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 MB
- 29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文理通用)白皮书总结:唐县一中高二生物备课组注意:本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编制时间仓促,可能有误,请通过百度帐号联系作者
必修1:分子与细胞1、(B)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元素组成】: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R基中)【基本单位】:氨基酸 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约20种 (取决于R基)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点:R基不同)【氨基酸通式】:见右侧方框【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H-CO- ,含4种元素【有关计算】: 脱水的个数 = 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 – 肽链数=水解时耗水数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氨基酸个数 – 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18N肽含有N个氨基酸,含有N – 1个肽键【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构成蛋白质多肽链数目、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功能】:1、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小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精瘦肉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2、(A)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元素组成】:C、H、O、N、P 【基本单位】: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1分子磷酸脱氧核苷酸1分子脱氧核糖(4种)1分子含氮碱基(A、T、G、C)1分子磷酸核糖核苷酸1分子核糖(4种)1分子含氮碱基(A、U、G、C)【功能】:①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②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极其重要的作用 种类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存在场所脱氧核糖核酸DNA脱氧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4种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核糖核酸RNA核糖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核糖组成)4种主要存在细胞质中,少数在细胞核,细胞质基质有mRNA和tRNA,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也含RNA【小结】:核酸只由C、H、O、N、P组成,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主要是五碳糖和含氮碱基不同,另外DNA主要是双链,RNA主要是单链(双链DNA比单链RNA稳定性高)除了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NA和RNA都能携带遗传信息)3、(B)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元素组成】: C、H、O【主要功能】: 构成生物体结构重要成分(植物细胞壁)、主要能源物质【种类】: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构成RNA)、脱氧核糖(构成DNA)、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植物;果糖+葡萄糖)、麦芽糖(植物;葡萄糖+葡萄糖); 乳糖(动物;半乳糖+葡萄糖)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 糖元(动物)【四大能源物质】: ①生命的燃料:葡萄糖 ②主要能源:糖类 ③直接能源:ATP ④根本能源:太阳能【小结】: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所有二糖中都包含一分子葡萄糖。二糖和多糖是单糖脱水缩合而形成。细胞只能吸收利用单糖。红糖、白糖、冰糖的主要成分都是单糖。(另:糖蛋白能参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物质运输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生命活动。)4、(A)脂质的种类与作用【元素组成】:主要由C、H、O组成,有些还含N、P【分类】:脂肪、类脂(如磷脂)、固醇(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共同特征】: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功能】:①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②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③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a.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与减数分裂有关);c.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小结】: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等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约是糖类的2倍)生物体内能源物质利用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脂肪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5、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a、(B)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种类及其作用【主要化学元素种类】:(1)、C是最基本的元素(因为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2)、细胞中干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O、N、H。(3)、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因为鲜重水最多);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5)、常见种类有20多种;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6)、常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糖类:C、H、O脂质:C、H、O、N、P脂肪:C、H、O蛋白质:C、H、O、N肽键:C、H、O、N核酸:C、H、O、N、PATP:C、H、O、N、P纤维素:C、H、O性激素:C、H、O抗体:C、H、O、NDNA或RNA:C、H、O、N、P胰岛素:C、H、O、N、S半乳糖:C、H、O叶绿素:C、H、O、N、Mg染色质:C、H、O、N、P血红蛋白:C、H、O、N、Fe磷脂:C、H、ON、P纤维素酶:C、H、O、N生长激素:C、H、O、N甲状腺激素:C、H、O、N、I【常见化学元素作用】①缺钙动物会发生抽搐、佝偻病等②Mg是组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③铁(Fe2+)是人体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④碘是组成甲状腺激素的元素b、(A)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所有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小结】:多糖、蛋白质、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6、(A)水和无机盐的作用A、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与作用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生理功能: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 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④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液体环境中。B、【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少数以化合态存在(如牙齿和骨骼中的钙)【无机盐的作用】:a、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b、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c、维持细胞的酸碱度(例如:血浆pH主要取决于HCO3-、HPO42-)7、(A)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虎克(英国)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活细胞的发现者是列文虎克(荷兰);“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魏尔肖的名言。 【细胞学说奠基人】: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意义】: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8、(A)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①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有的镶在表面、有的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②膜结构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排列组成。③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主要成分(2)、【细胞膜的成分】磷脂:磷脂双分子层(膜基本支架);细胞膜组成蛋白质: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糖类:与蛋白质分子共同构成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在膜的外表面)【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3)、【生物膜系统】:在细胞中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功能】: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②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③细胞膜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小结】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器,是制备细胞膜的最佳材料。②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其他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与细胞膜基本相同。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④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⑤植物细胞最外面的细胞壁不具有选择透过性,是全透性结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9、(A)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B)【线粒体】:有氧呼吸的场所主要场所【参与有氧呼吸的第Ⅱ和第Ⅲ阶段】线粒体的多少与细胞耗能多少呈正相关,比如新生细胞比衰老细胞多。“嵴”是内膜凹陷形成,增大膜面积,有助于化学反应进行。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鉴定:用__健那绿___染料使其呈现__蓝绿色__。(B)【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如植物的根部细胞、白化苗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也不一定有叶绿体,如原核生物蓝藻细胞光合作用的色素位于类囊体【也可以说成“囊状结构薄膜”或‘基粒”】【内质网】:单层膜,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的运输通道;加工蛋白质。参与糖类、脂质合成。根据有无核糖体附着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前者有核糖体附着【核糖体】:无膜的结构,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分裂旺盛、代谢旺盛的细胞核糖体多。【高尔基体】:单层膜,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液泡】:单膜囊泡,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里面是细胞液。【细胞质基质】:化学组成呈胶质状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主要功能是进行许多化学反应的主要场所,即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①【小结】细胞液:液泡里面的液体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所有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的液体,细胞液、核液等。