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6 MB
- 5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二十七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教学要求1.熟悉正黏病毒和副黏病毒的主要特点2.掌握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种类、机制及其与疾病流行的关系3.掌握血凝、血凝抑制、血吸附试验的方法、原理和意义4.熟悉流感病毒形态结构和基因组特点5.了解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要点6.熟悉麻疹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7.了解腮腺炎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8.了解冠状病毒的致病特点9.熟悉风疹病毒对孕妇的危害10.了解腺病毒和鼻病毒的致病性
科包膜转录与复制致病传播防治其他蛋白&功能/备注正黏病毒流感病毒(甲、乙、丙)Influenzav.(IAV/IBV/ICV)有-螺旋对称-有基质蛋白层HA(血凝素):结合唾液酸,使v黏附,介导c融合NA(神经氨酸酶):酶解唾液酸,释放病毒M1基质蛋白6-8节段(-)ssRNA细胞核复制核内NP蛋白的量可能调节这两种过程流行性感冒(局部);无病毒血症!(病毒大量复制→大量子代病毒→呼吸道上皮细胞死亡)抗原性漂移(点突变)抗原性转移(仅见于IAV,各节段RNA重配)飞沫手眼手鼻疫苗: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抗病毒)治疗:NA抑制剂(奥司他韦);M2抑制剂(金刚烷胺)M2离子通道:使内吞囊泡呈酸性,释放核衣壳NP衣壳蛋白:进入细胞核结合负链RNA启动病毒RNA的复制PB/PA:RNA多聚酶NEP:帮助核衣壳出核副黏病毒麻疹病毒Measlesv.有-螺旋对称-有基质蛋白层融合蛋白(F)小疏水蛋白(SH)受体黏附蛋白:麻疹v-血凝素H腮腺炎v-HN呼吸道合胞-G(-)ssRNA细胞质复制系统性感染,可感染免疫细胞抑制细胞免疫传染性很强-100%急性:高热、咳嗽、结膜炎、口腔黏膜科氏斑→红色斑疹慢性: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缺陷病毒导致)飞沫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支持治疗N/NP:衣壳蛋白。量低时,合成mRNA;量高合成正链RNA反义基因组L:RNA多聚酶M:基质蛋白,连接包膜&核衣壳腮腺炎病毒Mumpsv.低热头痛疲劳感、腮腺肿大;常见并发症包括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和急性胰腺炎飞沫唾液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主要病原体飞沫尚无疫苗支持治疗人偏肺病毒Metapneumov.///披膜病毒风疹病毒Rubellav有-二十面体对称E1:血凝素活性E2:与受体结合(+)ssRNA细胞质复制多感染5-10岁儿童:发热、麻疹样皮疹、淋巴结肿大胎儿:通过胎盘感染→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胎儿严重畸形、流产或死胎/婴儿先天性心脏病、黄疸性肝炎、肺炎、脑炎【孕妇血清中抗体可保护胎儿免受风疹病毒感染】飞沫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支持治疗风疹=德国麻疹=三日麻疹
冠状病毒冠状病毒EgSARS-CoVMERS-CoV有-螺旋对称血凝素-酯酶HEM蛋白:维持病毒颗粒形态E蛋白:包膜蛋白,离子通道功能,与c释放有关S蛋白:刺突蛋白(+)ssRNA细胞质【套叠式转录】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疾病: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普通感冒(HCoV-229E、HCoV-OC43)-流涕、咽痛、喷嚏、头疼、多发性脑组织硬化multiplesclerosis诊断:典型合胞体尚无疫苗(已研发&评估)支持治疗(单克隆抗体-抗病毒治疗)小RNA鼻病毒Rhinovirus无-二十面体对称(+)ssRNA细胞质主要经鼻黏膜和眼结膜入侵,在鼻咽部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大部分以胞间黏附分子为受体(很少CPE)引起成人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手鼻手眼飞沫尚无疫苗支持治疗颗粒形态&复制特征与肠道病毒相似;但不耐酸,且最适温度为33℃(感染上呼吸道URT)呼肠呼肠孤病毒Reoviridae无-二十面体对称分节段-10dsRNA细胞质很少产生症状,引起一些温和的呼吸道症状(鼻炎、喉炎、咳嗽、胃肠炎)尚无疫苗支持治疗【腺病毒感染后可产生中和抗体,对同行腺病毒有持久免疫力】腺病毒腺病毒Adenovirus无-二十面体对称壳粒:12×五邻体:每个上面各有一条纤突(含病毒吸附蛋白,有凝集RBC的活性)240×六邻体线状dsDNA细胞核腺病毒肺炎占病毒性肺炎20%-30%致病性弱,感染婴幼儿、儿童、免疫力低下人群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抵抗力较强,对脂溶剂、胰酶不敏感
选择题【A1型题】1.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划分的依据是A.包膜上的HA和NAB.核酸C.核糖核蛋白D.M蛋白E.核蛋白2.决定流感病毒型别的是A.RNPB.NPC.M1D.HA+NAE.NP+M13.由麻疹病毒引起的SSPE是A.隐性感染B.潜伏感染C.慢发病毒感染D.亚临床感染E.慢性感染4.SARS的病原体是A.呼吸道合胞病毒B.麻疹病毒C.鼻病毒D.流感病毒E.冠状病毒答案:1.A2.E(见PPT19)3.C4.E解析:3.麻疹患者疾病恢复后数年内或学龄前,可以发生亚急性硬化性脑炎(SSPE),为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变现为渐进性大脑衰退,一般在1~2年内死亡。除麻疹病毒引起的SSPE外,慢发病感染还包括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艾滋病、狂犬病病毒及朊粒引起的脑病(涉及总论的“病毒的感染类型”部分,参见书本P246)。【A2型题】1.6岁男孩,出现发热、疲劳、耳痛和脸颊肿大。下列哪个患者信息可以确诊他感染了腮腺炎病毒A.疫苗接种史B.腮腺炎接触史C.检测到腮腺炎病毒特异性抗体IgM抗体D.脑炎症状E.睾丸炎的临床表现2.20个月男孩出现发热、易怒、红色皮疹,起始于面部后扩散到全身。9岁时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被诊断为亚急性硬化性脑炎(SSPE),下述哪个说法正确A.缺陷性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灶脑组织中出现B.在脑脊液中检测到高滴度的麻疹病毒抗体C.风疹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D.大脑功能渐进性衰退E.注射疫苗的偶发现象3.8个月大婴儿怀疑为合胞病毒感染,最可能出现下列哪种临床疾病A.支气管炎B.脑炎C.脑膜炎D.咽炎E.胰腺炎答案:C、B、A
【B型题】A.风疹病毒B.麻疹病毒C.冠状病毒D.鼻病毒E.流感病毒1.属于小RNA病毒科的是2.容易引起胎儿先天畸形的是3.可引起SSPE的是4.可引起世界大流行的是A.HAB.NAC.NPD.M1E.M25.流感病毒中能与宿主细胞唾液酸受体结合的是6.组成流感病毒包膜的主要蛋白成分是7.抗流感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可选择性抑制8.与流感病毒离子通道有关的是答案:1.D2.A3.B4.E5.A6.D7.B8.E【X型题】1.流感病毒的变异机制有A.转导B.点突变C.基因重组D.基因重配E.溶原性转换
答案:BCD名词解释1.抗原性漂移antigenicdrift(2)流感病毒共有的抗原变异机制。主要源于编码HA和NA的基因发生点突变,导致抗原决定簇发生细小而持续的变化。病毒亚型不发生改变。部分人群对新毒株没有免疫力,引起小规模流行。2.抗原性转变antigenicshift(8)仅见于IAV。源于两种或多种不同亚型IVA感染同一细胞而发生的各节段RNA的重配。若重配后子代病毒能够增殖,则形成新病毒亚型。由于与前一次流行株抗原结构相异,人们缺乏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大流行。3.重配reassortment(2)(定义)基因组分节段病毒特有现象,同型病毒不同亚型/株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在子代病毒包装时,不同来源病毒基因组节段发生重新组合,形成重配株。(比较)与同源重组不同,不涉及多核苷酸链断裂及重连接。(类型)自然条件下重配→抗原性、物种/组织嗜性、致病性、传播能力等发生变化;培养条件下重配→定向筛选获得高复制性或温度敏感疫苗株,分子病毒学研究4.血凝试验hemagglutinationtest(1)(掌握)含有血凝素的病毒(如流感v、麻疹v、腮腺炎v)能选择性地使人或某种动物可以使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称为血凝,也称直接血凝反应。利用这一性质,设计血凝试验,测定能使RBC发生聚集的最高稀释度,以此稀释度下的病毒量作为1个血凝单位(HU)。红细胞吸附:人或动物红细胞与病毒感染细胞质膜表面HA相互作用,聚集吸附至血细胞表面血凝抑制:HA抗体抑制病毒粒子凝集红细胞,用于确定流感病毒感染及型/亚型,可用于临床血清抗体滴度测定5.血凝素hemagglutinin,HA三聚体糖蛋白,易变异,具有亚型特异性。主要功能有:①凝集红细胞,使多种动物或人的RBC凝集,可被特异性抗体抑制(血凝抑制现象);②吸附宿主细胞,使病毒进入机体细胞;③具有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6.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四聚体糖蛋白,易变异,具有亚型特异性。主要功能有:①参与病毒释放;②促进病毒扩散;③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能抑制酶的水解,但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简答题1.试述流感病毒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并分析甲型流感病毒易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的原因。(4)(掌握)(1)结构和功能:参见下方3、4题(2)甲型流感病毒易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的原因:①HA和NA的抗原性变异:有时变异幅度小,称为抗原性漂移,引起小流行;有时变异幅度大,形
成新亚型,称为抗原性转变,人们对新亚型病毒缺乏免疫力,易造成大的流行或世界性大流行。①易感群体中有效的感染、复制、传播能力:跨种后实现流行的必要条件,常涉及多个重配、突变事件。②传播机会大:现代公共交通工具、高人口密度住宅、学校等易感人群高密度聚集与流动。1.比较正黏病毒与副黏病毒(熟悉)特性正黏病毒科副黏病毒科病毒种类仅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毒形态有包膜;球形/丝状;核衣壳螺旋对称有包膜;球形;较大;核衣壳螺旋对称基因结构分节段;-ssRNA(对RNA酶敏感)不分节段;-ssRNA(对RNA酶稳定)抗原突变频率高低血凝有有溶血无有复制细胞核(特殊)细胞浆包膜表面蛋白HA、NA均有F蛋白2.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变异、导致流行的原因,如何防治。(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流感病毒呈球状或丝状。①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核心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甲型和乙型分为8个节段,丙型只有7个节段(缺少编码NA的基因);②包膜分为两层:外层主要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表面分布着呈放射状排列的两种刺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内层为基质蛋白1(M1).(2)复制周期转录和复制都在细胞核中进行,核糖核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变异与流行)流感病毒容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和温度敏感性变异。流感病毒根据抗原变异程度,存在两种模式:①抗原性漂移,流感病毒共有的抗原变异机制。主要源于编码HA和NA的基因发生点突变,导致抗原决定簇发生细小而持续的变化。病毒亚型不发生改变。部分人群对新毒株没有免疫力,引起小规模流行。②仅见于IAV。源于两种或多种不同亚型IVA感染同一细胞而发生的各节段RNA的重配。若重配后子代病毒能够增殖,则形成新病毒亚型。由于与前一次流行株抗原结构相异,人们缺乏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大流行。(防治)①疫苗:流感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使用的主要是灭活和减毒疫苗。灭活疫苗包括全病毒灭活疫苗和裂解疫苗,通过肌肉注射免疫,而减毒活疫苗(温度敏感突变株)则通过鼻腔喷雾法免疫。②药物:M2离子通道抑制剂(如金刚烷胺)—抑制IAV的M2离子通道→抑制病毒核衣壳的释放、神
