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00 KB
  • 20页

27 常见细菌及真菌生物学特点及所致疾病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7常见细菌及真菌生物学特点及所致疾病  常见细菌及真菌生物学特点及所致疾病  病原性球菌  病原性球菌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故又称为化脓性球菌。病原性球菌主要有3个菌属即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奈瑟氏菌属。  葡萄球菌属    一、形态、染色和分类  葡萄球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球状菌,直径约1微米,呈葡萄状排列,无鞭毛和荚膜,不形成芽孢(胞)。葡萄球菌属中球菌,根据其产生色素及生化反应等不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表皮(白色)葡萄球菌和腐生(柠檬色)葡萄球菌3个菌种。金葡菌为凝固酶阳性菌,多为致病菌,而表皮及腐生葡萄球菌为凝固酶阴性菌,多为非致病菌或机会性致病菌。    二、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1.致病物质的种类  (1)凝固酶:可使加入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凝固。能否产生凝固酶,作为鉴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征,但近年来在人工植入心瓣膜、心脏起搏器和人工关节等患者与早产儿、肿瘤等免疫力低下患者,发现有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感染,且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机会性致病菌,应予以重视。  (2)葡萄球菌溶素(或称葡萄球菌溶血素):能破坏多种细胞,故又称为溶细胞毒素。  (3)杀白细胞素:可损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4)肠毒素:直接或间接刺激呕吐中枢,引起以呕吐症状为主的食物中毒。  (5)表皮剥脱毒素:裂解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使表皮与真皮脱离,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为外毒素,可引起机体发热和增强对内毒素的敏感性,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休克,甚至多器官系统损害,称为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2.所致疾病  (1)侵袭性疾病(化脓性炎症):①形成局部脓肿为主,如皮肤伤口化脓性感染、毛囊炎、疖、痈等;②各种器官的化脓性感染,如气管炎、肺炎、脓胸、脑膜炎、心内膜炎、骨髓炎及中耳炎等;③全身感染,多由局部感染或器官感染扩散恶化,而引起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为外毒素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如肠毒素性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等。  (3)葡萄球菌性结肠炎(假膜性结肠炎):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实质上是耐药性金葡菌引起肠粘膜剥脱性感染,以腹泻大量的蛋花样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三、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致病性葡萄球菌(金葡菌)的特征:①镜检符合葡萄球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②菌落色素为金黄色,并有透明溶血环;③甘露醇发酵阳性;④血浆凝固酶阳性;⑤耐热核酸酶检测阳性;⑥在专业实验室内,进行肠毒素鉴定为毒性强的菌株。    葡萄球菌属要点口诀为:  革兰阳性串排列,  金致病,表偶尔,腐不会;  抗原是A表面附,  抗吞促裂复合物。  侵袭力,外毒素,  化脓炎症和中毒。  凝固酶阴阳都致病。  链球菌属    一、形态、染色和分类  1.形态和染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直径0.6~1.0微米,呈链状排列,无鞭毛,不形成芽孢(胞),幼龄菌可有透明质酸形成的荚膜。  2.分类链球菌分布广泛,共有69个种和亚种,其分类方法有多种,尚未统一。  (1)根据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溶血现象的不同,将此菌属细菌分为三类,即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于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α溶血,多为机会性致病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于菌落周围有2~4mm宽的无色透明溶血环,称β溶血,多为致病菌;丙型溶血性链球菌,于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一般为非致病菌,常存在于乳类和肠道内。  (2)根据细胞壁多糖抗原的不同,将链球菌分A~H,K~V共20个群。对人类致病的溶血性链球菌中,约占90%属于A群。  (3)根据对氧的需要,分为需氧性、兼性厌氧性和厌氧性链球菌,前两者对人多有致病性,后者为口腔、消化道及尿道中正常菌群,在特定条件下可成为机会性致病菌。    二、致病物质种类和所致疾病  1.致病物质的种类葡萄球菌致病物质包括细胞壁成分、外毒素和胞外酶即侵袭性酶。  (1)细胞壁成分:①粘附素,由脂磷壁酸(LTA)和菌毛蛋白(F蛋白)构成,增强细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性,使之在体内定植与繁殖;②M蛋白,含有M蛋白的链球菌具有抗吞噬及抵御在吞噬细胞内杀菌作用的能力,并诱发机体的变态反应,与致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关。  (2)外毒素类:①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是人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②链球菌溶血素(或称链球菌溶素),A群链球菌可产生两种溶血素,即对氧敏感的链球菌溶血素O(SLO)和对氧稳定的链球菌溶血素S(SLS),SL0对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神经细胞及心肌组织等有毒性作用,SLS对白细胞和多种组织有破坏作用。  (3)侵袭性酶:A群链球菌可产生多种胞外酶,主要有透明质酸酶、链激酶(SK)、链道酶(SD)亦称DNA酶等,均具有促进细菌在组织间扩散作用。目前,SK和SD已制成酶制剂,临床应用于液化脓液。  2.所致疾病人链球菌病十分常见,其中约占90%由A群链球菌感染所致。  (1)化脓性感染 :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痈、脓疱疮,扁桃腺炎、咽峡炎、鼻窦炎、产褥感染、中耳炎及乳突炎等。  (2)中毒性疾病:猩红热、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等。  (3)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4)猪链球菌感染:猪链球菌2型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伤口由猪传给人,可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脑膜炎等。  此外,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    三、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验的关系  链球菌溶血素0(SLO)抗原性强。临床上常应用测定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0(SLO)试验(AS0试验,简称抗0试验),作为风湿热尤其活动期的辅助诊断方法,当SL0抗体滴度为1:400及以上时,有诊断意义。  