熟时不裂、瓣裂或不规则撕裂。壳斗是壳斗科特有的单体雄蕊:雄蕊多数,花药分离,花丝彼此连合成一束或管状,这样的雄蕊群称单体雄蕊。单体雄蕊是锦葵科的主要特征之一。分果:即果实成熟时按心皮数目裂成若干个分离的果实,与果轴或花托分离。锦葵科的锦葵属、蜀葵属、苘麻属的果实即为分果。侧膜胎座:一室的复子房,胚珠沿着相邻二心皮的腹缝线排列成若干纵行,称侧膜胎座。五桠果亚纲的堇菜目、杨柳目和白花菜目均具侧膜胎座,属侧膜胎座类。瓠果:瓠果是浆果的一种,为葫芦科植物特有。瓠果由具侧膜胎座合生心皮的下位子房发育而来。花托与外果皮愈合一起,形成较为坚硬的假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肉质化;胎座也肉质化,并且特别发达,有时把子房的空间填满。如南瓜、黄瓜和冬瓜等的果实。角果:角果是由2心皮组成的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子房内因具假隔膜而成假2室。果实成熟后沿腹缝线裂开,成2片脱落,只留假隔膜,种子附于假隔膜上。角果分长角果和短角果两种。角果是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之一。周位花:周位花中花托中央部分下陷而成杯状,雄蕊群、花冠和花萼生于杯状花托或萼筒的边缘上,即周位花;子房着生于杯状结构之底部,杯状结构之内壁与子房壁分离即子房上位或与子房的中下部相愈合即子房半下位,所以有上位子房周位花之称,如月季、桃的花,还有半下位子房周位花之称,如石楠的花。蔷薇果:蔷薇属植物的果由多数分离的小瘦果聚生于壶状的肉质花筒内所形成的聚合果,称为蔷薇果。如金樱子的果。柑果:柑果又称橙果,是浆果的一种,由多心皮具中轴胎座的子房发育而成。它的外果皮坚韧革质,有很多油囊分布。中果皮疏松髓质,有维管束分布其间,内果皮膜质,分成若干室,室内充满含汁的长形丝状细胞,这是这类果实的食用部分。如柑、柚的果。杯状花序:杯状花序又称杯状聚伞花序,其外观似一朵花,外面围以绿色杯状的总苞,有4—5个萼状裂片,裂片和肥厚肉质的腺体互生;内面含有多数或少数雄花和1雌花;花单性,无花被;雄花仅具1雄蕊,花丝与花柄间有关节;雌花单生于杯状花序的中央而突出于杯状总苞外,由1个3心皮雌蕊所组成,子房3室。杯状花序为大戟科大戟属所特有,故又称大戟花属。“胎生”植物:生于海滩的红树类植物,其种子在果实未脱离母体前萌发成幼苗,至幼苗长大后始坠入海滩淤泥中发育成新植株,这类植物称为“胎生植物”。如红树科的红树。蝶形花冠和假蝶形花冠蝶形花冠:为不整齐离瓣花冠的一种。其花瓣5片,形状、大小不一,且呈下降覆瓦状排列,即最上方1片最大,为旗瓣,位于最外方;最下方两枚最小,为龙骨瓣,位于最内方,二龙骨瓣常上部合生,包着雄蕊和雌蕊;左右两侧的两瓣较小,称翼瓣。蝶形花冠即为由旗瓣、翼瓣和龙骨瓣按下降覆瓦状排列的两侧以称的离瓣花冠,是蝶形花科的主要特征之一。假蝶形花冠与蝶形花冠相似,但二者各瓣的位置和大小相反,即最上方1片最小,位于最内方,最下面两片离生而最大,位于最外方,花瓣呈上升覆瓦状排列。假蝶形花是苏木科的主要特征之一。双悬果:双悬果由二心皮二室有棱或有翅的子房发育而来,成熟时沿两个心皮合生面分离成两个分果片,顶部悬挂于细长丝状的心皮柄上,称为双悬果,也称双瘦果。双悬果是伞形科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伞形科特有。二强雄蕊:一花具四枚离生雄蕊,其花丝两长两短,这样的雄蕊,称为二强雄蕊。如唇形科、玄参科植物的雄蕊多为二强雄蕊,这是对虫媒传粉的一种适应。头状花序:头状花序为无限花序之一种,花轴缩短扩大,全形呈头状,其上着生多数无柄花。如合欢的花序。菊科植物的花序是一种特殊的头状花序。花序下面托以一至数层总苞片组成的总苞,花序中有同形小花,即全为舌状花或筒状花,或有异形小花,即缘花为假舌状花,盘花为筒状花。头状花序是菊科的主要特征之一。连萼瘦果:由二合生心皮组成的下位子房发育而来的瘦果。其果实为合生的萼筒所包围,所以也称连萼瘦果。连萼瘦果是菊科的一大特征,故又特称菊果。聚药雄蕊:为雄蕊连合的方式之一。雄蕊的花丝分离而花药连合,称为聚药雄蕊。聚药雄蕊是菊科的一大进化特征,是菊科植物对虫媒传粉的一种适应。舌状花:舌状花是菊科头状花序中一种花冠成舌状、两侧对称的小花。狭义的舌状花是指5个花冠裂片结成一个舌片的两性花。菊科舌状花亚科植物的头状花序全由舌状花组成。广义的舌状花还包括舌片仅具3齿的雌花或中性花,这类花又称假舌状花,是管状花亚科部分植物头状花序的边缘花。如向日葵的边缘花即为中性、舌片具3齿、两侧对称的假舌状花。肉穗花序:多数单性或两性无柄小花着生于肥厚而肉质化的花轴上,称肉穗花序。如天南星的花序。佛焰苞与佛焰花序:包围在肉穗花序外面或位于肉穗花序下的一片大型苞片,称佛焰苞。佛焰苞常呈漏斗状,颜色鲜艳。具佛焰苞的肉穗花序又称佛焰花序,如天南星、芋、半夏等天南星科植物的花序。小穗:小穗是一个穗状花序,含1至多数小花,花生于颖状苞片内。小花花被退化为鳞片状、刚毛状、鳞被状或缺如。小穗再排成穗状、指状、总状或圆锥状花序。具有小穗是莎草目(莎草科和禾本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分属的主要依据之一。颖果:颖果的果皮薄,革质,只含一粒种子,果皮与种皮紧密愈合不易分离。果实小,一般易误认为是种子。颖果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的特有果实类型。唇瓣(1)兰科植物花近轴面(即上面)的一枚花瓣最大,称为唇瓣。常因子房扭转,唇瓣居于远轴面(即下面)。唇瓣常有艳丽的色彩,具有各种奇特的形状和复杂的结构,往往有距和囊,内含蜜腺。唇瓣的色彩、形状利于诱导昆虫传粉;昆虫进入花内采蜜时,唇瓣是其落脚处。(2)姜科植物花中2枚内轮雄蕊联合成为花瓣状的唇瓣。合蕊柱(1)萝艹摩科植物花中花丝分离,花药与柱头粘合成合蕊柱(2)兰科植物花中1或2枚雄蕊和花柱(包括柱头)306 完全愈合而成一柱体,称合蕊柱。合蕊柱通常半圆柱形,基部有时延伸为蕊柱脚,顶端常有药床。合蕊柱是兰科植物最突出的特征。假鳞茎附生的兰科植物往往在茎基部或整个茎膨大为具1节或多节、呈种种形状的肉质构造,此即假鳞茎。真花学说与毛莨学派被子植物的花是1个简单的孢子叶球,它是由裸子植物中早已绝灭的本内铁树目,特别是拟铁树具两性孢子叶的球穗花进化而来的。也就是说,本内铁树的两性球花,可以演化成被子植物的两性整齐花。这种理论称为真花学说。按照真花学说,现代被子植物中的多心皮类,尤其是木兰目植物是现代被子植物的较原始的类群。坚持真说学说的学者形成一个学术派别,被称为毛莨学派。假花学说和恩格勒学派被子植物的花和裸子植物的球穗花完全一致。每1个雄蕊和心皮分别相当于1个极端退化的雄花和雌花,因而设想被子植物来自于裸子植物的麻黄类中的弯柄麻黄。由于裸子植物,尤其是麻黄类和买麻藤等都是以单性花为主,所以原始的被子植物,也必须是单性花。这种理论称为假花学说。假花说是由恩格勒学派的韦特斯坦为解释恩格勒分类系统而建立的。赞成假花说和恩格勒系统的学者所形成的学派称为恩格勒学派。植物界系统发生的幼态成熟学说阿尔伯、塔赫他间等人把动物界系统发生的幼态成熟说,应用于解释植物界的系统发生,即植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植物个体发育的幼年阶段,可以突变为具有成年期成熟形体,而成年期的植物体,也可具有幼年期的构造。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是多次幼态成熟和多方面突变、演化的结果。这即是植物界系统发生的幼态成熟学说。细胞分类学细胞分类学是利用细胞学的性状(主要是染色体的各种性状)306 和现象来研究动、植物的自然分类、进化关系和起源的一门学科。细胞分类学于本世纪二十年代萌芽,四十年代诞生。306 植物化学分类学化学分类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建立起来的。植物化学分类学是利用化学的特征,来研究植物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探讨植物界的演化规律,也可以说是从分子水平上来研究植物分类和系统演化的一门学科。数值分类学数值分类学是用数量的方法来评价有机体类群间的相似性,并根据相似性值将某些类群归成更高阶层的分类群。数值分类学是以表型特征为基础,利用有机体大量性状、数据,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应用电子计算机运算得出的结果,作出有机体的定量比较。居群居群是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内和特定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集群。居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具有一定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的新的生命层次。居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居群在生态学上称种群。多倍体多倍体指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有机体。如三倍体,四倍体等。多倍体常见于高等植物中。各组染色体来自同一物种的,称为同源多倍体;各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的,称为异源多倍体,一般是由种间杂交所产生的不育子代,经染色体加倍后所形成的“双二倍体”。多倍体形成是自然界植物进化途径之一。系统发育亦称“种系发生”,指生物种族的发展史。可以指整个生物界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也可指一个类群(如各科、属、种)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如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演化即为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脊椎动物学名词解306 释《脊椎动物学》中的名词术语很多,而且很重要。理解和记忆这些名词术语是学习《脊椎动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需认真对待,下功夫去理解、记忆。脊椎动物学中的许多名词其实就是某一器官的特征或结构。理解这些名词可以从其归属、位置、结构、功能及发生、演变等方面去分析。当然它们各有所侧重,有的名词仅从一方面就可以说明问题,有的则需从几个方面去归纳它。弄清了名词术语的内涵,文字上的表述就容易了。表述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其实质不能改变。表达要尽可能简明扼要。只有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才能记得住,记得牢。下面所列出的是《脊椎动物学》中的部分重要名词,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未列出部分请同学们参照上述方法去归纳解释。《脊椎动物学》在不断的发展,一些新的名词会不断出现,一些解释也许会进行修正,希望使用者提出宝贵意见。脊索:脊索是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之一。它是位于脊索动物消化管背侧,神经管腹侧的一条纵贯身体前后、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由许多内部富含液泡的细胞组成,外面围有两层结缔组织鞘(脊索鞘)。低等类群终身存在,而高等类群只出现于胚胎期,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所取代。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的背方,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分化为脑和脊髓。咽鳃裂:咽鳃裂是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裂孔。是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之一。内柱:是原索动物咽部内壁腹侧中央的一条纵沟,故也称咽下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腺细胞分泌的粘液可以将随水流进入咽的食物颗粒结成食物团,纤毛细胞的纤毛可将食物团驱向围咽环,故与摄取食物有关。它与甲状腺属同源器官。背板:又称咽上沟。是原索动物咽壁背侧的一条膜状纵褶,仍与食物摄取有关。逆行变态:动物一般的变态是器官结构由简单变得更为复杂,而海鞘的变态则与一般变态恰恰相反,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器官,如脊索,背神经管等,形态结构变得比幼体更为简单,生活方式也由自由生活变为固着生活,我们把海鞘这种独特的变态方式称作逆行变态。开放式循环:血液循环过程中要经过血窦而非完全在血管中流动的循环方式称开放式循环。封闭式循环:血液完全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的循环方式称封闭式循环。306 轮器:文昌鱼缘膜边缘由纤毛上皮组成的伸向前方的许多指状突起称为轮器。轮器可以搅动水流,使流水成为旋涡,以聚集食物。鳃笼:七鳃鳗等圆口纲动物支持鳃囊的一系列软骨,由9对垂直排列的弯曲的软骨和4对纵走的长杆状软骨互相连接而成,因似笼形,故称鳃笼。囊鳃:七鳃鳗等圆口纲动物的鳃。鳃丝由内胚层演变而来,因鳃丝只着生于由鳃裂膨大而成的鳃囊内壁,故称这种鳃为囊鳃。脑垂体囊:位于七鳃鳗脑垂体下方一条由鼻孔通入的盲管管壁的一部分细胞参与了脑垂体的形成,即形成脑垂体的腺垂体部分。脑垂体囊又称鼻垂体囊或鼻腭沟。脑颅(cranium):是头骨的组成部分,即包围并保护脑和头部重要感觉器官的骨质盒。软骨鱼类的脑颅为一个发育良好的完整软骨盒。硬骨鱼类及其以上脊椎动物均由众多骨块组成。306 咽颅:为头骨的一部分,是指支持舌、口腔和鳃的一系列骨块。包括颌弓、舌弓和鳃弓三部分。咽颅在各类脊椎动物中变化较多,尤以鳃弓变化最大。鱼类的咽颅由七对咽弓组成。脊椎骨:是脊椎动物脊柱的基本结构单位。一个典型的脊椎包括椎体、椎弓(髓弧)、椎棘(髓棘)、前后关节突和横突五个部分。具有支持身体、保护脊髓和内脏器官的功能。脊柱:是一条由许多脊椎骨彼此前后串接而成的骨柱,位于身体背部中央,以取代部分或全部脊索。属中轴骨骼之一,一般由颈、胸、腰、荐、尾椎五部分组成,有支持身体、保护脊髓和主要血管的功能。脊髓: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是指神经管前端膨大分化为脑后所剩下的部分,位于身体背方,贯穿于脊椎骨的髓弧所围成的椎管之中。乳白色,背腹略扁平,紧接延脑之后而终止于最后一个脊椎(或稍前面)。脊髓中空,称中央管,前端与第四脑室相通,内充满脑脊液,脊髓两侧发出的背根、腹根组成脊神经,脊髓为低级反射中枢。髓弧:脊椎骨之椎体背方两侧向上向中靠拢所形成的弧状骨片,脊髓从中穿过,具有保护脊髓的功用。也称神经弧。髓棘:髓弧向背中央合拢再向上延伸形成的突起称髓棘,也称神经棘。306 脉弧:脊椎骨之椎体腹方两侧向下向中间靠拢所形成的弧状骨片,尾动脉、尾静脉从中通过,具有保护尾部血管之功用。也称血管弧。脉棘:血管弧向腹中央合拢再向下延伸形成的突起称脉棘。又叫血管棘。初生颌:在软骨鱼类,由于第一对咽弓的部分骨块消失而由剩下的上鳃软骨转化的腭方软骨和角鳃软骨转化的麦氏软骨组成软骨鱼的上下颌,执行颌的机能。因这种颌在演化上出现最早,故称初生颌。次生颌:腭方软骨和麦氏软骨失去颌的机能后,由其前方重新形成的前颌骨、上颌骨代替腭方软骨成为上颌,由齿骨、隅骨等代替麦氏软骨成为下颌。这些膜性骨组成的颌,因演化上晚于初生颌,故称次生颌。硬骨鱼及其以上的脊椎动物的颌均属次生颌。自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腭方软骨(或上颌骨)直接与脑颅连接,而舌弓和脑颅脱离,不再有悬颌的作用,这种连接方式称作自连式,也叫自接型。肺鱼类和所有陆栖脊椎动物如此。舌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大多数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通过舌颌(软)骨把颌弓悬系在脑颅上的连接方式称舌连式,也叫舌接型。双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颌弓除通过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外,还直接同脑颅相关节的连接方式叫作双连式,也称双接型。部分软骨鱼类属此型。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口裂向上,这种口型称上位口,如翘嘴红鲌之口,此类口多以浮游生物为食。下位口:上颌长于下颌,口位于头腹面,如鲨、鳐、中华鲟等鱼之口,这种口多以底栖生物或附着生物(藻类)为食。