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50 KB
- 2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06—2020年) 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06—2020年)序言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消失速度加剧。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其范围内植物的组成程度,成为城市环境发展和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检验标志。同时城市绿地系统人工植物群落的构成,还承担着为城市生物提供栖息生存环境的作用。培养、保护城市物种的多样性,编制制定城市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规划,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总论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5、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6、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7、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8、《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行动计划》9、《河北省城市绿化条例》10、《石家庄市总体规划(2006-2020)》11、《石家庄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12、《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3、《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6、建设部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17、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18、《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名录》1991年1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9年20、《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二、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根据石家庄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结构,分为“市域——都市区——中心城”三个层次。本规划范围界定为都市区和中心城两个层次。1、石家庄市都市区:面积2657平方公里。包括市内五区及正定、栾城、鹿泉、藁城四县(市)。2、石家庄市中心城:规划面积450平方公里,在本次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作为重点深化。(二)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近期规划:2006~2010年。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三、规划指导思想(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增加城市绿地,丰富园林绿化景观,积极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达到区域生态平衡。(二)坚持城乡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系统,构筑绿色隔离空间,通过绿环、绿带、绿廊等连接市域大环境,促进城乡生物多样性的交流和保护。
(三)坚持城市绿化植物应用的多样性,在保护利用的同时,广泛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建立相对稳定而又变化多样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做到生态美与景观美的统一。(四)坚持植物应用的科学性,开展系统、持久地保护利用、引种驯化、生产开发研究,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保证应用植物正常生长并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五)培育生态适应、结构合理稳定的植物群落,通过对园林植物合理地进行配置,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充分发挥他们的生态效益,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植物群落。(六)坚持生态开发理念经营人工生态系统,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七)坚持生物多样性恢复、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密切结合,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潜在价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植物应用途径,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四、规划原则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规划建设宜人生态生境,体现园林地带性特征和植物物种多样性。2、优先保护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有关键作用的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名木古树、原始生境。3、对典型性、代表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潜在价值的物种资源及其生境实施重点保护。4、将就地保护作为根本途径,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兼顾,物种资源与生境保护相结合。5、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好乡土植物,保持城市固有风貌,反映地域风貌。6、构筑具有地带性特色和相对稳定的绿地系统,创造高质量的动物栖息环境。7、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培育和保护,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第二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条件一、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位于北纬37°26′~38°46′,东经113°31