肺炎链球菌    一、形态和染色  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矛头状成双排列,无鞭毛,不形成芽孢(胞),有些毒株可形成荚膜,在血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形成α-溶血环。此菌可产生自溶酶,24小时后菌体自溶形成脐状菌落。自溶酶可被胆汁激活加速细菌溶解。肺炎链球菌可发酵菊糖,故胆汁溶菌试验及菊糖发酵试验可鉴别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1.主要致病物质  (1)荚膜: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的抵抗力强,具有抗吞噬作用,且是主要的毒力因子。  (2)肺炎链球菌溶血素(或称肺炎链球菌溶素):可溶解人、马、羊和兔的红细胞,并能活化补体经典途径,引起发热、炎症及组织损伤。  (3)神经氨酸酶和透明质酸酶:此二酶均与肺炎链球菌在鼻咽部和支气管粘膜的定植、繁殖及扩散有关。  (4)紫癜形成因子:将它注入兔皮内,可使其皮肤出现紫斑、出血点及内脏出血。  2.所致疾病主要为大叶性肺炎,其次为支气管炎和化脓性脑膜炎等。  脑膜炎奈瑟氏菌    一、生物学性状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球菌,直径0.6~O.8微米,呈肾形成双排列,不形成芽孢(胞),无鞭毛,大多数有荚膜和菌毛。营养要求较高,需用营养培养基——血琼脂(巧克力色)培养基才能培养,初次分离培养尚需5%~10%二氧化碳(C02)气体环境。对外界抵抗力弱。    二、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1.致病物质  (1)菌毛:有吸附易感细胞作用。  (2)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  (3)脂寡糖(LOS):为细菌裂解后外膜成分脂质A和核心寡糖构成,类似于LPS,具有内毒素活性,可引起发热反应及低血压休克。  (4)IgA1蛋白酶:具有破坏粘膜上分泌型特异性抗体IgA1(SIgA1 )作用,使细菌粘附于细胞表面。  2.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人是惟一宿主。    三、标本采集和分离鉴定  1.标本采集采集患者脑脊液、血液或皮肤出血斑内容物或带菌者的鼻咽拭子标本,立即常温下送检。因为本菌含有自溶酶,离体后和在低温下易死亡。  2.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1)直接镜检:取脑脊液标本的离心沉淀物或淤斑渗出液,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后,直接镜检,如发现细胞内外有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即可初步诊断(阳性率达80%左右)。  (2)分离细菌与鉴定:脑脊液或血液标本可先增菌或直接接种与血琼脂(巧克力色)平板,置35~36℃5%~10%C02环境中培养24~44小时,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初步诊断,并作生化反应、凝集试验或血清学试验鉴定。  淋病奈瑟氏菌    一、形态、染色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1.形态与染色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球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内,直径0.6~0.8微米,呈咖啡豆状(或肾形)成双排列,大多有菌毛,无鞭毛,不形成芽孢(胞),无荚膜,但在菌细胞外有外膜层和粘肽层结构。  2.致病物质  (1)菌毛:它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淋病奈瑟氏菌更易附着在人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精子、红细胞及白细胞上。  (2)脂寡糖:由外膜的脂质A与核心寡糖构成,类似于脂多糖(LPS)的内毒素作用。  (3)IgA1蛋白酶:破坏粘膜细胞表面的特异性SIgA1,使细菌在粘膜上及粘膜下大量增殖,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4)外膜蛋白:具有破坏宿主粘膜上皮细胞膜结构,介导细菌粘附于上皮细胞和阻抑杀菌抗体的作用。    二、防治原则  人类是淋病奈瑟氏菌惟一宿主,经性接触传播。  1.加强性病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人民道德素质。  2.对患者进行根治。    肠道杆菌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    一、形态、染色和抗原结构   1.形态与染色 呈中等大小的杆状,直径0.3~1.0微米,长2~3微米,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多数有菌毛、周鞭毛,不形成芽孢(胞),少数有荚膜。  2.抗原结构 共有菌体抗原(0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和包膜抗原(K抗原或Vi抗原)等3种抗原。各菌种问可存在交叉抗原。  (1)菌体抗原(0抗原):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层,具有种特异性,其结构的变异是细菌光滑型-粗糙型(S-R)变异的基础。  (2)鞭毛抗原(H抗原):为细菌的鞭毛蛋白,失去鞭毛的细菌,H抗原消失,O抗原暴露,称为H-0变异。  (3)包膜抗原(K抗原或Vi抗原):为O抗原外的多糖类抗原。    二、生化反应的特点  肠杆菌科目前分为44个菌属170多种细菌,其生化反应共同特点是触酶阳性,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氧化酶阴性,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其中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定致病菌与非致病菌,致病菌一般不分解乳糖,而非致病菌大多分解乳糖。  埃希氏菌属    一、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种类  埃希氏菌属杆菌为肠道正常菌群之重要成分,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要代表菌种。大多数大肠埃希氏菌为机会性致病菌(表3-4)。凡能产生和携带肠毒素,如耐热及不耐热肠毒素(LT及ST)和志贺氏样毒素(SLT),定居因子(CFA-1、CFA-Ⅱ),K抗原或类似物质以及带有性菌毛和产生内毒素者,均为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主要有五种,即肠产毒型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氏菌(EIEC)、肠致病型大肠埃希氏菌(EPEC)、肠出血型大肠埃希氏菌(EHEC)和肠集聚型大肠埃希氏菌(EAEC)。  表3-4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氏菌比较菌种作用部位致病物质及其机制主要疾病和症状ETEC小肠分泌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导致小肠黏膜对水分吸收功能障碍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样便,呕吐,腹痛,低热EIEC大肠由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肠黏膜上皮细胞水样便腹泻,继以少量血便,腹痛,发热EPEC小肠由质粒介导,破坏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刷状缘,导致微绒毛萎缩变平即A/E组织病理损伤婴儿腹泻,水样便腹泻,恶心,呕吐,发热EHEC大肠由溶原性噬菌体编码志贺氏毒素[Stx-Ⅰ或(和)Stx-Ⅱ],导致A/E损伤水样便,继以大量血样便和剧烈腹痛,可引起儿童急性肾衰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EAEC小肠由质粒介导聚集性黏附上皮细胞,阻止液体吸收婴儿腹泻,持续性水样便腹泻,恶心,呕吐,脱水,低热    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  EHEC0157:H7血清型引起以反复出血性腹泻和严重腹痛为特征的出血性结肠炎,表现为大量血样便腹泻。