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00 KB
  • 22页

生物化学 考试重点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生物化学第六章维生素名词解释1.维生素是维持正常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2.维生素缺乏病维生素在体内处于不断的代谢失活或直接排出体外,因此当维生素缺乏时可引起机体代谢失调,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者危及生命,称此为维生素缺乏病。5.维生素A原即β-胡萝卜素。食入的β-胡萝卜素在小肠粘膜从中间断开,被转化成视黄醛,故将β-胡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原。6.维生素D原麦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分别为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前体物质,被统称为维生素D原。9.视紫红质存在于视网膜杆状细胞内,由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的感受弱光的物质。问答题1.请总结B族维生素和辅酶的关系。B族维生素辅酶或辅基形式维生素B1(硫胺素)焦磷酸硫胺素(TPP)维生素B2(核黄素)FMN、FAD维生素PP(烟酰胺、烟酸)NAD+、NADP+维生素B6(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泛酸辅酶A(CoA)生物素生物素叶酸四氢叶酸(FH4)维生素B12(钴胺素)甲基B12,ACP硫辛酸硫辛酸5.指出下列症状分别是由于哪种(些)维生素缺乏引起的?(1)脚气病,(2)坏血病,(3) 佝偻病或骨软化症,(4)干眼病,(5)癞皮病,(6)新生儿出血,(8)巨幼红细胞贫血简述如下:(1)脚气病可以由VitB1缺乏引起;(2)坏血病可以由VitC缺乏引起;(3))佝偻病或骨软化症可以由VitD缺乏引起;(4)干眼病可以由VitA缺乏引起;(5)赖皮病可以由VitPP缺乏引起;(6)新生儿出血可以由VitK缺乏引起;(8)巨幼红细胞贫血可以由VitB12和叶酸缺乏引起。9.为什么多晒太阳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有效方法?人体内胆固醇可转变成7-脱氢胆固醇,并储存于皮下。通过太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7-脱氢胆固醇可转变为维生素D3,麦角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2,这是体内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13.简述维生素C的主要生化作用。(1)参与体内羟化反应(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促进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2)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保护巯基,促进抗体生成,促进造血,清除自由基);(3)抗病毒、抗肿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14.简述维生素A的主要生化作用。(1)构成视紫红质;(2)维持上皮组织结构的完整性;(3)促进生长发育;(4)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15.为什么肝、肾疾病时,儿童易患佝偻病、成年人易患骨软化症?维生素D本身无活性,必须在肝和肾组织内羟化为1,25-(OH)2-VitD形式,才具有调节钙、磷代谢的作用。当肝、肾疾病时,维生素D的羟化作用受阻,不能活化为1,25-(OH)2-VitD形式,对钙磷代谢调节发生障碍。进入使儿童发生佝偻病,成年人易发生骨软化症。第七章酶名词解释5.结合酶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两部分组成的酶。11.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在酶蛋白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但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或称活性部位。12.酶的特异性 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即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作用于一种化学键,以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转变为产物,这种现象称为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23.不可逆抑制作用凡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因以共价键结合引起酶活性丧失,不能用透析、超滤或凝胶过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的,称为不可逆抑制作用。24.可逆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以非共价键与酶或酶-底物复合物的特定区域结合,从而使酶活性降低或丧失,采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可将抑制剂除去,使酶恢复活性。因此这类抑制是可逆的,被称为可逆性抑制作用。25.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两者竞争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当抑制剂与酶结合后,可以干扰酶与底物的结合,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这类作用被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26.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的构象改变而失去活性,称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27.关键酶在一系列连续的酶促反应中,只能催化单向反应,且速度较慢的酶,调节该酶活性可以影响整个代谢速度甚至改变代谢方向,这类酶被称为关键酶也称调节酶28.别构调节概念某些代谢物能与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特异结合,引起酶蛋白分子构象变化,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别构调节或称变构调节。29.化学修饰调节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发生化学修饰,使共价结合或脱去某些化学基团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化学修饰调节,也称共价修饰调节。30.酶原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是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酶原。31.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被水解掉部分肽段,并使剩余肽链构象改变而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称为酶原的激活。32.同工酶是指能催化相同化学反应,但酶分子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或电泳行为均不同的一组酶。问答题1.简述酶原激活的机理及生理意义 (1)酶原激活的机理:酶原分子在一定条件下酶水解掉部分肽段,剩余肽链构像发生改变,从而形成酶的活性中心而使酶激活。(2)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避免活性蛋白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此外,酶原还可以视为酶的贮存形式。3.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有哪些特点?(1)高度不稳定性: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对导致蛋白质变性的因素(例如温度、pH等)都非常敏感,极易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变性失活。(2)高度催化效率:酶的催化反应比非催化反应速度高108~1020倍,比其他非酶催化反应速度高107~1013倍。(3)高度特异性: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分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和立体异构特异性。