306 端位口:上、下颌一般等长,口开于吻端,如鲤、鲫鱼之口,这类口多以漂浮在水中的生物或其它有机物为食。幽门盲囊:一些硬骨鱼类胃、肠交界处的盲囊状突起,开口于十二指肠处,不同种类数目不一,可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一般认为有分泌消化液和增加食物消化吸收面积的功能。板鳃:软骨鱼类的鳃,鳃间隔发达,鳃丝着生于鳃间隔上、末端不游离,呈板状,故称为板鳃。栉鳃:硬骨鱼类的鳃,鳃间隔退化,鳃丝着生于鳃弓基部,鳃丝完全游离,呈梳齿状,故称为栉鳃。喉鳔类:鳔有鳔管与食道相通的鱼类称喉鳔类(或称开鳔类)。306 闭鳔类:鳔无鳔管的鱼类称闭鳔类。原形尾:椎骨的末端平直,达于尾端,将尾鳍分为完全对称的上下二叶,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尾型,不光外形对称,内部结构也是对称的,这种尾型仅存在于胚胎期及刚孵化不久的稚鱼中。歪形尾:椎骨末端弯曲向上,伸向尾鳍的上叶,把尾鳍分为上下不对称的二叶。即不光是内部结构不对称,外形也不对称,一般上叶大,下叶小,如鲨鱼、鲟鱼尾。竞赛名词解释18正形尾:尾椎末端仍上翘,但仅达尾鳍基部,尾鳍外形是对称的,即内部结构不对称,但外形对称的尾,如众多高等真骨鱼类的尾。等形尾:也称假尾鳍,这些鱼的椎骨末端和原来的尾鳍都消失了,重新由背鳍或臀鳍的一部分向后延伸扩充而成第二尾鳍,其不论在外形上或内部结构上都是完全对称的。如鳕鱼、肺鱼、矛尾鱼之尾均属之。楯鳞:最原始的一种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由埋入皮肤的基板和露在外面的棘两部分组成,而基板和棘均由真皮外突骨化而成,棘外覆有一层由表皮来的珐琅质,内有髓腔,开口于基板的底部,有血管,神经伸入腔内。硬鳞:为硬鳞鱼类所特有,来源于真皮,为一些彼此紧接的菱形骨板,表面有一些坚硬的闪光质,下面为骨质板。如鲟鱼的鳞。骨鳞:为真骨鱼类所常见的鳞片,也由真皮形成。由真皮细胞骨化的骨质板所成,骨板外覆有一层角质化了的物质,骨板薄而软并略有弹性,一端插入真皮之内,另一端露于体外,突出部分两面都被表皮覆盖,彼此重迭成覆瓦状排列。骨鳞因形状不同分为圆鳞和栉鳞,前者后端边缘光滑,后者后端边缘有细齿。卵生:动物以成熟的卵细胞或受精卵的形式排出体外进行发育,其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均来自卵黄,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卵生。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输卵管或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所需要营养物质仍来自卵黄,母体只对胚胎提供保护和适宜的发育场所,最后发育成幼体才产出体外的生殖方式称卵胎生。假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卵黄,同时子宫内膜与卵黄囊膜形成类似胎盘(假胎盘)的结构,母体与胚胎可发生物质上的交换,最后以幼体的形式产出体外,这种生殖方式称假胎生。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子宫内膜与胚胎的绒毛膜及尿囊形成真正的胎盘,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最后发育成为幼体产出体外,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孤雌生殖: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卵子不经过受精而在各种外界因子的刺激下直接发育形成幼体的生殖方式称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雌核发育:雌核发育是一种特殊的有性生殖方式,与孤雌生殖有许多类似之处。卵子的发育需要同种或异种动物的精子进入卵内才能引起,但进入卵内的精子并不参与受精作用,即精子头部并不形成具有功能的雄性原核,卵子的发育完全是在雌性原核的控制下进行的,故其子代为纯母性性状。营雌核发育的鱼类的成熟卵细胞在缺乏精子的情况下是不能发育的,但精子在雌核发育中的确切作用并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精子的穿透作用是诱发一种生理杂种优势,也有人认为精子的作用是提供细胞分裂所需的细胞器——中心体。性逆转:存在于黄鳝等鱼类的一种性别转化方式。刚出生至第一次性成熟的个体全为雌性,生殖一次以后逐步变为雄性的这种性别转化称性逆转,黄鳝的性逆转为永久性的。相对怀卵量:指单位体重的相应怀卵量,即每公斤(或克)体重有多少卵粒。绝对怀卵量:一尾雌鱼的卵巢中成熟卵粒的总数。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的比重,卵黄上有一个大油球或有较多油粒,能使卵漂浮水面,如乌鳢卵。漂流性卵:卵的比重稍大于水的比重,但卵产出后卵膜能迅速吸水膨胀,出现较大的卵周隙,可借水流的翻滚使卵悬浮于水层中,不停漂流,在静止水域,将下沉于底部,如四大家鱼的卵。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的比重,卵周隙小,产出后即沉入水底,如鳅科、黄颡鱼、棒花鱼之卵。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的比重,卵膜外层遇水后具粘性,卵产出后即粘附于水草,石块等物体上,不沉入水底,如鲤、鲫、江团的卵。洄游:鱼类为适应其生命周期中某一环节而形成的一种周期性的、定向的、集群的长距离迁徙现象,称洄游。生殖洄游:鱼类在生殖季节到来之际,为寻求适宜的产卵场所,以生殖为目的而进行的洄游,称生殖洄游。索饵洄游:鱼类为寻找食物、索取饵料、育肥为目的而进行的洄游,称索饵洄游或觅食洄游。越冬洄游:鱼类在冬季水温下降,为避开低温的影响从索饵场到越冬场的洄游,称越冬洄游。306 双列式偶鳍:偶鳍骨排列方式之一,由软骨质的奇鳍骨组成一根多节的中轴骨,辐鳍骨沿两侧对生,具有这种排列方式的偶鳍称双列式偶鳍。这样的偶鳍在离水时不能支撑和移动身体。如肺鱼类的偶鳍。单列式偶鳍:偶鳍骨排列方式之一,仍由软骨质的奇鳍骨组成一根多节的中轴骨,辐鳍排列在中轴骨一侧,其排列方式与陆栖脊椎动物四肢排列相似,具有这种排列方式的偶鳍称单列式偶鳍。这样的偶鳍在离水时能支撑和移动身体。如总鳍鱼类的偶鳍。广盐性鱼类:能在宽广盐度幅度内生活的鱼类称广盐性鱼类。河海洄游鱼类和生活在咸淡水河口区的鱼类可看作广盐性鱼类。狭盐性鱼类:只能在较小幅度盐度范围内生活的鱼类称狭盐性鱼类。如纯海产鱼类和纯淡水鱼类。固胸型肩带:无尾两栖类肩带与胸骨的组合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形小而直,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有的种类甚至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乌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固胸型肩带。例如蛙。弧胸型肩带:无尾两栖类肩带与胸骨的组合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形大呈弓形,在腹中线上不相连而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乌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弧胸型肩带。例如蟾蜍。泄殖孔:集泌尿生殖为一体的泌尿生殖乳突的开孔,称为泄殖孔,也称尿殖孔。是尿液和性产物最终排出体外的通道口。306 泄殖腔孔:是容纳排遗、排泄、生殖道开口的泄殖腔最终向外界的开口。粪便、尿液和性产物最终均从此孔排出。同体型:幼体和成体形态一致,如泥狗和洞螈、鳗螈终生为幼体形态而不发生变态,并以此形态繁殖。幼体生殖:生活于高海拔地区的一些两栖类,因寒冷致使甲状腺分泌不足,到性成熟繁殖时仍为幼体状态,以这种状态生殖的称幼体生殖。当条件改变即能完成变态。幼体持续:到了该变态的时候却不变态,仍为幼体的现象称幼体持续。也是因条件不适所致,一旦条件改变仍能变态。变态:在一些动物生活史中,幼体经过一系列发育变化转变为成体的过程称作变态。在两栖动物中,这些变化包括肺呼吸代替鳃呼吸,四肢代替了鳍的运动,从水生转变为可以水生也可陆栖,植食性变为肉食性,单循环变为不完全双循环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双凹型椎体:椎体的前后均向内凹,称为双凹型椎体。如鱼类的椎体。前凹型椎体:椎体是前凹后凸,蟾蜍及雨蛙科属之。后凹型椎体:椎体是前凸后凹,盘舌蟾科如此。马鞍型椎体:鸟类颈椎的椎体水平切面为前凹型,矢状切面为后凹型,呈马鞍状,故称这种椎体为马鞍型椎体,又称为异凹型椎体。双平型椎体:哺乳类的椎体前后均不内凹或外凸,椎体之间有椎间盘,这种椎体称为双平型椎体。306 参差型椎体:第一至七枚椎骨椎体为前凹型,第八枚为双凹型,荐椎双凸,其前缘凸出部分与第八枚的凹入部分相关节,它后缘有两个尾杆骨髁与尾杆骨相关节,荐椎横突柱状或略宽大。树蛙科、蛙科、姬蛙科如此。变凹型椎体:大部分椎体是前凹后凸的,间或也有若干个椎体未愈合,而成为双凹型,荐椎与尾杆骨完全愈合,没有关节的形成,荐椎横突特宽大,其前面几个椎骨横突均细小,向前方斜出。仅锄足蟾科如此。休眠:动物有机体在环境条件恶化,于生存不利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水平使自身处于麻痹状态,以此度过不良环境,待外界条件有利于生存时再复苏的现象,称为休眠。动脉圆锥:为心室向前延伸的膨大部分,能博动收缩,协助心室将血液压入动脉,它属心脏本体,存在于软骨鱼类,两栖类。动脉球:为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部分,不属心脏本体,其构造与血管壁的构造一致,不能博动收缩,只对快速流动的血流起缓冲作用。存在于硬骨鱼类。单循环:具单心房单心室的动物,静脉血由心脏经腹大动脉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经背大动脉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交换后的静脉血沿前后主静脉汇集入心脏,整个循环途径只有一条,故称单循环。见于鱼类及其以前的低等脊索动物。306 不完全双循环: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具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但由于心室单一或分隔不完全,因此动脉血和静脉血在心室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血液循环称为不完全双循环。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心室分隔完全,其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的血液完全在各自的封闭管道中流动,不在心室发生混合,我们把具有这类体、肺循环方式的血液循环称完全双循环。体循环:亦称大循环,血液从心脏的左心室出发,经大动脉及其分支到全身(肺除外)的毛细血管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沿全身的小静脉、大静脉、腔静脉回到右心房入右心室的循环途径,称体循环。肺循环:亦称小循环,缺氧血由心脏的右心室出发,沿肺动脉到肺部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转变成多氧血,再沿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入左心室的循环途径,称肺循环。介间软骨:每个指(趾)末两个指(趾)节之间的一小块软骨(或已骨化)称为介间软骨。其作用是使指(趾)末端的吸盘吸附在物体上以后,指(趾)的前后各节仍可活动。存在于雨蛙科和树蛙科。羊膜:羊膜动物在胚胎早期发育中(原肠胚时期),由胚胎周围的胚膜向上发生环状皱褶,并从背方包围胚胎之后相互愈合洞穿,在胚胎外构成两个腔,内侧一个腔叫羊膜腔,其壁称羊膜,腔内充满羊水,对胎儿有保护作用。羊膜卵:凡胚胎发育中有羊膜形成的卵称羊膜卵。绒毛膜:羊膜卵在胚胎早期发育中,306 胚膜从背方包围胚胎相互愈合洞穿后,在胚胎外构成两个腔,其外侧一个叫胚外体腔,其壁称绒毛膜,绒毛膜紧贴于卵壳内面,在哺乳动物中则参与胎盘的形成。尿囊:羊膜动物胚胎发育中,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自消化道后端发生的一个盲囊状突起称尿囊,逐步向胚外体腔伸入且最终占据胚外体腔的位置,为胚胎的呼吸和排泄器官。颞窝:指头骨两侧的颞部由于相邻膜性骨缩小或消失而形成的洞穿现象,称颞窝,其出现与咬肌的发达有关。颞窝是颞肌附着的地方。颞弓(弧):颞窝周围的骨片所形成的骨弓称颞弓或颞弧。无颞窝类:又称无弓类或无孔型。位于眼眶后面的后眶骨、鳞骨、颧骨和方颧骨连为一体,之间无孔洞穿,即无颞窝形成,古代杯龙类和现今的龟鳖类属之。单颞窝类:又称合颞窝类或合弓形,单孔型。位于眼后的后眶骨、鳞骨、颧骨和方颧骨之间有一个孔洞或凹陷,根据孔的位置不同有上颞窝和下颞窝之分。有鳞类属上颞窝。古代兽齿类,鱼龙类等属下颞窝类,现代哺乳类是合颞窝类的后裔。双颞窝类:又称双弓类或双孔型。头骨每侧有两个颞窝,即既有上颞窝又有下颞窝,古代恐龙,原螈及现代鳄类属之。306 颊窝:是蝰科蝮亚科蛇类的红外线感受器,位于眼睛和鼻孔之间的一个窝状器,腔内有一薄膜,仅厚约15微米,上面布满三叉神经末梢、血管和线粒体,对周围环境温度有极高的敏感性。唇窝:是蟒科蛇类的热能感受器,位于唇鳞片处,作用与颊窝相同,但灵敏度不及颊窝。初生腭:由颅底部直接成为口腔顶壁的腭称初生腭。次生腭:是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和翼骨共同愈合而成的一块覆盖于口腔顶壁的水平隔板,次生腭的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完全分开,内鼻孔后移至咽部,以解决取食与呼吸的矛盾。犁鼻器:又称贾氏器,是一对开口于口腔顶壁的盲囊,为嗅粘膜延伸所形成,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感受器。存在于部分两栖类,蜥蜴类和蛇类。古脑皮:硬骨鱼类的脑皮,基本上是由一些上皮组织所构成,没有神经细胞的分布,在种系发生上出现最早,故名古脑皮。在进化过程中,以后发展成为嗅脑的梨状叶。306 原脑皮:也称旧脑皮,软骨鱼、多鳍鱼、肺鱼和两栖类的脑皮,脑皮中已有分散的与嗅觉有关的神经细胞。在种系发生上晚于古脑皮。随大脑半球在动物中的进化而被挤向大脑半球内,成为海马。新脑皮:羊膜动物的脑皮,到哺乳类得到高度发展。大脑半球的灰质已向外延伸并逐渐扩展,神经细胞排列在表层,机能上成为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在种系发生上最晚,但分化能力极强,动物越高等,新脑皮越发达。同型齿:爬行动物及其以下的脊椎动物的牙齿均呈圆锥状,其大小、形状也较一致,这种的牙齿称同型齿,只起咬捕食物而不具咀嚼作用。异型齿:哺乳动物的牙齿,分化为形态、大小各异,功能不同的牙齿,以适应取食和咀嚼的需要。依其形态和着生位置不同,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四种。端生齿:脊椎动物牙齿的着生方式之一。牙齿由纤维膜贴附于颌骨顶端或边缘,无齿根,易脱落,见于鱼类,两栖类和某些蛇类。侧生齿:脊椎动物牙齿的着生方式之一,齿的基部和一侧贴附在颌骨的内侧缘,血管和神经由侧面的小孔进入齿腔,无齿根,较易脱落,大多蜥蜴和蛇类为侧生齿。槽生齿:脊椎动物牙齿的着生方式之一,齿由发达的齿根深植于颌骨齿槽中,血管和神经由牙根末端小孔进入齿腔,初见于爬行纲鳄目,到哺乳纲发展最完善。多出齿:一生中可以脱换多次的牙齿称多出齿,如鲨鱼、两栖类、爬行类的齿,最初萌出的齿,经磨损后随时脱换。一出齿:牙齿自萌出后一生中永不脱换,如有袋类、齿鲸亚目以及食虫目、啮齿目的若干种类的齿终生维持幼生状态。再出齿:萌出后终生只换一次的牙齿称再出齿。见于大多数哺乳动物和人类。未脱换以前名乳齿,更换以后称恒齿,通常门、犬、前臼齿属更换齿,臼齿,则终身不换。迷齿:由于釉质陷入齿质内,横断面上具有迷路状构造的锥状齿,称迷齿,为古总鳍鱼类和迷齿(坚头)类所特有。306 裂齿:食肉目动物上颌最后一颗前臼齿和下颌第一颗臼齿特别发达锋利,上下咬合呈剪刀状,以利撕裂肉类食物,故称裂齿,也称食肉齿。咽喉齿:亦称下咽齿,咽齿,鲤科鱼类咽部特有的齿。着生于最后一对鳃弓特化形成的下咽骨上,通常1-3行,少数4行,侧扁呈梳齿状或侧扁而末端呈钩状,亦有呈臼齿状者。咽齿与其背侧的角质厚垫(咽磨)彼此摩擦,以咀嚼食物。其行数,齿数及形状为分类的依据。孵卵斑:雌鸟在孵卵期间,腹部羽毛大量脱落后出现的裸区称孵卵斑。正羽:也叫翮羽,是覆盖于鸟类体表的大型羽片,由中间的羽轴和两侧的羽辐构成。羽轴分羽干和羽根(翮)两部分,羽辐又称甲羽,由很多斜行排列的羽枝构成,羽枝上有羽小枝,羽小枝上有羽小钩,由羽小钩的钩连而成完整的羽辐。