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50 KB
- 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生物易错点、重点总结必修1(熊昕)1、各物质的检验实验试剂,条件与现象油脂:苏丹3(Ⅲ),橙黄色,高倍镜观察,(50%乙醇洗多余染料)蛋白质:双缩脲试剂(与“双缩脲”无关),紫色,(先A(NaOH)双缩脲与试样混匀,再B(CU2SO4)双缩脲5毫升)还原性糖:本尼迪特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淀粉:碘—碘化钾试剂,蓝色DNA:甲基绿,蓝绿,高倍镜观察RNA:派洛宁(吡咯红),红,高倍镜观察(DNA,RNA:盐酸解离,水洗后再染,再洗后观察;核仁里有RNA,所以红色)2、细胞壁成分植物、藻类:纤维素真菌:壳多糖细菌:肽聚糖青霉素作用:抑制细菌肽聚糖合成。3、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4、10必需氨基酸VS10非必须氨基酸:人体是否能自我合成。5、蛋白质种类多的原因:氨基酸数量、种类、排列顺序、肽链空间结构不同。6、氨基酸脱水缩合计算:(有公式)7、细胞多VS细胞大8、判断膜内外:糖脂的位置9、磷脂分子动:增加流动性;胆固醇:增加膜的刚性10、光面内质网:无核糖体,多种酶,特殊功能:合成磷脂,氧化酒精解毒11、溶酶体:高尔基体断裂形成12、细胞液、细胞质、细胞质机制(基质)、细胞溶胶、原生质、原生质层13、细胞骨架:微管、微丝;胞质环流的“轨道”。14、无细胞核细胞:哺乳动物红细胞,植物导管、筛管细胞……15、有关核:核外膜与粗面内质网相连。核孔:大分子蛋白、RNA等物质进出细胞的通道。核糖体来源于细胞核(大小亚基的组装都在核仁里)。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凝聚程度不同。16、ATP:一个核糖,一个腺嘌呤,三个磷酸:A-P~P~P17、质壁分离:质:原生质体;壁:细胞壁
18、元素生理功能:Mg:叶绿素;Fe:血红蛋白;Ca:骨骼原料,维持肌肉舒张;K、Na:传导兴奋,水盐平衡;I:甲状腺激素原料Zn:婴儿缺乏易导致发育迟缓19、酶:大多数蛋白质,少部分RNA酶活性表示:1克蔗糖酶再1分钟内是多少克蔗糖水解,代表蔗糖酶的活性是多少。酶分泌:胞吐20、细胞呼吸的三个方程式(6水最好不约,乳酸的不出CO2,酒精的出2各(个)CO2)糖酵解:少量ATP,还原性氢柠檬酸循环:少量ATP,CO2,还原性氢电子传递链:大量ATP,水21、光合作用天线色素——少数特殊状态叶a——光反应直接需要光,但大多数反应不需光。碳反应:ATP和NADPH由光反应提供,有光才能持续进行;三次卡尔文循环才能出一个三碳糖,可以合成多种物质,合蔗糖的最多。22、光合色素提取实验95%乙醇,SiO2,CaCO3的作用;原理;胡黄ab。23、分辨真光合速率与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两个点的移动(不同植物,不同生存条件……);类似的CO2的一套。(唐晓雨)24、细胞分裂有丝分裂:G1,S,G2;动物:中心粒,膜中部缢缩;植物:两极发纺锤丝,细胞板(高尔基体);各物质数量变化图。减数分裂:交叉互换,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开;四个精子VS一个卵细胞+三个极体。二者配合意义:染色体数目恒定,生物变异,多种配子。(父母各一半DNA不对)25、细胞的分化、衰老、死亡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核全能性;基因选择性表达;癌变(什么基因变了,什么没变);干细胞;细胞衰老特征;细胞编程性死亡必修226、遗传物质是DNA:证明:染色体的发现——噬菌体侵染——肺炎双球菌转化——烟草花叶病毒重组DNA分子结构:双螺旋、反向平行;碱基互补配对;卡伽夫原则(A+T,C+G)DNA复制:N15,N14的密度梯度离心;半保留复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不连续复制,意义表达:转录:RNA聚合酶(无解旋酶)——>前体mRNA翻译:密码子+反密码子,延伸注意U的存在与糖的不同。27、遗传定律与染色体学说闭花、自花授粉的豌豆;各种交;3:1与9:3:3:1的修饰(包括无尾猫的纯合致死);环境因素;孟德尔的成功。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与验证(连锁互换与乱七八糟的比例);性染色体验证基因的位置与伴性遗传;染色体组。28、变异
基因突变:移码突变危害大;第3位危害较小染色体变异:大量基因(染色体联会VS变异的特殊联会)基因重组:生物变异的原材料,进化的基础育种法4种:诱变,单倍体,基因工程,杂交(n源m倍体)29、遗传病5大类区分(常显隐,X显隐,Y)特征病症遗传方式(红绿色盲,血友病,白化病,多指症)以及非遗传病的判断(大脖子病……)多基因遗传病与多基因遗传:累加作用与环境因素。父母配子的问题可能性(XXY,XYY,XXX)适龄生育与生育政策,防遗传病办法;“选择放松”;基因治疗人群遗传病发病频率计算30、进化进化理论:拉马克:用进废退——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理论的缺陷与局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基本单位;基因库与基因频率;哈迪—温伯格定律;隔离各种进化(趋同,趋异,协同,平行……)点断平衡式VS渐变式生物进化历史:化石;简单、低等、水生——>复杂、高等、陆生31、达尔文进化理论VS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选修1实验八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考点提示:(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大量)DNA。(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4)该实验中最好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最好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5)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不必这样细,呵呵,不过,对认识实验目的还是有帮助的)(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7)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9)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或2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1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实验十二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2、方法: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4、讨论: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分析原因.实验十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3、推导计算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实验十五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实验十六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考点提示:(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MN/Y(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