在5岁以下的患儿中,易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继而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三、大肠埃希氏葛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  大肠埃希氏菌为人和动物肠道寄生菌之一,它的存在表明,外环境、水和食物被人或动物粪便污染,且污染程度与其数量相关;或间接提示有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大肠菌群数及细菌总数,已列为水、食物和药品的卫生检测指标。中国饮用水的 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每升水的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3个,每100ml瓶装汽水或果汁中,不得超过5个。    埃希菌属要点口诀为:  正常菌群条件症,  产毒侵袭肠致病,  出血凝集大便稀,  出血类型O157。  志贺氏菌属    一、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根据志贺氏菌菌体(0)抗原和分解甘露醇的能力,将其分为4群,即痢疾志贺氏菌(A群),福氏志贺氏菌(B群),鲍氏志贺氏菌(C群)和宋内氏志贺氏菌(D群)。该菌属的致病物质主要有菌毛、内毒素和外毒素。菌毛与其侵袭力有关。内毒素作用于肠粘膜,形成炎症和溃疡。肠毒性外毒素即志贺氏毒素(Stx)具有霍乱肠毒素样功能,可引起水样腹泻。该菌属引起急性及慢性细菌性痢疾,在中国感染病中,位居发病率前五位的病种。与志贺毒素致病作用类似的毒素是霍乱外毒素。    二、标本采集、分离培养与鉴定  可采集患者粪便和(或)肛拭子标本。采样后立即接种于GN增菌液中,增菌后转种于SS选择性培养基,37℃培养18~24小时后,挑取无色半透明菌落,接种于鉴别培养基,符合典型反应者,再行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以确定菌群和菌型。  沙门氏菌属  一、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致病菌的主要种类  致病物质有菌毛、菌体(O)抗原、内毒素和肠毒素。菌毛和0抗原与其侵袭力有关,内毒素导致肠道局部炎症反应和全身性中毒症状,部分沙门氏菌可产生霍乱样肠毒素,导致严重的腹泻。  该菌属可致三类疾病:①伤寒和副伤寒,分别由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引起;②食物中毒,由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污染食物引起;③败血症,在儿童及免疫力低下的成人,沙门氏菌感染可引起败血症,甚至化脓性脑膜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部分伤寒及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者或发病后,由于治疗不彻底等原因,可变为慢性带菌者并成为重要传染源,应予以重视。    二、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  根据病程选择采集标本,初感染时的病毒血症期,粪检阳性率低,因此发病1周内应取静脉血,第1~3周取骨髓穿刺标本,第2~4周时可取粪便和尿液标本。标本应先增菌,然后接种于SS选择性培养基,经37℃培养18~24小时后,挑取无色半透明的菌落,接种至双糖铁半固体培养基鉴别,再做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凝集试验,进一步鉴定。    三、肥达试验和结果判断   肥达试验的实质上为直接凝集试验。用伤寒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甲、乙副伤寒H抗原,与患者系列稀释血清进行定量凝集试验。正常人因隐性感染和接种伤寒三联疫苗,血清中可存在一定水平的抗体,0凝集价≤1:80,H凝集价≤1:160。若0和H效价均增高且超过上述水平,或患者恢复期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则具有诊断意义。若0和H效价的增高不平行,0效价增高而H效价不高,可能为早期感染或者为其他沙门氏菌交叉感染,H效价增高而0效价不高,可能是预防接种或者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弧菌属  霍乱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该菌的典型形态为弧形或逗点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有菌毛和单鞭毛,运动活泼,但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胞)。该菌营养要求不高,在选择培养基pH8.8~9.0的碱性琼脂上,呈细小、光滑、透明、无色的光滑型菌落。该菌有两类抗原,即菌体0抗原和鞭毛H抗原。根据0抗原的差异,可将其分为139个血清群,其中01血清群包括了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两个生物型均可再分为三个血清型,即原型(稻野型)、异型(小川型)和中间型(彦岛型)。目前致病菌株主要为0139群变异株和01群霍乱弧菌。02~O138血清群菌株不致霍乱,可致散发性胃肠炎。    二、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有菌毛、鞭毛和霍乱肠毒素。菌毛和鞭毛与其穿过肠粘液层、粘附并定居于肠上皮细胞有关。霍乱肠毒素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浓度增高,肠粘膜细胞分泌增多,致水样便。其所致疾病霍乱以剧烈腹泻呕吐、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因肾衰竭、休克而死亡。霍乱属于甲类烈性传染病。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在含有3.5%NaCl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故又称为嗜盐性细菌。人群常因食用污染此菌的鱼蟹等海产品,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以水样腹泻、呕吐、腹痛及低热为主要症状,为自限性疾病。    厌氧性杆菌   厌氧芽孢(胞)梭菌    厌氧芽孢(胞)梭菌只有一个属,即梭状芽孢(胞)梭菌属,主要菌种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和艰难梭菌。艰难梭菌为机会性致病菌,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可引起假膜性结肠炎。    一、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1.生物学性状 革兰氏染色阳性,专性厌氧的细长杆菌(0.5~1.7微米)×(2.1~18.1微米),有周鞭毛,无荚膜。细菌繁殖体可形成圆形芽孢(胞),芽孢(胞)位于菌体一端,较菌体粗,使芽孢(胞)菌呈鼓槌状。常用庖肉培养基进行厌氧培养。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羽毛样菌落,菌落周边有轻度p溶血。该细菌繁殖体抵抗力与一般细菌相似,其芽孢(胞)的抵抗力强,对热、干燥和消毒剂均耐受。  2.致病物质 产生两种外毒素,即破伤风溶血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  3.所致疾病 破伤风梭菌致病条件是:①机体深部伤口;或②伴有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或③坏死组织多且造成局部缺血缺氧的微环境。细菌只在局部繁殖,释放的破伤风痉挛毒素进入血流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神经纤维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肌肉的强直性收缩,出现破伤风特有的苦笑面容和角弓反张等症状体征。  4.防治原则  (1)正确处理伤口;清创并对伤口用过氧化氢溶液(H2O2)冲洗创面以消除厌氧环境。  (2)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如大剂量使用青霉素,防止伤口局部细菌的生长繁殖。  (3)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中和游离的破伤风外毒素,对患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和对症治疗。  (4)应用破伤风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中国计划免疫规程中规定使用白百破(DPT)三联疫苗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另对军人和易受外伤的高危人群,可提前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进行预防。    二、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1.生物学性状 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专性厌氧,有荚膜无鞭毛。芽孢(胞)在菌体次极端,椭圆形,但很少形成。产气荚膜梭菌在血平皿上形成双溶血环,在牛乳培养基中形成“汹涌发酵”。   2.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能产生10余种外毒素,其中有些即为胞外酶,如α毒素(卵磷脂酶)、β毒素(引起坏死作用)、ε毒素(增加胃肠壁通透性)及肠毒素等。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相似,引起气性坏疽、食物中毒等。  3.微生物学检查  (1)直接涂片镜检:从伤口深部取材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下观察,发现G+大肠杆菌有早期初步诊断意义。  (2)细菌分离培养:取坏死组织制成悬液,接种于庖肉培养基或血琼脂平板,厌氧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及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接种于牛乳培养基中观察“汹涌发酵”等生化反应。必要时可接种小鼠进行动物实验。   4.防治原则 及时处理伤口,清创、扩创、局部使用H202冲洗,对所有的器械和敷料严格消毒灭菌。必要时截肢以防止病变扩散。可使用高压氧舱治疗。由于气性坏疽病原菌种类较多,产生的毒素型别也较多.抗原复杂,故无相应的类毒素和抗毒素,进行预防和治疗。    三、肉毒梭菌的形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1.形态和染色 革兰氏阳性短粗杆菌,专性厌氧,有鞭毛,无荚膜。肉毒梭菌芽孢(胞)位于菌体次极端,粗于菌体与菌体形成网球拍状。  2.致病物质 主要是神经外毒素,即肉毒素,为已知最剧毒素。  3.所致疾病 主要经食物感染(少见可经创伤感染),肉毒素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流,作用于颅脑神经核、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迟缓型麻痹即重笃的肉毒中毒。  无芽孢(胞)厌氧菌    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种类:无芽孢(胞)厌氧菌包括多种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如卟啉单孢(胞)菌属、普雷沃氏菌属、梭杆菌属、放线菌属及韦荣氏菌属等细菌,和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如乳杆菌属、口腔链球菌属等细菌.它们大多属于人体正常菌群重要组成部分,其致病力不强,为机会性致病菌。  1.致病条件 ①机体受机械或病理性损伤,使皮肤粘膜屏障被破坏;②机体组织局部坏死、缺血,存留异物或与有需氧菌共生感染,造成局部厌氧微环境;③菌群失调;④各种因素引起机体免疫力降低。  2.感染特征 无芽孢(胞)厌氧菌感染多为慢性感染过程,其感染特征有:①口腔、颌面部、鼻咽腔、胸腹腔、盆腔及肛门会阴部等处的慢性深部脓肿;②感染部位的分泌物或脓液呈血性或黑色或乳白色混浊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产生;③所引起的脓肿分泌物,用直接涂片染色常可见革兰氏阴性或阳性杆菌,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该类细菌,所致败血症、心内膜炎及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等,常规血培养亦为阴性,必须使用特殊培养基,才能培养出细菌;④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庆大霉素等治疗无效。  3.所致疾病种类  (1)口腔感染:无芽孢(胞)厌氧菌单一菌或混合感染,是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坏疽性口腔炎等口腔感染的主要病因。   (2)女性生殖道及盆腔感染。  (3)腹腔感染:占半数以上的肝脓肿,由厌氧菌引起。  (4)肺部和胸膜炎症性感染。  (5)颅内感染:包括硬膜外和硬膜下脓肿、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和脑脓肿等。  (6)败血症:厌氧菌败血症占败血症的10%~20%。  (7)感染性心内膜炎。  (8)皮肤软组织慢性脓肿。    棒状杆菌属  棒状杆菌因其菌体的一端或两端膨大成棒状而得名,该菌属有73个种,主要的致病菌为白喉棒状杆菌。    一、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1.形态和染色 白喉棒状杆菌的菌体细长略弯,末端膨大呈棒状,常分散排列成“V”或“L”形,无菌毛、鞭毛和荚膜,不形成芽孢(胞)。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应用亚甲蓝染色或奈瑟氏染色,可见深染色异染颗粒。  2.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致病物质主要为白喉外毒素。白喉外毒素为棒状杆菌肝噬菌体tox基因表达产物,可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干扰蛋白质的合成。白喉棒状杆菌是引起人类白喉的惟一病原体。白喉的临床表现为鼻咽部急性炎症和形成假膜,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二、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1.微生物学检查 包括病原菌的分离和毒力鉴定。从咽部采集标本,用革兰氏染色、亚甲蓝染色或奈瑟氏染色后镜检,同时接种于吕氏血清斜面和亚碲酸钾鉴别培养基,后者可观察到黑色菌落。细菌分离后再进行毒力鉴定,以区别产毒株和非产毒株。  2.防治原则  (1)主动免疫预防:应用白喉类毒素或白百破(DPT)三联疫苗按程序进行主动免疫预防,效果良好,中国将白喉列入计划免疫预防疾病。  (2)被动免疫预防:对密切接触者给予肌肉注射白喉抗毒素进行被动免疫预防,大剂量白喉抗毒素还可用于白喉患者的早期治疗。    分枝杆菌属  结核分枝杆菌  一、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1.形态和染色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菌)细长略弯曲,聚集呈分枝状排列增殖。因其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不易着色,经齐-尼二氏抗酸染色呈红色,无菌毛和鞭毛,不形成芽孢(胞),现证明有荚膜。  2.培养特性结核菌为专性需氧菌 ,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常用罗氏培养基(内含蛋黄、甘油、马铃薯和孔雀绿等)进行培养,需3~4周后才形成颗粒状或菜花形的乳酪色的粗糙型菌落。  3.对外界抵抗力结核菌对酸、碱、自然环境和干燥有抵抗力,但对湿热、酒精和紫外线敏感,对抗结核药物易产生耐药性。    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学特点  1.抗结核免疫属于带菌免疫(或称传染性免疫)体内的结核菌一旦被清除,免疫力即随之消失。  2.抗结核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激活的致敏T细胞可释放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多种淋巴因子,使巨噬细胞聚集于炎症部位,并增强巨噬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杀伤作用,而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无保护作用。  3.抗结核免疫与机体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并存测定机体对结核菌有无超敏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即可判定其有无免疫力。    