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00 KB
- 29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指导教师评阅书指导教师评价:一、撰写(设计)过程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优□良□中□及格□不及格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优□良□中□及格□不及格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良□中□及格□不及格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优□良□中□及格□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优□良□中□及格□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建议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指导教师:(签名)单位:(盖章)年月日
评阅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价:一、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优□良□中□及格□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二、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优□良□中□及格□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建议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评阅教师:(签名)单位:(盖章)年月日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一、答辩过程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优□良□中□及格□不及格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优□良□中□及格□不及格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优□良□中□及格□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优□良□中□及格□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签名)年月日教学系意见:系主任:(签名)年月日II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目录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1.1突发事故概述11.1.2不安全行为概述11.2研究突发安全事故及安全行为的意义41.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51.3.1对群体行为的研究现状分析51.3.2国内对突发事故的研究现状分析81.3.3国外对突发事件的研究现状分析10第2章论文研究的目标17第3章论文技术路线18第4章论文研究内容19参考文献21II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1.1.1突发事故概述突发事故,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本文主要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界定及分类。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止于人员亡、经济损失,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将会受到巨大冲击。为了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及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应急管理应运而生。应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计雷等人将应急管理定义为: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应急管理的对象是突发公共事件。1.1.2不安全行为概述1.1.2.1不安全行为的定义及特征不安全行为本身并无严格的定义。在管制事故分析中,将不安全行为定义为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这就把那些没有造成事故的行为都认为是安全行为,显然是不准确的。另外还有一种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将不安全行为定义为可能引起事故的违反安全行为的行为。这样的定义给日常安全管理带来很大方便,行为是否安全就凭操作规程和经验来判断,但操作规程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括进去,有可能把以前没有遇到的或者遇到过但没有总结出来的不安全行为给忽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综合分析。根据不安全行为的概念和分类。可以将其特性归纳为以下三个特性:(1)具有相对性。从不安全行为的定义可以看出,不安全行为不是绝对的。它与安全行为之间是相对的关系,是相对某个特定的时空环境而言的。同样一种行为在某种环境中就是安全行为,而在另一种环境中就是不安全行为。(2)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具有难判断性。不安全行为的相对性决定了它的难判断性,由于不安全行为与安全行为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所以说在事故发生之前是很难判断人的行为是否安全。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不安全行为的判断是根据以往的事故经验以及由此总结出来的安全行为进行判断。而对某些行为只能等行为结束后看是否发生事故或造成损失才能做出判断。(3)具有普遍性。不安全行为伴随着管制工作的全过程,只要有管制行为就随时有可能发生不安全行为,每个行为者都有做出不安全行为的可能性。不安全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有相当数量的不安全行为仅造成未遂事故或构成潜在失效。根据事故法则,无后果事故、轻微事故、严重事故的比例为300:29:1。这一比例说明某行为者在导致严重事故之前已经历了数百次没有造成后果的事故或轻微事故,而在数百次无后果事故中每一次事故在发生之前已经反复出现了无数次不安全行为。因此,往往虽然违章,但还没有造成事故或损失。就会给人们造成一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从而也就忽略了不安全行为的存在。1.1.2.2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由于管理不力的原因所造成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包含人的因素、物理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等,从事后的调查来看,绝大多是由管理人员和的“松懈”或“麻痹”所造成的,因此,管制员的人为因素是空管不安全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导致管制员“松懈”或“麻痹”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工作环境的、个人自身的、还有系统运行状况的。“松懈”的主要特征在日常的习惯中,将“松懈”解释为“不注意,警惕不够、疏漏”。通常情况下,这样的用法很方便,然而从心理和生理的观点来看,这种用法并不明确。“松懈”现象并不是以不注意的形态单独出现,而是在保持注意这一反应中出现的。”对不注意现象必须在注意与不注意的相互联系中加以把握。根据研究,“注意”有以下主要特征:(1)注意的选择性。人不能同时感知多种刺激,或同时浮现多个形象,注意一个对象时,必然注意不到其他对象。因此,在管制工作中各岗位应各司其职,应将注意力放在飞行冲突等重要方面,不应过多关注其他事物,防止注意力分散。(2)注意的活动性。新的刺激,有趣的活动或工作,难度大的工作使人的注意力集中,身心的活动水准提高。相反,熟悉的工作,简单重复的工作使注意力降低,身心的活动水准也降低。管制工作不应同岗位长时间连续值班,应通过调换岗位来刺激管制员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得以提高,身心活动水准得以增加。(3)注意的范围。人在多数情况下,瞬间读出数字时,6位数字以内能够准确读出,7位以上时,读出错误增加。