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89 KB
- 12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方法与技术方案设计班级:Y16渔业资源学号:S16090803008一、调查任务与目标查清舟山及其附近海域生物物种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受威胁因素,客观反映该区域生物物种资源数量、利用和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价其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数量消减动态及原因,提出海洋生物物种资源利用与保护建议。二、调查对象调查舟山及其附近海域的游泳动物物种资源、底栖生物物种资源、浮游生物物种资源、鱼类浮游生物物种资源、潮间带生物物种资源。三、调查准备1.收集、分析与调查任务有关的文献、资料针对要进行调查的对象、范围或区域,收集整理现有相关资料,包括历史调查资料、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农林业以及当地的社会人文、经济状况和影响生物物种生存的建筑设施等。根据所收集资料,分析了解调查区域的相关情况,为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的编写奠定基础。2.组织调查队伍,确定调查技术负责人充分了解参加人员的专业背景,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人员,确保其有能力真实、准确地完成某一地区或某一类群物种资源调查的相关工作。调查组人员组成要做到量少而精干,专业配置合理,分工明确,并确定调查组技术负责人。3.调查范围的确定根据调查对象、目的和任务,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实地调查的范围和区域。为确保调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应在已划定的调查范围内,适当扩大调查的范围。4.调查线路、样地与样点的布设
根据已确定的对象、内容以及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海拔、生境等确定调查线路或调查点,调查路线或点的设立应注意代表性、随机性、整体性及可行性结合;样地的布局要尽可能全面,分布在整个调查地区内的各代表性地段,避免在一些地区产生漏空。5.编写调查方案或计划,包括:(1)任务及其来源;(2)技术方案设计;(3)人员组织;(4)时间安排;(5)保障措施;(6)经费预算。6.工作与生活方面的准备主要是工具与器材及生活物资的准备。四、调查内容及数据处理4.1游泳动物物种资源调查4.1.1调查方法捕捞法,利用合适的网具在雨季和旱季分别对选择的水域进行捕捞,调查记录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并采样分析。4.1.2调查时间及频次每月(至少每季度)调查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可酌情调整调查次数。一般以5月、8月、11月和2月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1.3样区设置根据调查对象群体的不同生活阶段(产卵、索饵、越冬)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范围。定点调查站位通常应采用网格状均匀点法,按经纬度布站,也可选择不同的主要渔场、不同的资源密度分布区或不同等深线分布区设置断面定点站位。航线选择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要选顺风、顺流航距最短的经济航线。4.1.4采样需注意以下几点:a.水生生物调查现场采样时,应避开调查船的排污口;
b.使用专业规定的网具或采样器,严格操作程序,注意网具或采样器工作状态,遇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或重新采样;c.放网的位置要综合拖速、拖向、流向、风向和风速等多种因素,在距离标准站位位置2海里到4海里时放网,经1小时拖网正好达到标准站位置或附近;d.拖网时尽可能保持拖网方向朝着标准站位,维持正常的拖网速度;e.起网时要准确记录船位,且把每站渔获要素记录在表中。此外,定点站位每站拖网时间为1h,拖网速度应根据调查对象和船的性能综合考虑,调查中小型底层鱼类以2kn-3kn为宜,调查游泳能力强的大型底层鱼类(鳕鱼等)和中上层鱼类以3kn-4kn左右为宜。4.1.5调查内容(1)种类组成;(2)数量分布;(3)生物学特点:包括栖息环境、产卵场、年龄、生长等;(4)种群结构:包括性比、性成熟年龄、种群年龄组成等;(5)受威胁现状:如水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滥捕等;(6)分布特征:时空变化等;(7)资源量。