经酰胺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抑制NA→抑制流感病毒的释放1.说明流感病毒HA、NA、M2蛋白的功能,在病毒生命周期的作用和在病毒免疫中发挥的作用。HA:三聚体糖蛋白,易变异,具有亚型特异性。主要功能有:①凝集红细胞,使多种动物或人的RBC凝集,可被特异性抗体抑制(血凝抑制现象);②吸附宿主细胞,使病毒进入机体细胞;③具有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NA:四聚体糖蛋白,易变异,具有亚型特异性。主要功能有:①参与病毒释放;②促进病毒扩散;③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能抑制酶的水解,但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M1:位于包膜内层的基质蛋白1,是含量最多的结构蛋白。功能:连接包膜和衣壳,保护病毒核心,维持病毒形态。M1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特异性,但其诱生的抗体没有中和流感病毒的能力,所以不具有保护作用。M2:位于包膜外层的基质蛋白2。功能:离子通道的作用,是病毒核衣壳释放和成熟所必需。(可使膜内pH值下降,促进病毒脱壳,有助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2.何为流感病毒抗原性漂移和抗原性转换?对流感的流行和疫苗研制有什么影响?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转换的定义:见名解人体接种流感疫苗后,可形成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中以抗HA抗体为主,具有中和病毒的作用,包括IgM、IgG和SIgA,在抵抗流感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血清中抗HA抗体对亚型内变异株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可持续1~3年,但亚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所以当流感病毒发生抗原性转换,产生新亚型流感病毒时,容易造成大规模流行。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的高变异性增大了人们应对流行性感冒的难度,人们无法准确预测即将流行的病毒亚型,便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另一方面,每隔十数年便会发生地抗原转变更会产生根本就没有疫苗的流感新毒株。但如果发生的事温度敏感性变异则有利于流感疫苗制备。3.人类是唯一传染源/宿主的微生物。霍乱弧菌、普氏立克次体、梅毒螺旋体、脑膜炎奈瑟菌、呼吸道感染病毒三剑客(麻疹、风疹、腮腺炎)、脊髓灰质炎病毒(陆强郭晨雯)
第二十八章胃肠道感染病毒教学要求【急性胃肠炎病毒】1.熟悉轮状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组特点与诊断的关系2.了解轮状病毒的致病机制及免疫作用3.了解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致病性【肠道病毒】1.熟悉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2.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特点3.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主要基因产物及其功能4.掌握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5.了解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6.了解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及新肠道病毒第一节急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RV诺如病毒NoV星状病毒AstV腺病毒EAdv病毒科呼肠孤病毒科杯状病毒科星状病毒科腺病毒科生物学性状病毒形态和结构无包膜,二十面体对称;11段dsRNA基因组;VP6:轮状病毒组抗原蛋白;VP4(糖蛋白G);VP7(蛋白酶敏感蛋白P);A组: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引起成人腹泻C组:引起散发腹泻ssRNA(+),无包膜3个开放阅读框ORFssRNA(+),二十面体对称核衣壳,无包膜dsDNA,二十面体对称,无包膜病毒感染和复制VP4吸附→受体介导胞吞或直接穿透→感染小肠绒毛顶端的成熟上皮细胞→细胞质中复制//核内合成DNA,细胞质装配结构蛋白,细胞核中组装成衣壳致病性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的主要症状为腹泻(吸收不良、分泌增加、呕吐)经口进入/气溶胶吸入→可能在肠道上部复制;感染效率极高,病毒颗粒稳定,60℃15min灭活临床表现:腹泻、呕吐人星状病毒是全球儿童胃肠炎重要病原之一;临床症状较轻:水样腹泻水样便,呕吐频繁;自限性感染免疫性CD8+T细胞;IgA/感染后产生长期存在的抗体生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主要为体液免疫)
流行病学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性极高;秋冬季高发人群中常年散发;暴发:学校、医院、养老院常见,食源性、水源性传播粪-口传播,流行株HAstV-1;人与动物来源的病毒重组,跨种传播飞沫、口、接触传播;婴幼儿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主要2岁以下,一年四季散发实验室诊断酶联免疫、胶乳凝集反应、RT-PCR(检测病毒核酸,灵敏度高)RT-PCR免疫荧光、酶联免疫法测抗原;RT-PCR检测分型免疫电镜法、酶联免疫斑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PCR预防和治疗(无抗病毒药物!)人-牛重配株五价疫苗(Rotateq);人源单价减毒活疫苗(Rotarix)/控制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干扰素第二节肠道病毒概论一.人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1.无包膜的小RNA病毒,球形,衣壳由69个亚单位构成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基因组为单正链RNA,两端为保守的非编码区,中间有且只有一个连续开放阅读框,5’端共价结合一小分子蛋白质VPg(与病毒RNA合成有关,引物)。2.迅速产生细胞病变(在培养基中可见病毒噬斑)。3.对理化因素抵抗能力较强。4.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以隐性感染多见。二.肠道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特点1.免疫健全个体感染多表现为隐性感染2.急性感染为主,肠道细胞内的病毒不易清除,故肠道病毒可持续很长一段时间。3.虽然病毒经消化道感染,但主要引起肠外症状。4.侵染CNS(中枢神经系统)通常不会导致永久性后遗症。5.突变重组可导致免疫性改变6.大多数无抗病毒药物治疗,可通过疫苗获得免疫力,预防该类疾病。三.小RNA病毒遗传与变异1.3Dpol负责RNA复制,种属间高度保守。2.VPg为引物,与正负链RNA产物共价连接,5’端无帽状结构。3.正链产物可作为翻译、复制模板,或包装入子代病毒。4.3Dpol突变率高。5.共感染时复制中途可发生模板切换,导致重组。四.所致疾病1.无菌性脑膜炎2.疱疹性咽峡炎3.手足口病4.流行性胸痛5.心肌炎和心包炎6.眼病五.肠道病毒种类1.
1.脊髓灰质炎病毒2.柯萨奇病毒3.人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4.新型肠道病毒第三节脊髓灰质炎病毒一.致病性1.人类为唯一天然宿主,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PVR)为CD155。2.PVR在靶细胞上的分布决定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细胞嗜性。3.传染源为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4.粪口途径传播,在口咽部和/或小肠建立初始感染,复制发生于相关的淋巴组织和肠上皮,进而通过血液侵染外周神经等其它组织器官。5.病毒沿神经轴突上行侵犯CNS。6.体内不感染肌肉组织,肌肉萎缩属次生损害。7.感染早期咽部可排毒,但很快消失,粪便排毒则可自感染起持续至中和抗体出现后数周。二.所致疾病1.潜伏期通常1-2周,~99%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发热、不适、嗜睡、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亦称顿挫感染,不侵犯CNS,数天后自愈。2.非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无菌性脑膜炎):上述症状之外出现颈、背强直、疼痛,绝大多数自愈,极少数进展为麻痹型。3.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急性驰缓性麻痹(acuteflaccidparalysis,AFP)/小儿麻痹症(infantileparalysis),多见于下肢,CNS受损严重时可表现为躯干及四肢麻痹,脑干延髓受损时可出现共济失调和未麻痹肌肉疼痛痉挛,发声、吞咽、呼吸等出现障碍,严重时死亡。三.PV免疫反应1.体液免疫为主,天然感染导致终生免疫,主要为型特异性保护。2.抗体产生速度快,但对已入侵CNS的病毒无效。3.母体抗体保护6个月。四.PV疫苗两种疫苗的比较IPV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又名Salk疫苗Sabin疫苗作用均可针对三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三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混合疫苗疫苗活性死疫苗不能在神经元中复制的减毒活疫苗产生抗体诱导产生IgG诱导产生IgA,IgG,IgM传染性无复制,上皮细胞无脱落,无传染性在肠道复制数周,肠道上皮细胞脱落,排毒,有传播可能(间接免疫)。突变回复没有突变和毒力回复的可能低可能性毒力回复,可引起疫苗相关麻痹性脊灰炎(VAPP)价格价格较高,操作繁琐价格较低,操作简便
第四节其他肠道病毒病毒所致疾病柯萨奇病毒A组(鼠)广泛性骨骼肌炎,导致迟缓性麻痹柯萨奇病毒B组局灶性肌炎,导致痉挛性麻痹,并常伴有心肌炎,脑炎和棕色脂肪坏死等埃可病毒无菌性脑膜炎、神经性麻痹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红疹、婴幼儿腹泻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炎选择题【A型题】1.肠道病毒是指经消化道感染和传播的疾病,其核酸类型是A.双链DNAB.单链DNAC.单正链RNAD.单负链RNAE.双链RNA2.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犯的部位是A.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B.脊髓前角抑制神经元C.脊髓前角感觉神经元D.神经肌肉接头E.海马回椎体细胞3.下列哪组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A.腺病毒,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ECHO病毒B.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甲型肝炎病毒,EB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甲型肝炎病毒D.冠状病毒,腮腺炎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EB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4.脊髓灰质炎病毒最主要的感染类型是A.迟发感染B.潜伏感染C.慢性感染D.急性感染E.隐性感染5.下列能引起人体手足口病的病毒是A.风疹病毒B.单纯孢疹病毒C.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新肠道病毒71型E.新肠道病毒70型