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②细胞质=细胞器+细胞质基质是否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无有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是否有细胞壁无有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是否有中心体有无低等植物细胞高等植物细胞③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都呈液态,但是化学组成和功能是不同④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⑤【细胞器共性归纳】(1)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线粒体(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合成时)(2)产生ATP(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结构):叶绿体:光能→ATP中不稳定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线粒体: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TP中不稳定的化学能+热能(3)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质)(4)生理活动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5)参与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核糖体(间期合成蛋白质)、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高尔基体(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参与细胞壁的形成)、线粒体(供能)(6)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和液泡(7)双层膜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单层膜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无膜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8)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共有的细胞器:核糖体(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10)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中心体(11)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线粒体、叶绿体、液泡(12)含DNA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13)含RNA细胞器: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为例,用3H标记亮氨酸)10、(A)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功能】: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形态结构】:①染色体: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②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③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④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蛋白质(进)和RNA(出)通过的地方。(DNA不可以通过)11、(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遗传物质呈环状,无染色体,如果有细胞壁他的成分是肽聚糖。而真核细胞有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有染色体,如果有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共同点】:它们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常考的真核生物】: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团藻、衣藻、绿藻、伞藻、水绵等低等藻类。(有真正的细胞核)【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包括螺旋藻、念珠藻、鱼腥藻、颤藻、水华、发菜)、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小结】: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生物原核细胞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是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 细胞膜与真核相似。12、(B)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具有严整的结构,完整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细胞核和细胞质只有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才能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精子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生命都很短暂便是很好的证明。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基础是必须保持细胞的完整性。13、(B)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小分子物质)比较项目运输方向是否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代表例子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不消耗O2、CO2、H2O、乙醇、甘油苯等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消耗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消耗氨基酸、各种离子、生长素、葡萄糖等(A)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胞吞和胞吐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例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后释放、神经递质的释放等,这种过程消耗能量,但是不跨膜。14、(B)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磷脂双分子层和膜上的载体决定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结构特点】:具有一定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15、(A)酶的本质、特性和作用【酶的本质】: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2、酶具有专一性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酶的作用】: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小结】验证酶的高效性一般用酶与无机催化剂进行比较;验证酶的专一性可采用“底物相同酶不同”或“酶相同底物不同”的思路进行。16、(B)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不可恢复。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酶的浓度和底物浓度也会影响化学反应速度,但是不影响酶的活性。17、(A)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元素组成】:ATP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结构特点】: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18、(B)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酶1【转化】ATPADP+Pi+能量酶2(1)向右:表示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向左: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2)ATP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是细胞中ATP与ADP循环转变,且十分迅速。 【意义】: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是细胞里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小结】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在ATP和ADP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逆,能量是不可逆的光合作用光反应(类囊体薄膜)产生的ATP只可以用于暗反应(叶绿体基质);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几乎可以用于除光合作用暗反应之外的所有耗能反应。ATP水解是耗水的,释放能量,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与之相反,ATP的合成是脱水的,消耗能量,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ATP脱下2个Pi后生成的AMP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19、(B)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u1648比利时,范·海尔蒙特: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于水,而不是土壤。u1771英国,普利斯特莱:植物可以更新空气。u1779荷兰,扬·英根豪斯: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并且需要阳光才能更新空气。u1880美国,恩吉(格)尔曼:光合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u1864德国,萨克斯: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u1940美国,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糖类中的氢也来自水)。u1948美国,梅尔文·卡尔文:用标14C标记的CO2追踪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的行踪,进一步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20、(B)光合作用的过程(自然界最本质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 水 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能【总方程式】:CO2 + H20 (CH2O) + O2叶绿体【图解】
【表解】项目光反应暗反应区别条件需要叶绿体上色素、光、酶不需要叶绿素和光,需要多种酶场所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叶绿体的基质中物质变化(1)水的光解2H2O4[H]+O2(2)ATP的形成ADP+Pi+能量ATP(1)CO2固定CO2+C52C3(2)C3的还原2C3(CH2O)+C5能量变化叶绿素把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成(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实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小结】①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是糖类,还有氨基酸(无蛋白质)、脂肪,因此光合作用产物应当是有机物。②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占总量3/4) 和 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占总量1/4) 色素提取实验: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P98)③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④光反应进行一定要光,暗反应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⑤大棚蔬菜最好使用无色(白色)薄膜或玻璃。(白光中包含红光和蓝紫光)⑥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在类囊体薄膜上,参与光合作用的酶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中都有⑦光合作用中14C标记的CO2的路径是:CO2→C3→(CH2O)⑧夏季晴朗中午,植物气孔关闭的目的是减少蒸腾作用,但是光合作用会下降,因为缺少CO2⑨C3、C5变化分析举例:其他因素不变,若增加CO2浓度,则短期内,由于增加CO2浓度,有更多的C5与CO2固定生成了C3,而C3的还原过程基本不变,生成的C5基本不变,所以C3含量增加、C5含量减少。(一般C3、C5的含量变化相反)21、(C)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1)光照强度: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2)CO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3)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22、(B)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延长光照时间如:补充人工光照、多季种植(轮作)增加光照面积如:合理密植、套种(间作)光照强弱的控制:阳生植物(强光),阴生植物(弱光)增强光合作用效率适当提高CO2浓度:施农家肥、使用CO2发生器适当提高白天温度(降低夜间温度)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23、(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异同【有氧呼吸过程】过程: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中) 第二阶段:丙酮酸+6H2O→6CO2+20[H]+2ATP(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24[H]+6O2→12H2O+34ATP(线粒体内膜中)【无氧呼吸过程】①概念:在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②过程:1、C6H12O6→2丙酮酸+2ATP+4[H](细胞质基质) 2、2丙酮酸→2酒精+2CO2+能量(细胞质基质)2丙酮酸→2乳酸+能量(细胞质基质)【呼吸作用的意义】: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进行部位第一步在细胞质基质中,然后在线粒体始终在细胞质基质中是否需O2需氧不需氧最终产物CO2+H2O不彻底氧化物酒精或乳酸(仍含有能量)