′~115°29′之间,平均海拔77.9米。东与衡水接壤,南与邢台毗连,西与山西为邻,北与保定为界。市区位于市域中部,距北京273公里。南北最长处约148.02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75.38公里,周边界长760公里。辖区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二)地质地貌1、地形地貌石家庄市域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部地处太行山中段,包括井陉县、井陉矿区全部及平山、赞皇、行唐、灵寿、鹿泉、元氏六县(市)的山区部分,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0%。东部为滹沱河冲洪积平原,包括新乐、无极、深泽、辛集、晋州、藁城、高邑、赵县、栾城、正定、石家庄市区及平山、赞皇、行唐、灵寿、鹿泉、元氏六县(市)的平原部分。市域大地构造属山西地台和渤海凹陷之间的接壤地带,地势东低西高差距大,地貌复杂。西部太行山地,海拔在1000米左右,山峦重叠,地势高耸,京广铁路以东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市域地貌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平原。地处平山的最高山峰驼梁海拔2281米,为河北省境内的第五峰,是石家庄的制高点。东部平原,按其成因属太行山山前冲洪积平原,海拔一般在30~100米,其中辛集市北庞村海拔28米,为辖区内的最低点。市区二环路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西北角81.5米,东南角64.3米。2、地质平原区:自中生代以来,地壳以大幅度振荡式沉降为主,形成了平原区断陷盆地的构造轮廓。赵县、正定、辛集及深泽东部为凹陷区,晋州马于至宁晋一带为凸起地带。由于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形成本区起伏不平的基底。新生代以来,本区以相对沉降为主,堆积了第三系巨厚湖相、河相堆积物,并有发育的第四系堆积物。堆积物厚度:平原西部180~300m,东部一般大于420m,最大可达800m以上。井陉盆地:本区主构造线为北东—南西向,主构造为晋、获构造带,它又可分为五个构造带:甘淘河阻水断裂构造带,矿区断陷构造带,洪山岭—小梁红导水断裂构造带,洪河槽—张家庄导水断裂构造带和槐树铺—
核桃园向斜导水构造带。另外,区内岩层节理裂隙较发育,连通性比较好,与断裂构造共同构成岩溶水径流的脉络系统。3、土壤本区土壤类型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呈有规律的变化,自丘陵至山地主要分布为:石灰性褐土—褐土—淋溶性褐土—棕壤土—山地草甸土。石家庄市土壤质地绝大部分为轻壤质土和中壤质土。(三)气候石家庄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3.3℃,7月份平均最高为26.9℃,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为-2.4℃,极端最高气温42.9℃,极端最低温-19.8℃。年平均降水量为534.6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097.1毫米,年最小降水量为226.1毫米,月最大降水量为751.9毫米,日最大降水量为359.3毫米,一小时最大降水量为92.9毫米。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13.9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197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终霜期在4月5日前后。历年最大冻土深度为56厘米。石家庄四季分明,春秋两季短,夏冬两季长。按自然天气季节划分:春季长55天,夏季长105天,秋季长60天,冬季长145天。水分条件有些不利,大部分地区的干燥度偏大,尤以春季为甚,对园林绿化有不利影响。石家庄气象灾害种类多,且较频繁。旱、涝、风、雹、霜冻及干热风等每年都给林木、果树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石家庄市区的风向呈明显主导风向型,其主导风向为西北—北东北风和东南风—南风,风向具有季节性变化,同时,由于石家庄西倚太行山,东南部为开阔平原,在没有明显的天气系统影响时,造成的山谷风特点明显。随着城市的发展,受城市建筑和植被的影响,地面粗糙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城市风发生变化,特别是大风日数减少。由于西—西北部山脉的屏障作用,静风频率为28%。(四)水文
石家庄市辖区内河流分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主要行洪河道6条,其中北部的沙河、磁河木刀沟属大清河系;中南部的滹沱河、洨河、槐河属子牙河系。总流域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各河上游支流较多,植被覆盖率低,加之源短流急,均具有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滹沱河是子牙河系两大支流之一,从市区北部穿过,在市境内全长201公里,是全市最大行洪河道,流域面积24770平方公里。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流量3300立方米/秒,其主要堤防滹沱河北大堤是省重点防洪工程。滹沱河上游干流建有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两座大型水库,支流文都河、南甸河分别建有石板水库、下观水库两座中型水库。洨河发源于鹿泉市南郊山区,汇金河、石家庄泄洪渠后入栾城县境,又汇北沙河、潴龙河,穿赵县向东南出境入邢台市宁晋县,石家庄段全长48公里。洨河既是石家庄市的主要行洪河道,也是全市主要排涝工程之一,此河现为石家庄排污河。二、生物资源石家庄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结构复杂,地势升降悬殊,气候复杂多变,降雨量分布不均,河流流域面积大,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一)植物资源自然植被主要集中于西部山区。在平山、灵寿、井陉和赞皇等西部深山区的自然风景区,广泛分布着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灌丛林,面积达1503平方公里;太行山浅山区的荒草地,有各种宜林地2579平方公里;平原地区主要以农田林网和果园为主,在赵县、晋州、辛集、新乐等东部平原县(市),植有苹果、梨、桃、葡萄等果园,面积达656平方公里。自然分布树木种类以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占优势,也有少量亚热带亲缘种。全市境内自然分布和栽培的主要树木品种有50科91属166种。据《河北森林》统计数据:石家庄地区植被属温暖带针阔混交林,植被类型由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组成。植物资源共计2500余种,其中草本植物占80%以上。木本植物有44科74属144种,乔木有26科35属75种,灌木有23科34属43种。草场分山地草甸类、山地灌木类、丘陵草丛类草场和低温草甸草场四类。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有1039种,野生药材上百种,人工种植药材230多种。另外还有水生芦苇、莲藕等。天然野生牧草共有121科1116种。市域植被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二)动物资源
石家庄市的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动物现知陆栖(包括两栖)脊椎动物223种。其中,以鸟类最多,其次是兽类,两栖类及爬行类较少。野生动物种类中国家珍贵稀有动物有金钱豹、斑羚、褐马鸡、天鹅等24种。褐马鸡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仅见于山西、河北。现有畜禽几十种,其中地方畜禽12种、引进种83个,特养种19个。鱼类资源有40多种,主要有经济鱼类、小杂鱼、凶猛鱼类以及引进种和养殖种等。第三章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特点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一)园林应用植物现状城市园林绿化树种以落叶树种为主,主要体现北方城市绿化风貌。进入九十年代末期,石家庄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绿化植物种类也不断增加。据石家庄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1999—2010年),1998年我市有园林植物229种(不含温室和露地花卉),常用植物不足百种,其中乔木树种只有60余种,常用的不足40种,常绿乔灌木仅20余种,城市绿化树种单调,季相变化少,尤其是常绿阔叶树种和彩叶树种亟待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园林生态景观的丰富度。2005年对城市园林植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常用植物种类(含品种)达到290种,其中乔木112种、灌木85种、竹类9种、藤本8种、草本植物62种、水生植物14种。此外还有可在小气候环境条件下适生种8种。结果显示,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得到明显提升,反映出石家庄市的园林植物物种的丰富度。(二)植物园迁地保护现状