4.1.6标本收集与鉴定调查过程中要注意收集标本及其他相关资料,保留作为凭证,以备核查。渔获物样品分析必须鉴定到种,记录各种类的名称、重量、尾数、样品中最小及最大体长和最小、最大体重等。4.1.7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分析统计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分析各类游泳动物的高级分类阶元多样性;分析不同海区、不同生境的代表性种类的组成和时空分布特点;资源分析:1.种类(中文名、拉丁名);2.数量;3.长度范围;4.体重范围;5.栖息环境(觅食水域、产卵场等);6.食性;7.种群结构(包括性比、性成熟年龄、种群年龄组成等);8.渔获量。4.1.8调查数据处理
1.游泳动物性腺质量分析计算性腺成熟系数,计算公式:Km=Ws/Wp×1000其中,Km—性腺成熟系数,数值以10-3表示;Ws—性腺质量,单位为克(g);Wp—鱼体纯体重,单位为克(g)。2.游泳动物资源量评估N=2n(A/a)其中,A—鱼类分布海区的体积或面积;a—为拖网扫海体积或面积;n—为取样渔获数量;N—为总资源数量;逃逸系数采用Tiew(1961)的估计值0.5。4.2底栖生物物种资源调查4.2.1调查方法底质采样法,根据水体深度及取样性质,选用合适规格的采泥器采取泥样,经淘洗后,分装、固定后带回室内鉴定、分析。拖网法,航向稳定后,根据水体深度确定拖网绳长和拖网时间,进行取样,按类别、个体大小、柔软脆弱和坚硬带刺者分别装瓶,妥善固定后带回室内鉴定、计数、测定生物量等。采芯样法,对于小型底栖生物,用有机玻璃管从取样器中采芯样。4.2.2调查时间及频次每月(至少每季度)调查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可酌情调整调查次数。一般以5月、8月、11月和2月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2.3采样使用专业规定的网具或采样器,严格操作程序,注意网具或采样器工作状态,遇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或重新采样。a.采泥样
每站所取样品个数取决于采泥器规格,采用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采5个平行样品;采用0.1m2的采泥器,每站采2个—4个平行样品;采用0.25m2的采泥器,每站采1或2个平行样品。采集的样品用涡旋分选装置淘洗,然后通过三层不同孔径的套筛(上层2.0mm,中层1.0mm,下层0.5mm),保留套筛上的生物及残渣。b.拖网采样底栖生物拖网绳长一般为水深的3倍,近岸浅水区为水深3倍以上,拖网时间为15min;水深1000m以上的深海,拖网绳长为水深的1.5倍—2.0倍,拖网时间为30min-1h。c.取芯样小型底栖生物从取样器取芯样,必须是未受扰动的采泥样品。每站按工作需要取芯样2个—4个。芯样长度为10cm,采样位置必须离开取样器边缘至少2cm。也可潜水取样。4.2.4调查内容(1)种类组成及多样性;(2)数量分布;(3)栖息密度;(4)生物量;(5)优势类群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4.2.5标本采集与鉴定在调查过程中注意收集标本,并记录相关信息,保留作为凭证,以备核查。采泥样品用中性甲醛或者乙醇固定,返航后及时处理采泥和拖网样品,按照分类系统编号,进行种类鉴定、计数、生物量测定。标本鉴定要请分类学家协助完成。4.2.6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1.种类组成及多样性;2.栖息密度;3.优势种类;4.生物量。4.2.7调查数据处理1.底栖生物生物量测定a.体积换算法该法适用于小型动物各主要类群。取显微镜描图仪测量结果,换算体积:
V=LW2C其中:V—体积,单位为10的负三次方立方毫米(10-3mm3);L—体长,单位为毫米(mm);W—身体最大体宽,单位为毫米(mm);C—换算系数(见附录1);b.干重换算法:dw=VKDdw—个体平均干重生物量,单位为微克(ug);V—个体体积,单位为10的负三次方立方毫米(10-3mm3);K—假定平均相对密度为1.13;D—假定干湿比为0.25。c.直接称重法随机取称样2份或3份,用重蒸水小心冲洗,然后用吸管将样品置于微型铝箔(或微型称皿)内。每份样品所需动物数量依类群而异,线虫100条-200条,经处理,测量。d.总生物量计算:B=∑dwDi其中:B—小型动物的总生物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或10的六次方微克每平方米(g/m2或106ug/m2);dw—第i个种群的个体平均体重,单位为微克(ug);Di—第i个种群的个体平均密度,单位为个每平方米或10的六次方个每平方米(ind/m2或106ind/m2);N—动物的类群数。根据以上分别计算各站总生物量。2.小型底栖生物密度计算:D=T/∏d2×104其中:D—个体密度,单位为个每平方米(ind/m2)或10的六次方个每平方米(106ind/m2);T—重复芯样的个体平均数,单位为个(ind);