可利用能(储存ATP中)1161KJ61.08KJ联系第一步相同,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24、(C)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①包扎伤口需要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口贴”等敷料,目的是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有利于伤口愈合②酵母菌用于制造馒头和面包时利用了其有氧呼吸产生大量CO2的特点,使食物疏松多孔。而用于酿酒时,首先应该通气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而大量繁殖,然后再让其密封发酵,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的真核生物。③谷氨酸棒状杆菌用于发酵制醋时需要持续通入无菌空气,因为它是好氧型细菌。④植物一般需要疏松土壤(中耕松土),促进根系有氧呼吸,有利于根部生长,矿质元素的吸收;同时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分解者)分解有机肥,产生CO2和无机盐等⑤水果在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撞伤会加速呼吸作用,使得水果容易腐烂变质⑥水稻长期淹水,幼根会缺氧而变黑、腐烂,即发生了酒精中毒。水稻生产中适时的露田和晒田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增强水稻根系的细胞呼吸作用。⑦乳酸菌发酵产乳酸属于无氧发酵。经过发酵,营养物质种类增加,有机物总量减少,酸性增强⑧人丛平原到高原,虽然可能会有高原反应,无氧呼吸增强,但主要还是以有氧呼吸为主⑨体育运动中,马拉松以有氧呼吸为主;400m跑以无氧呼吸为主⑩青饲料、酸菜等可长期保存的原因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它微生物的生长⑾水果保藏需要一定湿度、零上低温、低氧的环境(还可以充氮气);种子的保藏需要干燥、零上低温、低氧的环境。目的都是抑制细胞呼吸。⑿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阴雨天气要适当降低温度是为了减少呼吸作用酶的活性,减少有机物消耗。⒀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这时需要清洗伤口,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含有抗体),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厌氧细菌⒁提倡慢跑、太极、有氧体操等运动的原因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缺氧,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会使肌肉酸胀无力。强度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和减肥。⒂人在剧烈运动时,如100m运动,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细胞则以无氧呼吸的方式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释放出一定能量,满足人体的需要【小结】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变成热能,少部分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氧呼吸与燃烧的化学本质相同,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体内的呼吸作用比较温和,而体外燃烧较剧烈。有氧呼吸不一定在线粒体内进行,比如好氧细菌;光合作用不一定在叶绿体进行,比如蓝藻呼吸作用中有机物里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热能生物不能利用)25、(A)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生物的生长】:主要是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体积越大,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②细胞的核质比(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控制的范围有限);【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特点: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先有分裂间期,后有分裂期。【小结】选择细胞用于观察有丝分裂应该选择分裂期占整个细胞周期比例最大的那种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视野中绝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一。26、(A)细胞的无丝分裂及其特点【无丝分裂】: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叫做无丝分裂。(也有DNA的复制和分离;并且细胞要增大)【例子】:蛙的红细胞27、(B)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及比较【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DNA分子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2)分裂期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②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在纺锤体的牵引下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末期:①染色体、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细胞膜内陷)【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不同点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构成纺锤体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由细胞膜向内凹陷把亲代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由细胞板形成的细胞壁把亲代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数目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变化】(以二倍体生物为例):【小结】①注意区分核DNA和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变化的不同②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③有丝分裂的细胞也有同源染色体,只是没有联会、四分体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④赤道板是虚拟的,不存在;细胞板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参与细胞壁的形成⑤低等植物有丝分裂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只有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⑥着丝点分开,染色体会暂时加倍,染色体组也加倍,姐妹染色单体变成0
⑦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有丝分裂时移向每一极的基因相同,都是A、a、B、b⑧有丝分裂绘图主要掌握中期和后期的图形,从以下几个角度把握:细胞形状、染色体的组成及排布、纺锤体的形成等28、(B)细胞有丝分裂主要特征、意义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29、(B)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 【有丝分裂】:绝大多数生物体细胞的分裂、受精卵的分裂。 实质: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意义: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无丝分裂】: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例:蛙的红细胞分裂30、(A)细胞分化的特点、意义以及实例【特点】:持久的、稳定的、渐变的【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实例】: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B细胞、T细胞等31、(B)细胞分化的过程和原因【定义】: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需要基因经过转录和翻译等活动,主要发生在细胞间期。【原因或本质】:基因控制的细胞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不变)32、(B)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实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植物。(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动物克隆(多莉的诞生)(原理: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基础(原因)】:细胞中具有该物种全部的遗传物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总结】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种类的增加全能性的判断标准是有没有体现“从细胞到生物个体”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植物组织培养可用于濒危植物的抢救;克隆技术可用于濒危动物的抢救33、(A)细胞衰老的特征:①细胞核膨大,核膜皱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②线粒体变大且数目减少(呼吸速率减慢);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度减慢,增殖能力减退;④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⑤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⑥细胞内色素沉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34、(A)细胞凋亡的含义【凋亡定义】: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是主动的。【细胞坏死】:是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是被动的。【凋亡举例】:胎儿手的发育、蝌蚪尾巴的消失、体内衰老细胞和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女性的月经【凋亡的意义】: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35、(B)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该“死”的细胞不死,不该“死”的细胞却死了,也就是说无论凋亡过度或凋亡不足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常的细胞凋亡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手指的形成、蝌蚪尾的凋亡36、(A)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恶性肿瘤的防治【癌细胞的特征】:①能无限增殖。(原因是没有接触抑制,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②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原因是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使癌细胞间黏着性下降)③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④能够逃避免疫监视【致癌因素与癌症的预防】:癌细胞的产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因:人体细胞内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被激活,遗传物质发生变化。(2)外因:①物理致癌因子;②化学致癌因子;③病毒致癌因子。【恶性肿瘤的防治】:远离致癌因子。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必修2:遗传与进化37、减数分裂的概念(B)【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的细胞的减少一半。【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3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B)【精子形成过程见下图,卵子的发生,由学生自行绘制】●●●●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联会)初级精母细胞(四分体)初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次级精母细胞39、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特征:(B)【以二倍体2N为例】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2n2nnnn2nn染色单体4n4n4n2n2n2n00核DNA数目4n4n4n2n2n2n2nn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22222211染色体组数22221121
