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生物课堂教学应立足学生,善于放手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相信学生,对于一般的知识,学生独立或通过合作是能够解决的。如果不相信学生的这种能力,课堂中是无法放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就无法落实。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善于放手,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以下是本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把遇疑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拥有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初中生物学”。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学习呢?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并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由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乐于放手,提供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对于深化、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教师应在方法上引导,在关键处点拨,绝不能给学生思维设置框框。如:在七年级学生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显微镜,学习兴趣很浓厚,积极性也很高,有些学生还没等我把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介绍好,就开始动手观察起来。当时提供的实验材料是洋葱表皮装片,一些学生却很好奇地把头发、纸片放在显微镜下,要看看这些材料的结构。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什么时间应该闭上自己的嘴——绝大部分的时间。”他提醒了我,在教学上要适时学会运用这种“闭嘴的艺术”。我没有阻止他们的行为,但他们因没有出现期望的结果而提问的时候,我先肯定了他们的探究意识,然后把他们的疑问在全班范围内提出后,学生们主动积极发言,大胆推断,很快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从以上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与教师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着孩子的视角,与教师有着不一样的知识背景与思考角度。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不能以教师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想法,宁可在时间和空间上放手,多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搭建“手脚架”而不是放置“绊脚石”!这样便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快速而能动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二、把发现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所发现。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把发现留给学生”第4页共4页
,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教学观,这种教学观最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很多科学发现就是藏在“偶然”和“司空见惯”中,通过观察,学生能产生一定的问题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如可将问题产生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并且通过实践或亲身经历去发现新事物。在“观察蚯蚓的运动”探究实验中。我让学生做一组对照实验:将数目相同的若干条蚯蚓分别放在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纸板上,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学生很快获得这样的实验结论:蚯蚓在粗纸板上爬得快。并分析了实验结果:蚯蚓是依靠体壁肌肉和体表刚毛相配合,来完成它的运动的,当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时,体壁和刚毛与玻璃板的摩擦力较小,造成刚毛的支撑与固定能力差,从而使体壁肌肉每次舒缩产生的位移变小,因此蚯蚓运动速度慢。但是,有些小组却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速度比在粗纸板上快,对实验结论产生了质疑和好奇,探究的热情更是高涨。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经过讨论认识到:是蚯蚓体表不够湿润导致这一结果的。当把它放在粗纸板上时,由于粗纸板比较干燥,蚯蚓体壁分泌的黏液不足,导致运动速度很慢,甚至不能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讨论、思考,深刻理解了蚯蚓运动的一般情况,还发现了特殊的情况。从上述的教学经历来看,学生通过自主的开展探究活动,不仅能够很好的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因此,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敢于把发现留给学生,学生就一定会有所发现。三、把创新意识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创新。创新精神是科学探索知识的动力源泉和灵魂。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发现、探究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种子的结构》一节的教学中,我在设计的时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第一次解剖,预计中,一些小组就会出现种子结构保持不完整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会学生正确的解剖方法。这样的目的是觉得学生遇到挫折、走些弯路,获得的知识印象会更为深刻,但情势却没有按预计中发展。一次解剖后,我和学生一道总结出在种脐对侧下刀才能保证种子结构的完整性,当然,这是书上正确的解剖方法。但有一小组不依不饶,一直坚持只要小心撕开浸泡过种子的种皮,两片肥厚的子叶自然就分开了,还迫不及待的述说了理由:“这样的办法简便,还能更好的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如果象书上说的非要用解剖刀的话,一旦使用不当,结构还是会不完整,所以我们小组的解剖方法才是最好的。”第4页共4页
一席话,大部分的学生频频点头,显然已深入人心。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很是着急,一方面很努力的想把学生往书上的方法拉拢,一方面又觉得学生的解释很有道理。课堂突然静了下来,每个人都静观事态发展。这时,一个声音冒了出来:“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就可以了,什么方法都可以!”是啊,“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学生树立起了完整性的意识,不同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遗憾的是,当时我没有能及时请出这位同学将这席话重复一遍,并真心的对他说:“你真棒,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老师和同学们都要向你学习!可见,对于学生来说,只要不是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都是一种创新。显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取创新教育方法,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用创新思路处理教材,才会使教学内容得到创新。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处于主体的地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满腔热情的参与学习活动,真正的享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血液循环途径”这一知识点的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我通过一种传球游戏来设计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血液循环的具体路线这一难点。这个游戏的过程就是找十几个同学到讲台上,分别扮演四个心腔和与它们分别相连的血管,以及全身毛细血管网和肺部毛细血管网,让他们按照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的类型来传递一个红色的皮球(动脉血)和一个蓝色的皮球(静脉血)。在活动中,球传得对时,便会博得阵阵掌声和欢呼声,球传得不对时,下面的同学则会用微笑来提示。又如:在“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这一知识点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做两个小游戏。游戏前,首先请想要扮演消化道器官或消化腺的每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各自介绍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器官的功能,介绍得到认同的,才能进入角色,否则换人。然后开展下列游戏活动:1、按序排队:按消化道的各次序排队,消化腺与消化道的关系,以手搭肩来示意,也排到相应器官的一侧。2、找朋友:将消化腺与其分泌的消化液一一对应。游戏中,对的大家报以掌声,错的则给大家带来了欢快的笑声。在以上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深刻的掌握了知识。其实,从许多老师成功的教学案例中清晰可见,善于把课堂还给学生,便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既轻松又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活动成了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课堂也焕发了活力。第4页共4页
以上是本人在新课程改革下,在课堂教学实施“以生为本”的一些尝试。可以说,这样教学,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如果和我一样正在积极地摸索中,用一段话与大家共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他们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他们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搜索;给他们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辩解;给他们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作者:陈沛忠通讯地址:汕头市澄海溪南中学515832电子邮箱:stchpz2008@126.com电话:13682902916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