植物园是植物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开发和科普教育的一个平台,肩负着植物物种保存及繁育的重要任务。从1998年建园开始,始终按照植物总体规划进行引种,共收集栽培植物计670种(品种1000余种),其中可露天越冬植物种类350余种,温室植物320余种。并建成碧桃园、樱花园、丁香园、月季园、牡丹芍药园、宿根花卉园及水生植物园、竹园、木兰园、海棠园、药用植物园等植物专类园,成为以收集、展示和保存植物资源,集科研、科普和游览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植物园。2007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作为示范基地,已经成为石家庄重要的植物迁地保护基地。(三)古树名木分布与保护现状1990年我市首次开展对古树名木的调查,1992年完成城区及四县一区(正定、鹿泉、栾城、井陉、矿区)363株古树名木的建档工作,明确了养护管理责任。1993年地市合并,辖区扩大到18个县(市)、区,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增大。2002年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完成了市区和其它15个县(市)、区古树名木调查工作。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古树名木49种887株(见附表1),其中古树46种846株,名木3种41株,市区古树40株,名木主要分布于市区。建立了古树名木电子档案和文本档案,统一设置保护标牌,明确管理和养护责任。《石家庄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明确提出要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2006年配套出台的《条例实施细则》又强化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条款,制定了《石家庄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为我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并每年从建设维护费中列出专款用于全市古树名木的维护复壮,制定了《石家庄市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技术规范》,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政策和技术水平。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监督工作,2006年对市区古树名木开展了认养活动,古树名木保护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四)动物园异地保护动物现状石家庄动物园2005年10月简易开园,2006年5月1日正式开园完成迁建,由市区迁至西部低山丘陵区,动物生存环境得以彻底改善。展出方式由原来的笼养模式改为大种群、大散养、无遮挡式,动物生活区模拟其原生境营造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环境,如东北虎等食肉动物配置了假山、山洞、水池、小溪、北方植物,食草动物则辅以树木、草皮、水池,湿地动物布置了浅滩、湿地、草甸、水田等,对动物实行了人性化、亲和管理模式,动物生境和观览效果显著提升。现饲养展出珍稀野生动物230余种4000余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4种217只(含国际公约附录Ⅰ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2种1243只(含国际公约附录Ⅱ物种)。通过科技攻关研究和科学饲养,形成了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丹顶鹤、金钱豹、美洲豹、黑猩猩、山魈、东北虎、豺、狼、戴冕鹤、白枕鹤等多个珍稀动物种群。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点与评价石家庄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条件优越。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森林已破坏殆尽,只在西部人类活动稀少的山区,尚有少量的天然次生林分布。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点:(一)市域植物种类丰富,区系组成具有温带属性和过渡性据不完全统计,石家庄野生维管束植物种类共计108科343属652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4属27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95科327属623种。区系中最多的是菊科,其次依次为禾本科、豆科、蔷薇科、百合科、唇形科等,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蔷薇科占整个植物区系组成种类的30%以上,区系种类中草本植物占80%以上,反映出植物区系的温带属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处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交汇点,植物区系具有过渡的特点,受到东北、欧洲西伯利亚、欧亚大陆、西南及华南等植物区系成分的入侵,但以温带区系占主导地位,常绿针叶树种资源丰富。松科、柏科、杨柳科、豆科、悬铃木科、银杏科等植物均是优良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代表,丰富的乡土植物区系为石家庄市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条件。(二)自然生态系统次生性明显,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体长期以来特别是上世纪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很大扰动。目前,原生的常绿针叶林生态系统仅存于少数地点,大多区域为次生的自然落叶阔叶林、灌丛草丛、人工林、耕地农田或建筑用地覆盖,人工生态系统成为石家庄生态系统的主体。(三)多样性空间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不均匀物种种类主要表现西部多,中、东部少。西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生境复杂,建立了包括驼梁——漫山森林自然保护区,仙台山、满山、驼梁等7处森林公园,苍岩山、嶂石岩、天桂山、封龙山等4处风景名胜区。其生境保存完整,破坏性小,生物种类丰富。而中部、东部由于地势平缓,人为活动强,开发利用时间长,自然生境破坏大,甚至基本消失,生物栖息地大多为人类占有,表现为物种种类少。(四)外来物种使用多,乡土物种利用少