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每条染色体上DNA数【请将上述表格转化为曲线图】0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0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0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0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40、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不同点形成部位睾丸(精巢)卵巢过 程精细胞变形,全部均等分裂不需变形,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分裂不均等,极体是均等分裂性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子(2种)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相同点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小结】a、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属于体细胞,每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的相同,通过有丝分裂增殖。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c、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联会是指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人类的性染色体X和Y也是同源染色体,但是形状大小不同,携带的基因也不同d、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e、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也同时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f、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g、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细胞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h、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做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做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极体,因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i、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j、有丝分裂的细胞、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k、尤其要注意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和后期的细胞图形绘制l、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2个次级精母细胞—4个精细胞—4个精子1个卵原细胞—1个初级卵母细胞—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1个卵细胞+3个极体m、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及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而不是受精作用时n、受精作用时,细胞核基因父方和母方各提供一半,细胞质基因主要来自母方o、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存在的基因可以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上有等位基因原因可以是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41、配子的形成与生物个体发育的联系(B):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2n;n为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配子的多样性导致后代的多样性42、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B)【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经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有丝分裂减数分裂(1)分裂后形成的是体细胞。(2)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分裂1次,产生2个子细胞。(3)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4)同源染色体无联会、交叉互换、分离等行为,非同源染色体无自由组合行为。(1)分裂后形成的是生殖细胞。(2)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分裂2次,产生4个子细胞。(3)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4)同源染色体有联会、交叉互换、分离等行为,非同源染色体有自由组合行为。43、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B)【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菌落菌体毒性S型细菌表面光滑有荚膜有R型细菌表面粗糙无荚膜无【过程】:①R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②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③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④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⑤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R型活细菌中培养,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结果分析】:格里菲斯做的①→④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艾弗里做的⑤过程证明:转化因子是DNA。【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小结】①有毒的S菌的遗传物质指导无毒的R菌转化成S菌。且DNA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②艾弗里提取的DNA最纯也还含有0.02%的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结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亲代噬菌体寄主细胞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2P标记DNA有31P标记DNA DNA 有32P和31P标记DNA分子是遗传物质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无35S标记【小结】①早在1957年,格勒(Girer)和施拉姆(Schramm)用石炭酸处理烟草花叶病毒,把蛋白质去掉,只留下RNA,再将RNA接种到正常烟草上,结果发生了花叶病;如果用蛋白质部分侵染正常烟草,则不发生花叶病。由此证明,RNA起着遗传物质的作用。②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就生物界而言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③噬菌体作为一种病毒,专性大肠杆菌寄生,欲使其带上放射性标记,必须首先使宿主细胞大肠杆菌带上标记,然后再让噬菌体去侵染,从而带上相应的标记④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试验后放射性主要分布于试管的上清液中;32P标记噬菌体的DNA,试验后放射性主要分布于试管的沉淀物中⑤侵染时只将DNA注入,蛋白质外壳全部丢弃,然后以T2噬菌体的DNA为遗传物质,利用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分别合成蛋白质外壳和新的子代噬菌体的DNA.⑥T2噬菌体不可以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因为T2噬菌体作为一种病毒是专性活细胞寄生的。⑦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验思路相同: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它们各自的作用。44、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B)【空间结构】:双螺旋结构【特点】: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接。③双链DNA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A与T配对,之间2个氢键;G与C配对,之间3个氢键。45、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B)
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就某一特定DNA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46、DNA、基因和遗传信息(B)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中有足够多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组成DNA分子的碱基虽然只有4种,但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如有n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4n种②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③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和结构单位。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④遗传信息可以描述为:DNA中碱基/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⑤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认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解释】生物的性状并不都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例如人的身高就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每个基因对身高都起一定作用;同时身高又不完全由基因决定。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也有重要作用。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调控。47、DNA分子的复制的实质和意义(B)【实质与意义】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准确复制的原因】:(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的模板。(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48、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和特点(B)49、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B)DNA复制遗传信息的表达转录翻译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主要在细胞核细胞质的核糖体模板DNA的两条链分别作模板DNA的一条链作模板mRNA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20种氨基酸其他条件解旋酶、DNA聚合酶、ATP解旋酶、RNA聚合酶、ATP酶、ATP碱基互补配对A—TG—CDNA→ATGCRNA→UACGmRNA→AUGCtRNA→UACG产物两个子代DNA分子一条单链mRNA蛋白质或多肽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转录、转录后DNA仍保持原来的双链一个mRNA上同时各自合成各自的肽链遗传信息传递方式DNA→DNADNA→mRNAmRNA→蛋白质细胞能分裂的细胞所有活细胞【小结】①DNA复制中由于新合成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DNA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叫半保留复制②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③转录产生的RNA有三种: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④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为1个密码子。密码子表在生物界基本通用。密码子表中一共有64种密码子,其中有3种密码子没有对应的氨基酸(UAA、UAG、UGA),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有18种氨基酸有多个密码子,称为密码子的简并性。色氨酸和甲硫氨酸2种氨基酸只有一种密码子。