绒羽:位于正羽之下,或雏鸟体表,无羽干,羽根短,羽枝柔软,羽小枝不具羽小钩,而不构成完整的羽辐。具有很强的保温力。毛羽:又叫纤羽,是发育不完整的正羽,位正羽与绒羽之间,口鼻部羽毛也属之,此羽之羽轴长呈毛发状,仅顶端见数羽枝及羽小枝,无钩状突起及锯齿状突起,有保暖及感觉作用。306 愈合荐椎:为鸟类所特有的结构,由少数胸椎,全部腰椎、荐椎及部分尾椎愈合而成,并与宽大的骨盆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行走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三射型骨盆:即蜥龙类的三射腰带。构成骨盆的髂骨前后伸展,耻骨向前下方伸展,坐骨向后下方伸展,把这种向三个方向伸出的骨盆叫三射型骨盆。四射型骨盆:构成鸟龙类腰带的髂骨前后伸展,耻骨向前下方和后下方伸展,坐骨向后下方伸展并与向后下方伸展的耻骨相伴,而成四射,故叫四射型骨盆。开放式骨盆:鸟类所特有的骨盆。腰带愈合成薄而完整的骨架,髂骨向前后伸展并与愈合荐椎相愈合,耻骨退化成细棒状,而且左右坐、耻骨在腹中线上不汇合联接,而是一起向后方伸展,这样的骨盆称开放式骨盆。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封闭式骨盆:哺乳类腰带中的髂骨与荐骨相关节,左右坐骨与耻骨在腹中线缝合而构成的骨盆,称封闭式骨盆。它加强了后肢的牢固性。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鸟类具有气囊,吸气时部分气体入肺进行交换,另一部分未经交换的气体入后气囊储存,呼气时后气囊中未经交换的气体压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我们把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是鸟类对飞翔生活的适应。双重调节:鸟类视力不仅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改变晶状体的凸度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角膜调节肌收缩改变角膜的凸度来进行调节,这种视力调节方式称双重调节。306 栉膜:鸟类和部分爬行类的眼后房内一个含有丰富毛细血管和色素细胞,折迭成梳状的结构,从脉络膜突出伸入玻璃体中,肉眼见为黑色。猜测功用有三,增加对迅速移动着的物体的识别能力;供给视网膜氧气,营养物质和除去代谢废物;调节眼球内部压力。迁徙:随着季节变化鸟类周期性、定向性、集大群的在越冬区和繁殖区之间进行的迁飞的现象,称为迁徙。它是鸟类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本能活动。留鸟: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区,而不更换栖息场所的鸟类称作留鸟。候鸟:在不同季节沿固定路线来往于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鸟类称候鸟。候鸟包括夏候鸟和冬候鸟。夏侯鸟:春夏季在某地繁殖,秋天又离开此地去南方越冬的鸟称夏候鸟。冬侯鸟:秋冬季到某地越冬,夏季到北方繁殖的鸟称冬候鸟。旅鸟:在南北长途迁徙时路过本地只作短暂停留的鸟称旅鸟。迷鸟:偶然出现在某一地区,飘离习惯迁徙路线和栖息地的鸟称迷鸟。多因气候因素造成的。早成鸟(雏):幼鸟出壳即已充分发育,体被稠密的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或独立生活,这种雏鸟称早成鸟。但尚需10-20天发育才能飞翔,逃避敌害的能力较差,成活率较低。大多地栖种类和游禽的雏鸟属于此。306 晚成鸟(雏):幼鸟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裸露或具稀疏绒羽,眼未睁开且不能站立和自由取食,须亲鸟喂食,在巢内继续完成后期发育,才能逐渐独立生活。这种雏鸟称晚成鸟。离巢时可达到或超过成鸟体重,成活率高。如啄木鸟等攀禽,鹰等猛禽和雀形目鸟类的雏鸟属此。竞赛名词解释19初级飞羽:着生于腕掌骨和大部分(第三、四)指骨上的正羽。306 次级飞羽:着生于尺骨上的正羽,位初级飞羽之后。三级飞羽:飞羽中最后一列正羽,着生于肱骨上。仅少数种类(百灵科、鹡鸰科等)明显,目前不大使用这一概念,而与次级飞羽统称为内侧飞羽。覆羽:为覆盖在飞羽基部的小型羽毛。覆盖在初级飞羽基部的是初级覆羽,覆盖在次级飞羽基部的是次级覆羽,次级覆羽分为大覆羽、中覆羽和小覆羽。翅基部,背两侧的覆羽称肩羽。翼基下(腋下)的覆羽称腋羽。位于上体腰部以后、覆盖尾羽羽根的覆羽称为尾上覆羽。位于下体泄殖腔开口之后、覆盖尾羽羽根的覆羽称为尾下覆羽。小翼羽:位初级覆羽之上,小覆羽之下,中覆羽外侧,附着于第二指骨上之形小而硬的羽毛。翼镜:翼上特别明显的块状斑,通常为初级飞羽或次级飞羽的不同羽色区段所构成,往往带有金属光泽。不等趾型:三趾向前,一趾向后的趾型称不等趾型,它包括常态足(各趾强弱相似,如鸽子)、离趾型(前趾各游离,后趾最强,适于树栖,如一般鸣禽)、索趾型(前趾多少相并,后趾甚弱,如阔嘴鸟)、半对趾型(第四趾可前可后)四种情况。对趾型:二、三趾向前,一、四趾向后之趾型。如杜鹃、啄木鸟之趾型。异趾型:一、二趾向后,三、四趾向前,如咬鹃之趾型。前趾型:四个趾均向前。如雨燕之趾型。并趾型:向前的三趾基部有并合。如翠鸟之趾型。蹼足:前三趾间有发达的蹼相连着。如潜鸟。半蹼足:或称微蹼足,蹼大部分退化,仅趾间基部有蹼。如鹤。全蹼足:前后趾间均有蹼连着。如鸬鹚。瓣蹼足:每一趾的两侧附有叶状膜。如小等。凹蹼足:与蹼足相似,但蹼膜中部往往凹入。如燕鸥。巢寄生:一部分杜鹃自己不营巢、孵卵、育雏,而是把自己的卵产在别的鸟巢内,由其它鸟类代为孵化、饲育的繁殖习性称作巢寄生或繁殖性寄生。圆口类:又称无颌类,是具有圆形的口、无成对附肢和上下颌、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的低等脊椎动物。鱼类:是体被鳞片、用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用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发育变态而成为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的成体,繁殖仍然离不开水的这样一类动物称作两栖动物。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上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306 鸟类: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适应于陆地和空中飞翔生活。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哺乳的脊椎动物。它在动物界中适应能力最强,形态结构最完善,功能、行为最复杂,分布最广,分类地位最高等。胎盘:由胚体的绒毛膜之绒毛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的胎儿与母体交换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场所。散布状胎盘:绒毛均匀地分布在绒毛膜上。绒毛上皮直接与子宫上皮接触进行物质交换。如猪、马、鲸、狐、猴等的胎盘。叶状胎盘:绒毛在绒毛膜表面若干地方集中成丛,绒毛上皮与母体子宫壁的结缔组织相接触进行物质交换。如反刍动物属此型胎盘。环状胎盘:绒毛集中分布于绒毛膜的中部呈环带状,绒毛上皮直接与母体子宫壁的微血管内皮接触进行物质交换。如食肉类和长鼻类等的胎盘。盘状胎盘:绒毛集中在绒毛膜的一个部分形成盘状,母体子宫壁全被破坏,绒毛上皮或绒毛血管内皮直接与母体血液接触进行物质交换。如食虫类、翼手类、啮齿类和多数灵长类的胎盘。306 无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分娩时,绒毛从子宫内膜拔出,不伤及子宫内膜,不造成大出血。包括散布状胎盘和叶状胎盘。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分娩时,部分子宫内膜被带出来,而造成大出血。如环状胎盘和盘状胎盘。犀牛角:犀牛的角是毛的特化产物。由表皮产生角质纤维交织形成,无骨心,不脱换,但断落时能长出新角。实角:也称鹿角。通常雄兽发达,是由额骨的突起形成的骨质角,分叉,且每年脱换一次。是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肤而成。如梅花鹿的角。洞角:也称空角、牛角。由表皮产生角鞘和额骨上的骨质角突紧密结合而成,其内中空,终身不更换,不分叉。如牛角。叉角羚角:介于牛羊和鹿之间的角,其角心同牛羊,而角鞘有分小叉,并有融合拢的毛鞘,毛鞘在生殖季节要脱换。雄性发达,雌性有很小的角心,无角鞘,仅叉角羚为此种角。瘤角:长颈鹿的角属之,骨质角外终生包有毛被,不脱换。306 椎间盘:哺乳动物两椎体之间具有一个由弹性纤维组成的可减缓震荡,使椎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度的软骨垫,这种软骨垫称椎间盘。趾行性和趾行足:以足趾着地的运动方式称为趾行性,趾以上部分全升离地面,这样的足称趾行足。如猫、犬。蹄行性和蹄行足:以蹄着地的运动方式称蹄行性。这样的足称蹄行足。如马、牛等。跖行性和跖行足:以全部足跖(掌部)着地的行走方式称为跖行性。这样的足称跖型足。如人、猿、猴。双子宫:左右子宫尚未愈合,一对子宫直接开口于单一的阴道内,为原始类型的子宫。如兔形目及一部分啮齿类、象、土豚等。也称双体子宫。双分子宫:左右子宫的底部开始愈合成一单子宫底,外观为一个子宫,但内有隔膜分成左右两部分。也称分隔子宫。如部分啮齿类、翼手类及猪、牛、羊、马等动物的子宫。双角子宫:左右子宫愈合范围更加扩大,子宫的近心端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角状突起,其余部分全部合并。如部分食肉类、有蹄类及鲸类的子宫。单子宫:左右子宫完全愈合形成单一的子宫。如部分灵长类及翼手类的子宫。口咽式呼吸:蛙类的呼吸动作由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口咽式呼吸。胸式呼吸:爬行类的呼吸由肋间肌的作用使胸廓扩大或缩小而导致气体出入肺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哺乳类的呼吸是由于膈肌的作用使胸腔容积增大或缩小导致气体出入肺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腹式呼吸。前肾:亦称原肾,脊椎动物最原始的泌尿器官,位于体腔背壁前部,左右各一,由少数按节排列的,扭曲的前肾小管组成。前肾小管内端各有肾口开于体腔,306 外端连接成一纵走的前肾管,肾口周围有纤毛,能从体腔内收集废物汇流入前肾管,再排出体外。仅少数圆口类有前肾,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期出现,但只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起作用。中肾:鱼类、两栖类等脊椎动物成体的泌尿器官(羊膜动物仅在胚胎期出现),由一定数量按级排列的扭曲的中肾小管组成,中肾小管内端分叉,一支开口于体腔或闭塞不通,另一支末端膨大包围血管球,形成肾小体,泌尿作用全靠肾小体进行,尿液由血管球滤出,经中肾小管,再由外端的中肾管排出。306 后肾:简称肾,是羊膜动物的泌尿器官。位于体腔背侧壁后部,由数目众多、细长而屈曲的肾小管和肾小体构成,尿液或通入膀胱或直接通入泄殖腔。肾单位:是最基本的泌尿单位,由肾球囊,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肾球囊略似一个双层杯状体,肾小球也叫血管球,是一个弯曲盘绕成球形的毛细血管网,包在肾球囊内。肾小管是连接肾球囊的细长管道,分近、远曲小管和髓袢三级,往后通入集合管,肾球囊和肾小球和称肾小体。听斑:球状囊和椭圆囊内的感觉上皮称听斑。壶腹嵴:半规管壶腹部之感觉上皮称壶腹嵴,感觉上皮之细胞有感觉毛。柯蒂氏器:内耳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听觉感受器,由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位于基膜之上,基膜振动时,毛细胞之纤毛束来回触击柯蒂氏器上的覆膜(一种纤维膜),刺激毛细胞引起兴奋,发出的冲动经听神经传入中枢而引起听觉。适应辐射:凡分类地位相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同源器官:存在于不同动物体上的器官,功用不同,形状亦异,但来源和基本结构却相同,这样的器官称同源器官。同功器官:存在于不同动物体上的器官,功用相同,形状相似,但来源和基本结构完全不同,这种器官称同功器官。痕迹器官:动物体内常保存着一些处于退化状态的没有用处的器官,称痕迹器官。生物发生律或重演论:是德国人赫克尔用进化论观点总结当时的胚胎学研究成果而提出的著名学说。即个体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统发育史。但这个观点有一定局限性。生物圈:指地球上生物有机体能够存活的空间区域。栖息地:指某一种动物能够维持其生存所需要的条件的地方。栖息地范围因种而异,可大可小。分布区:是指某一种或某一类群动物所占有的,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和繁衍后代的地域(空间)。动物区系:指某一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动物群。种群: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自然组合。306 种群动态:单位空间和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动的状况称种群动态。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数量称种群密度。群落:一定地区内所栖息的各种生物种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组合。生态位: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特别是食物和天敌关系)及其所占的时间和空间的特殊位置。也称生态灶。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所生活的物理(非生物)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相互作用的生物的与非生物的系统。生态平衡:当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的、稳定的阶段时,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间,接近于平衡状态,此时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比例,没有明显的变动,这种状态叫作生态平衡。食物链与食物网:通过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把群落内各个成员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食物联系称为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全部的食物链构成复杂的食物网。306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另外《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的简明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无脊椎动物总结I、原生动物门一、名词解释:•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椎,除脑外,中枢神经系统均位于消化管腹侧的一类低等动物。•类器官:原生动物的细胞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除了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外,还由细胞分化成了一些相当于高等动物体内器官的结构,以此完成各种生活机能。这些结构称做细胞器,又称做类器官。•包囊:是原生动物不摄取营养的阶段,周围有囊壁包围,富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是原虫的感染阶段。