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50 KB
- 1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二章 发酵液预处理一、选择题1、在发酵液中常加入 B ,以除去发酵液中的钙离子。A.硫酸 B.草酸 C.盐酸 D.硝酸2、在发酵液中加入草酸,其作用是 ABCD 。A.去除钙离子 B.去除部分镁离子 C.改善发酵液的过滤性能 D.有助于目标产物转入液相。3、在发酵液中加入三聚磷酸钠,它和 B 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可消除对离子交换的影响。A.Ca2+ B.Mg2+ C.Zn2+ D.Fe3+4、环丝氨酸的发酵液中,加入磷酸盐的主要目的是去除 AD 。A.Ca2+ B.Fe3+ C.Zn2+ D.Mg2+5、在发酵液中加入黄血盐,可去除 C ,使其形成普鲁士蓝沉淀。A.Ca2+ B.Zn2+ C.Fe3+ D.Mg2+6、关于阳离子对带负电荷的发酵液胶体粒子凝聚能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Al3+>Fe3+ B.H+>Ca2+>Mg2+ C.K+>Na+>Li+ D.Fe3+>H+>K+7、酵母絮凝的FLO1型只被以下 A 抑制。A.甘露糖 B.葡萄糖 C.麦芽糖 D.蔗糖 E.半乳糖8、酵母絮凝的NEWFLO型只被以下 E 抑制。A.甘露糖 B.葡萄糖 C.麦芽糖 D.蔗糖 E.半乳糖9、发酵液中,细胞絮凝机理有 A 。A.胶体理论 B.高聚物架桥理论 C.双电层理论 D.盐析理论10、在生物产品分离中, C 技术可代替或改善离心和过滤方法,富集或除去发酵液中的细胞或细胞碎片。A.凝聚 B.双水相萃取 C.絮凝 D.色谱11、下列物质属于絮凝剂的有AC。A、明矾B、石灰C、聚丙烯酸类D、硫酸亚铁第三章 细胞破碎技术一、选择题1、高压匀浆法提高细胞破碎率的方法有ABC。A.适当地增加压力B.增加通过匀浆器的次数C.适当地增加温度D.提高搅拌器的转速2、下列AB可采用高压匀浆法进行细胞破碎。A.大多数细菌B.酵母C.放线菌和霉菌D.含有亚细胞器(如包涵体)的微生物细胞3、珠磨法提高细胞破碎率的方法有BCD。15
A.适当的增加压力B.增加装珠量 C.延长破碎时间D.提高转速4、下列ABCD可采用珠磨法进行细胞破碎。A.大多数细菌B.酵母菌C.放线菌和霉菌D.含有亚细胞器(如包涵体)的微生物细胞5、下列AC可采用渗透压冲击法进行破碎。A.动物细胞B.酵母菌 C.革兰氏阴性细菌D.革兰阳性细菌6、下列AC可采用冷冻-融化法进行破碎。A.动物细胞B.酵母菌 C.革兰氏阴性细菌D.革兰阳性细菌7、下列C可采用EDTA法进行破壁。A.动物细胞B.酵母菌 C.革兰氏阴性细菌D.革兰阳性细菌8、关于用化学渗透法破壁的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对产物释放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B.细胞外形保持完整、碎片少,有利于后分离 C.核酸释出量少,浆液粘度低,可简化后处理步骤 D.化学试剂不影响产物活性9、关于用化学渗透法破壁的缺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作用时间长,效率低 B.化学试剂通用性差 C.试剂价格昂贵且有毒性,易污染产物 D.所需的设备比较复杂10、可进行细胞破壁的抗生素有AD。A.青霉素 B.链霉素 C.头孢菌素 D.多粘菌素11、可进行细胞破壁的表面活性剂有ABCDE。A.SDS B.CTAB C.triton-X D.sarkosyl E.牛黄胆酸钠第四章 萃 取一、选择题1、化学萃取中,通常用煤油、已烷、四氯化碳和苯等有机溶剂溶解萃取剂,改善萃取相的物理性质,此时的有机溶剂称为 B 。A.改良剂 B.稀释剂 C.助溶剂 D.带溶剂2、萃取剂对目标产物和杂质的分离能力可用 A 来表征。A.分离因数 B.萃取因素 C.分配系数 D.活度系数3、优良的萃取溶剂具有的特点有ACD。A.经济、安全 B.化学性质活泼 C.萃取容量大、选择性好 D.易回收和再生4、对于多级逆流萃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A.溶剂消耗量大 B.溶剂消耗量小 C.萃取液平均浓度较稀,萃取完全 D.萃取液平均浓度较高5、对于多级错流萃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溶剂消耗量大 B.溶剂消耗量小 C.萃取液平均浓度较稀,萃取完全 D.萃取液平均浓度较高6、根据萃取目标产物的 A ,寻找极性相接近的溶剂作为萃取溶剂,是溶剂选择的重要方法之一。A.介电常数 B.表面特性系数 C.波尔兹曼常数 D.活度系数15