1.下列理化因素中不具有灭活肠道病毒的作用是A.紫外线B.脂溶剂C.氧化剂D.56℃,30分钟E.0.3%甲醛2.下列那一项不是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A.形态为球形,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B.不同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症状,同一种病毒可引起不同临床表现C.不耐乙醚、酸,对紫外线抵抗能力弱D.核酸类型为单正链RNAE.衣壳上的VP1,VP2,VP3位于病毒体表面,是与中和抗体结合的部位3.下列关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中,错误的一项是A.粪口途径传播B.可形成两次毒血症C.易感者为5岁以下幼儿D.多表现为隐性感染E.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肢体痉挛性麻痹4.患者为一名3岁幼儿园男孩,已经发热两天,流口水现象严重,食欲明显下降。查体发现患儿手足部位皮肤出现斑丘疹,伴有明显的口腔黏膜溃疡。初步判断最可能的病原体是A.EV71B.CVB3C.OPVD.星状病毒E.埃可病毒5.一名女孩在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后出现发热、颈背强直、暂时性肢体麻痹等症状,初步诊断为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最好的方法是A.不用减毒活疫苗B.不用灭活疫苗C.先用OPV,再用IPVD.先用IPV,再用OPVE.OPV+IPV同时使用11.可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型的是A.轮状病毒B.诺如病毒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D.疱疹病毒E.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12.经常引起急性胃肠炎,且基因组为双链分节段RNA的双层衣壳病毒是下列哪个病毒科成员A.星状病毒科B.杯状病毒科C.呼肠病毒科D.冠状病毒科E.腺病毒科【X型题】13.以下哪些病原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A.霍乱弧菌B.铜绿假单胞菌C.甲型肝炎病毒D.结核分枝杆菌E.脊髓灰质炎病毒14.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原是A.诺如病毒B.柯萨奇病毒C.埃可病毒D.轮状病毒E.肠道病毒68型参考答案:1.C2.A3.C4.E5.D6.B7.C8.E9.A10.D11.A12.C13.ACE14.AD3.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冠状病毒和腮腺炎病毒是通过呼吸道传播,EB病毒是通过唾液传播。5.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柯萨奇病毒A16,另一种是新型肠道病毒71。我国流行的主要是新型肠道病毒71。6.无包膜病毒对脂溶剂不敏感。名解1.Sabin疫苗(sabinvaccine)(4)Sabin疫苗即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经口服接种,可诱发产生血清抗体和肠道局部sIgA,并可以阻止野毒株在肠道的增殖和人群中的流行,但有毒力回复的可能性。2.Salk疫苗(Salkvaccine)即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采用肌内注射接种,诱发产生血清抗体,无毒力回复的可能,安全性高。简答题1.肠道病毒检查及实验设计?(1)(1)检查方法:病毒分离与鉴定设计思路:取粪便标本经抗生素处理后,接种于人源性传代细胞。病毒咋细胞质中复制,培养7~10天后出现细胞病变,再用中和试验进一步鉴定病毒的血清型。(2)检查方法:血清学试验设计思路:取患者发病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做中和试验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效价,若恢复其效价有4倍及以上增长,则有诊断意义。
(1)检查方法:快速诊断设计思路:用核酸杂交、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检测患者咽拭子、粪便等标本中的病毒基因组的存在,从而进行快速诊断。(张轩志瞿欣瑜)
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教学要求:掌握:1.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组成及其临床意义熟悉:1.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免疫及特异性防治2.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检测及其结果分析3.乙型肝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4.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与免疫了解:1.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制与免疫、基因结构与复制过程特性与病毒持续性感染2.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与实验室诊断3.其他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了解)1.形态和结构病毒科:小RNA病毒科嗜肝RNA病毒属核酸类型:单正链RNA(+ssRNA)形态:无包膜,球形颗粒,20面体对称2.感染和复制基因组:1个ORF,分为3个功能区:P1(编码衣壳蛋白),P2、P3(编码非结构蛋白)病毒衣壳:由60个相同亚单位壳粒构成。人HAV只有一种血清型。宿主:人类(主要)、黑猩猩、狨猴,可用多种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一般不产生细胞病变,易形成持续感染抵抗力:对pH有较强抵抗力,对热有很强抵抗力,100℃5min灭活,紫外线迅速灭活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1.致病性进入人体后,穿透肠粘膜,经门静脉血进入肝脏,在肝脏复制,产生病毒血症。具有肝细胞趋性,但不导致细胞病变2.免疫性针对病毒结构蛋白的IgM抗体先于临床症状产生,随后产生的IgG抗体能提供终生免疫保护。纯化的HAV粒子有良好的抗原性,能产生高效价中和抗体,但人工合成的相应多肽较难产生中和抗体。三、流行病学和防治1.流行病学传染源:潜伏期末期、急性期早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依赖于感染者粪便大量排毒传播途径:粪-口途径:常见传播方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食物传播、男男同性性传播、输血感染性:人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婴幼儿感染多为隐形感染,症状少而轻;成人感染多为临床型,症状较重
2.实验室诊断²血清抗-HAVIgM阳性;²急性恢复期血清抗-HAVIgG滴度呈4倍升高;²临床症状出现1-2周后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病毒粒子;²IgG阳性而IgM阴性,表示既往感染过,或接种过甲肝疫苗。²基于核酸检测:RT-PCR3.预防和治疗治疗:自限性疾病,以对症处理为主,尚无有效的甲肝抗病毒治疗药物。预防:提高卫生水平,切断传播途径疫苗:灭活疫苗: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减毒活疫苗为我国特有。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掌握)1.病毒形态和结构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核酸类型:部分双链的松弛环状DNA(rcDNA),正链不完整形态: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颗粒,由包膜+核衣壳组成X蛋白Dane颗粒包膜核衣壳乙肝表面抗原脂质大包膜蛋白:HBsAg+preS2+preS1中包膜蛋白:HBsAg+preS2小包膜蛋白:HBsAg:出芽时暴露在病毒颗粒外形成HBsAg的主要表位衣壳:核心蛋白(又称核心抗原,HBcAg)二聚体组成的二十面体颗粒病毒DNA:部分双链的松弛环状DNA,rcDNA,编码4个基因多聚酶:4个结构域表面蛋白核心蛋白多聚酶末端蛋白间隔区逆转录酶RNaseH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亚病毒颗粒,仅由包膜组成基因:基因组编码4个基因:1.表面蛋白:大中小表面蛋白2.核心蛋白:表达核心抗原(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表达前核心蛋白,酶切后成为分泌的e抗原(HBeAg)(诱导免疫耐受,促进持续感染)3.多聚酶:HBV的复制酶,分为4个结构域:末端蛋白(负链DNA合成的引物)、间隔区、逆转录酶(包含酶活性中心)、RNaseH(复制过程中降解DNA-RNA双链中的RNA前体)1.X蛋白:弱的转录激活蛋白
2.病毒感染和复制1)病毒通过低亲和力受体吸附内吞;2)病毒脱去包膜释放核衣壳;3)核衣壳释放rcDNA入核,通过细胞的DNA修复机制转化成cccDNA;4)宿主的转录酶以cccDNA为模板转录出pgRNA(编码核心蛋白和聚合酶)、preS/SmRNA、XmRNA(编码X蛋白);5)转录物出核、翻译;6)聚合酶、细胞组分和pgRNA等组装成核衣壳,聚合酶以pgRNA为模板合成负链DNA;7)聚合酶降解pgRNA;8)子代正链DNA合成;9)核衣壳在内质网-高尔基体包膜化;10)部分核衣壳重新进入细胞核,脱壳并修复成cccDNA;11)借助细胞分泌通路分泌出细胞而重新成为成熟的病毒体。二、致病性和免疫性HBV急性感染预后与年龄有关,新生儿和儿童易转为慢性感染HBV慢性感染可分为:²免疫耐受期:血清病毒DNA载量很高,HBeAg和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²免疫清除期:HBVDNA下降,转氨酶升高²非活动期:HBeAg血清学转换、HBVDNA下降,转氨酶水平恢复正常体内仅肝实质细胞可被HBV有效感染,一般不引起细胞病变,引起急/慢性肝炎主要由获得性免疫反应所致,持续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HBV免疫反应特征:1)HBV感染肝细胞可能不激活固有免疫;2)表面抗体反应依赖于T细胞;3)急性感染恢复后患者CD4+T细胞反应强,慢性感染则弱;4)CD8+T细胞反应在病毒致病和清除中极为重要,HBeAg、HBsAg、X蛋白都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三、流行病学和防治1.流行病学和检测传染源:病人、HBsAg携带者传播途径:性传播,母婴传播,不安全注射、输血、透析血清学标志物:(掌握)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IgG和IgM(两对半)ØHBsAg是感染的标志;Ø急性感染阶段,血清HBsAg出现后1-2周,抗HBcIgG和IgM开始出现;Ø抗HBcIgG持续存在于整个慢性感染阶段;Ø抗HBs出现表示获得HBV免疫;Ø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者:仅有抗HBs阳性;ØHBV感染恢复者:抗HBs阳性,抗HBcIgG阳性;
Ø隐匿感染者:HBsAg阴性,抗HBcIgG阳性,抗HBs阴性,肝脏可检测到HBVDNA;Ø疾病进入非活动期标志:HBeAg血清学转换,HBVDNA下降、转氨酶水平恢复正常。2.预防和治疗主动免疫可以保护未暴露人群免受HBV感染;急性HBV感染为自限性过程,以支持治疗为主;仅病程延长、急性重症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抑制HBV复制和肝脏炎症,组织疾病向肝硬化和肝癌发展。药物:a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存在问题:应答率低,不良反应大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对已存在的cccDNA无直接作用,停药后易出现反弹)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了解)1.形态和结构有包膜,基因组为线状+ssRNA,一个ORF。病毒颗粒常含有宿主的载脂蛋白。结构蛋白:C(核衣壳)、E1、E2(包膜蛋白,病毒颗粒的包装及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非结构蛋白:病毒的复制,调节病毒颗粒的包装和释放2.感染和复制HCV表面的包膜蛋白和特异性受体分子(CD81、OCLN等)相互作用,病毒颗粒通过内吞途径进入细胞。CD81和OCLN决定HCV进入的种属特异性。HCV还能以细胞间传递的方式感染邻近细胞,因此可以抵抗大部分中和抗体的中和作用。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1.致病性急性感染无症状/亚临床为主,15-45%自愈,愈后抗体持续存在,但基本无保护力慢性感染病毒血症延续>3-6m,不经治疗通常终生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亚临床感染或活动性肝炎,病毒血症和抗体持续存在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风险随感染时间延长逐年升高,合并HIV/HBV等其它感染及其它影响肝功能因素时预后更差肝外症状包括冷球蛋白血症、肾小球肾炎、甲状腺炎、2型糖尿病、某些皮肤病等免疫相关症状;还可能出现认知障碍、抑郁等神经/心理症状2.免疫性