⑤蛋白质合成的“工厂”是核糖体,搬运工是转运RNA(tRNA)。每种tRNA只能转运并识别1种氨基酸,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⑥由于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加之有些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所以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tRNA来转运。但是反过来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⑦翻译的时候是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每一个核糖体上能容纳两个tRNA转运氨基酸用于合成多肽。每种核酸都包括4种核苷酸,但是不是每种蛋白质都一定含有20种氨基酸⑧中心法则图解中,RNA的复制以及逆转录过程只有少数病毒可以发生⑨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理解即可】(1)DNA分子复制前后某种碱基数量的计算:若某DNA分子含某碱基X个,则该DNA分子进行n次复制,需提供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分子数=互补的碱基的脱氧核苷酸分子数=(2n-1)X个。(2)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3)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1/(2n-1)(4)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则:①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②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50、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B)①正确的的选材(豌豆)②先选一对相对性状研究再对两对性状研究③统计学应用④科学的实验程序51、生物的性状及表现方式(A)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把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纯合子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高茎)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小结】:①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内在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②判断显、隐性性状。方法有3种:a、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亲本杂交,子一代杂合体显现的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b、据“杂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c、根据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同性状的亲本交配,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则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52、遗传的分离定律(C)【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假设】①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形成生殖细胞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入不同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离开,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6种组合】:亲代基因型亲代表现型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交配类型AA×AA显性×显性AA100%显性100%自交AA×Aa显性×显性AA:Aa=1:1显性100%杂交AA×aa显性×隐性Aa100%显性100%测交、杂交Aa×Aa显性×显性AA:Aa:aa=1:2:1显性:隐性=3:1自交、Aa×aa显性×隐性Aa:aa=1:1显性:隐性=1:1测交、杂交aa×aa隐性×隐性aa100%隐性100%自交、测交5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4、基因对性状控制(B)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人的白化病②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就是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异常注: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55、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DNA的载体。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女性男性基因型XBXBXBXbXbXb XBY XbY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56、伴性遗传及其特点(B)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色盲的遗传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性(色盲)→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男性的女儿)→男性(色盲,男性的外孙,女性的儿子)。57、常见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A):(1)常染色体隐性如白化病特点是:①隔代发病②患者男性、女性相等(2)常染色体显性如多指症特点是:①代代发病②患者男性、女性相等(3)X染色体隐性如色盲、血友病特点是:①隔代发病②患者男性多于女性(4)X染色体显性如佝偻病特点是:①代代发病②患者女性多于男性(5)Y染色体遗传病如外耳道多毛症特点是:全部男性患病 【小结】①常见遗传病分类及判断方法: 第一步:先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总数,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即为显性遗传。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第二步: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X染色体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性别数量,如果男女患者数量基本相同即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数量明显不等即为X染色体遗传病。(特别:如果男患者数量远多于女患者即判断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反之,显性)只要有这个典型标志图,肯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有病为常隐)只要有这个典型标志图,肯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口诀: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无病为常显)出现或肯定非伴X隐性;出现或肯定非伴X显性。58、基因重组的概念及实例(A)【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4种情况】:①、在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交叉互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③、基因工程④、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中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实例】:①猫由于基因重组产生毛色变异、一母生9子,个个皆不同、除了两个双胞胎,没有两个同胞兄弟姊妹在遗传上完全相同。②杂交育种③转基因育种59、基因重组的意义(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60、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征(B)【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原因】: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宇宙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
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特征】:①、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②、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③、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④、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61、基因突变的意义:(A)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小结】:①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几乎所有生物(包括病毒),可以发生在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发生在生殖细胞可以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下一代,发生在体细胞可以通过无性繁殖遗传给下一代,如扦插、嫁接、克隆等方式②基因突变产生其等位基因,一定会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一定会产生新的表现型③基因突变包括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人工诱变只会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④基因突变包括显性突变(如aa→Aa)和隐性突变(如AA→Aa)⑤基因突变虽然频率低,但是由于生物有较多的个体,每个个体有好多细胞,每个细胞有好多基因,加之生物的过度繁殖,所以一个种群的突变基因的数目还是很多的⑥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其RNA上碱基的序列若发生变化(增添、缺失或改变),也属于基因突变,且因为RNA是单链,在传递过程中更易发生突变。这也正是病毒在医学上易发生变种和不易防治主要原因。6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A)【与基因突变的区别】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与基因突变不同,染色体变异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看见,基因突变是看不见的。【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可分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多倍体。【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小结】①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比较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数量变异(整倍性)多倍体单倍体发生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前期期(低温或秋水仙素)某些生物进行单性生殖时产生机理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交叉互换DNA上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从而引起DNA碱基序列即遗传信息的改变由于细胞分裂纺锤体形成受阻,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倍的增加直接由生物的配子,如未受精卵细胞、花粉粒发育而来,使染色体组数成倍减少是否有新基因产生没有产生新基因,但产生了新的基因组合类型产生了新基因没有产生新基因,但增加了某一基因的数量没有产生新基因在生物进化中地位对生物进化有一定意义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提供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对生物进化有一定意义,可以产生新物种对生物进化的意义不大实践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②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1)改变性状a、原因:突变间接引起密码子改变,最终表现为蛋白质功能改变,影响生物性状。b、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2)不改变性状,有下列两种情况:a、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决定(密码的简并性),当突变后的DNA转录成的密码子仍然决定同种氨基酸时,这种突变不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b、突变成的隐性基因在杂合子中不引起性状的改变。(如AA→Aa)③准确理解单倍体与二倍体和多倍体:首先这些概念都是指的个体;其次要看个体发育的起点,如果来源于受精卵,那么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如果来源于生殖细胞,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