(4)酶活力的可调性:酶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蛋白质,其活性又可受到神经-内分泌的调控。7.简述Km的意义。(1)Km在数值上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2)Km可近似地反映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值愈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大。这表示不需要很高的底物浓度就可以达到最大反应速度。反之,Km愈大,说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小。如果一种酶有几种底物,就有几个Km值,其中Km值最小者是对酶亲和力最大的底物,一般称为天然底物或最适底物。(3)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可以反映酶的种类(4)计算底物浓度和相对速度(5)反映激活剂或抑制剂的存在9.竞争性抑制作用有哪些特点?(1)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2)抑制剂与底物相互竞争与酶活性中心结合;(3)抑制程度取决于[I]/[S]相对比例;(4)增加底物浓度,可以减少或解除抑制作用;(5)Km值增大,Vm值不变。10.非竞争性抑制有哪些特点?(1)底物和抑制剂可同时与酶的不同部位相结合;(2)抑制程度只取决于[I];(3)增加[S]不能去除抑制作用;(4)Km值不变,Vmax值降低12.举例说明竞争性抑制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磺胺类药物是典型的竞争性抑制药物。细菌在生长繁殖时,不能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而是在细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由对氨基苯甲酸、二氢蝶呤及谷氨酸合成FH2,FH2再进一步还原成FH4,FH4是细菌合成核苷酸不可缺少的辅酶。磺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很相似,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FH2的合成,进而减少FH4的生成,使核酸合成受阻而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人类能直接利用食物中现成的叶酸,所以人类核酸合成不受磺胺类药物的干扰。许多抗代谢物和抗癌药物如氨甲蝶呤、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等均为竞争性抑制剂,它们分别抑制四氢叶酸、脱氧胸苷酸及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以抑制肿瘤的生长。13.什么叫同工酶?以LDH同工酶为例,简述其临床意义? 同工酶是指能催化相同化学反应,但酶分子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或电泳行为均不同的一组酶。同工酶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比例是不同的。例如LDH1在心肌含量最高而LDH5在肝脏含量最高。在临床检验方面,通过分析病人血清中LDH同工酶的电泳图谱,可以帮助诊断某些器官组织是否发生病变。例如,心肌梗塞时病人血清LDH1含量明显上升,肝病患者血清LDH5含量高于正常。16.简述别构调节的机制。别构酶是由多亚基构成的寡聚酶。有催化亚基和调节亚基(或称催化部位和调节部位),别构剂以非共价键与酶的调节亚基结合或分离,引起酶的构象改变,即亚基的解聚和聚合或疏松与紧密的变化,从而引起酶活性的改变。别构剂一般以反馈方式对代谢途径的起始关键酶进行调节,常见为负反馈调节。17.简述酶促化学修饰调节的特点及生理意义(1)绝大多数属于这类调节方式的酶都具有两种形式,即无活性(或低活性)和有活性(或高活性)两种。它们的互变由不同的酶所催化的,这些酶又受激素等调节因素的调控。(2)是体内经济有效的快速调节方式。磷酸化修饰虽是以ATP供给磷酸基团,但其耗能远小于合成酶蛋白所消耗的ATP。(3)有共价键的变化。(4)整个化学修饰过程是一个级联反应,故有快速、放大效应。化学修饰调节是快速调节酶活性的又一重要方式。第八章糖代谢名词解释1.糖酵解糖酵解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分解为乳酸同时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2.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4.三羧酸循环从2碳的乙酰辅酶A与4碳的草酰乙酸缩合生成6碳的柠檬酸开始,经过多次脱氢和脱羧等连续反应,又生成4碳的草酰乙酸进入下一轮循环。由于此过程是由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作为起始物的循环反应,因而称之为三羧酸循环。9.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12.肾糖阈出现尿糖时的血糖浓度(8.89~9.99mmol/L)称为肾糖阈。20.葡萄糖耐量人体处理葡萄糖的能力。问答题2.简述糖酵解的四个阶段。糖酵解全过程包括11步化学反应,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或糖原转变为果糖-1,6-二磷酸;第二阶段:果糖-1,6-二磷酸裂解为二羟丙酮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第三阶段:甘油醛-3-磷酸变为丙酮酸;第四阶段: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 3.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是:1、糖酵解是机体相对缺氧时补充能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激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时,能量需求增加,肌肉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此时可以通过糖酵解提供急需的能量。2、某些组织在有氧时也通过糖酵解供能。如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主要依靠糖酵解维持其能量的需要。4.糖的有氧氧化包括哪几个阶段?糖的有氧氧化可分三个反应阶段:第一阶段:在胞质中有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辅酶A;第三阶段:乙酰辅酶A经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产生能量。5.简述糖的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主要有三方面:1、糖的有氧氧化使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2、三羧酸循环是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最终代谢通路;3、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相互联系的枢纽。6.试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1、提供磷酸核糖,作为体内合成核酸的原料。2、提供NADPH+H+。NADPH的功用有①脂肪酸及胆固醇等物质生物合成的供氢体;②作为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以维持细胞内还原性谷胱甘肽(GSD)的正常含量;③参加肝内生物转化反应。9.试述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有:1、维持解释的血糖浓度;2、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可通过异生作用转变为葡萄糖,以防止酸中毒,以及节约能源;3、有利于氨基酸的分解。10.计算1分子葡萄糖在肌肉组织中彻底氧化可净生成多少分子ATP?在肌肉组织中,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氧化分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经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4分子ATP,同时由甘油醛-3-磷酸脱氢生成的2分子NADP+H+经甘油-3-磷酸穿梭进入线粒体,经呼吸链传递氧化生成4分子ATP,此阶段共生成8分子ATP;第二阶段:从2分子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2分子乙酰辅酶A,产生2分子NADH+H+经呼吸链生成6分子ATP;第三阶段:2分子乙酰辅酶A经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24分子ATP。