三、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  结核菌素(0T)试验原理是测定机体对结核菌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以此判断机体有无抗结核免疫力。取0T(旧结核菌素)或PPD(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5单位(0.1ml),于前臂皮内注射,48~72小时后观察结果,局部出现红肿和硬结,且大于5mm者,为阳性,表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正常,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分别用1、5和100单位皮试均为阴性者,若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正常,表示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该试验可应用于四个方面:①选择卡介苗的接种对象,并作为接种卡介苗后免疫效果评价的指标;②婴幼儿结核病诊断的参考指标;③评价肿瘤患者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④人群中结核菌感染的流行率调查。    四、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根据感染部位,采取可疑的标本,直接涂片或集菌后涂片,抗酸染色后镜检。同时接种于罗氏培养基中进行分离培养.亦可直接感染动物后观察发病情况。  卡介苗(结核减毒活菌苗)的接种已列为中国国家计划免疫,对结核菌感染者,使用抗生素治疗剂量要足够大,疗程足够长,以防复发再燃。目前国内外结核病疫情回升,尤其耐药菌株不断出现,中国正在加强防治工作。  麻风分枝杆菌  形态、染色和致病性: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菌体细长略弯,齐-尼二氏抗酸染色呈红色杆状菌,常呈束状排列。  该菌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以及呼吸道传播感染易感者。在临床上,其所致疾病麻风主要有两型即瘤型和结核型,少数患者居于两型之间,称为界线类和未定类。接种卡介苗(BCG)预防麻风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放线菌属和奴卡氏菌属  放线菌属和诺卡氏菌属的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放线菌属与诺卡氏菌属同属放线菌目,此两个菌属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均为裂殖增殖,且大多为非致病菌,仅占少数为机会性致病菌,其在致病性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1.放线菌属 该属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荚膜和鞭毛的丝状菌(直径为0.5~0.8微米),需厌氧或微需氧培养,多为口腔等外通腔道中正常菌群成员。  对人致病的放线菌主要有衣氏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内氏放线菌、粘液放线菌和龋齿放线菌等,当机体免疫力降低、口腔卫生不良、拔牙或受外伤时,可引起放线菌内源性感染并累及任何器官和组织。好发于面颊部、胸腹部、口腔及子宫内膜等部位,一般不经血行播散。口腔疾病牙周炎、牙周脓肿及牙根龋等往往混合感染放线菌。放线菌感染表现为慢性脓肿及形成瘘管,向外排出的黄色粘稠的脓液中,肉眼可见的黄色米粒大小颗粒,称作硫黄样颗粒,为放线菌病的指征。  2.诺卡氏菌属为需氧菌,是土壤中腐生菌,不是人和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在普通培养基经1周左右培养后,可见白色或黄色或橙褐色的颗粒状菌落,表面干燥有褶或光滑呈蜡样。其细菌形态类似于放线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对人致病的主要是外源性感染星形诺卡氏菌,其次是巴西诺卡氏菌。星形诺卡氏菌主要经呼吸道或伤口感染人体,可引起肺部化脓性炎症及坏死,症状与肺结核相似,或皮下慢性化脓性肉芽肿,尤其在AIDS、肿瘤及其他免疫力低下患者,易通过血行播散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动物源性细菌  动物源性细菌是人兽共患疾病的病原菌,即一种病原菌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称为人兽共患疾病。动物源性细菌主要有布鲁氏菌,鼠疫耶尔森氏菌和炭疽芽孢(胞)杆菌。  布鲁氏菌属  1.形态和染色 布鲁氏菌为小球杆状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不形成芽孢(胞),一般无荚膜,在光滑型菌可有微荚膜。  2.分类 布鲁氏菌属有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犬种布鲁氏菌、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及沙林鼠种布鲁氏菌等6个菌种,另再分19个生物型,在中国流行的菌种主要是羊种布鲁氏菌,其次是牛种布鲁氏菌。  3.所致疾病 人类主要通过为病畜接生羊羔或牛犊等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或接触被污染的畜产品,病菌经皮肤、粘膜、眼结膜、消化道、呼吸道等不同途径感染布鲁氏菌。进入人体的布鲁氏菌被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所吞噬,但不被杀灭.成为胞内寄生菌,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后,再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由于内毒素作用,导致患者发热,随后细菌进入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形成新的感染灶,再次进入血液,又出现菌血症而致体温升高。如此反复形成菌血症,使患者的热型呈波浪式,临床上称为波浪热,并容易变为慢性疾病及反复发作。  孕期动物对布鲁氏菌最易感,感染后常引起流产,但人感染后不引起流产。    布氏菌属要点口诀为:  革兰阴性短杆菌,  羊主牛次猪犬随。  接触畜产被污染,  人体胞内寄生繁,  菌血热浪反复现,  慢性迁徙全身变。  耶尔森氏菌属     耶尔森氏菌属现包括13个菌种和亚种,属于肠杆菌科,其中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鼠疫,为自然疫源性的烈性传染病。  1.形态和染色 鼠疫耶尔森氏菌呈卵圆形、两端钝圆并浓染的短小杆菌,有荚膜,无鞭毛,不形成芽孢(胞),革兰氏染色阴性。  2.致病物质 鼠疫耶尔森氏菌是鼠疫的病原菌,该菌的毒力很强,少数几个细菌即可使人致病,其致病物质主要有F1荚膜抗原、毒力质粒编码的V/W抗原、外膜抗原、鼠毒素(MT)又称T抗原及内毒素等。  3.所致疾病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人类鼠疫由带菌的鼠蚤叮咬而受染。人患鼠疫后,又可通过人蚤或呼吸道等途径在人群中流行。若病变仅限于淋巴结,多为腹股沟淋巴结称腺鼠疫;吸入染菌尘埃可引起肺鼠疫,也可由腺型或败血症型蔓延而致继发性肺鼠疫。重症患者者病原菌自此侵入血流,导致继发型败血症型鼠疫,病菌也可直接侵入血液成为原发性败血症型鼠疫。鼠疫感染后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罕见。  炭疽芽孢(胞)杆菌  炭疽芽孢(胞)杆菌属包含93个种和亚种,其中炭疽芽孢(胞)杆菌可引起严重的动物源性疾病——炭疽,蜡样芽孢(胞)杆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1.形态和染色 炭疽芽孢(胞)杆菌是致病菌中最粗大的杆菌,两端平切,无鞭毛,在体内或含血清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在有氧条件下可形成椭圆形芽孢(胞),位于菌体中央且直径不大于菌体,呈竹节样排列的长链。  2.对外界抵抗力 由于该菌的芽孢(胞)抵抗力很强,121.3℃高压蒸气灭菌或140℃干热3小时,才能杀灭芽孢(胞)。细菌芽孢(胞)在干燥土壤或皮毛中能存活数年至数十年。芽孢(胞)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很强,但对碘及氧化剂敏感,1:2500碘液l0分钟,3%H2021小时,0.5%过氧乙酸10分钟,均可杀灭。  3.所致疾病 炭疽芽孢(胞)杆菌致病物质为荚膜和炭疽毒素,它主要是绵羊、牛等食草动物炭疽病的病原菌,也可传给人和食肉动物。