固有免疫:I型干扰素(IFN-α、β),III型干扰素(IFN-λ)获得性免疫:8-12周,CD4+T细胞(分泌IL-2、IFN-γ、TNF-α)免疫逃逸:(1)HCVNS3蛋白酶可以抑制干扰素产生或抑制干扰素发挥效应;(2)RdRp低保真导致RNA高突变,被膜蛋白E1/E2尤其高变,导致体内产生大量序列突变的病毒准种;(3)HCV存在细胞间传递的感染方式。一、流行病学与防治(了解)1.流行病学6个基因型(1-6),个别基因型可进一步划分亚型(我国1b、2a、2b为主),各型地理分布不同,预后、药物治疗应答亦可有差异。血液传播为主。2.临床检测血清学检测EIA/RIBA检测HCV抗体:阳性指示暴露史,需进行核酸检测EIA等检测核心抗原:阳性指示感染病毒学检测血清HCVRNA检测(金标准):实时荧光定量PCR,感染确认、自愈/治疗效果确认血清HCVRNA分型:预测预后、选择治疗方案HCV抗体阳性时应同时检测HBV/HDV/HIV等其它肠外途径传播病毒感染指标3.预防和治疗防:无预防性疫苗治:根据基因型、纤维化/硬化等晚期症状是否出现及严重程度进行选择。出现纤维化/硬化时应进行抗病毒治疗,条件允许时未出现纤维化/硬化亦应治疗,药物首选二代DAAWHO推荐对于大多数基因型,使用两种不同类型二代DAA治疗12/24周干扰素+利巴韦林(24/48周)疗法副作用大、有效率低,WHO推荐仅用于个别基因型感染,且应联合使用1种二代DAA,疗程12/24周治疗终点: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virologicalresponse,SVR):血清HCVRNA连续12-24周低于检测下限第四节丁型肝炎病毒一、致病性与免疫性(了解)1.HBV/HDV共感染急性自限性肝炎为主,因HDV相对比例不同,可出现一或两次显著感染。出现重症/暴发形肝炎的比例显著高于HBV单感染,超过20%的病例发展为肝硬化。垂直报道较为少见。2.HBV单感染个体HDV超感染通常导致急性肝炎症状,易与慢性乙肝再激活混淆,暴发性肝炎发生率高于慢性乙肝。急性肝炎消退后基本发展为乙肝+丁肝,后续进展与乙肝类似,但硬化/肝癌等发生的风险和进展速度显著高于乙肝。3.免疫性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在清除病毒和决定疾病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反应延迟或过弱——感染慢性化;免疫反应过强——暴发性肝衰竭。急性共感染(血清):anti-HDVIgM→anti-HDVIgG;HDVRNA较高;anti-HBcIgMCHB超感染(血清):anti-HDVIgM→anti-HDVIgG;HDVRNA较高;anti-HBcIgG;随着慢性化过程,HBV和HDV的抗体均可升高
一、流行病学与防治(了解)防:乙肝疫苗,加强血液和血制品的管理,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治:急性共感染——支持治疗为主,重症及暴发性肝炎需重症监护,常需肝移植CHB超感染——无有效DAA抑制HDV,干扰素治疗有效率低,与单纯CHB相比,CHD+CHB病人应更加注重回避不良预后高危因素,严格定期监测。第五节戊型肝炎病毒一、致病性与免疫性(了解)1.潜伏期:2-8周,平均潜伏期为40天。2.侵入途径:粪口传播→小肠(门脉循环)→肝脏(复制)→胆道系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粪便(排出)3.临床表现:人免疫健全个体——无症状/亚临床感染,急性肝炎临床表现及免疫反应类似HAV。肝区疼痛,发热,恶心,厌食等,并常伴有肝轻度肿大。部分患者有黄疸。偶见胰腺、肾脏、神经等肝外器官组织受累。通常预后良好,儿童转归比成人好。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个体感染HEV3可出现慢性感染:ALT升高不显著,黄疸罕见,持续病毒血症,快速进展为肝硬化流行区HEV1/2感染孕妇预后差,可出现爆发性肝炎及产后出血、子痫等产科并发症,孕期6个月以上产妇感染死亡率可达20-25%;可造成流产、早产、死胎及新生儿感染二、流行病学与防治(了解)1.流行病学流行区:HEV1/HEV2为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暴发多见于雨季非流行区:HEV3/HEV4为主,主要通过动物源性传播、粪口途径传播、肠外途径进行人间传播2.临床检测HEV-IgM(近期感染的标志);HEV-IgG(机体具有免疫力);RT-PCR(科研)3.防治防:减少污染、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HEV-239疫苗。治:对症治疗和营养支持,急性期隔离。附表:表1:不同型别的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型别HAVHBVHCVHDVHEV病毒科微小RNA病毒科肝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δ病毒科戊型肝炎病毒科核酸类型+ssRNAdsDNA(不完全环状)+ssRNA线状﹣ssRNA+ssRNA形态、大小圆球形,27nm圆球形,42nm圆球形,30-80nm圆球状,35nm形如杯状,表面有突起和刻缺,
32-34nm包膜无有,含HBsAg有有,含HBsAg无ORF及编码蛋白1个ORF4个ORF,分别为S,C,P和X区1个ORF,编码9个ORF3个ORF血清型14尚不能通过血清型分型——基因型(我国主要型别)I-VII(IA)A-H(B、C)1-6(1b,2a)I-III(I)至少8个(I、IV)体外细胞培养生长缓慢尚未成功有表达高感染HCV颗粒报道尚未成功有表达病毒样颗粒的报道抵抗力对热抵抗力较强室温、干燥环境下存活力较强较弱较稳定,对酸敏感热稳定表2:各型肝炎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后及预防比较型别HAVHBVHCVHDVHEV传染源潜伏期末期、急性早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人、HBsAg携带者病人、无症状携带者HBV、HDV病人尤其是慢性HDV感染者潜伏期末期、急性期早期病人传播途径粪口传播输血、注射、性行为、垂直传播输血、注射、性行为、垂直传播输血、注射、性行为、垂直传播少见粪口途径流行情况广泛广泛较广少地域性临床表现潜伏期2-6周1-6周2-10周2-6周2-8周急性期+++++慢性期﹣+++﹣重症期少少少经常妊娠期间携带者﹣+++﹣诱发肝癌﹣++﹣﹣实验室诊断诊断:抗HA-IgM流行病调查:HA-IgG检测病毒:RT-PCRRIA(放射免疫分析),EIA(酶联免疫测定)二对半、核酸杂交、PCR用Anti-HCV检测HCVRNA抗原检测:HDAg(急性早期及免疫缺陷病人)抗体检测:anti-HDAgIgM、IgG病毒核酸:GC含量高、二级结构多、变异性大,尚未实现标准化、商业化常规:EIAIgM,IgG非常规:PCR,EIA,IF预后有慢性倾向,预后差,可致肝癌加重HBV感染,预后差通常预后良好,孕妇易死亡
有慢性倾向,与肝癌相关。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可治愈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未上市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毒活疫苗HBsAg基因工程疫苗无可用HBsAg基因工程疫苗HEV-239疫苗选择题【A1型题】1.HAV与肠道病毒不同点是A.无包膜的小球形病毒B.隐性感染多见C.对乙醚、酸有抵抗力D.粪口途径传播E.细胞培养时增殖缓慢,一般不引起细胞裂解2.HBsAg在血清中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是A.Dane颗粒B.小球形颗粒C.免疫球蛋白D.管型颗粒E.免疫复合物3.HDV的复制中,需HBV为其提供的主要物质是A.复制酶B.反转录酶C.核蛋白D.整合酶E.外衣壳蛋白4.HEV与HAV的不同点是A.粪口途径传播B.隐性感染多C.一般不转为慢性D.患者多为成人,病死率高E.潜伏期末至急性期初,粪便排毒量最多5.下列HBV病毒中,不属于病毒结构蛋白的是A.HBsAgB.HBcAgC.HBeAgD.PreS1AgE.PreS2Ag6.HBV与一般DNA病毒的不同之处是A含有DNA多聚酶B含有衣壳蛋白C病毒复制时在细胞核内合成DNA,在胞质合成蛋白质DDNA复制时有逆转录过程E基因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7.关于肝炎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B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源性传播C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一般不易慢性化D丁型肝炎可与HBV共感染E戊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与HAV相同8.关于肝炎病毒,下列描述有误的是A.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B.均为单正链RNA病毒C.甲、戊型为消化道传播D.分类学上属于不同的病毒科E.乙、丁型感染者血清均可检出HBsAg9.Dane颗粒是指A.甲型肝炎病毒体B.乙型肝炎病毒体C.丙型肝炎病毒体D.狂犬病毒内基小体E.戊型肝炎病毒体10.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是A.HBsAgB.HBeAgC.HBcAgD.抗-HBsE.抗-HBe11.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IgM(+),该患者为A.既往感染者B.急性感染者C.慢性感染者D.无症状HBV携带者E.处于急性感染恢复期12.某患者,患乙型肝炎多年,近日病情加重,发展为重症肝炎,该患者可能是同时感染了哪种病毒A.HAVB.HCVC.HDVD.CMVE.HEV【A型题答案】1.E2.B3.E4.D5.C(HBeAg不属于结构蛋白,是前核心蛋白切割加工后形成并分泌到血循环中的,一般不出现在HBV颗粒中)6.D7.C8.B9.B10.A11.B12.C【B型题】A.HAVB.HBVC.HCVD.HDVE.HEV1.属于缺陷病毒的是2.属于黄病毒科的是3.孕妇感染后死亡率高的病毒是4.复制时需要嗜肝DNA病毒辅助的是5.多感染儿童,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病毒是6.可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环蛋白紧急预防的是7.可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预防的是8.目前最易在体外细胞培养的肝炎病毒是9.感染最易慢性化的肝炎病毒是10.核酸类型是DNA的肝炎病毒是A.HBcAgB.HBsAgC.HBeAgD.anti-HBsE.anti-HBe11.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的是
1.血清中不易检测到的是2.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是3.由HBV的C基因编码的是4.HBV感染的主要指标是5.HBV复制具有强感染性的指标是6.可表示乙肝患者预后良好征向的指标是7.制备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是8.感染HBV后,血清中最先出现的是【B型题答案】1.D2.C3.E4.D5.A6.A7.A8.A9.C10.B11.B12.A13.D14.A15.B16.C17.E18.B19.B【X型题】1.乙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有A.核心抗原含两条完整环状DNAB.含有双层衣壳,内衣壳仅由核心抗原构成C.有三种不同的表面抗原D.复制时存在反转录过程E.慢性感染者常有肝外症状2.丙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有A.具有包膜结构的球形病毒B.对脂溶剂敏感C.感染易慢化,是肝癌常见的病因之一D.免疫原性不强,毒株易变异E.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3.通过血液传播引起肝炎的病毒有A.CMVB.HBVC.HCVD.HDVE.HIV4.戊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有A.单正链RNA病毒B.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C.孕妇感染后死亡率高D.容易发展成慢性感染E.可以接种疫苗进行预防【X型题答案】1.BCDE2.ABCDE3.ABCD(巨细胞病毒能引起新生儿肝炎)4.ABCE名词解释1.Dane颗粒(11次)即大球形颗粒,由Dane首先发现,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病毒颗粒,电镜下呈球形,具有双层结构,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其中包膜由脂质和乙肝表面抗原组成,核衣壳包括衣壳、病毒DNA、多聚酶等。2.HBsAg乙肝表面抗原(3次)HBV表面抗原,是HBV的主要包膜蛋白,大量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3.HBeAg