听觉方面,最多可听见6—8个短音,再多时就有困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难。7位以上的电话号码较难记忆,将区号或前几位号码和后几位的号码分开记忆时,信息量减少,便于记忆。管制各岗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应在保证信息全面、准确的前提下尽量缩减信息内容。(4)注意的持续性。对某一事物,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随工作条件或个体差异略有不同,能够明确的意识到某个单一、无变化刺激的时间仅为几秒。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1)影响人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①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情绪是每个人所固有、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②气质对安全行为影响。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使个人的安全行为表现为独特的个人特色。人的气质对人的安全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安全工作适宜性。③性格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人的性格是每个人所固有的、最主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对某一事物稳定的和习惯化的表现方式。性格表现在人的活动目的上,也表现在达到目的行为方式上。但是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方式,人的性格表现出多种多样,有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2)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①社会感知对人的安全行为影响。感知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人的社会感知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经常是不一致的,这就是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影响。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③角色对人的行为影响。角色实现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人的这种角色为其服务。其中社会感知对人的安全行为影响最大,长时间影响可使人产生一种潜意识(或下意识)的安全行为。(3)影响安全行为的主要社会因素①社会舆论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包括社会舆论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宣传。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②风俗与时尚对个人安全行为影响。风俗与时尚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实现其扬长避短的目的。(4)环境、物的状况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人的安全行为除内因影响外,还有外因(环境)的影响。环境变化会刺激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绪,甚至打乱人的正常行动,物的运行失常及布置不当会影响人的识别与操作,造成混乱和差错,打乱人的正常活动。目前很多国外企业的安全研究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是越来越重视对职工个人思想和行为特征对安全生产影响的研究,比如酗酒和滥用药物对安全的影响、比如工作压力和职工的精神耗竭问题的研究、比如显示屏对人体进而对职工身心健康的影响等等。1.2研究突发安全事故及安全行为的意义从特性来看,所谓突发性危机事件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其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可能带来的结果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加之反应时间较短、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对称等多种因素,使得危机事件在给社会带来极大恐慌的同时,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对突发性社会危机事件处置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社会危机的应对实践来看,无论是面对SARS事件、禽流感,还是各类安全事故,个人、群体和组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非理性行为。这些非理性行为的表现大都是人为因素所导致,并与个人和群体的预期心理因素有关。危机应对涉及到个人、政府、媒体和企业等多方利益关系,行为十分复杂,可以说社会危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有效的危机应对离不开合理的应对机制和策略,而应对机制和策略的构建只有建立在个人、群体和组织对危机事件的预期反应上才能奏效。社会危机事件中的个人和群体行为特征是危机应对反应机制和策略构建的主要依据,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危机应对的学术研究来看,危机管理本身是一个新兴学科,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大都是从定性角度研究体系和机制构建,很少涉及对危机中个人和群体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极大地限制了研究成果的适用性。针对危机管理领域行为决策理论研究成果较为薄弱的现状,加强危机应对的行为决策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不确定条件下风险决策的前景理论是现代经济与管理领域最重要研究成果之一,逐步在经济、社会的一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们知道,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是各类社会危机事件的共同特征。目前,面对社会危机事件,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存在一些非理性行为选择,恐慌心理、从众行为、封锁消息、小道消息蔓延、内紧外松、隐瞒不报等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地影响了危机应对的有效性。前景理论专门研究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体行为决策问题,因此尝试使用前景理论等行为决策科学成果来分析和处理我国社会危机事件中的个人和群体非理性行为以及政府应对机制和策略中的某些问题,为政府危机应对机制和策略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积极探索政府危机管理的新思路、新手段和新对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危机条件下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危机应对机制构建和应急反应策略提供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危机应对和管理的理论。因而,这项研究工作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将为提高社会危机应对能力,提高政府危机应对的有效性做出贡献。1.