7、在溶剂萃取中,水相pH影响萃取的ABCD。A.选择性 B.分配系数 C.萃取收率 D.乳化程度8、在溶剂萃取中,在水相中加入无机盐,其目的是ABC。A.由于盐析作用,使产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而有利于转入有机相B.增加两相间密度差,减少有机溶剂和水之间的互溶度C.减轻乳化现象,使其容易分离D.沉淀杂质9、在溶剂萃取中,关于水相的温度对萃取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温度高,分配系数和萃取速率高B.萃取一般在室温或低温下进行C.低温条件下,料液黏度高,传质速率慢,故萃取速率慢D.无影响10、在溶剂萃取中,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C。A.料液pH B.料液中的无机盐 C.料液中的蛋白质和固体颗粒 D.有机溶剂过量11、对于双水相萃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易于连续操作和放大 B.选择性高 C.不会使产物失活 D.萃取速率高12、双水相系统相图中,系线反映信息有ABC。A.两相体积近似服从杠杆规则 B.两相性质差异 C.临界点 D.双节线的形状与位置13、双水相系统相图中,双节线的位置和形状反映的信息有BCD。A.两相的密度 B.两相的体积比 C.两相聚合物分子量差异 D.两相的质量分数14、下列ABC组合可形成双水相系统。A.PEG/Dex B.PEG/Inorganicsalt C.乙醇/硫酸盐 D.磷酸盐/硫酸盐15、对双水相萃取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A.降低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蛋白质易在该相中的分配系数增大,蛋白质的相对量越大,这种影响也就越大。 B.聚合物浓度越大,蛋白质在该相中的分配系数越大。 C.对于聚合物/无机盐系统,增加无机盐浓度,蛋白质在聚合物相中的分配系数增大。 D.增加聚合物浓度,溶质有可能吸附在两相界面上,给萃取操作带来因难。16、关于无机盐种类和浓度对双水相萃取的影响,下列正确的是ABCD。A.增加两相间的电位差 B.适用于带相反电荷的两种蛋白质分离 C.盐类浓度较大时,由于盐析作用,蛋白质易分配于下相 D.改变两相中成物质的组成和相体积比17、关于温度对双水相萃取的影响,下列正确的是C。A.在临界点附近,对蛋白质分配系数影响较小 B.远离临界点时,对蛋白质分配系数影响较大 C.影响双水相黏度和密度,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分配系数 D.大规模的双水相萃取操作需在冷却状态下进行18、关于pH对双水相萃取的影响,下列正确的是ABC。15
A.影响蛋白质解离度,改变蛋白质的表面电荷数 B.影响缓冲物质磷酸盐的解离程度,从而影响相间的电位差 C.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影响蛋白质分配系数 D.实际上对于许多蛋白质而言,相间电位为零时,分配系数不受pH影响19、在双水相萃取中,关于细胞对蛋白质分配系数影响因素,下列正确的是ABCD。A.细胞浓度 B.细胞破碎程度 C.细胞壁化学结构 D.细胞膜化学结构20、关于亲和双水相萃取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聚合物连有亲和配基 B.直接处理发酵液及细胞破碎液 C.萃取处理量大、分离效率高、易于放大 D.萃取目标产物专一性强21、关于双水相萃取与膜分离技术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传质面积大、萃取速率高 B.解决了双水相乳化问题 C.解决了生物大分子在两相界面吸附的问题 D.传质系数增大22、关于带配基的吸附微粒的双水相萃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微粒可偶联多个配基 B.微粒的分离与再生较容易 C.在聚合物相中,微粒比杂蛋白分配系数大 D.用于分离某些难以分离的生物大分子23、关于双水相电泳技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BC。A.适用于两性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B.生物大分子不易失活 C.传质速率快 D.传质面积增大24、双水相萃取技术与生物转化过程结合,其优势在于ABC。A.消除产物反馈抑制 B.细胞(酶)可循环使用 C.生产能力、收率及分离效率高 D.传质面积增大25、反胶团萃取的优势有ABCD。A.成本低,有机溶剂可反复使用 B.萃取率和反萃取率较高 C.蛋白质稳定,不易失活 D.不需破壁,直接从完整细胞中提取胞内酶和蛋白。26、关于反胶团,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BCD。A.