d—取样管内径,单位为厘米(cm)。4.3浮游生物物种资源调查4.3.1调查方法采水样法,主要针对微、小型生物的调查。依据调查对象、水体深度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容积的采水器,取水样进行种类鉴定、个体计数和分析。拖网采样法,根据调查内容、站数、层次,确定采样数量,选用适当规格的网具,收集、固定样品供进行种类鉴定、个体计数和室内分析。4.3.2调查时间及频次每月(至少每季度)调查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可酌情调整调查次数。一般以5月、8月、11月和2月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3.3采样使用专业规定的网具或采样器,严格操作程序,应避开调查船的排污口,同时注意网具或采样器工作状态,遇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或重新采样。a.浮游生物拖网水深大于200m的海区拖网深度为200m,水深不足200m的海区从底至表拖曳;水深大于50m的每3h采样一次,共采9次;水深大于50m而采样深度在500m以浅的每4h采样一次,共采7次,亦可视情况而定;采集深度大于500m的采集间隔时间和采集次数视具体情况而定。b.浮游生物采水样浮游植物采水样时,水深大于200m的海区,每次采水不少于1000cm3;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不少于500cm3;发生富营养化或赤潮海区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次采水100cm3;浮游动物采水样时,采水量依据动物的密度而定,一般调查控制在1dm3-50dm3之间。在浮游动物丰富的内湾和发生动物性赤潮的水域,采水量为100cm3。c.海上采样一般只采单样,落网速度为0.5m/s,起网为0.5-0.8m/s。现场调查时,垂直拖网(尤其是起网过程中)不得停顿,钢丝绳倾角不得大于45°。4.3.4调查内容(1)种类组成;(2)数量分布(时间、空间分布)。
4.3.5标本采集与鉴定在调查过程中注意收集标本,并记录相关信息,保留作为凭证,以备核查。各类样品需设置总编号,且要加入标签。水采浮游植物样品用沉降计数法或浓缩计数法鉴定与计数,网采浮游植物用浓缩计数法鉴定与计数。浮游动物测定其生物量。标本鉴定要请分类学家协助完成。4.3.6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点(时间和空间分布)。4.2.7调查数据处理1.浮游动物生物量a.体积分数γB=VB/V其中:γB—单位体积海水中浮游动物体积分数,数值以10-6表示;VB—样品体积,单位为毫升(ml);V—滤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b.湿重生物量PB=mB/V其中:PB—单位体积海水中浮游动物的湿重含量,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mB—样品湿重含量,单位为毫克(mg);V—滤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c.干重生物量P′B=m′B/V其中:P′B—单位体积海水中浮游动物的干重含量,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m′B—样品干重,单位为毫克(mg);V—滤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2.浮游动物个体密度CB=NB/V
其中:CB—单位体积海水中浮游动物的个体密度,单位为个每立方米(ind/m3);NB—全网个数,单位为个(ind);V—滤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3.小型浮游生物丰度计算a.落射荧光显微镜计数N=Na×S/S1×V其中:N—样品中细胞数,单位为个每毫升(cells/mL);Na—各视野平均细胞数,单位为个(cell);S—滤膜滤水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2);S1—视野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2);V—过滤样品量,单位为毫升(ml)。b.光学显微镜计数沉降计数C=Ni/Vi其中:C—单位体积海水中标本总量,单位为个每毫升(cells/mL);Ni—三个分样计数的标本总个数,单位为个(cells);Vi—三个分样的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c.浓缩计数网采样品:C=n×V1/V2×Vn其中:C—单位体积海水中标本总量,单位为个每立方米(cells/m3);n—取样计数个数,单位为个(cell);V1—水样浓缩后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V2—滤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Vn—取样计数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采水样品:C=n′×V′1/V′2×V′n其中:C—单位体积海水中标本总量,单位为个每升(cells/L);