④单倍体不一定是一个染色体组,也不一定就不育。例如玉米是二倍体,其单倍体就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且高度不育;但又如马铃薯是四倍体,其单倍体是含2个染色体组,可育。⑤染色体组计数的3种方法:a、同一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个就是几个染色体组(如右图含4个染色体组)b、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不管显性还是隐性基因),有几个就是几个染色体组c、染色体组数=染色体总数÷染色体的形态数⑥含有3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可能是三倍体,也可能是六倍体生物的单倍体⑦常见的单倍体有:植物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蜜蜂的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单倍体⑧单倍体的获得属于有性生殖,单倍体生物的细胞也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信息,体现了全能性⑨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大多对生物体是不利的⑩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理类似: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⑾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性状,但是可以产生新的表现型63、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及特点(A)原理:用秋水仙素可以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级,从而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方法:低温处理、秋水仙素名称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应用杂交育种基因重组杂交→自交→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表型,通过自交至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使分散在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多个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上,即“集优”。(1)育种时间长;(2)局限于同种或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用纯种高秆抗病与矮秆不抗病小麦培育矮秆抗病小麦诱变育种基因突变(1)物理:紫外线、射线、激光等;(2)化学:秋水仙素、硫酸二乙酯等。提高变异频率;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性状。有利变异少,工作量大,需大量的供试材料。高产青霉素菌株单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二倍体花粉单倍体纯合体→筛选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子代均为纯合体。技术复杂用纯种高秆抗病与矮秆不抗病小麦快速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用一定浓度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植株茎秆粗壮,果实、种子都比较大,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技术复杂;发育延迟,结实率低,一般只适合于植物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无籽西瓜与无子番茄的比较比较项目无籽西瓜无子番茄原理染色体变异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遗传物质改变,可遗传变异未改变,不可遗传变异几倍体三倍体二倍体64、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A)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诱导青霉素菌株,提高青霉素的产量65、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和特点(A)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原理: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的数目特点:1、明显的缩短了育种的年限。2、获得的种都是纯合的,自交后产生的后代性状不会发生分离。注意: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66、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A)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其利,避其害。我国规定对于转基因产品必须标明。
67、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特点及类型(A)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68、常见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A)显性: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常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X显)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镰刀型贫血症、先天性聋哑等(常隐)类别名称单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遗传隐性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显性多指、并指、短指、软骨发育不全性(X)染色体遗传隐性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显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多基因遗传病冠心病、哮喘病、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常染色体病数目改变21三体综合症(又称先天愚型、伸舌样痴呆)结构改变猫叫综合症(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性染色体病性腺发育不良69、遗传病的产前诊断与优生的关系(A)产前诊断是指: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概念让每一个家庭生出健康的孩子措施①禁止近亲(直系血亲及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有效预防隐性遗传病发生;②进行遗传咨询;③提倡适龄生育;④开展产前诊断70、遗传咨询与优生的关系(A)【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措施】①禁止近亲结婚②进行遗传咨询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或“遗传劝导”,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第一步:进行身体检查,详细了解家庭病史,判断咨询对象或家庭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第二步:分析遗传病的传递规律,判断是什么类型的遗传病。第三步:预测后代的发病率。第四步:提出预防遗传病的对策、方法和建议。③适龄结婚:羊水检查,B超检查④产前诊断方法:孕妇血细胞检查绒毛细胞检查、基因诊断71、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A)【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测24条染色体22+XY)【意义】: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制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B)【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重要概念】①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②种群的基因库:是该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③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④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⑤隔离:是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隔离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⑥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⑦地理隔离:即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⑧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核心语句】①生物进化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的过程。②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③突变和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④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⑤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⑥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⑦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⑧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⑨判断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改变;判断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是否出现⑩马和驴产生的骡不是一个新物种,因为它不育;无籽西瓜培育中的普通二倍体西瓜和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是两个不同的物种,而第二年获得三倍体西瓜不是一个物种,因为其不育⑾绝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如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的地雀的形成;也有少数物种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就直接出现生殖隔离,如多倍体育种⑿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73、生物进化的历程(A)①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②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加速了生物的进化。74、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B)生物多样性重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必修3稳态与环境3.1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1880年达尔文的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2)1928年温特的实验的结论:胚芽鞘的尖端的确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分生长。(3)1934年郭葛的发现①荷兰科学家郭葛从植物中分离了这种物质,经过鉴定得知是吲哚乙酸(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又名生长素)。(最早被发现的植物激素)②这样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统称为植物激素。(向光性现象→向光性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分离鉴定出这种物质)2)生长素的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了解)*生长素的的产生: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生长素的的运输:①横向运输:在植物的尖端由于单侧光等因素的刺激下使生长素能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纵向(极性)运输:从植物形态学的上部(尖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部*生长素的的分布:分布广泛,但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等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抑制植物生长。(附:顶端优势——顶芽生长优于侧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的部位,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如果摘掉顶芽,侧芽受到的抑制作用就小,侧芽就可以发育成枝条了。)