外来种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兽类、鸟类、昆虫以及微生物等。外来植物更多,占园林绿化种类的30%以上,严重危害的外来植物有6种。外来物种增加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丰富了绿化物种种类,增加了景观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五)城区绿地组成结构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均匀城市绿地系统基本形成,城区间绿地与绿量空间分布不均匀,生态功能较弱,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缺乏;城区外围防护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规模质量需要提升,城市道路改造缺乏对树木的长期性保护规划;园林绿化多样性配置存在品种单调,缺乏乔木为主的复层群落结构,三维绿量低,难以有效发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城市外围林地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环境干化和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城市生活废弃物和农药、化肥等的污染,影响了植物生长及其功能的发挥。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分区(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根据石家庄市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性质以及自然状况等,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主要依据生态类型划分。在生态系统类型考虑上,林地(指森林及其次灌草类型)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作为石家庄乡土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基地,城区与植物园、动物园等是多样性迁地保护的主体,河流、湖泊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主体,而农田则是农业品种保护的关键;在水平空间布局上,以中心城区与周围组团县(市)为核心逐渐向外扩展,形成迁地保护向就地保护过渡的保护方式与策略的分布格局,形成高的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在多样性保护功能上,中心城区与周边四个组团形成园林绿地多样性与乡土植物多样性迁地保育中心,显著提高人口密集区域的高观赏生物多样性与持续利用,改善生态功能;在城市规划区以外形成以林地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生境保护与高的乡土生物多样性就地保育中心,形成石家庄都市生态屏障。(二)规划分区
依据现存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性差距和保护对象的差异性,本着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初步将石家庄市划分为都市区(不含中心城区)、中心城区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并对植物迁地保护、动物的异地保护、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和外来物种管理进行专项规划。第四章规划目标与规划内容一、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完善城市园林植物选择应用规划,建立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体系和保护基地,系统开展乡土生物资源调查。制定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措施,做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并重、以就地保护为根本途径,就地与迁地保护相结合。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的多样性,增加园林乡土植物种类,科学构建园林植物群落,发挥生物多样性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功能,建设生物多样、绿地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二)分期目标1、近期目标(2006~2010年)(1)有效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促进乡土植物的回归利用,增加中心城区和组团城市的植物多样性,优化城市绿地结构,促进鸟类等野生动物在城市绿地中的栖息和繁衍。2010年使中心城区范围内常用园林植物从目前的290种提高到350种以上;其中绿地常用乔木品种增加到90种以上,灌木增加到120种以上,竹类品种达到12种以上,藤本植物品种达到20种以上,草本植物品种达到80种以上,水生植物品种达到25种以上,为构筑丰富的园林植物群落奠定基础。(2)以石家庄植物园为主体,建立植物迁地保护基地。围绕植物物种的收集、引种驯化、栽培利用,开展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研究。重点收集和保护石家庄植物区系的物种,保护石家庄地区典型生态类型和名贵园林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同时,加大珍稀濒危植物的人工繁育研究,形成一定数量的濒危植物保护种群。到2010年,植物园植物种类由现在的670种,发展到1200种(含品种),逐步将植物园建设成为园林植物收集和保护中心。
(3)加强石家庄动物园珍稀动物异地保护工作,发挥其动物物种资源研究保护基地的作用。开展珍稀动物繁殖、疾病防治以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工作。逐步建立石家庄动物园珍稀动物繁殖种群,扩大动物繁殖数目,储备优良的动物资源。至2010年发展繁殖动物种群18个,动物存栏达到270余种5000余只。同时加强珍稀动物繁殖及回归自然栖息环境的技术研究,将动物园建成集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动物科学研究保护中心。(4)在西部山区构建地带性植被群落,利用主城区外围的绿色隔离空间构建生物多样性区域,加大北部水系及外围生态绿化建设,构建湿地植物群落和生态绿地、林带、郊野公园,形成生态廊道,结合道路绿地建设,构筑绿化景观带,将规划区内的各种生物多样性有机地进行链接。(5)强化外来物种的管理,通过普查建档摸清底数,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及快速对应体系,降低外来物种入侵风险。(6)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宣传,强化市民对乡土植物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相关部门携手联动,形成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2、中长期目标(2011~2020年)以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为总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绿化建设格局。高度重视和保护城市规划区的各种自然群落和生态群落,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广泛研究开发利用,营建更加丰富的城市绿化生态类型,增加动植物迁地保护种群。以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和机制,打造宜居宜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二、规划内容(一)都市区1、范围中心城区外围边缘与正定、栾城、鹿泉、藁城等周边组团县(市)间的范围,属主城区外围生态屏障和城郊过渡生态地带,总面积2207平方公里。2、规划目标与重点在都市区发展的同时,构筑石家庄市外围“三区四带”生态环境功能区结构。通过有效地控制城市发展用地的蔓延,注重保护外围山水环境,营造组团绿色生态空间,从而建立一种既接近自然,又对周围环境干扰最少的城市空间形态,形成人工与自然相生相荣、生态系统复合,西山、北水、绿环、绿廊城绿交融的生物多样保护格局。(1)外围生态屏障大环境建设。建设和完善西