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3.1对群体行为的研究现状分析社会心理学家对于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群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群体行为(CollectiveBehavior)是与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的群体行为相对面言的,指的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些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表1-1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行为的形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五种理论(见表):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一致性幻觉理论勒庞群体具有“不问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能产生一致性的“群体意向”,群体行为中个人责任感的下降、人与人之间情感和观念的相互暗示和感染是产生群体行为的三个主要原因。着重强调了个人在群体中理性中判断力的“休眠“状态,从而导致群体的理智水平似乎低于单个个人的理智水平,致使群体行为常常会表现出冲动、变动不稳定、易于情绪化,难以持久的特点。本能论麦独孤集群行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造成的。群众同质性的过激行为是初级本能和情绪互动的结果。群体中人之所驳有统一的行动,主要怒由于“感染”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感染理论布鲁默、徳佛洛尔、路斯静结栗。感染理论的实质是群众模仿。社会传染“吸引并感染了许多人,他们中有许多人本来是超然的和无动于哀的观众和旁观者。开始时,人们可能仅仅是对那一行为好奇或有些兴趣,当他们获得那种激动精神,也就对那一行为更加注意了,同时也就有更加介入进去的倾向”。感染最重要的机制之一是循环反应,一个群体中成员能够相互刺激和感染,并强化彼此的反应,直到白热化的程度。辐合理论阿尔波特强调群体的一致性。假定参加群体行为的人,在没有参加群体行为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行为倾向,那么这些人就容易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行动群“。紧急规范论特纳、季连认为在群体中由于相互的社会影响,从个别人的可见行为中产生了新的规范,这些规范确定了在群体环境中适当行为的标准。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个别的行动者就可以为其他大多数成员确定规范,从而指导其他人的行为。另外,社会心理学家还对人们的从众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群体压力,个人在其影响下,会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从而产生从众。1935年,默扎弗尔·谢里夫(Mulzafersherif)利用“游动错觉”实验研究个人反应如何受其他多数人反应的影响,证明了在模糊情境中群体压力对其成员在认知上具有标准化作用。1951年,所罗门·阿希(SolomonAsch)做了关于知觉方面从众的经典的三垂线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信息压力和群体规范对个人判断的影响是十分强烈的。这一结论得到了广泛的引用,把它当成科学依据来证实人们不能做完全独立的判断。群体行为是经济领域中常见的现象,较早关注群体行为的经济学家当属凯恩斯(Keyes)。在其革命性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对投资市场中群体行为有着精辟的分析:“事实上这批人最关切者,不在比常入高出一筹预测某一投资品在其整个寿命中所产之收益如何,而在比一般群众稍为早一些预测决定市价之成规本身会有什么改变。换句话说,他们并不关心:有一投资,不再割让,则该投资对此人值几何;他们所关心的是在群众心理支配之下,市场对此投资之估价为何。”他形象地把这种追随群体的投资行为比作一场选美比赛:“报纸上发表一百张照片,要参加竞赛者选出其中最美的六个,谁的选择与全体参赛者之平均爱好最接近,谁就得奖。在这种情形之下,每一参赛者都不选他自己以为最美的六个,而选择他认为别人认为最美的六个。这里,凯恩斯指出了人们的判断受到了其他人的影响。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MancurOlson)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对群体行为作了系统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奥尔森的研究角度和凯恩斯的有所不同,他主要是从公共选择学派的角度来解释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他的群体概念实际等同于组织。他的理论实际上包含了两种群体行为,一种是追求集体利益的正确的群体行为,一种是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的错误的集体行为。群体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集体利益,但集体利益等同于公共产品,因此存在着搭便车(free—ride)问题,所以在没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下,个人不会为集体利益承担成本。所以,只有在具有强制性约束或者选择性激励的情况下,正确的群体行为才会发生。90年代以来,随着微观经济学中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为群体行为的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工具,对群体行为的理论研究有了飞速发展。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了金融市场中的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他们把这种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模仿别人的群体行为称为羊群行为(HerdBehavior)。对于羊群行为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分类。cont(1998)将羊群行为研究分为序列性模型、非序列性模型以及随机性模型。Bikhchandani和Sharma(2000)根据羊群行为的成因将其分为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基于声誉的羊群行为以及基于报酬外在性的羊群行为。按照这种分类,关于羊群行为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1)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理论这一理论最典型的模型包括BaIleljee,BHW和Welch的模型。它们都是于90年代初期提出的,是对“羊群行为”建立的最初并具有影响力的模型。这三个模型都建立在如下的假设条件上:一是所有的投资者在同等价格下拥有平等的投资机会,即投资机会的供给是完全弹性的。二是决策者依次做出决策,前者的决策可以被后来者观察到,并作为后来者的信息来源。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每个投资者面临相似的投资决策,而且均拥有私有信息,但信息是不完全的。这里,私有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行研究的结论,也可视为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投资者均面临同样的公共信息,但不同的投资者对这些信息质量的判断不同,因而构成了私有信息。投资者可以相互观察彼此的行为,但不能直接观察到对方的私有信息或者其收到的信号。这样,投资者只能通过对方的行为选择来判断其私有信息。在这种框架下,羊群行为就会产生——起初的一些随机事件和少数人的行为选择决定了后来大部分人的行为模式。后来又有不少学者对这些模型加以改进和发展,包括Avery和zemsky(1998)Calvo和Mendoza(1998),Chari和Kehoe(1999),Chamley和Gale(1994),Orlean(1995)。(2)基于声誉的羊群行为理论scharfstein和stei等人提出了关于羊群行为的另一种理论解释,Grallam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继承并发展了该理论,建立了羊群行为的声誉模型。这种理论认为,在特定情况下,投资经理会忽略自己的私有信号而简单地模仿其他经理人的决策行为。这会导致社会无效率,但对于关注自己声誉的职业经理人而言却是一种理性行为。因为如果一个投资经理对于自己的投资决策没有把握,那么明智的做法是与其他投资经理保持一致,当其他专家也这么考虑时,羊群行为就产生了。(3)基于薪酬结构的羊群行为理论这一理论最初始于Brenan和Roll等人的文献。此后,Maug和Nail发展并完善了这一模型。它假定投资代理人的薪酬取决于他相对其他投资代理人的业绩表现,这种薪酬结构扭曲了投资代理人的激励,最终导致无效率的资产投资组合,从而产生羊群行为。考虑一个厌恶风险的投资代理人,他的报酬随着自身业绩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另外某一个(或一些)投资代理人的业绩的上升而下降。