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5页

创新性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探索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创新性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探索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而且要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不算是现代教育的成品,只有具有“创造愿望+知识技能+拼搏精神”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合格产品。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就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在教学方法上,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最终实现整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本人就有关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问题谈几点体会。第一、给学生创造一个创新教育的环境5 进行创新教育,关键是营造一个全新的、宽松愉悦的、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环境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彻底抛弃“师道尊严”和“灌输式教育”等陈旧的思想观念,与学生建立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容、思想上交流的民主平等关系;教育的艺术也是爱的艺术,人们传为美谈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透了就是爱的效应,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欣赏、肯定和赞扬学生,激发他们去发现的信心和创新的勇气。正如《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先生所说的:“如果不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你怎么能尊重学生的意见呢?你怎么会容忍他们的不同观点呢?你怎么会允许他反对你呢?如果不做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从何谈起呢?”第二、关注教学中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学习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应该是有区别的。学生的创新学习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对现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再创新”。虽然现行教材一般只是直截了当地给出知识的结论或逻辑推导过程,但很多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师对生物科学史的挖掘和创造性的处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来,完全是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的。5 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一些史实的介绍,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科学家是如何提出新问题,设计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又如在学习“中心法则”时,补充介绍科学家如何创造性地利用人体胰岛细胞中得到的信使RNA作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获得胰岛素基因,然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让大肠肝菌制造出人的胰岛素,造福于糖尿病人的过程。科学家在探索生命奥秘过程中的种种奇思妙想,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创造欲,教师可乘此机会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即使学生的一些认识和设想有的可能还很幼稚,但这些思维的火花中,很可能孕育着长成参天大树的创新种子。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确定的事实、系统的概念的掌握不再是主要的目的,而更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手段。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学会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我们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科学史的挖掘,不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不重视生物新技术、新成果的渗透,就等于放弃了许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机会。第三、大力倡导实验探索和研究性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获取的是现成的结论和知识,其大脑兴奋性就会降低,思维的惰性就会呈现出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应该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来实现,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在新编的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仅实验的数量增加了,类型也大大丰富了,许多的实验可以安排在新知识的讲授之中或之前进行。特别是新大纲还安排了学科研究性学习内容。这一切都为改革旧的接受性学习模式,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5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像科学家工作一样”的学习。它是以布鲁纳的发现法为理论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自主选择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最重要一个特点就是创新,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说,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性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亲身领悟体验科学家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真进行实验教学,开足开好学生实验,多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实验.更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应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心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的掌握和实验结果的死记硬背,转移到诸如问题和假说的发现和提出、研究方案和方法的优化设计和改进、研究材料和用具的获取和选择、研究现象和结果的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等方面上来。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对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如设计生态农业模式、探讨果实和贮藏保鲜方法、调查基因食品的开发和利用情况等。第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5 创造思维中最重要的是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又称逆向思维,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适当的点拨和有关情境的创设,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常规思维的反向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让学生思考:“假如缺少其中某一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后,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及其作用可谓是“水到渠成”。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书本和教师,鼓励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学生的思维成果,即使是貌似荒诞。教师也不要随便否定,应想方设法找出其中的合理因素加以肯定和鼓励。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通过教育开发和培养的。只要学生能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能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断改革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教无定法,学无定则,创新就是要突破过去。只有我们潜心研究,真正把创新教育贯彻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我们就一定能品尝到创新的丰硕成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