•滋养体:是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够活动、摄取营养、生长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植物性营养:有些生物体内具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也称自养。动物性营养:有些生物靠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来补充自身的有机质,称为吞噬营养(动物性营养)306 。腐生性营养:有些生物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有机物,以此补充自身有机质,称为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伪足:在变形虫体表任何部位形成的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是变形虫的运动器官,还具有摄食功能。•变形运动:细胞中溶胶质和凝胶质的转换和流动造成了原生动物(常为肉足纲动物)的变形运动。(由于肌动蛋白在肌球蛋白上的滑动造成)二、简述题:1、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在人体内:红血细胞前期:疟原虫的子孢子随雌按蚊的唾液进入人体内,侵入肝细胞,以胞口摄取肝细胞质为营养(这时称为滋养体),成熟后通过复分裂进行裂体生殖。即核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裂殖体分裂形成很多裂殖子或潜隐体。疟原虫侵入红血细胞以前,在肝细胞里发育的时期称为红血细胞前期。裂殖子成熟后,涨破肝细胞,散发在体液和血液中,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另一部分侵入红血细胞,开始红血细胞内期的发育。还有一部分又侵入其他肝细胞,进入红血细胞外期。红血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中,逐渐长大,成为环状体。几小时内环状体增大,变成大滋养体,由此再一步发育成裂殖体。裂殖体成熟后,形成很多裂殖子,红血细胞破裂,裂殖子进入血浆中,又各自侵入其他红血细胞,重复进行裂体生殖。一部分裂殖子进入红血细胞后不再发育成裂殖体,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306 在按蚊体内:大、小配子母细胞被按蚊吸去后,在蚊的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形成大配子和小配子,小配子和大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发育成动合子,定居在胃壁上形成卵囊。成熟后,卵囊破裂,子孢子出来,转移到蚊的唾液腺里。当蚊再次叮人时这些子孢子就会进入人体内。II、胚胎发育:一、名词解释:•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期形成的原口(胚孔)将来形成动物的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做原口动物。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应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做后口动物。•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二、简述题:1、简述卵裂的几种方式:由于不同动物卵细胞内卵黄多少及其在卵内分布情况的不同,卵裂的方式也不同:⑴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卵黄少,分裂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的叫等裂,如海胆、文昌鱼;如果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的叫不等裂,如蛙类。⑵306 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分进行分裂,分裂区只限于胚盘处的称为盘裂,如乌贼,鸡卵;分裂区只限于卵表面的称为表面卵裂,如昆虫卵。2、简述真体腔的形成方法:⑴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是为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由于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因此又称为裂体腔。原口动物都是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⑵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后口动物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III、海绵动物:•辐射对称:辐射对称是动物身体对称的一种形式。在水中营固着生活或在水中漂浮的种类多是辐射对称的体制,即通过身体上下的中轴,可以有多个对称面将身体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1、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原始多细胞动物进化的一个侧枝:⑴原始方面:具有与鞭毛相似的领细胞。无器官、系统和明显的组织。体制多数不对称。⑵多细胞动物特征:有胚层存在。细胞不能无限生存下去。具与多细胞动物大致相同的核酸和氨基酸。⑶与多细胞动物的不同点:具骨针。具水沟系。胚胎发育中具逆转现象。IV、腔肠动物:306 一、名词解释:•两辐射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上皮肌肉细胞:在上皮细胞内包含有肌原纤维,具有肌肉和上皮的功能的细胞称为上皮肌肉细胞。•消化循环腔:由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时期的原肠腔,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因此可以说从这类动物开始有了消化腔。这种消化腔又兼有循环的作用,它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306 •刺细胞:•间细胞:主要在外胚层细胞质之间,有一堆堆的小细胞,大小与皮肌细胞的核差不多,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未分化的胚胎性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刺细胞、生殖细胞等。•网状神经系统:是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和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称为神经网。•出芽生殖:即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芽体的消化循环腔与母体相通连,芽体长出垂唇、口和触手,最后基部收缩与母体相分离,附于他处营独立生活。•浮浪幼虫:海洋中生活的腔肠动物的受精卵经过完全卵裂,形成中空的囊胚,再经过原肠胚阶段,发育成有内外两个胚层,体表长有纤毛,自由游泳的浮浪幼虫。V、扁形动物:一、名词解释:•皮肤肌肉囊:由中胚层产生的复杂的肌肉结构,如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具有保护功能和运动功能,称为皮肤肌肉囊。•不完善消化系统:动物体外的口既是它的口又是它的肛门,或有些动物仅具有临时肛门,它的消化系统称为不完善消化系统。•梯状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在高等种类中,纵神经索减少,只有一对腹神经索发达,其中有横神经连接如梯形,称做梯状神经系统。•原肾管:•螺旋卵裂:完全卵裂中的不等裂,细胞纵裂成四个细胞后,在发生横裂形成八个细胞时,上面四个为小细胞,下面四个为大细胞,此时分裂形成的大细胞和小细胞不互相垂直,而是与纵轴方向形成角度,每个小细胞在两个大细胞中间上方,继续分裂,层层排列至螺旋形。竞赛名词解释20•牟勒氏幼虫:•合胞体:•终寄主:成体或有性世代所寄生的宿主。306 •中间寄主:幼体或无性世代所寄生的宿主。•幼体生殖:幼虫在没有经过幼体成熟和受精作用直接形成很多后代,而消耗很少能量的现象称做幼体生殖。二、简述题:1、两侧对称出现的意义: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从动物演化上看,这种体型主要是由于动物从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到水低爬行生活的结果。已发展的这种体型对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凡是两侧对称的动物,其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用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2、中胚层形成的意义:⑴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⑵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①306 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②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③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统。⑶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集中成梯形神经系统。⑷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抗干旱,为动物由水生进化到路生提供了条件。3、绦虫纲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⑴头节上有吸盘及小钩,可以以其附着在寄主的肠黏膜上,不易脱落。⑵绦虫的体壁是合胞体结构,而且表面有微毛,能增加吸收营养的表面积。同时能产生一些物质来抑制寄主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以此防止自身被寄主消化。⑶消化系统完全退化,完全由体表吸收营养。⑷由于长期生活在寄主体内,接触的环境非常简单,所以绦虫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退化。⑸306 由于绦虫在更换寄主的时候需要损失大量的个体,所以生殖系统异常发达。4、寄生虫在其寄生生活史中更换寄主的意义:⑴更换寄主一方面是和寄主的进化有关,最早的寄主应该是在系统发展中出现较早的类群,如软体动物,后来这些寄生虫的生活史推广到较后出现的脊椎动物体内去,这样较早出现的较早的寄主便成为中间寄主。⑵更换寄主的另一种意义是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一种适应,因为寄生虫对其寄主来说是有害的,若是寄生虫在寄主体内繁殖过多,就可能使寄主死亡,寄主的死亡对寄生虫也是不利的。如果更换寄主,使繁殖出来的后代分布到更多的寄主体内,这样可以减轻对每个寄主的危害程度,同时也使寄生虫本身有更多机会生存。⑶在寄生虫更换寄主的时候,会遭到大量的死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繁殖率大的、能产生大量虫卵或进行大量的无性繁殖的种类就能生存下来。这种更换寄主及高繁殖率的现象对寄生虫的寄生生活来讲,是一种很重要的事,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VI、线形动物:一、名词解释:•假体腔动物:又称原腔动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⑴原体腔。⑵发育完善的消化管。⑶体表被角质膜。⑷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⑸雌雄异体。•原体腔:又称假体腔,指中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相当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中胚层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和肠系膜。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的物质和间质细胞。•孤雌生殖:306 二、简述题:2、简述蛔虫的生活史:⑴雌雄蛔虫成熟后,在人的小肠内交配并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⑵受精卵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在两星期内发育成仔虫期卵(胚胎期)。⑶一星期后,卵内的仔虫经过一次蜕皮即有感染性,如果被人吞下,人就会感染。⑷人感染后,几小时内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出幼虫。⑸二小时后,多数幼虫钻出肠壁,钻入肠系膜静脉或肠系膜淋巴管,最后均到肝脏。⑹四、五天后,大部分幼虫都从肝脏随血液经右心穿过微血管进入肺泡。⑺幼虫在肺泡内蜕皮两次,经支气管、气管到达喉头的会厌部,随吞咽活动经食道、胃到达小肠。⑻幼虫在小肠内蜕皮一次,发育成成虫。VII、环节动物:306 一、名词解释:•真体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广阔的体腔,这种体腔在体壁和消化管壁上都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这种体腔无论在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上都比原体腔出现的迟,又称为次生体腔。•同律分节:环节动物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除前端的二节和最末一节,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称为同律分节。•异律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的不同部位的体节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并形成体躯,内脏器官集中于一定的体节内,这种分节现象特征称为异律分节。•闭管式循环:•开管式循环:•血窦:动物的真体腔被中胚层形成的葡萄状的实质组织所填充,真体腔缩小,并且原体腔所形成的血管的管壁消失,真体腔与原体腔混合。•索式神经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了索式神经系统,体前端咽背恻由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的脑,左右有一对围咽神经与一对愈合的咽下神经节相连。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索纵贯全身。腹神经索是由2条纵行的腹神经合并而成,在每体节内形成一神经节,整体形似索状,故称索式神经。•后肾管:从环节动物开始有来源于中胚层的后肾,环节动物的后肾管按体节排列每体节一对或很多,典型的后肾管具有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肾口,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称肾孔,这样的肾管称大肾管。有些种类发生特化,成为小肾管。•担轮幼虫:环节动物门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经螺旋卵裂、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最后发育成一担轮幼虫。幼虫体中部具二圈纤毛环,消化管内具纤毛,只有肠来源于内胚层。