在这里,对其他代理人我们称之为“基准代理人”。代理人与其基准代理人均拥有关于投资回报的私有信息。基准代理人先于该代理人做出投资决策,代理人有激励选择与基准代理人相同或相近的投资组合。这种羊群行为本身是一种道德风险行为。1.3.2国内对突发事故的研究现状分析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古代的先人们在与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大量应对灾害的经验,形成了原始的应急管理概念。但在中国将应急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研究还是要追溯到2003年在中国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的SARS疫情。在SARS之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只有政府各级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处理一些本地的突发事件。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公共事件。基于抗击SARS这起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2006年l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并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应急管理体制的总体原则以及指导性框架。除此之外国家也加大了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建立。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并组织编写了一系列专项应急预案,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省级应急管理领导结构,并建立了一整套事故应急预案体系。至此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住了随后发生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HlNl甲型流感疫情等重大事件的考验,初步显示出了成效。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应急管理体系,但面对危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我国现有的应急管理体系难以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不足。第一响应是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快速决策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大小和应急管理体系的成效,同时,如果突发事件在敏感期处理不够及时,可能使事件性质会发生扩大和激变。然而这对我们的一些政府管理人员和部门都是很大的挑战。。2009年8月,成都双流机场因变电站着火致使机场关闭3个小时,延误航班148架次、滞留旅客近万人。事故发生后,该站没有能够及时向四川省电力公司调度部门汇报事故情况。并且由于机场管理人员未对滞留乘客进行有效疏导和说明事故情况,造成部分旅客情绪激动打砸航空公司柜台,哄抢机场餐饮场所的恶性事件。2009年6月发生的湖北石首事件,因县领导处置不当,最后引发了大规模群众骚乱。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将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快速应急响应以及正确决策的重要性。(二)缺乏忧患意识。存在侥幸心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转,体系不断完善,但是让这么多官员树立现代应急管理理念并非易事。除此之外,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意识比较淡薄。由于缺乏突发事件意识,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立即陷入恐慌之中,给处理突发事件带来极大困难。我国的政府管理理念还只是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视为常态管理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而特殊的管理方式。在政策制定系统中,对应急决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威胁性认识不够,对事件的发生机率与影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突发事件的出现是偶然的,并且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就容易导致政府忽视非常态性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仅仅是被动应付性的,没有从理念上创制出“非常态性管理”的概念,低估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三)与公共舆论和媒体沟通不足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信息沟通不够,造成了不真实的信息在社会上流传,加剧了社会的恐慌。2008年发生的阜阳手足口病只是一起普通的传染病事件,最终酿成波及十多个省区的疫情。原因就是因为政府害怕公布消息而引起社会“过度恐慌”,失去了控制疾病传播的良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杭州市政府处理杭州地铁塌方事件。塌方事故发生后,市政府在组织救援的同时不断地向外界发布事故救援的最新进展情况,让社会民众及时了解到了事态进展,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平息了社会上的一些无端猜测。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工作,坚持及时准确。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四)公共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投入的保证程度。仅从城市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看,集中应对少数突发事件的力量是具备的。但从全方位防范和常规性防范的要求看,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足。从一定程度上说,资金制约是当前完善我国应急管理机制最大的瓶颈之一。2008年4月发生的胶济线重特大安全事故,固然是由于铁路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导致的,但深层次的原因是1904年建成通车的胶济铁路为客运临时线,安全级别不达标。安全级别不达标则是由该线路铁路投资额度大造成的。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公共安全资金投入的多少,将严重制约我国应急保障能力。(五)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开展不够充分。应急管理工作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就是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目前,国务院各涉灾部门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灾害多发市县都制定了预案。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是否有效运行就成了应急管理成败的重点。执行应急预案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力军是普通职工,职工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水平成了应急管理的基石。而现在职工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应急管理培训多以课堂教学、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必要的案例剖析和互动。一些地方和单位培训走过场,为了培训而培训,对开展培训缺乏充分的前期调研,没有真正按照企业需求、学员需要和特点优化培训方案,培训缺乏针对性。辽河油田在对应急管理培训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油田公司每年均有应急培训计划,从应急管理人员、预案编制人员到应急救援队伍分层次、按类别组织培训。