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皮毛等,患皮肤炭疽;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类,病畜奶或被污染的食物,引起肠炭疽;吸入含有大量炭疽菌芽孢(胞)的尘埃,可发生肺炭疽。各型炭疽均可并发败血症,并因为引起急性出血性脑膜炎而死亡。感染炭疽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4.炭疽的防治原则  (1)预防重点应放在家畜感染的防治和牧场的卫生防护上。病畜应严格隔离或处死焚毁或深埋2m以下,病畜、死畜严禁剥皮或煮食。  (2)特异性预防:应用炭疽减毒活疫苗皮上划痕接种,免疫力可持续1年。接种对象是疫区皮革和毛纺业职工、牧民、屠宰牲畜人员、兽医等。  (3)治疗以青霉素类药物为首选,也可选用其他抗生素。    其他细菌  流感嗜血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因于1892年首次从病毒性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患者鼻咽标本中分离培养成功,误认为是流感的病原菌,因需用含血液的培养基培养,故取此名。  1.形态和染色 流感嗜血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或球杆菌(0.3~0.4pm×1.0~1.5pm),常呈多形态,有荚膜和菌毛,无鞭毛,不形成芽孢(胞)。  2.培养特性 体外培养流感嗜血杆菌较困难,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时需要血液中的X和V两种生长辅助因子,故常用血琼脂(巧克力色)培养基培养分离此菌。如将此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在血琼脂(巧克力色)培养基平板上培养,由于金葡菌能释放V因子,使距金葡菌菌落越近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就越大,称作“卫星现象”,此为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别要点。  3.所致疾病 流感嗜血杆菌主要的致病物质为荚膜、菌毛、内毒素及IgA蛋白酶。根据荚膜多糖的型特异性,分为a~f共6个血清型,其中以b型致病力最强。  所致疾病分为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两类,前者为急性化脓性感染,如脑膜炎、鼻咽炎等,以小儿多见;后者多见于成人,常发生在流感、麻疹等之后的内源性感染,继发慢性支气管炎、中耳炎、鼻窦炎等。    流感嗜血杆菌要点口诀为:  阴性杆菌无芽鞭,  金葡菌落卫星缠,  原发化脓咽脑炎,  流麻百结继发染。  百日咳鲍特氏菌  1.形态和染色 百日咳鲍特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小杆菌或椭圆形菌,为专性需氧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胞),有毒株具有荚膜和菌毛。  2.所致疾病 百日咳鲍特氏菌经空气飞沫传播,一般不进入血流,主要侵及呼吸道粘膜,引起婴幼儿百日咳。患儿发病后,病程分为3期:①卡他期;②痉咳期,出现特有的鸡鸣样吼声;③恢复期,整个病程较长。  3.防治原则 病后可获得较为持久的局部粘膜免疫。预防百日咳,主要依靠白百破(DPT)三联疫苗计划免疫,中国已基本控制了本病。治疗百日咳应于发病早期应用红霉素、氨苄西林等抗生素。  幽门螺杆菌  1.形态和染色 幽门螺杆菌(HP)呈弧形、S形或海鸥状,大小0.3~1.0μm×1.5~5.Oμm,有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2.培养特点 对营养要求高,培养基中需加入5%~l0%羊血或马血,或者5%~l0%小牛血清,微需氧,生长缓慢,培养3~7日才可见针尖大小的半透明菌落。幽门螺杆菌(HP)含丰富的尿素酶,可迅速分解尿素释放氨,此为生化反应的鉴定要点。  3.防治原则 HP与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密切相关。目前尚无预防性疫苗可用。治疗HP感染是针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疾病的病因治疗措施和对胃癌的预防措施之一。根治HP感染,推荐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雷贝拉唑等,加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甲硝唑等,选其中两种)的三联方案。  军团菌   1.传播途径 军团菌为革兰氏阴性需氧菌,细胞内寄生。该菌引起的军团病为流行于夏秋季,主要通过吸入带菌飞沫所导致的感染病。常见的感染来源为污染的中央空调和冷却塔水系统等,可引起宾馆、医院感染。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  2.所致疾病 军团病主要有流感样型和肺炎型两种临床类型,流感样型预后良好,肺炎型患者病死率高达15%~20%。  假单胞菌属  1.形态和染色 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小杆菌(0.5~1.0)μm×(1.5~3.0)μm,有荚膜、菌毛和1~3根端鞭毛,不形成芽孢(胞)。  2.产生色素 有些菌株能产生带荧光的水溶性色素(绿脓素和青脓素),使培养基变为亮绿色。  3.所致疾病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主要的机会性致病菌之一,其感染多见于皮肤粘膜的受损部位,如烧伤、创伤等处的局部病灶,脓液呈蓝绿色;故旧称作铜绿假单胞菌。也见于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化脓性患者,临床表现可为局部化脓性炎症,亦可引起中耳炎、角膜炎、尿道炎、脓胸,败血症及婴儿腹泻等。铜绿假单胞菌易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对许多消毒剂也不敏感。  弯曲菌属  自1972年布泽尔从腹泻患者的粪便中发现弯曲菌以来,至今已相继发现17种7个亚种弯曲菌,并划为弯曲菌属,其中以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和胎儿弯曲菌为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菌种。  1.生物学性状 弯曲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菌体纤细(0.2~0.5μm)×(1.5~5μm),呈逗点状、弧形、S形、螺旋形或海鸥展翅形,有端鞭毛或双端鞭毛,使之运动活泼。弯曲菌为微需氧菌,不同菌种需要的培养温度不同(25~42℃),且需要营养丰富的特殊培养基才能生长。  其生化反应多为阴性,不发酵糖类,而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多为阳性。目前病原学诊断多采用粪便标本直接镜检和PCR检测或DNA探针检测。弯曲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不耐热和干燥,56℃5分钟即被灭活。其中空肠弯曲菌在4℃可存活3~4周。  2.致病性 弯曲菌广泛存在于家禽家畜等动物及人的生殖道、肠道及肠腔内,空肠弯曲菌和大肠弯曲菌主要引起人的急性及慢性肠炎,在世界各国腹泻病中居首位或第二位,其与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所致肠炎在临床上难以区分。胎儿弯曲菌为机会性致病菌,可引起败血症等肠道外感染。此外,简明弯曲菌、直肠弯曲菌、屈曲弯曲菌及昭和弯曲菌可致牙周病。近二十多年来美国、日本和中国学者通过调查研究证明,空肠弯曲菌HS19型感染与吉兰一巴雷综合征(GBS)存在密切的统计学关联。  3.防治原则 对禽、兽及人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卫生管理,对弯曲菌肠炎患者应予以消化道隔离。弯曲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目前首选红霉素或氨基糖苷类抗菌治疗。    支原体  生物学性状  1.概念 枝(支)原体科为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含有胆固醇,可通过除菌滤器,二分裂繁殖,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直径0.2~0.3μm),呈球形、杆状、分枝状等多个形态。  2.培养特性枝(支原体)的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培养基中必须加入10%~20%的小牛血清和酵母浸膏(提供胆固醇)。一般在pH值7.8l~8.0生长,低于7.0则死亡。解脲脲原体适于pH6.5环境。