HBVe抗原,是前核心蛋白经酶切后形成的产物,游离于血循环中,也可存在于肝细胞的胞质和胞膜上,其消长与病毒颗粒及病毒DNA多聚酶的消长基本一致,故可作为HBV复制及具有传染性的指标之一。4.HDV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需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其包膜蛋白为HBV编码的HBsAg,病毒颗粒内部由HDVRNA和与之结合的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组成。问答题1.解释临床用于检测乙肝“二对半”指标的意义(3次)两对半指临床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sAg和抗-HBs:HBsAg是机体感染HBV后最先出现的血清学指标,HBsAg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是HBV感染的指标之一,也是筛选献血员的必检指标。抗-HBs是HBV的特异性中和抗体,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既往HBV感染者或接种HBV疫苗后,抗-HBs的出现表示机体对乙型肝炎有免疫力。HBeAg、抗-HBe:HBeAg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活跃,由较强的传染性,如转为阴性,表示病毒复制减弱或停止。若持续阳性则提示有发展成慢性肝炎的可能。抗-HBe阳性表示机体已获得一定的免疫力,HBV复制能力减弱,传染性降低。抗-HBc:抗-HBcIgM阳性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具有强的传染性。抗-HBcIgG在血中持续时间较长,是感染过HBV的标志,检出低滴度的抗-HBcIgG提示既往感染,滴度高提示急性感染。2.五种肝炎病毒比较传染途径、预后(2次)型别HAVHBVHCVHDVHEV传播途径粪口传播输血、注射、性行为、垂直传播输血、注射、性行为、垂直传播输血、注射、性行为、垂直传播少见粪口途径预后有慢性倾向,预后差,可致肝癌有慢性倾向,与肝癌相关。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可治愈加重HBV感染,预后差通常预后良好,孕妇易死亡3.HBV的抗原组成及临床意义(2次)1)HBsAg:为糖基化蛋白,大量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含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因此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2)HBcAg:为HBV的衣壳蛋白,主要存在于HBV核衣壳里面,其外被包膜所覆盖,一般不游离于血液循环中,故不易从感染者的血中检出。HBcAg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非保护性抗体抗-HBc及细胞免疫应答。3)HBeAg:是前核心蛋白翻译加工后的产物,游离于血循环中,可作为HBV复制及具有强传染性的指标之一。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e,对清除HBV由一定的作用。4.简述HBV的Dane颗粒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抗原组成见2病毒颗粒结构(马丽云沈洁茹)
第三十章出血热病毒教学要求1.汉坦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及防治原则。2.埃博拉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3.其他出血热病毒第一节汉坦病毒hantavirus一、生物学性状:形状:有包膜,圆形/卵圆形基因: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分大中小三个片段。抵抗性:对酸与脂溶剂敏感。培养:多种原代,传代与二倍体细胞对其敏感,如VeroE6,A549宿主:啮齿动物二、致病性与免疫性:所致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PS)HFPS:症状:1、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2、发病初期为眼结膜,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出血点,有三痛(头,眼眶,腰)三红(面,颈,上胸部)3、数天后可病情加重,为多脏器充血与肾衰竭预后:1-15%死亡率HPS:症状:发热,进行性加重咳嗽与急性呼吸衰竭,无严重出血预后:50%死亡率。免疫性:1.HFPS与HPS可产生IgG,M,A,E。2.最多为IgG抗体,在急性感染期出现3.起保护作用为汉坦病毒G1,G2糖蛋白抗体4.有终身免疫性流行病学与防治传染源:啮齿动物传播途径:动物源传播(主要),虫媒传播,垂直传播;一般不能在人与人之间水平传播易感性:人普遍易感,但多为隐形感染。有季节性临床检测:血清学检测抗体,免疫组化,PCR治疗:支持疗法,早期使用利巴韦林有一定效果。
第二节: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一、生物性状: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单股负链RNA,螺旋对呈,有包膜二、所致疾病:埃博拉出血热病程:初期为高热,头痛,肌痛,乏力中期为呕血,出血热症状后期因休克,多器官衰竭,DIC死亡三、治疗:支持治疗四、检测:P4实验室内,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第三节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hemorrhagicfeverVCFHFV)一、生物学性状:形状:有包膜,圆形/卵圆形基因:分节段的负链RNA,分大中小三个片段。抵抗性:对酸与脂溶剂敏感。培养:多种原代,传代与二倍体细胞对其敏感,如VeroE6,A549宿主:啮齿动物二、流行病学特征:宿主为啮齿类动物与野生,家养动物。传播途径:虫媒传播(硬蜱),动物源传播,人际传播。所致疾病:1、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为靶细胞2、潜伏期为7天左右,急骤起病,初期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肌痛。后期开始皮肤,黏膜,生殖道出血。死亡率10-40%免疫性:病后免疫持久。治疗:支持疗法,利巴韦林。第四节:其他出血热病毒马堡病毒(marburgV)登革病毒(DengueV)黄热病病毒(YellowFeverV)选择题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病致病特点,下面哪项是错误的:A典型的病例有三大主症,临床经过5分期B病毒是发病的始动因素C可导致免疫病理损伤DI型,III型变态反应参与了发病E起病急,发病快,无潜伏期2.汉坦病毒的正确描述:A是无包膜的单负链RNA病毒
B主要通过虫媒传播C抵抗力强D不引起CPEE不凝集鹅红细胞答案:1.E(有潜伏期,一般两周左右)2.D名解1.Hemorrhagicfever出血热:一类以发热,皮肤,黏膜出现斑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可能伴有低血压和休克为特征。2.HFRS:肾综合征出血热。以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坏和免疫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主要由汉坦病毒引起。(沈晓天)
第三十二章人乳头瘤病毒(HPV,humanpapillomavirus)教学要求1.了解人乳头瘤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一、生物学性状:(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²无包膜,二十面体对称²双链环状DNA病毒(二)感染和复制:利用宿主的DdDp²嗜皮肤型和嗜黏膜型;²高危型(HPV16>>HPV18)和低危型;二、致病性:HPV感染可引起皮肤疣、生殖器疣、宫颈癌、咽喉癌、直肠癌、阴茎癌嗜皮肤型——通过直接接触皮肤伤口嗜黏膜型——性接触传播,在生殖器部位感染,是尖锐湿疣等生殖器损伤病变的病因三、预防HPV预防性疫苗采取VLP的形式;²双价:HPV16、18【保护率:70%】²四价:HPV16、18、6、11²九价:HPV16、18、6、11、31、33、45、52、58【保护率90%】选择1.引起尖锐湿疣的病原体是:54A.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B.人乳头瘤病毒HPVC.EB病毒EBV54D.人免疫缺陷病毒HIVE.巨细胞病毒CMV54
1.关于HPV叙述错误的是:A.可引起上皮增殖形成疣B.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C.能在常规细胞中培养D.病毒感染只限于局部皮肤和黏膜E.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答案:1.B2.C【问答题】1.列举几例可以引起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及其所致疾病HPV——尖锐湿疣HIV——艾滋病淋病奈瑟菌——淋病梅毒螺旋体/苍白密螺旋体——梅毒溶脲脲原体——非淋菌性尿道炎NGU、不育症、胎儿流产人型支原体——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生殖支原体——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如NGU)、性病淋巴肉芽肿(由LGV导致)2.列举4例与人类肿瘤发生有关的病毒及其所致疾病HBV——肝癌HTLV——成人T细胞白血病HPV——宫颈癌EBV——鼻咽癌54
第三十一章虫媒病毒Arbovirus教学要求1.掌握乙脑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2.熟悉乙脑病毒的血清学诊断3.了解登革热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4.了解森林脑炎病毒虫媒病毒概述一.定义指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的病毒。二.特点1.吸血节肢动物为媒介宿主和储存宿主,通常终生无症状感染并可能经卵传代。2.脊椎动物主要受带毒节肢动物叮咬后感染,多数病毒不发生脊椎动物间直接水平或垂直传播,但可能传染未感染的节肢动物。3.大多数虫媒病毒既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兽共患病。4.由于节肢动物的分布、消长和自然环境和季节密切相关,所以虫媒病毒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第一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TypeBEncephalitisVirus一.流行学特点1.无症状感染比例高,有症状时可侵犯CNS,可造成死亡或永久后遗症。2.以蚊为媒介宿主,蚊虫吸血传播,可经卵传代。鸟类为重要储存宿主。以家猪、水禽为主要扩增宿主(感染通常不致病,但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重要的传染源),蝙蝠亦可能携带。人不能感染蚊!3.人和马等家畜由带毒蚊虫叮咬感染,患者病毒血症时间短、滴度低不足以造成蚊虫感染。5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隐形(无症状)感染为主,感染后免疫力持续稳定。2.单一血清型。3.中和抗体介导体液免疫。4.潜伏期5-15d,首先出现无特征性的流感样症状,部分患者进展为无菌性脑膜炎或急性脑炎,死亡率20%左右,存活患者中30-50%出现神经、认知和精神方面后遗症;感染后终身免疫。5.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大类。三.防治(一)诊断1.乙脑特异性IgM和IgG检测2.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病毒蛋白抗原3.RT-PCR快速检测(二)预防:灭活乙脑疫苗;减毒活疫苗第二节登革病毒DengueVirus(DENV)一.流行学特点1.4个血清型,全球传播,为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虫媒病毒2.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蚊吸血传播,可经卵传代。3.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4.感染患者病毒血症可以造成蚊子感染,可在城镇地区形成爆发流行。二.致病特点²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两种不同临床特征,DF(Denguefever)和DHF/DSS。²DF症状较轻,自限性疾病,临床特征有高热、头痛、皮疹、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持续3-7天。部分患者在热退后1-5天体温再次升高,表现为马鞍热或双峰热。少数患者疼痛剧烈,因而登革热也被称为断骨热。²DSS/DHF是登革热的严重临床类型,病情较重,初期有典型登革热的症状体征,随后病情迅速发展,表现为皮肤大片紫癜及瘀斑,严重出血可进一步发展为出血性休克。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渗漏而导致广泛出血和休克。三.免疫性1.病毒主要感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通常认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不是由于病毒感染血管内皮细胞所致,而可能与T细胞等。免疫细胞造成的细胞因子风暴等机制有关。2.感染后对同型病毒终身免疫,对异型病毒短期保护,后续感染异型病毒易出现临床症状和重症。3.Antibody-dependentenhanement,ADE(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非中和性交叉反应抗体结合DENV后,通过靶细胞膜上Fc受体与靶细胞融合促进病毒感染。四.防治原则目前登革疫苗尚未研制成功,也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因此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手段。54