上述过程共生成38分子ATP,减去消耗的2分子ATP,净生成36分子ATP。(thekeyiswrong)30ATP12.试述葡糖-6-磷酸的代谢去向。葡糖-6-磷酸的代谢去向有六条:1、糖酵解途径生成乳酸;2、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3、汤有氧氧化途径生成水、二氧化碳和ATP;4、糖原合成途径生成糖原;5、戊糖磷酸途径生成核糖-5-磷酸和NADPH+H+。15.试述典型糖尿病的三多一少机制和主要并发症。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因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些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糖的氧化发生障碍,机体所需能量不足,感到饥饿多食;多食进一步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出现尿糖,糖的大量排出必然带走大量水分引起多尿;多尿失水过多,血液浓缩引起口渴,因而多饮;由于糖氧化功能发生障碍,大量动员体内脂肪及蛋白质氧化供能,严重时因消耗多,身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除高血糖及糖尿外,尚有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严重时因脂肪动员过多,生成大量乙酰辅酶A,后者可生成酮体和胆固醇,而出现酮血症、酮尿症、酸中毒和高胆固醇血症等。16.试述丙酮酸脱氢酶系的组成。丙酮酸脱氢酶系食是糖有氧氧化的关键酶系,是糖有氧氧化过程中的重要调节点。该酶系是由3个酶和5个辅酶构成多酶复合体系,包括丙酮酸脱氢酶(辅酶是TPP,含Vit B1)、硫辛酸乙酰转移酶(辅基是FAD,含VitB2),并需要线粒体机制中的NAD+(含VitPP),作为受氢体。19.概述B族维生素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B族维生素以辅酶形式参与糖代谢的酶促反应过程,当其缺乏时会导致糖代谢障碍。1、糖酵解途径:甘油醛-3-磷酸脱氢生成甘油酸-1,3-二磷酸,需要维生素PP构成的辅酶NAD+参与。2、糖有氧氧化:丙酮酸及a-酮戊二酸氧化脱羧需要维生素B1(辅酶:TPP)、B2(辅基:FAD)、PP(辅酶:NAD+)、泛酸(辅酶:HSCoA)和硫辛酸参与。异柠檬酸氧化脱氢及苹果酸脱氢需要维生素PP;琥珀酸脱氢需要维生素B2(辅基:FAD)。3、磷酸戊糖途径:葡糖-6-磷酸及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需要维生素PP(辅酶:NADP+)参与。4、糖异生途径中也需要维生素PP和生物素参与。22.试比较糖酵解与糖的有氧氧化的不同点。无氧酵解有氧氧化1、反应部位细胞质细胞质→线粒体2、需氧情况不需氧需氧3、3-磷酸甘油酸脱氢成的NADH+H+的去向还原丙酮酸生成乳酸进入线粒体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H2O,并形成ATP4、终产物乳酸CO2+H2O5、1分子葡萄糖氧化净生成ATP数2分子36或38分子6、关键酶(系)3个(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7个(除胞质中相同的3个外,还有:丙酮酸脱氢酶系,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系)24.试述正常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正常人需糖主要三条来源与三条去路。三条来源有:1、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消化成葡萄糖,吸收入血为血糖的主要来源;2、肝糖原分解;3、甘油、乳酸、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在肝中异生为葡萄糖。三条去路有:1、在各组织内氧化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ATP;2、在肝和肌肉中合成糖原;3、转变成其他物质。27.肝脏是怎样调节血糖的。肝脏主要通过三方面作用来调节血糖浓度相对恒定:1、餐后,通过肝糖原的合成,使血糖水平不致过度升高;2、空腹时,通过肝糖原分解,向血液提供葡萄糖;3、饥饿或进食情况下,通过糖异生作用,将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向血液持续提供血糖。第九章生物氧化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生物氧化主要是指糖、脂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在体内氧化分解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此过程伴随着肺的呼吸用,又称为细胞呼吸或组织呼吸。4.电子传递链电子传递链是定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组排列有序的敌情体和递电子体(酶与辅酶)构成的链状传递体系。8.细胞色素氧化酶 Cytaa3能将Cytc的电子直接传给1/2O2,所以把Cytaa3称为细胞色素氧化酶。10.NADH氧化呼吸链代谢物在烟酰胺脱氢酶的作用下脱氢,脱下的氢交给NAD+生成NADH+H+,继续经呼吸链FMN、Fe-S、Q和Cyt类依次传递,最后交给氧生成水的脸状传递过程,在此过程还可生成2分子ATP。14.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底物因脱氢、脱水等作用而使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形成ATP的过程。16.P/O值P/O值是指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摩尔数,即生成的ATP摩尔数。17.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所释放的能量能够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此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19.解偶联剂解偶联剂是指能使氧化与磷酸化之间的偶联过程脱离的物质。常见的解偶联剂如2,4-二硝基苯酚。问答题3.试述呼吸链中四大复合体的组成及其作用。呼吸链各组成成分中,除了泛醌以游离形式存在、细胞色素c与线粒体内膜外表面疏松结合外,其余各成分则组装成四大复合体形式而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其中呼吸链复合体I除了含有Fe-S外,还含有以FMN为辅基的黄素蛋白,称为NADH脱氢酶。它催化NADH脱氢交给其辅基FMN生成FMNH2,后者将2H+传递给泛醌,2e由铁硫蛋白传递给泛醌,生成QH2;复合体II除含有Fe-S、Cytb560之外,还含有以FAD为辅基的黄素蛋白称为琥珀酸脱氢酶。它催化琥珀酸脱氢酶,生成FADH2,后者将2H+传递给泛醌,2e由铁硫蛋白传递给泛醌,生成QH2;复合体III含有Cytb562、Cytb566作为递电子体,将电子从泛醌传递给CytC,也含有Fe-S参与传递电子。复合体IV中含有Cytaa3,CuACuB,将电子从CytC直接传递给氧生成H2O。4.试述CO和氢化物中毒的机制。氰化物、一氧化氮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使电子不能传递给氧,引起细胞内所有呼吸链中断。此时即使氧供应充足,细胞也不能利用,造成组织呼吸停顿,能源断绝,危及生命。6.试述体内两条重要的呼吸链的排列顺序,并分别各列举两种代谢物的氧化脱氧。NADH氧化呼吸链:顺序:NADH→FMN/(Fe-S)→CoQ→Cytb→c1→c→aa3如异柠檬酸、苹果酸等物质氧化脱氢,生成的NADH+H+均分别进入NADH氧化呼吸链进一步氧化,生成3分子ATP。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H2/(Fe-S)→CoQ→Cytb→c1→c→aa3如琥珀酸、脂酰CoA等物质氧化脱氢,生成的FADH2均分别进入琥珀酸氧化呼吸链进一步氧化,生成2分子ATP9.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有哪些?分别简述其影响机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主要有抑制剂(呼吸链抑制剂和解偶联剂)、ADP、甲状腺激素和线粒体DNA的突变等。1、呼吸链抑制剂:此类抑制剂能阻断呼吸链中某些部位氢与电子的传递。如麻醉药阿米托、杀虫药鱼藤酮等与复合体I中的铁硫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电子传递。2、 解偶联剂:解偶联剂能使氧化和磷酸化之间的偶联过程脱离。如最常见的解偶联剂是2,4二小基本分(DNP),其基本作用机制是把H+从线粒体内膜胞质侧运至内膜基质侧,降低或消除了内膜两侧H+的跨膜梯度,从而抑制ADP磷酸化生成ATP。但细胞呼吸作用不被抑制,耗氧量继续增加。1、正常机体内氧化磷酸化的速率主要受ADP的调节。当机体利用ATP增加,ADP浓度升高,转运进入线粒体后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反之,ADP不足,是氧化磷酸化速度减慢。