n′—取样计数个数,单位为个(cells);V′1—水样浓缩后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V′2—原采水量,单位为升(L);4.4鱼类浮游生物物种资源调查4.4.1调查方法拖网采样法,使用专业规定的网具采样,记录、收集样品,带回室内进行鉴定、记录、分析。4.4.2工具与器材GPS定位仪、数码相机、海拔表、地形图、地图、手持罗盘、浅水Ⅰ型或大型浮游生物网浮游网、网底管、绳子、样品瓶等。4.4.3调查时间及频次每年调查2-4次,如有特殊情况可酌情调整调查次数。一般以5月、8月、11月和2月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4.4鱼类浮游生物拖网定性样品一般在海水表层(0-3米)进行水平拖网,拖网时间为10-15分钟,船速控制在1-2kn。定量样品由海底至海面垂直或倾斜拖网。落网速度为0.5m/s,起网速度为0.5-0.8m/s。也可以用定性采样的方法进行,但网口需要系流量计。4.4.5调查内容(1)种类组成;(2)数量(栖息密度、生物量或现存量)。4.4.6标本采集与鉴定在调查过程中注意收集标本及其他相关资料。各类样品需要设置总编号,且要加入标签。妥善保存,保留作为凭证,以备核查。鱼卵鉴定到种比较困难的种类应当鉴定到属或科。4.4.7调查成果整理与分析种类组成;数量;生物量;分布特点(时间和空间分布)。4.5潮间带生物物种资源调查4.5.1调查方法底质采样法,使用合适规格的采样器,按要求取样和处理,进行鉴定、计数
及室内分析。4.5.2调查时间及频次每年调查2-4次,如有特殊情况可酌情调整调查次数。一般以5月、8月、11月和2月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5.3采样使用专业规定的网具或采样器,严格操作程序,注意网具或采样器工作状态,遇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或重新采样。4.5.4采样点及强度a.调查地点和断面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滩面底质类型相对均匀、潮带较完整、无人为破坏或人为扰动较小且相对稳定的地点或断面;b.在调查海区,选择不同生境(如泥滩、泥沙滩、沙滩和岩石岸)的潮间带断面(不少于3条断面),每条断面不少于5个站(通常在高潮区布设2个站、中潮区布设3个站、低潮区1个站或2个站);c.通常按一年4个季度进行调查,潮间带生物采样必须在大潮期间进行或在大潮期间进行低潮取样,小潮期间再进行高、中潮区的取样;d.硬相(岩石岸)生物取样,用25cm×25cm(在生物密集区,采用10cm×10cm)的定量框取样2个样方;软相(泥滩、泥沙滩、沙滩)生物取样,用25cm×25cm×30cm的定量框取4-8个样方。同时进行定性取样与观察。定性取样在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至少分别取1个样品。4.5.5调查内容(1)种类组成;(2)数量(栖息密度、生物量或现存量);(3)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4.5.6标本采集与鉴定在调查过程中注意收集标本及其他相关资料。实验室内和对样品记录及样品,对样品进行分离登记,并鉴定、称重、妥善保存,保留作为凭证,以备核查。4.5.7调查成果整理与分析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物量;空间分布特点。4.5.8调查数据处理
定量标本固定3天以上进行称重,将称重、计数结果标明湿重、干重,依据取样面积将各种数据换算为单位面积的栖息密度(ind/m2)和生物量(g/m2)。以站点为单位将每个种类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汇总统计。五、撰写调查报告5.1资料报表的编制、绘图依据上述标本鉴定结果,结合其他可靠的文献记载,制定地区物种名录。物种名录还应注明标本的采集地点或资料来源、分布点和分布范围、GPS定位信息等,并绘制重要物种资源的分布图。5.2调查成果报告的编写调查任务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调查成果,并以标准格式报送有关部门。报告应包括考察的时间、内容、方法和对地区物种资源的现状评价等,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地区的物种资源状况和保护价值。文字应力求简洁、清晰和准确。5.3调查资料和成果归档1.调查原始资料及验收结论;2.调查资料报表;3.调查成果报告;4.经费结算报告。