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B.微小界面具有半透膜功能 C.微水相能保持蛋白质生物活性 D.反胶团的形成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有机相自动聚集的结果27、在反胶团萃取中,有关AOT/异辛烷体系,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BC。A.AOT是指琥珀酸二酯磺酸钠 B.形成的反胶团较大 C.形成反胶团时不需加助表面活性剂 D.AOT浓度越大,蛋白质萃取率越大28、在反胶团萃取中,对于某些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常加适量的助溶剂,其目的是ABC。A.降低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阳离子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B.促进反胶团形成 C.增加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中的溶解度 D.增大反胶团萃取的操作pH范围29、在有机相中添加D,在表面活性剂总浓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反胶团尺寸,增大反胶团萃取的操作pH范围。A.助溶剂 B.带溶剂 C.稀释剂 D.助表面活性剂15
30、在反胶团萃取时,当AOT为表面活性剂时,下列选项萃取率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B。A.Na+>K+>Ca2+>Mg2+ B.Mg2+>Na+>Ca2+>K+ C.Na+>K+>Mg2+>Ca2+ D.Mg2+>Ca2+>Na+>K+31、在反胶团萃取时,当AOT为表面活性剂时,下列选项萃取率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D。A.SCN->Cl->Br- B.F-<Cl-<Br-C.SCN-<Cl-<Br D.F->Cl->Br-32、应用反胶团萃取蛋白时,提高温度对萃取有何影响?ABC。A.反胶团含水率下降 B.蛋白萃取率下降 C.实现反萃取 D.蛋白萃取率提高33、应用反胶团萃取蛋白时,下列选项正确的是BC。A.蛋白分子量越大,萃取率越高 B.蛋白分子量越大,萃取率越低 C.蛋白浓度越高,萃取率越低 D.蛋白浓度越高,萃取率越高34、在超临界萃取中,为提高萃取效果常常在超临界萃取剂中加入D。A.带溶剂 B.助溶剂 C.助表面活性剂 D.夹带剂35、超临界萃取的特点有ABCD。A.萃取操作温度低 B.萃取选择性强 C.萃取工艺简单 D.萃取效率高且无污染36、超临界萃取的局限性有ABC。A.设备昂贵 B.工艺设计不好把握 C.对原料粉碎度要求较高 D.不能萃取脂溶性溶质37、超临界萃取适合于A的萃取。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 B.脂溶性、大分子物质 C.水溶性、小分子物质 D.水溶性、大分子物质38、下列D不是影响超临界萃取的因素。A.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时间、溶剂流量等 B.萃取剂及夹带剂种类C.原料性质,如粉碎度、水分、组分极性等 D.pH、离子强度等39、有关凝胶萃取,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BC。A.萃取小分子物质和无机盐 B.使用疏水性凝胶 C.萃取大分子物质 D.常用于蛋白溶液的浓缩和纯化第五章 膜分离技术一、选择题1、根据膜的材质,可将膜分为 AB 。A.固体膜 B.液体膜 C.天然膜 D.合成膜2、根据膜的结构,可将膜分为 cd 。A.反渗透膜 B.超滤膜 C.多孔膜 D.致密膜3、下列膜分离技术中,膜过滤分离机理为筛分效应的是 BD 。A.RO B.UF C.NF D.MF4、下列膜分离技术中,截留物质为菌体、大病毒、细胞、微粒是 D 。A.RO B.UF C.NF D.MF5、下列膜分离技术中,截留物质为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病毒),胶体物质的是 B 。A.RO B.UF C.NF D.MF15