第三节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encephalitisvirus)/森林脑炎病毒(forestencephalitisvirus)²野外循环以啮齿类、有时包括鸟类为宿主,人通过蜱虫叮咬或食用感染家畜来源的未消毒乳制品传染。²临床表现通常为流感样自限性疾病;部分感染者出现CNS症状(脑膜炎、脑炎、脊髓炎、神经根炎)以至死亡,存活者可出现永久后遗症。²灭活疫苗提供较有效保护,并且对同血清群其它病毒有一定交叉保护。54
选择题【A型题】1.在我国已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是A.蚊B.蜱C.蚤D.虱E.狗2.给流行区幼猪进行特异性疫苗接种可以降低人群发病率的是A.流行性感冒B.肾综合征出血热C.乙型脑炎D.登革热E.脊髓灰质炎3.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的病毒是A.汉坦病毒B.登革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森林脑炎病毒E.布尼亚病毒4.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的病毒是A.流感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性肝炎病毒D.乙型脑炎病毒E.登革病毒5.可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毒是A.登革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戊性肝炎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轮状病毒6.蚊是乙型脑炎病毒长期储存宿主的主要原因是A.蚊可叮咬多种家畜或禽类B.乙型脑炎病毒不会使蚊得病C.乙型脑炎病毒可以在蚊体内形成病毒血症D.蚊体可携带乙脑病毒越冬以及经卵传代E.蚊可在动物与人体间传播乙型脑炎病毒54
1.只有单一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的是A.登革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汉坦病毒D.乙型脑炎病毒E.流感病毒【A2型题】2.20岁男性患者,在广东省务工2年,10月20日出现高热,头痛、乏力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3天住院,体温检查39℃,颜面潮红,结膜充血,下肢及前胸皮肤见较多红色斑丘疹。肝脾无肿大。血常规血小板轻度减少,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轻度升高,肾功能正常。患者近半个月来无外出旅游史和野生动物接触史,无外来亲友探访,未接触过发热病人。根据你的判断,该患者应进一步进行A.登革病毒的血清学检查B.乙型脑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查C.森林脑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查D.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学检查E.汉坦病毒的血清学检查参考答案:ACBDADDA解析:8.患者无呕吐、抽搐,无脑膜刺激症状等表现,不符合脑炎症状,并非来自钩端螺旋体病疫区,无野生动物接触史,可排除钩端螺旋体,乙型脑炎和森林脑炎。该患者肾功能正常,无出血倾向,可排除汉坦病毒。患者居住在登革热流行区,发病时间为夏秋季,症状和体征符合登革热的表现,因此推测为登革热。名解1.Antibody-dependentenhanement,ADE(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非中和性交叉反应抗体结合DENV后,通过靶细胞膜上Fc受体与靶细胞融合促进病毒感染。2.Arbovirus(2):虫媒病度,指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的病毒。节肢动物为媒介宿主和储存宿主,多数虫媒病毒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兽共患病,具明显地方性和季节性。(张轩志)54
第三十三章疱疹病毒教学要求熟悉:²人疱疹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共性)及潜伏感染²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感染类型及特点)、免疫及实验室诊断²EB病毒的抗原、所致和相关疾病了解:²单纯疱疹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防治原则²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性状、致病与免疫²EB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²人巨细胞病的致病性与免疫性²人巨细胞病毒与先天感染和机会感染²其他型别人疱疹病毒所致疾病第一节人疱疹病毒(humanherpesvirus,HHV)概述疱疹病毒是一类有包膜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可感染人类和动物。人疱疹病毒的感染非常普遍,对多数疱疹病毒尚缺乏有效的预防疫苗,抗病毒药物治疗对部分疱疹病毒感染有效。1.主要生物学特性(共性)(熟悉)基本特征球形;核衣壳二十面体对称、dsDNA;有包膜可形成多核巨细胞、明显CPE、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除EBV)可表现为溶细胞性感染、潜伏感染、细胞永生化、整合感染、先天性感染依靠细胞免疫控制感染;除VZV以外,均无有效疫苗感染非分裂细胞,因此编码多种酶类满足自身DNA合成和表达调控等的需要基因组及复制方式基因组大、中间和两端有重复序列、可发生重组形成异构体2种异构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4种异构体: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无异构体:EB病毒、人疱疹病毒6、8型产生3类蛋白即刻早期蛋白/α蛋白:DNA结合蛋白→反式激活、调节β/γ基因表达早期蛋白/β蛋白:转录因子和聚合酶、是γ基因的反式激活因子→关闭大分子合成晚期蛋白/γ蛋白:基因组复制后产生→对早期蛋白、即刻早期蛋白有反馈抑制作用潜伏机制当病毒进入细胞时,DNA修复酶将病毒DNA环化→潜伏于细胞内→仅产生潜伏相关转录体(LAT)→一旦产生即刻早期蛋白→抑制DNA修复酶→感染2.已知有八种疱疹病毒可造成人类疾病,这些病毒被称为人类疱疹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I型和II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人巨细胞病毒(HCMV)、EB病毒(EBV)、人疱疹病毒6型和7型(HHV-6/7)、卡波氏肉瘤病毒(KSHV)。54
正式名常用名传播途径初次感染部位潜伏部位所致疾病HHV-1HSV-1亲密接触粘膜上皮细胞神经元(三叉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口咽炎,唇、眼、脑感染HHV-2HSV-2性传播、亲密接触粘膜上皮细胞神经元(骶神经节)生殖器疱疹HHV-3VZV呼吸道、亲密接触粘细胞神经元(脊髓后根神经或颅神经节)水痘(初次感染),带状疱疹(复发)HHV-5HCMV性传播、亲密接触、输血T和B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增多症;严重的先天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感染(肠胃炎,视网膜炎,肺炎)HHV-6HHV-6呼吸道、亲密接触T细胞T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婴儿玫瑰疹(初次感染);移植后感染(肺炎,骨髓衰竭)HHV-7HHV-7唾液、亲密接触T细胞CD4T细胞部分红疹(初次感染)HHV-4EBV唾液、接吻B细胞B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和肿瘤(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等)HHV-8KSHV性传播B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感染病毒的肿瘤组织卡波肉瘤、原发积水性淋巴瘤、Castleman淋巴瘤等第二节单纯疱疹病毒(一)生物学形状²dsDNA;可编码即刻早期、早期、晚期三个阶段的蛋白质(二)致病性(熟悉)所致疾病:单纯疱疹传播途径:HSV-1密切接触(黏膜/破损皮肤)/HSV-2性接触、垂直传播人群感染非常普遍;上皮细胞多数表现为溶细胞性感染(水疱、多核巨细胞),但神经细胞为潜伏感染HSV-1:龈口炎(儿童原发感染)、唇疱疹、角膜结膜炎、脑炎HSV-2:生殖系统疱疹、新生儿疱疹、无菌性脑膜炎感染类型原发感染:黏膜/皮肤的局部疱疹(HSV-1→腰上部;HSV-2→腰以下/生殖器)、胎盘感染(HSV-1)、产道感染(HSV-2→新生儿疱疹)潜伏感染:HSV-1→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HSV-2→骶神经节;不复制→对抗病毒药物不敏感复发性感染:发热、月经、感染等非特异性刺激→短暂抑制细胞免疫→激活潜伏病毒→沿感觉神经末梢蔓延;病程短、损伤轻、局限化(三)免疫性(熟悉)多数情况下HSV感染为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初期感染通常比复发感染更为严重。在免疫抑制患者中,长期的病毒释放和持久病变可能与HSV激活密切相关。(四)实验室诊断(熟悉)²用细胞接种培养,见细胞病变效应²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染色(敏感度较差)54
²酶免疫分析&免疫荧光检测(快速且灵敏)²血清学检查(HSV-2)²PCR测脑脊液和血(脑炎)(五)防治原则预防:避免与疾病个体接触;安全性行为;剖宫产分娩治疗:阿昔洛韦(几乎无副作用):阿昔洛韦经病毒编码的胸苷激酶作用被转换为单磷酸化形式,然后通过细胞内酶类在转换为三磷酸形式,成为对病毒DNA多聚酶有效的抑制剂。仅对生产感染有效,对潜伏感染无效!第三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编码胸苷激酶,对阿昔洛韦敏感引起如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等细胞表征难用细胞培养分离,易在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缓慢增殖倾向附着宿主细胞细胞膜,较少释放病毒颗粒进入体液致病性与免疫性原发感染——水痘²致病过程(两次病毒血症):呼吸道黏膜→第一次病毒血症→肝脾→第二次病毒血症→全身皮肤²成人可合并病毒性肺炎复发性感染——带状疱疹²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第四节EB病毒(一)抗原增殖性感染表达的抗原概况:病毒gp350/gp220和B细胞、鼻咽部上皮细胞表面受体(CD21/CR2)结合、表达ZEBRA反式激活蛋白→即刻早期基因→启动增殖性感染EBV早期抗原(EA):非结构蛋白;DNA聚合酶活性→出现表示活跃增殖;其抗体出现于感染早期EBV衣壳蛋白(VCA):晚期合成的结构蛋白EBV膜抗原(MA):包膜糖蛋白潜伏感染表达的抗原概况:为逃避T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EBV在感染B细胞中表现为潜伏感染——少量环状、质粒样基因组→使得受染B细胞能在细胞培养中维持长久增殖能力(永生化)EBV核抗原(EBNA):DNA结合蛋白;EBNA-2和永生化相关;抗体出现在感染晚期潜伏膜蛋白(LMP):LMP-1→致癌蛋白、抑制细胞凋亡、引起B细胞转化;LMP-2→阻止潜伏病毒激活(二)致病性²致病机制:唾液传播→口咽部上皮细胞增殖→感染B细胞→多克隆激活→产生异嗜性抗体&活化T细胞变为非典型淋巴细胞(具有杀伤作用)²所致疾病(熟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热、不适、咽炎、淋巴结、脾肿大持续数天或数周,恢复慢淋巴细胞增生综合症免疫缺陷患者是易发人群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伯基特淋巴瘤非洲高发可检测VAC和EBV早期抗原的IgA抗体水平进行早期诊断鼻咽癌我国南方人群高发(遗传、环境因素)54