2、甲状腺激素能诱导包膜Na+-K+-ATP酶的生成,使ATP加速分解为ADP和Pi,由于ADP的增多促进氧化磷酸化,从而促使物质氧化分解,结果使细胞耗氧量和产热量均增加。3、线粒体DNA的突变,其突变可影响呼吸链复合体中13条多肽链的表达,进而强烈影响氧化磷酸化功能,使ATP生成减少而致病。12.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一般表现为基础代谢率增高,请运用生化知识说明。甲状激素能诱导细胞膜Na+-K+-ATP酶生成,使ATP分解加快,释放的能量增加。大量ADP生成后进入线粒体,导致氧化磷酸化作用加强,促进物质氧化,使细胞耗氧量也增加。结果耗氧量和产热量均增加,故患者呈现基础代谢率升高。第十章脂类代谢名词解释1.脂库生物体内的三酰甘油主要分布在皮下、腹腔大网膜、肠系膜、内脏周围等处的脂肪组织中。这些储存脂肪的部位被称为脂库。4.必需脂肪酸指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但体内不能合成,必须有食物提供的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6.血浆脂蛋白指血脂在血浆中与载脂蛋白按不同比例结合而形成的复合体,是脂类在血浆中的存在及运输形式。8.脂肪动员储存在脂库中的三酰甘油,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给全身各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12.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的氧化主要发生在β-碳原子上,故称为β-氧化,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步连续反应。13.酮体脂肪酸在肝脏氧化分解时所形成的特有的中间代谢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16.脂蛋白脂酶存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主要水解脂蛋白(CM和VLDL)颗粒中甘油三酯的酶。18.高脂血症空腹血脂浓度持续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临床上的高脂血症主要是指血浆胆固醇或 三酰甘油的含量单独超过正常上限,或者二者同时超过正常上限的异常状态。19.脂肪肝由于血脂均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和运输,因此高脂血症实质上也可以认为是高脂蛋白血症。问答题3.什么是血浆脂蛋白?按照密度法可将其分为哪几类?简述它们的主要作用。血浆脂蛋白是指血脂在血浆中与载脂蛋白按不同比例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是脂类在血浆中的存在及运输形式。按照密度法可将其分为CM、VLDL、LDL和HDL四大类,其主要作用如下:CM:从小肠转运外源性三酰甘油至体内各组织;VLDL:从肝转运内源性三酰甘油至肝外组织;LDL:从肝转运胆固醇至体内各组织;HDL:将胆固醇从肝外逆向转运至肝内。4.简述各类血浆脂蛋白的主要成分和功能。各类血浆脂蛋白的主要成分和功能如下表所示名称CMVLDLLDLHDL前b脂蛋白b脂蛋白a脂蛋白组成主要脂类90%三酰甘油60%三酰甘油50%胆固醇50%的磷脂和胆固醇蛋白质1%8%23%50%合成场所小肠黏膜肝在血浆中由VLDL转变而来主要在肝主要功能从小肠转运外源性三酰甘油至体内各组织从肝转运内源性三酰甘油至肝外组织从肝转运胆固醇至体内各组织将胆固醇从肝外逆向转运至肝内6.简述甘油氧化分解的过程。首先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磷酸化生成甘油-3-磷酸,甘油-3-磷酸经甘油-3-磷酸脱氢酶催化脱氢转变成二羟丙酮磷酸,后者在丙糖磷酸异构酶催化下转变成甘油醛-3-磷酸,继续循糖氧化分解途径彻底分解生成H2O和CO2并释放能量。8.试述酮体生成和利用的过程(包括主要部位、原料、反应过程及相关酶)(1)酮体生成部位:肝细胞线粒体。酮体生成过程:2分子乙酰CoA在硫解酶催化下生成乙酰乙酰CoA,再与另一分子乙酰CoA作用生成HMG-CoA,后者经HMG-CoA裂解酶催化裂解生成乙酰乙酸,进一步还原成b-羟丁酸,还可脱羧生成丙酮。(2)酮体利用部位:肝外组织——心、脑和肾等组织。酮体利用过程:乙酰乙酸经乙酰乙酸硫激酶或琥珀酰CoA转硫酶作用生成乙酰乙酰CoA,后者经硫解酶作用生成乙酰CoA,进一步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产能。11.胆固醇能转变成哪些物质?可转变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等。13.1分子18碳的脂肪酸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时,需经多少次β-氧化?净生成多少分子ATP ?(要求写出主要反应过程和相关酶)1分子18碳的脂肪酸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时,需经8次β-氧化,净生成146分子ATP。主要反应过程:首先脂肪酸在脂酰CoA合成酶催化下,消耗2分子ATP而活化成脂酰CoA,后者以肉碱为载体经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和Ⅱ的催化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中,分别在脂酰CoA脱氢酶、a,b-烯脂酰CoA水化酶、b-羟脂酰CoA脱氢酶和b-酮脂酰CoA硫解酶的催化下,经过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四步连续反应,重复8次,最终生成9分子乙酰CoA。9分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生成108分子ATP;8次β-氧化过程中产生8分子FADH2和8分子NADH+H+,生成40分子ATP;合计生成ATP=108+40-2=146分子。(thekeyiswrong120ATP分子)14.机体能否利用葡萄糖作为原料合成脂肪?试述其合成过程。首先葡萄糖经过有氧氧化生成的中间产物乙酰CoA可用来合成脂肪酸。糖分解代谢中产生的二羟丙酮磷酸可还原成甘油-3-磷酸。糖可分解产生ATP、NADPH+H+。然后由ATP供能,NADPH+H+供氢,在甘油-3-磷酸基础上逐步结合3分子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第十一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名词解释1.氮平衡是指摄入氮与排出氮之间的平衡关系,依此可以估计体内蛋白质的代谢状况。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不同种类营养价值较低的植物蛋白混合食用,可以互相补充所缺少的必需氨基酸,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4.必需氨基酸是体内需要又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量太少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由食物蛋白供给的氨基酸。5.蛋白质的腐败作用肠道内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和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在大肠下部受肠道细菌的作用,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的过程,称为腐败作用7.氧化脱氨基作用指氨基酸在酶的催化下,进行脱氢氧化,水解脱氨,生成游离氨和α-酮酸的过程。消化吸收的氨基酸、组织蛋白水解的氨基酸和体内自身合成的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分布于全身各组织细胞内,参与各种代谢过程,称为氨基酸代谢库。8.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作用下,一个氨基酸脱去氨基生成相应的α-酮酸,而另一个α-酮酸得到氨基生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9.联合脱氨基作用是指把转氨基作用与L-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偶联起来进行,生成α-酮酸和氨的过程。、10.鸟氨酸循环首先由鸟氨酸与氨及CO2结合生成瓜氨酸,然后瓜氨酸再接受1分子氨生成精氨酸,精氨酸进一步水解产生1分子尿素,并重新生成鸟氨酸,后者进入下一轮循环,此循环过程称为鸟氨酸循环或称尿素循环。12.生酮氨基酸 亮氨酸和赖氨酸能使酮体排出量增加,被称为生酮氨基酸。13.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活性基团。问答题1.人体必需氨基酸有哪些?如何判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必需氨基酸包括:异亮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8种。