枝(支原体)生长缓慢,在琼脂含量较少的固体培养基上孵育2~3日后出现油煎蛋样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枝(支原体)的生长量较少,一般不易见到浑浊。枝(支原体)可在细胞培养中生长,是细胞培养被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3.枝(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枝(支原体)与细菌L型均缺乏细胞壁,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不同,参见表3-5.    主要病原性枝(支原体)  枝(支原体)科有4个属,与人类致病有关的是枝(支原体)属共119个菌种和解脲脲原体属共7个菌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肺炎枝(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两个菌种。    一、肺炎枝(支原体)所致疾病  引起人类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即间质性肺炎,约占一半的非细菌性肺炎由它引起。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大多发生于夏末秋初,以5~15岁青年的发病率最高。    二、解脲脲原体所致疾病  解脲脲原体主要经性接触传播,除了衣原体外,解脲脲原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重要的病原体,还可引起不孕症。此外,解脲脲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早产、死胎和新生儿呼吸道感染。    立克次氏体  生物学性状  1.概念、形态及染色  (1)概念: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生物学性状与细菌类似,有细胞壁,但形态多样,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含有DNA和RNA,有较复杂的酶系统,专性细胞内寄生,对四环素和氯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氏体科的4个属,即立克次氏体属,考克斯氏体属,东方体属,埃里希氏体属,和巴尔通氏体科的巴尔通氏体属。立克次氏体属又分为两个生物群,即斑疹伤寒群及斑点热群。   (2)形态与染色:球杆状或呈多形态,大小为(0.3~0.6)×(0.8~2.0)μm,有细胞壁且含肽聚糖和脂多糖(LPS),胞质内有核糖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但不易着色,常用姬姆萨染色呈紫蓝色,或马氏法染色呈红色。  2.培养特性大多数立克次氏体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生长,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常用培养立克次氏体的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氏体    中国存在的主要立克次氏体病有斑疹伤寒群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及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引起的地方性斑疹伤寒,埃里希氏体属贝纳柯克斯氏体引起的Q热和由东方体属伯氏考克斯氏体(Q热考克斯氏体)引起的恙虫病等,除流行性斑疹伤寒外,均为人兽共患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动物或带菌动物既作为传染源,又作为储存宿主。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氏体所致疾病、传染源、传播媒介及传播方式,参见表3-6。      衣原体  生物学性状  1.概念、形态及染色 衣原体是能通过细菌滤器,严格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革兰氏染色阴性。发育周期中有原体和始体(又称网状体)两种不同的颗粒结构形式:①原体,有细胞壁呈球形、小丽致密。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经姬姆萨氏染色呈紫蓝色或马氏法染色呈红色,原体在宿主细胞外较为稳定,具有高度感染性;②始体(又称网状体),无细胞壁,大而疏松,由原体在细胞内空泡中发育而成,经姬姆萨氏染色或马氏法染色均呈蓝色,它不具感染性,为繁殖体形式,以二分裂繁殖,产生新的原体。  2.培养特性 衣原体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生长,在独特发育周期中,有原体和始体(又称网状体)两种不同的发育阶段。常用培养衣原体的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  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一)沙眼衣原体的亚种和所致疾病人类是沙眼衣原体的主要自然宿主。沙眼衣原体可分为三个亚种(或称生物变种),即沙眼亚种、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和鼠亚种。  1.沙眼亚种 有两种传播方式,一是通过眼-眼及眼-手-眼,引起沙眼;二是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和包涵体结膜炎。  2.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 人是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的自然宿主,无动物储存宿主,主要通过性接触在人间传播。   3.鼠肺炎亚种 不侵犯人类。  (二)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只有一个血清型,即TWAR株。感染为人与人之间经空气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TWAR株引起肺炎、支气管炎等,可能还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1.形态和染色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螺旋细密而规则,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常使菌体呈C、S状,大小为(0.1~0.2)×(6~12)μm,革兰氏染色阴性,但着色较难,常用镀银染色法,钩体被染成棕褐色。电镜下可见外膜及两根内鞭毛。  钩端螺旋体属有两个种,对人致病的为问号状钩端螺旋体。双曲钩端螺旋体为腐生性菌,它对人不致病。目前问号状钩端螺旋体至少可分为25个血清群、218个以上血清型,在中国已发现19个血清群和74个血清型。  2.培养特性 在致病性钩体人工培养生长缓慢,常用柯氏培养基(内含8%兔血清)。专性需氧或微需氧,pH7.4,28℃左右培育1~2周,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半透明云雾状生长。  3.所致疾病 钩体所致的钩体病为人兽共患病。鼠类和猪为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其带菌率很高,且排菌期长。动物感染后多不发病,但钩体在肾脏中长期繁殖,并随尿液排出,并可污染水源和土壤。人类与疫水或土壤接触,钩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进入机体而受感染。人感染钩体后,有一部分呈隐性感染,另一部分发病,分为:①流感伤寒型;②黄疸出血症型;③肺出血型;④脑膜脑炎型;⑤肾功能衰竭型等,后三个类型患者病情危重,可致死亡。病后可获得对同型钩体的持久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4.防治原则 钩体病的预防主要是防鼠,灭鼠,加强对带菌家畜的管理,保护水源以及对易感人群进行多价死疫苗接种。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  密螺旋体  密螺旋体属分为有致病性与无致病性两类,有致病性密螺旋体包括苍白密螺旋体(种)和品他密螺旋体(种),后者分布在中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危害最重的是苍白密螺旋体,分为苍白亚种(亦称梅毒螺旋体,引起梅毒)、地方亚种(引起雅司病)及极细亚种(引起地方性梅毒)。  1.形态和染色 梅毒螺旋体即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有8~14个致密而规则的螺旋,两端尖直,运动活泼。