6、下列膜分离技术中,透过物质为水、单价盐、非游离酸的是 C 。A.RO B.UF C.NF D.MF7、下列膜分离技术中,透过物质仅为水的是 A 。A.RO B.UF C.NF D.MF8、RO和NF的区别是 BCD 。A.膜结构 B.压力差 C.分离机理 D.截留和透过物质9、下列膜分离技术中,传质驱动力为压力差的有 AB 。A.RO和UF B.NF和MF C.ED和DL D.Pervaporation10、下列膜分离技术中,传质驱动力为电位差的有 C 。A.RO B.NF C.ED D.Pervaporation11、下列膜分离技术中,传质驱动力为浓度差的有 BD 。A.RO B.DL C.ED D.Pervaporation12、 C 表征膜对某一大分子溶质的截留能力。A.孔道特征 B.水通量 C.截留率σ D.截留分子量(MWCO)13、表征膜性能的参数有 ABCD 。A.孔道特征和水通量 B.截留率和截留分子量 C.pH适用范围和膜的抗压能力 D.对热和溶剂的稳定性14、关于浓差极化,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BCD 。A.浓差极化是不可逆的,影响膜的寿命 B.提高渗透压,降低水通量C.降低膜的截留率 D.产生结垢现象,造成物理阻塞,使膜逐渐失去透水能力15、关于温度对膜过滤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温度升高,料液黏度下降,过滤速率较快 B.温度应控制在生物分子和膜的稳定范围内C.一般为15~20℃和室温 D.对低于10℃的料液,应适当预热。16、在膜过滤中,关于水通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A.温度升高,水通量增加 B.料液浓度增加,水通量增加 C.流速提高,水通量增加 D.膜两侧平均压力差增大,水通量增加17、在膜过滤中,关于料液在系统中进行循环的推动力△P和膜两侧平均压力差△Pt对料液水通量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当△P△P较低时,通量较小,膜面上尚未形成浓差极化层,此时通量随压差成正比增大B.当△P逐渐增大时,膜面上开始形成浓差极化层,通量随压差而增大的速度开始减慢C.当△P继续增大时,浓差极化层浓度达到凝胶层浓度时,通量不随压差而改变。D.△Pt对通量的影响与△P一致18、引起膜的致密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BD 。A.料液浓度 B.压力 C.料液流速 D.温度19、引起膜的水解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D 。A.pH B.料液中的酶 C.料液中的微生物 D.温度20、预防或减轻膜污染的方法有 ABCD 。15
A.根据膜污染的因素,对料液进行预处理 B.选择对溶质吸附较少的膜C.改变膜的表面极性和电荷 D.改变操作条件,如pH、温度、压力、溶质浓度21、 B 所引起的通量衰减往往是不可逆的,只能通过清洗的处理方式消除,包括物理方法冲洗和化学药品溶液清洗等。A.膜的浓差极化 B.膜的污染 C.膜的凝胶极化 D.膜的致密作用22、关于液膜分离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传质推动力大,速率高,且试剂消耗量少 B.液膜的选择性好,分离效果显著C.液膜强度低,破损率高,难以稳定操 D.液膜分离过程与设备复杂23、液膜分离中的液膜是由ABCD构成。A.膜溶剂 B.表面活性剂 C.流动载体(萃取剂) D.膜增强剂24、阴离子交换膜AC。A.属于对称膜 B.属于非对称膜 C.可交换的为阴离子 D.可交换的为阳离子25、在液膜制备中,关于膜溶剂的要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构成。A.要求黏度适中 B.对载体或产物有较大的溶解度,有利于萃取过程的优化 C.水应有一定的相对密度差,以利于操作后期膜相与料液的分离 D.化学性质活泼26、在液膜萃取中,关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构成。A.表面活性剂浓度适当,可增加液膜稳定性 B.表面活性剂浓度适当,对目标产物萃取率提高C.表面活性剂浓度过高,液膜的厚度和黏度降低,对目标产物萃取率下降。D.需通过试验确定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浓度27、在液膜分离技术中,C对目标物质具有选择性输送作用,是实现分离传质的关键因素。A.膜溶剂 B.表面活性剂 C.流动载体(萃取剂) D.膜增强剂28、非对称膜的支撑层CD。A.与分离层材料不同 B.影响膜的分离性能 C.只起支撑作用 D.与分离层材料相同29、复合膜的支撑层AC。A.与分离层材料不同 B.影响膜的分离性能 C.只起支撑作用 D.与分离层材料相同30、在液膜分离技术中,关于单纯扩散迁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A.分离具有选择性 B.分离速率取决于溶质间的分配系数 C.推动力为浓度差 D.无浓缩效应31、在液膜分离技术中,关于内相化学反应促进迁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A.分离具有选择性 B.分离速率取决内相化学试剂与溶质反应速率 15