判断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是否与人体蛋白质接近。越接近,人体对其利用率就越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就越高。3.简述体内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方式及其特点。体内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主要方式有: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以及其他脱氨基作用等四种方式。特点:①氧化脱氨基作用:先进行脱氢氧化,然后水解脱氨。因谷氨酸脱氢酶分布广,活性高,主要由谷氨酸进行氧化脱氨基作用。②转氨基作用:只发生氨基的转移,无游离氨产生;③联合脱氨基作用:将转氨基作用和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起来进行,使体内大多数氨基酸的脱掉氨基,生成游离氨和α-酮酸。④其他脱氨基作用:是个别氨基酸特殊的脱氨基方式。4.简述血氨的来源和去路。血氨来源:①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氨;②胺类物质氧化产氨;③肠道内腐败作用及肠菌脲酶对尿素的分解产氨;④肾小管细胞内谷氨酰胺分解产氨,在碱性尿条件下易被吸收入血。血氨去路:①大部分被转运到肝脏合成尿素而解毒;②部分用于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和嘌呤、嘧啶碱等其他含氮物;③合成谷氨酰胺;④在肾脏,以NH4+形式排出体外。6.试述鸟氨酸循环全过程、总结果及其意义。鸟氨酸循环是在肝脏中进行的,整个过程包括以下4个步骤:首先由NH3与CO2以及2分子ATP缩合生成氨基甲酰磷酸;后者提供氨基甲酰与鸟氨酸缩合生成瓜氨酸;瓜氨酸在消耗1分子ATP分解为AMP和PPi的条件下,与天冬氨酸缩合生成精氨酸;最后精氨酸水解生成1分子尿素。一次鸟氨酸循环总结果:消耗2分子NH3、1分子CO2、3分子ATP(包括4个高能磷酸键),产生1分子尿素随尿排出。2NH3+CO2+3ATP+3H2O尿素+2ADP+AMP+4Pi意义:解除氨毒7.简述氨中毒引起肝昏迷的可能机制。氨进入脑组织,可与脑中的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氨也可与脑中谷氨酸进一步合成谷氨酰胺,此过程需消耗大量NADH+H+和ATP能源物质。另一方面,脑中氨的增加,经上述过程使脑细胞内α-酮戊二酸减少,导致三羧酸循环减弱甚至受阻,从而使脑组织中ATP生成减少,引起大脑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发生昏迷。9.α-酮酸的代谢途径有哪几条?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后生成的α-酮酸①合成非必需氨基酸;②转变成糖或脂类;③氧化供能等。10.何谓一碳单位代谢?主要有哪些形式?其生理意义是什么?某些氨基酸在体内分解代谢产生的含一个碳原子的活性基团,这些活性基团称为一碳单位。主要有:甲酰基、甲炔基、亚氨甲基、甲烯基和甲基等。生理意义:一碳单位必须与FH4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①参与嘌呤和嘧啶碱的合成。②参与甲硫氨酸循环。例如:甘氨酸分解产生=CH2,与FH4结合形成N5,N10-CH2-FH4,后者参与脱氧胸苷酸的合成。在甲硫氨酸循环过程中,N5-CH3-FH4在甲基转移酶(以B12为辅酶)催化下,提供甲基给同型半胱氨酸,生成甲硫氨酸。 7.试述谷氨酸是如何氧化分解的?其碳架生成多少分子ATP?其分解生成的最终产物是什么?(1)谷氨酸脱氢酶催化:谷氨酸+NAD+α-酮戊二酸+NADH+H++NH3(2)α-酮戊二酸进入三羧酸循环: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3)草酰乙酸丙酮酸。(4)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后者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5)脱下的氢经氧化磷酸化生成H2O和ATP。其碳架(α-酮戊二酸)彻底氧化生成24分子ATP.(6)生成最终产物为CO2、H2O、ATP;NH3在肝脏合成尿素。第十二章核苷酸代谢名词解释1.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机体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与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一系列连续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称为从头合成途径。3.痛风症因核酸大量摄入和分解产生大量尿酸,或尿酸排泄障碍,造成血中尿酸含量过高,尿酸盐晶体即可沉积于关节、软骨组织二导致痛风症。4.抗代谢物抗代谢产物是指在化学结构上与正常代谢物相似,能够竞争性拮抗正常代谢过程的物质。问答题1.嘌呤核苷酸合成的基本原料有哪些?简述嘌呤核苷酸合成的主要过程。原料有核糖-5-磷酸、CO2、一碳单位、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甘氨酸主要过程:①核糖-5-磷酸发生焦磷酸化生成PRPP②由PRPP提供R-5-P,逐步加上各种小分子原料,经过大约10步化学反应生成IMP③由IMP接受Asp提供的-NH2生成AMP,由IMP氧化为XMP,再接受Gln提供的-NH2生成GMP1.嘧啶核苷酸合成的基本原料有哪些?键鼠嘧啶核苷酸合成的主要过程。原料有核糖-5-磷酸、CO2、谷氨酰胺、天冬氨酸。首先合成UMP。主要过程:首先由各种原料(CO2、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合成嘧啶环,然后由PRPP提供R-5-P合成UMP,再转变为CTP和dTMP,其中胸腺嘧啶的甲基是有N^5,N^10—CH2—FH4提供的。3.试从原料、合成过程方面,比较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嘌呤与嘧啶的成环原料除3种(CO2、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相同外,嘌呤环还需要甘氨酸与一碳单位。嘌呤核苷酸合成是利用PRPP提供R-5-P,再逐步与成环原料缩合成IMP,然后演变为AMP和GMP。而嘧啶核苷酸合成则是先由原料(CO2、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合成嘧啶环,而后再与PRPP提供的R-5-P反应合成UMP,再演变为CTP和dTMP。前者为后成环,后者为先成环。第十三章核算的生物合成名词解释1.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replication)新形成的子代分子中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保留下来的,另一条互补链是新合成的,这样生成的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的碱基排序顺序完全相同,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7.逆转录 以RNA为模板指导DNA的合成,这种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与转录过程相反,故称~8.冈崎片段随后链刚刚合成的是一段一段的DNA小片段,称此为~9.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经RNA流向蛋白质的过程,称为~10.转录遗传信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从而将遗传信息转抄给RNA分子,此过程称为~11.不对称转录结构基因的DNA两股链中只有一股链可被转录,或者两股链中不同部分的节段被转录,称此为~12.编码链(codingstrand)结构基因中不被转录的一条DNA链,称为编链码,其碱基序列与转录产物一致,仅T被U取代。问答题1.试述参与复制的酶有哪些?它们在复制过程中分别起何作用?①解旋、解链酶类:拓扑异构酶——松弛超螺旋结构;解链酶——解开DNA双链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形成两股单链;单链DNA结合蛋白——附着在解开的单链上,维持模板DNA处于单链状态②引物酶——催化合成一小段RNA作为DNA合成的引物③DNA聚合酶:DNApolⅠ——借助于5’→3’聚合酶活性、3’→5’外切酶活性和5’→3’外切酶活性,发挥校读、切除RNA引物、填补空隙、修复损伤DNA等作用;DNApolⅡ——借助于5’→3’聚合酶活性和3’→5’外切酶活性,参与特殊的损伤DNA的修复作用;DNApolⅢ——具有5’→3’聚合酶活性和3’→5’外切酶活性主要的DNA复制酶④DNA连接酶——催化一段一段的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构成长链DNA2.试述转录与复制的异同点。转录复制模板一条DNA单链(模板链)DNA两股链酶依赖DNA的RNA聚合酶依赖DNA的DNA聚合酶底物NTPdNTP碱基配对A=U,G≡CA=U,G≡C产物RNADNA引物不需要引物基本方式不对称转录半保留复制新链延伸方向5’→3’5’→3’6.