大小为(0.1~0.2)×(6~20)μm.普通染色不易着色,应用镀银染色法可被染成棕褐色。目前尚不能体外人工培养。  2.所致疾病 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人是梅毒的惟一传染源。先天性梅毒系由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和新生儿。后天性梅毒通过不洁性接触传播,也可间接传播。后天性梅毒发病后,临床表现分为三期,即①第一期梅毒,于感染3周后出现硬性下疳,可自行缓解;②第二期梅毒,经2~3个月潜伏后,全身皮肤粘膜出现玫瑰疹及淋巴腺肿大,该期传染性极强;③第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发生于感染后2年,甚至10~15年之后,皮肤粘膜出现溃疡性坏死病灶,并可侵犯多个器官系统,出现慢性肉芽肿病变,可引起梅毒性心瓣膜病、动脉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瘤等,危及生命。本期梅毒表现为潜伏和再发交替,传染性小,而组织破坏性大。  3.防治原则 预防梅毒的根本措施在于加强性行为的道德和卫生教育,做到洁身自好,并严格社会管理。梅毒患者应早期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足量足疗程的规范治疗 ,并追踪检测是否治愈,不要讳疾忌医延误治疗。  疏螺旋体  疏螺旋体属亦称包柔疏螺旋体属,本属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体(虱传回归热,或称流行性回归热)及奋森氏疏螺旋体(可与梭形梭杆菌协同,引起奋森氏咽峡炎、牙龈炎及口腔坏疽等)。  1.形态和染色 伯氏疏螺旋体有3~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呈波浪式,有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常用姬姆萨染色或莱特染色均呈紫红色。  2.所致疾病 伯氏疏螺旋体可引起莱姆病。中国已确定有十多个省和自治区有莱姆病。  莱姆病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主要是某些硬蜱,主要储存宿主是野鼠类和驯养哺乳动物。莱姆病多发生在户外工作者或旅行者,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并可累及心脏、神经和关节等多系统。常可复发,晚期伴随有器官的严重功能损伤。    真 菌  概述  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器,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  1.形态、结构及真菌分类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可分单细胞和多细胞类两大类。  (1)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包括酵母型真菌和类酵母型真菌。①酵母型真菌,由母细胞以芽生方式繁殖,不产生菌丝,其菌落与细菌相似,如隐球菌。②类酵母型真菌,也以芽生方式繁殖,但在培养基形成的菌落产生伸进培养基的假菌丝,如白假丝酵母菌。  (2)多细胞真菌又称丝状菌(俗称霉菌):结构较复杂,由菌丝和孢子构成。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是鉴别多细胞真菌的重要标志。①菌丝,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延伸分支,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菌丝按结构可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其中产生孢子的则称为生殖菌丝体。②孢子,孢子是由真菌的生殖菌丝产生的繁殖器官,再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真孢子与细菌芽孢(胞)不同,真菌孢子的抵抗力不强,60~70℃数分钟可杀灭。一条菌丝可形成多个孢子,是一种繁殖方式。细菌芽孢(胞)的抵抗力强,100℃煮沸数小时可不被杀灭。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胞),并且不是繁殖体。大多数致病性真菌属于有隔菌丝,无性孢子。  2.真菌的培养特性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但体外培养生长缓慢,常用沙保弱氏培养基。因在不同培养基上,真菌的菌落形态差异很大,常规以沙保弱氏培养基上的形态为准:①酵母型菌落,如隐球菌的菌落;②类酵母型菌落亦称酵母样菌落,如白假丝酵母菌的菌落;③丝状型菌落,由多细胞真菌的菌丝体所构成,菌落呈絮状、绒毛状及粉末状等形态,为多细胞真菌的特征。培养真菌最适pH值为4.0~6.0,最适温度为22~28℃,某些深部感染的真菌则在37℃中生长最好。培养真菌需要较高的湿度与氧。  3.真菌的致病性不同真菌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致病,引起的疾病有:①真菌性感染:由致病性真菌或机会性真菌引起的感染或真菌病;②真菌性超敏反应:包括感染性和接触性超敏反应,引起皮肤或呼吸道或消化道超敏反应;③真菌毒素中毒:可致急性真菌毒素中毒,有些真菌毒素还可致慢性中毒,如黄曲霉毒素可致肝细胞癌等。   主要病原性真菌  一、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引起皮肤癣(以手足癣最多)的浅部真菌约有40余个种,分别属于3个菌属,即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癣菌属。三个属皮肤癣菌均可侵犯皮肤引起手足癣,其中毛癣菌与表皮癣菌还可引起指(趾)甲癣,毛癣菌与小孢子癣菌还可引起毛发癣。  二、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1.生物学性状白假丝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类酵母型真菌,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6μm,革兰氏染色阳性,以出芽繁殖称作芽生孢子。孢子伸长成芽管,不与母体脱离,形成较长的假菌丝。  2.微生物学检查白假丝酵母菌在普通的琼脂、血琼脂及沙保弱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菌落呈类酵母型;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可长出厚膜孢子。白假丝酵母菌的假菌丝和厚膜孢子有助于鉴定。  3.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为机会性致病菌,通常存在于人体表和腔道中,当菌群失调或机体免疫力低下(如患AIDS)时,可侵犯人体表和许多组织器官,引起皮肤粘膜感染如鹅口疮及口角糜烂、外阴炎、阴道炎等,进而可侵犯内脏组织器官,如肺炎、支气管炎、肠炎、膀胱炎和肾盂肾炎等,及中枢神经系统,如脑膜炎、脑膜脑炎和脑脓肿等。  三、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1.生物学性状新生隐球菌为圆形的酵母型真菌,直径4~12μm,菌体外周有厚的胶质样荚膜,折光性强。用墨汁负染后镜检,可见在黑色的背景中有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菌体,外包有一层透明的荚膜,荚膜比菌体大l~3倍。非致病的隐球菌则无荚膜。新生隐球菌荚膜由多糖构成,根据其抗原性可分为A~D共4个血清型。中国分离的菌株约占70%属于A型。  2.微生物学检查检查时取脑脊液标本离心后取沉淀检查,痰和脓液标本则直接检查。标本加墨汁,在玻片涂片上负染后镜检,见有出芽的菌体外围有宽厚的荚膜,即可作出诊断。  应用夹心ELISA试验或乳凝试验测定患者脑脊液或血清中的荚膜多糖抗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3.致病性新生隐球菌亦为机会性致病菌,广泛大量地存在于土壤、鸟粪尤其是鸽粪中,在人的体表、口腔及粪便中也有存在。亦可外源性或内源性感染新生隐球菌,经呼吸道传播,可侵犯皮肤、粘膜及多种内脏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在AIDS等免疫力低下患者,尤其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预后不良。  此外,肺孢子菌属真菌也是重要的机会致病真菌,在AIDS等免疫力低下患者中,常可引起肺孢子菌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