•外寄生:306 二、简述题:1、分节现象出现的意义:比较原始的分节现象是同律分节,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按体节重复排列,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分节可以增强运动机能,而且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解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2、次生体腔出现的意义: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能力,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被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于完善。VIII、软体动物门:306 一、名词解释:•外套腔:软体动物的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成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称为外套腔。•鳃:由外套膜内壁突起形成的叫做本鳃,有体表皮肤向外突出形成的鳃称为次生鳃或二次性鳃,典型的鳃为栉状,由鳃轴和两侧的鳃片(鳃丝)组成,软体动物不同类群的鳃差别很大。•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摄食时以齿舌做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面盘幼虫:•钩介幼虫:二、简述题:1、河蚌适于埋栖生活的特点:⑴河蚌有两片坚硬的石灰质贝壳,还有肌肉发达的闭壳肌,可以坚硬的贝壳牢牢闭拢,保护它柔软的身躯不受敌害的伤害。⑵河蚌有肉质的斧足,可以挖掘泥沙,将自己埋于沙内,从而减少了敌害的威胁。⑶河蚌的外套膜围成一个外套腔,和鳃腔、鳃上腔、水管等结构结构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流循环系统。外套膜和鳃上着生有许多纤毛,纤毛摆动为水的定向流动提供了动力。水流在这些腔隙里循环,带来了含有食物,氧气丰富的水;带走了食物残渣、排泄废物和二氧化碳。另外,当雄河蚌性成熟时,精子随水流排出体外,又进入雌河蚌的体内。这样就解决了由于埋栖生活而产生的摄食、呼吸、排泄、排遗和生殖等诸多问题。⑷河蚌的外套膜后缘有几处愈合,形成一个入水口和一个出水口,而且出水口比入水口管径小,可以保证进入河蚌外套腔的水都是新鲜的。⑸306 由于河蚌的缓慢运动,它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⑹由于埋栖生活不需要接触复杂的外界环境,河蚌的运动能力很差,感觉器官也不发达。IX、节肢动物门:一、名词解释:•外骨骼:节肢动物具有包被身体的角质膜,就是外骨骼,不仅可以防患受到伤残,还可以保持体内水分。外骨骼主要由几丁质和蛋白质形成。•蜕皮:•气管:气管是节肢动物门多种类的呼吸器官,它是体壁的内陷物,外端有气门与外界相通,内端在动物体内延伸并分支,一直深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是实心的,内有发达的肌肉,不但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关节,并且本身也分节,十分灵活,这种附肢称为节肢。•混合体腔:•马氏管:马氏管是昆虫的排泄器官,是中、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盲管,游离在血腔中,从血液中吸收尿酸,送至肠腔内,可调节水、盐平衡。•触角腺:甲壳动物的排泄器官为触角腺(绿腺),由一对后肾管演变而来。一端开口于真体腔称为肾口,另一端则为排泄孔。•书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在蜘蛛腹面一定位置由体表内陷而形成的囊状结构,内有很薄的书页状突起。片内有血液流通。306 •书鳃:•变态发育:某些昆虫的幼虫和成虫相比,出大小不同外,还有其他差别,需经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变化才能发育成成虫。这一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常见有三种类型:渐变态(若虫),半变态(稚虫),全变态(蛹)。•半变态发育:虫体自孵化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区别,具临时器官(如直肠鳃或气管鳃)生活环境不同(幼虫水生如蜉蝣,成虫陆生如蜻蜓)。•渐变态发育:虫体自孵化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也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翅停留在翅芽阶段,这一阶段常称为若虫,例如蜚蠊。•完全变态发育:卵孵化后,其幼虫和成虫形态完全不同,需经不吃不动的蛹期,蛹中的幼虫经巨大的改变,经蜕皮,羽化,才成为成虫。即:卵、幼虫、蛹期、成虫二、简述题:1、节肢动物中陆生种类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2、昆虫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⑴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飞行使昆虫在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分布范围等方面都比陆地动物要技高一筹。⑵昆虫一般身体都比较小。①体小只需要很少量的食物就能完成生长发育。②306 体小便于隐蔽,体小还可使食物成为它的隐蔽场所,从而获得了保湿和避敌的好处。③体型小对昆虫的迁移扩散十分有利。有翅昆虫可借助气流和风力向远处迁移。即使是无翅的种类,也可因其体小而借助鸟、兽和人类的往来,被带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就大大地扩大了它们的生活范围,并且增加了选择适合于生存环境的机会。⑶食源广。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特别是从吃固体食物变为吃液体食物,大大扩大了食物范围,并且改善了同寄主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寄主不会因失去部分汁液而死亡,反过来再影响昆虫的生存。昆虫的食料来源很广。⑷昆虫有惊人的繁殖能力。①昆虫的生殖能力极强。一般昆虫一生能产数百粒卵②生殖方式多样。昆虫的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胎生和幼体生殖。③昆虫体小发育快,即在单位时间内可完成较多的世代。这些条件联系起来,成为昆虫具有极高繁殖率的重要条件。因而在环境多变,天敌众多的自然情况下,即使自然死亡率达90%以上,也能保持它一定数量的种群水平。⑸多变的自卫能力与较强的适应能力。昆虫在长期适应环境的演变中,有着多种多样保护自己安全,不受天敌伤害的自卫本领。⑹306 完全变态与发育阶段性。绝大多数昆虫属于完全变态类,即幼虫和成虫在形态、食性和行为等方面明显分化,这种分化借助一个静止的蛹期来实现。这样,既扩大了同种昆虫的食料来源,满足了昆虫的营养需求,也是对外界环境的高度适应。3、开管式循环的意义:开管式循环由于血液在血腔或血窦中进行,以至压力较低,因而可以避免由于附肢容易折断而引起的大量失血。4、简述昆虫口器的类型:⑴咀嚼式口器:是用来取食固体食物的。它分上唇、下唇、上颚、下颚和舌,上颚的前端有锋利的齿,叫做切区,用来切断食物;它的后部有一粗糙面,叫做磨区,用来磨碎食物。如蝗虫。⑵舐吸式口器:上、下颚退化而由头壳一部分及下唇等延长成基喙及喙,喙内的前壁具槽,槽内可藏上唇及舌,两者闭合为食物管,喙的末端有唇瓣,其上具很多伪气管,能吸取液体食物,或从舌中唾液管流出唾液,溶解固体食物、糖等,然后再吸食,如苍蝇。⑶虹吸式口器:口器大部分结构退化,仅下颚节延长,并在左右合抱成管状,且可在用时伸出,不用时盘卷成发条状,如蝶,蛾。⑷嚼吸式口器:上颚为嚼磨花粉的颚状齿,其余下颚、舌及下唇等都延长并合拢成一适于吮吸的食物管,如蚂蚁、蜜蜂。⑸306 刺吸式口器:用于吸食动物血液和植物汁液。下唇延长成一个收藏或保护口针的喙,上颚和下颚的一部分演变成细长的口针。此外,刺吸式口器还必须有专门的抽吸构造--食道唧筒。X、棘皮动物:一、名词解释•五辐射对称:五辐射对称是通过虫体的口面自反口面的中轴,可以把身体五次不同的切割,所切出的两部分基本上互相对称,或者说沿着身体的体轴,整个身体由五个相似的部分组成。•内骨骼:棘皮动物的内骨骼由中胚层形成,有的极为微小,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有的成为许多骨片,相互排列成一定的结构,或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壳(海胆类),骨片间以结缔组织连接,骨骼常形成刺,突出体表。无脊椎动物学问答306 无脊椎动物学:通常以除脊索动物门外的其他所有动物门类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物种:它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双名法:它规定每一种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这一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字组成,前一个字是属名,后一个字是它的种本名。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本名第一个字母不须大写。学名之后,还附加当初定名人的姓氏。属名和种本名印刷时用斜体,姓氏不用斜体。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组成的,包括细胞和细胞间质,功能多样。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系统:是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接合生殖:当接合生殖时,2个草履虫口沟部分互相粘合,该部分表膜逐渐溶解,细胞质相互连通,小核脱离大核,拉长成新月型,接着,大核逐渐消失。小核分裂2次形成4个小核其中有三个解体,剩下一个小核又分裂为大小不等的2个核,然后两个虫体的较小核互相交换,与对方较大的核融合,这一过程相当于受精用作。此后两个虫体分开,结合核分裂3次成为8个核,4个变为大核,其余4个中有3个解体,剩下一个小核分裂为2次,再分裂为4个;每个虫体也分裂2次,结果是原来2个相结合的虫体各形成4个草履虫,每个都和亲本一样,有一个大核和一个小核。2.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动物,每一个细胞即是一个个体,它与多细胞动物整体相当,有些原生动物则是群体。运动:以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306 营养:有光合、吞噬和渗透3种。呼吸:主要由体表进行。排泄:主要由体表或伸缩泡进行。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在环境条件不良时,大多数原生动物可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3.原生动物门有哪几个重要纲?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原生动物门有4个重要纲。即: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划分的主要依据分别是:鞭毛纲:以鞭毛为运动器。营养方式3种。有光合、吞噬和渗透;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肉足纲:以伪足为运动器。繁殖为二分裂。孢子纲:全部寄生,大多数有顶复合器,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的交替。无性生殖是裂体生殖(复分裂),有性生殖是配子生殖,其竞赛名词解释21后是无性的孢子生殖。纤毛纲:以纤毛为运动器。无性繁殖为横二分裂。有性生殖是接合生殖。4.简要说明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306 答: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红血细胞前期:当被感染的雌按蚊叮人时,其体内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随血液到达人体肝脏,在肝脏中进行裂体生殖,危害肝细胞。放出裂殖子。红血细胞外期:由肝细胞中放出的一部分裂殖子再次进入肝细胞,在其中进行裂体生殖。但有人认为无此期。红血细胞内期:由肝细胞中放出的另一部分裂殖子进入红血细胞,在红血细胞中进行裂体生殖,在进行多次裂体生殖后,由裂殖子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这时须转移寄主。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人体内的间日疟原虫的大、小配子母细胞被按蚊吸去,在蚊的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大、小配子母细胞形成配子,然后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它穿入蚊的胃壁,发育成卵囊(孢子)306 ,其内的核及胞质进行多次分裂,形成大量的子孢子(孢子生殖),卵囊破裂把子孢子放出到蚊的体腔中,有子孢子的体腔液最后到达蚊的唾液中,准备感染新的人。5.什么叫生物发生律?它对了解动物的演化和亲缘关系有何意义?答: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这就是生物发生律。其意义在于当某些动物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关系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生物发生律不仅适用于动物界,而且适用于整个生物界。6.动物由囊胚发育形成原肠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答:动物由囊胚发育形成原肠胚的主要形式有5种,分别是:内陷:由囊胚的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最后形成2层细胞,在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内层细胞称内胚层。由内胚层所围成的腔称原肠腔,它的开口称胚孔或原口。内移:是由囊胚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形成内胚层。分层:囊胚的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这样向着囊胚腔分裂出的细胞为内胚层,外面的细胞层形成外胚层。内转: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下面边缘向内转,伸展形成内胚层。外包:动物极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而分裂慢,结果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细胞,形成内外胚层。但在动物实际的胚胎发育中,通常是其中的几种方式混合发生。7.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顺序如何?答: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顺序是受精,形成受精卵,再卵裂,形成单层细胞的囊胚(多为球形),再发育形成原肠胚,进一步发育出现中胚层,体腔,再进行胚层分化,最终形成新个体。306 8.动物胚胎发育中的真体腔的主要形成方式有哪些?答:动物胚胎发育中的真体腔的主要形成方式有2种,即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深入内、外胚层之间,是为中胚层细胞。由中胚层裂开形成的空腔即为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为原口动物所具有。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形成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形成的空腔即为真体腔。此法为后口动物所具有,此法也被称为肠体腔法。9.