C.推动力为浓度差 D.无浓缩效应32、在液膜分离技术中,关于膜相载体促进迁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分离具有选择性 B.载体具有能量泵作用 C.逆浓度梯度进行 D.分离效率高33、在液膜分离技术中,关于膜相载体促进反向迁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载体常用离子交换剂,如季铵盐、磷酸烃脂等 B.内相为水,供能离子存在于外相C.供能离子与目标产物电性相同 D.运输单一离子34、在液膜分离技术中,关于膜相载体促进正向迁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载体常用大环多元醚和叔胺 B.内相为水,供能离子存在于外相C.供能离子与目标产物电性相同 D.运输中性盐35、在液膜分离技术中,从膜相的循环使用、节能及分离效率角度看,破乳化最适宜的方法是D。A.高速离心法 B.加热法 C.化学破乳法 D.静电破乳法36、乳化液膜的制备中强烈搅拌CD。A.是为了让浓缩分离充分 B.应用在被萃取相与W/O的混合中C.使内水相的尺寸变小 D.应用在膜相与反萃取相的乳化中37、在液膜分离青霉素时,膜相含有流动载体,内相含有碳酸钠溶液,外相(料液)含有柠檬酸溶液。关于青霉素萃取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萃取率随碳酸钠浓度升高而增大 B.萃取率随碳酸钠浓度升高而降低 C.萃取率随柠檬酸浓度升高而增大 D.萃取率随柠檬酸浓度升高而降低第六章 结晶一、选择题1、关于溶质饱和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在某一温度下,饱和度是恒定的 B.当溶质浓度超过饱和度时,立即析出晶体 C.在相同条件下,溶质晶体的半径越小,饱和浓度越大 D.饱和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2、关于溶质的过饱和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A.是指溶质过饱和溶液的浓度 B.是指溶质过饱和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浓度之比 C.过饱和溶液可维持在一定的过饱和度范围内无晶体析出 D.当过饱和度超过某一特定值时,过饱和溶液中就会自发形成大量晶核3、在饱和与过饱和温度曲线上,自发成核区域是 D 。A.稳定区 B.第一介稳区 C.第二介稳区 D.不稳定区4、在饱和与过饱和温度曲线上,无晶体析出的区域是 ABC 。A.稳定区 B.第一介稳区 C.第二介稳区 D.不稳定区15
5、在饱和与过饱和温度曲线上,不会自发成核,但加入晶种时,结晶会生长,不会产生新晶核的区域 是 B 。A.稳定区 B.第一介稳区 C.第二介稳区 D.不稳定区6、在饱和与过饱和温度曲线上,不会自发成核,但加入晶种后,在结晶生长的同时会有新晶核产生的区域是 C 。A.稳定区 B.第一介稳区 C.第二介稳区 D.不稳定区7、在饱和与过饱和温度曲线上,为了产品质量控制和提高晶体回收率,工业结晶操作应在 B 进行。A.稳定区 B.第一介稳区 C.第二介稳区 D.不稳定区8、对于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显著的体系,主要采用 B 进行操作。A.浓缩结晶 B.等电点结晶 C.化学反应结晶 D.盐析结晶9、在青霉素醋酸丁酯提取液中加入乙醇-醋酸钾溶液后,有晶体析出,这种方法为 B 。A.等电点结晶 B.化学反应结晶 C.盐析结晶 D.浓缩结晶10、在卡那霉素脱色液中,加入95%乙醇,有晶体析出,这种方法为 C 。A.等电点结晶 B.化学反应结晶 C.盐析结晶 D.浓缩结晶11、结晶过程中,溶质过饱和度大小A。A.不仅会影响晶核的形成速度,而且会影响晶体的长大速度 B.只会影响晶核的形成速度,但不会影响晶体的长大速度 C.不会影响晶核的形成速度,但会影响晶体的长大速度 D.不会影响晶核的形成速度,而且不会影响晶体的长大速度12、结晶初级成核速度N=Ae-△Gmax/(RT),△Gmax=16πV2mσ3/3(RTlnα)2,从公式可得到 AD 。A.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不能自动成核 B.过饱和度越高,成核中速度越高 C.温度越高,成核速度也越高 D.成核速度受温度和过饱和度综合影响13、结晶初级成核速度公式N=Ae-△Gmax/(RT),△Gmax=16πV2mσ3/3(RTlnα)2可知在温度不变情况下,α越高,成核速度越高。但在实际发现,随着α升高,成核速度呈先上升高后降低的现象,其原因是 D 。A.结晶溶液中含有杂质 B.溶质扩散推动力变小 C.溶质表面反应推动力变小 D.系统黏度变大,分子运动减慢,成核速度下降14、在饱和与过饱和温度曲线上,结晶二次成核出现在 C 。A.稳定区 B.第一介稳区 C.第二介稳区 D.不稳定区15、在饱和与过饱和温度曲线上,结晶初级成核出现在 D 。A.稳定区 B.第一介稳区 C.第二介稳区 D.不稳定区16、根据结晶动力学理论,结晶溶液过饱和度高,结晶速率越快,在工业结晶操作时,应选择 AD 的最高过饱和度。A.不影响结晶密度(质量) B.结晶成核速率 C.结晶生长速率 D.不易产生晶垢17、结晶溶液中,杂质对结晶的影响有 C 。A.杂质浓度低,对结晶无明显影响 B.杂质浓度高,影响结晶纯度 C.杂质浓度高,改变晶习 D.杂质浓度高,影响结晶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15