部山区生态绿色屏障区,按地带特征规划各类生态区域,形成相对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使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得到保护。包括白鹿泉、龙泉寺、封龙山等风景名胜区以及部分浅山、山前区的绿化。(2)建立中部生态协调区。对正定、鹿泉、栾城、藁城四个城市组团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县(市)城区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完善县(市)城区绿地类型和空间结构,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组团城市园林空间。注重与中心城区间绿色隔离通道的建设,形成区域环境与都市区整体空间有机连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3)构筑中心城外围与城市组团间的绿色隔离空间。通过绿环、绿带、绿廊等与大环境绿化相连通,组成区域绿地系统。大力建设生态联系带,使城市中心与市域风景区等大片林地贯通,建立生物繁衍生息廊道。对滹沱河黄壁庄水库至主城区地带进行植树绿化,包括小壁林保护区及滹沱河沿岸防护林带;通过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区、市区西北部水利防洪生态工程和植物园地区等组成的中心城区外围区域实施绿化综合整治;沿南水北调等水系以及高速公路和三环路等道路建设绿化带,形成生态走廊。3、保护策略与规划措施(1)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按照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保护工作目标,对森林草甸、野生动物、自然与地质遗迹等划定专门保护区,全面保护珍稀物种及自然生境。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2)在西部生态绿色屏障区内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丰富山体植被,改善山体林相,提高生态效益。全面加强山区林草资源保护,重点保护天然次生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恢复和保护自然植被及山区生态屏障功能。通过树种配置和营造技术,突出观山视廊的要求,将西部山地作为重要的自然景观引入城市。规划期末,建成中心城区西部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心。(3)重点控制中心城区与组团间、组团与组团间通过河流、重要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生态湿地、果园、基本农田、生态保育区等要素形成的绿色隔离空间,协调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防护林带建设的关系,加大对城区周边、荒山、荒丘、荒滩和裸地的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水平,改善周边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生态系统。
(4)依托中心城区外围分散组团式空间布局,坚持城乡一体化的绿化思路,在各组团建设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并通过区外的绿环、绿带、绿廊和绿色空间,相互连接、延伸,由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环城绿色空间、区间绿化景观走廊和近郊风景林地等,共同组成中心城区外围多功能,大尺度的区域绿地系统。(5)控制沿水系、道路的绿化带宽度,形成生态走廊。南水北调两侧各控制150米绿化带;河道两侧在满足行洪的基础上控制500米以上的绿化带;高速公路两侧控制50米绿化带;铁路两侧控制30米绿化带;三环路两侧控制100米绿化带;107、307、308国道两侧控制50米绿化带;其他联系道路两侧控制30米绿化带。将各级生态绿化系统连接起来,形成城市的绿色廊道。(6)结合城市环城生态绿地,对三个重点地区进行生态建设:——实施滹沱河市区段(市区北部石太高速公路以北、滹沱河南岸)生态整治工程。南侧建设500米防沙林带,与滹沱河河床生态恢复带形成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恢复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绿色生态防护骨架;结合太平河整治改造,在满足防洪的前提下,建设具有郊野、游憩功能的生态绿地。——实施西北部水利生态防洪工程。包括北部的太平河上段(石太高速公路以南)南泄洪渠、北泄洪渠及两侧区域,全长约23公里。规划主要在提高城市防洪能力的前提下,结合南北泄洪渠及太平河的改造,进行生态绿化建设,提高城市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施西部山前生态区建设工程。规划控制范围东起青银高速公路、西以山脊为界,北至中山西路延长线,南以金河为界,面积约30平方公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规划搬迁区内的村庄至青银高速公路以东,整体区域以自然保育为主,西部以自然景观为主,东部结合农田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利用搬迁村庄的基地建设以体育、会展等为主题的郊野公园。(二)中心城区1、规划范围指石家庄市中心城区(含主城区、新城区)及市内其他未安排建设开发区域,总面积450平方公里。边界为:西以三环路为界,北以现状石太高速公路为界,南以三环路为界,东以京珠高速公路搬迁线为界。
2、规划目标与重点中心城区地处华北平原,自然环境特色不够突出。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形成良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为重点,着重加强城市绿化景观建设,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档次和水平,塑造城市风貌和景观特征,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环境。(1)增加和优化城市园林绿地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引种驯化增加植物种类,2010年使城区常用园林植物增加到350种。(2)中心区构建滹沱河、民心河、石津灌渠等水体结构,形成河湖水系生态网络系统,为鸟类和其他生物,特别是水生生物、湿生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栖息地。重点建设滹沱河生态防护带,改善民心河沿河两侧绿化景观,突出自然生态效果,形成良好的滨水景观。(3)加强城市与道路网络绿化和美化的科学性及乡土植物的利用,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管理,提高中心城区现有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改善和美化环境。(4)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生态的要求,在完善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带状公园和街旁游园,形成城市、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四级配套的完整体系;城市外围边缘以片状和带状绿地相结合,主要发展大型园林绿地和生态景观林地。3、保护策略与规划措施(1)遵循植物应用的地带性、乡土植物多样性、植物应用的科学性,合理利用复层种植结构,增加城市绿量。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体现植物应用美学价值,做到生态美与景观美的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植物应用途径。(2)优化和调整绿地景观空间布局,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性,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遵循生态位的原理,利用乡土物种构建生物多样性高的复层群落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种群稳定的绿地结构。(3)按照不同绿地的生态、景观、功能需要,将不同用途的主要园林植物选择应用提出如下规划:
行道树树种:槐树(国槐)、悬铃木、银杏、栾树、合欢、毛白杨、臭椿、千头椿、白蜡、梓树、楸树、皂荚、柳树、青桐、七叶树、油松、白玉兰、日本晚樱等。防护绿地树种:毛白杨、白蜡、构树、刺槐、桑树、枣树、臭椿、旱柳、黄柳、火炬树、梓树、小叶杨、沙兰杨、黄金树、茶条槭、榆叶梅、紫叶小檗、紫穗槐、接骨木、锦带花、沙棘、金银花、枸杞、柽柳、棣棠、贴梗海棠、平枝栒子、美人梅、木槿、海州常山、山桃、山杏、皂荚、山皂角、紫丁香、迎春、郁李、连翘、文冠果、侧柏、白皮松、河南桧、沙地柏、铺地柏等。居住绿地树种:银杏、合欢、海棠、栾树、泡桐、垂柳、五角枫、黄连木、玉兰、广玉兰、木瓜、山楂、石榴、碧桃、樱花、蜡梅、紫叶李、紫叶黄栌、无花果、紫薇、木槿、紫荆、海桐等。工业绿地树种:侧柏、云杉、蜀桧、华山松、白皮松、龙柏、刺槐、泡桐、银杏、榆树、元宝枫、构树、栾树、杜仲、小叶朴、槐树、皂荚、山皂角、臭椿、水曲柳、梓树、小叶杨、枫杨、桑树、山楂、复叶槭、海州常山、紫丁香、金银木、紫薇、连翘、郁李、毛樱桃、黄刺玫、珍珠梅等。绿篱色块植物树种:大叶黄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紫叶矮樱、小叶女贞、瓜籽黄杨、黄金槐、金叶莸、中华金叶榆、大叶扶芳藤、桧柏、龙柏等。垂直绿化植物种类:爬山虎、地锦、紫藤、山荞麦、常春藤、扶芳藤、凌霄、葛藤、栝楼、蔓长春花、铁线莲、中华猕猴桃、葡萄、蛇葡萄、木香、金银花、南蛇藤、藤本月季等。地被植物种类:麦冬、铺地柏、沙地柏、常春藤、扶芳藤、匍枝委陵菜、金钱草、阔叶若竹、白三叶、萱草、鸢尾、玉簪、金鸡菊、剪秋萝、垂盆草、地被菊、射干、马蔺、荷兰菊、小冠花、石竹、福禄考、耧斗菜、火炬花、景天类、长春花、二月兰、丛枝福禄考、蓝色高羊茅等。水生植物种类:荷花、睡莲、王莲、芡实、萍蓬莲、千屈菜、水葱、香蒲、凤眼莲、雨久花、泽泻、慈姑、荇菜、金鱼藻、石菖蒲、菖蒲、芦苇、花菖蒲等。
一、二年生草花种类:千日红、万寿菊、剑叶金鸡菊、大滨菊、地被菊、波斯菊、矢车菊、黑心菊、秋葵、三色堇、雏菊、香豌豆、矮生向日葵、金盏菊、大岩桐、球根海棠、霍香蓟、美人蕉、欧报春、金鱼草、石竹、一串红、蒲包花、耧斗菜、花毛莨、麦杆菊等。草坪植物种类:草地早熟禾、高羊茅、野牛草、苔草、结缕草、狗牙根、黑麦草、匍匐剪股颖等。(4)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区各类绿地的建设和改造中广泛体现生物多样性,大力实施立体绿化工程,尽可能发挥藤本植物在屋顶、墙面绿化的优势,发挥高大乔木的骨干作用。绿地改造中注重优化绿地结构,采用优良植物种类,建立完善的绿地系统。(5)强化中心城区绿地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工作,建立园林植物检测、评价与信息系统。通过园林植物知识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园林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市民保护环境的意识。(6)强化城市公园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作用,定期进行绿化普查,完善城市绿地植物物种编目,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和实施计划,丰富增加城市园林植物的种类。(7)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中,加大生态环保养护技术应用,推广应用无污染防治病虫害技术,避免不适宜的养护方法造成城市环境的污染,破坏城市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8)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及成果的推广应用,建立和完善园林植物栽培、管理的标准规程编制,提高整个行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三)植物迁地保护1、规划目标
以石家庄植物园为主体,建立植物迁地保护基地,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研究,围绕植物物种的收集、引种驯化,开展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重点收集和保护石家庄、河北周围及植物区系地区的园林植物种类,保护石家庄地区典型生态类型和名贵园林植物其丰富多彩的品种多样性。同时,加大珍稀濒危植物的人工繁育研究,形成一定数量的濒危植物保护种群。到2010年,石家庄植物园植物种类由现在的670种,发展到1200种(含品种);到2020年,石家庄植物园的植物种类达到1500种以上,逐步将石家庄植物园建设成为一个园林植物收集保护中心。2、保护策略与规划措施(1)充分利用石家庄植物园土地、设施和科技力量等基础条件,加大植物种植资源保存与迁地保护的研究。开展种质资源的引种栽培、保存、监测、驯化与筛选工作,实现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建立石家庄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基地。(2)制定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以乡土植物为主,对河北省及石家庄市特有种以及植物区系的关键种进行必要的迁地保护。突出重点进行迁地保护,建立植物专类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3)通过引种驯化,丰富植物物种,加强栽培管理,改善园区景观,塑造出既有丰富科学内涵,又独具植物园特色的园林绿地景观。(4)开展野生植物以及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种类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通过科普馆、植物专类园等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工作,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高全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责任。(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植物引种驯化保护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培养和提高植物园科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研究工作技能,强化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深层次技术研究。(6)建立植物物种保护信息系统。通过植物园系统的记录和科学的管理全市植物栽培记录资料和档案材料等,建成以植物园为核心的引种栽培植物数据库网络。并且加强与国内外植物研究应用的交流与沟通,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四)动物异地保护规划1、规划目标