(三)免疫性特异性中和抗体→VCA、MA、EA抗体(EBNA抗体的出现说明已经建立起细胞免疫)→抗体可阻止再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细胞内潜伏的EBV→持续感染可维持终生(四)微生物学检查方法1.血清学检测:异嗜性抗体;EBV抗体检测2.EBV核酸及抗原检测3.病毒分离培养第五节人巨细胞病毒²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²传播途径(多):密切接触/性接触、消化道、输血/器官移植、垂直传播²致病性: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包涵体)和白细胞;导致组织损伤和免疫损伤²所致疾病先天性/围生期感染:流产、死胎、畸形、巨细胞包涵体病(肝脾肿大、黄疸、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损伤)、产道感染、母乳喂养→新生儿感染(但多为隐性感染)儿童/成人原发性感染:多为隐性感染;少数为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严重、全身;激活潜伏病毒/原发性感染²免疫性:NK细胞和细胞免疫第六节其他疱疹病毒名称传播方式所致/先关疾病人疱疹病毒6型(HHV-6)唾液传播婴儿玫瑰疹(HHV-6B)(热退疹出)人疱疹病毒7型(HHV-7)唾液传播不清人疱疹病毒8型(HHV-8)性接触卡波西肉瘤选择【A1型题】1.人类疱疹病毒不能引起A.隐性感染B.潜伏感染C.垂直感染D.整合感染E.慢发病毒感染2.不属于疱疹病毒基因编码的非结构蛋白是A.DNA多聚酶B.蛋白激酶C.解旋酶D.胸苷激酶E.反转录酶3.不能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是A.单纯疱疹病毒54
B.EB病毒C.流感病毒D.人巨细胞病毒E.水痘-带状疱疹病毒4.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疱疹病毒是A.HSV-2,CMV,HHV-8B.HSV-2,HHV-6,HHV-8C.HSV-2,VZV,HHV-8D.HSV-1,VZV,HHV-8E.HHV-6,HHV-7,HHV-85.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常见的潜伏部位,分别为A.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骶神经节B.三叉神经节,骶神经节C.三叉神经节,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D.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骶神经节E.骶神经节,颈上神经节6.在有关HSP-2型的叙述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在易感细胞中能形成包涵体B.主要引起腰部以上皮肤黏膜局部疱疹C.可经性接触传播D.复发病变常发生于同一部位E.潜伏期用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7.某中年人出现了带状疱疹,提示其在儿童期可能患过54A.水痘B.荨麻疹C.麻疹D.幼儿急疹E.风疹548.有关“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经性接触传播B.可致胎儿畸形C.可使受染细胞成为巨大细胞D.治疗首选更昔洛韦E.常潜伏于神经细胞中9.EB病毒感染的主要潜伏细胞54A.T细胞B.中性粒细胞C.B细胞D.巨噬细胞E.树突状细胞5410.EBV感染可引起的相关疾病中不包括A.鼻咽癌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C.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54
D.霍奇金病E.皮肤疱疹【B型题】54A.CMVB.HSP-2C.HHV-6D.HHV-8E.EBV54
11.哪种病毒能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症,且为先天性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可存在于尿液中12.能引起卡波西肉瘤的病毒是13.经性接触传播并引起生殖器疱疹的是14.经唾液传播并引起鼻咽癌的是答案:1.E2.E3.C4.A5.B6.B7.A8.E9.C10.E11.A12.D13.B14.E名解latentinfection潜伏感染是指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基因表达受抑制,病毒不增殖也不造成细胞损坏,与细胞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当受到某种因素激活病毒基因表达,病毒复制增殖便可造成细胞破坏而出现临床症状。疱疹病毒和HIV再原发感染后均可引起潜伏感染。问答1.三个亚科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有何不同?①α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能迅速增殖,引起细胞病变,宿主范围广,可在感觉神经节内建立潜伏感染。②β疱疹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宿主范围窄,生长周期较长,可引起感染细胞形成巨细胞,能在唾液腺、肾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建立潜伏感染。③γ疱疹病毒,如EB病毒,宿主范围最窄,感染的吧细胞主要是B细胞,病毒可在细胞内长期潜伏。2.HSV-1,HSV-2显性感染、潜伏感染特点(2)参见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类型3.疱疹病毒的感染类型有哪些?引起肿瘤的是哪种?显性感染:病毒增值,细胞破坏,出现临床症状潜伏感染:病毒不增殖,细胞不破坏,暂时平衡,可激活复发(HSV-1,HSV-2,VZV)整合感染:导致细胞转化,与致癌相关(EBV)先天感染:可致胎儿畸形(杨洁施明悦瞿欣瑜)第三十四章逆转录病毒学习要求1.HIV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是什么?2.HIV的复制周期有哪些特点?3.HI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4.目前治疗HIV感染的药物主要有几类?其机制如何?5.HTLV-1的致病机制是什么?概述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54
1.共同特征²球形,有包膜(表面有刺突)²内含:两条相同+ssRNA(二倍体),逆转录酶和整合酶²3个结构基因(gag-pol-env)+多个调节基因²病毒核心入胞后,基因组ssRNA(+)必须在病毒编码的逆转录酶催化下,经逆转录形成dsDNA,入核整合入宿主细胞染色体形成原病毒provirus,方可启动转录过程²宿主细胞受体决定病毒的组织噬性;成熟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2.分类慢病毒属Lentivirus(HIV-1),丁型逆转录病毒属Deltaretrovirus(HTLA)第一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和结构1)包膜(脂质双层,有刺突):gp120-表面糖蛋白;gp41-跨膜蛋白2)核心(圆柱形):+ssRNA二倍体、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3)核衣壳:衣壳蛋白(p24)4)包膜和核心之间:内膜蛋白(p17)2.基因组RNA基因组:+RNA二倍体DNA基因组:两端-长末端重复序列(LTR)+中间-3个结构基因+6个调节基因基因编码蛋白蛋白质功能备注结构基因gagMA/p17基质蛋白均由前体蛋白p55切割而来;组特异性CA/p7核衣壳蛋白NC/p24核壳蛋白pol蛋白酶PR/p11切割前体蛋白逆转录酶(p51)RNAaseH(p66)合成DNA整合酶IN(p32)将DNA整合入宿主基因组env表面糖蛋白(gp120)-易变异吸附细胞易变区-HIV遗传变异恒定区-CD4+受体结合跨膜蛋白(gp41)介导病毒包膜和靶细胞质膜相融合调节蛋白tatTat转录激活→致癌相关必需revRev促进mRNA向胞质转运,调节剪接nefNef下调细胞CD4和MHC-I的表达→提高病毒复制力、感染力(控制潜伏)vpuVpu促进病毒组装和释放vprVpr促进病毒DNA入核,抑制细胞生长(G2/M期的阻滞)vifVif增强病毒感染能力54
1.复制周期1)吸附、穿入和脱壳糖蛋白gp120先与受体CD4分子结合,再与辅助受体CXCR4和CCR5结合;包膜蛋白构象改变→融合蛋白gp41促进病毒胞膜融合,核衣壳脱壳→释放出RNA进行复制2)生物合成病毒RNA通过逆转录酶合成负链DNA→形成RNA:DNA中间体→RNaseH水解→合成互补正链DNA(cDNA)→双链DNA;双链DNA通过整合酶入细胞染色体→原病毒(provirus)3)病毒组装与释放大量结构蛋白表达→用于包装基因组,形成核衣壳;包膜蛋白插入细胞膜或其他膜结构(如RER膜、Golgi膜)上→包裹核衣壳→出芽离开细胞2.型别与抗原变异HIV-1,HIV-2HIV的逆转录酶无校正功能、错配性高→基因高度变异性,尤其是env基因→gp120表面抗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逸免疫清除;一、致病性和免疫性1.致病性1)HIV损伤CD4+T细胞的机制复杂,主要有:·CD4+T细胞(含有辅助受体CXCR4)破坏增加:细胞融合→多核巨细胞→死亡;HIV诱导细胞凋亡;感染细胞膜上的HIV糖蛋白抗原→激活CTL直接杀伤/与特异性Ab结合(ADCC)→细胞破坏产生减少:侵犯胸腺、骨髓造血干细胞→CD4+T细胞产生↓功能受损:Th1/Th2失衡,Th2呈极化优势→功能障碍;部分HIV感染CD4+T细胞存活→记忆CD4+T细胞→HIV潜伏的主要存储库·单核巨噬细胞(含有辅助受体CCR5):可抵抗溶细胞作用→感染后长期携带HIV→播散·脑组织中的小神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脑组织的炎症反应→甚至痴呆2)分期a)急性感染期²大量复制→病毒血症(血中可检测处HIV抗原p24)、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流感症状,2-3w消退)²急性感染的早期测不到HIV抗体(抗体窗口期),后急剧升高b)无症状潜伏期²可持续10年左右,无症状²血中有抗病毒抗体,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病毒持续繁殖,是主要的传染源c)发病期²AIDS相关综合症(ARS):低热、盗汗、全身倦54
怠、慢性腹泻、全身LN肿大;²CD4T数量↓(<200细胞/μL)→免疫缺损→血中稳定检出较高水平HIV&.各种机会致病菌感染和恶性肿瘤出现1)病理改变·机会性感染—真菌、细菌、病毒、原虫--呼吸系统:PCP(卡氏肺孢子菌肺炎)、TB/MAIC(分支杆菌复合体)--消化系统:念珠菌食道炎、HSV-1感染、CMV感染、沙门氏菌感染--神经系统:LEMP(多灶性进展性白质病变)、淋巴瘤、弓形虫脑炎;新生隐球菌→隐脑、TB、HCMV、HIV脑病·恶性肿瘤:HHV-8→Kaposi肉瘤、HPV→恶性淋巴瘤、EBv.→Burkitt淋巴瘤2.免疫性1)可诱导特异性的细胞免疫(主要)和体液免疫应答产生²HIV感染后,1-3m后可检出Ab,包括抗gp120中和Ab;(p24抗体水平下降预示临床症状开始)²抗体与HIV结合后诱导ADCC,不能清除潜伏感染;²CTL直接杀伤HIV感染靶细胞;(CD4+T细胞功能的早期丧失→特异性CD8+T细胞功能障碍)²NK杀伤作用只能阻止病毒扩散²细胞因子可抑制HIV复制2)免疫逃逸²原病毒:整合至宿主基因组²包膜糖蛋白(gp120)变异²Tat/Nef下调MHC-I和CD4分子的表达一、流行病学和防治1.传染源:HIV携带者与AIDS患者的各种体液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易感人群:同性恋患者、吸毒人群、性滥人群、母婴传播人群2.传播途径——BMS1)性传播2)血液传播3)垂直传播3.检测1)目的:诊断、指导抗病毒药物的治疗、筛查/确认感染者→阻断传播途径2)检测抗体-筛选试验:ELISA、RIA、IFA(两次筛选试验阳性方可确诊)-确诊试验:WB(Westernblot)法3)检测病毒及其组分-HIV分离鉴定: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患者的共培养(IFA检测细胞中HIVp24Ag,生化反应逆转录酶活性,电镜观察HIV颗粒)-检测病毒蛋白抗原:ELISA检测细胞中HIVp24Ag-检测病毒核酸(核酸杂交、PCR检测原病毒DNA→血清阳转前,RT-PCR测病毒RNA→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4.防治1)献血/器官/精液者作HIV抗体检测54
1)禁止共用注射器、针、牙刷、剃须刀、修脚刀,穿刺针、针灸银针必须消毒灭菌2)HIV抗体阳性:避免怀孕及母乳喂养3)避免非法性生活,使用避孕套防止性传播疾病2.治疗1)药物药物类型作用靶点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逆转录酶非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整合酶抑制剂(T20)整合蛋白酶抑制剂(PIs)蛋白酶融合和进入抑制剂(FI)膜融合组合疗法:“鸡尾酒疗法”“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3种药物联合用药,包括2种逆转录酶抑制剂+1种蛋白酶抑制剂2)疫苗(尚无)3)HIV感染难以防治的原因:²HIV-1的逆转录高突变,很快对治疗产生抗性²体内潜伏感染至少数年,在感染者不知情情况下通过性行为或血液交换进行传播²即使药物清除了血液中所有HIV-1病毒颗粒后,潜伏在感染组织中的HIV-1仍能保存下来第一节人类噬T细胞病毒HumanTLymphotropicVirus,HTLV教学要求了解HTLV-1的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包膜:刺突,糖蛋白gp46(与CD4分子结合)、gp21(跨膜蛋白)2.基因与复制两条+ssRNA:中间含有gag、pol、env三个结构基因&.tax、rex两个调节基因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性:感染细胞后不引起CPE,引起细胞转化,诱发肿瘤。HTLV-I:主要感染CD4+T细胞,引起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TL,HTLV-I型相关脊髓病及热带痉挛性下肢轻瘫,以及B细胞淋巴瘤【ATL】HTLV-1感染→CD4+T细胞恶性转化特征:T淋巴细胞不受控制增生伴分化障碍以及功能缺陷,最终导致患者发生严重免疫缺陷和多系统并发症而死亡。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肤和骨骼病变三、流行病学和防治1.传播途径因感染母亲的乳汁中含滴度较高的病毒,母婴传播是重要渠道;必须通过有细胞的体液传播(与HIV不同),还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2.临床检查1)细胞学检查:白细胞形状异常,为核分叶54