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06 答: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辐射对称:即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有很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使动物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只适应在水中营固着或漂浮生活。两胚层、原始消化腔:腔肠动物具有内外胚层,内胚层直接包围的腔是原始消化腔,不能称为肠腔。可以行细胞内和细胞外消化,但以细胞内消化为主。出现组织:从腔肠动物开始有组织出现,但这种组织和一般动物的不同,其细胞介于肌肉细胞和上皮细胞之间,兼有肌肉和上皮两种功能,通常称为上皮组织。其细胞则称为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原始的神经系统:即神经网。是动物界中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般认为是有2极和多极神经细胞组成,细胞以突触和非突触连接形成网状,没有神经集中现象。刺细胞:是一种具有刺丝和刺丝囊的细胞,仅为腔肠动物门的动物所具有。10.腔肠动物门划分为哪几个纲?其划分依据是什么?答:腔肠动物门划分为3纲,即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各纲划分依据分别是:水螅纲:一般是小型的水螅型或水母型动物;水螅型只有简单的消化腔;水母型有缘膜;生活史中大部分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有世代交替。钵水母纲:一般是大型水母型动物;水螅型为小型,水螅型常以幼体出现;水母型无缘膜,其消化腔内有胃丝。珊瑚纲:只有水螅型,而无水母型,水螅型结构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多数有外骨骼。306 1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体型为两侧对称,指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或说对称面)可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故又叫左右对称。这样的动物体可分出前后、左右和背、腹,便于动物体各个部分的分化,是动物定向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中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内外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它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发展有利,可以减少内外胚层的负担,有利于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提高。皮肤肌肉囊的形成: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的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所形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它增强了体壁的保护和运动等功能。消化系统为不完全消化系统:即有口、肠,但无肛门。与腔肠动物比较有真正的肠出现,提高了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排泄系统是原肾管组成的,专门的排泄系统的出现是从扁形动物(除无肠目外)开始的。原肾管通常由具有很多分支的小管组成,小管内端是由焰细胞形成的盲端,小管另一端相互汇合后以排泄孔通体外。神经系统为梯形:表现在神经细胞向前集中形成脑,由脑向后发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它比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进步,一般认为是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向前集中的结果。由中胚层形成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12.根据什么说扁形动物门比腔肠动物门高等?答:扁形动物门比腔肠动物门高等的主要理由如下:由辐射对称→两侧对称;两胚层→三胚层;外胚层→皮肤肌肉囊;无肠→具肠;无排泄系统→原肾管;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13.扁形动物门划分为哪几个纲?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扁形动物门通常划分为3纲。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306 涡虫纲:多数自由生活,体表一般具有纤毛。吸虫纲:全部寄生,有消化结构,如肠。绦虫纲:全部寄生,消化结构消失,由体表渗透而获得营养。14.简要说明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答:成虫寄生于人或猫等的胆管或胆囊内,成虫所产的卵经寄主的消化道排出体外。只有当虫卵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寄主(纹沼螺、中华沼螺、长角沼螺等)吞噬后,毛蚴在螺内发育为胞蚴,由胞蚴体内的胚细胞团发育为雷蚴(即幼体生殖),由雷蚴体内的胚细胞团发育为尾蚴(幼体生殖),尾蚴成熟后由螺体逸出,在水中游泳1—2天,若遇到第二中间寄主(某些淡水鱼或虾)就侵入其体内,由尾蚴发育为囊蚴;当人或其他动物吃了未煮熟或生的含有囊蚴的鱼虾时会被感染,囊蚴在终末寄主(人或猫等)发育为成虫。306 15.简要说明日本血吸虫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史。答:日本血吸虫的成虫雌雄异体,体为长圆柱型。雄成虫粗短,口吸盘、腹吸盘各一个,体部有抱雌沟,雌成虫停留其中,呈合抱状态。雌成虫细长。生活史: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或哺乳动物的肝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成熟交配后的雌成虫产卵,卵可穿透血管壁、肠壁而进入寄主的消化道中被排出体外。卵在合适的水中可孵化出毛蚴,当毛蚴在水中游泳时如遇到钉螺就可侵入其体内,在钉螺体内进行幼体生殖,毛蚴发育为母胞蚴,母胞蚴再发育为子胞蚴,子胞蚴再发育为尾蚴而离开钉螺在水中游泳,尾蚴一般密集在水面上,当接触人、畜的皮肤(或粘膜)时,借其头腺分泌物的溶解作用及其虫体的伸缩作用而侵入皮肤,然后在寄主的血液中随血液移动到肝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在此发育为成虫。16.简要说明细粒棘球绦虫的形态特征、分布特点及其生活史。答:细粒棘球绦虫的形态特征:成虫通常由头节和3个节片组成,头节上有小钩和吸盘,3个节片由前到后是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妊娠节片,但妊娠节片脱落后可由成熟节片补充发育为妊娠节片,未成熟节片补充发育为成熟节片,未成熟节片则由头节补充发育而来。分布特点:国内分布于西藏、新疆等牧区。生活史:人容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而生病。多在儿童期感染,由于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生长缓慢,故发病在20—40岁。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于狗、狼等的小肠内,成虫所产的卵在外界被中间寄主(羊、牛等)吞食后到达小肠,自卵内孵出幼虫(六钩蚴),由六钩蚴在体内各组织内发育为棘球蚴,当狗吞食有棘球蚴的羊等的生的内脏后,棘球蚴在狗的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人生细粒棘球绦虫病的原因是误食具感染性的虫卵,在人体内也发育为棘球蚴,其生活史在此终止。17.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是什么?答:总的防治原则是切断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主要环节。防治措施有:306 减少传染源,用药物治疗病人和带虫者,以及治疗和处理保虫寄主。切断传播途径,杀灭和控制中间寄主及病媒。防止被感染,进行积极的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等。18.寄生虫对寄主有什么危害?答: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夺取寄生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对寄生的营养造成损失。化学性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或虫体死亡时,放出大量异性蛋白,可对寄主机体产生各种反应,例:刺激组织发炎,引起机体过敏等。机械性作用,指寄生虫在寄主体内对寄生产生的机械性损伤,例:压迫或破坏寄主组织,或堵塞腔道等。传播微生物,激发病变。19.何谓原腔动物?答:原腔动物是动物界中一个比较大的类群,又称假体腔动物或线形动物,但原腔动物在分类上看不是一个分类单元,故它不同于一般的分类类群;它所包括的动物类群在不同学者看来是不同的,有的认为包括线虫纲,轮虫纲,腹毛纲,线形虫纲,棘头虫纲等,但目前多数学者已将上述各纲均各自独立为不同的门。原腔动物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有原体腔;有发育完善的消化管(即有肛门);体表被角质膜;排泄器官是原肾管;雌雄异体。306 20.线虫动物门的特征是什么?答:有原体腔,指在成体表现为由体壁围成的封闭的空腔,其内充满体腔液;从发生上来说,它是胚胎发育中的囊胚腔保留到成体所形成的。体壁有角质膜,在体壁内侧的背、腹及两侧加厚形成侧线。有发育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和肛门,此类消化系统称为完全消化系统。排泄器官是原肾管(指仅有一个开口的排泄管类型,另一端是盲端,盲端处有的是焰细胞,有的是管细胞。开口是排泄孔),但没有纤毛和焰细胞,可分为腺型和管型2种,腺型通常由1—2个大的腺细胞构成;寄生线虫的排泄管多为管型,是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由纵惯侧线内的2条纵排泄管构成,两管间有横管相连,呈“H306 ”型。雌雄异体。神经系统近似于梯形。21.轮虫动物门的一般结构特点是什么?答:轮虫动物门的一般结构特点是体微小。大部分生活在淡水中。身体一般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部较宽,具有1—2圈纤毛组成的头冠(轮器),是轮虫主要特征之一。纤毛摆动,形似车轮,故称轮虫。体被角质膜,常在躯干部加厚,称为兜甲。尾部又称足,其内有足腺,借其分泌物可粘附于其他物体上。消化管可分为口、咽、胃、肠和肛门等,咽部膨大,称咀嚼囊,其内有由角质膜硬化形成的多块坚硬的咀嚼板,称咀嚼器,它也是轮虫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有咀嚼食物的功能。排泄器官为有焰细胞的原肾管。雌雄异体。雄虫不常见,环境好时营孤雌生殖。环境恶化时行有性生殖(配子结合)。22.腹毛动物门的一般结构特点是什么?答:体微小。大部分生活在海水中。体呈园筒形,体被角质膜,背面略隆起,其上常有刚毛、棘、鳞片等。腹面平,具有若干纵行或横排纤毛,故称腹毛动物。上皮为合胞体,其下纵肌成束,有原体腔。多数为雌雄同体。23.什么是动物的分节?它有何意义?答:指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节与体节间以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的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动物体除体前端2节及末尾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此为同律分节(如蚯蚓)。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306 24.何谓次生体腔?它有何意义?答:在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即次生体腔(真体腔)。在环节动物等原口动物是在胚胎发生中由中胚层带裂开形成的。故又称裂体腔。在后口动物则是由体腔囊法形成的。但在动物成体均表现为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在具体划分时则以胚胎发生为依据。次生体腔为中胚层细胞所覆盖,此层由中胚层形成的膜称为体腔膜(体腔上皮)。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它使消化管壁上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消化管与体壁分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次生体腔为内脏器官的发展提供了内部空间。25.何谓疣足?它有何意义?答:疣足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之一,它和刚毛共同组成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寡毛纲仅刚毛帮助运动)。刚毛是由体壁或疣足上伸出的长的硬毛。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也深入其中,一般每体节一对,疣足一般为海产种类具有。典型的疣足分成背肢和腹肢,背肢的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具一指状的腹须,背肢和腹肢内各有一起支持作用的足刺,背肢有一束刚毛,腹肢有2束刚毛。疣足划动可游泳,有运动功能,也有呼吸功能。306 疣足是动物界中最早出现的附肢,也是最原始的形式。它是其他更高级的附肢(例如节肢动物的分节附肢)祖先形式。它的出现增强了环节动物的运动功能,从而提高了生存能力。26.什么是闭管式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系统、后肾管、索式神经系统?答:闭管式循环系统: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此类形式的循环就叫闭管式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系统: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以组织之间形成的空隙相连,其空隙中充满血液,故称血窦。即血液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了,以此类形式形成的循环系统叫开管式循环系统。后肾管:它是一类两端开口的具有排泄功能的管道。典型的后肾管是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肾口,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为肾孔。但有些后肾管的肾孔开口于消化管。有些后肾管无肾口。索式神经系统:由体前端咽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脑,脑向两侧发出围咽神经并包围消化管形成环状,在消化管的腹面与一对愈合咽下神经节相连,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索纵惯全身。腹神经索是由2条纵行的腹神经合并而成,在每体节内形成一神经节,整体形似索状,故称索式神经。27.何谓担轮幼虫?它与现存那类动物的结构相似?答:海产环节动物的个体发生中,经胚胎发育形成的幼虫称担轮幼虫。它呈陀螺型,体中部有2圈纤毛环,位于口前的一圈称原担轮,口后的一圈称后担轮,体末端有端担轮。内部结构中,消化道完整,体不分节,具一对原肾管,有原体腔,神经与上皮相连。从这些特点可看出它与原腔动物的结构相似。28.比较沙蚕、蚯蚓的主要结构的异同点。(见下表:)29.环节动物门划分为哪几个纲?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环节动物门划分为3纲,即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划分各纲的主要依据如下:多毛纲: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具疣足;雌雄异体。