1)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理解)*人工生产生长素类似物,如奈乙酸、2,4-D等。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先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枝的下端,可以使扦插的枝条易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胚珠发育成种子的时候,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了大量的生长素,子房就发育成了果实。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向雌蕊的枝头上涂抹生长素,使它没有受精就发育果实,培育成无籽果实。③防止落花落果2、其他激素(了解)*其他激素: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解除休眠;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生长抑制剂促进叶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一种气体激素,促进果实成熟3.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反射和反射弧(理解)*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高等动物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5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活动要进行必须反射弧要保持完整性)(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内正外负的变化),兴奋再经传人神经纤维传至中枢;在中枢部位,兴奋再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并能对刺激作出分析和综合,以确定是否反应和反应的强度,然后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组成(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回路:a.膜外电流:未兴奋区→兴奋区,b.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相对不疲劳性2)突触的结构特点(了解)*突触的结构特点: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理解)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突触传递单方向,电化电转换忙”。要强调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递质仅存在于突触小体的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传递的单向性,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的单向性。3、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功能(了解)*人脑的组成:大脑(最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脑干(维持呼吸、心跳)*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大脑皮层一定区域损伤,将失去相应的功能①人体的运动功能区:中央前回全身骨胳肌在上面的投影呈倒立的人形。动作灵敏精确的器官在中央前回的投影区面积大②语言区损伤的人将失去相应的语言理解或表达能力③内脏活动活动区:某一部位损伤将导致相应内脏活动不正常。2)人的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了解)4、动物激素调节(了解)*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激素:都是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垂体: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对其他内分泌腺有调节、管理作用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激素。*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附:激素的一般特征:(1)激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特殊物质;(2)激素通过血液循液运送到全身;(3)只要有微量激素,就可以发生很大的生理效应。)*反馈调节:通过反馈调节,保持血糖相对稳定,实现对血糖的调节*动物激素:①内激素(脑激素:对昆虫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蜕皮激素:调节昆虫的蜕皮;保幼激素:使昆虫保持幼虫性状,抑制成虫性状的出现)②外激素(信息激素)(性外激素:昆虫体表的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引诱同种异性个体来交尾作为化学信号影响和控制同种的其他个体,使它们发生反应;聚集外激素: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个体间的信息联络;告警外激素:营群体生活的昆虫受到动物袭击时用来告警同类个体;追踪外激素:营群体生活的昆虫离巢外出时再归巢)5、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理解)*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1、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性:引诱剂诱杀甜菜夜蛾3、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4、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稳态的生理意义1)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了解)*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质调节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多细胞生物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2)内环境(理解)*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3)稳态的调节机制(理解)*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是因为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4)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理解)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理解)(1)大多数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系统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系统的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但神经系统的调节占主导地位。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了解)*血糖调节:
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正好相反。当血糖含量较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两种激素的拮抗作用是使血糖合成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含量较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升高,两种激素的拮抗作用是使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反馈调节:
2、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先天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2、免疫体液免疫(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免疫(后天的)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靶器官)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3、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淋巴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细胞因子等4、简述抗原和抗体: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而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会产生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抗体。我们给初生的婴儿预防接种疫苗,实际上是接种抗原,让孩子产生抗体。这是一种体液免疫。5、填写以下有关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过程:记忆细胞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发挥免疫效应或直接与靶细胞结合,激活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a.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如花粉。机体首次接触该物质不会引起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和红斑狼疮等,该病往往对自身组织器官造成损伤。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细胞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HIV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的是人的T淋巴细胞,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传播途径有性交、血液、母婴等。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注射吸毒。6、麻风杆菌需要经过细胞免疫才能清除,而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其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彻底消灭。3.4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⑴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⑵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了解)*种群的概念理解: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2、种群的特点1)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2)种群中的个体可以交配,将基因传给后代。3、举例: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中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适用对象:植物结果计算方法:统计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计算其平均数。标志重捕法:适用对象:动物结果计算方法:重捕个体数×标记个体数N=2、出生率和死亡率重捕中标记个体数1.概念出生率是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的数目。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2.这两项指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3、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4、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影响。例如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与用农药防治害虫相比,此方法防治的突出优点是环保、无污染1、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数学模型⑴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理解)(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是在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无敌害、气候适宜等理想条件下出现的曲线,一般为种群迁入新环境后或在实验室中才会出现,满足以下公式(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是由于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原因,使种群数量不能连续增长,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K值时,种群数量将不再增加。(3)“J”型曲线与“S”型曲线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条件有限条件种群增长率不变先快后慢,最后为零有无K值无有曲线图⑵研究种群变动的意义(了解)(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适时捕捞、采伐(2/K时最好)(2)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3、群落的结构特征(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群落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把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作用之间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注意和种群的区分:种群是同一地点同一生物的一群个体。生物群落是各种生物(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和。四、生物群落的结构(一)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上层:乔木鹰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森林为例中层:灌木啄木鸟底层:草本雉(二)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不同的地段拥有不同的种群。4、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了解)