受训学员上至油田公司总经理,下到基层一般管理人员;培训教师有来自全国知名的应急管理专家,也有油田内部的应急工程师;培训形式既有封闭教学,又有现场互动,内容丰富,载体多样。到位的应急培训工作也使得公司应对突发事件更加从容、有效,并使公司在历次突发事件中累计减免了10.84亿元。所以,企业决策者要真正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对于正确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意义。1.3.3国外对突发事件的研究现状分析(1)美国研究现状分析美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建立了以联邦应急计划为法律基础,总统直接领导,联邦应急事务管理总署等核心机构协同运作的危机管理体系。纵观该体制,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主要有美国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及国家应急预案。①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NIMS(NationalIncidentManagementSystem)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一个应急管理方法的模板性文件,该系统将近年来行之有效的突发事件管理经验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全面的结构框架,为全国的突发事件管理部门提供应对各类危机的现成机制,使得全国各级政府、私营及非政府组织在危机预防、应急准备、事故处置、事后恢复等方面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同时该系统还运用了必要的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及应用,促使NIMS随时间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完善。根据事件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等,NIMS将突发事件分为五级,第一级为最严重的国家突发事件,由联邦政府指导处置;第二级为严重的跨州突发事件,由州政府指挥协调处置;第三级为州一级或者大城市,由应急管理队指挥处置;第四级和第五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为市县,由当地政府(县和市等)负责,其中第五级为最轻微的事件。具体而言,NIMS由以下六部分组成,即指挥与管理、应急准备、资源管理、通讯与信息管理、支撑性技术以及本系统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维护。其中,突发事件指挥系统(ICS)是NIMS的核心,它决定了突发事件应对的成败。在组织结构方面,ICS规定,设一名指挥员,负责管理整个应急过程,保证应急行动的安全,及时与相关机构沟通协调,通过评估各部门的需求以设定应急目标,编制、批准行动方案。同时,还将指挥组织划分为指挥成员和参谋成员两部分。参谋成员由处置部、计划部、后勤部、财务/行政部四个部门组成,其中前两个部门分别对短期、中长期的应急行动提供战术指导、势态监控分析及计划方案制定,后两个部门负责应急队伍的通信、医药食品、交通、财务保障等。总的来讲,ICS要求首先建立应急指挥链,各部门还可根据势态发展随时设立分支机构,从而构成从指挥者到基层应急队的组织体系结构。在指挥方式方面,除上述单一指挥员机制外,ICS还提供了针对涉及多个部门或多个辖区突发事件的联合指挥机制(UC)。②国家应急预案(NRP)。NRP(NationalResponseFramework)是针对各种紧急情况作出应急反应的行动指南,专为政府执行部门、私营机构、非政府组织领导人和从事应急管理的实际工作人员制定。该预案突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理念,把应急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缓解、准备、响应、恢复。第一,缓解阶段。通过建设防洪、防震、排污、减噪等防护工程和设施,鼓励国民、企业等积极参加各项保险。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第二,准备阶段。该阶段通过制订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培训、演练,建立应急通信信息系统,利用集群无线网、卫星通信等设施搜集信息并加以分析观察,起到预防在先,提前准备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突发事件的预测、预报效率,增强防灾能力。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第三,响应阶段。应急事件发生后,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应急运行调度中心连续监控潜在灾害和紧急事件,并尽早启动区域运作中心。一旦灾害发生,地方政府立即启动地方资源减缓灾害,并上报州反应机构,由其对灾害程度评估后决定采取救助的等级。如果需要州救助,则由州长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激活州紧急事件运作预案,并将行动措施通知国土安全部区域办公室。如果被确定为重大灾害,则由国土安全部或FEMA实施联邦应急预案,任命联邦协调官,激活紧急事件支援小组、紧急事件应急小组,开启区域运作中心,召集重大灾难反应组,商讨具体应对措施。第四,恢复阶段。突发事件结束后,由联邦和州政府相关机构与灾区办公室共同确定最佳减缓措施,尽可能修复或重建受损的设施。当受灾地区恢复到一定程度时,紧急事件应急小组实施撤离预案,选择性撤走联邦资源并且关闭灾区办公室。行动结束后,联邦协调官负责就突发事件具体问题做出总结报告,并提交国土安全部管理层,供日后参考。(2)日本研究现状分析日本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随着灾害应对能力的不断增强,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灾害危机管理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El本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可分为三个部分,即事前预防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对策、灾后恢复管理。①事前预防管理。El本政府对突发事件预防管理十分重视,通过《灾害应对基本法》指定负责实施灾害预防的人员及机构,加强事前预防准备,储备必要的物资器材等准备设施,建设防灾基地、备灾绿地作为避难场所,为此政府还专门设立法定灾害救助基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政府还要求国家及地方自治团体定期开展防灾演练。该国政府非常注重防灾知识的普及,利用学校、地方防灾机构、媒体等多种渠道提高公民防灾意识,并且鼓励家庭参与地方灾害志愿者组织。同时加大防灾技术的研发力度,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从事灾害预报、快速响应系统等的研究开发,从根本上保证了应灾能力的提高。②突发事件应急对策。日本建立了以内阁府为中枢,通过中央防灾会议决策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防救灾组织管理体制。根据突发事件严重程度不同,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存在一定差异。如果灾害程度较弱或存在灾害发生的可能时,该辖区的市町村应立即成立“灾害对策本部”,开展一线抢救工作,并搜集灾情及时呈报第二层级的都道府县,同时转报中央。都道府县与中央政府对灾情分析后派遣人员至灾区现场。当灾害加剧时,立即在都道府县层级设置“灾害对策本部”,执行各项灾害抢救与应变的组织指挥事宜。如果发生的是重大灾害,则由内阁总理大臣征询中央防灾会议的意见,在内阁府成立“非常灾害对策本部”进行统筹调度,同时,将国土交通省的防灾局提升至内阁府内,专设防灾大臣(又称防灾担当相)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指挥实施灾害应对指挥事宜。如果发生的是显著异常且特别激烈的大规模灾害时,由总理大臣经内阁会议决议后,于内阁设置“紧急灾害对策本部”,实施应急措施。无论是上述任何一种情况,都必须视需要于灾害现场设立“现场灾害对策本部”。训练有素的救援队伍对突发应急事件的救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应急救援机动力量主要包括消防机构、警察机构、自卫队、医疗机构,而消防部队是其中的中坚力量。El本的捎防机构身兼数职,各地设立的消防救助队除了完成常规抢险救援工作外,还承担了医疗急救服务。