第七章 沉淀技术一、选择题1、根据stern双电层理论,有关蛋白质表面特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A.双电层分为紧密层和扩散层 B.扩散层厚度越小,z电势越大。C.z电势是指带有溶剂化层的滑动界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 D.带电蛋白质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取决于z电势大小2、在蛋白质盐析中,无机盐的作用是 BD 。A.降低蛋白质表面双电层中的紧密层 B.中和蛋白质的电性 C.增加蛋白质表面双电层中的扩散层 D.破坏蛋白质表面的水化层3、关于无机盐种类对蛋白质盐析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A.半径小的高价离子的盐析作用较强 B.半径大的低价离子作用较弱 C.阴离子盐析效果大于阳离子 D.分子量大的盐析效果大于分子量小的4、无机盐对蛋白质盐析效果,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C 。A.柠檬酸盐>磷酸盐>硫酸盐 B.硫酸盐>醋酸盐>盐酸盐 C.盐酸盐<硝酸盐<硫氰酸盐 D.盐酸盐>硝酸盐>硫氰酸盐5、无机盐对蛋白质盐析效果,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CD 。A.Al3+<Ca2+<Mg2+ B.NH4+<K+<Na+ C.Al3+>Ca2+>Mg2+ D.NH4+>K+>Na+6、在蛋白质盐析时,无机盐的浓度范围是 C 。A.目标蛋白不出现沉淀的最小饱和度-目标蛋白完全沉淀的最小饱和度 B.目标蛋白不出现沉淀的最大饱和度-目标蛋白完全沉淀的最大饱和度 C.目标蛋白不出现沉淀的最大饱和度-目标蛋白完全沉淀的最小饱和度 D.目标蛋白不出现沉淀的最小饱和度-目标蛋白完全沉淀的最大饱和度7、在蛋白质盐析时,有关蛋白质溶液的pH和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A.盐析时pH多采用pI值 B.盐析时pH多采用远离pI值 C.在保证蛋白质不变性情况下,适当降低温度,加快沉淀进行 D.在保证蛋白质不变性情况下,适当提高温度,加快沉淀进行8、在蛋白质盐析时,有关蛋白质溶液的浓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蛋白质浓度提高,盐加量减少,收率降低,故常适当降低浓度 B.浓度过高会导致沉淀中杂质增多,发生共沉淀作用 C.一般认为5.5%~7.0%的蛋白质浓度较适宜 D.浓度对盐析效果基本无影响9、在2L的某一蛋白质溶液中,使用500ml的2mol/LKAl(SO4)2?12H2O和300ml的4mol/L(NH4)2SO4进行盐析操作,则该盐析体系的阳离子强度为 C mol/L。A.2.7778 B.1.3889 C.3.4444 D.1.222210、在盐析范围内,蛋白质溶解度与盐离子强度之间关系符合Cohn经验公式:lgS=β-Ks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蛋白质种类影响β和Ks B.温度和pH影响β和Ks C.盐种类影响I,对β和Ks无影响 D.盐浓度与盐离子强度成比11、离子强度对蛋白质等电点沉淀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15
A.离子强度对等电点基本无影响 B.离子强度增大,蛋白质的最低溶解度增大 C.离子强度增降低,蛋白质的最低溶解度增大 D.离子强度对蛋白质的最低溶解度基无影响12、关于蛋白质等电点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适合于疏水性较大的蛋白质 B.适合于亲水性较大的蛋白质 C.适合于球状蛋白质 D.适合于纤维状蛋白质13、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的机理是 A 。A.降低溶液介电常数降低,增加蛋白质分子间静电引力 B.减小水的极性,使蛋白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 C.降低蛋白质表面水化层的厚度和亲水性 D.