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的区域中不同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在一片农田中,既有作物、杂草等植物,也有昆虫、鸟、鼠、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有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群落。)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如杂草与小麦捕食:如兔子吃草种间关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大豆与根瘤菌)群落寄生:如蛔虫与人概念: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定义:在一个从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初(原)生演替:面,或原来存在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主要类型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次生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我国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3.5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了解)(一)概念: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同一整体。其范围范围有大有小,大至整个生物圈,小至一片森林、草地、农田等。(二)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的结构(理解)(一)概念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二)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2.生物生物角色特点地位或分类举例生产者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自养的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消费者生存必须直接和间接依赖于绿色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次级消费者:以植食动物为食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消费者属于异养型生物。捕食动物,营寄生的植物(菟丝子)和菌类(大肠杆菌)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派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逐渐转化成无机物,归还至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营腐生的细菌、真菌和动物(白蚁、蜣螂、秃鹰等)(同种)(不同)+无机环境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类型:举例: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温度、水、湿度等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生产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是指植物
消费者:包括各级动物结构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为无机物。主要指细菌和真菌(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和_____)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2、写出下列名称:食物链:草兔狐狼成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关系: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为其他生物所利用。消费者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为生产者提供水和二氧化碳。此外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促进了物质循环。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理解)(一)能量流动的过程源头是太阳,生产者固定的总量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二)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的来源:太阳能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量传递的形式:有机物中化学能能量的散失:呼吸作用(热能)能量传递的方向:沿食物链,单向传递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利用的能量。如:草根下一个营养级能利用而未利用的能量。如:羊不能吃完所有的草这些能量终会被分解者分解.方向上: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一般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数量上:能量不能百分百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大约只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林德曼10%定律”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成图。营养级越多,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总量渠道: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10%—20%能量金字塔:从能量金字塔中可以看出,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理解)1.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2.让流入分解者的那部分过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草场放牧,农田锄草,秸杆、粪便入沼气池*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物质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应用)2、碳循环:在无机自然界存在形式:碳酸盐和二氧化碳、石油、煤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二氧化碳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含碳有机物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碳返回大气的途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原因;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气温升高。消除:植树造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过程: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CO2进入甲是通过光合作用。
(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比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以元素的形式特点单向、逐级递减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全球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承,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2、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传递传递形式。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传递形式物理过程代谢产物以生物表现、动作以食物或养分举例声、光、电、热、磁等激素、尿液等舞蹈、运动食物的数量、种类3、举例说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性引诱剂可诱杀害虫的雄虫。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理解)(一)概念: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者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作用:当生态系统受到轻度干扰,生态系统通过“抵抗力”保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不受到进一步的破坏。但是,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超过了“抵抗力”的能力,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这时候,如果停止破坏,生态系统能在一段时间后,恢复原来的状态。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小,抵抗力稳定性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大,抵抗力稳定性高。(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有怎样的关系一般说来,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相反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理解)人类的活动已经使我们的地球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导致全球出现环境危机。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地区特点,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剂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抵抗力稳定性”的措施草原生态系统:修筑防护林,防风固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理: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稳定性表现: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往往存在相反关系。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弱.反之,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5、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相对性。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大规模的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生态系统的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甚至引发崩溃。6、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的程度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的能量、物质投入。3.6生态环境的保护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增长最快的是印度。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了解)*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将大量SO2排放在大气中,超出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酸雨的危害空中死神之称,水体酸化,鱼类的生长和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直接损害植物的芽和叶,影响植物的生长;还会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全球性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阐明生物富集作用:有害物质如重金属、DDT通过食物链、网在生物体内积累和浓缩,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浓度越高。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理解)*生物多样性:解释:范围:地球上所有生物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多样性:生物拥有的基因、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外延: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层次:我们按照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二)直接使用价值:顾名思义,可以直接利用的价值,你认为野生生物资源有哪些直接利用的价值呢?请大家从现实生活中、网络、书籍中寻找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总结:1.药用2.工业原料3.科学研究中基因价值4.美学价值:陶冶情操等。(三)间接使用价值:主要指的是生态功能,如果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受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影响。(四)潜在使用价值大量野生动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如果一旦消失,就永远不会再生,潜在的使用价值就不再复生。*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特点(一)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1.物种丰富2.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3.经济物种丰富4.生态系统多样(二)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大量物种灭绝,天然林面积减少,草原退化等严重问题。(三)产生的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博物馆”(二)迁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三)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对野生生物资源的态度:反对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有计划进行利用,使生物资源得到又有效利用,将世世代代地、可持续发展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