试比较DNA的复制、损伤DNA修复和逆转录过程中DNA合成的异同点。DNA复制、损伤DNA的修复及转录过程中,DNA合成的异同点如下:DNA复制:以亲代DNA两条链为模板,在DNA-polⅢ催化下,以dNTP为原料、RNA引物的3’-OH端为起点,合成两条5’→3’方向的互补子链损伤DNA的修复:先将损伤DNA片段切除,然后以另一条完整的DNA链为模板,在DNA-polⅠ催化下,以dNTP为原料从5’→3’方向进行修补合成,恢复DNA的正常结构与功能逆转录:以病毒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催化下,以dNTP为原料,合成cDNA8.试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组成及其生物学功能。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全酶)是由四种亚基(α2ββ’σ)构成的五聚体。除去σ亚基后的 α2ββ’称为核心酶。Σ亚基可以辨认DNA模板上的转录起始点,带动全酶解开DNA局部双链,促进转录的起始,故又称为起始因子。核心酶只能使已经开始合成的RNA链不断延长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有Ⅰ、Ⅱ和Ⅲ三种,分别催化不同基因的转录,催化的转录产物各不相同。RNA聚合酶Ⅰ:主要催化生成45SrDNA,再加工成18S、5.8S和28SRNA;聚合酶Ⅱ:催化合成hnRNA,再加工成成熟mRNA;RNA聚合酶Ⅲ:催化合成tRNA、5SrDNA和snRNA等9.简述与RNA转录过程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模板:以双链DNA中的一条链为模板链,称此为不对称转录;原料:NTP(ATP、GTP、CTP和UTP);RNA聚合酶:又称依赖DNA的RNA聚合酶,其以DNA的一条链(或一节段)为模板,四种NTP为原料,按A=U,G≡C碱基配对规则,催化合成5’→3’方向的RNA链。ρ因子:其作用是协助RNA聚合酶辨认终止点而终止转录,或形成茎环结构而终止转录10.试比较DNA聚合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引物酶在不同核酸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异同点。DNA聚合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引物酶在不同核酸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如下表:酶模板底物引物新链延伸方向功能DNA聚合酶DNA两条链dNTP需RNA引物5’→3’复制RNA聚合酶DNA中一条链NTP不需5’→3’转录逆转录酶病毒DNAdNTP不需5’→3’逆转录引物酶DNA3’端序列NTP不需5’→3’合成,引物第十四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名词解释1.翻译将mRNA分子中的核苷酸碱基序列具体地转变成为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被称为翻译或称为蛋白质的生物合成。2.遗传密码mRNA线性单链分子中每相邻3个核苷酸碱基组成代表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或称三联体遗传密码。4.反密码子在tRNA反密码环上的3个相邻碱基,能与mRNA三联体密码子互补配对,称为反密码子。5.多聚核糖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一条mRNA分子上同时与多个核糖体结合所形成的念珠状聚合物被称为多聚核糖体。问答题2.论述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所包含的物质及其作用。1、三种RNA:mRNA作为合成蛋白质的直接模板;tRNA转运特定氨基酸,辨认mRNA密码子;rRNA与蛋白质形成核糖体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场所。2、20种氨基酸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3、酶:氨基酰-tRNA 合成酶催化特异氨基酸的活化;转肽酶催化肽链延长;酯酶,由转肽酶变构而成,水解并释放合成的多肽链。4、蛋白质因子:起始因子、延长因子和释放因子分别协助翻译的起始、延长和终止。5、ATP、GTP:作为供能物质。3.试述三种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m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mRNA能够作为翻译的直接模板,由mRNA线性单链分子中每相邻3个核苷酸碱基组成代表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决定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t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tRNA分子依赖其反密码环上的3个反密码子辨认mRNA密码子,依赖3’端的CCA-OH末端结合特定的氨基酸。从而按密码子指令将特定氨基酸带到核糖体上“对号入座”,参与蛋白质多肽链的合成。rRNA:核糖体是由几种rRNA与数十种蛋白质共同构成的超大分子复合体。核糖体的作用是将氨基酸连接起来构成多肽链的“装配机”,即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7.简要叙述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蛋白质生物合成全过程可以分为起始、延长和终止三个阶段:1、起始阶段:核糖体50S和30S大小两类亚基,mRNA,启示作用的fMet-tRNAimet,GTP供能,和三种称为起始因子(IF1、IF2、IF3)的蛋白因子等的参与下,形成70S起始复合物。2、延长阶段:在转肽酶作用下延长肽链。此阶段还需Mg2+参与及消耗GTP供能,并且包括进位、成胎和转位三个步骤的反复循环。进位是指特定的氨基酰tRNA进入核糖体A位,成肽是转台酶催化P位的氨基酰转移到A位形成肽键的过程,转位是指在EFG和GTP的作用下,核糖体向mRNA3’端方向移动一个密码子距离。3、终止阶段:当终止密码子UAA、UAG或UGA出现在核糖体的A位时,没有相应的氨基酰tRNA能与之结合,此时即转入了终止阶段。释放因子(RF)进入核糖体A位与终止密码子相结合,RF随机诱导转肽酶变构而成为酯酶活性,使P位多肽酰与tRNA相连的酯键水解,多肽链释放。第十五章基因表达及其调控名词解释1.基因表达及其调控基因表达:基因表达是指基因转录为RNA及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4.操纵子通常是由功能上相关联的多个编码序列(又称结构基因,一般2~6个)及其上游的调控序列串连在一起构成的一个转录协调单位。5.顺式作用元件顺式作用又称分子内作用元件,是指参与调控存在于同一DNA分子中的基因转录活性的特异碱基序列。6.启动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并启动转录的DNA碱基序列。9.反式作用因子反式作用因子又称为分子间作用因子,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与顺式作用元件结合,调控特异基因转录的一类调节蛋白。问答题1.在什么条件下,RNA聚合酶在乳糖操纵子中的活性最大?在低葡萄糖、高乳糖条件下,乳糖作为诱导剂与阻遏蛋白结合而抑制其活性,而低葡萄糖浓度使胞内cAMP水平增高,后者与CAP而激活其活性。cAMP-CAP复合物与启动子结合,对Lac操纵子起正性调控作用,使转录活性最大。 4.结合乳糖操纵子结构,剑术阻遏蛋白和CAP如何协同调节结构基因转录。乳糖操纵子是由结构基因及其上游调控序列构成。后者包括操纵序列O、启动序列P及调节基因I。I基因能编码阻遏蛋白,该蛋白与O基因结合后,对结构基因转录起负性调控;在启动序列上游还有CAP结合位点,当CAP被cAMP结合并活化后,通过与CAP位点结合,对结构基因转录起正性调控。阻遏蛋白的负调节和CAP蛋白的正性调节取决于培养液中存在的碳源(葡萄糖/乳糖)水平。当培养液中有葡萄糖而无乳糖(诱导剂)存在时,I基因表达阻遏蛋白,通过与O基因结合,阻遏结构基因转录;当培养液中有乳糖而无葡萄糖存在时,乳糖作为诱导剂,与阻遏蛋白结合而使之变构失活,不能与O基因结合,使结构基因转录,同时,由于胞液中cAMP增高,通过与CAP结合而活化之,后者与CAP位点结合,以加强结构基因的转录。6.简述真核基因转录因子分类及功能。1、通用转录因子:这类转录因子是RNApollII结合启动子所必需的,为所有mRNA转录启动所共有,包括TFIID、TFIIA、TFIIB、TFIIE、TFIIF、TFIIG、TFIIH和TFIIJ等类型;2、转录调节因子:这类调节蛋白(转录因子)能识别并结合DNA分子中的特异调控序列,进而发生蛋白-DNA相互作用而影响转录活性;3、供调节因子这类调节蛋白不与顺式作用元件直接结合,而是先于其他转录因子发生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而影响后者构象,进而调节转录活性。第十六章细胞信息传递与癌基因名词解释9.