寡毛纲:头部不明显,无疣足;有生殖环带,雌雄同体。蛭纲: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体背腹扁平,体节固定,一般为34节,体前后端各有一吸盘。真体腔退化,大部分被肌肉、间质或葡萄状组织占据,其间的空隙充满血液,称为血窦。循环是开管式。306 30.软体动物的身体一般划分为哪几部分?答:软体动物的身体一般划分为头、足和内脏团3部分。头部:位身体的前端。其上有眼、触角和口等器官,以感觉和取食功能为主。运动敏捷的种类发达,否则不发达。足部:通常位于身体的腹侧,为运动器官。形态各异。有的退化,竞赛名词解释22有的特化成腕,为捕食器官。内脏团:为内脏器官所在部分,常位于足的背侧,多数有贝壳保护。306 30.何为外套膜和外套腔?答: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的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为外套腔,其内常有鳃、足、肛门、肾孔等。31.软体动物贝壳的结构和作用是什么?答:大多数软体动物都有1—2个贝壳,少数有多个或无贝壳。贝壳的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如帽状,有的是螺旋状,有的是瓣状。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少量的贝壳素。贝壳分为3层,最外层是角质层(很薄),中间层是壳层(棱柱层),占贝壳的大部分,最内层是珍珠质层(与珍珠的成分相同),富光泽。贝壳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软体动物的软体部分,它的出现是软体动物繁盛的原因之一。32.什么是齿舌和面盘幼虫?答:齿舌是大部分软体动物具有的构造,在动物界仅存在于软体动物。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摄食时以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面盘幼虫:大多数软体动物的个体发育中有两个幼虫期,即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面盘幼虫象一小的软体动物,但在足侧有一边缘有纤毛的盘状构造,称为面盘(缘膜),亦有足、贝壳、厣、内脏团等构造。33.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软体动物的身体一般划分为头、足和内脏团3部分。有外套膜和外套腔。有贝壳。消化系统结构中有齿舌和颚片。真体腔退化,仅留围心腔、生殖腺以及排泄器官的内腔。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为开管式循环。排泄由后肾管和围心腔腺完成;神经系统的变化较多,在高等种类,主要有4对神经节(即: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和侧神经节),各神经节间有神经相连。很多种类的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34.软体动物门划分为哪几个纲?其主要纲的主要划分依据是什么?答:软体动物门划分为7纲,即: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等。其主要纲的主要划分依据是;单板纲:多为化石,具单一贝壳,腹足强大,两侧对称。多板纲:有8块贝壳,呈复瓦状排列,腹足强大,两侧对称。306 腹足纲:多数具单一螺旋状的贝壳,腹足强大,体型多为左右不对称。瓣鳃纲:有2个碗状贝壳,足斧状。头足纲:多数为内壳或无壳,少数具外壳。足生于头部,特化为腕和漏斗,闭管式循环。35.简述腹足类身体左右不对称的起源?答: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研究,认为腹足类的祖先是两侧对称的,口在前端,肛门在后端。背侧有一碗形的贝壳,以腹足在水底爬行,当受到敌害时,则将身体缩入贝壳内,以保护自己;由于腹足逐渐发达,贝壳也相应地慢慢增大,不断向上方发展,成为圆锥型,如此贝壳的容积增大了,身体完全可以缩入壳内,但这样的贝壳有碍运动,爬行中受到的阻力较大,也难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在演化中高耸的贝壳逐渐向体后方倾斜,如此克服了爬行中的阻力,但使外套膜出口被压,肛门及肾孔等压在足和壳之间,影响水的循环,阻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于是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身体的内脏团部分沿纵轴发生了扭转,内脏团扭转180度,肛门移到体前方,心耳、鳃、肾等器官左右易位。同时也发生螺旋卷曲,内脏团也发生螺旋卷曲,如此,水流通畅了,但使一侧的器官受压而消失了,故心耳、鳃、肾等均为单个的,侧神经节和脏神经节间的连接从平行而扭成“8”字型。36.多板纲的原始性有哪些主要表现?答:多板纲的原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06 贝壳数量多,一般为8块(低等的表现);足强大,吸附力强;足四周与外套之间有一狭沟,即外套沟,在沟的两侧有一列遁鳃,数对成对称排列,故体制是两侧对称的。口腔具齿舌;真体腔发达(此点与环节动物相似);一心室,二心耳,对称排列;神经系统原始,由围食道神经环与向后伸出的侧神经索和足神经索组成,神经索间有横神经相连,呈梯形(此点与扁形动物相似)。37.腹足纲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答:以圆田螺为例说明:外部形态,有一螺旋型的贝壳,有厣,头部发达,有口、眼、触角、出入水管等。内部构造:消化系统有齿舌,肠扭转180度,其他同大多数软体动物。呼吸用单一的鳃;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由一心耳一心室组成;排泄功能由一个肾来进行;神经的特点是有神经节4对,侧脏神经节间的神经连索于食道上下左右交叉形成“8”字型。306 38.什么是螺类、单壳类、腹足类、贝类学、瓣鳃类、斧足类、双壳类、无头类、头足类和墨鱼?答:螺类、单壳类、腹足类:是腹足纲的另一称谓,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的贝壳。贝类学: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故将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称为贝类学。瓣鳃类、斧足类、双壳类、无头类:是瓣鳃纲的另一称谓,原因分别是其鳃为瓣状;足为斧状;具二个贝壳;头部退化消失。头足类:是头足纲的另一称谓。墨鱼是乌贼的俗称。39.简要说明河蚌的主要特征。答:外形:有二个碗状的贝壳,足为斧状,可伸出用于掘泥沙等软质物质。体后有由外套膜形成的出入水管。内部构造:消化系统无齿舌,口的两侧有一对唇片,有感觉和摄食功能,胃内有晶干,直肠穿过心室(此点在动物界仅存在于本纲)。呼吸由4个瓣状鳃进行。循环为开管式。排泄由一对肾脏和围心腔腺进行。神经系统有3对神经节,即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个体发育中有钩介幼虫。306 40.乌贼的体制有何特点?答:乌贼躯体方位依其在水中的生活状态,头端为前,躯干末端为后,有漏斗的一侧为腹,相反的一侧为背。但根据软体动物的体制与乌贼的形态比较,其前端应为腹侧,因足位于腹侧,后端为背,背侧为前,腹侧为后,这是乌贼的形态学位置。但在实际中用第一种定位方法。41.简要说明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及其意义。答:外骨骼是位于动物体外的非细胞结构的坚硬部分的统称,在动物界中的大部分类群都有此结构。例如:肉足纲、珊瑚纲、吸虫纲、绦虫纲、线虫动物门、大多数软体动物、所有的节肢动物等,外骨骼在不同的动物门类中的名称有时是不同的。一般有角质膜、贝壳及外骨骼等几种名称。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很发达,坚硬厚实,自外而内可分3层,分别称为上角质膜(上表皮)、外角质膜(外表皮)和内角质膜(内表皮)。角质膜主要由几丁质(甲壳质)和蛋白质形成,前者为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是外骨骼的主要成分,而后者主要为节肢蛋白。甲壳动物的外骨骼含有大量的钙,而昆虫的几乎无钙质。外骨骼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动物内部的细胞免受外来的伤害;也可供肌肉附着,为肌肉提供支点;陆栖种类还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由于外骨骼坚硬,不能随着动物的生长而生长,故它限制了动物的生长,为了克服此点不足,就发展形成了蜕皮现象。306 42.什么是蜕皮现象?答:线虫动物门(例如:人蛔虫)、节肢动物、蛇类等动物类群有蜕皮现象,下面以节肢动物的蜕皮为例说明。蜕皮前,动物停止取食,上皮细胞层与旧的外骨骼分离,并由上皮细胞层产生新的外骨骼(此时的新外骨骼不坚硬);新外骨骼比旧外骨骼宽大,雏褶于旧外骨骼之下;同时由上皮细胞分泌蜕皮液于上皮与旧外骨骼之间,蜕皮液内含有几丁酶和蛋白酶,能将旧外骨骼分解,其分解产物被上皮细胞吸收,但新外骨骼不受蜕皮液的影响。旧外骨骼由于分解溶化而变薄,并在一定部位(即蜕裂线)破裂,最后动物就从破裂缝处钻出,前后肠内的旧外骨骼也连在一起脱下;脱去旧外骨骼后,动物由于吸水、吸气或肌肉伸张而使身体膨胀,柔软、雏褶而又具弹性的新外骨骼便随之扩张,这样身体也就生长。再经过一段时间,新外骨骼渐渐增厚、变硬,生长便停止了。蜕皮受激素的控制。43.节肢动物的呼吸有什么特点?答:在节肢动物中,水生种类(原生性水生,如:甲壳纲;而水生昆虫则不是原生性水生的种类,故它用气管或气管鳃呼吸)用鳃呼吸,鳃是体壁的外突物,表面积较大,适于水中呼吸,但它在空气中容易失水,同时在空气中由于重力作用而使其表面积变小,故不利于在空气中呼吸。陆栖节肢动物在进化中形成了另一种呼吸器官——气管。它是体壁的内陷物,不会使体内水分大量蒸发,其外端有气门和外界相通,内端则在动物体内延伸,并一再分支,布满全身,最细小的分支一直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一般动物的呼吸器官,无论鳃还是肺,都只起到交换气体的作用,对动物身体内部提供氧气和排放碳酸气都要通过血液输送,唯独节肢动物的气管却可直接供应氧气给组织细胞,也可直接从组织细胞排放二氧化碳,因此气管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器官之一。44.动物的呼吸与循环有什么关系?答:在动物界中,当呼吸部位集中且动物体较大时其循环系统就复杂,这是大多数动物的情况,例如,环节动物以体表呼吸,须将呼吸得到的氧送到身体的内部,就须循环系统的帮助,甲壳动物(大型者)、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等均如此。当呼吸部位极度分散且呼吸系统本身能将动物体各组织细胞所需的氧送达细胞处,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能通过这样的呼吸系统排放时,循环系统就退化,因为呼吸的功能可由呼吸系统独立完成而不需循环系统的帮助,这样的循环系统不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节肢动物的多足类和昆虫纲的气管系统就是如此。45.什么是混合体腔和体部?答:混合体腔:在节肢动物的个体发育中,由中胚层按节形成成对的体腔囊,但这些体腔囊并不扩大,其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发育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就与囊外的原体腔合并成一个完整的腔,在腔中充满血液,这样的腔称为混合体腔,也叫血腔。体部:把机能和结构相同的体节组合在一起时就叫体部。如: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个体部,多足类分为头和躯干两个体部,蜘蛛、虾、蟹等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个体部。306 46.节肢动物的附肢分为哪几种类型?答:节肢动物附肢的特点之一是分节的,它是由多节组成的,节与节之间以关节相连。这是节肢动物门的显著特征之一。节肢动物附肢称为节肢,可分为二种类型,即双肢型和单肢型。双肢型由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可分为多个亚节,在不同类群会有变化。一般认为单肢型是由双肢型演变而来,双肢型的外肢消失后就成为单肢型附肢,例如昆虫的足就是单肢型附肢。47.节肢动物门划分为哪几个纲?其划分依据是什么?答:节肢动物门的分类极其混乱,不同学者之间的意见是不同的,现介绍其中的一种体系。根据体节的组合、附肢及呼吸器官等将现存节肢动物划分为2个亚门,6个纲。亚门一:原节肢动物亚门:体不分节,附肢也不分节。本亚门仅包括一纲。第一纲:有爪纲:也称为原气管纲。亚门二:真节肢动物亚门:体分节,附肢也分节,包括5纲。306 第二纲:肢口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有6对附肢,第一对为螯肢,步足5对,无触角,腹肢7对,鳃呼吸。第三纲:蛛形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或全部愈合,头胸部有6对附肢,第一对为螯肢,第二对为脚须,步足4对,无触角,无腹肢,用书肺和气管呼吸。第四纲:甲壳纲:体常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有13对附肢,2对触角,腹肢或有或无,鳃呼吸。第五纲:多足纲:体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有3—4对附肢,即一对触角,一对大颚,1—2对小颚,躯干部每节1—2对附肢,用气管呼吸。第六纲:昆虫纲: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头部有4对附肢,即一对触角,一对大颚,一对小颚和由一对左右附肢愈合的下唇,胸部有三对附肢,无腹肢,用气管呼吸。它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纲。48.昆虫纲在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头部有口器、触角和眼等,是感觉和取食中心;胸部三节,有三对足,多数种类有1—2对翅,为运动中心。腹部内部有大量内脏,腹末有外生殖器,为营养生殖中心。49.咀嚼式口器的基本结构如何?昆虫的口器有哪些主要类型?306 答:咀嚼式口器是昆虫口器中的原始类型,它的基本结构是由一片上唇,一对上颚(大颚),一对下颚(小颚)、一片下唇和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组成。上唇,片状,位于口器的最前端,其功能是防止食物从口器前方漏掉;一对上颚位于上唇的后方的两侧,上颚坚硬、粗短,表面有切齿(较尖)和臼齿(较钝而低平),左右上颚相向运动可将食物切割并磨碎;一对下颚位于一对上颚的后方,它的端处有尖齿,其功能是把持食物并协助上颚切碎食物;下唇片状,位于口器的最后方,其功能是防止食物从口器后方漏掉;舌的功能是味觉和搅拌食物。昆虫的其他口器都是从咀嚼式口器演变而成。昆虫口器的主要类型有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嚼吸式、舐吸式等几种。50.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身体为辐射对称,且为五辐射对称。棘皮动物为后口动物;有由中胚层发育形成的内骨骼,内骨骼常突出于体表形成棘和刺,故称棘皮动物;有水管系和管足,血系统和围血系统;神经和感官不发达。51.棘皮动物门划分为哪几个纲?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棘皮动物门划分为5个纲,即海百合纲、海星纲、蛇尾纲、海渗纲和海胆纲。划分的主要依据如下:海百合纲:幼体具柄固着生活;但成体有柄活或无柄。海星纲:体扁平,多为五辐射对称,体与腕的分界不清。蛇尾纲:体扁平,星状,体盘小,体与腕的分界清楚。海参纲:体呈蠕虫状,两侧对称,体内有呼吸树。海胆纲:体呈球形,无腕;内骨骼相互愈合成一坚固的壳,其上有很多可动的长刺。52.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成虫的简要特征是什么?答:以下特征仅适于各目的大多数种类而非全部种类,适于各目全部种类的特征须查阅专著。