当突发大规模灾害时,消防机构可以调度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进入灾区开展救援行动,同时还要负责灾害信息搜集、整理、发布。警察机构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警察必须迅速搜集传递灾害情报,劝导和指挥居民避险,输送紧急伤员,寻找失踪人员,实施道路交通管制,维持社会治安。进行全面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自卫队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由国家财政支持,当灾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所在都道府县的知事向防卫厅长官或其指定的代理人提出申请,即可派遣灾害救援部队实施伤员搜寻、营救,提供医疗援助,提供后勤保障等。③灾后恢复管理。日本非常重视灾害恢复重建工作。以地震灾害重建恢复为例,El本已经形成了以法律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救助体系。颁布了《抗震改建促进法》、《严重灾害特别财政援助法》等24部法律,为灾民El常生活、灾后重建提供保障。El本的救助体系分为三类,首先是自救,即通过事前参加的地震保险获取赔付金,减轻灾民的经济负担;其次是政府援助,一方面通过地震再保险业务,帮助保险公司开展理赔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受灾程度直接向灾民提供资金援助;最后是社会救助,如社会各界捐款救助,金融机构提供免缴利息、贷款延期等措施。(3)突发事故应急管理国际经验比较由于突发事件的难点在于突发性,并且往往会产生预料不到的后果和危害,因此各国纷纷设立专门机构、学术团体从事应对各种突发性灾难的预防、监测、预报和识别等工作,并且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灵活性的突发事件应急体制。①完善的法律体系。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借助法律手段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对政府及各部门赋予紧急权力,“特事特办”提高了应急行动的速度和效果,使得危机中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美国、日本不仅制定了灾害应对基本法,还针对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处处都体现了“依法防灾”的基本思想。②完备的机构设置。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发达国家普遍设立了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和应急事务处置机构,这些机构在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紧急状态下的综合协调、迅速响应,培养公民防灾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机构可谓“层次鲜明、分工明确”,从联邦政府、州、郡到市均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在联邦层面,由联邦应急事务管理总署(FEMA)总管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该机构负责指导下级政府建立应急机制、提供救灾援助、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等。而州、郡、市政府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紧急救援机构,负责预案制定、现场施救、人员培训等。日本的应急组织体系由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机构构成。突发灾害事件时,将“中央防灾会议”提升至直属总理大臣的内阁府内,设置防灾担当大臣,负责应急对策的统筹规划。③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发达国家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度,事实证明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应急行动的开展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保障。美国在传染病预防方面设有传染病监测网络、州和地方公共卫生部门伙伴关系网、全球移动检疫网络,通过对传染病的预报和监测,保证了及时掌握全国各地乃至国际传染病的爆发和蔓延情况。日本的防灾信息网络非常发达,当灾情发生时,不仅可利用完善的地面固定通信系统,同时也利用覆盖全国的中央防灾无线网、消防防灾无线网等专用无线通信网络,为内阁情报中心搜集、发布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特别要提到的是城市街区无线网系统,由户外扩音器、家庭受信机、车载无线电话移动系统,以及市街区公所、学校、医院等防灾相关机关的防灾网络系统所构成。一旦有灾情,可以在5分钟内将灾害信息通知有关居民,实现快速响应的同时也避免了社会恐慌的发生。④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发达国家充分认识到,国民危机意识将直接影响政府危机管理的效果。因此,发达国家在注重强化政府官员危机管理意识、设置应急机构的同时,不惜花费巨资对国民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教育和培训。日本是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因此在应急教育方面也做得比较成功。日本将培养危机意识、普及应急知识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建立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志愿:耆组织,向民众普及应急教育。政府还特地将每年的9月1日设为“防灾日”,这一天全国各地方政府、居民区、学校和企业都要举行各种防灾演习,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时刻保持防灾意识。美国提出建立“防灾型”社区,由社区普通民众组成“社区应急反应队”,每周开展一次应急救灾教育。(4)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对中国的启示①完善法律体系及问责机制。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首先,设立统一的紧急状态应急法律制度,将各单行法确立的应急措施纳入统一的框架下,有利于在突发危机事件时实施统一的指挥机制。其次,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单行法律,形成涉及突发事件各方面的完善的单行法律体系。再次,明确在紧急状态法下政府采取紧急措施的必要行政程序,防止政府随意扩大行政紧急权力。同时,还要明确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在应对危机与处理突发事件中的法律责任,健全依法追究机制,进一步确认规范应急管理中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②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树立“言而有信的形象,避免公众恐慌心理导致的势态恶化。当突发重大事件时,各级政府必须要对此有所交代,如果能够建立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信息互动机制,势必会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有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正面面对媒体,把公众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塑造政府危机管理的良好形象。此外,还要建设政府直接面对公众的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完整地告知群众欲知、应知的信息,使公众及时了解事态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情绪,真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③“未雨绸缪,做好事前准备工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灾害种类较多,行政机构级别复杂,因此作为应急工作的总指挥,政府应该首当其冲,克服固有的“重救轻防”的危机处理思想,把危机意识贯彻到日常计划工作和管理工作之中。