受体受体是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并结合信息分子,通过相互作用可将信号转导入胞内,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一类生物大分子13.第二信使第二信使是指能在细胞内进一步传递信息的小分子化学物质14.G蛋白G蛋白又称鸟苷酸结合蛋白,位于细胞膜内侧面,由α、β和γ3个亚基构成的异三聚体,分子质量较大,100kDa左右17.钙调蛋白(CaM)钙调蛋白(CaM)存在于几乎所有真核细胞中,它既是Ca2+的受体又是重要的调节蛋白,以介导Ca2+的多种调节活性18.癌基因(oncogene)癌基因是指能引起细胞转化、并长出癌瘤的一类基因19.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状态存在的细胞癌基因,被称为~20.抑癌基因抑癌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又称肿瘤抑制基因。问答题1.简述水溶性激素经Gs蛋白介导,循cAMP-蛋白激酶A途径传递信号的基本过程。水溶性激素→靶细胞膜特异受体(Rs)→Gs→激活AC→促进cAMP生成→激活PKA→关键酶或功能蛋白发生磷酸化修饰→产生生物学效应。3.简述Gs蛋白在活性受体(肾上腺素作用于β -AR)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基础状态下,G蛋白α亚基与GDP结合(Gα-GDP),并与βγ二聚体构成无活性的异三聚体形式存在于细胞膜内侧面。当肾上腺素作用于靶细胞膜β-AR并发生相互作用使之活化后,活现实伐拉化β-AR作用于Gs蛋白,引起G蛋白变构并使Gα-GDP被GTP取代,同时与βγ二聚体分离转变为有活性的Gα-GTP。Gα-GTP激活膜中的AC。Gα–GTP可以受到α亚基中内源性GTP酶的水解释出Pi生成Gα-GDP而使之失活。无活性的Gα-GDP又与βγ二聚体结合重新构成无活性的异三聚体形式而恢复原来的基础状态。6.简述IP3和DAG的产生过程及双信使传递途径的主要作用。胞外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膜特异受体(如Ach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M型乙酰胆碱受体等)使受体变构活化后,经过Gq蛋白介导,激活膜中磷脂酶Cβ(PLCβ)。在PLCβ催化作用下引起细胞质膜内层的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2)水解产生两种第二信使物质:IP3和DAG。后两者分别启动IP3-Ca2+和DAG-PKC两条信息传递途径,进一步将信号下传。IP3作用:引起胞质内[Ca2+]增高。后者与胞质内钙调蛋白(CaM)结合形成Ca2+-CaM活性复合物,进一步传递信息。Ca2+-CaM:参与调节胞内cAMP水平,调节血管平滑肌松弛作用,调节糖原合成作用等。DAG作用:进一步激活PKC。PKC参与调节糖原代谢,调节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活性,调节基因转录过程等。第十七章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名词解释1.基因工程是指在体外将DNA分子“剪切”并重新“拼接”形成一个新的重组DNA分子,然后将它导入细菌或动物细胞内使之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或改造新的生物品种1.DNA重组是指用酶学方法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分割、连接、组成一个新的DNA分子的过程8.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由细菌产生的一类能特意识别双链DNA中的特定碱基序列,并在识别位点切割磷酸二酯键的核算内切酶(简称限制酶)10.cDNA文库(cDNAlibrary)从组织细胞中分离得到纯化的mDNA,然后以mDNA为模板,利用逆转录酶合成其互补DNA,再复制成双链cDNA片段,与适当载体连接后导入受体菌内,扩增,构建cDNA文库问答题3.重组DNA技术常包括哪些基本步骤?①分离制备目的基因——“分”②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切”③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接”④将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转”⑤筛选并鉴定含重组DNA分子的受体细胞克隆——“筛”⑥克隆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进行复制或表达——“表”。4.常用的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哪些?①备基因组文库②构建cDNA文库③PCR扩增目的基因④人工合成DNA技术。5.常用的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方法有哪些?① 黏性末端连接:将靶基因片段和载体DNA经相同的限制酶分别分割,是它们两端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然后经黏性末端碱基配对,再经DNA连接酶作用,共价连接成新的重组DNA分子②平头末端连接:将平末端的DNA分子在T4DNA连接酶催化下,是DNA分子的3’OH和5’P进行共价结合③人工接头法:是指利用人工接头连接在平端DNA片段的两端,然后用相应限制酶切割人工接头以产生黏性末端,再与带相同黏性末端的载体相连④同源多聚尾连接法: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催化下,在线型载体分子的两端加上单一核苷酸如dG组成的多聚尾;而在目的DNA分子的两端加上dC尾,两者混合退火,然后经DNA聚合酶Ⅰ或Klenow填补裂口处缺失的核苷酸,再通过DNA连接酶修复成环状的双链DNA。第十八章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名词解释5.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检测体内DNA或RNA的结构及其表达是否异常,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8.生物芯片基因芯片又叫DNA芯片、cDNA芯片、寡核苷酸阵列。其主要是利用固相支持物上数以万计的已知碱基序列的寡核苷酸片段,与标记样品进行分子杂交,通过检测、分析杂交信号的强弱,以研究组织细胞内基因表达谱或基因差异表达等12.核酸分子杂交核酸分子经变性与复性,两条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单链核酸分子结合成杂化双链的过程15.探针通常是指带有标记的、已知碱基序列的DNA或DNA片段,能与待测样本中单链核酸分子互补配对结合,进而检测是否有同源序列16.PCR技术(PCRtechnique)PCR技术又称基因扩增技术。在TaqDNA聚合酶催化下,以目的基因为模板、dNTP为原料,在特异性DNA引物基础上沿着模板链延伸合成互补链。反复经过变性、退火和延伸这一循环过程,使目的基因呈指数扩增简答题1.简述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是依据DNA双链碱基互补、变性和复性的原理,用带有标记的、并已知碱基序列的DNA或DNA片段作为探针,与待测样本中单链核酸分子互补配对结合,进而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与探针互补的同源核酸序列4.简述基因诊断的特点。基因诊断的对象是基因,它具有一般诊断所不具备的以下特点:①针对性强、特异性高,以特定的基因为特测靶点②诊断灵敏度高,PCR技术具有放大效应,PCR技术的几何扩增效应可检出pg水平的靶基因③适用性强、诊断范围广,可用于内源性基因和外源性基因的检测④简便快速、易行9.简述核酸分子杂交(固相)操作的主要步骤。①待测核酸样本制备②凝胶电泳分离待测DNA③用变性液让凝胶中的DNA变性④Southern印迹转移⑤DNA的固定⑥特异性探针的制备与标记⑦预杂交、杂交⑧杂交信号检测⑨结果分析判断10.简述PCR技术原理和基本过程。 PCR基本原理:在体外进行DNA复制过程,以目的基因为模板,设计的特异脱氧,寡核苷酸为引物,基础上进行延伸合成互补链,经过变性、退火和延伸这一过程的反复进行,可使目的基因在短时间内呈指数扩增基本成分:DNA模板、特异性DNA引物、TaqDNA聚合酶、原料dNTP和Mg2+的缓冲液等11.何谓Southern印迹?其主要有哪些用途?Southern印迹杂交是由EdwinSouthern于1975年首创的用于检测基因组DNA中特异序列的方法。首先讲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后的DNA区带经变性处理后,将硝酸纤维膜覆盖于凝胶上,随着转移缓冲液被滤纸吸附而将凝胶中的DNA单链分子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然后在该膜上与标记探针进行杂交反应,即Southernblotting。经检测分析杂交信号,可确定电泳胶中是否有目的DNA,并参照标准分子质量的DNA条带,进一步分析目的DNA的分子量。此技术还可以用于基因定位、基因结构和基因拷贝数等分析12.何谓Northern印迹?其主要有哪些用途?Northern印迹杂交是由Alwine于1977年建立,是相对于Southern印迹杂交而命名,其基本原理与Southern印迹类似,只是转移的对象为RNA。