(见右上方表格)其他问题:一、解释名词306 1、生物发生律又称重演律,是指多细胞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其祖先发育的历程。由德国学者Haechkel提出的,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2、伸缩泡原生动物体内所具有的结构,其作用是调节机体水分和渗透压平衡,如眼虫、草履虫等。3、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4、原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由帽细胞和管细胞构成的焰细胞、排泄管、排泄孔组成的一端盲闭,一端开口的具有排泄作用的器官。5、角质膜表皮细胞分泌而形成的无生命的结构,位于体表,基本结构包括上角质膜(上表皮)、外角质膜(外表皮)、内角质膜(内表皮),具有保护作用,如蛔虫。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如沙蚕。7、外套膜软体动物内脏团背部的皮肤延伸下行而形成的结构,位于贝壳的内侧,包围着鳃,对于水循环、保护、呼吸和生殖等作用的完成意义重大。8、凯伯尔式器(Keber’sorgan)位于河蚌围心腔前端的弥散状结构,又名围心腔腺,是河蚌的排泄器官。9、306 书肺节肢动物体壁内陷后突出形成的书页状结构,其功能是呼吸作用,如蜘蛛。10、化性指昆虫在一年中所发生的世代数,由此而有一化性、二化性、多化性的术语,对应的昆虫叫一化性昆虫、二化性昆虫、多化性昆虫。11、双名法任何一种动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字是动物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一个字是动物的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国际上统一使用。12、刺丝泡原生动物纤毛虫类表膜之下整齐排列且与表膜垂直的结构,有孔开口于表膜上。当动物受到刺激时,刺丝泡放出刺丝,有防御的机能。13、皮肌囊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而构成的体壁,具有保护作用,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和环节动物等的体壁。14、不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无太大差别,只是生殖器官未发育,翅未充分长成,生活史经过幼虫、若虫(或稚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蜻蜓等。306 竞赛名词解释2315、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两端开口)。16、混合体腔(血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里面充满血液,又名血体腔。17、刚毛环节动物的上皮内陷形成刚毛囊,刚毛囊底部一个大的形成细胞分泌几丁质物质,从而形成刚毛。它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18、黄色细胞黄色细胞是由中胚层的脏体腔膜特化而来的,位于消化管的外侧,其作用目前尚不明确,可能具有排泄作用。19、外套腔指软体动物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外套腔内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20、鲍雅诺式器(Bojanusorgan)指河蚌的一对肾脏,由后肾管特化形成,肾口开口于围心腔,肾孔开口于外套腔。二、选择题1、环节动物多毛纲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幼虫阶段是(C)。A浮浪幼虫B牟勒氏幼虫C担轮幼虫D钩介幼虫2、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B)。A海绵动物门B原生动物门C腔肠动物门D扁形动物门306 3、蝎子和蜱螨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D)。A多足纲B甲壳纲C昆虫纲D蛛形纲4、水螅为淡水生活的腔肠动物,是科学研究中的好材料,下列哪种叙述是不正确的(C)。A水螅有多种运动行为,如捕食运动、尺蠖运动和翻筋斗运动等。B具有两个胚层和消化循环腔C神经系统发达,有感觉运动中心D具有辐射对称的体制5、间日疟原虫的中间寄主为(C)。A钉螺B沼螺C按蚊D伊蚊6、昆虫分类的主要依据除了触角、足、翅、生物学外,还有(B)。A体壁突起B口器C生殖器D听器7、棘皮动物的成虫是辐射对称,其幼虫是(B)。A辐射对称B两侧对称C两侧辐射对称D无对称8、蝼蛄的前足是(C)。A步行足B跳跃足C开掘足D捕捉足9、河蚌的生殖孔开口于(C)。A身体末端B身体腹面C内鳃瓣的鳃上腔D口附近10、人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就可能感染(D)。A球虫病B钩虫病C吸虫病D绦虫病11、家蝇在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A)。A双翅目B膜翅目C半翅目D鳞翅目306 12、蝗虫的变态类型属于(A)。A渐变态B半变态C无变态D完全变态13、动物界的第二大门是(B)。A节肢动物门B软体动物门C原生动物门D环节动物门14、无脊椎动物的前肠和后肠来源于(B)。A内胚层B外胚层C中胚层D体腔膜15、水沟系这种特殊的结构存在于(D)。A棘皮动物B腔肠动物C软体动物D海绵动物16、下列哪种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A)。A鹦鹉螺B有孔虫C扇贝D乌贼17、下列哪种运动器官的功能最有效(A)。A节肢B疣足C伪足D刚毛18、节肢动物中最原始的口器是(B)。A虹吸式B咀嚼式C嚼吸式D刺吸式19、河蚌的生殖孔开口于(C)。A身体末端B身体腹面C内鳃瓣的鳃上腔D口附近20、人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就可能感染(D)。A球虫病B钩虫病C吸虫病D绦虫病21、棘皮动物幼体的对称形式是(B)。A:辐射对称B:两侧对称C:五辐射对称D:无对称22、水螅的生殖腺来源于(B306 )。A:内胚层B:外胚层C:中胚层D:内皮肌细胞23、绦虫体壁的表皮部分是(A)。A:有生命的B:无生命的C:角质层D:外骨骼24、解剖蛔虫时,用剪刀剪开蛔虫体壁的部位是(D)。A:左侧线B:右侧线C:背线偏一侧D:背线正中央25、昆虫最原始的口器类型为(A)。A:咀嚼式口器B:刺吸式口器C:虹吸式口器D:嚼吸式口器26、环毛蚓在第XXVI体节,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的(B),它能分泌消化酶并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A:盲道B:盲肠C:胃盲囊D:胰腺27、具有胞饮作用的动物是(D)。A:眼虫B:夜光虫C:草履虫D:变形虫28、海绵动物是动物系统进化中的侧枝,下列哪一特点(D)不属于海绵动物。A:具领细胞B:具水沟系C:有胚胎逆转现象D:具两个胚层29、下列哪一呼吸器官不属于软体动物(A)。A:书鳃B:瓣鳃C:丝鳃D:栉鳃30、海螵蛸是(C)。A:螳螂的卵块B:牡蛎的壳C:乌贼的内壳D:鲍鱼的贝壳31、腔肠动物的幼虫是(D)。A:帽状幼虫B:担轮幼虫C:钩介幼虫D:浮浪幼虫32、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B306 )。A:消化作用B:调节水分平衡C:呼吸作用D:运动作用33、从横切面看,蛔虫消化道和体壁之间的空腔称为(C)。A:真体腔B:血腔C:原体腔D:混合体腔34、涡虫耳突的功能是(B)。A:听觉B:感觉C:触觉D:嗅觉和味觉35、原肾型排泄系统来源于哪个胚层(A)。A:外胚层B:内胚层C:中胚层D:中胶层36、箭虫在动物分类上属于(C)。A:半索动物门B:腕足动物门C:毛颚动物门D:海绵动物门37、血液属于四大基本组织中的(B)。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38、接合生殖属于下列哪种生殖类型(B)。A:孤雌生殖B:有性生殖C:无性生殖D:孢子生殖39、黑热病由下列哪种动物引起(C)。A:日本血吸虫B:中华枝睾吸虫C:利什曼原虫D:锥虫40、动物界的第二大门是(A)。A:软体动物门B:节肢动物门C:原腔动物门D:环节动物门41、在动物组织的分类系统中,硬骨属于(B)。A:致密结缔组织B:硬骨组织C:网状结缔组织D:疏松结缔组织42、以肠体腔法形成真体腔的动物是(D306 )。A:环节动物B:软体动物C:节肢动物D:棘皮动物43、软体动物腹足类动物的幼虫类型为(A)。A:面盘幼虫B:若虫C:帽状幼虫D:钩介幼虫44、蛔虫、丝虫和钩虫是重要的内寄生害虫,它们在动物系统学中属于(D)。A:扁形动物门B:动吻动物门C:线虫动物门D:线形动物门45、苍蝇的后肠来源于哪个胚层(A)。A:外胚层B:内胚层C:中胚层D:中胶层46、端爪虫在动物分类上属于(D)。A:半索动物门B:腕足动物门C:毛颚动物门D:缓步动物门47、黄色组织的来源是(A)。A:脏体腔膜B:肠上皮细胞C:表皮细胞D:外胚层48、草履虫是研究动物生物学的好材料,其体内大核的功能是(B)。A:孤雌生殖B:营养与代谢C:纵二分裂D:横二分裂49、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三胚层的动物最早出现于(B)。A:软体动物B:扁形动物C:原腔动物D:环节动物50、马氏管的功能为(A)。A:排泄B:循环C:免疫D:吞噬51、棘皮动物幼体的对称形式是(B)。A:辐射对称B:两侧对称C:五辐射对称D306 :无对称三、简答题1、同律分节及其意义同律分节是指身体由许多相同的体节构成的,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而且表现在内部结构上,如排泄、神经、生殖等。同律分节的意义在于增强了动物的运动机能,并为生理分工奠定了基础,它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2、裂体腔的形成过程体腔形成的一种方式,其过程是在原肠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之间的中胚层细胞不断分裂,体积逐渐扩大,形成中胚层细胞团,然后中间出现真体腔。是所有原口动物体腔形成的方式。3、马氏管及其功能马氏管为中后肠交界处发出的许多细盲管,它们直接游离浸浴在血体腔的血液中,能大量吸收代谢分解产物,并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具有高效的排泄功能。4、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胚孔(原口)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节肢动物以前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属于原口动物,原口动物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5、中胚层产生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其意义表现在:(1):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为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复杂化奠定了基础;(2)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中胚层的出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306 6、异律分节及其意义身体由许多不同的体节构成的,即体节有了分化,相同的体节又愈合而形成不同的体部,如头部、胸部和腹部。异律分节的出现增强了动物的运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7、外骨骼的结构与来源由表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坚硬的无生命的几丁质结构,具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作用。其结构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对于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作用。8、肠体腔的形成过程胚胎发育中原肠背侧的内胚层突起形成体腔囊,体腔囊逐渐扩大,最后与内胚层脱离而形成体腔。体腔的内壁与肠壁相贴,外壁与体壁肌肉相贴。是后生动物形成体腔的方式。9、节肢动物的气管及其功能体壁内陷形成的高效的呼吸器官,由开口于体外的气门、气管和许多分支的支气管组成,体内还有纵行和横行的器官。由于气管把氧气直接输送到靶组织和器官,所以非常有效,是节肢动物利用空气中氧气的一种方法。10、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发育为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相对的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为动物的口。具有这种发育方式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类群具有。五、论述题1、节肢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1)坚厚的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作用(2)身体分节和附肢分节:实现运动和支持作用(3)306 强健的横纹肌:加强运动的机能(4)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陆地多变的环境条件作出反应(5)高效的气管呼吸:有效地利用空气中的氧气(6)高效的马氏管排泄:及时有效地排除废物2、说明寄生虫对寄生环境的适应性特征。(1)形态上的适应:如身体呈线形、扁平的带状,体表具钩、吸盘、棘,身体的外被为皮层或角质膜。这些结构增强了寄生虫的固着、保护和吸收营养机能的实现。(2)生理上的适应:如消化系统退化或消失;厌氧呼吸;神经系统不发达;生殖器官发达、产卵量大等方面。(3)行为上的适应:大多数寄生虫的生活史复杂,生活史中有更换寄主的现象,这对于寄生虫种群的繁衍是良好的适应性对策。3、环节动物在动物进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进步性特征有哪些?(1)分节现象: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是动物发展的基础。(2)次生体腔出现:动物结构上的重大发展,为动物体结构的复杂化、机能的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基础。(3)具有运动器官:刚毛和疣足为动物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其他机能的完善提供了条件。(4)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提高了营养和氧气的运输能力。306 (5)索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集中,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6)后肾管排泄:有效地排除机体废物。4、运用所学的动物学知识,论述有害昆虫综合防治的策略。(1)环境治理:通过改变动物的栖息地来控制害虫。(2)化学防治:包括化学农药的利用,昆虫信息素的诱杀和干扰繁殖,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利用等。(3)生物防治:天敌生物的利用,如寄生蜂、寄生蝇、病原微生物等天敌。(4)遗传防治:培育具有优良抗性的作物品种、培育不育雄虫干扰交配,降低繁殖率。(5)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射线照射使昆虫不育。合理利用多种方法防治害虫,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容许危害的水平以下,是害虫综合防治的基本策略。竞赛名词解释24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