逐步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做好救灾物资、设备的储备工作,定期开展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各级政府应当从实际出发,针对本地区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制定本地区紧急事件应急方案和实施计划,切实做到“居安思危、预防为主”。④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当危机爆发时,能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人力资源信息、物资储备信息、财力储备等信息。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相关信息发布的及时有效。同时也要注意信息发布的范围,一些涉及国家安全、企业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应当选择性公布。⑤组建培训基地,加强救灾演习。一味制定应急预案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在处置突发事件的实战演练中,加强各警种的配合和磨炼,才能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预想突发事件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危害情况,通过实战演练检验应急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各部门的密切合作。⑥增强公众应急意识,加强应急教育.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突发公共事件涉及到全社会的各方各面,政府、军队甚至国际社会的力量再强也是有限的,施救措施响应的速度再快也存在时滞,所以危机管理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公众自身的危机意识和自救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救灾管理机构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培训,普及公共安全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特别要重视城乡基层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此外,还可以建立灾害信息员培训制度,鼓励公民自愿、积极地参与信息搜集和发布,既可以培养公民意识,避免不正当信息发布带来的社会恐慌。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规范化的信息发布网络。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第2章论文研究的目标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止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将会受到巨大冲击。为了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及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应急管理应运而生。应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国内有代表性的计雷等人⋯将应急管理定义为: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不少企业在实现物体的本质安全化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把物的客观因素与人的主观因素相比,人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人的行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变化很大,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比物的不安全状态更难预测,更难控制,因此,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对于降低人为事故、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目标是:运用安全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及安全科学学报等相关学术期刊和相关书籍的理论和方法,对面对突发安全事故个体—群体安全行为关系研进行研究,为国家和个体应对突发事故的方法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第3章论文技术路线论文的研究工作室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在安全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个体及群体安全行为能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的特点,建立了面对突发事故个体-群体安全行为关系指标体系;最后通过对面对突发事故个体-群体安全行为关系的综合评价来验证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图3-1所示。确定研究前提明确研究对象个体—群体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体系评价群体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确定个体—群体安全行为关系指标体系图3-1技术路线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第4章论文研究内容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部分,具体如下:⑴第一部分,绪论。通过查阅教材、文献等相关资料介绍突发事故(尤其指突发公共安全事故)、不安全事件、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的定义及与之相关概念。结合应对突发事件的国外现状,阐述国外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及国内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并对国际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不足和中国应该摒弃的陋习和应该学习的经验。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意义、研究范围界定、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⑵第二部分,面对突发事故个体-群体行为关系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本论文题目为“面对突发安全事故个体—群体安全行为关系研究”,故选择个体及群体在应对突发安全事故时的行为关系为研究对象,并对突发安全事故的特点做一定的分析。包括相关理论和相关概念。⑶第三部分,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内容包括: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评价指标的初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包括对影响个体及群体安全行为的因素的分析。影响个体安全行为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①个人主观内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②客观外在因素:组织的内部环境及组织的外部环境。面对突发安全事故,若当事人生理存在不足或疾病,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采取有效措施过晚,则会影响事故的处理。面对突发安全事故,若个人心理恐慌,则采取行动时会惊慌,从而忘记要采取的措施,以致导致事故无法及时解决,而造成更大的损失。若当事人自身文化不足或缺少解决突发事故的常识,也会延误事故的处理。当突发事故发生时,当事人明了处理方法,但是缺少经济物质,则也会导致事故的延误。影响群体安全行为的因素:影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内部条件主要是群体成员资源、群体的结构、群体的互动过程和群体的任务。谈到群体成员资源,是由能力和人格特质两方面组成。个体的能力、素质肯定会对群体的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人格特质与群体态度和群体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格特质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群体的士气和群体的凝聚力等。