破坏蛋白质的某种键,使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形,原来包在内部的疏水基团结合形成疏水层14、在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时,中性盐对沉淀效果影响有 ABCD 。A.增加蛋白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B.中性盐离子强度较高,增加有机溶剂用量量C.中性盐离子强度适量,对蛋白质有保护作用并防止其变性D.中性盐离子强度较高,有时盐会析出从而增加沉淀物中盐的夹带15、在有机溶剂沉淀技术中,有机溶剂的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介电常数大、沉淀作用强 B.对生物分子变形作用小C.毒性小、挥发性适中 D.不溶于水16、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的机理是 ABD 。A.聚合物与被分离物质共沉 B.被分离物质在水相和聚合物间分配系数的差异C.聚合物与被分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被分离物与聚合物形成复合物17、在用PEG沉淀技术中,离子强度和pH对PEG浓度的影响有 AC 。A.在固定pH下,溶液的盐离子强度高,所需的PEG浓度低 B.在固定pH下,溶液的盐离子强度高,所需的PEG浓度高C.在一定的离子强度下,溶液的pH越接近等电点,所需的PEG浓度越低 D.在一定的离子强度下,溶液的pH越接近等电点,所需的PEG浓度越高18、在用PEG沉淀技术中,PEG相对分子量和浓度对沉淀蛋白质的影响有 BD 。A.相对分子量在2000~6000之间,相对分子量低,沉淀效果好 B.相对分子量>6000时,相对分子量越高,沉淀效果好C.浓度越高,沉淀效果好 D.浓度超过20%,会使溶液黏度增大,造成沉淀的回收困难第八章电泳分离技术一、选择题1、在自由电泳中,关于带电粒子迁移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D 。A.与带电粒子的净电荷数成正比 B.与电场强度成正比 C.分子半径成正比 D.与缓冲液黏度反比15
2、在自由电泳中,关于离子强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A.离子强度应适当 B.离子强度太高,起不到缓冲效果 C.离子强度太低,干扰分离组分的迁移 D.离子强度一般在0.01~0.2mol/L3、带电粒子在毛细管电泳(CE)中的迁移速度为 C 。A.阳离子>阴离子>中性粒子 B.阴离子>阳离子>中性粒子 C.阳离子>中性粒子>阴离子 D.阴离子>中性粒子>阳离子4、关于毛细管电泳(C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电渗流的速度约一般小于离子电泳速度 B.改变电渗流的大小和方向可改变分离效率和选择性C.带电粒子的迁移速度等于电泳和电渗流两种速度的和 D.可一次完成阳离子、阴离子、中性粒子的分离,而对同一种离子无法分离5、 A 是毛细管电泳(CE)的最基本模式,并且毛细管与电极槽内的缓冲液相同。A.CZE B.CITP C.CGE D.CIEF6、 C 是分离效率最高的一种毛细管电泳(CE)模式。A.CEC B.MECC C.CGE D.CZE7、能分离各种中性溶质的毛细管电泳模式有 CD 。A.CITP B.CIEF C.MECC D.CGE8、在缓冲液中加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毛细管电泳模式是 B 。A.CITP B.MECC C.CIEF D.CGE9、在毛细管内加pH梯度介质的毛细管电泳模式是 C 。A.CITP B.MECC C.CIEF D.CGE10、能测定蛋白质等电点,分离异构体的毛细管电泳模式是 A 。A.CIEF B.MECC C.CITP D.CGE11、毛细管电泳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相结合的毛细管电泳模式是 B 。A.CITP B.CEC C.CIEF D.CGE12、属于连续电泳的选项是 BC 。A.样品先经浓缩胶,再经分离胶分离 B.pH恒定 C.样品、凝胶、电极缓冲液相同 D.有浓缩效应13、属于不连续电泳的选项是 AD 。A.样品先经浓缩胶,再经分离胶分离 B.pH恒定 C.样品、凝胶、电极缓冲液相同 D.有浓缩效应14、可测定蛋白质亚基分子量以及未知蛋白质分子量的电泳技术有 D 。A.CE B.HPLC C.IEF D.SDS-PAGE15、下列哪些蛋白分子量测定,不适合用SDS-PAGE ABD 。A.糖蛋白 B.组蛋白 C.免疫球蛋白 D.极端酸性蛋白质16、下列哪些蛋白分子量测定,适合用SDS-PAGE C 。A.胃蛋白酶 B.木瓜蛋白酶 C.异丙基苹果酸脱氢酶 D.葡萄糖氧化酶17、 D 是分辨率最高的电泳技术。A.CGE B.PAGE C.SDS-PAGE D.IEF18、可用于了解蛋白组成,蛋白分子和等电点的电泳技术是 D 。A.凝胶电泳 B.等电点聚焦电泳 C.毛细管电泳 D.双向电泳15