1)血清HTLV-1/2抗体:ELISA(初筛),WB(确症)2)PCR检测:检测核酸以区分HTLA-1/2单选题1.除哪项外,下列病毒都能通过性接触传播54A.HIVB.HCVC.HSV-2D.HPVE.HTLV542.确诊HIV感染可用54A.WesternBlotB乳胶凝集试验C.ELISAD.逆转录酶试验E.以上都是543.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感染类型是54A.隐性感染B.潜伏感染C.慢性感染D.急性感染E.慢病毒感染544.关于HIV病毒特点错误的是A.易变异区域是gag基因和nef基因B.产生变异的原因与逆转录病毒及高速病毒复制有关C.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为血行途径、性传播D.早期血液中有病毒但无抗体的时期,称为“HIV检测窗体期”E.细胞受体决定组织噬性5.与靶细胞CD4分子结合的HIV蛋白是54A.p7B.p17C.gp41D.gp120E.gp160546.HIV编码逆转录酶的基因是54A.LTRB.nefC.gagD.envE.pol54多选题7.HIV的特点有A.编码逆转录酶B.基因组为RNA,但有DNA复制阶段C.基因组为单链、单拷贝RNAD.感染细胞需要主受体以及辅助受体E.引起CD8+T细胞大量死亡F.引发艾滋病人免疫缺陷答案:1.B2.A3.E4.A5.D6.E7.ABDF问答题1.以HIV为例说明病毒的复制周期和抗病毒药物的原理(*2)(复制周期与抗病毒药物的分类与原理见上)2.HIV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预防策略。HIV的机会感染。(*4)²传播途径:性传播(主要传播方式);血液传播(静脉毒品成瘾者是高危人群);母婴传播(其中经胎盘感染胎儿最为多见)²致病机制:CD4+T细胞是HIV攻击的主要靶细胞。损伤细胞的机制复杂,主要有:54
(1)CD4+T细胞破坏增加:细胞融合、或者细胞的生物合成被抑制,导致细胞死亡;细胞凋亡;CTL&ADCC对细胞的破坏作用(2)HIV侵犯胸腺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使CD4+T细胞的产生减少(3)HIV引起Th2激活,造成CD4+T细胞功能受损²预防策略:暴露后预防PEP(<72h)PrEP暴露前预防(+定期检查)婴儿预防(对感染孕妇进行ARV、对高危新生儿从出生起给予六周叠氮胸苷AZT(一种NRTI),如进行母乳喂养应再延长6周)²HIV的机会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均有可能感染人。此外还可能发生不常见的肿瘤发生(以卡波西肉瘤最为常见)²1.HIV的细胞受体是什么?如何进入细胞。²受体:CD4分子(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某些脑细胞质膜上)²共受体:CCR5(R5,巨噬细胞嗜性,早期)、CXCR4(X4,T型淋巴细胞嗜性,后期)²如何进入细胞:糖蛋白gp120先与受体CD4分子结合形成复合体,该复合体再与辅助受体CXCR4和CCR5结合使gp120和gp41分离→跨膜糖蛋白gp41构象改变暴露出融合多肽→促进病毒胞膜融合,核衣壳脱壳→释放出RNA进行复制此外,被感染的细胞表达的病毒膜上糖蛋白与未被感染的CD4+T细胞相融合形成合胞体,为细胞与细胞间病毒传播提供了途径。2.梅毒,淋病,艾滋病的生物学特性比较,哪些预防控制措施?疾病梅毒淋病艾滋病病原体苍白密螺旋体淋病奈瑟菌人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机制强侵袭力,无内/外毒素LOS破坏CD4+T细胞检查【非梅毒螺旋体抗原实验】1)RPR&TRUST2)VDRL【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3)TPHA4)FTA-ABS5)TPI标本采集涂片镜检分离培养氧化酶试验、糖发酵实验【检测体液中的病毒病原】1)HIVDNA:RT-PCR2)P24核心抗原:ELISA【检测体液中抗HIV-1抗体(更普遍,但在最初的2-4周检测不到)】治疗四环素、青霉素等抗生素青霉素、磺胺类药物NRTI、NNRIT、整合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融合和进入抑制剂HAART【组合疗法】预防新生儿1%硝酸银滴眼(预防淋菌性结膜炎)PEP、PrEP、infantprophylaxis大力开展性病知识宣传教育、让人们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案例分析】晓玲今年刚40岁。年初在胸口发了皮疹,皮肤科医生诊断为带状疱疹,拖了快一月才好。上个月初在背上又发起了带状疱疹。祸不单行,晓玲的疱疹还没完全好,先生大民上个月底又出现了头痛发烧。开始以为只是感冒,但吃感冒药根本没效果,靠吃止痛药才管用,后来头痛到呕吐,止痛药不再管用。(急性感染期)于是晓玲就和丈夫去看门诊。医生问了病史,做了体检,抽完血后大民做了头颅CT,报告说“脑室扩54
大、脑积水”。医生怀疑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接着让大民做“腰穿”化验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脑脊液墨汁染色镜检可见荚膜肥厚的球菌,个别球菌有出芽。感染科医生给出处理意见: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予积极抗隐球菌治疗;患者及其配偶行HIV筛查及CD4+细胞计数。(新生隐球菌感染)随后的医院检查,晓玲和丈夫的HIV初筛试验都没通过,而且CD4+细胞计数都很低,她是232/mm3,她丈夫只有67/mm3。需要再送到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做确证试验,5天后HIV确证试验结果显示两人均为阳性结果。(初筛—ELISA,确诊—WB)晓玲听到自己和丈夫都是艾滋病,如同五雷轰顶。感染科医生向她介绍:艾滋病本身并不致命,而是由于它引发的自身免疫力缺失导致的多种并发症才会致命,比如她丈夫的“隐脑”确实有很高的病死率。但HIV/AIDS现在已经不是不治之症,在确诊后可以用抗病毒治疗,以抑制病毒,恢复免疫力,最终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陆强郭晨雯)54
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RABV)教学要求1.掌握狂犬病毒的致病作用、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2.熟悉狂犬病毒形态结构、宿主范围及包涵体一、生物学形状²子弹状²核衣壳螺旋对称:N蛋白(核蛋白)+M1蛋白+L蛋白(RDRP)+-ssRNA²有包膜:G蛋白(刺突→和神经细胞表面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M2蛋白²基因组:(3’→5’)先导序列+5个结构基因(N+M1+M2+G+L)+非编码区²耐低温;不耐热;对脂溶剂、去垢剂、蛋白酶和极端pH条件敏感²内基(Negri)小体: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人的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可在胞浆内形成数个圆形/卵圆形、直径20~30nm的嗜酸性包涵体→辅助诊断二、传播途径通常认为感染动物中的RABV通过撕咬或舔舐皮肤伤口等方式进入易感个体。三、致病机制在横纹肌细胞缓慢增殖若干天→侵入周围神经细胞→(无病毒血症)沿周围传入神经入背根神经节大量增殖→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神经受损(感觉/运动)症状→痉挛、麻痹、昏迷、恐水等等→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而死亡四、发病特点²被狂犬咬伤后发病率:30%~60%(并不全发病)²潜伏期:3~8周(长至数年);咬伤部位离头越近、伤口越深、年龄越小→潜伏期越短²死亡率接近100%五、实验室诊断²提取唾液,通过RT-PCR检测病毒核酸,及时接种培养细胞或实验动物进行分离²提取后颈含毛囊皮肤样本,检测毛囊底部神经细胞中的病毒抗原²提取血清和脑脊液,检测病毒抗体²取死亡患者脑组织切片利用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RABV抗原,阳性标本可进一步检测病毒核酸及进行分离培养五、防治原则1.开展人群预防接种²咬伤后:暴露后预防接种(PEP)→狂犬病病毒灭活疫苗(HDCV)²高危人群:暴露前预防接种(PrePEP)²伤口严重等特殊情况:联合使用抗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RIG)等(预先进行血清试敏试验)2.通行方案:灭火疫苗皮下/肌肉/皮内注射4~5次名解Negribody内基小体是狂犬病病毒感染机体后再中枢神经细胞质内增殖,部分核衣壳聚集在胞浆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小体,具有诊断价值。问答1.狂犬病伤口处理和疫苗使用54
伤口应做充分清创,以大量肥皂水清洗,有条件时以碘伏等清洗,必要时揭盅惑补种破伤风疫苗。高危人群及传染源动物应接受暴露前预防(PreEP)。对于暴露后预防(PEP),伤者若无狂犬病疫苗接种史,还应注射RABV抗体,同时再其他部位注射疫苗;有接种史的伤者,不可使用RABV抗体,同时疫苗注射次数减半。皆采用灭活疫苗,皮下/肌肉/皮内注射4~5次。朊粒教学要求1.熟悉朊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正常PrPc转变为异常结构的PrPSc过程。2.熟悉朊粒致病特点、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3.了解朊粒所致疾病朊粒是一种由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朊蛋白;无任何核酸成分;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一、主要生物学特性朊粒在宿主体内(人类基因组20号染色体断臂上)有编码基因Prnp,编码细胞朊蛋白PrPc。²PrPc具有4个α螺旋,没有β折叠²PrPc不易沉淀聚集,对蛋白水解酶有高度敏感性当细胞朊蛋白PrPc中的2个α螺旋转换为4个β折叠就形成朊粒PrPSc,或称羊痒疫朊蛋白。²PrPSc抵御蛋白水解酶的能力较强,且容易沉淀。²PrPSc聚集成丝状,积累与细胞质小泡,破坏神经元正常功能且引起细胞死亡PrPSc诱导PrPc构象发生改变:重折叠模型:PrPSc对神经元细胞表面的PrPc行使分子伴侣的作用,与其结合后诱使后者变成PrPSc,从而形成PrPSc二聚体。并以此方式倍增。构象发生改变的PrPSc从细胞表面释放,在脑组织中聚合成淀粉样蛋白斑块,而细胞表面则会有新表达的正常朊蛋白PrPc补充。此过程不断重复最终引起海绵状脑病(TSE),由于神经元的死亡最终引起脑实质海绵化,形成如奶酪状的孔洞。二、致病性²朊蛋白是正常基因编码产物→所致疾病既有遗传性又有传染性²特征是潜伏期长,逐步发病,并最终致命朊粒所致人类疾病(书P365)类型疾病病因遗传型获得型散发型三、实验室检查环绕光纤免疫法(SOFIA)&实时震荡诱导转换检测法(RT-QuICassay)54
四、防治对朊粒病毒患者治疗相关设备消毒:高温(121℃)、高压、强碱、次氯酸目前无治疗方法选择【A1型】1.Prion的化学组成是A.DNA和蛋白质B.RNA和蛋白质C.DNA和RNAD.蛋白质E.脂多糖和蛋白质2.编码朊蛋白的基因存在于A.细菌质粒B.病毒核酸C.正常细胞染色体D.细菌染色体E.噬菌体基因组3.以下属于Prion引起的疾病是A.流行性斑疹伤寒B.克雅病变种C.牛布鲁菌病D.森林脑炎E.狂犬病4.仅含有蛋白成分,不含核酸的感染因子是A.缺陷病毒B.类病毒C.朊粒D.支原体E.无形体答案:1.D2.C3.B4.C名解prion朊粒(6)是一种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力和传染性。kurudisease库鲁病由朊粒导致的一种散发型疾病,再新几内亚伴随食人习俗二传播,引起海绵状脑病。54
问答简述朊粒病的共同特点。²潜伏期长,可达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²一旦发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已死亡告终²病理学特征是脑皮质神经元空泡变性、死亡、缺失,而星形细胞高度增生,脑皮质疏松呈海绵状,并有淀粉样斑块形成,HE染色淡红色,脑组织中无炎症反应²不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杨洁施明悦)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