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有角色、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从众行为和社会助长行为和社会抑制作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选择一种角色,并可以长期以致地扮演这种角色,那我们的行为只需要按一种角色表演就可以了,但是很不幸,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都要不停地变换情境,我们需要按不同的角色要求来改变自己。群体规范是群体为达到共同的活动目的,所确立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的积极与消极作用:①规范能约束人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行动统一;②有利于矫正人的不良行为;③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成长。个体从众的原因有:①行为参照;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④情绪不稳定、有悲观情绪或是过于信赖他人的成员,由于对群体抵抗力就差或是缺乏自信,更容易从众。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或者说,群体成员对其所在群体的向心力)。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①群体的领导方式、领导作风(民主式、专制式、放任式)与行为特征;②成员的同质性(即目标、价值、信仰、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一致性;③信息的交流方式和渠道,奖励方式。如:个人与群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有利于增强群体内聚力。④外部的威胁程度。⑤规模与加入群体的难度。⑥空间与时间上的接近程度。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对群体的有效管理能产生协调效应,特别对于从事简单的、熟练的、体力性的劳动,助长作用尤为突出。作用:①消除单调疲劳,强化个体行为。②满足心理需要,增长勇气信心。③激发积极的工作及活动动机,提高工作效率。群体的社会抑制作用: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个人的人格和情绪不同,环境不同,一些复杂性的工作,群体反而起到反面的作用与影响。表现为:增加紧张情绪,干扰正常思路;引导失误发生,降低行为效率。第四部分,指标体系的评价。包括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分析。、第五部分,总结。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结论、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1]肖振峰.北京城市社区居民安全行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8.[2]高贤峰,李永春,管理学.现代组织行为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3]吴起,汪丽莉,匡蕾,等.人的不安全行为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安全评价的影响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5):28-35.[4]付净,韩子鹏,刘辉,等.面对突发安全事故人的安全行为决策探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9):105-108.[5]童志欣.从不安全行为分析谈管制事故预防[J].空中交通管理,2008(8):16-18.[6]徐小贤,陆愈实,刘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J].林业劳动安全,2008,21(4):34-37.[7]李可.公共危机中的群体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2005.[8]吴玉华.矿井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特征规律分析[J].煤矿安全,2009,40(012):124-128.[9]孙丽萍,林杰.浅谈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J].贵州电力技术,2007,10(2):92-93.[10]彭希平,蔡大成.人的不安全行为难以控制的原因及对策[J].电力安全技术,2007,4:014.[11]吴起,汪丽莉,匡蕾,等.人的不安全行为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安全评价的影响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5):28-35.[12]叶子才.火灾中人员行为分析与安全疏散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08,7(24).[13]黄月法,冯时林.浅析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9(9):34-37.[14]杜蒙.基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9:185.[15]孙多勇.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下个体与群体行为决策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6]李山汀.组织安全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与组织安全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17]朱华桂.突发事件中个体行为的科学决策[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4:31-37.22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8]杜蒙.基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9:185.[19]毛海峰等编著.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务实[J].北京:首都经济贸易火学出版社,2000.8[20]刘轶松.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探索[J].西部探矿工程,2005,6:226—228.[21]梁丽.关于安全行为科学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2[22]梁丽.行为科学在我国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6.3[23]罗云,程五一.现代安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3):147.157[24]刘铁民,张兴凯等.安全评价方法应用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1):470[25]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应州[M].华中理工大人学出版社,2000[26]杜蒙.基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9:185.[27]Behavior-BasedInterventionforOccupationalSafety:CriticalImpactofSocialComparisonFeedback.JoshuaH.WilliamsandE.ScottGeller,2012.12[28]MichaelR.GilmoreandSherryR.Perdue,SafetyPerformanceSolutionsInc.,andPeterWu,KLAP&PartnersConsultantPrivateLimited,Behavior-BasedSafety:TheNextStepinInjuryPrevention[29]M.D.Cooper*,R.A.Phillips,Exploratoryanalysisofthesafetyclimateandsafetybehaviorrelationship,200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