提取RNA样本→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转移至膜(NC)→探针(标记DNA或RNA)与之杂交→显影或显色→检测信号。由于其专一性高,假阳性率低,是一种较为可靠的mDNA含量分析法第十九章肝胆生化名词解释1.生物转化作用肝脏将外源性或内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改变其极性,使其易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该过程称为~2.黄疸:某些因素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多,形成高胆红素血症。由于胆红素是金黄色的,对皮肤、黏膜和巩膜等组织中的弹性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而两者结合。所以当大量的胆红素扩散入这些组织时,可将组织黄染,临床上称之为~3.激素灭火激素在发挥调节作用之后,主要在肝内转化、降解而失去活性,这一过程称~5.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在肝脏与葡糖醛酸等结合,生成葡糖醛酸胆红素脂等复合物,称~8.胆色素(bilepigment)是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一大类化合物.简答题2.试述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代谢。胆红素在肝脏进行摄取、结合、排泄三个连续的代谢过程:①在血中,胆红素被清蛋白结合携带而运载入肝脏,胆红素单独被肝细胞摄取后立即被Y蛋白(或Z蛋白)转运到光面内质网②胆红素在葡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与葡萄醛酸结合成为葡糖醛酸胆红素脂(即:结合胆红素)③结合胆红素经高尔基体转运,几乎全部排入毛细血管,再随胆汁分泌经胆管排入肠道3.肝脏在物质(糖、脂、蛋白质、激素和维生素)代谢中起哪些重要作用?肝脏在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激素代谢中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①肝脏在糖代谢中作用: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与糖异生作用参与调节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确保全身组织,特别是脑组织的能量供应②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和运输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如将胆固醇转变为胆盐,随胆汁分泌促进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可以将脂肪酸分解、进一步合成为酮体供肝外组织利用;合成HDL和VLDL脂蛋白,以降低血浆胆固醇和防止脂肪肝等③肝脏能合成多种血浆蛋白: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只能在肝脏合成等,同时又是氨基酸分解和转变的场所,如合成尿素以解氨毒④肝脏在维生素吸收、贮存和转化等方面起作用:如经过分泌胆汁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有事许多脂溶性维生素的储存场所,还参与多种B族维生素代谢转变为辅酶等⑤肝脏是激素灭活的主要器官,又是毒物和药物等进行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以防止非营养物在体内过多积聚而引起毒性4.试述严重肝病患者出现“蜘蛛痣”、“肝掌”及男性乳房发育的生化原因。当肝功能严重障碍时,对激素灭活作用减弱,使血中雌激素水平异常增高,引起局部小动脉扩张,出现“肝掌”和墒腔静脉分布区的“蜘蛛痣”。男性体内也能分泌少量雌激素,当肝功能严重障碍时,由于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下降而过多积聚在体内,导致男性乳房发育等9.简述胆红素的来源和去路。来源;70%胆红素来源于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生,其次来自其它色素蛋白分解。如衰老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作用下,释出血红蛋白,后者进一步释出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进一步在加氧酶作用下,分解转变为胆绿素,还原为胆红素,释放入血。去路:①胆红素入血后与清蛋白结合成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形式(统称未结合胆红素)而被运输②被肝细胞单独摄取的胆红素与Y-蛋白或Z-蛋白结合后被运输至光面内质网,在葡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下生成胆红素-葡糖醛酸酯,称为肝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③肝胆红素随胆汁分泌进入肠道,在肠菌作用下生成无色胆素原,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排出体外,小部分胆素原经门静脉被重吸收入肝,大部分又被肝细胞分泌入肠,构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④重吸收入肝的胆素原,少部分进入体循环,经肾随尿排出体外12.根据血液和尿标本化验结果如何区别三种黄疸?类型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血未结合胆红素显著增高增高变化不大血结合胆红素变化不大增高显著增高与重氮试剂反应间接反应强阳性双相反应阳性直接反应强阳性粪便颜色加深可变浅变浅或灰白色尿胆素(原)增多初期,一般增加减少或消失尿胆红素试验阴性阳性强阳性第二十二章药物代谢名词解释10.生物转化药物、毒物以及其他非营养物质在体内大多需经化学转变,改变其结构或极性,促使其排出体外,此过程称为~11.加单氧酶系是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中最重要的氧化酶,该酶系至少由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等成分构成的复合酶系,它可使大多数药物分子加上1个氧原子而发生羟化,进而改变其药效13.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需要与特殊的化合物(称结合剂)结合才能真正改变药物的极性,称为~14.药酶的诱导剂 许多物质可促进药物代谢酶的生物合成,称为药酶的诱导剂。药酶的诱导剂是产生药物耐药性的重要原因问答题7.药物转化的转运方式有哪些?药物通过胞膜的转运主要有被动扩散、帮助扩散、主动转运和胞吞、胞吐等方式8.比较帮助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异同点。相同点:两者都需要载体蛋白帮助不同点:主动转运是逆浓度差,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转运,需要消耗ATP工给能量10.何谓生物转化?试述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药物、毒物以及其他非营养物质在体内大多需经化学转变,改变其结构或极性,促使其排出体外,此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少量在肠黏膜、肺、肾脏进行,这是因为生物转化的酶主要在肝细胞内12.举例说明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生物转化的反应过程大致可分为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四种类型,其中氧化、还原、水解仅仅是药物分子本身发生初步的化学反应,不需要与特殊的化合物结合,称为第一相反应;结合反应需要与特殊的化合物(称结合剂)结合才能真正改变药物的极性,称为第二相反应14.举例说明药物生物转化的特点。①反应类型的多样性,如乙酰水杨酸水解去除乙酰基后生成的水杨酸,既可直接与UDPGA或甘氨酸结合生成相应的水杨酸结合产物;又可继续羟化成羟基水杨酸,再与UDPGA或甘氨酸结合生成多种结合产物,排除体外。②反应的连续性,如乙酰水杨酸先进行水解,然后再进行结合反应,或者水解后发生氧化生成羟基水杨酸,再进行结合反应。所以尿中的排出物可出现多种类型。③解毒与致毒的两重性,如烟草中含有的3,4-苯并芘,在体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促进排出体外,但经羟化酶作用生成7,8-二氢二醇-9,10-环氧化物却有极强致癌作用。又如苯胺在苯环上羟化可使之毒性减弱,但羟化成N羟氨基苯毒性反而增加15.简述影响药物生物转化的因素。(1)药物方面的影响:①药物的诱导②药物的抑制(2)种属、个体差异的影响(3)生理因素的影响:①性别②年龄③营养状态(4)给药途径及病理情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