第9章 吸附分离技术一、选择题1、正吸附的特点有 D 。A.主要吸附杂质 B.产物纯度低 C.无浓缩效应 D.适用于稀溶液2、负吸附的特点有 AD 。A.主要吸附杂质 B.有浓缩效应 C.产物纯度高 D.适用于浓溶液3、工业上强酸型和强碱型离子交换树脂在使用时为了减少酸碱用量且避免设备腐蚀,一般先将其转变为 C 。A.钠型和磺酸型 B.铵型和磺酸型 C.钠型和氯型 D.铵型和氯型4、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功能基团是 A 。A.一SO3H B.一PO(OH)2 C.-COOH D.-OH5、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功能基团是 CD 。A.一SO3H B.一PO(OH)2 C.-COOH D.-OH6、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功能基团是 AB 。A.三甲胺基 B.二甲基-β-羟基-乙基胺基团 C.伯胺 D.二乙基氨基乙基(DEAE)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功能基团是 AB 。A.三甲胺基 B.二甲基-β-羟基-乙基胺基团 C.吡啶基 D.二乙基氨基乙基(DEAE)9、离子交换树脂的总交换容量与 A 有关。A.树脂种类 B.溶液的pH C.溶液的溶质浓度 D.溶液中溶质的电荷数10、离子交换树脂的工作交换容量与 ABCD 有关。A.树脂种类 B.溶液的pH C.溶液的溶质浓度 D.溶液中溶质的电荷数11、依离子价或水化半径不同,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离子亲和能力不同。树脂对下列离子亲和力排列顺序正确的有AC。A.Fe3+>Ca2+>Na+ B.Na+>Ca2+>Fe3+ C.柠檬酸根>硫酸根>硝酸根 D.硝酸根>硫酸根>柠檬酸根12、钠型强酸性树脂常用B再生。A.NaOH溶液 B.NaCl溶液 C.Na2SO4溶液 D.NaNO3溶液13、氢型强酸性树脂常用B再生。A.NaOH溶液 B.NaCl溶液 C.H2SO4溶液 D.CH3COOH溶液14、氯型强碱性树脂常用B再生。A.NaOH溶液 B.HCl溶液 C.NaCl溶液 D.MgCl溶液15、羟型强碱性树脂常用A再生。A.NaOH溶液 B.HCl溶液 C.H2SO4溶液 D.15
(NH4)2SO4溶液16、在采用离子交换技术时,强碱性产物宜选用 A 树脂。A.弱酸性 B.强酸性 C.强碱性 D.弱碱性17、在采用离子交换技术时,弱碱性产物宜选用 B 树脂。A.弱酸性 B.强酸性 C.强碱性 D.弱碱性18、在采用离子交换技术时,强酸性产物宜选用 D 树脂。A.弱酸性 B.强酸性 C.强碱性 D.弱碱性19、在采用离子交换技术时,弱酸性产物宜选用 C 树脂。A.弱酸性 B.强酸性 C.强碱性 D.弱碱性20、在采用离子交换技术时,对弱酸性树脂pH应选择 B 。A.pH>pK产物>pK树脂 B.pK产物>pH>pK树脂 C.pK产物>pK树脂>pH D.pK树脂>pH>pK物质21、在采用离子交换技术时,对弱碱性树脂pH应选择 D 。A.pH>pK产物>pK树脂 B.pK产物>pH>pK树脂 C.pK树脂>pK产物>pH D.pK树脂>pH>pK物质22、溶质分子在吸附剂表面达到饱和时生成了单分子层,其吸附等温表现为 A 。A.凸形 B.凹形 C.S形 D.阶梯形23、在低浓度下已吸附的被吸附分子又能吸附在液相中的分子,其吸附等温表现为 B 。A.凸形 B.凹形 C.S形 D.阶梯形24、若最初吸附不强,但被吸附分子与未吸附分子作用力却十分强烈,其吸附等温表现为 C 。A.凸形 B.凹形 C.正S形 D.反S形25、当溶质浓度增加时,分子在固相表面逐渐吸附,趋于稳定后被吸附的分子又吸附其他分子,其吸附等温表现为 D 。A.凸形 B.凹形 C.正S形 D.反S形26、被吸附的分子在吸附剂表面随液相中溶质浓度的增加会发生吸附取向的变化或吸附状态的改变,其吸附等温表现为 D 。A.凸形 B.凹形 C.S形 D.阶梯形27、在应用吸附分离技术时,根据经验,吸附剂孔径等于溶质分子直径的 D 较适合。A.1倍 B.2倍 C.4倍 D.6倍28、在吸附分离技术中,无机盐对吸附的影响有 BC 。A.低浓度无机盐干扰吸附 B.低浓度无机盐不会干扰吸附 C.高浓度无机盐有利于吸附 D.高浓度无机盐有不利于吸附29、在吸附分离技术中,洗脱剂应选择与吸附剂 AB 相近的。A.溶解度参数 B.内聚能密度 C.解离常数 D.分配系数30、在吸附分离技术中,洗脱剂应选择 AB 。A.洗脱剂与吸附剂溶解度参数接近 B.洗脱剂对被吸附物有较大的溶解度 C.洗脱剂与吸附剂溶解度参数差异较大的 D.洗脱剂对被吸附物有较小的溶解度1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