以生态化环境展示、动物笼舍丰富度、动物行为训练、动物保护教育作为动物园发展的方向。以展现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结合源地形栖息地型态、不同分类等级物种(多以中小型动物为主)、以和谐共融的方式呈现给游客。加强珍稀野生动物饲养、繁殖和疾病防治工作,开展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工作。建立珍稀动物繁殖种群,扩大动物存栏规模。至2010年发展繁殖动物种群18个,动物存栏270余种5000余只;2020年动物种群发展到35个,动物存栏达到310余种6000余只。改善和提升动物栖息环境,建成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动物科普教育基地。2、保护策略与规划措施(1)以回归自然、营造生态环境为出发点,改善和扩大动物生存空间及环境质量,促进动物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对动物实施有效保护措施。(2)完善动物繁育研究基地,制定野生动物种群发展计划,开展珍稀濒危动物饲养管理与繁育技术、遗传学、疾病防治的研究工作。(3)严格执行《动物园动物管理技术规程》标准,建立健全饲养动物谱系,完善卫生防疫、医疗救护等设施,实施科学饲养管理。(4)加强与国内外兄弟动物园之间的技术合作交流和动物交换;开展专题研究,与大中专院校及医疗机构合作。并组织经常性的饲养人员应知应会培训教育,提高动物异地保护的研究水平和保护的有效性。(5)有计划地开展动物科普宣传活动,规划建设科普馆,完善各种动物说明牌和科普知识牌及科普长廊。通过组织夏令营、志愿者、动物认养等活动,利用“爱鸟周”、“环境日”、“科技活动周”等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动物保护意识。(五)古树名木资源保护1、古树名木的分类保护至2006年底,全市普查登记的古树名木共48种887株,归属于25科37属。其中古树45种846株,名木3种41株,名木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古树39株,县(市)古树807株。山区县(市)共653株,占77.2%,平原县(市)共193株,占22.8%。按树树种分:槐树326株,侧柏285株,石榴24株,皂角21株,油松、柿树、梨树各19株,黄连木、板栗各14株,楸树12株,青檀11株,其他树种81株,其中有13个树种仅有1株。槐树、侧柏数量最多,占古树总量的72%。古树树龄上至汉唐,下至明清,都有珍贵古树留存下来。
古树名木实行三级管理,一级管理部门为石家庄市园林局,执行、监督、指导全市的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二级管理部门为各县(市)、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负责属地区域的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三级管理为乡镇、街道、个人的属地管理。已建立起全市古树名木管理系统,所有古树名木均挂牌予以保护。自2004年开始,市园林局每年拿出10~20万元专款用于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目前市区所有古树均加装了围栏并支撑,各县(市)城区内和人流量大以及急需保护的古树,也都进行了围栏、支撑、补洞。2、保护策略与规划措施(1)进一步完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古树名木管理体系,使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2)抓好全市古树名木的补查工作,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完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并实现古树名木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3)制定科学、可行、易操作的养护措施,严格执行《石家庄市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技术规范》,做到古树名木动态监测,适时进行复壮保护。(4)强化规划管理,在城市建设项目审批中,明确古树名木迁移、工程避让和保护措施许可等内容,从规划上予以保护控制。(5)加大古树名木的宣传力度,使各级政府和部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来,提高社会各界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6)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将古树名木的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对违反《石家庄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追究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六)外来物种管理1、外来物种管理现状据初步统计,现河北省外来入侵生物大约有40余种,近几年新传入的有害生物达数十种。目前引起关注的有美国白蛾、巴西龟、食人鱼,加拿大一枝黄花、黄顶菊等。生物入侵正成为威胁我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石家庄市尚缺乏系统的外来物种基础资料,尚未建立定期普查制度,还存在家底不清、对外来物种问题认识不足,法律制度不完善、宣传教育、科技保障滞后等问题。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外来入侵物种涉及的部门受各自职责所限,在外来物种入侵前的防范及入侵后的应对工作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
2、保护策略与规划措施(1)成立园林专门管理机构,协同相关部门进行联控管理。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是一项综合工程,园林部门应加强同农业、林业、环保、渔业等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2)搞好外来物种的家底调查,组织开展外来物种及入侵生物普查工作,摸清我市外来种的种类、分布情况、危害程度等。在此基础上编制外来物种入侵名单,收集分类,搞清原产地、入侵分布区、生理生态、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全面信息资料,建立现状数据库,为监控外来物种的蔓延提供依据。(3)建立对外来物种引种的风险性评估制度,提倡使用当地物种,加强当地物种的可持续利用。引种时对所引进的物种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还要考虑其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风险评估和进行必要的相关试验。(4)建立完善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检测、评估及快速反应体系。建立报告和公告制度,制定科学的控制方案,包括目标物种、控制区域、控制方法和时间。方案的制定要有生态学家的直接参与,采用的方法应充分论证,确保方法的有效性,并避免引起更大的生态破坏。(5)加大科研力度,针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中的技术难题以及外来物种入侵机制、危害机制及其控制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对现有的成熟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完善生物防治、低污染化学防治、生态替代、早期预警及遥感监测等实用技术并推广应用。(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控意识。外来物种侵入时,要依靠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及时发现、及时上报,以取得良好效果。编辑整理入侵物种及防控教育普及材料,利用刊物、小册子、网络及媒体等进行传播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防范外来入侵物种的意识。第五章实施措施与对策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彼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培育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提高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是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城市绿地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与对策:
一、建立管理长效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总目标,成立生物多样性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实施和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绿化工作范畴,每年列出具体的保护目标和工作任务,将指标层层落实。中心城外围与周边隔离空间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由所在县市人民政府负责,相关建设部门负责执行,中心城区由市、区园林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市园林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督导。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网络体系在城市化进程中,统筹规划,塑造满足动物生存需求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是城市动物多样性长远发展的关键。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进行科学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依托城市“1+4”分散组团式空间布局,在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间形成绿色隔离空间,通过绿环、绿带、绿廊等与市域大环境相连通,建立点、线、面、环相结合,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城市区域绿地系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三、全面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分享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制定严格的宏观控制机制,包括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园林、林业、农业、旅游等专项规划、技术准则等,对规划、各类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开发建设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并制定相应控制措施。防止以“改造荒山”、“扶贫济困”、“旅游开发”等名誉实施毁林造林,以及由于经营不善造成森林大面积衰退,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空间,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四、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途径,抢救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是就地保护,而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设物种资源库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方式。此外,在不影响生物物种种群及其自然栖息地的情况下,对一些因建设项目等因素影响的重要物种以及一些重点保护物种和具有重要经济、科研、文化价值的物种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迁地保护。五、充分挖掘地带性物种资源,科学引进外域物种,丰富本地物种资源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创造高质量动物栖息环境的关键。开展对城市地带性物种资源的调查,对地域性野生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研究,同时要有节制地引进域外特色物种,以构筑具有地带性植被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中,通过植物园、动物园、专类园和有计划地建立重点物种的资源圃或基因库,加强对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贮存;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驯养利用工作,发挥动植物园、苗圃和城市大块绿地的条件及技术优势,以珍稀濒危物种的异地保护为主,形成植物多样性的载体,建立和完善珍稀濒危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保护遗传资源。增加物种数量,提高物种丰富度,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六、注重植物空间配置结构,提高园林养护管理技术根据城市绿地类型,建立和完善绿地植物配置结构,提高城市绿地植物配置质量。园林植物配置遵循其生态习性,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系统,以乔、灌、草等植物科学合理配置,构成具有合理空间结构的植物群体复层种植结构,建立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植物种类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力求与环境、景观的协调。同时要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创造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园林空间环境。强化城市绿地的养护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保障城市绿地植物生态功能的发挥。七、加强法制建设与技术规范编制工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保障依据石家庄市已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管理依据。完善《石家庄市绿线管理办法》,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必须的绿地空间。深入完善和落实城市园林植物选择规划,制定《石家庄市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技术规范》、《石家庄市建筑屋面、阳台种植设计规范》、《石家庄市园林植物引种管理技术规范》等技术管理标准,强化技术的应用与可操作性,形成系统、科学的技术保障。八、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要积极发挥各种自然保护组织和团体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事件予以曝光。通过举办夏令营、科普讲座等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氛围。附录1石家庄市城市园林植物名录(略)附录2石家庄市植物园热带温室植物名录(略)附录3石家庄市动物园动物名录(略)附录4石家庄市古树名木树种名录(略)附录5河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